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通史详细整理复习相比专题复习有什么优势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e2-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世界现代史时段大总结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世界现代史时段大总结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51次
资料类型:说课稿
文档大小:1.45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年)
政治 (1)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
(2)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文化 现代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现代立体绘画、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
选修 两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一战后到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
二、战后的世界
(1)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
(2)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赫鲁晓夫改革
(3)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60~70年代 (1)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
(2)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勃列日涅夫改革、美国经济“滞胀”
20世纪80年代至今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区域集团化加强、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欧元的诞生;戈尔巴乔夫改革
选修 联合国、美苏冷战、局部战争
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建立到苏联解体,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目前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经济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世界经济
呈现出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调整经济政策。
3.文化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苏联(俄国)史线索:1861年农奴制改革——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建立——斯大林体制——美苏冷战——赫鲁晓夫改革——美苏争霸——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2.美国史线索: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冷战——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滞胀”——美中改善关系——唯一超级大国
第1招 告诉你非选择题答案哪里来(如何调动知识)
——“两材”结合:材料信息+所学知识
如何组织非选择题的答案,去哪里寻找答案,这是解答非选择题面临的首要问题。试题设问中往往有提示,那就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来进行回答。这就涉及到高考能力要求中的两大能力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高考考试大纲》对这两项能力是这样表述的: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在具体做法上,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先问题后材料,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完成归纳、提炼、概括;运用材料分层法和材料编号法。
(3)仔细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关注关键信息和关键字词法。
(4)材料和教材所学知识互相结合,组织答案,要有两材(材料和教材)结合意识。
例题 (2013·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是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材料处理]
材料序列 对应问题 划分层次 关键字句 对接教材
材料(1) 苏维埃政权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的原因 第一层:实行大工业的必要性;
第二层:恢复发展重工业的大工业紧迫感 “大工业”
“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材料(2) 苏维埃政权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努力 涉及两点不能采用的办法(至于到底采用了哪些方法,需要结合所学知识) “龌龊办法”“拒绝借款” 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建设;斯大林模式
材料(3) 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第一层:强调重工业的重要性;
第二层:突出了重工业的开始 “无法保卫祖国”“‘通常的’工业化道路” 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4) 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但是……”后的句子是材料重心,可分两方面,一是全面发展工业,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新中国“一五”计划与《论十大关系》
答案 (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解题方法总结]
如何提炼材料有效信息?
提炼就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从历史高考材料题来看,试题中的材料有效信息主要分布在材料中的五个地方:
一是材料的开头与结尾。因为高考命题是有时间和试卷长度(阅读量)限制的,命题者所选材料必须“精取”,不能无度。
二是材料中的省略号两侧,理由同前。
三是材料的出处,它往往可以说明材料的时空、属性、价值等,便于我们回归教材,调动相关知识来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四是材料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名称等,它同样能帮助我们定位材料的时空、属性、价值,便于我们回归教材,运用相关知识来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五是材料中的注释或说明,它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这一材料重要,你们不懂就无法正确解答所设的问题。”
第2招 如何描述、阐释、论证问题
——用历史语言答题
历史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就是描述、阐释和论证历史问题的过程。《高考考试大纲》将此列为两大能力要求。大纲是这样要求的:
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根据上述要求,概括地说就是要运用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学科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一、历史概念和历史术语是历史语言的主体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行语”,也就是学科术语,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历史学科的术语很多,主要时代术语,如朝代、世纪、年代、年号、纪年等;人物及称谓,如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民族英雄、宗教领袖、科学家、艺术家等;历史要素,如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影响、历史评价、历史作用、历史意义、历史认识等;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专用术语,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民主共和、封建主义、民主革命、革命战争、政治改革;等等。对于这些术语,不能用错,这是基本的历史素养,答题中一旦用错概念术语,就会失分。
二、历史语言表述要求准确、正确
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要求生动、形象,历史语言主要要求表述准确、正确。准确是指运用术语、概念、词汇要准确,特别是词义相近的,要用最恰当的词语。正确是指观点正确、明确,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历史语言风格特点多是论证、阐述式,逻辑严谨,文词简练,要点突出,而切忌啰嗦与虚话、空话连篇。另外历史评价语言要客观公正,不宜偏激、愤青。历史评价要辩证分析,不宜主观臆断。阐发个人见解要有史实支撑,做到“有一分史实说一分话”,不要空发议论。
三、多背书有利于历史语言运用
历史学科是一个记忆性比较强的学科,加强记忆是必要的。历史语言多来自于教材,只有把教材记熟了,说起来才会上口,写起来才会有话说,需要的历史语言自然就流淌出来。因此,教科书上的一些结论性、评述性的语句应多背一些。
案例评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是孙中山。
材料二 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材料三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现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救国理论和主要贡献。(6分)
(2)材料二中说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创立的民主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继承和发展”分别指什么?(6分)
(4)某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提供三种获取相关研究资料的方法。(4分)
答题案例 得分:16分
点评 (1)此卷是一份较高水平的答卷,失分很少。
(2)从答案的思路上基本做到了按设问回答,四个设问列出四个序列号,在回答每个设问时又按设问层次回答,并将提示词放在了前边。
(3)此题最大的优点在于历史概念表述准确。使用学科术语得当,没有发现史实和表述方面的明显失误。语言文字基本功较好。
(1)救国理论:新旧三民主义。(2分)
主要贡献:创建民国、维护共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4分)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4分)
(3)继承是指继承毛泽东思想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思想;发展是指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6分)
(4)方法: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索;请教专家学者;观看音像资料;调查访问等。(4分)
评卷老师寄语 要正确使用历史术语,必须在平时多加记忆、多加练习和经常书写。高考历史评分细则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甚至不给分。由此可见准确和正确使用专业术语在高考答题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学科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必须准确表达,绝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历史卷不能当成语文卷来答,回答历史问题更不可写成“散文”。
在阅卷过程中看到考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用到“两半社会”“马哲”等缩写,还有“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等名词,还有的将三大改造写成“三大改革”,公有制写成“共有制”等。这些笔误一方面反映了考生比较粗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解答历史试题时,既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用正确的观点和恰当的语言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运用教材语言来答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避免语言漏洞。
第3招 如何应对最难的新题型
——开放性小论文题型不可怕
开放性小论文型的试题,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每年都有题目出现。这种题型因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也没有标准的答案可供参考,几乎成为历史高考最难的题型。也是令考生最头疼的试题。
例题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通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审解思路]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对材料进行认真对比,找到不同,是解题关键,然后运用历史史实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多种思维加以分析即可,注意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评分说明: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4分)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
①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
②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③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综合多种角度或某一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8分)
答案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299所
24小时更新:2562
总量:5734354

2017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七中学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复习学案:通史模块整合复习法
2017届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七中学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复习学案:通史模块整合复习法
资料类别:
所属学科:
适用地区:
所属版本:
资料类型:暂无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10:21:27
下载量:71次
文档大小:217KB
所属资料:
文档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预览已结束,如需查看所有内容,请下载资料!
对不起,此页暂时无法预览!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当前位置: >>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时期(一)夏、商、西周:(前 2070-------前 771) 【具体史实】政治: 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 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
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 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 ③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 问题的政治制度。 2、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 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宗法制的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对以后中国历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 (1)农业:实行井田制,石器助耕,简单协作;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 (2)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 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 礼乐文化; 《诗 经》的内容;夏朝历法《夏小正》。二、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时期:(前 770-------前 221)【总特征】 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1 / 55 【具体史实】 政治: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 农耕经济(小农经济) 1、时间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普及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④精耕细作; ⑤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3.评价 (1)积极影响①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 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 进步。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分工,加上简陋的生产工具,决定了其分散性、脆弱性的特 点。 ②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 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 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业繁荣。 文化:(1)百家争鸣背景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大。 ③思想上: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④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 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 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技: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 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 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三、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 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 2 / 55 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具体史实】 政治: 秦朝: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 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 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 经济: 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农学:著作《锸ぶ椤罚晃骱悍⒚骼绫凇Ⅰ锍怠Ⅰ罾绲认冉┚ 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 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 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 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文化: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 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锸ぶ椤肥侵谢 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 成为主要文学体裁。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四、隋唐时期:(581 年~907 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具体史实】 政治: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 度完善;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经济:农业:耕作技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 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发明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 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丝织业技术精湛、 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 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 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 行,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 贸易,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文化: 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 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 868 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 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 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 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五、宋元时期(960~1368 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3 / 55 【总特征】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 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 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 政治: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 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 转运使;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 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 经济: 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 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 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 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 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 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 早纸币交子;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 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 文化: 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 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 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 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 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六、 明清时期( 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总特征】 政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 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 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 强化的色彩。 【具体史实】4 / 55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 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 三司;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 禁和闭关锁国。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阻碍了社会进步, 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经济: 农业: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 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 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 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化, 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 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 长。 文化: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 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 皆本”;科技: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明李 时珍《本草纲目》 文艺: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俗文学形式――小说蓬勃发展, 四大名著出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 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 世俗化。 科技: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附录: 时期 夏商周 世袭制 方式 依据 (世官 制) 血缘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战国 军功爵 制度 军功 西汉 察举制、 征辟制 品德 魏晋南 北朝 九品中 正制 门第 隋唐 至清 科举制 才学(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才方式由推选举荐逐渐 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 演变 趋势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 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开、 公平、 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实行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 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二、14 世纪中期―19 世纪中期的中国与欧洲5 / 55 中国(明清―鸦片战争前夕)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欧洲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表明中国 欧洲君主纷纷改革;新兴资产阶级开 始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欧洲由封― 资过渡。 经济 实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 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在 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欧洲兴起并迅速发展;同时,欧洲殖 但受严重束缚,发展缓慢,自给自 民开辟了新航路,开始了早期的殖民 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扩张,壮大了资本主义经济。 从明中期起,开始遭到外来祸患: 资产阶级要求对外扩张,寻找资本、 外交 倭寇、葡、荷、英、俄不断骚扰我 原料、市场,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 国边境,明清政府面对这些挑战,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 14―17 兴起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文艺 思想 思想,但明清实行文化专制,封建 复兴运动, 17―18 欧洲启蒙运动兴起, 正统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策划理想蓝图。明以前科技领先世界,明清出现了 文艺复兴后,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科技 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明清并未产 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使人类走向工 生近代科学技术。 业文明。 中国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并走 资本主义在欧美兴起和扩展,并最终 结果 向衰落,但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坚 战胜了封建主义;开始完成工业革 守着传统文明,闭关锁国,最终与 命, 19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 世界历史潮流擦肩而过,造成被动 系初步形成。 挨打的局面。 三、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时期 含义 开始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 个封建社会 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 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实行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异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 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原因 础;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客观原因:防御外国侵扰和对 甚至危及封建统治。 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6 / 55 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对商业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口通 表现 征收重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 商; 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 商业活动 外贸易 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外族侵略, 有自 卫性;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 封建社会前期, 有利于农业的发 展、 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 异 评价 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 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发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 造成近代 中国落后于世界。 中国社会的落后。背景 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 同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 影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之加以改造和总结,使其在战 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由于儒家思想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时代需要,因 而不受重用。 (2)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3)汉朝时期:传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动摇。 (5)隋唐时期: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6)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 化;儒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7)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8)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减少变法阻力,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 9)袁世凯复辟时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 (10)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主张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动摇了儒学的正 统地位。 (11)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推翻;“文 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 (12)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的某些价值观得到重视。 2.儒学受推崇的原因 (1)儒家思想迎合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的先进成分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3.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7 / 55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②“仁”、“德治”、“民本”思想、“和为贵”等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③“孝”、“仁义”、“诚信”等伦理道德观,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 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 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五、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和欧洲的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欧洲的启蒙思想 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空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 背景 前强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 进一步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 位;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壮大 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自然科学的发展 内容 异 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 本和经世致用 崇尚理性; 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 主义;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法治;构建资本主义理性王国 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本质 传统儒学范畴 对专制制度形成一定冲击;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没有提 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 影响 出新的社会制度; 未动摇传统 社会的转变, 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统治 文化的主流地位, 没有推动中 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 同 批判君主专制 六、全面认识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中央统率地方,地 方完全听命于中央。 2.演变历程: (1)萌芽于战国(法家思想、商鞅变法) (2)确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察举 (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5)加强于北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的设立) (6)发展于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强化于明清(废宰相、设内阁、设三司、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3.认识: (1)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2)发展趋势:①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③对人们的思 想控制日益加强。 (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①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8 / 55 ②经济上: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繁荣。 ④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①经济上: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 ③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束缚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 ④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考点梳理】1.分封制与宗法制 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影响: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②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宗法制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 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的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的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 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2.中央集权制 1.两对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2.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解决(发展趋势: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3.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解决(发展趋势: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分封制(始于西周)→→→郡县制(始于秦朝)→→→行省制(始于元朝) 4.选官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为身份不高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 进一步成熟,是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积极影响(封建社会早期:秦―唐宋)①政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②经济文化: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③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明清)①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极易出现失误、暴政和腐败③文化:文化专制阻碍科学发展和思想进步。【高考真题再现】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 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制 9 / 55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 B、土地和耕牛 D、人口和铁犁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 3.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5.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C.有利于选拔人才 6.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A.西域都护 A.内阁 B.各州设通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C.设立转运使 D.理藩院 D.设立布政使 7.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8.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B.削弱了皇权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D.元朝设立中书省 4.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9.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 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 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 军机处的设立 ④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A.帝国的彷徨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C.王朝的振兴 10.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第二讲 中国古代经济【考点梳理】1.商周时期: 农业:实行井田制,石器锄耕,简单协作;耕作方式:仍以石器锄耕为主。 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 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2.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商业繁荣。 3.秦汉时期: 农业: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水利: 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 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丝绸 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4.隋唐时期: 农业: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 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 扬州、益州商业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10 / 55 5.宋元时期: 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苏湖 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景德镇著名瓷都;元代烧制出青 花瓷。 商业:城市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 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泉州是对外贸 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 6.明清时期 农业: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玉米和甘薯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 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手工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 商业:工商业市镇出现;商帮形成;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闭关、“禁海”政策严重影响中国发展,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棉【高考真题再现】1.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A.春秋战国 A.三国时期 B.西汉末年 B.南北朝时期 C.三国两晋 C.唐代 D.南宋 D.隋唐时期 2.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3.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 A.①②③ 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 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D.①②④ C.①③④ 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 B.②③④4.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 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 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6.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 B.商品经济活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第三讲【考点梳理】1.商周时期: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 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周朝金文; 礼乐文化; 《诗 经》的内容;夏朝历法《夏小正》。 2.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11 / 55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大。 ③思想上: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④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 意义: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 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 帝内经》;战国司南,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 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秦汉时期: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 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锸ぶ椤肥侵 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绘画门 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 4.隋唐时期: 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 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 868 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书法楷书步入盛世,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 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 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5.宋元时期: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 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 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 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 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6.明清时期: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以《农政全书》、《本草纲 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 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绘画艺术 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 民化和世俗化。【高考真题再现】1.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 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孙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12 / 55 ①“仁者 A.①②爱人”②贵贱有“序” C.①④ B.屈原的作品 B.庄子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②④ C.政府的声明 D.墨子④“有教无类”B.①③3.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A.古籍的记载 A.韩非子 D.学者的解释 4.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 C.孟子 5.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6.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A.墨子 B.孟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C.商鞅 D.荀子 7.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B.刑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9.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 5000 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 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10.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发 明了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11.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B.“民贵君轻”的思想 D.“大一统”的思想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B.社会发展规律 D.“天人感应”理论 B.侧重于理论探索 13 / 55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C.“性善论”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A.佛教和道教思想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A.天体运行法则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14.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15.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1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17.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D.提倡实验科学18.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D.经济停滞倒退第四讲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考点梳理】 近代中国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帝国主义侵华史 各阶级探索史 (1)资产阶级 (2)无产阶级 (3)总结归纳: (4)建国后的民主法制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 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
新阶段 社会主义民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主政治的创 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 建时期 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平反冤假错案。 (2)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1982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革后至今 宪法》,到今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 恢复重建稳 系 步发展时期。 (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的重新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 展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 民主建设的加强 (4)1997 年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依法 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高考真题再现】1.图 4 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 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14 / 55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2.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 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 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3. 甲午战争后的 “公车上书” 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 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4.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 月 26 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 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 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 dl 人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5.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 月 25 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 分, 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6.《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 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 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 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C.抗日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 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 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8.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 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 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9.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①台儿庄战役,②平型关大捷,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⑤武 汉会战等,上述战役中,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有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10.1925 年 1 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 994 人,10 月增加到 3000 人,年底发展到 10000 人。这一时期 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15 / 55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11.1918 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 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 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B.民族主义的高涨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12.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 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13.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 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第五讲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百年兴衰史【考点梳理】一、民族工业的出现 (1)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 ②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技术) ③一些商人、官僚、地主投资于近代企业(资金) (2)概况 时间: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 地区:东南沿海 代表企业:上海 广东 天津 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从甲午战后到 20 世纪初,近代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2.原因: (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 1903 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 救国热潮。 (2)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 3.代表人物:著名的实业家主要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4.发展概况:这一时期创办的民族工业多为轻工业。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 三、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912 年民国建立至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市场经济比较活跃,进 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1.时间: 一战()这段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原因: (1)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 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就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为民族工 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16 / 55 发昌机器厂 继昌隆缫丝厂 贻来牟机器磨坊 (2)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 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3)政府还倡导使用国货。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四、民族工业发展显著,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年), 原因:〔1〕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 年基本实现全国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 主等,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更快发展。 五、遭受沉重打击:抗战时期( 年), 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原因 〔1〕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严重破坏了中国沦陷区的经济。 〔2〕四大家庭官僚资本急剧的膨胀起来,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 业,进行大规模掠夺,加强了四大家族对工业的垄断。 六、民族工业的萎缩:解放战争时期( 年) 萎缩原因:(1)美国经济侵略 (2)官僚资本压迫。 七、民族工业获得新生:( 年)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 1956 年,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高考真题再现】1.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 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 20 世纪初有人指出 “商市展扩所及, 建筑盛则农田少, 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 必然之势也。 ” C.1853 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 女工几停其半。” 此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D.1850 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2.1895 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 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A.石油化工业 B.决心投 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D.轻工纺织业3.19 世纪 80 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 B.冶金采矿业 C.机器制造业 4.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 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 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5.清末有舆论说: “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 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C.爵位制度的创设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6.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四个阶 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
后应是 A.4.6 B.3 个 C. 2.5 个 D. 0.55 个17 / 55 7.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 天。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 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8. 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 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9.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 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10.说出①――⑤近代中国各种经济成分名称第六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点梳理】 代表人物及贡献: 林则徐组织翻译外国资料, 编译 《四洲志》 ; 新思想萌发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目的:抵御外侮,维护主权 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洋务思想 主张:“中体西用” 意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维新思想 内容: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民权思想、进化论思想 意义: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爱国救亡运动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平台:以北京大学为基地,以《新青年》为阵地 新文化运动 内容: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 统地位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意义: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建立民国。18 / 55 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明确提出反对帝 新三民主义 国主义的要求 意义: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形成与发展: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 权的道路 成熟:《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 继续发展:建国后《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问题》 意义: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社 会主义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中共“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高考真题再现】1.“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 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 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2.图 6 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3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 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4.1913 年,某身着日是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 “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但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C 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5. 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 512 人,其中举人 62 人、贡生 48 人、生员 232 人、监生 84 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19 / 556.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7.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 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8.“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 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9.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 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一、先秦时期(一)夏、商、西周:(前 2070-------前 771) 【具体史实】 政治: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 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 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 ③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 问题的政治制度。 2、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 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宗法制的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对以后中国历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 (1)农业:实行井田制,石器助耕,简单协作;耕作方式:仍以石器锄耕为主; (2)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20 / 55 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 礼乐文化; 《诗 经》的内容;夏朝历法《夏小正》。【典题精练】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制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B.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 ) C.君主专2.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3.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4.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状 甲骨 B D 6.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 C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 5.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殷墟戴刑具陶俑 文 A 牛耕图 铁犁 ) ))7.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 《老子》 经》 B. 甲骨卜辞) C. 《楚辞》 D. 《诗二、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时期:(前 770-------前 221)【总特征】 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政治: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确立封建土地 私有制;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 21 / 55 1、时间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普及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④精耕细作; ⑤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3.评价 (1)积极影响①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 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 进步。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分工,加上简陋的生产工具,决定了其分散性、脆弱性的特 点。 ②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确立; 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业繁荣。 文化:(1)百家争鸣背景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大。 ③思想上: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④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 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 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技: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 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 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三、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 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 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具体史实】 政治: 秦朝: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 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 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 22 / 55 经济: 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农学:著作《锸ぶ椤罚晃骱悍⒚骼绫凇Ⅰ锍怠Ⅰ罾绲认冉┚ 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 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 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 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文化: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 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锸ぶ椤肥侵谢 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 成为主要文学体裁。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典题精练】1. 20 世纪 90 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 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C.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 ) B.宗法制的消亡 D.分封制的巩固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4.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 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 )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C. 国与国的关系 单位:钱 D. 夷夏关系 ) B.人与自然的关系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D.商品经济的发达 )5.“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6.“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7.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项目 收入 粮食23 / 55数量 8500备注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田租(上缴实物) 赋 算赋和口赋(上缴 货币) 兵役和徭役283 406同上支出役2300日常开 支食 衣 祭祀等仪式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 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 缴货币代役, 2300 钱为代 役的货币数量 据战国比例推算 同上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 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 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 分)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 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 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 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 分)四、隋唐时期:(581 年~907 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具体史实】 政治: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 度完善;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经济:农业:耕作技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 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发明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 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丝织业技术精湛、 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 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 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 行,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 贸易,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文化: 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 24 / 55 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 868 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 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 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 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典题精练】1.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3.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 A.①②③ ④ A.要求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②③④ )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B.①③④ )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C.①② B.察举制的完善 D.科举制的推行 )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五、宋元时期(960~1368 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 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历史通史详细整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