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黄埔军校毕业生名单单

1982级校友举行毕业20周年纪念大会----同学们当年参加国庆游行的录像片令大家激情澎湃
清华校友总会
1982级校友举行毕业20周年纪念大会----同学们当年参加国庆游行的录像片令大家激情澎湃
新闻中心讯 特约记者 靳闻 摄影 刘旋
来源 清华新闻网
【新闻中心讯 特约记者 靳闻 摄影 刘旋】“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伴随着这熟悉的歌声,在清华96周年校庆之际,4月29日上午,700余名1982级校友在主楼后厅欢聚一堂,举行毕业20周年纪念大会。20年前,1982级同学唱着《毕业歌》圆满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20年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们在这激昂嘹亮的歌声中重新相聚在一起,回顾过去,畅想未来。  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当年1982级同学在校时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原校党委书记贺美英向大家介绍了20年来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取得的主要成就。校党委书记、1982级同学在校时的校团委书记陈希也在繁忙的校庆活动中,专门赶来看望1982级返校同学并在聚会上致辞。  当校友们听到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交流、校园面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时,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1982级建筑系校友李蓉蓉、兰春代表同学们向陈希、贺美英老师赠送了“1982级毕业20周年个性化纪念邮票”和《清华人专刊》等。  会上,一段历史纪录片令1982级校友们激情澎湃──那是国庆35周年时1982级近2000名同学参加天安门广场游行庆典的场面。录像中显示,同学们高擎一幅象征祖国统一的巨型中国地图和鲜花,整齐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在校友们的要求下,录像播放了两遍,一些同学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这段珍贵的录像资料是1982级校友们在筹备这次纪念活动中,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资转录的。纪念会上,1982级环境系校友张晓光代表同学们,把这段珍贵的录像带赠送给了学校档案馆,原校党委常委、档案馆馆长白永毅接受了捐赠。  大会主持人、1982级热汽系校友、原校学生会主席郭谦介绍了整个纪念活动的筹备情况,包括在清华校友网上开设1982级主页、设计发行纪念1982级毕业20年个性化邮票、编辑出版《清华人》杂志1982级专刊、整理印发1982级级友通讯录、捐资支持学校绿色大学建设和资助在校贫困生的等。  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李志华宣读了1982级各班捐资设立“校友励学金”的名单。近20位各系校友代表发表了精彩的毕业20周年感言。会后,全体返校校友在主楼前合影留念。  4月27至29日,1982级校友们分系、班开展了多种活动,感念母校培育之恩,畅叙师生、同窗之间的深厚友情,一些校友也向所在系捐赠了纪念品。(编辑 襄桦)(http://news.)[更新:]【重逢-光阴里的老故事】我校82级校友毕业30年、96届校友毕业20年返校回忆撷趣 — 北京化工大学—新闻网
北化纪实您现在的位置是:&&& 正文
【重逢-光阴里的老故事】我校82级校友毕业30年、96届校友毕业20年返校回忆撷趣
发布日期: 09:46:00 |
阅读次数:次
【编者按】7月2日,学校迎来了82级本科生毕业30年返校活动;7月9日,又迎来了96届本科生毕业20年返校活动。返校活动期间,新闻网记者对部分返校校友进行了随机采访,请他们讲述30年前或20年前,与北京化工大学的老故事。离开母校,无论是三十载还是二十载,青春已不再;再回母校,此时此刻依旧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下面,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倾听三十年前和二十年前,有关TA们、还有TA们和北京化工大学的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终究会随风而逝。而有些人、有些事,却永远不会让人忘记。不老的青春记忆,永远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四年,留给每个人最多的除了知识,还有情谊、思念、眷恋&&
超过一米八的身高,戴着电镀墨镜,下巴刮得铁青,一丝胡茬都没有。你很难看出眼前的校友已经年过五十,岁月没有过多在他身上留下痕迹,唯一的痕迹就是八十年代浓浓的港式潮流,从丁为民梳得光亮的背头能看出那个年代的印迹。这些年,丁为民换过很多工作,他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但是,他把他的大学时光永远封存在了一本留念册里,不让时间将它们带走。&三十年了,不知道还有多少同学留着这本册子&,那是一本深蓝色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临别时的依依不舍,直到现在,丁为民翻开,还会伫立好一会,呆呆地发笑。每次翻开,都要以一首诗结束,那是当年学生会送给每个毕业学子的诗,他忘不了每一个字,也忘不了每一个人,他还是不愿意把整首诗念完,戴上墨镜,把留念册轻轻合上&&
洪光日话不多,但是脸上始终挂着和蔼的微笑。这位朝鲜族校友当年的普通话水平可不像现在这么标准。因为这个原因,在他身上流传着一个让同学们笑了三十年的笑话。&那时候没来过北京,学校安排了专车,但唯独忘了我,我就自己走了一天。当时一进学校,就有一个辅导员叫我提意见(其实说的是去体检),我想啊,虽然很不开心,但是也不能表现出来啊,我就大声喊:没意见!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第二天,老师找我谈话:洪光日,昨天叫你去体检,你咋跑了?&周围的校友依然笑得喘不过气来。当年也是这样笑,现在也是这样笑,只不过要扶着身边的树。他们当年脚下的树苗,现在已经枝繁叶茂,足够把条幅挂在树冠上:回到青春的地方。他们看了看,挺直了身板,要像年轻人一样笑。
付晋寿从毕业分配开始,在设计院一干就是三十年。但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学校的时候,既拘束又调皮。&那时候我们和一班住一间大宿舍,一个宿舍十四个人,知识忘了不少,宿舍生活怎么也忘不掉。&付晋寿取下了眼镜,用衣角轻轻拭了一下,指着爬满爬山虎的宿舍楼,&这么多年了,我们都老了,它还是那么新。&在设施物资都很匮乏的当年,付晋寿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我们在宿舍做了一个乒乓球台,每天下课后就是我们的体育活动时光,当然,我们也曾经把辅导员的灯罩打碎了,用来养鱼。&到现在,付晋寿的脸上还洋溢着骄傲。&不过,一阵大风把它们都吹到楼下去了。这么多年了,我再也没养过鱼。&付晋寿摆摆手,他从来没想过时间能停下来等等他,就像他的鱼一样,过去就过去了,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王怀忠先生是个热爱自然与生活的人,对母校的记忆更多的是校园四季的美景。5月份开满紫藤花的长廊是王先生充满回忆的地方。&每天早起在紫藤长廊晨读是我大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80年代初正是学习英语的兴起期,或许是对新鲜事物的新奇感,夹杂着走向世界的使命感,使晨读变成了一种很纯粹又很神圣的事情。&11月份的银杏大道好似层林尽染,金碧辉煌,我们会捡起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这银杏大道是所有北化人共同的回忆,只不过那时候的年轻人似乎多了一份文艺与情怀。&每天爬六楼到主教上课、到球场踢球,这些锻炼都为日后几十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王先生的讲述中充满了柔情,同时包含着对过往良好生活习惯的肯定与感谢。大学就是这样,不要求我们能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成就,能够有一件始终坚持的事情,让未来的自己提起来能够感恩当初,足矣。
&理想更理性,而梦想不一定能实现。&高分子材料8203班许锁财校友精辟地道出了现在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的迷茫状态。&我们那个时候是纯学四年,每周上六天课,至少四个下午都在做实验,人手一台仪器,跟着老师一起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带动的产值一年最多达六千万。那个时代国家落后,需要我们去研究,研究成果被用来填补空白。&相比来说,现在的大学状态基本是前两年无忧无虑,后两年找工作时很彷徨,迷茫期甚至延续到毕业后两三年,无法找到自己的人生轨道。对此,许先生的见解可谓独到:&现在学到的知识永远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事,但探索的却是未知数。社会上不缺知识,你学到的知识可能工作中并不需要。而逻辑思维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遇到一个从来没见过的问题,能够迅速地找到关键所在,具备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难能可贵。& 虽然教育环境不一样,但我们对理想或者梦想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
大学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在人生最美丽的花季里,你可能会在这里认识诲人不倦的老师,更有可能结识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幸运的话也有可能邂逅生命中的另一个她,蔡先生故作神秘的说北化是他人生中最幸运的地方,原来在这里,他找到了相伴一生的人,蔡先生说:&当时食堂的排骨特别好吃,而且那个时候也不怎么排队,大家就挤着去买,结果有一个女生把排骨汤洒了我一身,当时正好秋天,外面的衬衫就脏了,那个女生也挺不好意思,就说帮我洗,就这样我就认识了她,结果没想到后来成了一家人,她其实是我学妹,所以说北化对我而言真的是意义非凡。&缘分真的是个奇妙的东西,上天注定会做出最好的安排,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见最好的人,而北化对于这些年过半百的人来说,就是人生中最正确的地点。
就读于管理工程系8210班的柳阳君,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参加了学校团委组织的&首都大学生暑假自行车考察团&活动。活动分为南北两条线路。柳阳君所报名的北路是从北京出发,途径北戴河、山海关、鞍山,抵达大连;再乘海轮到天津,最终骑回北京,全程历时24天,骑行距离超过1200公里。临行前队员们开了&西瓜大会&,每个人的心情除了兴奋还是兴奋。然而现实并不如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从踏上旅程的那一刻起,每一天都有新的困难等待着柳阳君和同学们去克服。最惊险的要属活动开始的第8天,雨后泥泞的道路让骑行变得异常艰难,蔡京蓉同学被突如其来的汽车撞倒,送到医院头上缝了8针。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走出象牙塔,切身融入社会,去体验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感受改革开放对地方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虽然有苦有甜、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是大家在坎坷中得到了磨练,在挫折中学会了坚强,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而这也成就了一段令他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大学四年的生活留给我的记忆太多了,所以我赶快吃完饭,和班里的同学在学校转一转,回忆回忆当年的影子。&经管系8210班隆振前微笑着告诉我。&这四年对一辈子影响是很大的,82年进校的时候,学校很破旧,现在学校变化很大,建设的非常好。我们那时候班里的集体活动还挺多,有一次去昌平植树,那时候就是为了好玩嘛,天天在学校学习,很紧张,好不容易出去一次活动,想把形式做的新颖一点,想弄一个篝火晚会嘛,这边植树,那边就把大树砍了,结果被校领导抓住,还做了检讨。这也是年轻时候的一些记忆!想想这几年,学校发展真的特别快,我们也是最幸福的一代,这次回来,见到学校的变化,心里真的是非常感恩。我们是经管第一届本科生,连教材都没有,我记得那时候有一科会计学,但那时是计划经济,和西方不一样,我们老师就全部靠自己的知识来准备讲义,给我们传授最先进的理念,非常辛苦。还有我们的辅导员,那时候学校有粗粮和细粮的票,他知道我是南方人,吃不惯粗粮,那个时候细粮也很少啊,他相当于从自己嘴里省下来的,把细粮票给了我,对我非常照顾,心里面真的是非常感激。&
对于理学院96届的吴女士来说,今天一定是个特殊的日子。为什么说特殊呢?因为她是带着另外一个小生命来的&&她怀孕了。天气炎热,看她流汗,我们赶紧送上纸巾。在聊起社团之后,大家的话也随之多了起来。&当时的社团办的红红火火,我参加的是文学社,因为我喜欢写诗,别看现在大家说的&文艺青年&好像带了一层不好的意味,但在当时,会写诗、写文章的文艺青年可是非常受欢迎的呢。&吴女士说,在旁边的几位校友也表示应和。同时,他们也对文化快餐时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现在是文化快餐时代,大家更喜欢利用碎片时间来看碎片文章,但是很多传统是不能丢的,像写诗,写文章,这些看起来像文青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情怀的表达,是文化的沉淀和交流,我们不应该摒弃良好的传统。&赵刚先生如是说。在大学里面社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最大的意义就是使具有相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大家找到知己,有着相同的爱好,相似的理想,有更深层的交流。文化快餐时代的文艺青年的理想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是否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呢?我们调侃文艺青年,调侃情怀,是否是因为我们丧失了歌颂情怀的能力呢?
材料学院有机楼前,约30位年近半百的人在相机面前喊着&茄子&、露出了真挚的笑容,这是高分子材料8204班在毕业30年返校活动中的留影现场。据校友回忆,该班曾连续三年荣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的称号,全班同学亲如家人,30年后依旧如此。由于班级凝聚力强,经常获奖,所以同学们对颁发奖状的地下礼堂印象颇深,曾经的礼堂电影、蒋大为首发演唱、元旦晚会等回忆历历在目。对于82级校友来说还有个特殊的回忆,就是在他们大三的时候参加了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方阵。张进萍校友回忆道:&那时候为了走好方阵,白天在操场练习方阵,晚上在灯光球场练习中日青年友好联欢的集体舞,甚至不惜逃掉选修课只求及格。&意犹未尽的回忆让人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时代赋予了他们使命,他们用优秀书写了骄傲!
在校园门口,即使30年没见,机械系8207班依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围在一起照相,谈笑风生,3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当问起最值得回忆的事情时,一位老校友像个孩子一样如数家珍的列出8207班的荣誉,他骄傲的说:&当年我们班,可是相当上进的班集体,基本上什么活动都是第一,那时候院学生会主席,校学生会主席都是我们班的,走出去一说自己是机械8207,都特别自豪。&朴实无华的话语饱含着对往事的眷恋,听到这样的话语,旁边李先生也忍不住说:&我们班同学之间感情特别好,当时毕业的时候,散伙饭吃了一个月,走一个就抱在一起哭一次,那种感情特别真挚,好多人呀,真的是毕业三十年都没见过一次面,所以你们现在要珍惜呀!&回想大学生活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图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曾经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年少轻狂的岁月,也见证着永不褪色的友谊。
在信息学院的签到台前,十几位穿着统一服装的中年人在热情洋溢地握手,聊天,拥抱。他们是自动化921班的同学们。据校友们集体回忆说,他们当时最难忘的经历就是军训了。&20年前只有东区这一个校区,我们那时候军训是在现在的昌平校区进行的,那时候那边只是一片荒地,没有经过任何开发,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名吴姓校友回忆说。开始回忆军训之后,同学们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又回忆起其他趣事。&军训之后,我们又举办了一次植树活动,我们一个班一起到八达岭附近的山上,种了两天树,晚上升篝火,烧水,自己煮饭,当时大家都刚上大学,哪里会做饭呀,煮的鸡肉都是生的,不过大家还是都吃了,还都吃的很开心。&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年轻的岁月回忆起来总是让人忍俊不禁,但又无比怀念。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
撰稿:魏长林、曾思源、杨宇、陈杜鹃等 |
供稿单位:宣传部、国内合作交流处 | 摄影:陈其、杨猛 、段泽成、许哲、赵磊等 |您好, []|
1982年我们一起毕业 77、78级大学生命运与作为
  1982年,我们一起大学毕业
  级大学生(下文简称77级、78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群体。1977年招生的专业较少,有不少专业是1978年才首次招生,于是这些78级大学生也等于是这些专业的首批大学生,类同于77级。还有许多专业1977年招生人数很少,如教育学专业1977年只有()、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大学等少数几个学校招生,法学专业只有等学校招生。到了1978年,许多大学扩大了招生专业。
  年的,是录取率极低的高考。1966年停废高考,1977年9月决定恢复高考时,考虑在中断11年高考后,加上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允许1978级高中生的优秀者提前报考,起初预计13个年级累积的考生有可能达到2000多万人,原定计划招生20万人,录取率是1%。后来不少省市采取了地区初试,按计划录取数的2—5倍筛选出来,参加正式的高考,加上全国超过半数的青年根据自己的文化基础选择报考中专,结果1977年最后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
  后来,国家计委、教育部决定扩大招生,经过扩招本科2.3万人,各类大专班4万人,共扩招6.3万人,扩招比例达29.3%,最后录取了27.8万人,录取率为4.9%。这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1978年也有扩招的举措,总共录取了40万人,录取率为6.6%。也就是说,当时包括了大专生的录取率,按现在多数省市的高考录取线来比较,也都在本科第一批次录取线以上。
  因此,77、78级大学生,是一个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磨练的群体,是一个历经艰辛终于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的幸运的群体,是一个经历了最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的群体,是一个大浪淘沙后特色鲜明的群体。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1982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1977级本科生于年初毕业。紧接着,夏天又有1978级大学生毕业,结果这一年有两届大学生毕业,同属于1982届。不过,与过去大学生通常以“届”来区别不同,自从1977级大学生以后,大学毕业生通常称“级”而不称“届”。
  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群体
  1977年的高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而且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也绝无仅有,由此,77、78级大学生便注定成为一个很特殊的教育群体。
  相比现在同一级大学生多数是一个年级的高中毕业生所构成,77、78级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几乎所有人的遭遇和生存状态都不一样,每一个同学都可以说出自己独特的高考故事。最大的已经30多岁,最小的只有15岁;有的人已经是几个孩子的家长,有的人连什么是恋爱都还没想过;有的人带薪学习,有的人拿助学金读书;有的人成熟练达,有的人年少气盛。
  有人曾说“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年龄跨度极大,而且普遍具有底层生存经历。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亲眼看到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并痛入骨髓地反思过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所谓神圣教条。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读书学习……这就注定了77、78级要出人才。”在饱经沧桑之后,这一群体普遍个性坚定沉毅,较能吃苦。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形成坚毅的个性和练达的人情,也成为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77、78年的高考,由于备考时间很短,考生原有基础便显得格外重要。77、78年考上大学者除了智力因素以外,更多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过去,科举时代有“读书种子”之说,我看77、78级大学生中也有部分属于“读书种子”。在“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仍然坚持读书。
  另外,这两个年级大学生中,出身于知识份子家庭的比例也较大。郑若玲博士曾以厦门大学8821名学生记有家庭出身的档案作为有效样本作研究,从结果看出,77、78级大学生中家庭出身于学界的比例达到25.38%和23.46%,在各个时期中是最高的两个年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书籍匮乏、社会普遍不重视教育的年代,家庭的影响起到较大作用。
  而且,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学生普遍有一种“知识饥渴症”,这是一个在文化断裂的年代坚持学习的人所形成的群体大学期间都努力抓住机会,给自己补课。恢复高考改变了以往许多人听天由命、前途由领导决定的观念,使广大知识青年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让人们觉得有了盼头,普遍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当时还是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粮票、布票、肉票、油票……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供应。但学生普遍有助学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在校期间,他们经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大家开始反思,开始接触西方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存在主义、邓丽君歌曲、人生观大讨论、伤痕文学……
  当然了,这一群体中的多数人在最佳受教育的年龄整天处于动乱的环境中,知识不成系统。或许勤能补拙,但有些知识和能力错过了最佳学习时间很难弥补。
  群体的命运与作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还是处于万物复苏、需才孔急的状况。甚至在77级本科生读到三年级时,主管部门就曾在部分大学征求学生的意见,问是否愿意提前毕业,读完三年或三年半就按本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1980年夏到1982年春之间,1977年考录的27万本专科大学生陆续毕业,成为改革开放后所选拔、培养的第一批优秀人才,为求才若渴的中国社会注入了一批新生力量。1982年夏,40万名78级大学生也基本毕业。当时,各行各业人才“青黄不接”。而11年的积压,67万毕业生汇聚到一起喷涌出来,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填补巨大的需才空缺。当时流行在大学生中的一个顺口溜叫作“金77,银78”,大学生把这个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比作金银一样珍贵。另一种说法是,后来因这两届学生成功率之高,被民间戏称为“金77,银78”。77、78级大学生集合了十几个年头的青年中的精英,因而人才较为集中一些也就不足为奇。
  相对其他同龄人而言,77、78级大学生无疑是时代的幸运儿。考上大学,在当时是令人羡慕的大好事,“大学生”似乎是头上罩着光环的三个字。他们的工作和发展机遇特别好,作为与众不同的群体,起点普遍比其他同龄人高,后来发展也较快。30年后,无论是在政界、学界、商界,都有许多领军人物是77、78级大学生,有人将之称为“77、78级现象”。
  “77、78级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自然更迭,也是特定时代的需要、特定时代的产物。当然,并不是所有77、78级大学生都很成功,也存在许多默默无闻的平凡人。这就有如宋太宗所说的:“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宋史·选举志》)。高考所选拔的人才也类似,在一个群体里面,成材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可比的对象,便可看出其特征和意义。历史不一定记得他们中单个人的功名与所为,但一定会记得这一群体的贡献与所为。1977年恢复高考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人才的作为与贡献中体现出来。不像一般大学生多为同龄人因而基本上同时退休,由于年龄差距很大,77、78级的人才洪流,在一波“老三届”的人才洪峰消退之后,还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持续上十年。
  77、78级大学生是从2000多万被耽误了青春的人中突围而出的一个群体,相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命运与经历颇有几分传奇的色彩。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在接下来的20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可能将是一个科学和文化成果集中产出的时期,经过多年的磅礴郁积之后,终会有喷薄而出的一天。“百年能几何,三十已一世。”77、78级大学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影响和作为,相信还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显现出来。(刘海峰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授、77级大学生)
如果你对教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教育视频高清大片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1960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1994年毕业于美国SetonHall法学院,博士;美国新泽西州注册律师,这是哪一位博士?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1991年上学,1997年毕业
艺名: 欧阳 震华
真名: 欧阳耀泉
英文名 :Bobby
昵称:肥波
生日 : 日
出生地 : 香港 (广东新会)
星座:狮子座
就职于:t...
你小子行!有眼光,看上外汇经纪人这个行当比你们同学都强。不过80年代生的都有个通病就是不停的问,还期望别人真诚的点评,自己却不懂得实践。去年我表妹毕业找工作就来...
答: 望城一中这个学校好不好?孩子在这个学校不开心,想办转学手续。
答: 中国教育培训网址大全
答: 那是不可能的.网上考试,那作弊不翻天了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大学毕业生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