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中的迹如何解释?

[转载]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
&&&&&&&&&&&&&
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
&&&&&&&&&&&&&&&&&&&&&&&&
&一叶红枫读秋韵
2014湖北省宜昌市一、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20分)
【甲诗】&&&
钓鱼不得&&&&&&&&&&&&&&&&&&&
&&&&&&&&&&&&&&&&&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①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
&&&&&&&&◆〔清〕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A)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B)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6.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7.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2分)
8.【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2分)
9.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 寻 丈 之 外 水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10.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3分)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11.【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2分)
12.【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1分)
13.【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2分)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往来翕忽。(2分)&
一、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20分)
6.(4分)啜:饮,喝; 逝:游开,游走,离去;故:先前,原来; 乃:于是,就,便
7. (2分)A.之&&&
C.以&&& D.而
8.(2分)指的是鱼或美丽的鱼;如:“锦鳞游泳”“沉鳞竞跃”“呷浪之鳞”(代指鱼);“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一片日边来”(代指船);“臣本布衣”(代指平民)等,任写一例即可。
9.(2分)断句两处: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一处1分)
10.(3分)翻译:(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正确、通畅得1分,重点关注“及”“去”“逝”“几何”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0.5分。)
11.(2分)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12.(1分)名利
13.(2分)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意近即可)
14.(2分)佁然不动,俶尔远逝(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2014湖北株洲市(一)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
&&&&&&&&②乃不知有汉&&&&&&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
2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至但饮一杯水&&&&&&
&&&&&&&&&&&&②植木偶于堂&&&&&&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
25.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
&&&&&。(每空不超过4个字)
三、文言诗文阅读(共16分,每小题2分)
(一)20.①邀请或通“邀”(1分)&&&&&
②竟然(1分)
21.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分,译错一个字扣1分)
22.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1点1分 ,答出2点即可)
(二)23.①只(1分)&&&
②树立(竖立)(1分)
24.害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2分)
25.廉政(廉洁)(1分) 勤政(务实,做实事)(1分)&
(三)26.载;(2分)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意思对即可)(2分)
郑重说明:主观题意思对即可;有一定道理,酌情给分。
2014辽宁省丹东市(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
、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肉食者鄙&&&&&&&&&&&&&&&&&&&&&
⑵神弗福也&&&
⑶而齐不听
&&&&&&&&&&&&&&&&&&&&&⑷苏秦谓齐王曰
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4分)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阅读【甲】 【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三、阅读理解(共60分)
(一)文言文(共10分)
19.⑴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每词1分,共4分)&
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分)
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2分)
21.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
2014重庆市(二)阅读《三峡》一文,完成9一12题。(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略无阙处(&&&&&&&&&&&)&&&&&&(2)夏水襄陵(&&&&&&&&&&&&)
(3)不以疾也(&&&&&&&&&&&)&&&&&&(4)属引凄异&&(&&&&&&&&&&&&)
9.(1)“阙”通“缺”,空缺;(2)襄:漫上;(3)疾:快;(4)引,延长。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2.三峡风光,美不胜收
。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4分)
12.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
2014上海市(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8.甲文选自课文《 》;乙文选自《论语》,它是 家经典。(2分)
9.甲文与乙文第 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6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2分)
子何以知之?&&&
12.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
A.遇事要勤学好问。&&&&&&&&&
B.要善于见微知著。
C.要勤于观察思考。&&&&&&&&&
D.遇事要集思广益。
8.(2分)为学(1分)&&&
9.(6分)第一空:②(3分)&&
第二空(3分)评分量表:
内容概括准确。
(1)思学结合& (2)学与思的关系
(3)坚持不懈& (4)持之以恒
内容概括不够准确。
(1)学与思& (2)学习需要思考(3)思考还要学习&
(4)学习态度& (5)学习方法
内容概括错误,或没有作答。
(1)学&&&
10.(4分)(1)喜爱(2分)&&&
(2)生病(2分)
11.(2分)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12.(3分)第一空:百姓徙避(百姓避之)(1分)& 第二空(2分)评分量表:
情节概括准确。
情节概括不够准确。
(1)或问之&& (2)宫卫问之
情节概括错误,或没有作答。
(1)宿卫不知 (2)王子病也 (3)子何以知之
13.(3分)B (3分)&& C(2分)
2014年十堰市(一)阅读《与朱元思书》,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反”通“返”, 返回&&
B.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
21.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照全篇。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22.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12分)19.(3分)C
&&20.(3分)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抓住“湍”“甚”“奔”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即可。)&&&
21.(3分)D
22.(3分)答案示例:(1)用原文。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
(2)用自己的话概括。如:写水,采用动静结合和
对照的写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写山,作者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形貌,从听觉上写出了群峰中的各种声响,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写了眼前所见之景,还触景生情,写了作者的感慨。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俗、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等。
(从上述任一方面作答即可,其他合理的说法也可。有具体内容给1分,针对内容简析给2分。只有内容或简析以及内容、简析不对应不给分;简析不简洁、不明确给1分。)
2014年孝感市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9—12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纯黑色马。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
D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12.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10、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分点:策,鞭策,鞭打;尽,竭尽,使充分发挥,译为“充分发挥”亦可)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得分点:见,接见,召见;使,命令,派遣)
12、开放题,任选一种说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2014四川达州市(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二)(15分)
  16.(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17.(2分)D
  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2014年四川省乐山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诫兄子严、敦书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援前在交趾①,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②,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③,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④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
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①交趾:汉郡,相当于越南北部。②正法:正当的法制。③衿:佩带。缡:佩巾。施衿结缡:
父母送女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挂好佩巾。④谨敕:谨慎。
6. 对文中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书诫之曰&&&&&&&&&&&&&
书:写信。
B.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汝曹:你们。
C.清浊无所失&&&&&&&&&&&&&
清浊:此处指善恶之人。
D.郡将下车辄切齿&&&&&&&&&
下车:刚到某地。
7.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轻通侠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所以复言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陷为天下轻薄子&&&&&&&&&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D.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严、马敦是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喜欢议论别人的事,爱与侠士结交。
B.马援也很喜爱和 看重季良,但他不希望侄子们学习季良,最主要的原因是季良不择友而交。
C.马严、马敦既没有学习伯高,也没能效仿季良,最终被天下人轻视。
D.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马援本人也是一个谨言慎行,不好说人长短,非常注重自身品行修养的人。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26分 )
注意事项:
1.考生使用0.5mm黑色墨汁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卷共五个大题,有15个小题,共126分。
三、翻译、鉴赏与默写 (22分)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诫兄子严、敦书 》)& (3分)
&&&&&&&&&&&&&&&&&&&&&&&&&&&&&&&&&&&&&&&&&&&&&&&&&&&&&&&&&&&&&&&&&&&&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3分)
&&&&&&&&&&&&&&&&&&&&&&&&&&&&&&&&&&&&&&&&&&&&&&&&&&&&&&&&&&&&&&&&&&&&
二、文言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三、翻译、鉴赏、默写&& (22分)
9.(6分)
&①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
(未翻译出关键词“是非”、“大恶”1个扣1分,句子不通扣1分)
&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未翻译出关键词“牺牲”、“加”、“信”一个扣1分,句子不通扣1分,扣满为止)
2014年四川凉山州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 D.执策而临之(面对)
6.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无以应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而不知
D.其真无马邪&&&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橱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题。(每小题3分,共9分)
5、 C(正确的方法)
6、C(A第一个助词是“的”之意,第二个是放在主谓之间无实义;B第一个应是“按照”的意&
思,第二个应是“来”的意思;D第一个是表反问相当于“难道”,第二个作代词翻译为“他”。)
7、 B(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识别千里马”。)
三、翻译、古诗文积累(共9分)
8.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9.请根据提示填写空缺的部分。(7个小题中任选6个作答,1题1分,共6分)
(1)&&&&&&&&&&&&&&&&
,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2)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4)&&&&&&&&&&&&&&&&&
,君子好述。(《诗经》)
&(5)《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
 && ,明亡不仕,后入山著书以终。
&(6)《木兰诗》中写战争持续时间长而且惨烈的句子是
&&&&&&&&&&&&&&&&&&&&&&&&&&
&&&&&&&&&&&&&&&&&&&&&&&&&&&&&。
&(7)从你积累的诗词中,写出有关“柳”的诗句(上下两句)
&&&&&&&&&&&&&&&&&&&&&&&&&&
&&&&&&&&&&&&&&&&&&&&&&&&&&&&&。
三、翻译、古诗文积累(共,分)
8、“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重点字“或”译为“有时”。句式正确给1分,重点词1分,语言流畅1分。(3分)
9、(1)行到水穷处(2)赢得生前身后名(3)鸢飞戾天者(4)窈窕淑女(5)张岱&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7)示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每小题1分,有错别字、漏字、多字均不给分。共6分。)
2014年四川凉山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4题。
&&&&&&&&&&&&&&&&&&&&&&&&&&&&&&&&&&&&&&&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②斜错,其文③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⑤象而铸之。淬⑥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普生物也,乃曰:“敦其有鼎,其形酷肖是。第⑦不知孰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辩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注释】①申屠敦:人名。申屠,复姓。②云璃(chī)小指鼎上所雕的云和璃的图形。璃是传说中一种似龙而无角的动物。③文:花纹。④烂如:明亮有光彩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⑤金工:铸造金属器物的工人。⑥淬(cu&
):铸造器物时把它烧红,浸人水中,以增加硬度。⑦第:但,只。
2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呼金工象而铸之&&&
象:&&&&&&&&&&
&&&&贵人宝之&&
宝:&&&&&&&&&&&&&&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
(2)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
2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申屠敦遭遇的看法。(4分)
&&&&&&&&&&&&&&&&&&&&&&&&&&&&&&&&&&&&&&&&&&&&&&&&&&&&&&&&&&&&&&&&&&&&&&&&
&&&&&&&&&&&&&&&&&&&&&&&&&&&&&&&&&&&&&&&&&&&&&&&&&&&&&&&&&&&&&&&&&&&&
&&&&&&&&&&&&&&&&&&&&&&&&&&&&&&&&&&&&&&&&&&&&&&&&&&&&&&&&&&&&&&&&&&&&&&&&
七、古文阅读(共10分)
22、 (2分)象:模仿;宝:以……为宝
(1)众宾客也一个接一个地都说:“这鼎确实不是真的。”(2)我从今以后终于明白权势完全能使是非颠倒啊!(每小题各2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共4分)
24、申屠敦的遭遇完全是由于鲁生趋炎附势、攀附权贵故意造假造成的。答对这一点给2分。联系实际言之有理,观点正确,语言通顺给2分。(4分)
附二:课外文言参考译文
洛阳平民申屠敦有一个汉朝古鼎,是在长安一条深河中获得的。鼎上云和螭的图形交互错杂,花纹熠熠发光。西邻的鲁生看见铜鼎后很是喜欢,请铜匠模仿它铸造了一个。用一种特殊的药液淬火后,埋入地洞中藏了三年。铜鼎受到泥土和药液的腐蚀,表面上开始生锈,与申屠敦的汉鼎大致相类似。一天早上,普生拿着假鼎献给权贵人,贵人竟视为宝物,大宴宾客时拿到席间让大家赏玩。申屠敦碰巧也在座,心中知道是普生的假东西,就(对权贵人)说:“我也有一个古鼎,外形同你的这个鼎极为相似,只是不知道哪座是真的。”权贵人让申屠把鼎拿来看看,看了半晌说:“这鼎确实不是真的”。众宾客也一个接一个地都说:“这鼎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气愤不过,(与他们)论理不止。众人群起羞辱他。申屠敦无奈,闭口不再作声。回家后,(他)感慨地说,“我从今以后终于明白权势完全能使是非颠倒啊!”
2014南充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一l0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
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赶得上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能谤讥于市朝&&&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虽欲言,无可进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A&&&&&&&&&&&&&&&&&&&&&&&&&&&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呜呼!其真无马邪
燕、赵、韩、魏闻之&&&&&&&&&&&&
欲有求于我也
C&&&&&&&&&&&&&&&&&&&&&&&&&&&&
孔子云:何陋之有。&&&&&&&&&&&&
所欲有甚于生者
10.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邹忌从与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锐地感觉到齐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B.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前来进谏的人让朝庭门庭若市。
c.邹忌向他的妻、妾、客询问他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措辞上有细微的差别,由此体现三人与他有亲疏远近之别。
D.邹忌将治国安邦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中,有着高超的进谏艺术;同时,齐王也有勇于纳谏的胆识和气度。二人共同促成了齐国内政修明,不用兵就战胜敌国的局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四、(20分)
11.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2分)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分)
&&&&&&&&&&&&&&&&&&&&&&&&&&&&&&&&&&&&&&&&&&&&&&&&&&&&&&&&
12.用斜线(/)给下面的语段断句(限划4处)。(2分)&&
&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三、(共6分。每小题2分)
8.D(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错)
9.A(A项中“虽”均为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即使”;B项中“其”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表反问语气;C项中“之”前者是代词,后者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项中“于”
前者是介词,介进对象,后者是介词,表比较。)
10.B(“数月之后”应为“令初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l00分)
(1)(2分)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再次问他的妾。(宾语前置翻译准确1分.全&&&
句大意正确1分)
(2)(2分)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的原因是偏爱我。(“私”译为“偏爱”1分,全句大意正确1分)
12.(2分,每处0.5分)
&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2014四川省宜宾市Ⅱ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满井游记》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
聂政之刺韩傀也&&&&&
B、屋舍俨然。&&&&&&&&&&
吴广以为然
C、于是冰皮始解&&&&&
于是鴟得腐鼠&&&&&&&
D、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为何若人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一致的是(&&&&&
A、欲穷其林&&&&&
泉而茗者&&&&&&
B、渔人甚异之。&&&&&&&&&&&
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
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1、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通过渔人的所见飘荡、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选文【乙】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有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选文【乙】的作者写初春景
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18、C(之:的;无意义。然:…… 的样子;这样。为:被;是)于都“在”
19、D(都是借代)
(A穷:形作动,走到……的尽头。& 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
(B异:形意动用法,以.....为异。&&&
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
(C前:名作状语,向前&&&&&&&&&&&
蹇:这里指驴,名词作动词,骑驴)
20、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21、D(桃花源记不是游记)
2014四川省资阳市(三)王冕僧寺夜读(9分)
王冕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
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③。父怒,挞④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⑥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⑦。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⑨。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⑩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诸暨(j&):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②陇:通“垄”,田埂。③蹊田:践踏田地。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⑤执策:“策”通“册”,拿着书。⑥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灭的灯。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⑧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⑨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⑩被:通“披”,穿。
20.(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牧牛陇上
)&&&&&&&&&&&&
(2)亡其牛
(3)或牵牛来责蹊田
)&&&&&&&&&&
(4)门人事冕如事性
21.(3分)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
22.(4分)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译文:&&&&&&&&&&&&&&&
(三)(9分)
20.(1)放牧&&
(2)自己(他)的&&
(3)责怪&& (4)对待。(每空0.5分,共2分)
21.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佛像腿上,伴长明灯夜读。②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前一问每点1分,共3分)
22.(1)夜晚,(王冕)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照在佛像前的长明灯下诵读,(书声)琅琅地读到天亮。(“潜”“策”各0.5分,句意1分,共2分)
(2)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他)于是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异”“遂”各0.5分,句意1分,共2分)
2014浙江省衢州丽水(二)(10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布衣之怒&&
⑵以头抢地耳&&
⑶长跪而谢之曰&& ⑷寡人谕矣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臣未尝闻也&&&
尝趋百里外&&&&&&
B.休祲降于天&&&
行者休于树
C.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D.先生坐&&&&&&&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7.结合句子的内容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4.(4分)⑴ 平民& ⑵撞&
⑶道歉& ⑷明白,懂得
15.(2分)A
16.(2分)韩国、魏国灭亡了,但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意对即可)
17.(2分)增强语气,表现秦王对“布衣之怒”的鄙视。(只答“增强语气”给1分)
(三)(12分)
郑絪①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
&&&&&&&&&&
⑤起:启发。& ⑥馔:念zhu&n,食物。
18.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2分)
& ⑴&
十八九,絪为御史,& ⑵&
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
19.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
21.《太平广记》按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以“郑絪”为题,应属于哪一类?( ▲
)(2分)&&
& A.俊辩&&&&&&
B.气义&&&&&&
&C.知人&&&&&&
22.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4分)
18.(2分)⑴刘景(景)& ⑵郑絪(絪)
19.(2分)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20.(2分)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共同上学院读书,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一样。(意对即可)
21.(2分)C
22.(4分)示例:一是善于学习,刘景作为书僮能一鸣惊人,不难推测他长期以来留心学习;二是敢于展露才华,并不因为自己是仆人而妄自菲薄,而是大胆题诗,才有被赏识的机会;三是珍惜学习机会,仅三年左右时间就学有所成,这与他努力进取的态度密不可分。(一条2分,原因、分析各1分)
2014年浙江省宁波市(三)(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 分)
⑴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 ⑵小惠未徧______________⑶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
14.下面加点的“之”与“小大之狱”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2 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辍耕之.垄上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何陋之.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 分)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 分)
13.⑴参与⑵通“遍”,遍及⑶赐福,保佑
15.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
16.取信于民
(四)(10分)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
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 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
17.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 分)
夫 不 喜 之 人 未 必 本 恶 习 以 性 成 梁 上 君 子 是 矣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 B、俄.闻自投地(不久)
C、乃遗.布二端(赠送) D、后更无盗.(强盗)
19.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夫 不 喜 之 人/未 必 本 恶/ 习 以 性 成/ 梁上 君 子 是 矣
19.观君形状非罪人,应由贫困。
20.⑴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⑵陈寔对梁上君子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2014浙江省台州市(二)(12分)
满井游记(节选)
【明】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⑴廿二日天稍和&&&&
▲&&&
&&&&&&&&&&&&⑵柔梢披风&&&&
▲&&&&
⑶麦田浅鬣寸许&&&&
▲&&&&
&&&&&&&&&&⑷呷浪之鳞&&&&
▲&&&&
16. 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C.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 D.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
18.“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3分)
&&&&&&&&&&&&&&&&&&&&&&&&&&&&&&&&&&&
▲&&&&&&&&&&&&&&&&&&&&&&&&&&&&&&&&&&&&&&&
(二)(12分)
15.(1)略微(稍微) (2)开,分散& (3)上下(左右、光景) (
4)代鱼(鱼)&&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1分。
(例句和C选项中的“于”字都是“在”的意思)&&&
评分标准: 3分。
17.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
18.①指满井和“我”住处的空间距离相近;②指“我”对满井自然山水的喜爱和亲近;③指满井山水具有和“我”相近的性情品格,人和山水就像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评分标准:共3分。仅写出第一点得1 分,仅写出第二点得2分。能写出第三点,即可满分。
2014浙江省温州市(二)(14分)
游东坡& [南宋]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筇杖:竹枝。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自州门而东&&&&&&&&&&&&&
(2)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3)亭下面南一堂颇雄&&&&&&&
(4)为一郡之最
1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3分)
堂 中 有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16.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 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17.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4分)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
”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
14.(4)(1)向东走(2)空而开阔(3)面向 (4)是
15. (3)堂中 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16. (3分)B
17.(4分)(1)雪堂(2)仰慕
2014抚州市(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2题。(10分)
翁①天性孝友,深得父母心。母蚤②世,事继母无懈,,二弟一妹,翁所成立③也。尝携妹北上,艤舟④绝岸,妹戏而前,俄坠水中。翁惊愕,不觉俱坠。其水深不可测,加天寒裘重,没人不见踪迹,观者皆骇。顷之,持妹而出。论者谓有神相云。蜀俗,兄弟壮且婚,多割灶自食⑤。翁深耻之,然不欲上母弟心志,悉让其田宅。御史⑥之死网事业,向二毛其施弗究⑦。翁痛之,作永思堂于家,岁时率子妇祭拜以为常。&&&&&&&&&&&
(节选自罗玘⑧《坦然翁传》)
【注释】①翁:坦然翁
,姓刘,名山,四川珙县人。②蚤:通“早”。③成立:抚养成人。④艤(yǐ)舟:船泊岸边。⑤割灶自食:指家族内兄弟分家自立。⑥御史:指坦然翁的父亲。⑦向二毛其施弗究:过去御史家供养的老人未能坚持供养到底。⑧罗玘(qǐ):字景明,明朝江西抚州南城人。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论者谓有神相云
A.论者∕谓有神相云&&&&&&&&&&&
B.论者谓∕有神相云
C.论者谓有∕神相云&&&&&&&&&&&
D.论者谓有神∕相云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尝(&&&&&&&&&
(2)悉(&&&&&&&&&&&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顷之,持妹而出。
12.选文详写了哪几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13.读了文本,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2分)
(二)9.A(2分)&&&&&&
10.(1)曾经(1分)&& (2)全、都(1分)
11.一会儿,(坦然翁)拉着妹妹(从水里)出来。(2分)
12.奋力救妹,让出田宅,遵从父愿。(2分,写出两件事即可)
13.围绕“孝敬父母,善待家人,体恤父母”几个要点来谈即可,答到一点給1分,答到两点给2分.(2分)
2014江西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 N12题。(10分)
《精骑集》序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辄(&&&&&&&&&
(2)比(&&&&&&&&&&&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12.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2分)
13.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
10.(1)立即,就,便& (2)等到
11.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把“三千”和“数万”翻译为“少量”和“众多”也可。)
12.少时读书:“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或“少而不勤”。后来治学:“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或“长而善忘”。
13.(1)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2)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3)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该题答出两点即可。)
2014江苏省徐州市(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上下一白(&&&&&&&
)&&&&&&&&&&&&
(2)从武林门而西(&&&&&&&
(3)即棹小舟入湖(&&&&&&&
)&&&&&&&&
(4)取道……石径塘而归(&&&&&&&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①才一举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一)(16分)
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6.(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 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
(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2014南京市【古文阅读】
报恩塔①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
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
&&&&&&&&&&(2)闻烧成时
&&&&&▲&&&&
(3)半日方散
&&&&&&▲&&&&&
&&&&&&&&&&&&&&(4)必顶礼赞叹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
▲&&&&&&&&&&&&&&&&&&&&&
&&&&&&&&&&&&&&&&&&&&&&&&&&&
11.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
9.(4分)(1)这& (2)听说&
(3)方才& (4)离开(每空1分)
10.(4分)现在塔上损坏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给工部,工部下发一块砖来替补它,像当初就砌在那里一样。
11.(3分)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2014湖南益阳市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第11~15题。(12分)
【甲】&& 童寄
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
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
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节选)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
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
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
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
(《李寄》节选)
1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布囊其口(口袋)&&&&&&&&&&&&&&&&
B.贼易之(轻视)
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访求)&&&&
D.寄从后斫得数创(用刀斧砍)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汝曹怯弱 ,为蛇所食
A.一人去为市(《童区寄传》)&&&&&&&&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为坻、为屿(《小石潭记》)&&&&&&&&
D.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 (1)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 (2)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
14.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甲】的主要内容。(2分)
15.联系全文可以看出,区寄是偶遇豪贼,被动应战,而李寄不同,她是&&&&&&&&&&
不过两位少年英雄表现出了共同的性格特点,那就是&&&&&&&&&&&&&&&&
&&&&&&&&。
(每空限填一至两个四字短语)(2分)
11.(2分) A&
12.(2分) D
13.(4分)&
(1)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准确译出“童”、“荛牧”1分,句式正确,句子通顺1分)
(2)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前句准确译出“诣”字,且句子通顺1分,后句准确译出“怀”、“将”字1分)
14.(2分)区寄智杀强盗。
15.(2分)有备而来,主动出击&&
智勇双全,胆识过人(意思相同即可,用词不求与参考答案完全相同,每空1分)
2014年湖南省长沙市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奉继母益至(&&&&&&&&
)&&&&&&&&&
(2)一出其力(&&&&&&&
(3)鲜能过也(&&&&&&&&
)&&&&&&&&&&&
(4)遂与之异(&&&&&&&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
12、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4分)
&&&&&&&&&&&&&&&&&&&&&&&&&&&&&&&&&&&&&&&&&&&&&&&&&&&&&&&&&&&&&&&&&&&&&&&&&&&&&&&&&&&
&&&&&&&&&&&&&&&&&&&&&&&&&&&&&&&&&&
&&&&&&&&&&&&&&&&&&&&&&&&&&&&&&&&&&&&&&&&&&&&&&&&
10.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
11.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
12.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
【考点分析】
10、考察的是对文言文课内字词迁移理解,包括诗词和虚词。
11、考察的是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宾语前置)、重点实词(吝)的把握。
12、考察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2014广西柳州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10~12题每题2分,13题6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戈,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日:”独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系有丝绳的箭,用来射鸟。②主:掌管。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偏爱)
时时而间进&&&&&&
&&&&&&(间:偶尔)
数烛邹已毕&&&&&&&&&&&&
(数:数量)
寡人闻命矣&&&&&&&&&&&&
(闻命:接受教导)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威王和景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
B.邹忌和晏子都采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C.两个文段都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
D.两个文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请把“文言文”【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分)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3分)
10.C;11.A;12.C;
13.(1)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重点词语“面”“刺”)
(2)让我们的君王因为鸟的缘故杀人。(重点词:“使”“以”)
2014黑龙江省龙东(一)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1—14题。( 共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
1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及鲁肃过寻阳&
__________&&&&&&&&&&&&&&
(2)恐已暮矣& 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1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2分)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1—26题,共36分)
(一)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1—14题。(共10分)
11.(1)到了……的时候&&&&&&&&
(2)迟、晚
评分标准:(2分)每个词解释准确得1分,
12.(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各2分,要求翻译正确,语言流畅。
13.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评分标准:(2分)
2014鄂州市(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1―15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今/齐地/方千里
&&& B.盖/余之勤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而安陵/以五千里之地/存者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窥镜而自视&&&&&&&&&&&&&&&&&&&&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皆以美于徐公&&&&&&&&&&&&&&&&&&
以土砾凸者为丘
C.王之蔽甚矣&&&&&&&&&&&&&&&&&&&&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冷 光之乍出于匣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客之美我者
(3)臣之妻私臣
(4)时时而间进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5.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请结合短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二)11.B(2分)&& 12.C(2分)
13.(1)长&&
(2)认为……美&&
(3)偏爱&& (4)间或﹑偶然(每个词1分,满分4分)
14.(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满分2分。每译错一个字扣1分,扣完为止。)
&15.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共3分,意近即可)
2014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二)文言文阅读(10分)
崔昭行贿事
裴佶①尝②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
言未竟,阍者③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
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④,又令秣⑤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
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⑥千匹。
( 选自《唐国史补》)
【注释】①裴佶(j&):人名。②常:通“尝”,曾经。③阍(hūn)者:看门人。④馔(zhu&n):食物,多指美食。⑤秣(m&):喂牲口。⑥絁(shī):粗绸子。
8. 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会其朝退(适逢,正赶上)&&&&&&&&&&&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得不乱(怎么)&&&&&&&&&&&&&&&
窥谷忘反(通“返”)
束带强出(勉强)&&&&&&&&&&&&&&&&&&&
皆朝于齐(朝廷)
又令秣马、饭仆(用饭招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9. 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佶至宅看其姑&&&&&&&&&&&&&&&&&&&&&&&
门人弟子填其室
将鞭之&&&&&&&&&&&&&&&&&&&&&&&&&&&&&
前何倨而后何恭也&&&&&&&&&&&&&&&&&&&
乃昭赠官絁千匹&&&&&&&&&&&&&&&&&&&&&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0.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文中崔昭是一个靠行贿博得“众口称美”的朝廷官员。
B.& 裴佶姑父“呵阍者”“
良久,束带强出”,表明他是一个素有雅望、为官清廉的人。
C.& 这则小故事揭露了封建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D.& 文章塑造崔昭这一人物形象运 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2分)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分)
& 8.C (2分)& 9.A
(2分)& 10.B (2分)
(1)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2分;句式把握准确1分,表达通畅1分)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趋”“叩问”翻译准确1分,表达通畅1分)
2014浙江省台州市(三)(10分)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①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②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19.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叹 其 巧 惊 其 神。
2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3分)
A.被以衣裳&&&&&&&&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置之堂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诚巧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何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2分)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
&&&&&&&▲&&&&&&&&&&&&&&&&&&&&&&&&&&&&&&&&&&&&&&&&&&&&&
22.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
▲&&&&&&&&&&&&&&&&&&&&&&&&&&&&&&&&&&&&&&&&
&(三)(10分)
19.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评分标准:2分,每处1分。多断不得分。
D(前一个“何”,意思是“为什么”;后一个“何”,意思是“多么”。)&&&&
评分标准:3分。
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
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要准确翻译“孰”和“以”,每错一处扣1分。
22.示例一: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种技艺创造出来的冰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示例二: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却不能保存久远,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
评分标准:3分。言之有理,得3分。仅判断,得1分。
2014四川省资阳市二、(6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或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是
A.船载以入(用船)&&&&&&&&&&&&&&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是个庞然大物。
B.蔽林间窥之(偷看)&&&&&&&&&&&&
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老虎)悄悄走出树林,来接近它,不能互相了解。
C.益习其声(渐渐,更)&&&&&&&&&&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与它搏斗。
D.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老虎)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驴的肉,才离开。
6.(3分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是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畏惧,从而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
B.第一段开头写“好事者”用船运进一头驴后,发现没有用处,就放在山下,这是行文的铺垫,为虎和驴的相见准备了条件。
C.第二段写“虎”与“驴”较量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用“虎”的胜利说明:实力是决定成败的因素,但外形、声势更应重视。
D.本文作者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和知己知彼、做事谨慎的“虎”,引人入胜。
二、(6分)
5.B(老虎渐渐走出树林,靠近驴,小心谨慎地,不了解驴是什么东西)(3分)
6.C(曲解文意。实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不是更应该重视“外形、声势”)(3分)
2014年天津市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
答13~15题。&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
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詹何对曰&&&&对:&&&&
&&&&&&&&&&&&&(2)故本在身&&&&本:&&&&&&&&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15.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3.(1)回答&&&&(2)根本,基础
14.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15.修养自身是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2014年山东省烟台市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22题
(一)文言文阅读(11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空。&& 不敢出一言以复。
B.去国怀乡。&&&&&&
委而去之。
C.或异二者之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
D.先天下之忧而忧。& 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11.翻译句子(2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12.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部分。(3分)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3.文中的“迁客骚人”之所以“览物之情”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黠猱媚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