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吗?

英国人不尊师重教,是因为没有教养吗?
我的图书馆
英国人不尊师重教,是因为没有教养吗?
&英国的教育也的确值得世界上很多国家学习,但如果英国社会不给与与当前教育水平同等的价值认可,不知道这样的优势还能不能一直维系下去?文︱落晓星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带阿童木一起飞“(ID:Gem_Atom),转载已获授权,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1在英国,有一个组织叫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即家长教师委员会,是家校联系的桥梁。儿子Atom所在的小学仅有两个中国学生,我做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少数群体代表经常被PTA的代表“盯”上,因为英国人知道重视教育的中国父母一定是很乐意参与和支持学校的活动。据说本周五学校要组织一个类似于筹款的活动,家长可以带来一些自己烹饪的食物或买来的食品在校园摆摊售买,学校向家长收取5磅的摊位费。可是家长卖食物赚的钱怎么办呢?学校很希望家长能自愿捐给学校,但是“不敢”强迫,所以想商量如何引导家长“觉悟”。英国的公立学校不能向学生家长收费,而学校又想组织一些活动,经费紧张,所以就会常常想出各种“招数”来筹款。当问到我的意见时,我说,在中国,公办学校也不能乱收费,各个学校也有类似的组织,叫家委会,由有闲热心而且能出好点子的家长组成,他们都会通过网络建一个群,如QQ群或WeChat群,当学校要组织春游,参观等活动时,家委会的头儿就会在群里“吼”一声,自愿参加的家长就会自愿交钱,从收费到组织活动都由家委会去“搞定”,根本不需要费神去组织这样的活动。学校PTA家长代表莫尼卡问:家长都愿意交钱吗?我说:99%都愿意,即使有个别家长觉得活动没必要,但出于对学校和老师的尊重,都会交钱的。莫尼卡说:可是英国的家长并不会,他们根本不想掏钱,他们不像中国的家长把教育看的那么重,也远不如中国家长如此尊师重教,家长朝老师大喊大叫的现象常有。即使现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英国的小学也没有脸书群(Facebook)或Whatsapp群,连“校讯通”也没有。就像莫尼卡说的,因为校长害怕家长通过社交媒体给学校带来负面的关注,到目前为止,也只是有短信群发平台而已。讽刺的是,家长如此不给力,但英国老师却是相当劳心劳力。首先,要拿到教师“上岗证”,必须先要本科毕业,专业不限,当然师范专业优先,然后无论是不是师范生都要进入一年的师范专业硕士学习才能上岗。要知道英国本地人都不爱读硕士的,他们一来嫌学费太贵,二来都希望尽早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个人感觉,英国大学的硕士都是为中国人准备的,一个班一半中国人算比例小的。读了五年书,砸了银子,可终于当上了老师,还收入特别低,仅略高于最低工资水平。这还不说,英国老师还要是“各科全能”。与中国小学老师不一样的是,英国小学班额小,一个班25人,每个班配一个老师和一到两个助教(一般低年级两个助教),老师一个人要教除了音体美以外的所有学科。由于英国没有统一的教材,实际上是由各班老师自己设计教材,老师要发挥相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如同样是小学二年级,有的班级老师是用恐龙的故事贯穿语文数学科学等科目,有的则用太空的故事贯穿学科知识,老师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都要相当强。不仅学习上不含糊,生活也不敢有丁点“怠慢”。我每天送儿子上学时,就看到一位女老师为了带残疾学生上下楼,平均一天从一楼到四楼要跑30多趟。即便如此,老师们对学生家长仍谨小慎微的如“惊弓之鸟”。前些天我放学去接Atom,上文提到的这位女老师急冲冲跑过来,脸上写满了“小心翼翼”跟我说:今天Atom在学校闹了情绪,出现了攻击别人的动作,我当时为了制止就一把从后面抱住了他,我意思是说,我并没有要伤害他,他的行为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在一定情境下会正常出现的行为,我也不是跟您打小报告,但是我有义务要知会您这个情况。我说:我完全信任老师,您太客气了。她说:谢谢您,我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如果孩子向您说了这个情况,您有什么不满或投诉,都可以向我们学校随时反映。我想,之所以会这样,估计以前类似情况,老师被家长投诉不少,怕说不清楚,就第一时间向家长解释。2在这个学校反映出的不尊师重教的氛围与家长的阶级构成有关。有研究表明,英国的白人中产阶级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学生家庭背景为工人阶级比例偏高的学校就读,原因之一就是工人阶级家庭普遍不重视教育。而这间学校来自工人阶级家庭的学生占了一半。所以我经常听到学校的白人中产阶级家长抱怨:20 年前,这里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白人,你看现在,有色人种这么多,这就是工党所要的多样性吧!事实上,白人中产阶级并不是真的拒绝学校的“多样性”,只是他们所要的多样性是种族可以多样,但阶层最好趋同,换句话说,就是其他在学校上学的非英国白种学生最好也都来自中产阶级。他们在聊天中表示出对工党的厌恶,原因是工党让老百姓不再相信努力获得成功,正如被他们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并不打心底里认为孩子接受教育是必需的,仅仅是因为法律的强制性他们才被迫送孩子去学校。英国的一些小学因为出勤率低常常评级上不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外来种族工人阶级家庭没有每天要送孩子上学的意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不少。一些调查研究发现,种族的受欢迎程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亚裔的中国和印度学生因为勤奋上进颇受“待见”,而穆斯林家庭的孩子却不太受欢迎,虽然表面上看不出,但有被孤立的趋势,距离Atom学校一两英里有个小学几乎90%的孩子都是穆斯林,本地白人孩子的比例特别低,尽管那个学校评级是优秀,学位也很宽松。这也许跟近年来发生的恐袭事件有关。但是,对于英国的教师来说,不管这些孩子在哪间学校就读,家庭是什么阶层,什么种族,属于什么党派,只要孩子表现出天赋异秉,老师都会特别开小灶,让你孩子永远“吃不饱”,就算他在9年级的班级,这个阶段的知识如果对他来说太容易,老师会给他提前上高年级的课,所以会出现有9年级的孩子在上11 年级课程的现象。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而且这些全都是免费的,家长不用额外给老师任何费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英国的老师能坚守下来的,绝对是对这个职业的真爱,英国的教育也的确值得世界上很多国家学习,但如果英国社会不给与与当前教育水平同等的价值认可,不知道这样的优势还能不能一直维系下去?
馆藏&3304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深圳玫瑰花酱)
(Scarlett)
第三方登录: 看不懂的英国人
    □ 本报特派记者 戴玉亮  英国人有教养,没错,绅士嘛。英国很讲秩序,没错,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嘛。但英国人身上有些东西,对于我们这些东方人来讲,有时候觉得挺难理解,挺不可思议,甚至有点滑稽可笑。还得说说志愿者  我们之前说过,本次伦敦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有点混乱,闹出了不少在我们看来本不可能发生的笑话,至少在北京奥运会上是绝对没有的。与此同时,本届奥运会的志愿者服务,也让全世界媒体人牢骚一片。  这两天,对于伦敦的志愿者,我有了最新的了解。8月8日晚,我去一家川菜馆吃饭。饭店爆满,无奈和一对已经开吃的青年男女拼了个桌。那俩中国小青年一直在谈奥运会,我听出来,这是两个志愿者。职业习惯让我没法不去找话,一番交谈后,我大长见识。  男青年叫程元,山西人,在南安普敦上大学,利用暑假来做志愿者。志愿者是没有任何收入的,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要么怎么叫志愿者呢。两人在伦敦自己花钱租房子,然后义务为奥运会服务。程元在羽毛球馆做志愿者,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组委会只供应一顿饭,就是一个三明治,或者一点沙拉。我问,是管饱呢,还是就一份,他说就一份。这就已经有点让我吃惊了,接下来的事则让我差点把刚吃下去的饭喷出来。我问,你来的时候,他们有什么要求吗?程元说没有。我又问,那组委会培训了你们多长时间就让你们上岗了?他说加起来有十几个小时吧。那都培训些什么呢?他说,其实也不算培训,就是告诉我们一些注意事项,比如碰到残疾人来看比赛,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等。  天哪,这是奥运会,世界最顶级的赛事,志愿者服务可以说是头等大事,一向认真的英国人为什么单单在这样的大事上如此草率呢。要知道,北京奥运会时,我们的志愿者都是经过了长达数月的专业培训的。  山东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郑晋有一天碰到我,跟我说他在埃克塞尔会展中心问志愿者媒体班车在哪儿坐,连问两个都不知道,当问到第三个得到同样的答案时,老郑直接就爆了粗口。什么也不知道的志愿者,组委会弄他们来干啥啊。“缺一不可”  8日上午没有必须看的比赛,记者百忙之中和几个中国同行去了趟传说中的剑桥大学。  剑桥之美,之古色古香,之低调的奢华,让我们过目难忘。  匆匆来,匆匆去。去的时候是六个人,火车票三个人就可以买团体票,能便宜三分之一左右。我们买的是往返票,每人省下了大约7英镑。回来的时候,有一个伙计因为急着发稿,自己找地方写稿去了,我们五个人上了火车。车开后,一巨胖的女人来检票,看我们是团体票,然后清点人数,发现是五个人,说不行,得补票,你们三个是团体票,这两个不行,必须补足正常票价。原来,买团体票必须是三个人一组,五个人就不行。  这有点不讲道理,也不合逻辑了。买了团体票就必须一起坐车,不能分头坐。如果说这样的规定是为了不让那些图便宜而混团体票的人钻空子,也讲不通啊。从剑桥到伦敦,每张标准票价是22英镑,每张团体票价是15英镑。两张标准票是44英镑,三张团体票是45英镑。我们两个人坐车,肯定买两张标准票划算,不可能多花1英镑买三张团体票吧。英国人不会算账吗?况且,假如我们路上真丢了一个人,或者说没了一个人,难道你们在设计团体票的时候就没考虑过各种情况,只知道认死理吗?英国人也闯红灯  开汽车,在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靠右行驶,只有英国和英联邦以及日本、中国香港等少数国家和地区靠左行驶。就是不和别人一样,透着大英帝国当年的霸气,和没落贵族最后的自尊与骄傲。  因为在英国咱不开车,所以没大有太别扭的感觉。但走在马路上,还是有点不舒服。好在,这里步行的人,有左行的也有右行的,根本不管。过马路,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守规矩,闯红灯的人多得去了。刚到这里时,看到红灯,也没有车过,不敢走。后来发现英国人照过,我们也就不客气了。(本报伦敦8月9日电)
本版主要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 文章正文
14:45&&作者:&&来源:&&字号:|
 &&& 英国人很有教养,就连走路不小心相互碰到了,也非常有礼貌。你碰到了他,他反会向你道歉说对不起
  在他们看来,只有对方需要帮忙的时候,才会主动帮忙。如果对方没有提出帮忙,你就主动去帮助人家,反而不好
  一朋友从英国回来,几个朋友给他接风,一起来到饭店小聚,因为是大厅,人有些杂乱。性急的我一个劲地缠着朋友给我讲英国的所见所闻。他有些踌躇地说,我只在英国呆了20天。我说,呆一天也比我强,我只在电视里看过英国,就把你20天见到的给我讲讲。在我刑讯逼供般地追问下,金口难开的朋友看着乱哄哄的环境说,英国人很有教养,就连走路不小心相互碰到了,也非常有礼貌。你碰到了他,他反会向你道歉说对不起。还有英国人到哪里都不大声喧哗,听到这,一贯大嗓门的我,赶紧压低了说话的声音。
  我不满意地说,你能不能说点具体的事,比如,你亲身遇到的事。他想了想说,有一次旅游大巴车电瓶没电了,旁边就有司机师傅,但人家不会主动过来帮助你,就跟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做着自己要做的事,直到我们中的一位英国人发出了求救。接到求救的司机,二话不说就放下手里的活,把自己车上的电瓶拆下来,装在了大巴车上,把车打着火。他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非常热情,都是无偿帮助。在他们看来,只有对方需要帮忙的时候,才会主动帮忙。如果对方没有提出帮忙,你就主动去帮助人家,反而不好。我深感蹊跷地问,那是为什么?因为那是对人家不礼貌和瞧不起人家的能力,他这样回答说。
  话匣子终于打开的朋友又说,英国人平时工作再繁忙,到了周末都要去教堂做礼拜,让自己的心情放松平静下来。在他们看来,帮助别人和做好事,不是为了施舍别人,而是为了拯救自己,这大概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一个劲地点头认同。我想,这大概就是英国人遇事不容易浮躁、不容易冲动的原因吧。他还说英国的机场,那么大的国家机场却很旧,一点也不繁华,但是,该国的机场很繁忙。
  还有英国的博物馆,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但却不收费。他们曾问过英国人为什么不收费,全世界那么多国家的游客都去参观,那可是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而英国人的回答很简洁,他说,博物馆是用纳税人挣的钱建的,当然不应该收费了。
  说起备受关注的交通,更是感慨万千。如今,看着满世界拥挤的车辆,很多人都在抱怨车多路少。而在英国,只有四个车道,却非常有序。这说明了什么,管理是硬件。就是一百条车道,没有一个有序的管理也是一盘散沙。
更多&&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导读
精彩是人生持续一辈子的过程,绝对不是高考和中考一锤子就可以定下来的,这一锤子只是你的精彩之一!
教育万花筒
||||||||||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0号 | 京公网安备 90号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只有教养的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