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为什么会提出记者教师道德规范范

中公考研部落
直接手机输入网址
扫描二维码
2017年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记者之邵飘萍
辅导课程:&&
来源:中公考研&&发布时间: 09:39:48
[摘要]中国新闻史上有很多知名的记者,他们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公考研整理了他们的相关信息供2017年考生参考。以下是有关邵飘萍的相关信息。
  2017考研备考学习群:
  邵飘萍是中国新闻史中的知名记者,也是常考的人物之一。整理了有关他的相关内容,2017年考生可以了解一下。
  一、人物简介
  邵飘萍(-)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名振清,笔名飘萍,阿平、青萍、素昧平生等。浙江东阳人。
  原北京平民大学和国立法政大学教授及原务本女子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实际发起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人称为&新闻全才&。
  二、邵飘萍的新闻活动梳理
  《汉民日报》&&正式走上&新闻救国&的道路
  1912年,与杭辛斋共创《汉民日报》,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汉民日报》是浙江军政府资助的日报
  言论宗旨:
  &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之共和政府为唯一宗旨&。
  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笔政
  以立论尖锐而著称
  东京通讯社
  东京通讯社:邵飘萍与潘公弼、马文车创办
  最先向国内揭露日本与袁世凯交易的&二十一条&
  主持《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笔政
  1916年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报道&北京特别通信&用&阿平&作笔名
  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
  邵飘萍愤慨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中国舆论,于1916年7月,首创了&北京新闻编译社&,自编本国新闻,翻译重要外电,每天19时左右准时发稿。
  命运多舛的《京报》
  《京报》于日问世,是一张对开四版的日报。报馆设在前门外三眼井38号,后来又相继迁至小沙土园、魏染胡同。
  《京报》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
  办报的理念和宗旨:&公平真确&
  《京报》 &三多&的特点:新闻多、评论多、副刊和附刊多
  创刊不久,《京报》的销量从最初的300多份,一跃上升到4000多份,成为京城的一家名报。
  日,《京报》创刊不到一年,为五四运动推波助澜,并因《京报》揭露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的卖国罪行即被当时的&安福系&北洋政府查封,邵飘萍遭到通缉远走东瀛。
  1920年,&安福系&政府倒台,《京报》得以复刊。
  &复活& 《京报》
  1920年段祺瑞的安福系政府垮台后,邵飘萍返回北京,重新办起《京报》,使其迅速成为国内一流的报纸。扩张后的《京报》由原来的对开四版一大张变为对开四版两大张,遇有重大事件,另外发行特刊和号外。
  在加强新闻报道的同时,邵飘萍注意开拓新领域,先后创办了《海外新声》、《小京园》、《经济新刊》、《民众文艺》、《图画周刊》、《妇女周刊》、《新闻副刊》等几十种副刊,孙伏园、徐志摩、刘半农、石评梅、鲁迅、王小隐、徐凌霄等人都曾参与编辑工作,对中国思想、文化、经济、教育等诸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1926年邵飘萍遇害,《京报》被迫停刊,两年后在其夫人汤修慧的主持下再度复刊。
  二次复刊后,汤修慧任社长和总经理,此后十年,汤修慧艰难支撑着邵飘萍的遗业,直至七七事变后最终停刊。
  参与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
  他作为新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包括毛泽东、邓中夏。
  两本新闻学的开山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
  第二次流亡日本受聘于大阪《朝日新闻》顾问,完成专著《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
  三、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1、广泛交游:以如何可尽其职务为交际活动之目的
  邵飘萍认为新闻应该独立、无阶级性的观念,他说,在采访中,要既无敌友概念,也不以道德为交际标准,只看对方是否与新闻有关。
  2、采访指导思想务实明晰
  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深入采访、细致调查。反对有闻必录。
  注重记者的素养,坚持真诚和平的采访态度
  采访活动关注时局,铁肩担当社会正义
  3、采访技巧灵活精湛
  (1)随时处于角色之中,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
  (2)善于把握采访对象心理
  (3)千方百计,随机应变。
  (4)废寝忘食的工作作风及&视死其若休&的勇敢无畏精神
  四、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1. 独立的办报方针。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
  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3. 致力于新闻改革。
  邵飘萍提倡唯物主义的新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速的再现。他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他讲课时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应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保护新闻自由。
  新闻转播学考研中,专业课占据了300分的分值,中公考研建议2017年考生多花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课上。为了帮助同学们备考,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推荐阅读》》》
| | | | | |
研友互动师兄学姐答疑解惑群
2018考研资料群
2018考研英语交流群
2018考研政治交流群
2018考研数学交流群
中公名师导读
精华文章推荐邵飘萍的新闻底线,邵飘萍的新闻思想,邵飘萍有偿新闻,邵飘萍的新闻生涯,邵飘萍的新闻思想论文,邵飘萍 新闻教育,新闻记者的道德底线,邵飘萍死于有偿新闻么,新闻从业者职业底线,新闻行业坚守道德底线,邵飘萍简介,邵飘萍评价,邵飘萍图片,邵飘萍的对话,邵飘萍名言,邵飘萍的妻妾_三路知识网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论文 研究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石伟泰 【摘要】纵观当今媒体发展,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最大的贡献便是启发了我们后一代的新闻从业者, 交给新闻业者么么 应持何种的新闻思想,应坚持何种的道德底线,应该坚持新闻记者的本分,不屈 不挠,服务于.........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邵飘萍是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
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专业资料。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程力沛 来源:《编辑之友》2011 年第 09 .........
邵飘萍,原名新成,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 《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 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
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追寻与失落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新闻知识(03) ?新闻名家? 邵飘 萍: 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追寻与失落刘国强罗 芳 邵飘萍.........
文艺评论 浅析邵飘萍新闻价值理论田莺(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530004)摘要:于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论述新 闻采访的学术专著。其新闻价值理论历来.........
试论邵飘萍的采访艺术_兼论其对当今新闻记者的启示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newsworld 媒介纵横 试论邵飘萍的采访艺术——兼论其对当今新闻记者的启示 —■.........
邵飘萍的新闻采访艺术——兼论对当今新闻记者的启示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news world l 媒介纵横 邵飘 萍 的新 闻采 访艺术 兼论对 当今新 闻记者 .........
浅析黄远生和邵飘萍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史上 ,有两位名人 ,一为黄远生......
邵飘萍的办报活动及历史贡献 吴一龙 【摘要】 :邵飘萍是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事业家,新 闻理论家和新闻教育家,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为唯一.........
规范不到的空间 学习职业 红色虚线内——法律的禁止性规范,行为 道 的底线。 ...20世纪以后 发展 徐宝璜、邵飘萍、黄远生、邹韬奋等 学者报人将其作为新闻学的.........
这带有娱 乐性质的消息显然脱轨于一个主流媒介的职业道德底线, 违背了媒体人道...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曾对新闻记者的品德修养提出要求, 他认为记者之要素以 品.........
邵飘萍与林白水的新闻观比照_广告传媒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关于新闻专业的两位新闻巨子的新闻观对照邵飘萍与林白水的新闻观比照邵飘萍与林白水是同处“五四”时期的.........
倒袁后不久,邵飘萍受聘任 《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当时北京新闻界社会声誉极差,记者虚 7 构成风,报纸难辨真伪。邵飘萍以一个 职业记者出现,深入实际采访, 追寻.........
《新闻学》,王韬著 d《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著 2、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是( )...脱俗,让低级趣味成为流行,随意贬低“真善美”的主 流价值观,突破社会道德底线.........
庞德 20 世纪初,第一个将新闻价值理论引入中国的是( ) a.徐宝璜 b.邵飘萍 c.戈公振 d.蔡元培 新闻传播行为, “三要素说” (事实、新闻报道者和新闻.........
邵飘萍的名记者风采 ---走新闻救国不归路的乱世飘萍 ---走新闻救国不归路的乱......
邵飘萍之所以成为采访独家新闻和 内幕新闻的大家,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 精湛的采访......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摘要】 邵飘萍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思想,既具有 摘要】 邵飘萍是中国.........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论文 研究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石伟泰 【摘要】纵观当今媒体发展,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
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专业资料。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程力沛 来源:《编辑之友》2011 年第 09 .........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思想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邵飘萍是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
邵飘萍新闻思想形成原因探析_专业资料。邵飘萍是五四时期著名报人,其新闻思想在当时报人中颇具代表性。邵飘萍新闻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他所处的时代思潮动荡、媒介之力.........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摘要:邵飘萍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记者、报人。他提出的新闻记者要有品性,新闻 报道要有真实性, 报刊媒体要有真实性的新闻伦理思想在当时.........
试论名记邵飘萍新闻思想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试论名记邵飘萍新闻思想 —对当代记者的启示摘要:邵飘萍是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著名的记者、报人,杰出的文 化.........
报人邵飘萍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报人 邵徐 飘百 柯萍 “邵...他创办《京报》、自办通讯社、提出许多宝贵的新闻思想主张、写 下许多新闻著作.........
■ 热门推荐张作霖为何执意要将一个记者处以极刑?
张作霖为何执意要将一个记者处以极刑?
来源:凤凰网历史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冯玉祥曾经说过,“飘萍一支笔,能抵十万军”,冯玉祥所说的以笔为刀,纵横民初报坛的奇男子,就是《京报》的创始人邵飘萍。日,这位名动全国的报人,被京师警察厅判处极刑,死的时候年仅四十岁。
邵飘萍的直接死因,源于他与奉系张作霖结下的梁子,早在1918年,邵飘萍的一篇报道,就揭出了张作霖掠夺军火的丑闻。1925年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军酣战之际,张作霖手下的大将郭松龄阵前倒戈。邵飘萍不但在舆论上给予支持,而且穿针引线积极促成了郭冯的联盟。他的《京报》更是发行整版“特刊”,赞扬郭松龄的“叛出”,历数张作霖的恶迹,甚至鼓励张学良“父让子继”。
据说张作霖为此是给了邵飘萍汇款三十万元,“希望能帮助《京报》走上正轨”。不过此举并没有封住《京报》之口。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1926年4月,张作霖的先遣部队进入北京,一纸对邵飘萍的悬赏捕杀密令也随之来到。
处死邵飘萍的是被他称为“马贼”的“老帅”张作霖。对于“老帅”“杀”的决定,即使是所谓具有现代思想的“少帅”张学良也没有发出反对之声。演绎了一场杀戮报人的“上阵父子兵”。
其实作为记者、著名报人,不特是张氏父子,邵飘萍可以说是树敌无数,而让很多人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就是他的思想。
比如邵飘萍把记者定义为“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和被统治之外的第三者。也就是说,记者既不是某集团、某政党、某政府的“喉舌”,同时也不是民众的“喉舌”,既有揭穿真相的义务,还有启蒙民众的义务。
那么这样一种办报理念,在从来没有言论自由,有的只是“三千年文祸”的国度里,邵飘萍的结局似乎是注定了的。
4月26日凌晨1时,京师警察厅把邵飘萍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尽骨为断”。
随后便秘密地判处死刑,罪名是“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三小时之后,邵飘萍被押上了天桥东的刑场。行刑者用马枪朝他的脸后射击,子弹是从右眼穿出。
据说,这位报业巨擘赴刑场之时,是身着长袍马褂,从容淡定,临刑前,邵飘萍向监斩官拱手施礼节,说道“诸位免送”。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o 凡注明“东莞时间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o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时间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邮箱:(请将#替换成@) 处理时间:9:00—17:00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46; &#46;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46;论邵飘萍之新闻记者观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人民网―铁肩辣手邵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铁肩辣手邵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30年代,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回忆起当年在北京大学时的情景,曾动情地谈起“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邵飘萍,他对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127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张作霖为什么一进北京就要杀邵飘萍?我们还得从他作为独立报人的辉煌一生说起。新闻报国 &&邵飘萍(),浙江东阳人,出身贫寒,从小在金华长大。1899年他只有14岁就考中秀才。1903年进入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位比他年长9岁的民主革命者张恭的影响,张恭于1904年创办金华有史以来第一张报纸《萃新报》,邵飘萍正是从《萃新报》获得对报业的最初印象。 &&&&1906年秋,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师范科,学制三年。同学中有陈布雷、邵元冲、张任天等人。这三年,邵飘萍读到了《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大开了眼界,并被梁启超的文章所深深感染。他开始为上海的《申报》写地方通讯,1909年春,省运动会期间,他还和陈布雷、张任天三人一起,在一个图画老师指导下,办过一张《一日报》,这可以说是他报业生涯的开始。在此期间,他受到章太炎、蔡元培、徐锡鳞等人的影响,和鉴湖女侠秋瑾曾有书信往来,秋瑾殉难前5天还给他这个青年学子写过一封信。 &&1909年夏,邵飘萍大学毕业回到故乡金华,在他的母校教历史、国文。这是他一生中最安定的一段日子。他在教书之外,主要的工作是为上海的报纸写通讯,成为《申报》的特约通讯员。他酷爱新闻事业,对报业怀有特殊的感情,有“新闻救国”之志。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过“因此关系,辛亥革命之岁,遂与杭辛斋君经营浙江之汉民日报。” &&1911年,辛亥革命后杭州光复,杭辛斋受命筹办《汉民日报》(杭辛斋(),浙江海宁人,1898年,涉康、梁案曾遭清廷拷打,险被杀头。1905年参加同盟会,赴京办《白话报》,因触犯权贵被禁。在报界很有影响)。他知道邵飘萍经常写些地方通讯,两人一见如故,当即聘邵为主笔,共筹《汉民日报》。11月18日,即杭州光复后的第11天,《汉民日报》就出版了,经理杭辛斋、主笔邵飘萍。&&&&该报“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之共和政府为唯一宗旨”。11天后,《浙江军政府公报》创刊,也聘邵飘萍为编辑(经理马叙伦、总纂杭辛斋)。他从此进入新闻界,开始了他15年的终身报业生涯。 &&1912年春,杭辛斋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将《汉民日报》交给邵飘萍一人主持(这时他还兼任《申报》、《新闻报》的特约通讯员)。他对时局有着惊人的洞察力,早在辛亥时就对袁世凯有入木三分的认识。他在1912年1月写的时评中即指出: &“帝王思想误尽袁贼一生。议和,停战,退位,迁廷,皆袁贼帝王思想之作用耳。清帝退位,袁贼乃以为达操莽之目的,故南北分立之说,今已隐有所闻矣!  ......袁贼不死,大乱不止。同胞同胞,岂竟无一杀贼男儿耶?”  5天后又评论: &&“总统非皇帝。孙总统有辞去总统之权,无以总统让与他人之权。袁世凯可要求孙总统辞职,不能要求总统与己。”&&&&他以一个独立报人特有的敏锐,发表了大量短小、深刻、具有预见性的时评。不幸的是,全被言中了。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邵飘萍就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至袁世凯。他仗义执言,毫无顾忌地抨击当局:“呜呼!内务部。呜呼!内腐部!”“人但知强盗可怕,不知无法无天的官吏比强盗更可怕。”并声言“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 &&日,浙江当局以“扰害治安罪”及“二次革命”嫌疑罪,查封《汉民日报》馆,逮捕邵飘萍。他后来自述“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还曾遭到过暗杀。&&&&邵飘萍因为反袁入狱、三进三出,出狱后只得到日本暂避,在法政大学学法律、政治。同时,为国内的报纸写评论。他还组织了“东京新闻社”,反对袁世凯卖国。&&&&尤其注意搜集海外新闻学知识,1915年10月就开始编著《新闻学》一书,12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论新闻学》一文。积极倡导新闻救国,为后来回国办报做准备。“呜呼袁世凯”&&&&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他于当月下旬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护国斗争。“为《申报》、《时事新报》、《时报》执笔。”发表了著名的时评《预吊登极》: &“京电传来,所谓皇帝者,不久又将登极。呜呼!皇帝而果登极,则国家命运之遭劫,殆亦至是而极矣!但二月云云,尚需多少时日,各处反对之声势,再接再厉。所谓登极者,安知非置诸极刑之谶语乎!记者是以预吊!”&&&&全文共86字,却用了6个“极”字,把“登极”和“极刑”相连,预言“登极”之日,也是“置诸极刑”之时。短小精悍,用语犀利,给民众以希望。他在上海主持三报笔政,坚决支持蔡锷反袁护国的壮举,猛烈抨击袁世凯的罪恶行径。写下了一系列犀利、精辟的文章,如:《吾民不得不去袁氏之理由》、《同迫退位》、《十五省劝退》、《呜呼袁世凯》等,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十五分钟。仅据《时事新报》的不完全统计,他就发表了社论36篇、时评134篇。他高举反袁大旗,为扫除专制、重建共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邵飘萍之名遂誉满全国。“北京特别通讯”&&&&1916年袁世凯死后,上海《申报》社长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申报》是当时上海第一大报(资格最老、销路最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他以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的面目出现在民众之中,深入实际采访,把真实的情况告诉读者,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在短短两年间,他就为《申报》写了200多篇22万多字的《北京特别通讯》,都是来自第一线的报道。他的文章真实、生动,深刻、犀利,分析在理,常常是一针见血,有其独到之处,因此才脍炙人口,风靡大江南北。&&&&请看他揭发张作霖1918年2月抢劫政府军械而写的一篇报道《张作霖自由行动》:“奉天督军张作霖,初以马贼身份投剑来归,遂升擢而为师长,更驱逐昔为奉天督军现为陆军总长之段芝贵,取而代之。‘张作霖’三个字乃渐成中外瞩目之一奇特名词。至于今所谓‘大东三省主义’,所谓‘奉天会议’,所谓‘未来之副总统’,所谓‘第二张勋’,时时见之于报纸,虽虚实参半,褒贬不同,委之马贼出身之张作霖亦足以自豪也矣。”“消息传来,此当中原多故,西北云扰之时,张督军忽遣一旅之师,截留政府所购枪械二万余支,陈兵滦州,观光津沽。当局莫知其命意,商民一夕而数惊”。寥寥几笔,就已活灵活现地画出了马贼出身的军阀张作霖的嘴脸,也为他自己8年后被杀埋下了最初的伏笔。&&&&他痛感中国没有自己的通讯社,首创了“北京新闻编译社”,自编本国新闻,翻译重要外电,每天19时左右准时发稿。对此,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国人自办通讯社,起源于北京,即民国5年7月(应为8月),邵振清所创立之新闻编译社是也”。《京报》:“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在北京的两年,邵飘萍深深感到要有自己独立的报纸,不依附于任何权势集团,独立地发言,独立地报道,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以反映民众的呼声,做民众的喉舌。而当时的报纸几乎都被各个政治集团操纵,《北京时报》是段祺瑞的背景,《晨报》是研究系的报纸,《黄报》由张宗昌资助。邵飘萍献身报业已近10年,作为一个独立的报人,他是多么渴望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啊!&&&&日,他辞去《申报》驻京记者之职,创办了著名的《京报》,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在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明确的提出了他的办报宗旨,“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京报》一开始只有他和潘公弼两个人,无党无派,不以特殊的权力集团为后盾,主张言论自由,自我定位是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就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声望倾动一时。&&&&邵飘萍从此走上一条自资独立办报的艰辛道路。其言论既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排除各种干扰,开创了20世纪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大书“铁肩辣手”四个大字(取自明朝因反对奸臣严嵩被残杀的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将“妙”字改成了“辣”字)悬于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他主张新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报纸应该监督政府,还应该教育民众、唤醒民众。80多年前,他就是在这些思想支配下,把《京报》真正办成了人民大众自己的喉舌(当然,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邵飘萍后来在《京报三年来之回顾》中说:“《京报》每顺世界进步之潮流,为和平中正之指导。崇拜真理,反对武力,乃《京报》持论之精神。出版不数月,颇蒙内外各界赞许,在言论上已占相当之地位。”到日,全国好多地方(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浙江、东三省等)都设立了《京报》代派处,成为一张全国性的大报。其言论影响之大从章士钊攻击他的“良家子女,累累伺振青之声音颜色以行”可见一斑。新闻研究会:一份令人吃惊的学员名单&&&&1918年10月,邵飘萍促成北大成立了新闻研究会,蔡元培聘他为导师,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当时《京报》刚刚创立,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一直坚持去上每周二小时的课。他提出记者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品性要完全独立,有操守人格,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他强调记者要“探究事实不欺阅者”。还讲授了大量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如采访、组稿、编辑、校对等),并指导创办了《新闻周刊》。&&&&1919年10月,得到一年结业证书的有23人,得到半年证书的有32人。我们今天再去看看这份名单,不禁感慨万端。名单中有不少人是中共最早的领袖级人物,如毛泽东、高君宇、谭平山、陈公博、罗章龙、杨晦、谭植棠等等,还有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等人。55人中也有些人终身都从事新闻事业,是中国新闻界的中坚。由此可见其影响的深远。&&&&毛泽东当年曾多次拜访邵飘萍,并得到过慷慨资助。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邵飘萍此时已被迫第二次亡命日本),还在已被封闭的《京报》馆内住了一个多月。在新闻研究会学习的半年,恐怕是毛泽东在北大期间获益最大的,在他的身上我们依稀还能看到一些邵飘萍的影响。所以北京一别虽然再无见面的机缘,但毛泽东终生都忘不了邵飘萍。1949年后,他不承认是胡适的学生,说胡吹牛。又说自己其实是邵飘萍的学生。直到去世前二年的1974年,年近80岁的毛泽东还提到了邵飘萍。“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日晚上,“五四”前夜,是个准备直接行动的不眠之夜,在北大的“五三晚会”上,作为新闻学研究会的导师、《国民》杂志顾问的邵飘萍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大声疾呼“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他的报纸更是热情地支持“五四”运动。8月,因《京报》屡屡发表揭露、批评政府腐败的文章,被当时的安福系政府查封,邵飘萍遭到全国通缉,被迫第二次亡命日本。&&&&1920年曹锟、吴佩孚上台后,他才回国。9月17日,《京报》复刊。他办报既重视外交、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关注国家命运、人民疾苦,也依靠社会力量,办了好多种附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京报》的周围既有鲁迅、钱玄同、孙伏园、黎锦熙等大学者,也有张友鸾、焦菊隐等当时还没有名气的青年人,可谓人才济济。&&&&他始终坚持新闻自由的理想,继续《京报》的办报宗旨,独立地表达公正的舆论,“勉力造成全国人发表言论之机关”。揭露政治的腐败、黑暗,抨击最高当局,为民众呐喊。坚定地捍卫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使北洋军阀望而生畏。&&&&他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倒曹、吴;力助郭松龄倒戈反张(作霖);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段祺瑞,拒绝“善后会议顾问”的聘请;他强烈谴责“三-一八”惨案屠杀学生、民众的滔天罪行(那天政府杀了47人),发表了一系列详细报道和《首都大流血写真》特刊;他极力欢迎孙中山北上,称他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失败不馁,成功不居之中山先生”、“有主义有主张,真诚革命,数十年如一日,毫不含糊之中山先生”、“绝对不排外也不媚外之中山先生”。邵飘萍的这些态度都对社会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难怪冯玉祥要说“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还说邵飘萍“主持《京报》握一枝毛锥,与拥有几十万枪支之军阀搏斗,卓绝奋勇,只知有真理,有是非,而不知其它,不屈于最凶残的军阀之刀剑枪炮,其大无畏之精神,安得不令全社会人士敬服!”“四.二六”和“三&.一八”一样是民国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邵飘萍之死直接的起因,是他促成了郭松龄日东北军倒戈的滦州事变和郭、冯(玉祥)联合。他还在《京报》发表了大量支持他们的新闻、评论。12月7日,他出了一大张二整版的《京报特刊》,以厚纸铜版精印,全是最近时局重要人物的照片,非常醒目。每个人物后面都有邵飘萍亲自写的评语,如:冯玉祥将军、孙岳将军、岳维峻将军,“保护京畿治安京畿警卫总司令兼京畿警察总监”鹿钟鳞将军,“时势造英雄首先倒奉”之孙传芳,“通电外无所成自岳州赴汉口”之吴佩孚将军,“东北国民军之崛起倒戈击奉”之郭松龄,“忠孝两难”之张学良,“一世之枭亲离众叛”之张作霖,“鲁民公敌”张宗昌,“直民公敌”李景林,“甘心助逆”之张作相等。他不断地发表报道、时评赞颂郭松龄,力数张作霖的罪状,甚至撰文鼓励张学良“父让子继”,连只相信暴力的“马贼”也慌了手脚,马上汇款30万元赠给邵飘萍,企图堵他的嘴。他收到后立即退回,并继续在报上揭露张作霖。他曾和家人说:“张作霖出三十万元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他真的不幸而言中了!&&&&12月24日,郭松龄在日本关东军和张作霖的联合夹攻下,兵败被杀。邵飘萍把事件的真相公诸于世,引起了北方民众的反日、反张运动,张作霖他们这才对他恨之入骨,发誓打进北京城就要枪毙邵飘萍!&&&&1926年4月,张作霖、吴佩孚(又拉了阎锡山)三面夹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冯部被迫撤出北京。4月18日,张作霖的先头部队(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入京。张作霖悬赏、捕杀邵飘萍,吴佩孚也密令到京缉捕邵飘萍。&&&&邵飘萍避居俄国使馆,生命危在旦夕。4月22日,他在《京报》发表了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章《飘萍启事》,嬉笑怒骂,正气凛然(同一版面上就登着《张学良等定今晨抵京》的消息)。&&&&4月24日,被军阀以造币厂厂长之职和二万块大洋的诱饵收买的邵飘萍旧交、《大陆报》社长张翰举,将邵飘萍从使馆骗出(谎称张作霖惧怕国际干涉,不敢杀他。并说自己已向张学良疏通,张允诺《京报》可以照出,等),予以逮捕。同时,《京报》被封,终期2275号!&&&&4月25日,《北京晚报》发表《京报馆被封》的消息后,北京各界(特别是新闻界)立即组织营救。张学良出面接见13名代表时,竟毫无隐违地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和子玉(吴佩孚)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军阀早已有必杀之心,所以那一天各方的奔走均无效。&&&&4月26日凌晨1时许,警厅把邵飘萍“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秘密判处他死刑,宣布他的罪行为:“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以照炯戒,此令。”4时30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临刑前,他还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然后面向尚未露出曙光的天空,哈哈大笑,从容就义。年仅40岁。军阀如此明目张胆地公开杀害报人,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四.二六”这一天和“三.一八”一样,成为民国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之梦。(转自:傅国涌文集)&&
热门评论文章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或反映。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2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道德规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