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宿幻灵事件剧情翻译1中,新闻仅仅披露了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翻译:巴迪欧《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2》第一卷(8)完
8.拓扑类型学
现在,我们可以非常概括性地考察一下,在同主体形象的关系中,来澄清四种不同的真理类型。在任何情况下,忠实主体只不过在沉思之下,激活了真理的当下。因此,它就是真理程序本身的名字。其他两种主体形象也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但这个名字依赖于真理程序。
a)政治主体。
我们已经谈过了这个问题的关键:世界展现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确定性的能力之间的裂缝,即在A【呈现】和情势状态Et(A)【再现】之间的鸿沟。且情势状态的Et(A)的溢出权力是漂浮不定的。事件则确定了它:&rA{Et(A)=α}。身体是在ε介入下被建构起来的,这种身体通常具有一种组织形式。一点一点确立关联,主体化的身体生产了当下,我们可以借用席尔文·拉撒路(Sylvain
Lazarus)的一个概念,将之命名为“政治的历史模式”(mode
historique de la politique)。从经验上说,这就是一个政治序列【前73-前71年的斯巴达克斯,年的布尔什维克,的雅各宾派,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
反动主体反动性地创造了这个序列【用一种新形式来抵抗新的当下】,让这种新序列深入到人民(le
peuple)和一般人(les gens)心中。长期以来,其获得了反动之名。有时,反动之名就是一种典型的序列,例如,法国大革命中的“热月党人”
(thermidoriens),或者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现代修正主义分子”(r&visionnistes
mordernes)。
(热月党人反雅各宾派)
蒙昧主体试图摧毁这个身体:最恰当的词汇是法西斯主义,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指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法西斯主义。我们在谈到一般法西斯主义时,都会描述到它对有组织身体的破坏,通过破坏,从而建立起业已逝去的之前身体的在当下【序列】中的建构。
对其他的真理程序的分析也会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世界、事件、痕迹、身体、生产、反动主体、蒙昧主体各自的独特性。
b)艺术主体
在艺术真理的情形下,世界展现出在可感物的强度与形式透明性之间的独特的张力形式。事件是对既有的张力关系的打破。这种打破的痕迹ε,可以在如下事实中找到,原先似乎是带有无形式的东西被理解为一种形式,无论是整体的【例如年的立体主义】还是具体的溢出【从丁托列托
(Tintoret),经由埃尔·格列柯
(El Greco),直到卡拉瓦乔
(Caravage)对巴洛克风格的变革】。因此,其公示可以概括为f&rAf。在符号ε之下,可以建构出一个身体,这个身体就是一系列作品,将之在实际中加以实现,这些作品一点一点地处置着赋予可感物形式的新能力的结果,在某种类似于学派的可见物之中将之构建出来。对当下的生产就是一种艺术的构型【如韦伯恩之后的音乐上的序列音乐(s&rialisme),在海顿
(Haydn)和贝多芬之间的古典风格,或电影中从格里菲斯
(Griffith)经由茂瑙
(Murnau),爱森斯坦
(Eisenstein)和斯特罗海姆
(Stroheim),直到威尔斯
(Welles)的抒情式蒙太奇】
从构型的内部来看,反动主体是对构型在形式上的创新的否定,并将之视为一种对既有形式的畸变(d&formation),而不是在更大程度上的成型(mise
en forme)的生成。它是保守和部分模仿的混合物,正如二十世纪所有的印象主义或三十年代的立体主义一样,这种混合被视为学院派(acad&misme),我们注意到,每一种新的构型的产生,都会有一种新的学院派与之相伴。
蒙昧主体则旨在毁灭那些成为忠实艺术主体的身体的那些作品,它将这些作品视为无形式的耻辱,并假借崇高的大写身体【即那种神圣而纯洁的大写身体】的名义将它们除之而后快。从被基督教击碎的异教雕塑,以及被阿富汗塔利班所炸毁的巴米扬大佛
(Bamian),还有被纳粹分子焚毁的那些作品【反对“堕落”艺术】,还有不太引人注意的是,那些已经过时的东西消失在储藏设备之中。蒙昧主体在本质上就是毁灭圣像运动。
C)爱的主体
爱的真理的世界是让绝对的大写的二(Deux),那种彻底的不兼容性,那种强烈的分离得以出现。其公式表达为:m&f:即两性之间没有关系。通常来说,不同的性别类似于两个不同的物种【这是拉康的说法】。事件【爱的邂逅】开启了大二场景的出现,在一个陈树中,涵括了这两个物种有着某种共同的东西,一种他们都参与其中的“普世性的对象”。我们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陈述ε是:“存在着u,这样,m和f都加入到u之中”。或者用公式来表达:
然而,没有人知道u是什么,我们只肯定了u的存在——这就是著名的和昭然若揭的爱的邂逅的偶然性。他们得以构成的身体是一个拥有两种性之身体,通过神秘的u,将二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身体我们可以称之为爱侣(couple),我们将这个观念从所有的法律内涵中解放出来。生产就是一种令人迷狂的存在,在其中,大二的真理以一种反-社会(a-sociale)的方式得以实现。
反动主体则自身根植于令人迷狂的存在之中,而让爱走向了抽象的合法化,即将他们之间的爱还原为日常惯例,让他们的爱臣服于保障和契约。这种趋势就是讲纯粹的爱的当下,还原为遭到阉割的家庭的当下。这种主体最通常的名称就是婚姻,它将大二那种无限的力量变成了家庭主义者。
蒙昧主体则让爱依从于一个单一融合起来的身体的严峻的考验,这是所有事物中的一种抽象知识。他拒绝了这种观念,即是对象u,即一个邂逅,破坏了&f的析取。他要求有一个整体的平庸的命运,最终,我们可以只能看到这样一种爱的未来,即在过于琐细地要求忠贞,在永恒的忏悔中慢慢地将爱挥霍殆尽。它对爱的看法,就是命定之爱。超越让爱得以结晶的婚姻生活【就像蒙昧主体经常要参考反动主体来做这一点】之后,它设定了极端的彼此占有的相互性。在《特里斯坦和艾索德》(Tristan
et Isolde)中,在瓦格纳谈到的关于爱的蒙昧主体的一首主要诗歌中,以一个虚构出来的身体,将令人迷狂的当下,变成黑夜,我们将这种主体称之为熔合(fusion)。
d)科学主体
科学世界是对表象的纯粹展示(exposition),它并非在既定物中,而是在其图示【在那里的规则或公式】中被给出。唯一可以证明可以获得这种展示的就是,在其概念中,设定了科学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可以用数学表达”意味着要遵循字母推理的力量,因此,它与语言的自然属性以及多元性完全无关。其标准是自明的,如果我们记得数学是对存在之所为存在
()的展示,因此,也就是对那里即将出现的东西的展示。相应地,所有真正的对表象的思考,在表象的纯粹存在中来理解它,等于是拓展了对存在思考的【数学】模态的表象。
我们可以说,对于科学而言,一个相关世界是通过某个边界来给定的,这个边界位于那些业已遵从字母推理推理【以及人工设定的实验,这些实验是机械式的文字性】与那些坚决抵制字母推理的东西之间。事件恰恰发生在对这个边界的替代上,而其留下的痕迹以下述形式延续着这种替代:世界的抽象布局,我们称之为m,它就如同用文字来表述的没有任何主体化的根基,变成了符号上的绝对明晰性。我们不可能掩盖它与艺术中事件痕迹展现的显著关系:科学实践的痕迹形式为l(m)&rA
l(m)。一般来说,不要忘记这个事实,即在艺术中,关键在于可感物及其形式变化无穷,而在科学中,则是世界的可知性和其等式的不变性。所以,科学就是对艺术的颠覆,这解释了他们事件痕迹之间的令人叹为观止同构性。
身体的构建,是为了在ε涌现之后,支持一个数学实验的修改的后果,我们将之命名为结果(r&sultat)【原理、规律、定理……】,它的连贯的交织,在表象中展现了围绕着ε的所有事物。完整的当下,就是由忠实主体一点一点地【也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地】生产出来的,而忠实主体的形式表达,是由原初结果的连贯性所产生的,而这个完整的当下我们一般可以称之为一个【新】理论。
从理论运动的内部来看,反动主体在之前的原则上,以大胆地补充的名义,提出了关于这种运动的说教式的准则。反动主体按照承袭于事件之前时代的信息播放的认识论框架,过滤掉了成为当下的合体。这就是为什么主体被称为卖弄学识(p&dagogisme):他们相信可以将新事物还原为旧世界的延续。这孩子卖弄学识的特殊形式,与民主唯物主义的精神相一致,就是将结果的增殖放在与旧结果的经验主义概念相一致的平台上来处置,这样,由于没有区分,让当下变得无法识别。所以,它所提供的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对科学的展现,最终,其真正的标准只能是可以从其中获得的某种利益【一种有成效的“应用”】。
蒙昧主体旨在摧毁科学的身体,通过诉诸人文主义崇拜【或一种宗教崇拜:这是一回事】的普通诉求,其最迫切的事情就是要消灭科学的抽象。对忠实主体的诸多要素的消解在这里,是由没有任何科学意义,诸如我们要思考这样的“道德”及其后果,或者我们需要重新注入理论、法律之中“人性的意义”,以及对它们后果的控制之类的各种各样没有什么关联的问题。由于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人的真理程序,这种诉求——带有令人敬畏的由国家指派的伦理委员会——其目的是消解真理的陈述,并摧毁带有真理的文字的或实验的身体。每天牧师对科学的监控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名字,蒙昧主义。
& 最后的两个思考:
首先,四种真理类型的忠实主体或者它们当下的名称【序列、构型、魅力和理论】的整体生产,必然不会让我们看不到当下的具体符号,以一种根本性的方式,在真理的生成中,在创造性的主体-身体中,参与其中的直接的和内在的经验。在这些内容之下,这些符号就是世界之内的新关系,在人类学形式中,这些符号就是感触(affect)。因此,一个政治序列是通过对新的平等规则的热忱,艺术则由新的感知张力的快感,爱则是由新的生存张力的幸福感,科学则是由新启蒙的愉悦来一点一点地代表着其存在。
第四个意图,复苏,本身也是由其真理-内容所独特化的。在政治上,复苏让光明在此降临在所有序列的平等主义的常量(invariant)之上,在《论意识形态》(De
l’ id&ologie,
1976)中我们将之称为共产主义的常量(les invariants communistes)。在艺术中,它赋予熠熠生辉的——也是极富创造力的——新古典主义(n&o-classicisme):在法国悲剧中模仿古代;大卫在绘画中的“罗马性”(romanit&),柏辽兹
(Berlioz)回到了格鲁克
(Gluck),拉威尔
(Ravel)从十八世纪的大键琴演奏者那里获得了启迪,居约塔
(Guyotat)则复苏了卢克莱修
(Lucr&ce)的宇宙论,等等。在爱方面,复苏发生在第二次邂逅,两人着魔一般再次坠入已经开始变得模糊的情网,而日常生活和占有差点毁掉了这个情网。这就是斯坦利·加维尔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电影中的“重婚喜剧”情节中的完整主体。最后,在科学中,它总是处在复兴之中,学术研究的精细的理论研究已经让某些东西变得无法操作了,复苏则让其再次合体于当下。
& &(柏辽兹)
我们可以用两张图表来总结一下简略的整体轨迹,而它们本身也是十分草略的。
表1.真理程序机器独特的实现。
表2.全部真理类型下的主体形象和意图
忠实主体形象产生了表1中的关系,其意图就是对当下的生产。我们在表2里列举了其他三种意图:否定【反动主体】,遮蔽【蒙昧主体】,复苏【忠实主体2】。
热月党人原是反罗伯斯庇尔的各派人物的暂时结合,并无统一纲领。他们代表在革命中形成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利益,执政后实行的主要是原丹东派的主张。热月党的主要代表人物有J.L.塔利安、L.弗雷隆、P.巴拉斯等。他们废除雅各宾派限制和打击资产阶级的政策,封闭雅各宾俱乐部,使资产阶级解脱恐怖时期的束缚,并于1794年处死雅各宾派领导罗伯斯庇尔,开始了热月党统治时期——中译注。
丁托列托﹝﹞,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生于威尼斯,1594年5月31日卒于同地。原名雅各布·罗布斯蒂,师从于提香门下。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丁托列托主要活动在威尼斯。作品继承提香传统又有创新,在叙事传情方面突出强烈的运动,且色彩富丽奇幻,在威尼斯画派中独树一帜。丁托列托是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立志“要像提香一样绘画,像米开朗基罗一样设计。”他的意思是要把提香的色彩与米开朗基罗的素描结合起来,创造别开生面的新艺术。他将这两方面结合得很成功,因为他的素描丝毫没有米开朗基罗的印记,而他的色彩也根本不像提香的风格。丁托列托善于通过多视点强化透视效果,营造戏剧化构图。其画面色彩充满幻想,光线闪动不定,人物动作夸张,往往呈现超乎寻常的短缩形体——中译注。
埃尔·格列柯()出生于希腊的克里特岛,原名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他学习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意大利度过,但他在三十六岁的时候移居到西班牙。埃尔·格列柯现今,他作为中世纪西班牙的伟大画家而广为人知。埃尔·格尔·格列柯是一位肖像画家,他特别擅长宗教画,并为托莱多以及其它地方的教堂创作了众多的祭坛画。尽管他取得了如此的成功,但在画家的晚年,金钱上的问题却接连不断。原因之一是他的生活方式过于奢侈,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他自尊心极强,动辄就同委托者们发生诉讼。格列柯去世后,他的名声随之衰落,作品也被认为是“荒唐无聊不值一提”而遭到冷落。进入到19世纪后,他独特而充满魅力的绘画风格,在美术史上终于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作品构图奇特,布局多呈幻想结构,用色大胆,新奇,呈现出梦幻般的奇特效果。主要作品有《圣母子与圣马丁》、《托莱多风景》、《脱掉基督的外衣》、以及《拉奥孔》等——中译注。
卡拉瓦乔(1571—1610),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艺术生涯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诸大师相继逝世后开始的。他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曾师从米兰画家培德查诺学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卡拉瓦乔“把阴暗法带进了明暗对照画法”。其实很久以前画家们就运用了明暗对照画法,但是卡拉瓦乔真正确立了这种技法,这种画法加深了阴暗部分,用一束眩目的光刺穿对象。他的创新影响了巴洛克艺术,但巴洛克艺术只吸收了他的明暗对照画法的戏剧性,而放弃了心理现实主义——中译注。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中译注。
大卫·格里菲斯(),美国导演,被认为是对早期电影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开创性人物。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和《党同伐异》(Intolerance)。1908年6月,格里菲斯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由阿维德森主演。自此至1913年9月离开比沃格拉夫公司为止,他共执导了
450部影片。他在这些影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电影技巧,如交叉剪辑、平行移动、摄影机运动、特写镜头、改变拍摄角度等,为电影成为一门艺术作出了贡献。他还最先把摄制组搬到西海岸,促成了好莱坞的形成。1915年,他摄制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成为电影历史中的经典影片。这部影片的观点完全站在南方奴隶主的立场上,上映后遭到强烈抵制。但影片的导演手法和摄影技巧吸引了大批观众,并引起电影艺术家和评论家的重视,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之一——中译注。
 茂瑙(),德国电影先驱,著名默片导演,20世纪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人物。年轻时,已喜爱诗与戏剧,亦学过美术,曾受戏剧表演训练。他风格化及形式化的画面构图,为往后不少导演的创作奠下根基;他的拍摄技巧,至今依然在德国电影史占有主导地位。茂瑙一生说得上短暂,但却留下重要的电影遗产,差不多八十年后的今天,其作品的魅力依然教人没法抵挡。可是,茂瑙对新一代而言肯定陌生;记得他的人,可能依稀记得他最著名的作品《吸血僵尸》、《浮士德》,和拿过奥斯卡奖的《日出》;但没有多少人听过他早期的作品《夜中行》(1920)或《古堡惊魂》(1921),也不会知道他拍过喜剧《公爵的钱财》(1924),或其后改编自莫里哀剧作的《塔度夫》(1926)——中译注。
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艺术学博士、教授。1898年1月22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卒于莫斯科。一部《战舰波将金号》引领多少人走上电影之路。他对纪录电影的热衷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然而,上帝不会总垂青于一个人。他1934年拍摄的纪录电影《墨西哥万岁!》就一直迟迟无法完成,直到他去世后40多年才由他的助手完成——中译注。
斯特罗海姆()美国电影导演、演员。出生于奥地利。曾当过军官、新闻记者、杂技演员等。一生执导了许多影片,如《贪婪》、《女王凯莉》、《婚礼进行曲》等。《贪婪》一片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里程碑。擅长饰演反派角色和德国军官。离开好莱坞回到欧洲后,因在《日落大道》中的出色表演被提名为奥斯卡金像奖候选人——中译注。
奥逊·威尔斯(1915—1985)生于美国威斯康辛,是集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电影天才。作为演员,他参与了一百多部电影(包括配音);作为编剧,他写了42个剧本;作为导演,他执导了近40部影片。1975年,AFI授予威尔斯终身成就奖,不过,奥逊·威尔斯对于电影的贡献,令无数后人仰望,这远远胜过任何荣誉。奥逊·威尔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电影家——中译注。
巴米扬大佛,位于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市境内,深藏在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巴米扬石窟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3月,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更是不顾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各种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
这个法语概念是巴迪欧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并在巴迪欧的代表著《存在与事件》中反复出现。这个词的起源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哲学的界定:“有一门科学,任务是探讨存在之所为存在(法文为l’&tre-en-tant-qu’&tre,英译为being
qua being)以及存在之所为存在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在吴寿彭先生的译本中,这句话被翻译为“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禀赋”,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9页。而在苗力田先生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收录的《形而上学》中,这句话的翻译是:“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参见,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从对希腊语的“η”(法语中的en-tant,
英译为qua,而英文的qua的翻译则是当时拉丁文对希腊文中“η”的翻译)的用法来看,意为“让某物成为某物”,因而吴寿彭先生的译本更为精到一些,但对于“ον”(即法语中的&tre,或英语中的being),在习惯上,我们已经接受了存在这种译法,“实是”的译法固然有其精到之处,但这样的翻译会显得生疏,因此在这里特取吴苗二位先生之长,翻译为“存在之所为存在”——中译注。
,法国作曲家。3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学习吉他、长笛和歌唱。1821年应父亲的要求进入巴黎医学院,由于热爱音乐,一年后放弃医学院,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随叙厄尔(Jean-Fran&ois
le Sueur)等人学习,并因此遭到家庭断绝了对他的经济支持。1827年,他在一个歌舞剧院作合唱队员,由此持生活。柏辽兹是一位独特的作曲家,他具有的独特个性,使他无论在自己的国土或所处的时代,以及在整个艺术史上都显得孤立。他的音乐并不象贝多芬、瓦格纳那样含蓄内在,而是具有客观的外向性。他创造的人物都脱离他而独立存在着,而其他作曲家则倾向于把整个宇宙都融合到他们的内心生活中去。因此他本质上是一个拉丁艺术家。同时,他并没有特别的和声、复调才能,也不象舒曼、肖邦或李斯特那样,对浪漫主义语言的创立作出贡献,他经常使用格卢克或贝多芬的语言。但他非凡的调和音色的才能,以及准确地使用旋律表达感情的才能,却是没有任何音乐家能够模仿——中译注。
格鲁克()德国作曲家、歌剧改革家,1750年他定居维也纳,任宫廷歌剧院指挥,亦曾赴布拉格、那不勒斯、罗马演出其歌剧。他在维也纳同时还受到法国喜歌剧影响,作有歌唱剧与舞剧,后者以1761年所作《唐璜》为其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他一反过去华而不实的舞剧风格,追求真情实感的表现。同年遇歌剧剧本作家R.de卡尔扎比吉,共同进行歌剧革新的尝试。此后陆续上演《奥尔甫斯与欧里狄克》(1774)、《阿尔米达》(1777)、《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1779)等,引起巨大轰动:其间保守派推崇意大利作曲家N.皮钦尼,以其歌剧与格鲁克改革的歌剧相对抗,而革新派则拥护格鲁克,从而引起歌剧发展史上有名的“格鲁克派与皮钦尼派之争”。结果格鲁克派获胜。他一生共写有40余部歌剧和5部舞剧,他的最大的艺术功绩是歌剧改革。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在启蒙运动的精神感召下进行的。晚期巴罗克的歌剧早已远离歌剧产生时力图复兴古希腊悲剧的初衷,变得思想内容空洞,忽视戏剧表现,而成为炫耀歌唱技艺和豪华场面的“化装音乐会”。音乐形式亦流于僵化。格鲁克强调自然与真实,追求戏剧性的表现,强调人物性格、情感和环境的刻画。他一反重乐轻词的不良倾向,使词曲紧密结合,充分重视和发挥歌词的表现内涵——中译注。
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中译注。
居约塔(1940-
)法国作家,生于卢瓦尔省,1960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一匹马》,后来应征参加阿尔及利亚战争,1967年他以这场战争写作了《50万士兵的坟墓》(Tombeau
pour cinq cent mille soldats),1968年他加入了发过共产党,但此后由于意见不合,他选择了在1971年退党——中译注。
卢克莱修(约前99-约前55)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诗人和哲学家,以哲理长诗《物性论》(De
Rerum Natura)著称于世。他继承古代原子学说,特别是阐述并发展了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永恒的,提出了“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的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神创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有其自然发展的过程,人们只要懂得了自然现象发生的真正原因,宗教偏见便可消失。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为感觉是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是一切认识的基础和来源,驳斥了怀疑论。认为幸福在于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得到精神的安宁和心情的恬静——中译注。
斯坦利·加维尔(1926-
)美国哲学家,现在哈佛大学任教,主要教授美学和一般价值理论。他出生于一个亚特兰大的犹太人家庭,他的母亲是一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尽管美国在上世纪40年代主流哲学是分析哲学传统,但斯坦利·加维尔感兴趣的却是大陆哲学,尽管他的博士论文写作的是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但他真正感性却的是马丁·海德格尔和美国思想家梭罗和爱默森——中译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7:14:00)?&&( 17:24:00)?&&( 15:59:00)?&&( 15:17:00)?&&( 13:45:00)?&&( 13:30: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选推荐专题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在法汉-汉法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
添加笔记:
<div id="correct" title="在法汉-汉法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有奖纠错
五一三事件爆发于日的,官方解释此事件主要是与之间的种族冲突,原因是在当时的各族间政治及经济能力有很大的差异。这次血腥的种族冲突导致了多人死亡和负伤;在占多数的地区,华人死伤人数远高于。事后把此前的激进改成温和的。开始执行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以消除各种族在政治以及经济能力的差异,同时减低贫民率,主要内容为给特权。新经济政策在马来人中培养了一批,这也造成了后来的分裂,形成了马来人中产阶级组成的人民公正党。
,举行第三届大选,反对势力获得50.9%的得票率,第一次超越联盟政府(之前身)。反对党在5月11日进入庆祝胜利并且游行。这时,一些(UMNO)的激进党员为之所触怒,举行反示威。5月13日,两派人马在街头短兵相接,最终演变成为流血大暴动。5月15日,(Yang di-Pertuan Agong)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1969年第三届全国大选
1969年,马来西亚拥有一千万人口,其中占53% ,占37% ,占10% ;首都约有45万人口,其中华族占55% ,巫族占25% ,印族占19% ,其他种族占1%。
马来西亚独立后,第三届大选(包括国会及州议会之改选)于1969年举行。参加竞选的包括:
(Alliance Party)
(Pan Malayan Islamic Party, PAS or PMIP)
(Democratic Action Party, DAP)
(People's Progressive Party)
(Gerakan Rakyat Malaysia)
另外,华人士农工商联合会及联合民主党(United Demrocratic Party)并没有推派候选人参选国会席次,民政党特别集中争取州议会席位,但也在竞选。受华人支持之左倾(社阵,Socialist Front, SF)则抵制此次普选,鼓励罢选或投废票。
5月4日,劳工党(Labour Party of Malaysia,简称LPM)在首都地区发动示威游行,呼求人民抵制选举,队伍中出现支持口号及标语,并与警方发生冲突,一名劳工党党员遭警方击毙。5月9日,劳工党为5月4日被击毙的党员举行出殡葬礼,沿首都街道游行,号召选民抵制普选。
5月10日为投票日。11日选举结果揭晓,联盟在103席国会议席中取得66席 (国会议席包含与地区共144席,联盟在已不劳而获得到另外10席。东马地区订为投票日。),马华公会仅占13席,联盟得票率约49% ,席次则较上次大选减少23席,其中马华减少14席。
反对党(以马来人为主的回教党、以华裔、印度裔为主的、民政党及进步党及等)得票率约51%,但由于受选区划分影响,反对党仅取得36%席次,而执政党则取得64%席次,恰好占有三分之二关键性多数席次。联盟候选人在当选率仅64%,落选者包括林瑞安(马华公会署理会长、工商部长),吴锦波(社会福利部长),韩沙(Hamzah Abu Samah,新闻部长)及。
在州议会改选方面,执政联盟在、、及四州失去优势。反对党在槟城的24席位中获得20席(这是大马政治史上第一次反对党经过选举掌握州议会多数席次而组成州政府),在霹雳州的40席中获得21席,在雪兰莪州的28席中获得14席。
傍晚,民行党及民政党(采非种族政治立场)分别发动群众,在吉隆坡展开「胜利游行」,参与之民众情绪激烈高亢。
5月12日,宣称如果人民对他领导下的联盟缺乏信心,他将辞去首相一职。他并宣布内阁名单,谓基于马华公会在国会中仅获13席,使联盟席位骤减,决定邀请陈修信一人入阁,内定为内政部长,并再保留一部长席位予马华公会(在选前,马华公会拥有财政、工商、房屋及地方和社会福利四个部长席位)。傍晚,反对党再度游行庆祝选举结果,民众情绪再次升高。
随后,雪兰莪州州务大臣拿督哈仑(Datuk Harun)宣布将于13日晚7:30,展开庆祝巫统选举胜利游行(在11、12、13日,朝野各项集会游行中,此次游行为唯一合法被政府所准许)。
此日骚乱开始发生。
马华公会发表声明称大选结果已反映出华人拒绝马华公会代表华人参与内阁,因此决定退出内阁。
晚上6:00左右,一群马来青年由的鹅唛县(Gombak)出发,前往拿督哈仑在首都住处集合参加游行,在吉隆坡郊区文良港(Setapak)地区与华、印族人发生冲突。6:45时,三具华人尸体被发现。
晚7:20许,以内政部长身份宣布首都及雪兰莪州进入24小时戒严状态。在首都地区,甘榜巴鲁(Kampung Bharu) 、怡保路(Ipoh Road) 、端姑阿都拉曼路(Batu Road) 、金马律(Campbell Road/Dang Wangi)、秋杰路(Chow Kit Road) 等均发生骚乱事件。
晚上8:00,正副首相,在警察总部与陆军及警察首长会商后,敦拉萨调派2000名军人及3600名警察进入首都维持秩序 (因所调派的所有军人及警察均为马来族,引起执法公正性的怀疑)。随后,、及相继戒严。
晚10:40,首相东姑向全国作电视广播,指称此次事件为的过失,并呼吁人民与政府紧密合作,政府将负起责任以维持安宁。如果需要,他将咨请元首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接着,敦拉萨邀请马华公会正副会长陈修信及许启模,发动成立友好委员会,分赴各出事地区去安抚劝解。当日官方公布有25人死亡。
政府开始实行戒严。股市休市。航空、火车、水上交通一切停顿。只有在傍晚,人民被允许步行或骑脚车上街购物,不准乘坐汽车。
最高元首发布宣告,召集马来西亚后备军人服役。警察局长下令动员警察志愿储备人员。各地区居民组成自卫团,保卫家园及自身安全。政府也呼吁人民前往医院捐血,供伤者使用。当时正在访问的总理表示,希望马来西亚的暴乱能迅速解决,并认为这次暴乱可能会扩散至新加坡。
晚上11时,最高元首应首相之请,颁下紧急法令,赋予首相东姑特别权力处理此次事件。官方公布事件已造成39死亡、114 人受伤、15人被捕。
所有报纸被令停刊。、、相继被宣布为戒严区,各地解严时间均为上午三小时。
反对党顺利从联盟手中接过槟城的统治权,由林苍佑出任首席部长,林苍佑并和首相东姑达成协议,将不会与霹雳州的反对党在任何议题上结盟。
官方公布,接近100人死亡,约150人被捕。民间统计则为,200人死亡,270人受伤。
5月16日成立国家行动委员会
马华公会宣布,同意参加一个看守内阁。
政府在宣布,驻马的3600名英军不会介入马来西亚之暴乱。英国政府对此次暴乱不愿发表评论,但已有以军队干预马来西亚暴乱的紧急计划,但仅有在大马首相东姑提出请求,且经过英内阁通过后,英军才会介入。「在5月30日:英国允诺供应马来西亚所需之军事配备。」
最高元首在首相咨请之下,成立国家行动委员会(注17)(National Operation Council, NOC),副首相敦拉萨为其负责人。NOC 之成立,意即马来西亚暂时放弃了,而以NOC 为决策领导单位。敦拉萨称NOC 约需半个月时间才能使秩序恢复正常。NOC 宣布搁置国会及州议会,暂停尚未完成的东马地区之普选,实施宵禁及暂停行使所有法律权利,这意味着NOC 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查,没收私人财产,拘留驱逐任何人,实施秘密审判,对犯罪行为颁布包括死刑的刑罚,撤销任何人的公民资格,修改法律及制定各项法律的临时条款。
全国新闻检查被宣布实施,发布至国外的新闻,必须将新闻副本送交政府检查,但非强迫性。
NOC 并捕获据信为党员的93人(非法组织)。
官方公布,89人死亡,272人受伤,305人被捕。
敦拉萨公布NOC 组成名单,另一方面,马华公会宣布,马华公会对参与政府一事重新考虑。
NOC 下令取消所有外国记者之宵禁通行证,要求记者们采用官方所提供的新闻稿及统计数字;仅有的记者被允许在各地通行。官方公布:98人死亡,300 人受伤,约500 人被捕。民间统计,250-300人死亡,超过1000人被捕,其中包括 9名国会或州议会议员。
报章在经过政府的严密检查过,被准予发行。官方公布,136 人死亡,316 人受伤。
火车、公车、银行恢复正常运作。
NOC 决定在西马11州内设置「地方行动委员会」,由各州首席部长领导,成员包括军事及警察官员,以维持各地秩序。
官方公布:147人死亡,3022人被捕。
首相东姑宣布新内阁名单。
马来西亚政府考虑重新装备 3个新的陆军营队,以扩充武力应付紧急状况,请求、及协助扩充军备,并获印度政府同意,澳洲政府则尚未回应。
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57人死亡,全国超过3000人被捕。
公务员恢复上班。吉隆坡戒严放宽,每天7:30am至2:00pm可自由活动;首都以外地区每天戒严12小时。
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63人死亡。
敦拉萨在记者会上保证,类似此次暴乱将不会再发生。及砂劳越报纸被停刊。政府公布报纸及其他出版物的管理规则。
官方公布,地区163人死亡,约400人失踪。民间统计约500人死亡。
沙巴报纸恢复出刊。
包括《》、《》及多种来自国外的报章或杂志被禁入口,但在代理商「撕去并烧毁」刊载有关马来西亚暴乱的数页报导后则开禁。
官方宣布,167人死亡,330人受伤,3963人被捕。
警方及军人仍在首都地区保持24小时巡逻。
州务大臣将最近马来西亚发生之暴乱事件归咎于共产党,并在友好委员会上劝告同胞们不要听信谣言或别人的煽动,该委员会是在暴乱发生后组成。
马来西亚向寻求武器援助,遭到拒绝。美政府仅根据一项军事买卖计划加速递交若干通讯装备。
华人社会开始进行一项征求支持的运动,吁请马华公会主席陈修信为华人社会利益而参加联合政府。
政府已在马边界加强安全措施,以防潜隐在边界的共产党分子向南部移动 (暴乱发生后,共产党或各私会党「化暗为明」,积极活动,以争取浮动的民心。在 513 事件中,大多数评论均认为此事件与共产党牵涉极深,而往后消灭共产党成了要务,延续至1989年左右。) ,利用大马之紧张局势扩大活动。
官方公布,173 人死亡。
六十馀华人团体提出要求马华重新参加内阁。
新加坡当局已封锁所有自马来西亚的入口信道,仅允许非马来人入境。
新加坡6名青年被警方以携带攻击性武器及群殴向法庭起诉。新加坡地区,官方公布2人死亡、受伤38人。民间统计死亡人数40人。
吉隆坡地区居民因相信新的冲突已再度发生,而引起慌恐,警方随后证实并无重大事件发生。
吉隆坡宵禁时间缩短,从下午5点至第二天凌晨5点半。
政府发给每名在暴乱中丧失工作或家园的难民5至15的生活津贴至他们找到工作或重建家园为止;澳洲已同意给予马来西亚政府额外军事援助,包括步枪、通讯设备、海面巡逻小艇等。英国及印度所援助的军事装备运抵大马。
新加坡公布,4人死亡,40人受伤。马来西亚官方公布,吉隆坡地区,178人死亡,全国共6155人被捕。
马来西亚取消元首诞辰的假日,及取消一切庆祝活动,紧张气氛仍笼罩吉隆坡。
6月8日至6月27日
各中学恢复上课,小学依旧停课。大马军队在霹雳州北部大规模搜查及逮捕共党分子。
吉隆坡地区解严时间也放宽。
马来西亚印度国大党宣布将留在政府内阁中。
新加坡政府下令49名大马人离境。马国官方宣布,182人死亡,346人受伤,7100人被捕。
被令停刊一个月后,《》在政府特别允许下,于今天开始重新发行。官方公布,7500人被捕,其中6511人已被释放。
6月28日至7月1日
吉隆坡地区冲突再起,警方设置路障,防止其他地区人民进入市区。官方公布,186人死亡。民间统计,已达1200人死亡。
除了首都地区,其他地区解严时间均为 4小时。默迪卡体育场被用作难民收容所。
敦拉萨重申,政府决心不让暴乱悲剧重演。官方公布,195人死亡。
7月5日及7月6日
吉隆坡地区骚乱分子展开「街头战争」,用「打了就跑」的策略,警方则封锁任何骚乱事件发生的地区。
吉隆坡地区第一次发生警员被杀害事件,造成一死一重伤,警方因此逮捕57名可疑份子。
政府报导,自5月13日暴乱发生以来,因火灾而毁损840万马币,税收损失2100万马币。
人们对于东姑的领导丧失信心,要求东姑即刻辞职。由首相领导的联盟召开最高执行委员会,吉隆坡地区采取了大规模警戒措施。
致函东姑,要求东姑辞职,谓东姑犯下错误。约1000名学生示威游行,要求东姑下台,警方在马大门口设置路障,检查进出人士。
敦拉萨呼吁人民支持首相东姑的领导。敦拉萨并接见中华总商会代表,感谢该会在戒严时期协助恢复正常各项商业活动。
东姑指责马哈迪领导暴力行为。因马哈迪致函马拉学院及莫斯里姻学院向学生指控东姑所犯的错误。马哈迪因此被逐出巫统执行委员会。
教育部长宣布,从起,将以马来西亚语替代英语为英文源流小学教学媒介语。
为免不法份子藉机引起骚动,所有庆祝国庆之游行、表演及宴会等活动皆被取消。马来西亚以“最简朴而沉重的方式庆祝独立12周年”。
马来西亚政府下令禁止一切旨在迫使首相东姑辞职的公开集会,因此类集会妨害公共秩序。
首相东姑出版其袖珍版新着作《5月13日前后》,初版20万册被抢购一空。
官方公布196人死亡(华族143人、马来族24人、印族13人,另外15人无法辨认)、受伤人数439人(其中18人受枪伤)。
被捕人数共9143人(华族5126人、马来族2077人、印族1874人,其馀为外国人,包括、、、等等),其中5561人被控上法庭,罪名包括携带武器、破坏宵禁等等。共221辆车及753栋房屋被损毁。
敦拉萨称马来西亚的政治制度必须改革,以防止「反国家份子」煽动引起争端,及创建更适合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形式。
东姑宣布辞职
1970年独立周年前夕,首相于9月21日被逼宣布辞职下台,结束15年首相生涯。内定由继任首相。
关注我们的微信
下载手机客户端
赞助商链接
在法语课堂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法语学习课程/course
““猫耳法语”汇聚8年来6000多位一对一优秀学员出众的考试、面签技巧。TEFAQ-B2保分课程、CELA留学保签直通车。mor-
欧洲最具活力的中文社区.最大的关于法国的中文网络平台
法语爱好者的家园 留学与考试的助手 提供各种法语相关的信息与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市公司重大事件披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