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君思,自何德何能是什么意思思啊

有所慕于人者.必有所悦乎其事也.或取其性情德行才能技艺之所长.与夫衣服仪度之如何.以想见其仿佛,甚者.至有易名变姓以自比而同之.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 吾友高君思诚.葺其所居之堂以为读书之——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有所慕于人者.必有所悦乎其事也.或取其性情德行才能技艺之所长.与夫衣服仪度之如何.以想见其仿佛,甚者.至有易名变姓以自比而同之.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 吾友高君思诚.葺其所居之堂以为读书之所.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间.而标以“咏白 .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讽诵诸其口也. 一日.见告曰:“吾平生深慕乐天之为人.而尤爱其诗.故以是云.何如? 予曰:“人物如乐天.吾复何议?子能于是而存心.其嗜好趋向.亦岂不佳?然慕之者欲其学之.而学之者欲其似之也.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人耶?盖乐天之为人.冲和静退.达理而任命.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而不自得者.今子方皇皇干禄之计.求进甚急.而得丧之念.交战于胸中.是未可以乐天论也.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子则雕镌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是又未可以乐天论也.虽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归必在此.子以少年豪迈.如川之方增.而未有涯涘.则其势固有不得不然者.若其加之岁年而博以学.至于心平气定.尽天下之变.而返乎自得之场.则乐天之妙.庶乎其可同矣.姑俟他日复为子一观而评之. (选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合乎天造.厌乎人意 厌:厌恶 B.今子方皇皇干禄之计 干:追求 C.自有合焉而不夺也 夺:改变 D.姑俟他日复为子一观而评之 俟:等待 答案 A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证明高思诚“未可以乐天论 的观点的一组是 ( ) ①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间.而标以“咏白 ②平生深慕乐天之为人.而尤爱其诗 ③乐天之为人.冲和静退.达理而任命 ④皇皇干禄之计.求进甚急.而得丧之念.交战于胸中 ⑤雕镌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 ⑥少年豪迈.如川之方增.而未有涯涘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仰慕的人.就应该首先仰慕他的人格品行.其次是技艺所长.再次是服饰仪度.最后是名姓. B.作者的朋友高思诚.仰慕白居易的为人.尤其爱他的诗.于是修葺了居室作书房.选择了白诗挂在墙上.并题署书房名为“咏白 . C.作者对高思诚和白居易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高思诚与白居易相差甚远.虽然他很仰慕白居易.但却不适合学习白居易. D.作者认为高思诚年轻豪迈.如果假以时日.学问广博.也一定可以达到白居易的高妙境界. 答案 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讽诵诸其口也. 译文: (2)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人耶? 译文: (3)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而不自得者. 译文: 答案 (1)他大概是想每天在眼中玩赏在嘴里朗诵白居易的诗吧!(2)仰慕他却又不学他.学他却又不像他.那还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什么呢?(3)不因为赞誉而高兴.不因为困窘而焦虑.是所说的那种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自得自在的人啊! 参考译文 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仰慕的人.一定喜欢这个人的种种行为.有人选取这个人的性情.品德.才能技艺方面的特长.以及这个人的穿戴服饰.仪表气度等等.以想像这个人的样子进行模仿.更有甚者.到了改变自己的姓名.与仰慕的人同名同姓的程度.这是他的爱好兴趣.自有他的道理.是不能改变的. 我的朋友高思诚先生.修缮自己的居室作书房.选了白居易的绝句张挂在墙上.题署书房名为“咏白 .他大概是想每天在眼中玩赏在嘴里朗诵白居易的诗吧! 一天.他告诉我说:“我平生特别仰慕白居易的为人.尤其喜欢他的诗.所以题书房名为`咏白’.你觉得怎么样? 我说:“像白居易这样的人物.我还能说什么呢?你能在这方面用心.这番爱好兴趣怎么会不好呢?但是仰慕一个人.是想要自己学他.学他是想要自己像他.仰慕他却又不学他.学他却又不像他.那还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什么呢?白居易为人冲淡平和.宁静谦让.通达道理.顺从命运.不因为赞誉而高兴.不因为困窘而焦虑.是所说的那种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自得自在的人啊!你现在整天想的是做官发财的事.急于升迁.得和失的想法在胸中斗争.这是不可以和白居易相提并论的.白居易的诗.明白平易.直抒自然的情趣.符合自然的道理.满足自己的想法.从不矫揉造作来刺激世俗人的感官.你的诗却一味雕琢粉饰.难免会有夸张放纵之心从诗句中流露出来.这又是不能与白居易相提并论的啊!虽然这样.你仰慕白居易的诗风.那你的归宿也一定是白居易式的平淡自然.你正当青年.气概豪迈.人生就如同大河正在涨水.没有边际.发展的势头决定了你的为人和作诗不得不如此.如果随着你年岁的增长.学问越来越广博.达到心境平和.气闲神定.了解天下的变化.而回归自得自在的境界.那么.到那时你大概可以和白居易一样了.姑且等到那时候.我再来给你看看.发表评论吧!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番。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借以重势,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当王莽居摄篡弑之际,天下之士,莫不竟褒称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谭独自守,默然无言。莽时为掌乐大夫,更始立,召拜太中大夫。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且设法禁者,非能尽塞天下之奸,皆合众人之所欲也,大抵取便国利事多者,则可矣。夫张官置吏,以理万人,县赏设罚,以别善恶,恶人诛伤,则善人蒙福矣。……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今可令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界告者。如此,则专役一已,不敢以货与人,事寡力弱,必归功田亩。田亩修,则谷入多而地力尽矣。……书奏,不省。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又酬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谭复上疏曰:臣前献瞽言,未蒙诏报,不胜愤懑,冒死得陈。愚夫策谋,有益于政道者,以合人心而得事理也。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帝省奏,愈不悦。其后……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所著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冢,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汉书·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小题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憙非毁俗儒 憙:通“喜”,喜好,爱好B.务执廉悫悫:诚实,谨慎C.子夫竟立竟:居然,表示意外D.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骄:自【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A.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B.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县赏设罚,以别善恶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C.然,为之奈何?”D.闻谭名,欲与之交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山雨欲来风满楼【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谭为傅皇后父晏深建议为日后计,当遣散宾客,廉洁谨慎,以免蹈汉代陈皇后覆辙。B.桓谭因为不满董贤的骄横而拒绝与之合作,保持特行节操。C.世祖即位,征待诏,桓谭上疏陈时政,从君臣关系、法令实施、举本抑末等方面讽谏世祖,世祖并未采纳。D.针对皇上的笃信谶纬之术,桓谭痛陈弊端,指出天道性命,就连圣人也难以道明,何况当世粗览诗书的浅儒,帝若不明辨是非,终会贻误国家大事。【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译成汉语。(10分)(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2)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番。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借以重势,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当王莽居摄篡弑之际,天下之士,莫不竟褒称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谭独自守,默然无言。莽时为掌乐大夫,更始立,召拜太中大夫。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且设法禁者,非能尽塞天下之奸,皆合众人之所欲也,大抵取便国利事多者,则可矣。夫张官置吏,以理万人,县赏设罚,以别善恶,恶人诛伤,则善人蒙福矣。……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今可令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界告者。如此,则专役一已,不敢以货与人,事寡力弱,必归功田亩。田亩修,则谷入多而地力尽矣。……书奏,不省。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又酬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谭复上疏曰:臣前献瞽言,未蒙诏报,不胜愤懑,冒死得陈。愚夫策谋,有益于政道者,以合人心而得事理也。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帝省奏,愈不悦。其后……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所著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冢,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汉书·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憙非毁俗儒 憙:通“喜”,喜好,爱好&&&B、务执廉悫& 悫:诚实,谨慎C、子夫竟立& 竟:居然,表示意外&&&&&&&&& D、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 骄:自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B.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县赏设罚,以别善恶&&&&&&&&&&&&&&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C.然,为之奈何?”&&&&&&&&&&&&&&D.闻谭名,欲与之交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谭为傅皇后父晏深建议为日后计,当遣散宾客,廉洁谨慎,以免蹈汉代陈皇后覆辙。B、桓谭因为不满董贤的骄横而拒绝与之合作,保持特行节操。C、世祖即位,征待诏,桓谭上疏陈时政,从君臣关系、法令实施、举本抑末等方面讽谏世祖,世祖并未采纳。D、针对皇上的笃信谶纬之术,桓谭痛陈弊端,指出天道性命,就连圣人也难以道明,何况当世粗览诗书的浅儒,帝若不明辨是非,终会贻误国家大事。4.把文中划线句译成汉语。(10分)(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2)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番。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借以重势,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当王莽居摄篡弑之际,天下之士,莫不竟褒称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谭独自守,默然无言。莽时为掌乐大夫,更始立,召拜太中大夫。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且设法禁者,非能尽塞天下之奸,皆合众人之所欲也,大抵取便国利事多者,则可矣。夫张官置吏,以理万人,县赏设罚,以别善恶,恶人诛伤,则善人蒙福矣。……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中家子弟,为之保役,趋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乃多通侈靡,以淫耳目。今可令诸商贾自相纠告,若非身力所得,皆以臧界告者。如此,则专役一已,不敢以货与人,事寡力弱,必归功田亩。田亩修,则谷入多而地力尽矣。……书奏,不省。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又酬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谭复上疏曰:臣前献瞽言,未蒙诏报,不胜愤懑,冒死得陈。愚夫策谋,有益于政道者,以合人心而得事理也。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帝省奏,愈不悦。其后……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所著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冢,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汉书·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小题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憙非毁俗儒 憙:通“喜”,喜好,爱好B.务执廉悫悫:诚实,谨慎C.子夫竟立竟:居然,表示意外D.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骄:自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A.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B.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县赏设罚,以别善恶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C.然,为之奈何?”D.闻谭名,欲与之交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山雨欲来风满楼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谭为傅皇后父晏深建议为日后计,当遣散宾客,廉洁谨慎,以免蹈汉代陈皇后覆辙。B.桓谭因为不满董贤的骄横而拒绝与之合作,保持特行节操。C.世祖即位,征待诏,桓谭上疏陈时政,从君臣关系、法令实施、举本抑末等方面讽谏世祖,世祖并未采纳。D.针对皇上的笃信谶纬之术,桓谭痛陈弊端,指出天道性命,就连圣人也难以道明,何况当世粗览诗书的浅儒,帝若不明辨是非,终会贻误国家大事。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译成汉语。(10分)(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2)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①。又陈蕃②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邵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动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劭从祖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遗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作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靠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吏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取材于《后汉书·卷六十八》)
注释:①陈寔(sh0)字仲弓,颍川许昌人,醒帝时曾任太丘县长,以平正闻名乡里。②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去濮阳令归  去:前往
常卑辞厚礼  辞:言辞
故不造也  造:拜访
征,皆不就  就:任职
下列各组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劭有知人之明的一组是
①好人伦,多所赏识。      ②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③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④劭初善之,而后为隙。
⑤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  ⑥遂复投扬州刺吏刘繇于曲阿。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许劭认为即便是名重当世的陈寔和陈蕃也各有其缺点,所以不去主动探望。
袁绍突然改变招摇过市的做法,不是由于品行高洁,而是因为害怕舆论监督。
曹操为了得到许劭的品评,先是卑辞厚礼,继而伺机威胁,可谓用心良苦。
许劭与许靖名望都很高,每月作“月旦评”,汝南人称赞二人“平舆渊有二龙”。
断句和翻译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事私利,枉主法①,猎农民;以官为威,以地为机②,求利逆暴:譬无异于操白刃劫人者也。初试官③,倍力为巧诈,饰虚功,执空文,以罔主上,用居上为右;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 饮 驱 驰 从 姬 歌 儿 不 顾 于 亲 犯 法 害 民 虚 公 家 此 夫 为 盗 不 操 矛 弧④ 者 也 攻 而 不 用 弦 刃 者 也 欺 父 母 未 有 罪 而 弑 君 未 伐 者 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取材于《史记·日者列传》)
注释:①主法:君主的法令。②机:机关、工具。
③试官:任用官职,做官。④弧:木弓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事私利,枉主法,猎农民。
②初试官,倍力为巧诈,饰虚功,执空文,以罔主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 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①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②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③,不设防畛④,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⑤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 【注】①芘:通“庇”,荫庇。②信宿:连宿两夜。③表襮:自我炫耀。④防畛:喻防人之心。畛,界限。⑤投劾: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造其庐&&&&&&&&&&&&&&&&&&&&&& 造:造访,拜访 B.雅敬雍,恒相从游&& &&&&&&&&&&&&雅:文雅,有礼仪 C.士之道洛者&&&&&&&&&&&&&&&&&&&& 道:取道 D.父子昆弟每相饬曰&&&&&&&&&&&&&& 饬:告诫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②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 B.①乃事之才&&&&&&&&&&&&&&&&&&&&&&&& ②皆固辞乃受命 C.①躬樵爨以事父母&&&&&&&&&&&&&&&&&& ②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 D.①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②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 1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B.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C.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D.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 《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B.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 自号安乐先生。 C.门生故友因新法过于苛严准备弃官,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能够尽己之力宽厚一分, 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没有什么好处。 D.邵雍不求仕达,先后两次被举荐为官,都是在坚决推辞之后接受任命的,但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去世 时,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 1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②& 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4分) ②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邵雍“道德贤良”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德何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