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王健林如何看待陈安之待

[原创]究竟该如何更准确的看待中朝关系?
导读:每当谈到中朝关系时,必然会引发一番大的争论。观点可分为两派,一派为“拥朝派”,基本理由为,中朝之间有血与火的关系,非同一般,即便当今的金三有所“出格”,也应给予机会。而且这些做法不会实质性的影响中朝关系。一派为“排朝派”,最主要的理由为,“朝鲜拥核”对华构成重要威胁。当然,还有对金三的做法非常反感,甚至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朝鲜可能会背叛中国,转投他人门下。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当今中朝关系呢?下面通过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一,“朝鲜拥核”的问题:
上面说过“朝鲜拥核”是“排朝派”观点中最主
每当谈到中朝关系时,必然会引发一番大的争论。观点可分为两派,一派为“拥朝派”,基本理由为,中朝之间有血与火的关系,非同一般,即便当今的金三有所“出格”,也应给予机会。而且这些做法不会实质性的影响中朝关系。一派为“排朝派”,最主要的理由为,“朝鲜拥核”对华构成重要威胁。当然,还有对金三的做法非常反感,甚至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朝鲜可能会背叛中国,转投他人门下。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当今中朝关系呢?下面通过以下三点进行分析。一,“朝鲜拥核”的问题:上面说过“朝鲜拥核”是“排朝派”观点中最主要的一个。“朝鲜拥核”已是事实,我们先不去讨论朝核的来历和朝核实力的强弱。我们先来看一下“朝鲜拥核”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它真正所面对的究竟是谁?以及中国对“朝鲜拥核”的反对。先说一下“朝鲜拥核”的目的:最主要的目的,确保国家安全,反“核讹诈”,为政治经济护航。说道以上这些,基本是中国六,七十年代国家战略的一种翻版。这种国家安全战略经济成本相对要低,但是,威力巨大,使用效果及其有效,因为大家都“谈核色变”,是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朝鲜的最佳选择。“朝鲜拥核”针对的究竟是谁?: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用反推的方式看一下“朝鲜拥核”谁会最紧张?从所观察到的现实上看,韩国应该肯定是第一个,其次是日本,然后美国。中国会紧张吗?好像一直反应不大。在这里面,我们还需注意一下“朝核”的覆盖范围。中,韩两国与朝接壤,基本不存在“朝核”投射问题,只存在远近问题。而另外一个事实是,朝鲜刚开始“拥核”时,日,美并不太紧张,在朝鲜不断提高导弹射程的时候,日,美开始逐渐紧张。当然,这也导致“六方会谈”的谈判次数逐渐增多的原因。对于朝鲜导弹射程的不断增加,中国还是上面的态度,反应不大。这是为何?中国的反对:中国从一开始就对“朝鲜拥核”坚决反对,但反对的理由最多的是有碍半岛和平,而非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可以看做是中国对“朝鲜拥核”的默认吗?既然要默认,为何要反对?中国表现得很复杂,也很矛盾,毕竟“朝鲜拥核”对与其接壤的中国来说是一种隐患。当然,中国在判断,既然无法左右这种隐患,中国要做的只能是利用这种隐患。最后出现的现实是,每当朝鲜在“核”上面有所动作的时候,美,中两国就会比较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一谈这个好象永远都没有结果的“六方会谈”。随后中美关系,就会相对平静一段时间。当然,“朝鲜拥核”还会出现另一种现象,就是变相的促使韩国与中国走近,原因是韩国希望中国对“朝鲜拥核”做一些有益于韩方的行动,来减轻它的国家安全压力。而在“六方会谈”中,中俄朝是一方,美日韩是另一方。这个泾渭分明,后者要求朝“弃核”,前者要求后者放弃对朝鲜的敌对。这种会谈,其实已经变成朝韩两国背后支持者的较量,或者互讨说法。这样,“朝核问题”的谈判,就成了几个大国相互交换利益的实质。这其中最主要的国家是,中国,美国,俄罗斯。不管怎样说,虽说“朝鲜拥核”对中国有隐患,但是,中国还是利用这种隐患,得到了一定的利益。当然,这种隐患其实并未实质伤害到中,朝之间的传统关系。中国对“朝鲜拥核”似乎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自信的感觉。做个小结:中国既然可以相信“拥核”的巴基斯坦,为何不能相信“拥核”的朝鲜呢?不管“朝鲜拥核”是否对中国构成威胁,但实际结果是中国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中国需要真正注意的“拥核”国家,并不是朝鲜,而是美国,俄罗斯,印度,还有实际“拥核”的,野心勃勃的日本,尤其是后者。二,朝鲜当局的做法:说到这些,大家会举出若干金三的“疯狂”举动。除了上面所说的有关“朝核”的问题,还有导弹试射,对韩炮击,军事演习,舰船越境等等。其实,金三的众多“疯狂”做法,十之八九是针对韩,日,美的。当然,与中国也有一些“抓扣渔民”的事件,这些从根本上并不可能改变现有的中朝关系。而且朝鲜对美,日,韩的“疯狂”举动,在中美围绕“亚太再平衡战略”较量高潮的时候更显高调。这种高调的“疯狂”,正是那一时间段内中国所希望看到的结果。金三是在“配合”中国吗?这个观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最起码可以算作是不管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朝鲜给与了中国配合。其实,在中韩关系的走近上,朝鲜还是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做出了不少的贡献。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需要一个“活跃”的朝鲜,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朝鲜。既然大半国人认为朝鲜是中国手中的一张牌,那么,“死气沉沉”的朝鲜,如何能够成为一张真正有用的牌呢?所以大家要客观的看待朝鲜的“疯狂”,而非一棒打下。其实,金三基本全盘继承了其父的做法,只不过不如其父老谋而已。当然,对于朝鲜心中的小算盘,我们也要客观对待,因为朝鲜虽说与中国曾经是生死之交,但毕竟是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这个我们也须正确对待,我们也需用对待巴基斯坦的眼光来看待朝鲜。因为中国真正有影响力的国家少之又少,朝鲜可算其中一个。对于朝鲜如今的政治体制问题,我们更加无须指责,因为中国体制也是被人常常指手画脚的目标。况且,中东地区王权体制多得是,我们照样也没有指责过,还和他们中的一些关系密切。我们为什么要指责自己的近邻,并且关系并不一般的朝鲜呢?我们对待朝鲜要有一个非常务实和准确的态度。中国并不需要过份关注朝鲜现有的体制,而应该关注朝鲜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作用。三,朝鲜的选择:这个是针对本文开头一些说法的回应。对于朝鲜重新选择的问题,其实,应该是担忧过滤了。如若朝鲜抛弃中国,它会做何选择?美国吗?俄罗斯吗?无非以上这两个选项。先说一下俄罗斯。这个首先的看俄罗斯会不会接手,对于俄罗斯来说,它的战略中心向来是放在欧洲,而朝鲜所在的半岛无疑是东北亚的一个“烫手山芋”,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政治外交成本来维持。况且,把战略重点放于欧洲的俄罗斯,如果接收处在隐含危机的半岛的朝鲜,对俄罗斯的国家总体战略,势必会造成一种顾此失彼的状态。如果换做前苏联的话,有一定的可能,当然前苏联也曾这样做过。而当今的俄罗斯,虽然依旧有很强的实力,但与前苏联比较的话,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另外,中国的总体实力逐渐增强,与苏联时代的中国也是不可同日而语。两者实力的相互转换,即便朝鲜愿意投俄,而俄也不可能真正接受,如若接受,那不仅会彻底恶化俄中关系,也会使俄罗斯的国家总体战略出现力量分散的危险。如今的俄罗斯如何能接受这样的现实?再说一下美国。美国当然希望朝鲜能投靠与它,但是,对于朝鲜来说,投靠后的政治地位如何确保?是朝鲜统一韩国?还是韩国统一朝鲜?按朝鲜的体制,只有被美国出卖一条路,况且,朝鲜投美,中国会坐视不?坐看家门口发生如此巨变?朝鲜如若这样选择实际上是自己在出卖自己。以朝鲜与美国交往的经历看,朝鲜会相信美国吗?以上这些可能性几乎都不可能出现。对于朝鲜来说,中国是它唯一的选择,除此之外,别无出路。朝鲜的唯一选择,其实已经为中朝稳定的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大可不必去过多的怀疑,而被表面的一些事件所误导。最后,用几句话做个总结。中朝关系确实有血与火的本质,虽然在时间的侵蚀下,这种关系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并不会造成多少实质的改变。对于中国来说,朝鲜是中国一个难得的盟友,也是中国东北亚战略的一块基石。当今形势下,中国不仅不会放弃朝鲜,而是会握的更紧。中国不会因为中韩关系的走近,而忽略朝鲜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对于朝鲜来说,由于历史,体制和地缘的复杂原因,中国将是它唯一的选择。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中国用血的代价不仅铸就了中朝间的铁血友谊,同时中国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意志。这些意志的展现,不仅使美国隐隐作痛,也让其它想擦手朝鲜的国家望而却步。中朝之间的这种本就带有血火基因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牢不可破的。中朝关系,即有铁血的友谊,又是血火的同盟。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8楼朝鲜劳动党要想稳定朝鲜的国内稳定就必须坚持一条稳定延续的路线方针,而金氏父子则正是这条路线方针的代表。在现今的状况下,软弱就意味着失败,改变就意味着死亡。这也是朝鲜一直抱着针锋相对和咄咄逼人态势的必要表现。朝鲜半岛的局势缓和,第一条就是南北双方和平协议的签署与美军从朝鲜半岛的撤军。但这一条在美国那里就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为了遏制围堵中国,维持朝鲜半岛的低烈度对抗就是美国的既定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在朝鲜半岛的立足点,否则在东亚只有一个日本对于美国来说那就是一个随时可以被吃掉的孤子。要想解开朝鲜半岛的死结,其节点确是在韩国。南北双方都想统一对方,而我们却要站在中间说:这件事在现在是不可能的。这中间的误解和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美日在中间的使坏,将使这件事情更加的错综复杂。加之南北双方的缓和必定也会给朝鲜的既得利益集团带来损害,也会在南北双方的和解过程中制造障碍。所以习总这次访韩,看似冷落了朝鲜。其实就是在警告朝鲜内部的一部分人,中国可以帮助朝鲜,如果朝鲜不能看清时局而走向正确的道路,也可以抛弃朝鲜。6楼金家除了在要援助的时候什么时候把铁血的友谊,血火的联盟当回事?将核试安排在离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地下水资源与其相连的东北地区如此之近,金家的"铁血的友谊,血火的联盟"表现在哪儿?金家既然那么不相信美国,那为何还要坚持与美国单独谈判?睁着眼睛说瞎话.美国民众究竟如何看待中国-青年参考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美国民众究竟如何看待中国
&&&&从最新研究所披露的数据来看,美国民众对中国感兴趣和了解的程度,要远远高于人们的一般想象。
&&&&2014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在时隔五年后再次访华。许多观察家认为,奥巴马此访将对消除中美互疑、增进双方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不久前访华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明确表示,奥巴马将此访视为“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领导人之间的直接联系,自然是中美关系不可或缺的维度;然而,两国人民对对方国家的直接认知情况,也是中美关系的直接写照和重要影响因素。最近,《当代中国》杂志发表两篇论文,通过随机抽样获得实证调查数据,描述了普通美国民众对中国及其在国际舞台上所发挥作用的印象,为我们了解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提供了新信息。
&&&&两篇论文的分析数据,都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于月合作开展的一次专项调查。该调查由印第安纳大学调查研究中心通过电话访谈完成,旨在了解和理解美国普通民众看待中国的态度。样本覆盖了生活在美国48个州的810位居民,研究者对每位对象的平均访谈时间超过24分钟。
&&&&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美国民众并不关心自己国家以外的事务,事实上大部分美国民众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有比较清楚的认知。例如,超过七成受访者知道中国是美国的净债权国,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中美关系恶化会损害美国利益。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实力也获得了大部分美国民众的认可,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而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足以满足人民需求。
&&&&事实上,美国民众对中国感兴趣的程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不仅近八成受访者表示有兴趣了解与中国有关的新闻,还有8%的受访者到访过中国。美国民众了解中国的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看待中国的态度。通过报纸或亲身访问了解中国的美国民众,往往对中国持有更加正面的看法;而通过广播和电视节目了解中国的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则往往较为负面。不过,总体来说,如果受访者对中国文化和与中国相关的新闻更感兴趣,对中国的印象往往更正面;但掌握多少与中国相关的知识,似乎并不会直接影响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
&&&&尽管中国这些年通过举办奥运会、推广孔子学院和播放国家宣传片等多种手段,试图增进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但许多美国普通民众似乎对此并不买账。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三成美国民众认为中国的流行文化具有吸引力,仅有四成左右美国民众意识到中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总体上说,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有限;中国在美国民众眼中的可爱程度,不仅远不如日本和印度,甚至还略逊于俄罗斯。
&&&&具体来说,美国民众看待中国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人而异的。调查发现,年轻人普遍比老年人对中国持有更积极的态度,如今六七十岁的美国人对中国敌意最深;同时,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访者,往往对中国看法更正面,性别和收入等因素则不会显著影响美国民众看待中国的态度。就政治立场而言,民主党支持者往往比共和党支持者对中国更友善,自由主义者则往往比保守主义者对中国持有更积极的态度。此外,那些认为中国经济具有竞争力、中国文化具有吸引力以及中国政治制度能够保持稳定的受访者,也往往倾向于对中国持有好感。
&&&&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言,五分之三的美国民众将中国视为富有影响的大国,但也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没有尽到所应担负的国际责任;此外,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相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会在未来十年内继续增加,而近六成受访者预言中国的政治局势将在未来十年内保持稳定。有趣的是,那些对中国政治制度怀有负面看法的美国民众,往往不会抱怨中国未能履行足够的国际义务;而对中国政治制度相对比较认可的受访者,往往对中国所应担负的国际责任具有更高的期待。
&&&&总体来说,从这些最新研究所披露的数据来看,美国民众对中国感兴趣和了解的程度,要远远高于人们的一般想象。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已经得到了美国民众的认可,但在文化领域和国际形象等“软实力”方面的表现似乎要逊色许多。
&&&&由于研究样本是通过电话访谈收集的,上述数据有可能高估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兴趣,因为那些不那么感兴趣的人更可能在访谈开始前就挂断电话。不过,这些发现填补了许多研究空白,对于我们理解美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仍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中美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对于两国政府和人民都异常重要。高层交流固然是推动双方建立战略互信和在多领域展开合作的重要手段,但从长期来看,要想将高层交流的成果落到实处,必然离不开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本专栏由“政见”团队供稿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究竟该如何看待知假买假-中国消费网
日前,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再度让“如何对待知假买假”这个老问题成为舆论焦点。为了推动公众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原意,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知假买假对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中国消费网特推出相关专题,我们将选择刊出各方人士有代表性的意见和观点,将报道不断推向深入。
系列报道一:
重庆高院发文限制知假买假,你怎么看
如何看待《解答》所提出的“知假买假有违诚信原则,不支持惩罚性赔偿”的观点,各方人士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这不符合惩罚性赔偿“扩容”的大方向,大趋势
;有人认为知假买假确实有违民法中的诚信原则;也有人认为这一观点虽然合法,但导向性错误。不同的观点、意见的交锋,反映出了“知假买假索赔”这一行为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限制知假买假索赔是逆势之举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会长 何山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发展趋势是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从原本欺诈才需要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扩展到产品质量问题也要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通过扩大适用范围,更加严厉的惩罚性赔偿,增加市场主体的违法成本,而不是限制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解答》合法但导向有问题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原副所长 曹三明
《解答》的导向性是,除了最高法司法解释之外的知假买假请求惩罚性赔偿的行为,法院不予支持。这将除了食品、药品之外的其他消费领域知假买假行为都排除出了法院支持范围,对于这些领域通过知假买假打击经营者欺诈是不利的。
用“不诚信”拒赔没说服力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 蒋苏华
以“不诚信”作为“知假买假不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理由,过于抽象。法律对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是有明确规定的。如果要对不适用惩罚性赔偿条款的行为进行豁免,也应该基于法律条款来设置豁免条件,进行明确的阐述和分析,才是令人信服的。
知假买假符合社会公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刘俊海
知假买假这一行为的“打假”,实际上是从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来说的,而这种社会效果是包括专门打假机关、消费者、新闻媒体等在内的社会公众力量团结奋斗的结果。它既可以提高维权者的维权收益,又可以打击假冒伪劣,还可增进社会公益。
保护知假买假 违背诚信原则
烟台大学原校长、山东大学教授 郭明瑞
保护知假买假确实能给售卖假货者以打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确定一种行为是否应受保护,不能仅从其受保护有一定合理性或有一定积极意义就下定论。保护知假买假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其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它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
地方法院无权出台司法解释性质的文件
知假买假者 邢志红
最高人民法院于日发布的《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已经从法律层面明确知假买假者的身份,确认其具有消费者主体资格,可以主张惩罚性赔偿。重庆市高院发布的《解答》虽然不叫指导意见、规定,但无疑具有司法解释的性质,而依据两高的这一通知,地方法院无权制定这种具有司法解释性质的文件。
相关链接:
最高法两年前就表态
知假买假受法律保护
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法新闻发言人表示,第三条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也就是说,知假买假行为不影响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通常情况下的购物者应当认定为消费者,可以主张惩罚性赔偿。确认其具有消费者主体资格,对于打击无良商家,维护消费者权益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净化食品、药品市场环境。最高法指出,之所以将知假买假者列入法律的保护范围,主要是考虑知假买假者虽然主观上是为了牟利,但客观上确有净化市场的效果。
系列报道二:
知假买假该不该被限制
在关于“知假买假是否不诚信”的争议中,支持者多肯定其对打击假冒伪劣、净化市场的作用。而反对者多认为,知假买假虽然在客观上确实有打击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的正面效果,但是其手段却存在诸多争议,如违反了“禁止反言”和“禁止恶意抗辩”的原则,因此是不诚信的,实质上是以暴制暴,只重视目的的正当性却违反了手段的正当性;因此应对知假买假有所限制。
应区别对待知假买假和职业索赔
南京市工商局副局长 黄明春
严格地说,经常讲的职业打假人应该被称为职业索赔人,不应该被视为正常的消费者,而是以营利为目的。如果说,普通消费者受到《消法》等法律惩罚性赔偿条款的激励,消费后发现所购商品是假货于是要求惩罚性赔偿,甚至故意知假买假,这都可以理解,但普通消费者个体的知假买假行为和以此为业的职业索赔在行为上是有差别的。
疑假买假不应被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所谓的知假买假,其实应该叫疑假买假。不可否认,一些知假买假的人为了获得利益,确实存在不当行为,如藏匿商品待其过期后进行索赔,甚至偷梁换柱后索赔,这些行为确实是违法的,但毕竟是个例。对这些违法行为,应该依法进行打击,但将其扩大化,认为所有的疑假买假都不诚信,应该进行限制,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打假不能以破坏诚信为代价
沈阳市工商局法制处处长 杨威
在实践中,大多数知假买假者的最终目的不是打假,而仅是通过索赔而获利。他们选择的方式往往是与经营者私了,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媒体,也不过是其用来威吓经营者或者在其私了不成的时候才使用的武器。因此,这种所谓的“打假”,究竟能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呢?其中产生的经济利益也只是装入了知假买假者的口袋,不能很好地起到警示经营者、提示消费者的作用。
职业索赔是否适用《消法》保护值得商榷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朱巍
《消法》的立法本意和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利益。而知假买假这种行为不应该依据《消法》进行鼓励。因为这一行为目的不是为了生活消费,而是为了获得赔偿,实际上是一种经营行为。《消法》是否还应该将他们纳入保护,这是值得商榷的。
系列报道三:
再论知假买假对净化市场的作用
知假买假被其支持者视为群众自发参与市场监督,打击假冒伪劣的重要形式,在行政监管力量有限的背景下,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共治方式。但在反对者看来,知假买假式的打假,实际上是一种群众运动式的打假,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市场,但也有诸多弊端,而且这种打假方式也并非不可替代。两种不同意见,依然在激烈地碰撞。
支持知假买假可能得不偿失
成都市温江区法院院长 蒋剑鸣
对社会而言,有违诚实信用的知假买假索赔与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具有同样的危害。如果选择支持知假买假者获得惩罚性赔偿,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社会诚信建设会出现偏向,社会诚信体系会受到损伤,这个损失也许更大。
不能说知假买假不诚信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孙颖
知假买假这种行为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净化市场,打击制假售假者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行政监管部门监管市场。司法解释正是考虑到其社会效果的积极性,才支持了知假买假行为。在现代社会,首先要强调的是法制诚信和经营者诚信,如果消费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知假买假,就不能说他不诚信。
用两分法看知假买假
浙江省工商局法制处副处长 边宇阳
《消法》《食品安全法》大大提高了惩罚性赔偿的额度,对不法经营者产生了更大的震慑作用,同时也刺激了以知假买假为职业的索赔举报人队伍的扩大。所以,对于这些人,以及知假买假行为,要客观看待,要肯定其正面作用,也不能忽视其负面效应
知假买假并非群众参与监督唯一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 朱巍
发动群众参与市场治理并不等于就是知假买假。只能说,知假买假是激励群众参与的一种方式,且这种激励方式与《消法》等法律的立法理念有冲突,用《消法》保护知假买假,其实是适用错了法律,从长远来看,对消费者保护也是不利的。
系列报道四:
买假索赔是不是消费者参与社会共治的最佳途径
围绕着知假买假引发的争议,有观点提出应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伪劣,或者设计更合理的奖励制度,比如有奖举报制度。但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知假买假所起的鼓励群众参与市场治理作用不可忽视,有奖举报制度并不完美,其负面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应客观评价现有激励机制
上海市工商局法制处副处长 徐敏韬
对知假买假者的惩罚性赔偿,不仅可以监督经营者合法经营,而且能够填补监管部门执法空白,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但从现实情况看,知假买假索赔行为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知假买假行为客观上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社会共治成为趋势的背景下,既要创新、优化激励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同样也需要客观评估如惩罚性赔偿之类现有激励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不必苛求维权一方道德完美
海南省工商局法制处处长 赵卫
从一些司法解释的逻辑和取向看,知假买假都是在增加造假售假的违法成本,加大打击力度,而不是苛求消费维权一方道德上的完美。在目前假货泛滥、打假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不把矛头对准制假售假护假者反而用道德的高标准去苛责消费维权者,从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的角度看,这种糊涂的观点是不应该得到支持的。
有奖举报制度也应反思
江苏省工商局法制处副处长 张劲春
政府部门出台虚假广告有奖举报制度的本意是动员群众的力量,覆盖到行政监管力量没有达到的角落,但是如果举报多是已被监管部门发现、已经进入责令改正或者处罚程序的虚假广告,那么这一制度的设立初衷就没有得到实现,而且还带来行政资源的浪费。
有奖举报未必能够取代买假索赔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孙颖
政府对举报者进行奖励,来代替知假买假获得赔偿的激励方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不足的问题,也达到了动员群众力量,社会共治的目的,但这种办法也会有其他问题。
系列报道五:
根治制假售假 守规则与讲诚信不可偏废
不可否认的是,“诚信”属于道德范畴,而对于治理市场、净化市场而言,守法律、讲规则更加重要。
买假索赔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仁玉
现代法治理论强调效果正当性和手段正当性的统一。知假买假行为虽是法律上的自力救济方式,但违反了诚实信用这一民法中的“帝王规则”,不具有道德含金量,不符合法律与道德相一致的法理要求。
若天下无假又何惧知假买假
消费者 张晓红
没有制假售假,何来知假买假?倘若“天下无假”,又何惧知假买假?对于知假买假,某些不良商家当然是反对的,但普通消费者是支持的。若知假买假不诚信这一理念成立,将不利于打击假冒伪劣、净化市场。 知假买假也许主观上有逐利动机,但客观上是正义行为。
应高标准要求经营者而非消费者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会长 何山
知假买假这种行为,应该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制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也许随着市场自我净化机制和监管机制的完善,它最终会消失。但在此过程中,应该更多的用法律去约束包括经营者和消费者在内的市场主体的行为,而不是对消费者片面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
知假买假的打假效果是显见的
2015年度最美消费维权人物提名获得者 刘殿林
知假买假是一种群众参与市场治理、协同共治的良好方式,它不仅不违反诚信道德,反而能成为协助政府机关打击假冒伪劣、治理市场的好助手。
在法治的框架内求同存异
近一个月来,有关知假买假的话题再次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事实上,自从21年前《中国消费者报》最先最深入最系统报道王海现象以来,有关知假买假的争议就一直存在。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社会共治消费环境、齐抓共管消费维权的大背景下,通过理念的创新、法律的完善、实践的磨砺以及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有关知假买假,我们达成的共识已经越来越多。本组系列报道到此结束,但有关知假买假索赔话题的探讨和交流并没有结束。欢迎各界人士继续关注这一话题,并踊跃提供精彩观点和相关案例。我们相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年代,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社会共治的各方参与者,一定能在法治的框架内进一步找准自身定位,明晰自身职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少军 如何看待中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