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上海人大多数对日本人对工作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态度啊?

在上海的日本人_尚文频道_新浪网
在上海的日本人
  因为有东京生活的经验,上海的高物价、快节奏、交通拥挤等国际大都市通病并没有让北泽v子有所抱怨。但上海的房价涨势还是让这个日本女孩有些看不懂。
  从长野到上海
  记者  金姬
  去菜场买菜,用上海话说“便宜一点”和用普通话讨价还价,得到的效果还不一样。
  长野-东京-上海
  闸北区延长路一栋6层楼的老式公房里,每天清晨5点多,五楼的一处窗户就会亮起灯,有时还会飘出炒菜的香味。日本女孩北泽v子在这座城市已经住了8年多,早上起来准备晚餐是常有的事。
  北泽v子的工作单位位于上海西面的青浦工业园区,上班时间是朝八晚五,因为住得远,她每天不得不6:40就出门。日本人占上海外籍人员的比例最大,达到了1/5,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居住在虹桥地区。北泽说:“在世界其他城市也有日本人聚集地,但唯独上海让日本人可以自成一派――这些日本人不用会说中文,也可以在上海过得很自在。”
  北泽v子和其他日本人不同,她来上海的初衷就是为了学习中文。18岁时,北泽从家乡长野考入东京的一所专科学校学习英语,当时的第二外语就是汉语。毕业后,北泽留在东京的丰田展厅工作,英语得到很大长进,但汉语一直停留在阅读水平,很难开口交流。在东京工作了6年后,有了一点积蓄的北泽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去中国!
  2003年8月,北泽v子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进入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攻读汉语言专业本科。“当时我是国际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和其他低龄同学会有代沟,所以跟老师相处更亲密一些。现在每逢过节,我会给老师发短信问候,他们也很开心:‘啊,原来你没忘记我!’还有一个退休的老师还把我当女儿来看。”北泽说,她在上海交的第一批朋友就是中国老师。
  因为有东京生活的经验,上海的高物价、快节奏、交通拥挤等国际大都市通病并没有让北泽v子有所抱怨。但上海的房价涨势还是让这个日本女孩有些看不懂。“我2003年来中国后就一直在五角场租房,那里离我上课的复旦很近。全配的老式公房,一室一厅的房子还算宽敞,月租是1400元。以后每隔一两年,房东就会提价一两百。我2010年搬走时是2000元。”
  2007年从复旦毕业后,北泽在一家专做挖掘机轴承的日资企业找到了总经理助理的工作。但是公司在青浦,她不得不每天清晨5:40就从家里出发,到虹口足球场搭公司的班车。晚上回到家也常常是七八点了。
  北泽是一个念旧的人,她已经习惯了杨浦区的生活――去菜场买菜,用上海话说“便宜一点”和用普通话讨价还价,得到的效果还不一样;她喜欢去复旦附近的书店买书,爱看鲁迅、张爱玲和钱钟书的书;更重要的是,她想和自己的中国朋友住得近一些。
  2010年世博会刚开始那会儿,上海房东对北泽说:“中介告诉我,我现在租给你的房子挂牌是元。看在那么多年的朋友份上,我这次就只提价300,你以后每月交房租2300元,怎么样?”在北泽看来,这个房租价格已经超出了她的预算。“我知道五角场的房价在我来上海后翻了一番,但我实在觉得难以承受。”就这样,北泽不得不搬到现在的住处,还是一室一厅全配,只不过面积要小一些,房租2000元。
  流连忘返
  对于很多生活在上海的中国人来说,保持北泽的这种生活方式并不轻松。但她很乐观:“搬到延长路的一大好处是,我离公司的班车司机住得很近。这样我可以比平时晚1小时出门,直接搭他的车去青浦就行了。”和很多中国租客不同,北泽看到邻居总会主动打招呼。“有时候如果出差,我会之前和邻居去说一下,拜托他们帮我留意一下。”北泽说,从她个人感受来说,上海人对老外都很不错,但是对外地人的态度就差一些。
  因为公司离家太远,每天17点的下班时间也往往形同虚设,她常早上起来准备晚餐。“我比较拿手的是咖喱饭,冬天可以一次烧一周的量,每晚拿出一部分热一下就行。”北泽说,周末的时候,她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打扫房间,体现了日本人爱干净的传统。不过,在中国那么多年的北泽也感叹道:“我现在回日本都有些受不了,那里太干净了。我觉得太干净反而让日本人免疫力差,容易生病。”
  还有一点让北泽受不了的是日本人的“论资排辈”。“如果在我家乡,每说一句话都要考虑长辈、前辈等其他人的感受,所以不敢提出自己真实的意见。在中国,至少在上海,我觉得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达自己,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
  北泽是那种不爱逛街购物的女孩,她喜欢和朋友约在地铁沿线的咖啡馆聊天,或者去襄阳公园散散步,有时也会去电影院选一部中国朋友推荐的电影看看。有时,北泽还要招待来自日本的亲朋好友,她的妹妹就是其中之一。北泽说,妹妹大学毕业后进入长野的图书馆工作,一两年就会来上海看姐姐。而在长野生活的妹妹,特别喜欢上海。这也许是长野更像乡村的缘故吧。
  问答(Q:新民周刊A:北泽v子)  
  Q:如果你现在马上要回国,会带上海的什么特产回去?
  A:栗子。日本的栗子太贵了,最便宜的也要人民币80元一斤。上海的栗子价廉物美,我父母特别喜欢吃。
  Q:你的家人对上海有何感受?
  A:父母2008年来过上海一次。家父感觉上海和30年前的日本很像。
  Q:如果有朋友来上海,你会推荐他们去哪里?
  A:首选是豫园,但最好是早上8:30的时候,那时还没有旅游团进入。还有就是背包客们的最爱――汾阳路上的上海工艺美术博览馆,那里的礼品很精致,价格也公道。
  Q:上海人和国外其他城市人比较,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A:优点是对外国人很好,生活很便利。缺点是不少人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日本人怎么看中国 曾经占据心理优势如今惶惑不安
来源:千龙网
  有人用“暖冬”来形容近来的中日关系,而日本人又恰恰喜欢将自己比作樱花。一旦冬去春来,樱花就会遍地盛开,如果遭遇“倒春寒”,就无法看到片片花海。两国关系如同变化的天气,对此最为敏感的是以樱花自居的日本百姓。
日本人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环球时报》记者在采访中感到,尽管有些日本人对中国的发展表示担忧,但大多数日本人都希望中日友好。他们提到的最多的词是“邻国”和“友好”。
  现实不断撞击着日本人
  由于中日两国“近在咫尺”,交往颇多。因此,日本人现在对中国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中日关系史的影响。
  《环球时报》记者是1986年到日本留学的,当时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还很少。记者所在的大学与台湾关系密切,而且右翼倾向十分明显,全校几十个教授中,几乎无人订阅《朝日新闻》(因其立场偏左)。阅读教授的“自我介绍”,真令初来乍到的中国留学生感到紧张:不是以“海军大将”作为人生志愿的,就是蒋介石的至亲好友,要不就是达赖的日本代表。那个称南京大屠杀是捏造出来的“东中野”也是这个大学法学部的教授。可是,在记者身着中山装,表情严肃地出席开学仪式之后,却有几位“老右”教授轮番请记者喝酒、吃饭。他们几乎都没去过中国,只有一些来自报刊的皮毛认识,在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生机勃勃之际,他们可能受到了震撼。请记者吃饭时,他们几乎一睌上都不停地问,并复印一些报道和照片向记者核实,因为记者当时已过“而立”之年,对国内的情况有些了解,于是就成了“业余政府发言人”兼观光代言人。见过一次,这些“老右”教授又约下次何时见,有的还留下话题,说好下次谈什么。这些教授后来都成了中国的常客,虽然并非人人符合“热爱中国”的标准,但至少具备了关注中国、客观务实的态度。有的人在校内特别开设了中国经济、中国企业改革等专题课程,有的退休后到中国大学或中专任教师。由此可见,中日民间特别是知识界通过相互了解,是可以消除一些误会的。
  其实,在上千年的交往中,日本对中国一直秉承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但近代50年的剧烈变化使日本人对中国从尊敬走向蔑视。1945年日本战败后,虽然从反省失败的角度对中国怀有歉意,但从心底里对中国只有歉疚,并无尊重。是朝鲜战争使日本人从根本上改变了鸦片战争以来对中国的看法,并且开始思考中国进步与强大的原因。原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金源曾详细记述了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日本战犯的心态变化。日本陆军第59师团长藤田茂等人被捕后一直很嚣张,拒不认罪。朝鲜战争开战仅两个月,志愿军就捷报频传,将美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藤田这些美军的手下败将如梦初醒。此后,中国人民仁至义尽的改造及关怀,更促使他们彻底改变了立场,成为终生为中日友好奔走的斗士。许多日本政界人士也正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强力推动对华关系的。1952年5月,宫腰喜助等3位日本政治家访问北京。此后,日本各界、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突破当时日本政府的禁令,纷纷到新中国访问,中日民间交往日益活跃。
  再往后,中日关系经历了建交、蜜月、纠纷等复杂的发展过程。最近几年,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又处在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这里既有日本自身“走入战后、建设正常国家”的转型的需要,也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消极和积极因素的影响。从消极面来看,中国目前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与日本战后五六十年代的情况类似,有些日本人觉得中国在走日本40年前的路,再加上“中国崩溃论”等负面宣传和日本近来保守主义的膨胀,过去那种蔑视中国的情绪又有所抬头。相比之下,中国发展的积极面对日本冲击更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呈现出一个经济长周期高速成长的现实轨迹,而且围绕2008年奥运会,中国会出现一个5年至8年的“沸点型”高成长期,日本就是通过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后的“沸点型”高成长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人的这种复杂心态可想而知。如果这个高成长期能够平稳度过,中日关系及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可能会有新的变化,日本民族趋强的性格并未改变,问题是要使他们真心佩服,还应全方位展开旨在相互理解的友好活动——这是中日关系走上健康之路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日本感受中国
  如今的日本,中国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日本人身上穿的,生活中用的很多都是中国制造,《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的中国报道几乎每天都有,而且它们的报道角度已经从经济转向了政治、外交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3月13日的《朝日新闻》在第9版刊登了一篇中国报道,题目是《中国河南省南阳,把青春献给足穴的高工资按摩师们》。这篇报道占了大半个版,并配上了彩色照片,以一所职业学校为例,反映了中国一些年轻人学习足底按摩的热情。
  一位曾经在中国留过学的日本某报政治部记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日本的中国报道,在上世纪80年代涉及面不广,但是注重强调友好。他曾经于1995年和1996年在中国工作过。这期间,他尽可能到中国各地采访,特别是像731部队遗址等留下过日军罪行的地方,他几乎都去过。可是,回到日本以后,特别是从1998年之后,他感到日本对华报道出现了变化,强硬报道开始出现,负面报道也比以前有所增多。最近几年,随着“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等问题的加剧,日本丑化中国的书籍也开始大批上市。但值得庆幸的是,日本的《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保持了比较冷静、中立的态度。这位日本记者说,过去日本人一直是站在高处看中国和中国人,总觉得中国不是日本的对手。但中国经济不断增长,而且还成了日本经济得以复兴的重要因素,这不能不让日本人对中国的感情变得十分复杂。可以说,日本人最近对中国的批判风潮和日本政府的对华强硬,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感到害怕。自古以来,日本从来没有和中国结盟过,而且,大多数日本人知道最多的还是日本领先于中国的近代史,所以,人们一直有着高高在上的自信。现在,中国突然赶上来,这让日本人感到惶惑、无奈和担心。他们不知道强大起来的中国会怎样对待“小而不弱”的日本。
  3月13日,记者在东京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位80岁的日本老人。他面对记者的提问先是充满警惕,确认记者确实没有恶意后,他才说他在5年前到中国的上海和苏州去旅游,当时感觉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是日本无法比拟的。对于温家宝总理即将访日,他说那当然是欢迎了,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日本还是要和中国保持友好的,因为中国是日本的邻国。此后,记者又采访了两名日本高中生。当问到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时,一名男生马上回答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是个很强的国家。另一名男生则说他什么都不知道。一位30岁的妇女在接受采访时说,她因为现在专心看孩子,无暇看电视,也不关心时事新闻,但对于中国总理来访,她表示欢迎。她说日本没有资源,只能和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特别是要和中国搞好关系。
  去年4月,日本内阁府公布的调查显示,对中国抱有好感的日本人为32.4%,而5年前同样的调查表明,对中国抱有好感的人高达70%以上。3年前,记者在电车上和朋友说汉语,遭到了一个日本老人的白眼,他在下车前瞪着记者,并用非常不友好的语调喊了一声“chinese”。当时记者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种现象过去从没出现过。10多年前,大多数日本人一听说记者是中国人,总有人问寒问暖,并送来一些小礼物,还经常可以遇到对华友好团体的老人向记者鞠躬道歉,说过去的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伤害。可是,最近这种现象几乎难以遇到了。说到历史问题,日本人大多面露尴尬,并尽可能绕过话题,不愿意多谈。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让日本人不得不承认,日本要想维持自身的经济发展,只能和中国建立良好关系。
  对于中国人,日本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日本人对来自北方、特别是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中国人比较热情,而对来自南方的中国人在态度上就不那么明显。日本有许多介绍、研究中国地方及少数民族的书籍,这次参与中日历史共同研究的日方的10位学者中,多半都写过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专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还有一个现象是,港台出身的中国人在日本并不吃香。此外,日本人对旅居欧美的中国人的看法又不相同。这些中国人到日本后说英语,大多数日本人觉得他们首先很优秀,其次,觉得他们对日本不是太友好,因为他们经常在西方推动与日本有关的历史问题和政治问题。
  对华态度与政治关系挂钩
  对于日本人对华态度的变化,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刘江永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近年来,对中日关系不满意的人在增加,对中国缺乏亲近感的人也在增加,其根本原因是日本政治和舆论的右倾化。日本民众感受中日关系的好与不好主要是政治关系,特别是两国领导人的关系,经济上的好与不好在民意测验中没什么反映。在民间,日本右翼并非主流,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对政界影响不小,且把持着重要的舆论阵地。在政界,日本国会议员中大约有1/7的人总是以各种形式组织在一起,美化侵略意识,给日本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向右转”。假如安倍内阁接受小泉内阁外交失败的教训,不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的政策底线,那么,随着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和两国人民的交流,必定能带动两国关系的改善,两国民间感情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假如只有中国政府热心推动友好关系,日本政府经不住右翼的压力,又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出现不和谐的言行,中日政治关系还可能出现反复,再经过一些日本媒体的炒作,很有可能还会出现日本民众对中国友好态度减弱的现象。(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乔生孙秀萍 本报记者 李虹)
·(03/16 02:37)·(03/15 01:29)·(03/14 21:40)·(03/14 12:36)·(03/14 10:30)·(03/14 09:52)·(08/30 11:48)·(05/01 11:11)·(05/01 07:54)·(04/18 00:57)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日本人对中日战争到底是什么态度?真让人火大!
&&&&& 今天看完NHK的一档节目后,更加不理解日本人到底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对待中日战争,以及在战争中死去的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一位日本老太拿着自己父亲的照片,多少年来苦苦寻找父亲战死的地点。看到照片上那个留着八字胡身着日本军装的&鬼子&,跟抗日片上的形象完全一样。我一时恨的牙痒痒,恨,恨之入骨的民族仇恨。&&&&& 老太历尽艰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父亲的阵亡地点,来到了中国。一经确定准确地点,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她已经趴在地上痛哭了起来,是啊,那种日思夜想痛彻心扉的怀念恐怕是谁都承受不住的。瞬间,同情超过了恨,我哭了。此时她只是一个女儿,一个从小失去父亲到年老才终于能祭奠一次父亲的可怜的女儿。&&&&& 但是转念一想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眼泪就立马收回去了。我为什么会为日本人哭,为手上沾满中国人鲜血的日本人的女儿哭?也许是不掺杂恨的人性的共通所致。战争中,日本人的罪行不用多说,那是每个中国人都刻苦铭心的痛和恨。想到《南京,南京》里的镜头,我擦了擦眼泪说了声&活该!&。&&&&& 越往下看越觉得不对劲,解说开始介绍战争中日军死伤多少。我不能不戴着饱含恨意的有色眼镜来看这档节目了。到底是什么目的?难道就是为了普及历史吗?如果真是这样,麻烦你也说一下中国方面的伤亡。似乎所有的内容都在引导日本观众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一样。先是那个无不为之动容的可怜的女儿,受害者。然后是&被夺去生命的军人&,被谁夺走了?真让人笑掉大牙啊。你们那些个受害者不出现在中国领土上会死吗?不会!没准还活的好好的悠哉悠哉的泡着温泉呢!&&&&& 节目的最后居然是以一个貌似引人深思的问题结尾,问题是&战争为何而起?&。有种贼喊捉贼的感觉。为何而起你们不知道吗?真后悔今天看了这档节目,牙全都笑掉了。&&&& 我承认日本的很多平民确实是无辜的受害者,就像刚才那个女儿。广岛、长崎的人战后不仅身体受到创伤,还会受到歧视,因为没有人愿意跟身体发生变异的人结婚,NHK之前也播过一个长崎还是广岛的老太孤独一生的纪实片。确实,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争,参战国的人民都是受害者。&&&& 但是无奈,日本电视台只肯以受害者的身份告诉日本人曾经发生的战争。难道只是为了警告日本人战争的残酷?要维护和平?如果是这样,你也播一下中国人的伤亡状况,更能说明战争的残酷。&&&&& 一直到今天并且不知道将持续到什么时候的诸如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问题很让我们火大,这无异于恩将仇报的行为。因为在战后赔偿上我们没有要求太多,即使这样却连一句诚恳的道歉都得不到。&&&&& 就算我们想放下那段仇恨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有人一直在往我们的伤口上撒盐。&&&&&&&&&&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那就唱歌吧
今天不播夜场?
少播一会儿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人工作态度真恐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