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人们需要哪些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发明来服务人们?

人们生活中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自从发明了汽车,再也不担心走路费时间
人们生活中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自从发明了汽车,再也不担心走路费时间
8月22日,2014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开幕啦!  远远望去,只见壮美恢弘的南城墙永泰门的墙壁上写着“2014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的红色字样,在青灰色城砖的映衬下格外醒目,熠熠生辉,城墙上五颜六色的彩旗迎风飘扬。迎接着各位参观者的到来。  由永泰门进入车展区,本次汽车文化节有劳斯莱斯、斯巴鲁、广汽丰田、路虎捷豹、一汽大众、纳智捷等汽车展出,最引市民注目的是位于西耳城刺激的卡丁车表演和位于东耳城来自中外名模的模特秀表演以及箭楼区可以试乘的豪华老爷车。但让参观者最关注的还是位于汽车后市场的“阳光车城”,经工作人员介绍,阳光车城位于大同市南三环西延段,现已开建,占地约130亩,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由阳光集团海域地产开发建造,这里有二手交易中心、公寓、商务、金融、酒店、汽车服务及车品购物中心等。彻底改写了大同汽车后市场的散乱差,也成为华北首席第一家一站式全业态汽车服务综合体。同时工商、税务、车管、质检、交通运营等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也将入驻其中。为大同汽车行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幅美好的前景。  祝2014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圆满结束。未来的全自动汽车跟现在的小轿车可不一样,它比现在的车实用多了 在20世纪,人类的许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的科技发展。接下来,就让我来给大家说说未来的全自动汽车吧!  未来的全自动汽车跟现在的小轿车可不一样,它比现在的车实用多了。你走进去会看见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你可以在里面唱、跳、舞、玩游戏等等。  它有一个很特别功能就是“瞬间转移”了。“瞬间转移”就是把人或物瞬间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车子的里面,就像一个小房间一样,中间有一台多功能导航电脑,车可以自己开到人们要去的地方。如果司机想自己开车,就可以按动相应的黑色按钮,司机的座椅可以迅速180度旋转,方向盘自动伸出,司机就可以自己开车了。按动白色按钮,瞬间转移的功能已经启动,在导航电脑上输入要去的地方,你马上就可以转移到你所要去的地方。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  当然汽车上还有许多个按钮。按下红按钮,司机的座位就可以旋转,和乘客一起对话、聊天了;按下红色按钮,汽车会自动变成高科技潜水艇,带你潜入海洋探索海洋的奥秘。按动蓝色按钮,车的左右两旁迅速张开了一双巨大的、轻的、钢铁一样坚硬,但又像泡沫一样轻盈的翅膀,带你到天空中翱翔。  怎么样?未来的汽车不错吧!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当个发明家,发明出许许多多对人们有用的东西。当然,我希望发明出全自动汽车的人是我。 人们生活中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自从发明了汽车,再也不担心走路费时间。但是,购买汽车的人越多,学校旁的十字路口也越来越堵。那时,汽车的各种喇叭声震天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万能汽车。  万能汽车的两边有一对可以伸缩的机翼。堵车时,按下绿色按钮,机翼就会自动弹出。万能汽车可不像飞机那样还要助跑才能起飞,机翼一弹出就能飞上天。到了海里,万能汽车就会把轮子收起,最后端弹出一架螺旋桨,像轮船一样利用螺旋桨前进。另外,万能汽车就像太阳能汽车一样依靠太阳光制造能源,也不会像其他汽车制造尾气。其实,在万能汽车的尾部也有一个管道,只是管里排出的不是尾气,而是供人们呼吸的氧气。而且,万能汽车还能供给驾驶员饮料、水果和食物。万能汽车的驾驶座上有三个按钮,分别写着:饮料、水果和食物。比如说按下饮料按钮,“嗞……”一杯橙汁马上被驾驶座下面的小机器人送了出来。其实万能汽车还有很多种功能,正等着其他科学家去改进、去创造呢!  其实万能汽车还有很多种功能,正等着其他科学家去改进、去创造呢!长大后我也要当个科学家,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未来,是多么美丽,又是多么奇妙!在未来,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现在,我给你介绍一下吧。  今天,我就给你介绍一辆汽车吧。这辆汽车是绿色的,能大能小,当你不要开车时,你就可以按一个控制汽车大小的按钮,汽车一下子就会变成乒乓球似的大小。忘记给你说了,这辆汽车可是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的,它就叫---多功能环保型的节能汽车。它可是由一种绿色的藤蔓编织而成的,但是这个藤蔓非常特殊,只要用它编织成的东西,统统都会变成真的,而且它刀枪不入,十分坚固。  这辆汽车有一个十分节约、环保的功能。人们在这辆汽车上分别装上了太阳能电板、水电能和风能。到了阳光明媚的时候,汽车就可以利用太阳能电板来吸收阳光,转换成能源来代替汽油;到了雷雨天气,汽车也可以利用水电能来吸收闪电和雨水,转换成能源来代替汽油;到了阴天,汽车又可以利用风能来吸收风,转换成能源来代替汽油。  这辆汽车的功能可多了!汽车的控制区内有许多按钮,那里有自动行驶按钮、游泳按钮、飞行按钮和吸氧按钮。那么,这些按钮有什么用呢?现在就让我一个一个介绍给你听吧!先是自动行驶按钮,如果你开久了车,觉得累了的话,你可以按一个自动行驶按钮,并设置好目的地,就可以休息一下了;游泳按钮呢,如果你开到了一条河前,就可以按一个游泳按钮,潜入水里开车;这个吸氧按钮和游泳按钮可是有联系的,你进入水里开车,就按一下这个吸氧按钮,如果你遇到堵车的状况,就按一下飞行按钮,它可以让你进入蓝天与小鸟做朋友。 未来的汽车是多么方便、环保,希望科学家们造成这样的汽车,造福于人类  未来的汽车是多么方便、环保,希望科学家们造成这样的汽车,造福于人类。“太好啦!太好啦!”我也终于有了一辆汽车,那时候我才13岁,就可以开车了,(那时候的车小孩子也可以开。)  在那时候的车可以不用加油了,只需空气温度就可以加电了,你会说这种可以随时加电和加满了还继续加吗?我回答道:“这种车只按一个红色的按钮就可以根据空气温度,温度多强每秒就加多少电,如果电已经加满了系统会提醒你,那你按一下红色按钮就可以停止加电,如果你十秒内没有停止加电它就会自动关掉加电系统停止加电。  这种车不像原来那种车一样,它的尾部不会冒烟,只会排放出面包,你会问道:“这些面包排放在公路上该怎么办了?”我会回答道:“这些面包不会排放在公路上的,面包会排在后备箱里,如果你觉得很疲劳或者很饿就可以拿出来吃。”你启动自动驾驶模式,然后说出自己要去的地方就可以自动行驶到那里了,还可以把椅子变成床,然后躺在椅子床上拿各种口味的果汁面包吃。  如果感到很无聊,那你可以按方向盘下面一个白色按钮,就可以看到精彩的节目,你想看一下笑话,那你就对屏幕说我想看一下笑话,屏幕上就会出现几个人用演小品的方式逗我们笑,如果你想找一个人说说话只要说出他的名字,那个人就会出现在屏幕上,就可以跟那个人说话啦!  如果夏天开空调,车里的空气不清新那该怎么办?不用担心,因为这个车里面装了一个空气清新器。  如果你出去旅游就不用住宾馆,因为车里面的椅子就可以可以变成床,屏幕上还可以看小说、听音乐。  你说万一想吃点冰冻的东西例如:雪糕,矿泉水里全是冰的那起,想喝被冰冻的酸奶……可是高速公路上怎么办呢?不用担心因为车子里系统那系统有一个隐形又不占地方的大冰箱,这样可以随时吃冰的东西。  车里还有个功能,还有飞行模式,可以飞向蔚蓝的天空,那时候你就像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着,感受到了好像世界在我的脚下,世界上各地的美景都被我看得一清二楚。  我真希望未来有这样的车!车里还有个功能,还有飞行模式,可以飞向蔚蓝的天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我们生来就是白纸一张,需要去谱写、描绘。第1颗星 |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 简书
第1颗星 |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字数 18649
本文同步发布于简书和微信公众号“星空书屋”
前部分是对原书的概括,后部分是个人的阅读感受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书名: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译者:林俊宏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大约在135亿年前,“大爆炸”之后,宇宙的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成了现在的样子。宇宙的这些基本特征,成了“物理学”。
在这之后大约30万年,物质和能量开始形成复杂的结构,称为“原子”,再进一步构成“分子”。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就成了“化学”。
大约38亿年前,在地球上有些分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别庞大而又精细的结构,称为“有机体”。有机体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学”。
到了大约7万年前,“智人”这一物种开始创造出更复杂的结构,称为“文化”。而这些人类文化继续发展,就成了“历史学”。
在历史的路上,有三次重大革命:
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
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
大约500年前,“科学革命”让历史另创新局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三大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和其他生物。
尼安德特男孩
人类:一种普通的动物
早在25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非常近似现代人类的动物。然而,他们与一同共享栖息地的其他动物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之处。他们既不是最重要的,也没有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他们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见得比大猩猩、大象、水母来得多。
我们智人有着一个见不得光的秘密。我们已经习惯以为自己是唯一的人,因为在过去的1万年间,人属只剩下智人一种。但实际上我们曾经有过很多相近的兄弟姐妹,如生活在欧洲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印度尼西亚的“梭罗人”,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人”。常见的误解是认为人种是线性发展的,从“匠人”到“直立人”,到“尼安德特人”,再到“智人”。事实是,从200万年前到1万年前,世界上同时存在许多不同的人种,就像有不同种狐狸、熊和猪。
不同的人种间还是有几项共同的人类特征:人类的大脑明显大于其他动物,但庞大的大脑也是庞大的负担。另外,我们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精于制造和使用工具。我们有超凡的学习能力和复杂的社会结构。我们还学会了使用火,烹调的食物让我们进食更容易,吃饭时间大大缩短,另外火还是一种可控的强大武器。
但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后来怎么了?第一种解释是“混种繁衍理论”,不同人种混种繁衍,形成了今天的人类。另一种是“替代理论”,智人与其他人种水火不容,互相反感。但不论是因为被种族灭杀还是因为自然灾害,其他人种最后都被智人取代。现在研究显示,欧洲和中东人有1%~4%尼安德特人DNA,澳大利亚原住民和美拉尼西亚人最高有6%丹尼索瓦人DNA。如果结果属实,证明混种繁衍理论至少部分正确。但毕竟其他人种基因只占一小部分,替代理论也不是完全错误。看来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智人能与其他人种产下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是怎么把其他人种赶出世界,就连更强壮、头脑发达和不惧严寒的尼安德特人都没能逃过此劫?
智人胜出的秘诀是什么?
智人早在10万年前就在东非出现,但他们与其他人种相比不占有任何优势,没什么了不起的工具和能力。但大约7万年前,智人脱胎换骨,从非洲出击,把其他人种赶出了这个世界,占领了整个世界。
大多数研究人员相信,这是因为智人的认知能力有了革命性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正是所谓“认知革命”。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大脑内部连接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用全新的语言沟通。这次突变,就像吃了伊甸园中那颗知善恶树上的果实一样。为何这只发生在智人身上,也许是纯粹的偶然,但重要的不是突变的原因,而是突变带来的结果。智人的新语言究竟特别在哪,让我们能征服世界?
每种动物都有某种语言,但一般认为人类的语言最为灵活。虽然我们只能发出有限的声音,但是组合起来就能产生无穷的含义。于是我们能够吸收、储存、沟通惊人的信息量,了解周围的世界。猴子能向同伴大叫:“小心,有狮子!”。但人还能告诉朋友极为具体的信息,今天上午,在河湾,她看到一群狮子在跟踪一群野牛。他们还能一起讨论,计划赶走狮子,让野牛成为自己的囊中物。
另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中最重要的信息是关于人类自己,而不是周遭的世界。通俗地说,我们的语言发展成了一种“八卦”的工具。对个人来说,光知道狮子和野牛的下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知道部落里谁讨厌谁,谁跟谁交往,谁很诚实,谁是骗子。这样,他们能够知道谁比较可信可靠,部落规模就能扩大,智人也就能发展出更紧密复杂的合作。这种“八卦理论”听来荒谬,但大量研究结果支持这种说法,即使到了今天,绝大多数人际沟通讲的还是八卦。
然而,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是讨论虚构的事物。只有智人能够表达从来没有看过、碰过、听见过的事物。“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在“一起”想象,编制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不论是《创世记》还是希腊神话,这样的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力量,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虽然蚂蚁、蜜蜂、狼和黑猩猩都会合作,但只能和少数近亲或相互熟悉的个体合作。智人的合作不仅灵活,而且能和无数陌生人合作。
社会学研究指出,借助大家相互认识能维持的最大团体约150人,一旦突破150人的门槛就无法依靠“八卦”维持了。智人跨过这个门槛的秘密就在于虚构的故事(或称想象的现实),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合作。无论是现在还是古代,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集体想象的虚构故事。例如教会的根基就在于宗教故事,两个天主教徒从未谋面也能一起参加十字军东征或是筹资盖医院,因为他们都相信圣经故事。所谓国家也是基于国家故事,两名互不认识的塞尔维亚人只要都相信塞尔维亚国家主体确实存在,就有可能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彼此。
举例来说,一家汽车公司,即使生产的所有汽车都被回收,公司也不会消失,因为它还能继续生产新汽车。即使一场灾难毁了这家公司的所有生产线、办公室和所有员工,公司还是不会消失,它依然可以重新借贷,盖起工厂,重新雇人。但只要某个法官下令强制公司解散,虽然公司的工厂还在,员工都活着,但公司还是消失了。因为这家公司并不是产品、大楼、工厂、机器和员工的集合,这个概念是我们的集体想象。
同时因为大规模人类合作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意味着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在1789年,法国人几乎是一夕之间从相信“君权神授”转为“人民做主”,爆发了法国大革命。任何其他动物想要改变行为模式只能靠DNA和环境改变,而智人却能通过改变讲述的故事,极为快速地改变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
这就是智人的秘诀。尼安德特人无法战胜能够大规模合作,并且能够快速改变行为的智人。
认知革命的影响
深远的影响
传达大量周围环境的信息
规划执行复杂的计划
传达关于人类自己信息
组织更大有凝聚力的团体
讨论虚构的事物
大量陌生人间合作和社会行为的快速创新
亚当和夏娃的一天
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之间的几万年,智人靠采集狩猎为生。历史上,智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采集狩猎者。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还是以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方式在思维。我们的饮食习惯、冲突和性欲之所以是这样,正是因为我们还保留着采集狩猎祖先的头脑。
比如高热量食物对人不好,但为什么老是戒不掉?如果想一想我们的采集者祖先,高热量的甜食供不应求,遇到之后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吃到吃不下为止,否则其他动物发现后就吃不到了。
但遗憾的是,我们对于采集者祖先的其他方面知之甚少的事情。没有文字记录,考古证据只有骨骼和石器,木头、皮革容易腐烂,难以保存下来。我们能知道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小部落里,每个部落小则数十人,最大不过数百人,同一个部落成员彼此熟悉。大多数部落不断迁徙,部落的饮食都是见机行事,有什么吃什么,大多数时候靠着采集就已经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
毁天灭地的人类洪水
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得到新技术和组织能力,能走出亚非大陆,前往外面的世界。他们的第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在大约45000年前殖民澳大利亚。采集狩猎者首次登上澳大利亚海滩的那一刻,就正式在这片大陆上登上食物链顶端,也从此成为地球史上最致命的生物物种。
他们仿佛进到了奇幻世界,满眼是从未见过的生物,2米高的袋鼠,状似老虎的袋狮,树上的无尾熊,除了鸟类和爬行动物,澳大利亚当时所有动物都是像袋鼠一样的有袋动物。但不过几千年后,几乎所有这些巨大动物都消失殆尽。有学者试图为人类脱罪,把物种灭绝的责任推给气候变迁,但智人根本难辞其咎。
大约公元前14000年,智人最早步行抵达美洲,西伯利亚到阿拉斯加当时还有陆地相连。来到美洲的智人同样造成了血流成河的景象,受害者多不胜数,长毛象、乳齿象、剑齿虎、巨型地懒。智人抵达不过两千年时间,大多数这些独特物种皆遭毒手。
智人的第一波殖民正是整个动物界最大也最快的一场生态浩劫,有些环保人士声称我们的祖先总是和自然和谐相处,可别真的这么相信,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洪水就已经席卷全球数次。
史上最大骗局
大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的心力,操纵着几种动植物的生命,从日出到日落,人类忙于播种、浇水、除草、牧羊。即使到了今天,虽然人类有了更先进科技,但食物热量超过90%来源仍然是来自祖先在1万年前驯化的植物:小麦、稻米、玉米、马铃薯、小米和大麦。
学者宣称农业革命是人类的大跃进,但这只是幻想。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的新时代,反而让农民过着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采集狩猎者的生活其实更丰富多变,也少有饥饿和疾病的威胁。农业革命的确让人类食物总量增加,但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是人口爆炸,还产生一群养尊处优的精英。农业革命可以说是史上最大的一场骗局。
谁该为此负责?真正的主谋是那些植物物种。小麦不过是中东地区许多野草中的一种,但在短短一千年里,小麦突然就传遍世界,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小麦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操纵智人,为其所用。人类要为小麦播种、除草、驱虫、灌溉、施肥。新的农业活动要花大把时间,人类被迫永久定居在麦田旁边,这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我们驯化了小麦,不如说小麦驯化了人类。
小麦到底给了什么,让智人放弃了原本不错的生活,换成另一种劳苦的生活?就饮食来说并没有更好,人类本是杂食动物,采集者吃的是各式各样的食物,而以谷物为主还会导致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就经济来说,谷物也没有带来经济安全,一场旱灾或蝗灾就能带来大片饥荒,而采集者可供选择的食物多样,一种少了,换一种即可。就人身安全来说,对于农民,土地几乎就是生命,被人夺走土地几乎注定会饿死,遇到敌人也就只得死守田地。
对个人来说,小麦根本算不上给了什么。而对于智人这个物种来说,小麦影响深远。种植小麦,每单位土地能提供更多食物,于是智人的数量呈现指数增长。从物种角度来说,衡量物种演化是否成功就是看物种数量。这就是农业革命的本质:让更多人能以更糟的状况生存下去。但身为个人,又为何要管演化的问题?难道你会愿意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来增加全球总人口数吗?所以说,农业革命是个陷阱。
农业并非一夜兴起,而是历时千年。采集者偶尔会吃吃小麦,但绝非以它为主食。偶然的机会,气候变暖,适宜小麦生长,人类食用小麦数量增多,也无意间助长了小麦的繁衍,人类居住地附近小麦面积越来越大。渐渐地人类开始习惯于待在麦田旁等待收获,几代人后形成了永久居住的村落。
随着人类进入永久村落、粮食供应增加,人口也开始增长。然而,人口一多,就耗去了原本的粮食剩余,于是又要加大耕种面积。这样种植这个原本划算的选择,变成越来越沉重的负担。但没有人发现究竟发生了什么,每一代人只是继续着上一代的生活方式,稍微改变一点。但荒谬的是,一连串为了让生活更加轻松的行动,反而在农民身上加了一道道沉重的枷锁。
为何人类会犯下这样的误判?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各种决定最后的结果。人们确实劳作更辛勤,但没想到孩子也多了,于是又需要更多的劳作。
那发现苗头不对后,为何不赶快放弃农耕,回到采集生活呢?因为任何改变都是一点点发生的,农民早就忘记采集者曾经的生活方式。另外人口增长后,光靠采集再也不能养活,没人会自愿挨饿让其他人去过原本美好的生活。人类早已深陷陷阱,无法自拔。
也许有些部落拒绝农业,但农业革命要成功,不需要所有部落都通过。只要有一个部落定居下来,开始耕作,凭借农业带来不断增长的人口,农耕部落仅凭人数就已经获胜。而其他部落要么选择加入农业,要么等待领土被侵占。无论怎样,旧的生活方式注定凋零。
盖起金字塔
靠着农民多生产出的食物,加上新的运输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住在一起,先形成村落,再形成城镇,最后成为城市,再有王国或商业网络把他们紧紧相连。但就算能够养活所有人,还是无法确保人们都同意如何分配资源,如何解决争端,如何应对外敌等。采集时代凭借共同的神话故事,几百个智人可以相互合作,然而这种合作毕竟松散,数目有限。但没想到农业革命后依旧还是凭借虚构的故事,就让几百万互不认识的人通力合作。
虚构故事的力量超过任何人的想象。农业革命让人类开创出拥挤的城市、强大的帝国,接着人类就开始幻想出伟大的神灵、祖国、法律和公司的故事,建立起巨大的社会连接。
那虚构的故事又是怎么支撑着整个帝国?以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为例。《汉谟拉比法典》认为巴比伦的社会秩序源于神的指示,是普遍永久的正义原则。它将人类分为男女,阶级分为上等人、平民和奴隶,性别和阶级不同,价值也就天差地别。而《独立宣言》主张: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也宣告自己是普遍永恒的正义原则。但事实上,他们不过都是想象的现实,想象着世界上有永恒不变的正义准则。对现代人来说,说阶级是一种想象,大概都会同意。但其实“人人平等”也是虚构的概念,客观地说,人类彼此在生物学上都相等吗?每个人的基因和性状不同,出生后又受到不同环境影响,人人并不相同。
这种观念可能会引起人权激进分子的暴怒。但我们之所以相信某种秩序,并非是因为它是客观现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让人相互合作,打造稳定繁荣的社会。这种想象构建的秩序绝非邪恶的阴谋或无用的空谈,而是唯一能让大群人类合作的办法。
自然的秩序是稳定客观的,重力不会因为人们不相信而消失。但想象的秩序总是面临崩溃的风险,只要人们不再相信,一切就顷刻崩塌。为了维持想象的秩序,必须持续投入,暴力和惩罚是必要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要不分昼夜发挥作用。另外,对外要坚称自己就是真理,绝非虚构,要不断强调自己的秩序是神的旨意或自然法则。教育上也要贯彻同一套原则,从出生起就要在一切事物中体现这套原则。
人们相信这一秩序,因为周围的人也相信,社会秩序得以稳定。想要撼动这一秩序,某个独立的个体不再相信是没用的,必须要同时改变千百万人的想法。而这就要依靠某个组织,可悲的是,为了说服组织成员共同合作,又只能再构建一个新的想象秩序。
历史从无正义
人类的基因里并没有大规模合作的生物本能,是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弥补了我们基因中的不足。但这些合作秩序实在难说是好还是坏,想象的秩序中把人分成一些并不存在的分类,还排出上下等级。
《汉谟拉比法典》把人分成上等人、平民和奴隶,而美国信奉的是财富的阶级。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社会的阶级是自然的,而其他社会的阶级就实在虚假荒谬。现代西方对种族阶级制度嗤之以鼻,如果还有法律禁止黑人住白人小区、进白人学校,一定会引发轩然大波。但如果是有钱人住在独立豪华的住宅区,就读富人专有的私立名校,似乎就是天经地义。
不幸的是,复杂的人类社会似乎就是需要这些由想象构建出的阶级制度。一次次,人类让社会有秩序的方法,就是将成员分成阶级,像是上等人、平民和奴隶,白人和黑人,贵族和平民,富人和穷人。
当然,阶级有其重要功能。有了阶级,陌生人就不用浪费时间精力去真正了解彼此,也能知道该如何对待对方。一名花店小姐不可能有时间精力仔细了解每位顾客的喜好。她必须要抓住顾客的衣着打扮、说话谈吐,来判断这个人究竟是个大设计师,可能买一大束玫瑰送给爱人,还只是个送货小弟,只买得起一束雏菊送给心仪的姑娘。
阶级制度开始时多半只是个历史的偶然意外,但部分群体取得既得利益后,就会不断加固阶级秩序。统治者宣称自己的秩序是普适永恒的,而非偶然,宣称自己象征着公正进步和理性,而下等人则是肮脏的污染。比如黑人因种族歧视遭受不公对待,进而普遍贫穷和缺乏教育,而这些情况又加深了人们对黑人懒惰愚昧的偏见。黑人被困在这种恶性循环里难以逃脱。
历史的方向
西班牙舰队
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则,这些就是文化。虽然每种文化都有代表性的信仰、规范和价值,但会不断流动改变。这些文化的流动改变是随机的,还是有个方向?
事实上,历史的确有个大方向。要看到这个方向,需要观察几千年跨度的历史。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地球上有数千个人类文明,到了公元前2000年,就只剩下数百个,至于到了公元1450年,将近九成人类已经紧密相连,活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组成的欧亚非世界里。而在接下来的300年,巨大的欧亚非世界吞并了其他所有世界。
今天几乎所有人类都接受同一套地缘政治体系;使用同样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采用相同的法律制度,至少人权和国际法放诸四海皆准;也接受同样的科学体系和知识。历史确实朝向全球融合统一的方向迈进。
数千年间,有三种秩序促进了全球的融合统一
经济上的货币秩序
政治上的帝国秩序
宗教上的全球宗教
金钱的味道
在许多地方和时间点,人们都发明了钱的概念。不论任何物品,只要人类愿意使用、能够系统地代表其他物品的价值,能够用来交换物品或服务,就算是符合了钱的概念。而不论是贝壳、黄金还是美元,它们的价值都只存在于人类的共同的想象中。
“信任”是所有金钱最基本的原料,人们愿意把自己的劳动或物品换成钱,是因为他们相信,其他人也会愿意把自己的物品换成钱。人人都想要钱,是因为其他人也都想要钱,所以钱就几乎可以换到所有东西。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虽然各地的人们讲不同的语言,服从不同的统治者,敬拜不同的神灵,但都信服着同样的黄金白银。金钱跨越国家和文化,奠定了整个欧亚非世界统一的基础。日益扩大的全球贸易也把整个世界连接起来。
千百年来,钱被称为万恶之源,但钱也是人类最能接受的东西,比起语言、法律、文化、宗教和社会习俗,钱的心胸更开阔。只有金钱能够跨域几乎所有文化鸿沟,就算人们互不相识也能因为钱携手合作。当然金钱确实有其黑暗的一面,一些不该用金钱衡量的东西,像是忠诚、道德和爱也被放上市场销售。
但说到人类的融合统一,也绝不只是纯粹的经济过程。虽然金银的影响深远,但也不能低估了刀剑的力量。
帝国的愿景
帝国是什么?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有两项重要特征:
帝国必须统治着不同的民族,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认同和领土。
帝国的疆域可以灵活调整,可以几乎无限扩张。
文化多样性和疆域灵活性让帝国在单一的政治构架下纳入多元的族群,并让越来越多的人融合,帝国正是造成民族多样性大幅减少的主因之一。“帝国主义者”是个难听的字眼,但事实上,在过去2500年间帝国一直就是全球最常见的政治形式,帝国政体其实非常稳定。
在小文化合并到少数大文化的过程中,帝国的影响厥功至伟。思想、人口、货物和技术在帝国境内方便迅速地传播。而帝国为了方便统治,刻意地加速传播统一的思想、制度、文化习俗和规范。被征服的民族被帝国慢慢消化,最后自己独特的文化也烟消云散。
多数帝国精英相信,自己是为了所有帝国子民的整体福利而努力。古罗马人相信自己的文化让野蛮人有了和平、正义、法律和哲学。在帝国文化同化被征服民族时,随着帝国文化被新属民认同接纳,征服者也真心认为这些属民是自己帝国的一员。这样帝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蓬勃发展、发扬光大。
宗教的法则
在金钱和帝国之外,宗教正是第三种让人类统一的力量。宗教让脆弱的想象秩序有了超人类的合法性。宗教有两大基本要素:
宗教认为世界有一种超人类的秩序
宗教发展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价值观。
但如果宗教要影响广阔,除此之外,还必须坚信自己是普世真理,并且想把自己推广给大众。但多数古代宗教只是崇拜当地的神灵,也没有意愿要把信仰推己及人。后来才出现具有普世和推广特质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最开始的人类采集者相信的是泛神论,万物皆有灵。但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地方神灵,且只有当地人会崇拜。农业革命后,随着王国建立,人们需要神力涵盖整个王国,多神教应运而生。多神教认为世界由一群神灵控制,分别掌管生育、雨水和战争等,农民分别向这些神祈祷健康、丰收和胜利。随着时间过去,多神论者开始对自己信仰的某位神灵越来越虔诚,开始相信只有那位神是唯一的神。
犹太教的神只关爱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因此信奉犹太教对其他民族有害无利,而且犹太教也不想推广自己。直到基督教有了突破,基督徒认为耶稣的故事不该只让犹太人知道,还应该让全人类都了解。一神教徒往往比多神教徒更狂热、更热衷于传教,毕竟如果自己信奉是唯一的神,那其他宗教的神就都不可信。
公元1世纪初,世界上几乎没有一神论宗教。到了公元500年,基督教收服了罗马帝国。到了16世纪初,一神论已经掌控了欧亚非绝大部分。到了今天,除了东亚以外,大多数人的信仰多半都属于一神论宗教。
科学与数学
发现自己的无知
在过去的500年间,人类的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惊人成长。公元1500年时,全球智人的人口大约有5亿,今天已经到了70亿。人类在公元1500年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计约合现值2500亿美元,今天每年人类生产的价值约为60万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在日,美国科学家在新墨西哥的阿拉莫戈多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这时起,人类不仅有了改变历史进程的能力,更有了结束历史进程的能力。
在这场“科学革命”中,人们因为将资源投入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新力量。之所以说这是场革命,是因为到1500年前,全球人类还不太相信能在医疗、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再有什么突破。政府和富有的赞助者的投资教育,只是为了维持现有能力,而不是要他们发明新的药物、武器或者刺激经济增长。
但在过去的500年里,人类越来越相信靠着投资科学研究提升人类的能力。而且如果没有这些投资,人类永远不可能在月球漫步,不可能操纵微生物,更不可能分裂原子。投资科学研究提升了人类的能力,更大的能力带来更多的资源,进而继续投入新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
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相比有三大独特之处:
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 我们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也愿意承认随着知识的进展,过去所相信的可能是错的。
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 在承认无知之后,现代科学希望获得新知。科学家通过收集各种观察值,再用数学工具整理连接,形成全面的理论。
获得新能力,发展新技术。 光是创造理论还不够,我们希望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来取得新的能力,特别是发展出新的技术。
不知为不知
科学革命并不是什么“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
对于像是基督教、佛教等前现代的知识体系来说,它们假设世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已经为人或神所知。获得知识的方法就是钻研古籍和传统,加以正确理解。
而现代科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公开承认这“整套体系”对于一些“最重要的问题”一无所知。物理学家不知道什么引起了宇宙大爆炸,生物学家无法完整解释为什么大脑能够产生意识。承认自己的无知,让科学能比先前所有的知识体系更具活力、更有弹性,也更有求知欲。
科学的方法
现代科学没有需要严格遵守的教条,但研究方法有一个核心:
收集各种实证观察,并以数学工具整理。
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断进行实证观察,但影响有限,毕竟如果我们觉得已经有了所有问题的答案,何苦还去进行新的观察?直到人们开始承认自己在重要的问题上几近无知,才开始觉得需要进行新的观测和实验。如果现在的观察和过去的知识体系冲突,我们也会觉得现在的观察才正确。
然而,光是观察并不足以成为知识,我们必须整理各种观察,结合成完整的理论。早期的知识体系如神话故事、宗教经典用“故事”构成理论,而现代科学用的则是“数学”。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告诉我们,大自然所用的书写语言是数学。
在生物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学者也想将理论整理成简单的公式,却发现这些领域实在是太复杂。然而,这不代表就要放弃数学,在过去两百年间,为了处理现实中更复杂的层面,数学发展出一个新的分支:统计学。保险精算依赖统计学,遗传学家能够利用概率计算,了解产生特定突变的可能性,就算是物理学,最后牛顿经典公式也被量子力学的概率云取代。
知识的力量
对知识的考验,不在于究竟是否真实,而在于是否能让人类得到力量或者权力。没有任何一种理论百分之百正确,能让我们做出新东西来的就是知识。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的工具,有些是思考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技术工具。科学和技术的关联实在太过密切,许多人将这两者混为一谈。我们常常认为,没有科学就无法发展出新技术,而如果不会产生新技术,科学研究也就没有意义。
但事实上,科学和技术是最近才开始紧密相联的。过去发展出新技术通常是工匠不断尝试而产生,而不是学者经由系统化的科学研究而得。而在现代国家里,从能源、医疗到废弃物处理,国家几乎都会要求由科学家提出解决方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双方都寄希于科学家能够发明新式武器,拯救自己的国家。结果从实验室里大量推出新式武器:战机、毒气、坦克、潜艇、原子弹。
美好的未来
在科学革命前,多数人类文化都不相信人类还会再进步,他们觉得黄金时代属于过去,整个世界只会停滞甚至恶化。等到现代文化承认自己的无知,又发现科学研究确实可以给我们新力量,人们开始思索,觉得确实还有可能真正进步。
随着科学解决一个又一个过去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许多人也开始相信,只要取得并应用新知,人类能解决所有问题。贫穷、疾病、战争、饥荒、衰老、死亡看来不再是人类必然的命运,而只是无知造成的限制。
科学的进程
我们活在一个科技时代。许多人深信,有了科技就能找出所有问题的解答。只要科研人员继续努力,总有一天我们能在地球上创造天堂。然而,科学会受到经济、政治、宗教利益的影响。
科学活动价格不菲。现代科学之所以能在过去500年间取得如同奇迹般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必须归功于政府、企业、基金会和私人资助者愿意为此投入数十亿美元经费。如果没有适当资金,就算是再怎么天纵英才,也是有力难施。
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得到经费,多半是因为有人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达到某些政治、经济或宗教的目的。许多科学家确实只是纯粹为了求知而研究,然而,真正控制科学发展进度表的,也很少是科学家。
人类的资源有限,我们必须回答像是“什么更重要”和“怎么才花得适当”这种问题。但这些都不是科学问题。科学并无力决定自己的优先级,像是“哪个课题先研究”,“哪个课题投入更多”,只有政治、经济和宗教能回答。
历史上影响科学进程的力量中有两股特别值得关注: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
科学与帝国的联姻
无知的心态
欧洲帝国主义与先前所有帝国完全不同。过去的帝国都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整个世界,“征服世界”是为了权力和财富,为了传播自己的文化。而欧洲帝国主义除了为了新领土,也是为了新知识。在18、19世纪,几乎每一趟从欧洲出发的军事远征队都必定会有科学家同行。
而不管是寻找植物的植物学家,还是想要寻找殖民地的海军军官都有一种共同的心态,那就是承认无知。他们都会说,“我不知道那里有什么”。于是他们都觉得有走出去、寻找新发现的必要。
发现美洲新大陆对于科学革命是一大奠基事件。这不但让欧洲人知道实际的观察比过去的传统更重要,而且想征服美洲的欲望也让欧洲人求知若渴。他们必须收集所有相关地理、气候、动植物、语言、文化、历史的庞大数据,才能有效控制这片广大的新领地。
郑和下西洋远比哥伦布舰队规模大得多,欧洲在发现美洲时并未占有技术优势。真正让欧洲人胜出的是他们贪得无厌、不断探索和征服的野心。现代科学和现代帝国背后的动力都是一种不满足,觉得在远方一定还有什么重要的事物,等着他们去探索、去掌握。
伴随科学的征服
英国人征服印度之后,开始长达60年的印度大调查,动用数以万计的当地劳工、学者和导游,精心绘制了整个印度的地图,探明矿石资源,收集动植物信息,破解失传的古印度语,挖掘一处处被遗忘的废墟。
欧洲征服者对帝国的情形了如指掌,更多的知识带来了明显的实际利益。数亿之多的印度人被少得荒谬的英国人统治两个世纪之久。帝国之所以会资助地理学、动植物学、语言学、历史学,除了实用因素,还在于科学能够从思想上让帝国合理化。现代欧洲人开始相信“学习新知”一定是好的,因为帝国不断产生新知,所以他们相信自己的管理代表着进步、正面、积极。
没有科学提供的各种实用知识、思想基础和科技工具,欧洲能否征服世界实在是未定之数。而征服者报答科学的方式,则是提供各种信息和保护,资助各种奇特的研究,并将科学的思考方式传遍世界。
资本主义教条
科学革命使得人们开始相信“进步”,相信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好,各种地理发现、科技发明增加了人类生产、贸易和财富总量。相信这种进步论的人们开始愿意投资未来,将越来越多的信任交付给未来。这种信任创造了信用贷款,而信贷给创业者资金发展,进而经济真的增长,不断的增长又让我们更信任未来,愿意提供更多资金,形成了良性循环。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明确提出:人类全体财富的基础,就在于希望增加个人利润的自私心理。也就说“利己”就是“利他”。但亚当·斯密不断强调的是“利润增加时,地主或织工会雇佣更多助手”,而不是“利润增加时,守财奴把钱全部藏得死死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大重点就是:应该把利润拿出来,继续投资生产。所谓的“资本主义”认为“资本”和“财富”不同,资本指的是投入生产的各种金钱、物品、资源。
资本主义一开始只是关于经济如何运作的理论。然而,资本主义还成了一套伦理,告诉我们该有怎样的行为。它的基本原则在于,因为不论是正义、自由还是快乐都必须依赖于经济增长,所以可以说经济发展就是至善。
这套理论对于现代科学发展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研究背后的金主常常是政府或私人企业,在投资某个特定的科学研究时,最先问的问题就是:“这项研究会提高产量或利润吗?会促进经济增长吗?”想要取得研究经费,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如果不谈科学就会觉得,资本主义认为经济可以无穷尽地发展下去真是莫名其妙。这种无穷尽的观点和我们日常生活经验完全背道而驰。然而,人类的经济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地持续指数增长。唯一的原因,就是科学总能每隔几年就取得另一项发现,提出另一项发明。
工业的巨轮
无尽的能源
现代经济的增长是因为我们信任未来,资本家也愿意将利润再投入生产。然而,经济成长还需要能源和原料,但这些能源和原料都有限,要是用光了,那不是整个系统都会崩溃?
然而过去的证据显示,虽然这可能不符合我们的直觉,但人类在几个世纪里能源和原料用量激增,而可供使用的能源和原料量不减反增。每次即将因为能源或原料短缺而使得经济成长趋缓的时候,就会有资金投入科学研究,不是更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就是找出了全新的能源和材料。
从燃烧木材、人力畜力到蒸汽机、内燃机、电力再到核能,我们一再看到我们能使用的能源其实无穷无尽,唯一的限制只是我们的无知。有了大量廉价的能源后,就开始能够挖掘过去无法使用的原料,合成全新的材料,原料问题也一并解决。
第二次农业革命
过去两百年间,工业化生产成了农业的支柱。过去靠肌肉做不到的,现在都由机器接手。有了化学肥料、工业杀虫剂和各种激素药物,谷物和家畜产量都大幅跃进。有了冰箱、船舶和飞机之后,农产品能够保存数月,也能快速廉价运送。
在农业工业化前,农场生产的食物大部分都自耗掉了,只有一小部分能提供给其他工匠、教师和官僚。因此当时农民几乎占了总人口九成以上。随着农业现代化,只要越来越少的农民就能养活越来越多的工人和办公人员。在美国,只有2%的农民养活了全美国,还有剩余粮食可以出口。解放出来的人力生产了大量的新产品,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过需求,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谁来买这些产品?
产品生产出来,还得有人买,否则从业者或投资人就要破产,为了避免这种灾难,出现了一种新的伦理观:消费主义。消费主义的美德就是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所有人应该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就算是因为过度消费而慢慢走上绝路也在所不惜,而节俭就像是一种需要赶快治疗的疾病。
这套理论已经成功了,购物成为了人类最喜爱的消遣,各种节日已经成了购物节,礼物必不可少,血拼是许多男女的庆祝方式。然而,这似乎和资本主义准则相违背,利润应该投入生产而不是买那些并不需要的商品。这样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共存?完全没问题,大富豪管理资产和投资非常谨慎,反而是没那么有钱的人,买起东西毫不手软。有钱人的原则是“投资”,其他人的原则却是“购买”。
一场永远的革命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日常生活和心理。传统农业看的是自然的时间周期,多数社会对准确测量时间没有兴趣,毕竟重要的是太阳的运行、作物的生长周期。而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了时刻表的概念。工厂有严格的上下班制度,火车准时发车。
工业革命还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会革命:家族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取代。原来老人由家庭赡养,家族内部相互帮助,家族决定大事小事。而工业革命后,国家和市场的权力不断扩大,削弱家族和社群的力量。国家派出警察,制止家族私刑。市场提供就业,不用子承父业。
当然核心家庭的情感功能还没有被完全取代,而国家和市场在取代物质功能后,继续加强自己的情感功能。国家和市场的情感功能靠的是“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共同体中成员不再像过去一样彼此认识。所谓的德国人,并不认识德意志民族的8000万人。国家就像是金钱、公司,只存在于人们的集体想象中,但力量无比巨大。而有着相同消费习惯和兴趣的人们,也形成了“消费者社群”,比如麦当娜的粉丝构成了一个消费者社群,他们都购买麦当娜的专辑、海报和演唱会门票。
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在过去的500年间,我们见证了一连串令人惊叹的革命,经济指数增长,科学和工业革命给我们超人类的力量和无限的资源,社会秩序、政治、日常生活以及人们的心理也彻底改观。但有一个问题历史学家却很少提出:我们真的更快乐了吗?
如果后来的人并没有更快乐,我们又为什么要发展农业、城市、文字、钱币、帝国、科学和工业呢?
大多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都说要追求人类幸福。民族主义者说政治自决带来快乐,共产主义者说无产阶级专政带来快乐,资本主义者说自由市场创造的经济增长带来快乐。
常有人认为,历史不断进展,人类能力不断增加,我们能减轻痛苦,满足愿望,所以我们过得比中世纪的祖先幸福。然而历史一再证明,人类有了能力就可能滥用,农业革命让个人生活得更加艰苦,欧洲的殖民统治对美洲和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是一场灾难,所以这种能力越高就越幸福的观点实在有些天真。
一般对于快乐普遍接受的定义是“主观感到幸福”。根据对人群调查显示,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后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另外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但除非病情不断恶化或病症持续,否则疾病并不会带来长期的不快。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来得重要。就算是那些贫穷而有病在身的人,如果身边有爱他的另一半、家人、支持他的社群,他就有可能比孤独的亿万富翁感觉更幸福快乐。
这样一来,就算过去两个世纪间人类在物质条件上有了大幅改善,但因为家族体系崩溃、社会失调,所以两者作用可能相互抵消。
另外快乐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所以想要了解快乐的历史,就必须检视主观期望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体和广告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今日的青少年比较长相的对象不仅仅是周围的人,还有那些明星、运动员和超级名模。第三世界国家可能不会因为比以过去得更好而心怀感激,而会因为看到发达国家的高生活标准而不满。
生物学家认为,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幸福是由神经、突触和生化物质构成的系统决定。快乐的唯一原因就是身体内发出快感的感官感受,而人体的生化系统决定我们只会短暂感受快感,而不会永远持续。虽然某一事件会短暂让我们更快乐,但最会恢复到恒定的水平。今天与过去相比人的快乐的生化机制没有变化,也就说历史的发展并没有让人类更加快乐。
生命的意义
这种对快乐的生理定义受到质疑,一些调查显示,快乐不只是快感这么简单,快乐还要看某人生命整体的意义和价值。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
但从纯粹科学角度说,人类生命本来就没有意义,人类只是在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偶然结果,就算明天地球爆炸消失了,宇宙还会继续运行下去。不管是宗教信徒相信死后天堂,或者科学家觉得增加人类知识总量,他们从中感到的意义,都只是错觉与幻想。
第三种答案
如果快乐在于感受快感,想要更快乐,就得操纵生化系统。如果快乐在于生命的意义,想要更快乐,就要骗自己骗得更彻底。还有没有第三种可能性?
上面两种论点都有一个共同假设: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
你可能觉得这很合逻辑,但这正是现代自由主义当道而成的结果。自由主义将“个人主观感受”视为权威,是否快乐就是每个人自己最清楚。然而,大多数宗教和哲学看待快乐的方式,都和自由主义非常不同。
最看重快乐这个问题的是佛教,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大多数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渴望快感,并希望避免不愉悦的感受。就算已经得到快感,因为我们还希望快感能够增强或是害怕快感终将减弱,所以还不满足。说到底,追求这些快感终是徒劳,苦的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上。人要想离苦得乐,就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心灵方能变得一片澄明自在。
如果佛教说的是对的,那我们对快乐这件事的历史认识就可能都是错的。我们有什么证据说明今天人们对快感的追求更少呢?
在21世纪曙光乍现时,我们智人打破了自然选择的法则,开始用智慧设计法则代替。在过去的40亿年里,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物的演化都依循着自然选择法则,没有任何一种是由某个智慧创造者设计。而现在已经有三种方式可能让智慧设计取代自然选择:
无机生命工程
所谓生物工程指的是人类刻意在生物层级进行干预,改变生物体的外形、能力和需求,以实现某些目的。生物工程不算什么新概念,杂交育种、选择培养、阉割公牛等就是。然而,人类最近发展的基因工程,能创造出荧光兔子和天才老鼠,让田鼠拥有忠贞夫妻的品质。甚至有科学家提出可以让灭绝的尼安德特人再现,还可以设计出更完美的智人,修改智人的种种能力、需求、欲望、品质。既然能设计出天才老鼠,为何不创造出天才人类呢?如果田鼠可以,为何不让人类也变得天生彼此忠贞不二呢?最终智人这个物种大幅提升,到最后就成了另一个物种,再也不适合用“智人”这个名称。
仿生工程结合有机和无机组织,创造出“生化人”。现在我们可以为双手残疾的人装上一双生化手臂,只要用想的就能操纵。当然目前生化手臂还远不如真正的手臂,但我们可以让生化手臂有着远大于人类手臂的力量。在目前所有研究中,最革命性的是要构建一个直接的大脑—计算机双向接口。如果让计算机读取人脑电子信号,并且同时输回人脑,并让大脑连上网络,形成“脑际网络”会怎样?如果大脑可以直接存取集体共同的记忆库,对于人类的记忆、意识和身份认同又如何?这样的生化人已经不再属于人类,甚至不属于有机生物,而是全新的物种。
第三种是创造出完全无机的生物,现在的原型就是计算机病毒和人工智能。但是它们算是生命吗?想象一下,你可以把自己的大脑拷贝到硬盘上,再用计算机来读取运行,这样一来计算机是不是能想人一样思考和感受了呢?如果是,那算是你吗?又如果程序员建构了一个全新的数字个体心灵,拥有自我知觉、意识、记忆,这又算是什么?如果你删了这个程序,这算是谋杀吗?
目前所有这些新契机只有一小部分已经成真。在大多数科幻小说中,讲的是像我们一样的智人,拥有光速宇宙飞船和激光枪之类的先进科技。小说里的伦理和政治难题多半和我们一样。然而,未来科技真正的潜力并不在于制造什么飞船或武器,而在于改造智人本身,包括我们的感情、我们的欲望。
如果是这样,宇宙飞船其实是小事,真正会惊天动地的是,能够永远年轻的生化人,没有多余的欲望,能够直接和其他生命共享记忆,不会愤怒、悲伤,拥有绝对专注和超强的记忆。令人难以接受的是,科学不仅能改造身体,也能改造心灵,未来创造的新人可能就是硬生生比智人优秀不知凡几,他们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尼安德特人一样带着轻蔑和不屑。
物理学家认为宇宙大爆炸是一个奇异点。在那之前,已知的法则不存在,就连时间也不存在。谈论那之前,对我们没有多少意义。而我们可能正在接近下一个奇异点,现在这个世界的意义都将变得无关紧要。
最后一个问题
我们无法确定未来,历史一再让我们看到许多以为必然发生的事情,常常因为不可预见的障碍而无法成真,而某些难以想象的情节,最后成为事实。阿波罗登月让人们满怀信心,相信到了20世纪末,人类会移民火星和冥王星,而事与愿违。但与此同时谁也没想到,互联网能发展成这个样子。
上面对未来的预测只是刺激大家想象。我们真正应该认真面对的是,下一段历史改变触及的是人类的本质,就连“人的定义”都有可能从此不同。倘若智人历史即将落幕,我们这代最后的智人或许该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想变成什么?有人称它“人类强化”问题,其他问题在人类强化问题都不算什么,毕竟如果我们的接班人与我们有完全不同的意识层次,再谈基督教或佛教、共产主义或资本主义,甚至性别男女,可能对他们来说都不具意义。
如果还认为我们能够踩刹车,阻止人类升级成另一种不同的物种,可能就太天真了。虽然这些计划各有不同,但追根究底还是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不管是研究基因组,还是要把大脑连接到计算机,或者要让心灵储存在计算机里,都是为了治疗疾病、挽救生命。正因如此,阻止不了人们对永生的追求,也就阻止不了人类升级。
但毕竟第一代新人类还是我们设计的,受到我们的影响。既然我们可以很快也能改造我们的欲望,或许真正该问的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而是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
初读《人类简史》时,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人类简史》的思路很清晰,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作者还设置了几条暗线,比如贯穿全文的“虚构的故事”,还有对于历史前进方向的无奈感。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启迪:
“想象”的力量
人类相比其他动物有许多独特之处,如庞大的大脑、直立行走、灵活的双手等。但仅有这些,人类依旧是种普通的动物。只有当智人拥有了想象的能力,人类才开始向着地球统治者迈进。
《全球通史》中有一段解释了人类的独特之处:
人类,只有人类,能创造自己想要的环境,即今日所谓的文化。其原因在于,对于同此时此地的现实相分离的事物和概念,只有人类能予以想象或表示。只有人类会笑;只有人类知道自己会死去。也只有人类极想认识宇宙及其起源,极想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将来的处境。
凭借想象的能力,人类可以制作工具,设计建筑,人类能够改变环境,而不只是等待环境改变种群的基因。
想象除了能让人创造不曾存在的事物,还通过共同的想象把成千上万人联系起来。人类创造出神话、法律、国家、金钱、公司以及各种社会秩序,让大量陌生人的合作成为可能。这些存在于千万人头脑中的概念,与客观的事物和主观的事物都不同。客观事物的存在不受人类意识的影响,主观事物的存在靠的是一个人的意识,而存在于主体间的事物,靠的是许多人的主观意识,就算是某个人改变了想法,对这件事物的影响并不大。
想要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人类的共同想象,只需要思考一下,倘若一瞬间所有人都不再相信它,会发生什么。如果所有人不再相信现行的法律是合理的,那么这些法律就会彻底失效。如果所有人不再相信发行的钞票能够购买商品,这些钞票不过是些彩纸。如果所有人不再相信权力的影响,任何官位不过是虚职。
凡是人类想象的概念,都会随着人类的信念而改变。一旦人们不再相信,这些事物都将烟消云散。说法律、国家、金钱、公司是人类想象的产物,这并不是虚无主义。恰恰相反,这是承认人类的大规模合作就是需要这些虚构的事物,而且它们作用巨大,不可忽视。
正因为我们人类的社会秩序,建立在这极易改变和非常脆弱的基础上,任何一种秩序建立后,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维系自己的存在,而当卢梭“人人生而平等”思想传遍法国时,旧有的君主体系也无力抵抗。
“无知”的价值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往往十分崇拜科学的力量,相信科学可以让人类知晓一切。但真正符合科学的态度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且清楚自己此刻所坚信的真理,下一刻就有可能成为荒谬的观点。
科学的敌人是自以为掌握了全部真理,崇拜某位圣人、某部经典,或是不承认解释不了的现象。以天朝上国自居者,以为外面都是不值得了解的荒蛮之地,永远不能到达新大陆。而真正帮助欧洲人征服新大陆的就是无知的心态。科学家与帝国征服者的心态非常相似,他们都面对着未知的大海,觉得前面有什么事物,等待着被发现。
历史的无奈
农业革命是骗局和陷阱,用临时的收益不断引诱人们前进。每一个人都相信工作更努力,收成就会更好,生活也会更美好。但没想到粮食多了,孩子也多了,于是又要更加辛劳,永不停息。荒谬的是,像这样每次人们想要努力让生活更好,反而带来更多麻烦。
就算是今天,许多年轻大学生投身事业,发誓努力赚钱,等到35岁辞职,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但等他们到了35岁,却发现自己背负贷款,还要支撑起家庭,付子女学费、房款、买车养车。他们会放下这一切,去做自己的爱好吗?当然不可能,他们会加倍努力,继续把自己累得半死。
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各种决定最后带来的结果。这种悲剧在历史上无数次上演,即使人们发现深陷陷阱,却也无法自拔。历史的潮流就像是席卷全球的农业革命,要赢得胜利不需要所有人的同意,个人的反抗根本无效。
历史的选择绝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随着历史演进,毫无证据显示人类的福祉必然提升。没有什么证据,证明对人类有益的文化就会成功扩张,而对人类无情的文化就会消失。
历史的发展,从不关心人们有没有过得更快乐幸福。即便知道前面就是智人时代的落幕,我们依然无力阻止历史车轮前进。
每一本书就像璀璨夜空中的一颗星,繁星是多样的,世上的书亦是。
这是“杂食动物”的游乐园,从文史哲经到数理化生。
微信公众号 星空书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