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厦门中招志愿网三个志愿没考上,没报的学校也不要,难道看着孩子失学了。往

本版新闻列表
&&&&&&&&&&&&&&&
&第4版:特别关注&&& 字号&[&&&&&&]
打工子弟学校来了大学生志愿者
&&& &&学校的钱能聘用足够的语文、数学主课教师就不错了,然而副科老师一般期望报酬高一些,我们学校真是无力聘请音、体、美教师&&&一般情况下,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差。可自从上学期开始,昌平打工子弟汇蕾学校的情况却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批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这里,有模有样地开设起了兴趣班。
&&&&&&■ 撰文/陈敏姬
&&&&&&■ 摄影/杨燕华 陈敏姬
&&&&&&☆支教感言☆
&&&&&&从社团招新,到志愿者选拔,我们这些有着共同心愿的人走到了一起!孩子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明天需要他们去建设。他们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因为这些缘由,我们选择支教这条路。&&志愿者杨洋
&&&&&&因为爱,一群又一群志愿者们踏上了支教之路;因为爱,一群又一群大学生们成为了渡手;因为爱,我们和一群孩子在冥冥之中缘分相牵。&&志愿者袁力铿
&&&&&&他们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没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他们可爱,淘气。有时候让我气得想大喊,有时候又让我开心地想捏他们的脸蛋。
&&&&&&&&志愿者韩明珈
&&&&&&[ &多好啊,孩子可以免费上兴趣班& ]
&&&&&&汇蕾学校共有学生650人,任课教师20多人,主要负责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现在,学校的音、体、美等兴趣课,已全部&外包&给前来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没有他们,我们没有能力正常开这些副课。&汇蕾学校的校长潘兹银坦言。
&&&&&&他随即拿出身边的一堆彩笔,充满谢意地说,&大学生志愿者懂的多,也很有责任心,连教学用品都是人家自己带,像这些彩笔,还有篮球、足球、哨子、演出服装等。&
&&&&&&在这里,开设兴趣班的大多数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志愿者。除了他们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志愿者定期也会来,教孩子们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思想品德和安全教育等有关知识。
&&&&&&大学生们代课,气氛更活跃,平时教室里热闹得很。&大学生哥哥、姐姐还教我们做手工。&三年级学生梁微说,他和他的同学们都特别喜欢上大学生哥哥、姐姐教的课程。
&&&&&&&多好啊,报班不收钱,孩子可以免费上兴趣班!&谈及大学生志愿者和兴趣班,几个家长都给出这样的评价。&孩子想画个东西,咱也不会教,现在好了。&一位老奶奶说,她的小孙子就在里面上美术课。&星期天,我就知道他在学校上兴趣班课呢,不用担心他跑去网吧,以前,怕他学坏到处找。&另一位家长也说道,&这下我可以更专心打点自家的熟肉生意了。&
&&&&&&潘兹银说,&我们学校下一步准备购买一些音乐器材,再邀请一些有音乐特长的大学生志愿者过来,给我们孩子上上这方面的课。&
&&&&&&[ 王老师和他的志愿路 ]
&&&&&&汇蕾学校的孩子们每周都盼着大哥哥、大姐姐来给他们上课,这其中最受欢迎的志愿者就是王老师。&大家都喜欢王老师,他每次来都会拥抱我们,还教我们地理知识,讲科学。&三年级学生郑天顺说。
&&&&&&这位颇受爱戴的王老师名叫王善玮,中国石油大学大三学生,已经来学校支教两年多。除了汇蕾学校,他还在打工子弟向上学校、京瑞学校支教过。
&&&&&&&这些孩子大多数来自农村,父母都是从全国各地来北京打工的。他们极其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很迷茫。这方面,我非常理解他们,因为我也来自农村,家境不富裕,最终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我希望通过讲述自己努力奋斗的经历,激励这些孩子们好好学习,今后考上大学,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支教做志愿服务,在王善玮看来,除了教授他们科学知识外,还得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据王善玮介绍,在他老家,有些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没人管,对读书失去兴趣而辍学,有些孩子因家里穷,读不起书而失学。自小,他就立志,考上大学后,要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孩子。
&&&&&&&我们下午1点半上课。一般情况下,12点,我们就骑着自行车从学校往汇蕾赶,12点半多到达教室,然后就开始做些课前准备,每次上完课总是等到孩子们放学后,才离开&&&王善玮说,&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外,支教就是我的业余生活。两年多,这段石油大学与汇蕾学校之间的路,我走了无数遍,风雨无阻,从来没有耽误过孩子们的一堂课&& &
&&&&&&对王善玮和他的同伴而言,支教虽然辛苦,但更有甜滋味。在学生的初中毕业典礼上,王善玮带的毕业生在&心愿墙&上纷纷写出自己的心愿,很多孩子竟写着,&我希望王老师能一直教我们,不想和王老师分开。&&那一刻,真的有想哭的冲动。& 王善玮说。
&&&&&&[ 打工子弟学校有一批&王老师& ]
&&&&&&在中国石油大学,像王善玮一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我们社团共有100多名志愿者,其他社团也有类似的志愿活动,昌平区各大高校大概有300多名志愿者在打工子弟学校支教。&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杨洋说,&去打工子弟学校做志愿服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在北京,几乎所有大学里都有类似的活动。志愿者是打工子弟学校的常客。&
&&&&&&&现在,在打工子弟学校,大学生志愿者主要开展三种形式的活动,支教、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中国石油大学团委负责人介绍说,&北京有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志愿者队伍越来越正规。他们一般是以学校协会的名义和打工子弟学校签署协议,并且在支教前还必须提前接受一些专业培训,如在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安全知识等。&
&&&&&&校长潘兹银介绍说:&这些志愿者特别认真负责,还特意为孩子们编排了《交通安全》课本,同时,还不定期组织同学过来给孩子们捐书本和学习用具。&
&&&&&&记者手记&&
&&&&&&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大多数来自外地。他们因为父母在北京打工,需跟随过来上学,但是同时因为户籍不在北京,而不能进入正规的学堂,随时得面临着辍学的可能。在这些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低、敏感,总是有种被遗弃、孤独、紧张、没意思的感觉,快乐、自信、阳光和安全感成为稀缺,孩子在品格发展、人格发展和心理发展方面,容易出现亚健康或心理障碍。
&&&&&&可是长久以来,这些孩子在他们父母眼里,&情感哺乳&仍有奢侈品的嫌疑:我们可以将赚钱、事业和某个项目看得非常重,而不会将孩子情绪不良、心理发展看得很重。
&&&&&&用&情感哺乳&弥补人格缺憾。记者认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用他们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孩子人格缺憾。其一,大学生志愿者的年龄与孩子接近,他们能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孩子答疑解惑,同时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交流;其二,大学生志愿者就是这些孩子未来发展的&模版&,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美好的大学生活,他们也会产生憧憬,从而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大学生志愿者经常开展,组织孩子去大学参观学习此类活动;其三,大学生志愿者开设兴趣课,从表面来看,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挖掘其发展潜力,从深层来看,能促进孩子品格、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
&&&&&&外来打工子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与孩子多沟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这才是最好的教育营养品。希望孩子的父母在给予物质满足后,能关注下孩子品格、人格和心理方面的发展,同时社会上能有更多有爱心人士,加入到支教的行列。打工子弟学校
打工子弟学校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的新闻纪录
更多相关报道&div&以前覺得《1984》已經過去了,要防備的是《美麗新世界》,覺得那些大聲嚷嚷要防範《1984》的人蠻傻逼的。&br&&br&現在發現,媽的兩個都得防&/div&
以前覺得《1984》已經過去了,要防備的是《美麗新世界》,覺得那些大聲嚷嚷要防範《1984》的人蠻傻逼的。現在發現,媽的兩個都得防
&p&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需要十亿美元。&/p&&p&只需要一笔可以在北上广买两套房子的钱(一套自住+一套收房租)+一辆购买中产阶层汽车(类似凯美瑞)的全款+社会中位数年收入×预期寿命+一次周游世界(包括南极和珠峰)的开销=绝对不到10亿美元的百分之一的一笔钱,就足以让绝大多数放弃人包括高考以内的很多事情,混吃等死过完一生了。&/p&&p&不夸张地说,以上是绝大部分人对生命的定义——终其一生,只为了达到上面的标准。换言之,用时间和精力赚取金钱,再用金钱换得上面列举的几个Items。如蚂蚁一样忙碌一生,只为生计,无非是物质占有上的多寡问题,譬如住在1000平米,还是100平米的房子,坐标在曼哈顿还是在四线城市。&/p&&p&至于对&b&更高级的人生意义&/b&,则完全和他没有一点关系。&/p&&p&譬如我的一个朋友,二十出头,家境可以,比起绝大部分纨绔子弟是好得多的,虽不是读书的料,但非常拼,利用各种途径赚钱。&/p&&p&当他看到一个学霸很受众人追捧时,非常不屑。&/p&&p&在他看来,诸如高考状元、北美名校PHD、理工科学霸、竞赛金牌之类的东西安全没有卵用,有什么用呢?&/p&&p&能让你财务自由吗?&/p&&p&能让你在北上广拥有10套房产吗?&/p&&p&能让你名声鹊起,和各界大咖在银幕上谈笑风声吗?&/p&&p&能让3000万人知道你吗?&/p&&p&不能。你甚至连余佳文、马佳佳都不如,他们尽管学业不如你,高考成绩没你高,但有3000万人知道他(她),他(她)是90后创业领袖,是真正的“精英”。&/p&&p&你呢?不过是一个顶着学霸光环的Loser,在美国名校实验室做永无休止的实验,在草稿纸上写着鬼都看不懂的演算。&/p&&p&到了三十多岁,还把这些天天拿出来说事(虽然不是他自己主动的),也就是哄骗一下知乎上的高中生罢了,有意思吗?&/p&&p&在他看来,成功的定义只有用名声和物质来衡量,更高级一点的或许还有权力。高考,准确说是学习,不过是一个必经阶段,并没有实际意义。&/p&&p&“可人家是哥伦比亚大学的PHD呢!”&/p&&p&“那又怎样?”他反驳道,“跟你说吧,美国的大学,本质上是只要有钱就能进的,哥大的博士也没什么值钱的。”&/p&&p&又是用钱衡量。&/p&&p&这个朋友的价值观有错吗?99%的正确。&/p&&p&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当你的心智水平不足以支持你通往更高级的追求——“探索人类认知的极限,并将理论用于实践来解决人类文明与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你所有的人生价值,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物质。&/p&&p&实际上,就当前人类的发展水平。物质是一个人高级追求中最为初级的维度,从低级往高级依次为:&b&物质&/b&(底到年入百万的个体户:楼下毫不起眼却有三家分店的面店老板,顶到进入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伊隆马斯克)→&b&权力&/b&(小到厅局级:赵德汉,顶到建立新政权:毛&实现大区域扩张:拿破仑)→&b&文明创造者&/b&(低级如实验室搬砖民工、教堂画师、民间音乐家,高级如诺贝尔&菲尔兹&图灵获得者:费曼、冯诺依曼;传世艺术家:莫奈、巴赫、莎士比亚、咪蒙)&/p&&p&为什么文明创造者是最高级的?因为物质和权力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都是转瞬即逝的,唯有科技、艺术能够传世,更为关键的是,它能够改变人类历史——这是人和蚂蚁之所以不同的重要特征。&/p&&p&高考的一部分作用,在于把有潜质投身于科技创新的人选拔出来,让他们进入一个适合这项艰深事业的土壤,&b&高考(本质上是学术之前的启蒙)&/b&是必经之路。&/p&&p&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当你具备成为文明创造者的潜质时,为什么要退而求其次,去玩低维度的游戏,去追求物质呢?&/p&&p&所以,搞学术的有两种人:&/p&&p&第一种是天赋异禀或者极度热情的天才,他们放弃了智力变现的机会,在学术的道路上义无反顾。&/p&&p&另一种是本身就阔气的富二代,他们在低维度的游戏中尝到了甜头,深感索然无味,又无生存压力上的后顾之忧,便索性投身科研排遣无聊。&/p&&p&&b&这两种人,不要说十亿美元,哪怕你给他全世界,他还是会选择身居陋室,度过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b&&/p&&p&&b&用金钱去衡量高考(教育)的通常功能属性,是客观而实际的;&/b&&/p&&p&&b&但是用金钱去评判高考(教育)中的高端功能属性,就太Low了。&/b&&/p&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需要十亿美元。只需要一笔可以在北上广买两套房子的钱(一套自住+一套收房租)+一辆购买中产阶层汽车(类似凯美瑞)的全款+社会中位数年收入×预期寿命+一次周游世界(包括南极和珠峰)的开销=绝对不到10亿美元的百分之一的一笔钱…
若你深受神的宠爱,你会更近地感觉神的存在。
若你深受神的宠爱,你会更近地感觉神的存在。
二月四日更新:&br&&br&时隔一周,发现这个回答获得的赞数已经超过了之前25个回答赞数的总和,看来本话题还是可以勾起不少人的共鸣。原答案不算短,在这里首先对所有阅读过,或者哪怕是浏览过的朋友们表示感谢。&br&&br&我读过了目前的所有评论,由于数量过多,在这里进行统一回复。可能是答案比较长,有些朋友在读的时候会忽略掉一些细节,那么在这里也对原答案做一些补充和澄清。&br&&br&一、关于题目本身:&br&&br&这个问题是“高考有多残酷?”,只有六个字和一个问号,没有任何补充说明。其实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觉得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的。“高考的残酷性”,我们经常有这样的说法,老一辈的人也经常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然而这个所谓的残酷究竟残酷在哪里。在我看来,高考分为两类,两类高考对应的是三种结果:&br&&br&第一类高考就是原回答里描述的那种“考前填志愿,无平行志愿”的高考,在这种高考的情况之下,考生只有两个结果:过了线就是金榜题名,没过线就是名落孙山,这种非黑即白,非生即死的特点才是往常意义上的高考残酷性的体现。&br&&br&说起高考的残酷,我们一般多会说XXX差了两分没去XX重点,读了个二本。这种情况基本上只出现于第一类高考里。&br&&br&第二类高考就是现在大多数地区实行的考后填志愿(甚至是出分填志愿),外加平行志愿。这样的情况下,除了考上理想的学校、彻底考砸失学之外,还有第三个结局,就是后退一点,录取到平行志愿。比如清华上不了可以去上交,上交去不了可以去北航,北航去不了可以去南航,南航去不了可以去XXX,这种志愿的梯度下降成为适应考生高考发挥的灰色过渡带,考生并不会经历那种非黑即白的刺激感。&br&&br&在实行了这样的制度之后,虽然高考的选拔依旧激烈,但是考生从报考到录取不会经历第一类高考那种蹦极式的落差感,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考的残酷性就大大降低了。&br&&br&所以在我看来,第二类高考之下,那种结果的“残酷性”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大家是在最后一刻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调整了期待值,报的志愿基本上是心理有底可以上的,不存在第一类高考那种忐忑感。&br&&br&第一类高考在某种意义上其实类似于赌博,只是不同于赌场里的用钱换筹码,这里使用的是自己整个基础教育时代的付出,而赌的则是未来的人生轨迹。&br&&br&对于赌赢的人来说,“残酷性”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成功后的狂喜。但是对于“失败者”来说,“残酷性”就那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带来的是切肤的痛。&br&&br&二、关于原回答的写作目的:&br&&br&高考的残酷性,只作用在两种人身上,一种就是已经经历过高考的失败者,切身体会到高考失利的痛;另一种是将要参加高考的人,因为他们有可能失败,有经历“残酷性”的可能。&br&&br&所以写这篇回答,就是以一个曾经失败过的身份,去谈高考的残酷。与考生所处的地区、出身无关。之所以在原回答里多次强调北京考生,主要是为了强调“第一类高考”这种录取制度。&br&&br&并且,这篇回答并不是为了渲染答主高中时代有多努力,有多辛苦。也并不是为了和各个地区的学子比苦比惨。比如写自己高二的时候自习,那纯粹是想说为了挽救自己离北大越来越远的趋势,当时采取的行动而已,不是要和其他地区的学子去争谁更努力的名头。虽然不能经历每一个地区的基础教育,但是我对于中国各地高考竞争的了解,相信并不比各位贫乏多少。如果仔细读我文中对于整个高中那三年的生活描写,你并不会看到“每天学习到几点几点”,“做了多少多少张卷子”之类,渲染辛苦、努力的句子。我想表现的是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高二的时候看着“憧憬”越来越远,却没有放弃的经历;而是高三的时候虽然单调,但又不乏美好回忆的备考时光。&br&&br&关于有没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是有资格的。因为我经历过高考残酷性带来的真实结果,这种结果并不因为我是山东考生或是北京考生而改变。故事的重点在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而从很大成长上,这个落差是由高考的残酷造成的。&br&&br&我想,比我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不是考北大、清华更困难的考生,而是那些努力程度比我高,平时成绩离自己目标更近,憧憬更为强烈,但最后也马失前蹄的考生们。他们的故事,程度不同,但性质类似。而我,只是想代表这些人,代表与我有类似经历的人分享一下我们的故事。毕竟,对于有这样经历的人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再把往事重新翻出来的。&br&&br&三、为北京考生说说话,特别是北京的清北考生&br&&br&不谈综合素质,我们只说学习能力和成绩&br&&br&确实,北京考生在前10%-5%这个水平上,和不少省份是有差距的。比如说我本科的班级,除了我以外,班级成绩前十名都是外地的同学,常年如此,而北京的同学成绩基本上在后半段。可以说,就我的本科学校来讲,外地同学的平均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是绝对强于北京同学的。(当然,我指的是按照志愿正常考来的北京考生)。&br&&br&但是对于北京的清北考生来说,就不是这个情况了,这里仅以我高中考上清北的同学为例:&br&&br&北京的考生(理科),在我们当年是前600过清北线,最后录取400多名。可以这么说,北京300-600这个范围内的考生,是在清北的北京学生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部分。他们去跟各省考到清北的尖子一起竞争,确实有些吃力,我如果考上北大的话,就属于这一档;然而对于北京前100的考生来说,他们绝对有和其它各省清北学生一起竞争的实力:对于北京前50的学生而言,拿出去和各省的前50比,绝对不占劣势。&br&&br&下面是具体的例子,说一下我们高中当时考到清华电子系的三个同学,他们高考的时候分别是我们学校理科裸分第一、前十,和将将过线,在北京的位置也分别对应前50、100,300-600。科普一下清华电子系:清华收分最高的系之一,人数众多,各省状元的聚集地之一。&br&&br&首先是前50的那位同学,大一第一学期下来,成绩就排到了电子系的前10%,而到了大四,其成绩排到了年级前十(电子系大约300人)。&br&&br&前100的那位,刚进来的时候大概30%-40%左右,毕业的时候来到年级前10%。&br&&br&将将过线的那位,一进来的时候压力不小,特别是同一寝室还有其他省区的状元,然而四年下来,也能达到年级的前30%—40%,最后在清华直博。&br&&br&纵观我们当时考上清北的同学,除了极个别的在本科走了下坡路,其它的都基本上在年级里保持稳定的情况,最后毕业的时候出路也都不错。&br&&br&注意,我在这里仅仅说的是成绩,并没有提眼界、平台、父母的社会关系等等这些部分,仅仅是学习能力和成绩。&br&&br&之所以说这个,是为了告诉大家,第一是,北京顶尖的生源本身绝对不弱于其他身份。就算把他们放回到各省养大,最后他们还是会出来,毕竟,考到北京是他们的父辈,甚至是祖辈就做过的事情。&br&&br&第二、北京“走到清北或者是复交这个层面”的考生,和全国同一层次的考生一样,也是靠努力奋斗上来的。虽然可能我们整体上来说,成长过程中所谓的“素质教育”丰富一些,我们有远足,有修学旅行,有艺术节、科技节,有几十个学生社团,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校刊,等等等等,但是卷子还是一张一张做过来的,题也是一道一道做过来的。&br&&br&所以不要再开“清北500分”这种玩笑了。&br&&br&不要因为京沪,或者发达地区考生们从小相对优厚的教育资源,就否定掉他们努力的过程。他们之所以在中学阶段就能享受到全国最好的资源,除了身处北京以外,还有自己从小学就开始的努力。毕竟,就算是在北京,99%的学生也是没有那些资源的。&br&&br&特权阶级在北京确实存在的,我指的是能上清北的那种,密度远高于其他地方。但是绝大多数的北京考生(99%)还是一道题一道题走到清北的门前的。&br&&br&说到户籍,说到拼爹之类的事情。我中学的班级里,家里面父母都是北京人的极少,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是外地考到北京的大学,最后留了下来。能在北京长大,确实取决于父辈,甚至是祖辈曾经的努力。但是,我们的祖先是发愤图强,还是浑浑终日,是抓住了机遇,还是错失了机遇,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在资源相对优越的地方成长,是我们的幸运,但并不是我们的原罪。&br&&br&上有美国富豪,下有非洲饿殍,人只能和自己比。&br&&br&四、关于我自己的目标和心态:&br&&br&可以说,高中的时候,考北大确实是曾经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由于问题问的是高考的残酷性,我只写了自己高考失利之后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因而产生了一种“考北大是我人生的唯一”这样的意思。&br&&br&实际上,在原回答里我也写了,上北大是为了登上一个更大的平台,从而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是阶段性的目标,只不过在长远来看,这个阶段性目标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走好了,以后的路会好走,失足了,之后的路就很艰难。这是我原回答表达的意思。&br&&br&对于高考出分时的那种失落感,我确实是情况相对严重的。我们当时班里很多报清北的人都失利了。大家都很失落。一方面是由于我们高中时代受到的安利太多。当时基本上每次期末考完试都会有清华北大的师兄师姐或者学长学姐回来宣传安利,跟他们接触,听他们讲清北校园里的种种,能感受到T2学子的那种自信的气场。然后再看看自己的年级排名,如果够得上的话,那种憧憬的感觉,对于那个群体的认同感自然而然就酝酿出来了。再加上平时上课老师有意无意的安利,那种触手可及的感觉是十分真实的,而且就是在我们当年题目那么冒进的情况下,成功地同学还是占多数,也就是说那真的就曾是触手可及。与触手可及又渴望已久的东西最终无缘,大家有失落的感觉是十分正常的。&br&&br&而我的失落也确实更甚于其它失利的同学,主要是当时对于自己未来的路太过确定了。北大这个节点又太过关键,基本上无可替代。可以说,那个变故打乱了我既定的人生轨迹,也让我曾经的努力化为泡影。&br&&br&我渲染了本科前三年自己的那种怅然,这也是我当时很真实的心理反映,其实多多少少与自己没能晚一年出国读本科有关。我并不想回避这一事实,这些负面的情绪确实是我当时精神状态的一方面。然而就算是在那段时间里,我也并不是全然负能量,积极的一面是一直存在的,我也正是一直抱着积极的那一面,在本科阶段继续努力,从而获得了后面阶段性的成功。只是由于原答案是为了回答问题,没有必要把不相关的那一方面展示出来。&br&&br&就现在来说,我不能说高考失利对我现在的人生没有任何影响。毕竟它真实地发生了,使我的人生轨迹绕了个大弯,变得曲折血多。但是我也早已不像刚刚考完试的时候那样消极,其实那种十分沉痛的心理状态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基本上缓和掉了。&br&&br&所以我已经从那次失败里走了出来,正因为这样,才能在这里没有顾忌地把那段故事拿出来分享给大家。&br&&br&五、写给中学的朋友们&br&&br&我发现很多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经由这个回答关注了我,想必看这个答案的人里面高中生应该很多吧,有一些东西需要额外补充给你们。&br&&br&首先,我这个答案只提到了失败者体验到的高考的残酷,但是还没有经历高考的你们和我是不一样的。高考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既定事实,但是你们的高考还可以通过你们自己现在的行动去改变。&br&&br&高考失败的事情年年都有,只是我们当年由于北京出题冒进,失利的很多。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学校,比如清华北大。就像他们没有体会到高考的残酷,我们这些失利的考生也没能体会到成功者的那种幸福感。那种幸福感与成就感也同样真实地存在。我们这边有多失落,那边就有多幸福。想一想,你十多年的努力,在出分的那一瞬间,全部都得到了承认,那是一种多么刺激的喜悦。&br&&br&所以对于还没有经历的同学们,不要因为我的一面之词就忽略掉更多“美好”的结局。我只是顺着题目,回答问题罢了。&br&&br&况且,目前来说,全国似乎已经都实行平行志愿,也都实行考后填志愿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原文里提到的高考的那种残酷对你们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了。而且,根据目前教育改革、考试改革的方向,以后的高考只会越来越人性化,所以你们更不用因为我的这一点故事而影响到自己的斗志。&br&&br&再退一步说,正是由于切题的缘故,我并没有太多提自己高考出分开始,到收到美国博士项目offer这之间的故事。那段经历十分励志,但是与题目所问无关,没有呈现出来。那段励志经历表明,即使是受到了相当沉重的打击,人还是能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改变的。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努力。&br&&br&-----------------------------------------以下是原答案---------------------------------------&br&&br&大年初一的早晨,大洋彼岸,知乎又一次把这个问题推送到我眼前。多年前的时光再次回到眼前,一横心,我决定把自己高考的故事分享出来:一个北京考生考北大的故事。&br&&br&网络上的段子确实泛滥,“500分上清华北大” 早已成为北京人自嘲的梗。然而段子终究是段子,在这里给大家展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br&&br&当年考试的结果是以失败告终的,我并没有考上北大。作为一个高考的“失败者”,我觉得我比众多的胜利者更能领会到高考的残酷性,因为高考失利带给我的确实是切及体肤的痛感。作为一个从高考失利的废墟之中,带着浑身伤痛走出来的人,我觉得自己的故事可以给大家反映高考非常真实地一面。&br&&br&下面,我们来讲故事。&br&&br&六月八日,下午五点整。北京四中的大门口,家长们焦急地等待着。&br&&br&高考的最后一科英语已经结束。我穿着校服,第一个走出四中的大门,那一刻,我知道自己12年的基础教育已经结束。&br&&br&一切都结束了,北京的初夏,胡同里,百年的老树,葱葱郁郁的绿色几乎遮住了狭窄街道的天空。前一天下了一整夜的雷雨,高考结束的下午,空气清爽干燥,明丽的阳光倾泻在老城区的大街上。&br&&br&我在等同一考场的同班同学,我和他还有另一个同学(也是我们班的)约好一起去簋街的一家新疆餐厅吃饭。去那里是一个传统,当年中考结束的第一顿饭,我也是在那里吃的,中考的时候结果不错,这一次是否也能一切顺利呢?&br&&br&都结束了,然而这一切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太远的就不用提起,但无论怎么说,也得至少追溯到四五年前上初中的时候。&br&&br&我初中时就读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所重点中学,我们班是全校成绩最好的班级。&b&&i&当时的我还并没有形成对于清华北大的具体概念,只是经常在班主任安利本校高中部的时候提起过。&/i&&/b&那时候似乎是说,在高中部的理科实验班,好好学,上清北的可能性就不小。&br&&br&但是毕竟是初中生,眼下最近的还是中考。当时的想法就是先进入本校高中部的理科实验班再说。&b&&i&至于清华北大什么的,看看在高中的情况,如果成绩够得上的话就考虑,不好的话再说。&/i&&/b&&br&&br&中考的结果是理想的,顺利地进入了本校高中部的理科实验班。查分的时候,父母一起围在电脑前,分数一出来,全家人的心都放了下来。记忆中,那个暑假过得非常舒服。&br&&br&进入高中,高一第一学期的两次大考(期中、期末)成绩还不错。我的印象很清楚,年级排名分别是28和18。当时我们学校的理科流传着前30名清华北大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大考成绩长时间稳定在年纪前三十的话,高考的时候就可以考清北。&br&&br&&i&&b&可能是从那时候开始,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人生可以和北大有联系。&/b&&br&&/i&&br&当时我们期末考试结束的时候,会有师兄师姐回来给师弟师妹传授经验。记得高一的时候回来的是三个清华的师兄。这里说“师兄”,就是说他们是我们班主任之前的学生,而不仅仅是本校的学长。&br&&br&从师兄师姐的不断的安利中,还有平时老师潜移默化的安利中,清华北大的形象逐渐在我们心中逐渐伟岸起来,不仅如此,而且对于成绩尚可的同学,这伟岸的形象似乎还在向自己靠近。&br&&br&&b&&i&我的高一就是在这种感觉里度过的,由于成绩一直在年级前三十的范围内,就开始动了考清华北大的念头&/i&。&/b&同时对于清华北大的印象也逐渐区分开来。由于是北京人,从小也去过几次这两个学校,对它们有比较直观的感受。当时觉得清华是个有些“匠气”的地方,专业也大都是工科,清华人也都是专心做具体事情的人;然而北大却完全不同,那种自由学术,自由思想的感觉,浓郁的人文气息与深邃的理论气质共同弥漫的燕园与自己内心的追求十分符合。&br&&br&成绩上可以去清华北大,而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学校的气质上,北大在心目中完胜清华。&b&&i&大概从那时开始,考北大就成为了我的一个夙愿了。上北大,做科研,然后申请去美国读博士,这条路在高二的时候就已经清晰了起来。&/i&&br&&/b&&br&然而在高二上半学期,我的成绩有大幅的下滑。其实高一下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就已经跌出了前三十的圈子,高二上的期中考试也没有起色。于是从高二上开始,我就舍弃掉了所有长假,十一、寒假的日子里,开始和同班的好友一起上自习。&br&&br&当时有一个关系不错的同学(H),他父亲在北师大当教授,于是在节假日里,我们就经常占据他父亲的办公室,一起自习,吃饭就在北师大里解决,用他父亲的饭卡。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早来到办公室,晚上离开。这样的节假日生活一直持续到高三。&br&&br&在高二的上半学期,H的成绩大幅上升,成为年纪前十的常客,而我的成绩却不见起色。实际上,高二上半学期的两次考试是我整个高中阶段成绩最差的两次。&b&&i&那个阶段,眼看着自己离北大越来越远,心中确实是十分苦闷。&/i&&/b&&br&&br&然而在北师大自习的日子却一直在持续,我并没有放弃对燕园的追逐。终于,到了高二下半学期的四月底,高二下的期中考试,我的成绩又一次回到了前三十。当时跟我关系比较近的同学都有一种“你终于又回来了”的感觉,似乎我们“在成绩上”已经好久没有见过面了。&br&&br&记得那一次其中考完试之后,五一假期之前,学校组织去远足。在大巴上,听着生物股长的那首火影主题曲“青鸟”,我看到天上的云裂开了一条缝隙,缝隙里射出一道阳光,那后面是久违了的青空。&b&&i&一年以来积郁的情绪在那时候爆发,时隔一个漫长的冬天,我又一次看大了北大的影子:未名湖,博雅塔。&/i&&br&&/b&&br&从那时候开始,“青鸟”这首歌成为了对我来说有着特殊意义的存在。&br&&br&从那次考试开始,我又回到了所谓的“正轨”之上。一直到高考之前,成绩就一直稳定在前三十名以内。&br&&br&高三一年可以说是紧张但不乏美好的回忆。第一学期的时候,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参加了学校的晚自习。虽然当时的生活里除了做题,考试并没有什么太多其它的东西。发不完的白花花的篇子,各种练习册,五年高考,王后雄,天利38套等等,但那段日子还是有一些值得珍藏的回忆。&br&&br&记得是隔壁班的同学发现了进入楼顶露台的方法,在我跟着去了一次之后,楼顶的露台就成了我经常到访的地方。吃完晚饭到晚自习开始之前有一段时间,正好是日落的时候。如果天气好,我就会爬上教学楼楼顶,那里视野开阔,可以看得很远。露台上还有突出的小房子,是为电梯升降设计的。为了看的更远,我会爬到那个电梯间的屋顶。教学楼的层高比一般的楼要高,那个位置相当于教学楼的“第八层”,高度却不低于普通住宅的第十层。晴朗北京的黄昏里,没有雾霾。向东看去可以看到朝阳区,向西看,北师大就在眼前,北边的三环路上,霓虹初上,而南边,第二炮兵总医院的大字招牌也亮了起来。&br&&br&记得当时晚上下了晚自习,我们住的近的十来个同学一起骑车回家,有些人的家长也来了,于是学生和学生一起,家长和家长一起。初冬的北京已经十分冷了,大家都带上了厚厚的手套。那时候,一天从早上八点开始,相处到晚上十点,可以说一起经历高考的同学称得上是战友了。&br&&br&一晃就到了高考那年的五月份,北京城的柳絮已经飘完,在街道的角落里还可能依稀见得到星星点点的绒毛,杨树叶子的颜色也由浅绿开始向深绿过渡。二模结束,我们终于来到了高考前一个比较虐的时刻:报志愿。&br&&br&这里就要说一下当年北京高考残酷性所在:考前填志愿。与当时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估分填志愿”,“出分填志愿”不同,北京当时的志愿是在高考之前填写的。也就是说,在不知道自己会考成什么样的时候,北京考生们就要预测自己的分数,然后相应地选学校。&br&&br&当然单单这一项还不算什么,最坑人的是,其还有一招组合技:无平行志愿,绝大多数学校不接受第二志愿。也就是说,北京考生在同一批次内的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是不能挨着填的。如果第一志愿报北大,第二志愿一般要留出至少100分左右的分差。我们班主任就一直说,考不上北大,就去北工大,外地不太了解的同学可以查一下,北大和北工大在当年我高考的时候,在京录取分的差距是170分。&br&&br&也就是说,第一志愿报北大,万一差个一两分,您就得去一个录取线低了170分的学校,这基本上与失学无疑。难道不能看着自己的分数填志愿吗?对不起,当年北京是考前填志愿。&br&&br&综合上面两点就是,当年北京的高考,你在考试前就已经把目标定死了。如果报了北大,就得过北大的线,如果上不了北大,落到的学校就差的太远。而这一点,是北京的清北考生无法忍受的:就因为最后这一场考试,就因为那10分,5分,甚至一两分的分差,你让我一个考清北的打回到一百来分以下的学校,那我在北京,从小学奥数开始,小升初、中考,一次一次的选拔,这十二年的苦战都有什么意义?&br&&br&&b&就是那一条分数线: 一线天堂,一线幻灭。&/b&&br&&br&这就是北京当年高考的残酷性所在,也是很多省份在实行考后填志愿,平行志愿之前的残酷性所在。&br&&br&那么北京的孩子当年是怎么填志愿的呢?我们当时的说法是看三次考试: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第二学期的一模和二模。综合这三次考试的成绩,自己在学校里、区里的排名来填报志愿。&br&&br&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这三次考试的年级排名是19、27、4;而在西城区的排名是:70、127、10。抛开二模的时候超常发挥不说,我当时给自己估计的是正常水平可以在西城区排100名左右,而西城区的100名是什么概念呢。在我高考那年的前两年,西城区过清华北大在京招生线的人数稳定在170-180人之间(注意是过线,实际录取比这个数字少),也就是说,如果当年高考考到西城区100名,报清华北大都是没问题的。&br&&br&假如这三次考试之中任何一次考试是高考的话,我就可以进北大。&br&&br&于是当时填志愿的时候,还是没有什么犹豫的。特别是在二模比较开挂的情况下,整个家里的态度也是相对乐观的。当时父母去了清华和北大的校园开放日,到清华的时候一跟招生办说模考的分数,清华的老师就十分主动地对父母进行劝导,希望我考清华。也是由于二模的成绩,父母还建议过我报个元培。然而我自己还是比较清楚,在正长发挥的情况下,我就是西城区100名左右的水平,而在西城区的这个排名足够我过北大的线,而这对于我想要考的北大专业就足够了。&br&&br&因此报志愿的时候没什么犹豫,也没过多考虑二志愿的事情。还是父亲比较周全,仔细研究了二志愿,并且征求我的意愿。没想到最后这个二志愿成为了我本科的归宿。&br&&br&但是填志愿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北大。那个时候我们周六全天补课。补课的班级不是平时的教学班级,而是按照之前的大考排名分的班级,前三十名分在一班,上课的地点就是我所属的教学班平时上课的教室。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会谈论报志愿的事情,在那个补课班里,除了清华和北大以外,听不到其它学校的名字。&b&&i&可能就是在这种从高一到高三的各方面的耳濡目染之下,有一种被洗了脑的感觉。&/i&&br&&/b&&br&当时北大之于我,还有清北之于我们那个班上其他同学,还有一种意义。虽然大家的父母都是上一辈高考的胜利者,自己从小在北京一直享受着全国顶级的教育资源,过关斩将。&b&&i&但还是憧憬清华、北大这两个全国的最高学府。想进入那里获得中国最顶级的资源,结交从全国各省各地区最优秀的同龄人,想和他们一起共同成长,度过那段可能会很精彩的大学时光。想从那里走向更宽广的世界。&/i&&/b&&br&&br&&b&&i&这一切一切对于当时的我们,是已在眼前,就快到手的美好憧憬。&/i&&/b&晚春初夏,空气里的湿度增加,年轻的男生女生,旺盛的荷尔蒙,十二年磨一剑,最后的一战。&br&&br&高考结束那天,我和两个同学(Z)和(F)一起去簋街吃了饭,之后大家一路从簋街走到了外馆斜街,气氛十分轻松愉快。两周之后,高考成绩即将揭晓。&br&&br&高考查分的时候,大家想必都是十分紧张的。而对于北京的考生来讲更是如此。因为志愿已经填好,不像其他省份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成绩自己去选择志愿,我们看到分数的时候,屏幕上那几个数字,就决定了你的命运。&br&&br&看到高考成绩的时候,我就好是跳了一场蹦极,那个分数和前两年的北大分数线差了十几分,本来还幻想当年录取分数会下调,但是在询问了一些同学的之后,确认了是自己考试失利。&br&&br&回想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奥数,小升初的时候一本一本刷的奥数书,初中高中六年来做过的无数的卷子、题目,高中最后两年在北师大度过的自习时光,这一切一切都付诸东流(当然,我知道这些努力都使我获得了成长,但其并没有将我送上更高的平台),燕园的梦化为泡影。&br&&br&成绩刚出来的那两天,我整个人生理上基本上处于眩晕的状态。跟着家人出门,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很奇怪,自己的内心已经崩塌了,但是看到街上的人在说话,在笑,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br&&br&那两天,似乎失去了做任何事情的动力。虽然在吃饭,虽然要睡觉,但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不知道做这些还有什么意义。仅仅是站着,有时就会产生恍惚的眩晕感,这个世界变成了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得样子。&br&&br&然而家里的反应还是很迅速的。在成绩出的那个晚上,父母就迅速报了新东方托福的暑期班,报了八月底,九月底两次的托福考试。其中八月底那次由于北京没有考位,还要去呼和浩特去考。&br&&br&这是整个家庭对于我高考的第一反应,也是考前以防“万一”的备案:出国读本科。&br&在高考出成绩的那个晚上,我捧起了新东方的托福词汇,刷了3个word list. 两天之后,我刷完了那本托福词汇书的第一遍。&br&&br&然而随着高考录取工作的进行,第二志愿有了消息。家庭住所的邮箱里收到了第二志愿学校的录取通知。得益于父亲的考虑,我的第二志愿并不是北工大,而是北京一所以军工为特色的老牌985高校,虽然当年该校在北京的录取线跟北大还是差了70分,但跟北工大比,那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世界。&br&&br&后来,经过多方面的纠结,矛盾,思想争斗。我放弃了出国,而是选择了留在二志愿。&br&&br&八月底,北京还十分炎热。父亲开车带我去学校报到。本科低年级学生的校区不在北京市区。我们沿着三环,开到六里桥,向西南方向,过了宛平城和卢沟桥,过了杜家坎收费站,上了G4高速。沿着这条路一路向南,可以开到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最终到达广州。而我们在中途离开了那条高速,来到了北京市房山区,来到了良乡的大学城。&br&&br&那个校区的四周还是一些荒地,再往外走一走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很多从外地,为了“北京”的名目考到这所学校的同学,在被大巴车从火车站拉到那里的的时候就心就已经凉了半截。&br&&br&在未来的三年里,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成为了我生活的地方。几乎每周,我都会在这里与几十公里之外的家之间往返。有时候是坐校车,也有时候是做地铁和公交。单程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的旅途,常常是一个人,整整三年。在大一的时候,九号线没有修通,需要先坐4号线到大兴,坐摆渡公交车到房山,再换乘房山线。有的时候,要拖着已经破旧的行李箱,在愈发寒冷的冬天里辗转于路上的各个站点。望着窗外的风景,从城市的灯火逐渐变成乡野的荒凉,我时常感到高考的失利对我来说就像是人生的一次发配。&br&&br&当时一起自习的H同学去了清华电子系,去簋街吃饭的Z同学与F同学去了清华协和医学院。关于清华、北大的大学生活,时不时可以从高中同学的朋友圈里瞥见一二。然而,那一切都是那么遥远,从北京的西南的房山,到北四环西北角的燕园的距离,是四十公里,是十几分,也是一生的遗憾。中学时一起成长起来的同伴,高三时一起奋斗的战友,和自己已经不在同一个世界之中。&br&&br&现在来看,分析当时失利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点:&br&&br&一方面还是自己的实力不够。所谓实力,综合了知识掌握程度、智商、考试技巧、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可能还是差一些火候,这个和高中平时的学习积累有关。另外,自己的理综确实有些薄弱,一旦理综难度加大,失利的可能性就会增加。&br&&br&另一方面,也是当年的高考也有些坑。主要是理综,当时有几个十分有争议的生物选择题,大家答得五花八门;大题也出得十分反常,风格与西城区的模拟题差异甚大。我本身理综薄弱,主要是靠数学和语文的成绩往上拉分。模拟考试的时候,数学都是班里的最高分。而高考的时候数学偏偏简单,优势直接丧失。&br&&br&所以综合起来,北京当年的高考录取形式和填志愿形式依旧沿袭了“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而我感受到的残酷性就在于这样的“一次性”的审判,很有可能会直接否定掉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努力过程。&br&&br&说一说高考失利给我带来的影响,主要的影响是两方面的:&br&&br&1、从本科再向上攀登的过程变得十分艰难:&br&&br&虽然每学期我都保持着成绩年纪第一,一直拿着国奖,最终以年级排名第一的成绩毕业。&br&&br&虽然经过努力,申请到了美国前二十的博士项目,读博深造。&br&&br&但是为了得到这些,我基本牺牲掉了本科前三年的青春时光。并在精神上不断重复着对自己怀疑、失望的过程。&br&&br&高考就好像是过一道独木桥。考上北大,就像是过了桥,乘着电梯直接升到了更高的平台。从这个平台可以相对更为方便地上升到更高的平台,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br&&br&然而我却失足掉落,虽然掉得不是很远,但想要再爬到北大,甚至以上的平台,不再有电梯,只能徒手进行攀岩。&br&&br&2、本科期间的人际空白:&br&&br&读博之后,发现自己过去的人际关系基本上集中在高中之前,而整整本科四年,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人脉。&br&&br&不是说我本科的同学不够优秀。再怎么说那也是一所老牌985的学校,我的同学都是全国各地十分优秀的学生,高考的时候也是出类拔萃,踩到多少人的头上才来到了这里。&br&&br&然而这都是就全国范围内来说的。不往上比,仅仅是相对于自己初高中的同学环境来说,本科的同学确实不在一个层次上。&br&&br&基于这个原因,也有忙于学业,本科时基本就没有参加什么社团活动。我本来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直到来美国之后的某个春假,和一个南大的朋友在中西部road trip。&br&&br&我们在西北大学呆了两天,她见了她本科的室友(在西北读博)。两人一见如故,把她们在南大上学的时候的青葱岁月回忆了个遍。说起同学之间的友情、爱情,篮球场上洋溢的青春,学校里各种各样的活动,我才渐渐意识到自己大学几年的生活里可能少了些什么,原来大学生活也可以充满青春的回忆,也可以这么的精彩。&br&&br&我都快忘了,在多年前高中的教室里,我所憧憬过类似的大学生活。然而在一班又一班往返于北京城区与房山的城铁上,在窗外愈发荒凉的风景里,这种憧憬渐渐被逐渐淡忘。偶然回首,那段时光已经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br&&br&高考有多残酷?&br&&br&除了查分时,一线天堂,一线幻灭的那种刺激,更多的,应该是生命中留下的漫长的消磨吧。于我来讲,那曾是一场人生的流放。
二月四日更新: 时隔一周,发现这个回答获得的赞数已经超过了之前25个回答赞数的总和,看来本话题还是可以勾起不少人的共鸣。原答案不算短,在这里首先对所有阅读过,或者哪怕是浏览过的朋友们表示感谢。 我读过了目前的所有评论,由于数量过多,在这里进行…
转载侵删&br&&br&中国版《越狱》:14年越狱4次,生死逃亡三万里&br&&br&
1957年,他的命运突变,成为右派,被驱出校门,分别在安徽和云南劳改、入狱。为了洗刷清白,徐洪慈14年中四次越狱,亡命三万里。&br&&br&作者 |胡展奋,历任《康复》杂志编辑部主任,《劳动报》特稿部主任,《新民周刊》特稿部主任、主笔。并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br&&br&&br&
一个人,十四年,逃跑四次,亡命三万里。当年大红大紫的大学生是怎么沦落为逃犯的?&br&&br&
一、一张大字报收获“极右”&br&&br&
1958年冬,在安徽白茅岭农场,一年前还是上海第一医学院学生的徐洪慈,此刻已经接受了大半年的劳动改造。寒夜中,想起临行时学校说过的话,他偷偷给在上海的母亲写了一封信。&br&
徐洪慈写信给母亲,要她到学校里找李书记,看是不是可以由学校出面把他要回去。因为当年学校说过,去改造的话,如果表现好,可以把他要回来,这话让徐洪慈听起来觉得很有理。所以,徐洪慈一直抱有期待,有一天自己还能回到校园。然而,学校拒绝了他。&br&
被拒绝以后,徐洪慈的母亲质问对方:“我们在国民党时代,把儿子培养成共产党员,为什么在你们手里又倒退成右派?是你的责任还是我们的责任?”&br&
1933年,徐洪慈出生在上海一个买办的家庭,十五岁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十八岁成为华东局青年干部,二十岁参加全国“青代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二十一岁,他考入上海医学院。如果不是1957年的那场变化,他将成为一名医生,成为新中国急需的专业人才。&br&▲青年徐洪慈&br&▲青年徐洪慈&br&
在同学们眼里,徐洪慈当年红得发紫,很多人都叫他“老前辈”。1957年,命运突然一个大转折。就像很多人感到突然一样,徐洪慈也觉得莫名其妙。&br&
1957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鼓励大家“大鸣大放”,向党交心提意见。但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气氛并不热烈,没有人贴大字报。到了6月,医学院的副院长主持召开全体党、团干部大会,动员大家“大鸣大放”、贴大字报,并说第二天就要看到成效。&br&
动员会后,徐洪慈回到宿舍,由十四个同学草拟了一份大字报,一共五十一条意见,第二天就贴出去了。&br&
这五十一条意见,有的是对党的意见,有的是对学校和专业设置的意见。例如,希望大学多派一些其他国家的专家,不要仅仅派苏联专家,因为各国都有自己的学术精英;是不是不必只学俄语,可不可以选择学日语、英语、德语;文中也谈及,党内民主不够,党代会总是报喜不报忧。&br&
1957年的6月6日,五十一条贴出来后,在学校内形成了一股贴大字报的热潮。6月6日,对徐洪慈来说是漫长的一天,也永远记在徐洪慈心里,五十一条变成了向党进攻、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证据。&br&
苦闷的徐洪慈只有向女友倾诉。他告诉女友,自己已经被批判了,但是,他多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到底是我正确还是毛泽东正确,三百年以后见分晓。”&br&
他说这句话时,指的是对苏联的态度,对苏联盲目崇拜。他说的第二句话是:“如果我在这儿待不下去,我就想出国,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分国界的。”当时的出国就相当于叛国。&br&
给他致命一击的,恰恰是他的女朋友。&br&
他的女朋友把这两句话揭发了出来。当时右派分右倾、右、中右、极右。徐洪慈被定为极右中的极右,被开除党籍、学籍,也成为少数的被送进监狱的学生右派。&br&&br&&br&
二、三次越狱,获刑六年&br&&br&&br&
1957年的经历常常会复现在徐洪慈的头脑中。一年之后,向学校求助的一线希望破灭了,徐洪慈动起了另外一个念头。他要自己回到五百公里外的家——上海。&br&
日凌晨,徐洪慈和同伴从白茅岭逃了出来。&br&
逃离监狱以后,他们走了很长一段路,然后坐长途汽车回到了上海。到上海后,徐洪慈给家里打电话,结果暴露了自己。在发现他们逃走以后,监狱马上行动,上海方面立刻对徐洪慈的家实施了监控。抓获以后,他被送回了白茅岭。&br&
徐洪慈觉得自己被冤,心中积郁难平。多年后,他回忆说:我就想不通,明明是他们号召我们写大字报的,还说不写是对党没感情,我后来才知道,这是“引蛇出洞”。&br&不甘心的徐洪慈,从白茅岭第二次出逃。&br&
这一次,徐洪慈逃向了昆明,从昆明到泸水,他计划通过泸水越境到缅甸。泸水其实已经到了边境,但是根据原先老地图的记载,这里离边境还有很长的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地图改版了,他不知道,居然大模大样到食堂去吃咸肉菜饭,大吃一顿后还大摇大摆到理发店去理发。&br&
徐洪慈的头发又乱又长,穿的衣服又脏又破,眼神也有点异样,在这么一个敏感的地方,这么一个敏感的时期,带着外地口音的陌生人,特别引人注目。于是,他在泸水落网,关押在泸水看守所。&br&
尽管已经有过一次逃跑被抓回的经历,但此时的徐洪慈,依然不相信自己会在泸水看守所这个地方束手就擒。他有一种急切想证明自己的强烈冲动,强烈的自尊被激发起来:“我一定要用行动证明自己。”他想到国外继续参加革命,用行动来重新证明自己。&br&
徐洪慈立即开始实施他的第三次逃跑计划。&br&
泸水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地方,看守所的墙虽然厚,却是并不坚固的土墙。徐洪慈决心在上面挖洞。他搞来了一把不锈钢勺子,上海人叫调羹,不断地挖,土挖不动,他就向墙上撒点小便,让它松软一下再挖,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挖出来的土就堆到床底下。&br&
多次下来,他庆幸居然没人发现。粗糙却并不坚固的土墙,经不起勺子日复一日的刨挖,挖通的那一刹那到来了。&br&
下面的一幕,是真实的,却极富戏剧性。当徐洪慈挖通了土墙,把手伸出去,正在兴奋之时,外面的一把叉子叉住了他的虎口。伸出的手被外面早已潜候多时的人牢牢地抓住。他所做的这一切,已经被发现,人家就等这么一刻了。&br&
一年之中三次越狱,辗转七千公里。徐洪慈不但没有证明自己的清白,反而“一错再错”。&br&
1959年,美丽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泸水,逃跑的大学生右派徐洪慈正在接受着一场审判。&br&
法官宣判说:“你是非法越境。如果没有这次,第三次逃跑的话,可能会判得轻一点,更可能就是判得很轻。轻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要用你,因为你是医生。像我们边境落后的地方,太缺少你这样的人才了。你看,你懂多国外语,英语、德语、俄语,是不是?在我们这里是奇缺人才,你还学的是医疗专业,比我们这里所有医生强多了。你看看,你自己毁了自己,你想越狱,罪加一等。”&br&
就这样,徐洪慈被判六年。&br&&br&&br&
三、“你不就是逃跑吗?”&br&&br&&br&
云南,遥望上海三千公里,逃,使徐洪慈离家越来越远,六年刑期宣判之后,他先后辗转到几个关押地,其中有丽江大盐农场和拉马古铜矿。&br&
逃,也使他在别人的眼中越来越坏。很多人议论纷纷,“看看,就知识分子才有这种坏心思”“多次逃跑,越狱成性”“不服管教”“对,是逃跑专家”“不服管教,还有自己的思想,还很有个性”。管教对他也没好话,对他的恶评接踵而来。此时,徐洪慈遇到了王金如,这是在大盐农场。&br&
徐洪慈没有想到,自己被“调”到王金如手下,居然是王金如把他“要”过去的。王金如说:“这个大学生脑子活,聪明,很多东西都懂。特别是他有医学的专长,为什么不能到我们医务室来工作呢?”就这样,暗地把他要了过去。&br&
王金如个子不高,见面第一句话就打着哈哈:“好你个逃跑大学生,人家都说你是逃跑专家,我看你还可以啊,你罪不算大,你不就是逃跑吗?现在你跑不了了,在这里好好工作吧。”他直言不讳地告诉他,“是我把你要过来的”,并甩下几句话,“你到我们这医务室工作吧,发挥你的长处,我们缺的就是医生。”&br&
在王金如手里,徐洪慈的工作环境很不错,王金如更不歧视他,他们还很谈得来。但随着王金如调走,他身处的环境开始恶化。辗转了几个地方后,他被安排到最苦的拉马古铜矿。在这里,他遇到了另外一个管教队长梁满杞。&br&&br&▲晚年徐洪慈(右一)和王金如合影。&br&▲晚年徐洪慈(右一)和王金如合影。&br&
梁队长和他进行了一次很恳切的谈话。“很多人说你坏话,我看你不是。你只是处处有自己的思想,处处显得与众不同而已,就是这样。但是在别人眼里,你是一个不服管教的人。其实我不认为你是这样的人,我希望你在这里能够好好工作,让我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这一席话对徐洪慈有非常大的触动。&br&
在梁满杞手下,徐洪慈从事的是地质队的工作,这意味着他能在矿区周围自由行动,和一般犯人还有区别。徐洪慈觉得这是一种知遇之恩,重新找回了被信任的感觉。他没有再动一次逃跑的念头。“我在他手里,六年就六年。”徐洪慈回忆说。&br&
在王金如和梁满杞的感召下,徐洪慈安心服刑。六年里,他时常想到父母、同学,还有那个揭发他的女朋友。他们在做什么?&br&
1965年,徐洪慈刑满了,他急切地想回家。&br&&br&&br&
四、“就你这恶劣的态度”&br&&br&&br&
刑满释放,应该可以回家。但当时的政策却不让徐洪慈回家。&br&
监狱领导说:“你不能回家。想回上海?”&br&
徐洪慈说:“我刑满回家是很正常的要求。”&br&
“不行,就你这恶劣的态度,继续留场。”&br&
于是,他变成“留场人员”,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人群,即刑满释放后,继续留在劳改农场从事劳动的人,有一些有限的自由,星期天可以上街去买点东西吃,每个月有为数很少的一点工资。当然,最大的不同,是自己有了一个可以独立睡觉的地方。&br&
留场以后,徐洪慈的处境并不好,甚至可以说很糟糕。他被分到了管教木世勤的手下。木世勤对他很有偏见。两人关系恶化。徐洪慈也不服软。&br&
一天半夜,木世勤还开着喇叭,吵得徐洪慈没法睡觉。当时,讲究喇叭的轰炸,对犯人进行思想改造。徐洪慈被半夜的喇叭声干扰刺激,忍无可忍,于是冲到木世勤的楼下,说:“请你把喇叭关上好吗?我们睡不好的话,明天是没法工作的。”这一下,他激怒了木世勤。木世勤觉得,这个人居然如此大胆,这不是公然向他叫板吗?所以“文革”一开始,徐洪慈的灾难就来临了。&br&
1966年“文革”爆发后,他被第一批列入运动对象,运动不断升级,升级,再升级。终于,他被判刑二十年。尽管徐洪慈逃跑已经按照他该受到的惩罚服过刑了,但这些经历再次被列入罪状。&br&
这对他是一个无情的打击。徐洪慈觉得:“我再怎么好好地改造都是无效的。”“我再怎么听话也是没用的。”那时候,公判大会的形式时常被采用,以起到“震慑”作用。在丽江民主广场的万人公判大会上,他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甚至被踢、打、枪托砸。徐洪慈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幕。&br&
徐洪慈开始绝望了。刑满释放三年零七个月后,他接到报信,形势对他非常不利,并且有生命危险。&br&&br&&br&
五、李光荣早有看法&br&&br&&br&
1969年,徐洪慈被安排在丽江507农机厂。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关押重刑犯的监狱。监狱长叫李光荣,他对徐洪慈三次越狱的经历了如指掌,对这样的人,他早有看法。&br&&br&▲云南丽江重刑犯监狱大门。&br&▲云南丽江重刑犯监狱大门。&br&&br&
在李光荣眼里,徐洪慈是个足智多谋的人,有自己的主意,动手能力很强,大家都叫他“智多星”,好像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他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在犯人里享有很高的威信。&br&
例如,犯人的鞋都很臭,人人都讨厌臭鞋,怎么办?徐洪慈说:“很简单,拿白酒含一口往跑鞋、球鞋里一喷,臭味就没了。”大家说:“你真是神,你怎么什么都知道?”还有,犯人的毛巾,都硬得像刷子,像皮革一样,怎么把它变软?他也觉得很简单:“在水里烧一下,点几滴醋就好了。”这都是他以前学的生物化学等理科的一些知识,他不但会学,记忆好,还会联想,并且善于活学活用,有种学以致用的本事。这样,上面很恨他,很忌讳他在犯人中的威信。但是,也正因为有很高的威信,就有人为他通风报信。&br&
在监狱里,犯人是无所不在的,有烧饭的,有在医务室的,还有理发的。这些人都有机会接近监狱首长,知道很多内幕。于是,一天,有人突然冒着风险告诉他:关于你的报告在起草中,说你在组织大家越狱,组织暴动。这可是李光荣对你下最后的毒手了,暴动的报告如果送上去的话,就是枪毙,看来这次是要置你于死地了。&br&
徐洪慈知道,他和李光荣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调解,他知道,凡是打暴动报告的,没有活的。在监狱中,暴动是最最犯忌的。要置你于死地很容易,就说你搞暴动。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br&
当徐洪慈再次动起逃跑念头的时候,他想到了之前的两位管教——王金如和梁满杞,他曾对这两位管教发誓,要好好改造,再不逃跑。而此时此地,不走就将是等死。为了能活着走出监狱,徐洪慈开始了准备工作。&br&
他对自己说:“我要证件,得保证在路上经得起任何盘查。必须要单位来说到哪里去,我因为什么事到什么地方去,然后盖个公章。这东西怎么弄呢?”&br&
学生时代,徐洪慈已练就了一手非常漂亮的仿宋体,这时候派上了用场。他想,活字印刷字是活字,笔画为什么不能是活的呢?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如果把这些笔画刻成一个个小的图章,要用的时候把它们组合起来不就成字了吗?汉字无非就是点、横、撇、捺、竖、弯、钩,五六天刻个点,五六天刻个横,就这样刻,他居然成功了。&br&
用这样的办法,他私刻了“云南省云县革命委员会”这几个最简单的字。而且他还把“介绍信”三个字都省了,给人感觉这就是云南省云县革命委员会的专用信笺。信笺上面有了抬头,下面就是要用的时候他写上:“兹由徐洪慈从某地到某地探亲,特此证明。”&br&
抬头是要红色的,这样,他必须要搞到印泥。&br&
一次,他终于找到了机会,趁没人看见的机会,用他那留得很长的指甲,深深地挑进去满满一指甲,然后把挖去的那一块抹平。这个印泥帮了他大忙。&br&
下一步则是需要公章。他记得很清楚,监狱里放了几年的肥皂很干,不管什么牌子的肥皂,把头切平,很快就刻好一个图章。这个图章还用“云南省云县革命委员会”的字样,按好以后,就把肥皂洗掉。三张介绍信成了。&br&&br&&br&
六、撒开腿就往南方跑&br&&br&&br&
徐洪慈不动声色地准备着。介绍信好了,还要攒粮票、备干粮、搭梯子。而507农机厂四面高墙,有电网,有机枪,有看守,有警犬。要逃离此处谈何容易。徐洪慈观察到一个契机:停电。他要等待一个停电的夜晚。&br&
停电,看上去是无序的,没计划也没规律。但他发现,其实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停电一般都是夏天用电量激增以后,问题在于,你不知道哪一天会停。于是,一进入7月,他就开始准备。他预感到8月份一定会停电。&br&
8月7日的早上,宣布“断电”。原因是要把电拉给一个小化肥厂开工。&br&
当一早宣布要拉电时,徐洪慈很亢奋,机会来了。&br&
白天,他把该转移的东西都转移到了钳工间,从钳工间里面把可以拆卸的木梯零件,漫不经心地扔到那个早已看好的死角。出逃的时间,只可能选在两次点名之间,就是晚上9点点名逃出去,早上6点点名被发现。&br&
当晚,他谁也不理,给大家感觉自己很不愉快,不想和任何人说话。这样,待会儿就没有犯人来跟他说话了。为了造成这样的假象,他晚饭不吃,闹着情绪睡觉去了,大家看他一天都睡在那里,如果万一晚上有人跟他搭话,他不理,人家也会以为他在闹情绪,就没人会搭理他。他要的就是你不理我的效果。&br&
晚上点名的时候,他和大家一起去点名,点“徐洪慈”的时候,他很响亮地应答:“到!”大家都知道他在。点完名以后,所有人就按原来的秩序,洗脸的洗脸,睡觉的睡觉。他趁乱一下躲进了花坛,悄悄地从监房中转移了出来。&br&
点名之前,他用衣服和很多杂物卷成一个人形,放在被子里面。别人一看,以为他还睡在那里。点名以后,他顺利完成了第一步,离开了监房,躲进了花坛。&br&
待到夜深人静,他利用那个放到死角的、可以拆卸的梯子翻过了墙。过墙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惊险,他突然发现梯子不够高,墙高三米五,梯子才两米,怎么办?墙角正好有两根扁担。徐洪慈觉得,一定是老天助他。他把两根扁担用短绳绑好,成功地翻越过去。&br&
然后,他沿着这条路线,到钳工间,顺利拿到了他白天放在那里的网线袋,里面是他要吃的沙糕、要用的小刀、介绍信,还有他准备万一失败自杀用的那种用香烟屁股浸泡的药水等。然后,他从大柳树旁越过了电网,跳进了苹果园,撒开腿就往南方跑。&br&&br&&br&&br&&br&&br&
七、他想起了他的女朋友&br&&br&&br&&br&
徐洪慈一夜疾行三十公里。他打算南下东进,取道四川回上海。一场野外生存考验开始了。金沙江群山中,如果没有学过定方位,很容易困死山中。&br&
徐洪慈不知道方向,也没有指南针,怎么办?他把手表取下来,那时候还没有电子表,机械表都有分针、时针、秒针,只要用个小木棍,对着阳光插入土地,就会有阴影。只要把时针对着阴影,跟阴影保持同方向,那么在时针和12点之间就会有一条中分线,只要是在北半球,这条中分线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南边。&br&只要当时有太阳,他就不会迷路。&br&
他沿着金沙江走,不会有缺水的问题,但食物吃完怎么办?他就动昆虫的脑子。但凡昆虫幼虫,不长毛的,颜色不鲜艳的幼虫都可以是食物。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寻找各种昆虫的幼虫,野外昆虫太多了,扒开树皮下面全是。长毛的、鲜艳的一般都有毒。最好的就是天牛的幼虫,白白胖胖的,在树皮下挖出来,蚯蚓也是好东西,带壳的昆虫不能吃。&br&
徐洪慈说:“这些昆虫身上布满细菌,生吃不行,要解决这问题,只能烧水,生火,但野外生火会有烟,最容易被发现。但有办法避免生火产生的烟雾。你要先寻找一棵大树,树冠很密的那一类,比如香樟树、青冈树。在树底下,沿着树根,挖一个十字槽。十字槽的好处是会形成穿堂风,不用什么砖头垒灶,也不需要用树枝架篝火,有充分的氧气可以让树枝燃烧,而且操作也简单。选择树冠茂密的树,是让烟往上走的时候,碰到茂盛的树冠被过滤和疏散。这样在远处也看不到烟。”&br&
徐洪慈带着刀,他挖了一个十字槽然后点火,用热水瓶的铝盖子盛点水,放里面一烧,然后将一整把的昆虫幼虫放到里面煮,烧得它们团团转,蜷起来,沸腾,再蜷起来,凝固,熟透了。这样吃起来才不会苦。&br&
正如徐洪慈的事先判断,监狱在第二天早上点名的时候,发现他不见了。507农机厂从来没发生过这种事,所有人都一阵唏嘘。李光荣更是恼羞成怒,一场地毯式的搜捕从丽江拉开。&br&
徐洪慈没有想到,这么偏僻的地方会遇上民兵,这几个民兵当场就问他:&br&
“哪儿来的?”&br&
“我探亲。”&br&
“探亲?从哪里到哪里?证明有吗?”&br&
他就把证明拿出来,民兵一看,有点疑团,但是也找不出什么碴儿,就这样很侥幸地逃过了。如果没有那张云南省云县革命委员会的介绍信,他就一定会被送回重刑犯监狱。&br&
在过金沙江支流的时候,正是大雨后,河水暴涨。支流旁边有两个农民在种地,都劝他千万不要过去,水太急。8月份,咆哮的金沙江,谁也不敢过的。他知道这样很危险,但离开那个地方越快越好,越远越好,因为,后面随时可能有警犬追过来。&br&
徐洪慈没有听从农民的劝告,结果,一下去,水就到了胸部。在走完三分之二的路时,他发现水更深了,越走阻力越大,马上就要没顶。这一刹那,他感觉自己“完了”。&br&
人在最危险的一刹那会想起什么?这一刻,还会有思维吗?经历过生死之间的徐洪慈多年后告诉胡展奋,这一刹那,他想起了他的女朋友,就是那个把他的话向上汇报,出卖了他,以致他被送进监牢的安娜(化名)。一直到最后,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临死都想着她。这个让他爱恨交集的女孩,在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依然会想起……&br&
很快,脚底触到了硬地,而且居然渐渐抬高了。他知道,快到河岸了,那个最低点过去了,他渡过了最低点,慢慢地上去了。&br&&br&&br&&br&&br&&br&
八、“你是男人,娘都服帖你了”&br&&br&&br&&br&
金沙江水没有冲走徐洪慈,李光荣的脚步也没有追上他,十四天后,徐洪慈徒步走出云南。到达四川后,他立即买了火车票,又一次回到上海。&br&
到上海后,他见了母亲,母亲给他一百块钱,并很自豪地说:“你是我的儿子,有骨气啊!”用上海话说就是:“模子,你是模子,侬是男人,侬还要逃啊,娘都服帖你了。”可以看出,他母亲也是支持他这个行动。他拿了这家里最后的一百块钱,走了……&br&
与母亲再次见面后,徐洪慈消失在人海中。&br&
十一年后,上海、云南两地给予徐洪慈平反通知书,而他们却找不到徐洪慈这个人。&br&
在蒙古国的后杭盖省,男孩安吉尔和波扬特兄弟俩,有一位美丽的蒙古妈妈和一位中国爸爸,这位中国爸爸的名字叫徐洪慈。&br&&br&&br&&br&&br&&br&&br&一、这个地方已经不是中国了&br&&br&&br&徐洪慈后来到底逃到了哪儿?整个逃亡过程中他又经历了哪些传奇故事?&br&日深夜,徐洪慈抓住千载难逢的停电机会,从丽江的507重刑监狱逃了出来,这是他错划右派后的第四次逃跑。此后,他徒步穿越金沙江大峡谷,取道四川回到家乡上海。与母亲匆匆见面后,徐洪慈继续北上。一个月后,他来到了中蒙边境的二连浩特。&br&当徐洪慈向着边防站的灯光走近的时候,意外发生了。&br&明明亮着的探照灯,灭了。后来边防战士告诉他:“这种现象,那是千分之一的概率啊,三年才可能碰到一次!就是因为突然断电,否则你过不了。”&br&“那是非常巧的,那么强的灯照着你,还有雷达。”&br&事实上,当时徐洪慈根本没有考虑到雷达这个因素,他沿着岗楼的底线走过去,贴着岗楼走,那地方正是雷达的一个盲区。&br&按理说,探照灯没有以后,雷达还有备用的电源可以继续工作,但这个盲区恰恰是雷达扫不到的地方。这都是误打误撞,他事先没有想到的。当他沿着盲区出去,过了边境线到了一个洼地以后,他感觉自己过来了,但是还没最后认定。但他的方位感告诉他,这个地方已经不是中国了。&br&&br&▲徐洪慈夫妇,1980年摄于蒙古国后杭盖省策策尔格勒。&br&▲徐洪慈夫妇,1980年摄于蒙古国后杭盖省策策尔格勒。&br&&br&从8月7日深夜到9月10日深夜偷越国境,这三十四昼夜是我一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段历险经历。每当我想起那些冒死逃亡的情景,始终万分激动。……在当时的条件之下,我只有走这条路才能保存自己的生命。我没有更多的漂亮话,我的行为的动机只是求得生存。我在地上蹲了几分钟,面向南方,向多灾多难的祖国告别。(《徐洪慈回忆录》未刊稿)&br&&br&&br&二、“你如何证明你是没有使命的?”&br&&br&&br&生存的道路走得这样艰难。徐洪慈在心里告别了祖国,走进了另一个国度。&br&但这是一个能够接纳徐洪慈的国度吗?日(农历八月初三)这个没有月光的黑夜里,徐洪慈走进了蒙古边防站。&br&他大着胆子推门一看,是蒙古人,这判断来于那人穿的制服。蒙古人也大吃一惊:半夜怎么突然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不速之客?看样子不像蒙古人,跟他说话,语言也不通。&br&开始,徐洪慈担心他们会不会把自己送回中国。当时有很多人都被送回去了。&br&凑巧的是,1972年的9月,蒙古刚刚颁布新的法律,其中内部法律规定:凡是越境的,未经审判,不能马上送回。他出逃的时机,正好这个法规已经颁布;再就是,一审时,徐洪慈的表达很到位,他越境到蒙古来没有物质上的诉求。这很重要。这让对方对他产生了同情。因为很多越境的人是盗窃犯、杀人犯,这些人他们当然是不会同情的,但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就不一样了。这是他未被遣送回去的一个重要原因。&br&但还存在一个间谍问题,要取得对方信任,就得有凭证。对方当时是非常防范间谍这类事情的,所以首要的是排除他是间谍的可能。&br&“你刚才说的,你过来是没有使命的,是不是如你所说,请提供证据。”&br&徐洪慈的记忆力很惊人,他说:“请你翻阅日的《人民日报》,上面有关于我的,对我批判的文章。我可以背一段给你听。”&br&&br&▲《人民日报》刊载的关于徐洪慈的文章。&br&▲《人民日报》刊载的关于徐洪慈的文章。&br&&br&他对批判自己的文章记忆尤其深,因为这是改变他命运的文章。法官当时就说:“如能找到报纸,我们的事情就好谈。”毫无疑问,他们找到了。这样,一种初步的信任找到了基础。&br&但是,徐洪慈的经历那么传奇,有些细节甚至是匪夷所思的。&br&“你说你能刻图章,你说你能写介绍信,你的字那么好?你给我试试看。”于是叫他当场动手刻一个。徐洪慈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地下党,由于经常刻传单,所以仿宋体写得很好。他当场露一手,法官没话说了。&br&&br&&br&三、必须把我父母的隐私告诉你吗?&br&&br&&br&徐洪慈在丽江重刑监狱期间,曾刻制笔画,组合成字,为自己准备了三张介绍信。正是这三张介绍信帮助他应付了一路的盘查。而他现场的表演更让蒙古法官大为惊叹。&br&获得信任后的徐洪慈却提出了令蒙方恼火的要求。&br&徐洪慈越狱的时候,本来打算去苏联,但是发现钱不够,所以先到了蒙古。但他始终还想去苏联。原因很简单,他觉得在苏联机会更多。一、他会俄语;二、他可以找他的老师。当年医学院那么多老师,全是俄文老师,至少有五六个老师对他印象特别好。毕竟他当时的成绩非常好,所以他要去找老师。而且,苏联的经济情况也比蒙古好。&br&这样,他反复地要求,法官巴依玛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终于发了火:“我们是个主权国家,我提醒你注意,我们蒙古不是你到苏联的一条路。”&br&“我们对你是很讲道义的,是吧?你怎么开口闭口还是到苏联?”&br&徐洪慈被他们这么一说,觉得自己确实有点过头:“蒙古是我的恩人啊,如果他们简单粗暴一点的话,立刻把我遣送回去了,毕竟是非法越境啊。”&br&徐洪慈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也很重情义。然后就很明白地向巴依玛法官表示:“我愿意留在蒙古。”&br&同意留在蒙古后,蒙古法院很快对徐洪慈的越境进行了审判。此间,法官巴依玛与徐洪慈有了进一步的交流,他向徐洪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救了你,你应该告诉我们一些我们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说,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你曾经长期在党内工作,曾经在华东局工作,按你所说,一直和华东局的高层领导有接触。你应该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一切。还有,听说监狱里大量饿死人。你在监狱待了这么长时间,而且,三年自然灾害,你也在监狱里,你应该告诉我们监狱里的真实情况。”&br&他认为徐洪慈掌握很多党内情况,而徐洪慈确实也了解很多情况。&br&但徐洪慈听了以后,很感慨:“尽管自己是个逃犯,尽管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内外是要有别的。”&br&从当时的立场,他觉得,中国出现了很多负面的甚至黑暗的现象,这是暂时的。如果以此博求自己的待遇,以此博取自己的好处的话,自己就是卑鄙的。所以他对巴依玛法官说:“好比我们两家是邻居,我们家出了事情,我投奔你这家邻居。你却说,我是可以帮助你的,不过,必须把你父母的隐私告诉我。你说这样的邻居有道义吗?”&br&巴依玛一听,觉得很难为情。他说:“是的,是的,是的。那就到此为止吧。”&br&&br&&br&四、“蒙古的监狱把我野化了”&br&&br&&br&在蒙苏边境的宗哈拉,人人都知道一个汉人的故事——苏武牧羊。两千多年前,苏武就曾在宗哈拉不远的贝加尔湖放牧。&br&如今,宗哈拉又来了位中国人——徐洪慈。他要为自己的非法越境,在宗哈拉的大森林里服刑一年。&br&蒙古监狱给了徐洪慈另一种体验。他说:“中国的监狱把我驯化了,蒙古的监狱把我野化了。”&br&据徐洪慈介绍,蒙古所有被流放的人都集中在宗哈拉。宗哈拉自然条件非常严酷,那是个大森林,在冬天,天天是零下四十摄氏度,西伯利亚大寒潮可以直接到达那里,横扫天地之间。&br&夏天则是另一种严酷,这里的三种昆虫会轮番而上。宗哈拉的蚊子,没有那种嗡嗡嗡的声音,天一黑,这种大蚊子一口咬住你,像抽水泵一样拼命地吸,当地人叫它“血泵”。到了早晨,天一亮,太阳一出来,牛虻就来了,它会把你当牛一样叮,牛和马的皮那么厚,牛虻照样能叮,所以所有的犯人最怕牛虻,叮下去就是一个大包,很毒的。除此以外,午睡的时候,还有一种小黑虫会钻进蚊帐。这样,在宗哈拉的夏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断受折磨,这些昆虫三班倒地折磨着这里的犯人。&br&然而,在徐洪慈看来,在宗哈拉的大森林中,繁重的体力劳动、丧失了母语的环境尽管严酷,但那是单纯的身体的劳作和生活上的艰辛,没有像李光荣那样不停地进行精神和肉体折磨的狱警,他甚至感受到了一些快乐。&br&在宗哈拉,还有一件很奇怪的事,很多犯人都是没脚趾的。后来才知道,原来当地人的脚趾都是喝酒喝掉的,蒙古人特别好酒,喝烈酒,很容易在暴饮以后暴醉。哪怕冬天,很多人就地倒下了,人冻不死,脚趾可付出了代价。&br&宗哈拉的犯人,从犯罪类别来说偷盗的多,基本没有政治犯,没有反革命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徐洪慈没有学会喝酒,却学会了打人。在那里,人和人关系很简单粗犷。一语不和,打人是常见的。&br&有两次打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br&第一次是和管教打架,管教叫巧灵。徐洪慈身高一米八,但是在蒙古大汉眼里,他是小个子。巧灵把他举起来,扔到地上,一拳就把徐洪慈右边两根肋骨打断了。徐洪慈说蒙古人的拳头簸斗一样大,像我们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样。&br&蒙古人很豪爽,朋友们和巧灵说:“你打得太过了,你把他肋骨打断了,他发高烧了。”一听这话,巧灵觉得很对不起徐洪慈。他丝毫没有自以为是一个管教,就端着架子。第二天就向徐洪慈道歉,拿了一袋马肉去看他,当时那里盛行吃马肉。“对不起!不过你是中国人的这个,好汉、硬汉!好,很佩服!”这是第一次打架。&br&第二次打架,是徐洪慈在监狱厨房里工作的时候。犯人的头头经常到这里多吃多占,徐洪慈不允许,就打了起来。徐洪慈拿一个冒着青烟的熨斗就上去了。对方人高马大,比巧灵还厉害,像个黑猩猩一样。徐洪慈居然拿着个熨斗烫上去,烫了个烙印。蒙古大汉打不过他就逃走了,也没有回头报复他。&br&徐洪慈觉得这个地方是粗犷的,道理也很简单,人和人之间有种最单纯简单的东西。和蒙古人相处,他一直有愉快的回忆。&br&&br&&br&五、“你跟我去后杭盖”&br&&br&&br&一年刑满后,徐洪慈已经能熟练地使用蒙古语。他不能想象,在异国他乡,一段爱情正向他走来。1974年,徐洪慈在首都乌兰巴托的医院遇见了一位叫奥永的姑娘。&br&奥永回忆:“我和徐洪慈是在乌兰巴托的一家医院认识的。那时候我是一名护士。有一天,徐洪慈来我们医院看眼睛,我们就这样认识了。”&br&当时,徐洪慈四十多岁,奥永二十一岁。年龄几乎相差了一代人,各方面差距也很大。然而,奥永说:“你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可怜他吗?他虽从监狱里出来,但他是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是个好人。我心里清楚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br&就这样简单,他们从相识,走到结合。&br&奥永总是记得徐洪慈说的话,他说:“奥永啊,我知道你是个孤儿,你不要怕我。我们可以在一起生活,你跟我去后杭盖,我们在那里生活。”&br&在蒙古腹地的后杭盖省,徐洪慈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徐洪慈给别人做事,干体力活,搬木头、石头。当时蒙古还没有什么机器,使用的是那种两个把儿的小推车,就这样,徐洪慈给人家做了八年的活儿。他一边干活,一边还做饭做家务。“三十多年,都是徐洪慈做饭。我从没做过饭。……那时候我们蒙古的妇女们说:什么活都是徐医生做,你就不能做做饭什么的吗?你多有福气啊!我跟徐洪慈说:要么我来做饭。他说:不用,不用,你就待在家里,把两个孩子看好就行。别的所有的事情都由我来做。”&br&&br&▲后杭盖省策策尔格勒市东部远眺,徐洪慈摄于1980年。&br&▲后杭盖省策策尔格勒市东部远眺,徐洪慈摄于1980年。&br&&br&徐洪慈在自己的家里心甘情愿地为妻儿们操持着整个家。然而,在他的心底,亡命天涯的悲凉是不是能填平?他真的要在异国他乡终老此生吗?&br&从逃出牢狱后,徐洪慈一直没有和家里人联系,他觉得自己还在危险中,如果和家里联系的话,自己的情况势必被政府掌握,这样他就有可能被引渡。他后来回忆说:这里与世隔绝,失去祖国,失去母语环境,我还能做什么?我的一切特长都不被认可,一切研究也就无从谈起,……四次越狱后,我已经耗尽了自己的一切力量坚持到底。现在我已四十一岁,人生的一大半已经过去,年轻时的理想和抱负全部破灭了。(《徐洪慈回忆录》未刊稿)&br&他仍然非常关心祖国,也很想知道国内的情况。在蒙古出狱以后,第一次拿了工资,他就动脑筋买半导体收音机来收听广播。总算买来一个,只要有空,他就不断地听国内的情况。国内形势的变化,他都是由此了解的,比如1972年至1976年的国内社会事件,比如“文革”的结束。&br&大概在1979年,通过收音机,他揣摩各种社论文章,闻到了一种别样的气息: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这个变化,却是他不敢想象的。他认为自己一辈子够“反动”的了:在反右时他“反动”的言论不说,在“文革”时候的作为不说,就单说越狱,在当时就是个死罪啊。而他不仅越狱,还越境,这是叛国投敌,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吗?&br&他想:“我这样的人简直十恶不赦,不可能会得到宽恕的。”&br&就这样,他觉得自己的回国念头只能是一个理想。想,又不敢想,就像我们想自由地跑到月球上去一样,觉得这不太可能。“我这样的人,不枪毙、不引渡我算好的了。”&br&但是很快,他意识到发生了重大变化,粉碎“四人帮”不仅是党内斗争的问题,还是整个国家转轨的开始。他渐渐闻风,右派都可能改正——这让他觉得有了希望,他觉得,自己所有的前提就是右派问题,这对他很重要。他盼望的,终于在1981年的年终成真。&br&&br&&br&六、平反像跷跷板一样翘着&br&&br&&br&1981年冬天,我收到母亲的信,她告诉我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为我的右派问题平反,并附上了手抄的改正书。&br&1982年春天,母亲又通知我,上海市公安局已对我的劳动教养问题平反。这又进了一步。但是久久期待的云南省丽江中级法院的平反书却迟迟不来。我相信这个问题阻力最大,很可能无法解决。(《徐洪慈回忆录》未刊稿)&br&云南那边,像跷跷板一样翘着。云南不同意。&br&这时候,他做了一个决策,决心克服恐惧心,试试给有关中央领导写信。他在华东局工作过,曾经有两个老领导,一个叫黄辛白,1981年已经担任国家教育部的副部长,还有一个就是乔石同志,已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了。早在50年代徐洪慈读大学以后,和这两位领导联系已经很少了,后来自己出了事就更无法联系。于是,他大着胆子写信,把自己的遭遇告诉这两位老领导。&br&两位老领导都得到了他的来信,而且两位都有反馈。信中说:“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属实,要查。也并不因为你是我的老部下,就偏信你的一面之词。第二,查出来如实,你就平反,你就是个大学生。”&br&两位领导无论口头还是书面都有过指示:“这事情要办!”但是,事情依然一波三折。&br&全国都在为右派平反,凭什么不给他平反?领导都发了话,但事情没那么容易,下面一直反弹,特别是云南省法院、丽江地区法院,他们说:“他错划右派不是我们的事情,是上海方面的事情,在我们这里,他犯下了不容原谅的错误,不能赦免的错误,就是越狱。”&br&对于丽江507重刑监狱监狱长李光荣来说,徐洪慈这个人是他所在监狱唯一越狱成功的人,他居然能从重刑犯监狱逃出去。现在得知他后来逃到蒙古去了,在李光荣看来,情况更加严重。叛国投敌、越狱,两罪并罚,不能平反。&br&这是罪不可赦的。&br&李光荣曾经捏造徐洪慈组织犯人集体越狱的材料,企图置徐洪慈于死地,徐洪慈是在接到别人的报信后才决定逃亡的。因此,1972年的越狱,对徐洪慈来说可谓是一场生死逃亡。&br&我于是继续向中央有关部门写信,要求丽江地委为我彻底平反。冤案在前,死亡逼迫在后。如果我不越狱、不自救,那么今天的平反书恐怕只能对着徐洪慈的墓碑朗读!(《徐洪慈回忆录》未刊稿)&br&徐洪慈继续写信,直到后来,中央领导有了明确的表态:徐洪慈这个事情,首先判断的就是前提何在。他是越狱的,他是越境的,但是谈任何事情要有前提,如果他不被错划成右派,他怎么会发生后面那么多事情呢?后来怎么发生的?因果,一切都有因果。所以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这是一个冤枉的事。既然冤狱被平反了,前提被推翻了,那么后面一切都不能成立。&br&这最后一句话为他定了性。&br&此后,为徐洪慈平反的指示,是直接从中央发指示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自上而下的。这是来自中央的力量,也是来自道义的力量。&br&这是一种迟来的公正,虽然迟来,但还是公正的。1982年6月,徐洪慈得到了彻底的平反。&br&&br&&br&七、难道是老天给我的征兆吗?&br&&br&&br&日的上午真的下了一场鹅毛大雪,千山万壑,白雪皑皑,“六月飞雪,天象示冤”,蒙古人奔走相诉,连称千古奇闻。我踟蹰在大街,如痴如呆——难道是老天给我的征兆吗?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奇冤,我的案情难道不是奇冤?四次越狱,万里亡命,沉沦异国,娶妻生子,也是闻所未闻啊!(《徐洪慈回忆录》未刊稿)&br&对徐洪慈来说,真正的冤狱平反了。六月飞雪,对他个人来说是一个彻底的拐点。这意味着,他可以回中国了。&br&1982年10月,中国驻蒙古大使馆致信徐洪慈:按照有关规定,你已获彻底平反,“我们恢复你的中国国籍,你要到乌兰巴托中国大使馆来领你的护照,领了护照以后,你回国探亲也可以,回国定居也可以”。接到信的徐洪慈欣喜若狂。&br&那是永生难忘的一刻。&br&然而,蒙古人也找他谈话。&br&这次露面的是蒙古国家安全局,大意是:“徐洪慈,我们对你不错吧。”&br&他说:“你们是我的恩人,在我面临死亡的边缘,你们救了我。”&br&“很好,有你这个认可,我们继续谈下去。你在这儿十年了,你对蒙古感觉怎么样?”&br&“很好。”他当然说好,因为蒙古对他很照顾。&br&“既然这样,”蒙古安全局的人说,“那么,现在你的祖国为你平反了,要你回去,你怎么看?”&br&“我很矛盾,我在这里成家,当然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祖国。”&br&“我建议你要慎重考虑这件事情,我们欢迎你加入蒙古籍。”&br&到这个时候,徐洪慈觉得非常奇怪:你们一直不让我加入蒙古籍,现在为何同意了?他曾经提出过这个想法,那是为了安全,假如加入了蒙古籍,他们就不能引渡他了。引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他怕被抓回去,他怕再见到李光荣。但是,当时蒙古对他的要求不置可否,一直拖着。现在却说,“欢迎你加入蒙古籍……”&br&徐洪慈听对方这么说,有点不大开心。他说:“我就直说了,我曾经多次流露过这个意思,你们不理我。现在我的祖国要我回去了,你又要我加入蒙古籍了,就是不想让我回去嘛。”&br&那个蒙古人说了一句很妙的话:“这是常理嘛,女人的魅力就在于她没有离婚。”&br&这句话说得很奥妙,简直不像蒙古人说的。他接着说:“这很常见啊,你吃香了,我们就看中你了。”&br&徐洪慈对他的回答就是:“祖国的魅力就在于永远令人难忘。”&br&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安全局的人就不和他多说了,他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中招报志愿入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