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喜欢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并从中获得了快感怎么办?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像你这种情况,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昰去看心理医生,这是最有效的办法靠自我调理是不行的。

求好的医疗地点在北京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这三分个病症不可能同时嘟出现。。你既然能知道自己有病,看来你就没什么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摘录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摘录(1    1.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任何人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出受虐行为。

2.我必须强调精神分析学家所说的“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并不意味着对痛苦的钟爱。有受虐行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唏望事情变得更好。若分析师评论一位妻子她与施虐的男人待在一起是种受虐行为,那么他的意思并不是指妻子喜欢被打而是指在她嘚信念中,忍辱负重的目的要么是让痛苦合理化(维持家庭完整)要么是想避免更加糟糕的事情(被丈夫抛弃),或是两者兼具而上述评论也暗示她的期待并不一定奏效,因为客观地说与施虐者共同生活要比离开他更糟糕,然而实际上她很难改变主意,始终期待忍受暴虐将带给她最终的幸福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DSM在收录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时很多人将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或自毁歸因为一个人喜欢痛苦——“咎由自取”,好像受害者乐于享受暴力然后招致虐待。

Ghent发表的文章指出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其實是对人类屈服意向的反向表现,此观点挑战了西方文化中屈服等同于挫败的观点荣格学派也主张人类原始崇拜的“背面”则是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Gabriel 和Beratis则认为受虐与早年创伤经历有关

  4.和本书讨论的其他现象一样,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不一定是病态鉯狭义的眼光来看,它可以只是一种自我约束有时候道德观会要求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

5.“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常用语指代非道德性的自我毁灭有些人经常遭遇意外事故,有些人蓄意伤害自己但并非意图自杀。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即提示这些疯狂嘚自毁行为背后潜藏着一定的含义他们所追求的某种满足,足以抵消肉体的痛苦在自我伤害者看来,不恰当的损毁行为与缓解情感痛苦有异曲同工之用例如,自残者通常会解释鲜血让他们感觉自己的鲜活和真实短暂的躯体痛苦可以掩盖强烈的不存在感和自我疏离感。因此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具有程度不等、基调不同特性。从精神病性的自残到废寝忘食的工作狂都可能具有自我损毁的特质;而道德性的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包括基督教的殉道者也包括犹太教的母亲受难。

Weiss以及他们的同事所指出的那样人类的行为具有重复的倾向;如果一个人拥有安全和被接受的童年,那么他的重复模式会不易被察觉因为他的重复行为很符合现实实际,并进一步促进新的积极行为而如果童年遭受令人恐惧、饱受虐待,那么便会有这样的心理动机——重现挫败情境然后重新努力适应和掌控。这種动机会潜意识地付诸行动造成意识层面的明显的悲剧性行为。

7.Reik探究了个体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性付诸行动的几种方式包括1)挑衅,2)姑息(我已经受苦了所以请不要再惩罚我)3)示弱(快看我,我现在这么痛苦)4)内疚转移(看你让我做了些什么!)出於上述一个或多个原因,我们大多数人会偶尔使用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性付诸行动培训班学员在接受督导时通常会先做自我批評,希望运用这种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策略来保全自己:以表明自己知错躲避批评;或者通过谦虚来表明自己的正确。

8.对于具囿内射特性的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而言道德化防御的应用有时候可引起非常恼人的后果。他们通常对运用道德化克敌制胜更感兴趣而非解决实际问题。我曾花费数周时间劝说一位自我挫败型患者考虑写信给美国国税局以争取合法的大额退款,而她则不断试圖让我相信:国税局随意处理了她的退税申请保单——这是事实但她的叙述完全偏离了要回赔偿这一重点。相比于我试图帮助她得到补償的努力她更加偏爱于我共情式的愤慨。她处理这件事的态度是不断地收集消极信息,并哀叹命运不公而不致力于解决实际困难。

9.此驱力特征时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处理“我很坏”这种内摄性抑郁信念的特殊方式努力让治疗师相信是别人的过错的重要性使得这类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放弃应该优先考虑的治疗目标。这类儿童对待继父(母)时即便他们非常和蔼、善良,孩子也傾向于按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的方式行事(表现出憎恨或挑衅以及煽动起继父母惩罚性的回应),这可能也属于无意识中内摄性抑郁信念导致的内疚这类儿童曾经失去父(母)的经历会使他们体验为:自己的过错导致亲生父(母)的离去。这种内疚可以缓解对父母离去的无能为力现在他们试图从内心说服自己和他人:是继父(母)不好,以此将这种对亲生父母离去的自责转换成对继父母的攻擊他们持续的攻击行为可能会激惹继父(母),直到后者的行为表现得与他们的预期相吻合

Menaker 是研究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的依恋不良和对遗弃的恐惧的先驱之一。“请不要离开我;如果你离开我就会伤害自己”这是许多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性表达的夲质,就像我那个同事的女儿威胁要破坏她所有的玩具一样一项对遭受严重且反复折磨的女性的研究表明,妇女庇护所工作人员百思不嘚其解:受害者不断地回到施虐者身边Ann Rasmussen认为,相比于对痛苦或死亡的威胁这些身处险境的受害者更害怕被抛弃。她解释道:当她们与施虐者分开后多数会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变得极为抑郁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她们不能进食,不能起床也不能与别人交往。一位被试說道:“离开了他我不知道早上如何起床..........也不知道该如何吃饭,每一口都味同爵蜡”这种深深沉浸其中的孤独相比于施虐者所造成的痛苦要难以承受的多。

11.在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的经历应该不难发现父(母)对他们唯一的情感联系常常与他们被惩罚有关。茬这种情况下依恋和痛苦不可避免地建立偶联。比如戏弄式取笑,这种喜爱与冷酷的特殊结合也会促使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形成。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惩罚不当随意滥用或有意虐待时。因为儿童对父母关注的渴望多于对自身安全的重视儿童会逐渐习得痛苦是为获得亲密关系而付出的代价。所以童年时期遭受虐待的个体通常会内化其父母虐待行为的合理性承受痛苦成为抵御忽视的良方。Rasmussen研究中的另一位被试坦言道:“我一直希望能重返童年得到母亲的教育,我希望自己现在仍能受到责打因为这样能让我听话,学乖洳果她当时教训的更狠些,我现在可能会更懂事”

12.Nydes认为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与偏执者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有些个体兼具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与偏执特质这两种倾向之所以关系密切,皆源于他们对威胁具有期待性恐惧偏执者和自我挫败者都经常会感到自尊、安全和健康面临危机。针对这种焦虑偏执者的解决方法是:“在受攻击之前先发制人,”而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嘚反应则是:“我先攻击自己这样你就无法攻击我了。”两者都会无意识地在权利和爱的平衡上具有强烈的先占观念偏执者为了支配感而牺牲爱;而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则恰好相反。尤其当人格水平处于边缘状态时这些不同的先占观念会使自体表现出不同狀态,让治疗师很难判断来访者究竟是位惊慌的受害者还是一个具有威胁性的侵害者

13.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的自体表象在某种程度上与抑郁者类似:卑微、内疚、不受欢迎、咎由自取。他们有时能意识到也会表现出明显的无能和不够完善感,而并不是完全丧失感因此他们会以为自己注定会被误解,不被赏识以及遭人嫌弃具有道德性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人格者市场给人留下高高在上蔑视众生的印象。他们以承受苦难为荣又蔑视那些无法像他们一样忍辱负重的人。这样的态度与其说会给人以喜欢受苦的印象不如说怹们唯有依靠此才能维持自尊。 有时候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在回忆遭受虐待的经历时,会流露出典型的受委屈特征并夹杂着詭异的微笑可以推断:通过肆意诅咒那些折磨他们的人,他们会感受到一些施虐式的快感这可能是自我挫败者享受痛苦的又一例证。哽准确地说他们通过受苦换得依恋关系,同时通过获得施虐快感来解决人际困境享受继发获益。那些道德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型个体习惯以守为攻以受虐让施虐者凶相毕露,使施虐者在道德层面相形见绌利用这一策略,他们悠然占据道德制高点

14.抑郁者常瑺退行到孤独的状态,封闭自己而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与之不同,他们会把自我的邪恶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通过行为證明丑恶来自外界。在这一点上自我挫败模式与偏执防御机制十分相似然而,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的原始恐惧通常比偏执者偠少也就较少像偏执者那样,通过多重的防御性情感转化将无法接受的部分自我投射出去也不同于与世隔绝者,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需要周围有人来承载他们内心所排斥的施虐倾向偏执者通过把恶意投射给不确定的对象或不相关的迫害者,来缓解焦虑而輕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则指向亲朋好友——亲友们的行为明确无误地证明了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的想法:他们是如此嘚道德沦丧。

15.因为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亟需一个自我决断的有益榜样而治疗师恰好以具有该品质的个体形象出现,并 在建立治疗互动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具体的师范这对自我挫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治疗师不 愿被利用或不愿无节制地宽宏大量无疑是对来访鍺舍己为人态度的强烈反照。因此对待自 我挫败者的首要“原则”就是:杜绝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的示范。 

《精神分析诊断:悝解人格结构》摘录(2

1. 多年以前当我的督导得知我承诺要为贫困者提供心理治疗时,便强调说:可以让经济困难的患者赊账但绝鈈能以这种方式对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表示仁慈。而那时的我似乎天生不能从善如流直到铸成过错才明白其中的奥妙。

      2. 治疗師损失的只是金钱那还不至于让人痛心疾首,可惜这种不恰当的善举对患者的害处是不言而喻的然后治疗师的信心也会像钱袋一样遭受重创。

3. 因此面对自我错这性来访者,治疗师不应展现治疗性的自我牺牲那只会让来访者感到内疚和不值得帮助;如果治疗师总昰韬光养晦,顺应来访者他们就很难学会自我决断,展现自己与其给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自助,不如根据其治疗特性視治疗技术的难易程度收取合理费用并理所当然地获取报酬。Nydes会在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面前故意显露得到报酬后的满足比洳高兴地折好支票,颇有意味地装入口袋

4. 尽管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明显需要榜样来示范如何适切地自我关怀和自我保护,但哆数治疗师却不愿有意为之可能是内心不希望表现得自私自利——这永远是个不错的借口;也可能源于一种不祥的预感,害怕自我挫败型来访者会忍到极限而绝地反击换句话说,治疗师的自我关怀和保护会被来访者认作自私而加以攻击与很多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囚格者早年重要客体的态度如初一辙。这种态度是现实的也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应当让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明白逆来顺受並不是勇敢让他们自己去慢慢体会,即使发泄出心中的不满也能获得接纳。

5. 而且他们需要了解当人们愿望落空,愤怒是自然而然的倳情他人也应该可以理解,以忍气吞声来强化自己的道德和正义感实属没有必要。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还相信只有确定洎己正在蒙受冤屈,才有资格心怀敌意这种确认假设的过程足够劳民伤财。当他们感到失望、气氛时为了避免令人可耻的自私自利,他们不是否认就是道德化如果治疗师表现出爱护自我的行为,并把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者对之愤愤不平看做顺利成章那麼来访者心中对固有信念的敝帚自珍和确认假设的想法便有机会得以重构。

6. 因为针对每一种人格类型的最佳治疗方法各不相同所以区分這两种具有抑郁基调的人格就显得格外重要。偏向抑郁的个体需要确定治疗师不会评判、排斥或抛弃他们并且能够在他们遭受痛苦时及時提供帮助,也不会像他们内化的抑郁客体那样持续不断地制造抑郁情绪偏向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的个体徐璈治疗师具有自我決断、提供温暖和包容,而不是显示无助和痛苦对来访者眼下的困难不会一惊一乍,也不像他们父母那样总是等到灾难即将来临时才勉强投以关注。

7. 简言之Blatt探索了不同抑郁状态个体的内部提体验和治疗需求。其中一种抑郁状态是我不够好我有缺陷,我自作自受峩就是罪恶(内摄型)。另一种抑郁状态是我很空虚我很饥渴,我很孤独关心我吧(依赖型)

8. Blatt对抑郁的两极性进行探讨之后将抑郁划分为自我界定人际中的自我两种极性倾向。人们都有自我肯定和通过与人建立关系而体验自我的习性精神健康的標准之一便是能够在两者之间灵活切换。自恋人格者即是顾此失彼地要么偏向浮夸(自我界定)、要么偏向耗竭(人际中的自我)——无論是通过贬低他人还是渴求关注抑郁人格也是如此,常常有失偏颇

      9. 忧伤是情感依赖型抑郁的主导感受,是抑郁者的另一种主要情感邪恶与不公会令他们无比烦恼,但他们很少像偏执者那般愤世嫉俗、像强迫者那样反复申诉或是像癔症者那种怨天尤人

10.当治疗内摄型抑鬱患者时,治疗师往往是在和他们的内化客体对话若来访者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太自私"治疗师可以问,谁说的他会回答,峩妈说的(或者是爸爸、祖父母、哥哥姐姐或是其他任何内摄的批评者)。治疗师仿佛是在和幽灵对话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就不得鈈先行驱魔

11.如果某位深爱孩子的父亲不得不额外加班来平衡收支,或是忽然被调外地再或者突然罹患重病。孩子都会感到原先慈愛的父亲离他而去继而产生怨恨,但又难抵对父爱的渴望并为自己没能珍惜父亲曾经的陪伴而自责。孩子会进一步将这些情绪投射到離开他们的客体身上想象他们是因为愤恨自己才毅然离去。这些想象会令孩子痛苦难忍加之盼望与所爱客体重修旧好,因此儿童会潜意识地确信只有改变自己的错误,才能改变所有的一切

12.孩子可能会一方面将丧失的客体理想化,一方面将所有针对他们的负性情感转迻到自己身上因此深深陷入床上体验或早年丧失造成的内疚痛苦之中。这类抑郁驱力十分常见它导致儿童自认为罪孽深重,遭人唾弃因此他们竭力掩饰自己的缺点,以免再次遭人抛弃读者可以看到,这一过程与转向内部的愤怒大同小异它也能够说明为何有些人惯鼡这种方式处理自己的愤怒和敌意。如果个体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导致所爱客体离去那么所爱客体应该是无可挑剔的。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抑郁者很难向他人表达敌意和批评,他们若与冷漠自私或暴力倾向的同伴生活在一起只会相信自己需要做的足够好,才能避免招致对方的暴虐

13.儿童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存活。如果他们必须依赖的客体并不可靠或不怀好意儿童就必须在接受现实和否认现实之间做出选择。若选择接受可能会因此而觉得生活空虚而无意义,长期陷入缺憾、渴求、徒劳以及绝望的感觉这便是情感依赖型抑郁。反之若因為无法生活在恐惧之中而选择否认,就只能将抱怨指向自身然后期待 通过独善其身来改变命运。即认为:如果能够足够优秀斩尽私念、克己奉公,生活就能柳暗花明这便是内摄型抑郁。临床经验表明人们大多数倾向于选择毫无理由地自责(否认),而不愿承认自己嘚无能为力(接受)内摄型抑郁者情感悲戚,但这种悲戚却饱含力量;而情感依附型抑郁者却凄凉被动、逆来顺受

14.理想化也是抑郁者嘚一种重要防御机制。由于他们的自尊感已在长期的消极体验(内心空虚或暗自神伤)中被消磨殆尽自然对他人的敬仰油然而生。他们總是抬举别人然后自惭形秽,用追随理想客体来填补自身缺憾同时又感到与理想客体相形见绌,如此循环往复这种理想化与自恋者嘚理想化有所不同,抑郁者的理想化关乎道德而非地位或权势。

 15.内摄型抑郁者坚信自己品质恶劣常常为自己的贪婪、自私、好斗、虚榮、傲慢、愤怒、妒忌和淫欲而悔恨不已。他们认为这些自然的体验不仅堕落而且危险担心自己天生就是社会的一颗毒瘤。这种焦虑多尐带有口欲期的意味(我担心我的欲望会毁掉别人)或是肛欲期的延续(我的蔑视和暴虐是极其危险的),或是具有俄狄浦斯期的特征(我想要竞争而击败情敌这简直是无耻之极)。

 16.抑郁者因为缺乏机会哀伤生活中的丧失所以只能归罪于自身导致了客体嘚离去。所以每逢受到排斥他们会潜意识地加倍咀咒自己该遭报应,同时担心自己一旦劣迹败露众人将避之不及。他们努力想要改邪归正但又害怕暴露邪念,遭人唾弃我的一位来访者曾向我吐露,她幼年时希望弟弟死去当她这样告诉我时,坚信我会因此拒绝洅为她治疗和许多久病成医的来访者一样,她也能够意识到这类愿望不过是童年期心理的转移但她仍会对他人可能的谴责惴惴不安。

 17.甴于内摄型抑郁者坚信自己罪大恶极所以通常特别敏感。小小的批评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恶贯满盈;无论对方采用何种形式他们都只汲取对自己负面的信息。若别人的意见中肯他们会感到自惭形秽、痛心疾首,追悔自己错过了赞美对方的机会如果真正受到了攻击,怹们会认为对方的理由是多么正当遭受人身攻击也是咎由自取。

       18.内摄型抑郁者常常通过帮助他人、参加慈善活动以及社会贡献等形式来抵消自己潜意识中的内疚内心谴责自己的品行不端,外表显示菩萨心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19.而情感依赖型抑郁者的自我体驗相对较好;他们认为自己向来不够合群渴望交往却总是事与愿违。他们觉得自己不配获得爱与关怀其中羞耻(不招人喜欢)要多于內疚。尽管他们渴望亲密关系但认为努力也不过是白费力气。治疗中他们会争取治疗师共鸣感叹人生苦短,而美好却稍纵即逝對他人拥有的精彩,充满向往和嫉妒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她不能忍受我把困境描述成有待解决的问题;她与朋友的关系都是同病相怜、携手共叹命运的不公这样的话 ,任何改变的努力都等同于破坏这种互相哀叹的相依为命

20.但内摄型抑郁者有时也会将内心的批判投射到治疗师身上,这种批判性投射被精神分析理论概括为来访者的严厉、苛求或原始的超我治疗师有时会困惑不解,来访者居然会因为供认了微小过失而惶惶不安这类来访者固守着这样的信念:一旦治疗师真正了解他们,所有的关怀和尊重都将化为乌有他们一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即使治疗师不断以真诚的态度接纳 他们的缺陷,但仍收效甚微

21.情感依赖型抑郁者在治疗初期很容易适应治疗师。Blatt发现他们会因为治疗师温暖而包容的态度而感到愉悦,这种愉悦感也将迅速令他们获益比如抑郁症状有所减轻。于是他们直觉地相信:治療师能够满足我内心渴求温暖怀抱的愿望我终将逃离苦海。因此情感依赖型抑郁者更容易发展出良性的合理化防御投射性地确认治疗師会照顾好他们。而当治疗师开始面质并敦促他们做出现实行为的改变时,移情和反移情的矛盾才会逐步尖锐

22.随着治疗的进展,内摄型抑郁者投射的敌对态度逐渐减少他们开始直接体验到自己针对治疗师的愤怒和批判。此时他们会声称并非真的期待得到帮助,而且治疗师的努力毫无意义经历这一阶段对于治疗师而言十分重要,不仅要认识来访者改变还要理解他们的借题发挥,以此发泄之前因过喥自我批评的积怨情感依赖型抑郁者也会随着治疗的深入而变得抱怨挑剔,因为他们被迫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即便与治疗关系亲密治療仍是第一要务。我注意到此时,治疗师越是能够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他们在治疗之外就更容易独立自主。

     23.原始性防御即婴儿本能地感知世界的方式。其实无论有没有明显的病理特征我们都会用这样的方式体验生活;我们会使用否认、分裂、也会力求全知全能。只有當我们缺乏更多成熟的心理技能或只是僵化地依赖某种原始防御时,才会导致不良后果

24.治疗师对抑郁者的反移情视来访者的抑郁严重喥而定,可以是激起治疗师温柔体贴的抚慰情绪也可能焕发治疗师无所不能的拯救幻想。反移情类型常常与来访者的缺陷相对应;抑郁鍺会将治疗师幻想成全能的上帝或是慈祥的妈妈,再或宽以待人的长辈这些他们从未拥有过的感情细腻的客体。他们的渴望明显鋶露出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全心全意的理解就能够治愈抑郁

25.闻名于世的精神分析躺椅方法对于机能较为健康的内摄型来访者十分有效,他們能在此过程中迅速聚焦自己的问题我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她虽然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但是具有抑郁性格,非常擅长解读他人的表情当我们面询时,她不由自主地忽而猜测我将具有批判和排斥的态度忽而又推翻刚才的预期,这种快速的切换使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缯有过这样的预期她的这种快速变化也使我的审视能力相形见绌。后来当她同意尝试躺椅方法后视线接触受到阻断,于是她开始坚信洎己的猜测认为我不会给她支持,然后惊奇地发现自己在讨论某些特定话题时变得犹豫不决无法揣测我的想法。如果她没有选择躺椅我们也应该试着换一种就座方位,尽量缩小她的视线范围从而让她逐渐意识到自己长期以来不由自主的预期心理。

26.上述两种抑郁者(內摄型和依赖型)对分离的反应也十分重要即使是治疗师短暂的沉默所引发的分离感受,治疗中也应当进行探索和解释(所以长时间嘚沉默应尽量避免,它很可能诱发来访者孤独无助的感受)抑郁者对遗弃十分敏感,会尽量回避独处更甚的是,他们认为这种遗弃是源于自己的恶劣品质或举止不当这类体验通常存在于潜意识层面,但有些精神病倾向的内摄型抑郁者会失控而显现于意识层面:你肯萣是因为讨厌我才离开我”“我贪得无厌所以你总躲着我”“你离开我,就是惩罚我的罪孽都是抑郁者这类体验的延展因此不仅应當注意治疗师度假或取消访谈这类寻常的分离可能给抑郁者带来的困扰,更应该探究他们自己如何对待生活中的丧失

       27.但抑郁者最需要的其实并非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是确保治疗师的短暂离开终会回到他们身边。他们需要确定自己对分离的愤怒不至于影响与治疗师之间的關系或者希望自己对治疗师的索求不至于吓退对方。只有切身体会过丧失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28.治疗师会发现自己帮助抑郁者提高自澊的努力很容易付诸东流因为来访者对治疗师的努力会以怨报德,也因此进一步激起他们以怨报德后的负疚情绪他们会想:真正懂峩的人才不会这样夸我呢,治疗师一定误以为我是好人而误导这样对我好的人,真是该死但是他也太好骗了,看来我不能对他太过信任

29.对治疗师的恩将仇报经常发生,为了提高来访者(尤其是内摄型抑郁者)的自尊自我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建议:避开他们嘚自我,直接攻击超我如果一个来访者因为嫉妒朋友的成功而自责,若治疗师告诉他:嫉妒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既然没有付诸行动,就鈈应该自我贬低这时来访者很可能报之以沉默和怀疑。如果解释带有批评意味抑郁者也会欣然接受(既然治疗师批评我,那一定有噵理我也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好人),这样批评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批判性内化但如果治疗师说:嫉妒有什么好吗?或开玩笑地说怹比上帝还要纯洁再或很自然地告诉他这就是人性!那么他或许更容易接受。

30.总之在治疗抑郁人格的来访者时,治疗师应该接受甚至欢迎对方的质疑我们头顶的光环被理想化的感觉固然不错,但对治疗的进展有所不利早期精神分析派别的治疗师已经意识到,当抑郁症患者开始对治疗产生挑剔或不满情绪时说明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尽管他们当时只是以液压原理来解释这种现象(即愤怒能量由内转向外部),而当代分析师则更多会从自我价值感进行解读最终抑郁者摆脱自我贬低的状态,并将治疗师视作会犯错的普通人若一味对他人理想化,则势必保留卑微的自体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摘录(3)

1. 治疗师首先应该关注轻躁狂型来访者可能脱落的风险。在初次访谈中治疗师应明确告诉来访者:治疗期间与治疗师之间建立的有意义的依恋关系,很可能会使他们以逃离来防禦这一点已从既往经验中得到证据:并与之约定,一旦他们产生脱离治疗的想法需经双方讨论只有这样约定后,治疗才能正式开始

2. 偏执者也和自恋者一样视羞耻为巨大威胁,但二者体验危险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傲慢的自恋者,若感到自己将被揭穿会羞愧难当他们会竭尽全力粉饰外表,掩盖内心的自卑但偏执者却对羞愧矢口否认,或将羞耻感投射出去自鸣得意。把心里的能力都用来对付那些一心想要羞辱他们的人自恋性格的个体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偏执人格的个体则揣测他人的恶意偏执型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太过专著估摸治疗师的心思,因而忽略聚焦自己的内部体验使治疗寸步难行。

3. 精神病性来访者会将自体中令人烦恼的部分投射出去无论这样的投射哬等荒谬,他们仍坚信不疑比如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坚称自己那位同性恋助理下毒要害他,这其实是他自身的攻击冲动、对同性的渴朢以及幻想拥有权利的潜意识投射。由于这种投射性信念很难在现实中找到实据因此他更加确信自己是唯一明察秋毫的人。

4. 边缘型人格的个体现实检验能力尚存因此边缘型偏执者会巧妙地激惹被投射对象,令对方看上去似乎正像投射的那样这便是投射性认同:如果被投射的个体试图摆脱某种感受,就会不由自主觉得这种感受顺理成章因此,偏执者自然觉得对方必定就是这种感受边缘型偏执者始終致力于让投射对象与自己的想象更为匹配。因此一位竭力否认自己的憎恨与嫉妒的女性来访者会流露出敌对的态度,觉得治疗师┅定是嫉妒她的成就;若治疗师的谈吐显现共情性态度便是嫉妒,加害于她的铁证这种根深蒂固的误解会很快耗尽治疗师的耐心,开始对来访者产生怨恨并嫉妒她能口无遮拦地为所欲为,于是有意无意地显露出对来访者的攻击态度这类特定状况下的治疗过程对于治療师无疑是一种折磨,治疗师会出现始料未及的强烈的负面情绪这也解释了许多精神卫生工作者都难以忍受边缘型偏执来访者的原因。

5. 鉮经症性偏执者会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问题以自我不协调的方式投射出来即来访者投射时,自我会同时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在良好的咨訪关系背景下,来访者的这种能力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己内心思维的外化认识自己的投射。在初始访谈中就描述自己偏执状态的来访者多数属于这一类型(虽然精神病性和边缘型偏执者有时也会如此,但目的多为显示自己懂行并非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恐惧构成了投射)。有位来访者曾告诉我那段时间他曾想象我是位声色俱厉的治疗师,但在现实中却找不到任何证据而我由此得知他的病情正在逐渐好轉。出于对投射中可能存在的真实的警觉我说道:“既然这样,那我来回忆一下是否严厉地批评过你”他反问道:“你就不能偶尔让峩偏执一下吗?!”

6.Karon总结了妄想型偏执者处理同性亲近的渴望的几种方式:如果一位男性以下列方式来抵抗“我爱他”的感受将产生许哆典型的偏执妄想。“我不爱他我爱自己(自大狂)”“我不爱他,我爱她(色情狂)”“我不爱他她爱他(嫉妒妄想)”“我不爱怹,他爱我(对同性渴望的投射将导致同性恐惧妄想)”“我不爱他,我恨他(反向形成)”以及最为常见的投射方式:“他恨我所鉯我当然应该恨他(既然我恨他,说明我根本不爱他(仇恨妄想)”

  7.在偏执者的成长背景中,极端严厉的批评反复无常的惩罚,毫不留情的痛斥以及难以取悦的家长都十分常见

  8.曾有成功治疗偏执者的治疗师们总结道:如果儿童拥有令人畏惧的父母,且无从知晓如何正確处理自己的感受便很容易滋生偏执、攻击性的性格。

  9.偏执者的两个极端自体表征分别是:无能、羞辱、卑微;或者全能、执拗、自得两极之间的矛盾张力浸润了它们全部的内心世界。无论哪端都难以带来快乐:无能的自体将伴随对受虐和蔑视的恐惧而全能的自体又洇为名不副实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强烈的负疚感。

10.偏执者自我体验的核心是深深的孤独如Sullivan所言,他们需要与“内心密友”之间“彼此印证”Benjiamin后来称之为“确认”。他们会通过向权威人士或重要他人施加压力维持自尊一旦得逞或胜利,他们有一种虽转瞬即逝但轻松愉悦的咹全感和正义感而他们令人畏惧的好斗特质多半源自童年期试图挑战并击败暴虐父母的愿望。有些偏执型人格者会向受压迫和虐待的群體提供真诚的服务他们一心要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他们立场坚定、精力旺盛、百折不挠

11.我们应尽量避免与来访鍺的偏执内容对峙。他们能敏锐地觉察他人的情感和态度但对觉察到的表现的理解却时常容易混淆。当人们质疑其理解时偏执者会认為被指责自己不正常,而不是他人正在反驳自己的误解因此,如果治疗师急于纠正他们的理解偏差会令来访者感到被诋毁和蔑视,是對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的掠夺

12.若偏执型来访者鼓足勇气询问治疗师是否同意他们对某事的理解,我们可以借机委婉的语气提供其他可能的答案(“我明白你为什么会觉得那人不讲道理但 他也有可能刚与领导吵过架,无论遇到谁他都会这样蛮不讲理”)。注意在上述例孓中,治疗师并没有用更加建设性的假设去代替偏执者原先的假设(比如告诉他“或许那人其实并没有不讲理”)因为偏执者会认为治療师是在粉饰敌人卑劣的行为,因而更加焦虑治疗师委婉的预期,也使来访者即便不以为然也不至于与你针锋相对。我们还应避免要求偏执者直接对反馈意见表态对于偏执者来说,接受意味着降服拒绝则可能招致报复。

13.第四人们的思维与行动之间的有着本质的区別:大脑可以反复思虑憎恶的念头,但并不妨碍人性中充满卓越、高尚和创造力治疗师如果能从敌意、贪婪和缺乏人性等倾向中读出积極的感受,而非将这些观点引起的厌恶感付诸行动会有助于偏执者降低对失控感和罪恶感的恐惧。Lloyd提议要超越分析解释的局限性,欣賞来访者的思维与行为的不对称性这也是治疗偏执者的十分重要且效果显著的一个环节。如果缺少这种超越和欣赏分析治疗会让来访鍺觉得只是他们出乖露丑,自己需要脱胎换骨而无法感受到自己诶当做完整的人性来对待。

14.我从精神卫生临床实践中那些最不受欢迎、朂令人恐惧本质上属于精神病性的来访者入手,展开对人格类型的讨论我赞同Meloy的做法,用“精神变态”来形容这种人格类型而“反社会性”术语则指从旁观者角度审视同一现象,后者着眼于外显行为而且强调所导致的社会后果,而我在此着重探索精神变态的主观体驗和内部驱力

15.精神变态性个体的主要防御机制是全能控制。他们也会使用投射性认同、解离和付诸行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来抵御羞愧,特别是残暴型精神变态个体还会努力调虎离山以此掩盖自己变态的恶念。众所周知精神变态患者普遍缺乏良知,这不仅体现在超我嘚缺陷也体现在他们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依恋。对于重性反社会人格者而言他人的存在无非是自己展示实力的舞台。

16.如果精神变态个体覺得听众为自己的魅力所折服便会变本加厉地大肆吹嘘,招摇撞骗这些举动完全是有意为之,是恬不知耻执法人员常会感到诧异,怹们对自己的严重罪行供认不讳却对轻微情节闭口不谈(如强迫性性行为或是顺走死者小额钱财),后者显然被他们视作为软弱无力Kernberg將精神变态患者的这种行为称作“恶意自大”。分析治疗中这样的人会以蓄意破坏治疗为乐,称谓他们“恶意自大”再贴切不过了

17.将精神变态患者的操纵与癔症及边缘型患者的操纵行为区分开是很有必要的。前者利用他人是经过深思熟虑且自我协调的;而后者虽然利用怹人的表现但属无意为之。正如我在第四章中所言:“操纵”一词应特制有意为之的精神变态现象癔症和边缘型患者利用他人达成目嘚的方式可能会被归结为操纵,但他们的行为的潜意识含义可能与维系关系的愿望有关

  18.精神变态个体对投射性认同十分依赖,这不仅反映出他们发育迟滞导致的对原始性防御的依赖也是他们不善言辞及情感幼稚的表现。由于他们不能或不情愿用语言表达(除非以操纵为目的)因此获得别人的理解的唯一方式便是激起他人身上与自己相同的情感。

19.精神变态个体即使意识到情绪的流露也不愿承认,因为怹们将情绪视作软弱无力的象征或许童年经历中无人鼓励他们将情绪外化。因此他们缺乏用语言表达内在体验的动机也缺乏通过 对话悝解他人的心理能力。临床观察显示言语在他们家庭中常被用于控制他人。养育者对儿童的情绪缺乏回应也会加剧情感表达受阻:精神變态个体的童年通常不缺乏物质的满足但多有情感剥夺。

20.领养了孤儿的父母都会知道孩子若来自穷困潦倒或充斥着忽视/虐待的环境,通常会有依恋障碍无论之后对他们照料的多么尽心,他们仍表现出缺乏爱的能力这类儿童常呈现混乱型依恋,明显缺乏内化的、条理汾明的依恋策略这种情况下,儿童依恋的客体变成恐惧和愤怒的来源孩子会出现依恋-攻击的矛盾行为,如笑着的妈妈

  21.从小被视作问題儿童的潜在精神变态患者,很难通过养育者的常规渠道的爱和赞赏而获得自尊当外部客体难以作为产生自尊的来源,那么内部自我便成为唯一能够投注感情的对象。而个体的自我表征常常会在全能控制和极度恐惧状态之间不断切换因而精神变态个体常会以攻击行为囷施虐行为来维持自我感受或减少痛苦和恢复自信。

  22.观察生活中喜欢操纵的人我们发现,其实上述模式并非精神变态杀人狂所专属任哬脱离现实的自命不凡者,都可能试图通过暴力来维持自尊

23.精神变态患者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原始性嫉妒(envy),即得不到就毁灭的原始欲望尽管反社会性个体很少用语言直接表达嫉妒,其行为却欲盖弥彰如果我们不能接受现实世界是不公允的,便无法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在生活中追逐目标失败后转为对目标的诋毁,是所有反社会性个体的共同特征;其中出于谱系一端的精神变态的个体甚至会摧毁吸引到他的事物比如连环杀手Ted Bundy就用残酷的杀戮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年轻貌美女性(即与他母亲相似的女性)的渴求,用毁灭来达到真正的占囿

24.精神变态来访者对治疗师的移情基调是他们人格中掠夺倾向的一种投射,即 他们会假设治疗师试图利用患者来满足私欲反社会性来訪者由于极少具有关爱和同情的体验,因此非但无法理解治疗师的热忱、善意的一面反而会疑惑地搜寻治疗师行为背后“阴谋诡计”的蛛丝马迹。而如果他们认为可以利用治疗师来达成某种目的(比如向法官或假释官递交有利的报告)便会竭力展现魅力,以至于缺乏很嫆易使缺乏经验的治疗师遭受蒙蔽

25.来访者针对治疗师的投射以及随之而起的对治疗师的攻击或利用,常常使治疗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震驚以及努力维持自己竭力帮助来访者的初衷。涉世未深的治疗师可能会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当这种尝试失败,继之会对精神变态来访鍺产生敌意、蔑视和道德上的疏离但奇怪的是,治疗师这种缺乏共情的感受会被精神变态患者理解成是对自己行为的共情反应。因为這类来访者没有能力领会治疗师的感受治疗师也很难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治疗师将敌意直指来访者的情况也并非罕见但似乎无需忧慮。对这类来访者来说憎恨也算是一种一脸表现。如果治疗师能够识别和承受内心的憎恨尽管并不愉快但却十分有利于产生共情,借此体会精神变态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26.其他反移情反应则相对处于辅助地位,如治疗精神变态来访者时治疗师常常有一种不祥之兆。治疗師常常能感觉到精神变态来访者的冷漠并担心被他们“玩弄于鼓掌之间”。再次强调治疗师需识别和承受这些令人不悦的反应,而非否认或进行补偿因为否认精神变态患者的威胁时非常不明智的(既出于现实方法,也因为否认可能会刺激来访者真正实施破坏)最后,治疗师在受到有意贬低的攻击时将会激起强烈的敌意或无助的屈从。但治疗师如能识别这种贬低是来访者对嫉妒的防御那么冷静地指出精神变态患者的这种恶意轻蔑,将有助于治疗

27.治疗师在诊治精神变态来访者时,或意识到来访者呈现出显著的反社会特征时必须堅持毫不妥协的方针:包括治疗师的坚定态度、治疗设置的稳固以及治疗方向的不容置疑。治疗师宁肯因顽固不化而犯错也不能为展示囲情而被来访者视作胆怯。因为精神变态个体很少能领会共情他们只擅长利用他人,享受施虐的满足对动摇治疗边界的治疗师幸灾乐禍。治疗师的任何可能被解读为软弱的行为都会激起他们的上述感觉

28.指望反社会性个体体验爱意是很不现实的,但毫不妥协的态度会赢嘚他们的尊重在接诊精神病态来访者时,我会坚持要求他们每次都先付费再治疗并对不愿付费的来访者拒之门外——无论他们有如何充分的理由。和多数治疗师一样我也会对某些来访者的特殊需求做出让步,但经验告诉我面对反社会性来访者的索求,绝不退让才是奣智的对策在治疗早期,我并不去分析这类来访者尝试打破治疗设置的潜在动机只是告诉他们照章办事,按约付费并以身作则,以此展示:只有双方遵守约定才能使旨在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治疗得以进行。

29.与毫不妥协相对应的是绝对坦诚:实话实说、信守承诺、心懷善意并始终实事求是。诚实包括治疗师认识到自己对来访者的消极感受这既是反移情,也是对现实威胁的自然反应如果否认这些凊绪,反移情便可能通过付诸行动表现出来而自然的恐惧反而受到压制。在治疗精神病态来访者时我们必须识别和搁置自己的反社会傾向,如此才能区分识别来访者的反社会倾向和心理特征比如讨论付费及收费原因,我们应该非防御地承认自己的功利和贪念有些治療师很难意识到自身的某些反社会特征,因而很难与这类患者产生共鸣自然无法治疗精神变态来访者。

Greenwald曾治疗洛杉矶底层的反社会型个體他向我描述如何用精神变态患者能够理解的方式与之交流。他解释道既然能力是反社会型个体唯一尊重的品质,那么它也应该成为治疗师首要展示的内容他用下述案例来说明自己展现能力的方式: 一个皮条客和我聊到了他的生活方式。他说:“你知道我不好意思說出我的职业,但其实这种生活还不赖大多数男人都还挺羡慕我们,你想让姑娘们出去拼命为你赚钱,有什么不好呢谁会不乐意呢?”我回答道:“你脑子不好使”他追问原因。我告诉他“你看,我也靠应召女郎谋生我为她们写本书,我还出了名人家还给我嘚书拍了电影。因此我赢得了尊重我靠这些姑娘们赚的钱比你多得多。而你这个傻瓜随时都有可能被抓紧牢里待上个十年,而我名利雙收”这些话他是能够理解的,他可以借此看到某些看似能力相仿的人用更加高档的方法达到了相同的目的。 Greenwald的自由谈论的方式虽自荿一派其核心仍与毫不妥协有相似之处。他并不是唯一使用“震慑法”或“因势利导”赢得尊敬的治疗师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結构》摘录(4

      1. 严厉而坚定的态度和基本的尊重是赢得反社会性个体合作的决定要素。

2.治疗精神变态个体的总体目标是帮助来访者逐渐靠菦Klein所提出的抑郁状态这时候来访者将认识到他人有利于自己,并值得自己去关心在治疗所营造的持续、尊重的氛围中,随着治疗师逐漸解除精神变态来访者的全能控制、投射性认同、破坏性嫉妒以及自我毁灭等行为来访者将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从利用语言来控制他囚到运用语言诚实地表达来访者也开始尝试抑制冲动,逐渐体会自我控制的成就感来访者的每一细微变化,都是重大的进步这种进步需要治疗师真诚地、持之以恒地狱反社会个体互动,并促使其不断地自我暴露精神变态患者向好转迈出一小步,都可能使周围人获益良多治疗师所付出的艰辛不会是徒劳的。

3. 从经典驱力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分裂者似乎固着于口欲期。具体而言他们一直努力避免被吞噬、被消亡。我所在的督导小组中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分裂型治疗师学员他曾描述过一个生动的幻想:所有小组成员身体弯曲,连成一个巨大的嘴或一个巨形的字符C在他的想象中,一旦他将自己的观点坦诚相告便会暴露自己的弱点,整个督导组成员便会向他聚拢队形從C变成O,他会闷在其中窒息而亡

4. 虽然我们可以将这种幻想解释为幻想者自身饥饿感的投射和转换,但分裂者其实很难体验到内部自我的沖突而更多地觉得外部世界充满险恶和毁灭性的。Fairbairn对于分裂状态的理解是由爱而产生的饥饿他并未将重点放在分裂者日常的主观體验方面,而是着重强调那些明显对立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机制:他们回避交往从幻想寻求满足,并排斥现实Kernberg1925年就发现,分裂者甚至外表看上去也显得瘦弱这是他们拒绝满足自己的情感欲望的结果。

5. 机能健全的分裂者在情感方面令人吃惊地缺乏防御他们往往会天真哋对许多事物展示出浓烈的感情,使亲朋好友不得要领或是感到恐惧分裂者常会疑惑,为什么生活如此艰难人们却还一味自欺欺人、熟视无睹。分裂者与人格格不入的原因部分源于他们自己的感觉、知觉和情绪难以得到验证——因为浙西心理现象别人完全无法理解。洏他们却能轻而易举地感知到他人对事实的否认或置若罔闻所以分裂者无法对普通人经过自我防御后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

6. 分裂样(schizoid)這一术语暗含两方面的分裂(split):自体与外界的分裂以及自我体验与本能欲望之间的分裂。分析理论认为分裂者的分裂提议案,通瑺指的是一种疏远感是对自体的某部分,或对现实生活的解离

7. 正如前文所述,分裂样人格所特有的防御是退缩到内心世界之中他们會运用投射、内摄、理想化和贬低,也会具备其他多种防御这些其他防御方式多半形成于自我和他人尚未完全区分开来的时期。至于更加成熟的防御之中理智化是多数分裂者的最佳选择。他们很少应用掩饰情感和感觉的防御机制比如否认或抑制;同样也很少使用鉯非好即坏为特征的防御机制,比如间隔化、道德化、抵消、反向形成及攻击自我因此,尽管对他人传递来的情感可能有明显的察觉泹仍显得迟钝、平淡或不合时宜。

 8. 分裂者最具适应性和令人称道的能力当属创造力。大多数真正的原创艺术家都有着强烈的分裂倾向——这一点几乎不容置疑只有超凡脱俗、才能独具慧眼。比较健康的分裂者可将自己的天赋用于艺术创作、科学探索、理论创新或精神拓荒,而程度较重的分裂者则犹处炼狱个人的潜能被恐惧和疏远抢先攫取。因此治疗分裂样患者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将孤僻和退缩升华为创造性活动、

9. 分裂者最主要的关系冲突包括亲近-疏远、爱恋-恐惧。在他们的主观世界中充斥着深深的依恋矛盾。他们渴求亲密泹害怕被吞没;既想保持距离,又难耐孤单寂寞Guntrip描绘了分裂者的真实写照,即他们不愿冒险失去客体也不愿失去自我,因此無法与人交往,又不能忍受孤寂他将这种困境形容为进退维谷’”

      10.过度亲密和剥夺可能共同决定了分裂样人格:如果某人不仅孤寂苴遭受剥夺来自养育者的唯一关怀既缺乏共情又过度侵入,那么他极有可能在渴望与回避亲密与疏远之间举棋不定。

 11.分裂样人格的个體最为突出的是对社会期望的漠视他们毫不在意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也不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这一点与自恋者形成鲜明对比。无论汾裂者是否沉浸于孤苦寂寞之中都一定与驯服顺从绝缘。即便他们偶尔以顺应作为权宜之计假意闲聊或参与公共活动,都会为自己的惺惺作态而尴尬不已分裂者的自体永远和他人保持距离。

13.具有分裂驱力的个体通常需要通过创造性活动来维持自尊。他们的自我评价取决于自我整合与自我表达的优劣精神变态个体苦苦追求个人能力,自恋者寻求外界仰慕而分裂者渴望得到肯定,是对自己真实本意、敏感性和独特性的肯定这种肯定还必须来自内心,而非外在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创造努力一丝不苟,因此常常激起内心严厉的自我批評由于这种追求确实非常极端,因此常常导致分裂者曲高和寡他们的意志消沉也在所难免。

       14.治疗师必须牢记分裂样来访者的超然利群不过是一种可被分析的防御,并非人际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治疗师能够避免受反移情的驱使去激化来访者的防范或是缺乏人文地敬洏远之,那么一个稳固的治疗联盟将随之成型

15.一旦治疗关系得以建立,双方特定的情结便会付出水面以我的经验来看,分裂者主观上嘚脆弱感恰恰可以反映为治疗师频繁显现的虚弱或无助破坏和毁灭的幻想也可同时出现在咨访双方的情绪中。咨访双方还可能共享全能嘚幻想(你我之合形成了宇宙)。治疗师内心中将来访者看成思维特异、气质高雅且被埋没的天才或被曲解的圣贤这种态度类似於过度卷入的父母看待将来必成大器的子女。

16.在分裂样来访者的治疗过程中一旦治疗关系得以确立,理解便接踵而至此时最为常见的障碍是,咨访双方可能共同筑起一层情感屏障两人在屏障包围中相互理解,悠然自得并期待治疗能成为躲避残酷现实的缓冲区。分裂鍺竭尽所能让治疗关系成为他们外部生活的替代品治疗师的共情常常不知不觉使之成为来访者的共谋。很长一段时间内治疗师不会意識到,虽然来访者的内省力不断提高但毫无行为改变(如,与他人约会改善关系,或着手创造性活动)

17.将分裂样来访者在治疗时段獲得的安全型亲密关系延伸至治疗以外,无疑是一种挑战治疗师将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治疗目标是最终增强来访者的社会和人际功能,另一方面敦促来访者去追随这一目标可能会被解读为侵入和控制。我们应该能通过坦诚相告帮助分裂者加深理解对亲密感既爱又怕嘚冲突所造成的行为后果。与治疗的其他方面相同假以时日,成效可见

A. Robbins强调,治疗师应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移情愙体,十分重要这一建议对于分裂样来访者尤为适用,他们的经历中拥有大量似是而非的关系迫切需要治疗师以常人的身份积极參与:支持他们在人际关系上的冒险;为他们的生活注入不曾有过的轻松和幽默,并在他们想要躲避、放弃或敷衍时坚决地反对。嫃诚地对待每位来访者都很重要但对于分裂样来访者而言,是一种如饥似渴的需要我们发现,这些来访者对他人的错误明察秋毫他們的移情反应不仅因治疗师的积极回应而日渐清晰,而且这种移情也使他们更容易与人交往。

18.我按照惯例把思维强迫和行为强迫型人格放在本章一起讨论是因为这两种倾向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精神分析理论对强迫人格起源的探索也显示它们有着相似的驱力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两种强迫特征被人为地联结在一起但作为症状,思维强迫(持续、抗拒的想法)和行为强迫(持续、抗拒的行為)可以分别发生在此种性格的个体身上也可见于任何正常的个体。而且具有强迫人格的个体并不都会出现周而复始的。

      19.强迫障碍(缯被称为强迫性神经症)的反复思考和重复行为是自我不协调的令患者备受煎熬。但与强迫障碍不同强迫人格者的强迫表现却是自我協调的。

 20.强迫和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概念一样我们定义其病态的依据是基于其主管体验:强迫者受到某种驱使,明知不必甚至囿害无益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行为。比如分裂者抑制不住地回避他人,偏执者无法信任他人精神变态患者利用他人,等等而只有个体把抵消作为最主要的防御机制时,这种冲动行为才属于狭义的强迫型驱力或强迫人格

 21.强迫者的基本情感冲突是愤怒(由於被控制而导致的强烈愤怒)和恐惧(对被谴责和被惩罚的恐惧)。但对于治疗师而言感触最深的却是他们那些不成体系、难以言说、欲罢不能、却又被合理化或道德化的情感。现代学者大多将这种强迫性的情感敏感理解成一种情感的解离状态

 22.语言常被强迫者用于掩盖感受而非表达感受。多数治疗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问起某位强迫型来访者对某件事情的真实感受时得到的回答通常是他觉得应该有的感受。例外的是当思维强迫者觉得愤怒合情合理和出于正义,强迫者便会情不自禁地表达;但若因自己的愿望未遂强迫者则将憤怒深藏不露。治疗师经常能够感受到强迫者的愤怒情绪但对方却矢口否认,偶尔他们也能够理智地承认有些行为(比如第三次忘带支票 贸然地打断治疗师说话 噘嘴等)是表示敌对或被动攻击的态度。

23.除了表达愤怒表示羞耻也是强迫者掩盖情绪特点的一个例外现象。怹们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待并投射于治疗师。因此当他们认为自己难以达到治疗师的想法和行为标准时,就会感到尴尬羞耻感一般能被意识所感知,至少表现为一种不太强烈的懊恼如果治疗师足够友善、共情,对羞愧进行探讨和询问是完全可能的不会像探究别的凊绪那样引起强迫者的抗议和否认。

24.思维强迫者的惯用防御机制是情感隔离而行为强迫者的主要防御机制是抵消。既有思维强迫又有行為强迫的人则兼具两种防御机制功能较好的思维强迫者通常不会极端地使用情感隔离,而会相对成熟地将情感从认知中分离开来比如匼理化、道德化、间隔化、理智化。最后不得不说临床这类患者非常习惯使用反向形成。各个发展水平的思维强迫者都会运用转移这一防御机制尤其是针对愤怒这种情感——一旦他们将愤怒转移到某个合情合理的目标身上,便能够毫无顾忌地发泄愤怒情绪

 25.强迫行為对于我们并不陌。明明已饱却还不停地吃着美食;本应埋头复习,却先跑去打扫屋子;即使心知批评对方只会树敌但仍义正辞严;戓是明知赌博就是冒险,却不断向老虎机喂入硬币等等不管何种强迫形式,都是显而易见的行为和思维的差异强迫行为可能有害也可能有益,判断是否属于强迫行为并不在于行为结果的好坏而是取决于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26.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强迫者最关键的问题茬于其原生家庭对控制的处理。尽管弗洛伊德认为肛欲期才真正典型地充斥着亲子间的意愿冲突但客体关系学派还是强调,过度控制孩孓如厕训练的父母也会掌控儿童的口欲期和俄狄浦斯期的主要冲突(随后的几个阶段也是如此)

27.在家庭的传统强迫氛围中,家长会用道德教化的方式和催人内疚的语调来表达要求比如你没有按时喂狗,这样不负责任真是太令我失望了或者像你这么大的女孩应该哽乖才对再或如果别人也那样对你,你会觉得怎样等等。道德教化成为了一种标准父母以与人为善来粉饰自己的行为(峩并不想责怪你,还不都是为你好

28.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弗洛伊德时代常见的那种道德卫士般的强迫者。当代家庭尽管仍强调控制并洇此导致孩子形成强迫症,但他们主要是强调羞耻而较少引发内疚。比如:如果你超重其他人会怎么看你呢?或者如果这么做其他孩子就不带你玩了,再或者如果你不继续努力是不可能进入常春藤盟校的等等。

29.根据精神分析学家的观察与过度控制、噵德教化截然相反的家庭氛围也同样容易产生强迫性人格。例如:个体感到自己的原生家庭生活缺乏质量缺乏呵护。为了促进自己成长他们必须根据想象,亲子制定理想化的行为标准而制定这些标准比较抽象,也缺乏实际成人的示范因此这类标准常常显得极为严苛,缺乏感情比如我的一位来访者,他的父亲是个酒鬼母亲总是操劳过度,情绪紊乱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充满了混乱:房屋破旧院孓杂草丛生,处方一片狼藉他为父母的无能羞愧不已。希望自己今后成为一个条理分明、效率高、勤思考的人他后来成为了一个成功嘚税务顾问,夜以继日地工作但总是担心自己终究有一天名不副实,沦为和父母一样无能的人

30.内摄型强迫对控制和品行十分关注。而苴他们常常用前者来限定后者即将严于律己等于良好行为。他们很容易成为一本正经的清教徒、工作狂、洁身自好或是 信守承诺的人內在的父母形象永远对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通过迎合这样的要求来维持自尊这样,当他们不得已做出妥协时便会顯得忧心忡忡,若这样的妥协还包含有品行不端的预兆他们更是不知所措。情感依赖型强迫者同样顾虑很多但他们更担忧来自外部的非议:无可非议的决定,才堪称完美

31.这位女性的经历说明思维强迫者有拖延的习惯,他们会竭尽全力地追求极致(例如尽量莋到丝毫不差或是完全确定)。他们也经常为了两难性犹豫而前来就诊注入两个男友间的选择、两个相互矛盾的毕业项目、两个完全不哃的工作机会等等。这类来访者因害怕错误决定而迟疑不决他们喜欢理性地罗列各项优缺点,诱使治疗师提供指导然后加以驳斥。这种是的但是——”的姿态可能被部分看做是为避免愧疚而做出的努力,而这种愧疚情绪时任何人做出决定时都不可避免的思维強迫者拖延成性,直到临近罐头(比如结束婚姻)才勉强做出决定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来访者总想竭力做出正确选择和自主选择,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最终丧失选择和自主。

32.无论是行为强迫者的草率行动还是思维强迫者的延迟行动,其实都与自主性相关前者的机械思维和后者的表达困难,都使当事人无法关注自己的行为选择行动意味着承担责任,而责任又意味着必须容忍愧疚和羞耻非神经症性愧疚是做出决定后的一种自然反应,这种愧疚促使个体考虑他人的看法而深思熟虑地采取行动而强迫者会深深困扰于非理性愧疚或羞耻Φ,以至于无法进一步正确地思考

      33.思维强迫者透过穷思竭虑来支撑自尊,而行为强迫者则以草率行动维护自尊

34.强迫者对自己的敌意深感忧虑,且对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攻击冲动而自责自罪自小受原生家庭的熏陶,他们非常担心自己屈服于情欲、贪婪、虚荣、懒惰和嫉妒他们对自己这方面的欲望严惩不贷,反对任何妥协也反对根据实际行动判定自己。正如道德受虐者倾心于道德的缜密和正义的不可侵犯内摄型思维强迫者可能会滋生一种严于律己的虚荣心。他们视自我控制为无价的美德因此他们循规蹈矩、克己奉公、刚正不阿和不屈不挠。他们无处不在地控制自己因而从整体上削弱了自身在性爱、娱乐、幽默和主动性等方面的情趣。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轻微自虐产生快感是什么人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