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问题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院士一直以来对高等教育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的很多精彩讲话内容被广为传播,本文为张尧学院士在中南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的讲话:大家好!今天我不是作报告,就是和大家在一起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也不讲“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已经编写得差不多了,我看还可以。所以,今天是抱着向大家学习的态度和大家谈谈思想。一最近我有几个讲话,一个是教代会的讲话。当时也就是按照学校的稿子精神放开了讲的。我自己也没觉得讲得好,但是后来有同志在网上发出去了,没想到反映还不错。当时我正在开全国政协会议,有一位政协委员告诉我看到了我的讲话,说好几个微信平台都在转,我才知道影响比较大。后来有人告诉我,那几天这个讲话的点击率达到了3000多万,很多微信公众号、平台都在转发,在全国转发率也是比较高的。后来,我又在《光明日报》谈了“我们该怎样办大学?”的文章,在学代会上谈了“什么是中南的人才培养理念?”。这三个讲话和文章我自己感觉比较满意的是第三个,也就是“什么是中南的人才培养理念?”。这个讲话比较系统地把大学和中学的区别、价值、能力和知识的关系谈了一下。但是第三个看的人最少。大家看似对人才培养不太感兴趣。我看了一下校网的点击率,学校全校性会议相关报道和讲话,点击量比较少的是教学方面的。教学方面的事,学生、老师以及管理人员的关心度都不高。中南大学自合校以来,我们的改革一直没停止过。历届校班子在党委领导下,一直在不同程度推动着各方面改革,学校发展应该说是在改革中发展。2012年以后的校内综合改革实际上是把以前进行的各种改革进行了系统统筹后,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的新举措。在2012年提出的综合改革中,学校提出六个方面同步、系统推进,这与原来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后来还加上一个内部机制体制的改革,就是向二级学院放权,一共七大方面。这七大方面的核心是建立制度、执行制度、凝聚人心、追求卓越。我个人估计,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学怎么发展?制度怎么建?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七个方面。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改革的主流思想是符合国家发展潮流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我们的改革是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龙头的。我们在2012年就提出了事业编、非事业编合一,同工同待遇。两种编制都可以有临时的和长期的。事业编按人社部的事业编制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非事业编按劳动合同法进行管理。从去年开始,国家推行的改革已经朝这个方向走了。现在北京等地的高校已经取消编制了。取消编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事业编、非事业编合一,今后进校的人不用管自己是什么编制,只要有岗位就行了。以前国家发放的退休工资、医疗保险待遇全部统筹进社保和医保。当然,我们的人事制度改革还包括了评价体系、薪酬制度等其他许多内容。尽管学校党政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很大,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实际上推进改革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学校也有人问我,这几年学校的改革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的回答是“失败”了。有教授听后跟我说,我也认为你失败了。我只能笑一笑。我认为我们俩人在对“失败”的理解上是不一样的。建议大家认真地回顾、思考和总结一下,我们这几年的改革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中南大学这几年的改革,我认为是有许多可以总结和研究的。我自己感觉的失败,是指我原来估计的改革目标没有达到。没有达到的原因主要还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和认识水平跟不上,执行规则和遵守规则的环境没有建设好。而有些人认为的改革失败,是认为我们的改革从目标设计开始就错了。我个人认为,在党委的领导下,我们改革的目标、路径、措施是对的,起码没有大问题。判断标准在哪?就在于大多数群众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满意?党是否满意?这几个判断标准的答案,需要有数据支持才能回答。但是,大家心里应该有个基本感受。由于我们学校长期的办学习惯和文化等,在改革的执行过程中,我们的实际执行力度与需要达到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特别是我们许多改革的思路和举措没有全部传达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特别是我工作的失误。举几个例子,比如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导师负责制,把招生指标按经费和成果分给导师。我们提出了“四有”的标准:有博士学位、有经费、有国家项目、有论文和成果。把研究生看成资源,按每年到校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与论文来分配指标。大家也都说挺好,文件也下去了,但在执行过程中就变了。哪些学院真正按这个政策在分配博士生、硕士生指标呢?我看了各学院上报的指标分配方案,基本上是每个导师一个,平分了。好几次有老师反映说不对,我请研究生院和纪委监察处去查一查,看看是不是按学校政策执行了?他们调查后告诉我说全是按新政策执行的。那怎么又正好是一人一个呢?好像经费和成果不是都一样啊?后来有人悄悄告诉我,校长别追究了,各学院怕闹矛盾才这样分配的。一人一个多好,什么矛盾都没有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要是要按经费和成果分配指标,上限又是三个,很多人就没有博士生带了,那还是一个带一个算了吧!这几年我们研究生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答辩过程的管理等。学校不是没有规章制度,而是有些人就是不遵守制度,或是在执行过程中走样。改革最大的难题,是大家办事习惯停留在以前的思维上。身子动了,屁股不动。一切都得循序渐进。机关的同志现在办事讲规矩多了,但是学院的同志是不是讲规矩呢?例如,实验楼、教学楼里好多做饭的,看楼人就在楼里拿个大功率的电炉,炒菜做饭。这多危险!我晚上散步,就看到有好几个教学科研楼有人在做饭,起码看到过4起,包括民主楼。我们的院领导也是看到过的,但为什么就不制止呢?为什么我们政策执行起来这么难?后来我也理解了,怕得罪人,不敢管、不愿管。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没人管。中南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制度、执行制度。2014年的教代会的主报告就讲建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三个问题:一个是制度制定;一个是制度规则的执行;再一个就是把执行规则变为自觉的行动。把执行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这就是文化。很难啊!要把我们学校建成一个办事规范、讲规则的学校,很难!昨天我参加学校的国资委会议,职能部门提出:贵重仪器使用收费的80%要留给实验中心。在讨论的时候我说为什么是这样?他们说,校长,如果不留80%的钱给实验中心,可能就推不动工作,就会出问题。为什么?学校花钱,付工资、买设备和出房子,挣的钱为什么要留给实验中心呢?为什么不搞收支两条线?不留下一些钱,工作就推不动?设备几天就给搞坏了,没用了?我说大家太低估我们工作人员的觉悟了!实验师是一份工作,工作就要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如果不愿意做这份工作,那就走人好了。你们到国外看看,有哪个大学有这种政策?实验中心、实验员把使用仪器收入的80%留下来?所以,改革的制度建设和执行过程真的是很不容易,要花很长的时间,制度建好后,就要坚决执行,要让大家养成一个好的文化。二针对学校存在的各种问题,“十三五”规划要认真考虑在现在条件下,我们能把学校建成什么样?我认为,有些指标不要提得太高,提高了实现不了。我们自己坐在办公室里提出来的东西,有许多是要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的,太细太高都不好。由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做规划要注意方向,规划的内容不是最主要的,怎样决定方向?最主要的是思考方法。做规划要系统地思考、历史地思考和辩证地思考。第一,系统地思考有什么好处呢?以前我就讲过建筑规划的事,我说没有一个整体的、让人看到全局的东西。没有整体和全局感,人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当然基建处同志们脑子好,知道有几个校区,哪个校区有什么房子?在建新楼时能搞清楚。我是一塌糊涂,根本搞不清楚。昨天有同志和我提学院进多少人的问题,我也很难回答。因为我认为缺乏一个东西——系统思考。为什么呢?学校人事下编制,一年就是五六十个,当然这个我也同意了,并要负主要责任。但是这五六十个的标准依据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用图表分析一下呢?我们的教师结构五年后、十年后是什么样的分布?有的学院进一个,有的学院是一个也不进。那十年以后呢?十年后学院的教师结构是个什么样子?目前,我们的辅导员队伍、机关行政管理队伍和一线教学人员进人比例是1:2。同时,还有很多搞教学科研的人到了机关的,而且进的非事业编的基本都是教辅这块的,全校人员的结构和分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几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有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人事处可能有,但是我没有看到。所以我很难回答。还有学校现在“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优秀人才不受限制。但是学校要重点发展哪些领域?要在哪些方面进千人,培养长江、杰青?没有系统规划。因为前几年进的人太多,且没有系统考虑,这几年出现问题了,所以才收紧了一下。前几年敞开进人,比如说信息学院在合并十来年进了90多个人,大概一年进了10多个,引进来了又缺乏培养和平台支撑,很多人职称上不去,造成很大的问题。当然这跟扩招和教学需求也有关系。另外,这里还讲讲学生结构的系统思考问题。现在,生源在减少。另外,一流大学的本科生数量也不可太多,从教育规律本身来看,生源超过一定的量,对教育教学质量是有大影响的。国内外好一点的大学本科生招生数量都很少,比如清华大学一直保持只招3000多个本科生,加州理工的每一年招收本科生不超过1000人。我们学校今年招8400多人。我们今后是减招、扩招还是保持不变呢?我们盖的这些房子、配备的师资等各个方面是不是要发生变化呢?五年以后,&十三五&结束了,我们本科生、研究生应该招多少?这方面我们缺少系统模型。大家老说应该尊重办学发展规律。发展规律是什么?就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匹配以后得到最佳性价比。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第二,就是要辩证地思考。大家在做规划时,不要犯我的错误。我在学校推进改革时,有些改革措施可能太快了,执行不了。主要原因就是对内部的条件、对大家的现状掌握得不够,导致提的目标往往执行不到位。这就是缺少多方面的、辩证的思考。我觉得中国有几个历史的关键点是没抓住的。比如秦始皇和李斯。对秦始皇的评价有褒有贬。但不论如何,有许多人评价秦始皇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的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世界上能够做到中央集权,能够建立郡县制的国家只有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体制现在还在用,这个体制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而且秦始皇完成了文字、度量,包括交通的统一。但是秦朝为什么那么短命呢?就是因为李斯和赵高两个人在秦始皇去世之后发动了政变。如果当时李斯能做到忠诚和坚持,不发动政变,把扶苏顺利送上台,坚持原来的制度治理下去,我们中华民族可能比现在更富强。可惜后来汉朝取代秦朝,刘邦又恢复分封制,那一套好的制度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又玩起了封建制,导致了有文化有理想的人不能治理国家,中国失去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会。大家可以去读读《大秦帝国》,读下来以后,对战国时代、对秦国的崛起和失败都会有深刻的领悟和深刻的教训。再比如,最近我看了《王安石的改革》,觉得宋朝确实是个伟大的朝代,它是唯一个用文官来治理军事的朝代。就是这样一个文官的治理体制,体现了其独特的生命力。钓鱼城,在重庆西南大概五十多公里,这是一个改变世界历史的地方,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就死在那里。那个地方有两万居民、大概两千多守军,但让十万蒙军彻底栽在了那里,同时把横扫欧洲打到埃及去的拖雷20万大军给撤回来了。蒙哥就是在钓鱼城看地形时让守军一箭就给射没了。当时宋朝发明了神臂弓,在明朝的永乐大典有记载,但现在还没法重新造出来。你们学机械的,现在谁造出来谁就了不起。神臂弓有多厉害呢?在那个时候,射程达到了500步,相当于400米啊!这个神臂弓不是用手拿的而是用脚踩的,宋朝的军队组建有神臂营,射起来就是排山倒海的箭。所以蒙军都不知道那么远会有危险。大家如果有机会去重庆一定要去这个地方看下,看完了深受教育。这个地方坚守了三十多年,整个宋朝灭亡了之后,元朝都建立好多年了,它继续岿然不动。最后,守将因为没有吃的了,为了老百姓才投降。他最后就一个条件就是你们可以杀我,但不要杀老百姓。尽管用百万大军来包围它,还是攻不下来。这是什么?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有这个决心、有这个意志!所以宋朝是一个改变历史的朝代。言归正传,我们考虑问题一定要辩证,不要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第三,就是历史地看问题。制定规划如果不看学校历史,不看我们的重点学科或我们哪些方面发展得比较好,去照搬别人的做法,哪些新就跟风搞哪些,很难有新的发展,而且也很难搞起来。我们在以前也建过不少新的学院,建的效果怎么样大家也都知道。有的学院只有十几个教师,还设好几个专业,还建设好几个一级学科点,那你怎样跟别的学校去比?所以,怎么把自己学院的学科发展起来呢?这对院长、书记和大家的压力都很大。我们不要单纯的追求指标,不要设置我们不怎么搞的点,不要别人怎么搞我们就怎么搞,反而把自己比较强的优势丢掉了。我们原来有些学科很强的,但经过了“十一五”、“十二五”十年发展之后反而变差了;还有我们有些学科”十二五”还可以的,比如冶金,“十三五”这次评估还想争第一。再过五年之后,还有哪些学科能够到第一名,做规划的同志心里有数没有?现在是第一名的还能不能保证第一名?想过没有?这些是我想讲的关于思考的问题。三下面,我讲讲关于“大学究竟该办成什么样子?”的一些个人想法。第一,我觉得大学还是要多一份安静和悠闲。现在我总感觉太累,我不知道你们累不累,反正我感觉很累,来自内心的累。陶渊明讲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种理想的生活。过去的读书人,只要不做官,有饭吃,这种生活过起来还是很容易的。现在的大学,从教授、副教授、学生、管理人员,人人都太累。我想我们能不能建一所有一份安定和悠闲的大学?有的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指标要发展,哪来的安静和悠闲?其实呢,我建议有些指标不要太当回事,当然大的指标与钱有关的那还是要重视,其他指标就无足轻重了。落后就落后,批评就批评,只要不犯错。怎样才能过安定和悠闲的生活,关键还是靠建制度和执行制度。我现在累是因为有很多遗留问题要处理。比如有些七八十岁的老同志还去人事处要求评职称呢。前几天有位老太太,已经是第三次找我,要评高工,她就是不服气,说水平比她还低,还有曾跟她同样情况的人退休工资比她还高,结果去人事处打工资单,一看人家已经是副高、副处了,但她不是。她非要与她同时间同批参加工作的同志比!这就是人的思想观念给带来的事。再说一个事,我们有些土地的遗留问题处理完了没?没有。因为这些土地出让时压根就没有向教育部、财政部报批。现在土地没有了,但是帐还在那,账上那片地还是国家的!但实际上没有了。为什么不能安静悠闲,就是原来没按规矩来。最近,教育部有关部门正在学校清查国资,有些问题一查就出来了。要我们怎么去说啊?国家资产划到哪去了呢?这种遗留问题处理起来又难又费劲。所以,我们办事还是得按规矩来,不按规矩来,学校就没有教学科研的安静与悠闲。把学校办得有一份安定、有一份悠闲,就需要大家讲规则,讲程序。在规矩、制度的框架内,大家不犯错,拿着还不错的工资,让书桌安静下来。那“唐宋八大家”的时代就有可能出现了。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我们学校也组织学习了,意义深远。卓越的思想一定是在自由的状态下产生的。你别看毛主席在红军长征路上那么紧迫,三渡赤水四渡金沙江,但他仍是保持悠闲的。在他最困难时,他还能问鱼儿在水中是怎样睡觉的?还会问刘伯承同志和小叶丹结拜兄弟时是先跪左腿还是先跪右腿?毛主席是一个思想自由的人,并且越紧张时他越悠闲。他是在天马行空、思想自由这种悠闲镇定的状态下出东西,并不像我们,像鸭子般一会儿被赶到这一会儿赶到那里。所以大学要办出一份安静和悠闲,要能让我们一线的教研人员有自由的思考空间。如果我们大学一线的教研人员连自由的思考空间都没有了,一天到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去挣钱,为了评估,这是有很大麻烦的。第二,大学要给人留一份自尊和自信。做一个大学教授是一分光荣的职业,是一个值得珍惜和维护一辈子的职业。我们的领导班子是为大家服务的,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生活保障、人身安全和学术自由。我们反对校园内人攻击人、人打压人、人欺压人的现象,特别是在学术上!但你自己要有自尊,要自己看得起自己。首先自己要认为自己是这个领域最好的。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能干什么呢?同时,你也不要想坏事,干坏事,要对得起知识分子几个字。尽管我有时批评湘雅的同志,其实我还是觉得湘雅了不起。但我为什么要批评他们呢?因为他们老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差,这样怎么能进前三呢?我说,就是要有勇气有胆量,要相信湘雅是全国一流的,甚至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这样才能争到前三去。自己都认为“我们怎么能行?能进前十就不错了”,那你永远都只在前十。要有自己就是一流的、自己就是这个领域最好的意识。要是没这个认识,想把湘雅或学科争进前三那是不可能。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会自甘堕落。所以我们要有一份自尊和自信。学校的考核制度是给大家提供了这个保障的。我们的考核,并不是要让那些不出成果的人会活不下去,当然出了成果的人会有额外的奖励。对那些没出成果的人,也要让他生活得有体面。钱多当然好,但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没意思了,当然没有钱也是不好的。钱多了,无非是银行账号的数字后面不断地添零。你看邵逸夫、李嘉诚等最后都在往各处捐钱。当然我们也希望中南大学的毕业生、有钱的老师也可以给学校捐钱。但是这里我要说的是,其实钱不是最重要的,不要掉到钱眼里去了。在大学里做事,还要多做一点学问。最近,河北科技大学出了个叫韩春雨的,十来年没有发论文,最近发了篇基因编辑的论文,大家说很不错,相当于“诺奖级”成果。根据学校现在的制度政策,有段时间你不发表东西是可以的。我们教授论文发的多,当然奖金多些。没发论文,也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没发文章时只要你完成些教学工作量,我们现在给的工资在长沙也绝不会寒碜。在这么好的待遇下,静下心来多读读书、做做研究、写写文章。写得好就发,写得不好就暂时放在那,再研究、再改,多好啊!我劝大家不要做行政领导。做行政领导会耽误大家许多时间。要经常讲一些没有多少用处的话。我自己就是这样,现在每年毕业典礼、开学典礼总要讲话,如果讲一次能管几年、放录音多好!第三,在大学还是要保留风骨和思想。风骨并不是指反对一切、批评一切,而是应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正义感,要有深入思考,然后以中肯的方式表达你的见解和批评。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不同的声音就无法进步。包括我在内,大家尽管给予批评,我很愿意听大家的批评意见。最近有人反映在校园里安减速带有问题,这里特别说明下,学校车速过快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万一有个小孩冲出来刹车刹不住怎么办啊?撞死了是要去坐牢的。这都是次要的,被撞孩子的家庭怎么办?大家想没想过?所以这是以个人的一点点不舒适换得大家的安全。大家有意见没关系,批评归批评,但总的出发点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希望大家理解。对于批评和提意见,我们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但提意见的同志也不要一看意见没有采纳就生气,就闹。这不是风骨。大学要有点风骨、要有思想和正义感,要多想点事,人不想事脑子就会越来越生锈。前些天遇到一个原来在长沙理工大学做教授的同志,他问我觉得在学校做老师好吗,现在大学教授有水平吗?他说自己在大学里读到博士并工作成长为大学教授。但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与社会脱节。因为与外面世界接触少,人也变蠢了,话也不会说了。最后他决定从大学调出去,走入社会。当然这是他的感受。大家的感受是什么?一个人如果只局限于大学校园里,又不看书学习,会有以下毛病:一是没事爱说闲话,鸡毛蒜皮的事总在说;二是爱告状。以上现象我们现在好多了,学校的正气在上升,大家都在往事业上去奔了。大学要引领社会,不要隔绝于社会。大家可以多读书、多思考,通过书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分析世界,从而得到自己的思想。大家也要多实践,多出去走走。我想我们要建一个比较安静悠闲,拥有自尊和自信,勤于思考且富有正义感的大学,这是一个具有理想色彩的学校。至于创新、人才培养等其他方面的事项,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就能迎刃而解。要达到这个目标,仅仅靠思想教育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制度保证,同时要坚决地执行这个制度。制度制定容易但是执行却非常难,有人说改革要流血,其实改革要流血就是在制度的执行上。我们学校实际上抓了不少人,因大家碍于情面,没有广为宣传,可不进行宣传教育又起不到警示作用。这就是改革推行步履艰难的主要原因。比如说机关裁人,机关有700多人,大家还反映人少了。我看裁掉300-400人,工作照转。但是学校没有裁人权,一个也裁不了。大学的改革难,比国企难多了,因为完全要靠大家自觉,只能是凭借一些措施让大家一起共同成长,大家都凭着知识分子的良心来把事业往前推动。不知你们听说过这个理论没有?太阳是恒星,之后就变成白矮星,白矮星之后就变成黑洞。太阳过五亿年变成白矮星,就不放射光芒了,那时地球就进入黑暗时代;又再过五亿年,白矮星就变成黑洞,地球就被吸入黑洞了。我想,五亿年以后地球都会没有了,我们何不多思考一些问题,让我们更加智慧、更加快乐呢?谢谢大家!(来源:中南大学新闻网 /&根据“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讲话录音整理)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大学区制”能否解决实质问题?
&&&&公共&&&&陈永杰(学者)&&&&深圳市的小学和初中网上预申报工作在4月中旬已经开始启动。今年比较引人注意的一个变化,部分片区试点“大学区招生制”,亦即试点片区内原来分开几个学区的户籍学生,现在合并在一起招录,这些学生因此可以选择申请入读不在自己所属学区但却在同一“大学区”内的多所小学或初中。&&&&媒体引述相关官员的话指出,深圳希望借此打破“学位锁定”的格局,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无法择校而难以公平选择学校的情况。该项改革指向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目标,值得肯定。然而,要思考的是,把几个周边的“小学区”绑成一个“大学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否就得以实现呢?&&&&先来看一看走到这一步的背景。2009年,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管理办法》,规定了公立初中采用完全免试、就近入学的方式来招生。当时政策出台的背景,是很多非名校学区的家长通过交择校费来让小孩回到老区的名校就读,导致名校学区的学位竞争极其激烈,当区学生反而难以就近入学。于是,择校行为被认为搅乱了秩序,社会呼吁要求所有人都应统一就近入学。&&&&这种情况在广州可能表现得比深圳还严重,不妨作一下比较。并入现时越秀区的原东山区,是全广州甚至全广东大多数著名中小学高度聚集的区域。广州人会认为,那怕上东山区很普通的一家学校,也要比市郊几个区最好的同类学校要好。于是几乎所有能负担得起的家长都会砸钱交择校费,只求换得一个学位给子女。又或者通过买房转户口换到区内,名正言顺地上名校。这个区域是旧区,有很多上世纪的老房子,但二手房价格居高不下,也是“学位房”之故。&&&&深圳的历史包袱没有广州这么多,但是在优质的教育与医疗资源上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度集中于某些区域的情况。通过这种比较,其实不难理解,即使把邻近的一些“小学区”绑在一起成为一个“大学区”,原有的资源分配不均衡现状并没有在实质上得到改变。&&&&再提升到更广阔的全国视角看,其实北大、清华何尝不是有这个问题?全国最好的大学就放在首都,北京户籍的考生特别容易考。结果几十年来一直有“高考移民”现象,现在还多了“异地高考”群体。“异地高考”的诉求,在经济同样发达但学校级别相对较低的广东,就远不如京沪激烈。&&&&假如用“小学区”绑成“大学区”的思路,把北京和整个河北绑起来,把上海和整个江苏或浙江绑起来,能否解决问题?届时河北和江浙的学生觉得公平了,其他省市的依然会觉得不公平。解决思路其实也不复杂,要么把一些名校迁去现在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要么通过重点投入计划,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培育同样好的学校出来。这一点要切实地做,固然会面临很多困难,但如果不做,只是拼凑学区,到头来可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天才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天才。”换一个角度讲,学生不是一走进大学校门就是合格的大学生,其间有一个适应过程。从中学时代走来,每一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从生活、学习、规范有序的高中跨入各个方面都需要自立自理的大学,在心理、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难免会有不适应的现象。初来乍到,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目标上的自我选择、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和思想将发生急剧变化。迅速适应这一转变,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是每一个大学新生独立面临的第一个人生课题。
为了避免大学新生受一些问题的捆扰而影响学业,这里对大学新生所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希望对大学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起到帮助作用。
l问题一.& 新环境文化的冲击&&&&&&&&&&&&&&& 对策尽快适应新环境
l问题二.& 对学业人生发展迷茫&&&&&&&&&&&&& 对策树立明确目标
l问题三.&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对策学会独立
l问题四.& 生活习惯差异&&&&&&&&&&&&&&&&&&& 对策求同存异
l问题五.& 学习自觉性不强&&&&&&&&&&&&&&&&& 对策培养自学能力
l问题六.& 不会利用学校资源&&&&&&&&&&&&&&& 对策有效利用资源
l问题七.& 心理压抑&&&&&&&&&&&&&&&&&&&&&&& 对策调整心态
l问题八.& 人际交往困难&&&&&&&&&&&&&&&&&&& 对策培养沟通能力
l问题九.& 缺乏自我约束力&&&&&&&&&&&&&&&&& 对策严格要求自己
l问题十.& 盲目地参加各种活动&&&&&&&&&&&&& 对策有选择地锻炼能力
产生问题的原因:
&& 1、任何人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时,或从一个地方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时,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迷茫、不知所措和情绪波动,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文化冲击。
&& 2、当迁移到的地方与原来的地方比较相似时,适应新环境的难度可能是最小的;而当个体迁移到一个与他的旧环境十分不相象的新文化中,文化冲击表现得最为明显。
问题分析:人们对新环境生活的适应遵循着U型曲线模式,& 其中包括了4个明显的阶段
阶段1(1个月内):新奇阶段,愉快体验,心境最好;
阶段2(2-3月左右):幻想破灭,学语言,为沟通而斗争,心境下降;
阶段3(4-6个月):进入低谷,受挫、混乱,心境最差;
阶段4(6个月后):认识新文化,逐渐适应新环境;心境回升。
具体表现:
新奇、兴奋、愉快:一个多月时间一晃而过,甚至忘了学习;打电话、上网、访友、上街,报告新奇发现和心情。
主要倾诉对象:家人、亲朋、老同学,总之主要是过去认识的人。
新奇过去,回到现实,发现还没有真正开始,连语言都成问题,乡音难改,有时还被当地人或同学笑话;“传统”习惯和观念在新环境中变得无用;开始考虑是否学习当地语言及习惯;希望与新环境中的人沟通,甚至要为此而斗争。
几个月后,新来者进入最低谷。所有的文化差异都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他受到自己来自视听及各种线索的、自己无法解释的信息的围攻。受挫感和混乱感在第3阶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此时个体的心境也最差。
对于新同学来说,这是适应期最艰难的阶段,如果不能平安度过,有可能会影响整个大学时期。
同学们要坚持下去,并积极寻求帮助。
最后,新来者逐渐开始适应,与文化冲击有关的消极反应也逐渐消失,在阶段4,新来者认识到在新文化下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无关紧要的。
绝大多数新同学经过第一学期四个阶段,都能平安、顺利地适应新环境,建设性地展开自己的大学生活,从学生时代逐渐转入职业生涯发展时代。
对策:尽快适应新环境
第一、如果你是异国(地)他乡的新来者,应该预期到文化冲击的现实。不要心慌,这可以说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一过程。
第二、文化冲击相对来说遵循一种可预测的模式。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大连轻工业学院这个新环境与自己原来所处的环境有哪些不同?是比较相似还是差异较大?
第三、多跟老师、同学沟通,不要拒绝而要以积极态度融入当地主流文化,主动适应新的生活。
问题产生的原因:
1、高考中发挥失常
2、对自己不能准确评价
3、人生目标暂时缺乏
4、求知欲望不强烈
1、闹情绪,发牢骚,对学校、专业不满意;
2、过于自傲,或过于自卑;
3、低迷,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思考来大学学什么,大学毕业能做什么;
4、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需要老师、辅导员看着学。
1、要回到现实中来
做事的三原则: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
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2、要重新给自己定位
(1)、正确认识自我
人的一生,始终都在寻找自我,实践自我,完善自我,这是生命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大学期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完善的阶段,有什么样的“三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大学阶段,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正确地认识和发展自我,解决自我认同、自我确立的危机,是每个大学生不容回避的主要课题。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培养良好情绪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2)、要自信不要自傲,要自强不要自卑
许多同学考进大学后,会突然失去自信,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这种“失落”首先是因为竞争的对手变了,大家都很厉害,自己不能再保持高中时的优势地位;另外,在大学里,竞争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弱点。不过,有些人会因为看到自己的弱点而自卑,长时间情绪低落,甚至为了避免挫败感而封闭自己;但也有些人看到弱点却不会对自己整体否定,他们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人,但仍有自己长处和价值。因此,对自己弱点的“发现”,既可能成为成长的阻力,也可能成为成长的助力,关键在于你如何看自己。
3、重新建立人生目标
(1)、有什么样的目标?有什么样的目光?将来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一个有目标的人,会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生命。而失去目标的“茫然感”长期延续,就会损耗生命。
很多人在上高中时,曾把考上大学作为生活的目标,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却不知在哪里。不过,一时的茫然并不要紧。进了大学,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完全可以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2)、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目标越来越具体,实现起来也越来越具有操作性
大学生应该有理想、有志向。小时候我们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那时候实现这样的理想就是按老师的要求一点点掌握知识。在大学里的理想和志向如果还是“长大了当科学家”,显然是不妥当的,因为大学生已经长大了,为了实现当科学家的理想和志向,应该按科学家的标准设计出自己“达标”的时间表和具体行动措施。大学生的理想和志向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应唾手可得,而应该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适宜的目标,应该符合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实际能力水平。同时,这种目标又应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不可背其道而行之。一些同学因不满社会上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或因挫折失去信心,便幻想过一种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不愿面对现实。也有的同学为自己设计的是一条不择手段达到荣华富贵的不归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干不法勾当,最终自毁前程。所以,一个人给自己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很重要,应善于选择目标,并将长远目标具体化,由近至远、由低到高地逐步接近有限的终极目标。
4、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1)、有了目标,还要落实到行动上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却往往只有几步,一旦错失良机,就悔之晚矣。所以大学新生要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把握好自己制定明确的目标规划,激励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这样才会不断有成就感,才会对生活始终保持旺盛的激情。
&拥有目标,就会拥有了美好明天,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它燃烧/这世界会因我们的飞翔/而变得更加美好。大学新生,树立自己的目标吧,小到英语四、六级,大到明天的“留学梦”,一切都有可能,关键看你今天的付出!
&2)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人生目标:
&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丝毫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把“影响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3)在人生目标指引下,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
& 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宁静、求知、创新……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
&牢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始于易”
经常让自己思考和回答 :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
来到大学想学些什么?大学毕业后我能干什么?
产生问题的原因:
1、对一部分新生来说,上大学是他们第一次离家,第一次开始独立生活,以前很多事都是家长做主。 
2、第一次管理和支配自己的钱,没有理财经验。
3、从小生活上依赖性太强,没有养成良好习惯 。
4、对自己要求不高,对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1、遇事没有主见,原则性不强
2、消费上存在着无计划、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现象 (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
3、生活中不拘小节
4、自我为中心
1、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一些事物
2、生活上不要过分攀比,花钱的时候想一想父母、家庭,要量入为出,学会理财。
3、家境困难的学生面对生活的磨难应该选择坚强,相信苦难是一种财富。
4、自己舒服的时候,想一想他人的感受。
5、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独立的两层含义:
一是意识上的独立
大学新生应该追求独立的成人意识,要正确理解独立的含义:要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
独立意识增强使大学新生从上大学那天起就表现出心理“断乳”的强烈愿望,不愿随波逐流、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这对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提示:要注意避免个人独立意识的无限度地增强,形成扭曲的独立意识,可能导致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妄自尊大,以“成人”自居,不乐意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批评教育,甚至表现出情绪上的对抗。一旦这种缺乏基础的、盲目的自信受到挫折或其“独立性”受到挑战时,就易于感到沮丧、自卑,或对人、对事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或退缩到依赖他人的状态。
二是生活上的独立:
因为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他们仍需要依赖家庭供养,身上表现出的依赖性也十分明显,有些学生少年时期形成的依赖习惯不可能随着上大学而完全消除。
父母在家省吃俭用,把几乎全部收入交给学生,有些人心理坦然地接受家里的钱物。有的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经济开支没有计划,月初大手大脚,月末捉襟见肘,钱夹时常“唱空城计”。有些学生还把父母的血汗钱用来吃喝、玩游戏等。
提示:还有一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要独立则更需要勇气和毅力。周围的人不应鄙视和嘲讽,应该给予同情和关怀,更要对他们的自我奋斗给予支持。我们提倡大学生要靠自己努力去赚钱,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智慧赚来钱的时候,才能体会出‘开心’的真正魅力。”
产生问题的原因:
1、性格习惯差异: 有人喜静、有人好动,有人缄默不语、 有人爱说爱笑,有人早起、有人晚睡。
2、背景差异:各自的家境不同,成长的背景不同,养成的个性、习惯和处世方式自然会有差异。
3、地区的差异:带来文化的差异,甚至价值观的差异。
现实表现:
1、有人早起、有人晚睡
2、有人邋遢、有人干净
3、有人大大咧咧,有人斤斤计较
4、有人拖拖拉拉,有人脾气急噪
5、有人做事认真,有人马马乎乎
1、学会合作与协商
进入大学,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你的所有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张白纸,这是你最好的重新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改掉以前的缺点,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
既然有缘来到一起,就要珍惜彼此的友谊,遇事相互协商,相互合作处处展示集体的力量。
2、学会宽容与忍让
同学之间没有根本的厉害冲突,生活中可能有磕磕碰碰,可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要处理好寝室人际关系,既要主动改掉自身一些不良习惯,又要对别人一些难以改变的习惯报以宽容与忍让。
3、学会欣赏与分享
集体中重要的是互相欣赏,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与特长,主动维护集体生活的和谐。
如果你的个性让很多人对你敬而远之,那么你的个性是失败的,个性的成功在于能吸引,而不是能排斥。
问题的产生原因&&
1、应试教育体制长期教育结果&&&&&&&&
2、一直由父母督促老师看管学习
3、对所学专业或一些课程不感性趣
1、对大学学习方法不适应;
2、逃课、旷课,上课睡觉;
3、上课之前不预习,课后不完成作业,考前突击,考试大面积不及格,多人次作弊;
3、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
4、对学习成绩记载,学籍处理不了解。
1、“记住” → “理解” → “运用”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才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2、由被动变主动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大学生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
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大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提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3、相信老师
能在大学讲台上授课的教师必有他(她)优秀可取的方面,他们的学历、经历、知识含量为大学生教学应该绰绰有余,况且每位老师都在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认真备课准备,并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如果学生能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理解、消化、吸收,我相信考出优良成绩没有问题。
提示: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抱着虚心的态度学习,以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辩解,到最后吃亏受害的还是自己。
4、在大一时打好基础
大一是整个大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大学生活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大学新生不要过分放任自己,尽快把玩散的心收回来,新的大学生活使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在起跑时落后,将来会形成连锁反应,轻者使整个大学背上沉重的包袱,使本应愉快的年华在补考、重修中艰难度过,重者使大学梦想成为泡影,更使全家人陷入伤心痛苦的境地。
5、基础知识最重要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
提示: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幸运儿,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
6、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成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一步。学会学习的实质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导致考试失利,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一些同学甚至会患上考试焦虑症,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上的问题。一些初入大学的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才阻碍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
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小没有受过这方面教育,没有培养这方面意识;
2、没有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所以主观上没有这方面需求;
3、平时学习抓的不紧,连教材、作业都完不成,没有精力学习其它知识。
现实表现:
&1、很少去图书馆,有些同学即使去了,也是自习或翻看一些杂志之类。
2、课堂很少主动提问,很少提出一些教材之外的问题,跟老师交流较少。
3、对实验课不重视,有些同学不预习,还有的以不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沾沾自喜。(其
不知既浪费了难得的动手实践机会,也浪费了学费)
1.交一些好朋友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2.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如果你四年内很少去图书馆的话,你就等于自己浪费了一大笔一大笔财富。所以长去那里,随意翻翻都有收获。
&&& 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
3.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
很多同学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提示:最糟糕的是很多同学只会玩游戏,连最基本的电脑软件都不会操作。
4.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锻炼动手能力
理工类专业的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的一项素质, 而实验室正是培养动手能力的最好场所。
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用心去做,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小组,培养积极的探索精神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实& 践能力,创新能力。
要培养科研意识,学写科研论文。
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
1、对高考成绩或考试过程不满意,对所读学校或专业不 满意;
2、入学后遇到困难时没有得到有效帮助或拒绝帮助;
3、性格孤僻或清高,与大家格格不入;
4、因家庭困难或自身条件较差而自卑、多疑;
5、因特殊事件刺激,如亲人病故、家庭变故、伤痛、失败挫折等。
6、性心理趋向不成熟。
7、因交友不当,受到不良势力威胁。
1、喜欢追思过去,与现实疏离,学习没有目标、没有热情,进入不了状态。
2、孤单寂寞,独来独往,孤身只影。很少甚至没有朋友,休闲时无处可去,导致吸烟酗酒、逃学上网。
3、畏难退缩,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困难即停止努力
4、面临无法解决的学习和生活困难,陷入生存困境,丧失自信心,出现全面退缩状态。
5、因恋爱烦恼无心学习。
1、尝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转换角度重新了解和评估就读的学校和专业;积极、认真地分阶段逐步适应新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2、分析困难的本质并寻找变通解决办法
全面评估自己的生活条件、学习能力以及其他可利用资源;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计划,保证计划的可行性;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可能的帮助。
3、向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寻求帮助
找班导师、辅导员或心理老师帮助分析面对的问题。调整学习、生活、交往目标,获得成功体验。
4、提高学习、生活能力和交往能力。
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和其他社交活动,增强责任意识。
5、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让自身保持精力充沛,增加内涵,增强自信。
6、保持与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的联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联系方式;一旦出现无助状态,打电话告诉自己信赖的人;提高警觉性和判断力,避免与不良人士交往。
7、做一个快乐的人、健康的人、自知的人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健康的生活方&&&
式,善于自我接纳、自我认知;有自信心和自制力;勇敢坚毅,胜不骄,败不馁,进退有度;关爱他人,热爱生命。
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个性心理特征不同
2、缺乏交往技能
3、情绪或人格障碍
常见表现:
1、与室友、同学交谈少;与老师交往少;认识班外同学少。
2、与人谈话时紧张、不自在;坐立不安、不知手脚怎么放、不知眼睛看哪里好。
3、与人相处时距离不当、视区不当,话不投机。
1、正确认识自身性格特征。
2、学习交往技能:空间技术、凝视技术、握手技术、暗示技术。
3、增强吸引力:提高学习成绩,行善,改良形象,趋同。
4、改善谈话技能:真诚、倾听、接纳、共感、赞扬他人。
5、培养友情,参与群体
提示:以诚待人,培养友情,参与群体
第一,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第二,培养真正的友情。如果能做到第一点,很多大学时的朋友就会成为你一辈子的知己。
第三,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在社团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特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
第四,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
第五,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如果觉得没有特长、没有爱好可能会成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一个障碍,那么,你可以有意识地去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对大学的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
2、过度放松,精力一时难以集中。
3、心理上存在“四无”现象,即 无目标、无兴趣、无动力、无意志。
4、散漫性、习惯性、惰性、依赖性较强。
1、对学校的要求,对辅导员、学生干部的管理有抵触情绪等。
2、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 各项规章制度。
3、课堂上、早晚自习时睡觉、说话穿拖鞋等行为,校园内不文明恋爱等行为,对老师不礼貌不尊重等行为。
4、缺课、逃课,夜不归宿,迷恋网络游戏荒废学业。
5、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义务劳动等。
1、搞清大学虽是学子理想的殿堂,但不是世外桃源,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高校各种管理制度、行为
规范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上课出勤、遵守考试纪律、上好早晚自习、参加集体活动是每个学生应该自觉做到的。
&2、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文明修养,提高基础文明素质,提倡浪漫而非散漫,自由而非自私
&3、认真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及法规常识,在法律、法规、规章范围内做事。
&4、克服自身懒散、惰性等不良习惯,远离网吧,交一些上进朋友,必要时请他们监督自己的行动。
&5、真心听从老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的管理与劝解,俗话说良言苦口利于病。
&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中、小学时代的生活领域较窄,中心任务是好好学习考大学,课余活动被压缩得很少,几近于没有。
&2、很多学生学了一些特长,长期积压在心中,激情无法释放。
&3、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学校都有各级学生会组织、种类繁多学生社团,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场所,也满足了一些学生的表现展示欲望。
1、一些学生(包括家长)刚进大学校门,就打听有没有各种社团,能不能担任学生干部锻炼锻炼等。
2、社团招新门庭若市,有些学生报名参加了多个社团活动,甚至占用了学习时间。
3、有些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精力充沛,在上课时却睡觉、溜号。
1、参加活动可以,但不能丢掉自己的主业—学习,要牢记学习是第一要务。
2、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参加一些社团,有选择地参与一些活动,各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举办有特色的活动,从中能学到很多东西。如果你拿不准参加哪个,你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社团,问问学哥学姐以前组织的活动,再作决定吧!毕竟,大学里的社团太多,选择一个足够自己锻炼能力的足已。
3、建议大家多参与志愿者活动,毕竟大学生对社会了解的较少,贡献也少,应该为社会分担一些困难,尽一些义务。如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回家乡、去贫困山区考察和义务扶贫等,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工作,从中提高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4、建议大家多参与各级学生会组织工作,如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分团委、团支部、班委会等,确实对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学生在思想觉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
5、参加学生组织态度要端正,工作要务实。
参加学生组织,不要功利心太强。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注重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少计较个人得失,多讲奉献,对集体、对大家有益的事应该多做。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部门面试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