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四测试题一这道题求过程详细解,蟹蟹了!

当前位置: >>
新课标(人教版A)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中优秀教案地理必修1
新课标(人教版 A)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中优秀教案地理 必修 11 目第一章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录行星地球 ???????????????????????????3 ???????????????????????3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0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6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38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45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56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56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66 ???????????????????????80 ???????????????????????93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99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05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105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12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23 问题研究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13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33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33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140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147 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156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59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59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70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1772 第一章 行星地球本章规划 绝大多数地区的中考不考地理,鉴于这一客观情况,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学习地理不够 重视,兴趣往往不够浓厚,甚至抱有排斥的情绪。因此,本章的教学任务就不只是教参中 所述的几条。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开篇,本章内容难点较多,教学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 规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要为后面的地理学习培养兴趣,打下良好的心理基 础。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教材以地球为中心,首先从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星系环境 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颗什么样的行星,再讲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时刻影响着地球,这些 内容难度不大,使用录像和相关图片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 意义是本章最难理解的部分,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 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辅以多媒体演示突破难点。 本章最后的教学内容是地球的圈层结构, 反映了全章内容由远及近、 由外到内的空间逻辑, 教学中应体现这一特点。 课时安排:共 7 课时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从容说课 本节涉及许多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谈“天”是为了说“地” ,讲述天体是说它们组 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强调宇宙的物质性;讲天体系统是为了说明宇宙有序、有层次,也 是有结构的物质世界,要从天体层次中找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太阳系的组成和八颗 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是为了证明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这些都是 围绕“地”来展开的。教学中要围绕地球这一主体,通过录像的放映和图片的展示吸引学 生的眼球,把学生带往神秘的宇宙,站在宇宙的某一个角度来审视地球,先由近及远再由 远及近,镜头一拉一伸,既可透彻解剖知识体系,又可创造神秘而激动人心的氛围,为后 续的教学作好铺垫。教学中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对日地距离和地球本身的体积、 质量适中有准确的认识,理解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存在,并由此知道地球的特殊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31 课时 1 课时 3 课时 1 课时 1 课时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 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 地方。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浩瀚 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推进新课 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 来曰宙,以喻天地。 ”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 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 当我们仰望星空, 会看到繁星点点, 这些都是天体, 你能认识哪些天体? 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 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 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 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 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 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 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 2 页,看图 1.1 中的四幅图片,阅读 a、b、c、d 四段文字。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4 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 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 12 光年×7 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 倍。 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 阳光而发光。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 740 倍,质 量约是地球的 95 倍。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 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 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雨 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 1998 年天文 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 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 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 76 年。 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天体。宇宙 中有如此之多的天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投影教材图片“天体系统” ,看图讨论) (合作探究) 生(讨论)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答得好!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 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 ●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 38.4 万千米。 ●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 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 日地平均距离 1.5 亿千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 ●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 这样的恒星有 1000 多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 8 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 的距离大约为 2.7 万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 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 离,约为 94 605 亿千米。 ●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 称为河外星系, 简称星系。5 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 150 亿― 200 亿光年。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 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师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大家一起来看教材第 4 页的活动。 (合作探究) 生(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填写下面的框图)师(学生填写后)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生(一生回答,他生评论) 师答得好! (投影) (师按下列体系充实讲解)师(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显得太渺小,在 银河系中想发现它的身影也比较困难,在太阳系中虽无法与太阳齐肩,但也算是八颗行星 骨干之一了,特别是太阳对地球的关照很多,使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别的表现。我们 就到太阳系中了解一下地球。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投影图片:太阳系模式图)师太阳系中有哪八颗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请一位同学看图回答。 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方法引导)6 师回答正确!八颗行星绕太阳的转动叫公转,我们常用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 迹等来描述八颗行星的公转运动。下面我们来做一项活动,了解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 请大家继续看投影,仔细观察表示八颗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八颗行星公转的方向有 什么特点呢? (合作探究) 生方向相同。 师大家观察得很准确,回答得非常好!八颗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的特点。大家再看表 1.1――八颗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然后回答:八颗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倾角与偏心率 分别是大还是小? 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都较小。 师很好!八颗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 4°,只有水星的稍大一些,最大也不过 7°。 因此,八颗行星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说明它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的特点。八颗行 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 0,只有水星较大,为 0.21。它们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有 近圆性的特点。 哪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 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 地方。 师非常正确!地球具有的运动特征,其他七颗行星也有。下面再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比较数据 见下表) 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比较数据 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质量 (地球为 1) 0.05 0.82 1.00 0.11 317.94 95.18 14.63 17.22 体积 (地球为 1) 0.056 0.856 1.000 0.150 .000 65.200 57.100 平均密度 2 (g/cm ) 5.46 5.26 5.52 3.96 1.33 0.70 1.24 1.66 公转周期 87.9d 224.7d 1a 19a 11.8a 29.5a 84.0a 164.8a 自转周期 58.6d 243d 23h56min 24h37min 9h50 min 10h14 min 约 16h 约 18h类地 行星巨行星 远日 行星师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结构特征,可以把八颗行星分为三大类。请你分析数 据,回答下列问题: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生(可以让不同的同学进行补充) 师(评价学生答题情况,多鼓励)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类行星分别有以 下特征: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较高,体积和质量 都小,平均密度大。另外,类地行星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卫星很少,或者没有。7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距离太阳比类地行星远,表面温度低,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平均密度都很小。它们的卫星数目多,并且有光环。 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它们距离太阳远,表面温度很低,都在-200 ℃以 下,平均密度大体上介于前两类之间。远日行星表层气体以氢和甲烷为主。远日行星都有 卫星,有光环。 师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没有。 师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 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师(过渡)然而,地球贵在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着密切 的关系。请大家看书 P6 内容,讨论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 生(读书,讨论,总结) 师温度和水分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496 亿千米) ,使地表平均气温为 15 ℃,有利 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以液态存在。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 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 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其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例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地 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再次,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使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 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现,孕育了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并逐渐向高级生物进 化。 师(设问)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请大家阅读教材 P6:探索地外文明。我们要找地外 生命,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生应该参照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来寻找。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在再做一个活动,主题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 人的方向? 提示: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 方找一颗行星?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合作探究) 生(学生根据教材 P7“活动”的设计,以小论文的方式谈谈自己的思考)??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宇宙的范围是非常之大。随着人类探测手段的发展,人们 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还会扩大,人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也就会越准确和全面。我 们还学习并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这就为同学们将 来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 板书设计8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探究内容: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 么地方找一颗行星?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探究办法、过程: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探究结果:小论文,班级展评。9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从容说课 承接上节太阳系的教学,本节包括“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两部 分内容。 “为地球提供能量”中给出四幅直观图片,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 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因为每个学生对太阳的影响都有亲身体会,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以加深学生 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活动”中, 通过学生的探究过程,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是导致热带、 温带、 寒带气候的形成的根本原因,并学会三维图表分析的方法。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教学 中,可以用具体的某地某时太阳活动影响短波通讯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投 影展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再带领学生认识黑子和耀斑这些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并强调太阳活动的整体性,最后再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 的影响(相关性) 。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学会分析表达地理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参与探究活动,利用图表分析法初步掌握三维空间分布图的判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 “宇宙中的地球” 知道宇宙中有各种天体, , 那么什么叫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请大家看投影,填写有关内容 (投影)天体系统的级别10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八颗行星的位置。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海 洋的形成) 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是什么?(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什么?(太阳) 很好,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 推进新课 师太阳在宇宙中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炽热 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 6000 K,它能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 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生存的地球。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 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 量,大约相当于燃烧 4 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 “万物生长靠太阳” ,靠的就是太阳能够为地 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下面请大家看教材的四幅图(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图”,根据你自己的亲身体会, )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合作探究) 生(讨论,多个学生回答及补充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师刚才几个同学回答的比较全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虽然太阳辐射能只有二 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 响首先体现在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能量来源,即太阳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 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板书)1.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投影) 太阳辐射→球状天体→热量纬度差异→热量传递→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大气环流 洋 流→地理环境 (简单介绍水循环、洋流、大气环流、生物活动等知识)例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导致了地面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对于整个地球表层来说,热量应该是平衡的,因而 热量多余和热量不足的地方,要发生热输送。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 传递。大气和水体的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 作用。 师其次,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板书)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一是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例如,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是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 燃料。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较早的国家之一。在一些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农牧区,人们11 用太阳灶做饭,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还用太阳能发电,看上了电视。 师太阳这么巨大的能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请阅读教材“阅读”部分――太阳能量的 来源。 生(读书) 师哪一位同学能讲一讲太阳能量是从哪儿来的? 生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4 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聚变,变成 1 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 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大约为 400 万 吨。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太阳在 50 亿年的漫长时间中,只消耗了 0.03%的质量。 师说的很好!下面大家看一段录像,了解太阳的核聚变反应。 师太阳是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表面温度约 6000 K,从表 6 面向中心,温度越来越高,中心区约有 1.6×10 ℃、3000 亿个大气压,它的主要成分是 H 和 He,因此太阳能够发生核聚变反应。太阳是消耗了质量,放出了巨大的热量。下面,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 P9 的 “活动” 要求, 一起参与探索,看谁先看懂并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 (合作探究) 这个活动中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更有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 先让学生理解页脚处的“生物量”的概念,然后使学生明确横、纵、竖坐标的含义,再引 导学生一看某个月份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二看某个纬度太阳辐射随时间变化的规 律,最后归纳全球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探究解决下列问 题: 1.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 3.问题 1 和 2 的结论有没有相关性? 4.描述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 生(观察,讨论,回答 4 个问题) 师(总结讲解) 1.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 3.问题 1 和 2 的结论有相关性。 因为低纬度的太阳辐射量大, 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 生物量多。中高纬度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少。由此 可以看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情况下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 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4.略 师(过渡)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太阳辐射是 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但有时太阳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会给地球带来麻烦。例如, 2003 年 10 月 23―11 月 5 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 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日本的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一颗环境监测卫星 已经无法恢复使用。那么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2 (投影)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图 1)图1 师同学们看太阳大气结构图。太阳外部结构分为哪几层? 生分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师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分别位于太阳大气层的什么位置呢?请三位同学看图回答。 生(三位学生分别回答)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位于光球之上, 呈玫瑰色;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师很好。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就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板书) 有哪些呢?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耀斑、谱斑、日珥、射电等的变化,我们这里主要介 绍黑子和耀斑。 (投影)太阳黑子(图 2)图2 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 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太阳黑子有的年份 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的周期大约为 11 年。 (投影)太阳耀斑(图 3)图 3 一次大耀斑的变化过程 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 增亮的斑块, 叫作耀斑。 耀斑爆发从开始到高潮, 大约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释放出相当于 100 亿颗百万吨级13 氢弹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 射线,以及高能带电 粒子。耀斑活动的周期大约也是 11 年。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 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 动的整体性。 (方法引导) [练习一]根据所学内容填表(表内“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以下空白待填) (投影) 概念 黑子 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 点 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 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成因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 面其他地方低, 所以 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 出巨大能量造成的 (简单介绍) 特点 太阳活动的主要 标志;活动周期 为 11 年 耀斑爆发是太阳 活动最激烈的显 示 所处位置 光球耀斑 太阳风色球 日冕师(过渡)太阳活动改变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对地理环境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了解这些影响。 (板书)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师大家看教材内容,看看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生扰动地球电离层;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 师很好!主要是这三大影响: (1)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 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此时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会被部分或全 部吸收,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例如,1989 年 3 月发生的几十个强烈耀斑活动,引起 短波通讯 15 次突然中断,24 次全部中断。 (2)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着磁场。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 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3)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 冲进两极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 另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 水旱灾害等。 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以 便有关部门及早作好准备,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太阳辐射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对地 球的影响。 板书设计14 活动与探究 师用我们刚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探究课题:降水量和黑子的相关性。 探究内容:此图表示了北半球三个不同纬度带的降水量和黑子的相关性。 (1)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曲线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从太阳黑子相对数曲线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如果将两种曲线叠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办法、过程: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探究结果:辩论、小论文,班级展评。 师(1)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呈波状起伏的状态,但变化幅 度在不同纬度不完全相同,同一个纬度在不同的年代也不尽相同;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大 约有 11 年的变化周期。 (2)太阳黑子相对数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呈波状起伏的状态,太阳黑子有极大值 和极小值,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的变幅相差不大;太阳黑子相对数大约有 11 年的变化周 期。 (3)两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在不同的纬度和地点,它们分别呈正相关或负相关。 归纳: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虽未查明,但从统计材料分析, 二者肯定是有联系的。例如,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 11 年周期有一 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至今还没有整理出比较确切可靠并可以利用的 统计规律,在理论工作上进展也不大。15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从容说课 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 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 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 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 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 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 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 1.15“恒星日和太阳日” 。有条件的制作课 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 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 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 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 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 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 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 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 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 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 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 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 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 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 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 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 “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 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 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 析书中图 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 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 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 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 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 三维目标16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 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 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 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 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下面就来回顾一下。 (投影表格) 概念 黑子 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 斑点 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 突然增大、增亮的斑 块 成因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 其他地方低,所以才 显得暗一些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 巨大能量造成的 (简单介绍) 特点 太阳活动的主要 标志;活动周期 为 11 年 耀斑爆发是太阳 活动的最激烈的 显示 所处位置 光球耀斑 太阳风色球 日冕师请大家看表格,哪个同学能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17 生(三个学生看图分别回答,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和补充。 ) 师答得很棒。 (师逐步投影答案的内容)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 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 推进新课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非常正确。 (投影表格) 地球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 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 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投影练习)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18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 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点共线” (注: “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 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 隔为一个太阳日。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进行分步显示讲述,学生一目了然)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 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 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1图219 图3 如图 1 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 P, 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 E1 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 P 点绕圆运动一周) 。 师(多媒体动画演示) 如图 2 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 P 点绕圆心运动) ,一边由 E1 向 E2 运动(公转) ,当 地球到达 E2 点停止,此时 P 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 (点击鼠标,电脑画出 SE2 的连线和 E2 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 )从 E1 到 E2, 地球自转了 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 E1 到 E2 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 , 时长 23 时 56 分 4 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图 3 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 2 中可看出,地球在 E2 处时,P 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 自转还不到一周 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 P 点继续绕圆运动) ,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 E3 处 时,动画暂停,P 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 E1 到 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 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 (注: “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 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 E1 到 E3 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 24 小时, 其自转的角度是 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 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20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多少? 生 15°/小时。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师非常正确。 地球表面除南、 北两极点外, 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根据 360° /24 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 15°/小时,1°/4 分钟,1′/4 秒。但南、北极 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 (弧长) ,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生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 大,线速度越大) ,赤道处最大(1670 千米/小时) ,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 零。在南北纬 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地球运动 围绕中 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 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 度都相等, 15°/小时地球自 即 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 点逐渐减小,至 60°N、S 处减 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 零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 北极看:逆时 针; 南极看: 顺 时针23 时 56 分 4 秒 地球自转的真 正周期地球公转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共同规律。 生在南北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21 师非常好。下面阅读教材 P14 地球自转的证明。 生(阅读) 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 生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很好!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 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投影公转轨道图)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以下内容同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 1 个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 1.18,地球公转 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 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 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因此, 近日点运行速度快, 角速度是 61′/d, 线速度是 30.3 km/s。 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 57′/d,线速度是 29.3 km/s。平均角速度:约 1°/日,平均线速 度:30 km/s。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22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 看:逆时针; 南极看:顺时 针23 时 56 分 4 秒 地球自转的真 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 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 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 等,即 15°/小时地球 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 南、北极点逐渐减小, 至 60°N、 处减小为赤 S 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 零 平均角速度:约 1°/ 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 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 最慢地球公转太阳由西向东在北 极上空看地球 公转:逆时针 转在南极上空 看地球公转: 顺时针转1 个回归年: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见“课堂小结” )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探究内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来解释两个自然现象。 探究办法、过程: 演示、讨论、竞赛的方法。 (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下面来做一个活动。先找两个同学来演 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生(用地球仪演示) 师都很好。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请同学们填写教材“活动” 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师活动 3 要求我们同学能解释两个现象,分成小组讨论,看哪一个小组能先解释第一 个现象? 生(小组代表抢答)恒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动的。照片上的恒星会出现圆弧状轨迹,是 由于地球自转,照相机也跟随转动,其结果是恒星看起来运动起来了。 师答案非常准确。哪一个小组能解释第二个现象?23 生(小组代表抢答)地球公转时,我们北半球夏半年即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在远 日点附近速度慢,因而日数就会比较多,达到 186天,冬半年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 度快,因而日数就会比较少,只有 179天。 探究结果:熟练地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24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见上节课“课堂小结” ) 生(根据老师提问分别回答) 师(学生回答的同时,对应表格中的每个空格逐个投影显示答案) 师昼夜的更替、时差的产生、四季的变化,都是因为地球运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 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转能带来哪些地理现象。 (板书)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三、地球自转与时差 推进新课 (演示地球仪,侧面有灯泡照射地球) 师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 分吗?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非常正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 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 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 呢? (合作探究) 生(讨论)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 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 夜时段。 (演示地球仪――自转)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师很好。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 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 地球自西向东转, 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再看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呢?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 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 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 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 太阳高度总是大于 0°, 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 在夜半球上的各地, 太阳高度总是小于 0°。25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投影昼弧和夜弧) 生(观察昼弧和夜弧)(演示地球仪――自转,地球仪上用红色标出一个点) 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假如这个红点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儿,你看到的昼和夜是怎 样变化的?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交替 师昼夜交替的周期为 24 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过去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今天,人们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昼夜交替的影响,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 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 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书)2.地方时 师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经度相差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经度每隔 15°, 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9 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采用一种 全国统一的时间。随着长途铁路运输和远洋航海事业的日益发达,国际交往频繁,各国采 用的未经协调的地方时,仍给人们带来很多困难。1884 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 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我们已经知道,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 24 个时区,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 1 小时。 实际上, 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 在区时的基础上, 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投影文本) (1)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 7.5°的时 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亚洲的印度(东 5.5 区)(2)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 。 阳照明,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八区和东九区之间, 但采用东 9 区的区时。 (3)还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例 如,中国领土跨 5 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取北京所在 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 120°的地方时) ,称为北京时间。 请大家看 P17 图 1.21,时区和国际日界线。 (投影文本) (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生 0°经线。26 师(投影文本) (2)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 生依次分为东西各 12 个时区。 师(投影文本)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生东十二时区和西十二时区合二为一。 师(投影文本) (4)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 生伦敦在 0 时区、开罗在东二区、莫斯科在东三区、北京在东八区、东京在东九区、 纽约在西五区。 (方法引导) 师(讲解区时的计算方法) (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所 得余数<7.5,则整数即为时区序号;所得余数>7.5,则整数+1 为时区序号。 (2)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东加西减。 师下面再做一个小练习。 (投影文本) (5)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东京、纽约旅行的游客, 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 生到达伦敦要拨慢8个小时, 到达开罗要拨慢6个小时, 到达莫斯科要拨慢 5 个小时, 到达东京要拨快 1 个小时,到达纽约要拨慢 13 个小时。 师再强调一次地方时的基本计算方法: (1)地方时计算:已知A地的地方时,计算B 地的地方时,B地在A地的东(西)面用加(减)法,两地经度相差 1°(15°)时间相 差 4 分钟(1 小时)(2)地方时计算尺:在下面计算尺上把A、B两地按经度分别标示, 。 再按“ ”法计算即可,此法直观形象,不易出错。 (1) 请大家做一道高考题: (2004 文综旧课程卷第 11 题)希腊雅典(东二区)19 时向世 界转播体育比赛实况,我国的体育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该实况的时间是( ) A.13 时 B.次日凌晨 1 时 C.次日 17 时 D.23 时 (合作探究) 生(讨论作答) 师(解析)该题是根据时区进行区时换算的题目,把我国采用东八区区时视为常识。 据方法(1) (2)可轻易得到正确答案 B。 (过渡)如果此时北京是今天上午8时,问纽约的日期和区时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生昨日 19时。 师对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 定,原则上以 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 线” ,简称“日界线” 。 (板书)3.日界线 师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请大 家看教材 P17 图 1.21,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日界线和 180°经线吻合吗?27 生不吻合,日界线并不完全在 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 师很好。这是为了照顾 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由于在任何时刻, 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 24 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 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下面来看两个例题: (投影文本) 【例 1】 一对孪生姐妹出生在轮船上,船行在东十二区时,在当地时间 2001 年 2 月 14 日 8 点钟,恰好姐姐出生,航行在西十二区时妹妹出生。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妹妹出生在 2001 年 2 月 15 日 B.妹妹出生日期为 2001 年 2 月 13 日 C.姐姐出生日期一定比妹妹大一天 D.当时船是自东向西航行 (合作探究) 生(讨论)选B。 (方法引导) 师非常好。船通过日界线航行,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因为先出生的是姐姐, 姐姐出生在东十二区,妹妹后出生,出生在西十二区,由此可知,当时船是自西向东穿过 日界线的。根据日期变更的原则,由西向东穿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去一天,所以妹妹虽然后 生下来,但出生日期应为 2 月 13 日,按出生日期来看,妹妹比姐姐大一天。所以选 B。 师我们这儿新的一天从几点钟开始? 生子夜 0 时。 师我们这儿一到子夜 0 时就进入新的一天,因此,0 时经线也是日界线。日期判断方 法――0 时经线向东(西)至 180°为新(旧)日期范围。题目里若有“图中阴影区为 x 日,非阴影区为 y 日”等字样,应以此法作为解题切入点。请大家再看一个例题。 (投影文本) 【例 2】 当北京时间为 10 月 1 日 8 时,全世界还有( ) A.恰好一半地方是 10 月 1 日 B.少一半地方是 10 月 1 日 C.少一半地方是 9 月 30 日 D.多一半地方是 9 月 31 日 生(讨论)选A。 (方法引导) 师此类问题,必须明确:地球上划分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划定的界线(日 界线) ,另一条是两天的切换点(旧一天的 24 时,新一天的 0 时)所在的经线。 因北京是东八区的区时, 如果东八区是 8 时, 那么中时区为 10 月 1 日的 0 时, 所以 0° 经线指示的就是 10 月 1 日的 0 时。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判断,0°经线和 180°经线 为 9 月 30 日和 10 月 1 日的分界线。所以全球恰好有一半地方是 10 月 1 日,所以选A选 项是正确的。 练习: (投影文本) 1.已知日本东京时刻为下午 4 时,美国纽约(75°W)时间为几时?北京(116°E)地方 时为几时?28 答案:美国纽约(75°W)时间为 2 时;北京(106°E)地方时为 14 时 44 分。 2.已知甲地时间为凌晨 3 时,北京时间为 20 时,求甲地的经度位置。 答案:135°W。 3.某年 6 月 22 日 6 时,一架飞机从东十二区的甲地起飞,向东经过 5 分钟的飞行,飞越 180°经线到达乙地,此时乙地的时间为多少? 答案:6 月 21 日 6:05。 4.右图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 3 月 21 日,非阴影区为 3 月 22 日。读图并回答问题。(1)NA 的经度为_________________;NB的经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时北京为 3 月_____________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时。 解析:先画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知 NA 经线以东为 22 日,是新日期,故 NA 为 0:00, NB 为 180°经线,NA 经度为 180°-120°=60°E,北京在 116°E 附近,为东八区,位于 图中 22 日范围,东经 60°E 为 0:00,则北京时间为 0:00+4=4:00。 答案: (1)60°E 180°(2)22 日 4:00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日界线 等知识,了解了晨昏线的特征、昼弧和夜弧的分割、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利用日界 线进行日期的判断等。这些知识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对你的 日常生活也会有现实的帮助。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时区的划分和日界线。 探究内容:读教材图 1.21 (1)在图 1.21 中找出国际日界线。 (2)地球上哪一个时区的时刻最早,哪一个时区的时刻最迟,为什么? (3)分析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或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是怎样 变更的? (4)与同学谈谈从哪些方面还可以感受到时区和区时的存在。 探究办法、过程:读图分析,共同探讨 探究结果: (1)共同找出国际日界线,看它与 180°经线的关系。29 (2)东十二区的时刻最早,西十二区的时刻最晚。这是因为人们规定日界线以西的东十 二区是地球上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所以时间最早。而日界线以东的西十二区是地球上最 迟见到太阳的地方,所以时间最迟。 (3)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 日期要增加一天。 (4)比方说,新疆和我国东部时差两小时,因此全国高考开考时间的安排要统筹照顾。30 第 3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现 象,下面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单选)东经 121°比东经 120°的地方( )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一定先看到日出 D.地方时晚 2.(双选)在北京时间 8 时 20 分时( ) A.东经 130°的地方时是 9 时 B.东经 130°的地方时为 7 时 40 分 C.东经 130°(位于东九区)的地方时正好等于区时 D.东经 105°(位于东七区)的区时为 7 时 20 分 生 1.B 2.AD 师回答正确。看来同学们掌握得很不错。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那么地球公转 又会带来哪些地理现象呢?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 推进新课 师(动画演示)地球是倾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地球自转的平面,也就是过地心并与 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或赤道面。 (动画演示)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面。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因此, 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 关系即黄赤交角来表示。 (板书)1.黄赤交角 (方法引导) 生(指认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31 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师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 90°。 师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 66°34′。 师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 23°26′。 师刚才大家观察的三个角度很重要,要记住它们度数的大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 其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看作是不 变的,即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保持 23° 26′。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时刻在变化,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线在变化,地轴 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 (动画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绕太阳转动。生(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过程)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 射赤道。 师如果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将永远直射在同一纬线上;如果地球不倾斜着自转, 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上, 可事实上正是由于地球倾斜着绕日公转, 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 化的。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春分、秋分日直射赤道,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 (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动画效果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南纬 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 , 到达北纬 23°26′;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北纬 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 分时) ,到达南纬 23°2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 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就是我们前边学 习的回归年。 (投影表格) 生(根据观察演示填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代号 日期 节气32直射点位置运动趋势 A B C D3 月 21 日 6 月 22 日 9 月 23 日 12 月 22 日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北 南 南 北师可以把上述内容总结为:需要注意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位置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位置有明显的区别。不能 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 生(观察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时间上夏至日比远日点早 一些, 冬至日比近日点早一些。 夏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远日点, 冬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近日点。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按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探究内容: (1)按等间距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和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纬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探究办法、过程:根据演示逐个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讨论合作进行。 探究结果:学生画出图示,并能解释所画图示的含义。理解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含 义。 师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了回归年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先来探讨一下昼夜长短的变化。 (板书)2.昼夜长短的变化 (演示)逐个演示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弧和夜弧的长度 (方法引导) 生(观察、归纳、总结某地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某日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分 布规律) (1)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各纬度昼长33 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秋分日―次年春分日: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各纬度 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3)北极圈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 (4)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5)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获得日照时间相等,都是 12 小时。 生略 师昼夜长短的变化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对于北半球来说,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情况是有规律的,可以归纳为: (投影)师下面是解答昼夜长短相关题目的三个方法,请大家记住并做一些练习。 (投影文本) 1.求某地点某日昼(夜)长的方法:过该地点作纬线(地球侧视图)或纬线圈(地球极心 图) ,判断昼(夜)弧长短。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极昼区昼长 24 小时,极夜区昼长 0 小 时。 2.某地点某日昼长 2x 小时,则该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尺为: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晨(昏)线过极点,则为春(秋)分日:该日全 球昼夜平分,6:00 日出,18:00 日落。 (过渡)昼夜长短的变化从日照长短体现了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的变化,正午 太阳高度的变化则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 配的变化。 (板书)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演示)太阳高度示意图 师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与过太阳照射地点所作的与地球表面相切的平面即当地地平 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是当地地方时 12 时的太阳高度,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下面是相关的解题方法和一道练习,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12:00:此法可作为求解地理坐标和地方时的切入点。34 【例题】 (经典考题)读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 ,回答问题。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 A.东经 70° B.东经 90° C.西经 70° D.西经 110° 生(合作探讨)选 A。 师答案正确。 (解析)据该方法可知 12:00 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由西半 球是夜半球可知东半球是昼半球,则 20°W 是 6:00,可得 12:00 经线是 70°E。因此答案 是 A。 (演示)逐个演示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生(教师引导观察、分析、讨论) 师(分别提问,归纳讲解)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 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 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 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 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4)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 当。 师正午太阳高度的求解是重要的考点,以下是解题方法,请看投影。 (投影) 求某地点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纬度与该地点纬度之差) ,6(12) 月 22 日北(南)回归线及以北(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例题】 (经典考题)下列 4 天中,北京某地(40°N)测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接近 50° 的一天是( ) A.3 月 4 日 B.3 月 8 日 C.3 月 13 日 D.3 月 17 日 生(合作探讨)选 D。 师非常正确。 (解析)据此方法知纬度差约为 40°,则太阳应直射在赤道附近。故选 D。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道除赤道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 四季。请大家看书 P21 第 3、4 段,看看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板书)4.四季 生(小组讨论,总结)35 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 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 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获得太阳辐射居中。 师答得不错。天文四季这样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 生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师很好。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影响了某地太阳辐射的大小和强弱。我们的祖先 创立了 24 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四季的划分是以 24 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开 始。谁能说出 24 节气呢? 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或阅读教材 P22“阅读”部分的内容――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师很好。那么“四立”分别是哪四个节气呢? 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师立春是春天的开始,而此时在我国北方大地,还是数九寒天的隆冬季节,立秋时正 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可见,我国传统的四季与气候变化不符。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开 始又略显迟了些。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 一般把 3、4、5 月划分为春季,6、7、8 月为夏季,9、10、11 月为秋季,12、1、2 月为 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练习: 1.(经典考题)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 ,回答问题。(1)太阳直射点位于 A 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的纬度范围 是__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位于 B 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 ______________度。 (3)太阳直射点位于 C 点的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_________________(多或 少几小时)小时。 2.(经典考题)在 30°N 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 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约为( ) A.23.5° B.30° C.47° D.60° 3.(经典考题)当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悉尼 B.新加坡 C.广州 D.东京 答案:1.(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2)0 (3)少 12 2.C 3.C 课堂小结 我们刚才学习了“地球公转和季节” ,讲解了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了昼夜长短和正 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了解了四季的形成。 板书设计36 37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从容说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学生抓 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征,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原 因,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 23 页图 1.26,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 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 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 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 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 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谈天”是为了“说地” ,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 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 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 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38 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 5000 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 的井为 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 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 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 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 6371 km 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结构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 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 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 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 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 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板书)1.地震波 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即地震波。 师很好。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生有纵波(P 波) 、横波(S 波)之分。 (方法引导) 师那么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 通过介质) 生(看书讨论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 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正确。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结构? 生(讨论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 探究内容: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探究办法、过程:观察、分析、推理、讨论 探究结果: (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是固态,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 分析推测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 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 现象。39 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 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 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 层的划分示意图” (左半部分) ,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填写表格。 (叠加投影表格)不连续面的特征 生(观察、讨论、回答、填表) (方法引导) 师(据学生回答逐个投影填充表格内容) 特点 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深度 33 km 2900 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 发现者 莫霍洛维契奇 古登堡 发现时间 师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为什么会出现? 生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变化。 师根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 生三个圈层。 (对比)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师很好。再看投影的右半部分,地球被分成哪几个圈层? 生地壳、地幔、地核。 师(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 生(指认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三个圈层。 (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师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 生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莫 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是地核。 师很好。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判断地幔的形态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生(讨论回答)固态,因为横波能通过。 师软流层的位置和形态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40 高,呈融熔状态。 师答的很不错。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别与关系? 生(讨论回答)范围和界面不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物质都由坚硬的 岩石组成。 师很好。根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 生(讨论回答)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 师那内核的形态呢? 生(讨论回答)固态,因为地震波速度加快,随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 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 (知识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我们下面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 km,大洋地壳 的平均厚度为 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 17 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壳 又分为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地壳中,两个层次都有;在大洋 地壳中,硅铝层变薄甚至缺失。所以大洋地壳比较薄。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 中间层,厚度为 2800 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 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 , 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 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 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软流圈层 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 60―250 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 幔的顶部。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 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 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 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 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 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投影)表格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组成 岩石 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分层 硅铝层 硅镁层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状态 固态 固态 液态 固态 岩浆和地震 磁场 地理意义师(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 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41 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师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 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1.大气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生物质组成――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师很好。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 确切的上界,在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 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 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 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 体集中在离地面 100 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 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 10 千米高度左 右的对流层范围内。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2.水圈 生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 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 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 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 2600 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 流体系统。 师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3.生物圈 生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 上部。 师很好。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 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 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 40 万种,动物约有 110 多万种, 微生物至少有 10 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 5 亿―10 亿种之多, 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 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道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和外部的三个圈层。 下面大家来做些巩固习题。 练习: 1.填表 特点 深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42发现者发现时间 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填表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3.地球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圈有什么特点? 5.生物圈的范围。 (布置作业) :填图册第四节 答案: 1.填表 特点 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填表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组成 岩石 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铁镍等重金属元素 分层 硅铝层 硅镁层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状态 固态 固态 液态 固态 岩浆和地震 磁场 地理意义 深度 33 km 2900 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 加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 失 发现者 莫霍洛维契奇 古登堡 发现时间
组成 分层 状态 地理意义3.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4.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5.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课堂小结 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 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 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 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 板书设计43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探究内容: (1)理解下列观点,选择一个写出一篇小论文。 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是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界面,它具有三个特 点: ①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与系统外的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始终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联系; ②它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③它在不断的变化着。 (2)你认为要真正认识人类生活地球表层,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把他们列出来, 交给老师。 (3)用厚纸板剪成扇状,在上面画出地球内部圈层,注明厚度、界面、名称。 探究办法、过程: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小组探究并提交作业。 探究结果:小论文,剪纸制作。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了地球的圈层结构。44 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把前面学习的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应用到问题研究中,以理论指导实 践,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和创新,科学地尝试规划月球基地。 2.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月球基地的整体规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放映)1969 年 7 月美国“阿波罗”计划片段。 (投影)月球环形山图片。45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1969 年美国“阿波罗”11 号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先后有 6 次 12 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向地面带回 440 千克的月岩样品。 科技大国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加拿大和印度,最近都燃起了对月球的兴趣,计 划在 10 年内派太空船到月球展开探索,并提出要建立月球基地。 2002 年 6 月,科罗拉多开采学院土木工程师苏姗特,就跟欧洲太空总署(ESA)旗下 的欧洲太空研究及技术中心(ESTEC)合作,于荷兰举办了第一届欧洲月球基地设计工作 坊,由来自 16 个国家 13 个学系和 40 名毕业生,构思出他们心目中的月球基地。结果, 工作坊成功“开发出”数个独特的月球基地设计,每个基地都发挥特有的功能,如开采冰 水研究、开发太阳能、用水研究、开采氦-3 等,同时也顾及在月球居住的社会和心理问 题。 那么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人类已经对月球做了哪些探测研究。 (投影) 就国际上的探月活动来说,从 1958 年至今,美国进行了 9 次载人月球探测,其中有 6 次为载人登月;前苏联、美国、日本和欧洲空间局向月球发射的无人探测器共计 87 个。 1969 年 7 月, “阿波罗” 号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 11 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果。 这一年先后有 12 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向地面带回 440 千克的月岩样品。 1972 年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以后,月球探测一时有所降温,因为探月活动耗资巨 大。 1990 年日本发射了“飞天”月球探测器,正在研制“月神”月球探测器。 1998 年美国发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准备在 2004 年发射“破冰者”探测器。 2003 年 9 月 27 日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SMART-1 号” 在格林尼治时间顺利升空。 2004 年 2 月我国公布了首次探月计划。 师:再看看今后各国的探月计划。 (投影文本及图片)美国:准备重返月球 据美国媒体报道,虽然许多科学家担心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耗资太大,影响到其他科 研项目的执行,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布什政府重返月球的雄心,美国国会已经批准了美国46 家航空航天局的预算。 执行重返月球计划的第一步骤是寻找合作厂商,本月初,美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签出 总价值约 10 亿美元的 70 份合同, 获得这些合同的都是美国著名的军事和科技设备制造商, 如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波音公司等。这些合同项目包括建造一个机器人探测者,用于 寻找一个适宜做月球基地的好地点,建造采掘月球资源的设备以及着陆器等。 美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在一份太空探索战略文件中建议,月球南极可能是最适宜人类驻 扎的目的地。因为月球南极地区有冰冻水存在的迹象。这些冰冻水可用于饮用或分离为氢 气和氧气作为燃料。这份文件还提议在
年间开展一系列月球无人探索任务, 搜集数据并选择着陆地点。 年间,美国将为建立永久有人基地作准备。 (投影文本及图片)NASA 设想研制移动式月球基地 美国宇航局(NASA)正在积极研究新的月球计划,其中包括设计未来月球基地的研 究工作,不仅要研究固定式月球基地,而且还要研究移动式的。 目前, 位于加州的 NASA 埃姆斯研究中心已成功研究出一种移动式月球基地的设计计 划。该中心专家已在 6 月底提出移动式月球基地新构思,相应的计划由 NASA 研究员迈克 尔?科埃恩博士在新墨西哥州美国物理研究所举办的论坛上提出。 科埃恩博士指出,移动式月球基地具有一系列优点,其中一个主要优点是,移动式月 球基地不会拴死在月球表面一个具体点上,借助于移动式月球基地将可以进行更广泛的研 究,同时建造移动式月球基地的费用也不会太高。 科埃恩博士批评了传统的月球基地模型,为了确保长期考察队的安全,必须至少派 3 部车辆运送他们。这样,建造移动式月球基地要简单得多。除此之外,移动式月球基地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数学必修三测试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