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对的视角下的“无用阶层”,会不会在人工智能时代出现

&|&&|&&|&&|&&|&&|&
许纪霖:清末民初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核心提示:自进化论传入中国,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提供了一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富强之路。斯宾塞的竞争进化论,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的经世致用、法家的富国强兵相结合,形成了近代中国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狂潮。社会达尔文主义颠覆了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礼的秩序,代之以竞争为核心的力的秩序,并产生了以强者为主导的新国民人格。然而,这一去价值、去伦理的力的秩序,在清末民初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后果,它造就了民国,却毁了共和。五四知识分子痛定思痛,重新思考中国的复兴之路,开始了从富强到文明的历史转变。
本文摘自《史学月刊》2010年02期& 作者:许纪霖&& 原题为:现代性的歧路:清末民初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19世纪中叶以后,富强一直是中国人追逐的梦想。如何实现富强? 自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中国,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便主宰了中国人的灵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清末民初许多知识分子信奉的富强之路,同时也成为他们新的人生信念。杜亚泉在民国初年如此评说:&生存竞争之学说,输入吾国以后,其流行速于置邮传命,十余年来,社会事物之变迁,几无一不受此学说之影响。&社会达尔文主义流行所至,产生了一个崇尚物质、崇拜强权的力的秩序,它颠覆了传统中国的温情脉脉的礼的秩序,代之以残酷无情的优胜劣汰、强权主宰、赢者通吃。这一以竞争为动力的富强之路,最后究竟造就了民国,还是毁了共和? 本文将通过清末民初思想观念与社会秩序的互动研究,总结那段深刻的历史教训,以重新思考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一、从礼的秩序到力的秩序
清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三千年大变局&。自春秋战国时代以后,出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礼崩乐坏。原来维持了中国数千年的,是儒家的纲常名教,统治者以仁政治理天下,士大夫精英以德性教化百姓,而民众各安其位,与世无争,维持了一个普天之下的礼治秩序。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天下的礼治秩序受到内忧外患冲击,大乱阵脚。在外国列强的压迫之下,一个新的秩序观念产生了,那就是以国家为核心的力的秩序。
新秩序的建立有一个从旧秩序中蜕变的过程。1860 年代开始的自强运动,设想的是传统的纲常名教不变,引进西方的富强之术,这是张之洞所谓的&中体西用&之路。然而1895 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激进的制度变法和观念启蒙,其背后的理论纲领正是从达尔文到斯宾塞的历史进化论。进化论是对社会秩序的一次颠覆性革命,从此礼的秩序失去了正当性基础,逐渐为一种更富竞争力的力的秩序所取代。如果说,力的秩序在晚清还仅仅是观念形态的话,到民国建立之后,礼教秩序随着王权的崩塌全面解体,力的秩序大行其道,杜亚泉在1916 年的《东方杂志》中写道:
今日之社会,几纯然为物质的势力,精神界中,殆无势力之可言..其弥漫于吾社会之间者,物质之势力也。物质之种类甚多,而其代表之者则为金钱,今日之独占势力于吾社会者,金钱而已矣。杜亚泉这里所说的物质势力,相对于精神而言,当作广义解读。在天下的礼治秩序之中,物质之力并不具有道德的正当性,秩序的正当性源头来自具有超越性的人文精神。当清末民初中国由天下转化为国家之后,作为亚洲第一共和国的中华民国,却失去了道德与精神的正当性源头,各种物质势力猖獗:军事势力、金钱势力、政客势力..各种势力争相竞争,有力便是一切,优胜劣败,强者生存。从1895 年到1915 年,短短20 年间,礼的秩序迅速解体,代之以一种新的力的秩序。力的秩序的形成,虽然发端于1895年之后历史进化论的引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自强运动之中,富强之力便悄悄地镶嵌入传统的礼治秩序,内化为旧秩序的一部分。以力为为轴心的富强追求,并非纯粹由进化论带来的舶来品,而是中国思想传统在历史大变局中自身调整、不同趋势内在消长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西方的进化论进入中国之前,儒家的主流价值已经发生了一个从经世到富强、从义理到时势的变化。
在古代中国,作为帝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一直将对德性的追求作为人生和政治的最基本价值。在儒家民本主义价值观主导下,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一直在国家富强之上。及至晚清,风气大变,国富压倒民生,功利压倒道义,自洋务运动之后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风气和潮流。一般而言,在古代诸子百家之中,对政治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法家。汉武帝之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儒家获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但法家对于政治的影响并未消失。相对于儒家的道德政治和民生政治,法家走的是功利主义的现实路线,先秦的法家从商鞅到韩非子,无不重视富国强兵,追求统一天下的霸业。而儒家在其自身历史发展和演化之中,也不断吸取其他各家的思想资源,成为一个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思想传统。在儒家思想内部,除了修身之外,还有经世的另一面。修身思想来自于自孔孟开始到宋明理学被发扬光大的道德政治传统,而经世思想则从先秦的荀子发端,中经西汉的贾谊到宋代的王安石、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儒家传统。特别是宋以后,外患严重,国力衰落,儒家内部功利主义经世传统重新崛起,与朱熹的正宗理学形成了抗衡,从宋代的王安石、陈亮、叶适,到明代的张居正、顾炎武、黄宗羲,皆反对空谈心性义理,注重实学和经世致用。功利主义儒家特别是王安石、张居正虽然也注重富国强兵,但与法家不同,国家富强本身只是实现天下之治的手段,本身不具有内在价值,在义理上最后还是要落实在民生上。
儒家的经世思想传统,在晚清日趋严峻的内忧外患逼迫之下,无论在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内部都强劲崛起。张灏分析过晚清经世致用的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大学》为本的致用精神。《大学》的修齐治平,从修身出发,最后落实在治国平天下,经世成为修身的最终目标。另一种模式是以制度安排为本位,&这种类型的致用精神是以功利主义为本,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以客观制度的安排和调整为其达到目的的途径。这种致用精神的代表人物是魏源和冯桂芬&。在这里,值得重视的后一种经世模式的出现,这种&以功利主义为本,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经世模式后来压倒了前一种道德政治的经世模式,成为晚清的主流思想。在自强运动之中,曾国藩虽然注意发展洋枪炮,但作为理学家的他,其最后目标还是落实在民生。到了更现实主义的李鸿章,其洋务的政策举措,只剩下法家式的国家富强。李鸿章幕下的马建忠说得很明确:&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在晚清,国家富强逐渐成为中心,民生降到了第二位。19 世纪中叶洋务派与清流派的争论,部分与此相关,洋务派追求的国家富强,而清流派从传统的民生和道义立场,对此大加批评。不过,浮士德式的追求财富和国家富强一旦从潘朵拉盒子里面释放出来以后,就再也无法收回去了。清流衰落之后,经世和富强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爱国主义成为最高评价,爱民主义从此鲜有人提。
列奥施特劳斯在论述西方现代性的三次浪潮时,将第一次浪潮看作是&将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以及设想自然必须披上作为单纯人工制品的文明产物之外衣。&作为现代性第一次浪潮的代表人物,霍布斯用自我保存来理解自然法,用人的权利代替自然法,其结果&乃是对经济的日益强调&。中国现代性的开端亦是如此。在日益严峻的国势衰落面前,儒家原有的功利主义精神被释放出来,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第一步是从德性政治转变为重视经济民生的功利主义,第二步便是从重视民生的功利主义发展为富国强兵的国家主义。
中国历史上儒法之间的王道和霸道之争,其实质就是政治正当性究竟应该以民生还是以国富为基础的争论。当晚清强大的功利主义潮流崛起的时候,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产生了奇妙的合流,虽然新的王霸之争以清流和洋务的冲突一度展开,但并没有持续多久。相反地,在新崛起的维新派思想家视野之中,国民的权益和国家的富强不仅不相冲突,而且以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或方法论的集体主义观之,国民之私利与国家的富强,反而可以&合私为公&,相得益彰。王韬在19 世纪中叶就敏锐地觉察到&, 处今之世,两言足以蔽之: 一曰利,一曰强&。于是,从儒家的经世传统与法家的富国强兵传统内在结合,产生了不可阻挡的以国家富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潮流。虽然自强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模式将富强阻击在用的层次,但在日益加深的亡国灭种危险局势下,只有富强才能保种保国,乃至最后保教,也是张之洞们所不得不承认的。正如王尔敏所指出的:&近代思潮之自具特色独成风气者,尚亦具有统一宗旨与共同趋势;抑且尚能综括全貌,可以一言以蔽之,则所谓足以纲纪一代思潮而构成一代主流之核心者,实为富强思想。&富强这一新的纲纪,不待康梁一代登上历史舞台,实际在自强运动之中,已经呼之欲出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许纪霖
编辑:蔡信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
最热万象VIP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将达尔文的学说应用到社会舞台的做法,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观点的是A.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2 J& P1 a. `1 d8 I3 E$ X B.以俾斯麦“铁血政策”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勃兴6 ^' K6 _4 i( C2 g C.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e' b3 @
g9 f/ \' f D.经济生活中资产阶级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7 f& ^+ ^. U' F+ Y! Q
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的学说,即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其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显然,A项是错误的。BCD三项都是主张扩张侵略,体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考点:社会达尔文主义点评: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进化论思想确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神学在人们头脑中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被用在了社会上,就产生了另外的影响。一方面,社会达尔文主义被西方利用,成为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辩护词,另一个方面,被被殖民地的学者利用,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战后一代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影响"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人物中的体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战后一代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影响,包括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论文网 /9/view-4402205.htm  关键词:美国梦 社会达尔文主义 丛林法则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于1925年的一部力作,这部小说被称为“美国20世纪20年代最深刻的社会小说”。作者通过对那个充满了爵士乐和香槟酒的“爵士时代”的尽情描绘,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的真实现状。书中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重现了20年代美国社会所经历的奋斗与繁荣,躁动不安却又虚荣繁华的氛围。小说中的主人公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有着极大的重叠再现,主人公的生活尽显那个时代的风采,盖茨比的奋斗历程诉说了美国人为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实现个人价值进行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作品让读者真实感受到了象征着财富和名誉,曾是多少人辛苦追逐的“美国梦”对于主人公盖茨比是如何幻灭的。   作品的写作年代是20世纪20年代,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这场战争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破坏,但是对于美国来讲,其国内的军用工业却得到了极大的刺激、发展和繁荣。战后的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思想和道德受到享乐主义的撞击,追求享受、及时行乐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生活时尚。传统的宗教信仰遭遇拜金主义的危机,无数年轻人在这个看似繁华的时代里迷失了自己。   由于这个时代带着一战的深深烙印,战前曾经影响欧洲社会的各种思潮仍然能够找到各自的影子。一战时期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在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指出,欧洲陷入一战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泛滥。   达尔文(1809年-1882年)是颠覆了“神造物学说”的极具影响力的英国博物学家。他于1831年12月跟随英国政府的“贝格尔”号军舰作环球航行,经历沿途艰苦漫长的旅途,经过认真细致的实地考察,历时五年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回国后又经过20多年的研究,写出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生物有变异性和遗传性,物种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演变而来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列强的不断扩张,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的思想被欧洲人曲解误读,认为“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被歪曲继而被移植到社会领域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就为殖民主义大行其道提供了所谓的理论依据。   1850年美国西进运动时,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克诺克斯说过,“消灭印第安人只是盎格鲁撒克逊美国人的一个法律。”欧洲大陆发出的“低等种族的灭绝”声也不绝于耳。德国的纳粹份子通过对头骨、鼻梁等尺寸的测定来辨别“标准的雅利安人和犹太人”,甚至连住在修车行一楼的麦基太太也说,“我差点嫁给一个追了我好几年的犹太小子。我知道他配不上我。大家都对我说:‘露西尔,那个人比你差远了。’”当年的社会风貌由此可窥见一斑。1901年到1909年任职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就坚定地支持和追随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他的《赢得西部》一书里,他曾说道,“盎格鲁撒克逊人占领美国西部是日耳曼人扩张的继续,它完成了种族发展的历史权利。”欧洲的历史学家们非常关注以军国主义形式诠释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这种形式下,战争被称为强势或优势民族施展权威的手段(Zmarzlik,1972)。   在这种大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也具备了所处时代的典型特点,书中形形色色的各色人等从语言、行为和处事方式等都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一.汤姆·布坎南   在小说开篇的第一章里,故事讲述人尼克·卡罗威从中西部的家乡到纽约去学习债券生意,到自己的表妹黛西家里去做客。黛西的丈夫汤姆·布坎南“举止高傲”,“给人一种永远盛气凌人的印象”。在权威霸气地带领尼克参观了住所之后,他们的交谈由简单的闲聊突然转入了汤姆提起的话题:“文明正在崩溃”,他“气势汹汹地大声说,‘我最近成了个对世界非常悲观的人。你看过戈达德写的《有色帝国的兴起》吗?’”“书的大意是说,如果我们不当心,白色人种就会……就会完全被淹没了。讲的全是科学道理,已经证明了的。”在黛西夸他变得渊博了之后,他继续道,“我们是占统治地位的人种,我们有责任提高警惕,不然的话,其他人就会掌握一切。”而黛西这时附和道,“我们非打倒他们不可。”汤姆更加自负地补充道,“主要的论点是我们是北欧日耳曼民族。而我们创造了所有那些加在一起构成文明的东西——科学艺术啦,以及其它等等。”作为一个继承了家族的名声和富裕的人物,“他家里非常有钱,……搬家的那个排场真令人惊讶不已。在我这辈人中竟然还有人阔到能够干这种事,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汤姆相信自己属于优等种族,在他的潜台词里,充满了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追随和吹捧。尤其在经历了一战之后,以他为代表的白色人种对自己的统治地位无比担忧,担心自己所属种族的所谓优势地位受到其他人种的威胁。美国的移民现象在一战之后更加明显,许多独立作家也反复宣扬了同一观点(Schultz,1908;Grant,1918;Fairchil   d,1926;Ross,1927)。这些社会因素和相关的运动使美国国会在1924年通过了《移民限制法案》。   在小说第七章里,当盖茨比和汤姆发生争执继而摊牌时,汤姆“不能置信地重复道,‘我猜想最时髦的事情大概是装聋作哑,让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阿猫阿狗跟你老婆调情。……这年头人们开始对家庭生活和家庭制度嗤之以鼻,再下一步他们就该抛弃一切,搞黑人和白人通婚了。’”他“俨然自以为单独一个人站在文明最后的壁垒上”,而此时作为旁观者的尼克却忍不住想笑,“一个酒徒色鬼竟然摇身一变就成了道学先生。”汤姆之所以有这样的摇身变化,是因为在他的家族哲学里,优等民族是永远具有绝对话语权的,作为白色人种的他应该像在丛林里进行的残酷争斗一样,永远处于胜出的地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在他的身上不时散发出争强斗狠、居高临下的味道。以他为代表的所谓优等人种,躺在经历了无数残酷厮杀和恶劣环境磨练的祖辈挣得的巨大财富的庇佑之下,是无法容忍一个像盖茨比这样从中西部的平民家庭出身,试图通过自己艰辛的努力和奋斗实现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梦想的“阿猫阿狗”来掺和打乱自己的原有秩序和生活的。因此,他最终成为谋杀盖茨比真正的凶手,他残忍地扼杀了以盖茨比为代表的在他眼中属于“暴发户”的“劣势阶层”梦想实现的虚幻的充满泡沫的“美国梦”。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捍卫者,是把生物界中的弱肉强食法则强行霸道地搬到人类社会里的梦想终结者。
  二.黛西   黛西在小说中作为重要人物之一,对盖茨比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她是盖茨比实现人生梦想的引发者,是盖茨比奋斗历程中充满动力的催化剂,最终又和自己的丈夫汤姆一起成为了残忍终结盖茨比虚幻梦想的扼杀者。她美丽诱人,却又空虚浅薄;身处上流社会,却又道德低下身性放荡。在盖茨比参军之后,“她就和芝加哥的汤姆·布坎南结了婚,婚礼之隆重豪华是路易斯维尔前所未闻的。”而汤姆“在婚礼的前一天送了她一串估计值三十五万美元的珍珠”。 在婚礼前夕送别新娘的宴会之前,她喝得烂醉,伤心大哭。可是在半小时之后,她把“那串珍珠套在她脖子上,这场风波就过去了。第二天下午五点钟,她没事儿似的跟汤姆·布坎南结了婚,然后动身到南太平洋去作三个月的旅行了”。   在尼克安排她和盖茨比见面,参观了代表盖茨比奋斗成果之一的豪宅之后,她“呜咽着,她的声音在厚厚的衣堆里闷哑了,‘我看了很伤心,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这么美的衬衫。’”之后她又看了五斗橱上盖茨比的照片,“我真爱这张照片,……你从来没告诉我你留过笔直向后梳的发型,也没告诉我你有一艘游艇。”在她的世界里,强者的标签应该就是由这些东西来做全权代表了。   在第七章中盖茨比对尼克描绘了黛西的声音,说,“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在黛西的生活里,人类世界的强者就是物质丰裕,生活奢华,充满了抑扬起伏的金钱的叮当声的,而这些是弱势阶层所无法企及和拥有的。因此在繁忙的社交季节,在盖茨比参军之后,她“又重新每天和五六个男人订五六次约会,……她要现在就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刻不容缓——而且这个决定必须由一股近在眼前的力量来做出——爱情啦,金钱啦,实实在在的东西。”直到后来汤姆·布坎南出现了,“他的身材和身价都很有分量,因此黛西也觉得很光彩。”这种“光彩”,是她眼中脑中“胜者为王”的光彩,是她的价值观里强者的光环,是区分她所乐在其中、全心投入、不愿分离的上等社会和“阿猫阿狗”来源处的诱人的一丝光彩。这丝亮光,是她和汤姆一样潜心奉行的强者至上的丛林哲学的魅光,也难怪盖茨比会“体会到黛西像白银一样皎皎发光,安然高踞于穷苦人激烈的生存斗争之上”。这种“安然”,是残酷的丛林法则所带来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投射在黛西身上的不散的阴霾。最终,她由代表了盖茨比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添满了缀饰的美丽梦想蜕变成了盖茨比临终前才意识到的“一朵丑陋的玫瑰花”。   三.盖茨比   他是小说的灵魂人物,他是这部小说里缤纷年代的积极参与者和牺牲品,是那个时代“美国梦”幻灭的代表人物。他为了追寻自己的目标,为了和深爱的姑娘重温旧梦,无法不迫使自己适应并完全参与这个“优胜劣汰”的丛林社会的游戏规则,不惜游走在法律边缘,铤而走险贩卖私酒,聚集起大量财富,成为汤姆口中所不齿的“私酒贩子,暴发户”。小说极致描绘了盖茨比那热闹非凡的豪宅宴会,以及人们对他的种种猜测,甚至认为“他是德国威廉皇帝的侄儿,或者别的什么亲戚,他的钱都是那么来的”。可是在尼克和他初次见面时,他给人的印象是“风度翩翩,文质彬彬的。”他深知黛西离开他的原因,也深知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不顾一切奋力打拼,用这个荆棘满布的现实世界里通行的唯一法则,以物制物,试图用他全力拼搏积累起来的财富迅速得到貌似高贵的上等社会地位,试图用缤纷豪华的晚宴,热闹非凡的客人营造出物质富裕的光环来打动黛西,换回她昔日对自己曾经的感情。小说第一章中当尼克远望盖茨比的房子,发现“他从大厦的阴影里走了出来,……从他那悠闲的动作和他那两脚稳踏在草坪上的姿态可以看出他就是盖茨比先生,出来确认一下我们本地的天空哪一片是属于他的”。当盖茨比拥有了物质上的财富,他仍然非常清醒地意识到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和他将要融入的上等社会的重要性,他极度看重这种归属感,因为这和他将要放手一搏全力争取的幸福息息相关,他希望这片本地的天空能有属于他的一份。小说开篇第一章便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充斥着玫瑰色梦幻的却又荆棘暗藏的年代具有的浓浓的丛林气息。   在盖茨比的客人中,“夹着不少年轻的英国人:个个衣着整齐,个个面有饥色,个个都在低声下气地跟殷实的美国人谈话。……他们最起码都揪心地意识到,近在眼前就有唾手可得的钱,并且相信,只要几句话说的投机,钱就到手了。”在貌似高贵的上流社交圈中最基本的规则竟然是最赤裸裸的利益交换。适者生存,一战之后的美国人已牢牢把握住了经济社会蓬勃跳跃着的金钱的脉搏,那些“像飞蛾一般”的男男女女使盖茨比蔚蓝色的花园里“充满了脱口而出、转眼就忘的打趣和介绍,充满了彼此始终不知姓名的太太们之间亲热无比的会见”。挑战传统却又坚信人种有优劣之分的美国人在他们的生活社交圈里游刃有余地实践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认为自己比那些被自己用武力或者财力征服的人种优越。   因此十七岁就改名换姓的盖茨比“以各种未透露的身份和黛西这一类人接触,但每次总有一层无形的铁丝网隔在中间”。这层铁丝网就是真实世界里隔开当时社会上不同社会地位人群的那道坚固的界限,尽管盖茨比“有意给黛西造成一种安全感,让她相信他的出身跟她不相上下,……实际上,他并没有这种能力——他背后没有生活优裕的家庭撑腰,而且只要全无人情味的政府一声令下,他随时都可以被调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多么现实的分界线,多么残酷却又无比真实的丛林法则,身处其中却不得不接受的活生生的真实。正如尼克感叹道,“我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既感到陶醉,同时又感到厌恶。”   在故事的尾声,黛西和汤姆的密谋使盖茨比成了那场交通事故的替罪羔羊,黛西的无情虚伪、逃脱责任直至转身就远走异地的冷漠,让盖茨比最终“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物质的然而并不真实”。披着温情面纱的上流社会的优等人种终于露出了他们在原始密林中那裸露着的本性,“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可怜的盖茨比,成了这个戴着诱人的伪善面具的丛林中无情的强者的爪下祭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始终不渝地忠于“自己的柏拉图式的理念”,“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他的善良、重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使得他最终成为上流社会圈中不见硝烟的厮杀之后的祭旗者。
  四.其他人物   小说中同时出现的还有乔丹·贝克这个人物,她是一个著名的高尔夫球冠军。第三章中尼克突然回忆起了她的一件往事,在一次重要的高尔夫锦标赛半决赛中,她移动了一个不利位置的球,事情差点就成为一桩丑闻,后来又平息了下去。尼克评价道,“她不能忍受处于不利的地位,既然这样不甘心,因此我想她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耍各种花招。”这是小说中又一个深谙生存学的人物,用她那“对世人傲慢的冷笑”深刻展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这些“著名的人物”身上的用武之地。   文章中还有另外一个配角,迈尔·沃尔夫山姆,他跟尼克和盖茨比一起吃午饭时,尼克注意到迈尔的袖扣,以为是用象牙制作的,可是迈尔告诉他这是“用精选的真人臼齿做的”。一对装饰用的袖扣要使用真人的牙齿,还得要是精选的臼齿,行文至此,上流社会的“优等人种”在这里露出了他真实的獠牙,那用来撕咬战利品,咀嚼被他们征服的弱者曾经的美梦的獠牙,用来展示那曾经历过血腥厮杀的冷酷,和用以维继争名逐利后强势阶级从不间断的强势和武力。而把真人牙齿穿戴在身上的迈尔,是盖茨比口中介绍给尼克的一个“赌棍”,一个愚弄了五千万人,“1919年非法操纵世界棒球联赛的那个人”。   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时代”的杰出代言人和“编年史家”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里深刻地批判了“美国梦”的本质,借栩栩如生的人物角色、精心搭配的细节和出神入化的描绘使那个一战以后的特殊年代跃然纸上。在那个爵士乐声声,纵情享乐,梦想绽放出致命的诱人光环的年代,有多少像盖茨比这样的人,争相走进这茂密旺盛、错综复杂、“酒食争逐”、互相博弈的社会大丛林中,连同自己的生命一起失去了对梦想的执著追求。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菲茨杰拉德,巫宁坤译.了不起的盖茨比[M].译林出版社,2005.   [3]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江建国.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喧嚣[N]. 人民日报,日.   [6]达尔文,舒德干等译.物种起源[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丘吉尔,刘立译.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M].南方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达尔文主义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