努力了有人永远不可能成神神吗?

&p&谢邀。&/p&&p&&b&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是习惯。&/b& &/p&&p&我知道,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
&/p&&img src=&/2ccddc5b5facb2_b.jpg&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2ccddc5b5facb2_r.jpg&&&p&在他们看来,天天上课睡觉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最后九十多就是天赋高,认真听课挑灯夜战结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赋低。&/p&&p&在他们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是天赋高,苦思冥想也一头雾水就是天赋低。&/p&&p&在他们看来,天赋完全是基因决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天赋是勤奋的功率。&/p&&br&&p&在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data-hash=&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data-hovercard=&p$b$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张英锋&/a&的这篇文章&a href=&/p/& class=&internal&&你也是这样理解智商和天赋吗? - 教育成本 - 知乎专栏&/a&中,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p&&p&总而言之,很多人的学习观就是&/p&&p&成绩=天赋×努力;&/p&&p&天赋=成绩÷努力;&/p&&p&努力=成绩÷天赋,这套简单的公式。&/p&&p&&u&&b&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学习观。&/b&&/u&&/p&&br&&br&&p&首先亮明,这篇文章将要论证的观点是:&/p&&p&1. 天赋的差距是&b&存在&/b&的,并且这种差距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b&存在&/b&的。&/p&&p&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p&&p&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p&&p&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p&&p&重要的话说三遍!&/p&&br&&p&2. 但是,大多数人&u&高估&/u&了这种纯天赋的作用的重要性。&b&人们对学习现象下意识的肤浅认知,会导致我们把很多其实源于后天习惯,但比较隐蔽的因素归因于天赋。&/b&&/p&&p&(我知道很多人会举出一堆自己身边的听说的天才例子来反驳,然后说“智商的差距是存在”的。&b&请注意,我这里论证的不是“差距不存在”,而是“这个差距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其中被高估的部分多源于习惯的贡献”。&/b&)&/p&&br&&p&3. 如果我们把学习效率看成一个以天赋,努力,习惯,方法,环境等诸多因素为变量的多元函数,那么&b&只取天赋与习惯两者的偏导数&/b&,它们的对比应该如下图所示:&/p&&br&&img src=&/v2-5dfe3cb98d36d6a14cb2a_b.png& data-rawwidth=&998& data-rawheight=&4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8& data-original=&/v2-5dfe3cb98d36d6a14cb2a_r.png&&&p&(当然,许多能力即有天赋的贡献,也有习惯的贡献,比如体力。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示意图。&b&并且这个因素画在这里也只是我的一个猜测,事实上贡献谁比谁大有待考证,这并不是我论证的重点&/b&)&/p&&p&&b&我们对学习规律的洞察力越强,认知越深刻,就越能探明那些作用隐蔽的习惯来源,在我们的认知中天赋和习惯的分界线也就越靠左;&/b&&/p&&p&&b&反之,你的认知越肤浅,能够解释的就越少,然后把那堆自己解释不了的因素笼统地归因为“天赋”,这条分界线也就越靠右,这无非是另一种神秘主义。&/b&甚至在这个问题的很多回答下,有人居然认为“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种荒谬的论点,已经趋于反智了。&/p&&p&现在开始论证。&/p&&br&&p&===================================&/p&&p&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天赋”,其实应该叫&u&“伪天赋”&/u&才对。那些让“学神”们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b&:学习习惯&/b&与&b&思维习惯。&/b&&/p&&p&&u&这两者的作用是如此广泛,如此隐蔽&/u&,以至于渗透到了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就是一种“天赋”的错觉。&/p&&p&&b&学习习惯有多重要?&/b&&/p&&br&&p&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b&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了高刺激的事物&/b&;&/p&&p&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b&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b&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p&&br&&p&——于是,同样是刷书遇到枯燥的章节,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b&更倾向于走神&/b&,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强推完了这个坎;&/p&&p&而后者&b&更倾向于专注下去&/b&,二十分钟就能推完。并且两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别;&/p&&p&同样是上课接受信息,刺激阈值更高的前者,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b&更容易随时「滑落」至其记忆中高刺激的事物&/b&,比如走神想到昨天的游戏或和女神的约会;&/p&&p&而阈值更低的后者,则&b&更容易适应低刺激信息流&/b&,从而进入状态。&/p&&p&&b&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b&&/p&&br&&br&&p&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中,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b&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使其习惯于拖延&/b&;&/p&&p&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b&于是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b&;&/p&&p&——于是,同样是上课讲到稍微艰难的点,前者更倾向于打算拖到课后再消化,然后开起了小差,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正面刚,当下解决问题。&/p&&p&结果前者不仅上课的时间完全浪费,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极其恐怖的时间亏损(其实这也是答主大学学习效率低的主因);&/p&&p&而后者则能在一马平川的课后时间自由地平推进度刷熟练,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学习时间。&/p&&p&&b&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b&&/p&&br&&br&&p&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会在早期缺乏挑战困难的教育,于是&b&更习惯于&/b&放弃;&/p&&p&而学习习惯好的人则在一件件坚持后完成的难题中得到成就感,从而&b&更习惯于&/b&坚持。&/p&&p&——于是,同样是学习中遇到难题,前者可能畏难而放弃,认为没必要研究那么难的问题;而后者则会仔细钻研,然后干掉大BOSS,暴涨一波经验值,在滚雪球的挑战与成就感中达到越来越高的等级。&/p&&p&&b&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b&&/p&&br&&br&&p&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路程,大错特错。&b&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b&——换言之,&b&学习本身是自带微小的加速度的&/b&。&/p&&br&&p&&b&越学习,就越适应学习,&u&越在“放纵/学习”的艰难抉择中选择后者,你对后者的突触建立就更强一分,下次选择坚持学习也就不那么痛苦一些&/u&。&/b&所以,我一向认为,那些说什么“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的,不是思维过于简单,就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p&&p&当然,更不用说学习本身还能让你积累试错经验,改进学习方式了。&/p&&br&&p&===================================&/p&&p&以上的论证,仅能证明“&b&后天养成的学习习惯能为学习效率产生巨大贡献&/b&”,并不意味着“&b&学习效率高的人一定拥有好的学习习惯&/b&”。&/p&&p&我知道很多人会举XXX天天上课吊儿郎当回宿舍就打游戏照样年级前十……等等的例子。所以,接下来就要说到另一种因素——&b&思维习惯&/b&。&u&这种因素更重要,也同时更隐蔽。&/u&&/p&&br&&p&&b&思维习惯有多重要?&/b&&/p&&br&&p&&b&我们在接受一个新的经验或新的理论时,对其的认知往往是依靠其与已知的经验或理论进行的比较与联系。&/b&&/p&&p&许多关于学习原理的书都会讲到这一点,并由此强调体系,比喻等等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并未真正理解这是怎么回事。&/p&&ul&&li&举个经验的例子,我们见到一个由几根木棍支撑的木板,会马上判定这是一张“桌子”,因为我们在后天见到所有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都被我们分类为“桌子”了,于是这一类物品就和“桌子”这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即便我们没见过面前这种桌子,但凭借其与这一类事物极其相似的特征,我们可以轻松地对其进行模式识别,认为其也将和这个类别下所有的事物一样,被公认为具备“桌子”的分类。
&/li&&/ul&&br&&ul&&li&再举理论的例子,概率论讲到大数定律的章节,一个听说过价格回归价值定律的人可能可以秒懂,一个听说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人可能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些;学习物理,听说过“强弩之末,不可穿鲁缟”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做过智商测试题的人,往往可以瞬间理解三阶行列式的沙路计算法。
&/li&&/ul&&p&比如一个积累少的人:&/p&&img src=&/v2-137b19f5ba34a7de7b9289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137b19f5ba34a7de7b9289_r.png&&&p&一个新的东西进来,他可能很难找到相通的东西:&/p&&img src=&/v2-eb5e4c25aa_b.png& data-rawwidth=&557&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7& data-original=&/v2-eb5e4c25aa_r.png&&&p&但如果积累多了:&/p&&img src=&/v2-893f19e3cb_b.png& data-rawwidth=&557& data-rawheight=&3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7& data-original=&/v2-893f19e3cb_r.png&&&p&能够找到链接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体现出来就是一种“熟悉”的感觉:&/p&&img src=&/v2-a2ef897dccb7e3deba88eae2_b.png& data-rawwidth=&557&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7& data-original=&/v2-a2ef897dccb7e3deba88eae2_r.png&&&br&&p&而对于这种思维习惯的获取,后天教育中一个作用相当大的途径就是&b&阅读习惯的养成&/b&。&/p&&p&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法,书籍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提供经验、二是教授理论。&/p&&p&&b&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一本科普杂志,除了经验之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b&&/p&&br&&p&一个热爱阅读小说新闻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过阅读这种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经验丰富度的途径,拥有了远超其他同龄人的&b&早期经验积累&/b&,而人总有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p&&p&这个过程好比核裂变里中子的释放一样——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经验越丰富,平时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对新知识时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p&&br&&p&一个热爱阅读科普杂志或者浅显理论的孩子,则更容易养成锻炼出自己&b&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b&。同时一个个由以往经验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很可能会在价值观上激励他们思考,并养成强烈的思考倾向。&/p&&br&&p&你仔细观察那些学习效率高的人,很可能也会发现其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爱阅读的习惯。无论是何种阅读,都有产生精神愉悦的可能。&u&&b&而这种愉悦将成为宝贵的早期正向激励,使其爱上吸收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或者开始看到一道难题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b&&/u&&/p&&p&细分起来,&b&他们可能也因此爱上数学/物理/天文/历史等等具体的领域。所谓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后天的。而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b&&/p&&br&&p&然后,你可能会说,许多天才长于逻辑推理或数学计算这些比较先验的东西,这又如何解释?&/p&&p&这里引用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data-hash=&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data-hovercard=&p$b$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张英锋&/a& 的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智商高低是因为思维习惯不同造成的吗? - 张英锋的回答&/a&(同时建议阅读):&/p&&blockquote&&b&成年后的高斯说&/b&,&b&在他学会说话之前就会计算了&/b&。这说明在高斯的幼年经常接触到各种数字,无意间让他很小的年龄就掌握了初等算术。有这样一个有数学应用背景的父亲就是拼爹,但高斯的父亲有个缺点就是目光短浅。
通过长期高强度的数学计算,高斯不仅计算能力极强,而且非常善于发明数学工具,来简化自己的计算过程。刚才说到高斯9岁时就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速算方法,他
在18岁时又发明了最小二乘法,极大简化了计算过程。后来,勒让德在54岁时也发明了最小二乘法,并早于高斯发表,获得了优先权,但这个工具高斯已经用了
但是没有公开!
有人曾估算,如果高斯当时能及时发表他的研究成果,整个高等数学可以向前推进50年!但高斯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拒绝发布不完整和有瑕疵的作品。他的很多成果都来自内在视觉洞察力,是直觉形式的结论,虽然他自己长期使用,已被验证没有问题,但并没有经过逻辑严密的证明。而高斯跑的太快,完全不想停下来,把宝贵的时间消耗到琐碎无比的严密证明上。如果高等数学真的因此被推迟了50年,这可真是整个科学界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我前面说道,数学家可以不借助纸笔来思考数学问题,这其实来源于他们高强度的数学计算,高斯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可能很多人会好奇,高斯的计算强度究竟有多大?我们以1818年高斯担任丹麦的测地工作为例,整个工作持续了8年,高斯白天测绘,晚上计算,他曾估计测绘所画的图就有100多万张。野外实测数据汇总后,全部计算工作由高斯负责,随便两个点都是用最小二乘法通过冗长的计算获得,一般需要一个计算能力中等的人计算2~3天才能算完,共有3000多个坐标点,总计算量需要这个人一天不休的计算10年!&/blockquote&&p&也就是说,即使是逻辑推理与数学直觉这种东西,也是可以通过&b&后天的思维训练&/b&锻炼的。&/p&&br&&p&&b&比如说,同样解决一道难题/理解一个难的概念,需要经过至少七层嵌套的逻辑。&/b&&/p&&p&——于是一个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u&可能前三层逻辑早已烂熟于心,第四五层逻辑又在他以前做过的题目/看过的书中熟悉过&/u&,剩下的工作只不过是推出剩下的两层逻辑而已;&/p&&img src=&/v2-d1bfb9d57f7a39cde19b_b.png& data-rawwidth=&737&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7& data-original=&/v2-d1bfb9d57f7a39cde19b_r.png&&&p&——而一个没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两层的逻辑,于是要解决这个问题,&u&他可能就要占用极大的工作记忆空间,经历无数次试错,承受大量不熟悉逻辑的痛苦,才能HOLD住那高达五层的逻辑树。&/u&于是解不出来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p&&p&&b&体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做不出来题目,事后发现原因都是「想不到」。&/b&&/p&&img src=&/v2-69ee0bc7cdfd_b.png& data-rawwidth=&737&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7& data-original=&/v2-69ee0bc7cdfd_r.png&&&br&&p&&b&&u&我们每做一道题目,每理解一个概念,每尝试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断地熟悉其内容底下的一个个逻辑通路,对其的神经链接不断地变得畅通。&/u&&/b&&/p&&p&&b&&u&而对这种逻辑通路的熟悉,会迁移到我们未来遇到具有类似底层逻辑的问题中去,从而举一反三。换言之,做题好处的本质,就是熟悉逻辑范式,缩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间”,从而让自己的逻辑习惯能更好地拟合实际问题的路径。&/u&&/b&&/p&&p&&b&然而,事后,仍然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b&&/p&&br&&br&&p&当然,你的确可以举例来反驳我说某神思维习惯并不突出/某神阅读量其实稀少/某神拖延癌/某神天天追求刺激等等。但是,以上所列出的每一个具体习惯,都只是包括了习惯,天赋,努力,环境,经历,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b&一个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已经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会有二三短板&/b&。但总的来说,最根本性决定学习效率的,仍是后天习惯。&/p&&br&&p&中心极限定理告诉我们,由大量独立因素影响的变量将近似服从高斯分布,学生的成绩也应如此(虽然这些因素并非绝对独立,但也可以近似为高斯分布)——无数的学生依据其从小到大的一个个习惯,积累下的一点点经验,纷繁复杂的成长环境,人尽不同的个人经历,高低不平的天赋和主观能动性,上上下下地分布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学生身上。&/p&&br&&img src=&/v2-7dae558a0868bdadd1f48c65a6576aac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2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v2-7dae558a0868bdadd1f48c65a6576aac_r.jpg&&&p&而那些排在前1%的学生,或是在天赋上突出,或是在习惯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错。而在这个分布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变量上都至少做到了“优秀”这个层次。&/p&&p&&b&我知道,很多人会反驳说,到了最顶尖的水平,只能拼天赋。换句话说,就是流传得很广的所谓「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b&&/p&&p&&b&但是你要明白,在无数个变量产生的高斯分布中,越往极端靠近,短板效应就越严重。在最顶尖的位置,习惯,天赋,努力,方法等已经是缺一不可。此时所有的高权重因素基本都会成为必要条件,天赋在其间并无什么不同之处。&/b&&/p&&p&曾经认识一个高考省状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顶尖的天赋,强大的规划能力,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小刻苦的才艺训练,对特定学科的热爱,每天精确6小时整睡眠的作息等优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顶尖的成绩。(ps:评论推荐区可以找到哦)&/p&&p&所以说,所谓「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也是不准确的,&b&所有的因素共同决定上下限。其实,真的单讲天赋决定上限也没错,但没有意义,因为决定上限的远不止天赋。&/b&&/p&&p&&b&一个因素要「决定上限」,有两种可能:&/b&&/p&&p&&b&1.这种因素无法改变;&/b&&/p&&p&&b&2.这种因素的上升空间极大,没有人能摸到顶。&/b&&/p&&p&&b&而天赋就是第一种,习惯就是第二种。很有可能,满分100分,你见过习惯最好的人,可能能打40分就不错了。&/b&&/p&&p&&b&习惯能到极致,到100分,是何等恐怖的存在呢?&/b&&/p&&p&&b&习惯到100分,就意味着,这个人有极端专注的注意力,极端科学的时间规划,极端冷静的心理素质,极端坚韧的意志力,极端开阔的眼界,以及对这个学科极端狂热的热爱。&/b&&/p&&p&&b&这位仁兄从启蒙时期,就接触到了这个学科,从小接受最科学的训练和引导,一天到晚想到这个领域的问题就跟嗑药一样high;&/b&&/p&&p&&b&他对这个领域底层逻辑的积累,已经密密麻麻,触角遍布他的整个认知空间,所以他会对这个领域极端敏感,遇到任何事情都能给这个领域的问题以启发,遇到任何新的思路都能为他在此领域的思考做出贡献。&/b&&/p&&p&&b&我相信,这样的人,无论天赋,努力,方法如何,放在哪里,都会是这个领域上神一级的人物。但是,很有可能能摸到习惯上限的这种学习机器,在历史上一个都没有出过。&/b&&/p&&br&&p&天赋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变,但一来我们讨论的是“谁权重更高”而不是“谁更难改变”,二来以大多数人的习惯之差,习惯的上升空间不知有多大,让习惯产生边际效应递减是极为困难的事。&/p&&br&&p&=============================&/p&&p&所以,智商带来的作用就不存在了吗?&/p&&p&&b&不是的。&/b&&/p&&p&前面大约提到,我们学习的途径本质上分两种,一是从外界表象获取新的经验,二是从既有的经验与理论中整理归纳出新的规律与理论,或者外界协助你完成这个过程。&/p&&p&(记得在知乎上看到过一张形象介绍DIKW体系的图,可惜找不到了,有谁记得吗?)&/p&&p&而我们最最普通的智商测试一般长这样:&/p&&img src=&/v2-cada83ecb84cff74f1fd559_b.jp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9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v2-cada83ecb84cff74f1fd559_r.jpg&&&br&&p&也就是说,这些网上流传的智力测验,是在测试你&b&从给定有限的经验中归纳出规律与理论的能力&/b&(所以智力测验声称跨文化,是因为其剥离了既有经验的因素),对应的是第二种。&/p&&p&这种能力的确重要,比如数学上有一个段子:&/p&&blockquote&数学家能找到定理之间的相似之处;
优秀的数学家能看到证明之间的相似之处;
卓越的数学家能察觉到数学分支之间的相似之处;
最后,究级的数学家能俯瞰这些相似之处之间的相似之处。&/blockquote&&p&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归纳能力的强弱。&/p&&p&另外更专业的测试,可以测出工作记忆,反应速度等等。&/p&&p&所以说,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是&b&存在的&/b&。&/p&&br&&p&&u&&b&但是,你的归纳能力再高,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积累下可观的经验与理论存量;&/b&&/u&&/p&&p&&u&&b&但是,你的反应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强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的耐力;&/b&&/u&&/p&&p&&u&&b&但是,你的工作记忆再强,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轻易专注两个小时的好习惯;&/b&&/u&&/p&&br&&br&&p&&u&如果你告诉我一个清北的学霸在天赋,对学习的理解与勤奋度上甚至都不如一个普通一本的学渣,我一点也不会觉得意外。&/u&这两个人之间差距的最大原因在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环境带来的习惯。&/p&&br&&p&这篇文章,不是来给你灌鸡汤的。我要告诉你的是:&/p&&p&&u&&b&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是另一种形式的阶级固化。&/b&&/u&&/p&&p&&b&无数的习惯,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高墙,在从小的钢琴绘画与电子游戏之间,在一本本数理启蒙文学名著与网络爽文无脑漫画之间,在巧妙的引导鼓励与粗暴的填鸭灌输之间,在科学的言传身教与无度的溺爱家暴之间,在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间,在从小热爱推理痴迷编程与热爱游戏痴迷逛街之间,在一贯的三好学生与起起落落的吊儿郎当之间,在竞赛班的灯火通明与普通班的嘻哈玩乐之间,悄然建立。&/b&&/p&&p&&b&等你发觉这一切之时,高耸在普通人和学霸学神之间的,已是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壁垒,残酷地分隔出强弱有序,不可僭越。&/b&&/p&&br&&p&很多天赋论者以为,我反对天赋决定论,就是在说“我只是不努力而已只要我努力就能超过他们”。&/p&&p&错了。&/p&&p&&u&&b&普通人和学神的差距有多大,这个壁垒就有多难击穿。击穿这个壁垒,是相当于玄幻小说中「逆天改命」这个级别的事情。&/b&&/u&&/p&&br&&p&&u&习惯的作用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弥散渗透在了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控制着你绝大部分的学习行为,而又隐蔽得让不善思考的人不得不将其归因为“天赋”这个笼统的概念。&/u&许多人见到天才就吓得腿软,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环境与教育因素。事实上,习惯是可以被后天改变的,但它需要长久的时间与探索。&/p&&br&&p&“天赋神话”是一种懦弱的逃避。与其留下那一点点可以改变的愿望,不如干脆断了念想来得舒服。&/p&&p&&u&&b&毕竟,最让人痛苦的,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b&&/u&&/p&&p&我相当反感当下流行的一种“鄙视链”的风气:我们不谈对学科的热爱,不谈对学习的坚持,&b&却偏偏要攀比成绩除以努力的那个商数是高还是低&/b&,然后拿来排出一二三四,论出甲乙丙丁。&/p&&p&&u&一个人好好学习而成绩一般,那便最该鄙视;若是成绩不错,那倒正常,位列次席;万一这个人成绩不错时还能天天打游戏,那就更要奉为至高无上的大神了。&/u&&/p&&p&&u&&b&这是一种何其病态的风气。&/b&&/u&&/p&&br&&p&我知道,我们很多人从小到大的思想历程,长期来看都是一种“震荡”的路线——&/p&&p&我们小的时候,被鸡汤和学校灌输了努力决定论的观念,长大之后发现一些天赋起作用的现象,就会想当然地一转到底,认为天赋决定一切。&/p&&p&然后你开始觉得,自己看到了真相,成功地批判了“鸡汤”。甚至还有人极端到了认为“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种荒谬观点的地步。&/p&&p&但是,正题反题合题的规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这两个极端都是错的,真正正确的解释,应该更为曲折和复杂,是对正反两方的扬弃。&/p&&p&正题: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不如努力重要或者不存在,努力就能成功&/p&&p&反题: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比努力重要,这种因素是天赋&/p&&p&其中反题对在,努力无法改变的因素的确比努力重要,而正题对在,这种因素并不是天赋,而是由后天决定的。&/p&&p&所以,最后的合题应该是:&b&的确存在决定效率的因素,但并不是天赋,也不是无法改变,而是改变有难度。这种因素是由习惯,方法,环境,资源等复杂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b&&/p&&br&&p&当然,除了个人属性以外,学习效率还有另外的因素,例如学习环境:在一个进入冲刺状态的重点高中的晚自习课的学习效率,当然比离期末考还有大半个学期的大学日常要强得多。&b&在一个好的环境中,许多习惯上的缺陷可以得到补偿。&/b&所以选择一个好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环境/出身能带来的巨大优势。&/p&&br&&p&最后,答主本人智商测试做过140+的,也做过160+的(注:160+那一次是小时候在某医学院的附属幼儿园做的,印象比较模糊,也可能是140+或150+,总之不低) ,但其实在学习过程中也非常坎坷(最后只是勉强进入1%,羞耻XD),更能体验到天赋的作用其实实在有限。更详细的过程可以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学霸变学渣」和「学渣变学霸」分别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 edmond 的回答&/a&这个回答。&/p&&br&&p&=================================&/p&&p&&b&最后声明:我并不是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以上内容也仅仅来源于一个普通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反思,抛砖引玉,只作一个参考。&/b&&/p&&p&&b&如果想学到专业知识,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或关注相关专业人士。如有不当之处,也还请专业人士指出,诚惶诚恐,不胜感激。&/b&&/p&
谢邀。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是习惯。 我知道,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他们看来,天天上课睡觉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最后九十多就是天赋高,认真听课挑灯夜战结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赋低。在他们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
&blockquote&&p&富二代出生就注定了未来,父母的终点是孩子的起点。&br&&/p&&p&父母的资产,父母的人脉都是他们的资源。&/p&&p&但对于大多数的我们,为了生存就要拼尽全力。&/p&&p&可能下半辈子,还要背负父母孩子,来跟这世界战斗。&/p&&p&这就是人跟人最大的不公平。&/p&&/blockquote&&br&&br&&h2&&b&(1)&/b&&/h2&&p&阶层的固化变得日益严重,一夜暴富的机会现在很难了,除开你集合7个“拆”或者中了彩票。&/p&&br&&p&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将是碌碌无为,终日为生存奔波。&/p&&p&所以大多数的我们,发了很大的誓愿,我要脱离原来的枷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富二代。&/p&&p&&b&社会的财富是遵守一定的规则的。&/b&&/p&&p&根据二八原则 &/p&&p&财富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里,&/p&&p&所谓的成功的人还是很少的,&/p&&p&而大多数人只能被掌控。&/p&&p&每天拿着死工资,忍受着客户的白眼,还要任由老板摆布,每天都过的郁闷,然后翻开网络小说,意淫自己就是里面的亿中无一的男主角。&/p&&p&每天浑浑噩噩,好迷茫,离自己目标又远了许多。&/p&&br&&p&我恨,我心有不甘,我要逆袭,我要走上人生巅峰,赢取白富美。&/p&&p&耳边似乎还回荡着“莫欺少年穷”&/p&&p&&b&该如何成为耳边那个少年。&/b&&/p&&br&&br&&h2&&b&(2)&/b&&/h2&&p&我要如何成为那个少年,&/p&&p&好好打工,为翻身做准备,&/p&&br&&p&&b&我们打工的真正意义:&/b&&/p&&p&&b&我们是为了脱离原来的枷锁,跻身上流社会的。&/b&&/p&&p&为此,我们要在打工生涯中积累3种能力,&/p&&p&其他的如:工资、同事、老板只是我们打工的祭品。&br&&/p&&br&&ul&&li&一/技术能力&br&&/li&&li&二/资源能力&br&&/li&&li&三/平台能力&br&&/li&&/ul&&br&&p&&b&一/技术能力&/b&&/p&&p&我们要在学生生涯和打工生涯,不断锻炼自己的技术。&/p&&p&这种技术是我们未来的吃饭工具。&/p&&p&不断累积我们的技术段位,不能原地踏步。&/p&&p&天天在积累富土康中做流水线的张金蛋,你的技术就永远停留在流水线上了。&/p&&p&比如销售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等。&/p&&p&要有肉眼可见的进步感。&/p&&br&&p&做一份日事日清日高表&/p&&img src=&/50/v2-0debda358bee844fdc31_b.png& data-rawwidth=&894& data-rawheight=&2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4& data-original=&/50/v2-0debda358bee844fdc31_r.png&&&p&每天记录自己要干的事,刻意练习&/p&&p&在反思那些事可以做的更好&/p&&p&坚持下去,日积月累&/p&&p&你的打工生涯就会锻炼到技术能力。&/p&&p&&b&二/资源能力
&/b&&/p&&p&要在打工生涯中,积累自己想要的资源。&/p&&p&比如行业人脉资源。&/p&&p&拆解那些成功案例,&/p&&p&看哪些资源对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想方设法搞定它。&/p&&p&你要积累的就是对你可以成功的那些资源。&/p&&p&&b&三/平台能力&/b&&/p&&p&也要积累自己的平台能力。&/p&&p&用我们积累所得到的技术和资源换取更大的平台(外部资源)&/p&&p&比如你是做淘宝的&/p&&p&外部资源(平台)就是店小二,&/p&&p&它能让你们做的更大更有影响力。&/p&&br&&br&&br&&h2&&b& (3)&/b&&/h2&&p&&b&我们生而为穷人,不能一世穷。&/b&&/p&&p&必须拼尽全力,让自己跑在前头。&/p&&p&&b&为自己攒下技术、资源、平台3种力量。&/b&&/p&&p&这是我们打工的真正意义。&/p&&p&这也是为我们跻身上流社会做准备。&/p&&p&共勉!!!&/p&&p&顺便点个赞嘛!&/p&&br&&br&&p&——————————————————————————————————&/p&&p&&b&后续我会更一些如何拆解成功的案例,让你看到所需技术和资源,给你思维框架。&/b&&/p&&p&&b&“本人创业3年,营销管理6年,略懂人性,连续爬坑,看穿世界的本质。”&/b&&/p&&p&&b&欢迎关注,第一时间收看干货!&/b&&/p&&p&&b&欢迎关注订阅号:刘起记事&/b&&/p&
富二代出生就注定了未来,父母的终点是孩子的起点。 父母的资产,父母的人脉都是他们的资源。但对于大多数的我们,为了生存就要拼尽全力。可能下半辈子,还要背负父母孩子,来跟这世界战斗。这就是人跟人最大的不公平。 (1)阶层的固化变得日益严重,一夜…
&img src=&/50/v2-35fff68c783abccdc21c_b.jpg& data-rawwidth=&749& data-rawheight=&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9& data-original=&/50/v2-35fff68c783abccdc21c_r.jpg&&&p&这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词儿。往往冠之以“神”。例如,很牛的学生,起初称为学霸,后来称为学神。在互联网上,大V已经很少了,每个平台的牛人都称神了,例如知乎大神,简书大神。在流行文化里,这个现象早已不新鲜。例如股票玩儿的好的,叫股神。赌场高手,称之为赌神。在玄幻小说里,神就更多了。从古代神话到当代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们对“神”的向往是一贯的。&br&&/p&&p&不同的是,在今天,永生、成神已经不仅仅是科幻、神话或者哲学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写道,“在21世纪,人类的新议题其实只有一个(但有许多分支):取得神性”。&/p&&img src=&/v2-03bbaa352ed2fce93a410b1_b.jpg& data-rawwidth=&749& data-rawheight=&8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9& data-original=&/v2-03bbaa352ed2fce93a410b1_r.jpg&&&p&21世纪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p&&blockquote&“人类在20世纪的伟大成就: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都是为了让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至于21世纪的新议题: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化身为神,也同样希望为全人类服务。”&/blockquote&&p&获得永生只是取得神性的一个分支。什么是神性?赫拉利写道:&/p&&blockquote&&b&“纵观历史,人们通常相信绝大多数的神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而只是拥有特定的超能力,比如能够设计和创造生命,能够改造自己的身体,能够控制环境和天气,能够读心及远距离沟通,能够高速移动,当然也包括能够长生不老。人类正努力取得以上所有的能力,甚至更多。”&/b&&/blockquote&&p&实现上述能力涉及的科学技术多种多样,而且都在加速推进。迄今为止,我们看不到任何因素能够阻挡让这种加速的趋势。&/p&&p&对于永生问题的讨论,只有两种。一种是不疼不痒的评论而已。另外一种是,认真的。这种认真分为两类,一类就是赫拉利这样的学者。对于学者而言,所发表的见解,要么是垃圾和无足轻重之物,要么会引起关注。无论是造成哪种反应都想当重要,因为这直接跟作为学者的职业生涯挂钩。另外一类认真的人是企业家。他们对此的见解不是别人看法的问题,而是他们压上了资金的赌注。于是,关于这个主题,我们只考虑这两类人的见解。&/p&&p&&b&1. 永生的可能性&/b&&/p&&p&许多人都在质疑人的生命永生是否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方面的认知,近乎可以让这个讨论终结。&/p&&p&第一,理论上的可能。&/p&&p&跟生命直接相关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一直向长寿和永生敞开着大门。物理和化学上是容易理解的,原子的寿命长达几十亿年。如果这个时间尺度放到人类寿命身上,虽然不是绝对,但已经算是名副其实的永生了。在数学上,这叫近似。&/p&&p&而在生物学上,迄今没有任何原理、原则为生物的寿命设置了上限,包括人。&/p&&p&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说:&/p&&blockquote&“在所有生物科学领域中,没有任何线索是关于死亡的自然规律,这是最引人注目的事情之一。如果你说我们想做永动机,在研究物理时,我们就发现了足够多的定律说明,要么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要么这些定律是错误的。但是在生物科学里,尚未找到任何表明死亡必然性的证据。这暗示我,死亡并非是不可避免的。在生物学家发现究竟是什么引起了我们故障之前,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可怕的世界性疾病以及人生的短暂都将会被治愈。”&/blockquote&&p&我们说这样的科学现状,让“是否能够永生的问题”讨论近乎终结是指,我们现在尚未发现导向死亡的必然性的科学原理。但不排斥,有一天会有这样的科学原理被发现。&/p&&p&第二,操作上的逼近手段无穷。&/p&&p&在科学技术时代,疾病和衰老,已经成为了技术问题,这一点已经人所共知。既然是技术问题就是可以解决的。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一百年来人类平均寿命已经延长了好几十年,平均寿命已经是100年前的两倍。&/p&&p&最夸张的是,既然疾病和衰老问题是技术问题,可以不断解决的更好,那么这就意味着,在技术上,可以无限的延长人的寿命。因为以往,造成人的不可避免的死亡,无非疾病和衰老而已。&/p&&p&关于通向永生的技术途径,介绍的最充分是Google项目负责人库兹韦尔的著作《奇点临近》。&/p&&p&所以,在绝大多数人还在琢磨永生的可能性问题,或者举出各种理由论证起不可能的时候,科学技术专家们,已经卷起袖子努力延长人的寿命了。而企业家们,则为此注入了大量资金,试图把长寿、永生变成产业。例如Google近两年成立的新公司。包括阿里,都转向健康了。&/p&&p&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阿斯塔纳经济论坛上表示,人类在30到40年后将发明治愈癌症的药物,然后还将发现永生的秘密,200年后将立法禁止永生。马云认为,现在进步人类关注的是对人类身体的研究。他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技术和数据,在今后的30到40年里,人类将揭开身体的奥秘,我们将能活得更长,我们能攻克癌症。有可能在200年后,还会立法禁止寿命超过200年。&/p&&p&&b&2. 人类不再平等,不死就在眼前&/b&&/p&&p&由于生命问题变成了技术问题。那么永生和成神就取决于技术发展的速度了,例如基因工程、再生医学、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的飞快发展,让预言越来越乐观。&/p&&p&有专家认为,人类到了2200年就能打败死亡,也有人认为是2100年。而库兹韦尔等人更乐观,他们认为到了2050年,甚至2045年就能实现。例如,俄罗斯媒体大亨发起了一个项目——阿凡达计划,顺便成立了一个致力于永生技术的公司,他们已经拟定了一份永生计划时间表。&/p&&img src=&/v2-2eefbf54f8d9476adc06b18_b.pn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6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v2-2eefbf54f8d9476adc06b18_r.png&&&p&2011年,32岁的俄罗斯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发起了“全球未来 2045”计划,他耗费巨资聘请了一批科技精英,试图研究和打造真实版的“永生人”。“俄罗斯 2045”计划已经获得俄罗斯科学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这一计划又称为阿凡达计划!&/p&&p&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宣称,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聘请了 100多位科学家进行这项研究,并且正在寻找更多科学家参与。他说,这项名为“阿凡达”的计划将带领人们走上长生不老之路。伊茨科夫说:我知道这个目标对许多科学家来说都是一项艰巨挑战,但我相信如果你们将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某件事上,最终就能将梦想变成现实。伊茨科夫称,这项计划的初步目标是在 10年内实现将人脑通过手术移植到机器身体里,这个新的身体将拥有完美的脑控机制接口和人脑维生系统,这样大脑就可以在体外长期生存。在这一目标实现后,研究将专注于创造仿真人脑,在不进行手术的情况下,直接将人类思维“上传”到装有仿真人脑的机器身体内,永生不死。伊茨科夫还希望能与美国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 DARPA)合作,该机构正开始研究利用思维遥控机器人,让人类士兵远离战场的技术。&/p&&p&阿凡达计划究竟是什么?我们在“全球未来2045”计划的官方网站上找到了原文,翻译如下:&/p&&p&&b&2045计划的未来展望&/b&&/p&&p&&b&&/b&&/p&&p&机器人“阿凡达”被创造出来,靠脑机介面控制,并得到广泛使用。与新生科技相融合,“阿凡达”将给人们带来广阔的前景:能够在危险的环境下工作,执行救援任务,能够在极端环境下运行,等等。&/p&&p&“阿凡达”被部分的运用于医疗,通过驱动假肢以及感官功能的修复,应用于残章患者的部分或者全部机能的康。&/p&&p&&b&&/b&&/p&&p&为联入机器人的人类大脑创造自动化的生命支撑系统,“阿凡达”能够拯救躯体已经完全损伤或者不可逆的损伤的人类。任何个体,只要还保存着未受损的大脑,就可以复原拥有完全功能的躯体生命。这样的技术将扩大人机结合的生物电子设备的可能性,并由此创造一种新的IT革命,并创造出各种电子和生物系统相叠加的新技术。&/p&&p&&b&&/b&&/p&&p&创造出大脑和人类意识的计算机模型,并且发展出将个人意识传送到人工智能载体上的各种技术途径。这一进展将深刻的改变世界,它不仅给于每个人在人机结合体意义上永生的可能性,而且创造出一种友好的人工智能,拓展人类的能力,并且对普通人存储和不断重整自己的大脑提供机会。这一阶段的最后成果是一场在理解人类本性上的真正的革命,这将彻底改变人类以及基于人性的技术前景。&/p&&p&&b&2045&/b&&/p&&p&届时,独立于介质的心智(mind)将收到新的躯体,这些机体将具有远超过普通人类个体的能力。人性(humanity)的新世界到来!变革将在人类的所有活动范围内发生——能源产生、交通、政治、医疗、心理学、科学、等等。&/p&&p&今天,难以想像这样一个未来,当包含大量纳米机器人的躯体得以实现,并且采取各种可能的形式存在。难以想像,躯体的全息系统能够控制物质。然而,这是清晰的: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可自我控制的进化变革,最终成为一个新的物种。并且,大规模的移民星际空间成为了现实。&/p&&p&&b&2045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b&&/p&&ul&&li& 国际社会运动&br&&/li&&li& “永生我”(&a href=&/?target=http%3A//immortal.m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immortal.m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的社会网络&br&&/li&&li& “2045全球未来”公益基金建设(2045基金)&br&&/li&&li& “永生计划”科学研究中心&br&&/li&&li& 商业孵化器&br&&/li&&li&
“永生”大学&br&&/li&&li& 对人类永生计划做出贡献者的年度奖金&br&&/li&&/ul&&br&&p&也就是说,届时,只要身体健康,钞票也够多,人类都可以骗过死神一次,从而长生不死。&/p&&p&&b&3. 永生可能引发怎样的问题?&/b&&/p&&p&家赫拉利关注的是包括永生在内的增强人类技术,或者说“成神”的技术,在人类社会引发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原因非常简单,贫富差距。富人首先运用这些技术,让自己长寿、永生甚至成神,而穷人则比较晚,甚至没有机会运用这样的技术。于是产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不平等的局面。&/p&&p&21世纪可能出现的不平等不再是身份、阶层、财富、权力这些外在不平等,而是生物意义上的不平等。新的不平等可能将社会分裂为两个截然对立的部分:一边是新的“经过升级的精英”(upgraded elite),一边是新的“百无一用的普罗大众”(useless proletariat)。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p&&img src=&/v2-abcaf0cbbc3d205_b.jpg& data-rawwidth=&749& data-rawheight=&5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9& data-original=&/v2-abcaf0cbbc3d205_r.jpg&&&br&&p&在这个意义上,人类迈向永生或者成神的“升级”是一场酷刑。经历过这场酷刑活下来的人类社会,将不同以往,因为构成新社会、新文明的个体的人性,已经再也不同以往。&/p&&p&赫拉利说,“如果科学的努力宣告获胜,就会引发激烈的政治冲突。过往历史上所有战争和冲突的规模,很可能都将远远不及接下来的这场争斗:争夺永恒的青春。”&/p&&p&那么由于这种不平等引发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吗?答案是,社会发展会因为理论预言而改变轨迹,所以有这种可能性,但不是不可避免。&/p&&p&&b&4. 历史的悖论&/b&&/p&&p&19世纪中叶,卡尔.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经济见解,并据以预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冲突将日益激烈,无产阶级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马克思猜想,革命将率先发端于工业革命的领头国,例如英、法、美,接着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p&&p&但150年过去了,马克思的预言并没有完全实现。原因不是马克思的理论有误,而恰恰是因为他的理论的深刻,以至足以改变历史的方向。&/p&&p&原因是,资本家也会读书,甚至他们更会读书。当马克思的著作出版之后,起初只有少数人认真对待、仔细研究,甚至作为发起运动的思想武器。随着社会主义的火炬逐渐得到追随者而壮大,资本家开始有所警觉,也开始研究《资本论》,并采取了许多马克思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框架。在20世纪,大批的年轻人和各国首脑都接受了马克思对经济和历史的思考方式。即使是极为抗拒马克思主义预测的资本家,也在利用马克思主义的预测。&/p&&p&例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分析20世纪60年代越南和智利的情况时,就将社会分为不同阶级。在尼克松或撒切尔夫人考虑全球局势时,也会自问是谁控制了生产工具。从1989年到1991年,老布什眼看着苏联帝国走向败亡,但在1992年总统大选时却被克林顿击败。克林顿取胜的秘诀就只有一句话,“笨蛋,问题在于经济!”这正式他的竞选口号。赫拉利认为,即便是马克思本人,也没法说得更好了。&/p&&p&当资本家和政治家们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时,也就随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许多资本家都开始主动改善工人待遇,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并让工人参与政治。因此,当工人开始能在选举中投票、工党在一国又一国陆续取得权力时,资本家也就能够继续高枕无忧了。今天的公司,已经不同以往。商业竞争白热化,为了激励员工,许多企业采用了全员持股的方式以提升战斗力。日本的稻盛和夫白手起家创造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京瓷集团和第二电电,有些员宁愿死后都埋在公司。&/p&&p&于是,马克思的预言未能实现。英美法等工业强国并未发生大规模共产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也未在这些国家登上历史舞台。这正是历史知识的悖论,也是历史的悖论。&/p&&p&学者们预言人类“成神”这件事可能引发的种种危机,最大的意义在于,避免危机的发生。永生、“成神”引发的问题极有可能发生,但绝非不可避免,无论如何,这将是一个人们必须面对的难题。&/p&&p&&b&5. 永生的好处&/b&&/p&&p&从个体的角度看,永生是否是一场酷刑呢?同样,我们还是选取认真面对这个问题的人。那就是真的想要长生的企业家。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个体生命付诸行动,另外一方面,他们堵上金钱,想要把这件事变成产业。其中的一个代表是彼得蒂尔。&/p&&p&47岁的彼得蒂尔,作为硅谷超级投资人而闻名。由于他的投资已经获得了成千上万倍的回报,所以有些人称他为硅谷“投资之神”。彼得蒂尔是PayPal的联合创始人,Facebook最大的个人投资人,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合作伙伴。他是鼓励大学生辍学创业项目的发起人,他投资数百万美元创建漂浮的城市。但是他最疯狂的想法是运用技术大大的延长人的寿命,远远超出现在通常的生物学、社会学和哲学的考量。&/p&&img src=&/v2-b53f1b298a5f5b68f72299_b.jpg& data-rawwidth=&422& data-rawheight=&2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2& data-original=&/v2-b53f1b298a5f5b68f72299_r.jpg&&&p&华盛顿邮报对“永生问题”对彼得蒂尔做了一次深入的访谈。之前闲来无事翻译如下:&/p&&p&&b&为什么会关注衰老?&/b&&/p&&blockquote&&p&我一直有一个强烈的看法,死亡是非常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我甚至认为,死亡是一件反常的事情。大多数人最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区分化处理,他们以某种奇怪的方式即否认却又接受了死亡,但是二者的结果使人消极。&/p&&p&&b&我宁愿挑战死亡。&/b&&/p&&p&几乎每一种主要的疾病都与衰老相连。千分之一的人会在30岁之后患癌症。1971年尼克松向癌症宣战,却只取得了令人失望的缓慢进展。85岁以上的人里面有三分之一人会患有阿尔茨海默综合症或者痴呆,而我们甚至都没有鼓起勇气向阿尔茨海默宣战。最终,我们需要做的更多。&/p&&/blockquote&&p&&b&你的所有公益项目都建立在这样的一个观点上:现有系统的某些地方出了问问题。以你的视角,你看到生物医学研究面临什么挑战?&/b&&/p&&blockquote&我担心FDA过于保守了。制药公司又过于官僚化。NIH(国立健康研究院)只投入了九牛一毛用于真正的抗衰老研究。在对待抗衰老这件事情的方式上,像是买彩票一样。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抗衰老研究并不总是导向一种有巨大商业价值的产出,但它仍然是一个公益投资项目的重要领域。&/blockquote&&p&&b&你的途径有什么不同?&/b&&/p&&blockquote&&p&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经费的决策是共识导向的,聚焦于某些前沿学者组成的委员会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因此,最终能够得到批准的研究项目是非常保守的。&/p&&p&另一方面,DARPA( DARPA是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简称,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看起来是成功的。它运作的很好,直接给钱(没有繁杂的申请程序)。它更关注实质,而较少关注项目申请书。那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我担心现在,我们有许多善于写申请书的人,正是他们拿到了研究经费,而把更具创造力的人们排挤开了。&/p&&/blockquote&&p&&b&你正在资助的Cynthia Kenyon, Aubrey de Grey 以及一大批其他的致力于抗衰老的研究者。是什么让这些人和他们的工作引起了你的关注?&/b&&/p&&blockquote&他们的思想远远超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而且对于我们将来能够做到的更加乐观。我认为,这对于推进研究非常重要。&/blockquote&&p&&b&生理学家Leon Kass ,在年期间担任总统委员会生物伦理方面的负责人,以及其他一些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曾经宣称反对延长人类寿命。例如,曾经宣称,长生是不自然的,我们最终将失去某些人性。对于他们的担忧,你是怎么想的?&/b&&/p&&blockquote&&p&我相信,生物进化是自然界的真实过程,但是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尝试逃离它,或者在我们的社会超越它。我认为,生物进化中真正正确的东西,将对所有的自然都是正确的。甚至最基本的口腔治疗。如果你的牙齿掉落是自然的,那么你就不应该换牙?在19世纪,人们曾争论,产妇生孩子的疼痛应该是自然的,所以就不应该打麻药。我认为,这种是否自然的争论,是非常错误的。&/p&&p&我认为,不对抗死亡恰恰是反人性的。&/p&&/blockquote&&p&&b&你怎么看创新停滞?有些人认为,如果你能永生不死,那么你就不会有动力去创造新东西。&/b&&/p&&blockquote&这来自于乔布斯2005年的一次演讲中的观点,他如此努力工作的原因是他知道他即将死亡。我不相信那是真的。有许多人停止尝试恰恰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他们已经85岁了。但是这个85岁的人,本可以在65岁至85岁期间获得4个博士学位。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并不认为还有足够的时间。我认为,这个观点会产生两种趋势。某些人可能会因此没有动力。而更多的人却会增加动力,他们将会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有意义的、伟大的事情。&/blockquote&&p&&b&寿命多长才足够?是否存在最优化的人类寿命长度?&/b&&/p&&blockquote&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让人类永生,我们应该那么做。我想,这是绝对的。&/blockquote&&p&&b&你正在资助的研究者们,正在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减缓或者阻止衰老——这些疗法将在细胞或者分子层次进行工作,再生医学技术则试图替换身体的组成部分,并且对其进行控制。如果科学家们能够发现某种途径可以延长人类生命,你认为那将是怎样的方式?&/b&&/p&&blockquote&那将会是一种技术混合的产物。我不认为答案会是某一个单一的途径。我想,会有一系列的再生技术和一系列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治疗途径。我认为,很可能会是这两种途径的某种组合,从而形成关键。然后,还有一些问题留下来了,需要其他的途径来解决,例如人如何避免大脑功能的衰退。&/blockquote&&p&&b&如果未来每个人都活的很长,比如150岁,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b&&/p&&blockquote&显然,如果我们都能活过100岁,那将是一场变革。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坏消息是:如果你不相信好消息,你并没有为退休生活积攒足够的积蓄,你将会在你的年老之时长期过着贫穷的生活。我怀疑,如果人们活的长一些,他们或许会给退休生活留出更多的时间。虽然,每个人的经济计划将会呈现不同的面貌。&/blockquote&&p&&b&我想,人们在一个家庭里会有几世同堂。人们会有儿女的儿女的儿女的儿女,这在今天是非常罕见的。而且,如果你有足够长的寿命,未来的问题将变得不那么重要。22世纪将会是怎样的呢?&/b&&/p&&blockquote&关于职业生涯,我想,你可以先成为教师,然后成为一名作家,然后再做医生。这些都是全然不同的职业生活。如果是今天,某个人想要从事这几项职业,这个人通常会被看作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头脑混乱的人。但是,在未来,你或许能够拥有所有这几种职业生涯。或者,你可以同时从事这三种职业,以某种混合的比例。&/blockquote&&p&&b&那么,你对来来持乐观态度吗?是否有一些著作和影视作品对你的思想产生了影响?&/b&&/p&&blockquote&我确实喜欢一些持乐观态度的科幻作品,我并不认为这样的作品足够多。我最喜欢的一部科幻作品是Arthur C. Clarke写的《城市和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 )。它展现了遥远未来的地球,在一种静态的社会中,人们试图打破沉闷。我有一种感觉,我们正处于这个无尽旅程的开端。我是原著《 太空堡垒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 )的粉丝,也看了一些改编版本,这些改编版比原著负面。Cylons成为敌人,这通常是坏的技术实验。我更喜欢原著。&/blockquote&&p&&b&你呢?如果你知道你将活的那么久,你在你以后的生命种将会如何度过?你想成为摇滚明星,还是高尔夫职业球员,还是什么?&/b&&/p&&blockquote&&p&我不是很确定。但是,我将尝试返回到某个特定的技术研究领域,在那里,我可以致力于真正理解某些领域的科学。我总是感觉到,我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学习我很想学习的东西。&/p&&p&如果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永生项目并没有产生突破,你希望在你的有生之年你的公益项目会产生怎样的成果?你愿意作为什么而被历史铭记?&/p&&p&我想,如果我们在衰老问题上做出了真正的进展,我认为那将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遗产。我对我在商业上去的的成功感到幸运,因此,我愿意去鼓励、协助并且资助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创业者,他们将来带技术的未来。对我来说,因为取得某个特定的发现而被铭记并不重要,如果我可以作为一个支持者、协助者和资助者,我感觉到那就是正确的事情。&/p&&/blockquote&&p&&b&Peter Thiel’s quest to find the key to eternal life&/b&&/p&&p&&b&作者:Ariana Eunjung Cha&/b&&/p&&p&&b&日期:April 3, 2015&/b&&/p&&p&&b&来源:华盛顿邮报&/b&&/p&&p&&b&原文地址:&/b&&/p&&p&&b&&a href=&/?target=https%3A///business/on-leadership/peter-thiels-life-goal-to-extend-our-time-on-this-earth//b7a-11e4-891d-713f_story.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eter Thiel’s life goal? To extend our time on this Earth.&i class=&icon-external&&&/i&&/a&&/b&&/p&&br&&p&&b&6. 对于大众永生意味着什么?&/b&&/p&&p&常言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即便对于人类永生的可能性,当然有许多批评意见,但万一实现了呢?&/p&&br&&p&对于大众来说,在这个大趋势下,只有一个选择:好好活着,努力奋斗!&/p&&br&&p&科幻作家刘慈欣写过一篇文章《永生的阶梯》。文章的末尾写得好:&/p&&blockquote&&p&我们看到永生技术绝不像我们初看一眼时那么单纯,从社会学角度看,一个永生的世界充满着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东西,可能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方面彻底颠覆现有的人类社会形态,出现一个全新的文明。&/p&&br&&br&&p&但永生的诱惑将战胜一切,人类肯定会踏上这个阶梯,并有很大可能最后成功。 如果真是这样,那人类社会将完全变成另一个形态。 在这里,我们看到永生技术绝不像我们初看一眼时那么单纯,从社会学角度看,一个永生的世界充满着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东西,可能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方面彻底颠覆现有的人类社会形态,出现一个全新的文明。 &/p&&br&&br&&p&说这么多,只有一个意思:不要嫌养生麻烦,不要拒绝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并不仅仅是以你放弃许多快乐为代价多活那么微不足道的几年,现在,人类的航船正航行在生命之河的下游,已经接近出海口,就要进入广阔无垠的生命之海了,多活一年就多一点机遇,差一步差万步,不要死在距永生阶梯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哦。&br&&/p&&/blockquote&&br&&p&人活着无非三件事:活下来,不负生命;尽一切可能保护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不负有情;探索宇宙人生,开发自己的潜能,不负天地。&/p&&p&即便,永生时代来临,也仍然如此。所以,好好活着,努力奋斗吧。万一这些科技狂人的梦想实现了,说不定,你会体验到永生的感觉。&/p&
这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词儿。往往冠之以“神”。例如,很牛的学生,起初称为学霸,后来称为学神。在互联网上,大V已经很少了,每个平台的牛人都称神了,例如知乎大神,简书大神。在流行文化里,这个现象早已不新鲜。例如股票玩儿的好的,叫股神。赌…
&img src=&/50/v2-c8a86fac8b196e993acc5a_b.jpg& data-rawwidth=&144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0& data-original=&/50/v2-c8a86fac8b196e993acc5a_r.jpg&&&p&分析社会、行业都都需要数据。在这里我简单总结一下我用过的方法。方法肯定不全,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领域,欢迎大家批评与补充。&/p&&p&注:下面说的“数据”指的是描述社会活动的原始数据,来自大范围统计和调查,不包括分析类数据(例如市场规模估算、行业增长预计等)。&/p&&p&获取数据的方法我分为三类:网上下载、电话索取、自己生产。&/p&&h2&网上下载&/h2&&ul&&li&搜索引擎搜索&/li&&ul&&li&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数据,都推荐使用 Google 搜索,推荐用你会的所有语言各搜一次,结果页面多翻几页,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li&&li&一般搜到的都是政府或国际组织网站(例如国家旅游局、世界银行),这类数据的好处是来源可靠、一键下载,坏处是通常只有综合数据(不会细分到地区、个人,不会细分到每月、每天),很多还缺历史数据(只有当天、当月数据)&/li&&li&如果搜到的是论坛里的帖子,请一定核实数据来源,否则很容易以讹传讹;需要论坛币的资源先别急着买论坛币下载,很多其实都可以通过下面提到的方法拿到&/li&&li&如果搜到的是媒体报道或转载,请一定核实数据来源;媒体水平参差不齐,中文媒体很多不标注数据来源,使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li&&/ul&&li&政府网站数据库&/li&&ul&&li&很多政府网站都有数据库,收录比较详细的数据(细分到地区、过去十年数据等);数据库本身的展示方式决定了它们通常不容易直接搜到,需要你去网站自己查阅&/li&&li&统计部门的网站上没有,可以试试其他部门网站(弄清政府各部门职能很重要);中央政府网站没有,可以试试地方网站(弄清行政区划很重要)&/li&&li&如果找到了你要的数据(例如统计年鉴)但无法直接下载,可以去图书馆借阅,也可以请你在大学或大公司的朋友帮忙借阅;年鉴通常有电子版(光盘),只是格式通常不是你想要的,需要后期清洗&/li&&/ul&&li&国内外由政府、学术机构主导的调查&/li&&ul&&li&搜索“中国 家庭 收入 调查”几个关键词,就可以搜到相关调查;注意看组织方是谁——靠谱的调查通常由科研人员主导,方法公开且相对规范&/li&&li&在收入、教育、健康、价值观等各领域,国际组织和各国大学都会做长期调查,方法全球统一,方便跨国、跨时间比较&/li&&li&此类数据可能会提供免费的线上阅览版,对做 PPT 来说这些数据通常够用;如果需要原始数据,调查方可能需要核实你的身份及研究目的,整个核实过程短则一天长则一个月&/li&&/ul&&li&私人机构调查(“基金会”、“民调中心”、“大数据公司”)&/li&&ul&&li&私人机构在诚信、专业水平上良莠不齐,需要谨慎鉴别;如果只是做 PPT 可能够用;做学术研究,需要确认调查方法是否科学、调查机构是否靠谱;至于去哪里找靠谱的调查,一个捷径是多阅读文献,看知名作者引用过哪些&/li&&li&绝大多数私人机构都不会公开原始数据,所以一般能接触到的只有机构官方发布的报告、博客文章等&/li&&/ul&&li&学术期刊数据库&/li&&ul&&li&很多期刊现在都要求作者公开原始数据,方便重复论文结果。所以期刊网站有每篇论文的配套数据,包括论文作者清洗过的公开数据和作者自己做的调查、实验数据&/li&&li&此类数据只能按论文标题搜到,所以如果不读文献的话很难直接在搜索引擎上按关键字找到&/li&&/ul&&/ul&&img src=&/50/v2-0feb07cadd43be2f88615a25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4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50/v2-0feb07cadd43be2f88615a25_r.jpg&&&h2&电话索取&/h2&&ul&&li&网上找不到的资料,可以试试直接给数据来源方打电话;幸运的话,他们的资料可以直接公布在网上、私下发给你、现场让你阅览&/li&&li&电话索取想要成功,关键在于你要绕过接线前台、直接找到管理数据的人;这个步骤的难易程度又取决于你和数据来源方的关系:&/li&&ul&&li&你可以给数据来源方提供好处&/li&&ul&&li&如果你是记者或生意伙伴(即可以给对方提供曝光、投资等好处),可以直接请前台转公关、商务负责人&/li&&li&如果以后经常需要对方的信息,最好能和某位公关、商务建立长期关系&/li&&/ul&&li&数据来源方与你毫无关联&/li&&ul&&li&如果你想向业内公司打探行情但又无法提供任何好处,请一定要搞清楚公司内部结构,电话里客气地直接要求找负责该业务的人(最好是直接报上对方姓名或分机号),避免和前台纠缠太久&/li&&li&一定要准备好你的各类信息,例如联系方式、办公地址、老板姓名等,以便回答电话那头的问题;如果是替雇主打电话,一定要向老板确认能否在电话里表明你的身份&/li&&li&电话那头如果无法现在给你答复,一定要在挂断前确认对方姓名及下次跟进的时间&/li&&li&常听人说“上班前、下班后打电话可以绕过前台直接找到老板”,在实践中我还没发现这样做有用,可能公司与公司不同吧&/li&&/ul&&li&数据来源方应该提供数据,但并不理你&/li&&ul&&li&向政府机构索要数据,一定要找到分管统计的部门(网上找分机号或直接请前台转接)。如果找错部门,对方要么会说他们不管此事然后挂断,要么给你转分机再转分机,一天就这么过去了&/li&&li&除了找对人,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预留足够时间。统计部门的电话接通后,你很可能得到以下答复:今天马上要下班了;政府在罢工;办公室唯一管这件事的同事现在在休假,下个月才能回来;你要的数据得请示领导同意,而领导在出差,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申请数据需要填写表格,政府确认你的申请需要一个月,答复需要三个月&/li&&li&“你留个电话,有消息我们打给你”这类回复是永远不能相信的。你需要在电话里问清对方姓名,买一张无限通话的电话卡,过一段时间主动打过去,指名找他&/li&&/ul&&/ul&&li&不管是打什么电话,成功主要靠厚脸皮和耐心。上午打不通就下午打;这次接电话的人不理你,过会儿打说不定是另一个人接;这家公司不行就换别家&br&&/li&&/ul&&img src=&/50/v2-0feb07cadd43be2f88615a25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4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50/v2-0feb07cadd43be2f88615a25_r.jpg&&&h2&自己生产&/h2&&ul&&li&在一些情况下,数据是可以自己生产的,通过抓取网页、调查、实验三种方法&/li&&ul&&li&抓取网页&/li&&ul&&li&什么情况下可以抓网页?如果我们需要的就是网络数据(电商商品价格、电影评分、社交媒体好友关系),又或者线上活动是很好的代理变量(量化一个不可观测的变量)&/li&&li&怎样抓取?如果是主流网站,搜索“网站名 抓取”或“网站名 爬虫”,把搜索结果的时间限定调成“一年以内”,就能找到一步一步的教学;如果是小众网页,可以看看网页结构然后搜索教学帖;现在也可以雇人写脚本,过程方便且价格可以接受&/li&&/ul&&li&调查&/li&&/ul&&br&&ul&&ul&&li&很多时候,调查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钱,尤其是网络调查。真正困难的地方在于调查设计。如果没有读过专业书籍或积累实战经验,第一次做调查很难保证设计得科学&/li&&/ul&&li&实验&/li&&ul&&li&(社会科学)实验不一定需要很多钱。例如很多&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研究歧视的实验&/a&,只需要研究人员向大学、公司群发简历即可;很多研究政府的实验,只需要向议员写信即可;研究社交媒体的实验,只需要写程序来发帖即可&/li&&li&虽然没有钱,但我们有很多时间。教授要付钱请人做的事,我们多花点时间、和其他钱少时间多的人合作,说不定也可以做出来&/li&&li&如果你有技术但没有钱,可以和有资金的前辈合作,可以向政府或非政府机构提供免费咨询、分析,以换取数据。当然,这个方法还是很靠“关系”&/li&&li&“关系”如果真的够硬,可以让一国总统&a href=&/?target=http%3A//www.nyu.edu/gsas/dept/politics/faculty/wantchekon/research/WP_0331.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直接按你说的方法做实验&i class=&icon-external&&&/i&&/a&&/li&&/ul&&/ul&&br&&/ul&&img src=&/50/v2-0feb07cadd43be2f88615a25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4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50/v2-0feb07cadd43be2f88615a25_r.jpg&&&h2&“理想数据”与时间规划&/h2&&p&设计研究方案的时候,要先从“理想状态”出发——问自己,能够回答我研究问题的“最理想的数据”长什么样?是个人、家庭、公司、省还是国家层面的数据,有哪些变量,是哪个时间段的……&/p&&br&&p&只有想明白理想数据长什么样,才可以开始搜索、采集。因为这样你可以最快找到近似理想的数据,也可以最快发现找到的数据有哪些局限、对你研究最后得到的结论有哪些影响。&/p&&p&时间规划方面,一定要给数据搜集预留充分的时间。很多时候你可能计划用一周搜集数据,另一周分析。你以为你要的数据网上肯定有,几秒钟就可以下载完,给一周时间绰绰有余。&/p&&p&然而事实上,很多数据根本不存在(电脑普及之前的资料很多地方都没有保存);如果有,对方也不一定会给你;对方给了你,也一定不是你拿到手就可以立刻分析的格式。所以时间规划上一定不要盲目乐观。通常一个项目,70% 甚至 90% 的时间都花在“准备工作”上。&/p&&p&这一篇讲的是搜集,下一篇分享一些我在清洗数据时犯的错误,算是个人笔记。&/p&&p&--&/p&&p&本系列其他文章:&/p&&p&&a href=&/p/& class=&internal&&数据清洗的经验与教训 Data Cleaning&/a&&/p&
分析社会、行业都都需要数据。在这里我简单总结一下我用过的方法。方法肯定不全,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领域,欢迎大家批评与补充。注:下面说的“数据”指的是描述社会活动的原始数据,来自大范围统计和调查,不包括分析类数据(例如市场规模估算、行业增长预…
&img src=&/50/v2-84ab6750facca1571157ff_b.jpg& data-rawwidth=&635& data-rawheight=&4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5& data-original=&/50/v2-84ab6750facca1571157ff_r.jpg&&&img src=&/v2-9c624fff917bd0bd78f6b7b066cd5f18_b.jpg& data-rawwidth=&361&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1&&文 / 老九&p&链接:&a href=&/?target=http%3A///%3Fm%3Dthread%26a%3Dview%26fid%3D1005%26tid%3Duid%3D58382%26cardid%3D0%26ds%3D0%26t%3D%26from%3Dsinglemessage%26isappinstalled%3D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预见2017:你是正在一条即将沉没的船上吗?-散步者-靠垫儿&i class=&icon-external&&&/i&&/a&&/p&&blockquote&&p&新年聚会,几位老同事说他们最近失业了。他们哀叹,这都快五十岁了,年近半百了都,除了会编报纸,别的什么都不会干啊?难道就此退休了呆着了?&/p&&p&他们的2017,心里不甘,现实又无奈,一脸的愁云惨淡。&/p&&p&干了二十多年的报纸编辑,一个个绝对是北京报业专家,论新闻业务能力那都是顶尖的,怎么说话就下岗失业了呢?&/p&&p&要说是他们的原因,那真是有些冤枉他们。整个纸媒都不行了,都下坡路了,倾巢之下岂有完卵?&/p&&p&但要说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原因,那也不符合实际。不是号称敏锐的么?纸媒走下坡路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什么不及时上岸?为什么耗到与船同沉?&/p&&p&他们最大的判断错误,是做了温水中的青蛙,虽然大势已去,却选择性无视,从不以为然到不知所措。&/p&&p&大势已去,你个人再牛掰都没用。甚至,个人的专业能力越强,被淘汰的越惨。&/p&&p&因为,你的那个专业,不存在了,你所在的大船,沉了。&/p&&p&你有被废掉的危险!&/p&&p&&strong&真不是我吓唬你,如果你不重视,你很可能随船同沉。或者你带着你的下一代与船同沉。&/strong&&/p&&p&今天,2017年元旦,北京的京华时报和上海的东方早报,停刊了。它们还只是全世界纸媒走向衰亡的一个最新案例而已。&/p&&p&你是否还记得诺基亚?诺基亚死的很冤,它很委屈地说,我没有做错任何事,可我还是死了。&/p&&p&你没做错任何事,可是&strong&你的商业模式死了啊,所以你不得不死。&/strong&&/p&&p&传统“广告”模式死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死了,所以报纸啊杂志啊纷纷断崖式下跌,纷纷停刊。电视和广播的日子也是江河日下,越来越难。&/p&&p&1998年,柯达170,000名员工在全球销售所有相纸的85%。在1998年,你有没有想到3年后,你会再也不用相纸图片?在短短几年后,他们的&strong&商业模式消失了,并破了产。&/strong&&/p&&p&百货商场正在走向衰亡,超市的日子也越来越难。不仅零售业业态在巨变,几乎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在发生巨变。九型秀前两年曾专文预测过17个传统行业将怎么变,现在看来一一都验证了。&/p&&p&&strong&过去的成功经验正在变成明天的阻碍。&/strong&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p&&p&&strong&但今天我想说的不是行业怎么变,而是在这个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更安全更有效?如何用新思维带孩子?如何用新思维做公司、带团队、以及找工作?&/strong&&/p&&p&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在这个剧变的时代,你还让孩子按照你的经验规划他的人生吗?&strong&那你可能正在用你的过去限制孩子的未来。&/strong&&strong&我必须警告你,这很危险啊。&/strong&&/p&&p&行业(模式)被颠覆的后果,真正的可怕是在什么地方?&strong&真正可怕的是,身处这个行业领域里的你,一身的技艺没用了,再大的本事,你也成一个废人了。&/strong&&/p&&p&你会修笔,你修笔的技艺全世界第一,有个卵用?全世界都不用笔了。就算还有人用笔,坏了就用新的,谁还修笔啊。&/p&&p&你的专业本事越大,你被废的就越惨,你被时代的高铁甩下车了,你掉队了,你成了一个时代的弃儿。你跟着你的船一起沉没了。&/p&&p&如果年纪大了些,更是连转行的可能也几乎没有了。&/p&&p&未来正以难以置信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未来10年,很多行业将会经历柯达、诺基亚、报纸所发生的事,而大多数人尚未看到它的来临。&/p&&p&优步 Uber 只是一个打车软件公司,他们不拥有汽车,但他们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p&&p&Airbnb是世界上最大的旅店公司,但他们不拥有任何酒店资产。&/p&&p&这样的事情现在各领域都在发生:人工智能、健康、自驾车及电动车、教育、3D打印、农业和就业。&/p&&p&下面介绍的是这些可预期的、即将到来的、必将影响你我的变化。&strong&你的思维方式必须跟上啊必须不能掉队啊!&/strong&&/p&&img src=&/v2-651c83ff0e327a5b2560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651c83ff0e327a5b2560_r.jpg&&&p&律师医生的饭碗危矣!&/p&&p&计算机对世界的了解指数般提升。2016年以来,计算机击败世界上最好的棋手,比预期提前了10年。&/p&&p&在美国,由于有了IBM沃森,&strong&年轻律师已找不到工作&/strong&。&/p&&p&沃森是一款能用自然语言回答问题的人工智能系统,你几秒钟内就可以得到法律咨询,虽然到目前为止,多少还只是基本的法律服务,但精确率达90%,比较起来人工做的正确率只有70%。&/p&&p&&strong&所以,如果你在学法律,请立即停止。&/strong&将来约90%的人是通才律师,社会只需要专家。&/p&&p&倒霉的不仅是律师,还有医生。沃森已经帮助护士诊断癌症,比医生准确率高4倍。&/p&&p&就是说,再过十几年,计算机将变得比人类更智能。&/p&&p&滚蛋吧,摇号!&/p&&p&2017年,最迟两三年内,无人驾驶汽车将出现,整个汽车行业将开始被打乱。&/p&&p&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用手机APP要一辆车,它会自己来到你所在的位置,并自动驾驶送你到目的地。而且比你自己开还安全。到了地方,你也不需要停车,你点完支付,它就自己走了,去接下一位用车的人了。&/p&&p&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孩子不需考驾照了,也不需拥有自己的车了!你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给客户联系、给家人交流了!&/p&&p&&strong&车都不买了,驾照都不考了,谁还摇那八辈子中不上的号啊?&/strong&&/p&&p&这样的话,每座城市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车了,有现在的5-10%的汽车就够了。你也不用为一个停车位头疼了,停车场都可以改造成公园。城市的面貌将大变样对不?&/p&&p&&strong&这意味着,生产汽车的、卖车的、修车的,这一条线上的蚂蚱,都面临失业的危险!&/strong&&/p&&p&对了&strong&还有卖车险的……&/strong&&/p&&p&这意味着,大多数传统的汽车公司都要玩儿完。他们以前一直试图通过改进及生产更好的车,这个模式可能会导致破产。&/p&&p&因为特斯拉、苹果、谷歌这些公司正在把电脑建在车轮上。他们正在改变汽车的概念,不是汽车了,叫电脑车更合适吧。&/p&&p&&strong&智能车还将带来房价的巨变!&/strong&&/p&&p&因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有效地工作,即使你在上下班路上也同样很具有生产力,人们就会搬出城市,住到空气更好的乡村去。城市里的房价不就下跌了吗?&/p&&p&&strong&新型的舒适的乡村将大量出现&/strong&,将带来新的社会秩序和交往方式,也将带来新的社会规则,道德与法律体系将随之更新迭代。&/p&&p&在家就能看名医&/p&&p&tricorder –X是与手机配合一起工作的医用设备,记录你的视网膜扫描、你的血液样本和你的呼吸。然后它分析你54项生物标志物,可以找出你几乎所有的疾病,而且很便宜。&/p&&p&所以在未来几年内,这个星球上的大部分人将会获得世界一流、成本极低的医疗和药物。&/p&&p&意味着什么呢?还需要那么多的医院吗?还需要那么多的医生吗?&strong&如果你正在学医,如果你正在准备投资开医院,你是否需要再考虑考虑?&/strong&&/p&&p&工厂大批关门:&/p&&p&三维打印机的价格10年之内将从18,000美元降到 400美元。同时打印速度加快100倍。&/p&&p&这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可以三维扫描你的脚,在家打印一双你的完美的鞋子。今年之内,智能手机就有可能将拥有3D扫描功能。以后的工厂流水生产线都没用了,工厂只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就可以了。&/p&&p&这只是拿鞋子举个栗子说。在几年之内,越来越多的东西都将能被打印出来。空间站里能直接打印备件,不需要神舟往上送了。&/p&&p&所以,有稳定的好工作么?&/p&&p&如果你想找一个好工作,或者想投资某个领域,建议你先问自己:“在未来,它还会有吗?”&/p&&p&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可以去,你可以做点什么使它快点发生。如果是否定的,那就忘了它。&/p&&p&在未来20年内,70-80%的工作职位将消失。当然也将出现很多新的就业机会,但目前很难确定的是,人口还是那么多,可智能化将导致岗位减少,那么&strong&问题来了:大量多余的人怎么办?&/strong&&/p&&p&去当农民?一千块钱人民币一个的农业机器人说,有我就够了,我还不要五险一金,回去吧,农民伯伯不需要你啊。&/p&&h2&亚里士多德说过:“能够真心款待一种不被接受的思想,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心灵的标志。”&/h2&&/blockquote&&p&问:对于未来,你抱有什么样心态呢?&/p&&p&~: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面对我们从未经验过的未来,最好还是抱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能墨守成规。尤其是对孩子,更要放心,放手!&/p&&p&特别推荐这首歌:情迷不及追忆,再此生非她不娶的冲动也终究要面对繁杂的生活而慢慢趋于安稳。词儿不错挺好值得赞美,歌词意味深长,带点沧桑,叫人感慨万千,望在生活中阳光!&/p&&p&&a href=&/?target=http%3A///%23/song%3F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 郭斯&i class=&icon-external&&&/i&&/a&&/p&
文 / 老九链接:新年聚会,几位老同事说他们最近失业了。他们哀叹,这都快五十岁了,年近半百了都,除了会编报纸,别的什么都不会干啊?难道就此退休了呆着了?他们的2017,心里不甘,现实又无奈,…
&img src=&/50/v2-c652b2dec274fc2b66c1816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50/v2-c652b2dec274fc2b66c1816_r.jpg&&作者: 李刚
来源:新东方&p&
链接:&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jM5NzQzOTgyMA%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248db30b8ebe98eb7c6d%26chksm%3Dbd047ee38a73f7f5ee8162b29aedbaedeb727f800318ebc580aaa76%26mpshare%3D1%26scene%3D1%26srcid%3D1114S63HBp8QU2aNEHh6bsHv%26from%3Dsinglemessage%26isappinstalled%3D0%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ttp://mp./s?&i class=&icon-external&&&/i&&/a&&/p&&img src=&/v2-eddcfcfb3bf3be7acf7b1a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lockquote&&p&有人问我:贫穷会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造成多大的影响?&/p&&p&我想,不是小气,穷人不一定会小气;也不是见识少,这跟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更有关系。&/p&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strong&贫穷的问题到底在哪儿?&/strong&&br&&img src=&/v2-93fa0fee41_b.png& data-rawwidth=&814& data-rawheight=&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4& data-original=&/v2-93fa0fee41_r.png&&&p&穷人嘛,就是缺钱的人。没错,所以呢?&/p&&p&多和少都是相对的,穷人缺钱,但他们和富人拥有的时间完全一样。所以,穷人就是那种钱“绝对”少,但时间相对“多”的人。&/p&&img src=&/v2-cc8ca1fd92a39b6234f69aead6f4b940_b.png& data-rawwidth=&703&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3& data-original=&/v2-cc8ca1fd92a39b6234f69aead6f4b940_r.png&&&p&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你缺什么,就会把什么看得特别重;不缺什么,就会把这个东西的价值看得特别轻。&/p&&p&有一次,我在知乎上推荐了一本书,有人问我有没有电子书资源——没好意思说出来的话,我帮他补充了:免费的。&/p&&p&过几天,他又来留言说自己在各大网站、网盘、资源站找遍了,都找不到资源。这好像是说:没有免费资源的书,你推荐个屁啊。&/p&&p&拜托,这是一本帮你提高思维能力的书,各大网站上都有卖,也就40多块,而且书的内容我也一一介绍了,你既然想看,说明读这本书不会浪费你的时间。&/p&&p&&strong&免费&/strong&&strong&的东西不一定真免费&/strong&——难道你找资源的时间,就不值这40多块钱?&/p&&p&这本书的名字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它向我们解释了&strong&“穷人为什么这么穷,富人为什么这么忙”&/strong&。&/p&&img src=&/v2-c69aedb2bc93_b.png& data-rawwidth=&695& data-rawheight=&4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5& data-original=&/v2-c69aedb2bc93_r.png&&&p&我先得补充一句,“穷人思维”不是“穷人”的思维,而是&strong&“曾经是穷人”&/strong&的思维。&/p&&p&比如说,我们就算完全买得起一本书、看得起一部电影,我们还是先习惯性地先找一找免费资源。不管是70、80、90后,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资源相对不足的环境中成长,多多少少都带着这点穷人思维。&/p&&img src=&/v2-65ca7d2db79_b.png& data-rawwidth=&804& data-rawheight=&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4& data-original=&/v2-65ca7d2db79_r.png&&&p&穷人思维对我们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喜欢&strong&用时间换钱&/strong&。&/p&&p&最近有一部超级烂片叫《热血雷锋侠之激情营救》,豆瓣上有95.7%的人打一星。但根据我的经验,就算片子再烂,中途退场的人也不会超过30%。&/p&&img src=&/v2-9d453bc24a8e3ba2e77673_b.png& data-rawwidth=&727& data-rawheight=&2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7& data-original=&/v2-9d453bc24a8e3ba2e77673_r.png&&&p&就是说,有超过60%的人看来,90分钟的时间价值不会超过30元的票价。&/p&&p&穷人的时间不值钱,所以愿意用时间换钱,这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当你的口袋已经走出穷困,却仍然把自己和别人的时间都看得不太值钱的话,说明你的脑袋依然停留在穷人思维中。&/p&&p&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说,穷人思维往往过于注重&strong&“沉没成本”&/strong&。&/p&&p&什么叫沉没成本?&/p&&p&就是你花了30块钱看电影,无论电影好看不好看,这个钱都回不来了。所以你为了这30块的沉没成本,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去忍受这部电影,而不是干脆中途退场。&/p&&p&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买鞋定理”:&/p&&p&假设你在商场买了双鞋,大小没问题,但真正穿的时候又发现夹脚,退也退不掉,于是,你会经历下面的心理挣扎:&/p&&p&?&strong&不甘心定理:&/strong&&/p&&p&这双鞋对你而言越贵(换句话说,你越穷),你尝试穿一下的次数也就越多(受的罪越多);&/p&&p&?&strong&侥幸定理:&/strong&&/p&&p&你确定穿不了了,那么这双鞋越贵,放在你家里占地方的时间就越长;&/p&&p&?&strong&绝望定理:&/strong&&/p&&p&无论你放多长时间,总有一天,你都会把它扔了,有多远扔多远。&/p&&p&终于,世界清静了,但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p&&p&对此,富人思维则完全相反:&strong&花钱,要么是为了赚钱,要么是为了享受,两样都不搭的事,就不值得白白浪费精力。&/strong&&/p&&p&当然,这种“时间不值钱”的穷人思维,往往只在人生过渡期对我们产生影响。但下一种思维惯性,就没那么好摆脱了。&/p&&img src=&/v2-f6f50fd3fd9d6a16966df_b.png& data-rawwidth=&814& data-rawheight=&1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4& data-original=&/v2-f6f50fd3fd9d6a16966df_r.png&&&p&有一句话平时说出来会得罪人,但有了前面的理论铺垫,我就不怕大家打死我了:&br&&/p&&p&&strong&价格贵?&/strong&&strong&这怎么会是产品的缺点呢?&/strong&&br&&/p&&strong&难道不是你的缺点吗?&/strong&&p&我不是嘲笑大家穷,而是想说穷人思维容易在&strong&价值判断&/strong&上出问题。&br&&/p&&p&
举个例子&/p&&p&
▽&/p&&p&超市里的被子打折,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原价分别是300元、250元和200元,现价一律150元。&/p&&p&根据售货员的经验:穷人更倾向于买大的——省钱,而有钱人更倾向于适合的尺寸——也就是纯粹为了自身需求。&/p&&p&这就是穷人思维造成的第二个影响,《稀缺》一书中称之为&strong&“管窥效应”&/strong&:指人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会变得更为专注,但注意力过度聚焦会导致判断力下降。&/p&什么意思呢?&br&就是说穷人思维让我们过于关注自己拥有的资源,从而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说,你的目标。&br&&img src=&/v2-e92c7c6fbe11f5abcf21a99_b.png& data-rawwidth=&739&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9& data-original=&/v2-e92c7c6fbe11f5abcf21a99_r.png&&&p&拿我自己当例子吧,就在几年前,我太太说要买一套学区房。&/p&&p&我把家里的钱给她一算,连首付都不够,于是就建议她,等钱再攒多点吧。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神有声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