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冯骥才俗世奇人刷子李,既是写人,又为何会写黑头这只狗

俗世奇人---冯骥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俗世奇人---冯骥才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俗世奇人---冯骥才作品读后感受,个人见解,供各位文学同好交流欣赏。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冯骥才笔下的俗世奇人
日09:45&&来源:
原标题:冯骥才笔下的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足本)&& 冯骥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俗世奇人》(足本),是冯骥才先生在旧版《俗世奇人》的基础上,增加十八篇新作而集成的最新版本。该书以清末民初天津的市井生活为背景,创作素材多收集于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精短生动,人物惟妙惟肖。在足本中,冯骥才还亲自绘制三十九幅活泼生动的漫画插图,文与画相映,真实刻画了天津卫清末所特有的社会风貌。
  这儿说的黑头,可不是戏曲里的行当,而是一条狗的名字。这狗不一般。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的狗。
  它刚打北大关一带街头那些野狗里出现时,还是个小崽子,太丑! 一准是谁家母狗下了崽,嫌它难看,扔到这边来。扔狗都往远处扔,狗都认家,扔近了还得跑回来。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北大关顶大的商号是隆昌海货店,专门营销海虾河蟹湖鱼江鳖,远近驰名。店里一位老伙计商大爷,打小在隆昌当学徒,后当伙计,干了一辈子,如今六十多岁,称得上这店里的元老。他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便时不时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去。这叫商大爷动了心。日子一久,有了交情,模样丑不丑也就不碍事了。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这小崽子竟跟在他后边。商大爷家在侯家后,道儿不远,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
  商大爷的家是个带院的两间瓦房。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瞧着他。商大爷没理它关门进屋。第二天傍晚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嘛时候又出来了,又是一直跟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黑头就成了商家的一号了。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了起来,个子长得飞快,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房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叫人怕,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服。它一声没叫,那贼却疼得吓得唧哇乱喊。这叫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礼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请一帮泥瓦匠和木工,搬砖运灰里里外外忙活。他家平时客人不多,偶尔来人串门多是熟人,大门向来都是闭着,从没这样大敞四开,而且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七八天过去,老屋落架,刨槽下桩,砌砖垒墙,很快四面墙和房架立了起来。待到上梁那天,商大爷请人来在大梁上贴了符纸,拴上红绸,众人使力吆喝,把大梁抬上去摆正,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边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怪物,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门里门外砸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人――嘛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的人。
  这时,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竿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竿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面子丢尽了!”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对商大爷看着,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竿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打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影儿也不见。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嘛,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边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两天,西边的房顶已经铺好苇耙,开始上泥铺瓦。院门敞着,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隆昌上班了,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谁也没注意到它。
  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这一切没人瞧见。
  待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毛糊糊的东西是嘛呢,拉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嘛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的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又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民国十六年入冬,天津卫地面上冒出来一位奇人,这人谁也没见过。姓嘛叫嘛,长得嘛样,也就没人能说清楚。既然是奇人,就得有出奇的地方。这人是位钓客,但不是钓鱼,是钓鸡。鸡怎么钓? 我说您听――别急。
  那时,天津家家户户都养鸡养狗养猫。养鸡吃蛋,养狗看门,养猫抓耗子。狗在院里猫在屋里,鸡不圈着,院里院外随便跑,后晌该进窝的时候,站在门口一吆喝,或敲敲食盆食罐,就全颠颠跑回家了,决丢不了。可是到了民国十六年,天津人开始丢鸡,开始以为闹黄鼠狼,黄鼠狼抓鸡总留下点鸡毛,可是丢鸡的地方没人见过鸡毛;后来认为是有人抓鸡,可是抓鸡的地方总能听见鸡嘎嘎叫,怪的是――没人听过鸡叫。
  不多时候,家住粮店后街的一位姓刘的老江湖,瞧出了门道。他发现丢鸡不总在一个地方,今儿河东,过两天河北,再几天杨庄子。丢鸡的地界都不大,不过几条胡同,一两条街,几十只鸡,好似给一阵风刮走,不留半点痕迹。黄鼠狼绝没这种心计,只有人才干得出来,这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偷鸡的人真够聪明。可他用嘛法子,不声不响,鸡也不叫,不大工夫,就把一个地界满地跑的几十只鸡全敛去了?
  老刘开始到处走,留神用耳朵摸,只听到哪儿哪儿丢鸡的传闻,却没人说偷鸡的人给逮着了,只听到一个绰号叫“活时迁”――叫得挺响。嘿,人没见,号先有了。
  二十天后一个小痞子告他这个活时迁的事,叫他大吃一惊。
  据说这“活时迁”抓鸡不用手抓,用线钓。他先把一颗黄豆,中间打个眼儿,用一根细线绳穿过去,将黄豆拴在线绳一头;再使一个铜笔帽,削去帽尖,露出个眼儿,穿在线绳另一头上,铜笔帽像串珠那样可在线上任意滑动,然后将黄豆、线绳、铜笔帽全攥在手里,偷鸡的家伙就算全预备好了。
  活时迁看到一个有鸡的地界,蹲在一个墙角,抽着旱烟,假装晒太阳。待鸡一来,先将黄豆带着线抛出去,笔帽留在手中。鸡上来吞进黄豆,等黄豆下肚,一拽线,把线拉直,就劲把铜笔帽往前一推,笔帽穿在线中,顺线飞快而下,直奔鸡嘴,正好把嘴套住。鸡愈挣,线愈紧,为嘛? 豆子卡在鸡嘴里边,笔帽套在鸡嘴外边,两股劲正好把鸡嘴康美卫蔚模壹Φ淖焯鬃疟拭闭挪豢胁怀錾;钍鼻较戮桶鸭礁啊
  小痞子说,活时迁多在入冬钓鸡,冬天穿一件黑棉大衣,抓了鸡,塞进怀里,谁也看不出来。小痞子还说,他一天吃三只鸡,吃不了拿到就近的集市上卖了。
  老刘在家里寻思一天一夜,想出一招。他想,他住这粮店后街,养鸡的人家多,地势杂,活时迁迟早会来这儿偷鸡。他家也养鸡,他便守在家候着活时迁。他说:他钓鸡,我钓他。
  入了腊月,他的鸡和隔墙陈三家的鸡忽然没了十几只,老刘说:“行了,上钩了。”
  老刘知道在哪儿能找到活时迁。他去到附近一带几个卖活禽的集市上转,转来看去,瞧见一个胖子,脸色红,皮肤光,小眼赛一对琉璃珠黑又亮,身穿大棉袍蹲着,旁边一个竹编的罩笼,扣着五六只活鸡。老刘过去对这胖子说:“鸡吃得不少呀,嘴巴都流油了。”
  胖子一听一惊,坐个屁股蹲儿。老刘心想这就是活时迁了。
  活时迁手一撑地,又蹲回来,朝老刘笑道:“这么肥的鸡哪有福气吃?”
  老刘一听他说话的口音不是当地人,便指着鸡笼子说:“你把那白公鸡拿出来瞧瞧。”
  活时迁应声伸手从叽哇乱叫的几只鸡中间把白公鸡抓出来,递给老刘。白毛红冠,雄姿勃勃。活时迁说:“这公鸡起码十斤,还是当年鸡,肉多又嫩,煮着炒着怎么吃都成。”
  老刘拿着鸡问他:“多少钱?”活时迁说:“不便宜也不贵,十个铜子儿。”
  老刘说:“好,你就给我十个铜子儿吧,还有笼里那五只,总共六十个铜子儿。”
  活时迁说:“别打岔了,你吃我鸡还要我给钱。”
  老刘说:“谁打岔了,你抓我鸡还要我给钱。”
  活时迁觉得话茬不对,把脸一撂,说:“好,你可得说明白,这鸡怎么是你的?”
  老刘笑了,说:“你说这鸡是你的,可有记号?”
  活时迁有点发急:“鸡不是你抱来的,是在我笼子里的。我没记号,你有记号?”
  老刘说:“肚子上有个红圈儿。”
  活时迁抓过鸡,翻过来,拿给围观的大伙看,叫着:“大伙瞧呵,哪来的红圈儿。”没有红圈,只有一肚子厚厚的白绒毛。
  老刘冷冷一笑,左手把鸡抓过来,右手将肚子上的白毛一把把揪下,果然一红圈儿,用漆画在鸡皮上。他说:“我早在它换毛时就把这红圈儿画上去了。”
  活时迁心想:这回要玩完,人家早早画个圈儿,等着自己往里跳呢。这才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码头人真厉害,自己只有叫爹叫爷,求饶了。
  人家老刘是江湖。真正的江湖都厚道,得饶人处且饶人。他叫活时迁把笼子里的鸡腿拴在一起,头朝下提在手里。只朝活时迁说了一句:“小能耐,指着它活不了一辈子,弄不好只活半辈子。打住吧。”
  打这天起,天津没听说谁再丢鸡。却得知道粮店后街有位姓刘的汉子,叫“赛时迁”。
(责编:欧兴荣、陈苑)
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冯骥才津味小说的语言风格管窥——以《俗世奇人》系列小说为例--《阅读与写作》2008年10期
冯骥才津味小说的语言风格管窥——以《俗世奇人》系列小说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分类号】:I207.42【正文快照】:
冯骥才的小说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被称为“津味小说家”。《俗世奇人》是其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能够体现冯骥才先生成熟的艺术风格。要研究冯骥才先生作品的艺术风格,《俗世奇人》就不能错过。下面就以《俗世奇人》为例,浅探一下冯骥才的语言风格。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明生;[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袁振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金立群;[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0年03期
马鸿坤;[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孙菊园;[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杨明;[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2期
高更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梁大志;[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史乘;;[J];读书;1980年07期
王锳;;[J];读书;198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炳昌;;[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房日晰;;[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赵铭善;;[A];中国李白研究(年集)[C];1992年
方兢;;[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唐艳芳;;[A];华东地区第6届(泉州)翻译研讨会文集[C];2001年
张文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褚斌杰;;[A];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王华;王晋豪;杨妙玲;;[A];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汉字编码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文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暨汉字输入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吴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王丽玫;;[A];2002年广西气象电子专业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胡平;[N];中国教育报;2000年
胡智锋;[N];中国文化报;2000年
胡平;[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0年
吕皓;[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辛心;[N];河北日报;2000年
田建民 刘玉凯 李致 马兰 胡海 张永辉 马俊江;[N];河北日报;2000年
曹保印;[N];检察日报;2000年
卢朝升;[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晓白;[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雷东多;[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杨亚蓉;[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季琴;[D];浙江大学;2004年
闫续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卢惠惠;[D];复旦大学;2004年
鲁六;[D];山东大学;2005年
李丹;[D];武汉大学;2005年
肖佩华;[D];河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焰明;[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裴军运;[D];广西大学;2001年
程漫春;[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李海英;[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翟晓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刘慧苹;[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李新庭;[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吉玉萍;[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余丹;[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袁龙燕;[D];四川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冯骥才接受媒体采访_小女人网
小编: 小女人
徐晓帆摄  十多年前的一本《俗世奇人》,冯骥才让大家记住了泥人张、刷子李这些极具传奇色彩的民间能人。如今这部小书已畅销130多万册,书中的很多故事也被选入中小学教材。12月初,冯骥才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感慨,近些年来一直忙于&非遗&和古村()落的保护,亏欠文学的时间太多了。新书《俗世奇人贰》中的18个故事,几乎是他在一周时间里喷涌而出的,味儿没变。  前一阵子,冯骥才去青岛参加了《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座谈会,考察青岛渔村时听说那有一个老舍故居。&他们一看我来了说特别高兴,我说你们别欢迎,我是朝圣来的。老舍先生在这里写了《我的一辈子》,我很佩服他,他把北京人的性格写出来了。我也给自己一个活儿干,就是把天津人的性格写出来。&  《俗世奇人》第一部和第二部的故事背景都设定在清末民初,语言风格自成一派,冯骥才觉得这是最能反映天津味儿的时期。&法国有一个文化历史学派,叫年鉴学派,它有一个观点是说某一个地域在某一个时期,它的地域性表现得特别充分。你比如北京,这个城市在清末表现得最充分,所以你看老舍的《茶馆》,表现八旗子弟的那些东西表现得最充分,上海最有色彩的时期是30年代,上海女人穿旗袍,那时候上海的()味道是最足的。天津这座城市,反映最充分的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  &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因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冯骥才觉得,天津是燕赵之地,同时又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有一股子傲劲,&我就想用一群人把天津卫这个城市的个性显出来,一个城市的最重要的是这个城市的个性,所以我后来费很大力气保护这个城市的历史建筑,保护我们的村落和非遗,它是一个民族的个性。在社会转型期,要去吸收大量外来东西的时候,不能让这些东西丢失&。  冯骥才提到,写下这些奇人奇事还有一个原因,&以前有朋友跟我聊天,说现在提到天津话成了一种低俗的语言了,他想让我想想办法给天津话挣脸。&在小说里,冯骥才用了不少天津的方言,写了不少绝活儿,他觉得写下这么一群有意思、有绝活儿的人,也算给天津话挣脸了,而且有不少故事还收录到中小学教材里去了。  《俗世奇人》第二部中的十八个故事,《神医()王十二》《张果老》《狗不理》等延续了前作的风格,开篇第一个故事写的却是一条叫&黑头&的狗,这只狗知恩图报、懂事听话,却有着一股子倔脾气,因挨了主人的骂(),伤了面子,离家出走了几天,最后回到家中一头扎进了泥里,断了气。  冯骥才说:&天津卫是码头,这个地方的人逞强好胜,另外走南闯北的人都见过,这个地方的人好面子。这个地方的狗也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它也好面子,也讲义气,所以再写《俗世奇人》我先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条狗。&一条狗尚且如此,更何况生长在这里的人。两本书中的三十多个故事源自哪里?冯骥才透露,很多故事都是年轻的时候听过,都是民间流传的一些事,&我听到一点由头,然后有虚构出来的,写小说最重要的是有想象力,这是作家的天职。&  写作时,冯骥才有时会把听说的两三个人的事情融到一个故事里,比如那篇有名的《张大力》。&那个事还是真有的事,其实是霍元甲的事,当年是在天津西门外有一个营造厂,门口就搁着一个石锁,老板在上面写了句话,举起石锁者赏银百两。这石锁搁一两百斤,晃荡一下都不容易。霍元甲到那儿以后,提石锁就跟菜篮子似的,结果背面写了一句话&唯霍元甲举起不算&。&  冯骥才觉得,这就体现出天津人的性格,这位老板不是跟霍元甲开玩笑,实际上是在夸霍元甲。&故事一开始我写的是张大力耳朵拴根绳,能挂一个小孩,这个事是我亲眼看过。最后就把这两人搁在一块儿,最后还是用了张大力的名字,霍元甲的很多传奇大家都知道了。&  看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会让人想到&三言二拍&,带有中国古典传奇的韵味儿,在创作上他也看重一个&奇&字。冯骥才说:&这在中国过去不叫故事,叫传奇,所谓无奇而不传,如果你的不奇,你传什么?有什么可传的?说白了得让人想不到,但是你写的要很单纯,而且单纯的东西才能口口相传,因为最早是口头文学,后来才变成了文字的文学。&  这些小说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结尾让人称奇,冯骥才说:&我觉得写这样的小说结尾特别重要,人物的个性也很重要,与其说好的人物不如说是好的个性,但是得有一个好的结尾。这个结尾可能是在某一个细节里,可能是在某一个情节里,也可能在某一个动作里。&他透露,如果一部小说不想好结尾,他是不会动笔的。  有一次冯骥才去苏州拜访一位老作家、美食家陆文夫,两人去当地有名的德源楼去吃饭。吃完一桌子饭后,服务员上了一碗汤特别好喝,陆文夫特意把做汤的大厨请出来答谢。&当时我说,如果没有这碗汤,这个饭就不那么好了。他问我,你觉得这一碗汤是什么?我说,这碗汤就是小说的结尾,他就说,大冯你是懂小说的。&  从作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俗世奇人》,至今已畅销130多万册。书中的不少故事被选入中小学教材,还成为考试试题,这也跟冯骥才的小说风格有关,他的小说常常不点破主题,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其中的多层含义。冯骥才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主题就是一个桃核,桃肉别人吃的都好吃,但是吃完了就走了,把桃核扔了,用心的人就把它拿起来。有心的人就把桃核在上面仔细琢磨,是不是还做点雕刻?更有心的人把桃胡砸开了,发现里边还有一个桃仁。&  冯骥才觉得,一个好的小说家得是杂学家,比如《红楼梦》里面不只有诗词歌赋,还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桃肉,而桃核是读者自己去体会的。&你比如说,看我的《三寸金莲》,有人知道写的是对中国女人的束缚,他看到了束缚的痛苦。&  《俗世奇人贰》是冯骥才继《俗世奇人》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天津卫清末民初奇人异士的小说集,收录了十八篇短篇小说(),里面的人物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活灵活现,读完小说掩卷之后,会看到活脱脱一群立在书上的天津卫奇人异士。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生动有趣的故事耐人寻味。另外,书中插图选用了《醒俗画报》的一些图画,它们虽然与小说故事不相干,但属于同一时代,能真切地反映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冯骥才这些年出的书不少,写的文章也很多,却大多是关于非遗和古村落保护的,小说已久未动笔。采访当天,冯骥才也感慨这些年到处跑,已经很久没跟别人聊聊小说、聊聊文学创作了。他说,有时去外地考察要坐三四个小时的车,就把肚子里的小说构思掏出来想想,&有时会想到特别好的细节,忽然车就到地方了,当时有一种很茫然的感觉。&这些年,像这样胎死腹中的小说太多了。  《俗世奇人贰》写于2013年国庆节,冯骥才用了一周时间写了19个短篇,他形容当时这些故事就像从脑子里&涌&出来的,春节期间修改后给了作家出版社18篇,自己留了1篇,没准以后还要凑个第三部。在书的后记中,他这样写道:&我知道,我欠自己文学的时间真是太多了。&
冯骥才为经典杰作添彩
冯骥才还亲自为这部书绘制了39幅漫画插图
不仅收录了冯骥才先生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
绘画――冯骥才自称是他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冯骥才俗世奇人tx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