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十万个为什么所有问答要问老师

查看: 3362|回复: 10
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最关心的问题:小鸡怎么分雌雄 蝌蚪怎么分青蛙和癞蛤蟆 知道吗?
在线时间 小时
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最关心的问题:小鸡怎么分雌雄 蝌蚪怎么分青蛙和癞蛤蟆 知道吗?
在线时间 小时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在线时间 小时
前三名答对的有奖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wxflxx 于
16:13 编辑
鸡么可以看阿有乱乱头,蝌蚪么倒佛晓得纳罕分咧。要么背被酿有点点头个是蛤蟆,嗯不点点头个是青蛙?
在线时间 小时
身体颜色浅点点个,身体带点圆个、尼把长、嘴长了头个前头个的是青蛙的蝌蚪。身体通黑,尼把颜色浅个、身体椭圆形、尼把短、嘴长了头个前头肚皮酿个可能是蛤蟆的蝌蚪
在线时间 小时
小鸡分不出雌雄,长大后才看得出来。小鸭可以分雌雄。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在线时间 小时
wxflxx 发表于
身体颜色浅点点个,身体带点圆个、尼把长、嘴长了头个前头个的是青蛙的蝌蚪。身体通黑,尼把颜色浅个、身体 ...
在线时间 小时
偶尔逛逛东林 发表于
小鸡分不出雌雄,长大后才看得出来。小鸭可以分雌雄。
可以分雌雄的
在线时间 小时
隐约记得小鸡抓着脚倒提,抬头的好像是公的。
在线时间 小时
现在的人也分不清雌雄了,伪娘太多
在线时间 小时
yingtan 发表于
隐约记得小鸡抓着脚倒提,抬头的好像是公的。
举报电话:&&论坛邮箱:|||||
Powered by有些人提问的能力随着年龄慢慢在减弱甚至丧失,这些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什么而丧失提问能力的呢?-土地公问答
有些人提问的能力随着年龄慢慢在减弱甚至丧失,这些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什么而丧失提问能力的呢?
有些人提问的能力随着年龄慢慢在减弱甚至丧失,这些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什么而丧失提问能力的呢?
这是曾经纠结过很长时间的一个问题.我们天生就对新奇的世界充满好奇,随着慢慢长大,成熟,有些人提问或思考的能力慢慢削弱甚至丧失.那么这部分人(当然我也在内..)是从什么时候,因为什么而慢慢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对自我的反省思考能力?一位知友坚决地认为这是 因为懒,并且是在懒的时候.我认为这只是个表层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然也许是戳中我痛处....*^_^*所以久久不承认,,)敢请各位大神指教.
提问能力一路下行,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慢慢消失(好奇才会发问嘛)。他们的口头禅大概会是:”人生不过如此。“”我算是看透了。“ ”洗洗睡吧。认真你就输了。“——诗意一点的,或许会把“天凉好个秋”挂在嘴边。提问能力的减弱甚至渐渐消失,首先,有可能是缺乏来自外界的刺激,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看不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另外,环境的单调乏味也会带来一种虚假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让人变得麻木而不自知。满足于环境的单调者,因满足而麻木,也会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从而减弱乃至丧失了提问的能力。另外,可能童年乃至青少年阶段未曾有机会深深埋下兴趣的种子。在我看来,兴趣就是对事物非同寻常的好奇心,非常寻常的好奇心会催生出无数个围绕着兴趣的问题。兴趣的种子越强壮,日后提问的能力越不容易消失。但光有种子还不够,外界的刺激不足时,种子也就不会发芽,也就无从开花结果。或可参看尊重兴趣,是尊重生命深处的本能 - 虚晃一枪 - 专栏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吧。大约2006年底,我认识了@邹欣 老师,接下来的几年,是让我不断猛醒的日子。猛醒的过程,就是一次次地发现,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总是没有他想得深,想得远。举些例子:1.同样转发一条关于北京马拉松的微博(带现场照片),我只是转发并赞一声,邹老师却能发现现场到处丢着纸杯。2.《编程之美》第一版上市了,我的感觉是“书真美啊!” 他却一声不吭,接着发现好些问题。一直喜欢读他的微博和博客。目前只有三个人的微博我天天读,@邹欣 老师的、吴军的微博_腾讯微博,以及赵晓生老师的。因为他们从不满足,每天都会有些新的思考和新的发现,总能让我有所期待。回想起来,2006年时的我,为什么思考力显得那么弱,对身边的一切显得那般迟钝。其实无他,首先就是来自外界的刺激少了,脑细胞沉睡着,脑力没得到锻炼。2003年我离开第一家出版社,独自在汉组建一个团队,到2006年,团队人员也就十人左右,业务也还没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有总部罩着,日子不难过,也没有硬指标考核,人就慢慢变懒了,那一次,我算是真正体会到温水煮青蛙的滋味了,幸好我还没被煮到蹦不起来的程度。但是,那段重新恢复思考,从很低的起点开始爬坡的日子,真像噩梦一般。我很珍惜这段日子,它让我看到人若放弃了思考和奋斗,将是多么可怕。我平生状态最差的,大概就是那几年了。追溯起来,不光是因为缺乏硬指标考核压力,还因为2003年我当了妈妈后,因母乳喂养孩子而过度疲劳,患了轻度的产后忧郁症,失眠较多,体力消耗很大。到了2006年,体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加上环境周围缺乏良性的刺激,尤其缺乏与比自己牛的人的长期直接交流,光看书是不够的。记得当时和邹欣老师合作出版《编程之美》,我们在msn上交流。他那时也没现在这么忙(现在收他一封邮件都难,不过总算有微博可以看),总能在msn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好几年没遇到这么有意思的作者了,他说的话或许常常是无心(聊天嘛),但我都会反复琢磨、思考,并因此而受益。可我发现,我的同事们并不像我这样能够接受来自邹欣老师的良性刺激。他们倒反而经常会选择回避这种刺激,似乎不像我那样能够欣赏他,他们的表情常常告诉我:“这人太犀利了,或曰:太凶了!” 一开始,要跟上邹欣的思考速度是比较累的,不过我不愿意放弃,吃力也跟着,就像跑马拉松一样,不肯掉队。慢慢地,似乎我的思考也开始转慢为快了。但反观我的同事们,他们大都还是原地踏步。他们似乎不能像我那样欣赏邹欣思考的独特带来的魅力,觉得那样太辛苦了,太累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受得了,他们受不了?慢慢地,不再是温水煮的青蛙的我,渐渐恢复了思考的活力。这也促使我去思考我和我的同事们的区别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他们害怕面对邹欣这样的作者,而我却为发现了这样的作者而那么高兴,即便感到有不小的压力,也不愿意再回到混混沌沌的状态。渐渐地我明白了,思考这件事儿,对于我来说,那几年只是暂时搁浅了,但我是有思考童子功的。我的思考童子功来自于我的家庭。我在如何找到好书?有什么技巧或建议?里提到了小时候的阅读。家里长辈都是教师,有不少藏书。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是很宽松的,家里藏书随便我乱翻,这让我深深地埋下了爱好文学的种子——这真的不是我有什么过人之处,而只是因为很幸运地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除了读书之外,我的思考童子功还主要来自于父亲给我的教育。父亲是江苏苏州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虽然是学数学的,但他也爱好文学。三姐弟中,父亲和我交流最多。他话不多,但喜欢给我写信。现在回过头看大学几年里的家信,感叹:父亲好能写啊,写了那么多话给我。父亲总会在关键点上点拨我。比如,小学时,他告诉我,要坚持锻炼,要“把腿练得酸酸的”。他教我做蹲着起来,一做就是上百个。我准备去成都的四川大学读书,嘟着嘴对他说:唉,没考上北大,也没考上清华。父亲严肃地对我说:“你不要以为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的,就一定比你强。”他的第二句话是:“你看我,我的工作是得到了很多朋友帮忙的(他那时已经进入他的学术黄金期,评上了教授,担任了数学系系主任,出国做访问学者,家里分了大房子....),所以,你进了大学要很注意交朋友。”别的,他就没再嘱咐了。我大学闹专业情绪,因此留级了,父亲很抱歉,觉得都怪他为我选错了专业。所以,他一句责备我的话都没有。待我毕业了,回到武汉工作。他见我闷闷不乐,又说了一句话,他说:“我觉得你大学过得不错。第一你在大学里有那么多时间都用来运动,这很好。第二,你还找到男朋友了,我看你读大学主要就是为了找到这个男朋友的,这很不错。”他这么一说,我立马觉得大学的确很值。(参看俺的这个帖子:如何找到对的人谈恋爱? )工作了好些年,编辑了一些书,某年计算工作量,在家和父母说起,不免洋洋得意,觉得自己还不错。看我兴冲冲,父亲一盆冷水泼过来:别看你编了多少书,要看你编辑的书有多少能留下来。有一次,父亲和我谈起系里的女教师,他说:“女人爱深入思考的真是不多。” 我38岁才要女儿,不免觉得这般高龄了才当妈妈,会有较多被动。父亲一眼看出我的心思,而且能看到我当时的焦虑情绪。孩子刚出生时,他说了一句话:“你要很注意,她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你们当父母的,不要让自己的焦虑影响到孩子。”孩子快满月时,他抱着孩子,说:“要得早不如要得好,你看这孩子多好!”之所以会记得父亲这么多话,是因为他原本话就不多,说一句我就都记住了。他给我写信倒是洋洋洒洒一大篇,总是鼓励居多。从小到现在,父亲对我从没停止过教育和引导。他很爱我,好多事情他都不会干涉我,比如我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大学留级,考上了MBA不去读....他一概都不会干涉,让我觉得我总是能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关键选择。但在我面临人生的岔路,容易行差踏错时,一定会有他关键的几句话,将我点醒。总有同行问我,为什么总是能遇到一流的好作者。而我自己,则认为自己一直都遇到不少贵人相助。我也在想,为啥我能拉住贵人的手。为啥我那些同事,见到贵人反而躲?这些年我慢慢有了答案:是因为我有这样的父亲。父亲就是我生命中最大的贵人。我后来遇到的贵人,无论是老师还是作者,他们其实都和我父亲是一类人。是父亲,从小用他的爱,打磨着我的思考童子功,让我在较长的时段里保持着一定的思考强度,而且他总在调准我思考的方向。没有父亲长期耐心的调教,没有家里那些藏书的滋养,也就没有我日后从温水中猛然蹦出的勇气。家庭里宽松但又不缺少必要的严格的教育,让我不仅从童年开始就深深埋下了兴趣的种子,并得到了足够的呵护,还让这些种子有力气破土而出,在该开花的时候开花,该结果的时候结果。当我融入社会后,家庭教育为我打下的基础,让我懂得分辨我遇到的谁才是贵人,谁不是。我能在合适的时间遇到我爱的人,在合适的时间遇见我尊敬的作者,都拜我的家庭之赐。再看看我那些见到贵人反而躲的同事们,他们大都没有我这么幸运。在他们成长的岁月里,没有得到过这样长期的帮助和训练,没有这样的父母,身边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师或类似的亲友。有的家庭,只是温情脉脉,大家不从讨论尖锐问题。有的家庭,父母极有权威,孩子只好唯唯诺诺。还有的家庭,在孩子极需要得到种种引导的时候,却让孩子寄宿在外或当留守儿童。在这样一些家庭下成长的孩子,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不充分的,思维体力也就明显不足。或可以说,童年时埋下的兴趣种子不是足够强壮的,日后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呵护,结果,在该开花结果的时候,要么没发芽,要么发芽了却错过花期,都长不出饱满的果子。我还有另一重幸运,就是我找到了一位很好的伴侣。我和爱人之间无话不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他很爱我,但他也非常在意我的精神生活是否充实。有意思的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当时还是男朋友的他就对我说:“单位上女的得到尊重是不容易的,因为好些女的对自己要求比较低。”这句话我到现在也记得清清楚楚。 我们俩是同班同学。为了和我恋爱,他和父亲有段对话。他父亲也是我们俩的校友和系友,在家很有权威,说一不二。父亲对他说:“男人嘛,就该找一位尊敬自己的女人。”——可是,他这位儿子却回答说:“不,老爸,我要找一个我尊敬的女人。”这些年,我们都有起伏,都走过弯路,所幸,我们都很注意彼此提醒和激励,我们也都以坚持为自己的梦想进取和奋斗的对方为荣。写着写着,似乎已经跑题了。好吧,反正大家早已知道,我是虚晃一枪 - 专栏
1.因为不在乎,所以不关心;因为不关心,所以没问题。2.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问不出自我感觉有价值的问题。3.在意别人对自己的问题的看法,有疑问也憋着不好意思问。
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本质上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唯有独立思考,才能质疑,才能提出问题。我并不觉得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失去质疑或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反的,是长大后的我们没有深度去挖掘自身的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天生的好奇并不代表是成熟的好奇,因为什么都不懂的好奇很多时候并没有意义。 比如说小孩子看到了火,好奇火是什么便伸手去摸,抑或是把点着的蜡烛往嘴里放。这样的好奇反而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天生的好奇很多时候是来源于无知,因为当时什么都不懂,所以对什么都好奇。而当人们逐渐长大,知道的多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变会变得少了。 这是自然规律,正常的结果,无可厚非。而如果想增加自己提出的能力,便需要深度挖掘自己,多观察,多思考。见得多了,想的多了,独立思考地多了,才会去对这个世界提出更多的问题。
你不能丧失还未曾获得的能力。
我很愤怒的要反对这个答案我很愤怒的要反对这个答案@eno-one按照您这种分析完全就是忽略了外界因素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我们都是社会产物,不可能脱离周围的影响,更不可能一切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更何况我们的意识也是不停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说到教育的问题我也不得不答,因为确实还当过老师我先说我自己,我是个非常爱问问题的人,小时候号称十万个为什么,在家问父母,上学问老师,记得很清楚有一次老师受不了了告诉家长:你女儿真是什么都要问,自己本子上小红花少一朵都来办公室问为什么比同桌少。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到现在这么大了还是喜欢问问题,但我除了上大学问老师问题,我初中高中都不问老师问题了,我清楚的记得一次上政治课的时候我和同学讨论一个关于法律的问题,讨论了很久,觉得这个是棒极了的很具有争议性的题目,我们兴冲冲的去问老师,结果老师一脸鄙视的说:考试考这个吗?别整天搞这些没用的!!!尼玛,当时的心情就是以后再也不问这个老师了,你当然会说那你问别的老师啊,但很可惜,我作为一个省重点的学生,遇到的别的老师还是这个死样子,让年少的我觉得好像我充满求知欲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就是不务正业。但是我到现在还是爱问问题,爱讨论问题在于我家人鼓励我,我同学喜欢跟我讨论问题,假如一个孩子父母不鼓励,老师不鼓励,到现在不爱提问题丧失求知欲,再看到您来一句: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怪别人。那是怎样的心情。你举那个囚犯父亲两个儿子截然不同遭遇的事情,我真有话说,你只看到结果却没看到两个孩子成长过程的细节。我父母离婚父亲也是囚犯,我现在生活幸福,刚刚大学毕业,但是我不会说一切都是因为我自己强大,我也有误入歧途过,要是没有我妈妈对我良好的教育,我周围一帮那么好的朋友,说不定我现在也是个小混混小人渣。而我曾经当过老师,我专门接待的是各种学校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不得不说,小孩子根本没有多大的判断力,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周围影响,很多小孩子聪明懂事儿,可能成绩不那么好,来我这儿哭的跟什么似的,为啥?学校老师不关心他是否礼貌善良,成绩不好就坐角落,看不起你。最后一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在我们年少时难以改变的外力在影响着我们,纵然自己的努力很重要,但在你还是孩童的时候很多打击是终身的。如果按照你那句:明明就是你自己无能。那一切问题都太好解决了,A和我抱怨和上司关系太差,我只需回答:你无能。B抱怨男友不好,我回答:你无能! C抱怨:公务员实在很难考,这么多走后门的。我回答:你无能.......................这下我的世界从此也清净了............当然我还是赞同你部分观点的,就是个人努力很重要,自己就需要自强,但你不可太绝对了!!!。。。。。。。。。。。。。。。。补充。。。。。。。。。。。。。。。。。。。。。。。。。一不小心又想到了一个事情。我们丧失提问的能力,不仅因为学校,还因为我们周围的环境和人常常觉得我们的问题愚蠢。小朋友喜欢问问题在于他们问什么,大人都觉得好可爱,都觉得可以回答他们,而我们逐渐长大了,常常要考虑这个问题问出来别人会不会觉得我白痴,即使在这个我认为氛围良好的网站仍然有这种现象。我昨天看到一个人问:毒蛇出没之地,七步必有解药,是不是真的。下面有人说再看到这种问题我就退出,好像问问题的人是个傻逼一样。相信生活中这个人问周围的人获得的也是白眼吧,也是觉得:嘿,哥们儿,你武侠看多了?你傻吧但我就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从下面一个人的回答中知道了下次我万一被蛇咬了我如何及时处理伤口,我该如何记住蛇的样子让医生给我打血清还有一个人问:人类可以登陆到太阳上吗?我拿这个问题问小伙伴,小伙伴告诉我太阳是气态的,引力大,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说不定人类可以发明出不怕热抗引力的高科技。但同样也因为很多可爱的问题被周围人视若白痴,让很多人生活中有问题也不想问了。我也呼吁一下大家,把你周围的人当成小朋友来看,不管他问多二的问题,在你知识能力范围内尽量的解答,因为你的行为鼓励了别人求知,也鼓励了自己多学知识帮助别人
我小时候是问题少年,长大了是问题少妇。我问自己各种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宇宙是怎么回事,有天堂地狱吗,有神鬼吗,时间是什么,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幸福还不离婚,为什么要生小孩。就是这样,从不停休,这些问题会不断充斥我的大脑,直到我想透彻了才能得到心安。但是这些问题我全是自己心里悄悄问自己的,不断去看书学习,结合实际来解决。哪有成人整天去问别人的,我们前十几年的学习不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吗?成年人不提问还有几个原因,1.不知道去问谁,问了周围人也不知道啊,这时候一部分人会上网,百度那么多问题就说明了成年人还是提问的。2.这些问题并不影响生存和幸福度,忙起来就忘了,事实上不影响生存和幸福度的问题不提也没啥啊。3.在孩子面前不能显得自己不懂,没面子。4.小时候提问的时候被打压了,造成了特殊性格。5.已经形成自己的固定思维和模式,这些问题都被自己歪曲解释了。以上这些可以几条并存。
我们很多人会将自己的某些过错,归咎于他人的某种行为。因为别人如何如何了,所以我才如何如何了。这就是一种推卸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与思维方式。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有一个父亲,因犯罪被抓去坐牢,剩下两个儿子独自养活自己。若干年后,两个儿子的生活大相径庭。老大事业取得成功,老二因偷窃也被抓去坐牢。当有人问起他们两人为何如此大的反差时,两人的回答就是一致的:“有这样的父亲,你认为我还能怎样呢?”所以不要把自己的某些过失归咎于因为别人如何,所以你如何?从小我就爱打篮球,父亲总对我说,你打球有什么用?难道你能进国家队?难道你能打NBA?如果按照以上的思路来看,是否我就应该乖乖听话的放弃自己的爱好?另外,我还想请问一下各位,你们从小就真的如你们所说,是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孩子吗?我父亲说的对,我的确进不了国家队,也打不了NBA,但若没有我对篮球的喜爱,当年又怎么可能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顺利拿下亚锦赛的全套视觉项目?我父亲说的对,我的确进不了国家队,也打不了NBA,但若没有我对篮球的喜爱,当年又怎么可能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顺利拿下亚锦赛的全套视觉项目?@阿傩的观点才是正确的。你不能丧失还未曾获得的能力。 我们以为自己拥有提问的能力。其实是错误的。不是所有的疑问句都是提问。提问。表层的含义是解决某些具体的认知疑问。例如,我有一块钱,如何购买一个最大限度改善自己生活品质的客厅用品。又例如:如何看待花一块钱,买了一个垃圾袋的人群。以上两个问题,是临时想出来的(请各路咬文嚼字语言洁癖党自动滚粗)。看似都是疑问句。看似都是为了解决提问者认知疑问。但,本质是有区别的。第一个问题,提得很具体,谁,什么时候,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这样做,这样做期望达到的收获,都列举的一清二楚。为何列举的一清二楚?因为提问者在提出问题时,经过思考,很明确自己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而第二个问题,是在上很常见的提问,提问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某种疑惑,只是为了解决某种好奇心理。他们在提问时,由于没有思考,不知道自己希望解决什么,于是提出大而空洞的问题。再由答案里的某些宽泛而浅显的内容中去获取信息。别把自己的无能与过失归结于环境和他人。明明就是自己无能。=============================================================随你们怎么说,你们说家长打压老师打压,最终打掉了你提问的能力也好。你甚至可以说在你回家路上一坨鸟屎砸你头上,把你提问能力砸没了也行。总之,你们的核心思维就是,你有今天这么SB,完全是社会体制家长学校老师造成了。我为什么要和你们这群无能能辩解呢?我真他妈的不够淡定啊!外因只能控制行为,不能抑制思维,你们懂?如果你们认为你们的思维是因外因被抹杀的,其实你们压根就不具备这个提问的能力。--------------------------------------------------------------------------------------------------------------------------为便于查看,所有答案都在个人收藏夹内( ENO[设计类]ENO[貌与人]),希望帮到需要的人。答案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出处,新浪微博:-eno-one-
最想吐个槽,你猜我在上提问和问答会害怕什么?尽管有时我尝试尽量客观,但是有时他人的答案对你冷嘲热讽,评论跟人吵架被人身攻击浪费精力。最开始接触,感觉有很多问题,但真正提问的时候去一个也问不出来,感觉很悲伤。我想是因为我之前对生活对知识理论都没有怀疑,对生活观察的不够,特别是没有随时想问问题的冲动和心态。问问题太犹豫了,怕表达不好自己被大神大牛嘲笑,怕被人说装逼,怕尴尬,怕出丑,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怕忙了半天浪费时间一场空,这怕那怕,趋利避害,哪里还敢有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中国如果你“过于”好奇,问很多问题,特别是小朋友,是很招人烦的,大家一般都没什么耐心,特别是爸爸妈妈。如果一个小朋友拉住爸爸妈妈的手一直问问题,刚开始爸妈还招架得住,但是后面就很烦,甚至会当着别人的面大声嚷道,你能不能安静点别烦我。这时候小朋友就会非常委屈,其实很多时候爸爸妈妈答不出你的问题觉得出丑下不来台。另外,如果你在学校里上课一直举手问问题,普通质素老师真的会喜欢你吗?你老提问领导,他真的会欣赏你的才华吗?大概很多人都觉得你爱出风头吧。掌握提问的方法也很重要。在伦敦交换,我觉得这里的父母跟孩子讲话都是蹲下来的,不管孩子多小,都会认真倾听他们说话提问不去打断,他们不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玩具,觉得这小孩这样讲话真好看然后跟别人卖弄,部分原因因为有些家长中年结婚,相对历练更多,不会像20几岁的年轻人那么猴急自我中心,更对尊重小朋友。没有包容的家长老师和社会,就没有会提问的孩子。
排名靠前的几个回答都曲解了题主的意思。题主所说的「丧失提问能力」不是「不会问问题」,而是「丧失了好奇心」。题主关心的是「为什么我们逐渐将一些本来应该好奇和提出疑问的事物,不自主地忽略掉了」。而不是「为什么现在的人都提不出好的问题来」。比如大街上随便找一个人,问:「你知道为什么一个星期有七天吗?」答:「呃,不知道」问:「那你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吗?」答:「诶,是啊,为什么我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复杂远远超过自己一个人所能了解、理解的程度时,我们见到什么都想问「为什么」的好奇心就被这种「接受自己一个渺小人类存在」的心态所压制住了。换个说法就是,虽然我们好奇的天性要求不停地问问题,但当你发现,倘若放纵好奇去提问,那人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要在提问中度过了。久而久之,我们已经对那些本该好奇的事物、情形产生了感觉钝性:「只要这个东西、这件事情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我就会无意识地忽略,默认它存在和发生的合理性」,就比如最上面那个例子,一个星期为什么有七天,这虽然的确是绝大多数人的「疑问」,但这个问题对大家的生活影响很小,因而大家就会不自主地忽略掉。这不能武断地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我们由此得以把精力放在对生存更有用处的地方,却也从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了解未知世界的动力和机会,甚至会忽略掉那些本来重要,值得提问,却没有来得及被我们的直觉所识别出重要的事物。所以,不是「部分人」,或者「应试教育下的中国人」逐渐丧失提问能力,而是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成长中免疫那些「无关紧要的」未知事物。事实上,那些相对保留了更大好奇心,更喜欢提问的人,往往也会面临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精力分散的困扰。
答案是三个字,安全感。提问,意味着要将未知事物纳入接触面。但是未知事物好可怕啊!提问被拒绝太丢脸了,需要补充背景知识和考虑问题措辞太累了,颠覆常识太痛苦了,未知状况太不安全了,问得不好当众丢人太难堪了……对安全感的过度追求,一方面迫使自己不得不收紧外界接触领域,一方面强化流程和秩序,将一切可能导致不安全的因素提前剔除出心智以外。受不得一点伤害,吃不得一点苦累,首先消失的是提问的欲望,然后是提问的能力,最后,什么是问题?世界上不存在这种东西啦。
当一切问题有了所谓标准答案,而且即使它们本就不正确,我们还要妥协、记忆并使用时。更可笑的是,有人说是这是因为害怕知识体系太过复杂而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实际上,高中知识的所谓正确,都是掌握在老师的手中。如果你问了,好点的老师会告诉你这是考试默认的规则,而有的老师也许会全盘否定你。试问,在一个提问之后只能被告知接受答案的环境下,谁还能不失去提问的能力?献上一例高中生物经典争议。
原本,@Arthur Wang 已经很精准地回答了问题,但是一些人认为答案“抖机灵”,“没有帮助”,因而慢慢被沉下去,我觉得必须进一步阐述。重申问题,“生活中有些人提问的能力慢慢削弱甚至丧失,这些人是从什么时候,因为什么而丧失提问能力的呢?”@Arthur Wang 回答:“Q:把鼻,你会唱小星星吗?A:考试考这个么? ”请问,这个回答哪里不对?————————— 分割线 ————————被沉的原因,是由于@eno-one 把这个“抖机灵”的回答驳了个底朝天。他举例道:有一个父亲,因犯罪被抓去坐牢,剩下两个儿子独自养活自己。若干年后,两个儿子的生活大相径庭。老大事业取得成功,老二因偷窃也被抓去坐牢。当有人问起他们两人为何如此大的反差时,两人的回答就是一致的:“有这样的父亲,你认为我还能怎样呢?” 他认为,“我们很多人会将自己的某些过错,归咎于他人的某种行为。因为别人如何如何了,所以我才如何如何了。这就是一种推卸责任,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别把自己的无能与过失归结于环境和他人。明明就是自己无能。”看似有道理,但是,为什么两个处境相同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个现象,总有种博概率的感觉。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博概率?对于很多涉世不深的人来讲,不应该太强调他属于“无能”或是“有能”。我更倾向于,下意识的选择,会影响人的一生。而人的这种“下意识的选择”,势必受长辈与社会的影响,无法完全脱离控制。从概率上讲,坏的结果,永远比好的多。所以, @Arthur Wang的答案,有其针对性——“Q:把鼻,你会唱小星星吗?A:考试考这个么? ” 我也可以断定,这个答案,才是最精准的回答之一。而@eno-one 认为,“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无能与过失归结于环境和他人。”我表示赞同,因为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事态度。不过,当我们分析别人的境遇时,却不应该用这种态度。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关注教育的人,就应该有“同理心”。而不是冷冰冰地对别人说,你自己无能,别把问题推给其它。 我们可以鼓励所有人,别太在意外部因素,只要自己努力,总有机会。但是,如果要谈一个群体,谈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为什么不断缺失,就不应该抛开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过度强调自我修养,只不过是雾里看花。@Arthur Wang的好答案不见了,实在让人气愤。告诉我,你们的思考标杆在哪里?————————— 分割线 ————————以免被指没有回答问题,答案如下:之所以我们普遍丧失了提问能力(思辨能力),是教育的过分功利所导致。 当然,@eno-one 所说的“无能”,也是因素之一。但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想办法去改造一切“无能”的人,让他们通通变成“有能”。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教育之于我们的孩子,有责无旁贷的引导义务。如果我们明显感觉到,中国的孩子普遍缺乏创造力,我们就应该先去质疑教育,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再鼓励孩子们,你可以尝试着去努力。方向不能错误。否则,有什么资格去说自己“特别在意教育类问题”?在意吗?我明明只看到,你站在教育的”神圣“一方,居高临下地质疑他人“不努力“或“无能“。
我们两千年来的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导致的是一个无比稳固的社会结构,没有变革而只有不停的王朝轮回。当然,到了最后它带来的是落后以及挨打。讲这个是因为与题主的问题相关,然而悲哀的是,我发现我们许多对古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却也正好能够回答这个当代在互联网上提出的问题。首先我们最直观能够感受到的一个原因就是『单一而标准化的社会评价体系』,就像前面@Arthur Wang 答案中提到的:Q:把鼻,你会唱小星星吗?A:考试考这个么?就能引起许多年轻人心里的共鸣,9年以上学习生涯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兴趣、为了应用、为了突破。所以考试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在学校里考卷是权威、老师是权威,甚至连吃饭的地方都是等级严明分开的。在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朱熹提出『格物致知』之后,全体中国的读书人就开始翻来覆去的研读有限的几本经史子集,而将算数、几何、天文、药理等实用科学一股脑全看做了「奇技淫巧」,只因为它们对仕途没有帮助,而做官又被看作是当时唯一有出息的成就。今天呢?谈起成功,在我们被周围和媒体全面影响的脑子里联想到了什么?大把的金钱、身居高位、奢侈品、呼风唤雨。很多人做梦都想要过上如此的生活,成为今日自己羡慕的对象。于是最有价值的能力就是「会赚钱」、「会做官」。就像我们将动物简单粗暴的分为了「能吃的」和「不能吃的」,然后将能吃的养起来,不能吃的杀光了好把地空出来造房子圈钱。单一而标准化的社会评价体系可以带来效率,但是副作用也很明显,那就是抹杀了我们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我们不再问为什么,仅仅是因为每个人都自以为清楚原因、明白目的,因为不断的有人在告诉我们所谓正确答案好让你放弃思考成为钢铁社会的一个零件。在我们的俗语里面有许多类似『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和『“立言、立功、立德”等三不朽』这类关于人生意义的指南。这是第二个原因,『文化的影响』。王小波有本书叫做《沉默的大多数》,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存在着不可直说、默认大家都清楚的『潜规则』。其实有些看似稳固的体系是十分脆弱的,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假如说的太明白了,当连表面的稳定都无法维系了之后,它的土崩瓦解往往就在一瞬间。儒家说君子要“温良恭俭让”,因为这种人越多,社会就越是一团和气。但由于这是『潜』规则,从来不见于书面的,尺度是由人来把握的,于是有权力的人说是对的,那就是对的。不然对的也是错的。『人治』才会使得『潜规则』横行,才会让多数人变得沉默,才会让我们不再去做许多『没有意义和结果』的事情。虽然赤身裸体的『皇帝』太过丑陋,但人人都知道再丑也是皇帝,况且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也就与我不相干了。不相干的事情,我们又何必去好奇,去提问呢?环境导致的必然是对个人的影响,因为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和一无是处。很多人觉得「创造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上天赐予小部分人的礼物;但要我说,「创造力」是组织和制度的结果。科技成果为什么会在文明社会井喷,因为奴隶是没有动力去发明创造的。生物学上来讲还是同样的人,但只有当人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有能力守护自己的财富后才会去挖空心思做出改进。现代一些以创造力著称的企业和国家无一不是有着良好的鼓励创新的制度。管理学的诞生就是源于现代社会对人的尊重和个人才能的重视,也只有当将人当人看待而不是零件才有可能激发对方主动的贡献。所以我觉得,「有些人在愚蠢的企业里是一双昂贵的手,在聪明的企业里却是一个超值的人」。当我们在问『为什么有些人提问的能力慢慢消失了』的时候,其实我们问的是『为什么有的人不再有提问的动机了』,因为探索世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不可能消失的,它只可能被压抑住。最后,我想说的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能够改变周围的环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适应。别人这么做,不代表每个人都必须这么做,勇敢一点,理智一点,不需要抱怨环境和社会,改变自己比什么都重要。这里我想到了一块『传说中』在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的无名墓碑上的墓志铭,是这么写的: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不过似乎出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内容挺有价值的,就不拿掉了。随手写就,逻辑不是很清晰,还望海涵。
我很欣慰自己一直对这个世界保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并未丧失提问的能力。但我现在并不经常提问,因为我习惯先对自己发问,然后再自己去努力寻找答案,最后一步的办法才是对别人发问。大概因为我并不是一个特别才思敏捷,思维跳跃的人吧,所以我所产生的疑问绝大多数早有先辈思考过并做出了解答。我只需要更加善于搜索,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就可以了。至于我为什么这样,单纯是因为我太!讨!厌!伸!手!党!了!
这不是你的错啊题主,你只是太年轻了-_-b-机灵抖完,下面私货-那些说你懒的人是在抖机灵吗?还是猴子派来的逗逼?指望一个富有求知欲的年轻人对他感兴趣的问题都有足够问为什么的知识储备真心是在逃避现实啊!!多少看似朴素的问题,没有足够深入的学习,来归纳个专有名词都做不到啊臣妾真心做不到啊汝造否??我来个常见的,基因是怎么把遗传信息表现到身体上的啊??车仑渣木有学过大学森雾你女子女子讲讲呢那~讲你个贾斯汀比伯啊!非要深入了、全面了、肯定了的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世界上活着的人没有能搞定的啊!!要从基因的表达、氨基酸的形状、蛋白质的修饰与调控之类的动轴一堆的假说推测可能性来答都是肤浅啊!!人类连内含子外显子究竟干什么的都搞不明白啊!!往深入了就是化学反应啊一对的化学反应啊!!各种键断裂各种键形成啊构形构象会变啊!!!供能的是果糖也是葡萄糖归根结底还是果糖啊!!!有毛用啊你敢问我各种离子和能量是怎么调节酶活性的老子只有假说啊!!你敢问我这些狗屎化学键tm怎么形成怎么断裂的老子喷你一脸羊习习啊!!世界的一切都是物理学家的事你去问物理学家好不好他不懂生物你抽他丫的啊!!!看了上面一段你是不是有点不明觉厉?我也不明觉厉。你是不是有点想骂娘?我也想骂娘。你是不是想说你只是想简单的了解一下基因的翻译与表达?滚去抽物理学家!越是朴素的、生活中可能会思考但是需要研究的问题都可能会如此复杂。光是“两家并排着的店铺,一家的饮料比另一家贵5毛,但是可以刷饭卡,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去贵的那一家买,甚至直接给现金?”这个问题就有得各路文科人士菊紧蛋疼了。然而你没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实在没有办法吧一个问题拆成一个个细小的专业问题来逐个解决。还是拿遗传表达来举例,你读过一些科普,知道了遗传的表达设计dna的转录,rna的翻译,蛋白质的生化作用,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好吗!dna如何转录的?dna酶。怎么作用的?@ 隔壁搞物理的。rna怎么翻译的?核糖体。核糖体长什么样?70s和80s。怎么作用的?@ 隔壁物理学家。在这些@ 隔壁物理学家中间,是我不知道该如何拆的大问题。你真要纠结于一步一步的细化、分解你的那个朴素的大问题,就不得不增长你的知识,踏入专业的范畴,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去钻研,甚至可能到最后就是一句“懂个蛋”而已。你肯把你一生搭在一个别人眼中的“蠢”问题上吗?算了吧,你只是好奇心旺盛而已。你只是对一个未知的东西抱有好奇,而且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想知道点什么,就是如此朴素。当你想直接问一个需要大量专业知识的问题时,在专家目前看起来真的很蠢,专有名词不知道,三观可能还不同,一群基佬吵了几十年还没有结果的东西不得不浓缩精炼从头科普给你,你还可能觉得看不懂没兴趣了连个回复都没有,何必呢?所以,问不出好问题不是你的错。没有一个业余的人能够对自己旺盛的好奇做出非常精确的描述。那些看起来朴素又宽泛的问题之所以被别人称作好,那是因为答题的人早就对这个问题有过深思熟虑,答案早已准备好,只差问题而已。-正文-之所以你问不出好问题,还是因为你蠢,而你以前遇到的老师都太好了。
我来反驳第一名的第一名的观点基本概况为:你不会提问是自己能力的问题,和外因无关 。这和那句你生活不好,是你不够努力,不要什么都怪社会,这几乎是一个逻辑。有人总是把这类问题归结到努不努力和有没有能力上,这种问题明显已经上升到很多人身上,社会问题应该有社会问题的思考方式,对个体的评判应该有个体评判的方式。就如同你用php写程序,你必然所有程序都遵从php的准则来做,无论php有什么优缺点你都躲不掉,但是在这个准则之内你依旧可以通过不同的解决方案,把程序写的更漂亮。php的优缺点即是社会问题把php写的怎样则是个人问题你不能因为你此时此刻程序写得漂亮就断定:不会有程序受php缺点的限制,搞不定的都是不努力的人。用个体能力不够无法写好程序的思维方式去探讨社会的问题,基本都是不靠谱的。关于生活不好是不努力这句话,完全可以对比一下朝鲜和中国的差别,我相信不会有人怀疑中国高收入人的比例是多余朝鲜的,如果你认为这是因为朝鲜有太多的人不够努力,你觉得合理吗?提问能力也是相同的逻辑,社会当然影响个体的提问能力,最简单的当你每天连过上温饱都难的时候,你如何去思考,中国和朝鲜肯定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回答LZ的问题:问题多是产生于有疑问的时候,提问能力退化,多数因为人年龄大了会留在心灵的舒适区,而停滞不前,成为这样的人,很多时候是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方方面面的影响人们,却让人们意识不到他的存在。社会就像染缸,你不能因为你来得早染得深一点就去看不起那些染得浅一点的人,问题从来不是深浅,而是为什么一定要染。重要的是明白你正在被染色
没人指出第一那个 eno-one的答案是循环论证的么?发现了举个手。因为自己无能 -& 所以丧失提问能力丧失提问能力 -& 所以只是自己无能
They just don't care.
提问的能力,我想至少应该包涵三个层次的能力:一是”能不能“提出问题,即还有没有对世界的好奇心,有没有提问的欲望;二是能不能把自己想问的东西表达清楚,让他人明确你想问什么;三是能不能通过合理的提问方式(包括问谁,怎样问,什么时候问)获得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第一个层次的能力,其实“我们”已经丧失得比较厉害了,这和巴甫洛夫的狗一样,经常在提问的时候不断被否定,于是心理上的“不敢”上升到潜意识里欲望的消减;当然好奇心就不强了,这跟我们所处的文化有关;但如果从年龄上来看,成长中自尊心的增长也会让我们的提问减少,很多时候提问可能就意味着无知,尤其是一些自己不太了解的东西;或者是感觉其它人都应该懂的东西,自己就更不敢问了,这种情况应该是与文化没有很大关系的;还有就是成长中价值观的改变,在小时候,了解世界可能是最大的需求,所以求知欲会很强,但慢慢地长大后,自己的需求更多元化了,对知识的需要慢慢地由好奇转向“有用”了,没用的知识的吸引力慢慢下降了。这个与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但也应该是普遍存在的情况。再有就是认知范式的影响,当我们从外界不断获得信息的时候就在不断地构建我们心目中的世界,当这个世界构建得比较完整的时候,疑问自然就变少了;那些本来是不确定的东西因为生存的需要,我们的认知系统把它们当作确定性的“知识”,从而补全了认知的空洞;这种补充机制可以迅速地满足我们原始的求知欲望。要打开更多的认知空洞需要我们的反思能力和反思的勇气。第二个层次的能力其实并不太难,把自己想问的东西表达清楚;只要拥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对相关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本都可以做到;第三层次的能力就会比较难一些,当你想每个提问都得到好的回答的时候。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去考虑提问是否恰当,也没有考虑提问的时机与场合却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答案。谈到能力,一般都会有高低好坏之分;一个提问的好与坏,不同人的评价不一样,源于不同人的需求不一样。对提问者而言,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又没有收到“楼主SB”之类的回答,应该就算是好的提问了;对这样的网站而言,能获得可读性比较强的回答,可能就是好的提问了;有时候我看到被删除或者关闭或者被修改的提问会很气愤,更气愤的是看到相似的提问却活得好好的,区别就在于人家的提问下已经有不错的回答了。更有些时候,我看到一个问得比较好的提问却因为回答者比较少而被合并到另一个提问得不太合理的问题下面了。对其他“回答者”来说,可能你问得人家不知怎样回答就不是好的提问了;或者你问得不太明确就是坏问题了。但这些人可能不知道,正是那些问得很泛的问题下面产生了非常多优秀的回答。也许有人又想吐嘈“如何评论”类的提问了,关于这个我已经在这里说过了。如何评价“如何评价”类的提问? - 吐槽专用——探索者19 - 专栏
既然@eno-one 认为这是个教育问题,那我觉得至少有一方面原因是生活中(非互联网)寻找解答者的成本太高。从我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老师基本以授业为主,能沟通顺畅并且愿意为你传道解惑的好像不多。父母文化程度一般,也没有兄弟姐妹,朋友间有些不方便问,有些你也知道他不懂(专业对口的,咨询朋友的情况就比较多了)。所有有些问题感觉身边问谁也不能给出信服的答案。好在在接触互联网之后都一律百度知道了。上也经常有这种情况:草,这个问题我以前好奇/纠结过很久啊,快看看大牛们怎么说的。这种当年没有问出口的问题,不是因为不好奇,也不是因为考试不考,自己也瞎想过不少,但是不知道该问谁能问谁,谁能告诉我答案。
其它类似问题
其它人正在问的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万个为什么所有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