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名词解释家庭教育育

庭成员之间一切行为品德以及典型3.家庭结构的类型。 丧失到恢复。(3)消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家长学校:由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及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类对象组成。 2.情报研究: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3.调查研究:是指研究者对家庭教育的已有事实进行的研究。 4.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及教育效果。 5.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6:行动研究:是一种有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的、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 7.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8.家庭关系:又称家庭人际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根据自身的角色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际互动联系,是家庭的本质要素在家庭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9.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中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因素。 10.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以血缘或收养为基础的,在家庭关系中是直系血亲中最近的一种关系。是儿童社会关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 11家庭功能;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12.祖辈家长;是指比父母亲长一辈的家长,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13.家长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在怎样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 14.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 15.家长教育能力:是家长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在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培养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机智、策略、技能和技巧。 16:家庭教育方法:是指家长为达到家庭教育目的、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选择和运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 17.家庭儿童教育方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在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策略和措施。 18.非期望行为;是指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活动不合乎父母所认定的社会要求,出现行为偏差。 19:榜样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身良好的思想人物的优良道德风范去感染、教育孩子的教育方法。 20:正面说理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启发、引导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思想认识,从而使幼儿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教育,进而养成良好的期望行为的方法。 21.民主的儿童训练策略:是建立在平等与相互尊重原则基础上的。是指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父母亲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22.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由家庭外社会机构组织的、以幼儿家长为主要对象的、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活动。 23.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由幼儿园组织的、以幼儿家长为主指导对象、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活动,是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 24,游戏规则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利用游戏的规则,向孩子提出问题,要求孩子回答的一种方法。 25.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主要指在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水平进行的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家庭的本质和特征。 答:(1)两性结合,延续后代。(2)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3)是人类的基本群体,不仅为人们创造了社会的基本条件,而且还因此满足人们从物质到精神的多方面需要。 2.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 答:(1)血缘家庭。(2)普那路亚家庭。(3)对偶家庭。(4)一夫一妻制家庭。 答:(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残缺家庭。(4)隔代家庭。(5)联合家庭。 4.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趋势。 答(1)小型化趋势。(2)核心化趋势。 5.家庭关系的特点。 答(1)家庭关系是以婚姻血缘为纽带的。(2)家庭关系最为持久、稳定。(30家庭关系表现出一种其他任何社会关系都不曾有的持续性和承先启后性。(4)家庭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道德的监督。 6.家庭关系的类别。 答:(1)夫妻关系。(2)亲子关系。(3)祖孙关系。(4)婆媳关系。 7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分析。 答:(一)来自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1.家庭规模结构及人员素质。2.家庭中的代际情况。3.家庭传统及背景。(二)来自家庭外部因素的影响。1.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了发展状况。2.法律和道德风俗。3.宗教。 8.家庭关系的发展趋势。 答;(1)家庭关系从数量上来说将趋于简单化。(2)家庭关系从交往密度上来说将趋于减弱,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呈开放化趋势。 9.家庭功能的类别。 答:(1)生育功能。(2)性生活功能。(3)抚养和赡养功能。(4)情感交往功能。(5)物质生产功能。(6)教育功能。(7)娱乐功能。(8)宗教和政治功能。 10.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答(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家庭功能的影响。(2)社会制度和法律。(3)传统习俗与伦理道德。 11.家庭功能的变化。 答:(1)生育功能逐渐退化。(2)生产功能从功能由平均到多元。(4)教育功能分化。(5)赡养功能弱化。 12.家庭教育的性质。 答:(1)它是一种非正式教育。(2)它是一种充满了亲情的教育。(3)它是一种稳定的持久性教育。 13.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内容包罗万象。(2)教育形式无固定模式。(3)家庭教育因素复杂多样。 14.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起着奠基作用。(3)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的个体行为,它对社会发展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15.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答:(1)家庭物质环境的影响。(2)家庭精神环境的影响。 16.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答:(1)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工作,发挥整体合力。(2)要充分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发扬家庭教育的优势。(3)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可操作性,落到实处。(4)家庭教育指导要面向全体家长。 17.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参与。 答:(1)家长应该为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2)在日常生活中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不足。(3)热心学校工作,充当学校教育的参谋。 18.要实现家庭的终身教育目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答:(1)家庭成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2)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保持高涨的学习欲望和能力。(3)塑造新的生活形态。 19.学习型家庭有其表现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答:(1)家庭成员有终身学习的理念。(2)要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3)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投入。原则。(3)保障儿童生存、生命和发展的原则。(4)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识的原则。 26.作为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答:首先,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其次,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素质发展的需要。最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2)以家长人格特点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3)以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的相关研究结果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32.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 答:(1)民主权威型。平。投射测验法,又称故事续讲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当讲到主人公的行为以后,让孩子接着讲故事的结局的一种方法。移情测验法是学前儿童家长设计能够引起孩子移情的情景,来测量孩子对他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使幼儿符合一定社会的需要。(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的作用。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的控制、促进着学前儿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3)能正确评价学习成果。 20.父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答:(1)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第一个直接模仿的对象。 21.称职父母的典型特征。 答:(1)身体素质。(2)道德品行。(3)观念意识。(4)文化修养。(5)人生态度。 22.简述祖辈家长的家庭类型。 答:(1)主干家庭的祖辈家长。(2)隔代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祖辈家长。 23.祖辈家长的作用。 答:(1)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在生活上帮助子女解决后顾之忧,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2)弥补年轻父母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3)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将我国优秀的道德观念一代代传输下去。 24.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特点的新发展。 答:(1)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加,亲子之间交流接触的机会降低。(2)子女的自主意识加强,他们追求亲子之间的平等对话,并且子女对父母的影响力不容忽视。(3)家庭结构小型化,亲子关系更趋直接、集中。 25.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体现的四条原则。 答:(1)无歧视原则。(2)儿童利益优先的后,家长应了解学前儿童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支撑其躯体、协调其行为的是丰富的精神世界。 27.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答:(1)不同的儿童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2)不同的教育观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3)不同的人才观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 28.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 答:(1)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辈分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2)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3)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职业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1.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儿童观不同。2.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教育观不同。3.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人才观不同。 29.祖辈参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以下心理状态。 答:(1)慈幼心理。(2)义务心理。(3)补偿心理。(4)享福心理。(5)返童心理。 30.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的划分。 答:(1)以教养方式的基本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1.以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二个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2.以接受―拒绝和限制―允许二个向度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3.以接纳―拒绝和要求与控制―宽容二个向(2)绝对权威型。(3)娇惯溺爱型。(4)忽视冷漠型。 33.孩子本身的特点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答:(1)孩子的性格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1.孩子性格中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孩子的自我态度―自信或自卑,特别是自卑。2.孩子性格中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最突出的第二个方面是孩子的情绪特征。3.最明显的差异便是父母关注和关心的程度不同。4.孩子的情绪特征将决定他们是否得到父母的喜爱和逗弄。(2)孩子的年龄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3)孩子性别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33.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类别。 答:(一)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1.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孩子。2.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孩子。3.在劳动活动中了解孩子。4.在学习活动中了解孩子。(二)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1).评价幼儿发展的趋向。(2).评价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1.评价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游戏规则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利用游戏的规则,向孩子提出问题,要求孩子回答的一种方法。故事难题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在给孩子讲述故事时,向孩子提出有关道德的难题。2.评价幼儿的社会情感水人情感的各种体验的一种方法。3.评价幼儿的社会行为水平。自然测验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在自然环境中测量孩子自然发生的社会行为的一种方法。情景测验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在预先设计好的情景中对所要评价的孩子的某种行为加以诱导,并进行观察、记录与分析的一种方法。等级评定法,是父母等人对孩子的社会行为进行概括性的等级评定的一种方法。(3)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1.委婉真诚。2.表达希望。3.表达失望。4.表达异议。(4)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 33.家庭教育的目的。 答:(1)家庭教育的目的―人的社会化。(2)家庭―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1.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最早获得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知识。2.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获得对社会的最初认识。3.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逐步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3)反向社会化―后喻文化。 34.如何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 答:(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的概念、内涵。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是指家庭对所要培养的孩子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的指导着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原则、任务、内容和方法。 35.产前营养的需要。 答:热能,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钙,铁,锌,碘,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 36.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及化学物质。 答:(1)尽量避免病毒感染。(2)避免药物滥用。(3)。避免嗜烟酗酒。(4)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噪音及有害物质。 37.影响孕妇情绪的因素。 答:(1)夫妻关系不良。(2)孕妇与其母亲的关系不良。(3)担心体型变化。(4)性别期待和产程危险的压力。(5)家庭生活的压力。影响孕妇情绪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家庭因素和孕妇自身的认知因素。 38.胎教的内容。 答:(1)音乐。(2)言语。(3)胎儿体操。 39.乳婴儿的家庭教育内容。 答:(1)身体的适应。(2)自制行为的发展。(3)基本信任感的建立。(4)自我认知的发展。(5)言语的刺激。 40.简述对3-6岁儿童建立常规应遵循的法则。 答:(1)不可有例外。(2)适宜的环境。(3)赏惩应慎重应用。(4)反复练习。(5)使儿童发生兴趣而愉快。 41.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 答:(1)理智性原则。(2)渐进性原则。(3)适切性原则。 42.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方法。 答:(1)榜样示范法。(2)正面说理法。(3)暗示提醒法。(4)批评惩罚法。(5)自然后果法。 43.简述推可思民主答:(1)家长与子女。(2)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家长。(3)不同身份的家长。 48.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答:(1)双向互动原则。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家长,能用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对孩子作出纵向的发展性评价。(2)评价儿童发展能力弱的学前儿童家长,三.分析父母的角色分工及教育责任。 答:事实上,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亲的作用都很重要,只有父亲承担家庭教育或只有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4.父母的性特征各不相同。(2)子女方面的因素。子女在幼小的时候,决定亲子关系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父母一方。(3)的儿童训练策略。 答:(1)行为都是有原因或目的的。(2)必须在社会环境中去理解行为。(3)由不良行为的目的,可以说明其行动。(4)要了解孩子的行为,父母必须了解他对那事件的解释。(5)归属于某个社会团体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 44.沟通的策略的关键点。 答:(1)与孩子沟通的基础是建立在尊重和技巧上的。(2)赞美和奖赏不宜过度。(3)在对付冲突和压力时。(4)威胁时在向孩子挑战。(5)若父母与孩子沟通时能蹲下或坐下。(6)孩子可以学着为自己的行为为负责任。(7)以孩子能理解的合理限制管教他。(8)体罚比口头语言沟通的效果差,而且有伤害性。 45.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 答:1.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由家庭外社会机构组织的、幼儿家长为主要对象的、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活动。2.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是指由幼儿园组织的、以幼儿家长为主要指导对象、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活动,是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 46.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 答:(1)指导家长优化家庭环境。(2)指导家长提高养育水平。(3)指导家长提高教育水平。(4)指导家长与幼儿园合作教育。(5)向家长进行法制教育。 47.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 (2)家长主体原则。(3)共同成长原则。(4)分类指导原则。(5)因地制宜原则。(6)整体性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9.家庭教育个别指导形式。 答:(1)园内交谈。(2)书信来往。(3)电话联系。(4)家园联系册的使用。(5)家庭访问。(6)专家咨询。 50.家庭教育集体指导活动。 答:(1)家长会。(2)专题讲座。(3)经验交流会。(4)教育开放活动。(5)亲子活动。(6)家长辨析会。
三.论述题 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1.了解幼儿需求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答:(一)了解儿童安全感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首先,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的和睦。其次,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同伴和团体的肯定和容纳。最后,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自己的信心,自信心能够使孩子获得内心的稳定和安全感。(二)了解儿童交往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三)了解儿童被信任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四)了解儿童创作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五)了解儿童成功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六)了解儿童探索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2.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答:(1)评价儿童发展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不能把握评价儿童发展的大方向,导致错误的评价。 3.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4.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答:第一步,是冷静地分析问题,就是对了解到的孩子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作出切合实际、恰如其分的判断,明确是非,弄清原因。第二步,是选择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二、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因素。 1.影响学前儿童家长了解儿童需求能力的因素。 答:(1)家长的主观随意性。(2)忽视沟通,拒绝沟通。(3)轻信、胡猜。 2.影响学前儿童家长评价儿童发展能力的因素。 答:(1)评价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2)评价缺乏依据,贬低孩子。(3)带有过重的感情色彩。(4)错误归因评价。 3.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协调亲子关系能力的因素。 答(1)亲子关系没有一定的宽容和松弛度。(2)家庭教育没有规约。 4.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处理儿童问题能力的因素。 答(1)片面了解,掌握情况。(2)为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 亲来承担家庭教育责任都会有一定的缺陷。(1)父亲的教养作用。现代的观念认为父亲应更加重视子女的自主行为;提高子女成熟的行为;了解子女、能理智地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用相应的教育方式促使孩子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总之,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母亲的教养作用。现代的观念认为母亲的作用更体现在,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智力发展、以了解孩子为基础管教好孩子。 四.论述祖辈家长的教育特点。 答:(1)祖辈家长是指比父母亲长一辈的家长,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2)祖辈家长的特点。1.与年轻父母相比,他们的教育特点。2.祖辈家长家庭教育的优势。3.祖辈家长的教育局限性。(3)可以开展家长学校,家长联系册向祖辈传递。可以早上送,晚上接孩子时向祖辈宣传教学观念。 五.分析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答:(1)父母自身的因素。作为亲子关系中的一个方面,父母自身的素质必定影响亲子关系,这是显而易见的。1.父母的观念意识中的儿童观、生育观、教育观是否正确对亲子关系影响很大。2.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会影响亲子关系。3.夫妻关系也是影响亲子关系环境因素。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指传统文化背景和时代风尚。总的来说,影响亲子关系的这些家庭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作用,我们在指导家庭关系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才能获得有效的提高。 六.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对其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材料题) 答: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其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下采取相应的教养方式,表现为一定的教养行为,最终作用于幼儿的发展,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1)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2)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在教育行为上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要求过分严厉,过多限制,缺少宽容,奉行棍棒教育,孩子稍有不妥之处就严加惩罚。(3)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家庭中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的位置上,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超过了一般的限度。(4)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由于父母和孩子接触的机会少,彼此不了解,容易产生代沟和许多分歧。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情绪不稳定,富有攻击性,对人冷酷,自我控制力差。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的认真程度。3.家长参与指导活动的主动性。4.家长主体作用的发挥。(2)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有否变化。1.家长的教育观念。2.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3.家长的教育能力。(3)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有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家庭教育过程的规律制定的,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1)寓教于生活和娱乐中的原则。1.由于学前别对待,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学前儿童家长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承认、正视、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总之,学前儿童家长一方面要全面关心孩子,使孩子在德、智、为。只有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能按照父母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去做;只有当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时,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才会被孩子愉快的接受。因此,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使进而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学前儿童家长应注意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教养方式,摒弃错误的、消极的教养方式,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材料题) 七.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因素。 答:(1)家长本身特点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1。夫妻关系对其教养方式。2.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越低的家庭,越容易采用溺爱型、否定型和干涉型教育方式。(2)孩子本身的特点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八.试述实现家庭的终身教育目标。 答:终身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家庭配合,也只有实施终身教育后,才能使家庭成员保持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家庭的终身教育目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家庭成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知。(2)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保持高涨的学习欲望和能力。(3)塑造新的生活形态。 九.试述沟通分析的关键点。 答(1)减少父母的权利。这些管教策略大多是儿童本位,即以孩子的需要为主要考虑的内容。(2)改善孩子的自我控制。(3)强调关爱与照顾。(4)了解子女的行为。 十.论述教育指导的效果评价。 答:(1)家长的投入情况。1.家长的参与率。2.家长参与指导活动否改善。1.创设家庭环境的行为。2.对子女的主动教育行为。3.对子女的被动教育行为。(4)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否变化。 十一。比较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对幼儿发展的不同影响。 答:(1)核心家庭是指已婚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内只有三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发生互动的频率和机会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家庭更高、更多,更易建立亲子之间的感情。在存在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缺陷。由于核心家庭只有夫妻两人和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的责任尤其重大,一旦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发现,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一旦家庭有失误,没有家庭其他成员协助和弥补,引来的冲突常常是严重的。(2)主干家庭是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的特点是待际关系较为复杂。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弥补双职工家庭在料理生活及照顾、抚育孩子时间、精力充足。不利的一面,不同的待际,由于年龄、观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在家庭教育时会出现矛盾。
四.材料题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答: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根据学儿童还很幼小,他们不能独立生活,需要成人照料,孩子的任务就是成长和玩。2.寓教于生活和娱乐的原则,并不要求家长花费专门的时间和精力。(2)理性施爱和要求适度相结合原则。1.理性施爱。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但要以无私的亲情热爱子女,更需要情感与理智相结合。要贯彻理性施爱的原则,学前儿童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而且要有正确的儿童观。2.要求适度原则。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严格的要球才是认真有效的教育。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孩子也应该坚持严格要求。教育要求的合理适当,主要体现在要求的目的性、可行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几个方面。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教育要求的适当合理,可以转化为孩子的自身需求。(3)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1.全面发展与发展特长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全面发展和发展特长的矛盾。2.针对孩子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在孩子个性特征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遗传的作用越来越小,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个性差异也越来越明显。由于孩子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的不同,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训练也因人而异,区别情况分体、美诸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子女培养造就成才。 (4)教育要求一致和教育方法灵活相结合原则。1.父母、老人及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首先,父母对孩子所提要求要一致。其次,家庭中,老人往往容易宠爱孩子,父母要将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告诉老人及家庭其他成员,使他们了解这些要求,并且明白为什么要这样。2.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前后一致,但方法需灵活。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这一切,都要求家长随时掌握好对孩子要求和管理教育的宽严程度,做到教育方法灵活。 二.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方法。 答:正面说理法。正面说理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启发、引导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思想认识,从而使幼儿心悦诚服接受家长的教育,进而养成良好的期望行为的方法。正面说理法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为了唤起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不当之处,家长要耐心。生活中,年幼的孩子常常做错事,这是因为他们无知,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期望的行用正面说理、循循善诱的方法去教育、帮助孩子,使他们成为自信、自尊、健康和愉快的新一代。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辅导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是指0~6岁儿童;学前儿童家长指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0~6岁儿童的非亲监护人。 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 第二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情报研究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情报研究的作用是:一、为确定研究课题服务;二、为设计研究方案服务;三、为认识研究、提高理性认识服务; 调查研究是指研究者对家庭教育的已有事实进行的研究,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兴起始于美国20世纪30年否是家庭的首要目标。 二、家庭的本质特征 依然共同生活,即有一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 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会影响人们的家庭关系,这已经被历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提高调查内容的设计质量是关系到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水平的关键。 调查研究的类型:一、现状研究:现状研究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样的”或“某几类对象的某几种特征目前的基本状况是怎么样的。”二、相关研究,相关研究要解决的课题一般是“某一类对象的两种特征之间有没有联系”三、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一般要解决的问题是“某一种现象或具有某一种特征的对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教育经验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对教育对象、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的技能和体验。家庭教育经验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感性认识、具体技能和感受体验。 家庭教育经验总结是在拥有大量家庭教育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总结提炼,将已有认识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的变量由实验变量(自变量)、效果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组成的。 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代的后期。由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考瑞等人大力倡导,行动研究开始进入美国教育研究领域。 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 典型的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自然性;二、行动性;三、角色一体性;四、供体与受体的统一性;五、合作性;六、反馈――调整性;七、目标的具体性;八、结果的非普遍性。 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首先,要“找出起始点”,包括研究日志、寻找一个起点;其次要“理清情境”,包括澄清研究的起点、收集资料、资料分析;第三,要“发展行动策略并付诸实践”;第四、要“分析与理论类化”。 第三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提高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素质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关键。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实施素质教育”定位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上,教育不能重智轻德,学习也不是单一的“读书”、“写字”、“听课”,学习是一种在活动中获取、体验的过程。 第二章 家庭 一、家庭的概念 P23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其中婚姻是家庭的起点,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也是判断是P23 1.两性结合,延续后代; 2.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3.是人类的基本群体,不仅为人们创造了社会的基本条件,而且还满足了人们从物质到精神的多方面的需要。 三、家庭的生命周期P27 新婚阶段对于今后能否建立美满的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偶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史上的第三种形式,属于个体婚制。对偶家庭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形成的,相对一夫一妻制家庭来讲,是一种不牢固的夫妻关系,它是普那路亚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态。 四、家庭结结构概念:P29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的类型: 1.核心家庭:含义:指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内只有三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 2.主干家庭含义:脂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我国社会学家对主干家庭下了这样的定义:“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而且每一代只有一对夫妻组成的家庭。” 3.隔代家庭指祖父母(外)与孙辈组成的家庭。 4.残缺家庭指不完整的家庭; 5.联合家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兄弟姐妹各自组成家庭后P35我国家庭规模发展的趋势~小型化和核心化。 五、家庭关系含义是家庭成员之间根据自身角色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际互动联系,是家庭的本质要素在家庭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P38: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庭的起点和基础,被称为家庭中的第一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 六、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分析P40 家庭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家庭关系具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一)来自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 1.家庭规模结构及人员素质 家庭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家庭关系则越复杂。 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理、心理、道德、文化修养等自身因素也必定会影响到家庭关系。 2.家庭中的代际关系 不同代际的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年龄、身体差异等原因,导致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处理问题的方式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家庭中的代际层次越多,家庭关系则越复杂。 3.家庭传统和背景 家庭传统和背景对家庭关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良好的榜样。 (二)来自家庭外部因素的影响 1.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史所证明。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人人经济独立,家长制就不易滋生。 2.法律和道德风俗 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对家庭关系起到约束和保障作用,道德风俗对家庭关系起到监督和导向作用。 3.宗教 宗教对家庭关系也有重大影响。不同宗教对家庭关系的相应规定对家庭的主要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产生了极大的约束力。 第四节
家庭的功能 概念: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P44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P47 1. 社会生产力水平对家庭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2. 社会法律和制度对家庭功能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 3. 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也会影响家庭功能。 第三章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含义: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 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互动的教育与影响过程。对学前儿童来说,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影响占据主要地位。 家庭教育的性质 P54 (注意与特点区分开) 指家庭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形式的根本属性。 1.是一种非正规教育: 2.是一种充满亲情的教育; 3.是一种稳定持久的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词解释家庭教育咨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