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内小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共9分,每题...”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共9分,每题3分)苏 辙 传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逐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注】①坰:(jiōng)遥远得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得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得肚脐,喻不可及。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得一项是&A、辙面斥其非&&&&&&&&&&&& 非:过错、错误B、沮之则引退&&&&&&&&&&&& 沮:败坏、贬损C、吕大防、刘挚患之&&&&&& 患:厌恨D、人臣被祸&&&&&&&&&&&&&& 被:遭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 &&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B、知虎豹之欲食肉&&& 出淤泥而不染&&&&&&&&&&&&&&&&&&&&&&&&&&&&&&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D、勿为流言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公为我呼入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5分)答: &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5分)答: &&
本题难度:容易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辽宁省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共9分,每题3分)苏 辙 传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2.3.4.略参考译文从元佑初年开始,国家政治焕然一新,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人心已经安定,只是元丰旧党,分布在朝廷内外,常常兴起一些邪说来动摇皇上,吕大防、刘挚很担心这件事情,想逐渐推举任用(他们),来平息(他们)先前得仇恨,称之为“调停”。宣仁皇后犹豫不决,苏辙当面指出她的不对,又再次上疏说:&&& 最近我曾当面议论过,君子和小人不能够一起相处,圣上的意思好像不认为我说得话是错误的。但因皇上的龙威就在我眼前,我(心情紧张)言辞急促,言犹未尽,我做臣子的如果不把该说的说完,那么谁来补救陛下的过失呢?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我没有听说过,由于小人在朝廷之外,担忧他们不高兴就把他们引荐到朝廷之内(做官),而给自己留下祸患的。所以我认为,对小人虽然不能把他作为心腹委以重任,但让他们做地方上的州长、太守(之类的小官吏),为一些俗务奔走效劳,(只要他们做事)不偏颇也就可以了(或只要不废弃他们不用就可以了)。如果把他们引入朝廷做官,这就好像害怕强盗得到自己的财物,而把他们引入自己的寝室,知道虎豹要吃肉,就打开野外的牧场,没有这样的道理。况且,君子、小人在形势上如同冰和炭,相处必然相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为什么呢?小人贪图利益,能忍受耻辱,攻击他,但却很难让他离开职位;君子洁身自好,看重道义,败坏他,他就引退了。古语说:“一种香草和一种有臭味的草(放在一起),结果十年之后仍有臭味。”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先帝聪明、睿智、通达事理,痛恨颓靡的风气,想一纲纪整顿天下,建立与(太祖、太宗、真宗)三代一样兴盛的功业。如果我们做臣子的不能顺从(先帝的法规),(却擅自)制定出各种法规,(那么就会)对上违背了天意,在下失去民心。二位圣主如果顺应民愿,采用先帝之法又适当改变,那么上下都会感到喜悦安慰。这样一来,那么。前朝的那些旧臣,即使不加以排斥、驱逐,那形势是不可以再留用他们了。倘若能仰仗二位圣主的仁慈,能容忍他们在朝廷之外(做官),也已经是厚待他们了。而提议的人被(元丰旧党的话)所迷惑,竟然想招引、接纳他们,和他们一起共事,把这种做法叫做“调停”。这类坏人如果重返朝廷,难道肯徒然地停止(而不报仇)吗?他们一定会戕害正值的人,逐渐恢复以前的做法,以泄私忿为快。做人臣的遭受祸患,也许不值一提,而我所痛惜的是祖宗的基业和我们的社稷啊!希望陛下坚定自己的圣明的意志,不要被留言迷惑,不要让小人一做官,然后就有后悔莫及的来发生,那么天下就很幸运了。 &&& 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在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容,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众大臣都顺从并附和太后的话,“调停”的主张终于停止。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共9分,每题3分)苏 辙 传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共9分,每题...”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共9分,每题3分)苏 辙 传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逐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注】①坰:(jiōng)遥远得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得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得肚脐,喻不可及。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得一项是____A、辙面斥其非 非:过错、错误B、沮之则引退 沮:败坏、贬损C、吕大防、刘挚患之 患:厌恨D、人臣被祸 被:遭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____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B、知虎豹之欲食肉 出淤泥而不染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D、勿为流言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公为我呼入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5分)答:____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5分)答: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共9分,每题3分)苏 辙 传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逐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注】①坰:(jiōng)遥远得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得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得肚脐,喻不可及。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得一项是____A、辙面斥其非 非:过错、错误B、沮之则引退 沮:败坏、贬损C、吕大防、刘挚患之 患:厌恨D、人臣被祸 被:遭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____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B、知虎豹之欲食肉 出淤泥而不染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D、勿为流言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公为我呼入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所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5分)答:____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5分)答:____”相似的习题。外君子而中小人的意思_拼音是什么_成语解释_造句_近义词_反义词_汉辞网
-& 在线查询外君子而中小人的意思,读音、外君子而中小人的拼音是什么,怎么造句:
前一篇: 后一篇:
外君子而中小人的意思:
【成语】: 外君子而中小人
【拼音】: wài
【解释】: 外:表面;中:中间,里边,引申为实际。表面上是高尚的人,而实际是卑鄙的人。
【出处】: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似你这等人,,貌人形而心禽兽,即当和你绝交矣。”
【举例造句】:
【拼音代码】: wjzr
【近义词】:
【反义词】:
◆更多内容: 可查看含有
大家都在看:
&&&相关成语:
常用成语导航:
成语分类导航:
《汉语大辞典》成语词典大全(界面见下图),提供成语故事、成语接龙、成语游戏等等。
下载网址:
更多内容请查看【汉语大辞典】。关于外君子而中小人是什么意思,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Copyright(C)2017 汉辞网?版权所有 可搜索:微信公众号 hydcd_com 加入我们 Email:QQ邮箱 QQ:7117780
软件著作权登记号: 备案号:沪ICP备号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为非者.然天威咫尺.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为非者.然天威咫尺.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犹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①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②一莸③.十年尚有臭. 盖谓此矣.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完全让语文不染一点意识形态色彩是不现实的,古今中外语文教育都有其“教化”功能。新文化运动以前,新式教育体制并未推广,大多数地区还是传统的私塾或书院式教育,语文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教育混杂在一起,教孩子识文断字时,便按照主流价值观熏陶孩子,比如忠孝仁爱礼仪廉耻等等。蒙学课本《三字经》、《增广贤文》莫不是这样。在中国这样一个极重名教的国度,如此做很正常。至圣先师孔子当年就是这样做的,将德育和美育一起搞,弦歌之中,对学生施行文学教育、品德教育和职业培训。可孔子不是庸俗地、急功近利地教导学生怎样做一个通晓礼法的士,孔子注重循循善诱,用美妙的诗文来教化学生。《论语》中师生们对话多处引用《诗经》。“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尔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子贡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可算是融汇德育与语文教学中的范例。我们想想,如果孔子把《诗经》开篇的《关雎》,拆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得阐释君子当发乎情止乎礼,学生怎么能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受? 话题回到今天的语文教材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上来,我以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的内容,即选什么样的文章;二是怎样向学生讲解这些文章。课文固然应当是美文,美文被讲授时更需要传递美感。文章之美自然见仁见智,文章所蕴含之“微言大义”亦如此,但我想在一个时代应当有普世标准。从文章之美来说,起码应有音韵和辞章之美,那种充斥暴力与仇恨的粗鄙文章传达不出这样的美。从其“教化”功能来说,体现的应当是普世价值而不是逆历史潮流的价值观。孔子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几千年皇权时代,中国是宗法社会,让孩子们读《弟子规》、《颜氏家训》、《三字经》,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慈子孝君明臣忠夫唱妻随等价值观,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的。可是到了清末,传统的秩序不能再维持下去,还用这种东西教化小孩,岂不是刻舟求剑?“打倒孔家店”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将对孩子传统的教化模式推翻、更新,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救救孩子”。现代的语文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蔡元培等人推崇“美育”便是这样的努力。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语文的美,有种自豪感,才能在品德上对其陶冶。现代的语文教材传达的价值观显然不应是古代的那种纲常伦理,当是平等、自由、自信、诚实、仁爱这类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1.下列关于“普世标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世标准,是指在某一个时代,大多数人都应该共同遵守的准则。
B.语文教学的普世标准之一,是指所选文章起码应该有音韵和辞章之美。
C.选择能够体现普世价值的作品进入教材,这是普世标准的一个方面。
D.今天的普世标准是指在教育时,培养学生敢于反潮流的精神,创新精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建立了新式教育体制。在这之前,采用的是传统的私塾或书院式 教育,语文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
B.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按照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熏陶孩子,培养 他们忠孝仁爱礼仪廉耻等思想品质。
C.至圣先师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寓德育于美育中,将文学教育、品德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 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熏陶。
D.孔子认为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是一种美德,但贫穷而快乐,富贵而遵守礼法则
是更为高尚的情操。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在教学《诗经》开篇的《关雎》时,是从整体上启发学生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点的,让学生在艺术享受中受到思想教育。
B.今天的语文教材选文,有的文章缺乏艺术美,即使选到具有艺术美的文章,但有的教师 在教学时,未采用整体感悟的办法,导致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
C.在皇权时代,为了适应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教育者采用文以载道的办法,通过教师的 大力宣扬,让学生接受当时的普世价值观。
D.现代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传达的平等、自由、自信、诚实、包容、仁爱这类现代文明
社会的价值观和古代的纲常伦理明显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人。事继母以孝闻,亲殁,庐墓终丧。宪宗初,擢左补阙。礼部尚书李绛请间言:“古帝王以纳谏为圣,拒谏为昏。今不闻进 规纳忠,何以知天下事?”帝曰:“韦处厚、路隋数上疏,其言忠切,顾卿未知尔。”由是中外推其靖密。穆宗立,为翰林侍讲学士。处厚以帝冲怠不向学,即与路隋合《易》、《书》、《诗》、《春秋》、《礼》、《孝经》、《论语》,掇其粹要,题为《六经法言》二十篇上之,冀助省览。帝称善,并赐金币。张平叔以言利得幸于帝,建言官自鬻盐,笼天下之财。宰相不能诘,下群臣议,处厚发十难诮其迂谬,平叔愧缩,遂寝。 敬宗初,李逢吉得柄,构李绅,逐为端州司马。其党刘栖楚等欲致绅必死,建言当徙丑地。处厚上言:“按绅先朝旧臣,就令有过,尚当祓瑕洗衅,况被谗乎!”绅繇是免。方天子荒暗,月视朝才三四。处厚入见,即自陈有罪,愿前死以谢。帝曰:“何哉?”对曰:“臣昔为谏官,不能死争,使先帝因畋与色而至不寿,于法应诛。然所以不死者,陛下在春宫,十有五矣。今皇子方襁褓,臣不敢避死亡之诛。”帝大感悟,赐锦彩以慰其意。 后禁中急变,文宗绥内难,犹豫未即下诏,处厚入,昌言曰:“正名讨罪,何所避讳哉?”遂奉教班谕。无违旧章者。帝虽自力机政,然骤信轻改,摇于浮论。处厚尝独对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使待罪宰相,凡所奏可,而中辄变易。臣乃陛下自擢,今言不见纳,宜先罢。”即趋下顿首,帝矍然曰:“何至是?卿之忠力,朕自知之,安可遽辞以重吾不德?”处厚趋出,帝复召问所欲言,乃对:“近君子,远小人,始可为治。” 大和二年,方奏事,暴疾,仆香案前,一昔薨,年五十六。 处厚姿状如甚懦者,居家亦循易,至廷争,嶷然不可回夺。刚于御吏,百僚谒事,畏惕 未尝敢及以私。推择官材,往往弃瑕录善,时亦讥其太广。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掇其粹要&&&&&&&&&&&&&&&&&&& 掇:通“缀”,连接 B.李逢吉得柄,构李绅&&&&&&&&& 构:陷害 C.使先帝因畋与色而至不寿&&&&& 畋:打猎 D.文宗绥内难&&&&&&&&&&&&&&&&& 绥:平定 15.下列选文中的文句与后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知天下事&&&&&&&&&&&&&&& 一言以蔽之 B.为翰林侍讲学士&&&&&&&&&&&&&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遽辞以重吾不德&&&&&&&&&&&&& 申之以孝悌之义 D.处厚姿状如甚懦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处厚沉静缜密,为人们推崇。他多次上秦折给皇上,所言忠诚恳切,但他不事张扬,以至礼部尚书李绛误以为皇上听不到忠谏。 B.韦处厚忠心耿耿。穆宗皇帝不喜欢读书,韦处厚就摘录《易》《书》《诗》等书中的精华,呈献给皇帝,希望对皇帝有所帮助。 C.韦处厚敢据理力谏。当李逢吉的党羽想置李绅于死地,建议把李绅流放到荒蛮之地时,是韦处厚据理力争,使李绅免于被流放。 D.韦处厚为人刚直,受皇帝及人们敬重。因敬畏他,百官在禀告事情时不敢掺和私情。但韦处厚在用人方面因善邪不分又被人们讥笑。 17.把文言文中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张平叔以言利得幸于帝,建言官自鬻盐,笼天下之财 (2)臣乃陛下自擢,今言不见纳,宜先罢 (3)方奏事,暴疾,仆香案前,一昔薨,年五十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人。事继母以孝闻,亲殁,庐墓终丧。宪宗初,擢左补阙。礼部尚书李绛请间言:“古帝王以纳谏为圣,拒谏为昏。今不闻进规纳忠,何以知天下事?”帝曰:“韦处厚、路隋数上疏,其言忠切,顾卿未知尔。”由是中外推其靖密。穆宗立,为翰林侍讲学士。处厚以帝冲怠不向学,即与路隋合《易》、《书》、《诗》、《春秋》、《礼》、《孝经》、《论语》,掇其粹要,题为《六经法言》二十篇上之,冀助省览。帝称善,并赐金币。张平叔以言利得幸于帝,建言官自鬻盐,笼天下之财。宰相不能诘,下群臣议,处厚发十难诮其迂谬,平叔愧缩,遂寝。敬宗初,李逢吉得柄,构李绅,逐为端州司马。其党刘栖楚等欲致绅必死,建言当徙丑地。处厚上言:“按绅先朝旧臣,就令有过,尚当祓瑕洗衅,况被谗乎!”绅繇是免。方天子荒暗,月视朝才三四。处厚入见,即自陈有罪,愿前死以谢。帝曰:“何哉?”对曰:“臣昔为谏官,不能死争,使先帝因畋与色而至不寿,于法应诛。然所以不死者,陛下在春宫,十有五矣。今皇子方襁褓,臣不敢避死亡之诛。”帝大感悟,赐锦彩以慰其意。后禁中急变,文宗绥内难,犹豫未即下诏,处厚入,昌言曰:“正名讨罪,何所避讳哉?”遂奉教班谕。无违旧章者。帝虽自力机政,然骤信轻改,摇于浮论。处厚尝独对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使待罪宰相,凡所奏可,而中辄变易。臣乃陛下自擢,今言不见纳,宜先罢。”即趋下顿首,帝矍然曰:“何至是?卿之忠力,朕自知之,安可遽辞以重吾不德?”处厚趋出,帝复召问所欲言,乃对:“近君子,远小人,始可为治。”大和二年,方奏事,暴疾,仆香案前,一昔薨,年五十六。处厚姿状如甚懦者,居家亦循易,至廷争,嶷然不可回夺。刚于御吏,百僚谒事,畏惕未尝敢及以私。推择官材,往往弃瑕录善,时亦讥其太广。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掇其粹要掇:通“缀”,连接B.李逢吉得柄,构李绅构:陷害C.使先帝因畋与色而至不寿畋:打猎D.文宗绥内难绥:平定小题2:下列选文中的文句与后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知天下事一言以蔽之B.为翰林侍讲学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C.遽辞以重吾不德申之以孝悌之义D.处厚姿状如甚懦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处厚沉静缜密,为人们推崇。他多次上秦折给皇上,所言忠诚恳切,但他不事张扬,以至礼部尚书李绛误以为皇上听不到忠谏。B.韦处厚忠心耿耿。穆宗皇帝不喜欢读书,韦处厚就摘录《易》《书》《诗》等书中的精华,呈献给皇帝,希望对皇帝有所帮助。C.韦处厚敢据理力谏。当李逢吉的党羽想置李绅于死地,建议把李绅流放到荒蛮之地时,是韦处厚据理力争,使李绅免于被流放。D.韦处厚为人刚直,受皇帝及人们敬重。因敬畏他,百官在禀告事情时不敢掺和私情。但韦处厚在用人方面因善邪不分又被人们讥笑。小题4:把文言文中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张平叔以言利得幸于帝,建言官自鬻盐,笼天下之财(2)臣乃陛下自擢,今言不见纳,宜先罢(3)方奏事,暴疾,仆香案前,一昔薨,年五十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治,不可登基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致死,无容滥加酷刑’,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①。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竞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若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①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3分)A.若恩威所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C.旋以海内无虞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D.但当与死罪人君当神器之重【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唐太宗喜纳谏言的一组是&(&&&) (3分)①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②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③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④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杀诛夷⑤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⑥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③⑥D.②④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宗认事出有因,奖赏恰当。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出戴胄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3分)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书魏郑公传后曾巩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辑自《圣宋文选》、《宋文鉴》、《南丰文粹》)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徒:人
B.渐不知天下之得失渐:逐渐
C.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恶:厌恶
D.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持:要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是启其怠且忌矣。得过且过。
C.以其书可见也。以沛公言报项王。
D.岂爱其君之谓欤?其贤不及孔子。
3.下面四组各两句能够分别从正反两面说明“诤谏”必须君臣配合才有效的一组是
A.①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
B.①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②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C.①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 ②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D.①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②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本文立意明确,态度鲜明。赞扬了魏郑公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并肯定了诤谏书存的重要意义。
B.本文内容充实,选材典型,正反论述,辩证说理。在赞扬魏郑公的同时,还肯定了伊尹、周公,他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而对桀、纣、幽、厉、始皇等不能纳谏进行了批判,还对唐太宗晚年因魏征去世不再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深表遗憾。
C.本文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起始,以颂郑公之贤作结,中间旁征博引,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本文的语言在表达上以晓畅、平易为主体,却又处处不失错落变化,毫无经学家古奥之气。文中使用了不少疑问句和反问句,又有长短句的交错使用, 句式的多变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很强的音律感,读起来抑扬顿挫。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