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后生,伴其后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贬谪 B.然其诗质而实绮&&&&&&&&&&&&&&& 质:质朴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悛:悔改,改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D.今将集而并录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3分)译: &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译: &&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浙江省苍南县三校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语文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参考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出世的教训来。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贬谪 B.然其诗质而实绮 质:质朴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悛:悔改,改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____A.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D.今将集而并录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3分)译:____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译: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贬谪 B.然其诗质而实绮 质:质朴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悛:悔改,改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____A.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D.今将集而并录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3分)译:____②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译:____”相似的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古之学者...”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②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⑦乐师百工⑧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⑨。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韩愈)注【解析】①庸:岂,哪。 ②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③出人:超出(一般)人。 ④ 惑矣:(真)糊涂啊!
⑤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⑥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⑦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称为巫医。⑧百工:泛指手工业者。⑨老聃(dān丹):即老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师道之不复
复:恢复。
B.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耻学于师
耻:羞耻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吾从而师之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彼竭我盈,故克之
彼童子之师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B.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是为了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C.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D. 文中以孔子的弟子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向孔子拜师求学为例,是为了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湖北省九年级12月联考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D中应是“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试题分析:D中二者都是“因此”;A:转折/承接;B:比/向;C:代词/助词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D中“以能者为师”说法不正确。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古之学者...”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②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⑦乐师百工⑧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⑨。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韩愈)注【解析】①庸:岂,哪。 ②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③出人:超出(一般)人。 ④ 惑矣:(真)糊涂啊!
⑤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⑥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⑦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称为巫医。⑧百工:泛指手工业者。⑨老聃(dān丹):即老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 师道之不复
复:恢复。
B.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耻学于师
耻:羞耻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A.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吾从而师之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彼竭我盈,故克之
彼童子之师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B.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是为了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C.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D. 文中以孔子的弟子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向孔子拜师求学为例,是为了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②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⑦乐师百工⑧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⑨。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韩愈)注【解析】①庸:岂,哪。 ②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③出人:超出(一般)人。 ④ 惑矣:(真)糊涂啊!
⑤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⑥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⑦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称为巫医。⑧百工:泛指手工业者。⑨老聃(dān丹):即老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 师道之不复
复:恢复。
B.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耻学于师
耻:羞耻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A.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吾从而师之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彼竭我盈,故克之
彼童子之师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B.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是为了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C.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D. 文中以孔子的弟子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向孔子拜师求学为例,是为了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相似的习题。终其一生,只爱一次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终其一生,只爱一次
《终其一生,只爱一次》是连载于小说吧的小说,作者是忆纸荒凉。
终其一生,只爱一次小说类型
终其一生,只爱一次内容简介
一场车祸,让他昏睡3年,醒来后,父母去世,爱人变心。 刚出院几天,就被人盯上,签约了一家有名的娱乐公司。 看着秦墨腹部青青紫紫的痕迹,苏雨轩妒忌的发狂,双眼都已通红。拿着刀,一刀一刀的在他身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他痛得差点不能呼吸,紧闭着双眼,却不肯发出一声。 “刻好了吗?”半天不见他有动作,气若游丝的问。 “。。。。。”震惊的看着自己沾着血的手,和刀子。这不是他的小墨了,小墨是连打针都会痛的满头是汗的,自己这样对他,却不见他发出过一丝痛呼。 “刻好了的话,就把我送医院去吧,我还不想死。”说完就彻底昏迷了过去。这不是苏雨轩,不是!以前不管是谁弄伤了他,苏雨轩都会先把伤害他的人教训一遍,然后在自责。 看着紧闭的抢救室的门,握紧了双拳,小墨,不管你怎么样,都是我的,我一个人的,今生今世绝不放手。 “小墨,我错了,你要怎么才肯原谅我?”心痛懊悔的看着秦墨,哀求着他不要离开自己。 “原谅你?”坏坏的勾起嘴角,轻蔑的看了一眼苏雨轩,接着道:“这个星期天,‘不夜天’门口,我要你当众跪下求我的原谅。通灵佛教网&||||||
利益寿终者教授·解脱幻境
《利益寿终者·解脱幻境》阿旺多杰造宝法称译妙音丛书编辑组润校敬礼三世如来自性诸吉祥正士足下祈大悲摄受!此中所说为利益及已死者善妙方便之理。诸正士语录中说:『有一生精进行善,而于伴诸贪嗔等猛力不善心死者,后世生于恶趣,亦有一生孜孜行恶,而临终于贤妙善心中死者,后世生于善趣。此因临终时之心力大故,令往昔所造随生善恶二趣之某业具足堪能。彼业之果即先出现;而此生所造诸业待将来某时遇缘会台者方出彼果。是故业未造而受或造已不受之二者皆非。』如昔有一屠猪者,临终时遇善知识,因往昔善业之力生于三十三天,名『无垢摩尼』,后过七日将生地狱。帝释问佛解脱恶趣之方便,佛为说(净治恶趣续),帝释作净治仪轨之当晚,彼即生于兜率天中,此一史事可作例证。是故于临终时,令其不生嗔怒等不善心,而生信等贤妙善心,乃利益临终有情方便之心要,当以彼方便为主。临终者应以自作为上,若谙熟(显教)修持者,可依止《临终智与依十一想经》(又名《临终智大乘经》汉文今佚)中所说之诸想,及(修心七义论)之『五力颇哇』并『卧修』(注1)等;若精擅密集瑜伽者,应配合收摄光明之所缘,即意识所观之教理或景象修『以死为道』(注2)等:若修『觉域』(注3)教授者,即按彼派临终修持而修;若以娴熟颇哇(迁识)教授者,则励力作识从顶门迁出所缘(注4)等。然对不知彼等扼要之普通大众而言,则由善知识及良伴策发其善念而利益之,其理如下:于临终时,彼极珍爱之财物,家属妻小及所憎恶之仇人等,凡能引生贪嗔者均不令其睹见,然而(毗奈耶)中说,彼临终者若欲见其喜爱之财物等,即应示之,故应知时宜(译者注:以不遂其愿,则反生烦恼故。)死后善事(如超荐佛事等)及造坟等处理后事之语不令其闻,不出嘈杂、哭泣及叹息等声音,务必令死者心神安泰。『卧法颇哇』者:因能引动不善分别(心念)之风经身中右脉流动故(注5),临终者威仪应作右胁卧(注6),以丝绵团等堵其右鼻,心想:『我佛大师即以如是卧姿示涅盘相,我应随学之。』若为猛利病痛所碍于改变身姿威仪等不能忍受者,若强改之,弊大于利。故知时宜极为重要。如力堪能,应陈设临终者所信奉之上师等像及诸供品。自己(修法者)应除劣等起心(注7)。对彼所缘境(临终者)殷重生起慈心与悲心,对上师三宝之能力及佛名号,陀罗尼咒之大功力等,朗朗生起胜解净信。如彼临终者,为猛利病痛所苦而对任何声音及移动皆无法忍受时,对其大声说法有无所遮(是否合适)?那应从彼之神态得知。又若正渴望痊愈者,对其说『死亡』(注8)之言语等是否合宜?亦应观察。若无此类所遮时,当以高壮之声,吐词清晰明了,缓缓作如是开示:『汝心不应胡思妄想!总念上师三宝,别想余诸上师皆融入汝所信奉之上师身中(注9),安住汝顶上。随我默诵,心勿散乱:具加持之上师本尊三宝,请汝等救护我解脱现、后,之怖畏与痛苦,请引导我至极乐妙刹!』次诵皈依偈,及迎请皈依境偈,若愿意且有暇,可献七支(注10)。复次请其救助,广者可诵《安慰赢弱诵》,略者可诵:『汝等无伪正救处,悲加持力大依怙。于此无依弱有情,作救助者时已至。解支幻相(注11)加持灭,具力善心(注12)加持生,幻相(注13)加持净,修法妙身(注14)加持得。』或诵彼临终者所信奉上师、本尊之启请文,及彼日常念诵之显密经续者,如是诵之甚善。复次以高昂声于其耳边诵宝髻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善名称等七如来(注15),不动佛、无量光佛、弥勒佛等之名三遍,及三十五佛之名。《朵哩都嘎底》、《岗嘎尼》、《尊胜佛母陀罗尼》,《无垢陀罗尼》、《莲华顶髻》等净治恶趣五大陀罗尼,以及《秘密舍利》,《十万菩提庄严》,《十二因缘》,《弥勒陀罗尼》,《能灭罪陀罗尼》、《十二面观音长陀罗尼》等。彼临终者若胜解胜乐金刚(注16)(无上部一本尊名)者,为诵《八句赞》;若胜解六臂怙主(即六臂麻哈嘎拉)者(注17),为诵《上师怙主二无别》等及《那摩布达耶》(注18)等文,策发其念。若有加持物(如舍利、大德上师之衣物等)可加其身。上述之诸陀罗尼可书之佩带于颈项,若有《随求佛母陀罗尼》亦可佩带。若已断气则作『物颇哇』,即于上述诸咒尾加上缀语:死者某某之一切罪障香丁咕噜耶娑哈(注19),将诵咒加持之水,土等物撤于其身。如此作对死者虽甚有益,然因死相力大故,生前虽熟练而临终时尚有少许错乱者为数甚多。若特作临终开示,应依班禅一切智所造之《中有启请文》内所说,昔于善行曾否积习者,于临终时四大消融之相及幻相如何现起之理而行,这便是对死者作中有开示的最善及最具效益之方便,也许此即其启请文之密意,后以清楚不合混之语句及能引发信心之方便逐一作如下开示:『汝死时已至,贪着现世已无济于事,而且损害与过患极大,故绝不应贪恋!』绝不应想『我死后此等亲属将如何?』亦不应怅怅然,想『此等工作尚未完成当如何?』若此等思虑猛力生起而不能遮时,可顺势发愿:『愿我至佛土后,能引导此等亲属且令未竟之妙业得以完成!』对平素不睦之亲友亦不应恼恨,倘若生起怨念须立即戒之!若不能遮,则想『我得能力(如成佛等)已,对其作清净如法之治罚而引导之(使其走上正路)。』佛说死时。最初所念善不善心,乃至未达想心不明之间,其心不退。(注20)若于贤妙善心中死者,昔日纯造恶业者亦能生于乐趣;若伴诸贪嗔等猛力不善心死者,昔一生行善者亦可能生于恶趣。是故汝于此时应生起有力善心,努力为之!若善心生起,如是即可全无困难生于乐趣。故不须因曾作多罪而生畏惧,然于罪堕亦不应生轻忽之心,善心虽生亦绝不应因此而骄举自满。因死苦短促故,对此绝不应畏惧胆怯。临近死时,因病等内外死缘而导致四大紊乱不调:眼作观见之末摩 (要窍一人体要害部位),耳作听闻之末摩,手作执放,与伸蜷之未摩等,如幻轮机枢之人体末摩有一百零一,彼等坏时如刀割锤击之苦,名为『断末摩』(译者注:即解支节,人体诸脉节正常死亡时为内风所断,横死时为兵器等所断)。此等情况出现时,绝不应想『我是大罪人,将生恶趣。』,当知诸造有力善而生大断末摩苦者有之,诸造有力不善而不生大断末摩苦者亦有之,故无任何决定。倘若生起猛力痛苦,亦绝不应沮丧及生起疑惑等心而错想『我所造之善为虚无或无益。』若想『我一人孤独无伴趋向陌生恐怖之险关应如何是好?』时,应念利我之大友伴上师三宝与我同在而仰赖之。忆念自身之上师本尊,想有如是之皈依处与我同在,何故畏惧死亡?因以后将可能遇上恶劣之死缘,故乘此番能念上师三宝之际,于此而死者当极为庆幸。应对死无畏无惧,如游子还乡,欢喜舒畅,作此定见。想『以前未能广学正法及思维修习等,而今当我转成妙身已便能完成未竟之妙行』励力发起希求心。昔频毗娑罗王临命终时,其子阿闍世王不予饮食,饥渴异常。时舍利佛至,王问何处有饮食?答『北方柳叶宫毗沙门王前有之』(注21)。王遂于彼处生乐欲心,即生为毗沙门之子名『牛王』。是故当汝欲求饮食、凉暖等时,即于极乐世界或兜率天(注22),空行刹土(注23)等处之五欲受用生希欲心。以此为例,心中胜劣随其所现,即以彼等为缘,忆念佛土之快乐与资具,生大希求心。无论贵贱,乃至死时未断气间,我贪不由自主而生起,其后由彼力故,想『我将亡』而乐得一身,以此为缘汝将转成中有。汝生如是之心时,即于彼等庄严悦意之佛土天人身生起爱乐,由是汝将生于彼处,故当励力为之!汝身诸大之功用开始衰败时,或出可怖之境象、音声等,由难忍之色声等相生起种种恐惧,或现美好之色声等相而生起贪着。当知此一切唯是幻相,都无实义,随所有相皆不执实,不应欢喜贪着,亦不应怖畏忿怒。汝若曾修上师本尊瑜伽,死时上师本尊空行等决定前来迎接,如是情况出现时,舍弃骄举心与疑惑分别,敬信皈依:『请迎我至空行刹土。』复次汝身松驰似沉入地下,故生起攀爬之欲,心中生起如蓝色阳焰波动之相现前时,应识为『此是地融入水之相。』修皈依取舍(自他相换之所缘),念『诸有情之恩皆未能酬报,现在往生于佛土得能力已,当引导无余有情至于佛位。』应作此认识,生起有力思维别修上师本尊无别,思自与一切情器为真实能所依曼茶罗(注24);未能如是则想诸相乃上师佛之变化,生起信心。如是位中,若不能认识心中所现为自显之幻相,虽善巧显密教且精进善业者,亦恐一时随错乱而转,若识为幻相,则大罪人亦能以一扼要解脱众多险怖,故应励力为之!&噶当父法》(注25)(噶当派一密籍名)云:『此地界融入之时,金刚萨埵众饰庄严,身如须弥,与众菩萨眷属当从东来。』此时若习气善妙者,识为天(本尊、佛)故生起欢喜;若习气恶劣者,生起怖畏而晕眩。故应向东方作意细观。若如是现,无有较汝更喜悦者。信赖启请,发起将心识迁转于彼(金刚萨埵)心间之希求心。其后汝之唾液、鼻水干枯,嘴唇上翘等,心中如烟囱忽忽冒烟,或如薄烟遍满之相生时,应识为『此是水融入火之相。』修上师本尊无别等如前。 此时宝生佛众饰庄严,与众菩萨眷属当从南来,彼时若识为天,则生起欢喜与信心;若不识则怖畏昏迷,为《噶当父法》中说。故应向南方作意细观,若如是现,生信敬等如前所说而作。其后诸造不善者,从上身开始依次收暖至心间而冷,其后从下往上转冷;诸造善业者,从下身开始如前变冷。此时身体色泽消失。红色火是闪烁如萤火虫之相于心中现起。应识为『此是火融入风之相』。修上师本尊无别等如前。此时无量光佛,身如须弥,偕眷属西来,如《噶当父法》中说。汝心境中决定现故,观于西方,若如是现生信敬等如前而作。以后开始呼吸短促,内摄粗重且出啸声等,心中如前似萤火虫之相现,此时应知,此生死等相一切皆由自心分别所幻现,-所谓生者死者,于胜义中,即死之名亦无,如是决定。此时,不空成就佛身如须弥与诸眷属北来,为《噶当父法》中说。故向北方作意细观,倘若彼相现前而不生怖畏识为天者,作敬信等如前。又《噶当父法》中说。彼等外相圆满后,当现本尊与空行迎接之相,若识彼为天则赐予悉地;若不识则生怖畏之苦。复见众多可畏明王,若习气劣者,则生害我想。将皈依处错乱认作仇敌;昔曾串习者则识为友伴与归依处,心生欢喜,彼等即对汝开示妙道。汝将此等一心专注,随其所现皆宽心舒怀忆念教授为要,请励力为之!其后呼吸将停止,心亦将转成单一无记之细心(注 26),此为显教所说,是故以下之解脱开示对一般大众而言意义不大;然诸修咒瑜伽有经验者,能将此等转为道故,可继续诵之。此后风之流动趋向微弱,出入息皆停灭,觉外所取相似较内能取识为远之粗分二相沉殁,心中如无风灯燃之相现,此是汝之诸粗分别心开始融入细心之相。彼时心中出现如虚空空明,无边无中之赤裸明智,此即所谓『心之世俗自性』。(注27)此时若有生圆经验者,应念以彼契合诸等教授。克珠杰所造《大生起次第》中说:『火界融入时,鼻根亦消融故,鼻孔之出入风断。其后风界融入之相,如灯燃之相现起,十种风各从本位趣入心间』。跋索杰(注28)所造《和合修法》中说:『粗风界融入时,如灯燃之相现起,自性分别心所御之粗风融入中脉时,外气即断。』其后汝心中现起如秋季澄明虚空中,月光遍满之白相,是分别心所乘之诸风融入细识『明』分之相。彼时三叉猛利火(注29)炽燃,由中脉内上行,融降顶上菩提心,引发俱生大乐。应以彼乐等至于空性义中。其后白相消散,出现空寂之红相。彼是汝之细心『明』融入『增』心已,『增』分现前之相。认识已如前修乐空和合。 其后红相消散,出现空寂之黑相。彼是『增』融入『近得』之相。认识已如前修乐空和合。其后离月,日、稠密黑暗三者,如秋季黎明虚空澄明之感觉现起,此即原始俱生心赤裸展现,谓之『母光明』。以修习力将彼心转为大乐之自性,复等持于空性中者,谓之『子光明』。彼二光明自性合一即所谓『母子光明会』。汝于如是和合中等持。此诸临终教授,于现在起亦应数数串习,及数数持念思惟『死时应如是修』,并向上师本尊猛力启请等,此三要每日不断而修习者,宗喀巴大师说:是『利益临终教授之王』。章嘉大师说以下之中有教授亦然。如前所说,当令临终者于死时忆念善业,然昔未曾串习及业障极重者,因恐惧及恶业之力,难以认识故,死后再为其作中有开示者甚善(注30)。此应为作全圆净治仪轨,不然者为防止死者中有被引向恶趣,而抛朵玛驱逐违缘障碍,令其怨仇远离,及烧瞰食空行护摩,抛掷加咒之砂及芥子等令远离之。总之,于已死数日者应先勾召其识然后才作开示。故先诵三次谛力文:『敬礼佛谛力,法谛力,僧谛力、诸密咒明咒谛力,别缘起无伪谛力,法性不变谛力。以此谛力,死者某某之识上至有顶下至十八地狱(译者注:十八地狱指八热,八寒、孤独及近边共十八),地下地面天上,随住何处,一刹那间回转于此。』胜解已召至其识后,供养三宝已,缓缓作如下开示。注意不可似经忏般从速而诵,亦不可不顾他人是否理解,断句应明了,且通俗易懂,能使亡者引发信心。『嗟!死者某某!听之!汝已舍寿行(不相应行之一)(注31),前身已舍后身未得之现在者即为中有。从何而知?与生前不同,现有种种恐惧及征兆故,此等是汝已处中有之相,望汝识之!汝属已取中有身,然不必为此忧愁苦恼。我将佛经中对汝有益之教授告汝,请听之!为利益汝,已向三宝呼援,故汝不论见否,皈依处上师三宝决定安住汝顶上。彼等之悲心与加持不可思议。力量极大,咒与三摩地力亦大,为利益汝行善回向发愿之力亦大,离戏论法界不立一法而一切法皆立之加持亦大,缘起之法性亦不可思议,及佛之事业与有情界无别之理(佛之事业纯为利益有情故),以彼等之力令汝异熟果不生,以俱有缘之力修道之友伴为汝转之,汝中有将生恶趣者亦能转趋善趣故,不须急躁!汝现在之形状与将来受生之形状相同。』中有与生有为同业所引故,彼中有应具后生之形。《俱舍》云:『如当本有形。』此义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曾作决断:『有误解此说是前生身形,又有见说是后生身形故,说三日半为前生形,次三日半为后生形。此说全无清净依据,唯增益执。别(原文较略,今将广论原文引出。)那若六法诸传承祖师及琼波瑜伽师(香巴噶举祖师)等大成就者曾数见中有有情故,说中有半生现前生形,半生现后生形。《药师经仪轨》中所说与此相同,且引果嘎里嘎(人名)与目犍连母故事等所说之某些地狱有情仍具前生之形及习气等为依据。(译者按:宗大师驳斥者许中有半生为前形,半生为后形是中有之普遍情形,某些特例应除外,故上述二说并不相违,智者以慧观察自可分辨。)『是故汝身若具天形者生天,具人形者生人,是傍生形者生傍生,余皆依此类推。现在汝若有生乐趣之诸征固善,倘若出现生恶趣之兆亦无须惧怕。汝中有有情如水中船,以前说之方便极易转恶兆故,任现何相皆不忙乱,自心保持安泰,忆念教授为要! 若对前生之亲眷,友伴,受用等生贪嗔,对谁亦无益处,若如是作即不能解脱阎罗及恶趣之怖畏。忆念汝以前曾串习之善行与修持,向观于顶上之上师本尊启请,诸相皆决断为上师之变化,若如是作使得生佛土或乐趣之妙身,应努力为之!』虽作如是教授开示,然恐亡者因恶业力难以体认者,复如下诵:『嗟!死者某某,汝听之!汝中有身非是骨肉之躯,乃极细澄净之大种所成之意生身自性。同类中有可互见,及见将受生之生处。与自不同类之中有不能见。具有离十一过之天眼通者可见汝,生得之天眼不能见。南洲之中有唯见南洲之中有,及人之中有唯见人之中有等,余皆类推。汝眼犹如天眼,虽无显示种种变化之神通,然具足佛亦不能灭之业生神通:与『意捷』(日天之马)之神通相似,刹那即至所思之处。此一切是汝已处中有之相,望体认之!汝受生之前,若忆念前之教授即可往趋佛土;如未能如是,应发清净愿,尽力取妙身为要。。嗟!汝听之!汝虽可能受生为根不具足(有生理缺陷)者,然现在六根一切具足。除母眙与金刚座(佛成道所住之座)外,山、土、石等皆不能碍,汝可自由穿行,虽无眼耳等浮尘根,然具足见色闻声之有色根故,无不具根之过。如岩石中所生虫以心识活命,汝现在唯以嗅香令根满足而活命(无福者食劣香,有福者食妙香)。此皆是汝已漂泊于中有之相,请体认之!于彼等相不应贪着,亦不应厌恶,一切置之不理,启请上师,忆念上师说教授为要!现在汝心紧张浮躁不安。无粗身故,与往昔不同,居处不定,姿态不定,极其放逸;心识时而恍惚,时而纷乱,时而激动此皆是汝中有意生身漂泊之相,请体认之!汝以见自尸体等为缘,心想:『噫!我已死去,今后当如何是好?』心如悬案而发栗。故想『我得一身岂不是好?』,便有求生之念。』他论中有谓于自尸身可趋入九次,而因尸身腐烂,僵硬等缺乏趋入之方便。然总的说来,彼中有虽见旧身,然与彼身心能所依之缘已为业力断故,欲入彼旧身之心不生,是故不趋入旧身,此义为《本地分》中说(译者按:原文为“彼于尔时,先我爱类不复现行,识已往故。”)。然例外情况亦说有趋入者。若得受生之缘,中有寿量为一七日等长短不定。若未得者,乃至受生之间,每七日一小死,然于四十九日内决定得生缘,是《本地分》之意。他论中亦说有较彼时间更长者,如通常住胎时间为九至十月,然古时老子住胎六十年(汉地传说为七十二年),故某些特例不定也。或有云七日者应各别计,如天中有为天之七日等,此非也,皆应以人之时日为准。此后决定获生缘故,汝不应为时或生起求身之欲所忙乱与急躁,应希求佛土之身为上。时虽至而汝受生不定故,令心安泰,念上师三宝不离自身,亦念上说诸教授为要!嗟!死者某某汝听之!今为汝说中有相兆之差别:汝所趣之处若通现白光相者,将生天道或非天道;若现黑光相者,将生地狱道;若现红光相者,将生饿鬼道;若现黄光相者将生人道或傍生道。』甲瓦扬贡巴云:,求生处故,若生天者现白光;若生非天者现红光;若生人者现蓝光:若生饿鬼者现黄光;若生傍生者现绿光;若生地狱者现烟色光。摄受何种光明即执取其相应之生处。』他论中余皆相同,唯人与饿鬼之相互换而说。此时任现何相,皆观想彼即上师本尊,此为甚深扼要,励力修之!时或想彼上师本尊有相无性犹如幻化;时或观上师本尊与自身从四周向内依次消散,于空性无执中等住;又修本尊,修光明空轮番而作;时或胜解虚空所遍满之处即离战论之空性遍满,空性遍满之处即自心遍满,于彼之中空寂而住;数数发起求生佛土之希欲与妙愿。若生乐趣者,因善业力故神清智明:若生恶趣者,其心则极暗钝不明。地狱中有其色如焦杌木或黑晦光或阴暗夜;饿鬼中有其色如水;傍生中有其色如烟;欲界天人中有其色如金;色界天中有其色鲜白。人鬼畜三,各如自行之相若现,即生于彼。(亦即人之中有平行,鬼之中有跳跃而行或后退而行,傍生中有如其自行。又三恶趣中有眼目视下倒掷而行)。此等种种之相现时,不作欢喜贪恋,忆念教授为要!『可怖三渊者』,于汝前方,将有三深渊断汝去路,大深渊红漫漫,白茫茫、黑沉沉,深不可测,深渊红漫漫、白茫茫、黑沉沉,深不可测,异常可畏,而汝将堕落其中。彼等事实上非真实深渊,依次为汝贪烦恼分,痴烦恼分及嗔烦恼分之变相,唯是中有之幻相,请体认之,忆念诸教授为要!『上师三宝加被,令我某某不入恶趣』而作启请,万勿忘失!又『可畏四声』者,汝所至之处,现如断岩坍塌土雨压顶之相及山崩地陷之声;现如沉入大海漩涡之相与大海搅动之喧啸(海啸)声;现如森林失火、劫火之相与令人耳破心惊之燃烧爆裂声:现如劫风动摇相及令人心惊胆战之声,感自身闷闭于暴风之中,被挟着吹走。此等相将现并生起种种怖畏痛苦,此等皆因汝生前未摄诸根风与分别,流于庸常,现在因地风颠倒,水风颠倒、火风颠倒,风风颠倒之力,心中如是而现。事实上全无所有,故不须怖畏,观如生前梦境,仰赖上师三宝,任现何相皆不顾不理,安然不动为要!又『三怖畏相』者,现起地狱、饿鬼、旁生三者之相,或难可瞻视可畏之阎罗鬼卒,身如须弥,挥舞种种器杖作杀戮状,彼等口呼打、杀、捉、绑等,喧染嚣嚣之声竟相传来,令人胆战。以彼等为缘,汝心生起极大忧苦怖畏。此等亦唯汝漂泊于中有之幻相,请体认之!汝应大声哀呼自所信仰之上师本尊护法之名:『我于中有中如是漂泊故,请大悲不弃送我至清净刹界!』可畏四声、可怖三渊,阎罗加害等怖畏之相现前时,若是出家者,忆念自己之学处及装束(戒律与三衣等),维持自心原状,亲友唤之亦不趣彼处。野兽及食肉罗刹等追逐时,若念自学处及装束者,即可息灭怖畏,解脱阎罗之加害。若是密咒行人,应忆念自之上师本尊及彼所赐之密与诸咒,即能不生怖畏,解脱阎罗加害。恐有非人鬼魔假冒本尊作倒授记故,可观想融入智慧尊而作启请,如是则中断亦转成悉地,故应励力为之!『六决定相』者:(1)身相一汝身往昔于山石等有碍,如今却能无碍穿行。昔往他处须用力方能至,现在略思即能到达。前身溺水须用力方得出,现在此等情形皆不发生。(2)语相一昔与本地人,家人,邻居,亲友等可共谈话,如今向彼等说话皆无答语,对诸亲友言我在此不须如此(哭泣等),而彼概无所闻。(3)意相一往昔眼见外日月星三,而今不见。此因无内日月红白菩提心,及无血肉粗身故使然。(4)如前所说,此细身具将生趣道之容貌、诸根具足、所至之处皆无身影。(5)往昔举足时有足印,如今没有。(6)昔无能知隐秘事之神通,而今具有漏微细神通。前四出于至尊章嘉游戏金刚之《胜乐南门仪轨》,后二出于至尊嘉木祥宝无畏王之《中有开示》。由见此等即想『我已死』而生难忍痛苦。然虽苦无益,望宽心镇静,忆念上师与教授为要!又『六不定相』者:(1)处不定一汝不能定居一地,须臾转变,能至以前熟悉或不熟悉之种种悦不悦意之处,现苦乐不定相。 (2)所依不定一向塔、寺院、树木及井等寻求保护。(3)威仪不定一行,住、坐、卧等忽尔不定。 (4)饮食不定一虽有六道众生之种种饮食,然他不回向即不得食。 《授记死殁经》云:『譬如为至他方亲友回向饮食,而彼于梦中亦不现:为死者回向衣食等,彼亦无法受用。』意指如一般世俗作法回施者无益,然若具善巧方便,则有利益。如从水施法与烟供法之受供主宾内皆提及中有,即可了知。而且对生者作死想而回向之,彼亦有满足者,如《至尊密勒日巴传》中所说:『以缘起力大不可思议故。』(5)伴侣不定一与以前相识或不相识之种种众生结伴,彼等对汝刹那示作种种利害状。(6)心境不定一须臾间自身转成种种相,三门之相不定,思绪万千。以上为至尊游戏金刚所说。至尊宝无畏王则以『受不定』,代替第六。此等纯属汝中有时所有之假相,决断已,于熟不熟知及亲仇之相皆不顾不理,舍弃顾处苦乐之分别,忆念上师及教授为要!呼上师本尊护法之名,并作启请:『我今漂泊于中有,请援助!请大悲不弃!』于诸妙欲及快乐之相不贪不恋,用作供养上师三宝。此中有位中,本尊与护法前来迎接,鬼魔之迎接亦有,故应各各认识。若未能确定,则一切形相决断为上师本尊之身,一切声音决断为上师尊之语,一切忆念分别决断为上师本尊之意,以大敬信受三摩地四灌顶,发愿『我名某某请送我至空行刹土!』汝以微细神通略知前后世因果,并为极大沮丧及追悔所热恼(造恶业故)。『俱生神』计汝善业掷小白石,『俱生鬼』则计汝恶业掷小黑石,此时汝不应恐惧胆怯,不应妄语说『我未曾造如是罪业。』可畏阎罗及狱卒众,眼如火炽,颦眉忿恨,身驱庞大,持种种威猛器杖,围绕汝身,投掷器杖,大声嚎叫,作打、杀等极大喧哗之声。此时汝若不识其为幻相,瞻视各方求救而未获,尤生失望与热恼。有时现众多女人,或美或丑、或含笑引诱、或谄媚感人;此一切皆汝中有位之相:望确认之。彼一切相者,如梦境,唯是内心幻相,外境决非实有。勿执以为实,勿受其骗!汝乃意生身自性故,外边有质碍之刀棍等虽真作砍击亦不能伤,犹如幻化,放松耽恋,视为游戏。怖畏是相似怖畏,故不须畏惧;爱是相似亲爱,故不应贪恋。彼等变幻相若欺诳汝,汝即将彼等女人作为手印母(注32)供养上师本尊。总之自性谛实有之法虽如微尘之少分亦无,空性于空性不得便。无相依于无相不得便也!(编者按:依文义推测即是指无有一法具纤毫实性,就是空性本身亦是空,无相本身亦非一种相,绝无例外方便。)虽然如此,汝若临时突现种种苦相者,此乃汝之恶业故,不能责怪它人。应以大敬信向三宝请求救护,请求悲心不弃,以此汝将得救。嗟!汝现在不应散乱,忆念教授为要!认识本来面目!上升下堕之界限从此分明也。于此重要时分,心若散乱将无脱离痛苦泥淖之日。我现在正利益汝,汝若流于散乱,则生中有幻想;若在散乱则上师三宝之悲绳中断而趋无解脱之所,慎之慎之!』『若曾受灌顶者,忆念上师且将自受灌顶时之密名告彼阎罗(彼即退去)。嗟!汝复听之!汝现在于瞬息之相稍起执着之贪嗔,即被猛力引向苦乐之所,犹如放炮,故无论现何相皆绝不因执着而忙乱。见亲友等忧伤哭泣,即生增上喜及增上贪,对一切不为自己忧伤者起嗔心及现不喜之相,甫起此念即想此等全无意义,而将此念完全转变。 汝相续中现起生善趣之相时,若汝后人为利汝而作掺杂罪业之不净供施等,汝以通力知已恐生嗔心与不净相,以此为缘将生地狱,是故后人任作何业,汝心皆不应动,修慈心为要!又汝若贪着财产,知此等为他人所自在而受用者,即生贪财且嗔后人之心,以此为缘,生乐趣因转成生地狱或饿鬼之因。是故贪着遗产于汝绝无益处,舍弃悭吝与贪着,供养上师三宝而彻底改变之,舍弃失望!》又为利汝而作仪轨与法事等,然若仪轨与修法有误,或主法者因昏沉掉举而散乱,或三昧耶律仪轨不清净,或忘失所缘放逸等者,此一切汝以微细神通见已,心想『呜呼!此等欺我也!』生起极大忧愁与不喜,不生净相敬信,反生邪见与不信,以此为缘将生恶趣。是故不管法事如何不清净,不净相如何现起,应思佛语岂有不净?自面有垢方现于镜,此等之身为僧伽自性,语为正法自性,意为佛陀自性而求皈依之清净心至诚发起。如是汝之后人所作善业能利益汝。此修净相于任何时中均极重要,应忆持不忘!又汝后人亲友等作与罪相染之善,及诸贤妙上师、伴侣作清净仪轨等,汝见已若略生欢喜心,以此为缘堕恶趣者亦转生乐趣,故应牢记不忘!』虽作如是开示,然恐昔无串习之辈未能体认而迷乱寻求胎门故,彼时遮闭胎门之教授极为重要。如是应诵:『嗟!汝复听之!忆念前诸教授未果,则不能至净土,复对中有身及举止动作生起厌恶,想『现在何身现前即求之』,有饥不择食之感。因业力故将生该处之相兆现起,彼亦如前所说六道之光无遮而现时,自与光二者修为上师本尊等如前而作,又若眼视下头顶向下而行之相现者,乃生恶趣之前兆;若眼视上头顶向上而行之相现者,乃生天之前兆;若平行者,则为生人之前兆。现在汝相续中若现妙相不应骄慢,若现劣相心亦勿乱。仰赖上师三宝,自亦修为上师本尊。汝中有有情易转变故,若体认前诸教授如此即可。若念而未果即以希求心为主,作何希求彼即成就,犹如马口衔勒,汝生前若曾值遇贤妙上师,身语意所依(即佛像,佛经、佛塔等),诸僧伽众等,或曾听受灌顶教授、传经、或曾作善业念诵等,随其所有忆念之,发愿完成未竟之妙业。此极重要,勿忘失,勿散乱,上升下堕之界限,此次即见分晓。顷刻流于懈怠即长时领受痛苦,刹那发起希求即长时领受快乐。汝相续中任现何相即以彼为缘忆念佛刹之身,受用,眷属、处所及法圆满等,欲生佛刹中受用彼等之希求心猛力生起。倘若不能趋向净土,则将于轮回中受生,即应观察将生各趣之前兆。若于地狱,傍生、饿鬼、人、欲色天中受生者(注33),于彼生处见有与自同类有情,对其生起欢喜而欲趋赴,以此为缘中有即灭而生于其中;暖湿生者求香而趣;化生者求房舍而趣,以此为缘生于其中。此亦若生热地狱者因求热,生寒地狱者因求凉而往,以此为缘中有遂灭而生于其中。屠羊、宰鸡或贩猪等非律仪者,于其生处见羊、鸡等,彼由先前所习而喜乐驰趣,因(羊等)隐没故,未能如欲而心乱恼怒,以此为缘遂生恶趣。卵生与胎生相同,若生彼等中,于彼生处见有与自同类有情,为欲看彼及戏笑等,遂愿往趣,以此为缘即生其中。是故欲先所习有漏之境与自所欲之境相合,然未能如欲而心动者,纯系真实贪爱或贪爱衍生,汝心中此心甫生当即视如仇敌而弃之,想『此恶心将坏我中有受生之大事』。又若于卵生或胎生中受生者,汝所见之景象为人或傍生作两性交合相,此时应想父母为真实上师本尊父母双尊(注34),以大敬信顶礼,献意变供养,作求法启请。以此不能遮止将人生处时,应胜解父母为本尊父母双尊,如前献供,启请赐我悉地。以此仍未遮止,由庸常贪嗔分别为缘将入生处时,应想『噫!如我恶业有情。以前未能解脱轮回而流转于生死中,此皆因如是贪嗔所致。现在如仍随贪嗔分别转者,则漂荡于无边轮回且长久沉没于苦海之中。』应对贪嗔分别生起怖畏与厌恶。以此仍未能遮止时,应思父母二者或风雨巨响等相事实上无而相似见有。譬如阳焰实无水之自性,而相似见有,故无可贪着,无可嗔恚。自己以前无实而执实故,乃至现在漂荡于轮回之中,现在若不识此本性,则将决定陷入种种痛苦丛中。如是修习为要。如是相续最初决断时,我执消散,胎门遮止。虽如是作而谛实执未坏(注35),入生处之门未遮现在将入时,应修光明空,于彼之中心不造作,于原状中宽坦而住。乃至胎门未遮之间应数数而修,复次应如是提念:『噫!我从无数劫以来乃至现在之间,所具轮回之身无数,此甚可厌。往昔与我相同之众多有情已成佛,此世间中虽有无数佛降临,而我仍未解脱,殊可怪之!若细观察此轮回事,真令人发呕,极可怖畏,现在正好作遁逃之方便。我现在应至西方极乐世界,于无量光佛前莲花中化生,利益有情。』生起猛力希求之心趣赴彼刹;或生起希求趣赴自己特别钦慕之净土。如现喜佛刹(东方不动佛土),空行净土、香巴拉净土等。(注35)汝欲求暖时,即欲求净土中之火晶及智火光:若欲求凉时,即欲求净土中之水晶光及八功德水;以此类推,欲香时,即求净土中令身心满足之香:欲饮食时,即求净土中之饮食;欲酒肉时,即求空行刹土中所设之供轮;欲求有情类,尤其欲求嬉戏伴时,即求空行刹土中男女天人及鸟禽等。又因黑暗、狂风、噪音、冰雹、暴雨、大雪等驱使故,生起欲逃遁之心。汝将惊骇万分,欲求藏匿之所,故藏于美宅、岩穴、地洞、森林、莲苞之内,想『我从此不可外出。』因极贪彼处故将受下劣身,领受种种无解脱之痛苦。自己诸亲友来临,现似悲悯欢喜呼唤之相,及同类之相现时,应即决断此等相事实上绝非真实,唯错乱幻想,自当安住于平等舍。』然因善业串习力弱,不善业串习力强故,以罪障力,于前诸开示及所缘中未受益者甚众。因此对以上述所缘不能遮止胎门之辈者,复开示选择胎门之教授。『嗟!汝复听之!所作尔许开示汝或善知或不知,若知者唯此即可,倘若不知便不能遮止胎门。欲人生处或不自主逼入生处时,汝应以业报神通观察妙劣生处择而入之者甚为重要。如前所说入诸下劣生处之前兆或景象出现时,应不入彼等处而回转;虽幸福圆满而正法不宏扬之处亦不应入。』余论中说:『若生东胜身洲者,见有雌雄鹅庄严之海,若趣赴彼处,虽幸福圆满,而法不宏扬,不应入之;若生南瞻部洲者,见有悦意美宅,倘欲入者,即可入之;若生西牛货洲者,见有雌雄马庄严之海,彼处虽有受用,然法不宏扬,亦不应趣彼而转回;若生北俱卢洲者,见有牛庄严之海或树木庄严之海,彼处虽长寿有福,然法不宏扬,不应入之:若生非天者,见悦意森林或旋火轮,无论如何不应趣入而转回;若生天者,见有悦意妙宝宫殿,入彼亦可,即趣入之;若生傍生者,见深长岩穴,地洞及烟雾,不应入主:若生饿鬼者,则见旷野荒原,深谷山沟或稀疏树林,不应入之;若生地狱者,则见黑暗洲渚、黑房、红房,黑沟濠或黑路之相,若趣赴彼处,则入地狱无出离之日,不应入之。』《念住经》中所说与此等相同。欲从彼等处回转,然为阎罗鬼卒捉持牵引,驱逼等不得自在时,应对彼等修慈悲心及忆无我见,自持马头金刚等本尊我慢作驱魔等所缘,乃致阎罗鬼卒未离,励力行之。 何处清净法教宏扬,即入于彼处。择处时,因业力故,妙善生处可见为劣处,劣生处亦可见为妙处。恐有误故,此时牢记教授之要点极为重要。如是应思妙生处之相出现时不贪,劣生处之相出现时不嗔,妙劣取舍及喜恶之分别舍弃,于广大平等舍中宽坦而住,即为甚深扼要,如是应行。发愿生于所欲之处极为重要。故应发愿启请:『我为利益一切有情故,愿生为具正信之王、大臣及得成就者之子,或生为法脉无垢种性,非穷太富具正信父母之子。能利益一切有情之有福身应取之,请上师本尊慈悲眷顾!』受生之时已至,于父母精血二者见为男女交合相,此时若将生为男者,于男生嗔,生欲远离之心,而生欲与女交合之贪欲,现欲抱之相;若将生为女者,嗔女欲离,贪男生欲抱之相,拥抱无间,男女二者不现,唯见男根女根,于彼未能如欲而发嗔恚,现为昏迷之状,以此为缘将受生矣。无上师教授之辈,即以如是之相堕轮回海,恒常为众苦所逼,故于业圆满成熟之前听我此言,如前所说之贪嗔生起时,即如是修。自念:『于此等景象恒常生起贪嗔,并因如是贪嗔之力,无始以来漂荡于轮回之中,绝无解脱之时,现在若仍随贪嗔之心转,则大难临头,决定不免。故决不应招此贪嗔大魔。』应思万有诸法,胜义谛中决定无有,如幻如梦;于如是者岂能贪,岂能嗔,一切纯系假相,决断已。励力发起妙愿:『愿我现在获得具正法之人身,学显密道,利益一切有情。』观父母为真实本尊双尊,如前敬礼、献供、后从父顶或口而入。虽作如是所缘开示,然除某些具善妙习气者外,余因下劣习气之痼疾,难以体认,任如何作亦不能遮止。贪嗔,此为下下根或有罪障者,如傍生中有等,应以皈依教授作遮退方便:『彼复听之!妙劣生处之相任如何现,此等皆是不实空幻之相。『汝等知我苦乐与上升下堕』呼上师三宝之名而作皈依。头向上而行,如入妙宝宫殿与越量宫。』此中有某些文句于上下文中虽有重复,然所向(作用)各各不同故,及数数开示其重要性者甚善,请勿作删改。此开示法乃较广之一种,是说开示之基础心要。若欲较此摄略者,可将此中要义及精华集出。有关中有之建立,诸大论中所说与诸成就祖师所说,某些地方相同某些不同。因业力有种种故,中有之举止与景象无量无边,,不应随执一种而擅破另一种。或曰中有受业力左右故,于所欲处不能来去,虽为之说法然不能听闻。《普明大疏》中说:『如《对法)云:中有可见前生亲友等梦境,故梦境趋入仪轨(修法)亦不相违。』然此等者是对不谙殊胜方便善巧者而说,若谙知则中有能来听法,且置不论。显密教中亦俱说有入前尸而复活者。余论云:中有具有漏通故,自之所说彼能闻见;如将生为聋、瞎,呆,蠢,因此时根具足故,能懂所说;为惊恐等恒长逼迫故,心思解脱而不散乱,故能听受自之所说;识无骨肉等粗身故,虽住远处,欲至何地,皆能往趣,容易调御;因业力故,念力为生前之九倍,以其明了故。知修一切所学,具足五种殊胜差别。作超荐仪轨有大利益之因相亦在于此。于七四十九日间励力作中有开示及善业等甚要,且因一种开示不能解脱恶趣,而另一种也许能故,开示种类不应单一,有多作之必要亦在于此。宗喀巴大师之亲炙弟子福幢大师所造《那洛六法引。导文》中说,那洛巴大师承许中有风心和合之身,报身与法身本来安住故,所依极妙。梦中识较醒时明了七倍,中有识较梦中明了七倍,且易转变,识无所依故,意念难以依止,若念能持,则行道无难。有云中有一座修习即得解脱者,意为行道速疾也。如是于初七中,因前生之习气尚明了深厚故,自应致力于如幻天身与空性见串习圆满(此为密宗修法),他人则速为之作善根七期回向等为道之助伴。于初七中未引发为道,其后则较难,故此甚要。如前所说总于生前多行善者,别于临终能生殊妙善心者,能得妙身。然往昔至尊观世音见浊世之多数修法者不能解脱中有怖畏,为利彼等而变化成六臂怙主,以此史事观之,无论行未行善者,各别补特伽罗后世所趣如何,实难以断定,是故有定力者,应将颇哇与中有教授作为可靠之甚深善巧方便以保障之。又临终与中有相现起之理,显教中所说较粗略,密教中则详细说之。具稀有证悟者且不说,未广学道及普善了解者,中有认识多说是长养善加行之方便,是具慧者当求之处。他论云:持律堪布与性相大师(精显教之法师)等,因临终及中有位错乱而流转于轮回者甚多,最下咒瑜伽者(注36)见本尊迎请无间,如遇熟人,识为本尊以彼为缘能速解脱。而且生前曾修诸本尊现观者,见绘塑密像者,死时本尊现前,认识已亦能解脱。持律堪布与性相大师虽精进戒行且善巧说法,然内无密咒修持故,茶毗时灵骨舍利虹光等相不出,因其生前对密咒心不接受,呵斥密咒,及不谙密咒诸天众故,死相现起,昔未曾见乍见不识,故而生嗔,以此为缘趣向下劣处。最下密咒者生前虽威仪粗忽及不善巧等,然唯胜解密咒故,此时能获解脱,死时灵骨舍利身像等出现。然有唯以自力不能趣妙处而以他力能趣者,若精进修善,虽过四十九日已生恶趣者亦可解脱,若已生乐趣,则有得财,丰年受用增长,他人承事等利益。此为《授记死殁经》中说,阿底峡尊者说,于彼死者之名未迷失之间,修善回向方有益。为利死者,于七七日中修善者,乃因中有寿量不超过七七日故。然班禅善慧法幢语录中说大部份死者多于初七日以内受生,故于初七位中为其精进修善甚要。甲瓦杨贡巴亦说,初七日中前生习气仍极强故,应速行善。又若与罪混,彼死者将生善趣者亦转投恶趣,将生傍生与饿鬼者转生于地狱,若不与罪混且非为求名等妙心作者,功德如前而生。又度亡者应与死者具种性,资产及法缘三者随一之关系方有益,若不具者,唯成修法者各自之善。诸佛菩萨对一切有情虽无偏党,然对某些(无缘者)不能调伏。佛未能调伏,则为轮回所调伏,以此为喻,广如《喻法释》中说。仲敦巴对热振寺僧众说:『汝等一切资具皆混和之,若一人死,另一人为之作善者方有益。不如是作,则成作者各自之善。』荡巴说:『不论利益死者还是生者,作经忏与修善时,应作与罪不混之承事。所修与所得不相称时,应将酬金还与生者,如是则不与罪相混。』以上所说为旁义。上述诸开示,应如前说,根据时宜而作,此乃利益死者之妙方便。自亦应将如是教授词句记于心中,数数提念:『临终时能回忆及中有时能如是修。』中有最初之相现起时,以昔愿力体认已,能长养善加行,故成最胜利益。班禅法王所造《中有启请》中说:『正念其义而修者,成临终教授之王。将堕恶趣有情发送至净土善趣须赖何等之善,思维此理以饶益自他者,乃最上精进也。』此中将《道次第广论》所引《难陀入胎经》,《瑜伽师地论》、《俱舍论》中所说之生有,死有、中有相现起之诸情形,及班禅善慧法幢,文殊笑金刚,宝无畏王所造之《中有开示》、章嘉游戏金刚所造《胜乐南门仪轨》之中有开示,宗大师之亲炙弟子法主福幢所造《六法引导文》中之生、死,中有建立等显密教中所说之理,以及具加持噶举派祖师教授中所出者,加以汇编总摄,成易懂可信之说,名解脱幻境。为满具恩师宝之愿故,比丘语自在金刚造。注释丹增善慧法日造(1)见汉译《大乘菩提心法》(即修心七义之简说)中『明摄为一世之修持』一节。卧修教授是指行者在临命终时应以右胁向下的『吉祥卧』或名『狮子卧』之姿势调身。而调心则以五力:(A)白法种子力一把一切资财供养三宝及广作布施等,以令心生由善念所引发之欢喜及自信。(B)祈祷依止力一念三宝上师之悲智愿行无量功德,净信依靠矢志不离,去除临终时之孤独无助之怖畏。(C)对治力一若违缘及烦恼生起则以种种方法如菩提心,空见等作对治。以此令心不颠倒避免趣向恶途。(D)串习力一把过去所学所修之佛法于此刻亦数数忆念行持,务使修持之习气加强,不令终断。(E)发愿力一念佛法之大功德,至心发愿。希求未来生能不离正法。此五力把平生之修持体验回向于死时,中有时能去除畏惧及错想。把心导向正轨,由此能取得贤善暇身,受用具足,善根不断。此即五力颇哇,此利益临终之五力颇哇是否有力则端赖行者平日对此五力之态度是否重视及坚不坚实而作准。『颇哇』(Pho Wa)义为飞迁。广义的颇哇乃修行者在临终时能有意识地把自心契合教法导向所欲趣向之处。如修菩提心者在临终时依此五力颇哇及卧修教授,把菩提心之修持导引自心,若能坚定延续至最后一念则此心将成下期生命形态之主因,行者平时的修持越高则其在临终时的运心之力相对越强,而来生能承接今世修持的成果的可能性亦越大。其他如净土宗的念佛法门等其原则莫不如是,惟目标略有不同而已,故在此定义上各种法门皆有其各别对向不同之颇哇修持。狭义的颇哇则为如那洛六法中的那种位属无上瑜伽圆满次第范围之颇哇教授。其主要作用乃是作为圆满次第的辅助修行,彼多用于一些已圆成生起次第训练及已成熟圆满次第初步训练而不幸寿终之行者。这些行者因未能于此身现证幻身及净光生死自在,对中阴幻境亦乏自信能有效对治,故取此较下品之成就,首要保障来生修持不失。然虽云下品亦非一般人能成办。因此种颇哇法须有多种条件助成,如能自观内息之运行情况得知寿数死期,引气趋人中脉及持气等皆有一定能力。能辨死相及于四大收摄至入昏昧位前准确把握时间迁识出离体外。否则死兆未定便妄自迁识舍寿,则是一种毁犯密乘誓(损毁本尊身)及佛法共戒(自断身命)之大过失。由于在无上瑜伽中对『颇哇』二词之运用亦有颇多不同之层次。读者非细心分辨不可。(2)在《密集根本续》(Guhya Samaja Tantra)之本尊瑜伽修持中,详尽指示瑜伽行者如何认知及运用心的粗细层次作修持之用,有成就的密行者能把生有、死有、中有、有梦及深睡等层次的心识契合于修行中有效地证悟佛果。(3)『觉域』(Chod-Yul),义为断除对三有轮回之执,是早期西藏佛教一传承之名称,创始人为马即洛津女瑜伽士(Ma Chig Lab Dron),其着名教授即『般若施身法』一一种揉合般若经及密乘法义之教法。若从纯粹的密乘角度而言,它并非一种完整的本尊瑜伽,但却适合密乘行者用作本尊瑜伽的基础训练,故大圆满,大手印等各派行人皆颇多学习之法要,更称此法为四加行外之一种不共内加行。『觉域』传承亦因此而被吸纳于各派之中,不再独成一帜。般若施身法除注重断除身执外,亦兼带颇哇之相类观想。(4)即注一所指的无上瑜伽圆满次第的颇哇教授,西藏流传之颇哇修传乃以那洛六法及尼古六法中之颇哇引导为代表;而其根源之教典传承则来自《胜乐》,《金刚空行》及《四座》等续典。(5)此乃由无上密续及佛教医方明中所说之有关身、心,气脉等理论而解释吉祥卧之缘起,令行者对此卧式心生胜解乐欲。事实上在卧法颇哇此显乘教授中,并非定要涉及这类气脉的问题,又此卧姿亦非定于临终时才采用,行者可于平时睡眠时采用,并以正知正念入睡,久之睡眠亦能修定,见《菩提道次第论》中『道前加行』一节。临终之卧修教授是否得力,仍视平日之功行为因。(6)真实的佛法行人其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六识根门皆以正念正知及律仪所摄护,有异于放逸之人,如狮子立于野犴中,举止自显威德,故名威仪。而在《首愣严经》中戒律与威仪是同义词,在此文中是指正确的临终卧姿,不应如常人般槌胸顿足,悲泣哀号,意志慌乱愁苦。(7)等起心即是与身语行为同时运作之意念,亦可称作发心;即策发某种身,语行为之背后动机。行为(业)本身属善恶,即由此伴随之心态而决定。依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士在其巨着《善说金鬘》(Legs shadSer GYi Phreng ba)中对发心定义是说为意识及欲心所之活动;若欲心(希求心态)对向恶性之追求即是不净发心,反之为有情而追求成佛即是大乘菩提心。对发心之自省在佛教修行中非常重要且影响各阶段的修持原则及决定其效果是苦是乐是贤妙或下劣。以持戒为例子,持戒者欲判别自身之行为是否『非律仪』,首先便是分析等起心是否由贪、嗔而起,故学戒并非单依死硬戒条盲从遵守,反而学护戒即是学习自观心念。依此亦能明白戒能益定,倘无自我内观之能力那如何能成就清净之三摩地?如何进一步分辨微细难知,刹那转变之心所活动。例如若眠心所起现行,无法藉『不非时睡』之律仪而策心警觉,如理分辨是否因贪或其他因素导至?应以正念正知入睡,调节身体,或应以无常想对治?若不假内省,为烦恼所引,随意倒卧,(眠心所为不定心所之一,彼若随贪起则为染业;随精进起,则为善业;如因工作过劳故以调节身体为动机而入睡,以期明天更有利行持。)那在习定时便无法有效分辨更微细的烦恼如昏沉,掉举等再作适当的对治。如此便障碍奢摩他(止)之生起,故对发心之理解,于新学老修皆极重要。(8)意指对临终者开示死、无常等法语欲令彼舍弃对此生之执着,亦应因人而异来决定应作或应禁止。否则弄巧反拙,令临终者更添忧苦。(9)佛法僧三宝中,僧宝中与行者自身有师弟法缘者即为上师,而诸师中与行者法缘最深厚、最亲近者即为根本上师,故行者修法时观此师为一切佛、法,僧之代表最能令自心专注。又于临终时观想缘念自身为此具恩上师所引领,则令心易引发善妙心力。远离怖畏错想。(10)即普贤十大愿王中的敬礼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皆回向等七种修行。依此七种修持能开发极殊妙广大之大乘心量,净化行人之狭隘心态,故为藏地佛教极为注意的基本修行。(11)临终时四大分离,肉体组织衰败分解故生起种种痛苦及错觉。(12)临终时。平生之所见所为皆如影像显现于意境中,无修持者则多缘此而生烦恼,具修持者则能以正知面对此境,不受牵引导至最终于不善心而死落恶趣,反而能以贤善心态而逝,生于善趣,甚至可往生净土或解脱。 (13)能于中有状态时亦不失正念,了知一切境象之本质皆为心识所生之幻象,不起颠倒妄想。(14)了解上述临终及中有之教授,则能获得未来修行之所依一有暇人身。 (15)持诵七位愿力与息灭违缘障碍有关之佛陀名号见(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A)善名称吉祥天如来(B)宝月智严光音自在天如来(C)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D)无忧最胜吉祥如来(E)法海雷音如来(F)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G)药师琉璃光王如来(16)胜乐金刚(Cakra Samvara)又名上乐,总摄轮及兮噜噶为无上瑜伽母续之一本尊名,有多种不同法相。(17)大黑天之一种,六臂大黑天(Kon po chag drug pa),为观世音菩萨事业之化现,其六臂代表六字大明『唵嘛呢啤咩吽』所具有能闭六道轮回之门的功德和马头明王(Hayagriva)一般,六臂大黑天常为西藏佛教徒视为可佑护临修者的本尊护法。六臂黑天亦为香巴噶举及格鲁派视为其传承中的重要护法。(18)即三归依偈一南摩布达也(皈敬佛陀),南摩达玛也(皈敬法)、南摩僧伽也(皈敬僧伽)。在修行持诵时,应思暇身难得、死殁无常,业果可畏、轮回之有漏及惟三宝能作救护方为有力。(19)亦可译作『先登咕噜梭哈』(Shin Dam Gu Ru So Ha)义即息灾广大圆满。此为息灾事业之事业真言。于密法仪轨常规乃以此事业真言加于本尊真言后接诵,并配合相应之观想,事业即行动、做作之意。(20)死时之心识,约分粗细两位:初属粗位,此时临终者由其平日之习气所牵引,若善业强则善心现,恶业强则恶心现。后粗识收摄至细识位时,善恶之心乃转成一无记之细心。这时具修行的人则仗其此生修持之串习力以正知正念而入死有,生前若已证圣位者更可以其慧力降伏临终之我爱而得各阶次之成就。由于此位对未来生之去向甚有影响,故在佛教显密大小乘中均有颇多有关之教授,以助行人。(21)即北方多闻天王,为护世四王之一,统领夜叉及罗刹部众,受释迦佛之付嘱,维护正法。在密乘传统中,毗沙门有两种身相:一即今日各大寺庙之天王殿所见者:二则为骑乘狮子之相,此为其内证八地菩萨功德之身相。在格鲁传承中,毗沙门亦是中士道之护法。(22)兜率(Tusita),义即喜足,是欲界第四天。其中有内院,多为最后身补处菩萨之居处,现今即慈氏弥勒菩萨之住处,故亦有称作弥勒净土。(23)为密乘无上瑜伽之行者,其在世对生圆次第已多所串习,但未能即生成就佛果者所往生之持明净土。(24)密乘行者须以正确的方法把自身(能依)及外境(所依),观成本尊及坛城(曼陀罗,即佛之净土),藉此对治庸常二边执见。(25)由印度大班智达阿提沙(Atisa)尊者传到藏地之教法,后人称为噶当巴。(26)显教经论中描述临终者之过程,由四大分离,摄暖至无思想活动之昏昧位为止,便由心舍识离体,进入中有之境。但无上密续对此过程之描述则非常详细,下文乃为无上瑜伽之行者而设之临终指示。(27)即俗位根本明觉心,亦有称母光明或死有光明。若行者在平时由风脉之修持所引生之喻义光明则为子光明;母光明乃一切众生死时皆会经验但无法认识之心境。无上瑜伽之行者乃藉子光明之经验而认取母光明为修行助道。然子光明之层次极多,且与整体佛教的修持理念有关。(28)及法王跋索卓之坚赞(Ba So Je Chokyi Gyeltsen),为格鲁巴大印耳传之第四位祖师。(29)即红明点拙火。(30)若误以为于死时依赖他人帮助即可得往生或解脱而于在世时不事修持者,则为本末倒置。(31)佛教把一切事物分为五类(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及无为法。每类各又分成多种,合共一百,共称五位百法。其中不相应行法乃是依心法、心所有法及色法之各别特性相对假立之事物,又名分位假法,共有二十四种。此为其一,亦名『命根』,即常人所说之生命。在佛教中所谓『生命』乃是由寿量,体温及心识三者在结合运作时之一假名,既不像心法亦不类色法,故是一种与心色两皆不相应的存在;所以生命完结并非意味一切归无,只是心识在一期寿数尽时舍离色法(因肉体无识所持,便成冰冷无活力之物质)而成中有状态而已,(32)手印母乃无上瑜伽之圆满次第训练时所需的一位合格女瑜伽行者,能助益气脉之修持趋于上乘。在此教法中是为对治中有之幻境,故视一切女性幻象为手印母供而与上师本尊以对治贪欲。(33)可参看《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34)即自性有见。(35)《时轮金刚续》所说之净土。(36)最下品成就之密乘修持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终生陪伴by问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