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车床自动编程软件点动打表多走了50丝什么原因

终于到我的专业了,所以要写长一点,楼上的答案大部分说的有些片面,也许是从理论出发的,没有实际造作,我根据我曾经进行过3个月的铝料加工的经验,来总结一下,如果有遗漏或错误,请各位指出。&br&&br&&br&首先,在铝料的前提下,需要考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br&&br&一、不可抗拒因素:&br&&br&1.机床本身的稳定度。&br&
如果不是新机床或者机床进过大量的加工没有进行调试的情况下,会出现机床本身所造成的尺寸误差。造成机床本身误差有以下几个因素:&br&&br&机械方面:&br&a.伺服电机与丝杠之间松动。&br&
b.滚珠丝杠轴承或螺母磨损。&br&
c.丝杠与螺母之间润滑不足。&br&电气方面:&br&a.伺服电机故障。&br&
b.光栅尺内部有污垢。&br&
c.伺服放大器故障。&br&系统参数方面可进行PMC恢复,所以略去不提。&br&&br&2.工件加工后冷却变形。&br&
这个基本上无法避免,在加工时尽量注意冷却液的使用,以及在进行在位测量时,注意冷却后的工件变形。&br&&br&二、可避免因素:&br&&br&1.加工工艺&br&
其实大部分的实际加工误差都是由加工工艺不合理导致,在保证基本加工工艺(如铣削数控加工的“先粗后精、先面后孔、先大面后小面”或者夹具使用中“减少装夹次数,尽量采用组合夹具”等基本加工工艺细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铁屑对铝件造成的加工误差,因为铝件很软,排除的铁屑很容易使铝件造成加工误差。比如,在FANUC或华中加工中心中,打深孔尽量使用G83指令,使铁屑可以排出,而不是G73指令。&br&&br&2.切削三要素:切削速度vc、进给量f、切削深度ap与刀具补偿&br&
这方面实在是不好细说,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在保证加工质量和刀具磨损的前提下,调整参数充分发挥刀具切削性能,使切削效率最高,加工成本最低。&br&
在数控车床中,还有刀头磨损补偿等要素,由于本人好久没有摸过车床,所以不敢往下细讲,请题主自行搜索。&br&&br&3.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中的数值计算&br&
不知道题主问的是手工编程还是自动编程,在手工编程中,计算出现误差也是常见状况,不过现在大部分生产都是自动编程,所以,这部分只是提个醒,凑个字数而已。&br&&br&4.对了,还有一点,对刀,对刀不准确也是造成尺寸误差的因素,所以,尽量选择好的寻边器,如果机床有自动对刀器那就更好了,如果没有寻边器。。。试切吧,这就是操作经验了。&br&&br&&br&以上就是我总结的数控加工中,容易使精度误差的几项因素,如有遗漏或者错误,请大家指出,多谢,吃饭去鸟!&br&&br&&br&PS:看在这么辛苦码子的份上,求赞啊,知乎上都是程序猿,玩机械的人太少了!
终于到我的专业了,所以要写长一点,楼上的答案大部分说的有些片面,也许是从理论出发的,没有实际造作,我根据我曾经进行过3个月的铝料加工的经验,来总结一下,如果有遗漏或错误,请各位指出。 首先,在铝料的前提下,需要考虑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
各位觉得机床的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br&是精度?是可靠性?……&br&我倒觉得是各基础技术的积累。&br&数控系统的核心不是芯片神马的,是算法,是代码优化,有了这点,才有数控系统的精度稳定性…,至于数控系统的电磁兼容之类的在算法面前都是小事。西门子一个运动控制卡就能把咱卡住。&br&机械系统的核心就多喽,材料就不谈了,&br&结构部分,我们总以为机械是个夕阳学科,但每每外国人搞出个新结构,咱就呆了,原来这玩意还可以这样!什么可重构的概念,机构,静态的 动态的结构的优化优化理论,空间运动分析 解耦神马什么的,人家已经摸出门道了,人家的计算力学变成了商业软件,我们的计算力学,除了钟院士的贡献对我犹如醍醐灌顶,其他的是不是还躺在在论文上,不得而知,会用ADAMS恐怕不一定精通动力学吧,会ABAQUS ANSYS的恐怕对弹性力学 数值计算一知半解的多吧,虽然会用即可,可也得看得出哪个优化的好吧,我们是在重复过去经验,甚至有的经验早该被病魔战胜了,人家是在挖掘理论。&br&基础&br&部件,液压 气压 元件,轴承…… 叹息吧&br&功能部件,角铣头现在还行,但是双摆头呢,万能铣头呢。电主轴又是个麻烦,电机技术还在坑里站着呢,这还得加把劲吧,要不线圈啊,力矩电机要哭了。&br&了解的人都知道,买进口机床,买五轴系统,买纳米精度数控系统,人家是爷,这花大价钱还要看人家脸色,给人家写保证书,感觉极不爽。&br&机床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差不多标准化,专业分工化了,问题是这一专业化分工后,核心的关键的又分到外国人手里了,出口是进步,值得敲锣打鼓,跳广场舞,可不能光跳舞光靠脑补跨越技术差距了,话说广场舞太扰民,不能总跳。出口的机床不知道是哪家的轴承,哪家的线圈,哪家的编码器,哪家的功能部件,不看新闻看差距,不看外貌看内涵,不想春梦想现实,还是沉心研究吧,脚踏实地做基础研究比写新闻稿更容易打破技术封锁,可是坐冷板凳这事难,光花钱不赚钱更难,不干早上撒种子,中午割麦子的行当 难实在是难。&br&&br&
---------------------------------------------
------------------------------------------------------&br&
-----------------------------------------
何时能跨过的技术门槛线
-------------------------------------------------&br&机床在工业领域虽然并非最尖端精密的工业产品,但与发动机无异的是都是多学科交汇,都存在多变量非线性的影响因素。一定是在大量实践,基础数据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技术演进。况且国内机床还没有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可靠性方法理论,我们的机床工业起点是从技术引进开始的。并非从零开始,而且后来大量地直接使用国外技术,从而缺少最基础的研究、积累。差距就显而易见了。&br&很多人说全宇宙能造好机床的也没几个,何必妄自菲薄。话虽如此,但作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朝代,为何不能承认差距,健步追赶呢?&br&&br& 先看看欧洲同业的评价&br&&img src=&/eb573fdc4e6f65db89e8b4_b.jpg& data-rawwidth=&227& data-rawheight=&29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7&&&img src=&/ce4d48fd386f61f39963_b.jpg& data-rawwidth=&552&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2& data-original=&/ce4d48fd386f61f39963_r.jpg&&&br&上图是欧洲机床行业联合委员会(CECIMO)的一份报告,明确说明欧洲机床产业的主要竞争者是日本和台湾。日本与欧洲处于同一水平。对中国机床的评价是廉价优势且技术实力逐渐提升,但并非主要对手,目前还不在一个档次上玩。&br&&br&生产厂房篇&br&先来看看三井精机的工厂&br&&img src=&/83b3b33b36c487e3cfbbeda100fc7844_b.jpg& data-rawwidth=&589& data-rawheight=&2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9& data-original=&/83b3b33b36c487e3cfbbeda100fc7844_r.jpg&&&p&The Precision Machine Block that forms the main part of the machine tool factory has a width of 140m, depth of 100m with the interior completely air conditioned. Inside this factory, all of the processes, from processing to assembly and measurement, are carried out consecutively.&/p&&ul&&li&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hat Minimizes Temperature Changes&img src=&/1c7a168c897cefbb34cc9e3ab5f55c74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2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1c7a168c897cefbb34cc9e3ab5f55c74_r.jpg&&&/li&&/ul&&p&The Precision Machine Block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tilizes Mitsui Seiki's original technology known as the &ceiling-laminar air flow&.&/p&&p&This system first sends cooled air toward the ceiling from where it is blown into the room towards the floor through plates that have countless tiny holes (multi-hole plates). The air is collected and re-circulated via the return ducts. This method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p&&ol&&li&There are almost no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for any location in the room (when measured both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br&→Precision will remain stable even when assembling large machines&br&→There will be no restrictions on machine layouts&/li&&li&There will be almost no air flow close to the floor&br&→There will be no influence from pressure changes, allowing for precise laser measurement.&/li&&/ol&&ul&&li&Robust Factory Foundations&img src=&/6b92a73bf5ecd94b520c3dcee80d0190_b.jpg& data-rawwidth=&425&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5& data-original=&/6b92a73bf5ecd94b520c3dcee80d0190_r.jpg&&&/li&&/ul&&p&When creating mother machines, changes in the foundation level and vibrations from external sources cannot be ignored. the Precision Machine Block consists of 1,700 piles that are driven down to the bedrock with an average 1m thick layer of concrete making up a robust foundation. Furthermore, the building foundations ar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the foundations on which the machines are installed, so that vibrations from the crane's movements does not affect the machines.&/p&&img src=&/a3619bdbadc614bf1a0b3a5a35c0c4e4_b.jp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img src=&/b4d7c4dfb7cfb_b.jp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2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br&&img src=&/ee2c8d02d8ae6ff3e9f81ab6df2cd20e_b.jpg& data-rawwidth=&3840& data-rawheight=&21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840& data-original=&/ee2c8d02d8ae6ff3e9f81ab6df2cd20e_r.jpg&&一般情况下,精密工厂大都能做到恒温恒湿,但是像三井这样能够从建筑基础上减少有害因素的极其少见。&br&MAZAK OPTONICS地下工厂&br&&img src=&/f93a42b09a3904aabcd8c5c_b.jpg& data-rawwidth=&950& data-rawheight=&5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0& data-original=&/f93a42b09a3904aabcd8c5c_r.jpg&&&img src=&/0376fcabf34010edabb9d4_b.jpg& data-rawwidth=&760& data-rawheight=&5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0& data-original=&/0376fcabf34010edabb9d4_r.jpg&&据说国内也有地下工厂投入使用,值得点赞,缩小差距的事总要有人干呀。&br&&br&时间晚了,好困&br&待续
各位觉得机床的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 是精度?是可靠性?…… 我倒觉得是各基础技术的积累。 数控系统的核心不是芯片神马的,是算法,是代码优化,有了这点,才有数控系统的精度稳定性…,至于数控系统的电磁兼容之类的在算法面前都是小事。西门子一个运动…
问题太笼统了,你想学习操作数控机床?还是学习原理?还是学习制造?&br&&br&&b&操作&/b&很容易,只要手头有床子、有师傅,自己肯实践,个把月就会了。或者把我下边前两项学一学也差不多了。&br&&br&记得以前的导师曾经说过,他们那会儿的本科课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一台数控机床学习的:&ul&&li&&b&金工实习:&/b&第一次亲密接触:车、铣、刨、磨、铸、钳、焊、线切割、数控等。对数控机床、各种机加工有一个感性认识。&/li&&li&&b&数控技术:&/b&先通过学习数控编程,知道如何制造出想要的零件;再学习数控系统周边的各种设备(数控系统、机床、伺服系统、电机、传感器等)。&/li&&li&&b&插补算法:&/b&如果对实现插补算法感兴趣,则需要好好学习《解析几何》、《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等代数》)、《计算方法》、《离散数学》等。&/li&&li&&b&数控系统:&/b&如果想自己实现数控系统的软件,就需要好好学习计算机方面的主干课程(《C语言》、《汇编》、《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甚至《数据库》和《网络》 )了,不过关键是编程的技能。这方面我就不卖弄了,知乎里很多这方面的学习路线图。&/li&&li&&b&模电、数电:&/b&想自己造一台数控系统的硬件?需要学习基本的电路原理,学习单片机、嵌入式、FPGA、CPLD吧,还要学会画原理图、PCB,学习电磁兼容等。&/li&&li&&b&机床设计:&/b&想自己设计一台机床? 得会《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吧? 想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得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了。看不懂?需要先修《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好不容易知道怎么设计了,得画出图来,这个时候得学会SolidWorks一类CAD/CAM软件;看不懂?需要学习《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了。还有好多尺寸不会标?学习一下《公差》吧。&/li&&li&&b&机床制造:&/b&好不容易设计出一台机床来,但是,且慢,如何制造呢?得先学习一下《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冷加工、热加工),还得重新学学“钳工”知识,至少你得能让人家装配出来吧?终于造出来了,问题是,可靠性如何呢?多少了解一下“可靠性”吧。可靠性不懂? 先学习《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li&&li&&b&伺服系统:&/b&有了机床,有了数控系统,没有执行器,还是白搭。这个时候得学习一下如何自己做出“驱动器”来。硬着头皮啃一啃《电机拖动》,哦,忘记了如果看不懂,得先看看《电机学》。还不懂?重学《大学物理》。搞懂了电机原理,然后得会《自动控制》。想搞得深一点,还得学《线性代数》甚至《矩阵论》。明白了伺服系统的原理后,想DIY出来,必须得熟《模电》《数电》。终于做出了伺服系统,一测曲线,不如别人?好好学学《系统辨识》《现代控制理论》吧!&/li&&li&&b&传感器:&/b&无论是驱动还是数控系统,都离不开检测装置,学习《检测技术》吧。。。当然,需要会点《信号处理》,其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复变函数》+《积分变换》)。传感器不明白?《大学物理》。其实,在&b&伺服系统&/b&里,肯定会碰到“反馈”,他们都是从传感器获得的。&/li&&li&&b&机电一体化:&/b&基本上都做出来了,建议再学一遍《数控技术》或《机电一体化》,重新梳理一遍。大学也基本上被我们&b&认真&/b&上完了。&/li&&/ul&如果决定以后要从事这方面工作,把上边课程都学一遍,再挑一两方面深入学习、实践下去,一辈子就差不多够糊口了:-) &br&&br&不知道为什么,&u&&b&国内的大学教育,完全是按照和我这里描述相反的顺序学习的:&/b&&/u&&ul&&li&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干啥,为什么需要学习这门课;&/li&&li&反倒是需要搞懂那些以后可能永远也用不着的具体计算,应付考试;&/li&&li&学完了也白学,因为压根都没记住基本的原理和思想——老师把简单的东西讲复杂了呗。&/li&&li&有一天假如自己需要做这方面课题或者工作了,才“书到用时方恨少”。&br&&/li&&/ul&思考状。。。 。。。
问题太笼统了,你想学习操作数控机床?还是学习原理?还是学习制造? 操作很容易,只要手头有床子、有师傅,自己肯实践,个把月就会了。或者把我下边前两项学一学也差不多了。 记得以前的导师曾经说过,他们那会儿的本科课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一台数控机床学…
谢邀,我要说的具体点,我是做数控机床中的电火花机床的。这种机床行业有些小,属于精密加工。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分别是日系和瑞士系。日系的沙迪克、牧野两家公司,瑞士的阿奇和夏米尔,现在已经合并为阿奇夏米尔。中国国内的属于日系的追随者。之所以追随日系,了解一下中日关系的人应该能猜到。那就是上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中日蜜月20年,在这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从日本获得了大量技术,也有很多当时的高精尖技术,而电火花数控机床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中国从日本做技术引进的时候,日本不仅仅给软件源码、电路图纸、系统框架图,还会有这个领域的专家来中国耐心指导,对于遇到的技术问题几乎可以说毫无保留讲给中方工程师。所以在90年代中国的电火花机床是非常先进的,跟日本比肯定稍微差一些,毕竟最高精尖的人家还是要保留一些的,但是从加工精度、加工速度、机床外观等相差很小。现在20多年过去了,你们猜中国和日本在这个领域差距多大?应该还差20年左右吧。这不是开玩笑。&br&&br&就像前面几位知友说的,数控机床是各项基础技术的积累和融合。比如决定机床运动精度的丝杠和伺服电机。最典型的就是伺服电机了,国内做电火花的公司只用松下电机,有一次某国内大品牌电机公司来我们这里推销,我们领导直接就说我们不敢换电机,因为业内和客户就是认可松下,你换电机减少的成本肯定不够因为换电机被客户压价的。&br&&br&再说说两类简单的电器元件,1、继电器,我们公司用的是和泉,日本的,我上家单位做以PLC为控制核心的工厂安全监测系统的,用ABB(总部瑞士)和施耐德(德国)。2、接线端子,我所在机床公司用的是国内品牌的,而我之前工作用过魏德米勒和菲尼克斯的,那质量差的真不是一个档次。就这两种元器件的原理多简单,但是国内做的就是不行,我也搞不懂。&br&&br&再说说电路板PCB,电路板里面的元器件甭说了,除了电阻、电容、二极管,貌似都是国外的了。甚至接口插座都是国外品牌的,比如molex。更可气的是有一次我们遇到一个现象,有一个电路中的电阻烧掉的概率比较大,后来换了日本罗姆牌的电阻就再也不出现了,同样的封装、功率、精度。&br&&br&再说说数控系统中的软件部分,我不做软件,只是看客。电火花行业可能特殊一些,数控系统是自己的,没听说从国外买,也就是当时从日本引进后我们国家消化的。国内公司基本上用自己的数控软件。最核心的是算法嘛,毕竟当时引进了,自己可以消化改进。当然跟日本瑞士差很多。为什么?因为算法的升级,不单单是码农,写代码改界面,还需要做大量的测试和加工实验,之后很多的数据分析,而对应的流程和试验设备,国内小公司承受不了,而国家单位好多拿项目骗钱。&br&&br&目前这个行业要跟手机行业有的一拼了,也就是做做UI,找找噱头。比如将原来的dos系统升级到windows系统和linux系统。界面好看多了,界面上加些人性化的操作也方面了,软件人员改代码也方便了。但是涉及核心算法的没有什么进步的。刚才说了,算法的改进需要很多测试和实验,对应的硬件也需要升级,这些都是大钱和时间。&br&&br&我讲的可能有些消极,但这是事实。&br&&br&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与我们国家几十年来的定位有关,制造业大国、房地产大国、农业大国。一个人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国家也是这样,国家要先变富再变强。&br&改革开放快40年了,先解决了温饱,随着这一波又一波的房地产大潮,一波又一波火车升级动车,再升级高铁的大潮,汽车制造的大潮,互联网的大潮,不断搞笑扩招一年又一年的几百万毕业生,随着我们国家吃穿住行基本生活的解决,民众自然而然会素质更高,会有更高的追求,从而推动国家进步。毕竟我们五六十年代从苏联引进技术,7,8十年代从日本美国引进技术,我们还是有着很长时间的技术积累的。&br&&br&如果没有90年代之后美国主导的对华的技术封锁,我们可能已经很强大了。而如今面对封锁,我们也在努力突出重围。&br&短时间内我们出不了比尔盖茨与微软、乔布斯和苹果,但是20年前你会想到我们今天会有如此强大的华为吗?&br&&br&相信我们一定会更加强大,追赶超越美欧日!
谢邀,我要说的具体点,我是做数控机床中的电火花机床的。这种机床行业有些小,属于精密加工。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分别是日系和瑞士系。日系的沙迪克、牧野两家公司,瑞士的阿奇和夏米尔,现在已经合并为阿奇夏米尔。中国国内的属于日系的追随者。之所以追随日…
哈哈!这个我知道!我这边金属件和塑料件都用!&br&金属件相对而言简单一些。毕竟加工的话,这种活儿干的多,也就熟练了。一般干了几年的绝对不会手潮。区别在于不同金属把握。这个相对好说一些。&br&塑料因为内应力的关系,容易裂,这个在控制刀速度之外,冷却方面也要注意,并不是一味降温就可以。&br&塑料有一定的适合加工的温度。&br&低了,容易裂,变形,毛刺会打伤棱角位置。比较明显的是亚克力。边角容易崩口。&br&高了,接触位置会融化,缠刀,形成黏连。加工面会形成一层白色的“膜”状的东西。洗不掉,擦不去。&br&表面容易划伤。毕竟硬度低。一般板材,棒材买原料时候需要注意,挑选表面保护膜完整无划伤的。加工时候选面也很重要。在哪个面上加工要确认好。夹持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不能夹也要把握住。&br&加工台,夹持机构也必须清理干净。不然刚加工完不锈钢就干塑料。结果就是划的一道一道的。还有台虎钳这样的东西,能垫点东西最好。很多台虎钳夹持位置是齿状结构,金属件也就罢了。PE,PVC,ABS,pom一个都挡不住。&br&加工前准备工作。先把料下好,根据材料不同,使用热水浸泡,释放材料内部应力。&br&&br&啊,先这样吧。估计看的也不多。有人看再写吧。&br&( ?????)っ~~~~~聊骚的分割线~~~~~&br&有人看就再写点吧。尽量从实际操作出发,理论那些东西查书才是正道。&br&首先塑料这个东西是个大类,常见的有PE.PC.PVC.ABS.POM等等。材料性质简直天差地别,从柔软的海绵到有机玻璃都有,还有能部分代替钢铁的聚甲醛。因为材料性质不同加工起来区别也相当大。&br&个人体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断,裂,崩,划。说到底就是刀速不对,一切白费。这个事情不能盲信资料,因为国产料太特么坑了!根本就和说好的不一样!(ノ=Д=)ノ┻━┻ 所以真正加工前一定要试制!一定要试制!一定要试制!不同批次的料最好都进行试制!换个供应商拿来的东西他就变得面目全非了。&br&还有个问题就是刀的选择。不要指望金属加工的刀直接干塑料就ok。金属加工,塑料,木料,用的刀具区别还是很大的。混用的结果就是缠刀缠的一塌糊涂。&br&举个栗子,尼龙料加工并不像加工金属那样,一刀下去,碎屑横飞。而是像削铅笔一样,一圈圈的缠在刀上,刚开始还只是缠,但是因为越来越多温度升高会有融化的现象。这时候停刀就会发现刀上粘一坨,稍慢处理就很难扣下来。&br&解决办法就是放慢速度,多抬刀,加冷却。冷却的时候冷却液效果并不比风枪吹的效果好。因为金属加工的碎屑小,残渣可以随着冷却液带走。但是塑料的就是尼龙丝那个样子,一团团的不可能冲走。厂房的高压气随时吹,效果可能更好一些。&br&还有个问题就是加工表面常见一圈圈波纹状的纹。这个后期处理很难。金属件可以换不同号的砂纸打磨。塑料的打磨几下整个砂纸表面就是一层莫名其妙的糊状物。金象砂纸不适合干这个。一些比较硬的材料可以采用木工砂纸加打磨机处理。最后使用打磨膏的时候,也要有些打磨膏的成分会和塑料反应。切切注意。&br&还有一个小细节。搬运和堆放一定要做保护。一卷拉丝膜也没几个钱。保护效果要好很多。特别是加工厂,什么样的碎屑都有,表面划伤不可不防。&br&&br&&br&看来真没啥人看,总共就11个赞。&br&&br&更新&br&看来真的是圈子小,不过大家这么热情,这么晚还有人催更@毕爽&br&那我就再说点吧。&br&看到有人@高血压硬汉 问手动加工方面的问题。我就再补充几句。手动加工塑料的一大问题就是相对于其他材料加工异同。主要的切割,刨,焊,钻,表面处理等怎么做?主要就一个字“试”&br&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塑料这东西,性能区别极大。可以说做了这些年,没见过这么难搞的材料。不同批次进料处理的结果都不一样。&br&你以为是pvc,实际拿过来可能是pe,你要pe,拿过来可能是abs,能轮到机加工上的塑料,单从外观很难分辨到底哪个是哪个。&br&比如来了个pvc棒材。PVC有软质和硬质的,有透明和不透明的,产品不同,配方也不同,加增塑剂量和填料以后就没数了,密度差别很大的,普通硬质透明PVC是1.34克/立方厘米左右,不透明硬质PVC到1.7也有,透明软PVC最小到1.22左右,上下差0.5,那就是40%的重量差异。&br&要说别的材料,比如说金属的,一样大小,颜色,重量,手感,甚至闻闻味儿,那都可以心里有个数。实在不行,像304和316不锈钢棒,上床子,有经验的一刀下去看看碎屑都知道手里是个什么。塑料的不看外面保护膜标识,真不能随便判断。&br&然而棒材,有个偏门识别的方法。不推荐使用,但是有经验的还是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那就是“甩”!有一定长度的棒材,当武士刀一样来个劈空斩,观察抖动幅度再联系图纸里这东西做什么用,基本就可以大致判断材料类型了。没错,传说中的“抖机灵”233&br&好了,正经说一下手工怎么处理。首先因为塑料一般硬度不太高,所以有些时候可以参考木工工艺。我只是说有时候啊!别什么时候都整,万一劈了料我可赔不起。&br&比如说刨,这个一般塑料处理用不到,因为本身不论是板材还是棒材,塑料相对于木料平整太多,一般用不到。&br&粗切割的话建议开一排细密的小孔,然后用锯子沿着路径切开。这样的好处是不容易黏在刀或者锯子上。坏处是接口是锯齿型的,必须后期处理。这个时候可以用削,可以用吊磨机修平,然后修边机精修,倒角。最后砂纸打磨。这是对于切割面比较厚的板材处理方式。比较薄的,比如1~3毫米,可以考虑用线锯切割,或者像亚克力那种比较脆的,直接美工刀就行。弧线的话,切记一刀到底,一刀接一刀的结果是很容易裂开。没把握一刀到底完美解决,那就一样打孔再切断。另外对于一些熔点很低的,可以用电熨斗修边。但是,还是那句话,先用废料实验!切记!没人知道你手里的到底什么鬼!注意劳保!!!&br&焊接是个很有意思的事。现在已经有塑料焊枪了,可以去某宝搜索一下。我没用过,但是接触过的说效果可以接受。这里要说的是一定要注意劳动保护。这个活儿,必须带口罩。塑料加热后鬼知道放出来的是什么气体。说好了的pvc,你并不知道丫添加料是什么。至于味道,烧两个塑料袋感受一下就知道多伤人了。所以,需要连接的时候,能用专用胶水就用专用胶水,没有就用通用,通用都没。。。502总有吧?玻璃胶总有吧?一般用塑料的地方强度要求不太高,小的接触位置,而且不会受力,简单固定,双面胶,502。比如广告字很多就用双面胶。箱型的容器,需要承力的位置,首先是结构把握,比如一个鱼缸造型,你说是四壁围住底面好呢?还是底面托起来四壁好?要不要横拉,纵拉,加强筋?找个水族馆看看就知道了。&br&另外焊这里还要说个钣金问题。很多塑料熔点低,可以弯折。一根金属棍考热了放在需要弯折的位置,然后弯曲板材就可以。这里要注意把握温度,别烧穿了。还是那件事!实验!实验!实验!拽着你们设计,产品经理,采购一起现场实验!省得回头说你技术不行,你行实验时候就把工艺定下来。别活儿干一半了再撕逼。关键是别和自己人撕逼,没意义。&br&最后说说钻这个事儿。不知道大家一般用什么连接件。螺栓肯定少不了。那么问题来了,金属螺栓还是塑料螺栓?金属螺栓注意事项不多,主要就是攻丝时候两件事,&br&1.清理干净工作台,特别是用攻丝机!有点油能让你的活儿整个白干。塑料吃油是直接渗进去。洗洁精之类的根本擦不干净,钢丝球,各种号称炒鸡无敌的去污海绵,甚至搓澡巾我都试过,唯一办法是趁着渗入不深,赶紧用刀划。然而刮完了表面也就破坏了。你说这个活儿干了是不是吃力不讨好?&br&2.标准连接件的时候,打攻丝孔,要比金属件略小一点。比如m6的孔,没记错的话一般金属打是4.9~5.1。pom的,我一般用4.7或者4.8。打大了拆装两次孔就废了。而且设计时候一定注意,至少要5道螺纹的深度。原因还是软,开头前两圈螺纹不管是手动攻丝还是机器攻丝,没有能用的。牙本身就软,安装时候稍微偏点开始的第一道牙就碎了,然后一路连锁反应。这个问题有个方法可以解决,上丝套,金属丝套。就是那种看起来像弹簧似的,内外都有丝的玩意。先开底孔,不攻丝,丝套硬拧进去。以后螺栓该怎么用怎么用,不耽误。然而这里有个坑。上丝套意味着扩孔,M6的就变M8了。扩孔就意味着孔位必须内移,是否会和内部其它东西干涉,这就看设计的功底了。而且孔位到边的lu距离也要实验。不然实际过程中很容易炸孔。&br&接下来说说塑料螺栓。这玩意是个大坑!塑料板,塑料螺栓。这个方案不到迫不得已千万别考虑。想都不要想。&br&主要问题就是螺栓。国产的我在深圳能找到全套的不超过三家。而且一家比一家烂。品质相当不稳定。60个孔,我得卖200个螺栓备件。强度不够,时不时刚拧好,把工件抬起来,只听pia!螺栓断了,螺栓头直接打脸,那叫一个清脆!断就断,留半截在里面你说怎么办?好不容易掏出来了,牙废了。这个事找了厂家好几次,不是不能解决。钱而已嘛!我们买的都是十几块,几十块一包的。人家厂家干货是出口的,匀点给你没问题。然而不算螺母,一颗螺栓六块钱,还是面子价。你说怎么接受?一张板子,15mm*1.22m*2.44m的才几百块,一包螺栓赶上多半张板子,甚至一整张板子都不一定够。你说这怎么接受?&br&拆老外的同类型产品,螺栓俺们都用国产的换上,旧的拿走。美其名曰塑料件老化了,不安全,给你们免费换新的。也就是客户不知道行情。他们一颗螺栓当初可是汇率1:8时候,6美刀买回来的。我们一包都赶不上人家一颗。
哈哈!这个我知道!我这边金属件和塑料件都用! 金属件相对而言简单一些。毕竟加工的话,这种活儿干的多,也就熟练了。一般干了几年的绝对不会手潮。区别在于不同金属把握。这个相对好说一些。 塑料因为内应力的关系,容易裂,这个在控制刀速度之外,冷却方…
能不能做出来高精度机床,能。坐标镗床可以说是经典机床中高精度的极致了,我们20世纪80年代造的坐标镗床,到现在还在用,精度很好。至于数控系统,早已经不是制约高端机床发展的瓶颈了,无非是国产系统可靠性差,但起码有无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br&&br&&br&作为一个从业者,我觉得机床行业的困境,其实是整个中国制造业困境的一种折射,是市场和产业政策,乃至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联合作用的结果;或者也可以说,是整个工业系统崩坏的一种反应。技术问题,如果说有影响,也是排在最后的。&br&&br&精密机械以及重型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师及管理者应该都有所感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规模是扩大了N倍,但自主创新能力一直在走下坡路。现在很多机床企业,与其说是设计机床,不如说是攒机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用欧美、日本和台湾的,自己就做个机架,挣一点辛苦费而已。
能不能做出来高精度机床,能。坐标镗床可以说是经典机床中高精度的极致了,我们20世纪80年代造的坐标镗床,到现在还在用,精度很好。至于数控系统,早已经不是制约高端机床发展的瓶颈了,无非是国产系统可靠性差,但起码有无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 作为一…
这么说的话,可能比较容易理解。&br&第一点,没得抄。。。&br&说到抄,像精密机床这种事情是需要很多行业,很多上下游齐头并进努力赶超才能实现的,并不是一个软件,一个函数弄过来刷上去就能跑起来的。所以,之所以难,难在拿到手也没办法抄,因为国内很可能没有那个行业,没有那个公司。&br&&br&第二个,是需要过程的。精密机床的一项调试内容就是把机器放置好,然后油布包起来,放一段时间,等待应力释放才能达到效果。这个时间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很大的包袱。本就高昂的价格,还要等一年两年才能动,到时候说不定能操作这床子的人都走了。而且很多企业,本身寿命就堪忧。举个通俗的例子。&br&&br&就像买一台电脑,你是个刚毕业的,月薪三四千的普通工程师,唯一的爱好是玩儿某狂拽炫酷屌炸天的游戏,为了休闲放松你需要一台两万多的四路泰坦。然而卖家告诉你,必须放一年不开机。但是,一年之后这游戏又该换代了,很可能没人玩儿了。就算有人玩儿,也一下子起码四个赛季过去了,最终结果是家里摆着四路泰坦没法玩儿,下班还得去网吧忍受着烟味,脚臭味,你说这种情况怎么接受?&br&&br&一年之后,眼瞅着能开机了,结果因为市政改造,自己所在的小厂子排污超标,需要搬迁,你也要跟着搬宿舍,这四路泰坦肯定也要带走,然后重新释放应力,又是一年。这两万多信用卡分期还没还完,利息都等于多还一个月本金。你说焦虑不焦虑?痛苦不痛苦?手握倚天屠龙,结果用不起来。等终于能用了,过保了,还敢不敢肆意玩耍了?&br&&br&然而ヽ(  ̄д ̄;)ノ还没有考虑到女朋友的问题。。。别笑,单身狗也是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好吗?背着贷款,还有女朋友,挣得那点真心大丈夫?最终二者选其一,是为了女朋友放弃四路泰坦,还是为了游戏放弃女朋友,从此注孤生?同样放在企业主身上,有实力去搞精密的都是有积淀的厂子,别的不说,退休职工的问题就像女朋友,越压越重。&br&&br&先说这点吧,有人看再写。&br&——————————————————10.26更新—————————————————&br&有人问为什么国家不牵头搞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可以用第二点来解释的。并不是不搞,国内各机床厂有很多都是国字头或者国字头改制的,他们在做就基本等于国家在做。前面也说了,这是一个产业链的问题,并不是某一个厂子,一个行业就能做的。&br&&br&比如丝杠,最容易看到的问题就是加工精度问题。用低精度去加工高精度的确没问题,但是想直接提高几个数量级就很难了。比如用现在比较通用的1丝的床子去加工1um的丝杠,能不能做?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十根里面九根残次品。&br&&br&再往上走,0.1um的那就不能指望10um的做出来了。那么就要等整套1um的床子都做出来,再加工0.1um的丝杠。这又涉及到1um级别的各种轴承,轴承座,电机,电机座,配套电控,程控,夹具,刀具,全面起来之后才可能去做。这又要多长时间呢?基本算是等全行业普及了1um的床子才有余力去攻克0.1um的了吧?&br&&br&等开始做0.1um的又发现材料不行!很多时候,国内的各类工程项目,最终的难点还是材料科学跟不上。同样一个发动机,有碰到这样一个例子。某厂买了一台最新型号的德国造,打算全面抄。结果在剖面时候发现个问题。人家的铸造是分层的。也就是说发动机壁是分成几层的,用的不同材料。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却不那么容易解决。最直接的问题,如果每一层都是不同材料,那么也就意味着熔点不同,如何让熔点不同的几种物质完美的结合起来呢?&br&&br&拿夹心冰糕举例,最内层是冰,中间面一层奶油,再往外是巧克力。吃慢一点就一层一层掉下来了。趁着还冷的时候,甚至可以一层层揭下来。如果这个结构翻过来,巧克力在最里面,奶油在中间,冰在外面,稍微化一点,稍用力一甩,估计整个就甩出去了。如果发动机的壁也一层层掉下来……&br&&br&而材料科学只能一点点实验出来的。各种配比,各种温度,各种环境下,所造成的结构是很大差异的。就比如淬火这个过程。同样的材料,不进行淬火和进行淬火,用不同溶液淬火,得到的结果简直天壤之别。这怎么办?在没有合适理论支撑下,只能一个一个实验。&br&&br&工程,没得取巧,只有一代代工程技术人员呕心沥血,甚至以生命作为代价,才能取得数据。&br&&br&强推一发,每日推送科普姿势与3D打印内容&br&&p&&a href=&///?target=http%3A///r/jzq-p-jEDKVzrbzE92_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jzq-p-j&/span&&span class=&invisible&&EDKVzrbzE92_d&/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这么说的话,可能比较容易理解。 第一点,没得抄。。。 说到抄,像精密机床这种事情是需要很多行业,很多上下游齐头并进努力赶超才能实现的,并不是一个软件,一个函数弄过来刷上去就能跑起来的。所以,之所以难,难在拿到手也没办法抄,因为国内很可能没有…
1.核心部件,数控系统,只能在中低端和台湾竞争一下,中高端FANUC和SIEMENS几乎垄断,数控背后的控制理论和数学基础,对于基础学科要求很高(高校老师的研究经费就不说了,是个笑话,搞数学和控制理论的拿得了多少钱.都赚快钱去了).&br&&br&2.数控系统的集成,电机制造,品管,协议标准的制定,没咱们什么事,我们只能山寨.为什么呢?哦,搞基础的没钱..&br&&br&3.外部关键元件,光栅尺,角度传感器,高精度(一般意义的高精度),基本上就海德汉,雷尼绍,FAGOR,SICK等,日本的话,都没两家能叫得上号的(SONY原来有个产业事业部,做这块还行,不过人不往中国卖.)&br&&br&4.结构设计,目前中低端机床厂的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基本就是苏联那一套的沿袭,简单校核计算可以,从头开始做的话,呵呵,新闻联播起码会给这家厂留10秒的时间的!&br&&br&5.理念,现在机床厂观念太封闭,设计人员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精神(好的想法直接就被那些9几年参加工作的用所谓经验毙掉,或者被行政领导以做出来没什么钱赚的理由毙掉,等等).&br&&br&6.大连科德数控的母公司是:日本光阳.嗯,不多说.聪明人一看就明白.国内但凡做的比较好的,技术背景从头来不大现实,要么从厂家挖核心人员自己拉台子做,要么就是技术转让,用上代技术+国产背景赚点稀饭钱,外加骗点国家的支持经费.&br&&br&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吧:&br&所谓国内高端数控,结构抄一下成熟结构,FANUC或者SIEMENS数控和电机,外加海德汉的光栅,嗯,自己做个壳子贴个标.嗯,完了!&br&&br&更新&br&&br&1、致歉,上述第6点臆断,给大家造成困扰对不起。&br&&br&2、最近貌似被很多反对,所以有必要展开陈述一下。&br&&br&3、有人说光洋是自己的东西,我神逻辑黑人家光洋。&br&&br&&br&&i&2005年,光洋科技斥巨资引进了德国一家公司的部分中档数控技术,依托逐步完善的研发、试验、中试、生产制造4大平台,一边消化吸收原有技术,一边应用目前最先进的IC技术和芯片集成技术,实现数控系统的重新规划和设计,并迅速研制出了具有更高性价比、更高集成度的新一代高档数控系统产品,实现了不受限制的生产制造和使用、不受限制的改进和提高、不受限制的降低成本,完成了引进技术的全部消化吸收。&/i&&br&&br&&br&&a href=&///?target=http%3A///xinghaiwan/content//content_1882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连新闻网-星海湾&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自主知识产权干嘛买别人德国的呢?呵呵!&br&&br&4、光洋/科德系吹嘘的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技术联盟,自己弄了个国家标准,什么NCUC-BUS,来,我们看一看描述:&br&&br&&i&本项目发明了一种基于时钟实时补偿的现场总线时间同步方法,通过测量数据帧在整个链路中的时间延时,以及链路中正、反向两路不同数据帧到达的时间差,得出每个从站的时间延时,同时校准从站时钟,从而实现从站对主站的实时精确时钟同步。全部从站对时一次只需两个通信周期,耗费较少网络资源,时钟同步误差低至61纳秒,比IEEE1588性能指标高一个数量级以上。&/i&&br&&br&&br&&i&&a href=&///?target=http%3A//mse.%3A8000/research.php%3Fid%3D1415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高档数控系统NCUC-Bus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i class=&icon-external&&&/i&&/a&&br&&/i&&br&&br&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这东西,怎么感觉和一个开放总线结构Ethercat那么像呢?分布时钟同步是Ethercat的核心原理。&br&&br&然后我们看看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技术联盟的成员单位: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和浙江中控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等五家业内骨干企业组成。&br&&br&0xWuhan Huazhong Numerical Control Co., Ltd.&br&0xDalian Guangyang 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 Ltd.&br&呵呵,自主研发你干嘛加入人家Ethercat组织获取开发文档,DEMO源码。&br&&br&让我想起了当年的WAPI,渣渣!&br&&br&5、要证明一个谣言/错误的想法,太花时间了,信不信根据科德现在那些遮遮掩掩的信息,可以把驱动的OEM原型号/原厂家给挖出来?&br&&br&至于电抗器、滤波器、制动单元这种东西也能当块宝作为主要产品的公司,哎。&br&&br&6、结论大白话版:光洋/科德早年收购了一套不怎么赚钱的驱动-电机-执行机构整套方案,自己捣鼓回来拉了一个清华的博士,把开源Ehtercat实时总线集成进去,利用已有的基于WINDOWS的商业CNC核心(现在很多厂家都是这种做法,比如机器人老大KUKA就是用的一家叫ISG的厂家的CNC控制内核,自己做机械和应用开发。我高度怀疑华中8型和光洋的那套系统就是用的同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做一套噱头出来,忽悠国家的钱,至于我们看到的新闻只是忽悠钱的一个手段而已。完毕。&br&&br&7、我看不起的是:以技术为名的作秀、行骗,例如龙芯之流,以及本题所述的光洋/科德,他们本质上都是骗子。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就是阻碍国内技术的进步,并且会给社会、民众、权利部门以错误的诱导。后果很严重。&br&&br&8、我司经手的项目均由我审核控制、驱动方案,我从来不在乎国产、进口之分,能用国产,绝不用进口,哪怕国产比进口贵一些,难用一些。所以质疑我立场的,到此为止。&br&&br&9、致那位象牙塔里言必称老师、学校的朋友,被我呛过、打脸过的教授不止一位,你还不够格。等你参加工作5年之后,再来看这个问题,谢谢。
1.核心部件,数控系统,只能在中低端和台湾竞争一下,中高端FANUC和SIEMENS几乎垄断,数控背后的控制理论和数学基础,对于基础学科要求很高(高校老师的研究经费就不说了,是个笑话,搞数学和控制理论的拿得了多少钱.都赚快钱去了). 2.数控系统的集成,电机制造,品管…
&p&所谓的蓝领,工厂里的技工,愿意干的人不多,入门门槛很低。&/p&&p&CNC铣床操作员工资水平呢,从数目上看,还可以。普遍有4K、5K;好点的6K、7K,这样的不多。但是这样的工资也是拿加班和相对比较大的劳动强度换来的,能坐着上班的不多,我认为六七千这样的工资才算包含了技术价值的工资,低于这个的,纯粹是挣个幸苦钱。&/p&&p&再说晋升,当前,做蓝领的人在学历上还是高中及以下的人为主,学历可不是真的没用的哦。很多很多的人都止步在组长、老师傅这个角色上。前面说过,门槛低,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基本都在一线实习过。在晋升部门主管、经理竞争上,老师傅综合实力差很多。所以很多人存了一点钱之后出来自己单干了,或者转行。据我所知大多数工厂是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的,尽量招有经验的工人,不行能把机器开起来也行的,有老师傅带着。技术的提高、经验积累一般得靠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p&&br&&p&CNC,加工中心,能铣,能钻,好点的还能车。一般来说做的东西越精密、机器越好,工资也就越高。做大型零件产品、模具,就很轻松,上一个料,机床要运行很久,你要做的是看住机器。若是小零件,那就很痛苦,时间就是金钱,这些小东西每个的加工时间是论秒计的。大厂会有专门装料、按启动的普工大妈;技术员只负责调试好。小厂都是自己完成这些工序。&/p&&br&&p&这岗位还要上夜班,CNC在切削时会发出巨大的响声,伴随几乎看不见的金属粉尘。模具行业中,有些厂会做石墨电极,这个粉尘机床根本密封不住。切削出来的金属刺,戴手套都防不住,扎到手上得站到阳光下,观察刺的反光才能找到,很难挑出。这些职业伤害,目前还未听说有专门的补偿、保障。&/p&&br&&p&还有,机加工车间中的妹子很少很少,你如果没有结婚,没有女朋友,性格内向,那就不建议入行。当然基佬除外。&/p&&br&&p&题外话:此前有个问题是开一间工厂是怎样体验,老板们不约而同的喷了工人,说什么工人大爷之类的话。很想骂人,但知乎是个文明的地方,我不是个喷子,我不想这么做。我情愿做老板孙子,不愿意当什么工人大爷。社会上对于工人这一身份仍然不是很认同,办公室那拿着两千多块的小文员都不大看得起,过年闲谈,提起职业总是本能的矮了三分。如果你有差不多,或者差一点的选择,那就别入此行。&/p&
所谓的蓝领,工厂里的技工,愿意干的人不多,入门门槛很低。CNC铣床操作员工资水平呢,从数目上看,还可以。普遍有4K、5K;好点的6K、7K,这样的不多。但是这样的工资也是拿加班和相对比较大的劳动强度换来的,能坐着上班的不多,我认为六七千这样的工资才…
看到某人气最多的回答,终于知道广大中国人是如何被误导了,列举一系列专业术语如光栅尺和三轴检测仪,以及一些顶级大厂的名字如德国的德马吉,科堡(以被兔子收购)和哈默还有日本马扎克,再加上一些个人主观的看法,就得出中国机床原地踏步这个结论了。这真是神逻辑,其中还有论据的错误,大连科德的母公司是大连光洋而不是日本光阳,求以后在“呵呵”冷嘲热讽的同时多查查,多问问,不要不懂装懂好吗?&br&
对于中国机床业,需要承认的是必然比不上德日美的,而且差距还是很大。但是毕竟某采回答的人也不是研制机床的,你要觉得那些买机床和工厂的工人的观点可信度高那我也不说什么了。当然我也不是弄机床的,所以中国真正的水平自然难以妄加评论。但用我听到的工程师以及我们老师的话就是,国内的机床业还是有不小进步的,而且工程师还说过的一句话让我比较认同那就是“虽然我们还落后,但至少我们已经有了”。有了才有机会赶上高大上的汉斯和脚盆!
看到某人气最多的回答,终于知道广大中国人是如何被误导了,列举一系列专业术语如光栅尺和三轴检测仪,以及一些顶级大厂的名字如德国的德马吉,科堡(以被兔子收购)和哈默还有日本马扎克,再加上一些个人主观的看法,就得出中国机床原地踏步这个结论了。这…
谢邀,请cnki以“机床 差距”为关键词查相关论文,此题目不是我等小博小硕能够掌控的。院士,高工的专业论文,数据翔实,内容深刻,发人深思。能感觉到院士专家们的深深的无奈…我等晚辈,对行业大局不用太操心,专家指哪咱们打哪就行了,把手里的活干好了就是对行业最大的贡献了。&br&&br&10.26更新----------------&br&&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8b46ab257c4db49b90c32aeb954e3acb&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曾疯& data-hash=&8b46ab257c4db49b90c32aeb954e3acb& data-hovercard=&p$b$8b46ab257c4db49b90c32aeb954e3acb&&@曾疯&/a& 认为我”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其实我想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把手里的活干好了“,也就是说,如果行内的每个人都把自己手里的工作做好了,这个事情还真能解决了。因为实际上机床行业从业人数非常庞大,以至于我感觉我都没法给出一个猜想... 学校的硕士、博士、教授,机床企业的工程师和工人师傅,机床用户企业的工程师和工人师傅,到底有多少人在这个行业里工作?太多人没有把手里的的工作做好了...&br&&br&先从我自己说,做机床研究也有几年了,三四年吧,其实好多东西都没弄明白...&br&做整机和零部件的有限元仿真,约束、载荷的施加方式到底和实际情况是不是一样,一直没能确定,问谁也都说可能是或者可能不是...&br&装配时,拧螺栓的顺序到底是如何影响最后的结合面的刚度、阻尼和装配精度的,也没弄明白...&br&定位精度我们可以做的很高了,真的很高,但是为什么机床的重复定位精度总是比较差...&br&没有人能给出一个量化的数据,甚至定性的也很难给啊...&br&&br&到底是机床的基础大件做的不好,还是关键零件做的不好,还是伺服驱动做的不好,还是数控系统做的不好? 到底这些东西怎么影响最后的结果的?&br&&br&在企业里,好多东西是扯皮,负责A的人会觉得是B的问题,负责B的人会觉得是A的问题...然而都不能说出为啥...&br&&br&有人让我举例子来回答问题,不过我还是觉得没劲,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例子没劲。&br&&br&我觉得,我把我自己上面的问题以及相关的问题解决了,我再来回答吧。同时,也希望这个行业里的每个从业人,做好手里的工作,把该装拧好的螺栓拧好,该接好的线接好,该算对的数给算对..,&br&&br&下面是我看到的一些综述性的文献,主要是一些现状的报道,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论文。&br&其中[5]的作者是北京机床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对行业现状有一定把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br&&br&[1]仇健,张凯,李鑫,葛任鹏. 国内外数控机床定位精度对比分析研究[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3+7.
[2]幺炳唐,李永新. 国产数控机床的技术发展与差距[J].
航空制造技术,-47.[3]金柏冬,周传珍. 国产数控机床质量现状简析[J].
质量与可靠性,-7.[4]王良. 我国机床工业与世界机床业的差距[J].
机电产品市场,-27.[5]盛伯浩. 中国数控机床技术差距与对策[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72.
谢邀,请cnki以“机床 差距”为关键词查相关论文,此题目不是我等小博小硕能够掌控的。院士,高工的专业论文,数据翔实,内容深刻,发人深思。能感觉到院士专家们的深深的无奈…我等晚辈,对行业大局不用太操心,专家指哪咱们打哪就行了,把手里的活干好了…
先谢邀!&br&看到你的图纸,我知道这又是某个学校出的题。。&br&其实向数控编程这种东西,每个人思路都不一样,每个人加工习惯也不一样,条条大路通罗马嘛,不管黑白白猫,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嘛~&br&按照你的图纸编程好说,只是你的图纸一点点也不贴合实际,硬要编的话,我只能假设一下加工条件了:&br&&ol&&li&不知道你是什么材料,那就假设你的材料是铝吧,软乎乎的好干,边长55x55mm的正方形(你这上面也没有单位,我按照mm来),厚度25mm的一块铝料,不要说图纸厚度只要求了10,我还要夹持呢,我还要平面呢。。。&/li&&li&数控铣是可以加工出来的,但我会选择立加,有刀库就是方便,我就是要刀库,你打我呀~&/li&&li&使用台钳夹持吧,在工作台上装上台钳,T型槽上的螺栓先不能紧住,主轴上附表拉X轴,找正台钳,哎呀~我最讨厌这个活,找正太麻烦。。&/li&&li&把我想象的那块铝料装在台钳上,夹持13mm留12mm在上面,下面垫点垫块,否则会振刀的~&/li&&li&刀具的选择很多种,每个人选择不太一样,我会选择T1-63的盘刀(平面),T2-16多刃合金立铣刀(去余量大),T3-12多刃合金立铣刀(加工里面的腔)。&/li&&/ol&可以干活了,先找坐标系,我会把坐标系建立在工件正中央;然后对刀,建立刀补,所有刀都对在工件表面1mm以下。&br&编程,&br&O12345(起个名字吧)&br&g00 g91 g28 z0;(个人习惯,干活前先抬刀,我怕碰了,我碰怕了)&br&m06 t01;(我把盘刀换出来)&br&m03 s5000;(主轴转啊转)&br&m08;(我开开切削液)&br&g00 g54 x负的工件半径+刀盘半径数再多一点 y0 (我实在懒得算,麻烦你自己添数吧,亲~)&br&g43 h01 z10.(给他个移动距离,建立t01刀长补,z10上顺便看看刀长补建的对不对)&br&g01 z0 f500;(我让盘刀下到工件表面以下1mm处,不要问我z0为啥是工件下1mm,请看上面)&br&x正的工件半径+刀盘半径再多一点 f1000(盘刀平一下面)&br&z安全高度 f500(抬刀)&br&m06 t02(换16的立铣刀)&br&m03 s8000(铣刀转啊转)&br&g00 g43 h02 z10.
(给个移动距离,建立t2刀长补)&br&x负数 y负数 z0(16立铣刀移动到工件左下角再往左下角偏一些的地方)&br&g01 z-10. f500.(下刀)&br&g41 x负数 y负数 D02(建立T02刀径补,切记,建立过程一定要从工件左下偏左下位置向右上方向移动,建立过程中最好不要参与切削,我使用的是左刀补,意思就是让机床移动过程中把刀具半径让出来)&br&x负数 y负数 f1000(走刀至图纸x轴y轴尺寸的左下角起点)&br&x负数 y正数(向上走刀至图纸要求的左上角圆弧起点,其实可以不用写x的)&br&g02 x负数 y正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正数 y正数 (向右走刀至图纸右上角圆弧起点)&br&g02 x正数 y正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正数 y负数(向下走刀至图纸右下角圆弧起点)&br&g02 x正数 y负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负数 y负数(向左走刀至图纸左下角圆弧起点)&br&g02 x负数 y负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负数 y正数(我担心接刀痕,让他向上走出去)&br&z10.f500(抬刀至安全距离)&br&下面要加工上层里面的那一圈,所以我就复制了啊,&br&g00 x负数 y负数 (移动到图纸第二层x轴y轴尺寸的左下角起点)&br&g01 z负数 f500.(刀具下到第二层高度,实在懒得算第二层是多少,况且也应该算不出吧)&br&x负数 y正数 f1000.(向上走刀至图纸第二层要求的左上角圆弧起点,其实可以不用写x的)&br&g02 x负数 y正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正数 y正数 (向右走刀至图纸第二层右上角圆弧起点)&br&g02 x正数 y正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正数 y负数(向下走刀至图纸第二层右下角圆弧起点)&br&g02 x正数 y负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负数 y负数(向左走刀至图纸第二层左下角圆弧起点)&br&g02 x负数 y负数 r半径(顺时针走个圆弧)&br&g01 x负数 y正数(我担心接刀痕,让他向上走出去)&br&z10.f500(抬刀至安全距离)&br&以上,下面两层加工完了&br&然后再算出八边形的八个坐标点,使用g01加工出来,这个没问题吧。。&br&。。。(略)&br&。。。(八边形找出八个坐标点,使用g01)&br&。。。(略)&br&g01 z10. f500.(抬刀至安全高度)&br&m06 t03(换那把12的小立铣刀)&br&m03 s8000(主轴转啊转)&br&g00 g43 h03 z10.(建立t03刀长补,顺便看看刀长补建的对不对)&br&x0 y0(去工件中心)&br&g01 z-6 f500.(下刀至中间那层的底面)&br&g42 x负数 y正数 d03(建立t03刀径补,使用右刀补,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切!!)&br&g01 x负数 y正数 f1000.(走刀至左上角圆弧起点)&br&g02 x正数 y正数 r半径(走一个半圆弧)&br&g01 x正数 y负数 (走刀至右下脚圆弧起点)&br&g02 x负数 y负数 r半径(走一个半圆弧)&br&g01 x负数 y正数 (走刀至左上角圆弧起点)&br&g01 x0 y0 (走刀至中间,这一步可能会干涉报警,我真的懒得算了,意思反正是不要过切,别碰到槽边)&br&z10. f500.(抬刀至安全高度)&br&g00 g91 g28 z0(把主轴抬起来)&br&m30(停了吧。。)&br&&br&以上以上吧&br&&br&越写越困,可能是春天到了吧,我趴会。。
先谢邀! 看到你的图纸,我知道这又是某个学校出的题。。 其实向数控编程这种东西,每个人思路都不一样,每个人加工习惯也不一样,条条大路通罗马嘛,不管黑白白猫,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嘛~ 按照你的图纸编程好说,只是你的图纸一点点也不贴合实际,硬要…
不一定是流入伊朗啊,只是不允许随便移动。&br&例如五轴联动高精度数控机床,国内做不到,同时呢,这种机床又是加工复杂高精度曲面的必要设备,而,复杂曲面加工是航空发动机、汽轮机制造的关键技术,所以这种机床在中国可以自行制造之前,也就是目前是严格封锁的,不允许对中国出口,防止应用于军工航天等领域。这个封锁有具体的协议,同时是很有效的,日本东芝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吧,向前苏联秘密出口了一种高精度五轴机床,导致苏联潜艇的叶轮机的精度提高,噪声大幅下降,后来被美国发现,成为一时沸沸扬扬的“东芝事件”。&br&&br&上面是说技术封锁,GPS的定位也是为了使封锁更为有效而设计的。众所周知,高级数控机床的技术附加值很高,利润也很高,而,技术封锁主要是面向军工方面的,所以例如,中国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希望进口一台数控设备来研究,为了利润,国外厂商也不排斥,而买之前会将设备进行安装GPS部件,当设备被分解,或者被秘密移出高校安装地点时,生产厂商会第一时间得知并且使设备失效,追究中方责任。&br&&br&至于题目中提到的伊朗这种跨国的设备非法移动,GPS当然是管用的,其实一些设备买的时候注明安装地点GPS信息后,就是搬动一下,移出校园也是会被追责的。&br&&br&信息来源就是老师了,高档数控设备动辄几百万RMB,学校实验室进口的高端设备就装有GPS模块。
不一定是流入伊朗啊,只是不允许随便移动。 例如五轴联动高精度数控机床,国内做不到,同时呢,这种机床又是加工复杂高精度曲面的必要设备,而,复杂曲面加工是航空发动机、汽轮机制造的关键技术,所以这种机床在中国可以自行制造之前,也就是目前是严格封…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本人工作正好涉及这一块,就挑几点说说好了,个人水平有限,只能点到为止了。&br&&br&1.首先是代码解释与优化,客户给的g代码或者加工代码不一定合理,离散过的代码会引入误差,好的数控系统可以把加工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会曲面,再根据曲面形状做轨迹优化,为后面的伺服控制做准备。&br&&br&2.下一步是轨迹规划和速度规划,好的系统插值出的轨迹更光顺,速度更平滑,根据轨迹形态进行速度规划更合理,避免不合理加减速导致的振动。&br&&br&3.规划完之后还需要针对具体机械结构进行各种补偿,如螺距补偿反向补偿温度补偿交叉补偿等,修正机械结构的不足,大部分与几何结构材料特性以及动力学模态有关。&br&&br&4.接下来如果系统还可以做伺服控制的话,就该是伺服控制算法了,包括控制算法,以及滤波器,还有针对控制参数的自整定,参数自整定这个我是特别有体会,好的系统应该有各种辅助工具,尽量降低用户的学习难度。能做到这一步估计连控制器硬件也做了,各种电路优化抗干扰还有高速通讯也不在话下。&br&&br&5.稳定与否,一个是加工稳定,控制重复性好,精度高,这个主要与控制算法有关。另外一个是操作系统及界面稳定,保证客户正常使用下以及大部分不正常操作不会死机或者出现异常情况。前者是对控制逻辑的梳理,后者是对程序业务逻辑的梳理,都需要经验的积累。&br&&br&综上,好的系统就两个目标,一个是好用,一个是易用。国产系统能做到好用已是不易,再做到易用更是难上加难,国产控制器在这方面其实可以有后发优势,可以参考已有的系统设计出更合理更好用的系统,避开成熟系统带来的前向兼容问题。然而参考归参考,内功修炼是避不开的,成熟系统通常做到了易用,很多参数调整都近乎黑盒调整,这方面国产系统需要有自己的积累。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本人工作正好涉及这一块,就挑几点说说好了,个人水平有限,只能点到为止了。 1.首先是代码解释与优化,客户给的g代码或者加工代码不一定合理,离散过的代码会引入误差,好的数控系统可以把加工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会曲面,再根据曲面…
如果你说的CNC是指CNC system而不是CNC machine的话,这张图就能解释他们的关系了。&br&&img src=&/f16e57cf68f8a352d5affb_b.jpg& data-rawwidth=&998& data-rawheight=&7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8& data-original=&/f16e57cf68f8a352d5affb_r.jpg&&狭义上的CNC系统,就是给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实现位置控制的功能单元,也就是上图所显示的结构。它包含三个部分,MMI(Man Machine Interface)人机交互单元,NCK(
Numerical Control Kernel)数控核心单元以及
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可编程控制器。NCK是CNC最核心的部分,G的代码的解析,插补算法的运行实现,都是在NCK中完成的。而PLC在CNC中的作用,主要是控制机床的换刀,主轴变速等伺服控制所不能及的地方,起到一个辅助作用。&br&&br&其实PLC本身就相当一个计算机,也可以实现运动控制功能。但是数控机床中,NCK+伺服电机能更好的完成运动控制,所以PLC一般不参与运动控制。
如果你说的CNC是指CNC system而不是CNC machine的话,这张图就能解释他们的关系了。 狭义上的CNC系统,就是给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实现位置控制的功能单元,也就是上图所显示的结构。它包含三个部分,MMI(Man Machine Interface)人机交互单元,NCK(
Numerical…
题主你是不是从考试里拿来的题目啊……这语气简直就是出题老师……&br&&br&数控机床对刀是用的对刀仪,而不是分中棒~立/卧加工中心对刀是找Z轴坐标,寻边找的是XY轴的坐标&br&&br&&img src=&/ad7eeebc1ed9eb409a69804e_b.jpg& data-rawwidth=&596& data-rawheight=&2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6& data-original=&/ad7eeebc1ed9eb409a69804e_r.jpg&&&br&偏置式分中棒的结构图:&br&可以看到分中棒是分成两部分的:&br&上图左侧的是分中棒的测量杆,一般采用较硬的材质譬如钨钢。&br&右侧的是分中棒的夹持杆部分,材料可以是普通钢。&br&中间由弹簧联接,两部分的端面并不紧密接触。&br&&br&原理和操作方法,我觉得匿名答案已经写得很明白了。由于旋转的离心力,联接测量部分的弹簧变形,导致我们看到的探测部分和夹持部分不同心旋转。&br&&br&下面是mini-CNC上分享的自制分中棒制作过程,基本看过了就明白了原理了。渣日语自翻(原帖&a href=&///?target=http%3A///h-yusa/mini_cnc/aqb.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芯出しバーを作ろう&i class=&icon-external&&&/i&&/a&)&br&一、材料准备:&br&直径12mm的圆钢棒&br&废弃的立铣刀(柄径6mm)&br&外径2~3mm的弹簧&br&直径6mm的黄铜棒&br&&img src=&/75ff727df573907afc1fe3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二、材料处理&br&用砂轮机切片切断(高速钢容易切断,如果是硬质合金铣刀请用榔头敲断),留长约20mm,并用砂轮机将断面磨平并倒角&br&&img src=&/4e6cdfb49b1aba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img src=&/ded76e9109f08ead1225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加工前的机床准备我就偷懒略过了……主要是卡爪的调整和打磨&br&&br&三、加工&br& 1、测量杆圆环加工,D12圆钢棒,平端面,钻4mm中心孔,钻5.9mm孔,8~9mm处切断&br&&img src=&/5f57ad54d82859b60dca7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img src=&/cca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手动铰孔至5.96mm——依据立铣刀刀柄直径(这里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在车床上铰完,可能是因为铰刀是直柄的关系)铰孔的关键,顺时针拧入,并加入大量切削油&br&&img src=&/a2def18cd1a431fc024e00058ecc47ae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将加工完的环与刚才磨好的6mm立铣刀柄部用虎钳之类的组装在一起&br&&img src=&/03f666c405e861025dcfd1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再上车床加工背面台阶,切深1mm左右,&br&&img src=&/96c1c234ca0c63e8f4cc30703dbcbcb1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以6mm柄部为基准,车外圆,余量约0.1~0.2mm,保证外圆圆度以及与柄部的同心&br&&img src=&/28d843e70cdbf695e32a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以刚车完的外圆为基准,磨个槽出来~并倒角&br&&img src=&/3d2ef8fdb4f539d5f1cff8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img src=&/85cfedb1f7d92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在金刚石的磨石上,加切削油,去掉端面的刀纹(这一步个人认为对分中棒精度还是有影响的)&br&&img src=&/d8fa18b398f020ef6a9ff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2、弹簧安装环&br&将准备好的6mm黄铜棒车成外圆5.96mm,内孔2.6mm,长2.5mm左右的圆环&br&&img src=&/e0c91a9df40d76ebb0796f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把弹簧放入车好的黄铜环上,并用类似502的快干胶将弹簧固定&br&&img src=&/a3a2ff7a13ab3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把粘好弹簧的黄铜环,放入刚才车好的圆环中,用快干胶固定起来&br&&img src=&/73daf0c63dff01df030df96c26ce7936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测量杆部分完成&br&&img src=&/929a1cee5d4fdb476b5e9563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3、夹持部分&br&圆钢棒留出40mm长,平端面,打中心孔&br&&img src=&/381db84e1efaa07306cc02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img src=&/689d3cbf55b52a502be2a9b84c7b3473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钻3.0mm贯穿孔,注意退刀润滑及排屑&br&&img src=&/e59631d7fca02ed5cbfaa9c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车夹持部分直径至6.2mm,长约25mm&br&&img src=&/f6a68e6dca23ad3a9ce05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精车夹持部分Φ5.99mm+0/-0.03并倒角&br&&img src=&/d440ed481dd84be693489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img src=&/5c908e5d2cc126c5848e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用砂纸去掉车削纹路~留下漂亮的网纹状磨削纹路&br&车刀纹磨损后会造成直径变小,因此一定要提前将之去除&br&&img src=&/956f46e950e9cb398957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调头车背面,和之前车削弹簧安装口一致&br&&img src=&/e16bdb7080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外径在车削的时候需要保证和测量杆的大头外圆直径相同&br&&img src=&/f67bcbe1bf34e591f8fea8b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磨端面&br&&img src=&/acea477baf2086f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br&四、组装&br&准备直径0.5mm的弹簧固定钢丝&br&&img src=&/cf4db3d089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将弹簧先用钩状的针勾到夹持杆的内孔中&br&&img src=&/de22f74af32a0ce664afb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将固定钢丝装入夹持杆中,并将勾起的弹簧头挂入固定钢丝中&br&&img src=&/61abd2010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br&五、调整&br&终于到了最重要的阶段了,最重要的部分还是两个接触面,在合拢时会发出“啪嗒”的声音——面粗糙度要求很高,因为夹持部分的垂直度并不能保证完美。怎么办呢?毕竟没有很专业的加工器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两个接触面之间加入切削液(译者一头雾水,润滑能改善粗糙度么?)&br&&img src=&/aafc7ca510db3b609fe92d5fc2695419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img src=&/35d404fcd01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夹持后上机,600rpm,在测量杆与工件接触面上涂点油,然后12小时保证这种既接触工件,又不同心旋转的状态&br&这样让测量杆与夹持杆的接触面研磨成所需要的光洁度同时还能保证和夹持杆径的垂直度&br&&img src=&/0aa2cbfcedaef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然后感觉感觉吧~两个接触面之间的吸附感~象声词什么的就不要翻译了&br&&img src=&/706fda274fe0dc510f6a1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检测精度过程略过……精度-0.012mm&br&&img src=&/be29c31a4edffad2a0e6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完成!&br&&img src=&/b4d2bbfa0c0fcaeeced8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4d2bbfa0c0fcaeeced8b_r.jpg&&&br&使用方法留待周日再翻译吧~
题主你是不是从考试里拿来的题目啊……这语气简直就是出题老师…… 数控机床对刀是用的对刀仪,而不是分中棒~立/卧加工中心对刀是找Z轴坐标,寻边找的是XY轴的坐标 偏置式分中棒的结构图: 可以看到分中棒是分成两部分的: 上图左侧的是分中棒的测量杆,一…
我是学这个数控专业的,已经进行了两年加工工作。 这一行的操作工的话我只在合肥,南昌,工作过,我技术也一般,只能拿到三千不到,如果做产品的话,我在今年七月份做了一个月就没干了,主要是机床不稳定等一系列影响精度,导致心里压力很大,工作量也大。很多企业都会有扣工资这一说,报废的多了就扣,本来心里压力就很大,物质上又有压力,上班八小时看起来很轻松,我每天下班基本倒头就睡,一个月瘦了五六斤,如果你没什么技术的话,推荐你还是不要选择入这行,如果技术不错可以去应聘编程调机还是比较轻快,在厂内地位也略高,不用到处去好操作一样巴结师父。 还有工作环境不是很好,就几台风扇热的要死,还是摇头的,机床本身会发热,还有切削液,用气枪经常吹的一身,一脸,铝屑还好,铁 钢这一类的很多小毛刺,被扎很正常,流血事件大大小小的伤口家常便饭。还有的是工作没有女生,我很内向,十九都没谈恋爱,我感觉就是这个专业,每天很邋遢,脏兮兮,一身油味。哪有妹子看的上。 我的需要表达能力或者不是很好,都是想到啥说啥,见谅,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做模具多一点,略为轻松,而且你做出的工件很漂亮得到师父的一句赞美我感觉很开心,我认为一行无论做什么,能得到金钱的同时,你又能得到快乐的话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我很看好这一行。 希望我的经历对您有帮助
我是学这个数控专业的,已经进行了两年加工工作。 这一行的操作工的话我只在合肥,南昌,工作过,我技术也一般,只能拿到三千不到,如果做产品的话,我在今年七月份做了一个月就没干了,主要是机床不稳定等一系列影响精度,导致心里压力很大,工作量也大。…
&p& 实际控制中存在一类轨迹跟踪问题,它的控制任务是寻找控制律,使得被控对象输出在有限时间周期上沿着整个期望轨迹实现零误差轨迹跟踪。这列跟踪问题是具有挑战性的控制问题。&/p&&p&
人们在处理实际场合中的重复操作任务时,往往依据对象的可重复动态行为与期望行为的差距来调整决策。通过重复操作,使得对象行为与期望行为的配合达到要求。这时,衡量动态行为的指标是某种满意指标。&/p&&p&
迭代学习控制(ILC,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的思想最初由日本学者Uchiyama于1978年提出[23],于1984年由Arimoto等人[24]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这些学者借鉴人们在重复过程中追求满意指标达到期望行为的简单原理,成功地使得具有强耦合非线性多变量的工业机器人快速高精度地执行轨迹跟踪任务。其基本做法是对于一个在有限时间区间上执行轨迹跟踪任务的机器人,利用前一次或前几次操作时测得的误差信息修正控制输入,使得该重复任务在下一次操作过程中做得更好。如此不断重复,直至在整个时间区间上输出轨迹跟踪上期望轨迹。&/p&&p&
迭代学习控制适合于具有重复运动性质的被控对象,通过迭代修正达到某种控制目标的改善。迭代学习控制方法不依赖于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能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以非常简单的算法实现不确定性高的非线性强耦合动态系统的控制,并高精度跟踪给定期望轨迹,因而一经推出,就在运动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p&&p&
迭代学习控制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这些背景包括:执行诸如焊接、喷涂、装配、搬运等重复任务的工业机器人;指令信号为周期函数的伺服系统;数控机床;磁盘光盘驱动系统;机械制造中使用的坐标测量机等。&/p&&p&
由于迭代学习控制模拟了人脑学习和自我调节的功能,因而是一种典型的智能控制方法[25]。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迭代学习控制已成为智能控制中具有严格数学描述的一个分支。目前,迭代学习控制在学习算法、收敛性、鲁棒性、学习速度及工程应用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p&&p&
以前做过一点这个方面的东西,为了光刻机的项目,具体可以邮件咨询。&/p&
实际控制中存在一类轨迹跟踪问题,它的控制任务是寻找控制律,使得被控对象输出在有限时间周期上沿着整个期望轨迹实现零误差轨迹跟踪。这列跟踪问题是具有挑战性的控制问题。 人们在处理实际场合中的重复操作任务时,往往依据对象的可重复动态行为与期望行…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