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辩论:离高中学习是否应该有质疑精神。

辩论赛:高中是否应该实行文理分科 反方立论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辩论赛:高中是否应该实行文理分科 反方立论
&&辩论赛:高中是否应该实行文理分科
反方立论:高中不应该实行文理分科
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13级研究生
作者:赵琳琳
指导:封裕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关于辩论赛的辩题“学习压力是否有利于学习”
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有1个回答)
现代社会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所面临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应付这些压力,保持个体的情绪健康,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挑战,是一个现代人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问题。
我国城市中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而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要比初中生大,这是因为高中毕业面临的升学和择业更为迫切。
一、导致学习压力种种表现
考试成绩不够理想
学习落后于其他同学
能否考上大学
考试要争取好名次
有学习天赋,成绩却不能名列前茅
学习成绩忽上忽下、不稳
试卷面前脑子一片空白
努力了但还是学不好
一到考试出现躯体症状
二、产生学习压力的原因
来自于社会压力 升学、择业等;
来自于教育体制 应试教育;
来自于环境压力 学校、家庭、同学间互比等;
来自于自身压力 考试成绩不好,缺乏自信,苦闷自卑等;
三、如何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
“一个自信,三个能力”(即培养自信心,进一步发展情绪调控,挫折应付能力,进一步发展学习能力和进一步发展人际适应能力)
自信心培养 进入青年期后,由于自我意识的高涨,出现了自我的分裂,自我分裂意味着自我矛盾的产生,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不能统一。这样就导致自我形象不能确立,自我概念混乱,自我表现明显冲突,内心动荡不安甚至痛苦。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将最终导致自信心的逐渐丧失。为此,要善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能力,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善于正确对待自我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将自我完善经常化。
情绪调控和挫折应付能力辅导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珍妮特?沃斯指出:“没有一种内心的安全感,有效学习不可能发生。”经常保持一种愉快、和谐、宁静和相对稳定的积极情绪,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有效学习的保障。为此,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1 、让学生了解心理平衡、社会适应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 、介绍六种积极的心理调整,包括:对波动状态、倾斜状态、对抗状态、闭锁状态、空虚状态和混乱状态的合理调整。3 、指导学生寻求最佳对策。包括:迅速适应刺眼和昏暗,理解挫折和不幸;鼓励学生打破现状重新选择;提倡和自己攀比,和昨天赛跑;改变不良性格,积极地进行情绪自控,正确认识心理压力,调适心态。
进一步发展学习能力培养 世界各地具有创意的教育家已逐渐认识到,人类智慧的延伸及学习的能力,都比我们以前了解的大得多。学习将成为这个时代以及未来生活工作的主流,学习被称为“通向21 世纪的个人护照。”因此,进一步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迅速适应高校学习,全面发展自己至关重要。
人际适应能力辅导 社会交往是中学生的合理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1 、学会尊重 2、学会合作3、学会负责。
四、出现问题怎么办
试着自己解决;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机构。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换一副“眼镜”看世界,我们就会少些忧愁与烦恼,多些开心与快乐!
适当合理的压力有利于健康
俗话说,压力就是动力,一旦失去了压力,你的动力之心也就会随之消失了。对于我们,压力就是我们人类发展的一切源泉,但要合理化;过度和过少则都会不好,过度则易向恶性化发展,过少则易起不到好的良性化作用。
在工作、事业、家庭等方面上,都易极大的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使你不得不学会正确的面对,而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分析、处理和解决的。而惟有锻炼身体,对于不是专门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来说,外界压力小,常常是自由决定。对于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人们往往选择不做。看吧!周围太多的人都宁愿忍受病痛的折磨,也不愿去好好锻炼身体的;宁愿花费大量的金钱、甚至是倾家荡产,也不坚持采取不花一分钱或不化多少钱的锻炼方法。这生命什么,显而意见,就是那颗懒惰、享受的心在作怪,可以说,凡是这样的得病法,都是自作自受呀!根本不值得可怜与同情,反而可恨可恶。
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必须要以身体的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加大为合理的压力,而好好的珍惜与维护。主要方面有:
1.集体健身。绝大部分人在集体中,为了自己的脸面,几乎都能勉强坚持下来,是一个人独自练习远远达不到的。
2.集体谈论愉快话题,是使大部分人都能提高乐趣、调解情绪健身的项目;这是单独一个人难以做到的,反而多的是自忧自愁。
3.集体调解身心和治病,反而能使绝大部分人都能比较好的配合;这是由于单独一个人由于紧张或散漫而不会很好的配合。
4.还有其它集体娱乐、游玩等。
如果你自己能做到,尽管自己去做,但能比较好的坚持,毕竟是少数人。
这就是集体的力量、顺应大流的行为力量;不顺之,就会受到他人的说和脸面的尴尬。
除此之外,再多看、多想有病之躯的痛苦经历就是给自己制造压力,以促进自己好好的珍惜与维护,减少过分的懒惰与贪婪。
千万莫要太放松,一旦放松,就会散漫无规律,生不如死。不如适当、合理的多受些约束、压力,来进行有规律的生活。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我们多顺应良好的规律,少理或不理那些不良性的人事物,进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健康
多人一提到“压力”就满心反感。减负减的就是压力。心理减负也往往成为各种书籍报刊的谈论焦点。
但是在应用心理专家眼里,压力是正常的,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健康。
压力有很多,处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事情,都会有不同的压力。
人们常把压力看成是事物本身。事实上压力是人们积蓄的一种普遍的感觉,即压力感。是人们在感受压力。压力是紧张或焦虑的一种表现。
焦虑。焦虑常常能够使人鼓起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紧张。越是紧张,压力就越大。
让我们看一看能够诱发压力的因素:
学习方面,作业、考试、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同学亲友的评价、学习效率和效果不佳,想去玩但不能玩……
工作方面,工作的高要求、实现的难度、缺乏明确的指示、不实际的期限、缺乏决定权、隔离的工作环境、工作场所监督、后勤保障不足、缺乏安全感……
生活方面的压力就更多,更复杂,比如来自家庭的压力、社交的压力等。即使是娱乐,也少不了紧张和压力,特别是一些有输赢的娱乐,如游戏、麻将等,制造的压力和紧张就越大。
在我研究发现,角色压力,即由于社会角色引起或形成的压力在发生频率上占了大多数。
某一个方面的适当的压力能够平衡其他方面的压力。这就是紧张/焦虑转移法则。
成长和发展最能够带来压力。人们要不然想如何改变,要不然就是如何维持不改变。 人们都说,越是优秀的男人,心理压力就越大。这是因为对自己有太高的期望。现在的年轻白领,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总想短期内能有所作为,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往往在实际生活中事与愿违,时间一长,会诱发心境抑郁,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往,严重时会悲观绝望,产生厌世情绪。 对困难估计不足,当困难出现的时候,就会产生巨大压力。把事情想得太容易,也是对自己和环境的期望值过高。 工作繁重而不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 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或过于自负 自我的认同、学业的成败、职业生涯的规划,社会交往的拓展、与异性的关系等等
市场经济发展到了今天,社会化分工愈来愈精细,劳动生产率也越来越高,这不可避免地带来整个学习、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个个成功的例子摆在眼前,甚至我们可以通过传记、影视等途径知道他们怎样成功、为什么成功。如雅虎的杨致远、微软的比尔·盖茨、网易的丁磊,这些数字英雄的快速财富积累激发了人们挑战自我的热情——“我并不比他们差”。然而一方面事在人为,另一方面他们的成功是机遇使然:社会需要造就新一代英雄,他们的经营、创新和努力将他们抛在浪头上。
适当的压力来自认识和规划。
我们需要对付的是:①过于承受的压力;②泛化的持续的压力。这些才真正有碍我们的心理,乃至生理健康。
1、过于承受的压力。
即压力过大。放松和降低期望是调适的最好手段。
2、泛化的持续的压力。
这是人们已经疲惫,分不清压力来源,只觉得累或烦躁,或者是也知道压力来源,但无法松弛,事情层出不穷使得紧张持续。
这需要理顺压力的来源,将未来(如人生、或即将进入的角色、状态、即将处理的问题)明确规划,为自己安排一张一驰的节奏和时间。
要学会放弃。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内外资源,比如能力或条件,都不足以抓住太多的机会。一件事一件事做好,日积月累,终会成功。
压力大也能有利于健康
压力太大可能把人压趴下,但有时候,压力也可能让你的身体更加健康,机体免疫力不降反升。
做这项研究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在老鼠身上进行的一项实验发现,有一种压力不但不会降低免疫力,反而会让其有所增强。承受压力的老鼠却比其他老鼠更容易避开病毒感染。科学家认为,发生在老鼠身上的这种情况和人体类似。
首先,你应分析当今社会的特点。其次,你应分析青少年的特点。再次,你应分析激发青少年潜能所需具备的条件。根据上述分析,分别论证自由和压力对于激发青少年潜能的作用,
香港应不应奶粉限购?反方:不应香港繁荣的根基:免税、自由、购物天堂,一直以来,香港都以自由港见称。香港之所以被评为“世界最自由开放的城市”,得益于转繁荣的口贸易
相爱,往往只是两个人见面的一瞬间。。往往取决于缘分,缘分到了,产生爱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就好像在合适的地点遇到了合适的人。。相爱是通常都能无所不谈但相处不一样
多从个人的角度来想 于是有了以下的观点:1.网络实名制会让我们的个人信息暴露 让我们的网络安全受到影响 (这是网络实名制的一大硬伤 但是对方会说网络实名制就是用
你好,这个问题我想仅就辩论而言,正方可以立如下内容
1.金钱是商品经济时代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重要基础和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幸福的先决条件
看看你能用上哪个吧,辩论赛不能只能准备一方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我要肯定“购买国货确实是一种爱国主义行为”因为:  1、它可以促进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记得一个著名的艺人曾经说过,今时今日的服务态度应经不行啦!活在当前,商品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
这个辩题谁出的
根本不具备什么可辨性
什么是早恋?
早恋这个词是不对的,既然不对的东西怎么应该了
高中生应不应该谈恋爱还凑合
其实 高中恋爱很正常了
多做些准备,辩论不是徒口舌之争。推荐几本书或者可以网上搜索的资料:《看中医还是看西医》(高也陶)《古代的医生》罗大伦《认识中医》东林杏林《批判中医》方舟子《中医
您好!建议您可以上百度文库进行查看相关信息
大家都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该不该让学生把话说完_参考网
该不该让学生把话说完
韩洁我校从2012年的秋季参加“语文主题学习”以来,已经四年了。四年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通过大量的阅读有了新的收获。语文课堂删繁就简变轻松了,学生爱上课了,阅读能力也强了。但我们发现在上课时,常有这种现象发生: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观点,发言未尽,大家正要各抒己见,因为时间有限,老师只好让学生暂停,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尤其在公开课时,为追求程序的完整,追求课程的快节奏、大容量时更是如此。到底该不该让学生把话说完,我校组织实验教师对此进行了主题研讨。杨兰:我们班已经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了四年,学生从不会说到争着说,但在阅读课上也常常会遇到这个问题,我设想了几个解决方法。方法一:在大家探讨火热时,不妨再延伸一下,让大家就一个问题深入下去,辩论一下,即兴发言。比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孩子们在探讨父亲的严厉批评与母亲的极力赞扬,哪种更好?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阐述观点展开辩论。最后将探讨回归到父爱与母爱对孩子成长的不同作用上。方法二:意犹未尽初涉练笔。学生感兴趣之处,正是他们思考、感兴趣的话题,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让孩子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比凭空想象、生搬硬套找话题更方便易行。因此,正好借此机会可以让大家练练手。比如,《落花生》一课,探讨喻人喻物的事物,学生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也练练写作。方法三:有的孩子想法很特别,但我想特意找个时间去认真倾听和品味。下课时有孩子找到我,诉说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好也会给组里加分。或让他作为下节课的课前说话,与大家分享。总之,我的观点是课上不要太拖延,老师鼓励大家发言、思考。在设计中加入一些可伸缩的环节,给孩子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张蓉:学生上课举手发言说明上课的参与程度高,表现了学生的上课专注度。如果整节课学生都在举手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是不是表明学生很专注?尤其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在这节课要举手回答,教师肯定会把机会多给他们。然而我们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学生多,教师该不该阻止呢?我觉得,此时教师的引导性一定要发挥好。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为了训练学生说话不拖泥带水,当课堂上出现相似或相同答案时,教师就不能给孩子发言权。要么启发孩子的创新思维,要么阻止孩子的发言,把他们的发言机会放在下一个环节。杨舒涵:在气氛的带动下,人人都想发言,这时老师该怎么掌控呢?该不该让孩子把话说完?我认为要让孩子把话说完。但是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在告诉孩子不要重复发言后,对其他想发言的孩子教师可以安慰并鼓励:老师特别想听其他同学的观点,但是课堂上我们时间有限,等下课了,我在教室等你,你一定要把你的精彩观点告诉我。刘艳梅:如果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孩子都发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内讨论的方法,这样每一个孩子就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了。刘凤莲:当好多孩子积极性很高,举手想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我给他们两到三次机会,让他们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说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并及时补充使这一观点切实可行,如果观点相反,可以小组讨论,看此观点是否是课堂的有效生成。侯必婧: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打断孩子的发言的,但以下两种情况就另当别论了。一是孩子们的观点出现两到三种分歧意见时;二是孩子的回答明显偏离主题时。当一个问题在班内形成两到三种无法确定的结论时,我们不妨就势改变课堂教学内容,顺势变成一节短小的辩论会。这样更能激起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也从中培养孩子们敢于质疑的精神。例如,学习《猫》一课时,我引导孩子们给课文分段,这时课上出现了异样的声音:老师,第二自然段也是写猫的淘气的,也应该和第四自然段分在一起。一时,我也无法解决。是啊,都是写猫的淘气的,而一、三自然段写的是猫的性格,这该怎么办呀?只听又一声音道:“这是老舍写的,老舍是大作家,怎么会出错呢?”“那可不一定,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是《画家和牧童》,牧童还指出大画家戴高的画有错呢!”“就是,《动手做做看》中也说科学家的话不能全信。”“可选到课本中的课文一定是很多人看过的。”教室里突然静了下来,64双眼睛都看向了我,我举起双手鼓起掌,并说到“把第三自然段放到课文的结尾再读一读”。你们觉得这样安排行吗?……我又对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大作家。”孩子们脸上立刻漾起灿烂的笑容。梁冬梅:我认为应看当时情况:一、如果是较内向的孩子,回答一次问题非常不容易,为了鼓励,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尽量不要打断孩子的发言。二、如果问题比较简单,孩子们举手的较多,我就要限定名额,例如:这个问题只有三次机会,那就必须尊重孩子,不能打断这三个孩子的发言。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尽量不要打断孩子的发言,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真实感受。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6年12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的其它文章什么是审辩式思维?——让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教育大家谈]
今天需要改变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不应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结论,而应倡导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综合不同定义,我们认为可以用12个字描述审辩式思维,即“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审辩式思维的人格气质和认知技能。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如果他不能将思考的结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就不能被视为一个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
所谓“钱学森之问”,是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为了对此问题做出回答,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重视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
“审辩式思维”和“大批判思维”的区别在于,后者力图用自己的“真理”去批判他人的“谬误”,前者却接受多种价值并存的可能性,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包容别人的“真理”。
什么是“审辩式思维”?
——让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作者|谢小庆
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审辩式思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究竟什么是“审辩式思维”?如何使用这种思维方法?
审辩式思维三种必备能力之一
当下,“审辩式思维”已成为教育领域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审辩式思维究竟是什么?
“维基百科”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介绍是:“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式思维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
在相关文献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定义至少有十几种。综合不同定义,我们认为可以用12个字描述审辩式思维,即
“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和权威的说法,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独立进行思考,不懈质疑。他们会想: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和权威们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那么,我自己应该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学识、情感、经验和理性作出独立的判断。这是一个审问、慎思、明辨、决断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审辩式思维。他们并非一概地拒绝和反对他人的意见,而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后,作出自己的判断,接受或者拒绝他人的看法。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是“手电筒只照他人”,不是仅仅质疑他人,他会“双向质疑”,既质疑他人,也质疑自己。他会想到,别人可能是错的,自己也可能是错的。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是“口头革命派”,不是坐而论道,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行动者,力行担责。面对复杂、艰难的选择,他们会勇敢、果断地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并坦然面对行动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
进一步展开说,审辩式思维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之一。另两种能力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审辩式思维表现在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
其一,凭证据讲话;
其二,合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其三,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
其四,对自身的反省,和与此相关联的对异见的包容。
其五,对一个命题适用范围有深度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对人要宽容、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顾客是上帝、有志者事竟成……这些命题仅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六,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面对自己选择的后果,承担自己的责任。
移动互联网使知识的获取日益便捷,以往需要在图书馆寻找多日的研究资料,今天借助移动互联网,借助百度、搜狗这样的搜索工具,可以随时随地信手拈来。
当下,重要的已经不再是掌握特定的知识,而是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平,是对信息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是在各种可能的候选方案中快速作出自己的抉择。
如今,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习者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敢于向“真理”挑战
为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首先需要告别寻找标准答案的教育。
教师需要明白,自己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标准答案,而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当下的中国教育,习惯于让学生找出标准答案,习惯于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迫切需要寻找标准答案,若找不到答案就会感觉很焦虑。于是,学生逐渐缺乏怀疑和创新精神。这种状况,窒息了教育的活力。
无论是学术问题,还是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常常面临许多艰难的选择。学生需要从小学习怎样作出基于审辩式思维的谨慎选择,并准备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如果习惯于从教师那里获得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作出选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必然会缺乏与他人竞争的能力。
其次,要尽量引导学生质疑一些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东西。许多在生活中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命题,其实经不住追问。
例如,尽管我们每个人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语文,但很少有人问“什么是语文”。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今天人们依然没有共识。基本的看法有4种:第一,语言和文字。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课是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第二,语言和文学。《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西游记》的描写手法怎样?这些属于文学,不属于语言。第三,语言和文化。中国人爱喝热水,西方人爱喝凉水,中国人结婚穿红色衣服,西方人结婚穿白色衣服……这些都属于文化。语文课不仅要教语言文字,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第四,语言和人文。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包含“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这些都属于人文。
又如,我们常常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种说法能成立吗?让一个半饥半饱、一边学习一边帮助父母维持家庭生计的孩子,与一个父母用重金聘请优秀辅导教师的“土豪”孩子在“分数面前平等”,真的合理吗?真的公平吗?实际上,如果全国用同一张高考试卷并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那么这些不幸出生在边远地区的孩子,就几乎没有进入北大、清华读书的机会。
再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并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例如:在地铁上该不该给乞丐零钱?被同学打后还不还手?是否去向老师告状?发现同学犯了错误是否向老师举报?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让梨的孔融是善是伪?上课时困了可以睡觉吗?得病后是否去看中医?1950年中国应该出兵朝鲜吗?中国是抗日战争的战胜国吗?
这些问题都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水平可以得到提高。
怎样测试利用“假设辨认”
测试审辩式思维水平有许多种题型:事实支持主张、事实反驳主张、对论证进行评价……然而,审辩式思维水平测试中还有一种题型被称为“假设辨认”。
当你说“我将于六月份毕业”时,你的陈述中包含一系列的假设。例如:我将活到六月,我可以通过毕业考试,我可以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所谓“假设”,是指一些预设的前提假设,是一些不需要讨论的前提。“假设辨认”题目中,文本是一个命题或陈述,题目是这个命题可能包含的假设。考生需要在“属于必要假设”和“不属于必要假设”之间作出选择。
例如:我们需要节省时间,所以我们最好乘飞机去。
第1题:乘坐飞机比乘坐其他交通工具需要的时间少一些。
A. 属于必要假设
B. 不属于必要假设
第2题:乘坐飞机旅行比乘坐火车旅行更方便。
A. 属于必要假设
B. 不属于必要假设
(1-2题答案依次为:AB)
今天,中国教育广泛流行的是形成于几十年前的学习方法,是深受苏联影响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把学习过程理解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真理”的一个过程,理解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真理”的一个过程。事实上,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讲授一些标有“科学真理”标签的东西其实是非常可疑的。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摧残了学习者的好奇心,打击了学习者的怀疑精神,压抑了学习者的创造性。
今天需要改变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不应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结论,而应倡导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阅读链接——
美国哲学学会关于审辩式思维的一项报告中,就审辩式思维的教学和测试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以下建议:
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都需要包含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内容,让学生运用这些技能解决本学科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将自信建立在自身的理性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死记硬背的知识之上。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开放的心态,对问题习惯于考虑多种可能性。
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审辩式思维的人格气质和认知技能。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如果他不能将思考的结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就不能被视为一个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
从幼儿园开始就需要注意发展儿童的审辩式思维。例如,引导儿童学习推理思维,学会考虑各种可能性,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教育部门需要从小帮助儿童养成以审辩式思维为特征的良好思维习惯。审辩式思维教学不应仅仅针对那些准备上大学的人,也不应从大学阶段的教育才开始。那些推迟到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的审辩式思维教育,往往成效甚微。
不论是专门的审辩式思维课程,还是具体的学科课程,所有学校的正规课程都需要包含一个清晰的关于审辩式思维教学和评价的部分,都应该明确提出审辩式思维发展的课程要求。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提出审辩式思维方面的最低要求。在每个年级的升级评价、高中毕业考试、大学入学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都应包含审辩式思维方面的最低要求。
在开发审辩式思维测试工具时,需要重视测试工具的质量,需要对测试工具的效度(有效性)、信度(可靠性)和公平性进行检验。审辩式思维测试应避免测试那些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就可以答对的题目,应避免考查对特定知识内容的记忆。
审辩式思维评估应经常性、持续性进行。评估结果需要反馈给学生、教师、家长和相关机构,使相关人员能清晰地看到学生审辩式思维水平的提高。这种反馈信息,不仅可以促进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的改进,而且可以成为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
任何一个学科,都应该启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看法展开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仅仅教条、武断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还需要告诉学生这样做的理由。
什么是审辩式思维?我们通过几道测试题来了解一下。
第1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谁的诗句?
A. 李白 B. 杜甫
C. 王维 D. 白居易
这道题考查的是“知识”。
第2题:彭平是计算机专家,姚欣是数学家。其实,所有的计算机专家都是数学家。今天,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在培养计算机专家。据此,我们知道:
A. 彭平由综合性大学培养
B. 多数计算机专家由综合性大学培养
C. 姚欣并非毕业于综合性大学
D. 有些数学家是计算机专家
这道题考查的是“逻辑推理”。
第3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了51块金牌,位于金牌榜首位。据此,有人认为,中国的体育运动水平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开展体育运动,成功地增强了中国人的体质。
对于这一推论,反驳最有力的一项是:
A. 虽然中国获得的金牌数位于首位,但获得的奖牌总数却比美国少。
B. 主办国在奖牌的竞争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
C. 中国足球队在2008年奥运会上一场未赢。
D. 按人均计算,中国获得的金牌数低于世界的平均数。
这道题考查的是关于“事实对论点反驳程度”的判断能力。
第4-5题:在关于“是否所有的适龄青年都应该去上大学”的辩论中——
第4题:甲说:“是,因为在大学年轻人可以有机会学习唱歌和跳舞。”他的论证:
A. 有说服力 B. 缺乏说服力
第5题:乙说:“不是,相当比例的年轻人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大学学习,他们很难从大学中获益。”他的论证:
A. 有说服力 B. 缺乏说服力
第4-5题考查的是对一项论证的评价能力。
而其中的第3-5题,考查的正是审辩式思维。
(1-5题答案依次为:ADDBA)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向作者致谢!)
延伸阅读之二——
审辩式思维在创造力发展中的重要性
今日中国,上上下下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转变经济结构”。雾霾消散,蓝天再现,河水变清,全要寄望于“转变经济结构”。
没有创新型人才,“转变经济结构”就是一句空话。所谓“钱学森之问”,是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为了对此问题做出回答,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重视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
一、作为核心教育成果的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思维是 critical thinking的汉语翻译。今天,更普遍使用的汉语翻译是“批判性思维”。许多人已经发现,这个翻译与英文原意之间存在距离。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教授主张翻译为“评判性思维”,在美国任教的华裔教授宋国明主张翻译为“审辩式思维”, 香港教育评议会副主席何汉权教授主张翻译为“明辨性思维”,香港前保安局长叶刘淑仪女士则主张翻译为“严谨的思考”。究竟怎样翻译更好,还可以继续讨论。今天,在“维基百科”的汉语版中采用了“审辩式思维”的译法,本文将采用这一译法。
二战以后,一些美国教育学者开始关注发展儿童的审辩式思维,到上世纪末,审辩式思维成为美国教育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审辩”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词汇之一。
在2002年以前,美国的“研究生考试”——GRE考试包括言语、数量和分析(analysis)三个部分。在2002年10月推出的新GRE中,原有的分析部分被放弃,增加了“分析性写作”部分。在ETS官网上对“分析性写作”部分的说明是:“这部分测试审辩式思维和分析性写作技能(Measures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tical writing skills)”。
2005年,美国的“高考”——SAT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将原来的“言语(verbal)”部分改为“审辩式阅读(critical reading)”。
美国70%的本科学位由组成美国州立大学联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ASCU)和公立大学联盟( Association of Public and Land-grant Universities,APLU)的520所公立大学颁发。AASCU和APLU为了对高等教育水平进行评估,尤其是为了对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水平进行评估,于2006年共同推出了一个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的“自愿问责系统(Voluntary System of Accountability,VSA)”。VSA为成员院校提供了一个进行高等教育评估的服务平台。在VSA中,定义了4项“核心教育成果(Core Educational Outcomes)”:审辩式思维、分析性推理(Analytical reasoning)、阅读和写作。
美国互相竞争的两大考试机构“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和“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CT)”共同承担了VSA系统中对于“核心教育成果”的测试任务。在ETS测试“核心教育成果”的测试《ETS 能力透视测试(ETS Proficiency Profile,简称EPP)》和ACT测试“核心教育成果”的《大学学术能力评估(Collegiate Assessment of Academic Proficiency,简称CAAP)》中,都将审辩式思维作为重要的测试内容。
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习者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今天,伴随网络的发展,获取某种特定知识越来越容易。以往,为了查找某一个资料,我们可能要在图书馆中寻找许多天,今天,借助移动互联,借助搜索引擎,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获取需要的特定知识。今天,重要的已经不是对特定知识的记忆,不是向学生灌输一些特定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发展审辩式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日的《中国科学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以“批判性思维教育至关重要”为题,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在中国科学院院长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白春礼院长在致辞中说特别强调,在造就创新型人才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教育至关重要。他说:“我觉得,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一个有造诣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很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国科大应成为国家批判性思维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田’。希望国科大……把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同学们善于把大胆质疑与谨慎断言有机结合,大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真正把自己锻造成国家急需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在“维基百科”英文版中对审辩式思维的介绍是:“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是否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式思维是我们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式思维是一种我们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审辩式思维的源头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的方法,在东方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佛教的《卡拉玛经(一部以倡导怀疑精神为突出特色的经典)》和《论藏》等佛教经典。审辩式思维对一个人在教育、政治、商业、科学和艺术等许多领域内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 审辩式思维不是“大批判思维”
上世纪60年代,笔者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笔者知道,“文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大批判”。文革10年中,《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的许多社论的标题中都包含“批判”或“大批判”的字样。例如,《人民日报》日社论的标题是“我们是旧世界的批判者”。社论中说,“七亿人都是批评家”,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情。七亿人都做批评家,是我国人民群众的伟大觉醒。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批判”都是一个常用词和高频词。马克思不仅高举“批判的武器”,而且呼唤“武器的批判”。 毛泽东甚至不满足于“批判”,而且主张“造反”。实际上,在马克思、毛泽东的思想成形过程中,他们所选择的主张都不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主流思想,他们都选择了当时的“异端”,他们都表现出对流行观念的批判,他们都表现出独立思考的倾向。
批判性思维与“文革”中倡导的“大批判”有什么区别呢?当我们今天谈论审辩式思维的时候,当我们今天强调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的时候,确实包含着马克思和毛泽东所倡导、所力行的独立思考精神和怀疑精神。同时,我们所说的审辩式思维还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我们并不比马克思更高明,但是,我们比马克思了解了更多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进展。与马克思相比,我们知道了相对论、量子论、哥德尔定理、大爆炸宇宙学等20世纪的科学发展进展,我们知道了20世纪国际共存主义(一般译为“共产主义”,笔者认为此译法不妥)运动的兴起和遭遇挫折,我们知道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具有毁灭性的核武器。今天,当我们站在马克思、毛泽东、维特根施坦、波普尔、库恩、图尔敏这些先贤智者的肩膀上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赋予了审辩式思维更多的含义。
在笔者所理解的审辩式思维中,不仅包含“独立思考”,还包含“价值多元”。笔者认为,具备审辩式思维的人,不轻易相信所谓的“科学真理”,不轻易相信所谓的“普世价值”,不轻易相信所谓的“普遍人性”。他们不相信唯一的正确答案,不迷信自己关于“大象”的经验,他们不会为了捍卫自己的一个乌托邦、一个梦想、一个真理去展开“大批判”。他们可以张开双臂拥抱一个多种乌托邦、多种梦想、多种真理、多种答案包容共存的新时代。他们理解,我可以有我的梦想,我的乌托邦,我的真理,我的答案和我关于“大象”的经验,别人也可以有别人的梦想,别人的乌托邦,别人的真理,别人的答案和别人关于“大象”的经验。
“审辩式思维”和“大批判思维”的区别在于,后者力图用自己的“真理”去批判他人的“谬误”,前者却接受多种价值并存的可能性,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包容别人的“真理”。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可以理解,对于复杂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常常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对于一个理论、一个观点、一个命题的论证,不是一个可能立即得到答案的实验室研究,不是一场可以决出胜负的球赛。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百年。今天,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仍然是激烈争论的话题。“五四”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今天,“五四”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仍然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话题。“罗斯福新政”已经过去了近80年。今天,对其得失成败仍然存在巨大争议,仍然是经济学家们和政治学家们激烈争论的话题。对于这些问题,既不存在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正确的(right)答案,也不存在符合形式逻辑的唯一的合理的(rational)答案,仅仅存在若干个普乐好的(plausible)的答案。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会长期地存在下去。
三、 审辩式思维不仅是逻辑推理能力
在用于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的“自愿问责系统”所定义的4项 “核心教育成果”中,包含审辩式思维和分析性推理两项。显然,审辩式思维能力不同于逻辑推理能力。在审辩式思维中,包含着对形式逻辑局限性的认识。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知道,符合形式逻辑是不可突破的“底线”。任何论证,必须符合形式逻辑。但是,形式逻辑存在局限性。许多时候,存在多种符合事实和符合形式逻辑的命题。这时,需要在综合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日,美国弗罗里达州28岁的协警齐默尔曼(George Zimmerman)巡逻时射杀17岁黑人少年马丁(Trayvon Martin)。日,法院终审宣判齐默尔曼无罪。在这起案件中,指控被告有罪的检察官是有道理的:马丁并没有携带武器,被告使用武力过当,剥夺了一个并无大错的年轻人的生命;为被告辩护的律师也是有道理的:警察是高危行业,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保护。最终,陪审团基于“保护警察安全”的考虑支持了律师。在这里,既没有正确的判决,也没有合理的判决,仅仅有普乐好的判决。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能够理解:首先,决策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决策不能基于虚假或虚构的事实之上;其次,决策必须符合形式逻辑,决策不能与形式逻辑相冲突,必须是合理的。第三,在符合前两项的基础之上,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设和价值取向,可能存在多种可能的决策选项,这些选项之间的区别不是对错之分,也不是合理与否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属于普乐好的一项。
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人,能够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够理解做出不同判断所依据的不同价值选择,能够理解做出不同决策所依赖的不同前提条件和假设,能够理解决策者对自己所做决策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四、 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人能做什么?
主持着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托福”等考试的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承担着为VSA系统评估“核心教育成果”的任务。在ETS官网上,关于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人所能完成的任务的描述是:
对互相竞争的关于事情发生原因的解释进行评价;
对事实与假设之间的一致性进行评价;
判断特定信息对于论证某一观点的相关性;
判断某一主观的解释能否得到特定研究证据的支持;
判断某个艺术作品的突出特点和主题;
评价某项因果论证过程的适当性;
根据研究资料评价研究方法的适当性;
发现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漏洞和逻辑矛盾。
在ETS开发的审辩式思维能力测试中,包含着这样的一些任务。这些任务构成了审辩式思维能力测验试卷。
五、 现行教育需要改变
今天,中国学校中广泛流行的是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学习方法,是深受前苏联影响的学习方法。学校中广泛流行的是形成于20世纪以前的“真理——谬误”的非审辩式思维方式。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把学习过程理解为一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理解为一个老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真理”的过程。事实上,在今天的学校中讲授的许多标有“科学真理”标签的东西都是非常可疑的。这种学习方式,大大地摧残了学习者的好奇心,大大地打击了学习者的怀疑精神,大大地压抑了学习者的创造性,妨碍了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今天,迫切需要改变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不应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结论,而应小心翼翼地呵护学习者的好奇心,应鼓励学习者的怀疑精神,应努力保护和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倡导研究性的学习,倡导审辩式论证,重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发表于《内蒙古教育》2014年第6期,第13-15页)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