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无生上课视频上课反应很快但考试不行

数学教育教学日记
热度 3已有 2445 次阅读 13:16
|个人分类:|
<font color="#f001 周日& 雨
准备工作:
前言:明天上午第一节课和升旗仪式是开学典礼。估计五年级的课因为是在第一节而上不了。第二节六年级的课应该没问题。
<font color="#f002& 周一& 雨
六年级的课:第一节:教材解读:前言、编者的话以及目录。同时和孩子们聊聊天,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不是那么枯燥,数学老师不是那么“厉害”。
下午有一节作业辅导:收假期作业、和来自们聊天。然后也解读教材的前言(编者的话)以及目录。
晚自习是六年级的。评讲今天做的计算题。
今天五一班的课,主要是聊天、说假期作业,和解读教材的“编者的话”与“目录”
下午的课教学了“因数和倍数”,重点是理解“数”,自然数、整数、正整数、负整数、小数、分数等,而最后落实到,本学期我们要研究的数,在正整数范围内。第二个重点是初步理解“因数倍数”,只需要理解到“什么前提下”、“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数”,会简单的说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六一班的课主要是说要求:1、早读时间2、上课要求:独立思考 解读同学。培养的是听(听同学说什么,是否说的有道理,说的明白)、说(想好再说)、写(字迹工整,作业时候会给固定,不会有“什么时候昨晚什么时候交”,会有的是“做没做完,我的时间到了都要交”)、3、作业种类的说明:手抄报、作业本、改错集、报纸等。
周二:第一节六一班,主要任务是开始进入六年级的教材学习:圆的知识。第一节课就是“聊圆”——谈关于圆自己有哪些了解入手,第二节课五年级理解因数倍数、找因数倍数、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体会“没有最大公倍数”。
——————————————————————————————————————————————————————————————————————————————————————
<font color="#f003 周二 晴
昨晚看了《兰陵王》,今天精神不是很好,当然也还有些思想上的疙瘩。
但进教室,我就将什么困(困惑、困顿)都没有了。
六年级的《圆》的引入课堂,就一个内容:创造圆。在这个过程中,现行的收获是,孩子们不用工具可以手撕一个比较漂亮(不能会所标准)的圆,经历了从完全不会的茫然,到完全会撕,力求标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孩子们的引领,还有孩子们之间的智慧的碰撞,还有对数学的重新认识——有趣操作。从操作中去感悟“中心点确定位置”而“中心点到圆上的距离确定圆的大小”。但这节课不急于去理解概念,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已经有了这个概念的本质的理解。
环节一:用纸撕一个圆(不需要任何工具)
【这个环节里,(1)会有困惑;(2)学生示范;(3)学做过程中一步一步趋于完善;(4)落实到分析如何才能才能比较完美的圆】
环节二:分享经验
【这个过程中,理解到“中心点确定位置”而“中心点到圆上的距离确定圆的大小”。也就是感受到圆的本质“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到定点(圆心)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的点都在圆上。因此,圆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就是圆的本质特征。————圆,一中同长也”】
——六年级的课充分体现的是“动手操作”,“自主分享”的教学理念。这些课里,一方面老师仅仅是引导,引导孩子去思考;另一方面,当学生没有头绪的时候,同伴会有了
&五年级今天的课是《因数倍数》的第一课时的后一半
因为一节课被分成了两节课:
本节课的环节如下: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找出下面各数中9的倍数【主要任务是找的策略:乘法、除法、观察数的特点(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能被9整除)】
3、初步认识和理解“公因数、公倍数”,以及“渗透极值”
4、完成作业
————————————————————————————————————————————
预计明天的任务:
六年级:再次理解圆的特征;画圆;理解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半径直径之间的计算。
【准备工作:圆规】
五年级:找2、5的倍数的特征。
【准备工作:百数表】
————————————————————————————————————————————
今天,因为课表的变化,作业辅导又到了5年级,但没有思考,于是临时做了一个安排:画百数图,找2、5的倍数。
结果,都找到了特征,但是描述的不一样:绝大多数都是从位置上来看的,而数的角度来发现的,很少。但最后,还是有孩子发现了个位从来观察。
晚自习处理了练习册的第一页。根据练习册完成的情况,感觉学生学的很模糊。
——————————————————————————————————————————————————
预计周三安排:
六年级完善圆的相关认识
1、圆的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2、画圆。(1)学画圆;(2)体会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
<font color="#f004 周三
今天周三,是六年级的早读。也正是这节早读和第一节相连,完成了《圆的认识》的基本概念的教学。
环节一:继续“撕一个漂亮的圆”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继续在操作中去理解:中心点、如何才能撕下比较标准的圆——点到撕的地方的距离要一样。同时,也是为了在展开时候更多的去理解圆的特征】
环节二:思考:你从这个圆中领悟到什么?
1、理解圆心
2、理解直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
3、理解半径——揭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环节三:画圆
认识圆规。理解如何画圆。提示标识出 半径或直径或圆心。并用字母表示。
环节四:反思。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
…………………………………………………………………………………………
反思这节课:
1、操作中去理解。
给出任务操作,边操作,边思考——有什么发现。
——这个环节很重要。我们的教学还可以叫做“发现法”:在操作中发现、在对比中发现
还可以叫做“任务中心”。
2、在阅读中理解
这个环节中重点是指导如何数学阅读,在读文字的时候如何在头脑中画出几何图形。
看着文字——头脑里要浮现图形——并用手(或笔)指着点、线、面——再读出文字。
所有的概念都要和图形相对应。
3、在分享中理解
把自己的思想与同伴分享,完善出小组都认可的知识点。再在班上分享。
………………………………………………………………………………
五年级今天的课是两节:
第一节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有了“2、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过程,这里的内容,孩子们已经能体会到“建模流程”。但是估计不会找到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都是在看这个数的个位。而这里看个位却不行。
而事实上,这个结论还是不是我说的,而是孩子们自己探究出来的。只不过给的时间真的比较长。
在开始独立思考的时候,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有了“各位上的数字相加”的感悟,但是不确定。还有就是说的不够准确。在小组分享过程中,听见孩子们的“哦”、“嗯”、“试试?”、“验证一下?”等言辞中,我知道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有了“观察、思考、发现、验证”这样的问题研究的意识,而且还找到了“验证成立”的喜悦。
班级分享,找的是第一小组:刘书羽、范芳玲、刘倬豪、
四位同学。他们中刘书羽做的主要发言人,代表全组的分享。当刘书羽分享完之后,班级想起的掌声吓我一跳——我没有想到孩子们会给他们组这样高的评价。
接下来,大家一起验证、一起完善。可惜的是下课了,没有把完善的知识点总结出来。
明天要补内容:写反思,总结这几节课自己的心情。
…………………………………………………………………………
第二节是完成的第7页的第二三题。也就是
探究1、能被6整除的数的特征2、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3、能被3、5整除的数的特征4、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一个确实难住了孩子们,但到了第四个已经是全班齐声高呼了。这就是“探究——分享”的魅力。也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去理解“探究”的建模过程。
找倍数——分析每一个数,找共性——发展成规律——验证这些特征——完善语言描述。
【可以添加这节课的图片】
—————————————————————————————————————————————————————
明天的安排:
上午去本部教研。上午的两节课将换在下午进行。
六年级有一节+晚自习
内容:1、完成组合图的轴对称的理解与画法;2、指导完成练习册第2、3页。点评第一页。…………………………………………………………………………………………
五年级两节 ,主要内容:1、完善总结出 教材第9、10页的知识点;2、指导完成练习册
—————————————————————————————————————————————————————————————————————————————————————————
<font color="#f005 周四 雨&
今天想说的话题时“读书”——读数学书。
读数学书与读语文书不一样,它要求比较高,眼睛看着文字,大脑里想的是图形或规律,而读出来的还是文字,真的难为孩子们了。
还想说说如何读数学书?价值何在?
比如,读因数倍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读这句文字,没有难度,只要认识字的都会,作为五年级来说仅仅读文字也就没有了价值,这也是有些老师认为不需要读数学的原因。而事实上,我们在读数学中的这句话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任何一个数,然后脑子里就去看它的特征同时还要用2去除加以验证,这样才会学的深刻。
再比如,半径、直径的理解,如果仅仅是看图很多孩子都会很清楚,但是如果是文字填空题,很多孩子就比较茫然。主要问题不是学生马虎,而是他根本就是“懵懂”,在学习一些之后,我们就有必要让孩子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指着图形中的这些概念的所对应的图形,让孩子去理解,让学生更多的去数与文字相映衬。
1、读出关键词,理解核心词
2、边读边还原到数学中,把文字的描述数学化。
3、数形结合加深理解。
——————————————————————————————————
第二个话题:相信你的学生
今天在五年级,出现一个问题:正方形拼长方形,以及后来的乘法算式与因数有什么关系,居然没有人想到,但愿是因为下午上课学生不在状态。
一开始,孩子们都很茫然,什么也想不到。而刘书羽跑来说,我有个想法不知道对不对。于是,我就让她说一遍,结果还真的是那么回事。
鼓励了一下大家,但还是没有其他的孩子能想到,任权几个数学脑袋还积极主张不再想,就让刘书羽来讲。(有些意外,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么回事,总是思维僵硬着舒缓不开)。于是,让刘书羽上去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一说还真的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于是继续独立思考,只有1/3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我开始了分析。
虽然之后1/3的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得出了结论,这结论还不是很完善,但是孩子们学会了思考,这已经很不错。
第二个问题:当n表示任意一个自然数时候,如何表示偶数?又如何表示奇数?
用2n表示偶数,用2n+1(或2n-1)表示奇数,也是孩子们自己独立思考出来的。
当时有何松丞等几个孩子都想出来了。最后看着王芝力举手了,就抽到了她,很不错,还说明了这样表示的理由。
——————————————————
不足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给孩子们去分享的机会。明天要把这时间给留出来
————————————————————————————————————————————————————————————————————————————————————————————
<font color="#f006 晴阴
今天三节课,给实习生上了两节。
第一节五年级《找质数》
小老师很镇定,虽然后续说很紧张,但课堂上“伪装”的比较好。
而且就声音和那种气场来看,后续会是一名好老师。
主要问题:
1、板书,没有设计。而且想到那里写到哪里比较严重。
2、学生出现问题之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3、节奏太慢。没有环节感觉。
下午第二节 六年级的作业辅导时间,让小老师去点评“升考一”的练习题,
主要问题:
1、还是板书的问题。两次告知之后,相信下周会很好的。
2、对学生的关注少了一些。
——相信这些问题都会慢慢好转。
担心:长期听我的课,会陷入“无序”状态。因为我的课堂的学生操作自主学习机会比较多,在他们来看找不到“头绪”,而在我来说,却心中有下文。
——————————————————————————————————————————————————————————————————————————————————————————
今天一共上了4节课,但很凌乱。
要说能记下一点什么,那就从两个方面:
1、实习妹妹的话题:
总是不能激发学生的那种学习的高潮。语调的问题?有些缓。还有就是对于关键的核心重点,不能凸显出来。
2、自学之后的探究似乎少了那种 激荡的场面:蒋松霖和代奇勋什么都知道,但没有一道题是完整准确的。还有的孩子跟着老师的思路,“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少了主动性。
————————————————————————————————————————————————————————————————————————————————————————————————
&<font color="#f010 周二
上午六一班探究圆的面积公式。很不错。待写
——————————————————————————————————————————————————————————————————————————————————————
<font color="#f011
今天第一次在8点钟开始早读,而且在8点10分能大部分平静地读书。
今日话题:
1、许小平教研员的一些观点赞同:挖掘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数学思想等
2、如何抓住学生上课的思维动向,如何让学生跟随老师?
最开始是我发现的我的实习生的问题,课堂总是显得散。
而今天我们学校的二年级陈老师和三年级的王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他们的课堂,总是不能把学生的状态掌控好。
下午四一班的实习生有专门找到我,也是这个问题。
为此,我也才开始思考:
(1)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这话说来好说,可事实上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有些老师高高在上,自己把自己看的老高,但在这些稚嫩的孩子们的眼里,你就是一位老师而已。眼睛要有爱的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和ta的距离很近。
(2)语调的处理。声音不仅仅是把知识吐出来,让学生接受,声音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一种默契度。可以抑扬顿挫,也可以细弱文思,这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习惯性接受。
(3)既要严厉还要有幽默。数学课堂相比之下严谨一些,严肃一些,而我们自己要明白“数学很美”,有人称之为“冰美人”,而这种美需要我们去表达。
(4)做个有心人,把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数学有机结合,让孩子们感兴趣,因为与自己有关,就是自己身边的故事,他们会更喜欢。作为低年级,我不喜欢“看图学文”,也不应该看图学文。要把课本知识与孩子们的生活数学结合起来。
(5)课堂不是老师的,而是孩子们的。如果老师一言堂,说的又不是孩子们喜欢的,当然就不听你的。无趣又无味,为什么要听你的?如何做呢?让学生充分发掘他们的“喜好与同伴交流”的特性,“喜好说话”的特点,就让他们说个够。但是,教师是引导者,说什么,是老师说了算。(也就是引导学生去分享学习中的内容,而不是废话)
——————有时间了整理出来作为《给数学老师们的建议》
——————————————————————————————————————————————————————————————————————————————————————————
今天五年级和六年级都基本上是复习第一单元。
五年级话题来源:一检查中午午托学生的老师跟班主任说:五一班是实习生在守,纪律不够好。那么事实上?
是的,我估计也不会太好。今天是读报时间,孩子们是读报并且完成第三版的练习题。要是平时一个中午时间会做完,老师点评完还会把错改完。今天因有事,就没去教室只是给实习生交代了就完了。
当别人反应“差”的时候,我以为是“误会”,因为我的学生会“自主交流”,改完之后就会给对方说错题的错误原因,如何纠错。下午到了我的课的时候,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而是只是“读完”、“做完”,并没有“讲完”,连答案都没有订正。
于是,产生一个话题:学生真的会因人而“伪装”吗?
今天班主任也问我孩子们这学期的表现,说实在的,我没有多大的感受,因为差不多,孩子们在我的面前真的还是那样的阳光、自信,而且表现出来的是乐观、善于思考。没有大家说的“不听话”等说法,包括生活老师也在我面前说孩子们很爱学习,趴在墙上也要把数学题解出来,那么这样的学生今天中午,明明知道是我的数学时间,为什么还要“闹翻天”呢?
原因之一:学生看见我在办公室有别的事,不会去教室,于是胆大。那么是不是说明,我只是“淫威”让他们在我的面前表现出那样的积极、主动?如果是这样,那么我的问题出在哪里?
原因之二:今天带他们的是个实习老师,在他们眼里,没有任何的“威慑力”。那么是不是证明,圣菲小学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因人而异”,“见风使舵”?那么这样的秉性从何而来?学校?家庭?还是中国人骨子里固有的?
我不知道原因何在。但我知道,只要我进教室,甚至在走向教室的路上,对他们而言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没有必要去自寻烦恼。
————————————
从上面的这件事,引出一个话题:现阶段的教学,还是要学生在教室里坐的端端正正的纪律严明的样子?
——————
之所以引出这个话题,是当时班主任给的答复:h老师的课堂是给学生时间自己交流,所以看起来就显得不够好。
虽然这样一说,能搪塞过去,但这也是事实。我的课堂时而静悄悄的,时而闹如闹市……当教室里很乱的时候,我只需要轻轻一击掌,全班就会安静。他们的安静与否是随课堂或随我的需要而产生。
也曾有老师特别是领导,经过我的教室,总会很很不舒服,因为教室里“一片凌乱”,有一位领导还亲自站在教室后面听过几分钟的“闹”,结果只是淡淡地说:“嗯,不错,真的孩子们都动起来了”。
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我认为 100%的学生都在参与其中,都在积极思考,不是倾听就是描述,这样的课堂不好吗?
真的有必要把自己的课堂书写出来,谁来帮我?
——————————————————————————————
六年级的复习,让我很是无语,周长面积概念的混淆,以及计算的基本功,完全不是一个六年级的孩子的水平。学了圆的面积两天了,今天出现一个求半圆的面积居然有近10人要么是求整个圆的面积(套公式不看图),要么就还要加上直径(那是因为练习周长的时候练习了半圆的周长,要用圆周长的一半加上直径),就这样的胡乱完成作业现象还不是十个左右,而是占60%左右。
问题1、概念,如何弥补?
问题2:计算,如何提高?
问题3:读题,如何加强?
——————————————都是问题。
&——————————————————————————————————————————
留下话题:如果不被认可,只好自己认可自己
——————————————————————————————————————————————————————————————————————————————————————
今天事情比较多,不打算说的太透,点到为止:
话题1:“好生是我的学生,你们眼里的差生也是我的学生,你们都是平等的,笑什么呢?”这是在一孩子错题之后,班上的人去嘲笑别人的时候,我给孩子们说的。这个班很少人发言,发言的就那几人的原因,应该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话题2:“世上本没有垃圾,只是物品放错了地方”。中午,一孩子将一张折叠之后的废纸放在凉台上,就让他把废纸扔进垃圾桶,结果孩子说,这不是垃圾。我明白了:世上本没有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
话题3:“心态阳光的人才会看到灿烂,而心态晦涩的人总是看见阴暗。”有一办公室总是有别的老师进出,而这个办公室的老师又没有心计,总会稍不如意,就会抱怨几句。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办公室的老师的言论总是不时地传到别人耳里,于是猜测,怨恨。于是,想到这样的句子。还想说的是,我们的老师真的很可爱,他们在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任务。这也会让我想起任老师说的“蜜蜂眼里尽是鲜花,苍蝇眼里尽是垃圾”。
话题4:两种心态,两种境界。“近在咫尺,与君无缘”,对“千里之遥,有缘相见”。前者显得悲观,后者则乐观。
————————————————————————————————————————————————————————————————————————————————————————
如果说今天的话题,可还真的是加上牢骚。
话题1:一年级的基础直接影响到高年级的学习
说来没人相信,今晚上就复习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分数应用题的类型,还只是引到为止。第二个就是“5比8少几分之几”、“8比5多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的理解。就如像上新课一样,给孩子们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分享。结果分享的时候,却不会。而且有人除以5,有人除以8.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就没人知道。
于是 5比8少几分之几 分析
谁少 比谁少
再画图:先画8个三角形,再画5个圆。
理解:以谁为 “标准”&、同样多、多出来的、比谁多出来的 ——————这很关键。而且这是一年级的内容。
再理解:少出来的3在谁的基础上。也就是再次理解“3是谁的几分之几”
然后练习了“8比5多几分之几”,这样一来,就还有几个孩子茫然,知足了。
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解了百分数应用题把“百分数”转化为“分数”来解决我们没有学过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真的有些无语,而且还是不能说出口的,因为虽然是一二年级的内容(加减是一年级的、乘除是二年级的),但是我们的学生已经经历了两年的学习,而且分数的学习是我们学校学习的,也该补起来了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得这样的状况?难道老师没有发现问题的存在?
………………………………………………
话题2:分享式教学中孩子们的积极性来自哪里?
——————————————————————————————————————————————————————————————————————————————————————
<font color="#f017 周二 晴
今天上午去成师附中低段部参加《小学数学命题策略》培训,价值不是很大,但外出也是一种休息。
有价值的话题还是来自晚自习。
五年级晚自习——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的第一课时《比较图形的面积》。今晚之所以上这节课是因为昨天一节课评讲练习册,今天的课我在培训,明天的课我们要教研,三天的课,我一节新课都上不了,就利用今晚来上一节新课了。
环节一:独立自学P16、17 提出你的困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追问意识:如果看懂就追问“为什么”。】
结果王琳提出来的问题是练习的第4题,而屈川莉提出来的问题是如何比较,范芳玲的问题是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其中王琳的问题自己解决了,范芳玲的问题是这两页中不沾边的,也就是说她完全没有去读这两页教材。相比之下屈川莉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高潮。
环节二:自主思考“如何比较”
如何比较呢?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去理解:
要求:面对这个问题,可以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分组去研究,并分工准备分享。
环节三:小组分享
在5分钟之后,孩子们情绪高涨,我选定了第二大组(一共三个小组)他们来发言,主要原因是这个组里的孩子们平时说话相对少一些。
于是第一组:王晓蕾、(还有两个记不起了)
从他们这里,孩子们知道“拼在一起”平移。数方格。分工:说与写。补充。
【这个环节中,老师也在引导孩子们如何分享、如何分工、如何把同学当着对象(不是看老师而是看同学,是和同学交流)】
第二组:夏呓语、张筑宣、屈川莉
很欣赏这一组的张筑宣,说的很清楚。屈川莉的书写也很不错。但是夏呓语和屈川莉不善于说出来,这是还需要注意的两个人。
第三组:何松丞、肖玙玎
这一组很积极,说话表现出来的也很自信,但是语言组织不够精炼。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孩子们还分享了本节课所学到的隐性的东西:分享中,我们明白了没有分享之前的不足。
—————————————————————————————————————————————————————————————————————————————————————
今天上周三的课。
一道题引来话题“你希望在分组开展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担任(
选A的有:董芳婷、李晓原、王琦、肖家瑞、仲艺、贺屿澄、郭雨欣、毛昊天
选B的有;罗明杨、赵茜茜、廖俊凯、罗梅歌、吴越、
选C的有:罗美妮、高维、袁昊、周铮皓、杨尧、罗蕾、白钰珩、钟骥鹏、樊芮馨、张浩然、何昊卿、王文怡、邓子洋、蒋松霖
选D的有:欧俊琪、王茂刚、代奇勋、杨菁雪、郭虹麟、李宇晨、张蕊语、周明月、陈梓劼、
——————————————————————————————————————————
“现阶段对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感兴趣吗?A 非常感兴趣
B 有一点兴趣
C 不感兴趣”
A: 陈梓劼、周明玥、郭虹麟、杨菁雪、邓子洋、王文怡、何昊卿、张浩然、樊芮馨、钟骥鹏、
白钰珩、罗
尧、周铮皓、袁
维、罗美妮、吴
越、罗梅歌、廖俊凯、
赵茜茜、罗明杨、仲艺、肖家瑞、李晓原、董芳婷
B:李宇晨 代奇勋 王茂刚 欧俊琪 蒋松霖 毛昊天 郭雨欣 贺屿澄
————————————————————————————————
“在数学学习活动组织的过程中,你的参与度高吗? A 积极主动参与
B 偶尔参与
C 从不参与”
选B的有:吴越、赵茜茜、罗明杨、毛昊天、肖家瑞、陈梓劼、周明玥、李宇晨、代奇勋、樊芮馨、杨尧、高维、张蕊语
理由:李宇晨的“没有多大的兴趣”;周明玥“和同学不熟悉,不知道和谁在一起”;张蕊语的“不是很喜欢数学,有一点讨厌数学”。
其余的都是“怕出错,怕同学们嘲笑”
其余的都是选的A。
——————————————————————————————————
“你希望在数学学习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提高参与度吗?A 非常希望 B 无所谓 C 不希望”
没有选C的。
选B的有:张蕊语、赵茜茜、代奇勋、杨菁雪、贺屿澄
——————————————————————————————————————
从上面的人数情况下来看:孩子的成绩差,不是智商问题而是兴趣问题。当他有兴趣的时候,就不会认为自己能不能参与都“无所谓”,也就不会把自己置身学习活动之外。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上面的几条,我们先从什么地方下手了?
个人认为:
给定任务,担任角色——找到兴趣,重拾责任感——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就这个话题应该有一篇文章)
——————————————————————————————————————————————————————————————————————————————————————
<font color="#f023 周一 晴
今天是秋分。一个节气。
今日话题1: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六年级进入第二单元——百分数应用(二)。本来这个环节应该是孩子们最轻松的环节,因为已经有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加上百分数应用题也有了简单的学习。只需要把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百分数转化为分数就ok 了,而事实上,不是这样。
第一节课发现的问题:不理解“标准”,甚至没有这个概念。没有“比较的思想”(比较也是一种数学思想),而且是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作为六年级,不会“比较”,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为此,专门用一节课“理解5比8少几分之几”类似的问题,就这个问题70%的孩子不会,就算有人做对,他们也是“蒙的”(孩子自己的话)。第二节课继续这样的话题,只是回归到了“应用”层面,就这样的问题,还是重在理解“和谁比”,“在谁的基础上多(少)”,“以谁为标准”。甚至回到了一年级“衡老师高”(这句话对吗?为什么)用此来引发学生对“标准”的认识。做了一道题,准确率52%。这样的结果肯定是不行的,然后用一节课把这两道题讲了一遍,很细:读题(语气、重音)、分析(找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标准”,再根据关键句“画出图”。)
【不理解的是:甲比乙多20%。问:这里说的是几种量,学生回答的是“三种量”:还不知道20%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今天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还是不读题,所以就在黑板上写有“读题”不准擦,而且今晚上还专门用了20分钟指导如何读、如何理解……
晚上批改作业,还有几个孩子还是找不到“标准”,但我已经知足了。
————————————————————————————
话题2:如何保护孩子们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里说的积极性,是指的学生的勤于思考的积极性。班上很多孩子在第二单元的《图形面积》中发挥出来很多想象不到的潜力。
刘书羽的分割转拼、王琳的数方格规律,还有很多孩子都在第一时间找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特别是王琳,昨天就在跟我说,他发现了一个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根据就两个:(1)数方格数出来的面积,(2)底与高相乘与面积去比较,发现只需要除以2.于是就有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而且回过第一节课中的“比较”,用每一个三角形来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真的很欣慰。
今天因为突然接通知明天要放假,所以就赶着临时决定上一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当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纸举着要求出它的面积的好时候,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思考,刘书羽说出来了画出方格、张贝佳要求沿着高剪开,然后拼成长方形,一下子炸开了:因为把自己想说的话给说掉了。于是自己操作,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第一组:张筑宣、夏呓语、黄潇
这一组中,夏呓语在交流分享中纠正了自己没弄明白的地方,自己把平行四边形的腰当作高来相乘,在同学们的“指导”下,和老师的“装不懂,再说说”中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而且很快纠正。
在这个小组分享中,还发现张筑宣的思维很快而且手上动作也很快。
第二组:彭宇、李敬和吴佳辉
很喜欢彭宇说的:因为当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时候,面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所以,他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在老师的“装笨”过程中,落实到了“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多媒体的展示下,全班看的非常清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分享上面孩子的智慧,更是需要完善他们不太清楚的地方,或者是让孩子们在分享的过程中完善自己。
但是不可能全班每个人在每一节课中都可以去分享,那么总还会有一些仍旧是不明白不清楚。比如 粟果、付建坤、钟锦雅,他们就属于“不去分享”之列,而范芳玲、黄潇、王芝力、王琳是会分享不会落实到写下来。如何协调这些,让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继续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
<font color="#f028 周六(上周三的课)晴
话题1、学生真的会了吗?
今天五年级做了一次二单元的检测。这次检测不是为了分数,而是看孩子们在合作、探究、分享的教学模式下,减少作业量之后的知识掌握情况。
本单元几乎是孩子们自己的课堂,独立思考、自主合作、分享完善。每一面积学习之后,只是简单的一两道计算算算。连书上的练习题都没有做完,更别说练习册上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考试。考试之后最高分98分。60分以下的有3人:范芳玲、黄潇和李敬。
晚上给了20分钟时间独立改错,不会改的做下记号,然后大家一起来解决。于是用了一个小时,解决孩子们“不懂”的问题。这一个小时都是孩子们的。先安排人头到每一道题,然后依次上来讲评。而我的任务就是坐在那里给移动镜头下的试卷,并时不时地补充、完善。发现下面的点滴:
1、计算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候,总是分两步,把除以2单独用一步。实习的老师问:这是为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是不假思索地进入除以2的这一步,说明学懂了;如果迟疑着来除以2,说明在背公式或者是在头脑中拼图。
很好的是,有孩子在分析题的时候,还刻意说到“这还是求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求xxx的面积,还要除以2”,而且是边画图边说。说明什么?学懂了,真懂了。因为练习得少,所以,少了一些经验型的处理。
2、做对了,但没懂。今天姚鹏宇做了一道题“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判断错。确实是错的。但是孩子上来讲的时候,给出的反例是“两个完全一定的直角三角形,拼出的就不是平行四边形而是长方形”。这就暴露出两个问题:一个是“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不明确。二是没有找到这道题的错误的核心点“仅有面积相等是不行的”。
——————还是真的懂了吗?你要想知道答案,就让孩子说出他的想法。
————————————————————————————————————————————
话题2:面对六年级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定型错误思路,如何才能彻底纠正?
说实话,“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我曾和一名美术老师说过“你很能干,我服了”。因为他正在作画,我就去拿过笔乱画,结果,他就在我乱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的“画色”,而作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现在就成为了这位美术老师:在已经定型的错误的基调上要作出正确的画面。一个月了,我尽力了,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有效果。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孩子来说,我却失败的惨痛。
比如,低段的加乘,先算加。减法的性质。打开括号不变号……;中段的小数乘法小数点的处理、0的处理以及面积周长概念的区分;高年级的分数的计算、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特别是带分数的计算,都已经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有了稳固的错误意识,改的时候明白,一天之后还原……到底如何才能彻底改变?
用的策略:回到起点,找到问题的本源。比如10-(2+3)。用上下车的生活经验来引导,明白了;再用计算10-2+3的结果和10-2-3的结果与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结果对比,明白了。那么这个知识点应该明白了吧?123-(23+43)这样的一道题出现,全面不会刚纠正的人群中60%的人又“还原”——100-23+43。继续这样又来,佩服我自己的耐性。好在85%的明白了,连做几道题也对了。那么又出现100-2×(25+13)呢?还原60%的又变成了100-50-26.当然,余下的40%里还有人是100-50-43和100-50+43.继续努力,鼓励我自己~!
对于分数的巧算,也是一样。
从国庆开始,每节课前面做两道计算题:
分别是 a-(b+c)和a-b(c-d)、a÷a又b分之a等特殊的算式计算。(国庆任务拟出这样的计算题)
————————————————————————————————————————
话题3:分享式教学让你更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今天五年级本来只有一节课,事实上却上了3节课。有两节孩子们自发的学习的。
下午第一节是计算机,计算机老师要开会,孩子们自发的在教室里上数学课,没有老师的前提下,孩子们自己给自己上了一堂数学课。有5人在黑板上讲了题。
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原来他们不知道第一节会没有老师,所以,去找了体育老师要了这节体育课。结果第一节上了数学,那么这一节?于是大家商议继续数学,但还是有一部分孩子不满意,于是想上数学的孩子来找我,我去了解了一下,“少数服从多数”。ok?继续数学。继续体育课上数学。而我因为有别的是又离开了,办完事回来,看着全班孩子认真的听着(不知道听进去没),讲题的人也津津乐道。从孩子们站起来甚至直接跑到黑板前的质疑和对对方肯定的掌声中,感觉至少有一半的孩子是认真的。加上晚自习,一共是4节课。而我只有一节半的时间在教室。
关于这个话题,真的有时间了该梳理一下。
——————————————————
话题4:教育,什么是教育?
惩罚不是老师的乐趣。学习成绩不是靠惩罚出来的。
骂人的孩子固然不好,老师揪破孩子脸颊如何理解?
孩子没做完作业,该怎么办?本来时间就有限,还去站立受罚,是否得不偿失?
把孩子当保龄球被打的球瓶去打击(倒下为准),是不是教育的变态?
——————————————————————————————————————
————————
下面是qq群聊天记录
衡老师(数学)(:21:26&第二单元,关于面积的学习。因为很多都是探究出相关的公式,没有练习过,连练习册都还没有做。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真的参与探究,主动参与学习以及学习的状况,今天做了一次二单元的考试。
结果,不算附加分,最高分98分。衡老师(数学)(:21:51 不及格的有李敬、黄潇、范芳玲。都是50多分。谭正南的妈妈() 21:22:33 衡老师谭正南多少分衡老师(数学)(:22:40
今天晚上,孩子们把不会的题写出来,然后全部让孩子们去做老师,我做助手,做后勤工作和完善补充。
衡老师(数学)(:23:02 一个晚自习,把不懂的题由孩子们讲完
————————————————————————上面是五年级群,下面是六年级群
数学 衡老师(:49:01 今天处理完前两天的周末作业,
总体来说,孩子们有很大的进步。
但是还是有几位周末作业很差:
代奇勋、张蕊语、毛昊天、蒋松霖、陈梓劼
前三人是既没做完又写的找不到答案。后两人主要是还有少数题没做完。数学 衡老师(:49:35
蒋松霖虽然被批评,但还是要表扬一下:比前几次的作业好多了。数学 衡老师(:50:49 同时,表扬王茂刚同学,书写有很大的进步,而且纵向比较,相对于他自己前期的左右有比较高的准确率。数学 衡老师(:59:05 同时,表扬王茂刚同学,书写有很大的进步,而且纵向比较,相对于他自己前期的作业有比较高的准确率。
数学&衡老师(:09:40&作业批改完了接下来,安排明天的工作然后思考明天的毕业班工作会议,就数学学科的现状分析、目标、措施。数学&衡老师(:10:12&阳光心态,享受学生的一错再错…定型的错误解题策略,让我煞费苦心。但因为有这,导致心脏活力四射……杨尧妈妈()&22:12:22&衡老师幸苦了,&数学&衡老师(:15:02&看着纠正了若干次的错误,依然错。一向淡定的我,有些不淡定了。而且这错中有绝大部分就是一年级下册的加减混合运算和二年级上册的乘除混合运算基础问题。&——真的无语。数学&衡老师(:15:41&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学习的东西是一知半解。
数学 衡老师(:19:02 就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减法的性质,完全懂的孩子们说,衡老师纠正了这么多次,原来王老师还纠正了若干次。
———————无语!———————————————————————————————
<font color="#f008 周二 晴
今天开始,五年级和四年级去军训,我就只剩下六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
第一节数学,考第一单元,没考完,接着第四节继续……然后指导学生互换统一批改,再纠正错……(见本周五的群研讨主题)
为此,引出一个话题,也是我一直在做的:如何做一个智慧的批改作业的老师?
如何批改?——一个人一本一本的翻?
什么形式?——对的勾,错的叉?
如何反馈——发下去就改错,改完即可?
————————————————————————————————————
<font color="#f0年10月9日 周三 晴
首先,今晚呱呱房间活动的讲座听的比较有意思
————————————
今天六年级上了一节“无准备的课”——数学与体育中的“循环赛场次的计算”。
之所以说,无准备,是因为对于教材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策略意识渗透不够,而重点在于强调从简单的入手找到规律。
阳光心态,享受问题解决…正值羽毛球赛,不满意淘汰赛,与生商议还有比较公平的?引循环赛。在师茫然,生盎然氛围中,找出来循环赛中场次计算的规律。
这是我的一条qq签名。就是说的这节课。
无准备,则多遗憾。
淘汰赛,打一局,淘汰一个。8个人,只需要打7场。
那么循环赛呢?什么是循环赛,如何赛?
有少数人知道:郭虹麟、蒋松霖、肖家瑞。
抽到肖家瑞,没有解释清楚。
又抽到郭虹麟,说的比较好。更主要的是用了a、b、c三个人来打比方。
【很可惜少一句追问:为什么不用8个人,而用3个人?后来补问:答人少简单一些】
于是老师提出四人呢?
陈梓劼上来也用了A、B、C、D四个字母表示4人。也说得比较好。
学生开始很激动了。纷纷想回答问题。给时间思考。
学生得出了答案,5、6人,都算出来了。
【很可惜,没有走到8,就直接进入了“你们现在算的这么快,是不是找到了什么规律?”于是进入“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过程中】
生1:看着上一结果想出来的答案:加的一个数的规律。
【可惜:没有给学生展示出来,比如,5人的时候,为什么在4人的基础上要加4.6人参赛的时候,为什么要在5人的场次基础上加5……只是学生描述,少了直观的板书演示】
生2:5+4+3+2+1。
师:为什么?
生2:因为3个人的时候,是2+1;4个人的时候是3+2+1.5个人的时候是4+3+2+1.所以6个人的时候,就应该是5+4+3+2+1.
【很可惜,没有给学生把这个完整呈现。老师的意识深处就在想到那个“一般关系式”而少了对这个结论的来处的进一步考究。导致有学生就按这样的顺序加,而不知道起点的大数与参赛队之间的关系。】
生3:6×5÷2.
追问:6×5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
生3:迟疑,未答出来。
【很可惜,没有进一步给学生时间思考,而是老师直接从学生画的图上进行了理解。如果准备充分,这个环节则是一个“高度”的上坡阶段,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加推理能力培养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
昨天今天做了同样一件事:看这次的教学设计网络大赛的课堂录像,有两节课,引出一个话题:
计算课中如何让“操作”帮助理解算理?
或者说 如何让抽象的数学计算教学具体形象起来?
比如,二年级上册的“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为什么教材上要用“有多少张贴画”来作为标题?为什么要给出六张为一排的9排,而且还在1个6、2个6、3个6的时候给予圈画暗示?
再比如,三年级上册的“分桃子”,为什么是“分”桃子,而不直接就是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分”与“竖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上面的两个例,都应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引导:算理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用较为形象具体的操作来完成,来加深我们的理解。
那么“让动手操作帮助我们对计算算理的理解”是不是可以作为喜欢研究计算的老师们一个课题呢?
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很多老师归罪于“练习得少”、“教材上的相对应的练习少了”,那么是题少了,还是我们没有抓做“计算教学的根”?
这个课题可以从理论上来分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低年级整数中较小数的相关计算对整数中较大数的相关计算、对小数相关计算的基础性,也就是说“铺垫作业”
还可以从操作层面来分析:动手操作对于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的记忆以及迁移的作用、甚至兴趣等……
从课例对比来研究:不操作的纯数字的教学和操作中的数字运算的理解
————————————————————————————————————————————
&<font color="#f0年10月10日 晴 周四
少一个班,似乎少了很多事,而事实上三天了,五年级国庆作业都没有改完。 ——说明:逼,才是硬道理
一个月之后,六年级应该有一个月总结了。
一个月来,自我感觉还比较顺,班上除了代奇勋、张蕊语、王茂刚、吴越、蒋松霖五人之外,其他同学都或多或少的进步不少。
代奇勋的问题:看不到进步。基础差,书写差。家长很努力,但是努力的劲用在校外的,孩子对于学校的学习,犹如过客。
张蕊语的问题:能看见进步。基础差,书写差。家长随意。孩子很有灵性,课堂上老师讲的时候很用心在听,也能积极回答问题,但是离开老师的讲,一旦自己思考,就陷入迷茫。一旦作业,就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作业本上作业的位置也是如此,半个月时间,没有完整地写过一页。老师改变策略:全班每人发一张纸写,只能写在一张纸上,一个月之后,可以完整地在本子上写一两页。
王茂刚的问题:能看见进步,但瞬息变化。基础差,书写差。家长放任。孩子还是比较聪明,但因为基础差,自卑,在老师特别是实习老师刘老师的关爱、鼓励中,9月底有了看得见的变化:书写在变、心态在变,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中的自信在增加。我们也在群里做了表扬,但是家长没有适度配合,相反国庆前一天,就带走了孩子,没有过问数学作业,导致国庆假来之后,因为没有作业(没完成)而又回到了“自卑”、“手忙脚乱”、“心绪不宁”等状态。
吴越的问题:看不见进步。基础差,书写比较好。主要问题是大脑与手上的动作不配合,或者说在课堂上通过抽问感觉明白了,但是一做作业就错的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脑子里是一团乱麻。如果说智商问题,这5个人中,应该只有这个孩子值得怀疑。
蒋松霖的问题:这是这几个人中一个特例,不是基础差而且很聪明。因为聪明,所以,总不走常规路:作业不做或少做、做的过程中能简单就尽量简单(什么不画图、不写单位、答语等,能少做一道绝不多做)。
【备注:5人中,蒋松霖努力的话,可以计算在择校成功人行列。】
一个月来我们更改了下面的问题
1、乱涂乱改,满篇改正液的问题
2、只关注答案,不关注过程的问题(很长混合运算都只是一个答案)
3、基本消除了减加混合先算加,除乘混合先算乘,加乘、减乘先算加减等计算顺序的问题
4、基本消除了带分数乘除法不化成假分数直接约分计算的现象
5、基本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6、基本上能就题的错因进行分析,而不是就“算错了”、“没读题”等这样的从主观上找原因。
7、进步比较大的罗梅歌(书写)、毛昊天(上课积极性专注度)
很努力:杨菁雪、吴越、
还需要努力的地方:
1、自觉学习的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汇报的意识
3、作业反思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小数的乘除计算还需要加强
——————————————————————————————————————————————
——————————————————————
<font color="#f011 周五 晴
备注:今天周五,上的是周一的课。
今天第一次当着班主任的面给班上发脾气。&1、学生总是认为数学老师在占课,而事实上没有,他们的这种感觉不知道从哪里来的&2、班主任口口声声说数学压力大,我也不知道这感觉从哪里来的。&&——我的课堂属于轻松和谐的。可以民意调查,至少90%的孩子会这样认为。而作业我们也一般是守着做。更何况,我们连书上(教材)的作业做完。
我希望我的学生坦坦荡荡的阳光的。而事实上这个班的孩子两面三刀的人很多。今天班主任说:人都有两面性。我很不客气地说,我们要预防这样的人。两面性不是说不可以,但那种阳奉阴违的现象我是很不喜欢。
所谓,两面性,我也是。工作中的我阳刚,雷厉风行;而生活中的我阴柔,拖拖沓沓。但学生中的两面性是指的什么?当着人说人话?当着鬼说鬼话?这样的人是如何来的?我们培养的还是天生的?
我有一个特点:不管怎么样,我会让我的时间充分利用。一般不会用别人的课。但我自己的课我必须保证。
——————————————————————————————————————————————————
从上面这件事,我想说,我们到底是在干什么?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
数学的教育职能是什么?不是写写算算,而是应用,而是让我们的孩子们更智慧,更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我的宗旨是:先有教育,后有教学。有教学就必须又要教育。
我宁愿教十个品德好的学科差生,也不教一个品德不好的学科优生。
————————————————————————————————————————————————————
今天去了军训基地。
————————————————————
今天听说,有一道作业:今天听写错的……,写20个。今天第二次还写错的……,写40个。
——这是教育吗?
——————————————————————————————————————————————————————————
第七周<font color="#f0年10月14日 周一 阴
今天据说要照相,穿校服(绣牌),很冷。后来乱穿衣。
半个月过去了,从9月29日到现在才开始给五年级的孩子们上课。通过军训的孩子们少了浮躁,也就少了那种课堂的激动。知道今天的状态不会很好,所以,就处理了练习。
六年级今天也不打算上新课,因为孩子们的计算这一块很糟糕,希望通过每天的5分钟来加强计算,而事实上,花掉的是10分钟。
晚上孩子们下课后继续扫地,我担心两点:1、走读生的安全,不按时回家,如果家长在这里等待,家长将如何等待?2、学生的习惯。
——————————————————————————————————————————————
思考话题:
————————————————————————————————————————————————
<font color="#f0年10月15日周二 阴 降温
六年级进入比的认识。今天让实习生上了一节《比的化简》。就老师来说,还有许多的不成熟,救学生来说,揭示出很多的东西。
1、就老师来说:
问题:速度太慢,对学生的调动还需要有比较高的激情,这是个人性格问题。
对学生的生成性的东西捕捉不及时,这是教学技能问题,作为还没有投入教学工作的大学生来说,这要求太高了。不过,要向这方面培养。
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不够。比如,210:3,本节课学习化简比,其实环节孩子用了210:3=70,就质疑孩子学的正确性,认为不相等。
特色:老师的不紧不慢(双刃剑),也适度给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去交流的平台。
老师给孩子们一种亲切感,让孩子们能零距离交流。特别是平时的与学生交流,更是对学生关爱有加。
对重点的强调能从文字、语调上来突出。
2、就孩子们来说,
问题:书写还是难题,展示出来的东西显得那么的凌乱。
知识结构还是有些“按部就班”,比如,说到括号前面是除号,括号里就要变号。弄得 0.7:0.8=(0.7×10):(0.8×10)的括号里也要变号
特色:敢于去说,交流的时候也能像老师一样介绍、交流。
意外:教材上,没有出现“比的基本性质”,但是孩子们在尝试化简 24:48的时候,就用到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一个数”来化简。
“倒数比”5分之2:4分之1,写成了20分之8:20分之5然后直接等于8:5。给出的解释是“倒数比”。孩子说不清楚,其实,这里蕴含一个“除数一定,商的比就是被除数的比”这样一个正比例关系。
引出一个话题:把问题教给学生,你会收获比问题更有价值的东西。
——————————————————————————————————————————————————————
五年级今天上了一节“分饼”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感觉有几人没有掌握好,但晚自习时间又补了一下,不知道效果如何。
——————————————
今天这节课,我有个失误,导致学生的准确率和对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
那就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环节一:从两个纬度找到了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多少。
纬度1:分数的意义,3个饼的4分之一,就是4分之3
纬度2:平均分除法:3÷4,然后联系着 3÷4=4分之3.
接下来,本该对比分析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可没有,导致了学生12÷7=12分之7的错误
环节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这一块应该掌握的比较好,学生自己找到了很多方案
把7拆出一个4和一个3 ,4分之4 就是1,还余下3,再每个人拿3个4分之1,合起来就是1又4分之3
因为7里面就有4个饼,每人一个,然后剩下3个再来分。所以是 1又4分之3
当出现7÷4这个除法算式,我要求孩子们去算算时,他们就没有与前一环节相联系了,而是一鼓作气地去——计算到底!我只好引导。
从五年级今天的作业情况来看,老师的教学设计真的很重要,因为一旦预设不到位,知识点不落实,就意味着“补课”。
————————————————————
晚自习时候,用了10分钟让学生看《分数的基本性质》,不到3分钟,下面就闹起来了,似乎很简单,会了。而事实上呢?
预计明天这节《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分享模式,先提出自己的困惑(估计又没有,事实上是不会提出问题),然后分享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最后练习(这个环节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的环节)
六年级上《比的应用》。
——————————————————
明天任务:因为专家指导日,上午不能上课,只好考试。
争取下午每个班上一节。第一节是五年级计算机,第二节六年级的科创。再下午争取上一节五年级的阳光体育。
————————————————————————————————————————
<font color="#f0年10月16日 周三(第7周)晴
专家指导日。听三节课评一节。
第一节 梁桂蓉“分桃子”。这节课体现了“分”的过程,以及“分”与“记录”(竖式)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学生“做数学”的理念。但可以看出,老师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因为关注点总不会做到精细(像我)。也因为这样,1、拿出来展示的竖式形式正确但中间有数不对,老师没有关注到。2、先分散的“个”,再分整的“蓝”与先分整蓝后分散个的之后,没有进行比较分析,而是直接出来了几道题的练习。这样导致的结果很严重,下节课要用半节课去梳理,还会有孩子从个位去计算。计算不是不可以,而是容易出错。
第二节 陈晓松 “5的乘法口诀”。老师引导的很到位,特别是老师的数学语言的干净利落,以及语气的处理,能把学生注意力紧紧地抓住。前3句的引、半放、放的处理很好。只是有些反思:是1×5=5 之后就出来口诀,还是直到 3×3午算完之后,再从一五得五来写口诀?我以前一直赞同前者,听课之后,我感觉后者很有道理:这里“算式引出顺口溜——口诀”、分析口诀(前半部分就是算式的因数,后半部分就是积)、小数一般写在前面、不满十,就用“得”等。
第三节植利华“一共几支笔”很好的是在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了“信息”、“数学问题”,以及“问号”等初步常识。不足的是:没有指导写算式,比如加号的写法如何写出来美观等,加上老师的肢体语言有些太丰富。建议:细节再关注一下,与学生更多共鸣,会更好。
————————————————————————————————
下午第一节课上了5年级一节计算机课,6年级第二节的科创。孩子们都还不错。五年级上了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孩子们自己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研讨并分工之后自主上前讲的。老师刻意安排了钟锦雅、范芳玲一组,范芳玲是主讲,虽然没有讲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但也揭示了一些东西,比如,4分之1比一定等于4分之1.因为要看平均分的这个整体。钟锦雅只是分析了看图写的分数,这是一个基础中的基础点。后续的就不会了。又有黄潇、夏呓语、王怡三人组前来,王怡负责“板书”,黄潇负责解说,跟前面一组差不多。夏呓语每次都是在旁边帮忙翻书和提示,【思考:她为什么不大胆的交流呢?】我仔细的听了她的提示,基本思路都是对的,比黄潇理解的清楚,没有夏呓语的提示,黄潇就没有话说了。下次找机会让夏呓语单独去汇报。六年级上了“比的应用”,也还可以,但是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孩子们不会举一反三,不会联想,不会把比、分数与份数、除法相联系。所以,还需要一节课专门来“打通联系的观点”。
————————————————————————————————
今日思考的话题:评课既要关注老师、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又要关注学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只是生长点,那么在取其轻重方面,谁为重?
——————————————————————————————————————————————————————————
<font color="#f0年10月17日 周四 阴雨
今天本该去开会——科研培训(档案管理),后来我想学校档案管理专门有人,何不找人去开?呵呵~!成功了!所以,上午按课表上课。
五年级数学,老师孩子们都还不错。五年级上了是“最大公因数”,是孩子们自己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研讨并分工之后自主上前讲的。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学习集合圈表示时候,钟锦雅和范芳玲还是不会,把共有的写在独有的范围内。这是怎么回事呢?
集合圈求最大公因数,是老师引导的,因为根据以前的经验,我们知道学生写集合圈里独有的时候,往往会把共有的再写一遍。结果还是有孩子这样写。
第二环节 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法(规律),学生独立做,思考有什么发现?在发现的基础上老师引导总结。效果还可以,但是练习时间不够,估计几天后就有会忘记,怎么办,下周找时间练习。
思考的话题:老师感觉很简单的问题,学生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学生完全不入门,怎么办?
现在思考的是钟锦雅怎么办?很乖巧的女孩,但就是上课什么都不上心。
——————————————————————————————————————————————————————
<font color="#f0年10月18日 周五 阴雨
今天会很累,上午3节课,下午3节课。(其中两节拓展课)
6年级的第一节课处理的是练习题,课本上的思考题、课外阅读以及比较有思维含量的比如17匹马,三弟兄分。
五年级上课的是“约分”,也是学生先自学,然后分享的方式。格式是老师指导写的。
五年级要了一节科创做练习,其中有一道题引得很深,孩子们应该有70%的人掌握了,那就是用图形解决2分之1+4分之1+8分之1+16分之1……教材第50页的第4题。
思考话题:图形结合解决计算问题,直观形象,那么如何利用几何直观来解决计算问题呢?
一年级的2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不进位、退位不退位)
二年级乘除法
四年级的小数加减乘除
五年级的分数加减乘除
需要关注 赵昱喆,今天这节课就他答错,而且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
拓展课上的是“分数的巧算”,相当于复习过程,因为这个内容在两个班平时都上过,只是掌握的状态不一样。老师上课的目标不一样:我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去理解“数学就是一门找规律”的学科,这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从简单的计算入手,找到规律,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又思考:能否结合上面的话题和本节课的计算模型,来诠释几何直观对计算的价值?
————————————————————————————————————————————————
<font color="#f0年10月20日 周日 阴雨
今天晚上是5年级的思维训练。关于平均数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画图策略”对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是不是有联系上了“几何直观”?
特别是“四个人的平均数是48,第5个人的分数比五人的平均数还多8,这个五个人的平均数是多少”这样的题,画图分析更显示图形的重要性。
————————————————————————————————————————————————————————————
第八周<font color="#f0年10月21日周一 晴
早上孩子们升旗仪式之后回到教室,都一个二个地喊“冷”,意味着白天不是太冷?真的,中午就有了热乎乎的太阳,不够辣,但够温暖。
五年级加深了难度,学习了“分子分母的和为36,约分后的分数是7分之5,求原来的这个分数”,以及“分子分母的差为10,约分后这个分数是9分之7,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第一环节:由约分引入:8分之6约分后等于4分之3, 24分之16约分后是3分之2。观察8分之6的8与6的和和4分之3中4与3的和,你有什么发现?再思考:你的发现与约分时候同除以的这个数有关系吗?如果有,有什么关系。
独立思考——同伴分享——全班分享——老师完善。
就是在这样的环节下,钟锦雅和范芳玲都还是不会。张筑宣也不会但她要说出来,这两人加上蔡翰林等几个人不会、不说、憨憨呆呆的。怎么回事呢?
第二环节:解决“分子分母的差为10,约分后这个分数是9分之7,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还是先独立完成,再分享。
需要关注 戚苡铭的 口头表达能力。
——————————————————————
统计图的知识点孩子们学得比较好,但是作图的精细化不够,在作图过程中,格子还没数好就懂笔,这是孩子们的普遍现象,今天批改家庭作业也还是存在这个问题。
今天六年级又一次指导了“错因分析”。仲艺和陈梓劼完全是自我批评加上“没做”、“没认真读题”、“做错了”这样描述性的“分析”。这是完全不对的,再一次让学生去理解“分析的是题的错,而不是这个人的错”。就题而论。
本次还不会改错作业很严重的:代奇勋、仲艺、王茂刚、张蕊语。
——今天虽然张蕊语做得很差,但是开始用工具作图了,也不错了。
话题思考:如何写错题分析,谢错题分析有什么价值?
————————————————————————————————————————
&今天的拓展课,上了工程(一),专门让学生理解了“工作效率”的问题,比如 甲单独做5天完成,则效率为5分之1.而甲5天完成了3分之2,那么甲的效率则为:3分之2÷5=15分之2.结果,在做作业的时候,仲艺跑来问:“甲做了16天,乙做了12天,完成了5分之3”,可以知道甲的效率是4分之1. 哎~!
————————————————————————————————————————————————
又说“鸡兔同笼”,这节课,我不知道上过多少次,但每上一次都是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记得第一次上,是用方程求解,也就是“设鸡x只,那么兔就为(a-x)只”,或者是“设鸡x只,兔y只”,列出方程组来解。这样的一节课,重点在于模式化的分析、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
后来上这一节,假设法。而且就假设来,假设去,从假设中找到规律,然后就用相当于公式一样的模式来解决这类问题。
再后来,在教学过程中,看得多了,学的多了,就加入了一些比如砍腿法之类的“趣味假设”,让课堂充满乐趣。
而接触北师版,也是教材的变化,引发的思考就更多。现在的教材不用方程、不用假设法,而是专门以这个内容为载体,载入“列表法”解决问题。而“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际生活中、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应用都比较广泛。而且在“猜测——调整”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的思维散开并得到发展。
如果我来上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会定位在:
1、引导利用“列表法”来解决问题。包括设计表格;
2、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有效调整”直到“找到与条件相符的答案”,落实“尝试与猜测”这个课题;
3、适度拓展,加深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理解。
——————————————————————————————————
环节一:直接出示情境,引出问题:你能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环节二:任务放下,由学生自主去填表,找答案
1、独立完成;2、小组分享
【这个环节老师注意收集学生的各种不一样的思考,作为展示的内容】
3、挑选很有价值(都有价值,但有大有小)小组来全班汇报
【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学生的“有序思考”和“调整思维”的思维过程】
环节三:推展引申
【相当于练习】
————————————————————
教参目的:
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数量或图形的角度进行合情推理。
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
&<font color="#f0年10月22日周二晴
中午,六年级。晒着太阳,品着咖啡,看着孩子们分享……
今天应该是课最多的一天(自找的)
3六年级(要的)
4改作业(六年级的书)
中午六年级
下午1六年级(要来考试)
2六年级(和第三节兑换考试) 3改卷 4改卷
晚饭时间改五年级作业
晚自习五年级
————————————————————————————————————————————————————
今日话题1:&六年级统计教学,该如何教学?
本课有三种思考,第一种是复习之后,独立完成(制图、识图),再点评,最后再完成;
第二种思考:全放手,让学生去找异同,然后再来分享并完善。
第三种思路,半扶半放,引着走。
其实三种情况都可以,本人应该趋向第二种,但是在初步的作业过程中,孩子们就一个给定的坐标图都不去解读有多少格,如何去分配,所以,中途就半引了。反思这节课,其实还是我的问题,不敢放。也因为这样,一节课就只完成了理解图和完善图。识图还没有进行。
还好,要了个第三节,这一节就来识图,并完成相应的作业。
给了两节课加中午,都
没完成作业的:李宇晨、毛昊天、王琦、王茂刚、袁昊
差的:樊芮馨、王茂刚、袁昊、陈梓劼、张蕊语、(没写名字)、钟骥鹏
其中,王琦和钟骥鹏很早就在解读以前做过的试卷,我更愿意相信他们不屑于做这样的题。
试想,如果是全放手,这节课又是如何呢?没有两个班,没有试验基地。
------------------------------------------------------------------
话题2: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提出了与本节课内容无关的困惑,我们该怎么办?
五年级今天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在这个环节,我知道因为学生提出来的困惑,把我牵引偏了航线,但我知道这是有必要的。肖玙玎的问题是,这里的操场和教学楼都不是规则的图形,我们该如何求出面积呢?这本来是下一单元的内容,但这里既然提出来了,我们就要去解决,只不过在什么时间去解决是老师的安排和教学机智的问题。
我之所以在此环节要去处理,有两个原因:1、在学习最小公倍数之前,也就是p48页的第3题比大小中,孩子们已经初步涉足了“比大小”: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是以前已有的知识,而6分之5和12分之2,这两个分数的比较,练习的目的是通过约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孩子想到了通分的方法,也就在这里,他们了解了“将分母变成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而且老师顺势还引出了他们的比较规范的书写格式。所以,自认为本节课会激发他们的回忆,然后通过学生的理解,就很能感觉很简单而弄明白,那么就在前面耽搁一点时间也是没关系的;2、加上“组合图形”求积,上周预习过,而且还打算第二次自主学习,在这里就相当于给一个提示。
事实上,效果还可以。全班不会的只有黄潇、粟果、吴佳辉、范芳玲。书写格式还需要规范的:屈川莉、谭正南、毛恒之。(本单元学的比较差的:吴佳辉、胡子骏、范芳玲)。明天在课堂上去辅差。
------------------------------------------------------------------
话题3:学生的计算怎么就是那么的差呢?
换句话说:计算题的变式与分配律的理解就那么难吗?
&比如,9.3×5/6-7.3
你能想象吗?全班37人,有5人都是( 9.3-7.3)×5/6
再比如,-3-5
暂且不算不知道转化除法为乘法的同学,有一些能转化过来的孩子,却不能关注到符号
一套题中6到计算题,就分配律而错的,有人就涉及到3道题,也就是15分。
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
思考之后,有如下策略:
1、集中这方面的集训:利用整数,特别是有特征的整数。
83+83×99&&&& 56+56×99
125×81-125&&& &91×31-91
2、在掌握了基础的前提下,再进入稍复杂分数计算
已经找了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
今天相比之下比较轻松:上午两节课,第四节去听了一节课。下午批改了一节课作业,找了一节课的六年级计算习题,然后和学生一起彩排——明天运动会。
五年级复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六年级进入“大数的认识”,没有给定模式,仅仅是引了一下。
话题1:如何通过“形”的大小【估算意义上的】来感知“数的大小”?
这是六年级的“大数的认识”中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也是本节课的核心。或者说“看得见的大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熟悉的食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体会“将整体 化为大致相等 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3、了解手机数据的常用方法,并尝试收集一些数据。
4、综合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额问题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这节课,属于一节预备课:了解如何认识大数,先从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吨”入手,让大家经历“看得见的大数”的过程。然后留下话题,让学生在课后去转超市,去真正体会“20千克”、“25千克”等的重量,并在观察之后,能抽象出“体”,比如长方体。等周末过后,他们有了直观感受,我们再来学习这一课,就应该有基础了。
话题2:如何组织学生小组学习?
今天听了一节1年级5班的数学“前后”,因为一年级的小专题是关于合作学习的,所以,老师在课中设置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而这个环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1、有合作学习的要求,但没有让孩子完全去读和理解(ppt也太花哨,不适合孩子们认读);2、还没有交代清楚该做什么,怎么做,就发下了学具袋,导致班级纪律一下子就处于混乱状态。
为此,我想就这个问题,建议:
1、规则意识。准备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如何分工?老师还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分工。
学生必须在完全明白的基础上,还要看着孩子从内心深处做好准备,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识字不多,更要逐词逐句理解,然后再发学具袋,而且不是一次性发,一开始要表现好的再发,发几组之后,再一次性发。
2、小组交流时,要落到实处:如何说,如何听,如何摆……
而且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的初始合作,不建议4人小组,这个内容,就适合2人小组,可以一个人边摆边说,另一个人看和听,也可以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说;还可以一个人指挥另一个人摆……
这个环节很重要,是学生很多能力和习惯培养的一个平台,为此,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建议要引导学生如何分享
(1)语言:我们俩把我们摆的给大家分享一下,大家看看我们是否摆的正确,说的明白……
请问:我们摆的对吗?说的明白吗?大家还有没有建议?
请问:大家还有什么困惑吗?需要我们的帮助吗?
(2)肢体:要侧着身体,面对大家。这样才有亲和力,孩子们也才可能在这种亲和力的感召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听的过程中
(3)倾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或者说习惯培养。
分享小组成员:听,之后补充。相同的不说。(不听就不行)
下面的同学:一样,听,之后随时补充、质疑、纠正、完善,不听,也不行。
3、老师的价值: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蹲下身子去倾听:说得好的,要鼓励,还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深入”;说的不好的,要加以引导、完善;说的有知识性的错误的要马上纠正……然后选择老师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小组(老师的目的和理念不同,会选择不同的组),让他们在后续教学中全班分享。这是其一。价值之二:就是在全班分享过程中,完善知识点,揭示本课的重难点。
——————————————————————————————————
&日 周四 晴
上午老师们举行了跳绳、拔河、接力赛三项,我们的比赛,不是定输赢,而是在于让老师们也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目的。
沙沙生病了,班主任去照顾,我只好一直和孩子们在一起,思绪很忙,没更多的思考……
今日晚上,本来学校决定孩子们看电影,但五年级的电视坏了,看不成,很多孩子都在改错……六年级能看电影,但在实习老师的带动下,也是改错……不同的是,五年级在错题集上改自己的错,六年级是会做的在黑板上讲自己懂的而同学们不懂的题。
思考话题1:解放学生就是解放自己
如果没有平时的培养,没有平时的习惯。就算有这时间,孩子们也想不到,想到也不一定做得到。
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习惯,真的还是应该总结一下。
————————————————————————————————————————————
<font color="#f0年10月25日 周五 晴
&继续运动会。昨天每个班照集体照,今天全体教师照集体照。
&思考话题:我的“成长故事”:
做一个“愚蠢的老实人”:学校安排什么都去做,不安排就不说,但安排了就去做。就算做不好也是一种经历,做好了不但是经历还是一笔也许看不见的财富。【学校的、师培中心的、教科所的】
“利用别人的休息时间”:下班之后,别人在相约转街、打麻将,而我回到自己的家,要么写写课后记,要么进入网络看看
“北师版助我成长”:听说北师版,是在15年前,北街小学的使用教材,那个时候我们用的有西师版和人教版。据北街小学老师说,这教材很难,不好把握。但是并不在意。而在2005年开始我进入到了“数学工作室”的网络团队,在这里,研讨的最多的就是北师版,最开始还只能研讨北师版(新世纪小学数学的一个平台),后来才可以整合。也正因为“只能说”北师版,我也就开始关注、认识、理解、分析、整合自己的人教版教材教学。慢慢的让自己的课堂在当地“与众不同”。
“网络教研让我更多更广泛的吸收”【名课欣赏、专家讲座、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
——————————————————————————————————————————————
&下午 上了拓展课“分数计算”,还在给孩子们渗透:读数、读符号。整体意识。普遍联系。找规律
今天见到了王文怡妈妈,很和善的一位母亲。
——————————————————————————————
晚上在 小学数学旗舰群 做了交流
日晚8点至9点30分是指导学生写日记,日晚8点至9点30分是如何布置实践作业,因为下周我有事,今晚我打算的主题是结合指导学生日记,谈谈实践作业的思考。
根据老师们的话题,总结出下面的三个话题:
我是不是又可以思考问题:1、乘法口诀到底该如何教学?2、如何借其它学科老师的力量来为“数学”服务?3、运算能力和准确性的如何培养?
——————————————————————————————————————————
<font color="#f0年10月26日 晴 周六
昨天下班后,有几个孩子来看我,其中,还有一位家长。说到一差生的问题,我告诉他:初一的这学期,很关键,因为比较简单,好好学习,自己会学懂,而且名列前茅。这样做是给自己自信,然后后面两学期辛苦一下,到了初三进入总复习,就不会很差。
想说的话题:自信很重要,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平台,给人的印象很重要。
——————————————————————————————————
今天看了原来的一些讲稿,感觉不是自己的写的了,因为很多东西我自己都没有继承下来。
比如,读书……比如对学生的态度……
——————————————————————————————————————————
<font color="#131027
<font color="#131028
<font color="#131029
<font color="#131030
<font color="#131031
<font color="#131101
<font color="#131102
<font color="#131103
<font color="#131104
<font color="#131105
<font color="#131106
<font color="#131107
——————————————————————————————————
以上时间我在干什么?一直在流泪状态?
————————————————————————————————————
<font color="#f008 周五 晴
值得说的两件事
<font color="#、实习生实习结束了,小刘昨晚回到了川师大,今天一早到了宜宾,因为宜宾已经有意向性的安排——祝她好运。
周三学校要求我们去看课,我去了。但很后悔。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拒绝人的理由:给我解释:人太矮(当初为什么接纳来实习?)给当事人的理由:不适合低段教学(当初为什么安排给高段老师?)其实,学校要的是会表演的,会夸奖的,一句话:会虚伪的。(也许会在6号周三这天补出我的看法)
2、今天六年级上《观察范围》,很多孩子都是边说边描述,但是描述的都是自己的感受,学生不去亲身经历就不会有“感受深受”。结果郭虹麟和王琦小组一上来,就直接利用摄像头来当自己的眼睛,来让全班“看见”哪些能看见,哪些看不见,什么情况下看得见,什么情况下看不见,一目了然。真的是创意啊,因为是我没有想到的。
不过,后来全班都在利用书、或同伴的身高作遮挡物进行了观察,应该体会很深的。
——————————————————————————————————————————
第十一周<font color="#f011 周一 阴
六年级正负数的认识。从这一单元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活了一大部分,他们能自己看懂,而且也能自己提出问题。但是学过之后不知道效果如何?
五年级本周的作业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为了周末的作业,加赶了一下进度。周四上了《星期日的安排》,本来在周五该继续这个内容,而且涉及到分数的巧算,但是想到周末的作业中涉及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就赶着上了看课外书(分属与小数的互化)这一部分内容。
今天的任务是分数的计算。主要是涉及到运算性质和运算律对于分数也同样适用。
这节课中,好几个孩子还是转不过来,绝大多数的孩子的迁移意识很强,老师不说都能想到,但是黄潇和吴佳辉都是反应不过来。包括王晓磊、屈川莉等
——————————————————
今日话题:
放手学生,学生会给你留下精彩。
————————————————————————————————————————————
<font color="#f012 周二 晴今天五年级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也仅仅是引一下。我知道我没有达成这节课的深层次的目标,还需要根据孩子们自己的分割(填补)追问一下问什么这样分割(填补),引出学生思考:要充分利用题中的线段的长度。六年级,进入第六单元的教学《搭一搭》,用了整整一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搭出来——观察——画看见的图形。这个环节对于空间观念的培养是有重要意义的。第二节课完成的是根据从不同方向看见的图形,来搭立体图形。在搭的过程中体会“从两个方向观察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是可以确定搭成的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方块的块数”。引出话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让学生悟透。也就是说“数学学习要靠学生‘悟’!”————————————————————————————————————后话补充:看作业效果还不错。————————————————————
<font color="#f013周三晴
上午专家指导日。听了两节课赵媛媛的《》、陈弼华的《猜测与尝试》。下午要了五年级一节课学习了“成长的脚印”,也仅仅是引一下。我知道我没有达成这节课的深层次的目标,经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的去感悟。而我是根据学生读书去理解。————————————————————————————————————————评课中的思考……问题串1中,就应该出现“平均分”这个概念吗?值得注意的是要把图画还原为数学化描述,为后续的学习减少障碍。——————————————————————————————————————————&
<font color="#f014
今天两节课之后,数学组外出秋游。第一二节上了六年级的课,因为五年级是半期考试,组长找的老师监考。而六年级也是把下午的课调了来上的。晚自习给了生活老师。
————————
12点过,我和黄平接应任老师,在诺亚方舟我们呆了1个半小时。交流了很多。但是主题只有两个:1、我的不开心,2、领导的做法。
我不想评价过多,但是真的有很多做法我想不通。去年是六年级面临毕业的那学期,不让我外出,我可以理解。本学期呢?
黄认为是我的不对,我不应该直接去找,应该通过他。我相信这有道理,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呢?
不明白,也不想去想明白。我喜欢我的开心你每一天,糊里糊涂过日子。
下午见到了任老师,我们一起浴脚等,但交流很少,因为有服务员总是担心隔墙有耳,地球很小,人与人很容易联系起来。
但他说的几句话我还是在思考:对于班上老师对孩子的‘罚’,应该站出来,我说我站出来了没有用。他还说,那就学会‘看得惯’,很多事连习近平都解决不了,更何况一个小老百姓……我想也是,但是当我面对孩子们的时候我又是那么的放不下……
学会放下?
——————————————————————
思考话题:作为老师,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学生?
——————————————————————
<font color="#f015
今天一早遇到校长,告诉我:昨天与任老师通电话了,希望任老师给我们学校的年轻老师一些机会,带老师们外出上课。我一听,怎么像个外行说话?难道带出去上课的就那么的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外出上课?也许吧?反正我不行,至少我所了解的老师不行。——————————————————————————————————————————————————还是说业务。这是我的正业。今天五年级学习了“成长的脚印”,也仅仅是引一下。我知道我没有达成这节课的深层次的目标&&
<font color="#f016 周六
晴今天预计三件事,结果一件都没完成。1、写讲稿2、完善学习题单3、填半期考试成绩和质量分析表————————————————————————————————————————
周日晴和五年级的学生到龙泉驿玩“真人CS”。还不错,至少去看了校园之外的天。到达的时候,很惊喜:有一种“桂林山水”的感觉,很美、很幽,但是在玩真人CS的时候,就有一种被耍的感觉。可能是我太理性了的缘故。&
——————————————————
第十二周<font color="#f018周一 晴
今天,本来是很想开心的上课,但不知道为什么,心情还是好不起来。
进入六年级教室,一说起作业,就是头疼。
蒋松霖还是没做完,周铮皓一样没做完。还学会了遮遮掩掩。其他的还是那些人乱作或做一些丢一些。
而且周五的思维训练课之后的几道作业题,全班只教了20本,还差15本(有两人没学)
这样的学习态度,班主任还在说“孩子们太紧张了”,我真的不明白,紧张体现在哪里?数学对于择校的分数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为什么就不能静下心来想想“紧张是因为数学吗?”
下午,冲刺班上课和语文换了一下因为明天语文组要外出秋游。晚自习还是补了这节课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看着一大堆的不学习的人和想学习有学不好的人,我真的很矛盾,我也想学有些老师(领导)说的:尽力就行了。但我总还是放心不下。总希望他们在明年的4月份都喜羊羊的。
——————————————————————
晚自习时间上了一节思维拓展课,主要内容是“巧上加巧”的第41、42页的例1到例3.
值得说明的是:三道题都是用画图的方式分析理解,这对于“几何直观”的课题是一个总结点。而对于学生来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行啊 要上课 番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