舔初中女同学的帆布鞋同学在我家住了十几天 没走的意思,说什么好才能让他走,??求解答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资料(一)
我的图书馆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资料(一)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一)
&&& 摘要:家庭教育是我们整个教育体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大问题。由于角色的不同,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时也承担了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是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席,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呼唤父亲的参与,父亲要承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让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共同沐浴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呼唤& 父亲 参与
&&&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有调查表明: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现象严重。
下面两个父爱缺失的的案例足以引人深思:
&&& 在一栋正装修的房子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叔叔,抱抱我好吗?” 房主6岁的女儿妞妞竟然向家里的装修师傅提出如此要求,妈妈感到万分惊诧:“妞妞平时一向不和陌生人说话的。”妈妈问妞妞为什么如此亲近那位装修师傅,妞妞可怜巴巴地说:“我觉得他长得像爸爸。”原来,妞妞的爸爸两年前出国工作,其间只在过年时回过家,孩子特别想念爸爸。
&&& 2003年3月湖南省的一个6岁男孩儿通过一则《征父启事》表达了他渴望爸爸的呼声。他说:“我想有个爸爸!我要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星期天有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去公园”;“爸爸能像别人家的爸爸一样,帮妈妈的忙,对妈妈好,对我好!”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
&&&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状况到底如何?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父亲角色的缺失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父亲如何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笔者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 1.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的现状
&&& 1.1听听孩子和母亲谈眼中的父亲形象
&&& 几个孩子接受家庭教育问题调查中的咨询,向调查人员讲述了自己的父亲:
&& “印象中我的父亲只是个赚钱的机器,对我们的感情很淡薄。”
&& “我从小对父亲是较少表露情感的。事实上,父亲很疼我,只是他不知道要如何表达情感。这是我始终感到遗憾的地方。”
&& “妈妈负责我的生活、学习问题。爸爸只会管理一些比较严重的事情。如果我犯了很大的错误,爸爸就会严厉地处罚我。平时,爸爸对我的事情多半是不理不睬。”
父亲的行为也引起了母亲的极大抱怨:“他什么事都不管,回到家还会指责我没把孩子带好,我觉得他对家庭一点都不负责任!”
&&& 1.2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程度低
来看一项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您家里负责孩子教育问题的人是
父母共同承担
&&& 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的传统观念的父亲还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家庭中,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在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亲更有优势。
&&&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其实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在学校里,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参加家长会的85%是母亲)。
&&& 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每天和父亲相处的平均时间不到15分钟,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属于单向询问式,即警告或斥责孩子的过错。一项调查显示:父亲在家的业余时间安排中,教育孩子放在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看报、看电视和做家务。
种种迹象都说明这样一个现象:父亲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
&&& 父亲一旦放弃了家庭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的严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性格与人格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造成心灵的扭曲与心理的异变,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等等。
&&& 1.3.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误表现
&&& 1.3.1耐性不足,忽冷忽热
&&& 大部分男性做父亲后,在养育孩子方面明显不如做母亲的有耐性。高兴时哄得孩子欢天喜地,心烦时骂得孩子摸不着头脑,生气后打得孩子哭哭啼啼。一旦孩子有了错,父亲可能毫无顾忌,劈头盖脸的批评一通,对孩子抱有过高而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且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得极不耐烦,往往是用“一边玩去”、“你知道什么”等话语把孩子支开等等。
&&& 1.3.2借口多多,推卸责任。
&&& 有很多做父亲的对家庭教育这样认为:男同志整天在外面跑东跑西,哪有时间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亲的事情。这些借口推卸了教育责任,因而父亲与孩子在一块的时间远远少于母亲,渐渐就不了解孩子。
&&& 1.3.3刚多柔少,宽严失度。
&&& 很多的父亲认为——男人嘛,就该像个说一不二的“男人”,把对孩子的柔情等同于“女子气”,动不动就对孩子吆三喝四,造成孩子对父亲“敬而远之”。然而,这种远离只代表沟通的失败,没有任何教养的魅力!其实,一个能展现母性力量的父亲,不但不会使他的雄性力量逊色,反而会因为其刚柔并济而使他的雄性力量更具有深度和智能。
&&& 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的水平,也不是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沟通是否顺畅。据统计,无论是严格的家教,还是宽松的家教,都能找到成功的案例。
&&& 1.3.4目标不一,教育失衡。
&&& 夫妻俩人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往往不一致,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各执一词。比如,一个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个说孩子还小呢,我来帮他穿省事些;孩子犯了错误,一个不以为然,一个却非要孩子立马改正不可。俩人经常为这些生活或者学习的事情发生冲突,搞的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还老钻大人的空子。这样就很难树立家长的威信。
&&&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还要做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么会来听你的?一种角色或一种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大一些。
&&& 综上种种,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二)
2.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 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具有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
&&& 从男性与女性的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又枝繁叶茂。”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2.1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玩伴
&&& 父亲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相对更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父亲的幽默、粗犷和力量会给孩子的游戏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外部环境,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进而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 2.2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 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热情、幽默、勇敢等个性特征,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父亲这个词意味着秩序,在父亲与孩子的接触中父亲将会于无形和有形中向孩子传授或渗透社会秩序、规范、准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实施人生观教育。
以我个人为例:在我遭遇挫折时,我能很快寻找到积极力量振作起来,我发现父亲的人生观在早期教育中影响着我和塑造了我的人生观。我能走出脆弱,充满勇气地面对生活,因为有一个支撑点:父母无条件的爱,其中来自于父亲的力量是我这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的。
&&& 2.3父爱有助于孩子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
&&& 父亲参与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对男孩来说,父亲是男性的典范。对女孩来说,父亲是可以教给她们男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男性与女性有什么不同等知识的人,这些影响主要反映在青春期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 “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由妈妈抚养长大,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显然,父亲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 2.4父爱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 观察和研究证明,母爱与父爱对儿童智力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父亲能给予孩子更丰富的知识,孩子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修整园林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这就激起儿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望,从而有利于智力发展。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向父亲请教问题,很少有父亲象母亲那样详细地把结果告诉给孩子。可能稍微讲几句就有些不耐烦,把问题扔给孩子,看起来父亲是很粗糙的,但是这样做却推动孩子动脑筋,这样的知识传授能发展孩子的智力。一项追踪研究表明,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
&&& 2.5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能起到平衡作用
&&& 母亲带孩子比较多,母子、母女之间有许多的矛盾,爸爸就是一个平衡器。在母亲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以致得了“儿童成才焦虑症”的家庭里,父亲的平衡作用非常关键。孩子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而受到母亲暴风雨般的指责后,父亲的一个微笑、一次拍抚或一句宽慰的话,都能迅速使孩子从与母亲的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通过缓缓引导,使孩子受挫的羞愧转化为奋起的决心。
再就是一个出气阀的作用。妈妈气量大的也有,但多数好象是爸爸气量比较大,能起到宣泄作用。父亲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必然会缓解母亲的压力和减轻母亲的负担,能够增进夫妻感情,具有调适或平衡家庭关系、增进家庭感情的作用。
&&& 2.6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作用
&&& 实际上,孩子生长在有父爱的家庭中,不仅智力水平会正常发展,而且心理调适能力也会健康发展。父爱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支柱,是家庭的心理调适剂。
&&& 我教过一个学生,是个男孩子,他给人的印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自卑,说话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被欺负了也不敢说,这个孩子5岁时父亲死于一场意外事故。专家认为“缺少父亲关心和教育的中小学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紧张、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安全感等,并且将影响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尤其是进入工作环境后与上级领导的沟通障碍。”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得出一个结论,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强。但是可以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优势,很多特点,比如说勇气、发展、风险,甚至于马虎。&&& 父亲有很多教育社会化的功能,他往往能给予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更为宽广的竞争性的社会意识,在与外部的人们交往当中,父亲的作用可能要更好一些;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质发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问题时,父亲是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榜样。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三)
&3.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后果严重&&& 我先以两个案例列举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的严重后果:&&& 第一个案例:一个妈妈无奈地向老师诉说:“我家斌斌太娇气了,今年都要读小学了,但是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哭,不让他喝汽水哭,被才1岁的表妹打了一下也哭,女孩子都没他爱哭。为什么我家的孩子那么爱哭?”老师在对徐女士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了解后,得出一个结论,斌斌的爱哭与爸爸在斌斌的家庭教育中缺失有很大关系。在斌斌的家里,妈妈暂时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主要的时间都用在照顾斌斌上,因此职业是司机的爸爸成为了家庭的经济支柱,为了让家里生活无忧,斌斌爸爸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工作,下班后回家只顾自己看电视,或找人下棋、聊天,很少与孩子交往,似乎孩子并不存在。为此,夫妻俩常吵架,怄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懦弱、胆小,没有创造性,爱哭的个性,爸爸在斌斌的教育中,可以说是缺席的。&& &在前面我们说过,父亲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品质。如果父亲经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这些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心理学家麦克·文尼曾做过试验,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而斌斌每天和爸爸相处的时间还不到30分钟,因此斌斌的性格更多地受妈妈影响,显得娇气和软弱。& & 第二个案例:网络成瘾者小东,16岁,3年前开始沉迷网络,经常不回家。初二辍学,已经一年多没有读书了。终日留恋网吧,有小偷小摸行为,多次被治安队教育,性格叛逆。那么他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小东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疏远,很少和儿子交流,加上年龄上的差距,父子之间的代沟十分严重。自小东出世以来,母亲基本包办了对儿子的家庭教育,父亲在整个教育环节里很少插手。&&& 在孩子性格成型的过程中,来自父亲的教育对于健康性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男孩子。父亲相对伟岸与粗旷的形象会令他们联想到男子气概,同时父亲往往是勇敢,坚强等性格的主要塑造者。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到对社会的适应性,树立自豪感、权威感和责任感。但由于母亲的教导往往注重生活细节和谨慎性格的培养,显然不能代替父亲教育的作用。小东在缺少父亲影响而单凭母亲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这就造成了他缺乏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社会适应能力低,辨别能力低,情商低的结果。在小学阶段母亲还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但一旦到了初中阶段,由于交际圈的扩大,母亲对于孩子的管教越来越力不从心。小东受迷上了网络游戏,加上自小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和归属感,所以走上了沉迷网络离家出走之路。这两个案例都是父亲教育的缺失使孩子性格产生缺陷的不良后果。&&& 许多调查和研究也已证实,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情感或行为问题都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比如,较少接触爸爸的婴儿,许多技能发展都比较迟缓,长大后情绪变化激烈、易冲动,自我控制较差,缺乏自尊心,人际关系紧张,反社会行为较多等等。人们把这些表现称为“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典型症状。不论是大学生自杀还是暴力行为,甚至硫酸泼熊事件,都反映了父性教育的缺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缺乏父爱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长期缺乏父爱,孩子就可能患上“缺乏父爱综合征”,给孩子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带来诸多的困扰,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正常发展。美、英、德等国的一些研究发现,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愈大,并且对男孩的影响更为严重。有统计数据表明,生长在缺乏父爱的家庭,男孩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是女孩的1一3倍。尤其令人深省的是,那些双亲均在但父爱缺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美国婚姻问题专家道格拉斯所作的统计还显示:小时候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孩子与那些享受到充分父爱的孩子比较,他们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四)
4.家庭教育呼唤父亲的参与&&& 4.1承诺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父亲要和母亲共同分担教育职责,要亲历亲为。要亲职!并不是说要以时间来计算判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应该看他脑子里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 4.2确定孩子与自己的亲子关系。&& “我是如何看待孩子与我的关系的?”这会影响你教养孩子的态度。很多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爱怎么教就怎么教”。这种观念并不理性。他们可能随意支配孩子的生命前程,可能放任自己的情绪。对于亲子关系,哲学家纪伯伦说得好:“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们经由你而来,却不是你创造的。跟随你却不属于你。你是弓的话,你的孩子就是弦上射出的飞箭。”这正证实一句话: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好爸爸要做家庭领导者和负责人。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就是母亲与孩子的精神支柱。你对于家中每一个成员的了解程度如何?你是否了解孩子的母亲现在到底有哪些担心与不安?孩子到底有哪些需求或不满?母子的关系如何?等等,必须要正确地掌握这些状况。&&& 父亲可能因为忙碌而无法与母子进行密切的接触,但可利用电话与妻子交谈,或利用文字和孩子沟通。当孩子与妻子向你诉说心里话时,他们无疑在认为你是他们的指引者和领路人。&&& 音乐家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更神圣的职责。”父亲必须意识到他对孩子的重要性,并要慎重对待。&&& 4.3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 父亲的力量如此强大,为人父者应充分认识尽父亲之责的重大意义。那么,父亲应如何表达这种父爱呢?&&& 4.3.1付出时间相处&&& 父亲每天应该至少拿出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哪怕是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搭一会儿积木,或者帮孩子洗个澡,甚至因故不能按时回家时,打个电话给家里,和孩子说上几句话。不要小看这几分钟的相处时间,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存在。此外,父亲还应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 孩子的记忆深处贮存着父亲与他在一起的时光,他们不仅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 4.3.2爱要让孩子知道&&& 要知道,在外面挣的钱再多也比不上在家带孩子辛苦,再多的钞票也换不来与孩子在一起共享的天伦之乐。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生养子女,只要经济来源稳定,一般都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在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予之外,如何才能让孩子得到最适当的教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快乐长大,才是每一位父母应该耗费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的问题。父亲要平常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时时体验到父爱的温暖。&&&& 4.3.3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作为父亲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孩子的长处和弱点,帮助孩子取长补短,树立自信和勇气。更不要摆出父亲权威,命令和束缚孩子,迫使孩子完全按大人设计好的标准去发展。&&& 4.3.4了解、分享孩子的感受&&& 尽管小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但他们还是能用姿态和声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也会压抑不良的感受,当他们持续地处于不良情景刺激时,不良情绪也会渗透到幼小的心灵中,并还可能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以至疾病。因而父亲要同母亲一起了解、分享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避免孩子体验孤独无助的感觉。&&& 孩子的路还很长很长,父亲要做的还很多很多。要让孩子形成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父亲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也是绝对不可估量的。事实证明,从三四岁开始,孩子已经逐步认识到"妈妈好,爸爸也好"的真正内涵。既然如此,别让你的父爱停滞在心底,适时付诸行动吧,让自己的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共同沐浴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家庭教育中不要让父爱缺失(杨敏
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家庭教育中不要让父爱缺失”我想今天即使很多爸爸还没有听到,妈妈们,老师们一定能把今晚交流的内容传达给爸爸们因为我今天所讲的内容都比较浅显。易于您们给今天没有在线爸爸们交流分享,引导爸爸们也能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去,我为什么会给大家交流这个主题呢,其实是源于我参加了我们学校所有班级的变革家长会之后,我发现每个班级参加家长会的绝大多数是妈妈,我专门留心记录了下,我们学校每个班级的孩子都在五十人左右,可是,大多数班级都是只有6、7位爸爸参加家长会,最多的一个班级也只有10位爸爸参会,并且在这些参会的爸爸中几乎在变革家长会中也不敢发言,其中不少爸爸参会也是因为妈妈实在没有时间来爸爸不得不来,参会的爸爸少之又少,但是真正参与到家庭教育中的爸爸更使寥寥无几,因此我觉得我我必须选择这个话题来和大家交流,希望能通过我的交流唤起父亲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古代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那么下面我想先做个小调查,你们家里谁来教育孩子?母亲输入1,父亲输入2,父母两人输入3,是爷爷奶奶输入4(看情况简单评价:父亲的较少 大多都是母亲教育孩子 能父母共同参与家庭教育这样很好你们的孩子一定会更优秀更幸福)其实中国长期以来受到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庭中的父亲认为“教育孩子不是父亲的事,应该是女人——母亲的事”。家庭教育中就母亲教育孩子就行了吗?我们先看个真实的案例:
春节后开学的第一天,小学二年级的胡老师正在看孩子们交上来的“新年愿望”作业。当看到瑶瑶写的心愿时,他怔住了。作业纸上,爸爸的大手牵着一双小手,旁边写着这样一句话:“我的新年愿望:希望爸爸永远生病。”
“瑶瑶,你没写错吧?这是你的愿望?”胡老师不解,但瑶瑶肯定地点点头,小声说:“我就是希望爸爸生病。”
瑶瑶是父母的独生女,家庭一直很和睦,她为啥希望爸爸生病?胡老师立刻给瑶瑶的母亲打电话了解情况。瑶瑶妈也大惑不解,立即赶到学校问瑶瑶,瑶瑶理直气壮的回答:“我就是希望爸爸生病,他太忙了,只有生病才能陪我。”
原来,遥遥的爸爸是单位的经理,因为工作关系,一到年底特别忙,几乎天天在外应酬。父女两很少能见上一面。
瑶瑶妈说,有一天,女儿拿满分试卷回家,等到10点,爸爸也没回来。睡前。瑶瑶很不高兴地掰着手指头对妈妈控诉:“爸爸不爱我了,都已经有整整十天没见到他了。”
平安夜当天,遥遥的爸爸继续在外应酬,喝酒喝成胃出血,紧急送医院。此后几天,丈夫不得不请假休息,每天输完液就回家呆着。那几天,丈夫和女儿一起吃晚饭,饭后辅导她作业,帮她听写,还带她去附近的超市买零食。元旦当天,遥遥爸爸带一家人在外面玩了一整天,遥遥高兴得像只小鸟,一直都在唱歌。
但快乐的日子随着爸爸身体的恢复立即结束。刚结束治疗,第二天便出差飞北京。
遥遥的爸爸。得知女儿的新年愿望,还在北京出差半天没有说话,沉默了许久:“哎,我想多陪陪孩子,可是……我很无奈,身为父亲,我确实失职,可以说很失败,女儿这样的愿望让我难受。但我更难受的是,我没办法保证以后就一定能做的更好。”电话里遥遥的爸爸既无奈又痛苦。
胡老师的班上44个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孩子说爸爸陪自己的时间很少,甚至很多孩子说好久没有见到爸爸了
听了这个案例让人很心酸,孩子真希望爸爸生病吗,其实这就是一个孩子纯真的,希望能得到父亲的爱的内心的呐喊,工作很多时候是忙不完的,但是孩子的爸爸就你一个,你的孩子也就这一个,她的童年也就这一次,我们还能让孩子再失望下去吗?爸爸们我们考虑过孩子的内心感受吗?通过这个案例我想告诉大家为什么现代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正是在父母教育差异性的衬托和对比之下,孩子才会更好地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与特点产生理解,使孩子性别角色健康、顺利地形成。通过对比男孩会更好地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步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女孩则会更好地从母亲那掌握女性的特征,也会受父亲易于表现的冒险、进取、独立性的影响。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因没有鲜明的对比易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产生混淆。另一方面,由于男性自身的特点,父亲早期教育的参与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许多优秀的品质,使孩子的个性更全面的发展。一个好的父亲会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的源泉。
下面先说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哪些?
(一)父亲容易让儿童产生安全感,形成健康的情绪反应。
&&&&我们的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就更偏好于与父亲一起游戏。在同父亲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儿童旺盛的活动量与强烈的好奇心都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我们回顾周围的爸爸很多时候喜欢把孩子抛的高高的,把孩子放肩头,让孩子坐在自己的头顶,这些动作让儿童体验到极大的兴奋与愉悦。因此孩子对父亲产生强烈的依恋情感,父亲成为儿童除母亲之外的最重要的安全依靠。
(二)父亲对儿童成就感的形成与智力水平有相当大的影响
父亲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在于成就感的培养。我这里我就讲讲莫扎特的父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是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有很大关系的。莫扎特三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的坐在一边,很有兴趣的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五岁就开始创作短曲,六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放在莫扎特身上。可以说,没有父亲的那份执着的精神、严格的要求和深厚的关爱,是无法造就莫扎特这样一位音乐大师的。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也与父子(女)关系有关。与父亲在一起积极交往机会多的儿童,智商较高,智力较发达,而且这种影响在男孩中比在女孩中更明显。一些针对早年失去父亲的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父亲离开儿童越早,离开的时间越长,儿童将来数学能力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三)父亲对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再看看美国设备公司(DEC)创始者、总经理,奥尔森,他是美国大名鼎鼎的人物,曾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他总是提到父亲,因为父亲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奥尔森的父亲奥斯瓦尔德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拥有几项专利,后来成为一名推销员。一次,一位顾客想从他的手中购买他推销的机器,但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极力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此事让他的老板火冒三丈,但却为奥斯瓦尔德赢得了好名声。同时,奥斯瓦尔德的诚实品德也给了三个儿子巨大的影响。他们都以父亲为榜样,诚信做人,全部成为有为的工程师。奥尔森本人为人处世就秉承了父亲的优点:办事讲原则,合作中诚信,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中拥有非常好的口碑。我想如果没有父亲的个性品质的影响、教育就不会有奥尔森的今天。另外研究还发现早年失去父亲的儿童,以及与父亲交往甚少、关系冷漠的儿童,在成年后较难保持与人的良好关系,在人际关系上有不安全感,自尊心也较低,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不容易与别人相处,自我概念也不如正常家庭的儿童。相反,与父亲进行亲密交往能使儿童对自己和周围环境容易产生满意的心态,并使其对自己在将来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具有更大的信心。(四)父亲对儿童最突出、最深刻的影响在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塑造
性别角色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儿童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不能从心里上认同自己的性别,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容易产生性别认同障碍。性别认同障碍如果未能在儿童时期及时地得到纠正,长大后,他们将比一般儿童更有可能产生同性恋、易性癖等心理变态,使他们无法正常地学习、工作、恋爱、结婚等。儿童对自己性别认同的良好心理体验,往往与父亲的关系非常之大,父亲不仅为男孩提供了模仿、学习男性角色的范型,而且为女孩掌握女性角色提供了重要的对照物。男孩子从父亲那里模仿学习男子汉的气概,女孩子从父亲那里学习怎样与异性接触和交往的经验。没有父亲关爱的男孩常常表现出过于女性化的行为。失去父亲关爱的女孩,到了青春期在与男性交往时,常常表现得羞怯、焦虑或无所适从,而且在成年后更容易拒绝做妻子或母亲,在夫妻关系方面也易出现障碍。尽管父母双方对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塑造和发展都有较大影响,但父亲在这方面的作用大于母亲。
刚才的这四点我们讲了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接着我们在来看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而完整的家庭必须是有父母亲的家庭,刚柔并济,形成教育孩子的最佳合力。所以说能有父母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最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的家庭。孩子也最容易获得幸福感。
(一)、父亲可以平衡母亲的功利性和虚荣心
相对来说女性的虚荣心大都比较重,大部分的母亲都会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考了98分,母亲会说要是考一百分就更好了,孩子考了一百分,母亲会期望孩子怎么不考双百……过份的要求和期望,致使有的孩子得了“儿童成才焦虑症”,在这样的家庭里,父亲的平衡作用非常关键。父亲一般不会象母亲那样苛刻关注孩子的成绩,他们总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很聪明的,知识点也掌握了,只是因为不够细心才考不理想。因此,当孩子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而受到母亲暴风雨般的指责后,父亲的一个微笑、一次拍抚或一句宽慰的话,都能迅速使孩子从与母亲的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通过缓缓引导,使孩子受挫的羞愧转化为奋起的决心。前几天我就见到这样的事例,这个孩子已经很棒了,爱学习、爱运动,活泼开朗,可是母亲过份的要求却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这天孩子仅仅做错了一道买卖东西的应用题,母亲看了就大声责骂,孩子吓得不敢出声,越算越不会算了,爸爸闻声赶来,拍拍女儿的肩摸摸孩子的头,笑着对孩子说:“我的女儿很厉害啊!能用50元钱买回100元的东西呢。”孩子听爸爸这么一说,就笑了,低头再看看数学题,连声说:“我知道哪错了……”。就这样父亲对孩子的一句幽默话语顺利化解问题。我们试想下,如果没有爸爸来平衡问题,也许这样一个好孩子就毁在了妈妈的责骂声中了,所以说父亲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就能让孩子由受挫的羞愧转化为积极的动力,从而形成奋起的决心。
(二)、父亲能增强孩子的性别意识,培养良好的性别观念
我们现在再做个小调查,想想我们自己的,或者我们的孩子的学校,大多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大多女老师的请打入1,大多男老师的请打入2,男女老师差不多请打入3,看样子和我调查的情况差不多,其实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是:幼儿园、小学甚至很多中学较少有男性教师,这就减少了儿童与男性接触的机会,这对男孩子的损失尤其重大,因为他完全没有可模仿的榜样,不知道男人应该怎样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使女孩子受到的损失是:长大成人后在男人面前感到无所措手足,紧张和羞涩。因此,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父亲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果父亲长期不介入女儿的教育,女儿的性情要么变得胆大妄为,要么变得局促、内向。这些女孩长大后,常常因为不能认同和悦纳自己的性别而出现种种交往与心理问题。至于男童,由于他们缺失成年男性的道德指引和行为规范,他们缺乏自律,很容易产生反社会的行为。与父亲接触过少产生的后果往往是情感和性格很不稳定,有的胆小怕事、优柔寡断,有的脾气会有暴烈,做事冲动、郁郁寡欢、自暴自弃。父爱缺失的男孩子,会游离于男性集体之外,难以获得男性亟需的性别归属感,他不知道自己作为男人,应该怎样做,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
(三)、父亲能培养孩子活泼、勇敢、自信、睿智等心理品质
我们如果留下观察就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父亲带着孩子到公园玩,大点的孩子在大型攀爬器械上爬得兴高采烈,孩子看到别人玩得开心,自己也要上去,可是上去以后又害怕了,不敢往前爬就叫:“爸爸,快抱我下去。”爸爸却回答:“下来干什么?没事儿,往前爬!”孩子在爸爸鼓励的眼光中终于爬上了顶峰。而这时候如果换作是妈妈,则会心疼地马上把孩子抱下来的,带孩子玩玩滑滑梯,跳跳床,等不必冒险的游戏区去玩。父亲一般允许孩子去探索,妈妈总是拉着孩子的手,爸爸却总是让孩子自己在后面或是在前面走,在车上也是这样,妈妈一般总是抱着孩子,爸爸却很少小心的抱着孩子,一般都是让孩子自己坐在他的身旁。男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很少问:你冷不冷?热不热?想吃什么东西吗?渴不渴等生理性问题。有时父亲对孩子的要求在母亲眼里是近乎"苛刻"的(如上面所讲的攀爬玩具自己走路,自己做在车上等),但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孩子们活泼、勇敢、幽默、豁达、自信、智慧等多种心理品质。
(四)、父亲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引导者
安徒生的父亲是个穷鞋匠却培养出大作家。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丹麦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工。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一点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父亲亲自把安徒生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父亲还经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为了丰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人的生活,这些经历为安徒生以后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个事例就告诉我们父亲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平时我们也能发现母亲跟孩子游戏的时候总是拿玩具给他玩。父亲觉得玩具没什么意思。他用自己独特的交往方式和活动内容,跟孩子玩,父亲有时把自己变成“大男孩”、“大朋友”,和孩子一起跑跑跳跳,玩各种游戏,有时和孩子一起修理各种玩坏的玩具,有时他们会极有耐心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为什么”。当然,很少有父亲像母亲那样详细地把结果告诉给孩子,他们只会将大体地思路告诉孩子,然后就不耐烦地把问题扔给孩子。而当一个孩子把自己的问题问母亲的时候,母亲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详详细细把结果告诉孩子。看起来父亲是很粗糙的,其实正是他这种粗糙促使孩子去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孩子探索的这一个过程就是他所获取的知识的过程。&&&&&&&&&&&&&&&&&&&&&&&&&&&&&&&&&&&&&&&&&&&&&&&&&&&&&&&&&&&&&&&&&&&&&&&&&&&&&&&&&&&&&&&&&&&&&&&&&&& 刚才我跟大家交流了父亲对孩子的影响,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下面我就谈谈父亲发挥教育作用的途径有那些呢?
(一)、父亲可以通过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父亲应该尽力创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互动氛围。例如父亲可以在孩子面前常夸赞你们的妻子,帮助妻子做家务,这就是给予孩子爱的一种有效方式。父亲要常与母亲共同探讨培养孩子的策略,以防止教育上的偏差,这样才能保证家庭教育取得最佳效果。&(二)、父亲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父亲用宽容支持的态度来建立稳固的家庭关系,父亲就应当关爱支持母亲,这样母亲就能更多的给孩子带来温暖和活力,同时父亲给予母亲关爱和支持也能缓解母亲的压抑感。
(三)、父亲要增加与孩子的接触、交往的时间。父亲给孩子的时间越多,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作用就越大。所以,父亲尽量做到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安排好儿童的生活、学习,时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儿童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还能从父亲那里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吸收充足的心智发展的养分。&
(四)、父亲要利用谈话做孩子的知心人。父亲应经常与孩子进行较深入的谈话交流。通过谈话使父子双方相互了解,也使孩子通过父亲了解外面的世界,满足孩子更多的求知欲,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世界,逐步引导孩子走上真善美的人生轨道。&&&&总之,在儿童的成长教育中,父亲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改变现在一些家庭中父亲忽视与孩子接触、交往的倾向,弥补儿童发展上的不足,具有积极的意义。亲爱的爸爸们,多带带孩子。不管是玩耍还是陪伴,意义都非凡。在玩耍中,不仅可以享受孩子给予你作为父亲的乐趣,也会令你独特的魅力传递给他(她),并终有一天在他(她)身上展现。在陪伴中,不仅让父子(女)感情更深厚,也会让你们相互之间更依赖,更信任。家庭教育中不能缺失您们亲爱的父亲们。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现状分析
摘要:家庭教育是我们整个教育体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大问题。由于角色的不同,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时也承担了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父亲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是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缺席,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家庭教育呼唤父亲的参与,父亲要承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让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共同沐浴下,健康茁壮地成长!&关键词:&家庭教育&&&&呼唤&&&父亲&&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有调查表明: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现象严重。下面两个父爱缺失的的案例足以引人深思:在一栋正装修的房子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叔叔,抱抱我好吗?”房主6岁的女儿妞妞竟然向家里的装修师傅提出如此要求,妈妈感到万分惊诧:“妞妞平时一向不和陌生人说话的。”妈妈问妞妞为什么如此亲近那位装修师傅,妞妞可怜巴巴地说:“我觉得他长得像爸爸。”原来,妞妞的爸爸两年前出国工作,其间只在过年时回过家,孩子特别想念爸爸。2003年3月湖南省的一个6岁男孩儿通过一则《征父启事》表达了他渴望爸爸的呼声。他说:“我想有个爸爸!我要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星期天有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去公园”;“爸爸能像别人家的爸爸一样,帮妈妈的忙,对妈妈好,对我好!”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状况到底如何?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父亲角色的缺失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父亲如何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笔者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1.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的现状1.1听听孩子和母亲谈眼中的父亲形象几个孩子接受家庭教育问题调查中的咨询,向调查人员讲述了自己的父亲:“印象中我的父亲只是个赚钱的机器,对我们的感情很淡薄。”“我从小对父亲是较少表露情感的。事实上,父亲很疼我,只是他不知道要如何表达情感。这是我始终感到遗憾的地方。”“妈妈负责我的生活、学习问题。爸爸只会管理一些比较严重的事情。如果我犯了很大的错误,爸爸就会严厉地处罚我。平时,爸爸对我的事情多半是不理不睬。”父亲的行为也引起了母亲的极大抱怨:“他什么事都不管,回到家还会指责我没把孩子带好,我觉得他对家庭一点都不负责任!”1.2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程度低来看一项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您家里负责孩子教育问题的人是&父亲&母亲&父母共同承担&15%&60%&25%&调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的传统观念的父亲还大有人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调查的家庭中,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在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亲更有优势。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其实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在学校里,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参加家长会的85%是母亲)。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每天和父亲相处的平均时间不到15分钟,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属于单向询问式,即警告或斥责孩子的过错。一项调查显示:父亲在家的业余时间安排中,教育孩子放在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看报、看电视和做家务。种种迹象都说明这样一个现象:父亲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父亲一旦放弃了家庭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的严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性格与人格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造成心灵的扭曲与心理的异变,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等等。1.3.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误表现1.3.1&耐性不足,忽冷忽热大部分男性做父亲后,在养育孩子方面明显不如做母亲的有耐性。高兴时哄得孩子欢天喜地,心烦时骂得孩子摸不着头脑,生气后打得孩子哭哭啼啼。一旦孩子有了错,父亲可能毫无顾忌,劈头盖脸的批评一通,对孩子抱有过高而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且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得极不耐烦,往往是用“一边玩去”、“你知道什么”等话语把孩子支开等等。1.3.2&借口多多,推卸责任。有很多做父亲的对家庭教育这样认为:男同志整天在外面跑东跑西,哪有时间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主要是母亲的事情。这些借口推卸了教育责任,因而父亲与孩子在一块的时间远远少于母亲,渐渐就不了解孩子。1.3.3&刚多柔少,宽严失度。很多的父亲认为——男人嘛,就该像个说一不二的“男人”,把对孩子的柔情等同于“女子气”,动不动就对孩子吆三喝四,造成孩子对父亲“敬而远之”。然而,这种远离只代表沟通的失败,没有任何教养的魅力!其实,一个能展现母性力量的父亲,不但不会使他的雄性力量逊色,反而会因为其刚柔并济而使他的雄性力量更具有深度和智能。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的水平,也不是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沟通是否顺畅。据统计,无论是严格的家教,还是宽松的家教,都能找到成功的案例。1.3.4&目标不一,教育失衡。夫妻俩人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往往不一致,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各执一词。比如,一个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一个说孩子还小呢,我来帮他穿省事些;孩子犯了错误,一个不以为然,一个却非要孩子立马改正不可。俩人经常为这些生活或者学习的事情发生冲突,搞的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还老钻大人的空子。这样就很难树立家长的威信。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还要做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么会来听你的?一种角色或一种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可能会更大一些。综上种种,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2.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具有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从男性与女性的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又枝繁叶茂。”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1父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戏玩伴父亲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相对更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父亲的幽默、粗犷和力量会给孩子的游戏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外部环境,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进而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2.2父爱有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热情、幽默、勇敢等个性特征,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父亲这个词意味着秩序,在父亲与孩子的接触中父亲将会于无形和有形中向孩子传授或渗透社会秩序、规范、准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实施人生观教育。以我个人为例:在我遭遇挫折时,我能很快寻找到积极力量振作起来,我发现父亲的人生观在早期教育中影响着我和塑造了我的人生观。我能走出脆弱,充满勇气地面对生活,因为有一个支撑点:父母无条件的爱,其中来自于父亲的力量是我这一辈子都受益无穷的。2.3父爱有助于孩子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父亲参与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对男孩来说,父亲是男性的典范。对女孩来说,父亲是可以教给她们男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男性与女性有什么不同等知识的人,这些影响主要反映在青春期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由妈妈抚养长大,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显然,父亲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2.4父爱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观察和研究证明,母爱与父爱对儿童智力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父亲能给予孩子更丰富的知识,孩子经常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而父亲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修整园林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这就激起儿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望,从而有利于智力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向父亲请教问题,很少有父亲象母亲那样详细地把结果告诉给孩子。可能稍微讲几句就有些不耐烦,把问题扔给孩子,看起来父亲是很粗糙的,但是这样做却推动孩子动脑筋,这样的知识传授能发展孩子的智力。一项追踪研究表明,凡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儿童,智力水平更高,尤其男孩更是如此。2.5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能起到平衡作用母亲带孩子比较多,母子、母女之间有许多的矛盾,爸爸就是一个平衡器。在母亲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以致得了“儿童成才焦虑症”的家庭里,父亲的平衡作用非常关键。孩子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而受到母亲暴风雨般的指责后,父亲的一个微笑、一次拍抚或一句宽慰的话,都能迅速使孩子从与母亲的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通过缓缓引导,使孩子受挫的羞愧转化为奋起的决心。再就是一个出气阀的作用。妈妈气量大的也有,但多数好象是爸爸气量比较大,能起到宣泄作用。父亲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必然会缓解母亲的压力和减轻母亲的负担,能够增进夫妻感情,具有调适或平衡家庭关系、增进家庭感情的作用。2.6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作用实际上,孩子生长在有父爱的家庭中,不仅智力水平会正常发展,而且心理调适能力也会健康发展。父爱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支柱,是家庭的心理调适剂。我教过一个学生,是个男孩子,他给人的印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自卑,说话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被欺负了也不敢说,这个孩子5岁时父亲死于一场意外事故。专家认为“缺少父亲关心和教育的中小学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紧张、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安全感等,并且将影响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尤其是进入工作环境后与上级领导的沟通障碍。”如果父亲角色缺失,就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得出一个结论,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强。但是可以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优势,很多特点,比如说勇气、发展、风险,甚至于马虎。父亲有很多教育社会化的功能,他往往能给予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更为宽广的竞争性的社会意识,在与外部的人们交往当中,父亲的作用可能要更好一些;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质发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问题时,父亲是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榜样。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3.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后果严重我先以两个案例列举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的严重后果:第一个案例:一个妈妈无奈地向老师诉说:“我家斌斌太娇气了,今年都要读小学了,但是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哭,不让他喝汽水哭,被才1岁的表妹打了一下也哭,女孩子都没他爱哭。为什么我家的孩子那么爱哭?”老师在对徐女士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了解后,得出一个结论,斌斌的爱哭与爸爸在斌斌的家庭教育中缺失有很大关系。在斌斌的家里,妈妈暂时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主要的时间都用在照顾斌斌上,因此职业是司机的爸爸成为了家庭的经济支柱,为了让家里生活无忧,斌斌爸爸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工作,下班后回家只顾自己看电视,或找人下棋、聊天,很少与孩子交往,似乎孩子并不存在。为此,夫妻俩常吵架,怄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懦弱、胆小,没有创造性,爱哭的个性,爸爸在斌斌的教育中,可以说是缺席的。在前面我们说过,父亲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品质。如果父亲经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这些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心理学家麦克·文尼曾做过试验,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而斌斌每天和爸爸相处的时间还不到30分钟,因此斌斌的性格更多地受妈妈影响,显得娇气和软弱。第二个案例:网络成瘾者小东,&16岁,3年前开始沉迷网络,经常不回家。初二辍学,已经一年多没有读书了。终日留恋网吧,有小偷小摸行为,多次被治安队教育,性格叛逆。那么他的家庭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小东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疏远,很少和儿子交流,加上年龄上的差距,父子之间的代沟十分严重。自小东出世以来,母亲基本包办了对儿子的家庭教育,父亲在整个教育环节里很少插手。在孩子性格成型的过程中,来自父亲的教育对于健康性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男孩子。父亲相对伟岸与粗旷的形象会令他们联想到男子气概,同时父亲往往是勇敢,坚强等性格的主要塑造者。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到对社会的适应性,树立自豪感、权威感和责任感。但由于母亲的教导往往注重生活细节和谨慎性格的培养,显然不能代替父亲教育的作用。小东在缺少父亲影响而单凭母亲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这就造成了他缺乏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社会适应能力低,辨别能力低,情商低的结果。在小学阶段母亲还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但一旦到了初中阶段,由于交际圈的扩大,母亲对于孩子的管教越来越力不从心。小东受迷上了网络游戏,加上自小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和归属感,所以走上了沉迷网络离家出走之路。这两个案例都是父亲教育的缺失使孩子性格产生缺陷的不良后果。许多调查和研究也已证实,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情感或行为问题都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比如,较少接触爸爸的婴儿,许多技能发展都比较迟缓,长大后情绪变化激烈、易冲动,自我控制较差,缺乏自尊心,人际关系紧张,反社会行为较多等等。人们把这些表现称为“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典型症状。不论是大学生自杀还是暴力行为,甚至硫酸泼熊事件,都反映了父性教育的缺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缺乏父爱给孩子带来的危害:长期缺乏父爱,孩子就可能患上“缺乏父爱综合征”,给孩子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带来诸多的困扰,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正常发展。美、英、德等国的一些研究发现,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愈大,并且对男孩的影响更为严重。有统计数据表明,生长在缺乏父爱的家庭,男孩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是女孩的&1一3倍。尤其令人深省的是,那些双亲均在但父爱缺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美国婚姻问题专家道格拉斯所作的统计还显示:小时候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孩子与那些享受到充分父爱的孩子比较,他们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4.&家庭教育呼唤父亲的参与4.1承诺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父亲要和母亲共同分担教育职责,要亲历亲为。要亲职!并不是说要以时间来计算判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应该看他脑子里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4.2确定孩子与自己的亲子关系。“我是如何看待孩子与我的关系的?”这会影响你教养孩子的态度。很多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爱怎么教就怎么教”。这种观念并不理性。他们可能随意支配孩子的生命前程,可能放任自己的情绪。对于亲子关系,哲学家纪伯伦说得好:“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们经由你而来,却不是你创造的。跟随你却不属于你。你是弓的话,你的孩子就是弦上射出的飞箭。”这正证实一句话: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好爸爸要做家庭领导者和负责人。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就是母亲与孩子的精神支柱。你对于家中每一个成员的了解程度如何?你是否了解孩子的母亲现在到底有哪些担心与不安?孩子到底有哪些需求或不满?母子的关系如何?等等,必须要正确地掌握这些状况。父亲可能因为忙碌而无法与母子进行密切的接触,但可利用电话与妻子交谈,或利用文字和孩子沟通。当孩子与妻子向你诉说心里话时,他们无疑在认为你是他们的指引者和领路人。音乐家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更神圣的职责。”父亲必须意识到他对孩子的重要性,并要慎重对待。4.3学会正确地表达父爱父亲的力量如此强大,为人父者应充分认识尽父亲之责的重大意义。那么,父亲应如何表达这种父爱呢?4.3.1付出时间相处父亲每天应该至少拿出二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哪怕是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搭一会儿积木,或者帮孩子洗个澡,甚至因故不能按时回家时,打个电话给家里,和孩子说上几句话。不要小看这几分钟的相处时间,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存在。此外,父亲还应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孩子的记忆深处贮存着父亲与他在一起的时光,他们不仅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4.3.2爱要让孩子知道要知道,在外面挣的钱再多也比不上在家带孩子辛苦,再多的钞票也换不来与孩子在一起共享的天伦之乐。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生养子女,只要经济来源稳定,一般都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在充足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予之外,如何才能让孩子得到最适当的教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快乐长大,才是每一位父母应该耗费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的问题。父亲要平常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时时体验到父爱的温暖。4.3.3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作为父亲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孩子的长处和弱点,帮助孩子取长补短,树立自信和勇气。更不要摆出父亲权威,命令和束缚孩子,迫使孩子完全按大人设计好的标准去发展。4.3.4了解、分享孩子的感受尽管小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但他们还是能用姿态和声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也会压抑不良的感受,当他们持续地处于不良情景刺激时,不良情绪也会渗透到幼小的心灵中,并还可能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以至疾病。因而父亲要同母亲一起了解、分享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避免孩子体验孤独无助的感觉。孩子的路还很长很长,父亲要做的还很多很多。要让孩子形成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父亲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也是绝对不可估量的。事实证明,从三四岁开始,孩子已经逐步认识到"妈妈好,爸爸也好"的真正内涵。既然如此,别让你的父爱停滞在心底,适时付诸行动吧,让自己的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共同沐浴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 ——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课题综述&&& 一、选题的理由分析&&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重要并且不可替代已经形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人们对“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大多持赞同的态度。但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值得研究的倾向,这些倾向在崇文区家庭教育研究会近日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证实。& 在“孩子有了心理问题最先告诉谁”一项调查中,有58%的学生选择告诉好朋友,有18%的学生选择告诉母亲,只有4%的学生选择告诉父亲,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相当多的父亲和子女心理上有较大距离,父亲还没有成为孩子最值得依赖的朋友;在“谁经常参加你的家长会”一项调查中,有64%的学生选择母亲参加,而选择父亲参加的只占30%。父亲不能参加学生家长会的典型理由是“太忙,有孩子妈妈就行了,不能两人都管。”父亲不积极主动参加家长会使得他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对爸爸最不满意的地方”一项调查中,有41%的学生选择“吸烟、喝洒”,有21%的学生选择“脾气不好”,有14%的学生选择“回家太晚”,仅此几项已经说明一些父亲身上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已经对孩子产生了程度不同的不良影响,正向一些孩子所说:“爸爸能吸烟,凭什么不让我吸”。&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困惑、问题已经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重视,国内外的专家及学者也在以各种方式通过不同途径进行研究。综观专家学者的研究情况,可以认为目前研究父亲参与家教这一问题主要有如下研究重点、研究不足以及可能会出现的研究趋势。&& (一)国内外关于父亲参与家教的研究重点&& 1、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父亲参与家教具有不可替代性已经形成研究的共识。 & 2、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研究,部分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依赖性、不够耐心、精力投入不足、方法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成为研究的难点。&& 3、父亲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分工、协作的研究,研究的着力点在如何科学分工,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上。&& 4、父亲参与家教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综合专家与学者们的研究,目前认为主要方法与途径有:参加家长会、和孩子聊天、玩玩游戏、检查督促孩子学习等。&& 5、关于好父亲标准的研究。一般认为好父亲的基本标准是:①知识渊博。②工作认真,对家庭有责任感。③富有同情心、理解人。④有坚强的意志,能战胜困难和挫折。⑤能和别人成为好朋友。⑥能挣大钱等。&& 6、关于父亲参与家教的培训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父亲参与家教进行培训并且能取得相关的效果。&& 7、关于父亲参与家教发展趋势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随着家庭分工的细化,对父亲在家教中的责任进行明确,并且有一些制度上的规定;在结婚之前就以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在高中阶段开设“父亲学”课程,使男孩在成年之日就了解相关知识,为将来作一个合格的父亲进行准备。&&& (二)父亲参与家教专题研究的不足&&& 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参与家教的研究存在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与母亲在家教中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相比,父亲参与家教的研究显得苍白无力,规模不够,力度不足,在社会上的影响也不大。相当多的母亲甚至还认为,父亲只要过问一下孩子就行了,他们不会投入更多精力。父亲也理直气壮地认为:我的任务是挣钱,没有经济基础说什么也没用。&& 2、对父亲如何参与家教的研究仍处在浅层次上,即具体方法的研究。深层次的研究,如怎样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怎样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和思想影响孩子人生成长,怎样用自己成熟的社会经验去引导孩子学会生活、适应职业和适应社会等就显得非常不到位了。&& 3、怎样将父亲的教子热情引导到科学方法上来,这将涉及到父亲怎样进行家教的问题。父亲对此困惑,社会也有困惑,家教研究和教育部门也感到无从下手。而目前,形成这方面的经验提供父亲们借鉴参考还很难成为现实。&& (三)父亲参与家教的研究趋势经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有四大研究趋势:&& 1、父亲参与家教的观念研究会更受关注。这里的观念是指作为父亲应当主动积极参与家教的观念;把孩子作为独立人从孩子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观念;父亲在家教中既为父,又为友双重身份的研究;父亲与母亲相互配合共同形成家教合力的研究等。如果能在观念上对父亲进行科学引导,父亲自觉参与家教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父亲参与家教不可替代作用的研究会受到重视。特别是对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研究中更能看出“父亲缺位”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影响。另外,对犯罪学生的研究也发现,缺少父亲的教育,父亲不科学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利。&& 3、父亲参与家教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将成为家教热门话题,将成为社会研究的重点。之所以成为重点是因为方法与途径研究对父亲参与家教会产生直接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方法及途径的研究应重点放在如何通过父亲教育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形成孩子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一系列问题上。即使对常用方法进行研究也要重新考虑切入点,以此确定方法的内涵和外延,要研究所采用方法的实际效果。&& 4、对父亲进行家教培训将引起父亲们的极大兴趣。研究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合格的父亲,父亲的职责,父亲对子女进行教育应采用哪些科学方法,父亲参与家教要纠正哪些误区等。崇文区家教研究会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之下,确定以“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为重点进行综合研究。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想为父亲们提供一种思路,一个切入点,一种全新的方法,一种良好的教子思路,中心是引起父亲参与家教的兴趣,帮助父亲们能用科学方法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二、研究的内容、创新思路、研究方法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一)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确定为三个方面:&& 1、父亲在参与家教中的困惑。研究这个问题为研究父亲在家教中方法与途径的选择进行铺垫。&& 2、父亲参与家教的方法与途径。这是研究这个课题最重要的一个亮点,要力求取得三方面的结果:一是方法与途径的科学定义,二是方法与途径的内容,三是运用这种方法的要求。&& 3、方法与途径应用效果分析。研究这个问题是想启发引导父亲注意教育效果,努力减少教育上的失败。& (二)创新思路&& 1、父亲参与家教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困惑。但在所有困惑中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必须要分清楚。本课题力求在所有困惑中抓住最主要的方面。抓准问题,切中要害,才能吸引父亲们对这一研究问题的关注程度。&& 2、在方方面面研究父亲参与家教的方法与途径的基础上,本文力求抓住父亲用什么影响孩子,如何影响孩子的重点向父亲们介绍方法,解疑释惑,力争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关注父亲参与家教效果的研究,这个角度目前很少有人涉及,成果也不明显,本研究课题力求有所突破。&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五种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在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中找出新的角度、新的切入点、新的思路。&& 2、问卷调查法。拟出问卷,对崇文区部分中小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从不同角度了解父亲参与家教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3、实验研究法。要研究父亲在家教中所采用方法的实际效果,发现实验中取得的相关经验及不足,为得出科学结论打下基础。&& 4、对策研究法。怎样科学地孩子们进行教育,需要有一些对策研究。这些对策的要求是:科学、合理、实用、方便。&& 5、案例研究法。对正反方面的案例要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给父亲们以积极的启发。&(四)研究的预期效果&& 1、找准父亲参与家教的主要困惑点,并能对这些困惑点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这些困惑点及分析力求引起共鸣。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相当多的父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很多困惑,他们自己很难排解,碍于面子,又不愿向别人诉说。通过多种形式,我们可以让父亲将自己的困惑说出来,这样便于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2、对父亲参与家教方法与途径的介绍能做到准确,方法与途径实用。能给父亲们一些实用的方法或者给一些必要的启发就达到了课题研究的目的。&& 3、对父亲参与家教效果的分析客观、真实、对父亲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成果形式及时间安排& (一)成果形式:形成研究报告,父亲参与家教培训工作讲稿。& (二)时间安排&& 本研究课题历时3年,2002年开题,2005年底结题,共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并成立课题组&& 第二阶段:搜集文献资料,确定观点和内容,进行社会调查。&& 第三阶段:在调查的基础上为部分父亲讲授家教课。&& 第四阶段:形成研究报告,确定课题成果转化的思路及方法。&& 第五阶段: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结题。& “父亲参与家教”这一课题在目前家教中十分重要,对于近几年独生子女中已经为人父的青年人来讲更为重要。这一成果从中年父亲开始普及进而逐步延伸到年轻的父亲这一重要群体中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怎么讲也不会过分。&& 调查、结论与建议&& 调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要困惑&& 说到父亲应当参与家庭教育,在崇文区家教研究会的问卷中只有2%的父亲认为是母亲一人的事,92%的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责任。从这个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父亲对家教是有责任感的,绝大多数父亲对家教还是十分重视的。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孩子处在小学及初中阶段,母亲参加家长会的明显多于父亲,而孩子到了高中阶段,父亲参加家长会的人数明显增多,一般能达到50%左右,有些班父亲参加家长会能达到70%多。座谈会上,许多父亲坦言:“我们不是不想参加家长会,也不是有意逃脱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只是有一些烦恼和困惑,我们时常处于矛盾和徘徨状态”。一些父亲甚至直言:“作为父亲,我们的困惑向谁说,我们的烦恼有谁信?如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困惑和烦恼,我们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显然,主动并积极地帮助父亲们解决一些实际困惑显得格外重要。那么,作为父亲,他们的困惑和烦恼又是什么呢?崇文区家教会的调查显示,主要有以下六大困惑与烦恼。&& (一)谁来帮助我们补上“怎样当父亲”这一课&& 中国现代的父亲,相当多的人最明白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作为父亲有养育、教育孩子的责任,他们明白孩子早晚要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过去那种“养儿防老”的观念在现代父亲中已经非常淡漠了。二是作为父亲自己吃点苦、受点累没什么,甚至自己的理想、抱负等都可以不过多考虑,只要孩子能出人头地就心理平衡了。其实,说父亲们明白,也只是表面上的,深入研究之后,我们体会到许多父亲在这个问题上是道理上明白,实际上糊涂。不少父亲总是处于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的状态。&“当我真正成为父亲之后,我才刚开始意识到我的责任了,但我并不真正明白父亲意味着什么。”调查中有67%的父亲有这种问题,他们没有读过有关“怎样做父亲”的书,没有听到过家庭教育课,更不知道家庭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关家教的事情62%的人是从父亲那里听到的教子经验,54%的人是从朋友或同学那里听到的教子方法,39%的人是从道听途说中得到的。至于这些经验、方法、途径是否准确、科学、具有针对性,父亲们往往很少认真思考过。而真正读过书,看过报、听过正规家教的父亲不足13%。&& “当我在家教中失败过几回之后,或是真真正正碰过一两次钉子之后,我才真正感到需要有人给予指导的必要了。”许多父亲直言:“失败了,碰了钉子之后再明白为时已晚,家教的效果已大打折扣。”为此,81%的父亲希望有专门的专家、学者、咨询人员能给予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补上家教这一课”已成为大多数父亲的心声和要求。&& “作为父亲,我们有些不自信,因为整天像孩子妈妈那样唠唠叨叨的,我们知道不好,孩子不高兴,可哪种方法更合适,我们一时也拿不出,在矛盾彷徨之中,我们错过了对孩子教育的最佳时机。”处于彷徨状态的父亲大都有上述烦恼,他们希望有人能听他们述说心中的烦恼,并给予他们最直接的教育引导。&& (二)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了& “孩子的想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奇,越来越偏,越来越不愿意让我们听,作为父亲我很头疼,但又没有什么好办法。我们想知道孩子们到底在想些什么。”有类似想法的父亲有60%多,其中有20%左右的父亲尝试过多种方法,如直接问、翻日记、问其他同学、问班主任等,但都无济于事。父亲们为此感到与孩子日渐疏远了。& “孩子在生理上不断变化,我们特别想和他们聊一聊,但我们本身缺乏生理方面的知识,不知道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只能由孩子去问其他同学”。崇文家教会的调查中,有59%的家长只知道一些孩子的生理变化,而真正了解孩子生理发展特点又能进行及时指导的只占28% 。& “孩子经常上网,在网上浏览的信息各种各样,有的信息甚至是不健康的,孩子们常跟我们谈一些我们听不大懂的术语,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在有计算机的家庭中,有65%的家长不懂电脑,有的甚至连动也没动过。& “孩子有意躲着我们,我们不在家,他们才打电话,有时哄我们外出时他们才开电脑。他们也不欢迎我们在家,他们愿意跟同学在一起,孩子跟我们像是在玩捉迷藏。”有类似经历的父亲在调查中还不在少数,一位父亲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以为孩子在学习,其实他在上网和别人聊天,聊的内容都是很前卫的,我们真是制止不行,放任又怕出事,着实没办法。面对当今社会的高科技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量越来越大这个现实,父亲们明显感到有些跟不上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明显底气不足。没有共同语言,沟通愈加困难。这是相当多的父亲共同面临的难题。&& (三)谁能帮助我们排解压力&&& 在现代,父亲在家庭生活中依然是顶梁柱,父亲要多挣钱来保证家庭的经济生活,不仅父亲自身认为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方方面面也认为父亲应当承担此重任,由此看来,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压力相对女性来说更大一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几个有价值的资料:一是在下海经商阶段,男性比女性多,占到70%多,男性的说法是:“不多挣钱让老婆孩子怎么过,别人又会怎么说”。二是在社会兼职大军中,男性比女性多,占到75%以上。父亲的说法是:“自己苦点、累点,心里特别平衡,因为在家人面前我能挺胸抬头,在别人面前我又有面子”。三是在下岗、失业人中,有相当多的女性可以不找工作呆在家里教育孩子,忙于家务,即便过几年之后再出去找工作也没有人横加议论。而父亲不行,再难也要找工作,即便挣三五百块也得出去,因为自己是男人,是父亲。这责任躲也躲不过去。&&& 父亲责任大,父亲又很累,但很少有人理解他们,对于父亲身上的多重压力也很少有人去帮助排解。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犯了错误,学校和班主任大都首先想到了父亲,普遍的说法是:“去,给你父亲打电话,让他来一趟。”据调查,在一个45人的班集体中,有30名学生被请过家长,而班主任点名要父亲到校的有27人,占90%。班主任的说法是:请父亲谈,回去教育效果明显好于母亲。于是,现在很多班主任在发家长会的通知时,都补充说明一下儿最好父亲能来。当然,让父亲参加家长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大多数学生依然惧怕父亲。讲父亲压力大,并不意味着父亲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参与家教,而是要研究两个相关问题,一是社会方方面面对父亲的压力要给予必要理解,为父亲减压释重,二是在父亲有相当压力的状况下,父亲在家教中应当管什么,怎么管就成为重点解决的问题了。&& (四)有缺点的父亲对孩子怎样进行教育&&& 父亲不是完人,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毛病是非常正常的事,一味地指责父亲没那个必要。在调查中,发现两个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是有些教育工作者,凡发现学生身上有问题,他们就立即将责任全部推到父亲身上。“他爸爸什么德性,他儿子也好不了。”有的班学生居住某地,老师便说“那块地出不了好孩子,瞧,那群家长的素质就不怎么样。”老师的种种议论在孩子心里形成了一种定势,我好不了,全是父亲造成的。二是社会上对父亲的要求过于苛刻,要求父亲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有体面的职业,又会理解人,对教育孩子也是一把好手。近乎于完人的父亲形象压得父亲们几乎喘不气来,因而,父亲们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在孩子面前,我得形象好一些。&&& 事实上,作为父亲想近乎完美地表现自己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如果我们教父亲们一些方法,尽可能地回避自身的不足,减少自身不良表现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是容易做到的。崇文家教研究会在调查中对此有了新的方法。&&&&调查中,有21%的父亲承认自己脾气不好,很有可能造成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他们的做法是尽力克制不发火,但实际上还不能完全克制,发火之后非常后悔。有12%的父亲承认自己常打麻将,不干家务,他们认为常打麻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进步。有的家长为此下决心不再打。但朋友、邻居多次相邀,不去打又得罪人,无奈只好再上麻将桌。有41%的父亲承认自己抽烟、喝酒,有12%的父亲承认自己回家太晚。32%的父亲承认自己在家里长时间看电视,他们认为这是工作一天后唯一的一种娱乐方式,他们特别清楚看电视和孩子的学习有矛盾,但仍然经不住诱惑去看电视,个别父亲甚至有一种很奇怪的逻辑,“我看电视是考验一下孩子,他要想学习,你看什么他也不会分心的”。&&& 父亲缺点和毛病的暴露,不同程度地对孩子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调查中,有33%左右的孩子认为像每一个人一样,谁有缺点都是很正常,这些孩子能基本包容父亲的缺点和不足;有22%的学生虽不能完全包容,但能进行个人的心理调适,能与父亲和平相处,两代人相安无事;有17%的学生选择无所谓;而29%的学生不能容忍父亲的不良行为。他们往往采取三种方式对父亲的不良行为表示不满或反抗。一是以正常方式提出抗议,如父亲说脏说时,公开指责。二是用行为直接制止,如父亲抽烟时,强迫父亲到外面去抽。三是通过母亲或其他家长帮助解决问题。&&& 研究表明,父亲注意克服自身不足,会减少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父亲过于放纵自己,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长久的。自身不足将会在孩子身上重现,最后自己将会欲哭无泪。有这样一个事例值得关注:一位父亲自己观看不良光盘,而忘记将光盘收好,被正值初中的儿子无意中发现且观看,结果酿成苦果,父亲痛苦不堪。作为父亲应当反反复复地检查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去检查,去反思。&& (五)母亲反复唠叨使父亲进退两难&&& 研究表明,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观念、思想、方法越接近,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反之,不利于对孩子进行正常的教育,有时会走向反面。很多孩子抓住父母之间看法的不同钻空子。有的察言观色,哪边硬就往哪边靠;有的钻父母吵架的空子,先干自己的事,有的嫌父母吵个没完,躲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家,另外寻找支持。&&& 父亲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与母亲的矛盾之处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对孩子培养目标上的不一致,有的是让孩子出人头地上大学,有的是让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双方培养目标不一致,往往在教育孩子时有明显的对立倾向。第二,在教育时间上不一致。部分母亲喜欢随心所欲教育孩子,而父亲则希望和孩子共同约定时间。第三,在教育方式上不同。母亲常用的方式是遇事就反复地说教,说教时总喜欢拿别人的孩子做榜样。而父亲常用的方式是直来直去,更喜欢就事论事,注重是结果。方式上的不同,父母处于对立状态,孩子也常处于不知所措进退两难的境界。第四,在选择教育场合上有所不同。调查显示,母亲乐于在饭桌上教育孩子,父亲总喜欢找机会和孩子单独交谈。&&& 崇文区家教研究会对部分父亲进行调查时发现父亲心中还有种种不快。一位高中生的父亲说:每当我教育孩子时,都不希望他母亲在场,这样我们父子交谈更轻松些。但孩子母亲不知什么原因,只要我们一谈论,她保准在一旁坐观,象垂帘听政似的,有时她还不断地对我进行教育,真不知道是我在教育孩子,还是妻子在教育我。儿子经常拿我开玩笑:“爸爸,咱们俩真不错,一同接受教育。” &&& 母亲累,父亲更累,在大家都很累的情况下更应当理智地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一位有第二职业的父亲这样说:“晚上,我回到家,恨不得马上休息,孩子的妈妈等我一进门就开始跟我说孩子的问题,在这时候我缺乏耐心,孩子的妈妈就认为我对孩子不关心”。调查表明,父亲累,母亲累,再加上孩子的教育这个难题,大家很有可能都不冷静,结果便是两个:要么,吵个没完,变教育孩子为夫妻吵架,要么,谁也不说,变成夫妻冷战。事实表明,这两种结果,哪一种都不利于对孩子教育。&& (六)爷爷奶奶们的过分溺爱使部分父亲苦恼。&&& 近些年,三口之家已成为家庭的基本形式,但仍有部分家庭是三代或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里爷爷奶奶对隔辈人的溺爱,已成为当代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难题。在这样的家庭里,爷爷奶奶成为了孩子们的撑腰人,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精神寄托。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处于两难境地。对上无法过多抗拒父母,因为老人不容易;对下看着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又管不了,特别着急。一位小学六年级的男孩对老师说:“我有一次看电视,没有完成作业,爸爸非让我写完作业再去看电视,可爷爷说没关系,明天早上再说。我知道爸爸怕爷爷,所以一有事我就搬救兵,让爸爸没辙。”一位父亲也有同感,他告诉老师:“我们打不能打,骂不能骂,说也不能说,最后只有妥协,任孩子去吧!结果孩子的学习也一塌糊涂”。父亲们有同一感受,说不出道不出。&&& 结论:应当做一个合格的父亲&&& 一、父亲应当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父亲的人生态度对子女的影响是长久的,有时真要影响子女的一生。孩子们大多自觉不自觉地以父亲为榜样,相当多孩子常常在模仿父亲的言和行。在多项社会调查中,有近80%的孩子认为父亲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最大。&&&父亲影响孩子最多的是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表现最突出的在五个方面:&& 一是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父亲给孩子的最大帮助是面对现实,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孩子们最钦佩父亲的地方是:不低头,不害怕,不流泪。从父亲的一次次鼓励中孩子们增加了自信心和生活的勇气。一个初中男生的父亲下岗之后,在家没歇几天就找到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尽管工资每月只有400多元,但他仍干得有滋有味,回到家像往常一样有说有笑。这位男生在仔细观察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后感到父亲太伟大了,他说:“有这样的爸爸,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调查中,有15%左右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中90%的人对父亲很佩服,认为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男子汉。一些女生这样评价父亲:原来,我遇到不丁点儿的事就在妈妈面前哭个不停,妈妈有时陪我一起流泪。那情景让我似乎更委屈了。可爸爸不一样,他总批评我,让我自己去克服困难。看到爸爸那刚强劲,我打心里佩服,并非常乐意做父亲那样的一个人。&&& 二是当受到委屈或被人误解时,父亲的宽容、悦纳别人的品质给孩子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调查中小学生中88%有此看法。一位初一的男孩子这样评价他的爸爸:我爸爸最能让着别人了。一次,单位评先进,本来应该评上爸爸,可不知什么原因,这先进给了一位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妈妈都替爸爸抱打不平,并且唠唠叨叨说了几乎一个晚上。可爸爸却心平气和地说:“人家快退休了,工作也干了很多,应该评人家。我才40多岁,今后机会还很多呢?”爸爸心胸特别开阔,跟他比,我平时那点不开心的事全没了,一位六年级的女孩子这样说他爸爸:我在家里特别拔尖儿,一不顺心就冲爸爸妈妈使小性。有时弄得全家人不开心,一次,明明是我错了,可我偏要爸爸承认是他错了。爸爸没有跟我计较。事后,我特别不明白,为什么爸爸不去争辩,也不说清楚呢?原来爸爸认为,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如果犯了错自己能承认,总比让别人批评好,我能有这样的爸爸真是太幸福了。&&& 三是父亲们敢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给孩子们的教育最深。孩子们谈得最多的是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当外出办事时,遇到应当做主的事时,91%的父亲主动站出来负责。第二,每当遇到意外事情时,83%的父亲敢于站出来化险为夷。第三,负有一定领导责任的父亲中,有61%的人勇于为下属工作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位高一男孩子这样评价父亲:我父亲大胆放手让手下人去工作,他对手下人说你们要负责任地去工作,出现失误我负责。每当听父亲讲这些话的时候,我感觉父亲太伟大了,这样的父亲真是世界上最棒的父亲。&&& 四是父亲们乐观地对待生活,使孩子们感到非常幸福。27%的孩子说他们的父亲太忙,很少有时间陪他们去玩。孩子们感到遗憾的同时又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希望父亲能有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孩子们说和母亲在一起娱乐与父亲一起娱乐不一样,他们认为父亲身上有那么一种挥之不去的吸引力。初一女孩子园园说:你们不知道,我爸特别会玩,跟他在一起永远也感不到累。很多孩子和爸爸一起上网,一起玩游戏,一同打扑克,一同游泳等,父亲们乐观、开明、豁达,常常让孩子们开心快乐。很多孩子在选择乐于和谁一起玩时,都选择了父亲。&&& 五是孩子们感到父亲是一本永远都读不完的教科书。孩子们在与父亲的接触中领悟了很多,成熟了许多。做什么样的人,持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孩子们从父亲身上体会了很多。这本书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有三个方面:第一,有插过队、参过军经历的父母,他们所经历的人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初中同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