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法的法律最主要的特征特征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请问现代法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4,法律是以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
·语言学研究·
& 收稿日期:
&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规划基金项目(07JA740017)
作者简介:安华林(1965-),男,河南固始人,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言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摘 要:在以往对汉语语法特点探讨的基础上,文章认为现代汉语语法有三大根本特点: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一体二用”。
&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分析型语言;重语用;重韵律
&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8)04-0096-07&&&&&&&&&&&&&&&&&
 一、以往对汉语语法特点的探讨语法特点是语法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只有把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搞清楚了,语法的学习和研究才有针对性,语法体系的建立才有根基。特点是通过比较显示出来的。一般是拿汉语跟印欧语比较,也可以拿汉语跟其他汉藏语言比较,或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比较基点不同,得到的特点便会不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各种文献讲的“现代汉语”一般是狭义的,即普通话,不包括方言,因为各方言与普通话还有一些不同。比如,我们讲汉语语序(包括语素序和词序)属偏正式,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公鸡、母鸡”,这是就普通话讲的,南方的一些方言说“鸡公、鸡母(鸡婆)”。如果不分方言和普通话,笼统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很多方面是不好说清楚的。本文的“现代汉语”是狭义的。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经过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以来近一个世纪的探讨,在诸多方面已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比如“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等。但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分歧,不仅不同教材、专著所列“特点”条目不同,指出的根本特点(或说“总特点”)不尽相同,而且主要特点和次要特点
排列的逻辑层次也值得商榷。本文先梳理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不同看法,然后提出我们的分析。先看几种教材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陈述。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列举了两大方面。一个方面,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由此产生的现象: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动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出发地点、分别时间);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资格审查、低空飞行);在汉语句法结构中,语序的安排具有重大作用;常用虚词表示别的语言用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另一方面,单双音节对语句结构的影响值得重视。有些单音节词在使用时受到一些限制,如问“你贵姓?”不能回答“李”,要说“姓李”;有些双
音节词后边必须接双音词,如“加以、进行、大力、逐步”等[1]18-19。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列了一个根本特点,四个派生特点。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汉语呈现出一系列分析型语言的特点。(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2]11。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选择了三个比较基点。与印欧语比较:缺乏形态,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词类具有多功能性,与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句子和短语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有独具特色的词类和短语,句式多样化。与其他汉藏语言比较:某些句法成分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与汉藏语的其他语言不尽一致(主要是定语、宾语的位置);词重叠形式的分布和表示的语法意义,彼此也不尽相同。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XinyangNormalUniversity
第28卷 第4期 2008年8月            (Philos.&Soc. Sc.i
Edi.t )Vo.l 28 No. 4 Aug. 2008
  与古汉语比较:量词越来越丰富;介词、语气词基本上已完全更换;代词系统明显简化;词类活用现象显著减少;先秦时代没有的动态助词成为常用的词类,动结式动补短语、被字句、把字句等成为基本的句法结构和句式;代词宾语在否定句、疑问句中的位置有了改变;句子的连带成分增多,结构趋于复杂,表意更为准确、精密[3]8-15。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列举了五个方面的特点。(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
化。(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3)由(1)(2)带来的次特点:A.词类与句法成分一对多的对应。B.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C.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4)汉语的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5)汉语有量词和语气词[4]15-20。教材是研究成果的总结。以上看法大体上代表了目前学术界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比较起来,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的说法最为基本,只列普遍认可的一些特点;邢福义《现代汉语》选择的比较基点最多,因此所列最为全面,但在同一基点上,也不能囊括其他教材的说法。胡裕树《现代汉语》和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提法有新意,前者强调单双音节的作用,后者强调语境和省略。在讨论汉语语法特点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特点的层次,不能把主要特点或根本特点跟由此派生的次要特点并列。这个方面上述文献大体都注意到了。但《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将“汉语的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这个特点与“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平列,笔者觉得还可以商榷。另外,还要注意主要特点是否可以推导出下面列举的次要特点。如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将“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列在“汉语缺乏形态”这个总特点下面,两者就没有必然的推导关系,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并不妥当。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再将“汉语缺乏形态”作为总特点,而是放在“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语序和虚词,不大用形态”这一特点里面,让“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与此平列[5]7-8,就合理多了。关于量词和语气词的问题,后面还要讨论。关于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或说“总特点”、“主要特点”),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上列文献中,胡裕树《现代汉语》列了“缺乏形态变化”、“音节对句法结构的作用”两点;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只列了“缺乏形态变化”一点;邢福义《现代汉语》在具体论述中也强调“缺乏形态变化”这一特点的地位[3]9-10;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列了“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只要语境允许,可以省略”、“语序是重要手段”、“有量词和语气词”四点。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同样认为“汉语语法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是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6]11-12。朱德熙在《语法答问》里说:“要是拣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来说,主要只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7]4邵敬敏认为主要特点是,“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汉语语法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重叠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现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8]。上述可见,与印欧语系语言比较,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在“缺乏形态变化”这一点上基本达成共识,在其他方面尚存分歧。但从这一根本特点推导不出韵律重要、经常省略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关于汉语语法特点的具体分析基于以上讨论,结合前述时贤的论述,笔者认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不是单面的,应该多角度考察,可以从语法形式(手段)、语用和韵律三个方面观测。与印欧语系语言比较,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在于: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下面分别阐述。
(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由这个根本特点派生出以下特点。
1.形态标志和词形变化既不丰富,也不严格印欧语系语言一般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也就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如数、性、格、时、体、态、级等。即使像现代英语这种形态变化已不十分丰富的语言,仍保留不少形态变化。下面以英语为参照点说明汉语词的形态特点。
(1)名词、代词的数
英语可数名词、人称代词分单、复数,单数用零形式(不带标记的形式)表示,复数一般用附加词尾“-s”表示,如desk/desks、dog/dogs。也有用其他方式表示的,如foot/feet、man/men(内部屈折),
I/we、&&&&&&
安华林: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与古汉语比较:量词越来越丰富;介词、语气词基本上已完全更换;代词系统明显简化;词类活用现象显著减少;先秦时代没有的动态助词成为常用的词类,动结式动补短语、被字句、把字句等成为基本的句法结构和句式;代词宾语在否定句、疑问句中的位置有了改变;句子的连带成分增多,结构趋于复杂,表意更为准确、精密[3]8-15。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列举了五个方面的特点。(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
化。(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3)由(1)(2)带来的次特点:A.词类与句法成分一对多的对应。B.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C.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4)汉语的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5)汉语有量词和语气词[4]15-20。教材是研究成果的总结。以上看法大体上代表了目前学术界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比较起来,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的说法最为基本,只列普遍认可的一些特点;邢福义《现代汉语》选择的比较基点最多,因此所列最为全面,但在同一基点上,也不能囊括其他教材的说法。胡裕树《现代汉语》和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提法有新意,前者强调单双音节的作用,后者强调语境和省略。在讨论汉语语法特点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特点的层次,不能把主要特点或根本特点跟由此派生的次要特点并列。这个方面上述文献大体都注意到了。但《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将“汉语的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这个特点与“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平列,笔者觉得还可以商榷。另外,还要注意主要特点是否可以推导出下面列举的次要特点。如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将“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列在“汉语缺乏形态”这个总特点下面,两者就没有必然的推导关系,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并不妥当。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再将“汉语缺乏形态”作为总特点,而是放在“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语序和虚词,不大用形态”这一特点里面,让“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与此平列[5]7-8,就合理多了。关于量词和语气词的问题,后面还要讨论。关于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或说“总特点”、“主要特点”),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上列文献中,胡裕树《现代汉语》列了“缺乏形态变化”、“音节对句法结构的作用”两点;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只列了“缺乏形态变化”一点;邢福义《现代汉语》在具体论述中也强调“缺乏形态变化”这一特点的地位[3]9-10;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列了“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只要语境允许,可以省略”、“语序是重要手段”、“有量词和语气词”四点。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里同样认为“汉语语法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是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6]11-12。朱德熙在《语法答问》里说:“要是拣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来说,主要只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7]4邵敬敏认为主要特点是,“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汉语语法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重叠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现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8]。上述可见,与印欧语系语言比较,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在“缺乏形态变化”这一点上基本达成共识,在其他方面尚存分歧。但从这一根本特点推导不出韵律重要、经常省略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关于汉语语法特点的具体分析
基于以上讨论,结合前述时贤的论述,笔者认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不是单面的,应该多角度考察,可以从语法形式(手段)、语用和韵律三个方面观测。与印欧语系语言比较,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在于: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下面分别阐述。
(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由这个根本特点派生出以下特点。
1.形态标志和词形变化既不丰富,也不严格印欧语系语言一般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也就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如数、性、格、时、体、态、级等。即使像现代英语这种形态变化已不十分丰富的语言,仍保留不少形态变化。下面以英语为参照点说明汉语词的形态特点。
(1)名词、代词的数
英语可数名词、人称代词分单、复数,单数用零形式(不带标记的形式)表示,复数一般用附加词尾“-s”表示,如desk/desks、dog/dogs。也有用其他方式表示的,如foot/feet、man/men(内部屈折),
I/we、me/us(异根)。甚至动词也有数,例如:He reads
abook,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数是从属的,因为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已经表明数的概念,主谓一致的要求使动词带上了数标志。汉语有数的观念,但没有严格的“数”的语法范畴。汉语表示数用数量词或与数量相关的词,如“一本书、十本书、一些书、很多书”,“书”本身形式上没有变化。表人的名词、代词可用后面加“们”的形式表示群体(大致相当于复数),如“人/人们、同志/同志们、青年/青年们、我/我们、它/它们”。但不带“们”的形式与带“们”的形式并不能构成单、复数的完全对立。例如,“老师都在认真备课/老师们都在认真备课”,两句是等义的。就是说,汉语名词不带“们”,也可以表达相当于英语复数的概念。即使是带“们”的形式,也不一定都表达复数,如“我们”有时指“我”(“我们认为……”,其实是“我认为……”,语气较前者委婉)。而且,“们”的使用不具有普遍性:
(1)并不是所有的可数名词后面都可以加“们”。表示物的名词后面就不能加“们”,山们、树们、鸟们,“Ade,蟋蟀们!”(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是方言的说法,或是修辞上的拟人。(2)
即使是能带“们”的名词,在表达复数时也不一定都带“们”。如“*教室里坐着许多老师们”。比较英语:There are many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因此,如果把“们”看做表示复数的词尾的话,也只能算个“准词尾”,与英语的“-s”并不等同。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语法学界对“们”的处理比较混乱。葛本仪把“我们、你们、老师们、朋友们”同样看待,认为都是“加了‘们’增加了表示‘多数’的语法意义”,“们”是词尾[9]109-110。《现代汉语词典》(商务,
2005年版)对“们”的解释是:“后缀。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我们、你们、乡亲们、同志们。”[10]934后缀是构词语素,但该词典并不收“乡亲们、同志们”,内部存在矛盾。如何处理?处理问题首先要考察事实。“们”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称代词+们”,如“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一种是“表人的名词(或并列词组)+们”,如“老师们、教授们、处长们、老师和同学们”。这些“们”如果都处理为用于构词的后缀,词汇量会激增,甚至是无限的,而且意义的类推性也不符合词的特点,这样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都处理为用于构形的词尾,又会抹杀两类的区别。“老师们”是“老师1+老师2+……”,是多个老师的加合,说表示复数可以;“我们”就不能说是“我1+我2……”,是多个“我”的加合。尽管表示的是说话一方的多人,但跟“老师们”类毕竟还不相同,说表示复数有些牵强。我们主张,把“们”分为两类:后缀“们1”(用于人称代词后,构成新的代词)和词尾“们2”(用于名词和并列词组后,表示复数)。这样就跟词典收录的词条一致了。但又出现了新的情况。目前汉语语法体系没有词尾的地位,例如表示动词体的“着、了、过”作为助词处理,一般不作为词尾看待。如果硬要把“们2”纳入目前的汉语语法框架内,可以处理为表示复数的助词,简称“复数助词”,这样就跟动态助词“着、了、过”平行了[11]。(2)动词的时、体、态以说话的时刻为基点,英语时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汉语有没有时范畴?看法不完全一致。试进行英、汉比较:过去时:He
went there yesterday.—他昨天去了那里。/他昨天去的那里。现在时:He goes there
now.—他现在去那里。将来时:He will go there
tomorrow.—他明天去那里。/他明天将要去那里。以上比较可以看出,英语表示时间的词yester-day、now、tomorrow去掉后,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仍然可以清楚地表达时范畴,汉语如果只说“他去那里”,表达什么时就不清楚了。就是说,汉语没有专门用来表达时的语法形式,通过调用词汇手段(时
间名词、时间副词等)来帮助表达时的意义。上句表达过去时的“了”“的”也不是专职的,“了”表达的是完成或实现,可以用在各种时制里,如“他昨天去了那里”,“他今天去了那里”,“他明天去了那里后,就可以开展工作了”,“了”表达过去时要靠语境;“的”带有肯定、强调的意味,也不是专职表达过去时的。英语体分普通体、进行体和完成体。汉语表示“体”的意义可用词汇手段,也可用虚词(或称词尾)“着、了、过”,或两者兼用,还可以利用动词重叠形式表示尝试和动作短暂。试比较下面英、汉例句:普通体:
Iwrite a letter.—我写信。进行体: I’m writing a
letter.—我正在写信。/我写着信呢。/我正写着信呢。完成体: Ihavewritten a
letter.—我写完信了。/我写过信了。/我写了信了。/我已经写了信了。现在一般认为,汉语的动态助词“着、了、过”是表示动词体的虚词,或认为是表示动词体范畴的词尾形式。“着”表示持续体,“了”表示完成体,“过”
第28卷 第4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8月表示经历体。这样看来,汉语有“体”范畴,但汉语的“体”和西方语言的“体”仍有不同:西方语言的体对动词词形变化的要求是强制性的,某种“体”要求动词必须做相应的变化,不能不变,也不能变错,汉语是非强制性的。英语态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主动态动词用主动形式,被动态动词用被动形式,泾渭分明。但汉语存在大量的主动和被动同构的句子,例如:我吃完了。(主动)  饭吃完了。(被动)因此,有时会产生歧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如“小王通知过了”。如果翻译成英语:XiaoWang
has informed somebody(of something). /XiaoWang has been informed(by
somebody).不会产生歧义。如果要求放宽一些,把置于动词前的助词“被”看做动词表示被动态的语法形式,那么可以认为汉语有态的范畴,表达主动态时动词用零形式,表达被动态时动词用带“被”的形式(如“被杀”),但同样是不严格的,因为汉语表达被动很多时候不用“被”。其他语法范畴如性、格、式、级等,汉语没有相应的词形变化形式,因此也就没有这样的范畴,至少没有像西方语言那样严格的范畴。需要强调的是,“没有”并非意味着低级、落后,语言是一个有机系统,有自己的补偿机制,这方面缺乏,那方面就丰富。
以上只能说明,汉语与西方语言具有类型学的差别。通过以上英汉比较可以看出,汉语的形态变化的特点是:
(1)不能说没有,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2)形态变化是柔性的,不具有强制性和整齐划一的特征。2.语序和虚词是主要语法手段屈折手段(形态变化)和分析手段(语序和虚词)是互相补充的。汉语形态变化不丰富,因此词在构成句法结构时,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语序不同,构成的结构和意义就可能不同。如“市场繁荣、态度端正”是主谓结构,而“繁荣市场、端正态度”则是动宾结构。“客人来了”中,“客人”是有定的,“来客人了”中,“客人”是无定的。有种说法:“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通过变更语序表示程度递进。汉语中也有一些句式改变语序后语义基本不变,如“两个人睡一张床”和“一张床睡
两个人”,但细究起来,话题还是有所不同。一般地说,词形变化越丰富,语序的制约力就越小。英语由于词形变化并不很丰富,所以语序的约束力也比较强,但英语中,在词进入句子时,不仅要有一定的顺序(语序),而且还要有相应的词形变化,否则不成句。如:*He
go there.—He goes there. /He went
there.虚词在汉语中同样相当重要,一个结构有没有虚词,或用什么样的虚词,意义就可能不同。(1)虚词不同,关系不同。例如:
爸爸和妈妈(联合)
/爸爸的妈妈(偏正)你来,我走。(并列)因为你来了,所以我走。(说明因果)既然你来了,我就走。(推论因果)只要你来,我就走。(充分条件)只有你来,我才走。(必要条件)(2)有无虚词,影响语义。例如:买书(行为)
/买的书(事物)他长着一撮山羊胡子(属性)
/*他长着一撮山羊的胡子(领属)鲁迅《阿Q正传》:阿Q和小D打架,围观的人有的说:“好了!”是解劝,有的说:“好,好!”是煽动。(3)虚词有节律作用。例如:仔细听讲—仔细地听讲(减缓语速,描写意味更浓)歌的河流、歌的海洋(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歌河流、歌海洋3.合成词、词组、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汉语中,合成词的结构方式有复合式、附加式、
重叠式三种,但以复合式为主,重叠式可以看做一种特殊的复合式。复合式的结构有主谓型、动宾型(支配型)、偏正型、补充型、并列型五种基本方式。词组和句子的基本结构方式也是这五种。英语合成词的结构以附加式为主,词法明显地不同于句法。词组和句子的结构方式也不同。词组中动词用的是非限定形式(不定式、分词),句子中的动词要用限定形式。请比较:看书是一种好习惯。———同学们正在看书。(汉语相同)
Reading books is a good habi.t /To read books isa good habi.t———The
students are reading books.
(英语不同)4.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印欧语的词类(实词)大体上都有自己的形态
变化,词类不同,词形变化不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句法功能,因此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如英语,名词做主宾语,动词做谓语,形容词做定语(或做表语,因在汉语中没有对应术语,不提),副词做状语。
安华林: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主宾语谓语定语状语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汉语词类没有专门的形式标记,跟句法成分的
关系错综复杂,一个词类可以充当多种成分,一个成
分可由多个词类充当。如下图[7]5:
虚线表示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谓语。其
实,还有一些情况图上没有表示:名词中的时间名词
和处所名词可以做状语(咱们明天见/你前面走),
动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定语(调查材料)、状语
(笑着说)。也就是说,汉语名、动、形三大类词可以
做主、谓、宾、定、状任何成分。如果加上补语,情况
更为复杂。有人把这个特点总结为词类的“多功能
性”[3]9, [5]8。
5.词语组合多用“意合法”
印欧语用“形控”,要求主语和谓语、修饰语和
中心语的形态一致。如英语的现在时,主语是第三
人称单数时,要求动词也做相应的变化。即使没有
真正的主语,也要补个形式主语。请比较:
下雨了。———It rains.
刮风了。———Itblows. (汉语说“天刮风了”反
汉语由于缺少形态手段,构词、造句多用意合,
而不是形合。构词时人们习惯于把两个使人感受最
突出的表意成分组合在一起,如“谢幕”,隐去了许
多细节。甚至出现矛盾组合的词语,如“未婚妻、干
洗”。词语组合时也是一样。这样就使同一种句法
关系语义容量很大,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
十五讲》把这个特点表述为“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
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
式标志”[4]18。仅以动宾关系为例:
打扫地面(打扫的是地面) /打扫房间(打扫的
是房间的一部分) /打扫卫生(打扫使卫生)
恢复体力(恢复的是体力) /恢复疲劳(从疲劳
中恢复体力)
救人(救的是人) /救火(在火中救人或财物)
吃食堂(在食堂吃) /吃大碗(用大碗吃)
吹灯(把灯吹熄) /吹风(让风吹) /吹泡泡(吹成
以上5个特点都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有关。
(二)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
1.话题先行
说话时,为了叙述某个事物(当做话题),可以
把施事、受事、当事等语义角色提到主语位置。尤其
是主谓谓语句,大主语的话题作用更加明显。例
如[12]84-85:
一口水||他都不喝。(受事)
你这个人, ||锤把都没摸过。(施事)
她||眼睛熬得通红。(领事)
这件事||中国人的经验太多了。(当事)
这些句子翻译成英语时,很难用原来的格式。
2.在语境的作用下,常出现省略、移位等现象。
小张是谁?  Who isXiao Zhang?
—小张是我。  —I am Xiao Zhang. /Xiao
Zhang isme.
—是我。  —* Isme.
—我。  —* I.
结果是,英语完全句多,整句多,汉语非完全句
多,散句多。尤其在口语中。
移位也是常见的现象。例如:
怎么了,你? (谓语前置)
十二点了都。(状语后置)
圆圆地围了一个圈。(定语状用)
3.在一定的语境中,会出现不合逻辑的句子。
我是鸡蛋,他是火腿。
我是三块钱,他是五块钱。
(三)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
韵律指音节多寡、读音轻重、声调平仄、押韵与
否等因素形成的语音节奏和规律。汉语是韵律性很
强的语言,四六骈文、诗词格律的形成跟汉语的韵律
特点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的韵律
特点及其与语言结构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
注[13-16]。周祖谟曾指出,“在汉语里两个词并举合
称的时候,两个词的先后顺序,除了同是一个声调以
外,一般是按照平仄四声为序,平声字在前,仄声字
在后。如果同是仄声,则以上去入为序。先上,后
去、入;或先去,后入”[17]。“天地、大小、上下、男
女”的语序与意义有关,但“毛发、行走、红白(事)、
肝胆(相照)”,为什么是这样的语序而不是相反?
从四声顺次中可以找到答案。我们初步研究了“四
字骈语”的内部语序,认为受四声顺次律和声调抑
第28卷 第4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8月
扬律制约[18]。这些都说明,韵律对汉语的语素序和
词序有影响。
韵律对词语搭配的可接受程度也有影响。有些
双音动词要求后面只能跟双音词,如“得到、遭受、
进行、加以”等。下面各例在意义上没什么区别,但
在搭配时却有不同表现。
(1)病=疾病
防病(√)、预防疾病(√)、预防病(&)、病预
防(&)、疾病预防(√)
治病(√)、治疗疾病(√)、治疗病(&)、病治
疗(&)、疾病治疗(√)
(2)等=等待
等你(√)、等车(√)、等待你(&)、等待车
(&)、等机会(√)、等待机会(√)、等你的到来
(&)、等待你的到来(√)
(3)干=干燥
口干(√)、口干燥(&)、口舌干(? )、气候干
(? )、口舌干燥(√)、气候干燥(√)
(4)后缀“为”“其”“以”“于”
极好(√)、极为好(&)、极其好(? )、极壮观
(√)、极为壮观(√)、极其壮观(√)
难完成(√)、难以完成(√)、难做(√)、难以
做(&)、难以做到(√)
易守(√)、易防守(√)、易于守(? )、易于防守
虚词转化为后缀,可能跟双音化有一定关系。
鲁川认为,从韵律上看,双音节是一个“音步”
(foot),无论出现在句尾还是句中都很和谐。至于
单音节,在句尾是和谐的,不在句尾就可能不和谐。
用[1]来代表单音节,用[2]来代表双音节,他把汉
语的语言节奏规律总结为[2n]或[2n+1]。例如:
“削苹果皮刀”[1+2+1+1]别扭,“苹果削
皮刀”[2+2+1]和谐。
“制电影片厂”[1+2+1+1]别扭,“电影制
片厂”[2+2+1]和谐[19]。
但[2n]或[2n+1]规律说明不了“等待车、难以
做”为什么不能说。
我们概括的一般性规律是: 1+1、2+2在各种
结构中都可以接受,是强式组配。这说明汉语有追
求平衡对称的倾向。1+2和2+1的可接受程度可
能跟结构类型和语境有关系。例如,在动宾结构中,
“买车”“购买汽车”“买汽车”都能说,但“购买车”
不行,即2+1不符合韵律要求;在定中结构中,“制
法”“造法”“制造方法”“制造法”都能说,但“制方
法”“造方法”不能说,即1+2不符合韵律要求[20]。
当然,这种规律还只是粗线条的,有待细化。比如,
同是定中结构,如果定语或中心语的词性或语义类
别不同,对韵律有没有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三个根本特点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体二用”: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呈现一系列分析型语言的语法
特点,这是本体;重语用、重韵律是汉语语法在运用
时的特点,或者说语用和韵律是对汉语语法的运用
构成的制约因素。
三、对“有量词和语气词”所谓特点的讨论
现代汉语量词十分丰富,不仅有物量词,还有动
量词,英语没有与汉语相当的量词。汉语的量词不
仅有计量的作用,而且有丰富的表意功能,使意义更
加具体形象。例如:一线希望、一抹残阳、一缕炊烟、
一弯新月、一轮满月、一钩残月、一丝气息、一朵花/
一簇花/—束花/一把花/一枝花/一树花。
汉语的语气词也很有特色。语气词配合语调能
够细微地传达各种语气。例如:
你去。(语气肯定)
你去吧。(语气和婉)
你去吗? (表询问)
你去呢? (你去呢,怎样?表征求意见)
英语表达语气靠语调和结构,不用语气词。比
较英语句子Are you a teacher?和汉语句子“你是老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现代
汉语(增订四版)》和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
十五讲》以及不少教材都把“汉语有量词和语气词”
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特点,黄伯荣、廖序东《现
代汉语(增订三版)》还把它作为“缺乏形态变化”的
派生特点。我们认为,这样讲虽然不能算错,但不够
首先,由“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推导不出“汉语
有量词和语气词”。古汉语同样缺乏词形变化,为
什么没有产生丰富的量词呢?
其次,这个特点与印欧语没有可比性。讲特点,
应该以可比性为基础。如果没有可比性,就有些文
不对题。比如拿人和蚯蚓相比,可以说有手有脚是
人的特点,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手没有脚是蚯蚓的
特点。这样的讨论没有意义。每种语言都可能有自
己特殊的词类,比如英语、德语、法语有冠词,汉语没
有相应的词类。这没有什么稀罕的,世界语言这么
复杂,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个性,拿自己所有比人家
所无或者相反,这本身就不科学。
总之,汉语的语法既有与西方语言相同或相似
之处,也有独具特色的部分。研究汉语语法时,既要
安华林: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探讨语言的共性,又要探讨汉语的个性,不能用印欧
语的眼光来看待汉语,更不能拿印欧语的通则来硬
套汉语,应该建立适合汉语特点的语法学体系。
[1] 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 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4] 陆俭明,沈 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7] 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8] 邵敬敏.“语义语法”说略[ J].暨南学报(人文社科
版), 2004, (1): 100-106.
[9]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10]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11] 安华林.词的确定和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处理[J].北
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20-26.
[1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3] 端木三.汉语的节奏[ J].当代语言学, 2000, (4):
[14] 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15] 冯胜利.韵律构词和韵律句法之间的交互作用[J].
中国语文, 2002, (6): 515-524.
[16]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
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 2001, (4): 241-252.
[17] 周祖谟.汉语骈列的词语和四声[J].北京大学学报,
1985, (3): 1-4.
[18] 安华林.“四字骈语”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2001, (1): 79-82.
[19] 鲁 川.汉语的根字和字族———面向知识处理的汉
语基因工程[J].汉语学习, 2003, (3): 1-10.
[20] 石定栩.汉语的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J].中国语文,
2003, (6): 483-495.
On GrammaticalCharacteristics of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School ofLiterature, GuangdongOcean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Abstract:On the foundation of discussing Chinese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ast, 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grammar
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has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Chinese is an analytic languagewhich lacks the
strictmorphological
changes. Secondly, Chinese is the language stressing on pragmatics,
its grammar is close to the context. Thirdly, Chinese is the
guage stressing onmeter, the rhythm has restrictive role o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s. The relation of three characteristics
is“one for
body and two for application”.
Key words:contemporary C grammatical
stressing onme-
(责任编辑:韩 伟)
第28卷 第4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8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经济法的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