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怎么样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1986年兴建的生物化工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相融合是学院的主要特色,是我国生物、制药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的生物化工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目前,学院设有生物科学系、生物工程系、制药工程系、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及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研究中心。学院建立了从国家级到省部级的多个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教育部生物炼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是“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单位之一。 学院在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生物催化、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生物技术制药、合成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等领域拥有很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形成鲜明特色,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学院具有完整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3个本科专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为:生物化工,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粮食、油脂和蛋白质工程,生化与微生物制药;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包括发酵工程,制糖工程等二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化工,制药工程。 其中,生物化工是国家重点学科,1988年设立化学工程与技术(含生物化工、制药工程方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学院拥有本科生980人,硕士生420人,博士生45人。学院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富有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 人;正、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70%。学院秉承创新型人才培养从本科生抓起的原则,将雄厚的教育、教学、科研实力,实验室资源和仪器设备投入到本科生培养,因学生品质和业务素质优良而在国内外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努力实践、大胆探索,目前,建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北京市精品课2门,校级精品课2门,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生物工程获教育部特色专业,制药工程获北京市特色专业;“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项,北京市精品教材1本;拥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积极鼓励本科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建有大学生生物协会;组织生物知识竞赛;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 “萌芽杯”科技作品比赛;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学院设立创新实验室,支持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院本科生2005年获得北京市“挑战杯”自然科学类二等奖3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2006年,我院教师指导的学生小组在北京市“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了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09年,我院学生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微生物技术创新大赛中获铂金奖(最高奖)1项。学院每年有约5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考入(或保送)升入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本院于2004年在我校率先实施“本硕博”连读的优秀生选拔培养体制,目前已有近50名优秀本科生进入了“本硕博贯通培养”阶段,其中一些学生获得与国外对口大学进行交流和联合培养的机会。2009年,学院成立工程实验班,实行“本硕联合培养”,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塑造“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多样化培养创造机会,通过参加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学院还与国内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聘请知名专家为学生讲课,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职,为工程人才培养实行“双导师”模式培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科研院所、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公务员,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主要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与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验检疫。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左右。学院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内容方面不断与国际接轨,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瑞典Uppsala大学、丹麦工业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澳大利亚Ballarat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和科研合作关系,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并为本科生授课,从而不断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2009年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达成“3+1” 联合培养协议,学生获中美两国双学士学位。学院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留学,并通过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为同学们不断了解国际科技最新进展创造条件。以科研促进教学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又一特色。目前学院承担的“973”、“86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40多项,人均科研经费居全国同类院系前列。“十一五”期间,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省部级以上鉴定成果10项。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优异的学生培养质量,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追求卓越,生命不息”的精神,迎接你们的加入,并将以智慧和奉献与你们共同实现理想与追求!
该功能升级中,暂停使用。
按院校层次看
按院校类型看
查找指定院校
& 2017 院校大全
联系我们:彭彧华(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彭彧华,男,1973年1月出生,副,硕士生。
彭彧华人物简介
研究方向:1)生物医学电子学
2)医学图像处理
3)生物力学
彭彧华教育背景
1989.9 – 1993.7 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设备与工艺专业,本科
1994.9 – 1997.7 计算中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
1997.9 – 2001.12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流体力学专业,博士
彭彧华工作经历
1993.9 – 1994.7 江西省机械工业学校,助教
2002.2 – 2003.2 德国,博士后
2003.7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彭彧华研究成果
一直从事于生物医学工程的理论、实验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是北京市生物力学委员会委员。参加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1项973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1项德国研究委员会(DFG)资助项目,目前作为第二主持人(合作方第一)负责了1项国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与泰杰磁电研究所合作,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研发方面进行了多项研究工作,主要的工作有: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无创测温的方法和原理,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应用软件开发,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图像处理算法和整个系统的集成等方面。另外,还和同仁、等多家单位合作,在眼科图像处理、眼科生物力学,远程医学,医学影像,血管支架设计和效果评估以及心血管系统力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目前已发表相关领域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化学99-03年5份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化学99-03年5份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该功能升级中,暂停使用。
邮箱(email)
温俊海副教授出生年月1969年8月职务硕士生导师,生物医学工程系副主任职称副教授联系方式010-E-mail:wenjh@--------教育背景--------★1.7太原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无线电专业,本科★7.2太原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
暂时还没有温俊海老师的课程列表,我们将尽快添加。
(设计艺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理学院数学系)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管理与经济学院)
(管理与经济学院)
联系我们:简介/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充满生机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蕴育诞生的。学院由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和医学等四个一级学科构成。学院现设两系一所两中心,即生物技术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学为主的航空、航天和航海研究所;实验教学中心和生物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是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教师队伍年轻并充满活力,一批高学历、高层次和国外归来的学者充实了我们的师资队伍,目前40岁以下教师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培养/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适应面广、素质全面、创造力强的研究发展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掌握微生物、生物化学、化学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传统和现代生物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专业内容:发酵、微生物、细胞、基因、抗生素、药物和食品添加剂等传统和现代生物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   专业课和主要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化分析与分离工程、生化反应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现代分子生物学等。   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毕业生能从事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以及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管理工作   学院现有生物化工和应用化学两个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有:   1. 生物医药学   心脑血管病、帕金森氏病、糖尿病、癌症、老年痴呆病因及治疗药物的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抗生素药物改性;新型生物农药。   2.   新型医用材料的制备、改性、应用及机理;生物可降解材料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材料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机理。  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工程;疾病的蛋白质组学;药物生物化学;细胞增殖调控。   4. 现代仪器分析与生物分离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在手性药物分离分析中听应用、生物功能化色谱、新医药的分离分析及活性成分筛选、HPLC动态固定化研究。   5.
  微生物菌体的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应用DNA重组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进行菌种改造和选育;新型反应器的设计及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精制等。   学院注重生命科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优良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多年来,利用在分析分离科学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就,重点发展了与生物大分子和天然物质有关的生物分离技术,并与中药新药的研究相结合开展了大量工作;利用在生物医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基础,开展了神经生物化学特别是脑神经细胞死亡机理的研究,该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并居国内领先水平;利用在微生物学和有机合成方面的优势,进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新型抗生素、抗癌药物、抗老年痴呆药、生物农药、心脑血管药物及生物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学院现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已与云南、宁夏、甘肃等省的著名企业及公司建立了良好合作研究关系,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将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奋图强,为21世纪生命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北京理工大学的辉煌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02:28:55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