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量子力学奠基人人卡门是什么航空大师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得迅速进展;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
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陈,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广东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
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共和。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主张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
科学社,其宗旨是“联络同志,研究学术,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并创办了《科学杂志》。这是中国第一个科学家团体。
日,国民政府成立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著名教育家及科学家蔡元培先生为首任院长。1929年9月又组建了国立北平研究院。到1935年,全国各类专门的科研机构已超过了70个。国民政府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把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经验移植到了中国,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体、通才教育和政府较少干预的欧美式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中国北京猿人(俗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科研成果。日下午4点多钟,刚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不久的裴文中和其他4名工人,在北平(即今北京市)附近的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堆积层中,发现了一个半露在地面的猿人头盖骨。这就是后来名扬中外的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完整头盖骨。
这时的中国科技界已不再与国际科技界隔绝,科技交流逐渐增加。一批有成就归国科学家,成为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其中包括地质学家李四光,地理及气象学家竺可桢,林学家梁希,物理学家叶企逊、周培源、吴有训,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化工学家侯德榜,土木科学家茅以升等。叶企逊、吴有训、周培源、王淦昌、谈家桢等一批中国的杰出人才出国深造。近代力学奠基人、航空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控制论之父维纳,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尼尔斯?玻尔等先后到过中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及各研究所先后内迁至四川、广西和云南,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科学研究。一批日后颇有成就的科学
家,如李政道、杨振宁、黄昆、吴文俊、朱光亚和林家翘等,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佼佼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时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历经险阻,回国效力。后来的几十年间,他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献。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人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
同时,中国政府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在短短的时期里,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
中国政府在1958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形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国家计划下的现代发展时期。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
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中国科技发展历程71等内容。 
 二、科技人力资源雄厚 经过新中国 50 余年的艰苦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 以来的迅速发展,截止到 2005 年末,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 量已经达到 4200 余万人。...  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和展望 13 级建筑 1 班 余勇 9 新中国成立 65 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许许多多的科学...  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_初三政史地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内容涉及中国古今科技内容,与初中历史知识对应。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热点材料] 2013 年 11 月 18 日,...  中国科技发展史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 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  中国科技发展史及现代重大科技工程_公务员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中国科技发展史及现代重大科技工程 科学五千年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3 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 ...  1、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战略是,增强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意 识,提高劳动者的...要充分 发挥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强两者的协调和合作,以 利于培养人才...  近几年中国的科技发展有哪些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近几年中国的科技发展有哪些?我认为 中国 1.神舟七号发射成功。 2.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 ...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古代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③1995 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标志我国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开发研制。(...新闻出版——计晨
追求高品质生活,聆听高品质音频。
节目列表(7)钱伟长: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著名力学家_网易新闻
钱伟长: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著名力学家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网易探索7月30日报道& 钱伟长
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早年提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对欧美的固体力学和理性力学有过重大的影响。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工作,为培养我国科学技术人才作出重要贡献。社会活动十分活跃,积极推动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钱伟长,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西学东渐,国学衰微之际。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在无锡这个毗邻太湖的鱼米之乡,为了家族的繁衍昌盛,还延续着义庄制度。由于做私塾先生的祖父早逝,钱伟长的父亲钱声一(钱挚)和叔父钱宾四(钱穆)就是靠从钱家的义庄领取粮米,艰苦求学的。他们在家乡七房桥办起了第一座新式小学,又到其他小学任教。少年的钱伟长有时就寄住在父亲和叔父的老师宿舍里。16岁那年,父亲钱声一病逝,他随叔父在苏州读书。后来,叔父钱穆到北京大学与胡适同时担任中国通史的教授,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60年代在台湾作资政,继续研究国学。他的母亲王秀珍和善而勤劳,除操持家务外,还养蚕、桃花、糊火柴盒贴补家用。清贫的幼年生活和母亲的贤良品德,帮助造就了他在曲折的一生中独立支持的精神力量。妻子孔祥瑛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50年来是他生活上、精神上忠实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成功的一个保障。
小学时期,钱伟长主要学习国文和历史,也学到算术、自然、音乐等新课程。由于家贫,还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起先,他就学于家乡的七房桥小学,家乡失火后,又进过荡口镇的三所小学和后宅小学,但受学时断时续,时间都不长。13岁时,他来到无锡,先后在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读书。15岁考取苏州中学读高中,学习到数理化和西洋史,进一步打开了他求知的大门。苏州中学的数学老师严晓帆、西洋史老师杨人缏、中国史老师吕叔湘、地理老师陆侃舆,都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文学课则由他的叔父钱穆任教。他经常在严晓帆老师的宿舍里晚自修,在理科方面有了一些进步。步入青年时期的钱伟长文史成绩优异,但他为科学救国而弃文学理,自强不息,闯开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门。19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文学和历史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和上海吴蕴初的清寒奖学金。来到清华大学后,即发生了九一八日本侵占东三省的惊人事变,出于忧国忧民之心,他要求读物理系,学习近代科学技术。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答应他试读一年。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从此,就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理学院院长叶企荪,以及赵忠尧、萨本栋教授也常给他们上课。起初,钱伟长象学古文一样,熟读强记物理学的典籍。而吴有训教给他,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都已经完善了,每读一本书都要能够看到没有完成的部分,发现一些新问题。钱伟长学到了这一点,并成为他一生治学的特点。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为呼吁抗日救国,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北平(今北京)沦陷,曾在天津耀华中学任教近一年。1939年初,经香港、河内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是年与孔祥瑛结婚,并与郭永怀、林家翘以相同分数同期考取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改派加拿大。本来,轮船将途经神户,日本在护照上签证准许登岸游览。公费生一致认为,抗日战争期间,有失国体,故全体愤然离船,返回昆明。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J.L.辛格(Synge)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1942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T.冯·卡门(von Kármán)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受到冯·卡门学术思想的影响,成为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大师。在研究所和冯·卡门家里的学术讨论会,是富有民主精神和创造性的聚会。这种风格影响了钱伟长的一生,这就是敢想敢说,勇于探索和创新。
1946年5月,钱伟长以探亲为名只身返国,从洛杉矶乘船回到上海,应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47年,有人带来美国有关方面对钱伟长全家赴美工作生活的邀请。在表格最后一栏,要求宣誓一旦中美交战忠于美方,钱伟长明确填“NO”,予以拒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副教务长,1950年,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常委、组织部部长,1951年,任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常委、副秘书长,自1951年起,他还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1952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195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1956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波兰科学院院士。1957年中国力学学会成立,他任副理事长。他还担任北京市第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他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了缅甸、印度,年还多次访问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民主德国,1956年,又参加了波兰的力学会议和布鲁塞尔的国际力学会议。
1957年,由于建议理工合校及参加民盟会议等,他受到批评。1958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除保留教授职务外,其余职务全部撤消,并长期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深受冲击。年间,被下放到北京特种钢厂炼钢车间劳动锻炼。在与工人群众接触后,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9年,中共中央改正了把钱伟长划为右派分子的错误决定。
1972年,钱伟长参加科学家代表团访问了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恢复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1981年,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主编。1983年,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84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7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应用数学和力学进展》杂志主编。198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1990年,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
同期,钱伟长还担任漳州大学、沙洲工学院和暨南大学的名誉校长,并任南京华东工学院、镇江江苏工业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泉州华侨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还任美国《应用数学进展》、《国际工程科学月刊》,荷兰《分析和设计工作中的有限元》,英国《薄壁构件》,乌克兰《应用力学》等杂志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副主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辞海》副主编;重庆出版社《现代化探索丛书》主编;科学出版社《应用数学和力学丛书》主编。
钱伟长从事过的学术研究主要有:年,和同学顾汉章测定北京地区大气电参数;年,在吴有训指导下做稀土元素等的光谱分析和X光衍射,在黄子卿指导下研究溶液理论;年,在加拿大和导师辛格合作研究板壳的内禀理论,这项研究在板壳理论中开创了新的方向,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年,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的电抗、和A.温斯坦(Weinstein)合作研究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及喷射推进研究所,在冯·卡门领导下研究火箭弹道、火箭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人造卫星轨道、气阻损失、降落伞运动、火箭飞行的稳定性、变扭率的扭转、超音速对称锥流等问题;年,研究圆薄板大挠度的摄动解和奇异摄动解、润滑理论、压延加工、连续梁、扭转问题、建筑史、扁壳跳跃和方板大挠度问题;年,没有能够发表文章,仍从事飞机颤振、潜艇龙骨设计、化工管板设计、氧气顶吹的转炉炉盖设计、大型电机零件设计、高能电池、三角级数求和,以及变分原理中拉格朗日乘子法的研究;年,从事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中文信息处理、薄极大挠度、管板、断裂力学、加筋壳、穿甲力学、三角级数求和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天看到天涯网友评论,引了这样一句话,很好奇,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对此"深信不疑"?  日本侵华的伪装居然让我们中国人深信、四处传播,有些人不明出处更是将其作为签名四处传播。  劳烦网友们在引用时多了解下背景,不要让妖言横行、谣言四处传扬。  引:崖山之战  1、日本人讲“崖山之战后,再无中国”的动机,实际是日本人为其侵略中国寻找借口和理由支持。20世纪初期,日本政治团体宣传中华文明至崖山之后便在中国失传,因此作为“中华文明正统继承者”,日本人有权利和义务“光复中华,建立大东亚共荣”,这才是“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来历。  2、“ヽ乃月”讲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这未必:  元代虽然在民族问题上矛盾尖锐,但是政治制度上依然采用中国持续千年的官僚体制,同时元朝之前的两宋是至宋元为止君权最为鼎盛的时期,君权受限的极致是元朝之后的明朝。  文化的创伤不可否认,但是也并非毫无建树,元代市民文学开始抬头(戏曲、弹唱、叙事小说),是为明代市民文学鼎盛的基础。  在科学方面,中国自古就没有重视过科技,而元代天文学和医学是世界领先的。  经济方面受到元代官营工商业和完全的纸币制度的影响,富庶程度实际超越之前的所有王朝。和明朝闭关锁国相比,元朝的远洋和远陆贸易横跨欧亚大陆东西,成为中国历史最开放时期都不为过。  可见元朝的历史发展是承接两宋,依然是中国政治发展链条上的一环,只是由于尖锐的民族矛盾而造成发展放缓而已,并非是打断。
楼主发言:9次 发图:0张 | 更多
  自顶、  
  说的好。同是华夏子民,都是中国人,没有必要把民族区别的那么大。
  难道没个支持的么,哎,这种说法过于消极看待了中华文明的兼容并包,妄自菲薄啊!  
  亲爱的朋友,您好!最近在淘宝上开了一家网店(搜索"畅享集成吊顶"),如果您正在装修美居就去逛逛,并收藏店铺,如有意购买说"天涯社区"可享受包邮加九五折优惠!谢谢!
  @xym楼  说的好。同是华夏子民,都是中国人,没有必要把民族区别的那么大。  -----------------------------  中国人自己要是立场不定,受他人蛊惑,我们才真的对不起自己是华夏子孙、希望大家顶起让更多人了解这句话的始末,不要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受蒙蔽啊  
  现在的所谓炎黄子孙,其实就是商朝部落来自东南亚的侵略者啊。。。  
  SB,连什么都华夏,什么是炎黄都搞不清楚,一个个高谈阔论,怪不得蒙古人把汉人当动物,你们这些傻逼杂碎,也就这水平了
  嗯,以前只是听过,原来是日本发明的我晕啊!大家都看看长姿势了  
  回复第7楼(作者:@凌乱的猫咪 于
14:45)   SB,连什么都华夏,什么是炎黄都搞不清楚,一个个高谈阔论,怪不得蒙古人把汉人当动物,你们这些傻逼…… ==========  看来你肯定不是了嘎嘎,你是炎黄子孙养的狗狗  
  回复第6楼(作者:@阔月隔海 于
14:36)   现在的所谓炎黄子孙,其实就是商朝部落来自东南亚的侵略者啊。。。   [来自Android手机客户…… ==========那您是?  
  @四米波闹天 1楼
14:18:37  自顶、  -----------------------------  中国的气节没了
  @凌乱的猫咪
14:45:47  SB,连什么都华夏,什么是炎黄都搞不清楚,一个个高谈阔论,怪不得蒙古人把汉人当动物,你们这些傻逼杂碎,也就这水平了  —————————————————  您知道了那是?求教?  唯日本人言论是从?
  @八大山人X5
15:20:59  中国的气节没了  —————————————————  气节?弟兄们想想咱们的先人也曾饱受压迫,遭蛮夷掳掠,近代从1840年一直持续的战争到1949年,试问哪个民族打仗一百年,抗争一百年之后还可以重新振作?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目共睹的,这不是气节?
  这小广告太长了吧、刷屏了哎
  @四米波闹天 16楼
15:36:03  @八大山人X5
15:20:59  中国的气节没了  —————————————————  气节?弟兄们想想咱们的先人也曾饱受压迫,遭蛮夷掳掠,近代从1840年一直持续的战争到1949年,试问哪个民族打仗一百年,抗争一百年之后还可以重新振作?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目共睹的,这不是气节?  -----------------------------  我不认为1949年的政变对中国是最好的选择
  @xym3231474
2楼  说的好。同是华夏子民,都是中国人,没有必要把民族区别的那么大。  -----------------------------  @四米波闹天 5楼
14:33:08  中国人自己要是立场不定,受他人蛊惑,我们才真的对不起自己是华夏子孙、希望大家顶起让更多人了解这句话的始末,不要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受蒙蔽啊  -----------------------------  说实话,上下五千年,骨子里已经有了一种被压迫的奴性。我觉得很难改变。
  @贪多吃得慢 9楼
15:04:15  回复第7楼(作者:
@凌乱的猫咪
14:45)   SB,连什么都华夏,什么是炎黄都搞不清楚,一个个高谈阔论,怪不得蒙古人把汉人当动物,你们这些傻逼…… ==========  看来你肯定不是了嘎嘎,你是炎黄子孙养的狗狗  -----------------------------  我觉得像他 @贪多吃得慢
那样的素质,大家没必要跟他一样趴在地上乱吠。谁在高谈阔论?你懂什么人类的交流讨论吗?也许不对,也是对,都是商量出来的,而不是他那样见到人就乱吠。简直就是脏了我们中国的这块土。
  回复第20楼(作者:@xym3231474 于
17:11)   @贪多吃得慢 9楼
15:04:15   回复第7楼(作者: @凌乱…… ==========  可能是jy吧  
  @贪多吃得慢 9楼
15:04:15  回复第7楼(作者:
@凌乱的猫咪
14:45)   SB,连什么都华夏,什么是炎黄都搞不清楚,一个个高谈阔论,怪不得蒙古人把汉人当动物,你们这些傻逼…… ==========  看来你肯定不是了嘎嘎,你是炎黄子孙养的狗狗  -----------------------------  就算我是炎黄养的狗,在我们汉人心目中也好过野蛮的鞑子
  @四米波闹天 14楼
15:31:02  @凌乱的猫咪
14:45:47  SB,连什么都华夏,什么是炎黄都搞不清楚,一个个高谈阔论,怪不得蒙古人把汉人当动物,你们这些傻逼杂碎,也就这水平了  —————————————————  您知道了那是?求教?  唯日本人言论是从?  -----------------------------  日本人虽然这样的宣传目的不纯,但他们说的哪里错了?就像今天美国宣布朝鲜是邪恶轴心国,因为美国目的不纯,所以朝鲜很好?  古羌人一支东来,与东夷人融合,是我炎黄源头,有服章之美曰华,有礼仪之大曰夏,是我华夏族名称之源,即便是春秋战国这样的分裂乱世,也有诸夏与夷狄之分。  蒙元肆虐之时,我华夏千年基业尽毁,百姓苦不堪言,成为最低等之亡国奴,自炎黄肇始,其辱未之有也。九儒十丐,竟然以戏曲发展为功绩,这样朝鲜抓住一点功绩也可以宣扬为宇宙最优秀国了。那么富足的大元朝,竟然人民纷纷造反?这么好的大元朝,竟然其寿不足百年?这得多脑残才能得出这么高明的结论啊?  蒙古鞑子,毁我基业,杀我百姓,辱我人民,并将伊斯兰这一祸根引入
中原腹地,其恶性万世难逾!!!!!!!!!  别意淫什么狗屁我大元了,站在我们汉人的角度,借用鲁迅的一句话“那时我们确实是做了亡国奴的”  “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 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指1934年-引者)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 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我久不看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了,不知道里面怎么说;但在报章杂志上,却有时还看见以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过去,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也许正有着大关系,而且无论如何,总是说些真实的好。”
  其实严不严打网站老百姓已经心里敞亮了!评国信办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网站
  回复第22楼(作者:@凌乱的猫咪 于
12:50)   @四米波闹天 14楼
15:31:02   @凌乱的猫咪 2013-…… ==========  我觉得错就存在它否定了民族的包容性,民族的发展本身就是各民族不断碰撞,融合,在碰撞与融合中进步而不单单是谁消灭了谁这样简单、  日本本土人所称大和民族难道就可以说成是被华夏取代而不存在了?无非就是一融合共同进步的过程。个人观点,凡事理性看待,对骂什么的毫无意义不是?  
  @四米波闹天
15:31:02  @凌乱的猫咪
14:45:47  SB,连什么都华夏,什么是炎黄都搞不清楚,一个个高谈阔论,怪不得蒙古人把汉人当动物,你们这些傻逼杂碎,也就这水平了  —————————————————  您知道了那是?求教?  唯日本人言论是从?  -----------------------------  @凌乱的猫咪 22楼
12:50:06  日本人虽然这样的宣传目的不纯,但他们说的哪里错了?就像今天美国宣布朝鲜是邪恶轴心国,因为美国目的不纯,所以朝鲜很好?  古羌人一支东来,与东夷人融合,是我炎黄源头,有服章之美曰华,有礼仪之大曰夏,是我华夏族名称之源,即便是春秋战国这样的分裂乱世,也有诸夏与夷狄之分。  蒙元肆虐之时,我华夏千年基业尽毁,百姓苦不堪言,成为最低等之亡国奴,自炎黄肇始,其辱未之有也。九儒十丐,竟然以......  -----------------------------  没错,成吉思汗死后60年忽必烈才灭的南宋,然后自立为汗,蒙古帝国是不承认他的,照成后面帝国混战。所以成杰思汗跟我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在位时只是联合南宋牵制西夏跟金灭了西辽和花剌子模,其他的貌似没什么关系,他对当时的华夏来说只是邻国的国主而已。不知道怎么有人扯上了祖先。。呵呵
  谁灭了中国,我们就说谁是中国人
  @四米波闹天 楼主说的有一定道理的
  日本人虽然这样的宣传目的不纯,但他们说的也没什么错,崖山之战以后中华民族的脊梁就被打断了
  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现在有56个民族。日,中国总人口达到11.6亿(大陆人口为11.3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从远古时候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发展。元谋猿人、北京猿人、蓝天猿人等考古遗存表明了中华民族祖先的演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文化遗存说明了这种演化的多样性。  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从夏朝到秦汉时期,当华夏、苗瑫、百越等民族开拓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时,边疆各民族的先民已在开发着祖国的边区。东北部和北部的东胡、乌桓、鲜卑、匈奴等民族开发了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华北北部的广大地区;西域的乌孙、月氏、龟兹、于阗等民族开发了今新疆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西北部和西部的戎、羌、祗等民族开发了今青藏高原;西南夷开发了今四川、云南、贵州地区;百越各民族开发了今广西、广东及福建、浙江等地区;东夷各民族开发了今江淮流域地区。各民族对祖国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互相接近和融合,共同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列国纷争的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国家。此后,经过汉、唐、元、明、清各朝的努力,统一不断得到发展和巩固。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于创造。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她以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光辉的科学技术成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成了自己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农作物品种的选择和耕作技术在古代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手工业、商业在16世纪中叶也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举世闻名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中华民族各族在自身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医是世界医药学中瑰宝,具有特殊贡献。  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历来反对封建主义压迫,反对侵略与奴役,赞成平等的交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平等合民族团结,正在满怀信心地为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古老的华夏族  从公元前5000多年到公元前2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滋生发展,创造了古老的文明。  在西起陇山,东到泰山的广袤的土地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存说明,华夏族先民的文明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期。远古的传说也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华夏民族的先民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过渡到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皇帝与蚩尤战于逐鹿,又与炎帝战于阪泉,皇帝都获得了胜利。部落联盟的领袖尧、舜、禹都是皇帝子孙。到了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公元前16世纪,商王朝建立。商族的祖先是东夷。商朝已是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奴隶的劳动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公元前11世纪,周朝取代了商朝。周族自称是夏族的一支,杂居于戎狄之间,与羌人关系密切。这些不同部落集团都以皇帝为祖先,他们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的汝、颍上游地区,接着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他们互相间不断地交往、斗争、接近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并以此来区别自己与蛮、夷、狄、戎的不同。但是,这时的华夷的划分尚不十分严格。  春秋时期,华夷之间贵贱尊卑的观念影响很深,族类与文化的不同被当作区别华夷的标准。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口号,在中原诸侯中间博得了普遍的声誉,孔子更把沦为夷狄看作是空前的灾难。当时称楚为荆蛮,秦为西戎,北有北狄、山戎,东有莱夷、淮夷。到了战国时期,秦、楚已经与齐、韩、赵、魏、燕等国并称夏族,而且成了最强大的华夏诸侯国。战国七雄合纵、连横、兼并、征战,造成了统一的历史趋势。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蛮、夷、戎、狄也逐步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了稳定的族体。这时,华夏族活动的地域扩展到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吴越等广大地区。  华夏族在形成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从青铜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从结绳记事发展到诸子百家争鸣,完成了封建化的全过程,走向了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
  一个二十九岁的男人,没有女朋友,真是件很苦恼的事,因为,你总是会想有发泄的欲望,在那一天,我的朋友叫我去一个网站
192.la/7xc
,终于我知道为什么他不像我一样苦恼了,因为这里有很多的小女孩可以做女朋友和你一起做的事。真的很感谢我这位朋友,我不用再自已五个打一个了
  汉民族  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纷纷迁入中原,建立国家。他们看到原来称为华夏族的百姓行汉朝的礼仪,穿戴汉朝的衣帽,便称这些百姓为汉人,称这些百姓通行的语言为汉语。从此,汉族的称呼便沿用下来。  汉族的先民华夏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稳定的族体。秦统一天下,原来的六国之民都成为秦王朝的百姓。当时,西域、匈奴人都称中原人为秦人。汉王朝继秦而兴,统治了400多年,开通丝绸之路,沟通西域,屯田湟中,设立护乌桓校尉,降服匈奴,征服西南夷,设立郡县,平定南越、东瓯、闽越,疆域空前广大,鼎盛一时。随着秦汉时期社会的进步,以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等部族,形成了汉民族。这时,汉民族人口分布的重心仍在黄、淮流域,从西晋末年起逐渐向长江、珠江流域大规模迁徙。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的总数也超过了北方。汉族现有人口10.42亿(1990年7月),遍布祖国各地。  汉民族历来勤劳简朴,富于进取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文明。秦时蜀郡李冰修筑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制茶、制瓷等技术,对世界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汉族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也光彩夺目。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杂居、明清小说等是汉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高峰。在史学上有《史记》等24史记传体史书和《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书,军事学上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杰作。汉族的许多文化名人享誉世界。  汉语历史悠久,语汇丰富,主要有七大方言。现代汉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文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字是从商朝的甲骨文字和商周的金文演变而来的。秦代实行”书同文“,有小篆、隶书,汉末出现楷书,一直用至今。汉族的宗族观念较深,祭祀祖宗,传接后代是大事、大孝。汉族自古对宗教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道教是汉民族固有的宗教,佛教、景教、袄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从国外传入,但没有形成全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三纲五常、神权、政权、族权、夫权曾经是束缚汉族人民的精神枷锁。  汉族的家庭婚姻以牢固稳定著称于世。汉人的衣饰历代变化很大,到了20世纪中叶,男女多穿对襟或斜襟上衣,下着长裤。在节日中,汉人最重视春节。此外,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汉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平等,互助,共同建设祖国。
  中国的少数民族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都有着自己民族的文明和传统。  在1990年,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壮、蒙古、回等18个民族;人口在1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有傈傈、佤、畬等15个民族;其他22个少数民族的人口都不足10万。  中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广阔,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内蒙、新疆、西藏、宁夏等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许多少数民族居住在山林、高原、草原等边陲地区。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形成了除本民族聚居外,又有各民族杂居的状况,彼此之间联系密切,互相影响。  在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族、满族使用汉语以外,有53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民族之间通用汉语和互通语言的情况十分普遍。不少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使用几种文字。  宗教和自然神崇拜在少数民族中有着较深的影响。佛教中,信仰藏传佛教的有藏、蒙古、裕固等民族,信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10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等民族中的一部分。信仰东正教的有俄罗斯和鄂温克等民族中的一部分。自然神崇拜,包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巫教、萨满教等的崇拜和信仰,在独龙、怒、佤等民族中依然存在着。  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艺术,大多能歌善舞。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笛、琵琶、胡琴等,都是他们最先创制的。他们还创造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诗歌、历史传说等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在他们之中,还有一大批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各民族和各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民主改革,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一样,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实行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到1991年止,全国已建立5个省级自治区、133个地市级自治州、589个县级自治县(旗)。
  成吉思汗的后代蒙古族  每年七
八月,内蒙古的牧民们扶老携幼,身着节日盛装,乘车骑马聚集到草原上,来参加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每逢这种传统的盛会,平时宁静的草原便顿时热闹起来。惊险动人的赛马,箭无虚发的较射,龙争虎斗的摔跤,运筹决胜的棋艺,引人入胜的歌舞和表演使人一饱眼福。  ”蒙古“最初只是众多的蒙古地区部落中的一个,后来演变成民族的名称。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后来发展成为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他的子孙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清朝时,外蒙古尽入版图。蒙古族在形成的过程中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后来,元朝第一任帝师,西藏喇嘛八思巴在旧蒙古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蒙古新字,又几经改革,称为陶德(托忒)蒙古文,沿用至今。  如今在广袤的草原上,绵羊、山羊、三合马、乌珠穆沁牛、阿拉善骆驼络绎成群,逐水草繁生。草库伦建设、畜疫防治、畜种改良等措施为六畜兴旺创造了有利条件。土地肥美的河套平原有”塞上谷仓“之称,东部哲里木的农业区与它并驾齐驱,主要出产小麦、玉米、高梁、甜菜、大豆等农产品。北部大兴安岭的木材、药材、珍禽异兽资源也十分丰富。蒙古族人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了经济。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他们冬季穿皮衣,外罩丝绸或者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开叉,俗称蒙古袍。腰上系带,带上佩挂荷包、蒙古刀。妇女喜欢用布包头。蒙古人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他们住的是圆形蒙古包,多数用木制的圆形围壁和伞形顶架组合,帐顶和四壁覆盖或围上厚毡,用毛绳缚定。蒙古包顶上有天窗,可以通风、采光。农业区的蒙古族由于与汉民族杂居,生活方式有所改变。有一个时期,他们盛行信仰喇嘛教,兴建了大批寺庙,喇嘛人数曾经达到全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清朝时,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冲破重重阻难,从伏尔加河脱离沙俄统治回归祖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科尔沁王僧格林沁曾经率领蒙古马队痛击英法侵略军。现在,蒙古族集中聚集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新疆有两个蒙古族自治州,青海有一个蒙古族和藏族、哈萨克族联合的自治州,各省区有七个蒙古族自治县。
  以”八旗“闻名的满族  在风景秀丽的长白山下,有一个碧波粼粼的湖泊,三位仙女降临,洗浴之后登岸。这时,一只神鹊衔来一枚红色的果子,鲜嫩异常,年龄最小的仙女佛古伦拾来吞入肚中。不久,佛古伦生了一个男孩,姓爱新觉罗,叫布库里雍顺。他就是传说中满族人的先祖。  明朝末年,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满洲民族(即满族),奠定了大清国的基础。他把满洲人分别组织在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之中,实行全民皆兵。凭借着这支劲旅,在萨尔浒地区采用各个突破的战术,打垮了明朝十多万军队的围剿。后来,满族政权还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清帝国。  满族贵族统治中国近300年,八旗驻防全国各地,满族人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遍播海内。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如果有人生病,也要请萨满跳神。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请安,五天见长辈”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的样子。女人打千要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贵族以骑射得天下,男女都执鞭佩箭驰骋于山林之间。男人留发梳辫,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公元16世纪末,满族人借用蒙古字母创制了”老满文“。后来,在借用的蒙古字母上加圈或点,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现在,由于普遍使用汉字、汉语,懂得满文、满语的人已经很少了。满足的语言大师辈出,曹雪芹著有《红楼梦》,老舍著有《骆驼祥子》,罗常培精通语法、音韵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  中国的满族人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与北京、西安、成都等大城市。
  @xym楼
14:25:51  说的好。同是华夏子民,都是中国人,没有必要把民族区别的那么大。  -----------------------------  这个不是你说了算,而是外蒙的人说了算。最起码我认识的维族人,没有把中文叫中文的,他们只把中文叫汉语,很显然在他们眼中,中华文化是不如自己的穆斯林文化的。
  长白山麓的朝鲜族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每逢节日,长白山下回荡着古老的伽倻琴和筒莦之声。姑娘们上穿小巧的短衣,下着水粉长裙,在跳板上飞腾。一对对小伙子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在家庭舞场上,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同孙子、孙女一起,踏着节拍,翩然起舞,显示出朝鲜族人民丰富的生活情趣。  中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吉林省长白山麓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山第一主峰白头山峭立挺拔,山巅之湖天池风景独秀。”长白林海“不但盛产红松、白松和各类阔叶林木,还有人参、貂皮、鹿茸”三宝“等资源。朝鲜族聚居区是北方的”水稻之乡“,出产的大米洁白如玉,营养丰富。  朝鲜族房屋的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房屋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室内用砖或石平铺成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餐桌上的传统食品有泡菜、冷面、打糕、酱汤和狗肉。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短衣长裙。短上衣斜襟,以长布带打结。裙子在腰间有许多皱褶,有筒裙、缠裙之分。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穿斜襟长袍。  朝鲜族在公元15世纪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字母文字与汉字杂用,后来淘汰了汉字,使用40个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叠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许多人受儒教影响较深,尊崇孔子和孟子。
  渔猎能手赫哲族  ”乌苏里江长又长,懒懒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这首动人的歌曲形象地描绘了赫哲族人民辛勤劳动的场景。  赫哲族世世代代居住在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那里景色壮丽,江流宽稳,盛产多种鱼类。山林中有鹿茸、熊胆、麝香、貂皮等名贵药材和毛皮。捕鱼和使用狗拉雪橇是赫哲族的两大生活特点,在古代曾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从前,赫哲人使用鱼叉的技术十分出色,捕鱼手往往叉无虚发。后来也使用钩钓、网捕。每年农历白露以后,他们分乘小船,撒下片片丝网,围捕大马哈鱼。赫哲人也很喜欢狩猎,他们穿踏板在冰天雪地里追踪野兽,滑行如飞。过去,打猎的工具是弓箭和激达抢(扎枪),主要是捕貂的。使用步枪以后,他们常常集体出猎捕鹿。近百年来,赫哲人也开始学习农耕技术,种植农作物。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习惯用汉语文。他们很喜欢一种叫做”依玛坎“的说唱文学,说一段唱一段,不用乐器伴奏,语句押韵,很有艺术感染力。他们信奉萨满教,萨满也参加劳动,清萨满跳神只用酒饭招待就可以了。赫哲人穿的衣服过去大多是用鱼、狍、鹿皮制成的,脚上穿的靰鞡也是皮做的。相传有一对年轻的赫哲人夫妇,妻子是缝衣巧匠,丈夫是捕鱼能手。妻嫌叉到的鱼皮上有窟窿,丈夫就改进技术叉在鱼鳍上,妻子便能用完整的鱼皮作出十分美观的衣服。
  嫩江养育的达翰尔族  红柳条编织的篱笆内,屹立着“介”字形草房,以为达翰尔族妇女坐在房内的蔓子炕上缝制着皮袍。她的手不停地穿针引线,脚也在不时地移动着。脚一动,脚上拴着的绳子便牵动了吊在房梁上的摇篮,上面挂的兽骨、鱼骨叮咚作响,给婴儿催眠。婴儿睡在摇篮里面要用皮条或绳子缚住,以保证他(她)在今后生活的浪涛中成长为强者。  达翰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那里资源丰富,河流纵横,可以常年捕鱼;土地肥沃,盛产高梁、大豆、玉米、水稻;山林中有珍惜动物、名贵药材和野生经济作物。直到20世纪中期,达翰尔族仍旧保留着原始公社末期的某些纯朴习俗。达翰尔人过去有18个氏族,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婚姻由父母包办,男方要送大礼、小礼之后才能迎娶,途中遇到行人一律分给酒、肉、点心。人赘婚比较普遍,女婿在岳父家劳动,没有继承妻子财产的权利,所生的子女归属父亲的氏族。一家有了困难,大家都慷慨相助。谁家中宰杀牲畜都与邻居、亲友共享。狩猎或捕鱼归来,所有路上遇到的人都可以分到一份。  达翰尔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他们主要信奉萨满教,喜爱传统的歌舞,经常吹奏一种叫“木库连”的民族乐器。妇女们擅长剪纸和刺绣,用各种绮丽的纹饰来美化生活。
  住在大山林中的鄂温克族  沉寂的牧村,静谧的夜晚,一个姑娘悄悄滴溜出蒙古包,来到已等候多时的小伙子跟前,双双飞身上马,来到男方预先搭好的窝棚里,由等在那里的老婆婆把姑娘的八根小辫改梳成两根小辫就算合法成亲了。这时,男方要派两个人到女方家中,“苦劝”姑娘的父母,征得同意后便可以正式举行婚礼了。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种,至今仍保留着这种逃婚形式的自由婚。  “鄂温克”是通古斯语,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七个旗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与蒙古、达翰尔、汉、鄂伦春族杂居。由于聚居地的不同,他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也各不相同。  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由三五户或十几户有血缘关系的小家庭组成游牧小集团“尼莫尔”,住蒙古包,逐水草而居。男孩从童年开始就帮助父母照管牛犊,学习骑马,女孩要学会挤牛奶。每年的5月份下旬过“米阔勒”节时,人们穿上艳丽的服装,汇集在一起,阉割畜生,烙印记。姑娘们欢舞,小伙子们套马、驯马。每座蒙古包里都准备了酒肉,等候客人们挨家去吃。  聚居在布特哈旗、阿荣旗等地的鄂温克族主要经营农业和狩猎,也从事伐木、制作大车轮等生产活动。  聚居在额尔古纳旗的鄂温克族以狩猎为生。他们驯鹿,用驯鹿驮运猎获物及搬家,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猎人身体健壮,擅长骑马、滑雪,熟悉野兽的生活习性,各个都是神枪手。出外打猎,往往几个人结伴而行。猎民们再森林仓库中贮存物品从不上锁,其他猎人可以随时取用,事后则自动归还。  鄂温克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多数信仰萨满教,实行严格的族外婚。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鄂温克人都过上了定居生活。
  兴安岭上的猎户鄂伦春族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满岭,打呀打不尽”这首民歌形象地描绘了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族的狩猎生活。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一带。那里群山连绵,林海呼啸,野兽出没无常,生活条件艰苦。 鄂伦春族既把那里当作天然的猎场,又把那里当作家乡,自称为“山岭上的人”。  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直到20世纪中期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实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制度。他们出猎分个人和集体两种。凡是季节性打“红围”,由三五个猎手组成叫“阿那格”的狩猎小组。“阿那格”是自愿组成的,推选一名有经验的狩猎长带队。他们熟悉猎场和野兽的生活习性,用设围、追捕、哨鹿等方法打鹿,用“皮兰”(袍哨)诱捕狍子,有时也猎取熊和虎。马是他们的交通工具,猎犬是他们行围的得力帮手。集体的猎获物在“阿那格”内平均分配,老弱伤残也可以同猎手一样分得一份。猎物的头、内脏、头骨煮熟后共食。妇女从小就学习硝皮子,晒肉干,采集野菜、野果,做针线活。她们缝制的狍皮手套、大衣、皮裤、皮帐篷、皮口袋轻软耐用,上面绘制的图案也十分美丽。  鄂伦春人住的简陋帐篷叫“仙人柱”,用几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子搭成圆锥形架子,冬天覆盖狍皮和芦苇帘,夏天覆盖桦树皮。仙人柱的中央有火堆,上面吊着铁锅猪肉,屋顶开孔出烟通气。  鄂伦春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他们信奉萨满教,狩猎、住宅都有很多禁忌。随时代的发展,鄂伦春族进入了定居生活,开始经营农业,饲养鹿群,使用汉语文,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准不断提高。
  散居全国的回族  田刚蒙蒙亮,四方的回族歌手就开始向莲花山进发。路过回族山寨时,歌手们要高歌一曲,再喝上一杯甘美的青稞酒,才准上路。登山开始以后,歌手们一边游山,一边对歌赛诗,莲花山顿时成了歌和诗的海洋。夜幕降临后,在农家的火炕上,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在山坡、河滩的篝火边,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这就是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莲花山的“花儿会”。“花儿”是甘肃、青海一带流传了几百年的民歌,深得回族人民的喜爱。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共有两个自治州,六个自治县,三个与其他民族的联合自治县。  回族的生活习惯有较深的宗教烙印,婴儿出生要请阿訇(伊斯兰教教士)起回回名字,结婚要请阿訇证婚,去世后要由阿訇主持葬礼。葬俗不用棺材,白布包尸,实行土葬。回回人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男子习惯戴白帽。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民杂居,现在回族在衣饰、姓名、习惯等方面都逐步汉化。  回族形式与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所以中国历史上称伊斯兰教为回回教。回回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奉安拉为宇宙独一无二的神,默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回人习惯在聚居地修建清真寺,并环寺而居,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他们在星期五要到清真寺聚礼,每年要封一个月的斋,过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三大节日。  回族最初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后来由于与汉民族的融合,逐渐通用汉语,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  回族人民为祖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古代回族学者在传播西洋的天文、历算、医药、制炮等科学文化方面有过很大成就。回族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如元代天文学家扎马鲁,明代航海家郑和与进步思想家李贽等。在近现代,广大回民以不同的形式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
  回族的孪生兄弟东乡族  相传在很久以前,甘肃东乡黑大山上蟒精为害一方。一个勇敢的妇女用酒灌醉了大蟒精,用白布蒙上它的眼睛,然后唱了一句事先约好的暗语“哈利阿宏哟”,人们听到暗语后,冲进莽洞,把大蟒精打死。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妇女,东乡人把“哈利”当作迎婚调。每当举行婚礼的时候,迎来了新娘,“拿杜赤”歌手便唱起了哈利调,众人一边齐声伴和,一边拍掌起舞,十分热闹。  公元14世纪后半叶,居住在东乡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同当地的汉人、藏人等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东乡族。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东乡自治县,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定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维吾尔自治区。  东乡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惯与回民相似。东乡族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称为“阿哈教”的宗教组织形式,每一个阿哈教包括数十户至数百户不等。  东乡人说东乡语,大部分人还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东乡族人民爱唱“花儿”民歌,并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如赛马、摔跤、打土坡等。东乡族的民间口头文学也多姿多彩,有各种传说的故事、叙事诗。  东乡族最大的聚居区-东乡族自治县是一个干旱山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东乡人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减少了水土流失,发展文化事业,根除了黑热病、麻风病。
  自称“白蒙古”的土族  当年,雄风盖世的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纵横天下,征服了很多部落。相传,在巍峨的祁连山南麓,魅力的青海湖东畔,驻扎着一支骠悍的蒙古军队,首领是大将格日利特(格热台)。他跟随成吉思汗东征西讨,最后被派驻到这水草丰茂的地方。这支军队与当地的霍尔人通婚,渐渐繁衍成土族。后来,格日利特被追封为“尼达”(土主),被土族当作祖先崇拜。  土族自称“蒙古人”(蒙古尔)、“白蒙古”(察罕蒙古尔),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  土族人的服饰风格独特,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布袍,系腰带,穿大裆裤。妇女穿斜襟长衫,两袖由五色布组成,外套坎肩,裤腿外夹一尺高的裤筒,穿绣花腰鞋,戴各种头饰。过去,土族流行一种叫“戴天头”的风俗。女子到15岁时,由父母做主,在除夕与天结拜为夫妇,将少女的发式改梳为妇女发式,从此婚恋自由,生下子女归女家。这种风俗现在已经改变。  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土族人过去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建有许多喇嘛教寺院。土族人大多保持传统火葬习俗,只有夭折的小孩实行天葬。  土族聚居区可耕可牧,出产五谷,农家有酿酒习惯,所酿制的酒叫作“酩醪”,互助县所产的青稞烧酒驰名全国。
  黄河岸边的撒拉族  撒拉族的婚礼别具一格。新娘到门前了,小伙子们立即蜂拥而上去“挤门”-阻挡新娘入门。送亲者认为新娘入门应足不染尘,由长辈直接抱进洞房,迎亲者认为这样会 贬低新郎的身份,硬要新娘子下地步行。于是,双方你冲我堵,各不相让,好不热闹。婚宴上,四个年轻人表演传统的“骆驼戏”:二人翻穿羊皮袄扮作骆驼,一人扮作本地人,一人扮作撒拉阿訇(伊斯兰教教士),宾主对答,众人应和,十分风趣。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元朝时,经新疆迁入循化一带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形成了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黄河两岸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一些乡村,还有少数散居在甘肃、青海、新疆的其他地方。  撒拉族有本民族语言,许多人还会说汉语和藏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文。撒拉族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撒拉曲”等具有民族特色。  撒拉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各村都建有清真寺,风俗习惯于回族大体相同。撒拉族妇女戴盖头,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常在红衣上套黑色坎肩,善于刺绣。男子戴黑色或白色平顶圆帽,冬天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织的褐子。  撒拉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小麦、青稞、荞麦、土豆等,同时兼营牧业、伐木、熬盐及羊毛编织等副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民族自治。撒拉人兴修农田水利,生活日益富足。
  保安三庄的保安族  保安族原来住在青海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的保安三庄,后来迁入甘肃,在积石山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庄,仍被习惯地称为保安三庄,保安也就成了民族的名称。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的一些地方。  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西傍积石山,北邻黄河,气候温和,宜农宜牧。保安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手工业和副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制作技艺高超,锋利耐用,精致美观,称为“包安刀”,享有盛名。著名的双刀和双垒刀的刀把,用黄铜、红铜、牛骨等垒叠而成,图案美丽,有“十样景”的美名。  保安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与回族、东乡族相似。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肉,忌吃其他家畜兽类及动物的血,不吃自死的动物。保安人还善于骑射,喜爱摔跤运动。  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大多数人兼用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保安人能歌善舞,民歌“保安花儿”独具特色,舞蹈欢快豪放。妇女擅长剪纸。在保安族的各种器具上,常绘有别致的花纹或绚丽的图画。
  自称“尧乎尔”的裕固族  相传,古时居住在西域地区的裕固族先民立志迁徙到生长着红柳、河柳的地方去。他们经历艰险,长途跋涉,得到汉族兄弟的热情帮助,最后终于达到了目的地。他们中的一部分定居在生长河柳的地方,成了平原的裕固族;另一部分人定居在长江红柳的地方,成了山区的裕固族。这个传说透露了裕固族的族源和历史迁徙情况。  裕固人是唐代回鹘人一个分支的后裔,自称“尧乎尔”。1953年,决定采用与“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做为族名,汉语是“富裕巩固”的意思。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过去,肃南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兼营狩猎;黄泥堡地区以农业经济为主,兼搞家庭副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裕固人的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裕固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男子戴毡帽,穿高领的左大襟长袍,系红蓝色腰带,穿高统靴。女子一到结婚年龄就把头发编成许多小辫,结成三条大辫,两条垂在胸前,一条垂在背后,妇女戴喇叭形白毡帽,前边镶有两道黑边,顶上缀有红线穂子,穿高领长袍,外套短褂,系各色腰带。牧区饮食以酥油、糌粑、乳制品为主,农区饮食以粮食、蔬菜为主,款待贵客要献全羊或羊背子。裕固族牧民居住的方形帐房用六根或十根木杆支撑,周围用褐毡搭盖而成,别具特色。  裕固族没有民族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一部分地区通用汉语。裕固人大多信奉喇嘛教。在清代时,裕固人建有九大寺院,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寺院。现在,他们享受着信教自由的权利。
  “联合”“协助”的维吾尔族  古尔邦节的清晨,维吾尔人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聚集在大礼拜寺前的广场上,随着铁鼓和唢呐的伴奏声,跳起富有劳动气息的萨玛舞。他们的舞姿轻盈优美,以旋转和快速多变著称。“赛乃姆”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夏地亚纳”是一种民间集体舞。每逢迎接宾客、节日、结婚等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少都要载歌载舞,尽情欢娱。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有“联合”、“协助”的意思,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也有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维吾尔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一对襟长袍称为“袷袢”,妇女在宽袖连衣裙上套黑色对襟背心,现在大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俗称“尕巴”。未婚少女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饮食以面为主,喜欢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面粉烤制的馕。抓饭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制成,用手抓食,别有风味。维吾尔族农民的住房一般用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壁炉,可以烧柴做饭和取暖。中等以上人家还有冬房、夏房之分。  维吾尔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古代使用回鹘文,伊斯兰教传入后,使用一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吾尔文。维吾尔有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文学艺术。长诗《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辞典》等都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阿凡提的故事”为各族人民所喜爱,至今仍广泛流传。维吾尔族在古代信奉过萨满教、袄教、佛教等,在11世纪以后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维吾尔人很早就从游牧的畜牧业转向定居农业了。南疆干旱而温暖,素有“塞外江南”之称;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边缘和隔壁上开发绿洲,是维吾尔族农业的一大特色。这些绿洲依靠地下暗渠-坎儿井灌溉。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维吾尔人对于植棉和园艺具有丰富的经验。维吾尔人的手工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和田地区的地毯、丝绸和喀什的绣花小帽驰名中外。和田地区至若羌一带还出产美玉。  直到20世纪初,维吾尔族地区一直处在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阶段,有些地方还残存着农奴庄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革除了封建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工农业生产,维吾尔族人民逐步走向繁荣幸福。
  回复第20楼,@凌乱的猫咪  @四米波闹天 14楼
15:31:02   @凌乱的猫咪
14:45:47   SB,连什么都华夏,什么是炎黄都搞不清楚,一个个高谈阔论,怪不得蒙古人把汉人当动物,你们这些傻逼杂碎,也就这水平了   —————————————————   您知道了那是?求教?   唯日本人言论是从?   -----------------------------   日本人虽然这样的宣传目的不纯,但他们说的哪里错了?就像今天美国宣布朝鲜是邪恶轴心国,因为美国目的不纯,所以朝鲜很好?   古羌人一支东来,与东夷人融合,是我炎黄源头,有服章之美曰华,有礼仪之大曰夏,是我华夏族名称之源,即便是春秋战国这样的分裂乱世,也有诸夏与夷狄之分。   蒙元肆虐之时,我华夏千年基业尽毁,百姓苦不堪言,成为最低等之亡国奴,自炎黄肇始,其辱未之有也。九儒十丐,竟...  --------------------------  那个射鸟的人不是我们的领袖。  
  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一个古代做官的人,到各地游历时,用心思考观察各地山川河流,写出了一部流芳百世的书-《水经注》,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这个人就是南北朝北魏时期的郦道元(约466-527)。  郦道元出生在河北省涿(zhuo一声)县一个宦官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决心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买到实地考察,每到一处,更仔细观察搜集水道分布、水利设施及其流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核实书上的记载。那时候,交通不便,路途险峻,但他不畏艰难,跋山涉水,考察各地的山水草木和岩洞、土质等。  《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为官清廉,执法严明,因此遭到朝廷权贵的忌恨,他们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到发生叛乱的地方当关右大使。527年,郦道元在赴任途中,和他的弟弟及两个儿子一起,被叛将萧宝寅(yin)杀害。
  中国的欧几里德-刘徽  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共收入了246个数学问题及其解法,但对其中用到的公式、定理却没有给出证明。魏晋时数学家刘徽(225-295)为《九章》作注,书名为《九章算术注》,对《九章》中的重要数学概念分别给以定义;对公式、定理一一加以证明;对解题过程详加分析,并提出了很多独创的见解,体现了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深刻的数学思想,为中国古代数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堪比欧几里德对古希腊数学的总结和整理相媲美。  刘徽在数学上有许多杰出的创造。他精辟低研究了开方不尽数,用首创的十进分数(小数的前身)来刻画它们,向着无理数的认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证明圆面积公式,他独立低创造了割圆术,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以边数逐次倍增的圆内接正3072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6,为200年后冲之的圆周率计算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准备。为了求得由底为直角三角形的直棱柱分割而成的一个四棱锥与一个三棱锥的体积之比,他采用无限分割、逐次拼合的方法建立了“刘徽原理”。在研究各种体积问题时,他又创造性低运用两立体图形相应截面面积之间的关系确定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200多年后被祖暅(geng4声ROxuan一声)(祖冲之的儿子)概括为著名的“刘祖原理”。此外,他对《九章》中的分数理论、比率理论、方程理论、勾股理论也都作出了重要推进。他又著有《海岛算经》,为传统的二次测量方法-重差术重建理论基础,并将其发展为三次、四次测量。  刘徽以其对数学的杰出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公元3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
  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  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这种黑色液体烧饭电灯了。这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一位读书人,是他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这位读书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石油”,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位读书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沈括()。  沈括是北宋年间钱塘(今杭州市)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科学中都有重大成就,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33岁到京城开封研究天文历法。王安石变法期间,被任命为负责观测天象、制订历法的司天监长官。他用自己制定的《奉元历》代替旧历,提出《十二气历》代替农历,《十二气历》比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还要合理,可惜未被采纳。  沈括在物理学方面建树很多。他通过实验找到了使用指南针的办法,使针总是精确低指向南方。这是世界上关于如何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此后,他在用指南针定向时,发现磁针常向东偏,不指正南,在历史上第一个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这比欧洲人要早400年。他对凹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说明,对声音振动的实验,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到浙江东部地区考察,提出雁荡山群峰是经过千万年流水的冲刷而成。他经过太行山麓,见山壁中间有一条由卵石螺壳组成的堆积层时,断定这里是古时的海边,并推论出“大陆都是浑浊泥沙冲积形成”的。这些独到的见解,与现代科学结论有许多相通之处。  沈括晚年居住在润州(今镇江)的梦溪园,专门从事著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库。像活字印刷、磁针装置四法、水法炼钢等重要成果,就是由这本书记录留传下来的这部书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  中国从汉朝开始,到汤、宋时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在世界上领先。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则是古代航海事业由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郑和原来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明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去过红海之滨的回教圣地麦加朝圣,使郑和从小听惯长途旅行的惊险故事,心中充满好奇和景仰。  1405年7月,郑和率领62条海船、2万多名人员,船上装着金、银、瓷器和丝绸,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口)出发,开始了万里远航。  船队经历千辛万苦,战胜了风浪和疾病,打垮了凶恶的海盗,牺牲了不少船员和士兵。他们先后到了占城(今越南南方)、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古时候的“西洋”是指南海以西和沿海一带),成功地开辟了从中国到东非海岸的航线,直到第三年10月才回来。这次航行使皇帝得到许多好处,所以不久又派郑和多次出海。  自1405年到1433年的近30年中,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规模宏达,船队最多时达200多艘船,其中长148米、宽60米的大型船只60余艘。使用了罗盘、探测器、牵星板等世界先进技术,航程10万余里。先后到过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的婆罗门州、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岸的索马里,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为中国对外交流开辟了航线,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广泛流传着许多“三宝大人”的传说。有许多以“三宝”命名郑和到过的各地名胜古迹,如印尼的“三宝垄市”、“三宝洞”,泰国的“三宝庙”、“三宝塔”,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三宝井”,印度的“三宝纪念碑”等。还出版了《三宝大人传》。这些表明郑和的功绩和中国与亚非国家友谊的象征一直流传至今。  郑和还将他近30年的航海经验和收获,编撰成了《航海地图》和《针位编》两本书。  郑和航海比哥伦布的探险航海早87年,技术水平、规模和航程也都超过哥伦布,领先于西方的航海加。但是郑和航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发展毛衣、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每次航海耗资巨大,七次远航以后国库空虚,财源枯竭,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样,郑和七下西洋也就成为中国航海事业从繁荣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大师-徐光启  自古以农为本的中国,传下来的农业技术书籍却不多。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称得上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徐光启()生于上海县,幼年时家境贫寒,但他聪明好学,志趣高洁。一天几个同学谈论各自的志向,有人要当富翁,有人要做道士,徐光启却表示“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为人一世”。他的坎坷一生,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诺言。  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他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徐光启译作很多,与利玛窦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六卷,中外人士评价极高,认为“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他主持编制了137卷的《崇祯历书》,为我国天文历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还钻研了西方的水利学,编译成《泰西水法》六卷。徐光启的工作,开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先河,被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大师。  徐光启还身体力行参加农业实践,总结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他把福建甘薯引到上海试种获得成功,并写了《甘薯疏》。他又将北方的芜菁移植于上海,写成了《芜菁疏》。1633年,徐光启年老回到家乡,整理毕生 苦心搜集的材料,编写成《农政全书》六十卷,这部书详细记录了我国的农具、土壤、水利、施肥、选种、嫁接等农业技术,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之一。  徐光启始终不忘革新朝廷政治的理想,几次进京做官,又几次被奸臣昏君排挤出京,他从政清廉自守,两袖清风,直到病逝时,身边还不足10两银子。
  踏遍青山的徐霞客  中国明朝末年有个年轻读书人,因不满朝政,不愿应考做官,却徒步踏遍祖国大地,探索自然奥秘,谢了一本举世闻名的游记,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这个人就是徐霞客()。  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淮阴县,本名弘祖,别号霞客。他从小好读历史地理书籍。从22岁开始外出旅行考察,直到56岁病逝前半年终止。在这34年中,他游遍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及16个省区,进行了相当艰苦和危险的实地考察。  考察中,他穷究奇峰怪洞。有一次,徐霞客游罢嵩山,听人说除了正路外,还有一条险僻小路可以下山。在湖南和广西,为了探索岩洞的内部构造,他裸着身子像蛇一样在洞中爬行。在湖南潇谁发源地考察三分石,他又像猴子一样攀着树枝走了近4公里,才穿过乱石区。在广西融县,他考察柳江的一个支流时,不慎跌入山洪,差点送了性命。  1636年,51岁的徐霞客为了弄清长江和西江的源流,开始了他一生中历时最长、困难最多、取得成绩最大的一次旅行考察。临行之前他告诉家人:“就当我死了!”……他徒步从江苏出发,途径浙江、江西、湖南,然后走广西,越贵州,到达云南与缅甸交界处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他同行的有三个同伴,一个走了20天就逃走了,一个在广西病死,还有一个在云南大理时悄悄离去。徐霞客带病继续旅行考察,直到1640年完成考察任务回到江苏。1641年徐霞客病重垂危,躺在床上继续研究采回的岩石标本。  徐霞客在考察中,无论多么疲乏劳累,都坚持把每天见闻、研究心得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写了大量笔记和考察报告,后人将它整理成《徐霞客游记》,现存有62万多字,这只是他原稿的六分之一还不到,其余部分可惜均散失了。这是一部以日记体裁为主的世界性地理名著。
  中国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的作者-宋应星  17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本名为《天工开物》的书,传到西方以后,欧洲人惊奇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宋应星出生在江西奉县,28岁中举人,47岁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管教育的官),动手编写《天工开物》,三年后成书。以后在福建、安徽当过小官,1644年明朝灭亡后,便弃官回乡隐居。  中国封建社会,民间工艺技术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一般读书人看不起,宋应星却把它看作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一一记录在《天工开物》中,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名著。西方曾以《中华帝国古今工业》为书名,将它译成外文出版。  《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冷浸(jin (水彐(xue ji)又))田 使用骨灰蘸(zhan 4声)秧根,是我国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利用不同品种蚕蛾杂交而生出“嘉种”,是我国利用杂交技术改良蚕蛾杂交而生出“嘉种”,是我国利用杂交技术改良蚕种的最早记录。书中记载的精巧复杂的提花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记载的锌的冶炼技术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中国第一位铁路专家-詹天佑  中国最初的铁路,都是依靠外国人造的。直到日北京到张家口的京张铁路通车以后,中国才有了一条完全由自己建造的铁路。建造这条铁路的总工程师,是中国第一个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崇山峻岭的青龙桥火车站,树立了他的铜像。  詹天佑出生在广东南海县,12岁考入留美幼童预备班。1888年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年的四年间,詹天佑主持建造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侦测、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为我国近代交通运输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京张铁路全长200多公里,沿路大部分是高山峻岭,从北京南口往北,经居庸关、青龙桥到八达岭,这20公里的一段线路,地势步步升高,尽是悬崖峭壁。在这里修建铁路,连外国人也害怕。他们冷嘲热讽地说,能建造这条铁路的中国人恐怕还未出世!詹天佑决心为中国人争气,毅然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在全路最艰难的关沟段,需要开凿四个隧道,其中最长的八达岭隧道,长1091米。施工时,詹天佑把总工程师办事处迁到南口,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就地取材,以石桥代铁桥,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世界闻名的八达岭隧道只用了8个月就打通了。为了解决铁路沿山直上坡度太大的问题,詹天佑创造性低设计出“人”字形爬坡路线,使倾斜度大大缓和;同时又设计了两个大马力火车头,增加机车的牵引力,终于使列车能稳稳地驶抵峰顶。  这项艰巨的工程,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四年就建成了。总费用只有外国承包商曾经索要价的五分之一,完全实现了詹天佑提出的“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三个要素,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铁路工程师,为后来建筑铁路打下了基础。  詹天佑筑路30余年,在工程工地上度过了30余年,组织领导修筑了我过一大批重要铁路。他还在机车、车辆、信号指挥等铁路技术上有重要的贡献。列车的自动挂勾就是他的重要发明之一。
  姓名留在植物属上的钟观光  在植物分类中,有两个属-钟木属和观光木属,是以钟观光()的姓和名命名的,这在世界植物分类学中也不多见。钟观光是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和植物标本采集创始人。  1887年,浙江省镇海县柴桥镇江岸村除了一位秀才,他就是刚满19岁的钟观光。钟观光在私塾读书时非常刻苦,学业超群。为了克服好动的毛病,钟观光仿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把自己的腿捆在桌子腿上读书。因此,人们诙谐低称他是“缚足秀才”,赞誉他发愤读书的精神。  为了弥补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钟观光自学了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化学、物理书籍、并且与同学一起购买实验用的仪器和药品。他还学习了日语,东渡日本去学习考察先进的科学技术。  40岁以后,钟观光开始研究植物学,曾立下“欲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的誓言。为了实现自己的誓言,在1914年前后的四年间,钟观光足迹遍及11个省,长途远征,爬山涉水,采集腊叶植物标本1.6万多种;海产、动物标本500多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300多种。钟木和观光木就是这一期间发现的。  钟观光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把钱都用在搜集标本、购买图书、创办教育上。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的前两天,钟观光被迫离开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在逃难中,他也不舍得丢下珍贵的资料、心爱的标本及图书。三年以后,钟观光怀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痛苦地离开了人世。
  中国生物学的开创者-秉志  中国著名动物学家秉志(),一生与动物打交道。他逝世的前一天,上午在实验室工作,下午外出开会。过度的劳累使他心脏病发作,次日凌晨去世。  秉志,原名翟秉志,河南开封人。17岁时先后考中秀才和举人,23岁又以优异成绩考取第一届官费留学生,赴美学习。34岁时秉志回到祖国,决心开创中国的生物学研究。  回国后第一年,秉志就在南京高等师范创建了我过第一个生物系;第二年主持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所。 他带领研究人员不计报酬、不计时间地工作,使我国的生物学研究工作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秉志一生涉足过动物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昆虫学和古动物学等多重领域。他对鲤鱼形态和江豚内脏的解剖分析以及对虎脑的研究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他是我国近现代动物学的先驱。他为国家培养了几十名动物学专家,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它要求学生对工作有决心、信心、恒心、耐心、细心;对待问题不要怕困难,不怕麻烦、不怕失败。这些要求不仅成了学生们的座右铭,更是他一生恪守的格言。
  桥梁专家-茅以升  1937年,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铁路公路两用桥正式建成通车。设计这座大桥的是41岁的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是江苏镇江人,从小好学上进,善于思考。10岁那年的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淹死不少人。这不幸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进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要造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是石桥还是木桥,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他念书时,看到有关桥的文章和段落,都抄在小本子上,还把有关桥的画剪贴起来。  1916年,20岁的茅以升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血糖官费留美研究生,1920年获得博士穴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奖。
  医学界的巾帼英雄-林巧稚  她,没有举世闻名的发明,却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她并未得过什么国际奖,可是国内外都尊敬她;她也没有子女,但千千万万的产妇、儿童都叫她妈妈、奶奶……她就是著名的妇科专家林巧稚()。  林巧稚出生在福建厦门市。1921年夏天,她到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院招生考试。这天天气闷热,坐在她身边的一位女同学突然晕倒,林巧稚立即放下没答完的考卷,把女同学送往附近的医院。照理,没有答完全部考题的考生是不能录取的,但是主考教师从这件事中,发现她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这正是一个医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加上她在交谈中表现出的熟练的英语会话能力和未完善答卷中显示出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她被破格录取了。  协和医学院是美国教会办的,既是医学院又是医院,学制长达八年,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林巧稚在这里刻苦学习八个春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在协和医院,通常妇女只能当护理员和护士,林巧稚不仅是第一个女医生,而且后来成为第一位女主任。她整天忙着为病人治病,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而把自己的爱全部献给了医学,献给了产妇和婴儿。几十年如一日,林巧稚工作在医疗第一线上直到逝世。她培养人才,舍己为人的医疗作风在医学界享有盛名,被誉为医学界的女英雄。
  鸟类专家-郑作新  喜欢鸟的人很多,但一生与鸟打交道的人并不多。中国鸟类专家郑作新(1906-),研究各种鸟类几十年,为鸟类“编家谱、写档案”,他的名字像鸟儿一样,飞越五洲四海。  郑作新的童年并不美好,5岁时母亲就死了,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刻苦读书,15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1926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当年被美国密执安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回国以后,郑作新对中国鸟类学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发现了中国家鸡的祖先-中国原鸡,纠正了中国家鸡从印度引进的说法。同时,还指出达尔文的《动物和动物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的错误。  在全民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的日子里,郑作新发飙了他多年汇集的麻雀全年取食情况的报告,说明麻雀平时捕食害虫,利大于弊,只宜在收获季节对麻雀平时捕食害虫,利大于弊,只宜在收获季节对麻雀危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冯卡门流体力学研究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