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取代择校会让教育这块蛋糕让dopa说中文视频分得更公平吗?

择校费的是与非
择校费,从身份歧视到择校收费
人们对择校费的关注,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择校费最初被人屡屡提及是因为打工子弟在城市的入学问题,过去的规定是儿童应在户籍所在地入学,因此在城市没有户籍的外来人口子女,要在城市入学就面临交纳择校费的问题,严格来说这并非“选择学校”而付出的成本,而是一种对外来人口的身份歧视,是必须坚决反对的。
而随着八十年代“婴儿潮”人口高峰的退潮,城乡中小学入学人数都正在迎来持续的低谷,大量中小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而合并或停办,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小学也纷纷对外来人口子弟敞开了大门。“就近入学”逐渐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政策,这个时候择校费开始回归其字面意思,成为选择“就近”之外,那些更好的学校而付出的费用。
“学区房”取代“择校费”不是好办法
随着就近入学的贯彻,在城市里“划分学区”开始成为其配套措施:每一所中小学都覆盖一定的“学区”范围,只有居住在学区内的居民子女才有资格进入该学校读书,在学区之外的学生,则因不符合“就近”而被挡在门外。于是“学区房”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人们发现,在很多地方学区房都比普通房子贵20%左右,在北京某些“优质中小学”覆盖内的学区房,甚至可以比马路对面的建筑条件差不多的非学区房贵五六千元。
然而,既然就近入学,显然租房者也应该有权入读离住所最近的学校,而不是只有买“学区房”的人才能入学。对此的辩解也不无道理,“如果不用学区房限制,那么人们都会往最好的学校挤,好学校装不下”。原因在于,优质教育的资源始终是稀缺的,没有择校费,就有学区房,两者的关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对优质教育的竞争是无法消除的
显然,禁止择校费在事实上不能消灭人们对好学校的竞争,甚至也不能减少人们为之付出的价格,同样还是为了择校而付出的成本,只是不交给学校,交给政府和开发商而已。
问题是,这些学区房身上的附加值,不是由于社区治理以及房子本身的质量产生的,而是其社区附近的优质教育产生的。严格执行学区房而禁止自主择校的话,学校就不因为其办学质量良好而获得激励,政府和开发商却因此把房子卖出更高的价格,这是一种资源的错配。
政府保障教育公平,也要让市场保障教育竞争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义务教育的公平
什么是教育公平?一般说来,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受教育机会公平。其二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后者是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方法的问题,意义比较宽泛。人们一般关注的教育公平主要是前者,即受教育机会的问题。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对义务教育的要求,虽然初中毕业之后,个人已经不再负有接受教育的义务,但教育部并不是“义务教育部”,它仍然有义务保障公民在初中毕业以后的受教育过程中被公平的对待。
入学选择机制无损教育公平
一切资源都具有稀缺性,教育资源同样如此,因为我们即使能够实现人人读大学,也不可能实现人人读名牌大学。因此谁能享受这些教育资源,就有相应的选择机制,而无论是凭经济实力还是考试成绩,并不构成对教育公平的损害。
禁止择校费,或者禁止中小学搞入学考试,则是出于对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的狭隘理解,似乎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无差别的接受教育,但只要超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差别就是可以容忍的。如果入学考试不符合教育公平,那么难道高考是一项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吗?
无竞争的公平是伪公平
在公认教育公平程度最高的英美,不仅有“名牌中学”和中学入学考试,甚至还有跟大学排名一样的全国中学排名。学校的竞争并不影响教育公平,它是教育水平提高的促进力量。
解决教育公平,应以消除教育歧视为主。在政府层面平等对待一切学校的同时,也要允许学校自主竞争,而择校费和入学考试是竞争的必然结果。较为理想的状况是,国家更多的扶助“弱者”,让那些交不起择校费,通不过名牌中学的入学考试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较好的教育。
中国人的一生确实很辛苦,几乎从五岁就要开始考试开始竞争,这确实很残酷,但这不仅仅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的面点师与教授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不再是天渊之别,我们才可以不用担心人生输在起跑线上。
加分政策应该尽快的、彻底的取消
名校纷纷用“择校费”聚拢钱财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本期责编:版权所有 & 中国网·东海资讯 监督电话:025-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法律顾问: |
|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中国教育改革:就近入学正取代择校 蛋糕分得更公平
导读:这一切均得益于从2014年开始的、北京等多个大城市推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改革举措。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7部委《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5年来,教育以改革促公平、添活力:义务教育方面,大城市的孩子统一就近入学,择校、托人逐渐成为历史,贫困地区的教学条件、教师待遇也在改善、提升;高等教育方面,“育分”转向“育人”,文理分科、一考定终身逐渐淡出,考生有了更多选择,高校则得以松绑减负;职业教育方面,国家加大资助力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在于改革。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5年来,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公平、以改革提质量、以改革添活力。改革,成为教育事业5年来最重要的关键词。
义务教育:补上短板、教育扶贫,稳步推进资源均衡化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公平是最重要的价值追求。过去5年间,大城市的“择校热”及贫困地区的教育薄弱问题,因为一系列改革举措而取得了显著改善。
2014年7月,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孙先生得知孩子可以升入陈经纶中学读书,喜出望外。“孩子成绩一般,没想能被随机派位到一所优质中学!”
几年前的北京,每到义务教育入学季,找门路、拼关系、托人情,是家长们的“必修课”。从去年开始,“择校”这个词也逐渐很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就近入学政策。
这一切均得益于从2014年开始的、北京等多个大城市推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改革举措。为保证过程透明,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投入使用,记录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并纳入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每个孩子该就近去哪所学校,一目了然。不正常的流动如何产生、从哪个环节产生,也都能够进行监控。
除了分好“蛋糕”,还要做大“蛋糕”,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在内的多个大城市,从横、纵两个维度盘活存量、激发增量:横向,包括打造学区联盟、大校年级组制、教育集团,积极扩展优质学校的服务半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纵向,主要是打通学段、建设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推进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
不只大城市,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化、教育扶贫,也在扎实推进。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的代乾教学点,在海拔3400多米的雪山深处,仅有13名学生。“以前,这里条件艰苦。‘全面改薄’以后,学校条件好转,新安装的热水锅炉供暖系统24小时恒温,暖和极了。最重要的是,教师待遇显著提升,老师们肯留下来了。”在代乾教学点28年的藏语老师张拉毛东智介绍。
而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所所为贫困儿童提供的思源学校拔地而起,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教育扶贫。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7部委《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教育经费保障、乡村学校建设、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高等教育:从单纯看分走向全面育人,高校松绑减负
高考有着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属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最受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之一。
2014年9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改革的方向是追求公平与科学,从“单纯育分”调整为“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同时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文理分科、一考定终身逐步淡出舞台,更多的选择权被交还给了学生。一个个新气象,共同构成了高考改革的新维度。
此外,《实施意见》既进行了顶层的制度设计,又规定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改革步骤。自《实施意见》颁布以来,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先后颁布了本地区改革方案。2017年,在上海、浙江两个试点地区,第一批学生按新方案进行“新高考”。其他各省则将分批进入方案实施。教育部还明确了减少奖励性加分,连续增加“985”和“211”高校在连片贫困地区的招生名额,并发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建立和完善教育综合评价制度进行探索。
高考招录方式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方式的优化。浙江、上海的高中,教学活动已经变得大为不同,开始全面实行“走班制”。与此同时,随着综合素质考核的权重加大,一些小学、初中提早动起来,北京市各小学纷纷推出“乐考”与“乐学”,代替传统的评价与教学方式,考场变身“采摘园”,考分变成“小星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2017年4月,《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意味着,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学科专业、编制、岗位、进人用人、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将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给高校松绑减负。
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体系框架,逐步推进免除学杂费政策
今年7月初,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界人士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唐山。在这里,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成功举办,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官员、职教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等约500人齐聚于此,通过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唐山声明》。
在这份声明的背后,是中国职业教育不断深入的改革实践。
“首先是基本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介绍,“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年)》发布,提出要形成适应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能够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的框架目前已基本形成。”
“其次是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和质量大幅度提升。”王继平说,“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在90%以上。”
职业教育在促进公平方面的作用,也在大幅度提升。家庭困难的吉林信息工程学校邵文骞,凭着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方面的出色表现,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竞赛中获得佳绩,让困窘的家庭看到了新希望。“感谢国家的资助政策,让我不会因为学费担忧,还学到了一技之长。”邵文骞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对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资助力度,提出“十三五”时期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职校学生还可以获得助学金的支持。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等也有了长足进步。而这一切,均是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所取得的可贵成果。
编辑: 小娜
重庆手机台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就近入学正在取代择校&逐步淡化一考定终身&职教体系基本形成
教育改革&蛋糕分得更公平(纵横对比看民生?教育③)
本报记者&&赵婀娜
日05:27&&来源:
  核心阅读
  5年来,教育以改革促公平、添活力:义务教育方面,大城市的孩子统一就近入学,择校、托人逐渐成为历史,贫困地区的教学条件、教师待遇也在改善、提升;高等教育方面,“育分”转向“育人”,文理分科、一考定终身逐渐淡出,考生有了更多选择,高校则得以松绑减负;职业教育方面,国家加大资助力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在于改革。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5年来,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公平、以改革提质量、以改革添活力。改革,成为教育事业5年来最重要的关键词。
  义务教育:补上短板、教育扶贫,稳步推进资源均衡化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公平是最重要的价值追求。过去5年间,大城市的“择校热”及贫困地区的教育薄弱问题,因为一系列改革举措而取得了显著改善。
  2014年7月,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孙先生得知孩子可以升入陈经纶中学读书,喜出望外。“孩子成绩一般,没想能被随机派位到一所优质中学!”
  几年前的北京,每到义务教育入学季,找门路、拼关系、托人情,是家长们的“必修课”。从去年开始,“择校”这个词也逐渐很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就近入学政策。
  这一切均得益于从2014年开始的、北京等多个大城市推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改革举措。为保证过程透明,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投入使用,记录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并纳入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每个孩子该就近去哪所学校,一目了然。不正常的流动如何产生、从哪个环节产生,也都能够进行监控。
  除了分好“蛋糕”,还要做大“蛋糕”,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在内的多个大城市,从横、纵两个维度盘活存量、激发增量:横向,包括打造学区联盟、大校年级组制、教育集团,积极扩展优质学校的服务半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纵向,主要是打通学段、建设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推进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
  不只大城市,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化、教育扶贫,也在扎实推进。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乡的代乾教学点,在海拔3400多米的雪山深处,仅有13名学生。“以前,这里条件艰苦。‘全面改薄’以后,学校条件好转,新安装的热水锅炉供暖系统24小时恒温,暖和极了。最重要的是,教师待遇显著提升,老师们肯留下来了。”在代乾教学点28年的藏语老师张拉毛东智介绍。
  而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所所为贫困儿童提供的思源学校拔地而起,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教育扶贫。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7部委《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教育经费保障、乡村学校建设、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高等教育:从单纯看分走向全面育人,高校松绑减负
  高考有着基础教育“指挥棒”的特殊属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最受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之一。
  2014年9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改革的方向是追求公平与科学,从“单纯育分”调整为“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同时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文理分科、一考定终身逐步淡出舞台,更多的选择权被交还给了学生。一个个新气象,共同构成了高考改革的新维度。
  此外,《实施意见》既进行了顶层的制度设计,又规定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改革步骤。自《实施意见》颁布以来,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先后颁布了本地区改革方案。2017年,在上海、浙江两个试点地区,第一批学生按新方案进行“新高考”。其他各省则将分批进入方案实施。教育部还明确了减少奖励性加分,连续增加“985”和“211”高校在连片贫困地区的招生名额,并发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建立和完善教育综合评价制度进行探索。
  高考招录方式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方式的优化。浙江、上海的高中,教学活动已经变得大为不同,开始全面实行“走班制”。与此同时,随着综合素质考核的权重加大,一些小学、初中提早动起来,北京市各小学纷纷推出“乐考”与“乐学”,代替传统的评价与教学方式,考场变身“采摘园”,考分变成“小星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2017年4月,《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意味着,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学科专业、编制、岗位、进人用人、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将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给高校松绑减负。
  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体系框架,逐步推进免除学杂费政策
  今年7月初,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界人士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唐山。在这里,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成功举办,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官员、职教机构和国际组织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等约500人齐聚于此,通过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唐山声明》。
  在这份声明的背后,是中国职业教育不断深入的改革实践。
  “首先是基本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介绍,“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年)》发布,提出要形成适应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能够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的框架目前已基本形成。”
  “其次是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和质量大幅度提升。”王继平说,“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在90%以上。”
  职业教育在促进公平方面的作用,也在大幅度提升。家庭困难的吉林信息工程学校邵文骞,凭着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方面的出色表现,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竞赛中获得佳绩,让困窘的家庭看到了新希望。“感谢国家的资助政策,让我不会因为学费担忧,还学到了一技之长。”邵文骞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对接受职业教育学生的资助力度,提出“十三五”时期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职校学生还可以获得助学金的支持。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等也有了长足进步。而这一切,均是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所取得的可贵成果。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曹昆)
全国各地2017高考分数线及分数段分布情况
目前,2017年全国各省区市录取控制线、分数段分布情况正在陆续发布。志愿不会报?免费在线提问帮帮团专家,等你来问!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将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
根据《意见》实施改革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将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校,可采取联合评审的方式。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就近入学政策 哈尔滨成为重点改革市
编辑:lgzxmn 来源:黑龙江日报 发布时间: 08:35 &&[]&[
黑龙江日报12月17日讯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教育部准备近期出台关于做好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的通知,要求有关地区完善有关政策遏制“择校热”,不允许拿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哈尔滨市名列19个重点改革的大城市之中。
据了解,哈市从2009年开始实行省重点配额政策,2010年要求公办初中不得招收择校生,今年还提出从明年开始“小升初”将禁止民办学校通过文化课考试招生,这些政策都有效遏制了愈演愈烈的“择校热”。但记者发现,仍有不少家长会为孩子择校,“择校热”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在教育资源仍不均衡的情况下,就近入学政策让家长喜忧参半。
追逐优质教育资源让择校比就近入学更“热”
事实上,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并非新政,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日起施行。其中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但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曾表示,虽然义务教育法对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早有规定,但执行得并不好。
侯先生女儿今年读初三,“小升初”那年正赶上哈市公办初中不再招收择校生并进一步提高省重点配额比例。侯先生选择让女儿通过考试上了哈工大附中,他说,“不能选择好的公办校,就只能选择民办校。虽然配额政策可以让普通初中的学生更多的考入省重点高中,但我仍想让女儿在初中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免上了省重点高中也跟不上。”
在采访中,抱有此类想法的家长很多,为了追逐优质教育资源,不少家长宁可放弃家门口的学校,让孩子“长途跋涉”上名校。
还有不少家长通过购买学区房来“择校”。明年孩子就要上初中的黄秀春女士告诉记者,孩子3岁的时候,她就买了一套学区房,价格是当时哈尔滨同面积非学区房的4倍多,不过她觉得很值得。“就近入学,禁止择校都喊了这么多年了,但只要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这种情况就难以改变。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了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总会有办法。”
不看证书不考试家长担心公平性
教育部要求“不允许拿着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升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省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董宏华认为,不允许小升初择校,不以培优证书作为选拔学生的参考,将发挥很好的导向作用。“社会上过于强调培训证书,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沉重负担,也不利于学生的选拔。”
其实今年10月份,哈市教育局就提出从明年开始禁止民办学校通过文化课考试招生。不过很多学生家长并不买账。继红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苦笑着说,“不考孩子了,是不是就要考家长的‘能量’了啊?”哈市和平小学的家长则直言不讳,“如果不靠孩子的‘证书’竞争,而是凭家长找‘关系’来选拔,对普通家庭不是更不公平吗?”
采访中,很多家长都有着类似的担忧,在不少家长看来,“免试入学”并不意味着孩子始于“同一起跑线”,他们十分担心取消“硬性考核”后,会带来入学不公平问题。
一位民办初中的老师私下对记者说,“在高考和盈利两大指挥棒面前,私立初中肯定想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算不考文化课了,不看奥数成绩了,也一定会用某种方式来考核孩子的学习成绩。”
因此,尽管从明年开始,哈市无论公办校还是民办校都不准以各种证书为报名的参照条件或开展任何形式的考试,家长还是不放心,总觉得让孩子多学些“知识”,多获得一些证书比较保险。
对此,哈市教育局负责人说,“哈市明年将出台禁止民办学校通过文化课考试招生的具体政策,会保证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不走样并公平公正。”
遏制“择校热”根本还要教育均衡
采访中,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关键不在于“就近”“免试”,而在于“均衡”。只有切实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择校热”的内在驱动力。
曾经对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均等化有过专门研究的范佳玉表示,目前,哈市教育部门出台的省重点高中配额政策以及要求初中校长、教师定期轮岗流动办法对促进教育均衡起到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教育部门还应下更大决心推进教育均衡改革,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资源配置差异。
对此,省教育厅厅长徐梅表示,我省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提高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校长管理制度和资源均衡配置机制。还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到2015年,100%的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75%的中小学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70%的师生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还会争取以立法形式规范办学行为,解决择校问题。有专家认为,省教育厅的做法是在做大我省优质教育资源这块蛋糕。“蛋糕做大了,每个人都能分到满意的教育资源,择校问题自然就会解决。”
| 版权声明 |
版权所有: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 技术支持:龙广在线网站编辑部
黑ICP备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80614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让蛋糕更松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