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每篇概括故事情节概括

&&& &&& &&&
书评: 20:49:28   来自: sinorichard 西行漫记的评论 &&   这是高一的时候站在潍坊的新华书店里面看完的一本书,现在看来,不带着意识形态的区分,斯诺的文笔很是了得。同时,这本书客观的反应了一些具体的事实,当然没有官方宣传的那么高度,可以当作一本纪实文学来读,JUST SOSO...
00:06:09   来自: Tina (-。般若) 西行漫记的评论 &&   这本书是loli时期迷恋关于哥的传说时连同其他关于哥的传记以及地摊文学等若干原始文献一起看完的。      鉴于太祖身上太多谜团,一人千面的特质,加上不同的人看到太祖是不同的角度,沈醉笔下的太祖忒有爱,而斯诺笔下的太祖忒山寨了。      那些耀眼的群星们,不一定是照亮整片夜空,但是眼下的点点星光与无边的黑暗都应该追溯到那些已然消逝在夜空中的星星和不灭的灵魂。   
08:37:39   来自: 霜 (←此人暴戾) 西行漫记的评论 &&   自然、生动、有生活、有激情。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以后,笔记本上留下的几个关键词。   SNOW是我们从小就在历史书上学到的人物,真正读了这本书,才发现他和历史书上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与其说他是一个“被统战”的对象,我倒更愿意相信,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发自内心尊敬、热爱红军的国际友人。   不能因为历史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想法不同,就否定历史,就说他们是宣传,是说教。正如每一个成功了的创业者一样,他们也是一批有想法、有激情的人。宣传口号是很多,是无处不在,但他们在向别人宣传的同时,也是在向自己宣传。   那一批创业者有激情、有干劲。他们能够看到当时的弊病,也能够以自己的能力尽量的想出一些解决之道。当年在西北的经济政策,是“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这个政策可以说是成功的,也取得了很不错的实际效果。   他们很年轻。用斯诺的话说,“忠贞不贰,坚定如一,只有很年轻的人才能做到”。他们的将领也是同样的,在战场上喊的是“兄弟们,跟我来”,而不是“兄弟们,向前冲”。当时的他们中,没有高薪(也不用高薪养廉)和贪污的官员和将军,对老百姓来说,唯一的负担就是吃穿。(在老百姓自己也吃穿不上的年代,这倒也不算是很低的负担。)   当时他们未必有“民主”的概念,但却“自由”的多。比如老百姓可以天真的当着红军官员的面,讨论红白两军各有什么优劣,还可以在会后悄悄的问这官员,保安(当时的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现在有没有鸦片。   斯诺在这本书中,能够有限度的说一些话。比如一个战士在跟老农讨价还价半天之后,用心爱的兔子换了农民三只西瓜,吃完西瓜之后,他很不高兴(为啥?西瓜不好吃?),要农民把兔子还给他!这种故事,多么损坏红军战士的形象。还有斯诺自己成立“赌博俱乐部”,周夫人、毛夫人时常聚在他的土炕上“聚众赌博”。   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里,也曾提到过他们在长征中对藏人做过一些很不好的事。这个在这本书里同样有所提及。   还有李德。斯诺对这个同样是外国人的人,应该更是心有戚戚焉。他对李德的评价是,“李德成了共产党人为自己吃了大亏进行辩解的一个重要借口”,是“替罪羊”。   对于西安事变,他说:“中国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民族,评断西安事变不涉及伦理观念”,因此对这一事件的中国传统评价仍然是一种成王败寇的评价方式。而实际上这件事是南京的几波人在打太极拳,人人都得胜了,只有历史受了骗。   说了这么多,总之通过斯诺的一番叙述,我还是喜欢那个年代的。如今处处掣肘的守业者们,前怕狼后怕虎,一点点可爱的味道都没。照这样发展下去,就该应了《建国大业》里蒋经国的那句话。激情不再,生命力也就不久长。
17:09:54   来自: 耳木 (生活。) 西行漫记的评论 &&   还在读中,但是有点读不下去了...      从老师那听说,有这么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在中国革命期间伴随报道了我们的“红色故事”,于是开始好奇。      看了太多一面倒的红色宣传,迫切地想看看这个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的视角。      现在的社会,我们被有意无意灌输了很多消极的观念,对新闻职业也是一样。本着一颗报道真实的心深入一个异国战事纷扰的地区,这样的精神让人钦佩。      果然,他的叙述很幽默,深入苏区路上的杂事和双方观念不同而造成的趣事都很吸引人。而且,不同的是,他总会提及一个地方的美丽风景,细细描述一番。中间很大部分是毛的转述,就是被宣传过很多次的那些,也就是这些让我觉得有些乏味。后面,还有什么,再看看吧...      还有一点,记得出版说明中有句“在出版这个重译本时,我们对全书除了个别十分明显的史实错误及人名、地名和书刊名称的拼写错误外,一律照译原文未作改动。”我很好奇,什么是明显的史实错误?最近谷歌退出中国一事闹得沸沸扬扬,网络信息控制更成了众矢之的。报道过中国红色历史的外国书籍肯定不止一个,为什么只有西行漫记被推荐出来让我们阅读?在信息的选择上,是不是《西》与红色思想的相合度最高而造成了它今天的地位?      这种猜测让人疲惫。
16:47:59   来自: luckyzh 西行漫记的评论 &&   对我来讲,读书很需要勇气!   现在都没勇气再捧起类似的书籍!      只能读一些快餐书。不说啦,      
14:36:32   来自: 哇卡卡 西行漫记的评论 &&   这是本很有趣的书。   我总结有趣的原因在于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写作立场。作为外国人,他成长的环境、接触的价值观与这个风起云涌的东方国家有着太多的相异,而这个独特的国度在斯诺的头脑中是一片空白――“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①。在两者逐步的接触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观,特别是这种空白印象效应,使我们通过斯诺的提问和思考审视了很多我们从未考虑的问题,,如同《皇帝新衣》中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将我们视而不见的东西指给我们看。   (一) “你喜欢红军么?”   这是斯诺在文中经常问一个问题。中国的记者,尤其是红军记者,断然不会问这个问题。他问两个十多岁的小孩,他问一个13岁的“红小鬼”,他问政治课上的士兵,他问农民。这个很简单的疑问句,是否也在拷问那些想当然就有正确答案的记者呢?就像那两个孩子――“他们两人显然都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人不喜欢红军的”。②   是的,如果不喜欢,一个 13岁的孩子不会跟着他的军队走6000公里,他很奇怪:“这种不可置信的战斗友谊是怎么产生的?是用什么连结在一起的?它的力量来自什么地方?” ③。进而斯诺针对这些疑问了解了中国红军的基本政策、民族政策、军事政策,通过实实在在的事例,而不是呐喊的口号,证实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前景。   (二) 对人们私生活相当感兴趣。   这个曾服务于纽约《太阳报》的美国年轻人,对红军领导人、士兵、延安人民的私生活感兴趣的很。“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 ④这些我们看来可笑的问题,也只有斯诺这个外人才能想到。他交给毛泽东一个“个人历史”的问题表,里面包括 “你结过几次婚”“死亡”等个人问题。在文中他细致地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徐特立、彭德怀、徐海东、贺龙等人,关于他们的相貌、童年、配偶、革命。他说,周恩来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⑤;毛泽东是“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 ⑥;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⑦。斯诺用科学家考察的视角和孩子般的好奇心对吴起镇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做了考察。他用大量的文字说明女工的休假和保险制度、军官和士兵的婚姻情况。   这些生动而温暖的文字,是我们在审视历史的时候不常见的。常见的态度是政治先行、不苟言笑。历史是生动的、是活的,奇怪的是,经过活人一说,反而成了死的。我们顾虑太多,力求中正,把那些真实的细枝末叶统统砍掉,结果只剩下孤零零的枝干。   可慰的是,我们在斯诺的书出版几十年后意识到这种历史的苍白感,开始填补枝叶。像《建国大业》《解放》等影片开始注重“用细节打动人、还原人物本色”。   (三) 不敢做的反思。   西北大灾荒持续三年,“那些饿死的人为什么不造反?为什么他们不联成一股大军,攻打那些向他们征收苛捐杂税却不能让他们吃饱、抢占他们土地却不能修复灌溉渠的恶棍坏蛋?他们的消极无为使我深为迷惑不解。”⑧   观看红军剧社演出,斯诺感到迷惑:“这是把‘艺术搞成宣传’到了极端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说你也可以把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堪称是一个盛大的巡回宣传演出。”⑨   “武装起来的农民长期积压的怒火一旦爆发出来,就到处打家劫舍,掳走人俘,扣在他们的山寨里勒索赎金。他们的行为很像普通的土匪。”⑩   身在其中的中国记者或许对这些并不奇怪,长久的生活环境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使我们形成很多固定思维,无法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也就无法预知存在的隐患。      国内记者写这样的题材与斯诺写的定会大不同。这或许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因为立场不同、视角不同,内容风格便有差异。只是斯诺这样一个外国人,用一双单纯、透彻的眼睛来观察,也就发现了我们不以为然其实格外精彩的风景。我在想,以一双无知之眼,舍弃固定思维,以孩子般的好奇心来报道,将会开拓一片天空,这也是我们做到报道公正的条件吧。   
20:14:42   来自: 守拙先生 西行漫记的评论 &&    上个礼拜的时候在姥姥家整理书柜,就翻出了这本70年代的《红星照耀中国》,正好最近不甚忙,就开始读。    应该说,这是一本从外国人――尤其是从一个不那么“马克思”的外国人的视角看到的共产党与红军。虽然内容是历史是政治,作者斯诺的叙述方式却不是那么政治,没有常读的一些书的晦涩难懂,很有趣,很娓娓道来,让人读罢不仅莞尔一笑。非常喜欢。不错的书。
07:28:30   来自: Michael Song 西行漫记(英汉对照增订1版)的评论 &&   Snow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的部分和书的厚度相比就比较薄了。不过想象到当时的中国背景,非常难能可贵。   书中有的部分很似曾相识,甚至在中小学课本里面出现过。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中小学课本按照“西”写的。
22:52:29   来自: 扑腾扑腾飞 (京极堂,砖头王!假教徒,真疯狂) 西行漫记的评论 &&   (写在前头:朋友说我看这书的角度忒诡异了,我检讨……OTZ……)      斯诺在踏上红色中国后的第一件糗事,就是在战士们练习拼刺刀时,被他们很爷们儿的吼声吓得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   他身后的红军向导只好安慰他说:“没事没事,这是假的……”      其实这书很澹宓梦乙槐弑焕滓槐呙鹊盟廊セ罾匆槐哂志醯煤芪屡      周恩来一边用缓慢但准确的英语同斯诺对话,一边慢慢地脸红起来――那个时候他还留着胡子。斯诺形容周总理很“害羞”……这算是第一印象的错觉吗?      主席小时候喜欢和他爸爸吵架,而且不知从哪儿,培养出了一种逢吵必赢的究级作战大招――想成为吵架王的朋友必须得学习一下,学成之后,我想包龙星也就不是你的对手了。   也许大家想不到的是,主席中学毕业之后的状态,颇有点像咱们大学生找工作的情形――从报纸上找有关求学和招聘的小广告,然后到处交学费和中介费。感觉上主席同方鸿渐似乎只有一步之遥……OTZ……      彭德怀小时候差点儿被他奶奶召集全族人扔到河里淹死――因为他踢翻了奶奶的大烟盘子。他为了不被淹死,于是离家出走。   成年以后干革命,彭德怀英勇被捕――不过没有英勇就义。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在监狱里人家拷打他,他天天想的都是:“这么打人怎么受得了啊?不成的话明天我就招了吧……”决定坚持到明天的结果是,到了“明天”,他就被放了出去。   彭大元帅的早年事迹非常生动形象地教育了我们,我们至少能从中学到两条:   1、一个人干点什么大事业,并不一定要有多高尚的理由;   2、很多事情我们只要再坚持坚持就能得到胜利――只可惜坚持到明天,似乎很多人都很难做到。      朱总司令年轻时当过军阀的手下,也在中学里教学生广播体操为生。后来他听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灵魂一下子就high了,还听说有共产党,于是他的灵魂变得更high――直接结果就是他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满世界找共产党加入。国内寻找无果,他干脆去国外找,后来在法国还是德国遇到周恩来,除了相见恨晚并且终于找到组织以外,朱总司令才明白一件事:原来在他寻找共产党的那些日子里,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OTZ……      徐海东貌似建国后也是十大将之一。斯诺见到他时,他的两颗门牙不见了,正“狗窦大开”中。经过斯诺四处多番八卦,才知道老徐是某天骑马出去,撞在树上才留此黑洞立此存证。至于那两颗牙齿,完全已经牢牢地被钉在树上了……   之后徐海东一直管斯诺要美国假牙,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老斯啊,乃回去之后表忘了我的假牙啊!!…………      斯诺这家伙也并不是个厚道的人,虽然本书一开头就是一副弱不禁风晕头转向的小受样子,可是腹黑起来的成果简直是几乎“带坏”红色中国。      凭借手中的一副来自资产阶级国家的扑克,斯诺成功地在无产阶级大本营红色中国开起了他的“赌博俱乐部”。   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定能在每日夜深人静之时,于俱乐部中发现主席的夫人、总理的夫人、朱总司令的夫人……总之是各个统帅的夫人,聚在一起享受“赌博”的乐趣。女人们走了,就换男人们把娱乐事业进行到底――用火柴棍做赌注,不知道怎么就能输赢几百万额(自然是假的)……      由于每天清汤寡水并且响应“打败帝国主义吃南瓜”的伟大号召,斯诺开始想念他祖国的食物。某日翻看旧报纸,发现一条可以烤制简易蛋糕的食谱……口水和异想天开导致斯诺报废了博古珍藏的四两可可,从此身后多了一个每天怨念中的背后灵…………      值得一提的是李德。这个外国人虽然把红军引入差点全军覆没的歧途,但他无疑是条汉子――当初躺在一条小船的席子底下漂流了七天,才找到红色苏维埃组织。   他也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全没有官方材料里说的那么不堪。他真诚地认为:“中国人还是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走革命道路。”――这篇有关李德的文被官方从书中删去了,和谐无处不在。   顺带一提,李德网球打得不错,经常陪着斯诺打“国际比赛”……我很想称他为“红色中国的费德勒”……      逡逋炅耍罄此古稻妥吡恕K燃苹娜鲈露啻袅艘桓鲈虏爬肟叩氖焙颍飨谒辆酰悦挥衅鸫踩ニ退      走到城门口,大家挥别。      “别忘了我的假臂!”蔡树藩叫道。   “别忘了我的照片!”陆定一提醒他。   “我们等着你的航空队!”杨尚昆笑道。   “给我送个老婆来!”李克农要求。   “把四两可可送回来,”博古责怪道。      看来斯诺在这四个月里向各位新朋友许诺了不少东西,也许他此时正在头疼陆定一说的话:老陆觉得“红匪匪首”的照片能在美国新闻界卖不少钱,所以卖了钱一定要斯诺把钱送回红色中国――问题是,真的能卖得掉吗??      这些可爱又有小宓拇恳嵌侵С牌鹆酥泄锩K古底吆蟛坏搅礁鲈拢拔靼彩卤洹北馐且嵌峭叛Я剂骄兜闹苯咏峁      斯诺从这四个月以及接下来的多少年里终于相信,确实是这群人拯救了中国。      貌似斯诺的骨灰有一半放在北大未名湖边,我每回去都能看见上头放的花儿。估计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记者的形象很高大吧!   其实他办过赌博俱乐部而且也做过很多很多不厚道的事情啊!其实他真的很腹黑的乃们不要被他那双状如食草动物的眼睛骗过去!他可是能很精辟地解释国骂“他妈的”的丰富内涵的!…………      不过俺就是很喜欢他写的这本书啊~~还有他在书里作为一个老外――一个从“帝国主义国家”来到中国的老外所真心相交的、那群朴实却有着坚定信仰的人。      埃德加斯诺,真的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23:06:06 呜哩哇啦号飞船  很多事情我们只要再坚持坚持就能得到胜利――只可惜坚持到明天,似乎很多人都很难做到。      后来他听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灵魂一下子就high了,还听说有共产党,于是他的灵魂变得更high      朱总司令才明白一件事:原来在他寻找共产党的那些日子里,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
09:19:51 苏玉  这书评看上去才真叫带劲呢 哈哈
09:44:33 FIND  啊?!这本书这样好看的么?????   我要找来看看,希望没有被这书评忽悠了。。。哈哈
11:37:27 扑腾扑腾飞  我只想说……斯诺这个人还干过许多更不厚道滴事情!!出于和谐社会的目的,俺就不一一说明了,灭哈哈哈哈哈~~
10:49:02 芦中人  徐海东只是十大将,不是元帅
12:43:14 扑腾扑腾飞  恩,我更正一下,多谢多谢~~
13:12:58 芦中人  其实斯诺在延安还应林彪的邀请去红军大学讲课,但书里貌似没有提到林彪,不知道是不是被和谐了。也许新版有?
15:15:52 扑腾扑腾飞  书里有,斯诺讲的是“美英对华政策”,其实他是吃了林彪的面条嘴短……OTZ……貌似林彪还在联欢会上唱歌来着~~我那版应该比较新,老版只到“又回到白色世界”,我那本书后还附了日军全面侵华后,斯诺再添的一些分析抗战和日帝的文章~~
15:58:45 芦中人  听起来不错,你的版本是哪个?我也考虑买一本
16:39:11 芦中人  多谢~~
20:19:27 慕子礼  要不是看到楼主的书评,我现在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就只剩下它的英文书名-《Red Star over China》了
22:27:38 白的平原君  其实最宓氖撬严蚣景钚∨笥训拿栊匆约鞍阉椭飨龅亩员纫约懊枋鱿蛐∨笥言诿娑运内幻笔嵌嗝吹陌两
00:15:57 扑腾扑腾飞  没错没错!!!!而且我一直很不好意思指出斯诺在这点上真是太混球儿了:明明说好的他不会提这件事儿――这下子全世界都知道了!   小傲娇儿情何以堪!!!!      PS:太祖真流浪汉……OTZ……
19:30:08 Tina  向季邦那个太搞笑了
21:21:38 扑腾扑腾飞  没错没错~~~小男生好可怜!被斯诺这么欺负~~~
22:03:10 明某   同样宥邪氖槠腊!    斯诺进红区的时候,和一老一少坐火车,少的抱怨红军“杀人多”,不想老爷子心平气和地说出一句话来:“杀得不够!”,把两小子雷得~~    所以说政治纪实文学其实也能写得很有爱,而不是那些糊涂虫式的照本宣科    另: 申请博客转载许可。
00:10:38 扑腾扑腾飞  恩,转吧转吧,随便转载~~~滚动~~~~   除了“杀的不够”还有向季邦,都好逵趾美~~~~~OTZ……      PS:正好在读斯诺滴《为亚洲而战》,发觉这男人简直就是色胆包天……啊不,是胆大包天!咳咳……他居然敢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帮爱国人士倒买倒卖古董啊……也不知道他这胆子咋就这么大!      
22:14:14 明某  thanks    这人是真正的精神冒险家,红色罗宾汉   《为亚洲而战》么。。那么接下来就是它了。      某看的是1979版中文重译本,也有上面提到的林彪相关的记录,看来是未遭多少删刈,有幸      
01:13:42 扑腾扑腾飞  红色罗宾汉+1 俺就是觉得他很勇敢也很坚强,敢于折腾自己去考察真相,比那些只呆在屋子里写东西的所谓记者强不知道多少倍。他的认识和他的信仰,都是通过自己的双脚双眼亲身得到,这就是“知行合一”吧。      其实我挺不理解现在那些骂斯诺的家伙,这帮人的观点很简单也很NC:斯诺是被GCD收买了的。      汗……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19:39:50 明某  精神上的理想主义者,行为上的实践主义者。 或许他对于那个时代的信仰,理解多少有偏差,但是“求真求实”这一点上是共通的。称之为朋友,并不只是因为说了GCD的好话。    骂斯诺的过去有,现在有,将来想必还会有,毫不奇怪
13:43:04 踏歌  看了这本书后,再看看你写的书评,还觉得真他妈有点意思~
09:44:48 气短情长  我读的时候也觉得斯诺和那时候的共产党好可爱啊。。。
15:43:26 心之pipo师  书还看,话说这书评真逗???
16:59:51 如云漂泊   我喜欢这本书一大部分也要归功于书中这些浓厚的生活情趣的描写,让人感觉不到其实在这些人头上都悬达摩克利斯之剑,除了徐海东向斯诺讲述国民党在第四次“围剿”当中烧杀淫掠那段(国民党和日本人差不多了)比较惨之外,全书还是洋溢着一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看来斯诺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啊。
20:36:51 扑腾扑腾飞  推荐“为亚洲而战”,写得更好看嗷!基本是西行漫记的续集吧~~~~这才是真正的红老外嗷!!!嗷嗷嗷嗷~~~~
12:03:10 有某个鬼  先被书萌到,然后被书评萌到。   濉揖醯盟古邓蛑笔歉锩窀阒饕寰瘛耆氩坏娇梢哉饷聪哺校铝舜缶鲂姆饷春褚槐荆缓蟠油沸Φ轿病   什么叫流浪汉,太祖那叫纯爷们儿!      去找“为亚洲而战”。   燃!!
13:20:45 扑腾扑腾飞  我也燃了!!!!这才叫纯爷们儿!!!!为太祖圣祖世祖等各种祖们欢呼吧~~~哦也~~~~
19:23:24 北溟客  感谢龙空山的毒舌们,否则在豆瓣上找这么篇不装13又有料的书评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另四两可可的事情其实比楼主讲述的更曲折一点:腐化堕落的斯共谍好说歹说说服博古给了他2两,然后在制作过程中被弄翻并且没法回收了;于是经历重重手续审批之后终于又弄到2两,然后。。。然后斯共谍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蛋糕烤坏了。   当初看这一段我真是看的感同身受无比同情。。。      再就是李德的事情没那么简单,老小子后来写反中G的文章ms写了很多年,这大约是土鳖后来对他评价不高的原因。土鳖一向很记仇~只是其间还有什么曲折就不得而知了。另2000年朝廷台的《长征》里面对他的塑造其实也还可以,后期比较正面。      最后,看书评忽然想起来这本书其实有个简易读法:看249的《红星照耀中国》剧本。基本可以算作斯共谍的小传+《西行漫记》的精华缩编。很不错的剧本,和原作一样温暖:)
19:26:28 北溟客  貌似斯诺的骨灰有一半放在北大未名湖边,我每回去都能看见上头放的花儿。估计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记者的形象很高大吧!   -------------------------------------------------------------------------------------   至少在俺这儿是这样。今年清明节的时候给他献过花,不过。。。不是买的,是野地里掐的一把。想必淳朴乐观的斯共谍不会怪俺。。。
19:38:13 扑腾扑腾飞  多谢LS这么长的回复。      其实我一直想着那四两可可报废之后众人复杂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子!!OTZ……那可是四两可可啊四两可可!!小半斤了都~~~      李德么,确实木有那么简单,不过从他藏在船里玩漂移得儿意地飘到土鳖那你去的过程,其实说明他这人还是挺有胆子的。唉,土鳖确实记仇,各种记,俺也想知道具体过程究竟是如何的,远目~~~      PS:249的剧本能找到不??被你这么一说超想看的~~~滚动~~~另,按照斯共谍的情怀,家花野花他肯定都喜欢,要不他就不会想找烤土制蛋糕了,灭哈哈~~~
19:49:25 北溟客  是啊,当年的那帮FQ之所以比现在的FQ们可敬就是因为他们敢于付诸实践甚至不惜赌上性命~~包括李德。      249的剧本看这里:   /a.htm?www.douban.com/group/topic/4752770/      另我看完剧本以后去搜过信息,发现舞台演出的时候主演斯共谍的是大山同志。。。
19:52:09 扑腾扑腾飞  噗……大山……我现在一听到他演什么什么,第一反应就是郎世宁他也演过,超级闷骚……OTZ……      这年头真是怕和FQ接上头,太恐怖了,完全是一群不积口德没有本事有理想无动作只会用口水来淹死XXX们的NC之辈~~亲爱的,加个好友吧~~~
15:29:46 在路上  作者的评论很有意思
19:58:13 扑腾扑腾飞  书也灰常有意思啊!!:)
20:02:37 夜猫神Beta2.0  写得真好玩儿      决定看这本书
20:57:29 扑腾扑腾飞  一定要带着有爱的心情去看哦!!
21:46:37 夜猫神Beta2.0  哈哈,会的。      不带着有爱的心去看历史会看得很难受的
22:15:58 扑腾扑腾飞  于是腐摸~~~~ 01:59:41   来自: 夏天的滑雪板 (??) 西行漫记的评论 &&   有种说法,历史最好别从教科书上学来,旁门左道反而好些。      这本书,在初中的某个无聊假期里,被我用猎奇的心态翻过一遍。现在印象差不多都没了。只记得大部分领导人都结过很多次婚,这对一个初中生,还是算一件很惊奇的事情。所以读这本书,也算是我初中历史教育的一部分。      现在还能想起的,书很旧,有点脆有点黄。      书的扉页上写着81年购于XX地,所以就看这本书而言,我读的时候和我爸当年读的时候,两个时空算是有某种simultaneous的意思。书籍所承载的东西,能穿越时空,只要书还在。扉页上的题字,能让我有所思,当然别的物件也可以,老祖母留下的小戒指之类的什物,只要让人能触景生情就行。而书页文字还能承载思想,海德格尔曾经这样描述:“对思想道路来说,过去的道路虽然已经过去,但在未来依然保持为曾在的东西。此种思想道路殷殷期待,直到某个时候有思想者来行走。”      重走一下前人的灵魂之路,这也许算是写书买书读书的人的一点微薄好处吧。      最后,呻吟一下:这是本好书,世上书很多,好书少一点,但还是很多。这么多好书,很明显对个人而言,永远也读不完。人生真是遗憾啊!                        
12:29:00   来自: 岸梓 (当梦想成为口头禅) 西行漫记的评论 &&    从没想到自己会对一本讲述中国革命的书如此着迷,翻开它的第二天,我便时时刻刻记念着它,无论去采访,还是走在路上,我总是想着书里的事,似乎觉得自己也是一个革命党人。    因缘来自于建国六十周年的采访计划,写的是浏阳的革命人士,对于我们80后来说,那是一段没有记忆的历史,我们的教育充满着太多的意识形态以及机械的应试思想,我在想如果毛泽东生在这个时代,他也必讨厌这样的教育,因为100年前,年少的他便是这样从一个又一个学校退学,甚至有段时间没去任何学堂,而是制定自学计划成天呆在湖南省图书馆。    为这本书着迷的原因,大概因为它记叙的是真实的事情,一位美国的记者第一次进入被层层封锁的红军苏区,以一个记者客观的视角来描叙他接触的人与物。书中讲述的事像小说,可是它是真实的,我似乎能够想象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我新发现的来自浏阳的李长林在延安生活战斗的情景,它们是那么亲切而又新鲜,有血有肉,我在想十部革命宣传电影都比不上一本《红星照耀中国》。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早一点接触这些真实的新闻通讯,而不是像嚼蜡一样苦咽没有任何感情甚至没有任何意义的教科书,那么他们应该会多么的喜爱与崇拜他们的先辈。我为读到这样的情景而兴奋着,我想我的兴奋丝毫不亚于写这本书的新闻记者斯诺,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革命题材电视剧,我渴求真实的东西,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他想要知道真实的红军,他们为什么在强大的国民党围剿下越来越壮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    小说、电视剧、电影,那些被艺术化或者多少被意识形态化的东西丝毫激不起我的热情,虽然那里面也参杂着某种程度上的真实,可是它缺乏分析,它没有联系,它说一个人好,就永远好下去,它很华丽、很感人,可是也很假,因我们无法从它那获得更多的、不同角度的信息。所以当某些人以家长口气批评现在孩子只知道看日韩片,不知道瞻仰先辈时,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总是拿着那些没有说服力的枯燥材料在说事。事实远比那些材料丰富、有趣的多。    我很高兴我读到了这本书,使我对中国革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但这认识绝不像某些恶心的宣传,我只是知道了那些革命发生在那个时期,不可复制,也没可能继承,如果说真有什么继承的话,那就是认清你所在的这个时代吧,然后做符合这个时代价值以及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事,这是历史的选择,如果出现了现实与所想不符合的事情,绝对不是现实出问题了,而是你自己出了问题
19:19:54 美好七十三  一个外国人的中国之旅 所见所闻所感 一点都不做作
08:43:34 岸梓  是啊,作为他的同行,对真实性的要求可能比别人体会的更深,因此也更知道这本书的难得 20:35:57   来自: 2xt 瞬间收藏家 (山海关后,再无中华) 西行漫记的评论 &&   虽然看的是中文版,但像当时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记述和报道一样,依然能从字里行间带来一种审视历史的全新角度。印象最深的地方有这么几处:   在去安塞的路上,作者和向导遇见了一位红军战士:“……接着我们走到了一个巨石围绕、自然形成的可爱的水潭旁边,在这里我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除了一匹身上披着绣有一颗金星的天蓝色鞍毯的白马在河边吃草以外,只有他一个人。”读到这里突然觉得这个场景里的色彩真是美极了。   写到陕西的地貌特征,作者打比方用的是乔伊斯和毕加索:“(陕西)很少有真正的山脉,只有无穷无尽的断山孤丘,连绵不断,好像詹姆斯?乔伊斯的长句,甚至更加乏味。然而其效果却常常像毕加索一样触目。”   写到周恩来的部分,有这么一个场景“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得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突然想起《我的长征》在瑞金采访的时候崔永元描述过的一个场景:我们印象里的毛泽东永远都是一手叉腰站在大地图前的形象,但是在苏区的时候他也会坐在树下看书。   非常想看看英文版:)   
22:42:22   来自: 郑人 (影帝) 西行漫记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文学的价值来评判,这书是相当成功的。你可以说里面内容的失真,却无法否认这个美国佬文笔的传神。试举一例: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一本书的文笔好当然可以看做一个优点,但同时也要看他写的是什么书。一旦涉及历史,文学性可能就会妨碍我们认识最真实的现场了。      看这书时,我一方面有强烈的纠错心理,一方面又很想知道他究竟会怎么写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同时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斯诺到底算不算一个聪明的家伙。      大概去年开始,我的精英情节愈来愈深。总觉得许多事都应该只有智慧的人才能做。比如说写小说,也比如说做记者。(关于记者,忽然有许多的感慨想发。几乎自报纸产生以来,记者似乎就是肤浅的代名词,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一般都会拿记者加以嘲讽。没记错的话,前阵子看的小说《玩笑》以及电影《曼哈顿》都可以做例子。米兰昆德拉还有伍迪艾伦的批评大致不差,记者说到底也是过于关注琐碎的事,而缺乏宏观思考的能力。)      野马跑得太快,赶紧回到正题。我想到的是,假如一个作者本身是平庸的,那么即使他是如实记录下他采访对象的言论,他的文章或者他的书也有可能被人利用。为了更好理解这个意思,推荐看一部电影《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翻译董乐山的文字功底很不错。附带说一句,他的兄弟董鼎山也是个人物。      另外,要批评的是,书大体而言很不够精致,细节的错误不少。比如把《民立报》写成了《民力报》,其他的如别字更是数不胜数,如谭延]的“]”字基本没写对过。当然这应该不用斯诺负责,只能怪这个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审稿编辑素质太差。
23:40:59 刺呵  毕竟是三流记者
13:36:14 砂子  多数人都知道这些,那个时候不都那样吗?20年后麦卡锡在美国还搞清洗呢 15:05:04   来自: 自在飞狐 西行漫记的评论 &&    尤如金银天生是货币一样,看完本书,感到斯诺天生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    一个外国人,怀着将真实的一面告诉全世界的理想,只身一人,前往一个此前被妖魔化、流言漫天、对前路一无所知的环境里,所冒的风险,确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当赌注。作者将这种危险以轻松幽默的语气表达了出来,虽有些故作从容,但这种敢于自嘲的态度,也可算的上是一种大勇了。    抱着积极的态度,对所看、所听、所亲身经历,比较客观的进行分析评论。    热情,全书自始至终感到了一种热情。    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残酷的战争、疯狂的屠杀,鲜为人知的资料、党派内部为树立个人权威而进行的倾轧,斗争。。。    历史的细节在其中一一展现。
13:39:18   来自: janjan (重返返经典 远离尘埃) 西行漫记的评论    昨天下午到晚上几个小时的没有吃饭(因为五一图书馆要关门到三号才开所以想多看点)看了这本书中的部分的情节,包括西安事变,里关于党内回族描写,对毛泽东、彭德怀,朱德的采访。   虽然没有看完但真的了解了很多有意思,及我感兴趣的内容。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回南京后的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既不丢面子又实际上与共产党达成协议,让斯诺这个洋人对中国人的做事方式感觉相当有趣。    对回族的记录让我知道国家在以前的一些民族政策有问题,没有得到他少数民族的欢迎。致使他们对汉族人有一些不信任。在川藏边上过草地时少数民族更是不与汉人接触,在他们眼中汉人都不值得信任不论红白。所以现在在制定少数民族的政策上时要充分为他们着想,又不能凭我们想像以为对他们好就行,还要问问他们喜不喜欢。    另外对几位领导人的采访感觉特别有意思。毛泽东讲他在小时候如何和他父亲反抗又如何到长沙,在到湖南师范学院以前又是到处报名。报名以前都是看了小广告,里面讲的是条件如何如何优惠,老师如何如何的好,然后又是有二三个以前的同学推荐他去,可报了名最后又不去了,最后看了湖南师范学院的广告。最终在那里呆下来了。最使我佩服的是毛主席讲他在学校的时候在冬天到河里洗澡,下雨脱了衣服雨浴,出太阳脱了衣服日光浴。他和另外一个同学没有花一分钱徒步游历了湖南四个县,吃住在农民家里。想想现在的我,一天在寝室里几乎可以称作“宅男”。     对彭德怀的生平记录让我觉得,他天生是个武将,另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精力旺盛,身体特棒。真不愧为“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里面提到朱德特别喜欢小孩子然后很爱士兵喜欢和士兵在一块儿,后面没有看完图书馆就叫关门了。         
10:17:21   来自: 大眼狗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西行漫记的评论 &&    埃得加.斯诺和共产中国的渊源可以说就是从这本《西行漫记》正是开始的。回顾《西行漫记》,应该客观的说这是一本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红色经典。曾被冠以红色经典的书籍可谓多矣,那些被政治化过度诠释的书早被今天的读者淡忘了,但重新翻开这本漫记,却总能发现一些新的内容。    首先,无论是斯诺的采访对象或是采访内容都很少受到限制和审查,这是这本报告文学拥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当年的中共正在建立西北苏区,百废待兴无暇控制思想和舆论,又或者是为吸引国民党控制区的知识分子投奔苏区,总之不但中共没有给斯诺什么采访限制,甚至给予了堪称积极的配合,这一点即使是在60多年后的北京奥运也没有获得如此高的待遇,这给斯诺写出可信的报告文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显示了当年中共高度的对其执政力自信。第二,书中并不是完全的溢美之词,他虽然思想左倾,但他仍然保持着作为记者基本的独立思考和中立立场。例如书中提到的对毛的个人崇拜的隐忧,例如关于分配给农民土地以后不可避免的以社会主义名义收回的土地集体化的趋势,再例如对马列主义机械的宗教式的狂热信仰,这些观点现在看起来可能不过尔尔,但当年的斯诺能在中共的盛情款待下,写下这些文字,是难能可贵的。第三、斯诺在苏区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做了比较详实的考察,繁中化简,粗中取精,可以说是又见树木又见森林。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斯诺的文章还是大抵靠谱的。第四、他不时提到的对中共宣传的警惕。无论是陪同斯诺的同志,还是采访对象程式化的回答,都让斯诺对中共强大的宣传机器有所警惕,这一方面固然有着发动群众启发民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是把双刃剑禁锢了独立的思考与判断,造成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特别是对其后进入延安的知识分子影响尤其的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历史无论是骄傲还是沉重都是我们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但今天的我们是否能从纷乱的历史长河中理出自己的细细主线,就见仁见智了。       题外话以一个故事结尾。从前有个村长的女儿要嫁人,陪嫁是村里的土地,但村里挑来挑去就这么几个人,一个独眼龙,一个双目失明者,还有一个唇红齿白帅哥一个,不过年纪太小是个正太。女儿想了又想,独眼龙也好过双目失明者不是,多少还有个眼睛,犹豫再三就嫁了过去,把双目失明者赶到村里的一个角落,险些扫地出门。不久,那个独眼龙用眼过度成了瞎子,而原来的那个双目失明者在外村人的帮助下移植了双眼,渐渐恢复了视力,故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
12:23:36 J&R  最后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15:31:38 Samuel  最后的故事编得太差了 16:49:38   来自: 冷战斗士 (A&SH Highlanders) 西行漫记的评论 &&   当年阅读时,觉得多么生动直观富有人情味。      多年后再度,两点感受:1,主观性太强,选择性太强。2,从细微之处还是能看出很多掩盖不住的东西。      作为屁股完全坐在一边立场的书,本书还是有着巨大的价值,值得今日的我们认真阅读。今天那个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当年也有穿开裆裤的岁月。
13:10:02   来自: 威尼斯男人 西行漫记的评论 &&   买于当当网。书到的第二天就开始读了,虽然前几天才全部读完,但除去中间没读的天数,真正手捧此书专心研讨的天数(或者说次数)不会超过10天(次),每次一读,至少会读完一章。如果不读完这一章,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罢手的。不想再去重复此书是如何地著名,只需摘出关于几个人物的描写:         关于***:“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 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的党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是什么都不管了。他读书的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而且也读过一些古希腊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      “然而我非常怀疑,他是否能够博得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敬仰,也许这并不完全因为他有非凡的头脑,而是因为他有农民的个人习惯。巴莱托的中国门徒们也许要嫌他粗鲁的吧。我记得有一天我和***谈话的时候,看见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不过话得说回来,巴莱托要是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可能也非搜寻一下不可。但我可以断定,巴莱托决不会当着红军大学校长的面前松下裤子的――我有一次访问林彪的时候,***却这样做过。小小的窑洞里非常热。***却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脱下了裤子,向着壁上的军用地图,仔细研究了二十分钟――偶然只有林彪插口问他一些日期和人名,而***都是一概知道的。他随便的习惯和他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这一点相一致,虽然他完全有条件可以打扮得同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将军和《中国名人录》中的政治家照片一样。”               关于朱:“一九一一年,我(这是书里记述的朱的自述)当时是个连长,我随有名的云南都督蔡锷率领的滇军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十月十日在武昌开始的,我被派往四川,与清朝总督赵尔丰作战。我们打败了赵尔丰,次年四、五月间回到云南。一九一二年下半年,我被任为云南讲武堂学生队长,在校里教授战术学、野战术、射击术和步枪实习。一九一三年,我被任为蔡锷部下的营长,在法属印度支那边界驻扎了两年。一九一五年,我升为团长,被派往四川跟袁世凯的军队作战。打了六个月仗,我们获得胜利。我升为旅长。一九二一年从九月到十月,我任云南省警察厅长。唐继尧卷土重来,追我追了二十天,我终于带一连人逃出来。”      “我在四川当军官的最后一年,即一九二年,我染上了吸鸦片的恶习。但在一九二年底回到云南时,在从唐继尧手中逃脱出来前,我买了一些戒烟的药品,一九二一年我向西康作第一次‘长征’时,实行戒烟,在到上海的船上,继续戒烟。到上海时,差不多已经戒脱了这个恶习,在上海广慈医院住了一星期,我完全戒绝了烟瘾。”      “在柏林,我碰到周恩来[现在是红军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别的同志们。我终于在柏林找到了中国***!我在一九二二年十月间到达柏林,那时年纪三十六岁左右。我一找到***,当场立刻加入,这是一九二二年十月间的事。我在柏林住了一年,学习德文,然后到哥丁根进了一所大学,修了两学期社会科学――一半是掩护我继续呆在德国。我在德国的时期内,经常做党的工作。一九二四年,我们在柏林组织了一个国民党支部。一九二五年,因与臧戈夫案件有关,被德国宪警拘捕,臧戈夫是保加利亚的一个反动派,有人在一个大教堂里要炸他。许多人因而被捕。这是我第一次被人逮捕。一九二五年,我在柏林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捕,那是为了参加***为声援五卅运动而召开的大会。我终于由于这些活动而被逐出德国,我遂环游欧洲,到了苏联,到一九二六年才回国。”      “关于我个人的私生活问题:我在参加***的斗争以前结过两次婚。第一个妻子死了,第二个还活着。第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但我不知道他现在的下落。一九三五年长征时候,我在报上看到我的儿子,那时十八岁,为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已逃离他母亲的故乡叙府附近的纳溪。我的第一个妻子是一个师范学校的教员,天足,有赞助革命的进步思想。我们结婚的时候,我二十五岁,她十八岁。我第三个妻子,是一九二八年湘南起义时期内跟我同居的,名叫吴玉兰。她后来被湖南省主席何键捉住,砍了头。现在的妻子康克清是在一九二八年同我结婚的。”            关于周恩来:“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但是,像他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一九一一年)以后,中国的单纯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有了比较严重的产物萌芽,这是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这个运动将使中国受到触及灵魂深处的震动。      “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他在班上成绩优异,在南开的三年都靠奖学金维持。接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全国爆发起义,最后是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周恩来获释后去了法国。他在战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他在巴黎学习了两年,到英国去了几个月,又回到法国,接着又到德国学习了一年。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国,已是个著名的革命组织者,回国后立即在广州与孙逸仙汇合,后者当时与中国***和苏俄合作,准备发动国民革命。”      “周恩来二十六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和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现在是苏联远东红军司令。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来说,这个年轻的***员是个克星。但是蒋介石还是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为周恩来在激进的学员中间影响很大。”      “一九二五、二六、二七年进行了北伐,由蒋介石任总司令,这是国民党和***联合推选的。周恩来奉命去上海准备起义,协助国民军攻占上海。周恩来当时是个年方二十八岁的青年。”      “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得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关于彭怀:“彭德怀是行伍出身,先在湖南,后在南昌进过军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从,迅获提升,一九二七年年方二十八岁就已任旅长,在湘军中以“自由派”军官著称,因为他办事真的跟士兵委员会商量。彭德怀当时在国民党左派中、在军队中、在湖南军校中的影响,使何键极为头痛。何键将军在一九二七年冬天开始大举清洗他的军队中的左派分子,发动了有名的湖南“农民大屠杀”,但是因为彭德怀极孚众望,他不敢贸然下手。这一迟疑,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一九二八年七月彭德怀举行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以后,彭德怀积聚了一支约八千个兄弟的“铁军”,这就是红军五军团。南方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他的部下告诉我说,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我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未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      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司令部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的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可是,好吃惯了的作者却发现彭德怀在吃瓜方面并不是什么对手。但是在彭德怀参谋部里的一位医生前面只好低头认输,他的吃瓜能力已为他博得了“韩吃瓜的”这样一个美名。      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象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彭德怀迟睡早起,不象***那样迟睡也迟起。就我所知,彭德怀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小时。他从来都是不急不忙的,但总是很忙碌。我记得那天早上一军团接到命令要前进二百里到敌区的海原,我多么吃惊:彭德怀在早饭以前发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来同我一起吃饭,饭后他就马上上路,好象是到乡下去郊游一样,带着他的参谋人员走过预旺堡的大街,停下来同出来向他道别的穆斯林阿訇说话。大军似乎是自己管理自己的。      彭德怀自己的家庭是富农。他六岁那年死了母亲,后母憎嫌彭德怀,送他到一所老式私塾去念书,在那里常常挨老师打。有一次挨打时,他举起一条板凳, 揍了老师一下,就逃之夭夭了。老师在本地法院告他,后母把他赶了出来。他的父亲把这个摔凳子的年轻人送去同他喜欢的一个婶母那里去住。婶母把他送进了所谓新学堂。他在那里遇到了一个“激进派”教师,是不信孝敬父母的。有一天彭德怀在公园里玩耍的时候,那个教师过来,坐下来同他谈话。彭德怀问他孝敬不孝敬父母,问他是否认为彭德怀应该孝敬父母?那位教师说,从他本人来说,他不相信这种胡说八道。孩子们是在他们父母作乐的时候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正如彭德怀在公园里作乐一样。“我很赞成这种看法,”彭德怀说,“我回家后便向婶母说了。她吓了一大跳。第二天就不让我去上学,受这种可恶的‘外国影响’。”他的祖母――看来是个残酷的专制魔王――听到他反对孝敬父母的话以后,“每逢初一月半、逢年过节或者刮风下雨的日子”就跪下来祷告,祈求天雷打死这个不孝孽子。接着发生了一件惊人的事,这最好用彭德怀自己的话来说:“我的祖母把我们统统看做是她的奴隶。她抽鸦片烟很凶。我不喜欢闻鸦片烟,有一天晚上我再也忍受不住了,起身把她的烟盘从炉子上踢了下来。她大发脾气,把全族人都叫来开了会,正式要求把我溺死,因为我是不孝的孩子。她对我提出了一大串罪状。当时族人已准备执行她的要求。我的继母赞成把我溺死,我的父亲说,既然这是一家的意见,他也不反对。这时我的舅舅站了出来,狠狠地责备我的父母没有把我教养好。他说这是他们的过失,因此孩子没有责任。我的命就得了救,但是我得离家。我当时才九岁,十月里天气很冷,我除了一身衣裤外身无长物。我的继母还想把我身上的衣裤留下。但我证明这不是她的,是我生身的母亲给我做的。”            这些描写你读到过吗?至少我没有。所以,这就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由于这样的吸引,我终于认认真真地读完了名为《西行漫记》--本名《红星照耀中国》的书。
14:33:11   来自: victor 西行漫记的评论 &&    这是本好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好不在辞藻的华丽和故事的曲折动人,而是因为他在适当的时候,去关注最关乎中国命运的群体与事件,并且亲身走到他们当中,广泛的采访、调查,并且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能够从更高角度、更深层次去引领我们去思考整个事件和认识这个群体,去分析和解读,从而带给大家一个对于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人物、最新鲜的评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触动、感慨、进而思考、分析和行动。    斯诺作了一个新闻人最应该做的事情,他应该为生在那个时代并且有那样的机会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我们也为他作为一个新闻人的执着、勇敢和无畏精神感到欣慰,应该说这本书是历史借助斯诺之手写出,他因为这本书而伟大。其实一直觉得原书名对这本书更加合适――红星照耀中国。
23:42:01   来自: sl0417 西行漫记的评论 &&   又看到了和我一样的版本 所以忍不住又进来铝骄 这本书其实是我爸的 当初之所以会看是被名字所迷惑了 还以为和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呢 结果看下去以后并没有想象中的沉闷 还不错的 只可惜书被我不小心翻烂了
17:35:43   来自: DieKlavier 西行漫记的评论 &&   西行漫记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西方人面对中国红区种种现状的不满如何被同情所取代,这些不满包括“文艺或宣传”,“个人或集体”,“温和或恐怖”等等。同情主要是基于现实的考虑,我的强烈感受是,革命无需解释自己的正义性。      然而问题在于革命已经基本结束,现在共产党如何面对斯诺当初的那些疑问,这是一个很值得考量的问题。既有关于“正义”的问题,也有关于方式方法的问题。   
16:38:29   来自: emily 西行漫记的评论 &&   无意中在豆瓣看到这本老书,正是这个封面,正是这个侧身站着的人影,在我的少年时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少年时读过的书,经常藏在记忆的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人生观、世界观,虽然你并不知晓。这本书,改变的就是我此前头脑中的红军形象,真有些“赤匪”感觉。但是这些衣衫褴褛的人物脸上都有一些生动而明亮的表情。   此后,再看过的印象比较深的一本书是《一位传教士的长征》,这本书在八十年代出版后,后来却不允许再出版了。这里面的红军也跟现在宣传的口径不太一致,但其实,往回看,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一些选择,一些落后,是很正常的,没必要那么忌讳。倒是肖劲光将军比较坦然,给八十年代的这本书写了序,因为当然正是他的部队抓住了这名名为薄礼的传教士,并带着疑为“帝国主义特务”的他跟着红军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长征。这位传教士后来获释,并回到英国写了这本回忆录,西方人正是从他的这本书中了解到红军长征的事情,比斯诺的这本早一年出版。   在长征途中,薄复礼慢慢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也曾为红军翻译过地图,后来,肖将军与他成为了朋友,在八十年代,还曾通过朋友互相通信。   感谢这么多人用文字留下了他们个人的历史,让我们至少有机会看到历史的某一面。
23:52:37   来自: 靛海幽蓝 (忙死我了) 西行漫记的评论 &&    这段历史并不是不熟悉,但是看了开头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原因是作者提出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问题。的确,在当时的中国,中国红军的情况,对国外来说,完完全全是个迷,斯诺提出的问题,就是全世界对红军的疑惑。我们从来都是被直接“告诉”了这段历史,但“当时”的外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真的很新鲜,也很有意义,不论早已听说过的这本书的口碑怎么样,光从这点上,我就被吸引住了,忍不住,随着作者的游记,一直看下去,一直旅行下去,再看一遍红军走过的那段路。
18:22:05   来自: LolaSD (lolasd.) 西行漫记的评论   红星闪耀70年――从《西行漫记》看历史题材作品的写作技巧         《西行漫记》的阅读是令人愉悦的,埃德加?斯诺,一个陕北苏区采访将近4个月的美国记者,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般的为之动容。      (一)红星闪耀70年――《西行漫记》的社会影响   从1937年《西行漫记》第一次在北平秘密出版以来(当时译名为《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至今已经过了70年的春秋,对现在的读者而言,依然是鲜活而充满年轻的力量。而在初版当时,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在“七七事变”爆发前夕,《西行漫记》作为一本外国人写的有关中国陕北苏区和共产党的真相,和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在当时的社会和有志于投身大时代的改革的人当中起到的巨大的影响,可想而知。   《西行漫记》初版以来,由于其受欢迎的程度之大,重复的再版旋即售空,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版者正式授名的重印本,还有不计其数的为了隐藏起来更换名字的翻印本。不仅在苏区,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区域,在香港和海外的华侨中间,不管是以重印翻印还是冒死传阅传抄的方式,《西行漫及》都起到了早前没有料到的影响。   如今如果要统计究竟有多少人因为这本书而排除万难前往延安,投身革命,或者从此对共产党的性质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而支持国共合作联合抗日,那是过于困难了。但是《西行漫记》所引起的国民党的恐慌,恐怕比地方革命带来的不安还要大。   (二)历史题材作品如何“真实”兼具“好读”?   《西行漫记》之所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与它新鲜的笔触和易读性绝对有关。正是这些对共产党充满激情的正面描写,才导致了许多的中国人加入共产党,华侨和外国人去理解、支持中国革命。但是有人质疑,这本书在文采斐然的同时,是否意味着作者在其中加入了太多的主管偏袒,而减少了真实的力量?在历史题材作品有趣易读和历史真实性之间,到底应该以那一个为准线?   这涉及到对于历史传记和历史题材作品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关于历史真实性和史书文采的矛盾。任何一个史学工作者,对于真相的追逐是永远执着的。但是如果历史题材作品写的单调枯燥,却很难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起不到应有的社会影响。那如何在“真实”和“好读”之间取得一个有机的共赢?   在代继华教授《中国史学作品形态论纲》一书中提到:“这牵涉到作者的历史见识,对史学作用的理解,对史书形式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同时,与文献资料的选取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与作者的个人素养和学术造诣有关,不能勉强,而后者则是我们书写一部可读性强的历史题材作品的可操作的“蹊径”,即“有意识的优选文献资料”。对与人物传记而言,便是选择能强化人物性格、较为新鲜、出其不意的材料。   在《西行漫记》中,斯诺对苏区共产党员描写,是全书的亮点,也是让人为之动容的精华。斯诺在选取人物相关的资料上,并没有大段生硬的引用他们经历、职务和政治观念,而是更多选取了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   “忽然间,他们(毛泽东夫妇)两个都俯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得叫起来。这的确是一只很可爱的小东西,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有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毛泽东打开一本书,把这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了进去。这样的人会是真的在认真的考虑战争吗?”   这些材料出现在历史题材作品中,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年轻时期的毛泽东形象忽然丰满起来。关于毛泽东的历史书籍很多,但是比起斯诺描写的段落,恐怕使看官会会心一笑、记忆深刻的没有多少。书中谈“正事”固然不误(如毛泽东谈抗日战争等内容),但是有了许多这些鲜活的材料点缀前后或穿插其中,全书却更让人感觉更是可信,来源于真实和生活。      一本历史题材作品成为“畅销书”并不难,但是做到“长销书”绝非易事。《西行漫记》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时代受到读者的青睐,给我们书写出一部成功――真实和可读性强――历史题材作品,提供了很好的提示。         http://lolamagazine./
14:42:28 长调  同意,非常同意。因此经得起历史淘洗,成为经典。 18:21:58   来自: LolaSD (lolasd.) 西行漫记的评论 &&   红星闪耀70年――从《西行漫记》看历史题材作品的写作技巧         《西行漫记》的阅读是令人愉悦的,埃德加?斯诺,一个陕北苏区采访将近4个月的美国记者,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般的为之动容。      (一)红星闪耀70年――《西行漫记》的社会影响   从1937年《西行漫记》第一次在北平秘密出版以来(当时译名为《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至今已经过了70年的春秋,对现在的读者而言,依然是鲜活而充满年轻的力量。而在初版当时,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在“七七事变”爆发前夕,《西行漫记》作为一本外国人写的有关中国陕北苏区和共产党的真相,和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在当时的社会和有志于投身大时代的改革的人当中起到的巨大的影响,可想而知。   《西行漫记》初版以来,由于其受欢迎的程度之大,重复的再版旋即售空,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版者正式授名的重印本,还有不计其数的为了隐藏起来更换名字的翻印本。不仅在苏区,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区域,在香港和海外的华侨中间,不管是以重印翻印还是冒死传阅传抄的方式,《西行漫及》都起到了早前没有料到的影响。   如今如果要统计究竟有多少人因为这本书而排除万难前往延安,投身革命,或者从此对共产党的性质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而支持国共合作联合抗日,那是过于困难了。但是《西行漫记》所引起的国民党的恐慌,恐怕比地方革命带来的不安还要大。   (二)历史题材作品如何“真实”兼具“好读”?   《西行漫记》之所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与它新鲜的笔触和易读性绝对有关。正是这些对共产党充满激情的正面描写,才导致了许多的中国人加入共产党,华侨和外国人去理解、支持中国革命。但是有人质疑,这本书在文采斐然的同时,是否意味着作者在其中加入了太多的主管偏袒,而减少了真实的力量?在历史题材作品有趣易读和历史真实性之间,到底应该以那一个为准线?   这涉及到对于历史传记和历史题材作品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关于历史真实性和史书文采的矛盾。任何一个史学工作者,对于真相的追逐是永远执着的。但是如果历史题材作品写的单调枯燥,却很难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起不到应有的社会影响。那如何在“真实”和“好读”之间取得一个有机的共赢?   在代继华教授《中国史学作品形态论纲》一书中提到:“这牵涉到作者的历史见识,对史学作用的理解,对史书形式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同时,与文献资料的选取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与作者的个人素养和学术造诣有关,不能勉强,而后者则是我们书写一部可读性强的历史题材作品的可操作的“蹊径”,即“有意识的优选文献资料”。对与人物传记而言,便是选择能强化人物性格、较为新鲜、出其不意的材料。   在《西行漫记》中,斯诺对苏区共产党员描写,是全书的亮点,也是让人为之动容的精华。斯诺在选取人物相关的资料上,并没有大段生硬的引用他们经历、职务和政治观念,而是更多选取了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   “忽然间,他们(毛泽东夫妇)两个都俯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得叫起来。这的确是一只很可爱的小东西,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有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毛泽东打开一本书,把这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了进去。这样的人会是真的在认真的考虑战争吗?”   这些材料出现在历史题材作品中,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年轻时期的毛泽东形象忽然丰满起来。关于毛泽东的历史书籍很多,但是比起斯诺描写的段落,恐怕使看官会会心一笑、记忆深刻的没有多少。书中谈“正事”固然不误(如毛泽东谈抗日战争等内容),但是有了许多这些鲜活的材料点缀前后或穿插其中,全书却更让人感觉更是可信,来源于真实和生活。      一本历史题材作品成为“畅销书”并不难,但是做到“长销书”绝非易事。《西行漫记》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时代受到读者的青睐,给我们书写出一部成功――真实和可读性强――历史题材作品,提供了很好的提示。         http://lolamagazi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星照耀中国内容概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