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水中的父亲全文分析父亲的病人物形象形象特点是什么

小说阅读的方法1
小说阅读的方法(1)
第一步:切分层次,厘清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情节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作品前边还有序幕,后边有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理清小说情节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切分层次,回扣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逼真、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注重小说描写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认识人物的方法:(1)认清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情况;(2)关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因为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3)认识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小说的主题不是像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
获取小说的主题,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母亲与父亲一次面也没有见过,就被姥爷五花大绑押进了父亲的家门。当时年方二八的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俊女,已有了心上人,是同村的“放牛娃”,母亲宁死不同意这门亲事。姥爷是专制的老古板,对于母亲的反抗,实行了“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方式逼母亲就范。也许实属无奈,因父亲答应给姥爷五块大洋,姥爷急着给舅舅娶媳妇。
②父亲与母亲实在不般配,母亲高挑的个头,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如她的人品一样端正。父亲与母亲一个属相,是整整大一轮那个属相,也就是说长12岁。父亲年龄大些尚可,可身高偏偏与母亲不成比例,比母亲矮半头。父亲与母亲走在一起,像一个小屁孩儿跟在大人身后屁颠屁颠地跑着。
③母亲整天挂嘴边只一句话: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母亲每当说这句话时,都会用手指着父亲的鼻尖,咬牙切齿地发狠,好像要把父亲撕巴撕巴炖着吃了才解气。这时,父亲并不焦恼,像一只做错事的小狗,蔫头耷脑龟缩身子,知趣地躲一边面壁反省去了。
④母亲这句话在说了两年多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孩子,而且是儿子。父亲的欢喜自不必说,一拍屁股转了三圈,咦,我当爹了。当把屁股拍疼了才想起给母亲沏碗红糖水喝。父亲一下给母亲煮了五十个鸡蛋,一个一个给母亲剥了,白嫩光滑颤动着,掰一小块放到嘴边吹吹,送到躺在床上满身疲惫、满脸淌汗的母亲嘴边说:张嘴,吃吧,补补身子。
⑤母亲倒高兴不起来,只皱着眉头唉声叹气。因那年《小二黑结婚》演得正浓。母亲的“放牛娃”在她被逼嫁时,一气之下跑出去当了八路军,当上排长的他风风光光回来找母亲。
⑥母亲流着泪端详着自己的儿子,还不到百天,躺在床上,踢蹬着小手小脚,瞅着母亲咧嘴笑得甜甜的。排长摸摸他的下巴,他竟然“咯咯”地笑出声来。母亲明白把儿子抱走会要了父亲的命。把儿子留下,会要了儿子的命。母亲抽泣着对排长说:我不能用两条人命换我的幸福。与排长依依惜别。
⑦那晚,母亲与父亲无缘无故大吵大闹,搅得地动天惊,寻死觅活地折腾。父亲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只蹲在炕沿低头抽闷烟。父亲听见母亲翻来覆去就那一句话:我前世欠你的,老天惩罚我来还你的债,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当然,母亲用手指着父亲鼻尖数落这个动作是少不了的。
⑧母亲嘴里唠叨着这句话,给父亲生了五个孩子,而且一茬儿是儿子。困难时期,父亲拉煤车,即把煤厂的煤块给人送到家里。家里五只虎嗷嗷待哺,靠父亲一个人养活,父亲早早累弯了腰。母亲从来不吃干的只喝稀粥。母亲每天给五只虎两顿饭,山药面、高粱面、荞麦面掺和着改着花样做着吃,逢年过节,才用玉米面改善生活,白面全部给了父亲吃。
⑨母亲养了五只下蛋的老母鸡,每天必定给父亲煮五个鸡蛋。母亲一边给父亲剥鸡蛋皮,嘴里一边数落:“吃饱了,身子骨才结实,才有劲拉车,一家子人靠你养活呢。唉,我怎么跟了你,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每当这时,父亲就会咧嘴憨笑,仿佛母亲夸他一般。
⑩每年的麦收时节,母亲便趁着夜黑偷偷到城外的农村捡麦穗,回来用碾子碾成白面,给父亲烙白面饼。烙饼卷鸡蛋,是父亲最爱吃的。五个孩子馋得直流哈喇子,吵着向母亲要。可母亲只能让他们享受用白面皮裹了山药面烙的两面饼,鸡蛋也是掺了许多葱花摊成的。
(11)今年春节,母亲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竟晕倒了。当母亲醒来,发觉自己躺在医院的床上,父亲坐在床边的陪床椅上,正紧张地攥住她的手难过得发抖。
(12)太阳暖暖地正向天边垂落,父亲的脸像涂了油彩映得红润光鲜。母亲这才发现父亲已是九十岁的高龄了,眼睛便湿润起来,轻声问父亲:“你说如果有来生,咱俩还能做夫妻吗?”
(13)父亲愣愣地反应了半天,才展开满脸的核桃纹,神秘笑笑:不一定喽,如果下辈子我托生个有钱人,就去找你,让你好好地跟我享清福。如果还是这么穷,我就帮你找一个有钱的人家。我呢,就在你家附近,远远地看着你,只要你过得好,我就放心了。
(14)母亲不解地问道:“你在我家附近干什么?”
(15)父亲认真地说:“不干什么,就……就是想当那个排长。”
(16)母亲一下子愣住了,眼前这个男人,明明知道自己心中只依恋着那位排长,却默默爱了自己一生,眼泪如泉涌般汩汩涌出,母亲说:“咱俩来生还做夫妻,好吗?”
(17)母亲第一次让父亲把她紧紧搂在怀里。
【文本分析】
第一步:切分层次,厘清情节
全文共17个自然段:
(1)开端(第①段):母亲被姥爷逼迫嫁给了父亲。
(2)发展(第②~⑩段):写父亲的矮小、年老与母亲的美丽、出众不般配,母亲怨恨父亲→母亲为了孩子和父亲,放弃追求个人幸福的机会→选取典型的生活片段(把白面留给父亲吃、每天给父亲煮五个鸡蛋、捡麦穗给父亲烙白面饼),表现母亲的善良、勤劳和对父亲的爱。
(3)高潮(第(11)~(16)段):叙写年迈的父母,提起当年的问题时的细节,凸显了人物形象,赞颂了父母之间的爱,揭示了主旨。
(4)结局(第(17)段):父母间的理解和内心深沉伟大的爱。
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这篇小说重点刻画了母亲和父亲两个人物,母亲是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父亲这一形象对母亲形象的塑造起到烘托作用。
(1)从第②段对比叙写母亲和父亲外貌,可以看出母亲的美丽、聪明、正直和父亲的年老的形象特点。
(2)第⑥段从母亲放弃跟随“排长”去追求个人幸福的机会,可以看出母亲识大体顾大局、善良、直率的性格特点。
(3)第③段和第⑦段写父亲在遇到母亲吵闹时,并不焦恼,而是默默忍受,表现了父亲的温和、质朴和对母亲真挚的爱。
(4)第⑧~⑩段从母亲看到父亲为养家而不辞辛苦地劳动,她特地把白面留给父亲吃,坚持每天给父亲煮五个鸡蛋,利用夜晚捡麦穗,碾成面粉,给父亲烙白面饼,可以看出母亲的明事理、关爱丈夫、勤劳的形象特点。从父亲一个人养活一大家子人,早早累弯了腰,可以看出父亲的勤劳、有责任感。
(5)从到了八九十岁的父母,重新问起那个问题时二人的对话描写,表现了父母间的真挚的爱。
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
(1)社会环境——从“那年《小二黑结婚》演得正浓”
“困难时期,父亲拉煤车,即把煤厂的煤块给人送到家里。家里五只虎嗷嗷待哺,靠父亲一个人养活”“逢年过节,才用玉米面改善生活”,这是人物生存的时代环境,反映出当时正处于解放时期,人民还处在寻求温饱的艰难困苦生活阶段,婚姻上虽然得到解放,能够追求自由幸福,但是老一辈还因循守旧,思想不开放,对子女婚姻讲究媒妁之言,甚至包办现象还很严重。
(2)自然环境——从“太阳暖暖地正向天边垂落,父亲的脸像涂了油彩映得红润光鲜”中太阳“向天边垂落”暗示父亲年事已高,“暖暖地”“父亲的脸像涂了油彩映得红润光鲜”又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了母亲此时的心理变化,也引出了下文父亲与母亲真情流露这一情节。
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母亲与父亲不离不弃、相互体谅和理解、艰苦生活的一生,展现了母亲日久生情的婚姻,也是亿万个善良的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通过父亲和母亲普通的家庭生活,概括了很多中国人的家庭、婚姻的生活真相和情感真相,触及了人性的深层内涵和爱情的真谛。
【精准答题】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A.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俊女,因父亲的五块大洋,被姥爷五花大绑押进了父亲的家门,反映出母亲的软弱和姥爷的无情。
B.“母亲高挑的个头,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如她的人品一样端正”一句正面描写母亲的出众,为后文写母亲心中委屈进而反抗做了铺垫。
C.排长回来找母亲,母亲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为了丈夫,为了儿子,最终决定留下,隐忍度日,这显示出母亲的伟大。
D.小说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如“牛不喝水强按头”“五个孩子馋得直流哈喇子”等,与人物身份相符,也反映出当时的农村落后的面貌。
命题点:鉴赏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考查点涵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主题等多个方面。
解析:A项,“反映出母亲的软弱和姥爷的无情”错误,母亲并不软弱,她“宁死不同意这门亲事”,极力反抗过;“姥爷急着给舅舅娶媳妇”,这样做实属无奈,并非真的“无情”;C项,“隐忍度日”说法不准确;D项,小说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并不是想反映当时的农村落后的面貌。
2.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命题点:概括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对应“文本分析”第二步中的“人物”。
解题提示:答题时要找到小说中关于父亲的描写,把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用其他人物进行烘托或对比,有时还有环境的烘托,进而从中分析出答案。答案的表述方式一般为“形象特点+具体的事例”,事例只要能证明形象特点就可以。注意分条作答,各条之间不要相互包含。
答案:①温和、质朴:母亲发脾气时父亲并不焦恼,自己当爹,高兴得拍屁股。②勤劳、有责任感:全家靠父亲一个人养活,他辛勤工作,早早累弯了腰。③爱得无怨无悔:默默爱了不爱自己的人一生。
3.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命题点: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对应“文本分析”第三步中的“环境”。
解题提示: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画线语句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和上下文的关系,及其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凸显文章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画线语句为环境(景物)描写,写太阳西落,联系后文中“母亲这才发现父亲已是九十岁的高龄了”可知,“太阳暖暖地正向天边垂落”暗示父亲年纪已大,“暖暖地”“父亲的脸……红润光鲜”暗示母亲此时心理的变化。后文中父亲与母亲的真情流露也由此引出。
答案:①“太阳暖暖地正向天边垂落”,暗示父亲年纪已大;②父亲的脸被阳光映得红润光鲜,像涂了油彩,暗示父亲在母亲眼中形象已经变化;③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父亲、母亲真情流露的情节。
4.小说三次写母亲说“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在不同的情节中,母亲每次说这句话的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命题点:分析情节设计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对应“文本分析”第一步中的“情节”。
解题提示:回答本题,首先要找到母亲三次说这句话在文章的哪一个故事情节中,然后根据上下文分析母亲每次说这句话时的不同表现,从而分析母亲的心理。回答表达效果时,不仅要明确语言描写是为塑造人物、表达主旨等服务的,还要对比三次描写,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用意。
答案:分析:①第一次,母亲说“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这句话时,用手指着父亲的鼻尖,咬牙切齿地发狠,这时母亲对父亲是真的恨;②第二次,母亲说“我前世欠你的,老天惩罚我来还你的债,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说明母亲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体现的是一种无奈;③第三次,母亲说“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不再有用手指着父亲的鼻尖的动作,表明母亲已经开始接受父亲。作用: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深化文章的主旨。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浅析余华小说中的“父亲”--《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父亲”
【摘要】:余华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与其他作家相比,余华不算一位高产作家,但其作品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纵观余华的小说,“父亲”是其小说中频繁出现的一种人物意象。从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最新力作《第七天》,“父亲”都是其文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因而解读余华小说中的“父亲”,是研究余华的一个突破口。
80年代中期,作为先锋派“审父”的代表,余华对“父亲”进行了极其残忍的关注和“妖魔化”的处理,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懦弱的、猥琐的、丑陋的、残暴的“父亲”。这些“父亲”不是生理上有缺陷,就是心理上受过伤害而导致性格扭曲,非但不能对子女进行庇护,还对子女进行无情的戕害,父辈丑陋和阴暗的一面在余华笔下一览无遗。
而到了90年代初期,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有了很大转变。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余华开始了对温情“父亲”的呼唤和寻找,《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是余华重建“父亲”形象的两个典型文本。福贵和许三观等“父亲”形象的出现,使前期曾一度坍塌的“父法”得以重建。而《兄弟》和《第七天》塑造了两个伟大的父亲,使父亲形象变得高大。笔者通过对余华不同时期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分析,将其作品中的“父亲”分成四类,分别是:逝去的父亲、病态的父亲、温情的父亲和强大的父亲。“父亲”形象由暴戾到温情的转变,与其童年经历、文革记忆、西方文学的影响、为人父的经历等有密切关系。而余华小说中独特的“继父”现象,也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I207.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剑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郭桂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陈艳阳;[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徐巍;[J];修辞学习;2002年05期
王芳;[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余莉萍,郑华友;[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年01期
陈永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黄妍;[J];天府新论;2003年03期
吴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杨俊国;[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换生;王达敏;;[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陶锐钊;;[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袁良骏;[N];文学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贝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黎晨;[D];吉林大学;2009年
谢成梓;[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严海英;[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彭文霞;[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张余雷;[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牛雅莉;[D];兰州大学;2009年
李承芝;[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吕国中;[D];安徽大学;2004年
周东升;[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被弱化的他律机制———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分析_参考网
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分析
摘 要:我们在阅读余华的作品时会发现,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时期的作品,还是20世纪90年代转向民间的作品,余华都对父亲形象极为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余华长篇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以期更好地理解余华作品。关键词:余华;长篇小说;父亲形象作者简介:罗盼盼(1991.6-),女,汉族,甘肃甘谷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6)-21-0-01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中的著名作家,在他的长篇小说从《在细雨中呼喊》到《第七天》中,父亲都是其作品中频繁出现的重要人物。王安忆曾说:“我觉得余华看上去就是一个爸爸的儿子。不管是生活里,还是写作,父和子的关系都是他的一对主要关系。他仿佛总是一个离家的找不到父亲的孩子,仿佛总在找,始终存在一个认同的焦虑。”[1]因此,对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余华作品。一、先锋创作时期余华在80年代刚步入文坛之时,塑造了一系列丑陋、无耻、龌龊、懦弱的父亲形象。通过对父亲的丑化,颠覆了传统的父亲形象,揭露了人性深处的恶之花。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用调侃的笔调塑造了一个自私、丑陋、无赖的父亲形象,对父亲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戏谑,瓦解了父亲的尊严。父亲孙广才的丑陋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第一,对待父亲孙有元的态度。他对孙有元谩骂、训斥,甚至有时不给饭吃。在孙有元弥留之际,他期盼着孙有元早点死亡。第二,对待三个儿子的态度。他以荒谬的理由打“我”,而且讨厌“我”,将“我”赶出家门。当小儿子因为救人而溺水身亡时,他抱着成为英雄的父亲的私欲,希望摆脱困境,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当愿望破灭时,他又去向被救者的父母敲诈勒索。他对大儿子的妻子动手动脚,最终导致了儿子婚姻的失败。第三,对待妻子的态度。他整日出入寡妇的房子与其通奸,而且将家里的东西往寡妇处搬运,完全不顾家人的感受。二、民间创作时期在颠覆父亲形象之后,余华感受到无父不但不能改变现存世界的状态,而且会使人陷入迷惘。因此,在90年代,余华开始了对伟大父亲的温情召唤,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坚忍、慈爱、可亲的父亲形象,让父亲形象回归传统。从《活着》开始,余华开始了对伟大父亲的深情召唤。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塑造了一位忍受苦难、与命运博弈、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父亲——福贵。早期的福贵是一位迷恋赌博、浪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在输完家产、父亲去世之后,他开始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担负起了作为丈夫、父亲的责任,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在悲惨的一生之中,面对了所有亲人的相继离去,以一种悲壮的力量显示了平凡人性的伟大。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父亲,对儿女、妻子的爱让人感到,与命运博弈的坚忍品质让人震撼。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塑造了一位风趣幽默、与苦难相抗争、坚韧顽强的父亲——许三观。他卖血养家,一生中卖血十二次,有九次是为了父亲这一身份。他用自己的鲜血支撑起了家庭,就是源于他人性中最为淳朴的父爱。他代表了顾家舐犊、有责有爱的英雄父亲形象。正如王安忆所说:“比如许三观,倒不是说他卖血怎么样,卖血养儿育女是常情,可他卖血喂养的,是一个别人的儿子,还不是普通的别人的儿子,而是他老婆和别人的儿子,这就有些出格了。像他这样一个世俗中人,纲常伦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他却最终背离了这个常理。他又不是为利己,而是问善。这才算是英雄,否则也不算。”[2]在《兄弟》中,余华对父亲的粉饰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用细腻的笔调,倾情塑造了一位开朗乐观、有情有爱、坚强不屈的近乎完美的父亲——宋凡平。他真诚地对待妻子、一视同仁地对待儿子,无私地为家庭付出。他用一些善意的谎言让孩子的心灵免受伤害,让人不由地想起影片《美丽人生》中那个为孩子编织美丽谎言的伟大父亲。他的身上几乎没有缺点,是余华塑造的理想父亲。在《北京青年周刊》的采访中,余华这样解释宋凡平:“宋凡平这样的父亲,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典型父亲,他们没有办法在外面实现个人价值,便把所有美好的人性都在家庭中释放出来了。”[3]在新作《第七天》中,余华塑造了一位无私奉献、不求一丝回报、慈爱可亲的父亲——杨金彪。他为了抚养杨飞,放弃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与杨飞相依为命。当杨飞的亲生父母来找他时,他让他们带走了杨飞。在去世之后,为了见一面杨飞,他在殡仪馆工作。这部小说展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关怀与爱。三、结语在创作中,余华似乎有很深的父亲情结,父亲形象的塑造贯穿了他创作的全过程。从早期对父亲的丑化到后来对父亲的召唤,余华对父亲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走了一条从颠覆到回归的道路。在父亲形象不断变迁的后面,隐藏着余华随着阅历的逐渐丰富和写作的逐渐成熟而产生的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与体悟,他对理想中的父亲的温情召唤体现了他对美好人性的深情向往,他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塑造在此显示出了独特的意义。注释:[1]余华:《文学不是空中楼阁——在复旦大学的演讲》,《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2]王安忆:《王安忆评&许三观卖血记&》,《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3期。[3]孙小宁、韩樱:《余华:十年等待》,《北京青年周刊》,2005 年版。参考文献:[1]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2]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3]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4]余华:《兄弟》,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5]余华:《第七天》,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6]郭丽:《寻找精神之父——论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作家》,2008年第7期。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3期
青年文学家的其它文章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父亲在等一场春雪阅读答案 1.文中的父亲具有怎样的特点?2.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3.你对文中父亲的话“终于下雪了,春雪尽,天放晴,好了……”是怎样理解的?4.分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我给他挠痒时,像是激活了声音显卡,一边引导着我在他的背上抓,一边连声不迭地喊着痛快.”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位爱子女爱家人,将不久于人世渴望生命的平凡父亲.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背影中父亲的形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