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河口所慕尼黑大学生态学专业业的么

导读:生态学习题134.种群的密度制约有(ABD)几种形式,6.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A.个体B.种群C.,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出现在(ABCD)A.沼泽B.温地C.河口湾D.耕地和珊瑚,10.农业对生态的影响有(ABCD)A.控制害虫的后果B.生物多样性减少C.土壤,A太阳的日总辐射量B水的温度C水中的叶绿素含量D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E,A待分解资源的生态学习题 13 4.种群的密度制约有(ABD)几种形式。A.过度补偿
B.补偿不足
C.均衡补偿
D.准确补偿 5.大型种子无法有效地被风传布,除非靠水传布或依靠动物来散布,下面选项中的动物可作为种子扩散者的有(ABCD)。
A.啮齿动物
D.蚂蚁 6.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A.个体
D.生态系统 7.鸟和哺乳动物属于(AD)A.恒温动物
B.外温动物
C.变温动物
D.内温动物 8.下面选项中属于种间相互作用的有(ABC)A.竞争
D.自相残杀 9.地球上,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出现在(ABCD)A.沼泽
D.耕地和珊瑚礁 10.农业对生态的影响有(ABCD)A.控制害虫的后果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土壤侵蚀 D.营养物、水和能量利用的影响 11.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是(ABDE)A 光
B 二氧化碳
D 营养物质
E 水 12.海洋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决定于 (ACD) A太阳的日总辐射量
C水中的叶绿素含量
D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
E水中磷的含量 13.决定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ABD)A营养物质 B光 C水中氧气的浓度 D食草动物的捕食 E水浓度 14.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有 (ABCDE) A 收获量测定法
B 氧气测定法
C 二氧化碳测定法
D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E 叶绿素测定法分生产量 15.分解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括(ACD)A 碎裂
E 矿化 16.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ABD)
A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
B 分解者的生物种类
C 待分解资源的种类
D 分解时的理化性质
E 待分解资源的数量 17.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研究一般在哪三个层次上进行 (BCD)A物种
E生物圈 18.生态系统中把多种多样的信息分为(ABCD)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营养信息
E 图象信息
四、论述题 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
(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2、试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观点,他要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对待,注意其整体的生态特征。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类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整体观和综合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 (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学习题 14 4、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生物的小环境。显然,研究生活在地表凋落物层的甲虫,是没有必要了解树林20米高度以上的温度情况的。此外,即使生物是处于同一地区、同一季节和同一天气类型之中,但由于小环境的不同,它们实际上是受到彼此不同的小气候影响而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例如,在严寒季节,即使雪被上的气温是零下60-70度,雪被下土壤表面的气温仍维持在10-20度;雪上生活的动物忍受着低温,而雪下生活的动物,实际上是生活在类似南方的小气候中,它们是因为有了适宜的雪下小环境,才能在冬季寒冷的地区生活下来。植被个体表面不同部位也存在着不同的小环境。
5、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6、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
7、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3)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水分状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以降水、空气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物施加影响,这三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多少与温度状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3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荒漠区。
8、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3种类型。 (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发达,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差。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壤而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 (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等。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绢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
(3)中生植竹―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
9、试述土壤微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它们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促透±壤肥力的形成。微生物直接参与使土壤有机体中营养元素释放的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和形成腐殖质的过程。在形成土壤团粒结构方面,微生物也起着直接的和间接的作用。土壤中某些菌类还能与某些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体,如菌根、根瘤,它们有的能增加土壤中氮素的来源,有的能形成维生素、生长素等物质,利于植物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还有一些特殊的微生物,能使土壤环境得到改善而促使植物生长。
生态学习题 15 10、试述风的生态作用。 (1)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风带来的空气流动,产生大气中热量、水分等物质与能量的输送,影响和制约着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风还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 (2)风对生物的影响。风力大小不同,其生态意义也不同。风对植物的直接影响有风媒(藉助风力传送花粉)、传播种子、风折和风倒等,并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量、形态与结构。风的有害影响主要表现在,当风达到一定程度会降低植物的生长量,使植物矮化、变形,严重的引起风倒、风折等危害。风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命过程及其行为、数量和分布。
11、试述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 地形因子对生物只是起间接的作用,但它可以通过控制光、水、气候、土壤及生物因素发挥其影响。陆地表面复杂的地形,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高度。
(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变化。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 (2)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运动,控制着物质的淋溶、侵蚀的强弱以及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形态。
(3)坡位不同,其阳光、水分和土壤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讲,从山脊到坡角,整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
(4)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的光照强度、气候、土壤按一定规律发生变化,并对生物的类型和分布产生相应地影响。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复杂、越完整,其中包括的动植物类型也越多。
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 (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 (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是“S”型。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13、论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或其他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
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而一些蛾类能根据其腹基部“双耳”感受的声纳逃避蝙蝠的捕食。不仅如此,某些灯蛾科(Arctidae)种类能发放超声波对付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更有趣的是,为了对付蛾类这种“先进”的防卫系统,蝙蝠还能通过改变频率,避免发放蛾类最易接受的频率,或者停止回声探测而直接接受蛾所产生的声音以发现猎物。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赛”。
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捕食者如有更好的捕食能力,它就更易得到后裔,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但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
14、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 (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15、论述顶极群落的特征。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比较,顶极生物群落具有一下特征: (1)生物量最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约为1;(3)总生产量/生物量小;(4)群落净生产量低; (5)食物链(网)复杂多样;(6)群落结构复杂;(7)物种多样性最高;(8)生化多样性最高; (9)生物与环境物质交换速度慢;(10)矿质养分循环封闭;(11)生物的生活周期长而复杂,生物体积大; (12)群落稳定性高、熵低、信息多。
生态学习题 16 16、论述物种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方式。 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 (1)地理隔离;(2)独立进化;(3) 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物种形成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 (1)异域性物种形成;(2)领域性物种形成;(3)同域性物种形成
17、试述捕食对种群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作用。 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往往在调节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往往是多种捕食者和多种猎物交叉着发生联系。
18、论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 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 (2)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
19、举例说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1)山地随海拔高度升高,群落类型依次更替。 (2)山地带谱的基带就是当地的水平地带性群落。 (3)湿润地区山地带谱类似于当地向高纬的纬度地带性群落系列,如(略)。 (4)干旱地区山地带谱由基带干旱类型向上逐渐过渡为湿润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又向寒冷类型变化,如(略)。
20、论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水平结构:水平结构是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在镶嵌性、复合体和群落交错区。①镶嵌性是指群落内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现象。②复合体是指不同群落的小地段相互间隔的现象。③群落交错区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群落的过渡地带,其生境复杂多样,物种多样性高,某些种群密度大。 (2)垂直结构: ① 分层现象:A.地上成层现象;B.地下成层现象;C.动物种群的分层现象;D.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 ② 层片,也是群落的结构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环境。 (3)年龄结构。
21、论述生物群落的外貌。 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生活型,叶性质和季相三项内容: (1)生活型:植物的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适应特征。 (2)叶性质:包括叶级,叶质,叶型等,群落不同,叶性质不一样。 (3)季相:是外貌的动态变化随季节更替而变,季节越明显地区,群落季相救明显。
22、论述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群落分类体系及其二者间的区别。 (1)英美学派 ① 代表人物:F.ECLements和TansleyA.G ② 分类原则:群落动态发生演替 ③ 基本观点:把成熟与未成熟群落分开,建成两个平行的分类系统,高级单位以动态特征为依据,群丛及其以下以优势种为依据。 (2)法瑞学派 ① 代表人物:J.Braun-Blanquet ② 分类原则:植物区系 ③ 基本观点:以植物区系为基础,所有分类单位都以种类成分为依据,具体分类时以特征种和区别种为标准。 (3)二者区别 ① 分类原则不同:英美动态原则,法瑞区系原则。 ② 对群丛理解不同:英美以优势种为依据,法瑞以特有种为依据。 ③ 分类系统不同:英美两个相同,法瑞一个相同。 ④ 群丛命名不同 生态学习题 17 23、论述生态位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空间生态位;(2)营养生态位;(3)n维超体积;(4)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5)生态位的重叠;(6)生态位分离;(7)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压缩,生态位释放。
24、论述中国植物群落分布的原则、系统和单位。 (1)分类原则: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2)分类依据:①种类组成;②外貌和结构;③地理分布;④动态特征;⑤生态环境。 (3)分类系统: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 (4)主要分类单位:①群丛(基本单位);②群系(中级单位);③植被型(高级单位)。
25、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 (1)单元顶极 ① 代表人物:Clements ② 主要观点: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如何,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应大气候的群落上,只要气候不变,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干扰,此群落一致存在,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区域内其他生境给以充分的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候顶极。 (2)多元顶极 ① 代表人物:Tansley ② 主要观点:一个气候区内除有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定型顶极等多个顶极。 (3)顶极-格局
① 代表人物:Whittaker ② 主要观点:赞成多顶极论,但认为各种顶极不呈离散状态而呈连续变化,形成一个以气候顶极为中心的顶极群落连续变化格局。 (4)共性和区别 ① 共性:A.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B.都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何时间相适应的。 ② 区别:A.单元论认为,只有气候顶极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其他因素也可以成为演替决定因素。 B.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
26、说明演替的基本类型。 (1)按演替的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时间;②长期演替:几十年~几百年;③快速演替:几年~十几年。
(2)按演替的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起始于原生裸地;②次生演替:起始于次生裸地。
(3)按基质的性质:①水生演替:始于水生环境;②旱生演替:始于陆地干旱缺水的基质。 (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由于群落本身形成的特有生境导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有利于新群落的替代;②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演替。 (5)按群落代谢特征:①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导致群落生物量越来越高;②异养性演替:有机污染的水体重,演替过程,因微生物的分解而使有机物越来越少。
27、论述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 (1)生物的迁移和定居:迁移能力强,定居能力强者可成为群落中一员,反之不能占领环境 (2)群落内部环境变化:先期群落创造了群落内环境,为后继群落进入铺平道路,但自己由于不适应而逐渐退出。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群落随生物密度增大而竞争变得激烈,导致今年国政处于劣势者空间缩小,甚至退出群落,强者留下。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气候、地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群落演替发生相应的变化。 (5)人类活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砍伐、垦荒、火烧等)。
28、论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1)发育初期特点:①建群种明显;②种类组成不稳定;③每个物种个体数量不稳定;④群落结构尚未定型,层次不明显;⑤群落内部特有小环境正在形成中。
(2)发育盛期特点:①种类组成稳定;②群落结构已定型,层次分化良好;③群落内特有小环境有较典型的特点;④通常建群种生长和更新正常。
(3)发育末期特点:①群落不断改造,群落内小环境导致原物种生存不利,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②新物种不断迁入、定居并与原来生物竞争并处于竞争优势;③种类组成开始混杂;④原来的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特点逐渐发生变化。 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党团工作、办公文档、资格考试、word文档、行业论文以及生态学习题及答案等内容。本文共4页
相关内容搜索长江河口生态系统鱼类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PROGRESS OF STUDIES ON ICHTHYOPLANKTON ECOLOGY OF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与其所处水域的环境因子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变动受环境因子的变化和时空异质性的制约,而其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动最具代表性.研究证明,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对鱼类资源的补充,延续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尚无系统报道.本文就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研究做了阐述.三峡工程建设之后,通过改变长江径流来改变长江口水域的温度、盐度及其他非生物因子,同时由于非生物因子的变化,也引起生物因子的改变,从而使鱼类浮游生物优势种的组成和群落结构的生态性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可以影响到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补充,进一步改变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养殖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0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养殖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03
& ISTICPKU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资助项目
本文读者也读过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第一章绪论;填空题;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分为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2、根据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最初时期主要沿用生物科学的;4、人类生态学也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属于生物类群;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有几种分类法?;答:生态学的分之学科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法:1)根;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1)调查研究;2)实验研;第二
第一章 绪论 填空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分为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等四个时期。 2、 根据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最初时期主要沿用生物科学的方法,试验室研究是一种补充手段。利用实验室的条件能够模拟某种生态状态,观察生物的某种特征。 4、 人类生态学也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属于生物类群分类中的一员。 简答题 1、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有几种分类法? 答:生态学的分之学科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法:1)根据组织分层分类;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 2、 现代生态学不同于以往生态学研究,它的新特点是什么? 答:现代生态学的新特点室;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2)与其他科学结合;3)在应用生态学领域的发展迅速。 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是哪些? 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1)调查研究;2)实验研究;3)模拟研究。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填空题 1. 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且阻止其生长、繁殖和扩散,甚至生存的因子,叫做该生物的限制因子。 2. 任何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因子,都可分别归纳入气候、土壤和生物三大类生态因子之中。 3. 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分为三个不等降雨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分为三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干旱草原区、荒漠区。 4. 臭氧层可一起收大量的紫外线,削弱宇宙射线初始的巨大力量。 5. 土壤具有肥力是土壤不同于其他自然物质最本质的特征。 6. 生物对某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人守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7. 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正好抵偿呼吸作用的消耗,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8. 唯独对生物的作用一般可分为最适宜、最低和最高纬度,即所谓的三级点温度。 9. 植物发育起点的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 10. 一般来说,昆仲体液过冷却点越低,耐寒想越强。 11.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2. 环境是指从各方面影响和制约生物生命活动的一切为外部动力与物质的总和。 13. 生态因子综合称为生态环境。 14. 内环境是指生物体内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15. 水生植物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三大类。 16. 生物对水的适应性不同,可以把生物分为按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两大类型。 17. 生物随着气候在空间上的三个变化方向交替分布,这三个方向是经度、纬度、高度。 18. 生物随着生态因子的周期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节律现象,我们把这种节律现象称为生物。 19. 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团粒结构。 20.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限制性作用。 简答题 1.简述土壤生态学的意义。 答:土壤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1)土壤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2)土壤是生物进化的国度环境;3)土壤是生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4)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2.简述森林的主要生态效应。 答: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强大的生态效应,其主要生态作用是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止污染;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3.简述水的生态作用。 答:水是所有生命的基本要素,也是最重要的环境物质。水的生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2谁是动物数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3水对生物可以起一种分类的作用。 4.简述风的类型以及生物对风的适应。 答:1季风;2海陆风;3山风和谷风;4焚风;5寒露风;6台风;7干燥风。
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风媒植物特有的花型和开花时间均是风媒植物对风的适应。在多封、大风的环境中,能直立的植物,往往会变的低矮、平展,并具有类似旱生植物的结构特征。“旗形树”也可以说是树木对盛兴强风的适应。 5.简述光因子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的能量来源,生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都直接和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分布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6.简述温度的生态作用。 答:温度是一种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的重要生态因子,任何生物都是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的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空间上它随纬度、海拔高度、生态系统的垂直高度各种小环境而变;在时间上它有一年的四季变化和一天的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论述题 1.论述生态型和生活型的区别。 答:生态形式分类学上种以上的分类单位,是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长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或人为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活型是着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分类,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反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征的物种类群。 2.论述氧气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氧的适应。 答:(1)O2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只有通过氧化,生物才能获得生命所必需的能量。
(2)根据物种对环境中含氧量的适应范围,也可分为广氧性生物和窄氧性生物两类。绝大多数陆生植物与动物,都属于窄氧性生物,而绝大多数水生动物和植物属于广氧性生物。
(3)微生物中有严格厌氧菌,有氧则不能生长,如甲烷细菌;也有绝对好氧菌,无氧则不能生长,如固氮菌属;还有微嗜氧生物,仅在氧压低是生长正常。以上三类微生物对氧的耐性范围都比较窄。兼氧性细菌,在好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厌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发酵,如链球菌属、棒状杆菌属,对氧的耐性范围就较宽。 第三章
种群生态 填空题 1.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 2.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称为他感作用。 3.由于某种原因,种群进入新地区后得到迅速扩散蔓延,称为生态入侵。 4.迁移现象在鸟类的研究中称为迁徙。 5.大象、鲸鱼、恐龙属于K对策者。 6.昆虫、细菌、藻类属于R对策者。 7.种群密度有粗密度和生态密度之分。 8.种群一般有三个群体特征,即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9.中群众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称为性别比例。 10.扩散的方式包括迁出、迁入和迁移。 11.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 12.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死亡率称为生理死亡率。 13.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成为该系统或环境对该种群的容纳量,也即环境容量。 14.自然选择是指没有人为施加的影响,新的环境条件是生物的遗传发生变异,产生的后代经过竞争,进化适应者生存。 15.逻辑斯谛增长又称S增长。 16.种群之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互利共生、偏离共生和原始协作。 17.附生植物和被附生植物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关系。 18.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种群爆发。 19.种群增长的基本型有J增长和S增长。 20.种群的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有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衰退型种群。 21.根据地理物种形成说,物种形成的过程为: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生殖隔离的建立。 简答题 1.简述种群波动的调节。 答:种群波动可分为三大类:1)密度调节: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包括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2)非密度调节:是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3)种内自动调节:种内自动调节又分为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 2.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哪几种。 答:生物种与种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且这一关系极其复杂,根据一物种对另一物种的生长和存活产生有利的抑制的或没有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和作用,则两个物种间基本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2)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3)中性作用;4)偏害作用。 3.简述种群的基本特征。 答:种群的基本特征是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种群的共性。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1)空间分布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2)数量特征:包括种群的密度和大小,出生率和死亡,年龄结构和性比,迁入和迁出等;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而且随着时间进程改变其遗传特征,进行进化和适应。 4.简述生态入侵并用实力简单说明其危害性。 答:生物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或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成生态入侵。
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现已蔓延到25。33'地区,并向东扩展到广西、贵州境内。它常连接成片,生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入农田危害牲畜,影响林木生长,称为当地害草。 论述题 1.论述捕食的概念及形式。 答:捕食从广义的概念看,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害低一级的生物的种间关系。广义的捕食包括:1)传统捕食,指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或其他肉食动物;2)植食,指动物食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3)拟寄生,是指昆虫界的寄生现象,寄生昆虫常常把卵产生在其他昆虫(寄主)体内,待卵孵化成幼虫以后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到寄主死亡为止。 2.试论述生物的生态对策。 答: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并是相关联的生态特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r对策和K对策。r对策者生活的环境条件多变。不可预测,不确定;死亡率大,为随机的非密度制约;群体密度随时间变化大,无平衡点,通常处在环境K值以下,属于未饱和的生态系统,有生态真空,每年生物重新定居;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弱不一,一般较弱;寿命短,通常不到一年;对子代投资小,常缺乏抚养和保护机制;迁移能力强,适于占领新的生境;能量较多的分配给繁殖器官;自然选择的最终结果是种群迅速发展,繁殖早,体重轻,提高最大增长率。r对策者与K对策者刚好相反。 第四章 群落生态 填空题: 1.(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根本标志。 2.(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个体数量多,盖度大,决定群落结构和环境的主要特征,从而也决定群落组成的那些植物种。 3.群落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也就是以顶级群落所形成的系统为其发展顶点。 4.由于周期性灾害的影响,群落发展的结果不能达到顶级阶段,这种群落称为(灾变性顶级群落)。 5.两物种间竞争的结局是排斥还是共存,取决于环境系统的(开放性)。 6.生态位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7.不同生活型的组合叫(植被),它是生态系统内植物群落的总称。 8.我国农业上长期以来推行的间种套作实际上也是利用群落的(垂直分层)结构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的。 9.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到形成稳定的成熟群落,一般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和(顶级期)阶段。 10.群落演替过程中,在(物种)选择方向上,前期为r选择,占优势的是一些体型小、比表面积大的物种。 11.单元顶级理论认为不论演替开始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多大,(顶级)只有一个,这是唯一由(气候)所决定的顶级。 12.典型的旱生演替系列是(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 1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14.在完全发育的森林群落中,底上部分通常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四个基本结构层次。 15.群落交界处是(生态交错区)它是物种沿着环境梯度迅速置换的地点。 16.群落的演替从(生物定居)开始。 17.在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各物种之间在数量上的差异逐渐(减小)。 18.在陆地群落中,(种子植物)是优势种。 19.通常用(香农-成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来度量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 简答题: 1.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1)群落有一定的种类构成或称生物组合,具有一定的结构状况和一定的物质生产量。(2)群落有一定的相对一致的外貌,这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生长型和相应的群落垂直分层现象表现出来,并随时间的掩替表现不同的季相。(3)群落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或类群为生物优势种,在群落中能大量控制能量流及对其他物种和环境起着强烈的影响作用。(4)群落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表现为群落随环境梯度、时间掩替、空间变化的地理分布特征。(5)群落有有一定的营养结构和代谢方式。由不同的生物形成一定的食物网关系和生产、消费、分解的特点。
2.简述顶级群阔的特征
答;群落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称为顶级群落。顶级群落的特征为:(1)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2)结构和物种组成相对稳定。(3)有机物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4)顶级群落若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的存在下去。 3.简述群落演替的含义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一些物种侵入,生物群落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变化发展的过程,称为生物群扩演替。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到形成稳定的成熟群落,一般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顶级期三个阶段。 4.简述生态位的含义 某生物的生态位是指该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生态位的概念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的空间,还包括他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在环境变化梯度变化中的位置,因此生态位的含义又可分为;1)空间生态位:指一种生物所占的物理空间;2)营养生态位;指在群落中的功能3)多维生态为;指在环境梯度中的位置。 5.简述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1)植物繁殖体的前一、散布以及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的关系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 6.简述我国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 (1)植被型组(2)植被型(3)植被亚型 (4)群系组(5)群西亚群组(6)群系组(7)群从(8)亚群从 论述题 1.论述群落演替的特征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一些物种侵入,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想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变化发展的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基本特征如下1)演替是群落有有发展顺序的过程2)演替是生物与物理环境,种群之间竞争和共存的结果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以顶点群落的形成为顶点。 2.论述生态型和生活型的异同 生态型是生物与特定环境相协调的基因型集群,是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类型群。 生物的生态特征指的是生物对外界生态条件有一定要求,并在形态、生理、物候等方面发生一定反应的特征。 生活型是指不同中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征的物种类群。 生活型着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例如,在热带森林中,有很多具有柱状型和板状根的长绿本植物,属于同一生活型,但分属不同的科。 第五章 生态系统 填空题: 1. 生态金字塔定律又叫(百分之十定律)。 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般包括(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动态结构)。 3. 生物生产经历了两个过程即(植物性生产)和(动物性生产)。 4. 能量(单向)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5. 生态系统都是不同程度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和(物质),经过转换以后变为输出,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 6. 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7. 森林生态系统是指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进行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并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总体。 8.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压系统所组成。 9. (熵)是系统无序性的量度。 10. 食物在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消耗)、(转移)和(分配)过程就是能量的流通过程。 11. 食物链一般分为(捕食链)、(腐屑链)、(寄生链)三类,也有人还提出加上混合链共四类。 12. 生态金字塔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1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个部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气相型)、(沉积型)、(液相型)。 14. 在生态系统中能流是物流的(动力),物流是能流的(载体)。 15. 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括(资源环境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个方面。 16. 使原系统的变化率加大,远离平衡态的反馈是(正反馈)。使原系统的变化率减小,使系统接近平衡态的反馈是(负反馈)。 17.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 18. 生态系统中的(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 19.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贮存、流动与转化,可表现为不同的能量形式,常见的有(日光能)、(化学能)、(动能)和(热能)四种。 20. 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21. (食物链)是指在自然界中,物种与物种之间取食与被取食之间的关系。 22. 某些细菌和藻类将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为氨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 简答题: 1. 简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 答: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平衡的核心,对生态环境有着多方面的影响。1)森林是陆地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环境,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枢纽;2)森林是环境的重要净化器。3)调节气候,蓄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4)防沙固沙,保护农田;5)是巨大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库。6)可以提供大量的木材,水果和中药材。 2. 简述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及其原因。 答:某些物质尤其是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生物到高营养级生物传递,使处于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这些物质的浓度极为显著的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其原因是,生物摄取的食物及能量,有大约50%消耗在呼吸代谢过程中,那么既不在呼吸过程中被代谢掉,也不易被排出体外的任何一种物质将会浓集在有机体组织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这些物质的浓度越来越大,最终停留在营养级较高的生物体内。 3. 简述生态系统的控制论特点。 答:生态系统具有三大控制论特点:1)生态系统是个无目标、非中心式的自我控制系统,通过大量内部的、分散的亚系统,对整个大系统进行反馈调节、自我矫正、达到稳定和平衡;2)生态系统的总体控制是由不同层次的控制间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3)多元重复控制。 4. 简述农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答:农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1)种群比较单一;2)系统稳定性差,比较脆弱;3)物质流动量大;4)抗逆能力差;5)受人工控制、利用和改造,这是农田生态系统决定性的特征。 5. 简述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 答:生态系统中能流的主要途径为:1)能量以日光能形式进入生态系统;2)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生物化学潜能,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进入生态系统;3)以生物化学潜能存在于系统中,或作为产品的形式输出系统之外;4)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释放的热能从系统消失;5)作为开放系统,某些有机物会通过动物迁移、水和风携带、人为作用等输入或输出系统。 6. 简述氮循环中的主要化学过程。 答:氮循环中的主要化学过程为:1)固氮作用:固氮细菌和藻类将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为氨的过程;2)硝化作用:氨和铵氧化成硝酸根以及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状态;3)脱氮作用:有一些细菌作用将硝酸盐转化为氧化亚氮和分子态氮,最终使氮元素返回大气;4)挥发作用:土壤中氮或动植物的分解排泄物以氨的气态直接散逸到大气层中。 7. 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5)发展进化 8. 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答:根据能量和物质运动的状况、生物、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可分成多种类型。1)按照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可分为:植物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2)按照生态系统结构和外界物质与能量交换状况可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隔离系统。3)按照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程度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4)按照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和特征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总之,条件不同,划分的也不同。 论述题: 1.论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答: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提到环境,不断的进行着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包括地球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部分内容。
地球大循环是指物质和元素经生物体的呼吸作用,从环境进入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和排泄物形式将物质和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 ,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循环。
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利用。生物小循环时间段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
生物地化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2.试述属生态系统和一般系统的区别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系统的基本性质是结构层次性;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表现出单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整体性;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脆弱性。生态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的共性之外,还有不同与一般系统的个性。1)从组成部分看,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化学成分,还包括生物成分。生物群落 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区别与其他系统的根本标志;2)生态系统通常于特定得空间项连系;3)生态系统的生物随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表现出特定的时间特征;4)生态系统的代谢活动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来的;5)生态系统都是程度不同的开放系统。 3.论述地球表面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状况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是不均的,其生产力分布有以下特点:1)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力大。主要原因是占海洋面积最大的大洋区缺乏营养物质,其生产力很低,平均仅为125g?m-2?a-1。2)陆地上的初级生产力有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陆地生态系统中,以热带雨林生产力为最高。由热带雨林向温带常绿林、落叶林、北方针叶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和荒漠依次减少。初级生产力从热带到亚热带,经温带到寒带逐级降低。3)海洋中初级生产力有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的趋势。河口湾由于有大陆河流的辅助能输入,其净初级生产力平均为1500g?m-2?a-1.4)陆地上的初级生产力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在年降水量为500mm以下的地区净初级生产力与年降水量呈直线关系。在温带森林气候条件下,年降水量超过500mm,伴随降水量增加净初级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明显增加。 4.论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答: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1)改变地面及植被情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威胁。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导致地区性气候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直到形成荒漠。我国北方水循环形式的恶化,引起了普遍的关注。4)环境污染恶化水质,影响水循环的蒸散过程。 第六章 应用生态学 填空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 2.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副、渔生产,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3.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4.当前,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的中心问题是(人口问题). 5.水体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热污染和油污染等方面。 简答题 1.简述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 答:(1)生物共生互惠以及立体布局技术。(2)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3)资源的综合开发技术)(4)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5)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技术(6)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自净技术。 1. 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答:(1)人口数量的急增,数量增长不平衡。(2)人口老龄化,性比不协调。(3)人口城市化。(4)人口健康状况下降。 3. 简述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答:(1)传统农业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但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产品的装备,其生产力水平及效益不高,而工业化农业又对资源与环境不利。因此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融合,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合理投入并注重生产要素的现代化组合是中国生态农业的优势与特色。(2)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通过劳力与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双重集约投入,在较小的生产规模上获得较多的产品,并通过循环再生利用及深度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这种做法适合我国农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种集约经营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国不少地区在人均耕地较少情况下能维持食物需求的平衡,也正是这种农业特色的体现。(3)因地制宜建立多样性农业为一体的结构,这也是我国生态农业的特色之一。农田的立体种植、立体种养、基塘复合系统等,都已其精巧的搭配,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系统生产力及效益。我国地形地貌及资源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各地区创建的各种各样的立体农业模式,实现了高功能与高效益,是我国生态农业中独特的内容。(4)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按照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食物链网络等,建立种、养、加一体化农业生产系统,使资源得到多层次的循环利用,一方面提高了资源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对改善环境与无废弃物生产起到重要作用。(5)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及整体优化功能。我国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按照当地自然资源特点及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合理组织生产,做到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同时我国生态农业强调硬技术与软科学的有机结合,强调整体结构的系统优化,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兼顾经济、生态、社会各种效益的统一。 论述题: 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答:可持续发展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即所谓“生态持续性,它主要指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2.)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真正的发展必须包括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发展环境。3).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这类定义均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看成是经济发展。当然,这里的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4.)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倾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生态学05等内容。 
 生态学_生物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1 生态学 1866 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首次定义生态学,他强调生态学实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 与环境的关系,尤指动物有机体与...  生态学概念_生物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 H.Thorean( 索瑞 ) 于 1858 年...  江西师范大学 对生态学的认识在学习过植物学与土壤学之后再学生态学, 感觉各个学科是交叉 在一起的,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自己没有很完整的学好生态学,但 也有...  读《生态系统生态学》有感 09 生物 2 班 李红梅 12 号 近几十年来生态系统研究已成为生态主流, 它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有密切 关系。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对三类生态学工作者选择科学问题的建议 框 3 如何计算效应大小 框 4 形成备选假说 框 5 期刊论文核查单 框 6 口头学术报告核查单 框 7 墙报核查单 框 8 ...  生态学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⑴从研究对象的...  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3.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态学主要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尺度: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生态学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 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学专业编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