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篆书的笔顺图解是什么字,解出3个,也不知对不对

0 1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查看: 866|回复: 15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32主题精华0粟米88.82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40
从九品上.中下县主簿,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8.8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32 / 精华 0 / 在线 8 小时 / 注册
& && & 一个偶然机会,收藏了一枚古钱币,面文太平通宝。该钱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小清河北部地区,篆书直读,光背,铜质,钱径25mm,穿径6mm,重约4克。钱文写法特异,为古篆书体,“太”字下部“两点”,“平”字犹如“采”字,奇特而俊美。
& && & 经考,太平通宝篆书小平钱,未见著录、介绍,不知朝代、帝属。 & && & 太平通宝钱币,中国历代王朝,多有铸造,以其用途,可分为行用钱和厌胜钱两类。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南宋高宗朝前后、南宋高宗建炎年间李婆备起义军、辽圣宗太平年间、明孝宗弘治年间大理国、清代天地会和小刀会,均铸有太平通宝。
& && & 另外,安南(今越南)、日本等国历史上也铸造有太平通宝:安南顺化阮璜,1627年铸太平通宝,日本镰仓时代(年),民间私铸有太平通宝。& && &&&北宋太平通宝,为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铸行,宋代第一种年号钱,形制与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所铸宋元通宝相似,钱文隶书,太宗亲书,书法精绝,金、银、铜和铁质均有,光背或有星月纹。南宋(年)太平通宝,非行用钱,属皇家宫钱性质,多为金质和银质,钱径20mm左右,文字在隶楷之间,背穿上弧月,通宝二字风格接近于宋徽宗政和、宣和钱币,归属于徽宗并南宋高宗、孝宗时期,大致合理。宋人周密(年)所著《武林旧事》卷三《岁除》曰:“并随金钱一百二十文,旋亦分赐亲王、贵邸、宰臣”,主要用于赏赐。 辽代太平通宝,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元年(1021年)铸,钱币特点明显,尤其是钱文,楷间隶书,书体拙朴,钱体、钱文粗疏。这是因为草原民族性格豪放,加之钱币铸造工艺不精所致。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年)李婆备所铸太平通宝,银质,工艺不精,钱体、钱文均显粗糙。明孝宗弘治年间(年)大理国所铸太平通宝,红铜材质,钱文粗犷,工艺尚精。清末天地会和上海小刀会起义军,1853年前后,均铸有太平通宝。前者,“太平”二字扁平,楷书宽沿,铜质;后者,钱文楷书,宽沿,黄铜质,背有日、月纹或“明”字,象征反清复明之意。二币铸造工艺粗劣,形制均为小平钱。安南太平通宝,顺化太祖阮璜铸,铜质,亦有铅锌钱,钱文楷书,阔缘小字,背“一”、星或双星纹,铸工尚精,颜色灰白,盖因铅锌材料所致,流入我国量巨,南国泉人多有收藏。& && &&&经分析可知,太平通宝篆书小平钱,应不是南宋皇家宫钱和李婆备起义军所铸,因为形制、材质和特点相异;也不是辽代钱币,因为辽代钱币篆书者稀,书体多为楷间隶书,工艺更加粗糙,风格更为特别;亦不是清末天地会、上海小刀会、日本镰仓时代和安南阮璜所铸,因为形制、书体和时代特征完全不同,无共通之处。& && & 那么,篆书太平通宝,是不是宋太宗所铸呢?& && & 公元976年,宋太祖驾崩,太祖之弟赵匡义以“金匮之盟”名义登基,是为宋太宗。太宗改元太平兴国,铸太平通宝。《宋史》食货志载:“……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明《永乐大典》亦载曰:“太平兴国元年,铸太平通宝钱。文用隶书。止一样。”史书和学界传统认为,宋太宗所铸太平通宝钱币,只有一种,钱文隶书,也就是市面上常见的隶书太平通宝。& &&&
其实不然,宋太宗铸隶书太平通宝之外,还另有它钱,这就是篆书太平通宝,只是因为历史的疏漏,史书没有记载,也没有出土、发现,而被湮没了。 & && & 太平通宝篆书小平钱,钱文秀雅,工艺精致。其发现的过程,纯属偶然。1995年5月的一天,笔者路遇一片拆迁民宅,数位拾荒者挖出一钱罐,引起哄抢。笔者问其中一位中年女性,是否愿意出售,最后,收购了十多枚。古钱币共有数百枚,其余下落未知。笔者收藏又同时出土的十多枚钱币,时代多为北、南宋和辽、金时期,其中最晚的是皇宋元宝,约铸于1253年,时为南宋理宗宝佑元年,可以大致断代为南宋末期窖藏。& && &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钱币铸造的高峰,数量庞大,品种繁多,工艺精致,书法瑰丽。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是为宋太祖,定都开封,建元建隆,铸宋元通宝国号钱。宋元通宝,形制仿开元通宝,深厚淳朴。976年,太祖去世,太宗即位,改元太平兴国,铸太平通宝年号钱。自太平通宝以后,铸行年号钱和对钱,成为宋朝的制度和传统。宋代一朝,几乎每改年号就铸年号钱。对钱,起源于南唐,发展在宋朝,几乎每个年号都铸对钱。据统计,北宋共历九帝,更年号35次,铸行了27种年号钱。宋太宗开中国御书钱之先河,亲笔题写了太平、淳化、至道等钱文。在位21年,共用五个年号,三个年号铸行了年号钱,即太平、淳化和至道;淳化、至道年间,均铸有楷、行、草书三体钱。还有,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和皇宋通宝,为仁宗朝铸,均为篆、楷书对钱。至和、嘉佑钱币,以及后来的治平、熙宁、元丰、元佑等年号钱币,均为篆、楷(行、隶)对钱,或三体钱。& && &&&太宗所铸钱币中,淳化、至道钱币,均为年号钱,而且,同时铸有楷书、行书和篆书三体钱(对钱),从常理思考,太平兴国年间,只铸有一种太平通宝隶书钱币,而到了淳化、至道年间,则铸有楷、行、篆三体钱币,总有种突兀且没有过渡的感觉,以太宗的才学、为政处事,甚至好大喜功、追求完美的性格,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据笔者推测,太平兴国年间,太宗同时设计、铸造了太平通宝隶书、篆书钱币,这才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判断。& && &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宋英宗治平年间(年)所铸治平元、通宝钱,形制为楷、篆对钱,其中治平通宝篆书小平钱,与太平通宝篆书小平钱,形制、风格和钱文书法特点,除去“治”字不同,几近完全一致。因无历史记载,笔者大胆推测,这样的相似,肯定有其必然。英宗治平年间与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时间相隔七十余年,英宗是太宗的曾孙,太宗所铸钱币,英宗应该是熟悉的,包括太宗因为某种原因未能铸行天下的篆书太平通宝,为继承太宗未景事业或弥补上祖缺憾,英宗因而命钱监(或钱监自主决定)模仿太宗未铸行篆书太平通宝钱币风格,甚至套用已有钱范,稍加改造,从而铸行治平通宝篆书钱币,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 & 太平通宝篆书钱币,从钱币形制、钱文风格,铸钱工艺,以及钱币的共通时代气息推断,应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铸行,与太平通宝隶书钱币,形成宋代的第一种对钱。只是因为太平兴国时期,为太宗的第一个年号,时间不足八年,其时太宗刚刚登基,政、战事忙乱,内稳帝位,安抚人心,外迫吴越纳土,平北汉、征辽国,试图统一交趾(今越南),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可为连年征战。因此,铸行的太平通宝钱币,隶书钱币推行开来,得以流通全国;篆书钱币试铸后,因为时机不成熟或某种意外变故,却未能铸行天下。& && & 太平通宝篆书小平钱的发现和肯定,聊补宋代钱币史缺,与隶书太平通宝一同,可以确定为中国货币史重要时期的纲要钱,开宋代以后中国铸币年号钱、对书钱和御书钱之先河,并形成传统、制度,其重要程度犹如唐武德四年(621年)开元通宝,废除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铢、两钱币时代,绵延三百余年,是中国历史货币发展的重要阶段。为研究中国货币史,以及宋朝的历史和经济货币制度,尤其是宋朝货币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意义,是宋朝钱币的重大发现。
[ 本帖最后由 五代泉人 于
20:33 编辑 ]
(68.98 KB, 下载次数: 0)
19:3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81321主题精华0粟米3871.36 石信誉83 点阅读权限200
正一品.太师, 积分 8132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679 积分
信誉 83 / 粟米 3871.36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81321 / 精华 0 / 在线 5998 小时 / 注册
以信为本 以诚待人 以藏会友
江苏 苏州 微电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5581主题精华1粟米1632.05 石信誉78 点阅读权限200
信誉 78 / 粟米 1632.05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5581 / 精华 1 / 在线 6881 小时 / 注册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32主题精华0粟米88.82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40
从九品上.中下县主簿,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8.8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32 / 精华 0 / 在线 8 小时 / 注册
谢谢,朋友们的感觉是对的
英宗治平与太宗太平兴国相差七十来年,英宗为太宗曾孙,太宗所铸钱币,英宗应该熟悉,因此,可以推测,英宗可能承继、仿铸太宗没有铸行天下的篆书太平通宝。如此则更有说服力。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32主题精华0粟米88.82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40
从九品上.中下县主簿,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8.8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32 / 精华 0 / 在线 8 小时 / 注册
可进新编中国古钱币二十珍,请欣赏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32主题精华0粟米88.82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40
从九品上.中下县主簿,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8.8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32 / 精华 0 / 在线 8 小时 / 注册
谢谢,收藏也是需要缘分的------只要我们有所准备。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5726主题精华0粟米3080.59 石信誉202 点阅读权限200
信誉 202 / 粟米 3080.59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5726 / 精华 0 / 在线 3154 小时 / 注册
1995年5月真是您的幸运日,收了这么多的孤品钱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32主题精华0粟米88.82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40
从九品上.中下县主簿,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8.8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32 / 精华 0 / 在线 8 小时 / 注册
谢谢朋友的评价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32主题精华0粟米88.82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40
从九品上.中下县主簿,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8.8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32 / 精华 0 / 在线 8 小时 / 注册
谢谢草原动物园朋友
你说的很对,1995年5月是我的幸运月。我努力的非常多,结果差强人意-----我没有走过运,1995年5月是我的意外。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32主题精华0粟米88.82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40
从九品上.中下县主簿,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8.8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32 / 精华 0 / 在线 8 小时 / 注册
太平通宝篆书,值得中国钱币学界关注。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32主题精华0粟米88.82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40
从九品上.中下县主簿,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8.8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32 / 精华 0 / 在线 8 小时 / 注册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5684主题精华4粟米834.15 石信誉132 点阅读权限200
信誉 132 / 粟米 834.15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5684 / 精华 4 / 在线 2763 小时 / 注册
原帖由 @五代泉人 于
13:23 发表
你说的很对,1995年5月是我的幸运月。我努力的非常多,结果差强人意-----我没有走过运,1995年5月是我的意外。 所有的奇迹都被你碰见,你不感觉太意外吗???所有你发的钱币都是一字的变化,你就没想到其中原因吗?拿孤芳自赏形容楼主最贴切。这么多人都说东西不对,你也不想想为什么吗?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32主题精华0粟米88.82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40
从九品上.中下县主簿,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8.8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32 / 精华 0 / 在线 8 小时 / 注册
谢谢女士,肯定是漂亮的女士。喊你妹妹吧。哥哥非常努力,从未走过运,努力之后还算差强人意。我的钱币收藏,是近二十年前的东西,那时候,没有假。因为当时铜钱才五、六块钱一斤。
谢谢小妹妹,只要质疑和反对,我就高兴,真的。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32主题精华0粟米88.82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40
从九品上.中下县主簿,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8.8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32 / 精华 0 / 在线 8 小时 / 注册
谢谢小妹妹,意犹未尽。我收藏的钱币,每枚平均实际价格0.3元钱。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32主题精华0粟米88.82 石信誉0 点阅读权限40
从九品上.中下县主簿, 积分 13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 积分
信誉 0 / 粟米 88.82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32 / 精华 0 / 在线 8 小时 / 注册
谢谢朋友的质疑和评价。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帖子积分125主题精华0粟米581.44 石信誉15 点阅读权限200
信誉 15 / 粟米 581.44 / 恶评 0 / 不满 0 / 帖子 125 / 精华 0 / 在线 318 小时 / 注册
首见好料,值得学习
论坛守望勋章
品藏大赛2010
品藏大赛2012
精彩推荐 /1
盛世收藏网拍卖专场出品人资格采取预约制,,只有预约被审核通过并交纳相关费用后才可以成为场次出品人。
2018年拍卖预约场次于目前正式开始,直至全部场次预约完成为止,本次预约为2018年全部场次。
||服务电话: 400-813-9977
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清残简百典归流
起铜炉焚香认祖  布阵: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东晋女书法家卫铄的一纸笔阵图道尽了书法的窍要,学生资质中才肉眼凡胎,不知阵中深浅冒然闯阵,如今入阵两年未窥丝毫门径,方知兴尽悲来堕入了乾坤套里。故把我闯阵所见发之网络,与大家共同参详,盼有世外高灯点路、授经传法,救学生于水火,脱肉身于樊笼。  花开满树,先表头枝。书法学习的是中国老祖宗的东西,第一件事要焚香结彩认祖归宗。祖宗是谁?自然是三皇五帝,但我们学习书法的只要记住两个就行。一个是黄帝,因为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跟大家都有点血缘关系,所以要记住了。他的事迹跟书法不太沾边,功高盖世一笔带过。第二个叫燧人氏,千万别以为他是一个人,这个氏代表了燧人部落从1到N的几百代首领,您要问我N等于几?我想即便是孔子在生,彭祖高寿,他们也是说不明白的。  燧人氏们先是发明了“钻木取火”,后来又研究出了““燧石取火”,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有书为证:“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他们悲天悯人的胸怀和泽被苍生的智慧被恩格斯概况为了:“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这样一句话。  火的发明不但烤熟了燧人部落里的各种食物,也照亮了燧人部落寂寞的夜生活,燧人们在前所未有的欢乐气氛里大快朵颐。所谓温饱思淫欲,思淫欲导致了部落种群的迅速繁衍。种群迅速繁衍很快带来了新的矛盾,这就是人们对部落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矛盾日益显现,部落冲突日益升级。这个问题困扰了此后燧人氏部落N多代的首领,一直到燧人氏首领阿O(我姑且这样称呼他),前几代领导人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了,因为对社会生存资源的掠夺已经从单纯的打架斗殴上升到了族群间大规模的战争,那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法则一次一次地撞击阿O并不强大的小心脏。  当阿O被问题纠结的快要疯掉的时候,峰回又路转了。起因是阿O的个人问题,不知为什么弇兹部落的女首领弇兹氏居然会看上了这个可怜人,于是他们就联姻了(最早的政治联姻)。弇兹氏不但带来了自己如花的美貌,还带来了原始淳朴的手艺,这就是树皮搓绳的技术。阿O看着新婚妻子手里的一个个绳结,心里的心结也慢慢地化开了。灵感的契机来自哪里?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他们发明了“结绳记事”,这个伟大的记录符号横空出世。  结绳记事是记事的符号系统,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结绳记事”是文字的起源从“符号”两字就标注的明白无误了,但“结绳记事”是什么?我的理解如下。第一“结绳记事”是最早的管理学,它产生的背景是部落社会的矛盾冲突到了极点,人心思治。它的作用的确缓解了当时的部落社会的矛盾,首先它的计量功能实质上是最早的统计学,虽然原始但很精确,结绳管理的科学之处在于它的管理是建立在社会资源精确统计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精确量化了的管理,统治阶级从下层阶级手中了解了社会资源的数量(最早的GDP),他们只要把社会资源分配的方法运用纯熟(最早的帝王术),就很容易做到结绳而治了。其次它的记事功能还包括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也就是说它是一条条解决问题的因果链,和现代管理学大师戴明发明的“PDCA”循环极其类似。所以在当时的部落管理中,“绳结”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绳结”是万万不能的。第二“结绳记事”很可能是一种三维空间的记录符号,它的构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如:古印加人的“奇普”,它是古印加人结绳纪事用的绳结,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格里•乌尔顿及其同事、数学家兼编织专家凯利•布热利通过电脑对这些绳索的各种元素进行长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了奇谱代表的数字记录方式,并成功破译了第一组印加文字---印加的宫殿所在地:普鲁楚柯城。这个案例在我国的古籍里也有记载,当年黄帝轩辕氏作战用的地图也是绳结,所以“结绳记事”很可能是一种三维空间的记录符号,这种三维的属性更加方便上古人类的辨识和记忆。第三“结绳记事”在世界很多国家被采用的雷同方式,说明了上古人类间是有交流的,交流的方式比我们想象的更频繁,更复杂。交流的跨度也比我们想象更远,更广泛。第四“结绳记事”的历史是很长的,就中国来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使用结绳刻木记事的方法从事很多经济活动。现在这个被证明了几万年的真理破灭了,安静地躺在云南省博物馆里。  这就是“结绳记事”的历史告诉我的东西,燧人氏这个祖宗不但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而且发明了最早的记录系统,为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很感激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个老祖宗:“上香,上好香。磕头,磕响头。”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云南少数民族结绳刻木记事图录  拉祜族实物记账木刻:拉祜族在刻木之上缠绕相应的鸡毛、猪毛、牛毛、包谷、谷穗等物,以被记录对象的部分实物作为记事原材料,是以记录者认为适宜的实物材料记录特定的活动及其数量。  哈尼族买卖田地付款木刻:红河六区三村办事处的哈尼族典当田地时,有买卖双方刻此木刻,各执一半为根据。正面的o代表一百元,+代表五十元,每一横刻代表十元,每一个洞代表一元。旁边的三个小洞代表三个中间人。  傈僳族养育结绳记事:其上表示的是代养侄儿时使用的粮食衣物等的供给数目。  结婚结绳记事:记录一个傈僳族人家在为儿子娶新媳妇时所需的礼金数目。打结的大小与多少,代表所需记录的不同物品的种类与数量。  买卖田地结绳记事:哈尼族买卖田地时,用麻线或棕绳打上疙瘩,每一个结代表银一两或半开一元,数目多少就打多少结子。双方用同样长的绳子打同样多的结,当同中证人各人分存。  第二回集众智仓颉造字降谷雨鬼怪悲涕  诗曰: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  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唐代诗人岑参的这首《三会寺仓圣造书台》诗,引出了中国的第一位造字达人仓颉。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传说中他有四只眼睛,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母亲说我这是神话,没有人信,但我想要是历史没有了神话传说、没有王侯将相、没有了光怪陆离的遐想,读来味同嚼蜡。所以以后我诸如此类的描写,读者们见仁见智听随己便。  前言说道侯冈颉是个神童,四只电眼目露金光,他的家族也大有来头,祖先是从炎帝神农氏部落联盟分离出来的史皇氏大酋长侯冈颉,曾在汉代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东南14公里处)东南的开封夷门一带建都称帝。直到公元前4528年,侯冈颉五世帝执政时期才被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击败,只好除去帝号,率侯冈氏族诚服地归顺了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公元前4514年,姬邦卉去世,其29岁的儿子姬芒在开封接替轩辕氏大酋长之位,不久便称帝建立黄帝轩辕氏政权。所以侯冈颉长大后做了黄帝的大臣,侯冈颉跟随黄帝南征北战,靠着自己的满腹才华,很快就当上了黄帝的左史官,和右史官沮涌一起给黄帝干活,史官的职责就是记录部落里的大事情,没笔没纸不打紧,关键的是没字。记录的方法还是以“结绳记事”为主,侯冈颉和沮涌每天忙着给绳子打结,起的比鸡早,吃的比猪差,干的比驴多。  即便如此,工作的失误还是免不了。黄帝大人对他们的工作效率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侯冈颉和沮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生存还是毁灭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看着黄帝身上的轩辕剑,侯冈颉和沮涌的心在颤抖,办法到底有没有?  在抒发完了心里无数个问号后,侯冈颉终于找到了办法,那就是把各种民间好的记录方式加以整理,汇集全天下人的智慧为己所用,在最短的时间里,汇编出一套最实用的记录方式。说干就干,原来估计很难的事情,一但决定去做了,他才发现办法永远比困难多,因为哪些紧要的关节在他往日的勤奋里早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历史选择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来完成这样一件事是偶然的,但他呕心沥血和皓首穷经的执着却告诉了我们历史要成就他的必然。大道至简的法则被侯冈颉运用到了极致,一个困扰了人们上万年的难题就此解决了。  这就是我读懂了的文字产生的真相。所谓:“人做事,天在看”,  所以天哭了,天的眼泪化成了一阵谷雨,让天下的人都感受到了侯冈颉的恩德。地上的鬼怪也哭了,他们被侯冈颉平凡的壮举感动的不能不落泪。平日里高高在上的黄帝现在把侯冈颉看得比自己还要伟大,便赐他“仓”姓,称他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的帝师。但仓颉却谦虚地认为,自己就是一介草民,所以在“仓”上加草头为“苍”。这就是“仓颉”和“苍颉”两种写法的来由。我也哭了,为了一个普通人的坚持,为了他创造的五千年泱泱的中华文明,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这点底气,挥泪洒酒。  据史料载:“仓颉造书两卷,隋乱时失于兵火,现存只有二十八字”。这二十八字的翻译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在北宋《大观帖》翻刻时将《仓颉书》28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意思是记载了黄帝时的一段历史,由五行八卦说分析:东为甲乙木,中央戊己土,据《史记•五帝本记》载,炎帝有圣德,以火德王,黄帝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所以称为黄帝,居于涿鹿,位于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黄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记述炎黄二帝同为部落首领,他们的所做所为均是天下各个小部落的楷模。“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记述了黄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乱,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黄帝又成为天下部落首领。第二种是学者刘志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它是用古彝族文字书写的一篇祭祀经文,直译为:“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它的大意为:“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从译文看《仓颉书》实际上是对一次祭祀活动的记录。对于刘志一的这份译文,很多人持认可态度,认为黄帝出于西羌,彝族亦出于西羌,古彝文发祥于西北地区,故这份《仓颉书》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其内容与《淮南子?本经训》所载:“昔者仓颉作书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第三种是著名夏代文字研究学者马贺山先生对仓颉书所作的释文:“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意思是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仓颉书所记载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大禹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大同”。这就是《仓颉书》的第三种说法。上古旧事,若非专业人士也没有必要分个子丑寅卯,我等闲人略知即可。
楼主发言:322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二回
集众智仓颉造字
降谷雨鬼怪悲涕  诗曰: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  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唐代诗人岑参的这首《三会寺仓圣造书台》诗,引出了中国的第一位造字达人仓颉。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传说中他有四只眼睛,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母亲说我这是神话,没有人信,但我想要是历史没有了神话传说、没有王侯将相、没有了光怪陆离的遐想,读来味同嚼蜡。所以以后我诸如此类的描写,读者们见仁见智听随己便。  前言说道侯冈颉是个神童,四只电眼目露金光,他的家族也大有来头,祖先是从炎帝神农氏部落联盟分离出来的史皇氏大酋长侯冈颉,曾在汉代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东南14公里处)东南的开封夷门一带建都称帝。直到公元前4528年,侯冈颉五世帝执政时期才被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击败,只好除去帝号,率侯冈氏族诚服地归顺了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公元前4514年,姬邦卉去世,其29岁的儿子姬芒在开封接替轩辕氏大酋长之位,不久便称帝建立黄帝轩辕氏政权。所以侯冈颉长大后做了黄帝的大臣,侯冈颉跟随黄帝南征北战,靠着自己的满腹才华,很快就当上了黄帝的左史官,和右史官沮涌一起给黄帝干活,史官的职责就是记录部落里的大事情,没笔没纸不打紧,关键的是没字。记录的方法还是以“结绳记事”为主,侯冈颉和沮涌每天忙着给绳子打结,起的比鸡早,吃的比猪差,干的比驴多。  即便如此,工作的失误还是免不了。黄帝大人对他们的工作效率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侯冈颉和沮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生存还是毁灭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看着黄帝身上的轩辕剑,侯冈颉和沮涌的心在颤抖,办法到底有没有?  在抒发完了心里无数个问号后,侯冈颉终于找到了办法,那就是把各种民间好的记录方式加以整理,汇集全天下人的智慧为己所用,在最短的时间里,汇编出一套最实用的记录方式。说干就干,原来估计很难的事情,一但决定去做了,他才发现办法永远比困难多,因为哪些紧要的关节在他往日的勤奋里早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历史选择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来完成这样一件事是偶然的,但他呕心沥血和皓首穷经的执着却告诉了我们历史要成就他的必然。大道至简的法则被侯冈颉运用到了极致,一个困扰了人们上万年的难题就此解决了。  这就是我读懂了的文字产生的真相。所谓:“人做事,天在看。”  所以天哭了,天的眼泪化成了一阵谷雨,让天下的人都感受到了侯冈颉的恩德。地上的鬼怪也哭了,他们被侯冈颉平凡的壮举感动的不能不落泪。平日里高高在上的黄帝现在把侯冈颉看得比自己还要伟大,便赐他“仓”姓,称他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的帝师。但仓颉却谦虚地认为,自己就是一介草民,所以在“仓”上加草头为“苍”。这就是“仓颉”和“苍颉”两种写法的来由。我也哭了,为了一个普通人的坚持,为了他创造的五千年泱泱的中华文明,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这点底气,挥泪洒酒。  据史料载:“仓颉造书两卷,隋乱时失于兵火,现存只有二十八字”。这二十八字的翻译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在北宋《大观帖》翻刻时将《仓颉书》28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意思是记载了黄帝时的一段历史,由五行八卦说分析:“东为甲乙木,中央戊己土,据《史记•五帝本记》载,炎帝有圣德,以火德王,黄帝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所以称为黄帝,居于涿鹿,位于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黄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记述炎黄二帝同为部落首领,他们的所做所为均是天下各个小部落的楷模。“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记述了黄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乱,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黄帝又成为天下部落首领。第二种是学者刘志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它是用古彝族文字书写的一篇祭祀经文,直译为:“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它的大意为:“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从译文看《仓颉书》实际上是对一次祭祀活动的记录。对于刘志一的这份译文,很多人持认可态度,认为黄帝出于西羌,彝族亦出于西羌,古彝文发祥于西北地区,故这份《仓颉书》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其内容与《淮南子•本经训》所载:“昔者仓颉作书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第三种是著名夏代文字研究学者马贺山先生对仓颉书所作的释文:“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并刈,乞少子左互。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意思是身体变化,需要庇护。于是尼山是养老送终的好地方。杂草庄稼一并割下,求少子帮助。学使农具,取水灌地。小儿缠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红飘带。仓颉书所记载的内容,与《礼记礼运》篇所讲的大禹以前的社会情况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为大同”。这就是《仓颉书》的第三种说法。上古旧事,若非专业人士也没有必要分个子丑寅卯,我等闲人略知即可。  第三回方块外古今新设点墨中笔画趣谈  诀云: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  左一扭,右一扭。  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  推着车车进咸阳。  一段字诀说的是发生在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故事,传说中曾经有个穷酸秀才来到咸阳,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抬头一看一碗碗皮带宽的面条,油光锃亮香气扑鼻,二话没说要了一碗,甩开招风的膀子吃得猫狗伤心,鸡犬落泪,片刻间一碗面条倒入肚里。秀才结账时才发现囊中空空木有银钱,店小二自不答应,抬手要打。秀才急中生智看着面馆少块招牌,说愿意给面馆写块招牌抵消了吃面的面钱,老板故意为难说:“我这面馆就叫“biang-biang”面馆,请先生写来。”“biang-biang(碧昂)”是咸阳土音,世上哪有此字。秀才百感交集,想起自己满腹珠玑,有笔难投,到而今世态炎凉,斯文丧尽。一气之下黯然挥毫,就着一腔热血铸出了一个斗大的“”字,这就是陕西“biang-biang(碧昂)”面馆的由来。  在中国历史上造字的故事不胜枚举,但真正的草根造字,就是“biang”字来得最有气魄,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位。下面我要说的是历史上的一些名人造字的故事,篇幅有限,不到之处还望读者原谅则个。  秦始皇造“罪”字,秦始皇以前没有“罪”字,那时的“罪”字是个“辠”字,“辠”字上面的“自”是象形字,本义是鼻子。下面的“辛”也是象形字,本义是刀。那“辠”字意为刀割鼻子,引申为“惩罚”“行刑”“罪恶”等义。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发现“始皇”之“皇”上面的“白”字与“辠恶”之“辠”字上面的“自”字字形相似,为了避讳,因而秦始皇改“辠”字为今“罪”字。  秦始皇造“秦”字,传说,秦始皇的“秦”字原来是写作“琹”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以为力灭六国,功盖穹庐。“琹”字头上有两个王,一山难容二虎,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他决定重立国号,大臣们拍马屁说:“开天辟地以来,大王的功劳大过《春秋》上所有的记载”,秦始皇很高兴,就取了“春秋”二字各一半,合为一个“秦”字,以代“琹”字,从……
  此,便立国号为秦。我倒是觉得“琹”很好,另一个王代表了天下的百姓,所谓:“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字里“春秋”的好事都被你给占了,剩下的夏天酷暑和冬天严寒让老百姓如何承受,所以秦朝的灭亡,从“秦”字就可见一斑。  武则天造字,传说武则天一共造了19个字,最出名的是曌,她认为自己是天上的日月,日月弯弯照九州,便将“照”字改为“曌”字。其它18个字,依次是: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等。比如“人”字,武则天改为“一”下面加个“生”字,人就是“一生”;“地”字,武则天认为不够大气,便改为“埊”字。“国”字改的最复杂,先改为“口”中“武”字,有人说“武在口中犹如‘囚武’,不好”,于是又改为“口”中“八方”。  中国历史上这样有名的一位文字爱好者,死后居然给自己立了块无字碑,其中真相波谲云诡。  隋文帝造“隋”字,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他嫌“随”字的“辶”有逃跑、不稳定之意,于是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吴国皇帝孙休造字,孙休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被封为琅琊王,  孙休即位后突发奇想给四个儿子弄些古怪的名字。
  方块外古今新设
点墨中笔画趣谈  诀云: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  左一扭,右一扭。  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  推着车车进咸阳。  一段字诀说的是发生在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故事,传说中曾经有个穷酸秀才来到咸阳,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抬头一看一碗碗皮带宽的面条,油光锃亮香气扑鼻,二话没说要了一碗,甩开招风的膀子吃得猫狗伤心,鸡犬落泪,片刻间一碗面条倒入肚里。秀才结账时才发现囊中空空木有银钱,店小二自不答应,抬手要打。秀才急中生智看着面馆少块招牌,说愿意给面馆写块招牌抵消了吃面的面钱,老板故意为难说:“我这面馆就叫“biang-biang”面馆,请先生写来。”“biang-biang(碧昂)”是咸阳土音,世上哪有此字。秀才百感交集,想起自己满腹珠玑,有笔难投,到而今世态炎凉,斯文丧尽。一气之下黯然挥毫,就着一腔热血铸出了一个斗大的“”字,这就是陕西“biang-biang(碧昂)”面馆的由来。  在中国历史上造字的故事不胜枚举,但真正的草根造字,就是“biang”字来得最有气魄,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位。下面我要说的是历史上的一些名人造字的故事,篇幅有限,不到之处还望读者原谅则个。  秦始皇造“罪”字,秦始皇以前没有“罪”字,那时的“罪”字是个“辠”字,“辠”字上面的“自”是象形字,本义是鼻子。下面的“辛”也是象形字,本义是刀。那“辠”字意为刀割鼻子,引申为“惩罚”“行刑”“罪恶”等义。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发现“始皇”之“皇”上面的“白”字与“辠恶”之“辠”字上面的“自”字字形相似,为了避讳,因而秦始皇改“辠”字为今“罪”字。  秦始皇造“秦”字,传说,秦始皇的“秦”字原来是写作“琹”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以为力灭六国,功盖穹庐。“琹”字头上有两个王,一山难容二虎,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他决定重立国号,大臣们拍马屁说:“开天辟地以来,大王的功劳大过《春秋》上所有的记载”,秦始皇很高兴,就取了“春秋”二字各一半,合为一个“秦”字,以代“琹”字,从此,便立国号为秦。我倒是觉得“琹”很好,另一个王代表了天下的百姓,所谓:“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字里“春秋”的好事都被你给占了,剩下的夏天酷暑和冬天严寒让老百姓如何承受,所以秦朝的灭亡,从“秦”字就可见一斑。  武则天造字,传说武则天一共造了19个字,最出名的是曌,她认为自己是天上的日月,日月弯弯照九州,便将“照”字改为“曌”字。其它18个字,依次是: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等。比如“人”字,武则天改为“一”下面加个“生”字,人就是“一生”;“地”字,武则天认为不够大气,便改为“埊”字。“国”字改的最复杂,先改为“口”中“武”字,有人说“武在口中犹如‘囚武’,不好”,于是又改为“口”中“八方”。  中国历史上这样有名的一位文字爱好者,死后居然给自己立了块无字碑,其中真相波谲云诡。  隋文帝造“隋”字,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他嫌“随”字的“辶”有逃跑、不稳定之意,于是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吴国皇帝孙休造字,孙休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被封为琅琊王,  孙休即位后突发奇想给四个儿子弄些古怪的名字。  太子名为(WAN一声),写法是:上面雨字头,下面一个单,字为为(QI四声),写法是:上面草字头,下面一个大口,里面是上八下口二子名为(GONG一声),写法是:上面一点一横,下面左面是一个先,右面是反文,字嘛,太怪了,不知念什么,写法是上西下升.三子名为(MANG三声),写法是把鼓字的右边换成巨,昷写法是上扁日下皿。可能大家觉得他造的字怪脑袋有问题,所以就迎立他的侄子孙皓做皇帝,他的儿子们的名讳也不用避了。  南汉皇帝刘龑造字,刘龑是五代十国时南汉的开国皇帝,本名刘陟、刘岩、刘龚,刘陟登帝位后九年,梦见“白龙见南宫”,赶紧拿出《周易》算了一卦,取《周易》中“飞龙在天”之意,创造发明了一个“上龙下天”的“龑”(读‘演’)字作为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改“元”字,“原来”一词古代写作“元来”,朱元璋觉得看“元来”一词有元朝卷土重来之意,心里不痛快。后来,有位大臣建议把“元来”写作“原来”,朱元璋就顺从臣议准奏了。  乾隆造“櫺”字,孔庙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当年乾隆题字的时候,认为棂星门的棂字笔画太多,同星门二字写在一起,笔划粗细很难统一,就自作主张把大写的棂字右下方的巫字省掉了。于是“欞”就变成“櫺”了。又有人说,因为孔子不信鬼神,所以就把巫字去掉,成为了乾隆自创的一个汉字。  嘉靖造“宬”字,据说,皇史宬原意命名为皇史藏,嘉靖皇帝亲自题写匾额时一不小心误写成了“皇史宬”。陪仕大臣善于迎合上意,且很会说话:“惟天子考文,御书即为纶,请勿更。”于是,“宬”(chéng)只好将错就错,后来却再也没被人用过。  王安石造“囍”字:相传北宋丞相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路经一地,见有户人家门上挂了一幅招亲的对联,上书:“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王安石口中赞到:“好对啊好对!”,原意是说这个对联出得好,不曾想被旁边守联的听到了,以为王安石说这个上联好对,所以对王安石说:“先生稍等,我去禀告我家老爷。”王安石一看被人误会了,情急之下又想不出下联,只好脚底抹油开溜了。后来王安石在考场上一篇景秀文章深得主考官赞叹,主考官亲自面试王安石想看看他到底是真货还是水货?所以出了个上联:“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王安石猛地想起赶考途中的联句,应对脱口而出:“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考官不知底细,对王安石惊若天人,不敢再扰。考试结束,王安石  在返乡路上,用主考官出的对联对上了哪户人家的上联,顺手把人家的闺女捎带跑了,后来正在拜天地之时,差人来报新郎官金榜高中,这就是“巧对联成红双喜,天媒地证结丝罗;金榜题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汉字中数字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的由来,这个由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明朝初年“郭桓贪污案”,说的是郭桓利用空白账册大做假账,通过篡改数字大肆侵吞钱粮,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怒,下令将郭桓等同案犯几万人斩首示众,并把汉字中的数字改为了难以涂改的大写,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等,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金额数字大写的首创。二说:据明末清初考据家顾炎武考证,武则天时期所立的石碑,上面多有大写数字。而且诗文中也常见大写数字,如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长庆集》中《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有这样的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柒)捌万贯。”由此得知,武则天的“自制字”——汉语大写数字,比朱元璋早了近700年。三说:年,新疆吐鲁番出土文物使用大写数字的例证颇多,如阿斯塔那35号墓所出《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西州高昌县里正史玄政纳当年官贷小子抄》载:“崇化乡里正史玄政纳麟德元年官贷小……
  子(“官贷小子”,是官贷小麦利息的省称)贰斗,其年十二月叁拾日。”这些带有零星大写数字的记录都在武则天之前,说明在公元4世纪前后(约东晋末年),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在券契中使用大写数字,距今已有1600多年。  鲁迅造“猹”字:鲁迅写《故乡》一文,多次用到一个“猹”字:“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这个“猹”是啥玩意呢?后来章衣萍问过鲁迅,鲁迅说大约是“獾”一类动物。  刘半农造“她”字:“她”字是刘半农所造。刘半农在1917年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时,试用自己新造“她”,随后,为了表示第三人称中性,又使用“它”字。1920年9月,刘半农还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诗,第一次将“她”字入诗。  齐白石造“烤”字: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20世纪30年代应北京一家“清真烤肉苑”之请题字,造了“烤”字。白石老人题写时不知写哪个“烤”为好,查了几部辞书,未有确切的字。后来白石老人想烤肉要用火,那就是火字旁,加上“考”字,取其音义,可确切达意。于是他挥毫题写“清真烤肉苑”五个字,并在这五个字和署名之间夹注了一行小字云:“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我是老大的意思)。”  夏衍造“垮”和“搞”两字:1939年夏衍在桂林主编《救亡日报》,根据实际需要,他自造了这两个字,并开始在版面上试用。不久,就被大家接受了。  上面说的这些字比较单纯,下面要说的这些字就比较复杂了,这就是我们汉字中的另外一朵奇葩——合体字,合体字最早流行于汉代的道教,这种手法被道士们借用到所谓符篆上,称为复文,如传世两汉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收录的一些早期的符“兴善除害”、“令尊者无忧”等。因为合体字长期被应用在道教符籙上,而符籙向被认为带有召鬼神、镇精魅的奇特力量,民间亦深受其染,造成以吉语合成文字(也就是吉利的意思)的兴起。大概是从宋代起,合体字渐渐脱开“符”的范畴,演化为老百姓表达避凶求吉愿望的一种手段。我们在清代的厌胜钱(主要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用)上,可以见到连笔减划的“黄金万两”、“招财进宝”之类的四字合体。常见的这种合体字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日日有见财、福禄寿全、好学孔孟、唯吾知足等等。
  韦大人苦传墨薮
玉案仔糙手著文1  文曰:  自三皇已前,结绳为政,至太昊文字生焉。所以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故字有六文:一日象形,日月是也;二日指事,上下是也;三曰谐声,江河是也;四日会意,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考老是也;六日假借,令长是也。又云字有五易:苍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制隶书,汉代作章草是也。其八体者,更加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传信并大小篆为八体也。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也,又加三十三体,共定五十六种书。  前三回我说的都是关于字的故事,这一回聊聊“书”(造字的方法)和“体”的故事。一段古文看得人眼晕,没关系,我竹板这么一打呀,大家听我说啊!这不我还没说就有人问了:“三皇是谁?”三皇啊!按照汉代所定的历史上的三皇有五说:①燧人、伏羲、神农。②伏羲、女娲、神农。③伏羲、祝融、神农。④伏羲、神农、共工。⑤伏羲、神农、黄帝。您又问了:“怎么这么多”?我还没说五帝呢,说了您更晕,都是些历史遗留问题不好解决啊!  这段古文的意思是三皇之前,人类用结绳的方法治理国家,到了黄帝时文字产生了,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文的本义是纹理、花纹),但“文”又隐含了指事,因为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自然应该归到“依类象形”里。“形声相益”从字面来理解指的只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形声字,这样的话古代就只有三种造字法了,所以我觉得古人在表述上一定会有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不必死抠字眼。按照我的理解“六书”的关系应该是这样,“文”是最初用象形和指事方法造出来的字,“字”是指用形声和会意方法造出来的字,“字”是喝“文”的奶水长大的,所以叫文字。象形、指事、形声(谐声)、会意和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我们叫做“六书”,“六书”又分为“四体二用”,其中“四体”是造字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用”是用字法,包括转注和假借。也就是说转注和假借自己基本不造字,它们就像两条寄生虫,趴在前面四个老大身上可劲地吸血,形同败类,从“转”和“借”两字就可以看清它们剥削阶级的嘴脸。  古时候没纸,所以文字是写在竹简和白绢上的,以取代结绳记事的记录方法。这里我把古代造字有六种方法概述一下,第一种方法叫象形,就是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的字,例如:“日”和“月”两字,最早的写法是“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横,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  第二种方法叫指事,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如:“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  第三种方法叫谐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江河二字,原本是为专指长江黄河而造的字,由于江河均属水类,所以都用“水”来作这两个字的表示义部分(义符),然后又根据口语中称谓江河的发音分别选取了读音相当的“工”、“可”来作标声(音符)的部分,于是就构成了江河两个形声字。  第四种方法叫会意,指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一个字通行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就称为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又如“信”字。“人言为信”,“信”字由“人”字和“言”字合成,表示人说的话有信用。  第五种方法叫转注,转注是古人制造“同义字”的方法,换言之,转注就是用同义字辗转相注的方法造字,就是“同意相受”。说简单点,老和考在古时候的基本意思都是“年纪大”,您要问我什么是老?我就告诉您老就是考。您要再问我什么是考?我就告诉你考就是老。这种死气白里耍赖皮的方法就叫做“同意相受”,就叫做转注。  第六种方法叫假借,假借是用已有的汉字去记录新词,假借没有创造新字。如“令”,原为接受命令,后借用为县令的令。又如“长”,语言中的长久的“长”、长老的“长”、县长的“长”,和长发之长同音,没有造字,于是古人就假借它来寄托长久、长老、县长等意义,这种方法,古人叫做“假借”。  古文又云字有五易,意思是说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五次变化,不会吧?也忒少点,这都啥书啊?不好意思,来得匆忙没看保质期,好家伙这书都过期了几千年了,你看这霉长得跟刺猬似的,拍了半天,怕出五字《墨薮》唐.韦续,也没个生平,一看就知道不是他写的,怎么就捣腾到我手里了?想不明白,不明白就不想了,拿着老古董接着聊旧事。  文字发展的五次变化是:1.苍颉造了最早的文字。2.史籀(秦朝的史官)造了大篆。3.李斯(秦朝丞相)造了小篆。4.程邈(秦朝的囚犯)造了隶书。5.汉代有了章草。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这就是上古到秦汉时期文字变化的五种比较靠谱的说法。  故事说了半天了,口干舌燥,脑袋忒累,喝口水,我们接着聊。其八体者这段说的是古代的一些书体,靠谱的、不靠谱的,韦续韦大人说加在一起五十有六,我们并传而述。列位看官们,学生我是“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要是说得对,您老给个彩,要说的不对,您可要告诉我,不能让我在这稀里糊涂地误人子弟,我先给您老鞠躬了。  第一种书体叫龙书,相传伏羲氏时,有龙负图出河,他用龙的形貌,创立了文字来记事,所以叫龙书。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有关他的传说,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出生和成婚,传说中的伏羲人面蛇身,他的母亲在一个名叫雷泽的地方踩了雷神的脚印后怀孕生了他。再后来,一次洪水吞没了整个人类,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娲幸存了下来。为了让人类得以延续,他俩就必须结为夫妻,但兄妹成婚有违人伦,于是兄妹俩各自拿了一个大磨盘分别爬上昆仑山的南北两山,然后同时往下滚磨盘,如果磨合,就说明天意让他俩成婚。结果,磨盘滚到山下竟然合二为一了,于是,他俩顺天意成婚,成了中国人的始祖。而伏羲人首蛇身的传说,是因为他是“八卦”的创始人,为道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来表示道,如下图。  第二种书体叫八穗书,传说炎帝神农氏因为上党羊头山的谷物一本生出了八穗以为吉祥,所以他就仿照八穗的形貌造字,用于颁布按季节制定有关农事的政令。纵观史料,八穗书还是比较靠谱的。有图为证:  姜寨遗址出土陶文  我们于其中似乎可以看到许多符号颇像穗形  第三种书体叫篆书,是黄帝的史官苍颉按照鸟兽的痕迹为蓝本,造了篆书。靠谱,相当的靠谱,篆书大家都见过,以后章节还有细论,这里略过。  第四种书体叫云书,因卿云造了云书,也是黄帝的时候。篆字笔画如云,靠谱。有诗为证,唐朝的皎然《同颜使君真卿岘山送李法曹阳冰西上献书时会有诏征赴京》诗:“云书捧日去,鹤版下天来。”唐时的王炎《葬西施挽歌》:“西望吴王国,云书凤字牌。”  第五种书体叫鸾凤书,传说少昊金天氏造了鸾凤书,以鸟纪官,文章衣服取象古文。少昊金天氏“五帝……
  ”之一,他是黄帝的儿子,因为学会了太昊伏羲氏的学问,所以人称少昊氏。那时盛世昌隆,有凤凰飞来,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五鸟、五鸠、五雉等鸟类来命名。  第六种书体叫科斗书,亦称“科斗篆”,传说是颛顼高阳氏创造的。因为古时候用笔蘸墨或漆在竹片上写字,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所以叫科斗书,靠谱。有书为证: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  第七种书体叫仙人形书,是帝喾高辛氏按照人的形貌造的像人形的字。帝喾(kù)高辛氏是“五帝”之一,德才皆备,好人啊!俺就信他一回。  第八种书体叫龟书,尧帝因为黄帝时传说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见到一只灵龟龟背上的花纹,仓颉受到启发,而创文字。所以尧帝自己创造了龟书。  第九种书体叫钟鼎书,夏后氏(大禹的后人)作钟鼎书,以钟鼎形的轮廓造的字。靠谱,有图为证:  夏禹书  夏禹书,传说为治水有功的夏代王室的祖先大禹所写字迹,即钟鼎书总共只有12个字。千百年来夏禹书无任何识别出的释文流传下来,所以被称为千古未解之谜,是中国八大无法破解的古文字之一。学界纷争,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种说法:1.直译为:“生地严子,留皮齐春,新尚往还。”现代白话文译为:“荒野聂人,到了春天,喜欢往来。”记录的是聂人的生活习俗。2译为“生雨严子,坐行参禹,
  韦大人苦传墨薮 玉案仔糙手著文2  其尚邑勾。”生雨严子:意思是在如此艰苦的状态下所获得封赏的城池以及诸侯国会长久兴旺的。3.释文:出鸟,聂子坐引参,屯矢尚干巳。意思是进入鸟地,夏禹跪下并引导众人参拜[列祖列宗],  储存弓箭是为了崇尚捍卫疆土和祭祀活动。4.耶鲁大学李辉博士的翻译是“旨临,圣形见,循升,奉献,赏生亡”。信息传达,神圣的形体出现,循着(轨迹修行得到)升华,奉上祭品,在出生和死亡过程中得到回报。  第十种书体叫倒薤书(薤又名藠头),传说是殷汤时期的隐士务光创造的。务光,夏朝末年的隐士,根据《庄子•让王》的记载,商汤伐桀前,曾请务光出谋划策,但是务光认为这不是他应该做的事,拒绝参与。汤请他推荐其他人,他也拒绝回答。汤建立商朝后,想让位给务光,务光认为商汤灭了夏桀是以下犯上,是乱臣贼子,所以坚决不干,不但不干还因此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抱了块石头跳进庐水里自杀了。这种人节烈如火,些许小事自不会假,靠谱。  第十一种书体叫虎书,是周文王时的史官史佚所造的字。史佚,原名尹佚,尹逸,西周初年太史,今唐兴镇东关村史家圪垯人,他博学多闻,德高望重,深得周武王赏识。传说周文王用仁德治理天下,他曾经养了一头名叫驺虞(zōu yú)的白色老虎,把它放在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里,驺虞却不捕杀活的猎物,就连活着的草木它也不去践踏,真是虎性通灵如主慈爱,所以史佚就照着驺虞身上的花纹创造了虎书。没见过。  第十二种书体叫鸟书,也是史佚所造的字。传说周文王时赤雀衔书集户,到了周武王时丹乌入室,赤雀和丹乌(赤色的乌)在古代都是代表吉祥的鸟,所以史佚又根据这两种鸟的形貌创造了鸟书。靠谱,有图为证:  越王勾践剑铭文  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第十三种书体叫鱼书,鱼书的来历与周武王“盟津观兵”有关系,“盟津观兵”指的是公元前1046年,文王去世,武王继位。第二年夏天,武王率大军东进,来到黄河南岸的盟津,各路诸侯纷纷响应,瞬间汇集了八百路人马。武王说,自己的祖先汇聚天恩,而今纣王无道天怒人怨,所以天要灭商,救万民于水火,不幸先王早逝,我要继承先王的遗志,和大家一起共举灭商大业。一席话说得群情激奋,斗志昂扬。武王随后命令将士登上船只,渡过黄河向商朝攻击。顷刻间,百舸争流,浪击千里,各路大军迅速到达黄河北岸。但是,还未登陆,武王就急令返回南岸。难道有埋伏?原来这是武王的一计,叫做“投石问路”,想看看商纣王的反应和各路诸侯的实力。试探后发现商朝部队戒备森严,自己无机可乘,所以打道回府再觅良途。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盟津观兵”。在这次观兵的行动中,有一条大白鱼跳到了武王的船上,武王俯取以祭,让史佚把这次吉兆记录下来,史佚就此又创造了鱼书。史佚够厉害的,五十六种书体他一人就占了三个,堪称中国造字界的“史爱迪生”。  第十四种书体叫填书,相传为周人媒氏所作。媒氏就是现在所说的媒人,西周时候的媒人可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媒人,因为西周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婚姻问题,为了加强对婚姻的管理,设立了专门掌婚姻事务的机关叫媒氏,《周礼》称其“掌万民之判”。判,就是判合,男女匹配,就是掌管天下百姓的婚姻大事。在西周您要是想告别单身生活,首先您得备齐六礼,六礼是:1.纳彩,找媒人到女方家磨嘴皮子,女方家点头了,准备好彩礼和一头大雁,送大雁有三种意思,第一雁是候鸟,南来北去不失时节,表示您是个对家庭负责的好男人,不会干夜不归宿,走不归家的荒唐事。第二大雁的爱情从一而终,是婚姻忠贞不渝的象征。第三大雁飞行有序,扶老携幼从不逾越,表示你的家庭长幼有序,不会乱了辈分。2.问名,问清楚女方父母名字(西周规定同姓和近亲都不准结婚),然后拿着姑娘名字和生辰八字占卜以定凶吉;3.纳吉,卦象好,又请媒人去女方家定亲了,也叫文定或通书;4.纳征,男方向女方送彩礼,女方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定下了;5.请期,定什么时候结婚,先女方家说了算,女方家拿不定主意才轮到男方家自便;6.亲迎,新郎必须亲自去女方家把新娘子接回来。以上就是“六礼”,少了一礼,就叫“私奔”,要是您达不到条件,那“私奔”也不是不可以,西周的“法律”规定,每年的仲春(就是农历二月)才能“私奔”,您在这个时候“私奔”是受法律保护的,超过这个时间再干这事国家要罚您。每年仲春也是媒氏机关给大家发“结婚证”的日子。这个时候媒氏机关给你们办理手续的文件就叫做填书,填书用的是媒氏机关发明的字体叫填篆。为什么叫填篆?估计是媒氏机关为了节约成本,所以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字塞满了所以叫做填篆,跟您开个玩笑。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廙(yì)和晋朝史学家王隐都说这种字字间满密,所以叫做填篆。  第十五种书体叫大篆,又有籀(zhòu)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史籀书法如下图:  史籀书法  释文:“乌延陵封邑有,吴君子之墓呼。”  第十六种书体叫复篆,也是史籀整理出来的,因为要和史籀的大篆区别开来,所以叫复篆,它的方法和夏朝的篆书类似,汉武帝的宫苑建章宫中的凤阙两字就是用复篆写的,遗憾的是,这座宫殿于西汉末年毁于战火,关于夏朝的篆书请参照夏禹书。  第十七种书体叫殳书,殳是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徐锴《说文系传》:“殳体八觚(读gū,棱角的意思),随其势而书之也。”殳书是由伯氏(古代官名)所掌管的,非军事的事情记载在笏(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的板子)上,有关军事的事情记载在殳上,并因而制订了各种规则”。有图为证:  商鞅铍(pī)铭文  商鞅铍铭文两行16字:“十六年大良造庶长,鞅之造毕湍侯之铸”。  第十八种书体叫小篆,是周朝时候所作,汉武帝得汾阴鼎,汾阴鼎上面的文字就是小篆。汾阴鼎是汉武帝在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所得的周鼎,藏于甘泉宫,后来用以指象征国运的宝鼎。  第十九种书体叫仙人篆者,古时候就有,秦丞相李斯善辨古文字,把它改成了篆字的形状。  第二十种书体叫麒麟书。相传春秋鲁哀公十四年,鲁哀公带着叔孙氏等人在鲁国西边的原野里狩猎,叔孙氏的家奴钥商捕获了一头野兽,鹿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大家觉得它长得很奇怪就把它杀了,折其左足,带回了城。到了城外,叔孙氏认为这东西不吉祥,就把它丢到了城外,然后让人去问孔子:“有麋而角者是什么东西?”孔子去看了之后,大惊失色说这是麒麟,然后呆呆地对着死麟问:“你为什么要来啊?你为什么要来?”说完用衣袖掩面哭泣,泪如雨下。弟子子贡很和奇怪地问:“老师为何恸哭?”孔子说:“麒麟现世是因为天下出了圣主明王,但现在它出来的不是时候所以被害了,因此我很难过,它到底为什么要来啊?”这件事情发生几天之后,孔子将在曲阜的众弟子……
  召集起来,向他们说道:“我原来以为麒麟是因为出来的不是时候所以被害了,但现在我想明白了,麒麟出来的真正原因不是它出来的不是时候,而是老天要告诉我,我的理论应该到此为止了”(吾道穷矣)。好在所修的几种书早已完成,只有《春秋》一书,从平王东迁开始,直至现在,二百余年的大事可谓巨细无遗,我以获麟为绝笔,从今而后的写书的工作就落到你们身上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狩获麟,孔子绝笔《春秋》”的故事。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对孔子造出这样深远的影响?原因有二,首先是孔子的出生,相传孔子的母亲颜征怀孕时,到尼丘山祈福,遇见了一头麒麟后生了孔子,孔子是遇到麒麟而生的,现在看见麒麟死,自然是不祥之兆。其次孔子当时已经年逾七十,加上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对他的身心造出了巨大的伤害,所以已经不能胜任长篇巨制的编撰工作了。千古一圣就此绝笔于获麟,悲夫!后来他的学生为了纪念他就创造了麒麟书。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唐尧与虞舜的时候麒麟和凤凰在世间遨游,现在不是盛世,麒麟啊!你为什么要来?麒麟啊麒麟!你的死去让我感到了恒古的忧伤。)  第二十一种书体叫转宿篆者。相传宋景公三十七年(前480年),荧惑星(火星)侵入了心星(二十八宿之一)的范围,占住了心星方位。按照当时的说法,宋国会有刀兵之祸,宋景公很着急,就问观察天象的国师子韦有没有办法,子韦说:“我可以把这个祸患转移给宰相承受。”宋景公说:“宰相是辅佐国家的栋梁,就像我大腿和胳膊,这样做不可以。”子韦说:“那就转移给老百姓承受好不好?”宋景公说:“我是一国之君,应该用仁爱体察百姓,不能让百姓承受灾祸。”子韦又说:“我还可以把它转移到年岁五谷收成上。”宋景公答道:“年岁收成事关百姓的生计,我是一国之君,也不能这样做”。子韦赞叹地说:“主公说的很好,现在主公三次仁慈的话语已经感动了上天,今夜天相必定斗转星移,我国可免刀兵之祸。”到了夜里子韦占候星象,荧惑星果然移动了三度,离开了心星的范围。子韦就此创造了转宿篆(含星宿变化之意),这种篆书象莲花没有开时的样子。此事虽为设计,但却包含了胸怀天下者,才可治天下的真理。  第二十二种书体叫虫书,是鲁国人秋胡的妻子浣蚕所创造的。相春秋时鲁果然秋胡妻所作。秋胡随牒远仕(拿着委任状出去做官),时间过去了三年,这三年里浣蚕在家里采桑养蚕,她心思灵巧,居然按照蚕的形貌发明了一种篆书,名叫“雕虫篆”,也叫“战笔书”,由于“其体遒律,垂画纤长,旋绕屈曲,有若虫形”因此叫做虫书。中国古代“雕龙”是指写文章,“雕虫”是指写书法。雕虫小技指的就是虫书。  第二十三种书体叫鸟迹书,鸟篆是篆书的一种,其笔画由鸟形替代,不仅装饰风格独特,更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飞鸟入书表达了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一种为人之道,候鸟守冬去春来之信,“信”是鸟篆的意义所在。鸟篆有二种诠释:1.篆体古文字。形如鸟的爪迹,故称。2.指形如篆书的鸟的爪迹。  第二十四种书体叫细篆者,李斯给始皇写碑序时用的就是这种字体。  第二十五种书体叫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秦始皇在各大名山祈祷时,用的就是这种书体。  第二十六种书体叫刻符书,这类篆体专刻于符节和印玺上,因系用刀刻在金石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如现存阳陵虎符上的文字,说到阳陵虎符那也有一段故事。阳陵虎符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虎符高三.一四厘米,长八.九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是朝廷调兵用的重要凭证。秦亡之后虎符流落民间不知去向。一直到抗战期间,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当时在重庆,有一天他在地摊上发现了一件造型古朴的铜老虎,觉得好玩,便随手拿起来观看,不想这铜老虎突然分成了两半,对文物素有研究的郭老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兵符,随即买了下来。拿回去之后仔细考证,果然是一件古代虎符。谁也没有想到,一件极其罕见、极其珍贵的文物,就这样戏剧性地被发现了。
  韦大人苦传墨薮 玉案仔糙手著文3  阳陵虎符  第二十七种书体叫古隶书,书法上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传说,古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第二十八种书体叫徒隶之书,也是程邈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为了让狱隶书写方便,所以叫徒隶之书,也就是后来的楷书。  第二十九种书体叫署书又叫榜书,传说汉丞相萧何是第一位运用榜书艺术装饰帝王宫殿的书家,但不是第一位写榜书的书家。早在秦统一文字以前,榜书就出现了。据《泰山》、《琅邪》、《峄山》、《会稽》刻石和文献记载,第一位书写榜书的书家是秦丞相李斯。榜书又称“擘窠大字”古人写碑为求匀整,有以横直界线划成方格者,叫“擘窠”。明代费灜《大书长语》曰:“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  第三十种书体叫稿书,它是介于行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和书法风格,可以说是行书的草化或草书的行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刻板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规范。晋时卫璀、索靖善于写这种书体。  第三十一种书体叫气候书,是汉文帝时,让蜀郡人司马相如按照鸟兽的屈伸之体,升伏之状,和四季的变化为蓝本创造的书体。  第三十二种书体叫芝英书,六国时各国根据自己的文字做出的符信,这些符信上的文字统称为芝英书。  第三十三种书体叫灵芝书者。相传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夏六月,甘泉宫里汉武帝斋戒的居室外长了棵芝草,这棵芝草九茎连叶,宫里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就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了。后来汉武帝知道了,很高兴地说:“自然界的元气已经回旋反复地护住了我的都城,这股元气必将让我的国运像这棵芝草一样蔓蔓日茂。”于是让一个叫陈遵的大臣,写了《芝房之歌》,并创造了灵芝书。  第三十四种书体叫金错书,是古代刻在钱上的铭文,周之泉府,汉之铢两刀布所制也。  西汉五铢  第三十五种书体叫尚方大篆,“尚方”是秦朝时候设置的制办和掌管宫廷饮食器物的宫署,这种书体是程邈告诉大家的,后来“尚方”里的人就专门用这种篆书来装饰宫廷饮食的器物,所以叫尚方大篆。  第三十六种、三十七种和第三十八中书体分别叫鹤头书、偃波书和蚊脚书,他们都是詔板所用,所谓詔板就是古代皇帝的一种诏书形式,诏版为自由体,主要是为了实用,写法草率,笔划方正,一种告诫民间的形式,告诫、诏告,类似于现在政府张榜公布的公文。  第三十九和第四十种书体叫垂露篆和悬针篆,悬针和垂露,本是对两种竖划的形容。下尖竖至末,驻而不收叫悬针,驻而收之叫垂露。东汉时期,有人夸张了这两种笔法来作篆书。夸张地下垂笔划,使之细如悬针,叫“悬针篆”;在下垂笔划末端作小圆点,如挂朝露,叫“垂露篆”。据说首创这两种篆书的是汉章帝时的秘书郎曹喜。他是扶风平陵人,字仲则,生卒年年不详,在篆书和隶书都下过功夫,擅长篆书,尤以创悬针垂露之法著名。可惜现在曹喜书迹不存。  第四十一种书体叫章草。相传为中国东汉书法家杜操所创,杜操,京兆杜陵人,生卒年不详。汉章帝时为齐相,杜操擅长草书,他的草书字体深得汉章帝的赏识,有人说这就是“章草”两字的来历。“章草”得名的另一种说法是,元帝时史游用它来书写急就章(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没有一个字重复,是那时的小孩童学识字的书。),所以叫“章草”。以上说法虽然不太靠谱,但却多了读书的雅趣,断不可略。  明代书法家宋克-章草急就章  第四十二种书体叫飞白书。飞白书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相传汉朝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送文章,他在等待被接见时,看到门外工匠在用扫把蘸石灰刷墙,常常每一刷下去,白道里有些地方透出墙皮来。蔡邕受到启发,回到家不断练习,独创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就是飞白书。神人已逝,飞白绝响。  第四十三种书体叫一笔书,相传是“草圣”张芝所创,他临池学书,池水尽染,草书写的最好,一笔所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字迹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古人称之为一笔书。他的书迹在原在北宋《淳化阁贴》存有五贴,并著有《笔心论》,现在已经失传。  第四十四种书体叫八分书,是东汉王次仲创造的,据记载说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又演变成为今天的楷书,也称为真书。王次仲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他看到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秦篆,结构复杂书写效率低,所以他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之后,他终于创造出了全新的“八分书”,也就是今天楷书的雏形,后来,这种文字让秦始皇知道了,认为简便易行,十分高兴,就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专门管理书写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这个人生性清高,不愿做官,秦始皇连下三拒诏书,王次仲都拒绝面圣,秦始皇认为王次仲对白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他赴京。王次仲自知此次赴京性命难保,便趁狱吏不注意,投河自尽了。关于这个故事的结局,我还喜欢神话版的,在神话版里,王次仲是个神仙,秦始皇锁拿他进京的时候,他在囚车里变成了一只大鸟,腾空而去,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第四十五种书体叫蛇书,是东汉书法家唐综所创,当时是东汉到魏晋的过渡时期,唐综有一天夜里梦见蛇绕着他的身体,醒来后照着蛇的形貌创造了蛇书。  第四十六种书体叫行书,是东汉桓帝、灵帝时著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因为他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魏国的钟繇称行书为“行狎书”或“行押书”,羊欣说:“行狎书,相闻者也。”“相闻”一词是汗、魏、两晋、南北朝的习惯用语,意谓互通信息,引申则指尺牍,如《后汉书。隗嚣本传》载光武帝与隗嚣书:“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可见,行书可能是一种专门用以书写尺牍的“体”。  第四十七种书体叫散隶书,是西晋书法家卫恒所创,字迹同飞白书。相传卫恒从前辈那里学会了飞白书的方法,而创造了散隶之书。所谓“散”就是开张隶体的拘谨微露飞白,拘束飞白的狂放使它融入到隶书的法度里,卫恒让这两种字体在这一张一紧的环境里相互磨合,直到它们水乳交融,融会贯通。卫恒的一字苦心,让散隶赢得了与八分并列,共篆籀同行的历史地位。很可惜是长河月散,落照无痕。  第四十八种书体叫龙爪书,为王羲之所创。相传王羲之曾游天台,在回来的路上路过会(kuài)稽山,会稽山黄昏时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王羲之在兰亭里作诗饮酒,酒醉后在题柱上写了一个“飞”字,其势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似九天怒龙探爪,所以叫龙爪书。  第四十九种书体叫稿书及行隶书。稿书者,就像韦续说的“稿者近似行草之文”,它是介于行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和书法风格,可以说是行书的草化或草书的行化。行隶书是一种带有隶书笔意的行书,这种隶书的变化是由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锺繇创造的,也可以理解为隶书的快写,是为了提高写字效率的。这种书体王羲之和王献之都很喜欢,看来能偷懒的事全人类都很喜欢。  第五十种书体叫八体书,是王羲之和王献之进一步简化了行隶书和稿书变化而来的书体。  第五十一种书体叫草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今草”。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在章草到“今草”的过渡中王羲之和王献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五十二种书体叫虎爪书者,是王羲之四世族孙,南朝齐书法家王僧虔拟龙爪书而创,王僧虔觉得龙爪书的形貌过于回旋缠绕,似有流溺之患,因加棱角,为虎爪之势,造虎爪书。袁枚《随园随笔•官职上》:“六朝宋齐之间,尚书台文檄有二体,召人用虎爪书,告下用偃波书,取其不能仓猝书成,所以防奸伪也。”  第五十三种书体叫鬼书。相传宋元嘉年间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字似八分也,所以叫鬼书。鬼书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我国有八种神秘的古文字,分别是:苍颉书、夏禹书、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巴蜀符号、仙居蝌蚪文、东巴文书、和岣嵝碑。而鬼书则是在这八种之外,很少有人知晓的一种神秘文字。这是因为鬼书只在水族中极少的一部分人内部有使用且秘不外传,另外由于缺少文物证据,研究者只能将其起源时间溯源到明朝,所以也一直未受学者重视。实际上鬼书的源头可以上溯至三千年前的夏朝。一九五九年国家在发掘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的时候,曾在一批出土的夏陶中发现了二十四个神秘符号,后经比对确认,均为鬼书文字,可见鬼书确为一种古老的神秘文字。在水族聚居地区,能看懂读通和会使用鬼书的水族人极少且全部为男性,这些人被人们称作“鬼师”,他们在民间的地位很高。鬼书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鬼师通过口传手抄的形式流传几千年至今,而且只传男不传女,更不会传给外人。这鬼书本身又分为“白书”和“黑书”两种,“白书”主要用于丧葬祭祀、生产出行、经商嫁娶等生活方面;至于“黑书”,则又叫作“鬼书秘笈”,会使用它的鬼师极少,据说它是用来“放鬼”和“退鬼”的。两种说法都不太靠谱,知道就行。  第五十四种书体叫外国胡书,何马鬼魅王之所授,其形似小篆。没见过大概就是外国的文字。  第五十五种书体叫天竺书,梵王所作,涅架经所谓四十二章经也,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梵文不仅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梵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随着佛经的翻译,很多梵文词汇进入了汉语,如:佛、菩萨、菩提、涅槃、觉悟、禅定、刹那等。新疆的焉耆回族自治县最初叫ageni,源于古印度的“火”字。  第五十六种书体叫花书,河东山胤所创。山胤(南朝•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善草书。其它典故等我见到韦续爷爷自有分晓。  这回道尽了“六书”和五十六种书体,才算是挑开了笔阵的门户,列位看官要知阵中如何,且随我一起入阵。
  谏逐客语惊四座
扫六和篆盖秦庭  诗曰: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  ――唐•胡曾《上蔡》  一首诗说的是秦朝时的一个父亲,在刑场上被杀之前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我想起了和你一起牵着黄犬在家乡上蔡追逐狡兔的日子,但现在还能再办到嘛!”咸阳城头骄阳似火,刽子手刀柄上的红缨被大地蒸腾的元阳之气鼓动的猎猎作响,时辰到!手起!刀落!耀眼的银光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喷溅的鲜血瞬间染红了大秦王朝的天庭。  秦王政要赶人了,因为韩国人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工来鼓动秦王修建水渠,他们真实的目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滞缓秦国强大的脚步,现在阴谋破产了。秦国的宗室大臣们要把六国的客卿(高级官员)也统统赶走,理由是他们很可能像郑国一样也是来自六国的奸细。宗室大臣和六国客卿由来已久的矛盾上升到了极点,在极点的交界处,秦王政只能选择血浓于水的宗亲,所以六国的客卿们必须走。  “大家都不要走,我有话说。”一句抗旨之言响得斩钉截铁。宗室大臣们道:“谁敢抗旨,拖出去砍了。”这时从人群中奔出一人,只见他鼻若悬胆,面如冠玉,剑眉倒树,虎目圆睁,噔噔噔一路跑到来到秦王面前,纳头便拜道:“臣李斯有本上奏。”秦王政说:“讲”。李斯道:“大王驱逐客卿的行为,臣私下以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从西方的戎争取到了由余(秦穆公的宰相),从东方的宛得到了百里奚(秦穆公时的上卿),从宋国迎来了蹇叔(秦穆公任为上大夫),从晋国招致丕豹、公孙支(秦穆公时的次卿)。这五位先生,不出生在秦国,而穆公任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小国,终于称霸西戎地区。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而殷实兴旺,诸侯都来亲附听命,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占三川地区,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取别国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功业一直延续至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王室地位、遏制贵族势力,一步步吞食诸侯各国,使秦国成就了帝王的事业。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从上述事实看,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假使当初四位君王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那就会使国家没有雄厚富裕的实力,而秦国也就没有强盛的威名了。  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占有随侯珠、和氏璧,悬挂明月珠,佩带太阿剑,乘骑纤离马,竖立翠凤旗,陈设灵鼍鼓,这几样珍品宝物,没有一件产于秦国,而陛下却喜爱它们,为什么呢?如果必须是秦国出产的然后才可以使用,那么,夜光之璧就不会装饰在您的朝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物就不会为您所赏玩,郑、卫美女就不会充满您的后宫,骏马就不会养在您的外厩,江南的金锡就不会为您所利用,巴蜀的颜料也不会为您增添光彩。如果您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东西才用,那么镶嵌宛珠的簪子、缀满小珠的耳环、东阿白绢做的衣服、锦缎绣成的饰物以后就不可能再呈献在您面前,而那些扮装雅致、艳丽优美的赵国美女,也不会侍立在您身旁了。敲瓮击缶,弹筝拍腿,呜呜呀呀地唱歌是秦国的音乐。现在您放弃了敲瓮击缶而听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停止弹筝拍腿而取《韶虞》之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心情愉快,看得舒服而已。如今用人您却不这样,不问可行还是不行,不分有理还是无理,不属于秦国的人都离开,凡是外来的客卿都驱逐。这样做只能说明您所重视只是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而轻视了天下的人才,这可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政策。  臣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强大,人口就众多,武器精良,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所以能显示他们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论东西南北,民众不问哪个国家,四季都很美好,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如今您竟然抛弃人才去资助敌对国家,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诸侯,使天下的贤士不敢来投靠秦国,这是供给敌人武器,送给强盗粮食。损害民众而有利仇人,对内削弱了自己,对外结怨于诸侯,还要国家没有危险,您觉得可能吗?”一番话说得秦王政如醉如痴。宗室大臣们面如死灰。秦王政马上取消了驱逐六国客卿的行动,并为自己能获得李斯这样的人才感到高兴。后来在李斯的辅佐下,秦王政横扫六合,定鼎中原,成就了秦国千古未有的霸业。  夺天下靠的是兵威,管天下要的是文治,文治的核心又回到了文字上。那时六国的文字良莠不齐,高的高、矮得矮、胖的胖,瘦的瘦,有竹简的、白布的、结绳的、刻符的放在一起堆得比山高,铺的比海阔。秦始皇对李斯说:“卿啊!我看着眼晕,你把它们都灭了吧,我要一种新的可以使用千秋万代的文字,你不是喜欢书法吗!这事交给别人我不放心不是。”  李斯等人就此奉了秦始皇之命制造文字,几年来探胜拾微,扬帆游学海;攀高揭秘,矢志越书山。他们将原来的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小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又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最早的字典),供大家临摹。  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奴隶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李斯之功,功及千秋,李斯本人的书法也小篆入神(张怀瓘《书断》说它是神品),大篆入妙(张怀瓘《书断》说它是妙品),被称为中国书法的笔祖。  常言道:“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后来李斯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胡亥昏君穷奢极侈、荒淫无度,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最后被赵高和胡亥定了个谋反之罪,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千秋功过我想说:“论才智,韩非难比你;立强秦,蒙恬要服君”。欲知下回如何,且听后来分解。  秦泰山刻石  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内,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铭文为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在岱顶玉女池旁,后迭移至此。刻石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峄山刻石  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篆书说文解字部首四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