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媒体应用的九年级思品教学设计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分析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案例分析课题1:《分子和原子》案例   一、教材分析:  从本节课题开始,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妙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从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始,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扩散对比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伸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特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4、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四、教学课时与教学准备:  1、教学课时:(1课时)  2、教学准备:红墨水、冷热水、大、小烧杯、氨水、酚酞试液、酒精、量筒、教学课件、温度计、体温表。  五、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七、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第一排喷洒空气清新剂。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什么?为什么全教室的学生都能闻到清新剂的气味?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由此引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身边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高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  2、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追问]:我已经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了,为什么现在仍有清新的气味?  [经过讨论得结论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讲解]:停止喷洒空气清新剂,但空气清新剂的清香仍然存在,说明构成空气清新剂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无法看见,但却真实存在的。  [PPT投影]: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图3-2)  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图3-3)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学生活动]边听、边看、边疑,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肉眼无法看见,但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介绍]: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PPT投影](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探究]红墨水分别在冷、热水中扩散。  [追问]:为什么红墨水能在水中扩散?为什么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速率快?  [演示实验]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例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        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同时播放实验过程及微观过程)  [PPT投影]: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  [学生活动]想象、理解:分子、原子有多小。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1、量取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是否等于200mL。  2、用酒精温度计,体温表分别测出水温和体温,观察表上数值变化情况。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上述问题。  [PPT投影]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提出问题]: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                    通电         H2O&&&&&&&&&& H2+O2  [板书PPT投影]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强调:“保持”是指保持“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最小粒子”是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强调:“最小粒子”不是指绝对的最小,而是指“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彼此之间有间隔  3、总是不断地运动&&&&& 4、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为原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  联系  &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质没有变,分子本身没变化。(物理变化)  2、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化)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的图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矫正总结]  &&&&&&&&&&& [巩固训练]练习册本节选择题部分。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九、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原子的观点或特征)  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1、解释有关常见现象  2、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特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比较:  十、教学反思: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有实物展示、实验演示、活动与探究、多媒体投影相互有机结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但要注意多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  &2、实验与活动探究均采取对比方法,如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浓氨水分子扩散实验采取氨水直接滴入酚酞溶液与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进行对比,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3、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院子里的桂花香,食堂里的饭菜香等,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4、从微观角度认识和区别物质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仍是师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63208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63208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6|
上传日期: 09:42:3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63208
官方公共微信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反思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 21:45:23&&&& 阅读: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四、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交流讨论:&原子的结构结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五、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提出假设――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探究意识还不够,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上一篇反思:
下一篇反思:
多数人还同时还浏览了以下内容:
赞助商广告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栏目导航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最近推荐
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最近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