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高一生物家教学生,今天家教来我家补课时,看到了我房间里的避孕套

盧安克&br&&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programs/view/Q7PcE88_Fdw/%3FresourceId%3D_02_99%3Ffr%3D2&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 data-name=&《谁能理解》HD& data-poster=&/112/699/271/w.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112/699/271/w.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谁能理解》HD&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programs/view/Q7PcE88_Fdw/?resourceId=_02_99?fr=2&/span&
我覺得這個電視劇相當有內涵,也許孩子們慢慢會懂。盧安克本人非常敬佩!
盧安克 我覺得這個電視劇相當有內涵,也許孩子們慢慢會懂。盧安克本人非常敬佩!
在学儿童心理的时候导师讲的一个故事,这也是她成为儿童心理工作者的原因。&br&&br&这个故事是导师的母亲讲给导师听的,导师的父亲去世的很早,她很恨父亲的抛弃,在导师上大学的时候,母亲打电话让她清明回去,为父亲扫墓。&br&当时导师压力特别大,以前每年都会回去的,但是这几天气特别不顺,就顶了母亲,说他根本不配叫做父亲,在自己这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不回去看他,这些都是气话,导师是很敬重自己的母亲的。&br&&br&母亲就和他讲了父亲的一件事情:&br&在导师大概3年级的时候,开始特别怕鬼,不敢自己一个人睡觉,母亲安慰了她很久,告诉她这个世界上没有鬼,让她不要瞎想,还咨询了一些专家,专家说这是正常现象,过一阵子就好了,给她足够的关注。她以为这事就结了,也没过度关注,也没告诉自己的丈夫。&br&有一次晚上睡觉的时候,导师就跑到父母房间,告诉父母自己害怕,导师的母亲像往常一样安慰她,这个世界上没有鬼,回去睡觉,不要瞎想。&br&导师的父亲抱着导师回自己的房间睡觉,他没有和导师讲这个世界上没有鬼,而是问导师,那个让你害怕的鬼长什么样子?导师说是黑色的看不见,自己一看他他就消失了。&br&导师的父亲当晚是陪着导师一起睡的,和导师聊了非常多东西,其中包括了一条重要信息,&b&经常在放学的路上看到鬼。&/b&&br&连续三天,导师的父亲都提前请假下班,跟着导师想知道她看到的鬼到底是什么,第三天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带着帽子的中年男子,跟踪自己的女儿,他制服了这个男人,报了警,导师的父母都一阵后怕,幸亏发现的早,要是哪天这个中年男子做足了准备,找到了机会,真的不堪设想。&br&&br&导师的母亲说,她其实出生在一个不懂尊重的家庭,是导师的父亲改变了她,他永远有耐心听任何人胡说八道,对待女儿的妻子,永远都有耐心问是什么,为什么,他不会随意的否定别人,他每次都会引导别人把自己都表达出来。&br&导师的母亲在电话里面和导师讲,你的父亲没有时间给你爱,但是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最珍贵的改变。&br&&br&听完导师的这个故事,我们很多人都哭了,也是那一节课,我才明白尊重到底是什么意思,导师说:&b&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尊重他,信任他,我们所需要做的不是改变,而是引导他把自己表达出来。&/b&&br&&br&&b&个人微信平台:PSY_Jile&/b&
在学儿童心理的时候导师讲的一个故事,这也是她成为儿童心理工作者的原因。 这个故事是导师的母亲讲给导师听的,导师的父亲去世的很早,她很恨父亲的抛弃,在导师上大学的时候,母亲打电话让她清明回去,为父亲扫墓。 当时导师压力特别大,以前每年都会回去…
把控制孩子当成爱,其实我们的父母自己也没有意识到&br&&br&&p&&strong&(全文2400字,&strong&大约&/strong&需要花费您6分钟的时间来阅读)&/strong&&/p&&br&&strong&1&/strong&&br&&p&住院期间,同住的病房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每走一步就浑身疼痛,半夜里更是一边睡一边哼哼,十分痛苦。&br&&/p&&p&最严重的是她小便失禁,每次弄湿裤子都要去卫生间洗澡,而且因为行动缓慢,一洗就是一两个小时。&/p&&p&老太太的老伴瘫在床上八年,两年前过世,据她自己说,这浑身的病痛都是因为照顾老伴落下的。&/p&&p&老太太有儿子,可她一个人常年住在医院里,儿子却不敢前来探望。因为每一次来,从送的吃食,到儿子的家庭琐事,她都要一一过问、训斥。&/p&&p&50多岁的儿子,被说得满脸通红,浑身焦躁,一分钟都不愿意在病房多呆。&/p&&p&老太太虽然上了年纪,却依然不遗余力地想要掌控她孩子的人生。&/p&&figure&&img src=&/e21c177e6e0d09dd553d3cf4c7cd0b2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e21c177e6e0d09dd553d3cf4c7cd0b27_r.jpg&&&/figure&&br&&strong&2&/strong&&br&&p&弟弟是我们全家人痛苦的症结所在,25岁的他心智可能还不如5岁的孩子。每天最关心的只有吃什么饭,玩什么游戏。父母为此操碎了心,但弟弟就是油盐不进。&/p&&p&弟弟每天宅在家里,几乎没有社交活动,哪怕逢年过节亲戚家的饭局,也很少出现。&/p&&p&某次我们一家人难得坐在一起吃饭,本来是高兴的事,我一抬头看见他心里却猛然一惊,不是因为弟弟,而是我爸妈。&br&&/p&&p&他们两个一左一右地坐在弟弟身边,一人一筷子往他堆积如山的碗里夹菜。而我弟弟理所当然地享用着一切,埋头猛吃,吃完就走。没有半句谦让,也不跟人打招呼。&/p&&strong&3&/strong&&br&&p&《六A的力量》这本书中,根据养育孩子方式的不同,将&strong&父母分为专制型、溺爱型、忽略型、关系型四种。&/strong&&br&&/p&&p&根据我的理解,&strong&每一种类型的父母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专制型性的父母,他们虽然通常是紧紧地约束孩子,但有时也会溺爱或忽略孩子。&/strong&&/p&&p&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教养方式应该是控制型的父母。即父母不仅仅会粗暴地拒绝孩子,还会温柔地“杀”死孩子。&/p&&p&控制型的父母非常好辨认,他们最常见的外在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p&&br&&p&&strong&不尊重孩子&/strong&&br&&/p&&p&忽略孩子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也不接纳孩子的任何建议。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strong&自我评价很低且没有自尊&/strong&。&/p&&p&这种关系延伸至子女成年后,父母会反对子女正在交往的男(女)朋友,即便结婚了也&strong&不会尊重孩子的配偶&/strong&。&/p&&p&&strong&随意侵犯孩子的隐私&/strong&&/p&&p&父母没有界限,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就不配有隐私。&/p&&p&会随意查看孩子的日记、手机,进出孩子的房间不敲门,随便处置孩子的物品用具。&br&&/p&&p&&strong&包 办&/strong&&/p&&p&大到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工作,小到每天早上吃什么早餐,他们都一手包办。&/p&&p&看起来是替孩子着想,实际却是在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p&&p&&strong&剥夺孩子的财务自主权&/strong&&/p&&p&孩子越大,零花钱起到的作用也越大。&/p&&p&控制型的父母却永远保持着一种“家里什么都有,你还要钱干什么?”的态度,一方面剥夺了孩子的财务自主权,另一方面也关闭了孩子通往社交世界的大门。&/p&&p&&strong&滥用情感&/strong&&/p&&p&控制型的父母爱孩子是真的,但控制孩子也是真的。&/p&&p&当孩子逐渐长大,通过玩具、零食、零用钱都控制不了的时候,他们还会采用情感式的控制手段。&/p&&p&控制型父母最喜欢说的就是,&strong&“你再……我就死给你看!”&/strong&、“我含辛茹苦养大你,你怎么能这么对我……”以此激起子女对他们情感上的愧疚感,从而继续控制孩子。&/p&&figure&&img src=&/3e504e6e4b8a705f19f2c2b9a665706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3e504e6e4b8a705f19f2c2b9a665706c_r.jpg&&&/figure&&br&&p&&strong&粗暴干涉孩子的一切&/strong&&/p&&p&控制型的父母的终极表现是会干涉孩子的一切。&/p&&p&比如,我中午不回家吃饭,想到要打电话给我妈都很头疼。我妈妈是如果到了下班时间还不回家,就会立刻打电话质问的那种父母。&/p&&p&“回不回来?”“不回来去哪儿?”“去干什么?”“跟谁在一起……”一连串的问题没回答,我已经感觉快窒息了。&/p&&p&我妈最希望下班时间一到,我就能立刻出现在家门口。&/p&&p&今年我妈六十多,但仍然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抓住我,控制我。&/p&&p&弟弟天天宅在家里,主要的问题其实也不在他自己而是在我父母。&/p&&p&在我父母的眼里,外面的世界充满了伤害,儿子就算天天在家里玩游戏,也比在外面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要好,至少能让他们求个心安。 &/p&&strong&4&/strong&&br&&p&控制型的父母最可怕的就是,明明已经让孩子透不过气来,却不自知,依然口口声声地说是“爱孩子”,他们从来不承认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p&&p&&strong&控制型父母的原生家庭,很可能是忽略型的父母&/strong&,因为自己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缺少安全感,所以便想从孩子身上弥补,加之成年后自身精神世界匮乏,孩子成了他们唯一关注的焦点。&/p&&p&他们不尊重孩子,也是无意识的,因为从孩子出生,他们便本能地视孩子为自己的附属品或者“作品”。所以无论自己怎样给予,孩子能做的,应该做的只能是顺从并愉快地接受。孩子如果叛逆不顺从,就是忤逆不孝顺。&/p&&p&控制型父母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strong&孩子是拥有自己思想的,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 &/strong&&/p&&strong&5&/strong&&br&&p&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那些在&strong&子女成年后父母退出家庭主导权,划出界限并充分尊重孩子的家庭,其幸福指数明显要比其他家庭高。&/strong&&/p&&p&而子女成年后仍不愿意放弃主导权的父母,势必会造成家庭内部主导权的争夺。&/p&&p&成年的子女迫切需要的是肯定自身的价值,如果长期遭遇父母的控制,便会引发孩子的消极抵抗或退行行为。&/p&&p&&strong&(退行,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strong&&/p&&p&&strong&做父母,再爱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界限&/strong&,要分清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p&&p&自己的每项决定如果涉及到其他的家庭成员,就要提前知会,遇到问题也要听听成年子女的意见。&/p&&p&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父母已经习惯这种让他们感觉“安全”的亲子互动模式,很难一下子发生改变,这需要成年的子女坚持不懈的努力,先自己做出改变划出界限,再带动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转变。 &/p&&p&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既享受着中国式的溺爱,又贪图美国式的自由,其实有些孩子从小就没有选择的机会,所以无从辨别好坏,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人生。&/p&&p&至于他们的父母,到了晚景暮年可能连自己的大小便都控制不了,又何谈控制孩子?&/p&
把控制孩子当成爱,其实我们的父母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全文2400字,大约需要花费您6分钟的时间来阅读) 1 住院期间,同住的病房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每走一步就浑身疼痛,半夜里更是一边睡一边哼哼,十分痛苦。 最严重的是她小便失禁,每次弄湿裤子都…
&figure&&img src=&/50/12c3d64b4a5cbba091f2f702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50/12c3d64b4a5cbba091f2f702_r.jpg&&&/figure&&p&写下这个题目我是惶恐的,我未曾结婚,更没有孩子,是故并不是很有资格去谈论“如何做父母”这一议题。但我是有父母的,也见过许多人的父母,也很可能在未来会成为某个“不幸”孩子的父亲,所以去思考这一议题,倒并不见得有什么失礼之处。&/p&&p&之所以我说将来那个可能会叫我爸爸的孩子是“不幸”的,是因为已经二十多岁的我,还从来没学过如何去做父亲,父母从未告诉我这件事情的窍门,课堂上也未曾教过。我不知道假如那一天来临,我该如何去做,我该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不只身体倍儿棒,还得心灵阳光。&/p&&p&我们倒是早早便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如何去生,却根本不可能无师自通地学会如何去养。&/p&&p&偏偏可怖的是,全中国十四亿人里,起码有大半觉得“做父母”这件事,是可以无师自通的。&/p&&p&觉得这件事能“无师自通”的,大抵是信服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朋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传了几千年,看似在近百年来被推倒了无数回,那个幽灵却还是总笼罩在中国社会的天空之上的。无数人坚信孩子生下来就应该服从父母,一切都该听从父母的意愿。这些父母喜欢将自己从未做到的事情强加在孩子身上,并冠以“我一切都是为你好”的伟大口号,他们从不会体味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因为在他们做孩子时,就从没有机会去被自己的父母体味。&/p&&p&因为凡事都讲服从,凡事都立规矩,所以看上去相安无事,看上去他们的父母之道无师自通地倒还可行。但若孩子某一天突然不再服从,不守规矩,亦或是规矩本身就充满了弊病,这个“无师自通”也就很难能通了。&/p&&p&我亦发现,总是在讲“服从”,讲“规矩”的父母,也总是会有个“养儿防老”的心思。他们生怕自己一生谨小慎微养大的孩子在自己老年时高飞远走,生怕自己的规矩最终成了圈不住另有规矩的子女。&/p&&p&而事实上,“养儿防老”的人常常防不住,那些只想着让子女过好的父母,子女往往对他们都很好。&/p&&p&这是为何?规矩往往会黯淡了人性,而总期待子女偿还,子女也就多了一份负担,那种本真的人伦之爱却便有些消散了。&/p&&p&若是要做父母,先得知道孩子也是人,生来便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强拉着孩子走在自己要走的路上,而是带着温馨的目光,看着他,若是走偏了拉一拉便好。&/p&&p&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便有了义务,却不是权利。父母有义务抚养无能力自己生存的孩子长大,有义务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义务在孩子遭遇困难时出面帮助,却没有权利杀死孩子,没有权利掠夺孩子的自由,没有权利用道德绑架孩子的一生。&/p&&p&而子女对父母的回报也是出于良知。用“回报”这两个字,本就有些不对。子女对父母好,是因为爱,而不是天经地义。父慈子孝,是天经地义,但若父亲吸毒,儿子也要陪着父亲一起堕入阿鼻地狱吗?&/p&&p&家庭以爱建立,以爱维持,而非规矩,才是可行之法。&/p&&p&近日关于杨永信的事情大家都在议论,我亦对杨永信深恶痛绝,却更对那些将孩子送入虎口的父母感到悲哀。&/p&&p&为人父母前都未思考该怎么做父母,就自以为自己无师自通,大咧咧地生养了子女,这真是件让人思之不寒而栗的事情。&/p&&p&要想救孩子,先得救父母。要想救父母,先得变礼法。&/p&&br&&p&你说这都2016年了这人怎么还提礼法呢?你慢慢地转头看看,吃人的虽不是礼法,礼法却还在吃心。&/p&
写下这个题目我是惶恐的,我未曾结婚,更没有孩子,是故并不是很有资格去谈论“如何做父母”这一议题。但我是有父母的,也见过许多人的父母,也很可能在未来会成为某个“不幸”孩子的父亲,所以去思考这一议题,倒并不见得有什么失礼之处。之所以我说将来那…
应邀回答这个问题。&br&&br&我有一个女儿今年23岁。而且从小是在加拿大长大的。我作为妈妈不仅回答过这个问题,还回答过很多10多岁的女孩子关心的性问题&br&&br&在加拿大从7年级开始就有性教育课。而且8年级到9年级都会有不同内容的性教育课。这个课是男生和女生分开上的。我因为只有一个女儿,所以我不清楚男孩子的性教育课的内容,我只知道我女儿她们的。&br&&br&比如7年级的性教育课就是告诉这些开始发育的女孩子,性交是怎么回事,处女膜是怎么回事,怀孕是怎么回事。女性生殖系统是怎么回事。然后每个人发一个卫生巾,告诉所有的女生,从上了这个课开始,每个女生都有随时会来月经的可能,所以要每天在书包里面放一个卫生巾。8年级教避孕的方法和避孕套的使用。并且每人还发了一个大香蕉和一个避孕套。教什么是女孩子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9年级的性教育课是讲teenage mom生活的困难和艰难和如何防止性伤害。因此加拿大的中学生对性知识的好奇,一大部分都是通过学校来学习的。另一部分就是老师鼓励孩子回家和父母讨论这个话题。所以我孩子回来就会随着她年龄不同,问我不同的问题。比如7年级问是不是来月经就真的会怀孕?接吻会怀孕吗?如果孩子生不出来怎么办?生完孩子是不是屁股就变大了?8年级回来就会问我,男人的阴茎大小是否有区别?能不能从人种,外表来判断大小?是大好还是小好?避孕药吃完的副作用都是发胖吗?避孕套有什么副作用?除了吃避孕药和带避孕套以外还有什么方法避孕?如果避孕失败怎么办?9年级回来问我,老师说遇到强奸犯不要反抗,要给他避孕套并记住他的样子,发生完了要报警,妈妈你说老师说的对吗?如果我不反抗他就不会杀我了吗?妈妈,如果我遇到强奸,你会怎么办?同样我的孩子也问过我,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性生活?为什么?等等。。。。。&br&&br&我不知道中国的妈妈们是否能够认真的回答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如果你不能回答,你们知道会出现什么问题吗?那就是你的孩子会自己去寻找这些答案。有些孩子会通过网络,有些孩子会通过亲身体验。所以这些问题我都如实的回答了孩子。&br&&br&所以面对题主提出的问题。我是这样告诉孩子。&br&&br&首先18岁以前不能有性生活的原因是因为第一,你的生殖系统没有发育完善,子宫,卵巢等的发育不成熟。因此如果有性生活,对你个人最大的问题是会让你留下很多妇科疾病。这些疾病会严重影响你的日常生活。比如各种炎症,造成各种疼痛和不适感。让你年纪轻轻的就如同一个老太太一样的身体状态。你喜欢这样的你吗?第二,你的心理发育同样尚不完善,你不懂什么叫责任,不懂如何承担性生活有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以及所给你带来的烦恼和责任。如果你怀孕了,做了流产,你能承受那种手术的痛苦和对你身体造成的可能性永久伤害吗?你不能。第三,你没有经济独立,因此你无法承担性生活以后的后果所连带的经济付出。比如做流产的手术费,不做流产生孩子和养孩子的费用。一个未满18岁的孩子根本无法承担。但是性生活是你自己的选择,那么这些连带的经济付出也应该必须由你自己支付。如果你无法支付,那么就不要做自己能力无法达到的事情。&br&&br&其次就是你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有性生活?是不是必须结婚?我的回答就是:只要你上述条件都开始具备了,比如你的性器官已经发育成熟,你的精神心理方面也做好自己承担自己选择的准备,同时你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可以支付你承担后果所必须的费用。那么你就可以开始性生活。至于是不是必须要结婚才有性生活,作为妈妈给你明确的回答就是:不是!!因为性生活是婚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的性生活发生在结婚以后,一旦你的性生活不幸福,你就会选择离婚。那么离婚的代价要比结婚惨重。因为会牵扯财产纠纷。所以我给孩子的建议就是性生活一定要发生在结婚以前。如果遇到阳痿早泄的,可以不选择。&br&&br&那么第一次的性生活应该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呢?我给女儿的建议,就是第一次一定要和一个彼此喜欢的人。因为只有这样,你的第一次才会有幸福的感觉。因为彼此喜欢,就会在乎对方的感觉。第一次感觉对未来你的性观念很重要。很多女性,因为第一次没有爱,没有彼此的在乎,所以造成一生厌恶性生活。甚至觉得性生活是肮脏下流的行为,如同强奸。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女儿有如此恐怖的经历。所以我对女儿的建议就是一定要找一个真心喜欢你,你也喜欢的人。不管未来是否会结婚。只要你们彼此都有欲望,做好避孕措施,就可以发生。因为结婚也可以离婚,所以结婚不是性生活开始的里程碑,而是你结束单身生活的里程碑。
应邀回答这个问题。 我有一个女儿今年23岁。而且从小是在加拿大长大的。我作为妈妈不仅回答过这个问题,还回答过很多10多岁的女孩子关心的性问题 在加拿大从7年级开始就有性教育课。而且8年级到9年级都会有不同内容的性教育课。这个课是男生和女生分…
有!!!!!!!!!!!(以下6个部分,都是关于婴幼儿的)&br&&br&&strong&PART.2
学步车其实会害了婴儿&/strong&&br&&br&现在的一些搞推销的会给你说:买这个(学步车)送小宝宝最好,这是升级版,跟以前的不一样,有科学依据的,小朋友在这个升级版的学步车上走路不仅不会摔倒,学走路学的快,而且还不会像以前的学步车一样盘腿BLABLABLA(省下几千字)&br&&br&然而,事实是:&br&&br&学步车表面上看,能够让孩子尽快学会行走,父母也省了很多功夫,但是“&b&没有爬够的孩子,注意力是容易出现问题的”&/b&。过早学习行走,不是一件好事,应该让孩子“爬够”,原因如下,孩子在爬行的时候,&b&他的头是面对地面的,这个时候头、手与地面三者的角度和空间距离,正好是正确的学习&看书坐姿的角度与距离。&/b&孩子爬行的年龄,正好也是很多神经发育的年龄,孩子的爬行有利于孩子神经系统形成链接,利于今后注意力的品质提高。而“爬不够”,容易导致孩子长大后&b&感统失调。&/b&(“感统”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外的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此概念来自百度百科,原谅我懒得去翻参考文献,不好意思)越来越多的爷爷奶奶和家长会因为担心地下脏,看到孩子在地上爬,一把帮孩子抱起来并心疼的喊“哎呀乖乖~地上那么脏!”,而不让孩子在地上爬,要不天天抱着,要不就用学步车,其实并不好。而且过早的学习行走,容易让孩子脚部骨骼畸形发育,成(X型腿还是O型腿囧。我忘记了具体是哪个,好像是O型腿)&br&&br&&a href=&///?target=http%3A///0070423.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学步车危害大?用还是不用?&i class=&icon-external&&&/i&&/a&(附上有关链接)&br&&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nYmeYyQi4TzIFkIt90qCLBE4KV_6-Ba9gVeiWWPwwCa-ut-iiE6TJgtY_MnFl57SdJL30o9lPFj0JS5hSwkV9K%23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学步车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附上相关链接)&br&&br&&br&&br&PART.3 婴儿用的勺子&br&&br&上个年代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用的勺子基本都是钢勺,那个时候的孩子吃饭,总是容易戳伤自己的脸。而现在,有了貌似更安全的橡胶勺子,这样孩子怎么戳都不会戳伤自己。&br&这里单单说一下钢勺的其中一个作用:钢勺戳伤孩子之后,有一个作用是源自于的&strong&痛觉&/strong&:&b&因为疼痛,让孩子在吃饭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逐渐到精准无误的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嘴巴里面,而这个逐渐精准和不断尝试调整位置的过程,其实大大地利于孩子神经系统发育&/b&,而那个年龄,也正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很关键的时期。&br&&br&到1 岁半左右,婴儿能够按照一定目的,进行有意识的尝试错误,改进手段的动作以解决新的问题(李红,2003)。而痛觉引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错误之后的不断调整。&br&儿童对物体的抓握(勺子),通过反复的尝试与失败提醒(痛觉),儿童在抓握摆弄物体时,够不够得着,这样的实践经验是他们理解近&strong&距离空间&/strong&,发展空间知觉的基本条件。在摆弄物体中,反复同一动作总是引起同样效果,这就使儿童获得关于实际动作跟直接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使儿童对自己的行动后果产生预见性。&br&&br&&br&&br&PART.4 玩具&br&&br&下图婴儿玩具是干嘛的?&br&&br&&figure&&img src=&/bd9fcec8e9d602f195e3fc573daf96cd_b.png& data-rawheight=&271& data-rawwidth=&2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6&&&/figure&&br&&br&我们成年人会觉得这些玩具是干嘛的,感觉好无聊……&br&这个玩具你会发现,有很多种“抓”的方式。而婴儿手部神经发展最开始是&strong&只能握、抓这些动作(手指只能并用,不能分工)——然后随着细微神经发育,手指分化,能够形成更精细的抓握动作。&/strong&&br&所以这个看似无聊的玩具,其实是遵循婴儿手部神经发展规律,促进他们通过大圈、小圈、各种方式的抓握,促进baby们的&strong&手指分化&/strong&。所以这些玩具其实对婴儿的大脑发育是非常好的。&br&&br&下面这个玩具也是同理,通过多种孔,让婴儿可以随便抓握,以多种方式抓握,不断以各个方式尝试抓握,来达到促进细微神经发育,进而促进大脑发育,帮助婴儿五指分化。&br&&figure&&img src=&/9eace0eb03e_b.png& data-rawheight=&173& data-rawwidth=&20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9&&&/figure&&br&如果你的孩子拿到这个玩具在&strong&咬&/strong&,是因为:&br&&figure&&img src=&/ca_b.jpg& data-rawheight=&3264& data-rawwidth=&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ca_r.jpg&&&/figure&&br&这是他认识世界的方式(《发展心理学》第八版,谢弗,邹泓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br&&br&&br&&figure&&img src=&/70a363ff5fe288e0c671_b.png& data-rawheight=&143& data-rawwidth=&7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7& data-original=&/70a363ff5fe288e0c671_r.png&&&/figure&&br&&br&&br&咬——抓握等方式,对儿童的自我概念、空间概念的训练都非常有帮助,就像评论区一位妈妈留言说的那样:现在很多大人看起来很无聊的玩具,其实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孩子很感兴趣,而且对孩子发育也很有帮助。&br&所以在婴儿早期的时候,有意注意婴儿的咬、抓握方式、五指分化,对孩子帮助非常大。&br&&br&PART.5 婴儿的原始反射&br&&br&&figure&&img src=&/741db4585ced4bd537b42d4c588035ed_b.jp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741db4585ced4bd537b42d4c588035ed_r.jpg&&&/figure&&br&&br&&br&&br&&br&正常情况下,这些原始的条件反射在几个月内会小时,因为它们受&strong&大脑低级“皮下层”区域控制&/strong&,一旦&strong&高级中枢皮层成熟,并开始控制自主行为&/strong&,&strong&皮层中枢就会失去控制作用&/strong&。许多原始反射对婴儿好像没什么作用,但是对发展心理学家而言,它们是重要的&strong&诊断指标&/strong&(stirniman&stirniman,1940)。如果婴儿出生时缺少这些反射,或者这些反射持续的时间过长,就可以据此诊断婴儿的神经系统可能出现了某些病变。总而言之,一些反射的出现和消失是婴儿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的证明。&br&&br&&br&PART.6 婴儿的客体永存性&br&&br&&strong&客体永存性:即使看不到人和物体,也能意识到他们存在。&/strong&&br&&br&例如,七个月大的宝宝还没有形成客体永存性的概念,母亲给宝宝做鬼脸,宝宝KIKIKI地笑。母亲用手把自己的脸捂住,宝宝就会以为妈妈不见了。然后妈妈把手打开,宝宝又会“KIKIKI”地笑。&br&相信这个画面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见,就是父母捂住自己的脸,然后又打开,宝宝会笑的特别开心,因为它们还没有形成客体永存性,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也许觉得面前的一切好神奇。&br&特别可爱吧?&br&&br&&br&&br&——————————————————————————————————————————&br&【&strong&文献&解释部分&/strong&】——6.11更新&br&&br&&br&PART.2 学步车部分的文献与研究解释&br&关于相关研究:&br&陶沙、董奇等对爬行经验在婴儿迂回行为和客体永久性方面的作用作了详细的研究。迂回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空间障碍,不能直接达到目的的情况下,换用间接途径达成既定目的。绕过障碍物取得物体就是一种典型的迂回行为。他们将8~11 个月的婴儿分为会爬和不会爬的两组,完成同一项测查任务;将婴儿感兴趣的玩具放置在透明有机玻璃下的中心区域,婴儿能从透明的盒子顶面看到玩具,但不能从盒子顶面直接够到玩具。而想要够取玩具就必须采取迂回行为,从正对着他但不能直接看到的开口够取盖在盒子下的小玩具。实验结果表明,会爬的婴儿在迂回任务中表现得比不会爬的婴儿更出色。研究者认为,爬行动作的获得与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可能有功能上的联系,即爬行通过向婴儿提供大量的相关经验,从而促进婴儿迂回行为的发展。客体永久性指主体对客体存在与否的认识不依赖于直接感知,而形成了有关客体存在的稳定内部认识。作为婴儿认知与情绪发展的基础,客体永久性是婴儿期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br&&br&&strong&&em&【1】董奇,陶沙,曾琦,J J Campos. 论动作在个体发展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 1997, (4):48~55&/em&&/strong&&br&&br&这里补充的是爬不够的孩子在除了注意力的以外的地方可能有的不足。&br&这里会有部分知友说:&u&那么我小时候没有爬,直接学的走,你是不是说我注意力不如别人咯?&/u&&br&&strong&解释:&/strong&第一,我们知道心理学是研究的统计学中的大概率事件,就是普遍性,除了文化心理学,其他心理学的研究很难规避&strong&个体差异&/strong&这一点;第二,&strong&同一个结果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strong&,也许没有爬够,但是在其他与注意力有关的因素,您完成的非常好,所以您的注意力并没有出现很大的问题。&br&&br&有知乎网友可能会说:学步车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我凭什么不用。&br&&strong&解释:&/strong&科技带来的东西未必就一定是好的,例如塑料袋。无论科技创造出了多少东西,&strong&使用科技产物的原则应该是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strong&(遵循人发展的基本规律)。学步车当然可以用,在附录的两个网络链接也说的很清楚了,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用的过早。&br&反正题主我以后肯定不会让我侄儿侄女们用学步车的,如果有知友说:我不信~我不信~我就不信你说的这些!我就要让我孩子使用高科技!用!学!步!车!&br&我只能说:好哒~(毕竟我怂,你非要用,难道我还要和你撕逼么?)&br&&br&相关研究:&br&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比了不会爬、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手膝爬的 3 组8.5 个月的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水平。发现不会爬但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和手膝爬行婴儿的发展水平高于不会爬的婴儿,其中尤以爬行经验在9 周以上的婴儿表现最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爬行等运动经验与客体永久性水平的关系不仅仅来自成熟对二者的制约。爬行等运动经验对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另外,研究者们以发展落后的特殊婴儿作为对象的研究发现,爬行与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具有因果关系(董齐等,1994)。对患有脊柱裂的运动残疾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研究表明,在会爬之前(约12 个月),其客体永久性的水平很低;然而,在学会爬行的6 周内,他们的客体永久性达到比以前高得多的水平。对爬行动作滞后到13 个月才出现的婴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一定运动经验,即1 岁内婴儿的表现并不一定随其年龄增长而提高。&br&从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strong&爬行经验对儿童认知发展确有重要作用&/strong&。&br&Lepecq 等发现早期认知发展来自于感知觉,并且由于儿童动作发展不成熟,早期的认知发展是基于感知觉能力的[7]。Bertenthal 等也证实了动作与知觉的交互作用。Mark A.等发现丰富的视觉信息(光线、颜色)与自由的身体移动可以提高儿童搜索目标的成绩。Yan.Jin H.等总结了19 次研究,被试包括了年龄为4 到144 个月的1029 个儿童(男510,女519),发现年龄越大,动作对空间搜索行为的影响越大;动作状态、搜索模式、动作帮助、测验条件和测验信度都是空间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且对儿童进行动作训练可以显著地提高儿童的空间搜索能力;结果表明儿童的动作经验是空间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Eppler 等研究发现当物体的听觉和视觉信息能指导婴儿的行为时,婴儿会增加对这些信息的注意。婴儿通过爬行获得了自由移动的能力,并获得大量经验信息,这些信息促进了感知觉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儿童的认知能力。Siegel 等的研究发现婴儿助行器敝大于利。这是因为婴儿助行器减少了儿童爬行的机会,也就减少了儿童本应获得的经验,从而影响了认知能力的发展。&strong&可以说,儿童通过爬行获得了运动经验,促进了感知觉的发展,影响了认知能力的发展。&/strong&&br&&br&&strong&&em&【1】Yan Jin H, Thomas, Jerry R, Downing, John H. Locomotion improves children’s spatial search: A meta-analytic review. Perceptual &Motor Skills ,): 67~82&br&【2】 Eppler, Marion A. Development of manipulatory skil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 391~405&br&【3】Siegel, Andrea C, Burton, Roger V. Effects of baby walkers on motor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 human infants. Journal of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 ):355~361&br&【4】Mark A, Schmuckler, Hannah Y Tsang-Tong. The role of visual and body movement information in infant searc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499~510&/em&&/strong&&br&&br&关于学步车与婴儿骨骼腿型:&br&【婴儿身体发育特点】&br&婴儿骨骼软骨成分较多,与成人比,其有机物与无机物之比为5: 5,而成人为3: 7,因此其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易弯曲变形,不易骨折,可塑性强。婴儿关节结构上,关节面软骨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韧带较薄而且松弛,关节周围肌肉细长,故其伸展性和活动范围都大于成人,关节灵活性与柔韧性都易发展,但牢固性差,在外力作用下易脱位。其肌肉发育特点是: 先躯干肌后四肢肌,先屈肌后伸肌,先上肢肌后下肢肌,先大肌肉后小肌肉。另外,婴儿身体头占较大部分,头身比例大约1: 4,颈部肌肉较弱。&br&【学步车对婴儿的危害】&br&婴儿从爬行到直立行走是一个对自身肌肉控制的神经支配过程,由于有学步车的保护作用,婴儿在&br&不能自主控制平衡时,也不会摔倒,&strong&不利于婴儿独立行走的练习和身体肌肉的正常发育&/strong&。欧洲专家曾对190 名婴儿进行调查,&strong&发现102 名使用学步车的婴儿爬行、直立行走的时间普遍比不使用学步车的婴儿晚3 - 4 周。&/strong&&br&&br&&strong&&em&【1】吕春根. 卫生部建议“不使用学步车”童车企业当重视[J]. 玩具世界, 2011,( 10) : 29 - 31.&/em&&/strong&&br&&br&PART.3 吃饭勺子&br&&br&整理一下评论区的疑惑,大概内容如下:&br&所以就是要挨打来让痛觉刺激神经——吐槽版本&br&难道就没有想过为了刺激神经发育而戳伤自己的脸吗——找我原文纰漏版本&br&&br&那么在这里解释:&br&PART3部分,我其实就是以钢勺来介绍一下与婴儿互动中,对婴儿产生的好处,我没有说过让婴儿就是该用钢勺,或者说我没有说婴儿就是要去戳伤自己。囧&br&不过,还是希望正在当父母的知友,或者即将的父母的知友,在给孩子选用餐具的时候,安全性是肯定要考虑的,但是千万不要买太软的勺子,就是戳到一点都没感觉的勺子。&br&有一位评论区的妈妈说的那种就很好,是折中:她的孩子的勺子是头头部分有橡胶,但是戳着会不舒服,只是不会戳伤之类的。&br&其实这种勺子就比较好,因为会有不舒服【这种感觉也会帮助孩子尝试错误调整位置】,但是又保证了大家之前吐槽的安全性的问题。&br&&br&&em&&strong&PART3 参考文献:&br&【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br&【2】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br&【3】李红,何磊.心理科学进展.).315——320&br&【4】谢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strong&&br&&br&&br&&/em&&strong&&em&PART.4——6参考文献&br&【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br&【2】董奇,陶沙,曾琦,J J Campos. 论动作在个体发展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 1997, (4):48~55&br&【3】李红,何磊.心理科学进展.).315——320&br&【4】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em&&/strong&&br&&br&——————————————————————————————————————————&br&(6.10更新)&br&①先给大家道歉,昨天晚上答题的时候,只是把老师上课讲的然后和自己的笔记整理了一下, 就直接答题了,偷懒没有附上参考文献,所以有很多知乎网友在评论区质疑这篇文章的&u&&strong&可靠性&/strong&&/u&。&br&非常感谢你们的指出!我这几天闲下来了就好好整理一下文献,把&strong&&u&参考文献&/u&&/strong&附上来,感兴趣的知友也可以私聊我,我把文献打包发给你们!&br&②再来就是感谢!一觉起来,真的没有想到有那么多赞!谢谢每一位看完这篇文章的朋友,谢谢你的肯定和欣赏以及点赞。&br&③关于有知友评论说我是马后炮,我觉得你会有这种感觉,可能是源于心理学很多实验都是在&strong&已有现象&/strong&的基础上,展开做实验,然后的结果,分析。所以会给你造成马后炮的感觉吧。&br&④有网友说“&strong&完全不信&/strong&”以及吐槽我在&strong&讲“段子”,&/strong&我想说第一,也可能是我没有附上参考文献,怪&strong&自己没有严谨&/strong&;第二,心理学在国内不够普及的情况下, 容易给别人造成“&strong&我信就有不信就没有&/strong&”的误区,我们国家目前心理学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strong&反而被一些“心理鸡汤”和“玄学”妖魔化了&/strong&,我也很无奈。&br&⑤有知友说我写的这个感觉有点……不靠谱,哈哈哈。但是这就是实验心理学得出的结论呢,&strong&心理学真的不是大家想的玄学、心灵鸡汤,我们也是要和神经解剖行为实验打交道的&/strong&(好吧,我连参考文献都没录好像没资格说,哈哈哈!)然后在顺便开个小玩笑,这个问题是“&strong&有没有什么一般人不知道的知识&/strong&”,所以可能是大家不知道,以前也没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所以突然看到会觉得我是来搞笑的吧,哈哈!&br&⑥心理学&strong&研究普遍现象&/strong&,当然我们&strong&也重视个体差异,但是更多的时候研究不能体现个体差异&/strong&。所以不再反驳或者一些知友犯了&strong&可得性偏差和幸存者偏差&/strong&然后说的言论了。&br&七:我从头到尾&strong&没有教大家要如何如何&/strong&哦,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用课堂上老师讲的&strong&借花献佛&/strong&而已。&br&⑧:再为文章中一些不合理的、太绝对化的措辞道歉!非常感谢大家!&br&&br&还有就是关于第一条,我不知道是不是全球都是这样的(为昨天说了不负责的话道歉),我也不知道我们国家是不是因为这个所以才这样的。反正很多老师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先用铅笔再用钢笔,这好像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事情了。&br&关于第二条&strong&学步车&/strong&,就要说到&strong&爬&/strong&,说到&strong&感统失调&/strong&。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现在大城市里面那些干预感统失调、和提高注意力的机构,他们其中一个干预方式就是在一个空间很大的地方,让大家爬三十分钟。大家不要因为“爬”这个字就觉得我在开黄腔啊。&br&第三条勺子的事,其实是从&strong&痛觉&/strong&的相关研究的出来的。&br&第四条玩具,我写这个只是由于上次逛超市有人问我“这些玩具是干嘛的感觉好无聊”,想起了,然后顺带答一下。我不是卖玩具的!不是推销玩具的!我也没有叫大家一定要去买!并且!我和学步车没有仇!&br&&br&最后的最后!&strong&我!真的!非常!害怕!被撕!!!&/strong&哈哈哈。&br&如果你觉得看完了觉得非常不屑一顾,&strong&请口下留情,不要浪费你的时间来和我撕逼&/strong&,因为我不喜欢撕逼,&strong&因为!我!怂!!&/strong&&br&&br&最后的最后的最后,&strong&参考文献正在补充中整理中!&/strong&谢谢大家的指出!&br&&br&再次感谢!!!&br&&br&——————————————————————————————————————————&br&(6.11更新)&br&关于参考文献和对原文当中PART.1——PART.3 不恰当的措辞已修改和完善。&br&一觉起来,已经1800+个赞了,说实话,我想去回答一个问题叫&strong&“自己回答的问题第一次破千是怎样的体验”,我要回答:我!好!方!我很焦虑!&/strong&&br&&br&我之前回答一个问题,看到赞从0慢慢到19我都会很开心很开心,现在这样反而有点受宠若惊。因为最初就是很单纯地发一下自己学到的东西,没想到会这样。同样也是第一次这么多人关注,看到评论区里面说“胡扯”“胡说八道”以及更难听的一些话之类的,其实挺难过的,因为我第一次被点了这么赞,所以难免会在意这些声音。&br&&br&有知友说:你应该马上去找参考文献,而不是在评论区回复“正在找”。&br&这到底是什么逻辑?参考文献是我一下子就能变出来的吗?我不回复“正在找”你要觉得我不负责,我回复了“正在找”你也可以挑刺。我没有找的过程哪来跟你直接翻出文献啊。&br&我觉得有时候部分知友会不会对待别人太苛刻了呢?这样的苛刻真的好吗?毕竟大家没有利益关系和竞争关系,只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如果不喜欢,你可以点一下反对或者完全没有帮助啊。如果我说的有问题,你可以比较友善地讨论或者提醒我。(画外音:喂喂喂,说好的不撕呢?题主:一下没忍住囧。。。)&br&&br&同时,要谢谢知友们对我的严谨性的指出,比如因果表述不当和没有附参考文献等,确实我严谨性在第一版本做的不够,谢谢你们的指点和包容以及肯定。&br&&br&然后在这次翻文献中,自己也的确又增长了很多技能。&br&&br&还有要特别特别感谢每一位肯定这篇回答的知友,特别特别感谢鼓励我的知友,还要感谢一些私信关心我的知友,还要感谢我的同学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522e6fbc2982778bfa6eb4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p=&p$b$522e6fbc2982778bfa6eb4f& data-hash=&522e6fbc2982778bfa6eb4f& data-title=&@胡二君& data-hovercard=&p$b$522e6fbc2982778bfa6eb4f&&@胡二君&/a& 。&br&&br&——————————————————————————————————————————&br&&br&结尾:&br&&figure&&img src=&/a1ce9d35ceb138d6cf89131_b.jpg& data-rawheight=&2448& data-rawwidth=&3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a1ce9d35ceb138d6cf89131_r.jpg&&&/figure&&br&&br&&br&&br&&br&50%的儿童能够在图中所标出的月份里面完成每一种技能,但是美中技能出现的具体时间还是有很大差别。例如有四分之一的儿童在11.1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很好的走路,90%儿童到14.9个月大能够走的不错。这种平均模式的知识对父母是有益还是有害呢?&br&&br&这就是我们心理学里面说的:&strong&&u&研究的是普遍规律,但是都存在个体差异!&/u&&/strong&&br&&br&好啦,这些东西都非常有趣,而且可能非心理学专业和没有当父母的都不知道吧。&br&&strong&&u&心理学需要普及!&/u&&/strong&&br&&br&最后!再次感谢大家!&br&——————————————————————————————————————————&br&(6.17更新)&br&&br&关于PART.1,我还是没有找到文献,所以放到最后来了。&br&以下大家看到的这个部分,是上发展心理学课的时候,老师讲过的,&strong&我是根据我的笔记搬上来的,但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文献支持,只是听老师说过。&/strong&&br&所以看到这里的朋友,感兴趣可以继续看下去&u&(但是由于接下来的这个部分,我没有找到文献和数据支持,只是纯凭我的笔记,所以大家就随便看看吧),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点叉啦~&/u&&br&谢谢大家的指点。&br&以下是之前的原文。&br&&br&&strong&PART.1 为什么小学生都是先用铅笔,再用钢笔?/ 6~7岁的孩子用铅笔的不为多数人知道的好处&br&&br&&br&&/strong&除了大家能够想到的“方便修改”“练字”等,还有有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原因是:&br&铅笔写字的时候,需要用的力道大于钢笔写字,而&strong&小学一年级(6、7)岁&/strong&的孩子,正好是在发育细微神经细小神经。而这些神经,正好和指尖这种位置很关键。&br&孩子在用铅笔的过程中,有助于&b&刺激指部细微神经,促进神经系统发育。&/b&&br&同时,6、7岁的孩子,注意力机制仍然不够成熟,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长不能达到一节课的长度,而&b&用铅笔,通过力道,能够刺激孩子分泌出一种神经兴奋递质,保持学生上课注意力的专注水平&/b&。&br&&br&但是在小学一年级,&strong&钢笔、中性笔、自动铅笔,可能就达不到这个好处。&/strong&&br&孩子的神经发育遵循的原则是&strong&由头到尾(cephalcaudal development)和远近发展的原则(proximodistal development)原则(生理成熟的一种顺序,生长的顺序是从头到尾,和从身体中部到远端发育)&/strong&(谢弗,2013),而这个时候一年级的孩子&u&普遍正好&/u&该发育的是&strong&指部的细微神经末梢和髓鞘化&/strong&(谢弗,2013;林崇德,1995)。同时顺带一提,&strong&6、7岁&/strong&的孩子普遍&strong&注意力机制&/strong&开始完善,以及&strong&认知加工的脑机制&/strong&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strong&6、7岁&/strong&是最&strong&佳入学年龄&/strong&(《教育心理学》陈琦,2014;林崇德,1995)&br&&br&PART1 铅笔&br&这是被大家吐槽得最厉害的一个部分。&br&现在要开始正式回答修改的部分了。&br&在大家提出质疑之后,我开始了查找文献和翻阅书籍,但是没有找到,然后我发邮件给了我的导师和另一位教发展心理学的老师。我的导师告诉我她是两年前看到的这个文献,所以现在已经找不到原文发给我了。我的另一位老师还没有回复我。&br&胡二君告诉我她以前查到过这篇文献,因为当时老师讲完她就去查了,然后才回答的上述截图中的问题。现在她还在继续帮我找ing。&br&&br&所以,我并没有找到可以支持PART.1的数据,这个部分,就如我同学的答案回答的一样,只是上课做的笔记。&br&那么关于大家的各种吐槽和质疑,我想回答一下:&br&第一个是我原文的标题引发了大家歧义“为什么先用铅笔再用钢笔”,所以评论区一些知友会说“难道40多年前的科技就已经知道了这一点了吗”之类的。&br&所以就挨着解释一下吧:&br&①我并没有表达因为有了这个研究结果,所以国家才规定“先用铅笔再用钢笔”&br&②我强调的是6、7岁的孩子,因为孩子的神经发育遵循的原则是&strong&由头到尾(cephalcaudal development)和远近发展的原则(proximodistal development)原则(生理成熟的一种顺序,生长的顺序是从头到尾,和从身体中部到远端发育)&/strong&(谢弗,2013),而这个时候一年级的孩子&u&普遍正好&/u&该发育的是指部的细微神经末梢和髓鞘化(谢弗,2013;林崇德,1995)。同时顺带一提,&strong&6、7岁&/strong&的孩子普遍&strong&注意力机制&/strong&开始完善,以及&strong&认知加工的脑机制&/strong&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strong&6、7岁&/strong&是最&strong&佳入学年龄&/strong&(《教育心理学》陈琦,2014;林崇德,1995)&br&③一位知友提出了,我的表述有问题,所以我认为我的表述应该换成“铅笔对6、7岁孩子的意义”,不然的确容易让大家觉得我因果逻辑有矛盾。&br&④一位知友在评论区鼓励我说:“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在研究结果上做出的分析和讨论,所以达到的推广不够,因此很多人不知道,没接触过,才觉得不可思议不愿意相信吧。”可能也的确印证了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知识”,我觉得心理学需要推广。&br&⑤我同学的答案也说了,自动铅笔≠这里我们说的铅笔的功效&br&⑥我们强调的是6、7岁的孩子用铅笔,所以这里不讨论铅笔一直用下去之类的意思。也有人吐槽说:“一年级的孩子又不是一边用铅笔一边做笔记。”这一点,我无力反驳。&br&⑦:我从来没有说:用钢笔不好,用自动笔不好,用中性笔不好。我只是在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用铅笔好。至于有知友说:“你胡说八道!我就偏要给我孩子用中性笔,铅笔是落后的”,我想说:好哒~(毕竟我怂,你非要用,难道我还要和你撕逼么?)&br&⑧PART.1原文的第一句话是&u&:“其中有一个原因是”。&/u&所以,我没有否认大家说的可以方便擦啊、便宜啊这些原因。我只是补充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原因而已,用不着因为我没有说大家都知道的可以擦之类的答案就觉得我在胡说八道。&br&&br&最后,解释完了我想解释的地方之后,由于我们没有找到直接有关的文献,所以我们打算从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再说一下:&br&我们是从儿童神经发展的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来努力再尽最大可能解释了,如果后来找到了相关文献,再补充。&br&还要再强调的是,&strong&还是希望一年级及一年级以前的孩子们先用铅笔,遵循发展规律,不要拔苗助长!&/strong&&br&&br&&em&PART.1参考文献&br&&br&【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br&【2】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六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br&【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br&【4】谢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em&
有!!!!!!!!!!!(以下6个部分,都是关于婴幼儿的) PART.2 学步车其实会害了婴儿 现在的一些搞推销的会给你说:买这个(学步车)送小宝宝最好,这是升级版,跟以前的不一样,有科学依据的,小朋友在这个升级版的学步车上走路不仅不会摔倒,学走路…
早恋这个事儿,得分地方。&br&&br&我敢打包票说,城里的孩子最惨。谈早恋色变的,大多都是你们城里人的父母。&br&&br&我六年级初恋。家里人知道了,也就是笑笑我,这么早就想娶媳妇了?&br&&br&我爷爷加了句,也差不多到年纪了。&br&&br&你问为什么?&br&&br&咱乡下有童养媳的风俗啊。&br&&br&我大爷爷10岁结婚,大奶奶带着他下地,大爷爷在田埂上玩儿,大奶奶在地里干活。&br&&br&打小看到漂亮的天气预报员,就问我能不能娶回来。&br&&br&所以我在初中就在恋爱技巧上满级,高中就懂得了爱情和两性关系的真谛。帮人写情书追人,被人约架,那简直就是日常任务。&br&&br&好处就是,经验值高,擅长处理两性关系。我和高中的女朋友谈了八年,到现在结婚,孩子都能爬了,但是我们没吵过架。遇到矛盾,我一张嘴就能把问题说清楚,把情绪安抚好,顺带憧憬下未来。&br&&br&&br&初三的女朋友,是学校职工的孩子,在校园里被老师们看着长大的。&br&&br&中考的压力挺大。老师知道我们在一起,并没有强行干预。只是告诉我世界还很大,你以为她是最漂亮,但是以后你还会遇到更漂亮更有气质的女生。好好学习考上重点高中,不然你就会坐井观天。&br&&br&她妈妈知道了,也没有强行干预。我甚至去她家里找过她好几次。&br&&br&&br&&br&我讲这么多,是想说明什么呢?&br&&br&那就是,我周围人的反应,告诉我这样一件事:谈恋爱和学习,压根就是两码事,压根互不影响。我心里从来没觉得恋爱影响学习,我认为同时做好这两件事,和我同时做好学习和体育一样,甚至更简单。&br&&br&&br&&br&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打游戏。这个就不走运了。我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打游戏了吧。但是翻墙惨被抓,停学一个月。我在外打工的爸妈委托七叔打断我的腿。&br&&br&但是,我心里同样坚定的认为,打游戏和学习,压根就是两码事。在认为游戏就是电子海洛因的年代,我坚持认为,进网吧不代表就是坏孩子。&br&&br&当然,恋爱的经验告诉我,&b&学习要搞,爱情要谈,游戏也要打。只是,你不能顾此失彼。课要听,作业要写,考试要出成绩。&/b&&br&&br&&br&所以你看,&b&比起一味追堵,如何引导孩子去处理这些事情,才是我们家长应该做的。&br&&/b&&br&比如,我妈妈知道我一直有女朋友,跟我说的是这番话:&br&&br&我不担心别的,就担心如果爱情失败了,会对你的心理造成负担。你要知道,很多爱情都没有走到最后,甚至都没有走出多远,尤其是你这个年龄的爱情。&br&&br&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反正让我很早就明白了爱情不能持久。所以我的爱情观很正,失恋虽然伤心,但也不至于要死要活。&br&&br&&br&&br&最后,我想和家长们说,不要轻易贴标签和归类。比如早恋就是坏孩子,去网吧打游戏就是坏孩子,打架就是坏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你们这种行为,主要就是源于对孩子前途的忧虑,而我认为,一个好的性格和习惯,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父母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足够的爱和信任,就如同&垫底辣妹&里的母亲一样。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好孩子了,那么还有谁相信他们呢?&br&&br&当然,人品问题,一定要及时矫正。
早恋这个事儿,得分地方。 我敢打包票说,城里的孩子最惨。谈早恋色变的,大多都是你们城里人的父母。 我六年级初恋。家里人知道了,也就是笑笑我,这么早就想娶媳妇了? 我爷爷加了句,也差不多到年纪了。 你问为什么? 咱乡下有童养媳的风俗啊。 我大爷爷…
谢喵。有关早期双语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益处 (cognitive benefits for bilingual/multilingual children) 的问题,我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如何解决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 - 安时的回答&/a&和&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在多语言环境,婴儿学习语言是否会有障碍? - 安时的回答&/a&中均有提及,总的来说:&br&&ol&&li&&b&跟单语儿童相比,双语儿童在抗干扰、集中注意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2, 3, 4, 7, 14]。&/b&&/li&&li&&b&跟单语儿童相比,双语儿童在做计划和解决复杂问题时的表现更好,更具有创造力 [6, 8, 10, 13]。&/b&&/li&&li&&b&在成年人当中,双语人群认知老化的速度要明显慢于单语人群 [1, 7, 18]。&/b&&/li&&li&&b&有实验表明,双语成年人失忆症的发病时间要比单语成年人的发病时间推迟4年左右 [5, 13, 17]。&/b&&/li&&li&&b&有部分实验结果表明,在幼年时期习得双语或多语的人群,通常在成年后更容易学习外语,但这一结论仍有待证实 [9, 11, 12, 16]。&/b&&/li&&li&&b&通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有机会掌握更多的人脉和资源 [8]。比如说&/b&&b&在加拿大,会讲英语和法语的人的收入要比只会英语的人高出10%左右,比只会讲法语的人高出40%左右 [7]。&/b&&/li&&/ol&双语或多语学习对认知能力的提升主要在于executive functions (执行管理功能), 也可以叫做cognitive control (认知控制),它包括但不仅限于工作记忆、注意力、灵活度、推理能力和计划安排。从解剖学上看,大脑额叶的前额叶主要参与了executive function的工作。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资源分配的中枢,如果把人脑比作电脑 (虽然不尽恰当),那么这个所谓的executive function就相当于CPU,里面既有control unit,也有processing unit。&br&&br&和单语人群不同的是,双语人群大脑的语言中枢中有两套不同的、并行的语言系统。大量实验表明,在处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时候,双语者的两种语言都处于激活状态,在不同语境下激活程度高的语言系统胜出,进而被用于处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按照Connectionism (联结主义) 的观点来看,激活程度高的语言系统应该是历史激活次数多的和激活时间近的系,然而双语者的两个语言系统可能发育不均衡,两种语言使用的频率和场合也不尽相同,种种因素导致了激活程度高的语言不一定是当下需要使用的语言。在automatic psychological process (自动化处理) 不能胜任的领域,就是我们的executive function派上用场的时候。它能够主动地降低非目标语言的激活程度,提升目标语言的激活程度超过特定的阈值,从而使说话者能够使用目标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这一过程就是inhibitory control (抑制)。就像肌肉越练越强壮一样,大脑的特定功能在日积月累的重复使用后也会变得更加灵活。双语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针对说话对象、说话场合和其他的因素转变自己的语言,甚至有的时候为了特定的表达效果 (强烈情感,修辞,引用) 在同一句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例如: 教秘说了extension will be permitted under special circumstances,这种现象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code-switching。有的时候是有意为之,而有的时候可能是某种语言中某一词汇/表达使用的次数太多、频率太高,激活程度太高以至于阻碍了另一语言中的响应词汇/表达的使用 (这种现象叫做blocking)。这种阻碍能否越过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需要付出额外的cognitive resources,简而言之就是太费力,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就放弃努力,直接进行code-mixing的表达。&br&&br&解释完了inhibitory control的机制,我们来看一看双语儿童的前两个认知优势。反直觉的是,集中注意力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排除无关干扰的过程。而双语人群最强大的能力之一正是抑制能力。就像抑制非目标语言,选择性激活目标语言那样,他们能够在干扰性很强的&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Stroop_eff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roop effect&i class=&icon-external&&&/i&&/a&和&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Eriksen_flanker_tas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riksen flanker task&i class=&icon-external&&&/i&&/a&中抑制干扰信息,选择性地提升核心信息的激活程度,极大地提升答题的正确率。空说无凭,我们就来看看这个stroop task是什么东西。&br&&br&&img src=&/588205bccfa39eaae70df_b.png& data-rawwidth=&378& data-rawheight=&2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8&&我们先看左边一列,red就是红色字体,yellow就是黄色字体,字体颜色和颜色的名称是一致的 (congruent condition)。再看右边一列,blue是黄色字体,green是红色字体,字体颜色和颜色名称是不一致的 (incongruent condition)。这个时候如果要求同一个实验对象先后识别左右两列中单词所代表的颜色,他处理右边一列的速度会明显低于左边,而右列的正确率也会明显低于左列。大家可以试试看,当我说:请从上到下依次说出左边/右边一列的颜色名称,感觉一下自己的反应速度和难易程度。这种因为干扰而产生的反应延迟就叫做Stroop effect,named after &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John_Ridley_Stroo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John Ridley Stroop&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src=&/913bd946fccdd74b8dcc23d_b.png& data-rawwidth=&360& data-rawheight=&2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0&&和stroop task一样,flanker task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我这里取一种比较经典地来讲。Flanker test也有congruent condition, incongruent condition和neutral condition (stroop task的neutral condition是所有的颜色名称都用黑色字体)。实验要求被试根据箭头序列中心的那个箭头来做反应,忽略其他的箭头。箭头向右摁一个键,箭头向做摁另一个键。实验结果表明,当箭头指向一致的时候,反应速度要明显快于箭头指向不一致的时候。原因和上面一样,当大脑需要主动地抑制某些信息的时候,需要占用更多的资源/空间,从而降低了反应速度 (典型的speed-accuracy tradeoff)。可是对于双语人群来说,因为经常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之间不停转换,大脑在应对相似的任务的时候就会更加熟练,控制能力更强。类似的实验还有&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Simon_eff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imon effect&i class=&icon-external&&&/i&&/a&,测试的是人脑如何处理空间上的冲突,感兴趣的可以点开链接自己研究一下。&br&&br&插播Q&A session:&br&昨天答题以后,看到有些评论认为双语对认知的益处只能在成年或者更晚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有很多实验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甚至婴幼儿来做的 [2, 3, 6, 8, 13, 14],我这里举一个比较近的例子 &a href=&///?target=http%3A///science/article/pii/S207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在Poulin-Dubois et al. (2011) 的研究中,24个月大的双语儿童在stroop task (这里使用的是Shape Stroop Task, 以适应婴儿的理解能力) 中无论是反应速度还是正确率都明显高于单语儿童,表明双语对认知能力的增益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br&&br&也有人认为只有早期 (关键时期) 之前的双语才能产生这些认知优势,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爱丁堡大学的Vega-Mendoza, West, Sorace, and Bak (2015) 研究 [18] 表明,late bilinguals (晚期双语者,在关键时期之后习得/学习第二语言) 和 early bilinguals (早期双语者) 表现出相似的认知优势,在一系列认知能力测试中都优于相应的单语人群 (&a href=&///?target=http%3A//www.lel.ed.ac.uk/%7Eantonell/VegaMendoza-West-Sorace-Bak-Cognition2015.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d.ac.uk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br&(待续,明天更新双语人群的劣势)&br&&br&&b&References: &/b&&br&&ol&&li&Bak, T. H., Nissan, J. J., Allerhand, M. M. and Deary, I. J. (2014). Does bilingualism influence cognitive aging?. Ann Neurol., 75: 959–963. doi: 10.1002/ana.24158&br&&/li&&li&Bialystok E. (1993).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s of language&. In Pratt C., Garton, A. Syst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use. Wiley & Sons. pp. 211–233.&br&&/li&&li&Bialystok E. (1999). &Cognitive complexity and attentional
control in the bilingual mind&. Child Development 70 (3): 636–644. doi:10.24.00046.&br&&/li&&li&Bialystok, E. (2005). Consequences of bilingualism for cognitive
development.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417–432&br&&/li&&li&Bialystok E, Craik F. I., & Freedman M. (2007). &Bilingualism as a protection against the onset symptoms of dementia&. Neuropsychologia 45: 459–464. doi:10.1016/j.neuropsychologia.&br&&/li&&li&Bialystok E, Martin MM (2004). &Attention and inhibition in bilingual children: evidence from the 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 task&. Dev Sci 7 (3): 325–39. doi:10.1111/j.04.00351.x. PMID .&br&&/li&&li&Canadian Council on Learning (2008). Parlez-vous fran?ais? The advantages of bilingualism in Canada. Available online: &a href=&///?target=http%3A//www.ccl-cca.ca/pdfs/LessonsInLearning/Oct-16-08-The-advantages-of-bilingualism.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cl-cca.ca/pdfs/Lessons&/span&&span class=&invisible&&InLearning/Oct-16-08-The-advantages-of-bilingualism.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li&&li&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Benefits of being bilingual. Available online:&a href=&///?target=http%3A//www.cal.org/earlylang/benefits/marco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ndutí &&Benefits of Early Learning&i class=&icon-external&&&/i&&/a&&/li&&li&Hilchey, M. D., and Klein, R. M. (2011) Are there bilingual advantages on nonlinguistic interference tasks? Implications for the plasticity for executive control process. Psychon Bull Rev, 18:625–658 doi: 10.-011-0116-7&br&&/li&&li&Kroll J. F., Bobb S. C., Misra M., & Guo T. (2008). &Language selection in bilingual speech: Evidence for inhibitory processes&. Acta Psychologica, 128 (3): 416–430.doi:10.1016/j.actpsy..&br&&/li&&li&Linck J. A.,Schwieter J. W., & Sunderman G. (2012). &Inhibitory control predicts language switching performance in trilingual speech production&.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5 (3): 651–662. doi:10.X.&br&&/li&&li&Viorica M., Sarah C., James B., Kailyn B., and Arturo E. H. (2014) Differential recruitment of executive control regions during phonological competition in monolinguals and bilinguals, Brain and Language, 139: 108-117, ISSN X, &a href=&///?target=http%3A//dx.doi.org/10.1016/j.band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ifferential recruitment of executive control regions during phonological competition in monolinguals and bilinguals&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Paradis, J., Genesee, F., & Crago, M. (2011). &em&Dual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Disorders: A handbook on bilingualism &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em&.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li&&li&Poulin-Dubois, D., Blaye, A., Coutya, J & Bialystok, E. (2011). The effects of bilingualism on toddlers’ executive functioning. &em&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08&/em& (3), 567-579&/li&&li&Filippi, R., Morris, J., Richardson, F. M., Bright, P., Thomas, M. S. C., Karmiloff-Smith, A., and Marian, V. (2015). Bilingual children show an advantage in controlling verbal interference
during spoke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8, pp 490-501 doi:10.1017/
S0686&br&&/li&&li&Sanz, C. (2000) Bilingual education enhances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Catalonia.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1 (1): 23-44 &/li&&li&Schweizer T. A., Ware J., Fischer C. E., Craik F. I. M., Bialystok E. (2011). &Bilingualism as a contributor to cognitive reserve: Evidence from brain atrophy in Alzheimer's disease&. Cortex 48: 991–996. doi:10.1016/j.cortex..&br&&/li&&li&Vega-Mendoza, M., West, H., Sorace, A., Bak, T.H. (2015). The impact of late, non-balanced bilingualism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Cognition, 137, 40-46. doi:10.1016/j.cognition.&/li&&/ol&
谢喵。有关早期双语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益处 (cognitive benefits for bilingual/multilingual children) 的问题,我在和中均有提及,总…
以我的经验来看,最重要者大概有如下几点:&br&&b&一、把孩子当人看:&/b&&br&&b&二、给孩子以营养:&/b&&br&&b&三、与孩子有界限:&/b&&br&&b&四、待孩子用诚意:&/b&&br&&b&故事一、&/b&&br&天朝的亲戚们往往有一种恶劣毛病,大致是不把小孩子当人看,譬如逼着小孩表演、逼着小孩叫人之类,更有恶劣者以把孩子弄哭为乐事。正是鲁迅先生笔下最为无聊的看客。而囿于所谓“面子”,大多数在意自己面子超过在意自己孩子的父母绝不会站在孩子那边,反而可能指责孩子不懂事。&br&根据史料记载,我小时候很萌,胖嘟嘟,脾气好,浓眉小眼没东西吃也不哭。当时父母工作非常忙,回家没空管我,结果四邻八乡的大婶们就很热爱没事过来看看我,其中一位看客女士,大约是无聊,喜欢掐人,一边抱着我一边掐,直到把我掐哭为止。&br&&img src=&/16bb9f97f7ffab22e3f740e85577ff63_b.jpg& data-rawwidth=&191& data-rawheight=&18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91&&这一幕被我回家的爸妈恰巧看到,父母便非常严肃地对看客女士讲道理,欢迎你来看我们家小孩,但是你要掐,回家掐自己家小孩去。看客女士自然嘟囔着走了。——这事儿我完全不记得,是身边长辈跟我讲的。&br&&b&故事二、&/b&&br&小学时住在学校里,暑假大家都坐在教学楼道里吹穿堂风,长辈老师们高谈阔论,我因为喜欢看书、也喜欢大发议论。&br&&img src=&/8b78efbb2826_b.jpg& data-rawwidth=&178& data-rawheight=&13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8&&在我父母的引导氛围之下,所有大人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幼稚的言论,表现出尊重,表现出倾听,哪怕我当时只是二三年级的一个学生。同样,在父亲的书法雅集上,老师们讲心得,提到法度,讲永字八法,讲四宁四勿,等等。我还乱插嘴,大人们满身窗格影子,对我轻笑。他们都叫我小同学,意思是同学之人,不是晚辈了。(至今我家那儿的书协主席送我的字也写XX同学雅正)。&br&&b&故事三、&/b&&br&《圣经》里所描绘的极乐土地,便是流着乳汁和蜜糖的。母亲馈人以乳汁,这是供养着本分的付出,而蜜糖则是精神上的营养,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富养”。从小,父母不许我多看电视,亦不给零花钱,但是在看书上却丝毫不吝。即便在我们家非常穷的90年代初,家里最多的也是各种书籍,父母不厌其烦地给我购买各类百科全书、童话、文学经典、历史名著、科普丛书等等。因而从小我便在书籍中长大,父母出差时,我就一个人自己在家看书,到点了去邻居或者外公外婆家吃饭,吃完再回去看书。这并没有把我培养成一个书呆子,反而培养了我的敏锐。&br&小学一年级时,玩打仗游戏,同班一位同学将石头当成土坷垃丢到我这一方,恰巧砸破我的头,血流如注。像这样:&br&&img src=&/a8a48df0ff87ed86bf00796_b.png& data-rawwidth=&110& data-rawheight=&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0&&&br&然而,父母丝毫没有责备我玩这种危险游戏,而是忙不迭骑车送我去医院,他们用心疼和叹息让我明白了道理,而不是责骂和体罚。我至今仍然记得父亲骑着硕大的凤凰自行车,我坐在前杠上按着流血的头,明黄阳光从右侧照射、微微刺着我的眼,父亲骑得飞快,怀抱和阳光一起温暖——这是我人生最无法忘怀的画面之一。&br&后来头被包扎着不能上课,于是在阳光下几乎读完了小学图书室的书。。。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br&&b&故事四、&/b&&br&初中时我十分顽劣,喜欢上课小动作,像这样(并没有!):&img src=&/c385fdbac35b78b105b1b4db38cfcd6c_b.jpg& data-rawwidth=&165& data-rawheight=&16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5&&而后,被班主任抓到留堂罚抄课文《鞠躬尽瘁》十遍——一篇讲焦裕禄的万字参考长文,也就是说并不是需要教学的那种,没有教育的意义,纯粹的体罚。我们几位同学被留到天黑,父母们见孩子不回家吃饭,纷纷来学校找老师。我父母对我非常不满,但是他们知道这种纪律问题并不是抄几万字无聊的课文有用的,因此他们非常克制地指出了我的错误,然后向老师道别把我领了回去。我回去之后吃饭写作业也就睡了,却依稀记得他们睡很晚。&br&第二天早晨,妈妈递给我一个信封,让我交给班主任。此后班主任再也没有用过这类粗暴的体罚手段。而我直到毕业才知道,那封信是我父亲熬夜所写,用他书法家的漂亮字体讲清楚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固有的好动和如何引导之的正确教育方法,一方面承认孩子们的问题,一方面婉转提出老师的问题,一方面也给出了优化方案。可惜这封信没能要回来,好想看啊……&br&&b&故事五、&/b&&br&从小我被送了不少日记本,我也有写日记周记的习惯,父母从不翻开,我的房门、抽屉、日记也从不上锁。(小伙伴们都知道我家不管,于是都让我帮忙传递情书——就是那种上午放学男同学让我带回来、下午上学带过去给女同学的剧情)。父母会好奇我的想法,好奇我的生活,&img src=&/fc3a8e3c6dfd4f_b.jpg& data-rawwidth=&313& data-rawheight=&31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3&&&br&但是他们会直接问,会问我有没有写什么好玩的日记。我则会翻出日记把好玩的读给他们听。日记本也就插在我的书柜里,废土巨著《十万个为什么》旁边,从未被动过。&br&&b&故事六:&/b&&br&当我犯错时,体罚当然也有过,但是从不打脸,这应该是父母考虑到我要靠脸吃饭(并没有!),居多是十分old style的罚跪,直到想通了为止。有一次,我父亲出差,中午我先到家了,没有家门钥匙,作死地把塑料棒插在锁孔里玩,结果手贱掰断了!掰断了!断了!了!!&br&&img src=&/e3b7b853c05ee6356411ebc209cbc591_b.png& data-rawwidth=&80& data-rawheight=&6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0&&&br&我当时设想了一亿种被惩罚的办法,结果决定接受自己的命运,呆在家等妈妈回来。厨房在院子里所以饭还可以吃,但是我妈有午睡的习惯,不然下午会非常没精神。尽管如此,我妈妈也还是没有斥责我,只是表达了浓浓地不解,最后只在桌子上趴了一会儿。我看着下午继续去上课而疲倦的妈妈,内心十分难受。这大概第一次让懵懂的我,意识到父母也是人,他们不是无所不能的,他们会累,会困,而我自己的事,自己一定要负责。&br&&b&故事七:&/b&&br&他们用最大的天真、好奇和童趣和我一起成长。&br&小时候从我蹒跚学步开始,每天晚上父母都牵着我在学校里转悠,那时候星光很亮,可以看得清世界。教我认识各种植物,小昆虫,一边散步一边教唐诗宋词给我,一边教我认天上的星座,讲其背后的神话,西方的、中国的、民间传说的。所以我还没上幼儿园就背得数十首诗词,也由此开启了我对文学、自然、星空的爱。&br&小时候我最爱停电,因为停电时,父母会点上蜡烛在灯下一起讲故事,或者玩手影,&br&&img src=&/eee911dafbfb6_b.jpg& data-rawwidth=&337& data-rawheight=&29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7&&或者找个模型三人一起对着作画(到现在某一次停电我们一家三口对着插在缸子里的梅花的素描至今还在)。&br&一次吃早饭,桌上有小蚂蚁爬来爬去,我不小心洒出了豆浆,而蚂蚁居然排队开始喝桌面上的豆浆,我看着它们肚子逐渐膨大,变成黑白条纹(豆浆撑开黑色表皮露出透明的腹膜),我妈妈收拾桌子则特地等着我一起观察蚂蚁,直到最后一只蚂蚁喝完走掉才擦干净桌子。&br&又一次我玩火,把家里洗衣机差点烧着,幸亏高年级的同学来我家找我妈(我妈是他们班主任),才用扫帚把火扑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知道这件事情后,我父母虽然责骂了我,但是也问清楚了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他们曾经无心说了一句罩着洗衣机的布烧不着,我便实验了一下。于是他们也不再认为我只是瞎玩,不再怪我,倒是赞赏其了我的科学精神。那个破洗衣机一直用到坏才丢掉,每次看到上面烧焦融化的痕迹,我都想起这件事儿。&br&而当我长大后,知识逐渐增长,而他们事务繁忙,因此新的事情反而要向我寻求帮助。尤其是电脑、手机之类,我总想起小时候他们牵着我的手,于是我也细心的教给他们。不过我妈妈很厉害,跟我同时接触电脑(我小学四五年级,大概10岁),结果其他老师电脑出问题都找我妈,而她也引以为豪。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机他们也是很熟悉,我淘汰的相机则丢给他们拍照,我还教给他们如何识别互联网谣言。&br&&b&故事八:&/b&&br&他们始终认为做人的正直比金钱地位更重要,无论家中如何清贫,他们都一直开开心心,将小小的住处打理得清清爽爽。我有记忆开始,家住在特别小的教工宿舍里,大概不超过20平米,却被他们隔成内外两间,里面是书房兼卧室,其实不过能放下一个书柜和一张大床。外面则是客厅兼饭厅(前述被我差点烧掉的洗衣机也放在里面)。家里砖墙水泥地,却一尘不染。墙上贴着父亲的字,里间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外间则是“锲而不舍”。(实在找不到完整的图,从一张我练字的背景里截一张)&br&&img src=&/64ba2eef5faa8c_b.jpg& data-rawwidth=&344& data-rawheight=&6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4&&&br&后来我们搬到了更大一点的宿舍,终于有两室一厅,我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间。厨房和卫生间则在院子里,院子外面是六颗杉树,隔壁是一座废弃的清真寺。同样简陋的环境,父母将房间铺上地砖,我的房间则是地布,客厅的水泥地被拖得光可鉴人。院子里外则都是花儿,不同季节不同香气,回想起来粗糙地水泥小院伴着错落的花儿,阳光强烈。&br&妈妈是当地的教学带头人,三十多年教育生涯却从未开补习班收费补课。父亲因为是书法家,会开班授课,可是太穷困的也不收钱,结果过年这些淳朴的渔民农民家长们就送来各种草鱼鲢鱼大米草鸡蛋。——守于清贫,居于陋巷,却不改其乐,也乐于助人,初衷不改。大概这也是我想当个君子的来源吧。&br&&b&故事九:&/b&&br&身教重于言传,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道理。从小,我目睹着他们的各类行为,正义的,迂阔的,可爱的,冷静的,失望的,期望的,闪耀的,美好的。他们几乎从未有过争吵,也几乎一直无条件信赖我。他们一切,都是自己先做到,再传导给我。他们从不讲大道理,也不问我有什么理想,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可以正直而开心地活下去。&br&(可参考此前写的一个关于教育的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6 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现在的小学教育真如其中所说吗? - 老墨的回答&/a&)&br&再放一篇我妈妈写的博客,我爸爸还给我妈写诗啥的就不秀了:&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家庭生活的惬意,我觉得我的性格改变了许多。人到中年了,却比年轻时显得调皮、活泼。
  我对老公常说的口头禅就是“幸福哦——”。都在什么时候用呢?
  买了新衣服时:人到中年特别怕自己衰老落伍,所以买衣服时,眼睛盯着的是时髦的、新款的。衣服买回家,又得不厌其烦地试装。在镜子前走来绕去的,还得意地请老公当评判等着再次夸上两句。老公有时泼冷水:“你看你,年轻时倒没这么要好看,老了倒讲究起来了!”“呦——,你不觉得幸福吗?老婆人老心不老嘛!我穿得年轻也是为你长脸啊!人家就会夸你老婆年轻、漂亮啊!多幸福哦——”说得老公无可奈何,微笑着摇头作罢。
  身体疲倦时:可能是职业病的缘故,我腰椎、颈椎不太好。常常闹不舒服。这时。老公义不容辞地当起我的家庭医生来:敲背、捏腰。敲背、捏腰时附带着他的话语:“唉——是你大还是我大,倒教我来伺候你呀!搞反了哦!”“幸福哦!没人磨磨你,你不寂寞吗?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哦!”躺着接受他的免费按摩服务,好不惬意!
  吃饭吃不完时:经常有这样的现象,盛饭时没在意米饭的多少或突然觉得肚子饱了,只好装得很无奈地:“我吃不下了。”话还没说完,老公自然很配合地斜过碗,饭就进了老公的碗,老公边接饭边无奈地责备道:“你看,你是什么好佬,我就吃你剩下的?”“切!幸福哦!你看,我们你我不分,多和谐!”“扑哧——真服了你,这也是幸福?!”“难道不是?”“是!是!”胜利的笑容显现在我的脸上。
  晚上看电视时间:我和老公都喜欢躺在床上看电视。他靠电视那边,我睡在他身后(二十年的习惯,想换换位置都不行。)因此,垫高了枕头也只能看老公的半边身子,看半个屏幕,很不过瘾。为了不影响自己看全屏,我只好睡另一头看,脚跷在他的身上,倒也自在。每每此时,他就会说:“你看,你看,压迫人!”“幸福哦——”我拖着唱腔得意地我行我素。睡意袭来时,就怕再挪动疲倦的身体。因为一挪动就睡意全无,所以取下眼镜,向老公一伸手,老公自然乖乖接过眼镜放好,当然又免不了调侃:“唉——你福气真好!手一伸,我就得做你的小二!”“幸福哦——”一声,就迷糊着梦游苏州了。
  呵呵,“幸福哦——”就不知不觉地成了我的口头禅。嗨,还真感觉幸福呢!老公也是!
&/code&&/pre&&/div&——父母对于我的信任和支持,是我最大的财富。在我工作之后,妈妈曾经半开玩笑问我,意思家里也没钱,辛辛苦苦那么多年,也不能全款在上海买套房支持我,会不会埋怨他们。&br&我正色,以我未曾有过的认真和严肃对她说:&br&“不,你们所养育我的一切体魄与精神,就已是我此生最大的财富。”
以我的经验来看,最重要者大概有如下几点: 一、把孩子当人看: 二、给孩子以营养: 三、与孩子有界限: 四、待孩子用诚意: 故事一、 天朝的亲戚们往往有一种恶劣毛病,大致是不把小孩子当人看,譬如逼着小孩表演、逼着小孩叫人之类,更有恶劣者以把孩子弄…
大二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老师上课正好讲是“如何和父母相处”。&br&老师说,“哎,我们来找一个同学回答回答,找谁呢,今天是3月8号,你们以为我会找3号?不,我要找8号,谁是8号?”&br&妈蛋。这都能点到我。&br&“早稻同学,你和父母关系怎样?是不是很好?”&br&“还好。”&br&“那你说说,你和父母是怎么相处的?”&br&&br&“&b&要把父母当做基友。&/b&其实平时我们和基友聊天的时候么么哒亲爱的你今天好漂亮这些话如果能跟父母说一点点他们都会很高兴的。”&br&“对,我们要和父母做朋友,有事的时候和父母多聊天,相互聊天,多多交流。”&br&&b&“要定期给父母打电话,让他们知道你的生活。&/b&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在一起住了,但是应该让父母参与我们的成长,这样会让他们很安心&b&。”&/b&&br&&b&“要先学会理解父母,再选择自己真的想要的。 &/b&不管有什么矛盾,都要明白是因为父母爱我们,但是有时候你自己想要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b&”&/b&&br&&b&“其实照顾好自己才是真正的对父母好。&/b&做父母的,最大愿望不还是孩子能够照顾好自己嘛,最大的孝顺,我觉得是照顾好自己。&b&”&/b&&br&&br&当时说了六七点吧,现在就只记得这几个了,想到再补充。&br&这个老师不仅很优雅而且特别可爱,至于她后面怎么接话的我都记不得了,但是每说一点,她就“哎,这个说得好”“对对对,就是这样子的”噼里啪啦一大堆,全班都是哄堂大笑的那种,于是这一天被称为“&b&三八一站,一站出名。”&/b&&br&像我这种在大学不和老师打交道的,一年后上厕所再遇到,老师还能喊出我名字,觉得我真的很有想法。(嗯,可能加上后面紧接着是第一组,和她们拍了个微电影上台演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英语家教怎么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