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的学校,教学英语的方法,感觉不好 英语?

情境教学法在国内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情境教学法在国内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的英语教育为何如此失败? - 知乎750被浏览133395分享邀请回答1573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003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更多1 个回答被折叠()[转载]转&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
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
我爱英语网&&
胡壮麟: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
&&&&&今年三月,在南京召开的一次英语教学研讨会上,据说一位负责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的教授在会上放了炮。我碰巧因事不在会场,从朋友处得知,这位教授对来自一些渠道的言论很不满意,这些言论认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化时间不少,效果不好,这是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改革不够得力所致。这位教授认为这种现象不该由老师负责。我不了解他具体的论点,但我对他的愤慨深表同情。因为我对“低效”问题一直有自己的认识。
  1. 导致听说能力“低效”的原因
  有关外语教学化时多,效率低的言论,我曾多次听到过。具体说,中国人英语学了好多年,张口能力却很差,得了“聋哑病”。归根结蒂,这是外语老师素质差,思想保守,不肯积极采用先进的交际教学法。我想,具有这种表现的老师不能说没有,过去有,将来还会有。但他们人数不多,不是主流。因此,如果说这些老师导致外语教学的低效,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各种外语教学大纲都早以交际教学法为指导。那么,所谓的“聋哑病”怎么成了不治之症?是否有其他根深蒂固的原因呢?我认为是有的。
  首先,我认为有的批评者未能区分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
EFL(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区别。虽然ESL
有不少理论和教学原则可为
EFL.所借鉴,但如果要EFL全面“克伦”
ESL的全部理论和教学原则是不实际的。道理很简单。我们的老师是在中国的环境下教英语,我们的学生则是把英语作为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学习的。譬如说,我国某些县、和大部分的乡镇小学的学生也许从未见过英国人或美国人,他们怎么会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接受呢?他们跟谁去讲英语呢?即使在一些大城市里,大中小学生出了教室要用英语交际的机会终究要比生活在英美国家的机会少。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或自发开展“口语运动”,在校园内仍会经常受到外系学生不友好的眼光。如果有人要在公共汽车上表现一番或锻炼一下,也许还会惹些麻烦。这些说明,人们对英语的态度就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因此,在我国英语讲得好的,不少人有一些背景。解放前,往往是教会学校的学生;解放后,更多的是外语学校的学生或父母是外语教授;改革开放后,这些学生则与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有关。
  几天前,我参加北京市组织的中学生口语演讲竞赛的决赛,名列前茅者都有随家长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埃及生活过多年的经历,个别没有出过国的优胜者也是从小在中央电视台或北外所举办的一些外语班熏陶出来的。拿ESL
的标准去要求EFL的学生,并认为他们患了聋哑病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和西方人在民族气质,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上的不同。尽管中国人也有善于交际的,性格外向的,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人一般比较文雅和内向,不太喜欢抛头露面。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外国专家上课,声调忽高忽低,姿势变换无穷,表情有声有色,我所接触的最好的最活泼的中国教员也望尘莫及。八十年代中,在一次英语教学会议上,有一所学校倡导交际教学法,准备了一些教学录象带,学生边看报,边讨论,但他们的眼睛始终盯着报纸,使人怀疑这些学生在读报,不是在讨论。后来有位老师向大家介绍他们采用交际教学法的经验,也是闷头念稿,对自己的交际能力失去信心。
  再看看中国的师资情况。解放后,许多英语老师奉命改行教俄语,文化大革命后又奉命改回来教英语。多年不讲,这些老师怎么能张口讲流利的英语呢?他们怎么能让自己的学生讲流利的英语呢?其次,几年前,大学里的老师有不少只是本科毕业,中小学里有不少是没有大学学历的。即使今天,如果我们到一个大学去调查一下,教英语专业的只有少数具备博士学位,教大学英语的有少数具有硕士学位,可想而知。各学校有机会出国深造者为数更少。学历低的情况也可见之于一些大学聘请的外国教员,真正有博士学位的凤毛麟角。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英语师资队伍资历不够,但不能说,这些老师教英语的态度有问题,不想把学生教好。
  中国的英语教学也受到政治因素的限制和政治运动的冲击。当我念大学时,便被灌输这样的思想,听BBC
就是偷听敌台。那时,要看原版的英语录制的电影几乎没有可能。那时,也不能随便和外国人交往。在文革后期,我带一批工农兵学员去广交会实习。有一次,一位外商问我一个展台的位置,我告诉他在楼上。这人刚走,外贸部一位政工干部立刻上来,要我向他汇报讲话内容,并警告我以后未经许可不能随便和外国人接触。作为老师,受此如此特殊待遇,我不得聋哑病,也只能“装聋作哑”了。如果说这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不作为凭。那么,2000年暑假我在承德参加一次某省与加拿大专家合办的小学英语老师培训班。开会前,当我们都在等待加籍专家进入会场时,培训班组织者便向学员们宣布纪律,在休息时和会后不能和专家们随便交谈。可见,由“装聋作哑”而真的得了“聋哑病”,这能赖老师吗?
  2. 导致读写能力“低效”的原因
  在中国英语教学界中,有时也听到学生读写能力低下的声音。有的说,中国学生到了美国看书速度太慢,有的说中国学生不会写报告。美国教授对这种英语文盲的现象很不满。这种情况有多严重,是全局性的,还是个案?谁都说不清楚。我在这里只想讨论如果英语学习者从“聋哑病”又成了“文盲”属实的话,谁是罪魁祸首?
  &如果我们有些经济头脑的话,会懂得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为了解决“聋哑病”,我们把较多的时间放在听说训练上,那么放在读写上的时间必然减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自然法则。
  于是我们又听到另一种声音,“阿哈,这是因为你们老师在教室里教语法教得多了。”我在这里没法与Chomsky
讨论语法是人类大脑里固有的这样的问题,因为当代最先进的实验手段对此假设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我这里只想提一个问题,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我们便要对作为中心的学生进行分析或研究:婴儿,孩子,少年,成年人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差别?人们已积累的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对认知是否有帮助?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有些人一面说“以学生为中心”,一面恰恰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把成人学生当作婴儿,当作孩子。他们看不到成年人的经验比孩子丰富,逻辑思维能力强,在这种情况下,不发挥成年人的长处,非要成年人象婴儿或孩子一样鹦鹉学舌,怎么能取得好效果呢?
  就写作能力的培养而言,我不反对初始时从交际性写作入手,记录对方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学会写通知,留便条,填表格等。但我们总不能原地踏步,停留在初级阶段。一当我们想进入中级阶段或高级阶段,问题出现了。许多中国英语老师不太愿意教写作。揆其原因,也许是本人功底不够,难以胜任;也许批改作业太费时间。在中国,英语专业一个班有20-30人,大学英语可达30-50人。学校的教务长对不同课程的工作量往往缺乏认识。他们不了解上两个钟头的听力课与上两个钟头的写作课在劳动量上的差别,后者在课后改一篇作文总得要20-30分钟的时间吧。
  我在系主任任期,曾求助于外国专家,请他们改作文该是驾轻就熟吧。有趣的是,我检查学生作业时,发现专家对学生的作文基本没有改。只是给了一个分,写上一句评语,文字上基本未动。看来他们似乎也怕化时间细心批阅。但他们的高明处是比中国老师能讲出一番道理,他们认为对学生的错误改多了,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根据他们的教学原则,流利比正确重要,老师要教语言而不是教语言知识。这种方法所造成的恶果可举例如下。我的一位同事在汇报教学情况时,说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或报告错误百出,有些是非常基本的错误。她好意给学生指出一些错误。不料这位学生很不高兴地说,“干什么?我的作文专家都没有意见,你总不见得比外国专家英文好吧,怎么能说我满是错误呢?”由此,我想到教学中流利和正确的关系。我认为一个英语正确但不流利的学生,如果给他以机会多接触操英语者或去英国美国生活工作一段时间,他使用英语是可以变得流利的。反之,一个看来流利但不正确的学生,工作一段时间也很难变得正确,因为他的不正确的英语已经定型了,以至自以为是正确的了,往往拒绝改正。同理,让学习者掌握一些语言知识没有坏处。语言和语言知识的关系,一个是表层的,一个是底层的。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语言知识,学习和使用语言更为自觉,更为踏实。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是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
  3. 中国的英语教育不落后
  在本节中,尽管有人说中国英语教学水平低,我的感觉相反,中国英语教学事实上并不落后。不妨看看以下一些报道。
我国托福排名第四
  不管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美国大学是认托福成绩的。根据他们的实践,达到一定分数线的留学生,包括中国留学生,去美国大学后都能完成学业。因此,托福的效度不容置疑。我们不能无视中国学生的托福成绩。
Wednesday, February 09, 2000, updated at 10:29(GMT+8)
Education :China Ranked Fourth in Asia in Average TOEFL
A recent report by the U.S. Education Testing Service ranked
Chinese students fourth out of all Asian countries based on average
TOEFL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scores.
The report shows that the Philippines topped on the list with an
average score of 584 points, while China ranked fourth with 562
The top ten countries on the list are: The Philippines, India, Sri
Lanka, China, Nepal, Indonesia, Pakistan, Malaysia, South Korea and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which was compiled between July 1998 and
June 1999, the average score of more than 30,000 Taiwanese students
who took the TOEFL test was 510 points. This ranked 15 among the 21
Asian countries covered by the survey.
The maximum possible score of the TOEFL test is 677 points.
Copyright by People's Dail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
这里,要说明两点。第一点是,排在中国前面的三个国家是菲律宾,印度和斯里兰卡。由于历史原因,英语在这些国家中是第二语言。这样,就亚洲的EFL
国家而言,中国实际上是第一名。这反映了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第二点是,拿了托福成绩去美国大学念本科生或研究生者,没有听说因英语成绩不好或参加了新东方培训班而被退回来的。
日本人承认他们英语学得不好
  众所周知,日本大学中英语系老师即使对英语专业学生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上课使用的是日语。一位日本的英语教授跟我说,他们使用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语言学教程》,说明他们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肯定。下面是一则日本学者对中日英语水平比较的报道。
Why the Japanese are Poor English Speakers
A Proposal to Reform English Instruction in Japan
Whenever I visit a company or government institution in China, I
come away impressed by the great number of Chinese who are
proficient in English. Many of them have never gone abroad, a fact
that attests to the superior level of English language instruction
In contrast, most Japanese fare poorly in English. This perception
is largely acknowledged to be fact by both foreigners and the
Japanese themselves, a contention for which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average TOEFL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scores need not be consulted to confirm. (China in Transition,
(3) 韩国的学生不喜欢讲英语
  1994年,我去韩国汉城参加一个英语教学的国际会议。会后,一位韩国朋友请我访问任教的木浦大学,他是英语系的系主任。在交谈时,他说如果我不去访问,他讲英语的机会很少。一些老师如果在教室里较多地使用英语,就有一些“爱国”学生站起来责问,“你是韩国人吗?为什么不讲自己的语言?”但愿我离去后这几年情况会有变化。
台湾学生惊呼中国大陆英语教学的进步
  下面是一位台湾学者就大陆托福成绩远远高于台湾学生,惊呼几年后大陆学生将占满留学生市场,其后果是台湾将丧失在国外研究和教学机构工作的机会,最终丧失国际竞争力。
&&&台灣學生報名托福測驗人數居世界第五,平均分數卻低於各國總平均,而且和亞洲廿三國相較,台湾托福電腦測驗分數為倒數第四名,紙筆測驗則排名第十四,遠遠落後排名第四的大陸。
不少學者憂心,國內大學雖不乏優等生,但平均素質下降,學生再不加認真讀書、加強英語能力,再過幾年,大陸學生將淹沒留學市場,台灣學生不但不易申請到好學校,畢業後留在國外研究及任教的比例也將跟著降低,台灣整體學術國際競爭力會越來越差。
除这条消息以外,去年我的一位台湾朋友,原为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系主任,给我发电邮求助。原来她们教育部门的领导为了改进英语教学的落后状况,要她们像大陆国内一样,制订一份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这不是对我们英语教学的最好评价吗?
  4. 戒骄戒躁,继续提高
  我坚持中国英语教学不落后的看法,一方面基于上述事实,另一方面基于我的理念。搞教学如同打仗,“气可鼓而不可泄”。让广大英语老师整天背着黑锅,承受压力,是无济于事的。何况许多导致所谓“低效”的因素与英语教师沾不上边,而这些老师所取得的成绩却未被充分承认,如何振奋人心?我的第二个理念是大家常说的“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尽管我们的英语教学毫不落后,我们仍应找差距,攀登新的高峰。我这里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1)有关一条龙的教学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大纲,指出了我国英语教育努力的方向。但原先存在的不同看法和由此引发的新问题,有待我们逐步研究解决。例如,小学英语开设的时间是从三年级好,还是从一年级好?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同时学习两套符号系统,是否会给孩子负担过重?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大量师资如何解决?条件差的地区、乡镇和学校如何赶上?
(2)大学英语的未来
 英语教学一条龙的最终目标是使高中毕业生达到现在大学英语四级以至六级的水平。那么,这就产生若干年后大学英语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这个看起来是遥远的问题,在一些重点学校已露出苗头。北京一家全国重点大学最近传出这样的报道,该校学习大学英语的学生有下降趋势,其原因是许多学生在入学时已经达到四级或六级的水平,其结果是外语系给大学英语老师排不出课。这样,大学英语老师的出路在何方?变大班为小班?(不太符合提高师生比的总体要求),让这些老师转而学其他专业课程,然后用英语教?(如有这水平,当年就应该报考理科)分流去教中小学?(可以充实和改造中小学的师资队伍。)
(3)英语专业的改革
  1980年代中期以后,我担任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英国文化委员会的一位官员给我建议:英语系的研究生培养不要搞什么文学或语言学,教会他们如何教听说读写就可以了。说起来容易,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谁来解决?譬如说,中国的英语系和国外大学的英语系有何不同?我国英语专业的老师和大学英语的老师有何不同?联合国和国家领导人的高级翻译从何而来?谁将莎士比亚、狄更斯、马克?吐温等人的作品翻译成汉语?谁将李白、杜甫、鲁迅、老舍等人的作品翻译成英语?
最近炒得火热的“双语教育”
  究竟什么是双语教育?中国的双语教育和美国的或加拿大的双语教育有何异同?双语教育该在多大规模上进行?
所有这些,都是有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前进过程中的问题,是把英语教学做得更好更完美的问题,而不是我们英语教学中效率太低的问题。我期待给老师多一些鼓励,而不是无穷的指责。
中国英语教学,错误的学英语
今天,COCA谈的这个话题是“yourteacher”网友最近谈的一个话题“中国的英语教学”。yourteacher同志所谈的是中国的英语教学是否人人要学。而我今天在这里所要谈的话题则是“中国英语教学”老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
在座诸位很多恐怕学英语是件“Hard”的事。我个人认为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如何“学习英语”。没有好的方法,更不知道为何而学。老师了?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一些错误。那么今天就想和大家探讨如何学习“英语”,“英语”的正确学习方法。
首先,英语和汉语一样是一门语言,这是勿庸置疑的。既然是语言,学习方法上必有相同之处。我个人认为,现在应该是我们放下手来,放下做英语习题的时间。回想一下我们当初2,3岁时怎么学习汉语的?我们怎样运用汉语的?然后在吸取其精华,套用到我们现在的英语学习中。这样必然也肯定有用。观摩中国的英语课堂,学生认为最有用的是什么“语法”!什么“主谓宾”这些小词就是我们学生英语考试的“法宝”。再想想看我们考试最主要考什么?语法。可以说中国的英语学习就是在语法的圈子里绕。而对照我们学习汉语的经历,你难道“娃娃学语”时是从“词性”“时态”谈起吗?难道你说话前还在想这个是主语,一个句子一定要有动词之类的废话吗?显然不是,我们汉语可谓“张口就来”。我们英语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现在的中小学课本提及汉语语法的类容很少,为什么我们运用还这么自如?理由很简单,我们对汉语有感觉。这种感觉就称为“语感”,少一个词多一个字就会觉得说起来变流。自然也就不会说。如果我们对英语的“语感”也是如此,我们说话,写句子还会错吗?当然不会,既然这样,我们岂不是不需要语法。从难度角度讲,自身的感觉和死机某种规律哪个更加困难。显然是后者,那我们为什么不把学习语法的时间用到培养“语感”了?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冤枉路?从定义角度来讲,“语法”是“语言”产生的规律。就代表语法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我们现在连语言都没学完,怎么谈语法。基础都没打好,如同空中楼阁!所以用语法来造句,套语法简直就是大错特错。既然语法处处不是,为什么我们还要拼命学语法。我们要做的是拼命培养语感!怎样培养语感了?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我们为什么有汉语语感,因为我们有汉语环境。而出国培养英语环境并非易事,所以我们就要自己给自己创造语言学习环境。怎样创造,无非就是听说读写。拼命背书,在这里提醒大家一点,培养语感一定要背英美的教材,不能背中国教材。因为中国教材很多地方不地道,不地道是培养不了语感的。语感一定要靠正宗的英语培养。另外背书时要模仿英美国家夸张的语调。中国人说话不够夸张,这也培养不了语感。总之一旦你背得很熟,语调和磁带相同,你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强。英语学习就是背书得过程,就是模仿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除此以外,中国英语学习还有一点弊端。学生不了解英语是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看到一个生词就查字典。我请大家想想,英美儿童怎么学习英语的?他们没有汉语这个桥梁,不像我们靠查汉语意思学习,为什么还比我们学的好?可见查汉语这种学习方法是错误的,而许多中国学生居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诸位觉得英语苦难的最大原因,不知道什么是英语?遇到一个英语生词不要查汉语意思。请教老师,请他用英语表示。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无法用汉语表达。为什么?因为外国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他们没有汉语,怎么知道这个词是什么的?不就是这样吗?仔细试试吧,我的亲身感受是这样记单词更牢。不像查汉语,过几天有些就会忘了。从考试角度讲,这种方法学习英语做首字母填空简直就是轻松的不得了。
说了这么多,不知大家有没看出中国英语学习的种种弊端。可以说,如果你照以上方法学习英语,保证你的英语和英美的人一样棒!
仅10%学生能听能说 英语教学环境有问题
  记单词难,听会话难,要面对面交流更难。国内英语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三难”问题在日前的一项英语学习调查活动中被暴露无疑。我国著名英语教学专家辛沛沛告诉记者,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英语语言环境,“三难”是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后共同面临的难题。
  调查显示:我国的中学生、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平均占到所有学习时间的50%以上,最多的英语学习时间达到80%以上,但是,大量的英语学习时间换来的却是包括很多已过了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在内的,占到总调查人数90%的学生,不具备或只具备极为简单的英语听说能力的教学结果。
  我国著名英语教学专家辛沛沛告诉记者,传统英语学习法,整天捧着书本背单词,背了忘,忘了再背,虽然在频率上加深了大脑对单词的记忆,但由于没有一个健全的英语语言环境,所以“很难开口”,长久之后便养成了只能“拼读式发音”、“汉译英式说英语”、“想好了再说”以及“无字幕听不懂”的习惯。
  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推进,英语教学已成为一项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要性工作,如今在我国小学六年制义务教育中,也已基本上开设了英语教学课程,所以,如何能够编制出一套符合于中国国情,既能轻松帮助学生掌握到扎实英语知识,又能具备优秀的听说能力的英语教学教材,便成了国内众多英语教学人士近几年共同努力的方向。
  据了解,在英语学习“语言环境”的探索方面,这两年国内学者已取得很大程度上的进步,各种教学语言环境不断改善,各种针对英语听说的学校交流会频频出现。今年8月,以辛沛沛为代表的一批英语教学专家,更是首次与美国之音NO-Book教学概念研究专家组,专门为中国的学生研究了符合中国国情的NO-Book英语录音带和光盘。这种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轻松的语言环境,提倡“坐在沙发上,闭上眼睛,象听流行音乐一样学习英语”。这种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是以汉语背景作提示,将一个单词造成上下连贯的八个句子,配上罗扎诺夫的记忆背景音乐,来调整大脑的a脑电波,让英语句子自动轻松地飘入人的潜意识。辛沛沛教授告诉记者,NO-Book将每句英语都分成了七个节拍的短句,且快慢对比,符合于人的听说习惯,所以学生在听的同时,就回自觉地跟着说,而且听得准,说得准。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乃芳认为,NO-Book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人体潜能、调节人的记忆状态,所以比较符合生理和心理规律,因此很容易达到最佳记忆和运用效果。记者还获悉,目前NO-Book英语学习方法在英语教学语言环境方面的突破已得到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并已开始在全国推广。
关于我国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主持人:下面请清华大学英语系原副主任、教授孙复初老师,而且他的母亲是著名的教育家斯霞老师。
  孙复初:非常感谢杨教授让我来参加这个会,我把另外一个工作推了,我才来了。我在主题讲之前,我补充一个看法,社会民族语言文化都是发展的、相互交融的,不是僵持的。
  我虽然在大学有48年的语言教学经验,上次我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后来转给了周济部长。文章有一些媒体登出来了,就是谈到高等教育考试英语不要全部百分百计分,有的专业可以完全计分,有的专业可以80%、50%都可以计分,我并不同意什么专业都要考英语。
  下面我谈三个看法,英语教学的问题在我国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现在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怎么解决。
  为什么说英语教学的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20多年前,我们中学的英语大部分都能过关。我的父亲我的父辈他们以前也没有受过什么新东方的培训,就是一通知就直接就走了。我们可以看一点,中关村地区很多高等学校,当时很多那个年代的老教师,都有过出国的经历,但是出去以前,都是大学毕业以后就走了。他们在上清华的时候,上大学的时候,并不能上英语课,我父亲是如此,我很多的师兄,很多的父辈,包括朱溶基副总理,他比我高两班,他清华也没有上英语课,都是中学学的英语。这些例子是很多的。我们中国教育历史上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高中毕业生基本上就过关了。大学就是用英语了,没有上英语课。所以这个问题,为什么做到这一条,因为我们当时的英语教学是符合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
  当时每天早上校园里面都是一片朗读声,老师要求我们用英语写日记,写作文,然后个别的课程用英语的教材,或者用英语来讲。所以我们做有些做数学题,我们都能用英语写。所以上大学以后,我们都能用英语做作业。
  我是50年上清华的,当时我们班上不全都是沿海地区的,相当多从四川、贵州内地来的学生,英语也很好。没有一个人说看不懂英语教材,听不懂英语课。当时没有任何什么的“快译通”等等,连收音机都是那种电子管的大收音机。也就是说,我们中国教育史上有很长的时期是我国中国的老师教中国的学生,能够在很轻松的情况下,负担也不是很重,使中学生基本具备这个能力,上大学的时候就不用学什么英语。这个是事实,大家可以在周围的很多学校里面调查一下。这个问题把英语学好,这个问题在教育史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解决了,但是现在已经发展了。
  大学可以开选修课,而不是学基础英语。大学英语是基础英语,是中学英语的延伸,这是一个怪胎。这个问题不是说没有解决,是已经解决了。
  但是现在变成了很难解决的问题。我虽然在系里面做一些管理工作,我从77届一直教英语到01年,我带了1万多个学生,而且我在每个班上都做调查,什么学校毕业的,情况怎么样。我看了一下,除了西藏、新疆之外,他们这些学生经常给我交换这些看法,虽然考上清华了,英语不一定很好,有学的很好的,也有学的很差的。我对学生有一个了解,我在第一线非常感觉到我们教师改革的脉搏,很明确的感觉到,从80年代中期,英语教学就发生了变化,后来比较清楚了,这个变化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成立以后。开始了英语教育的应试教育,越演越厉。现在你看,全都是应试教育的材料,应试教育的变化,新华书店的反应是非常明显的。在班上学生不愿意念课文了,班上全部是背词汇,然后做模拟题,不仅英语课上做,到专业课上也做。所以专业课老师说,英语课冲击了专业课的学习。后来发现是应试的东西冲击了全校的学生。而且这种冲击非常厉害。有人说几乎一半的时间在学英语,这就是应试的东西。
  学习感觉到,英语是干什么的呢?就是英语考试,从中学开始,就是中考、高考、然后一模、二模、大学四六级,就是完全为了下一次考试来学习。英语学习从小学开始一直要学到博士,有硕士研究生英语而且博士英语,而且博士还是有基础的,所以我们很奇怪。所以应试教育以后英语变成学习时间最长,家长花的钱最多,学生花的时间最多而效率最低的一门课程。这是本身造成的吗?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应试教育不仅影响到了英语的水平,而且影响到了汉语的水平,中文水平为什么下降?也是因为应试教育。这就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
  我是在第一线教学,所以这个变化就是80年代中期开始。这个问题,据我们了解,很多老教师,也了解到,中关村的很多高等学校资深教授、老教师对这个问题是不断的向上级部门反映意见,但是收效甚微。我在每一班上,每一个学期学完之后,请学生提意见。学生里面相当多的是对设置这些考试提出批评意见,认为完全是应试,培养应试能力,考完之后完全就忘了,但是能力没有提高。后来我把学生写的,因为都是有名有姓的,全部送给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整整看了两个星期,写了一个报告,送给清华大学所有的校长和教务主任,清华大学当时有一个外语教学委员会,他们又搞了一次测试做调查,最后学校告诉我说,根据他们教务处的调查,根据各个系的意见,最后校务委员会一致同意,同四六级考试脱钩。这是在90年代初期实行的,脱钩已经十几年了。
  我们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对这个问题态度非常鲜明。外语系的老师出去参加会议,必须明确的表示对四六级的看法。因为这一点同我们正规教学是两股跑的火车,不是提高语言能力,完全是搞应试能力。有人说,外面社会上还是很拥护四、六级考试,现在很多人还是不了解情况。因为他本身并不了解英语水平,了解的人,后来觉得上当了。有一个单位是外资企业,工作时候要求都是用英语,后来招了一些学生,都是六级,后来进去了之后,做了一个测试,最后让他们翻译一下看,只有两三个人翻译的能看,其他的都不知道是什么。这种事情是很多的。
  最近北京市很著名的一个杂志上登了一个很著名的东西,北京市有六位外教参加了05年的高考,满分是150分,这六个外教平均分是71分。外教考完之后就问我们,你们这是考英语吗?我国中国的英语考试考倒了我们的外教,而我们中国的学生考到140多分,我就说那些高分得学习,我班上也有,看书也看不懂,翻译东西就是翻译不出来是什么,但是考试能考到130、140。这就是我们的四、六级。还有两位外交官,在国外长期工作,带了孩子回来,孩子一直在美国上学,转学回来,英语考试不及格。而我们那些考的很高的学生,跟他的英语水平差多了。
  我们想一想,我们几千万的青少年学生,每天都在为这个而奋斗。青春年华都放在这个上面,英语变成中小学,还有初中、高中生中考、高考很难的一个问题。怎么造成的呢?大家提了那么多意见,那么听不进去,而且不愿意改变。有人提的比较尖锐一点:说叫做垄断加暴力。我说不要说得那么绝,可以说:权力加利益。因为权力掌握在手里,中考高考必须按照这个作,我去过很多中学,中考在做什么,每年都是根据前几年的题,然后自己再做一批题,后来用计算机做,建立一个题库,让学生自己在里面日夜奋斗,就是人机大战。你不走这个路子行吗?
  为什么还有利益?现在有一个新的行业,就是考试经济,考试行业。英语考试是最赚钱的。从上到下,这样的高端利润他愿意放弃吗?所以权力加利益就使得英语教学变成了学生时间最长,效率最低。有班上有好的,很多同学说,根本不是他学出来的,因为爸爸妈妈是相关行业的,还有一些是冲刺班出来的。有些人提出来,新东方不错,干脆让清华的学生到新东方上课吧。当然我们学校是不会同意的。
  英语问题难解决,问题在这里。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当前英语教学里面,英语教学里面不是教学法的问题,而是什么语法、听、说等等讨论教学法的问题,也不是测试里面是主观题客观题怎么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我们英语界本身的问题,我们感觉到在第一线的英语教学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现在虽说还要强化,就是积分制了,给学生的压力更大了。你这个办法学完之后,很多学生的英语还不过关。
  本来很容易的问题,变得很难了。怎么解决?我觉得既然是这么一个矛盾,不是英语界,也不是英语院系,也不是教师对教学法的讨论,你想北京市那么多高等院校,那么多老师,不知道理工大学吴老师好象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所以这些问题,我觉得总关这些主要的大学,资深的教授,老师有那么普遍的看法,我觉得教育部门应该很认真的听取这个意见,但是现在是听意见无效,或者是效率无效,没有什么效果。所以我有一个建议,我建议我们在座的人大代表,还有很多新闻媒体,是不是建议这个问题人大常委会要进行干预,因为人大常委会有监督国家行政部门的义务。就是人大常委会要来研究一下全国的中学、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为什么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难?做一些调查研究。
  我建议调查怎么开始呢?第一个人大常委会组织几批外国人,包括外教,请他们参加高考,看他们考多少分。第二考试请教育部的正副部长、司局长来参加高考,他们来体会一下这个考试是什么考试。他们估计都是大学生了,很多都有出国的经历,让他们来说说我们的学生每天为这个奋斗值得不值得。我觉得考完以后,共同语言会多一些,然后再组织讨论。
  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不仅牵涉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而且影响到我们培养人的质量。我就提这么一些看法,供在座的专家参考。谢谢大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铁路学校好不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