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根据工程造价专业就业前景景选择专业」的现象

如何看待用人单位的「第一学历『歧视』」?-土地公问答
如何看待用人单位的「第一学历『歧视』」?
如何看待用人单位的「第一学历『歧视』」?
武大女博士遭遇第一学历歧视 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发帖者是武大的一名博士生,2004年高考时,因没有考好,本科读的是湖南当地一所二本院校。经过大学四年的刻苦学习,2008年终于考进武大的研究生,而且还是硕博连读。然而,今年(2013年)在武汉找工作她却屡屡碰壁,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原因就只有一个:本科学历不是211院校的。“因为很多刷简历,基本上看第一学历,若第一学历不是‘211’,一律飘过。”这名女博士很是苦恼。存在认定“文凭含金量:本科&硕士&博士”的现象的用人单位是否占大多数?如何看待用人单位的“第一学历‘歧视’”?就概率统计而言,“本科是211的博士生中优秀人才的比例”是否高于“本科是二本的博士生中优秀人才的比例”?用人单位这样的行为是“合理的降低筛选成本行为”还是“歧视?”“而我,考取了专升本,前途一片光明”这句话体现的第一学历歧视又该如何看待?相似新闻还有:华科女博士就业遭第一学历歧视 博士求职被查“三代”博士的第一学历为何成了求职“污点” 企业看重“第一学历” 半数青年认为是就业歧视
谢邀问题不适合由我来回答这不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这是高校管理问题。简单说说界定问题学校品牌价值不同。无论国内国外都存在这种现象,常春藤的本科肯定比西太平洋的博士有价值;同样是MBA,中欧的MBA学生和三线城市学校的MBA学生收入可以差10倍以上。基于这种普遍现象确实存在滥发证书的学校的硕士、博士品牌含金量不如治学相对严谨学校的本科生这种合理现象。提出这种问题的潜台词其实还是计划经济批量制造思想的下的唯学历论——我都是博士了,你们还不抢着要我,我在社会上没有用武之地是这个社会的责任。能力可辨识性较低。之所以这个问题在国外不是大问题,是因为国内学生是由标准化教育批量制造出来,可辨识性较低,或者说除了学历、学位在专业领域没有其它能拿的出手的东西。参考我在问题员工的学历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是怎样的?中的答案。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终归要能拿出点你对相关领域的理解或者在相关领域的成果把,无论是知识、思维、奖章、实习经历、发表论文、甚至是产品雏形。如果什么都没有,仅仅依靠一张门槛不高的证书来证明自己被筛选出去也可以理解。解答问题存在认定“文凭含金量:本科&硕士&博士”的现象的用人单位是否占大多数?问题不对,如果换成,治学严谨的学校的本科&滥发证书的硕士&滥发证书的博士是的, 占绝大多数。如何看待用人单位的“第一学历‘歧视’”?歧视的不是第一学历,而是认为仅凭学历就能代表能力的人。就概率统计而言,“本科是211的博士生中优秀人才的比例”是否高于“本科是二本的博士生中优秀人才的比例”?对企业来说合适的就是优秀人才,对于几乎所有企业对本科生的需求比博士生高。所以,是的。用人单位这样的行为是“合理的降低筛选成本行为”还是“歧视?”用人单位的行为是合理降低筛选成本。根据权责统一原则,无论漏掉多少人才对企业造成的机会成本都会有企业自己承担,所以企业有权决定选用合适学历的员工。“而我,考取了专升本,前途一片光明”这句话体现的第一学历歧视又该如何看待?跟不穿正装不让进高档酒店一样,或者你像多数人一样穿上正装或者你像乔布斯一样改变规则。个人建议,与其浪费时间研究这个,不如认真想想自己在核心领域有多少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如何让这些东西的可辨识度更高。想想当年劝韩寒回到学校好好学习的人,再看看今天的韩寒,你会歧视韩寒的第一学历么?
1、高考是目前为止相对来说最为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机制(相较于保研、考研、考公务员等),因为其存在的暗箱操作空间极小,有利于选拔出真正的优秀人才(以考试分数衡量人才标准是否合理暂且不讨论)。社会关注度也是最高的,HR没理由不看重。2、本人武大学生。武大人基本都明白,在武大是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这个不是衡量个人,而是整体。因为生源差别很大。武大本科优秀的学生很多都选择去比武大更好的学校读研或者出国留学。武大研究生中很多是二本院校的学生。整体不如本科。过了街道口,博士多如狗(博士生的一种自嘲)。武大研究生总数超过本科生,有些时候甚至出现应聘研究生人数高于本科生的场面。楼主的学历出身不好自然成为打击对象。3、多从HR角度思考问题就很明了了。女博士找工作真的很不待见的,更何况本科差了点。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你应该选择复读一年争取考上本科重点大学。关键阶段落后了,后面再努力也很难挽回。
因为第一学历对人的影响的确是最大的。本科四年正是一个人从通识教育迈向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三观养成最重要的时候。这个时期参加的社会活动,讲座,做的实习会直接影响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不夸张的说,很多人的行为思想是深深带着本科学校的烙印的。而硕士以上就不会对人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只是在搞学术。
这次招聘计划要一个人!部门要求一周内跟他们对话!10天内确定人选签合同开始试用期!虽然是要应届!要博士学历!但是符合博士标准的投简历的有几十个!我一个人要看那么多简历!要跟那么多人面试!每个人还要建立对应的档案!一周的工作时间!我上午忙别的事!下午面试!一天我才能安排几个!怎么可以完成招聘计划!我的KPI怎么办!根据以往调查本科也是211的很优秀!本科是党员的很优秀!本科是学生干部的很优秀!这个时候筛选下本科不是211的人!竟然说我歧视!歧!视!-存在认定“文凭含金量:本科&硕士&博士”的现象的用人单位是否占大多数?不是的,要在一个层次上来进行对比,好学校的本科和普通或者一般的学校的研究生,我们会要好学校的本科,任何东西对比都要在一个出发点,要不就是耍流氓。如何看待用人单位的“第一学历‘歧视’”?招聘成本太高,企业必然会设定一个潜规则门槛,去设定一个红线,过线的通过,不过线的拜拜。就和公务员报考一样,各种条件,党员、学历、专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就概率统计而言,“本科是211的博士生中优秀人才的比例”是否高于“本科是二本的博士生中优秀人才的比例”?根据企业对内部员工工作情况的掌握,我们公司是的。用人单位这样的行为是“合理的降低筛选成本行为”还是“歧视?”用人单位一定会说是合理的降低筛选成本行为,因为变成就业歧视就是违反法规了。“而我,考取了专升本,前途一片光明”这句话体现的第一学历歧视又该如何看待?社会现状,用眼睛看。
就概率统计而言,“本科是211的博士生中优秀人才的比例”是否高于“本科是二本的博士生中优秀人才的比例”?如果这个不成立的话,你觉得单位招人设下这种规则真的是闲的没事干么?他们的对外宣传口号上又从来不宣传“第一学历是一本的有XX人”,基本只宣传“博士有XX人”,“研究生XX人”,所以你觉得他们真的是好闲好蛋疼的么?
有其合理性,想想武大的本科生都往更高的地方考了。不得不说武大是留不住人才的,给我们当助教的那些外校研究生水平之差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 答的太简略果然有失逼格,再多说几句。 武大的研究生录取分数,别的院不清楚,但就我们计算机学院而言,是算不上高的,而且专业课考的是自主命题,难度比北京那边要低…
如今武大同一届入学学生中,研究生人数超过了本科生。 有些第一学历不太好的同学早早准备考研,当起考研专业户,考研成绩确实相当不错。这无可厚非,就像武大里也有许多早早准备出国的。我们老师整天叹息就是说我们本校每年考研分数都好多比不上外校的… 答的有点乱,道理大家都说得很好,所以身为一个比较接近的人,我就说了一些现象。 最后还是和其他知友持同样观点 与其纠结学历,不如丰富经历!因为能力是难以一下子衡量的,但经历确实实实在在的
终于这个国家扩招的连博士都不值钱了么么
我不知道这个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不用说那么多吧,很简单,本科学校的水平反映了这个人中学学习的综合能力和本科受教育的水平,高考能考得很好上了好大学的人,然后研究生又在好学校,那么对用人单位来说,妥妥的人才。因为现实是有很多本科学校不怎么样的,通过考研考到了比较好的学校,而本科四年没学到啥,净准备考研了。而考研很专,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知识水平和素养,所以用人单位不可能只根据研究生学校来招人。另外,题主的表达有问题,研究生学校和本科学校并没有优先级大小关系,即使有,也不可能是本科学校大于研究生学校,人家怎么可能会录用一个本科上清华,研究生上燕山大学的学生。。。。。
关注了这个问题很久,忍不住来回答一下。 @李石 兄弟其实已经说得很好了,公司招聘成本高,选择211、985毕业生确实是保险之举。但对其问题的成因还没有说得很具体,本人尝试着说得更多一点。==========================================================【是否存在第一学历歧视?】答:是。【这种歧视是否合理?】答:本人痛恶此种歧视,但对于社会招聘筛选机制而言,这种歧视非常合理。引申问题:【是不是211或者985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一定比其他毕业生优秀?】答:如果是针对个体,答案是【否】。马云考高考三次才考上杭州师范学院,什么211、985都不是,人家还不是活得这么牛叉。如果针对总体,答案是【是】。======================================================== 我知道很多非211、985毕业的朋友开始不服了,接下来我分析一下原因,篇幅较长,请大家耐心。如果没空看完可以直接跳到最后看结论。先聊几个前提问题:第一、为什么要有211、985这样的大学分级?一言蔽之: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严重不足的。咱们伟大的dang向来习惯评优秀,树典型,集中力量造英雄。相信大家在当学生的时候也见识不少了。成绩好的同学老师天天围着辅导,成绩差的同学老师就只会骂。这种资源的倾斜树立典型,先富带动后富的价值观充斥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初期。说白了,评211、985院校其实就是一场资源的分配,把较好的教育资源分给这些院校。本人并不是胡说,以下是摘自百度百科的211工程的指导思想部分。一是面向21世纪,为我国......培养、输送和积聚为高层次人才。二是面向......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三是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和重点学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通过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带动其它学校,从而提高......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并探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新路子。关键字:集中有限资金、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学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所以,没有被评上211、985的学院,从宽泛意义上讲,就是因为国家资金不足,你们这些院校条件又不好,又不是国家支持的重点学科,又走不出国际,为了提高我们资金的使用效益,你们就饿着吧。第二、211、985院校能得到什么好处?以下摘自百度百科: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1/2的留学生和1/3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 1995年到2005年期间,“211工程”建设资金总量约为368亿元。其中,用于重点学科建设资金45%,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配套设施建设资金55%。 以上是10年前211专项拨款数据,据说十二五计划之后的211专项拨款是每年60亿。大家可以算一下平均每个211大学能拿到多少的拨款,当然这个数字也不平均,清华北大这类型会拿得更多。补充说明一下,211、985工程院校除了可以拿到专项拨款之外,省内、市内的地方拨款也是可以拿到的。第三、211工程院校在2000年左右并没有新增,维持在100所左右,形成了壁垒。================================回到问题:【是不是211或者985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一定比其他毕业生优秀?】我的答案是:总体是的。工程院校能得到更多资源和政策倾斜。假设两个学生的个人素质是一样的,一个上211院校,一个上普通院校。上211院校的同学能享受到更大的校园、更优质的师资、更好的科研成果、更好的实验条件。工程院校的高考分数线总体高于其他院校。前面几位朋友也谈到了,高考分数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样本量足够大的时候,就能发现,高考分数高的同学教育高考分数低的同学有如下显著特质:更高的智商、更优的学习能力、家庭条件较好、成长环境较正面、价值观较符合社会一般价值观。工程院校毕业生掌握大部分社会资源。因为有前面两项,让211、985院校的毕业生能相对找到更好的工作岗位,掌握更好的技能,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社会重要岗位和优质资源都掌握在他们手里。这样说可能大家会比较难理解,我举个例子。211、985的毕业生因为条件更好,技能更强,在社会上就混得总体比较好,当他们成为老板或者领导的时候,更愿意招聘来自211、985院校的毕业生,这样一来原本不平衡的竞争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很多在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上班的朋友就应该深有体会。在这些部门中的人事条例,也明确写明211、985院校毕业学生工资会高一些,进修可以报销学费,申请晋升也必须是211、985的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总结:211、985这样的区别萌生的根本理由就是国家教育资源不均,既然在游戏规则设定阶段就已经存在不公平,那毕业生投向社会之后出现区别对待也就不奇怪了。说句难听的话:当时高考时候就没考过人家就不要怨天尤人,这场资源的争夺战在出生那一刻已经打响,自己发奋图强就好了。有的同学学习很厉害,受制于家庭等很多因素,没办法上到211、985的院校,输在了起跑线上,对此我觉得需要释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有的人的路好走一点,有的人的路曲折一点。加油,各位。==========4月23日更新=========== @朱小逸 朋友对此回答提的一些提问,本人在此尝试进行回答。【作为教育行业从业工作者,您认为我国目前的人才情况属于饱和吗?我看上一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才不到10%,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而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却处处告诉我们,人才饱和。实际前辈们干的都很累,行业内收入差距巨大,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呢? 】回答:1.我国人才从未出现过饱和,各行各业都紧缺人才,没有一个公司对人才会嫌多,因为人才是一个公司单位最大的资源。2.社会学历的整体提升是社会人才优化的一个指标,但学历高并不代表就是人才。3.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有很多原因造成。单一的高考制度,社会人才同质化严重,大量毕业生不能达到基本就业标准。中国教育改革,大量的专科学院开始被合并或者改制成为综合性大学,大学之间开展军备竞赛,大学扩招,但教育体系没有跟上,培养出大量只接受通识教育的毕业生,在毕业阶段造成激烈竞争。中国教育制度没有做好社会人才分流。一个社会就是需要有人搬砖头,有人耕地,有人教书,有人画画,有人做科研,每个人都进企业当文员并不是正常的社会结构。教育的责任在于让人发挥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社会上能以自身的比较优势活得更好。在美国,最低收入群体跟最富有的群体收入差距只有8倍,在中国超过20倍。在美国即便读书不厉害当适应,连上小费收入活得并不差,但在中国小餐厅当适应那就活的比较累了。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没进大学之前就听说university就是要你玩四年。我当时不相信,后来还是信了。我的大部分同学们真的就是大学玩了四年。社会经济形势变差,企业在招聘中更谨慎。97年亚洲金融危机,07年次贷危机、09年金融危机,12年中国放弃保八......经历过几大场的经济动荡,生意人开始变得没有耐心了。以前可以招一年的管理培训生,在公司摸摸这摸摸那,一年后再想要不要,放哪个岗位。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耗不起这个人力成本了,所以更加倾向在招聘阶段就把人摸透了。总结:几十年的中国教育成功还是失败,本人没有这个高度去评价。但太多大学生在大学无所事事,整天沉迷网络、着迷于声色犬马,然后临毕业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没有企业肯要我。今日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以上,谢谢。
其实,就业上不存在歧视,只分强势弱势。你底子厚能力强,面对小公司,你就强势。但是你要是面对大型国企,BAT这种,底子一般厚,能力一般强就不够强势了。所以,与其在这里抱怨被歧视,不如去找一个相对弱势的公司,或者选择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强势的应聘者。
高考的地区差距太大,人多的地方,譬如河南,安徽,当年统一国家卷,但是录取分数线却是按地区分。能力不足?呵呵。。。这就是命吧。高考很重要,但是,输的却不公平。起码,差的太多了。
说出来有点残忍,但是高考反应的不单是你成绩,还可以大概反应出你的智商只能说 智商高点的人是蛮不容易落到二本去的,比较第一学历就相当于一次智商测验了,所以用人单位才会比较看中第一学历。还有为了考研的心刻苦学习度过大学四年,这种行为,一般也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的。
谢邀,只说一句。在双方权责对等、自负后果的情况下,任何一方的选择行为不管是理性的还是不理性都不能称之为歧视。所以回答楼主的问题,他们不是歧视。大家各自后果自负罢了。
原因楼上都说了,我只补充一点,商业公司都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公司招聘的成本很高,没有公司会特别歧视某个人群而和自己的预算过不去的。有歧视的招聘基本只会发生在国企或者机构,比如只招本地人等。
泻药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我个人人为这就好比学历是母亲,能力是父亲,在这两方面的协同下,才是这个人的综合实力。毋庸置疑能力是需要在过程中体现,但是对于某些用人单位来说这个风险比较高。大家都知道学历是敲门砖,所以不能说是歧视吧。
1、事实存在文凭歧视的企业很多,数不胜数。有些不学无术hr甚至想当然的以为这是国际惯例。要知道国际惯例是不能因为员工背景进行歧视,这侵犯了每个人的平等就业权。当然,实务中,稍有学术的hr会通过什么筛选等手段来达到选择有目标文凭的候选者。不管怎样,这种实务手段也间接反映了hr们还是知道公平对社会的重要性的。当然他们美其名曰:合理的降低筛选成本行为。2、说到高考辨别人的智商这一点,我又要发笑了。最近十年的高考以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逻辑方面的考查大幅度降低。从目前的考查范围来看,广度有余,但深度不足。前些年,同样是750分,其中一科不及格都可以上重本,600分的人数屈指可数。但是现在呢,在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的情况下,上600星罗棋布。很多人高考考不好,实际是没意识到这种变化,或者过度的追求深度了。然而职业发展和现在的高考相反,深度比广度更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有读书无用论的泛滥。这简单的表现在各个大学的女生数量比例明显上升。即使文科见长的复旦新闻系在20年前少有女生,现在则少有男生。在人种结构无明显变化下,入学的性别比发生如此惨烈的变化,显然不是智商因素决定的。那么,这种变化下的高考与智商就不存在太强的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hr多为女性,而且稍有姿色或者亲和力强的一般会去当收入更高的销售等职务,而不是当人事。即使在美国,从宏观看,SAT(类似于中国高考)成绩更与父母的收入相关,而不是学生的能力。3、说个《劳动合同法》的,学历造假可能构成“以欺诈……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从而导致劳动无效。但该法旋即指出“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简单的说,即使你学历造假,用人单位还是需要支付你工资的,但是否继续执行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说了算。这反映了国家立法者对学历文凭的态度。4、企业看重名校本科毕业生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他们顺从(可能这类学生没有受过人生打击,缺乏用积极的态度来规划自己的职业从而在职场中更安于现状)。研究生在第一文凭不好的人往往目的性较强,也更容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容易被公司所掌控。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可能带来的人脉。前者是公司高层希望看到的。后者是中国式Hr们在家杜撰出来的。就算清华和北大也因为学生毕业人数相对较少,而且专业分散,形不成人气。比如汽车行业,清华汽车专业的并不一定就比武汉理工更有优势。这方面就更不要提文理高校北大了。这十年北大清华在某些细分行业如风投、基金行业有所改善也是建立在相对其它院校的大规模招生基础上的。5、hr的专业度应该需要提高了。前面也有人拿人事的KPI(一般为一定时期的面试次数、频率,篡写jd的字数,去缴纳社保工会费、在制订员工薪酬上耍花招——新员工工资翻番老员工只涨10%)说事,说实话这些都只是入门级的事情,很多前台都会做。专业的hr应该在HPI改进、员工职业规划和接班人计划等方面有所专长。可惜,这样的hr还不怎么存在。所以,有些匪夷所思的hr行为发生了。6、全球几大人力资源公司在华招人一般不考虑hr,反而希望候选者来源更广泛。这样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人力资源的作用。
抛开智商不谈,学习好的人肯定比学习差的人努力踏实,因为在学生时代学习就等于工作。就冲这一点用人单位就可以放心很多。虽然不绝对但是相比更靠谱,毕竟现在没有哪个单位会很用心去招人,筛掉一批再说。
题主可以去搜索一下以前的新闻,我在武汉读书时(大概09年)看到的,武大那年的研究生毕业人数超过本科生。武大当时的本科生招生规模我记得是人。这种研究生毕业人数比本科还多的现象全国很多学校都存在,可能能反映一部分问题。批发的总归要便宜一些,对吧。
此君作为武大的一名博士生,申请工作时肯定不会投和本科毕业生或硕士一样起点的工作吧!接触的圈子是博士生,申请的工作肯定不比其他人起点低太多,甚至可能还高。若情况是我分析的这样,那么结论就是——此君在申请者里(或者大量博士生里)泯然众人而已。看题述,应是有和此君博士学历差不多但本科要好的同学申请到了,才会发出此感慨。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揣测:这些岗位,此君的学历可以进入门槛,但与工作匹配上,没什么亮点,没有强悍的实习经验,没有无敌的学术研究,还可能掺杂点歧视女生,于是就被打到企业的第二轮筛选了。第一轮就能筛选出绝大多数岗位,第二轮基本就是查漏补缺。第二轮筛选hr就很随意了,没有闪光的贝壳,随便挑几个石子还不容易啊!根据工作性质,可以按专业选,按外语水平选,按读研学校,按本科学校选……,不管哪种标准,选排在前面的应聘者要比排名靠后的优秀的概率大,这是hr们选不出千里马时,运用的唯一标准,有关系的除外。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时,要给自己做个定位了,修改下简历了。以上所述剔除了某一些单位,例如大学、科研机构等,这些工作单位从来不缺学霸类的人才,而且想进的人越来越多,上学时就有同学为了留校把学院的老师导员们跪舔一遍的,所以这类职位就不要乱申了,很多学校招聘简章就直接写出本科、读研、读博的学校限制。
比起其他筛选方式来说第一学历筛选是快捷,成本低,相对靠谱的一种方式吧。正如其他回答中提到的,高考考的知识不一定有用,但高考成绩也是智商或者说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题主没说朋友的专业方向,不过真有实力可以带着成果去找工作。
其它类似问题
其它人正在问的问题如何看待「早恋成风」的现象? - 知乎6836被浏览1770999分享邀请回答3.2K8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K64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33 个回答被折叠()怎样理解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 - 知乎576被浏览35772分享邀请回答70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8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如何看待日本的「加拉帕戈斯」现象? - 知乎1087被浏览96615分享邀请回答79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133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5 个回答被折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用化学专业就业前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