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心理学研究生的条件诞生的条件

第二章 科学心理学产生的背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二章 科学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介绍西方科学心理学产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心理学 要求正确答案多选题 第1题 (4) 分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 E、局部性原则 第2题 (4) 分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包括( ).A、感觉适应 B、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受性的练习 D、感觉阈限的降低 E、感受阈限的提高 第3题 (4) 分 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包括( )A、流畅性 B、可操作性 C、变通性 D、独特性 E、逻辑性 第4题 (4) 分 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来分,思维可分为( )A、常规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直觉思维 D、分析思维 E、发散思维 第5题 (4) 分 下列选项中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形式的有( ).A、自我感觉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观念 E、自我分析 第6题 (4) 分 按造成焦虑的根源,可以把焦虑分为(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正常焦虑 D、道德性焦虑 E、过敏性焦虑 第7题 (4) 分 下列量表中属于智力量表的是( )A、斯坦福—比奈量表 B、韦克斯勒量表 C、16PF 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E、主题统觉测验 第8题 (4) 分 下面哪些心理学家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A、弗洛伊德 B、华生 C、荣格 D、马斯洛 E、斯金纳 第9题 (4) 分 根据储存信息的久暂,记忆可以分为(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形象记忆 E、运动记忆 判断题 第10题 (2) 分 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正确 错误 第11题 (2) 分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正确 错误 第12题 (2) 分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905年.正确 错误 第13题 (2) 分 应激是由意外的紧张情况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正确 错误 第14题 (2) 分 梦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正确 错误 第15题 (2) 分 应激是一种强度较大、持续强度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正确 错误 第16题 (2) 分 情感的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经常由什么性质的事物所引起,经常指向于什么事物.正确 错误 第17题 (2) 分 IQ为118属于智力优秀水平.正确 错误 第18题 (2) 分 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看,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正确 错误 第19题 (2) 分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正确 错误 第20题 (2) 分 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配.正确 错误 第21题 (2) 分 在视觉中明适应使感受性提高,暗适应使感受性降低.正确 错误 第22题 (2) 分 实验表明,学习程度为100%时,记忆效果最好.正确 错误 第23题 (2) 分 动觉、平衡觉属于本体感觉.正确 错误 第24题 (2) 分 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着较大作用.正确 错误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这些题参考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基本上都能解决了~答案大部分肯定是对的,个别我不是特别清楚会标出来的1ABC 科学研究讲究科学、整体,所以DE错了2ABDE 3ACD
4CD 5ADE 体验是情绪形式,控制应该是意志形式(6) 不确定,这个是咨询里面的了,懒得查了7ABD 16PF是人格,主题统觉也是个性特征方面的8BE 弗洛伊德和荣格是精神分析,马斯洛是人本主义9ABC 10正确11错误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还需要努力12错误 1879年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诞生13错误 应激是在紧急情况下为适应环境产生的反应,不只有情绪,还有生理等等的反应14错误 这不是梦,是幻想15错误 不是应激,是激情 (16)这个……话有点怪,懒得查了17错误 智商起码120以上才能说优秀 18正确 19错误 怀疑是题有点问题,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根据动机性质,可以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20错误 相反的是注意的动摇 21错误 反了,明适应使感受性降低 22错误 学习程度为150%的时候,记忆效果好,这个叫一定程度的过度学习有利于记忆 23错误 动觉是内部感觉,但是应该不全是本体感觉24错误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 有什么问题再联系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人类的行为——心理学全新理论
我的图书馆
人类的行为——心理学全新理论
在我开始动手编写这本书之前,我看的最后几本书中有一本名叫《治疗密码》。其作者是亚历克斯·洛伊德和班·琼森,他们是美国的心理学和医学博士。书中介绍的治疗方法被称为首部量子物理能量疗法,它通过调整身体的能量分布,修复潜意识,开启身体的正能量,以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而具体的方法仅仅是做一套简单的动作。治疗密码不仅治愈了作者洛依德妻子特蕾西12年的抑郁症、班·琼森的绝症,还帮助90多个国家数万人解除了忧郁症、癌症等身心疾病的困扰。
《人类的行为》是一部探索人类心理的书,书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人类心理学的理论,这套理论与现世公认的理论完全不同,它很可能得不到广泛的认可甚至是关注。《治疗密码》给予我了莫大的鼓舞,其中的理论和效果从一个方面验证了我所提出的理论的方向正确性。我觉得有一股巨大的内动力促使我完成这本书的创作。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等。 本书理论的建立所采用的方法是观察法和思辨法。
最初,我看了许多励志方面的书籍,这使我确信积极的心态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在这些书籍里都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潜意识,但是没有一个理论能清楚地解释潜意识到底为何物,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我从一开始就对潜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98年我开始做销售工作,通过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以及对各种行为的反思,我对人性的普遍特征有了深入地认识。04年起我注册了公司,开始了经商生涯。这一经历使我对于各种欲望对人产生的影响有了深刻体会。由于贪婪的本性使得我与其他人之间的合作出现过巨大矛盾。从认识到我是受控于利欲的驱使,我便开始了摆脱利欲控制的努力。我逐渐建立起“共赢”的意识,与别人合作之前我先考虑对方的需求,然后考虑我的需求,这两个需求的接合点就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这种“共赢”的方法已使合作的人对我有了更多的信任。我相信如果我能专心经营公司的话,我会取得很大的成绩。
多年来,我有看书和思考的习惯,从励志、经营管理、西方哲学、国学、神话、宗教、心理学,我一直学习下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几乎将所有精力都用于读书上和思考上了。我完全是在做遵从内心呼唤的事情,这也使我的心理出现了巨大的波动甚至是危险倾向。由于不务正业,公司运转开始变差,几乎所有人对我的行为不能理解。我自己也处于一种极其矛盾、痛苦的状态。由于公司开始赔钱,使得家里的日常生活都受到影响,家人的意见和反对越来越强烈起来。我还在坚持着,但脾气变得很坏,我砸过茶几、凳子、锅、盘子等物,甚至还有轻微的暴力行为。有些人觉得我精神上出了问题,应该去医院进行检查。我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感到有两个思想在身体里对抗着,一个让我去做些“正常”的行为,另一个却让我做“不正常”的事情。我所住的小区里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她能和别人正常的交流,但她经常自言自语,进入一个不为别人认知的世界。我感觉我离她的状况已经很近了。另外,我是一个很自负的人,但我现在的表现已令大多数人否定。我的父母也开始不断地贴补我们家里的生活,这让我感到异常难受。内心的焦虑和急躁严重影响着我的思想和行为,我已经到了精神分裂的边缘。
我业余进行乒乓球运动已有十年的时间,这项运动不仅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精神压力,还使我对潜意识的作用有了深入的认识。比赛使我深刻体会到心理状况的变化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的另一个爱好是下围棋。通过在网络下棋,可以使我烦躁的心情得以平静,也使我对心理变化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了解。
虽然我经受着心理折磨,但我在努力地化解着,这种历程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一些人类的奇特的现象,如神话、宗教我有了一些独特的见解。这促使着我把这些想法写出来。02年我完成了《文化视角下的神话新解》一书的编著,书中对世界主要的神话和宗教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这本书对我是一个巨大地慰寄。但是自费出书后,我没得到收益,这使我继续面对现实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不过,对于生命的意义我有了更多的认识,我的心态已开始趋向平和。《文化视角下的神话新解》一书中提出的理论促使着我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研究,相关的理论不断的涌现,我又开始了此书的创作。
这本书所提出的理论基础是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内容。虽然现代科学不承认佛、道理论,但有太多的人类和自然现象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佛、道对生命及宇宙有完整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能自圆其说,还能把现代科学不能解答的事情给出答案。现代科学对于无法解释的现象采取回避、视而不见的自欺欺人的方法,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于尊重客观事实,摆脱人为定义。中国做为文明古国,拥有着伟大的哲学思想体系。这套体系与现代科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遵行它,我们可以站到一个很高的起点,而把它割裂、歪曲以迎合现代科学,那将使中国失去灵魂而陷入迷惘之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就是道家思想。
宇宙在永不停息地运转中,这种运转不是杂乱无章地运动,而是按照一个精确、严密、无所不包的法则在运动。道家思想称这个法则为道,辩证唯物主义称之为客观规律,现代人称之为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进步,现代人发现人类的祖先对于宇宙法则的认识已达到无法望其项背的高度。我们通过道家思想、佛经、瑜珈哲学略微地感受到了宇宙法则的真谛。
宇宙法则就像是一个庞大无比的程序,这个程序包含了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运转命令。从星系的成、住、坏、空,再到星球的生存历程,到人类生死轮回,再到原子世界的特性,以及所有人类所不知道的一切都尊循着宇宙法则。人类的文明进程就是对宇宙法则的不断认识过程。
宇宙法则内有无数的层级,现代科学的方法是从最低级逐步开始,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人类的祖先采取了另外的方式,他们可以直接进入更高级的宇宙法则中。这就像是在玩一部电脑游戏,现代人按照最基本的方法从第一关开始玩起;我们的祖先采用了更高超的技巧,他们可以直接进入多个关口一起游玩。现代的科学模式理念使得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祖先的方法,以致于否认先人的方法和智慧。
真理是不会被一直掩盖着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宇宙法则。比如,周易就是一部能进入宇宙法则高级关口的秘籍、中医是一部揭示人体高级运行程序的方法。我们能早一天认识到祖先留下的遗产的伟大性,那社会文明的进程就会更早加速,我们的国家就会更早地摆脱贫穷、落后,从而为人类文明的进展发挥巨大的作用和。
本书是探讨宇宙法则中人类活动的更高级内容。要研究人类的行为,首先得知道人类行为遵行的基本法则。本书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行为是由五种意识控制,它们是当前意识、潜意识、原意识、本意识、宇宙意识;五种欲望是人类行为的动因,它们是名、利、色、食、睡欲;‘善’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自我超越的唯一方法。
在五种意识中,潜意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联接其他意识的枢纽,也是启动其它意识运行程序的指挥部。大多数人只生活在当前意识中,几乎没有察觉到潜意识的存在,更不用说是控制潜意识了。当前意识对人的行为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人类的行为受控于潜意识。当前意识可以影响和改变潜意识,但这要求我们能充分发挥大脑中所存在的智慧。当潜意识被当前意识影响和改变时,一个人就能展现出超常的能力的智慧;当潜意识被当前意识控制的时候,人性就会发生质变化,仙性、佛性就会展现出来。
人性的改变的根本是对五欲的减少,其原则是使善不断增如。人的五欲本性是无法被消灭的,但是善的增加会占据五欲的空间,这就像是往一个容器里注水,水越多空气就越少。当善足够多时,人性就会逐渐消失,人也就走上了成仙的大道。这也可以形容为,善是进入宇宙中人类控制程序中各高级别的密码。
&&&&&&&&&&&&&&&&&&&&&&&&&&&&&&&&&&&&&&&&&&&&&&&&&&&&&&&&&&&&&&&& 第一章& &五欲和善
人性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自古至今一直争论的焦点。《三字经》开头四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善的观点最早提出者是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人皆可以成尧舜,所以特别重视修身育德,以仁义自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大多中国人都持“人初性善”的理念。
荀子提出“性恶论”,其观点主要出现于其《性恶篇》、《正名篇》。荀子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的“人性本恶”是与法家思想有共通之处。
荀子认为人性是:“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荀子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所以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认为,天然禀赋的性情是恶的。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因而顺应他的发展,将引起人与人的争夺,贼杀,导致社会的混乱。荀子同意孟子提出的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观点。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起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就道德修习而言,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荀子还认为圣人与普通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荀子的思想还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天道观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二、社会政治观
荀子认为圣人教化百姓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他能够“使天下皆出于治”。荀子提出了自己外王学观点。
1、“明分使群”的社会(礼义)起源说
人是群居动物,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建立就要解决分工的问题。“分”即是建立社会等级,使每个人能够各处其位、各付其责,将社会协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面对自然、战胜自然。“分”是组织社会的根本法则。而“分莫大于礼”。如何“分”,荀子提出两个观点:一依“义”;一是依“礼”。前一种侧重于道德教化;后一种则侧重于礼法制度。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名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以论证礼乐教化之必要性。
2、“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在荀子那里,礼是介于义和法之间的一个范畴。在义礼并称时,礼多是指道德。在礼和法并称时,礼多指制度。荀子说礼是法之大分时,既是指礼为立法的原则,又是指礼作为原则的道德立场。法的制定和形式不纯属利益分配的问题,还有一个道义问题;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但是礼的持守却仍然使得有学养的人们不至于沉落。荀子可以说是顾及到现实利欲追求的必要性而又坚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对礼法、王霸之争,荀子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命题。其含义两点:(1)礼法并举、王霸统一。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2)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他把“法治”成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而不能成“王”。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致士》)。荀子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
3、厚古薄今的“法后王”说
荀子在历史观上提出了厚古薄今的“法后王”说,所谓“后王”盖指“近时”之圣王或可能成为王者的“天下之君”,即理想的最高统治者。他认为“先王”的时代久远,事迹简略,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所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非相》)即“法先王”必须通过“法后王”的途径才能实现。他主张“法后王”,又提倡继承“先王之道”,意在为封建统治阶级寻求理想的人格榜样。荀子批判以复古倒退为目的的“先王”观,指责“俗儒”们的“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杂学,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儒效》)。“法后王,一制度”即是把一切都纳入新兴地主阶级大一统的制度与范围上来。
三、“虚壹而静”的认识论
1、“天官薄类”和“心有征知”:立足于经验的认识发展阶段
荀子依据其自然主义思想,建立自己的认识论。在他看来所谓“知”就是主观与客观有所合。“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认识就在于以“人之治”和“物之理”。他将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缘天官”、或“天官意物”:“天官”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在这一阶段人首先依靠感觉器官来把握事物。第二阶段,“心有征知”:荀子把思维器官称为“天君”或“心”,其功能为“征知”。“征知”就是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析和验证,形成概念和判断。
2、“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
荀子认为人在认识上的最大隐患在于“蔽于一曲而訚于大理”,要形成正确的认识就需要“解蔽”。而“解蔽”的方法就是靠“心”的“虚壹而静”。所谓“虚”就是不让以有的知识妨碍即将接受的新知。心能同时兼知两物,如果能做到使两物不互相妨碍以影响认识,谓之“壹”。不以混乱的胡思乱想淆乱正常的认识就是“静”。即要在认识中排除干扰、精力专一、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这样的心理状态就叫“大清明”,这是认识的最高状态。
3、“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
在知行观上,荀子提出“学至于行之而止”的命题。他认为认知的落脚点在于“行”,“行”不仅是知的来源,也是知的目的。但荀子的所谓行,不可作社会实践理解,而是指人的道德行为。因而所谓“学至于行”,也就是“学至于礼”,让主观的道德行为符合现实的社会道德规范,最终达到“德之极”(《劝学》)的地步。
4、“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
对名实关系,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的思想,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所以有名”,即制名的必要性:“明贵贱”、“辨同异”、统一思想,以维护社会的秩序。“明贵贱”是指伦理和政治上的正名,使贵贱有等,亲疏有别。“辨同异”,是由伦理的正名发展到逻辑和法律的正名,要区别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别和各种等级称谓。(2)“所缘以同异”,即名称同异的根据:“缘天官”,使同类同情者,共约其名以相期。(3)“制名之枢要”,即制名的原则:“同实同名”、“异实异名”、二者一致则用“共名”的原则,以及“约定俗成”、“稽实定数”的原则。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儿童自从生下来就具有暴力倾向。但是大多数人都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
并不是卡通片让你的孩子打他的伙伴,或者是十分粗鲁的抢夺别人的玩具,但是,事实上是,那是一种社交能力缺失的表现,根据一项新的调查。
“孩子们从天生就有暴力倾向并且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这样的观点的确很让人惊讶,” Richard Tremblay 说,他是蒙特利尔大学的儿童精神与心理教授,并且花费了20多年对35000多名加拿大儿童,进行了20多年的追寻儿童内心暴力倾向根源的调查研究。“十分清楚的一个现象是:那些孩子的暴力倾向出现在他们接触电视之前。”Tremblay 的调查表明,孩子们会在18个月的时候,达到一个暴力倾向的高峰期。然后在2到5岁的时候会逐步消退,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方式变成了用语言交流。&&& “我们正在寻找一些具有暴力倾向的成年人,以来研究他们和一些普通人在基因上的差异。”他这样告诉美国自然科学网。“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成年人会比普通人多表达一些基因。”
当孩子们对他们的家人,老师,同学表现暴力倾向的时候,他们自己并不认为那样的行为很“暴力”。但是根据一份在动物身上的研究报告,Tremblay 发现一个自从母体内就不和谐的环境就会影响孩子们。 Tremblay 打算拓展他们在基因领域的研究,以验证他们的猜想:孕妇在孕期的一些行为会对他们的胎儿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Tremblay 指出,基因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损伤的基因会导致一些孩子会在语言学习方面有障碍,并且让他们很沮丧,从而为了让他们取得别人的注意而发展出强烈的暴力倾向。“如果你不会说话,让别人明白你想的是什么就变的很困难。”Tremblay 这样说。
人类的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本能。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从而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
欲望是人人都有的,也是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有无之分,只有轻重之别。人的一切行动可被看作是欲望的体现,没有欲望的人就会体现不了他们存在的价值,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是受惯性的影响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是建立在理解和满足他人欲望的基础上。欲望是推动着人类探知世界,认识世界的诱因。但欲望不被控制就会产生破坏的力量。原罪始于欲望,欲望诱发原罪。
&“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根据与必要条件。在欲望的推动下,人不断占有客观的对象,从而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关系。通过欲望或多或少的满足,人作为主体把握着客体与环境,和客体及环境取得同一。作为一种本能结构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历史的结构,它的功能作用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由于欲望这种不知厌足的特性,欲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叔本华说过,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过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它也绝不可能像有人声称的是文明发展的唯一动力。
人类的欲望是多样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构成一个复杂的需要结构,并随着人们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的欲望也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类的欲望分为基本生活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道德上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贪欲是全世界的敌人。由于贪欲,给众生带来一切罪恶和灾难。贪欲不光是为了官能的快乐,为财富,为产业,以及希望打败并征服别人的国家,而且还涉及到思想、主意、看法、意见和信仰(法爱)。这些常常导致灾难和毁灭。
&&& 佛教认为:欲望的近因是感受,各种欲望都包括在爱欲中。贪心、渴望、欲求、肉欲、怀念、热望、嗜好、爱慕、家庭爱等,这些术语概指爱欲。佛陀说是它们导致转生的。转生本身就表明是在苦难中循环,这些是我们人类一直亲身经历的事情。&  &爱欲从何处生起?在何处扎根?何处有喜悦和快乐,爱欲就生起,就扎根。哪里有喜悦和快乐呢?眼、耳、鼻、舌、身、意有喜悦和快乐。因为通过这五根的媒介,人才认识到外境,通过第六意根(能对概念思想作出反应的为意根)缘到法境(概念和思想)。色、声、香、味、触、法是喜悦和快乐的外境。因此,爱欲生起并从而扎根。  通过感官,人会产生各种感受,一些感受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追求某些感受成为生存的动力。如果,在你看见时,你只见到它;在你闻到时,你只闻到它;在你觉时,你只觉到它;在你知时,你只知到它,那么你将会认识到,你所感知的感官对象和你的精神脱离了关系。见到所见之色时,禅修者只是见色,只是感受他见色,没有构想色的概念。如此,苦将熄灭。用这种方式禅修的人,将会灭尽烦恼,消除欲望,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
“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影响与说服大师拿破仑杨庭曾经这样说过。欲望不会停止,它会伴随人的一生,并遗传给子孙后代。如果要让一个人的欲望停止,除非让其生命终结并且断子绝孙。一个人就像一条欲望的溪流,它流淌的不是溪水,而是人的各种欲望。人类社会却似一个永远不会干涸的欲望海洋,似乎随时都可能掀起波涛和巨浪。
名的范围十分广泛,除声名以外,它还包含一切能使人感到舒服的状态,比如自由、安全、满意、幸福、满足、优越、占有、控制、取胜、领导、成就、被尊重、被关爱、被重视、被关注等等。其中声名是主要的成分,俗话说:“荣誉是人类的第二生命。”名欲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追求名誉可以规范行为,提高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孔子就是一个极端的名欲追求者,他为了获得洁白无瑕的名声而无法忍受人类各种本性的表露。虽然孔子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但孔子的作为成就了他的圣名。孔子对中国传统思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但对于孔子的评价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名欲的过度追求也会引起一个人对别人造成损害行为。比如为了获得名利采取不择手段的方法。名欲是一把双刃剑,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它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名欲可使虚伪风气盛行。
虽然名欲可产生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但总的来说,名欲是私欲的体现,名欲会产生更多负面的影响。“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
利,指一切能引起占有愿望的东西。利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有形的东西,如金钱财宝、土地、资源、生命、健康等,还包括无形的东西,如技术、方法、条件、空间、环境等。其中,金钱是最主要的被追求的对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的这句名言,揭示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最主要的目标。
获取利益是人类的本性,并且对利益占有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有获取最大利益的愿望。人可以正当地获取利益,也可以不择手段地谋利。人的获利原则受外部环境的很大影响。由于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平都是差不多的,因此整体的社会风气和监管力度决定了获取不义之财行为的趋势。在一个动荡、战争或社会秩序出现混乱的社会环境里,非法占取他人利益的事情就会大量增加。
佛教对于‘色’有十分广泛的解释,但在这里‘色’指的是性爱,也就是男女之间的情爱行为以及同性之间的爱恋行为。
性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之一,它使得人类得以繁衍生息。人类的性爱远远地超出了生殖功能的范围。地球上的大多数动物的性交活动完全是为了繁衍,它们的性交是定时、定期性的。人类的性行为是随意性的,并且永远也得不到满足。中国古代的许多帝王都是死于纵欲过度,他们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危害性,但对于性爱快感的渴望更多地控制了他的意志。
食,是人从一生下来就有吃的本能,这种本能是所有动物所共有的,是保证生命存在的基础。
人和动物在食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动物吃东西是为了生存,而人吃东西更多的是为了享受。另外,人类的食欲也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与饮食相关的各种活动成为人类活动中主要成分之一。为了食欲的满足,人的行为可以变得凶残和没有理智。
睡眠是人最重要的生理需要,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状态时,人的当前意识消失,人体的所有活动不再受当前意识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一生1/3的时间是被睡眠偷走了,在这段时间里,人活着和死去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现在科学研究已证明,在睡眠里人的大脑是照常工作的,人体的各项机能依旧运转。这些都是人的其它意识控制的结果。当一个人正常的睡眠时间被减少时,他会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再度减少时,其身体会发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致引起体内主要的器官和系统失衡;如继续减少睡眠,这个人会出现精神错乱或疯狂情况。
佛教把世界分成欲界、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
欲,就是欲望,也就是说生活在这个层次的人,欲望特别的强烈。什么叫欲望呢?佛经里对欲望的定义是需求,一方面是生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需求。关于欲望的内容,佛教里面通常说有五欲,就是对财物需求的财欲,对男女房事需求(或对同性之间的爱恋)的色欲,对名誉需求的名欲,对饮食需求的食欲,对睡眠需求的睡欲。佛教对五欲的内容,还有另外一方面的解释,就是根据人的五种感官需求:色欲,眼睛希望看到好看的颜色;声欲,耳朵希望听到好听的声音;香欲,鼻子希望嗅到好嗅的气味;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味道;触欲,身子希望感觉到好的感觉。在欲界里生活的众生,对五欲都有非常强烈的需求,所以,这个世界就叫欲界。
 欲,依其追求的目的而言,可以分为善法欲和恶法欲二种。以正念来追求财、色、名、食、睡,为善法欲,是精进求道的资粮;以邪念来追求财、色、名、食、睡,为恶法欲,是步入堕落的原因,所以又称为“地狱五条根”。
六道,佛学术语,指有情生活、轮回于其中的六个界别,即: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业力(善恶二业,即因果)较善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业力较惨恶故。一切处于分段生死的众生,皆在此六道中轮回。所谓轮回者:指其生生死死,来去往复,犹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出期,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超脱轮回。轮回理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
在一般的民间传统的认知中,都以为人死后,若生前做了坏事,死后就会下地狱,尤其穷凶恶极的人更会下十八层地狱。中国自古以来,有关地狱的故事不计其数,最有名的当是《聊斋志异》中的〈续黄粱〉,叙述一位福建省曾孝廉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成为宰相,却贪赃弄权,无恶不作,死后下地狱受尽酷刑,文中对地狱的种种情景,有非常精采的描述。
事实上,佛教所说的地狱和鬼,是不同的两类众生。地狱之名在许多佛经中皆有出现,最常见的是《立世阿毗昙论》中称“泥梨耶”(梵文niraya或naraka),意思是没有喜乐和福德的地方。而在《新婆娑论》中,称为“那落迦”(梵文naraka),则是没有喜悦意和喜乐之意。从意译上可知,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因为在这里的众生,不但没有一丝的喜悦,还备受各种酷刑折磨。(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
例如在等活地狱(又名想地狱),此中众生备受砍、刺、磨、捣之苦,皮开肉绽,痛苦至死,当身体被冷风所吹,伤口愈合,身体复生,重又受罪,如此不断的受罪,直到业报受尽才能出离这苦痛无间的地狱。而且在地狱中的众生,寿命又特别长,在受罪之时,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根据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的说法,地狱可分四大类:1.八大地狱:八大地狱是此道的最根本,到处充满火焰,所以也叫做“八热地狱”,与基督教所说的“永火”相近。最底层就是令人闻之丧胆的阿鼻地狱,亦即无间地狱。2.游增地狱:八热地狱的每一热地狱都有四门,每门又有四小地狱,总共一百二十八地狱。凡是从八热地狱出来的众生,要一一游历此处受苦,所以称为“游增”。3.八寒地狱:极为寒冷,此处众生经常因寒冷而悲号,身体也为之冻得变色。4.孤独地狱:这是在人间的山间,江边等,过着孤独、非人的生活,可说是人间地狱。总计八热、八寒、游增、孤独,地狱共有十八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死之后都会变成鬼,其实会转世鬼道是因为前生造作恶业,心吝啬而多贪欲,所以要受饥渴的苦报。虽然有的鬼也能享有人天福报,但是十之八九都是只能接受苦报的饿鬼,饱尝饥渴馈乏之苦,故以“饿鬼”为名。在经典里所提到的饿鬼,多是镇日汲汲于饮食,但是却饱受求不得苦,不是遇水成火,就是喉细无法咽食。
据《瑜伽师地论》所载,饿鬼在饮食上会受到三种障碍:
1.外障:此类饿鬼因为常受饥渴,所以发乱面黑,形容枯槁,唇口干焦,只能以舌舐口,虽然四处奔走求食,所见的池水却都变成脓血而不能饮用。
2.内障:此类饿鬼咽细如针,口大如炬,腹鼓如山,然而即使得到食物,却因喉细而不能吞咽。
3.无障:此类饿鬼饮食虽没有障碍,但是不论所受食物为何,皆会燃烧成火,仍受饥渴大苦。
因为前世造作的善恶业不同,在饿鬼道所受的果报也会不同。若依鬼的生活境遇贫富,大致可分为有威德鬼与无威德鬼两类;无威德鬼生活非常贫困,有威德鬼则非常富足,民间信仰所祭祀的鬼神,即多为此大威德鬼。《大智度论》也依福报的不同,将常受饥渴之苦的鬼称为“饿鬼”,有威德、能享受多乐的鬼则称为“弊鬼”。
畜生道有情对人类而言,虽有可爱不可爱之分,或有所谓有害、有益之别,但整体而言,它们最主要的特质是苦多于乐的,就如《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所记载的,它们不但生得杂丑的外形,也因为身上的骨、肉、筋、角、皮、牙、毛、羽被人类视为“宝物”,而遭捕捉杀害;或被人类抓来负荷重担,以致饥渴疲累;还有种种穿鼻、钩首、鞭挞、捆绑的折磨,或甚至彼此互相伤害,置身弱肉强食的情境惊恐惶惑。
因此畜生道众生在轮回的六道当中,被列入苦难悲惨的三恶道之一;此外,也因为它们智慧不高,甚至仅有神经的反应,因此无法了解佛法,连修行的机会也没有,只能等待临命终时,随宿世业力流转他趣。
若以品类及数量来看,畜生道是六道当中为数最多的一类,《正法念处经》中甚至指出畜生共有三十四亿种之多,早已超出人类所能想像的范围。而这些品类众多的有情,彼此的相貌、体态差异极大,饮食、生活习性也都不相同,以活动范围区分,可分陆行、空行及水行三大类,依生活习性来分,则可归类为昼行、夜行及昼夜行三种。
畜生道有时也称为“旁生”,若从梵文音译,也有称为“底栗车”(tiryanc)的。畜生之名是指它们常为人所蓄养,但事实上,其涵盖的范围远超过此,甚至扩及天上、地下种种不可思议的天界、地狱、神异处。而旁生的意思,则是说它们的形状有别于人的直立,而且行走方式、生活方式也是旁横不直的。它们的寿命就与众多的种类一样参差不齐,有短如蜉蝣那样朝生暮死的,也有长如龙王一样达一中劫者。
针对这么繁复的种类,佛教经典里也分别记载了各种不同的业报成因。这些因缘当中,有些属于畜生、恶鬼及地狱等三恶道的共通业因,也有单纯属于畜生道的。例如《辩意长者子经》中就指出会堕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犯偷盗罪、负债不还、喜欢杀生、不喜听闻经法,以及造作种种因缘阻挠他人办法会等。
人到底是什么?在哲学、文学、生物学,乃至各宗教中,对人类的讨论很多,至于佛经中,关于人的名称,在《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中提到,人道以摩奴沙、末奴沙(梵文manusya)为名,又称人间界、人趣、人道,或单称人,为欲界中的有情众生之一。
而依佛经说法,人分别居住在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庐洲等四洲。在《长阿含经》中叙述道,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四周有七金山围绕,七金山之外,则是浩瀚无边的咸海,四大洲即分散在此。四洲中居住着不同的人类,之间完全隔绝,互不相通。而我们亦即地球上的人类,则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又名“阎浮提”。四洲的人各具特点。四大部洲的叙述,散见于《长阿含经》、《楼炭经》、《立世论》、《俱舍论》、《造天地经》等经典中,各洲各有特点,例如西牛贺洲以多牛、多羊、多珠玉为特点;东胜神洲的特色则是土地极广、极大、极妙,所谓极妙是指土地肥沃;而北俱卢洲的人没有肤色、种族优劣之差别,也没有忧悲啼哭,但这里是佛法中视为八难之一的地方,因为这里只有纯物欲的享受,而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
而我们南瞻部洲的人,最大的特点,则是有无数的欲望,所以能造种种善、恶业行,但也由于具有思惟能力、惭愧心,所以,能够修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人类具有忆念、梵行、勇猛心三种特性。形诸于外的则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可以忍受各种苦的意志力、毅力;勇猛心则是展现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受能受的“菩萨道”精神。
而在六道中真能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也唯有人,可见生在人道,是多么的可贵,所以《涅盘经》卷三十二有言:“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更何况唯有人能够修禅定、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所以,人间虽然充满了各种苦难,但是透过人身来修行,也可化烦恼为菩提,化苦痛为喜乐,净土也可在人间展现。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以全球人口来说,目前已超过七十亿人,不免要问:“人身会难得吗?”事实上,若从六道众生来看,要投生为人还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经》有一个故事譬喻投生为人的困难,如同有一只瞎龟在茫茫汪洋中,要刚好遇上一块浮木,这块浮木上必须又恰好有一个小孔,这样的机会已是少之又少,而这只乌龟的头又要恰好从浮木孔伸出来,这样的机会真可说是难上加难,经典中便以此来形容得人身之难得。
那么如何才能投生为人呢?据《成实论.六业品》指出,投生人道的众生,是因为过去生曾造作了人道的业。关于受生人间的业因,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七:“若行不善业则生地狱,后若转生人中则受诸难,又若行十善业则得生天上,后若转生人中可免诸难。”所以,《法华文句》说道:“五戒为人,十善生天。”过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终生奉行,来生可得人趣之果报。
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他的果报殊胜,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性好争斗。
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生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骄傲,不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条列出十项业因,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骄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
因业力的牵引,阿修罗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于降德而遭贬坠;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于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诞生谈起。
据《观佛三昧经》说,世界刚刚形成山海大地时,光音天上贪玩的仙人便到人间游戏。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时,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这肉卵经八千年后,终于生出一个女怪,身长有如须弥山,具一千只眼睛、二十四只脚,头、口与手数皆为九百九十九,样貌好不骇人,即为阿修罗始祖。
女怪后又产下一男怪名毗摩质多,因有无比威力可自由来去天上人间,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无数美女环绕后,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干闼婆女求婚,结果干闼婆欣然同意婚事,于是阿修罗一族日渐繁盛。毗摩质多风情万种的女儿,使得已有妻妾亿万的天界帝释为之倾心,娶为嫔妃。不料帝释婚后喜新厌旧,阿修罗女将委曲告之父亲,引发前所未有的一场大战。就在阿修罗将帝释所居的须弥山团团围住,千钧一发时,帝释想到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般若波罗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飞出四只大刀轮,几乎削尽阿修罗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过此难,但是元气大伤难以复仇。
然而天人与阿修罗的战争,并未自此划下休止符。在经过多年后,帝释又爱上一位罗喉罗阿修罗的女儿,便命天界乐神带聘礼,透过歌曲威胁利诱罗喉罗应诺婚事。不料罗喉罗因气愤帝释欺人太甚,不但将乐神驱逐出宫,并立刻发兵攻打天人。就在骁勇善战的阿修罗攻下天宫时,帝释又忆起上次的神咒,于是阿修罗军被杀得节节败退,只好退入莲藕藏躲。
就在帝释掳走了全部的阿修罗女后,罗喉罗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谈判,指出帝释身为佛弟子,不应犯戒偷盗。双方几经谈判最后达成数项协议,帝释承认犯下偷盗戒,愿归还阿修罗女,并赠送天上甘露;阿修罗则除将爱女献与帝释,并自愿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此战终得圆满落幕。
在天界的战争中,有一位阿修罗王与帝释作战时,因手能执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称为罗恸罗阿修罗,罗恸罗意即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蚀的威力;是因他过去生为婆罗门时,见到大火烧塔,灭火而使塔不坏,而以此救塔之福德为因,愿得大身。然虽有此愿,仍不信正法,常爱斗战,故死后堕入阿修罗道。
虽然佛法常强调“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得生人间已是相当殊胜的因缘,有机会修学佛法。可是大多数的人,仍然企望过着“神仙”的生活,向往羡慕生在天界。即使在人间,也有人要去歌颂“天上人间”的生活型态。
而佛经里也说道,所谓的“天人”,其实就有三种,一种叫做“假名天”,也就是过着人王等帝王之家的生活;一种是“清净天”,就是修行到阿罗汉果位的行者,可以过着像清净天人一样的生活;第三种就是真正天道的有情众生,也就是所谓的“天人”。
天道众生遍及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等三界。其中在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
在天界的众生当中,欲界的六天还有男女之别,也有婚姻嫁娶,但是不像人间的男女关系。以他们满足欲望的方式而言,四大王天、忉利天是以气和合阴阳;焰摩天则只要互相靠近,兜率天藉着互相牵手,化自在天彼此深深对看,而他化自在天只要短暂的对视即是。
而色界的众生则已经摆脱了对欲望的执着,只是尚未从形体的束缚中解脱。所以无论是居住的地方,或是本身的形体已经十分净妙,但是仍有形质。而他们与欲界众生最大的差异,是他们已经离了淫欲,只有清净微细的形色,所以他们已无男女之别,而以光明为他们的语言与食物。
至于无色界的四天,更是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厌离物质色想而修四无色定的有情众生死后所生的天界。在这个天界里,自然没有男女相之别。
天人们所过的生活,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有着迷人的形容,例如他们的身体极为清净,不受尘垢染污,就像琉璃一样充满着光明,两眼更是清澈明亮。只要心有所想,就能心想事成,因而心态上能时常保持欢悦适意。平日更以仙乐清扬作为娱乐,乃至饮食衣物,就似魔术幻化一样,只要心念一动,就应念而至。
佛教称:善业是清净法,不善业是染污法。以善恶诸业为因,能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是为业果。作为业果的表现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方法,都是依于善恶二业而显现出来的,依业而生,依业流转。所以,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恶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
一般指天人是六道中的上乘小善果,但只要在六道轮回中扮演的角色,可以都说是凡夫,生死流转,不能出离,如同漫漫的长夜,虽然天人是六道中的最高地位者,但还是要受轮回。一般言宇宙,是指有形世间,这有形世间为无明烦恼所包围,所以世间为五浊恶世。在六道轮回之中,六道又分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是六道凡夫所依止的居所,凡在三界内,都要接受轮回,因此佛经说三界犹如一座火宅,火宅也就是比喻三界之中,受生死烦恼无明之火所烧。
据经典所指出,行十不善业因缘故,要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行十善业道因缘故,则生天界及人界。所谓天界就是“神界”,乃是正直福德的灵魂所居之境界,此境界虽然享福,但是福报总有享受完的时候,就是修善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天是三界最高天,但一堕落,仍然要轮回的。
至于阿修罗境界,就是精灵世界,停留在精灵世界的灵魂,固然生前也修善业,但,走了一步邪路,所以不能称为“正神”,只能称为“邪神”或“邪鬼”了,阿修罗境界的环境是最复杂,“邪神”亦有神通力,故作祟人间者,以此类为最多。故人若有“正气”,邪气不能生。 人若有邪念,“邪气”乘隙而入。 因此,所谓“走火入魔”就是人先有邪念,邪气乘隙而入者也。
六道轮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如此,六道轮回可以说苦多于乐,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依解脱道论来说:“戒定慧,是解脱之道,守戒的人,是威仪的意义,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乱。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觉。所谓解脱,就是离开束缚的意思,用戒为初善,定是中善,慧为后善,如此产生禅定力求灭苦,最后才得解脱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有二项是有形的,即是“人道”和“畜生道”。 六道轮回有四项是无形的,即是“天道”、“阿修罗道”、“恶鬼道”、“地狱道”。有形的称为“有器”,无形的称为“无器”。
教中虽然有“因果报应”的理论,但更正规的提法是“因缘果报”,那么“缘”是什么意思呢?佛教中“缘”的内容及其复杂,简单地说就是“条件”。比方说:蛋可以孵成鸡,但是孵成鸡需要一定的温度,这个一定的温度就是“缘”。虽然蛋可以孵鸡(因果条件具备),但是,不具备一定的温度(缘),蛋是不会成鸡的。
因此,佛教中叫人“修行”,脱离六道轮回,就是从“缘”字上下手,不令多生累劫造得恶因变成恶果;而让多生累劫造得善因,尽快成熟,变成善果。从而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
对于恶的解释,佛经讲的十分详细。
指能招引可厌之果之不善法。三性之一。与善、无记相对,与不善同义。有违理背法、违损自他,与贪嗔等烦恼相应、障害圣道等性质。《俱舍论》卷十六云(大正29·84b):‘由此能感非爱果故,是聪慧者所诃厌故,此行即恶,故名恶行。’《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云(大正46·669c):‘若人能知恶是乖理之行故,现在将来由斯招苦,则必须息恶行善。’《大乘义章》卷七云(大正44·599c):‘顺名为善,违名为恶。’
佛法中,‘恶’可分为五恶、五逆、十恶业等种。‘五恶’,指为五戒所禁止者,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五逆’,一般指害母(杀母)、害父(杀父)、害阿罗汉(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坏教团),以此种行为能令人落无间地狱,故名五无间业,又作五不救罪;又,此处所说之五逆,与《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所立之五逆不同。‘十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此中,前三者是身恶,次四者是口恶,后三者为意恶,若行此十恶业,将落入三恶道。
十恶指十种过患。即由身、口、意三业所起的十种非理损人之业,与‘十善’相对,又称十恶业、十恶道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依《大乘义章》卷七、《法界次第》卷上等所述,‘杀生’谓断其他有情之命;‘偷盗’谓盗取他人财物;‘邪淫’谓对非己妻妾行违法之行;以上三种是身业恶行。
‘妄语’谓以言诳他;‘两舌’谓以言构斗,离间彼此;‘恶口’谓以粗恶之言,恼怒他人;‘绮语’谓以乖违道理的巧言,令他人好乐,以上四种属口业恶行。
‘贪欲’谓染着顺情之境,心无厌足;‘嗔恚’谓忿怒违境,心不能平;‘邪见’谓否定因果,抱持僻见,心无正信,以上三种为意业恶行。
前述十种皆是乖违真理,损毁自他,故名十恶。此十恶能起报应,通入当果,故又称业道。此中,口业四种,顺序不定,如《长阿含经》卷九作两舌、恶口、妄语、绮语;《增一阿含》卷四十三、《十不善业道经》等作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此外,其他六恶,在顺序上也有所不同。
另有上品十恶之说,谓十重罪。《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下云(大正17·844c):
‘如人有父得缘觉道,子断父命名杀中重。夺三宝物名盗中重。若复有人,其母出家得罗汉道,共为不净是淫中重。若以不实谤毁如来,是妄语中重。若两舌语坏贤圣僧,是两舌中重。若骂圣人是恶口中重。言说坏乱求法之人,是绮语中重。若五逆初业,是嗔恚中重。若欲劫夺持净戒人物,是贪中重。邪见中重,谓之边见。迦叶,此十恶道,是为最重。’
《摩诃止观》卷一(下)引此经文,名之为十恶恶。《止观辅行》卷一之五释云(大正46·178a):‘若起十恶于中下境尚已名恶,于恩德田名恶中恶。’并举《大智度论》所说为例:被他人打而报复是名为恶,不被打而打人是名为大恶,打有恩者名恶中恶。
能够彻底战胜各种欲望的力量来自于善。善的增加可以减少以至消灭欲望。每个人都向往善的行为,但是现代人对于善的认识已经是误入歧途。佛教、道家思想、瑜珈哲学对‘善’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可以使我们了解善的真正含义。
善,指其性安稳,能顺益此世及他世的白净法,与‘善业’相通。有时则指善业之性质,有‘道德的、正确的’意涵。此善性,与不善、无记(非善亦非不善)合称三性。《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云(大正27·263a):‘若法巧便所持,能招爱果,性安隐故名善。’《俱舍论》卷十五云(大正29·80c):‘谓安隐业说名为善。’《成唯识论》卷五云(大正31·26b):‘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此等皆显示,善不仅性安隐,且能招可爱果,顺益此世及他世。
善之种类众多,诸经论说法各异,兹略述如下:
(一)二善:此有多种,略如下列:
(1)有漏善与无漏善: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云,有漏善为白法,无漏善为净法。又,有漏善为未断烦恼之世间善,包括五戒、十善等,依此能招未来乐之果报;无漏善则为可断除烦恼之出世间善,亦为得涅盘菩提之善,依此不招感未来之果报。
(2)止善与行善:智顗《法界次第初门》卷上谓,止息恶行,不恼于他,称为止善,属消极之善,如不杀生、不偷盗等;积极修行胜行,利安一切,称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
(3)定善与散善:息虑凝心而止住妄想,称为定善,乃禅定心修习之善业;策身口意而废恶修善,称为散善,乃散心所修之善业。善导《观经疏》〈玄义分〉谓《观经》所明的十六想观,前十三观摄定善,后三观摄散善。
(4)未生善与已生善:未生善者,指未修习戒、定、慧诸善法者;已生善者,指已曾修习者。《大智度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5·405c):‘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二)三善:谓初善、中善、后善。此三善之说,广出于诸经论,但解说不同。《大乘广宝箧经》卷中列举声闻、菩萨之五种三善。谓身、口、意三善行,为声闻之初善。戒、定、慧三学为中善。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解脱法门为后善。不舍菩提心为菩萨之初善,不念下乘为中善,回向一切智为后善。此中,声闻三善又称小乘三善,菩萨三善又称大乘三善。
(三)四善:《大毗婆沙论》卷五十谓善有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四种。其中,‘胜义善’,又名真实善,指胜义谛门中之被称为善者,即涅盘法。‘自性善’,谓不藉他缘,其体自善者,指惭、愧及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相应善’,又名相属善、相杂善,指意业之善。即与前三善根相应的心心所法。‘等起善’,又称发起善,指意业所起之善。即身、口二业及不相应行之善。
(四)十一善:指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种善。乃唯识宗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此心所顺益现、未二世,故名为善。兹略述如次:
(1)信:谓自性清净,亦能使相应之心心所同样清净。例如:水精珠能使浊水变清。信珠在于心,相应之心心所也都为之清净。
(2)精进:亦称勤。勇悍无惧之意。指能耐劳苦的心,能对治懈怠、成满善事。
(3)惭:谓回顾自身及所依之教法而心生羞耻,尊崇贤人善法而止息诸恶事。
(4)愧:谓回顾他人之讥刺而以自己之罪恶为耻,乃不亲恶人,不作恶法。
(5)无贪:谓对三界及三界受生之因缘厌离而无爱着。
(6)无嗔:谓对三苦及三苦之因缘无怒恚,而有哀怜之心。
(7)无痴:谓了知诸法之事与理。
(8)轻安:谓身心轻利安适,伏断烦恼。
(9)不放逸:谓防恶修善,护心不令放荡纵逸。
(10)行舍:谓离昏沉与掉举,内心平等均衡。
(11)不害:谓不损恼有情,内心只有拔苦的悲心。
(五)十三善:《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将善分别为十三种,即:自性善、相属善、随逐善、发起善、第一义善、生得善、方便善、现前供养善、饶益善、引摄善、对治善、寂静善、等流善。就中,‘自性善’指信、惭及愧、三善根,乃至不害等十一种善之心所法;‘相属善’指与自性善相应的其他心所法;‘随逐善’指善法的习气;‘发起善’指所发的身、语二业之善;‘第一义善’指真如;‘生得善’是不经由思惟加行的任运起善;‘方便善’指闻正法如理作意而生的善;‘现前供养善’指对如来兴诸供养业;‘饶益善’指以四摄法饶益有情;‘引摄善’指以施戒等福业引摄生天之异熟,或显得涅盘之因;‘对治善’指厌坏对治、断对治等各种对治法;‘寂静善’指断尽一切烦恼的涅盘界;‘等流善’指由寂静的增上力所发起的神通等功德法。
善良的力量
圣雄甘地,即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日—日),也称作“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的耐心,随机应变的本领;他待人谦恭、诚实、光明磊落,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他注重实际,反对空谈;他关心下层人民疾苦,善于体察民情并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生活清苦,安贫乐道;他尊重女性,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会和谐;他的道德修养堪称楷模。正因为如此,甘地这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东方人博得了不同民族、信仰和阶级的人的景仰和爱戴。
甘地主义的核心是其为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提出的真理与非暴力学说。而对强大的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他提出的唯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
爱因斯坦这样评论甘地:“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现过这样的人。”他又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 第二章&& 意识
意识的定义
意识有很多别名:中国人称它道(天道)、意(天意)、理(天理)、命(天命);外国人称它逻格斯、必然性、绝对精神、意志;现在很多人称他规律、法则、意识。例如,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自然意识;社会规律、社会法则、社会意识;思维规律、思维法则、辩证法则。世界万物的存在、运动和变化是意识的表现形式,通过观察世界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和变化,就可以发现意识,发现世界和万物的一般规定、一般规律和隐藏的部分。意识是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的本质、统帅、指挥者。没有意识就没有存在、运动、变化、和行为。意识普遍存于世界和万物之中,世界是包含意识的世界,万物是包含意识的万物。没有意识存在于其中的世界不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没有意识存在于其中的万物也不是人们天天眼见手触的万物。有了意识的存在,世界和万物就有了生机和活力。
生物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生物具有的主体意识是生物一切行为的本质、统帅和指挥。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应激、进化、活动是生物的日常具体行为,是在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意识的指挥下自然发生和进行的。生物生来具有终生不离的主体生存发展意识是生物具有的生命,是意识元本体在生物领域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不可被人见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自主、自新、自律、自创的主体规定、性能和本质。
社会的行为也是有意识的行为。社会运动、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是在社会意识的指挥和统帅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有意识的行为。社会意识就是人这个社会主体关于如何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意识,就是人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和社会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向、理想、思想、主义、观念、路线、方针、政策、精神、法则、意志、道德、制度等。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是现实的社会运动和人的社会行为。今天正在进行的建设富裕文明小康社会的社会运动,是社会意识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社会意识的表述和传播形式也被称作社会意识形态。各种理论、观点、思想、主义、文学、艺术、语言、知识是社会意识的表述形式或形态。社会意识是建立在社会知识基础上的华丽宫殿,是社会生来具有的生存发展意识同后天获得的全部社会知识经过社会大脑的思维融合和分析处理产生的结果。&&& 社会意识同社会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根本的区别。社会知识是社会意识形成和建立的基础,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建立在正确的社会知识基础上的建筑物,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建立在错误的社会知识基础上的建筑物。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和人的生存发展具有负面的意义和价值,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和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真理是对人类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必然趋势和必然规律,是社会的大脑(有知识爱思维的团体或个人)在掌握丰富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对全部知识材料的认真分析处理,获知社会发展要求、趋势和规律后,所提出的社会发展、变化和进步的具体方针、路线、思想、主义和理想。社会意识是真理的本质,对人类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特征,凡是符合这一标准和特征的社会意识就是真理,凡是不符合这一真理标准和特征的社会意识就不是真理。&&& 非生物的行为也是有意识的行为。非生物的变化和发展是有意识、有灵魂指挥的变化和发展。非生物的灵魂是意识元本体在非生物领域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存在于非生物类具体事物中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是非生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觉、自发的主体性质和能力,是非生物的存在、运动、变化、发展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和客观意识,是具有一定自然性能的非生物受到外部事物作用影响后产生的运动和变化的要求、趋势和必然性。意识是具体事物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的一般规定、本质和原因,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变化和行为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意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们还不能给予它一个确切的定义。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有时候,“觉察”已经成为了“意识”的同义词,它们甚至可以相互替换。目前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还存有诸多疑问与不解,例如在自我意识方面。现在对意识这一概念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意识问题涉及到的学科有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这些领域在不同的角度对意识进行的研究对于澄清意识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开启了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篇章,他提出的意识和潜意识理念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现代科学对于意识和潜意识的研究也已获得显著成果。但是,人类对于思想的探索从未停止,在这个领域还有许许多多的困惑没有解决。
五意识理论
人的意识包括当前意识、潜意识、原意识、本意识和宇宙意识。
当前意识是人在清醒状态下,神经系统对人体能觉察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当前意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思维活动,它受控于其他意识;反过来,当前意识也可影响和改变其他意识。所有正常的人都生存在当前意识之下。
潜意识是神经系统对接受到的所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潜意识的信息被永久地存贮下来,并成为原意识传递到下一次轮回的生命中。潜意识不易被当前意识清晰的察觉和认知。它就像电脑软件一样,虽然很多人都会使用电脑,但是只有很少的人知道电脑软件是如何运转的。
原意识是所有的往世潜意识的集合。原意识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特征,比如一个人的基本性格、智力、能力、身体状况以至命运。
本意识是人类所共有的生命活动信息,比如基因、各种欲望等。本意识控制着人体各组织和机能的运转。
宇宙意识是宇宙中的所有信息。宇宙意识创造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所有事物的运动都遵循着宇宙意识。宇宙意识存在于心灵的最深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找到它,释伽摩尼佛就是其中的一个。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当前意识和潜意识产生和存贮的器官;原意识、本意识和宇宙意识活动和寓居的场所是人的心脏。人类的各种意识可以互相联系和控制。总的来说,宇宙意识创造了本意识。本意识创造了原意识。原意识创造了潜意识。潜意识创造了当前意识;当前意识可以影响和控制潜意识。潜意识可以影响和控制本意识的活动内容,潜意识还可以影响和控制宇宙意识的活动内容,潜意识最终成为原意识;原意识决定了本意识的基本基本活动内容;本意识决定了一个人的所有特性;本意识可以影响和控制宇宙意识的活动内容。
控制人类行为的是潜意识,大多数人的当前意识对于行为来说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当一个人的当前意识能够连接潜意识、原意识、本意识乃至达到宇宙意识时,那这个人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他就会掌握更多的宇宙知识,并且能够摆脱目前世界的束缚而进入更高的宇宙空间。
当前意识和潜意识的产生地——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能是人类感知人体内部及外部的信息,在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同时,人体又是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必然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也需要神经系统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进行迅速而完善的调整,使人体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在长的轴突上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它的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细胞体位于脑、脊髓和神经节中,细胞突起可延伸至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细胞体是细胞含核的部分,其形状大小有很大差别,直径约4~120微米。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少,核仁明显。细胞质内有斑块状的核外染色质(旧称尼尔小体),还有许多神经元纤维。细胞突起是由细胞体延伸出来的细长部分,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每个神经元可以有一或多个树突,可以接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入细胞体。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可以把兴奋从胞体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组织,如肌肉或腺体。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种
感觉神经元,也称传入神经元是传导感觉冲动的,胞体在脑、脊神经节内,多为假单极神经元。其突起构成周围神经的传入神经。神经纤维终末在皮肤和肌肉等部位形成感受器。
运动神经元,也称传出神经元,是传导运动冲动的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植物神经节内,其突起构成传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终未,分布在肌组织和腺体,形成效应器 。
中间神经元,也称联合神经元是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神经元,是多极神经元,人类神经系统中,最多的神经元,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内,其突起一般也位于灰质。
神经递质,有时简称“递质”,是在神经元、肌细胞或感受器间的化学突触中充当信使作用的特殊分子。神经递质在神经、肌肉和感觉系统的各个角落都有分布,是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一环。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多种物质。根据功能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1、 经典神经递质
经典神经递质是人们长期研究的一些小分子化合物,目前已经明确的有乙酰胆碱(Ach);单胺类、包括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氨基酸类、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等。这些神经递质通过传递各种信息而实现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如Ach,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末梢释放Ach的神经元(称胆碱能神经元)广泛分布在脑干及前脑,故发挥作用较广。Ach主要参于机体心血管活动、摄食、饮水、睡眠、觉醒、感觉和运动的调节。近年来研究发现Ach对学习和记忆也有调节作用,某些神经疾病和老年健忘症等都与脑内Ach的含量有关。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脑桥和延髓的一些核群里,NE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是对心、血管活动、体温、情绪活动的调节,也与维持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有关。脑内的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和GABA含量最高。谷氨酸对大脑皮质细胞有普遍而强烈的兴奋作用,GABA在脑内是一种抑制性递质,癫痫病人与皮质中GABA含量降低有关。
2 、神经肽
近年来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现不少具有生命活性的大分子物质,它们是由一些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被称为神经肽。由于神经肽也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突触传递,所以也被认为是中枢神经递质。目前发现的神经肽种类很多,可分为垂体肽、下丘脑释放激素、脑肠肽、内阿片肽、速激肽及其它肽等几大类。不同的神经肽通过信息传递调节机体各种生理活动。如最早发现的P物质,是初级感觉神经元末梢释放的兴奋递质,与痛觉有关,有强烈的抗吗啡作用。P物质还与纹状体-黑质系统中DA神经元活动有关。内阿片肽是近些年来发现的多肽,包括内啡呔类、脑啡呔类和强啡呔类,在脑内呈不均匀的分布。作用极为广泛,包括对神经、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感觉、运动、免疫等功能的调节,特别对痛觉作用极为突出。甘丙肽也是近几年发现的存在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物活性肽。具有调节胃肠、泌尿生殖系统平滑肌收缩、抑制胰岛素分泌、促进垂体生长激素、催产素释放等生理功能,并有加强吗啡脊髓镇痛和抑制Ach参与的记忆过程等作用。
神经肽与经典递质不同的是神经肽的合成比经典递质要复杂。如NE是以酪氨酸为原料,经二步羟化、一步脱羧等三个步骤即可生成最终产物。而神经肽类合成是在神经元细胞体内核糖体上先合成无活性的大分子前体蛋白,再转运到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同酶类一起装入形成的分泌颗粒或囊泡内,经轴浆运输转运到末梢,在转运中经多种水解酶的作用,逐步被切割成有活性的神经肽。从作用效率来看,经典递质一般起效快,失效也快。而神经肽一般起效慢,作用持久,所以神经肽不但起神经递质作用,也起调质作用。另外经典递质发挥作用后,解体失活,重新摄入突触前末梢再利用。而多肽在发挥作用后被酶解失活,不再重新摄取。
3、 递质共存
目前发现的小分子递质和大分子递质有100种以上,原认为一个神经元只合成一种递质,但近年来发现一个神经元内可合成两种以上的经典递质或两种以上的神经肽,一个神经元也可合成经典递质和神经肽,人们把这种现象叫递质共存。共存递质的释放主要是神经元末梢内存在有两种大小不同的囊泡,经典递质储存在大、小两种囊泡里,而神经肽与经典递质共同储存在大囊泡里。低频率信息可使小囊泡释放,高频率信息则使大囊泡释放。这样经典递质和神经肽共同释放,共同传递信息,可起相互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有效地调节细胞或器官的生理功能,还可通过突触前互相调节来改变递质的释放量,有利于加强或减弱作用强度。
神经胶质是神经胶质细胞的简称。是神经组织中除神经元外的另一大类细胞,分布在神经元之间,形成网状支架。其数量比神经元多10-50倍。神经胶质细胞也具有多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胞质内不含尼氏小体和神经原纤维,没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但它们参与神经元的活动,对神经元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形成髓鞘和修复等多种功能。神经胶质包括脑和脊髓中的大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的神经节卫星细胞和雪旺细胞。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按位置功能区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组织最集中的部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有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人体的反射活动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把不同空间和时间的传入冲动进行整合,神经元之间在机能上发生突触联系,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表现为兴奋的扩散、抑制和反馈。突触在结构和机能上的特性,决定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从而使机体对内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加协调准确。特别是大脑皮层的高度发展,成为神经系统最重要最高级的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其位置常在人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像是一部容器巨大的信息加工器,加工的结果可以出现反射活动、产生感觉或记忆。例如动物遇到伤害性的东西,会逃避躲开,这是一种反射动作。在这个反射动作中,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信息,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加工,再经运动神经传出,引起了肌肉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接受传入信息后,可以传到脑的特定部位,产生感觉,这一点在人类是可以根据主观的经验明确地报告出来的,在动物或许也有同样或类似的“感受”。有些感觉信息传入中枢后,经过学习的过程,还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留下痕迹,成为记忆。
  中枢神经系统在完成上述功能活动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协调与整合。协调指整体作用中的各个作用结合成为和谐运动的过程。整合是指把单独的、部分的活动变成为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在这里,输出不再与输入呈一对一的关系,可以是多个输入,转化成单个输出,或者相反。例如,当左腿屈曲时,右腿为了支持体重一般都是伸直的,而左腿屈肌是收缩的,伸肌却是松弛的。
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与整合作用。如果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则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归纳成两类:主动作用与对抗作用。对抗作用就是对抗外界环境给予机体的刺激,力图维持机体活动的原先状态,在生理学上称稳态性作用。这对保持机体生理状态的相对稳定,对于各种生理正常功能的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各种先天的反射性活动,基本上都是属于这一类,如体温调节反射,食物引起的胃肠活动反射等。另一类作用并非由明显的外界刺激所引起而是由机体主动发动的,称主动作用,这在高等动物尤为明显,如猫向老鼠扑去,如人们随意想发动某个动作等。在这两种活动的基础上还可经过学习,获得新的行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
⑴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头端膨大部分,位于颅腔内。人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和延髓六个部分。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接脊髓。脑的内腔称为腔室,内含脑脊髓液。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半球表层为灰质所覆叫大脑皮质。人类的大脑不仅是人类各种机能活动的高级中枢,也是人类当前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⑵ 脊髓呈前后扁的圆柱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下端终于第1腰椎下缘水平。脊髓前、后面的两侧发出许多条细的神经纤维束,叫做根丝。一定范围的根丝向外方集中成束,形成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并形成脊神经。脊髓以每对脊神经根根丝的出入范围为准,划分为31个节段,即颈髓8节(C1-8),胸髓12节(T1-12),腰髓5节(L1-5),骶髓(S1-5),尾髓1节(Co1)。 
周围神经系统联络于中枢神经和其它各系统器官之间,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周围神经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纤维。将来自外界或体内的各种刺激转变为神经信号向中枢内传递的纤维称为传入神经纤维,由这类纤维所构成的神经叫传入神经或感觉神经;向周围的靶组织传递中枢冲动的神经纤维称为传出神经纤维,由这类神经纤维所构成的神经称为传出神经或运动神经。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它们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输感觉信息),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通过传出神经传达调节指令),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脊神经可以调节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二按分布对象区分
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内脏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它们的中枢部都在脑和脊髓,周围部分分别称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1 、躯体神经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器的感觉及运动。
2 、内脏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
两种神经都含有感觉(传入)神经和运动(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根据其功能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二者间主要借一巨大的板状纤维束名叫胼胝体的相连。大脑半球的前端叫额极,后端叫枕极。大脑半球的表层为灰质,称为大脑皮质(皮层),主要是由神经细胞体所组成。大脑皮质以内为白质,由皮质的神经细胞胞体发出的神经纤维构成,称为髓质。在白质中还存在一些灰质,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胞体集合而成,称为神经核。大脑两半球内部存在各种的神经纤维,以便大脑两半球各部位间进行联系(如大脑回与回之间,叶与叶之间的联系纤维)、两个半球之间进行联系(如胼胝体纤维),以及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部位间的联系(如大脑皮质与脑干、脊髓之间的上、下联系纤维)。脑就是通过这些神经纤维的联系来完成它的功能的。大脑包括大脑皮质与基底神经节(皮质下灰质)。
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层,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这些神经元在皮层中的分布具有严格的层次,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古皮层分化较简单,一般只有三层:①分子层;②锥体细胞层;③多形细胞层。在大脑半球外侧面的新皮层则分化程度较高,共有六层:①分子层(又称带状层);②外颗粒层;③外锥体细胞层;④内颗粒层;⑤内锥体细胞层(又称节细胞层);⑥多形细胞层。
皮层的深面为白质,白质内还有灰质核,这些核靠近脑底,称为基底核(或称基底神经节)。基底核中主要为纹状体。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尾状核前端粗、尾端细,弯曲并环绕丘脑;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脑的外侧,又分为苍白球与壳核。尾状核与壳核在种系发生(即动物进化)上出现较迟,称为新纹状体,而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早,称为旧纹状体。纹状体的主要功能是使肌肉的运动协调,维持躯体一定的姿势。
大脑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它比世界上最高级的电脑还要复杂和充满奥秘。人脑重约3磅,它由两部分构成:左半脑和右半脑。这两个部分通过胼胝体相连接。胼胝体实际上是一束神经组织,负责协调左、右半脑的工作。它使两个半脑发生联系,使记忆和学习的传输活动得以实现。看上去大脑的两个部分——左半脑和右半脑长得很对称,就像互相在照镜子。然而,它们实际上是非对称组织,换句话说,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着诸多不同。
运动原皮层分布在左、右半脑的顶部,在结构上呈两边对称。运动原皮层下面是感觉区,同样有两边对称的结构,负责接收和处理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来自皮肤、骨骼、关节、肌肉以及肢体的运动。这一区域有时也被称为触觉区。大脑的运动区和感觉区的分工,是很专门化的:每一个特定区域都负责控制身体某一特定部位,左半脑控制右手和右脚,而右半脑则控制身体的左侧。
每侧大脑半球又分为额、顶、颞、枕、岛五个脑叶。额叶占大脑半球表面的前1/3,主司躯体运动。额叶损害可引起偏瘫、运动性失语、癫痫发作、人格改变以及排尿紧迫或尿失禁等。顶叶位于额叶之后侧,中央后回为躯体感觉接受区。顶叶损害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感觉性癫痫,肢体失认(不感觉到瘫痪肢体的存在)、结构失用(临摩画时钟、搭积木困难)、手指失认(不能辨别自己的手指)、失写、失计算等。颞叶位于大脑半球外侧,有言语感觉区(对语言的理解),是控制言语感觉的皮质中枢。颞叶损害可出现感觉性失语(不能理解他人语言)、精神症状、视野缺损等。枕叶位于大脑半球后部,较其他脑叶为小,其功能单纯。司视觉,损害时引起视野缺损或视力障碍。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覆盖。
大脑皮层联合区是按功能划分出的大脑皮层的一种区域。人脑除中央后回称为躯体感觉区,中央前回称为运动区,枕极和矩状裂周围皮层称为视觉区,颞横回称为听觉区之外,额叶皮层的大部,顶、枕和颞叶皮层的其他部分都称为联合区,它们都接受多通道的感觉信息,汇通各个功能特异区的神经活动。额叶联合区位于额叶前部,接受由内囊前脚的丘脑前辐射来的发自丘脑背内侧核的纤维,并经顶叶接受视、听和体感区的传入。也接受尾状核、杏仁核和下丘脑的投射纤维。额叶也发出纤维到顶叶和颞叶扣带回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背内侧核、杏仁核、海马、下丘脑和脑干。顶叶联合区位于中央之后,与额叶皮层和丘脑的外侧后核有双向的纤维联系,并发出纤维到丘脑外侧背核,与丘脑的联系皆通过内囊后脚。颞叶联合区通过内囊后脚豆状核下部的丘脑腹辐射接受来自丘脑枕核的纤维。枕叶联络区接受来自丘脑枕核的纤维,此束纤维通过内囊后脚豆核核后部的丘脑后辐射。枕叶联合区与额叶和颞叶都有纤维联系。由此看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