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李承鹏去美国政治避难宣传片,为什么要去看它的剧情

国家政治不需要形象宣传片-牛博网编辑的博客
牛博网编辑的博客
日志浏览国家政治不需要形象宣传片分类:  权限:公开  发表:日 18时56分  阅读:1798 次  评论:2 条    && 文/杨彼得
&& 近日有一部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的共产党英文宣传片在网上爆红,引发网民争议。该片展示了农民、工人、调酒师、舞蹈家等普通百姓的梦想,画外音以英语旁白指,中国增长迅速但经济发展不均衡,充满机遇同时也有挑战,并引用总书记习近平的话说每个中国人的梦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画面说到“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时,出现了十八大7名政治局常委出席记者会时的画面。&& 所谓“爆红”,也只是媒体在炒作,无非是自说自话。有媒体拿它与配合2011年1月时一个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作了个比较,当时国家主席胡锦涛正在访美行程中。国家形象宣传片采用59名中国各行各业精英的形象,在纽约时代广场播出8000次,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外国人表示认同。此番共产党形象宣传片的主角是政治局7常委,在网上发布半天,即有75万次点击,点赞1万馀次。点击和点赞多乎哉?不多也。以中国13亿人口、六七亿网民,热点新闻往往点击量数百万人次,半天点击75万人次只能说表现平平。&& 老实说,一个国家的政治是不适合宣传的,全世界似乎也没有这样的做法。环顾世界,有的国家会推广自己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在中国国内,很多省份也有类似制作,通常在央视某个频道播放,以期招徕游客。但从来没听说哪个国家会制作政治宣传片,为国家或政党打政治广告。宣传什么呢?宣传这个国家有一部好宪法?宣传这个国家的议会辩论、总统在他的办公室里处理国家大事?或者宣传执政党制订了一部宏伟蓝图?如果是拍一部旅游形象宣传片,呈现几处壮丽山河、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效果马上就出来了。宣传政治范畴的东西,选择什么样的符号来呈现之,真的是一件极难的事。&& 从历史上看,我们没听说美国、日本或者英国推出过国家政治形象宣传片,替一个或几个政党作形象推广,也未之有也。如果希特勒、墨索里尼或东条英机在国际上作形象宣传,大概全世界人民都会予以抵制;就算是一群“有良心的政治家”,如果制作并在国际上推销自己的形象宣传片,也会给人怪怪的感觉。设想奥巴马制作一个形象宣传片,拿到中国、俄罗斯或者非洲国家去播出,这将会在美国以及全世界引发多大的争议呀?一个政党这么干,碰到的问题跟奥巴马是一样的。人民不会许可,实际上根本行不通。&& 在一国之中,政治往往是一个巨大的现实存在,它的基本游戏规则往往世人皆知,根本就不需要拍成电影电视来刻意进行宣传。人们要么每天参与其中,要么每天被卷入其中,每个人对此政治现实的态度可能各不相同。好的政治与政党,应当以其自身在实践层面的展开来展示自身优越性。撇开自身,另搞一套形象宣传,就有挥霍公帑之嫌,涉嫌欺骗人民。宣传,是赞美政治现实,还是要求对现实不足之处予以改革?既然人民看法各异,也就不存在统一的宣传口径。跑到国外去宣传,更是莫明其妙。&& 这部《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与其说是宣传,还不如说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展自己遭遇深刻的合法化危机,所以要自说自话地替自己辩护。中国13亿人口,人民怀抱各种各样的梦想,有一个政党想带领大家实现各自的梦想。但这种逻辑并不能证成这个政党的合法性。实现梦想,应该是13亿人民齐努力。就算是不排斥政党的组织引领作用,起这种作用的政党也未必要定于一尊。不管定于几尊,任何政党都不应喧宾夺主,把自己看得比人民更重要,把自己想像成一个伟大民族的救世主。&& 按照党的话语体系,中国人的梦想被抽象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它的实质就是中国国家的现代化。而一个有资格领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政党,其本身必须是率先现代化,符合政治文明的要求,才能配得上中国国家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不给人民政治参与的机会,不兑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承诺,一个政党难言现代化与文明。这样的政党,再怎么替自己辩解,也难塞天下悠悠众口。&& 根据媒体报道,《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是2013年习近平上任后完成的,当时没有特别推广。实际上中国人民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个宣传片,否则再来推广,就更没有人有点击的兴趣了。取得75万点击量,相对于13亿人民,可谓曲高而和寡。而且大家应该是抱着了解的目的而点击,其中有多少人被说服并表示认同,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这是一部英语宣传片,据说中国机构参加对外交流活动时频频作为“开场白”播放,也就是说,多少有些强制输入、强人所难的意思。按照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其结果必然是让外国朋友避之犹恐不及。其实这根本不是替中国共产党做宣传推广,而是在帮党自毁形象,自绝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标签(Tags):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宣传片,本文链接: 发表评论&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当前位置: > 查看内容
对李安最凶狠的批评来了!第三类宣传片、情绪性闪回、抒情化诀别与愚蠢的大众
发布时间: 10:15| 有
位朋友查看
简介:先看一段《奇爱博士讲电影》最新一期对李安的访谈,我觉得李安在这个访谈中还是说出了很多平时没说过的干货。包括他对生命、对120帧的真实想法、对“电影之死”……
  先看一段《奇爱博士讲电影》最新一期对的访谈,我觉得在这个访谈中还是说出了很多平时没说过的干货。包括他对生命、对120帧的真实想法、对“电影之死”的看法、对人类生活的观察。这个访谈之所以值得推荐,是你会发现李安绝非他在官方宣传中那么温吞柔弱,他有很多坚硬的棱角包裹在柔软的笑容中,主持人尹珊珊的准备很充分,没有废话、一刀见血、直来直去,我给满分!
  接下来的时段,,我可能开始不客气了,请各位李安的粉丝们尽快闪避????——
  这个人物没立起来,你可以让几乎所有配角都跟主角没有关系,但到最后,林恩这个人依然像个陌生人。李安没有把很多问题讲清楚。或者说,他即便有这个能力讲清楚,也不愿意说得太明白,这是李安一贯的做法。但这要看是什么故事。他过去那些电影,这样做我是能够接受的,但是《比利&林恩》,我有点接受不了。
第三种美式政治
  《比利&林恩》不是一部战争片,我很同意,主要场景不是讲战争。这部电影可能给出了很多信息,讲了很多主题,比如讲了爱,讲了美国社会和文化,讲了人们对于战争英雄的态度,也讲了一个成长中的青年。我完全能够理解很多观众认为,这完全不是一部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电影,而是讲一个年轻人成长的电影,讲他生命当中的一个片段,他可能不一定要有什么鲜明的立场,这些想法我认为都是很合理的。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但是,就影片的内容来看,如果要谈这个故事或人物,你是不能离开或者绕开战争的。你很难回避人们结合伊拉克战争这个特殊背景去理解故事和人物。比利&林恩不是一个普通的名字,他像“瑞恩”一样,是一个士兵。战争对他来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讲,如果说李安在这部电影当中做了什么令人惊讶的原创性的话,那就是发明了一种新的表达人和战争关系的电影方法。或者用我的话说,他创造了一种我所理解的新的政治(propaganda film)。
  &政治宣传片&这种类型,主要是出现在表达与战争有关的电影里。德国是最早创造和发明政治宣传片美学的国家之一,当然还有苏联。后来,政治宣传片是现代国家或政党推广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
  政治宣传片,主要表达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个体与国家、个人与军队之间的认同关系。在这种电影中,个人当然也是生动的、特殊的,他的生活与战争发生了冲突,但他会领会到一个宏大的人类意志、一种超越性的价值,或者明白,跟他的个体生活发生冲突的,并非参军打仗,而是发动战争的那些敌人。在政治宣传片中,个人当然也是重要的,,因为政治宣传片从来都不是单穿宣扬个体与国家、军队之间的单纯的归属和附庸关系,而往往通过主人公的命运、他的选择来讲述人和战争的关系。
  美国电影好看的地方在于,它从来没有美国政治宣传片,而是把与暴力、军事的propaganda的要素融化在那些看上去完全不讲政治的电影里。除了二战期间的战争纪录片,美国电影很少用一种直接的、直白的宣教方式,用符号化、僵化的方式来讲述个体的驯化和服从,或者以升华和牺牲的方式表达驯化和服从。更没有苏联政治宣传片中那样出现一个国家或政党化身的具体形象。所以,看完电影后,有人说这简直就是 “美国式的十七年电影”,我还不能同意。
  我觉得历史上有两种美国式的表达人和战争关系的电影模式,比较成功,一种是约翰&福特式的,他的西部片看上去都是牛仔正义的个人英雄主义表述方式,一个人在西部世界,为了匡复正义,迫不得已(在一种近乎狂欢的场景中)杀死那些匪徒,驱逐印第安人,建立法律和秩序,爱上淳朴的西部女孩。约翰&福特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价值观隐藏在电影中,就是家庭与复仇。西部人拓荒时期最为原始的赋予暴力的合法性的来源。
  还有一种斯皮尔伯格式的,《拯救大兵瑞恩》让人认同了一种美国军队的独特价值观:个人主义军事价值观。战争往往是集体性的、集团性的,战术和战争训练的第一要务是消灭人的意外性、特殊性,必须服从集体军事行动的价值。这是一种“集体军事主义”,但斯庇尔伯格创造了这样的价值观:为了一个有意义的主体,值得集体去投入、挽救甚至牺牲。而这种战争也是战争合理性的一部分。这是对集体主义军事价值观的修正,他能比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政治宣传片更深化一种认同。
  牛仔正义与集体军事主义,恰恰是美国二战后发动局部战争的外交政策的图解。一个失去了秩序、掌握邪恶武器、地方百姓受到欺凌,这就是美国出兵合法性的重要根据。这不是在美国境内,而是一个陌生的小镇,它在等待一个枪法好的牛仔的到来。集体军事主义来自于一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至上主义:任何个体士兵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营救。《全金属外壳》《生于七月四日》《拯救大兵瑞恩》甚至《黑鹰降落》,这些美国电影都图解了这两种认同模式。
  但我觉得李安,哈哈哈,安叔创造了一种他们两个人都没创造的方式:他完全把话题从个人与军队、国家的认同关系中抽出来,从年轻人的成长、从现实中异轨出去,来看待为什么战争是一种有意义的选择??。
  林恩是一个19岁少年,他的选择和判断完全不是有理性的,没有深刻的动机或者超越性的理想,而且,林恩自己也不想让自己价值观与战争、与军队之间有什么认同。战争、杀人成为一种自然发生的情境、就像突然爱上拉拉队女孩,或者偶遇小学同学。战争是一个经历,某些偶然的原因让他成为一个英雄,并短暂回到和平世界的现实生活。我觉得这恰恰是电影高明的地方:他让人物的心理世界、动机、意愿,与发生认同的军人身份、国家意志、资本、流行文化都处在一个分裂、游离的状态。林恩不追求任何东西,他是一个勇敢、清醒、有感情、有爱的青年,但他突然觉得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太无聊了,觉得现实与战场也差不多,是不堪接受的,最后选择回到战场上去。
8 你三个月后的感情走向
容联助力百合情感医院开启情感互助新模式...
小冉君送赵丽颖“出嫁“ 心系二月红感情落单,小冉君...
海南新闻,海南门户,海南新闻网,国际旅游岛...
风 ,在班得瑞的盒集里 呼啸。暮秋季节,有点冷。心思,在深夜渐渐安静。 只一杯...
当周星驰不再以演员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转做幕后时,在这个去影院看电影不再是奢...
郭台铭的品牌梦:夏普可做大 诺基亚难 -科技频道-和讯网...
东方网-东方体育-友谊赛提醒:慕尼黑近期火力提升 往绩交手处上风-...
艺术大师的爱情观 或许比作品本身更惊世骇俗...
美式田园风门窗 感受自然田园生活...
近日,一名名为为Aries的性感美女英语老师在台湾社交媒体当中疯传,据悉这位老师...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鄂ICP备号
Power by 美文网伊斯特伍德的这部电影,到底隐藏着什么政治讯息_虹膜_搜视网
伊斯特伍德的这部电影,到底隐藏着什么政治讯息
10个节目被提到
评分:7.4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布莱德利·库珀
/ 西耶娜·米勒
评分:8.4 /
昆汀·塔伦蒂诺 /
蒂尔·施威格
/ 布拉德·皮特
评分:8.6 /
詹姆斯·卡梅隆 /
萨姆·沃辛顿
/ 佐伊·索尔达娜
评分:7.9 /
乔尔·科恩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威廉?梅西
评分:8.0 /
乔尔·科恩 /
汤米·李·琼斯
/ 哈维尔·巴登
评分:8.1 /
Henry Cornelius /
黛娜·谢里登
/ John Gregson
评分:8.6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约翰·卡洛·林奇
评分:0.0 /
Lamont Johnson /
萨姆·沃特森
/ 玛丽·泰勒·摩尔
评分:7.7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莎莉·菲尔德
/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评分:8.2 /
本·阿弗莱克 /
艾伦·阿金
/ 提图斯·维里沃
评分:0.0 /
评分:7.2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马特·达蒙
/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评分:7.2 /
贝尼特·米勒 /
史蒂夫·卡瑞尔
/ 查宁·塔图姆
作者其他文章
画面很美,创意令人惊讶,采用全动画更有代入感,蓝精灵形象质感惹人喜爱,感动之处纯…
影片讲的是时间旅行,但是没有太多平行世界的理论,好像凭着一口气 一股子劲儿的要挽…
/ 丹·史蒂文斯
/ 查丽蒂·维克菲尔德
七月上映的科幻大片遭泄露,看起来就像末日VR游戏!
/ 小约翰·加拉赫
/ 托尼·戈德温
这部R级血腥片,完美演示出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
前段时间看《欢乐颂2》引发了关于“处女情结”的热议。严歌苓的《少女小渔》大概会让…
德国的中学生亨里克到一所法国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实际上他还另有所图,想到…
10个节目被提到
评分:7.4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布莱德利·库珀
/ 西耶娜·米勒
评分:8.4 /
昆汀·塔伦蒂诺 /
蒂尔·施威格
/ 布拉德·皮特
评分:8.6 /
詹姆斯·卡梅隆 /
萨姆·沃辛顿
/ 佐伊·索尔达娜
评分:7.9 /
乔尔·科恩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威廉?梅西
评分:8.0 /
乔尔·科恩 /
汤米·李·琼斯
/ 哈维尔·巴登
评分:8.1 /
Henry Cornelius /
黛娜·谢里登
/ John Gregson
评分:8.6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约翰·卡洛·林奇
评分:0.0 /
Lamont Johnson /
萨姆·沃特森
/ 玛丽·泰勒·摩尔
评分:7.7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莎莉·菲尔德
/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评分:8.2 /
本·阿弗莱克 /
艾伦·阿金
/ 提图斯·维里沃
评分:0.0 /
评分:7.2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马特·达蒙
/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评分:7.2 /
贝尼特·米勒 /
史蒂夫·卡瑞尔
/ 查宁·塔图姆伊斯特伍德的这部电影,到底隐藏着什么政治讯息-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伊斯特伍德的这部电影,到底隐藏着什么政治讯息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0:20:16
文 | 于昌民 喜剧演员塞斯?罗根将《美国狙击手》比作《无耻混蛋》里的纳粹政治宣传片,让许多退伍军人义愤填膺,纷纷跳出来高举美国价值的旗帜,强调他们为了维护自由所作出的贡献。 《美国狙击手》 本片在短短的四天周末当中,在美国各地拿下9000万美元的票房,打破《阿凡达》数年前的纪录,成为影史上冬季上映的电影中首周票房最高的。 在娱乐新闻网站BuzzFeed上,网友对此片最关注的新闻点,却是它号称斥资6000万美元,导演伊斯特伍德却在片中使用塑胶假婴儿,逼得主角库柏还得用自己的大拇指来假装婴儿有反应。 《美国狙击手》 以上三条消息,分别是关于本片的意识形态、历史考据及多数观众对于前两者的默不作声。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将塑胶婴儿视为本片的一个核心,意即,在多重的情节转折及心理纠葛之下,影片最终向我们揭示的其实只是一个僵化且不合时宜的美国梦,虚幻地漂浮在破败的建筑之上,大声宣扬个人及民族终将克服万难,开疆辟土。 要分析《美国狙击手》的种种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三个面向一一切入,思考当代好莱坞对于大美国主义某种模煳却恳切的「口嫌体正直」倾向。 《美国狙击手》 《美国狙击手》传递的政治讯息其实很简单,千禧年之后,中东再次成为战场,对于好莱坞来说,这就等于是把西部片的疆界与边境转置到西亚的荒漠之上,继续述说那二元对立、正邪不两立的单薄寓言。 这则寓言之单薄,不仅仅源于其框架本身脆弱,更是因为在冷战过去之后,恐怖主义的兴起让任何内外与敌我之分的界线被抹消,体制内的恐慌与动乱比国际间的紧张与动荡来得更令人恐惧。(但这难道不是冷战所种下的祸端吗?) 《美国狙击手》 科恩兄弟从《冰血暴》到《老无所依》的转变就指向了家园在当代情势下,已不再是安居乐业的净土。不过,这种种迹象似乎在影片当中都被推向边缘,巩固核心的家庭与国族。 导演本身一如既往地引用了西部片的传统,用极为强调个人价值的方式将男主角置于叙事的核心,使他既是推动叙事的人物,也是人人传唱的神话,并使得传说有了肉身。 《美国狙击手》 影片开头的闪回桥段中,几个场景缓缓道出男主角的身世。在广袤的德州大地上,克里斯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射击天赋;而后,父亲在饭桌上说了个狼、羊与牧羊犬的故事,警告男孩和他年幼的弟弟要成为保护羊群的守望者。 然而,当男孩长大后,美国的土壤上再无敌人,牛仔现在只能在骑术秀上摇晃着,无力地摆动。不过,机缘注定,他在电视上看到了海军陆战队的广告,决定从军。 《美国狙击手》 如果今天叙事者不是用如此认真与明确的口吻讲述接下来的故事,我们或许会认为这么明确的指涉是为了给观众某些距离检视美国英雄神话在今日反恐战争中的样貌,但他的镜头与叙事方式没有任何犹疑,明确地将克里斯当成受难的英雄,手上沾满了鲜血,坚毅地守卫着地面部队的安全。 伊斯特伍德似乎认为美国神话仍然存活在人们的心灵里,时不时在不同的境遇与情况中浮现,比如说《老爷车》的市郊生活之中,退休老头也能挺身抵御种族歧视。 《老爷车》 虽说他本人的政治立场似乎摆荡不定,但他汲汲营营在作品中一再宣示个人主义的重要性之时,总预设了强者与弱者之间命定的权力落差,而不思考在今日社会之中,权力必然隐含着长久以来的不平等关系与压迫。 不过,许多曾在海外服役的退伍军人当然无法接受这种批评(更别说他们在美国政治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毕竟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必须树立起自身的正当性,才有借口以类似理由掠夺其他国家。 《美国狙击手》 克里斯在片中跟自己的队友说过,如果不在这里将敌人解决掉,他们就会进攻纽约、圣地亚哥等美国城市。讽刺的是,队友却回了一句:「敌人无处不在。」 在这个容易被忽略的互动里,我们似乎看到导演对自身叙事权威的质疑,不过他的踌躇倏忽即逝,下个猎杀敌方狙击手的行动正等着观众亲身体验。 即使挥舞着共和党的大旗,本片在票房上的成功似乎是在对众人宣示美国仍是个奠基于某种殖民主义、世界警察心态之上的国家。不过,要想得到大众的认同,迂回的转进要比赤裸的崇拜更有效。 《林肯》 举两年前的奥斯卡为例,《逃离德黑兰》和《林肯》在意识形态的位置上并无太大差异,但后者举着美国宪法价值的大旗,对美国人来说还是太正统了一些,毕竟宏大叙事的史诗今天难再吸引人们的目光。 反倒是前者,透过伊朗人质危机,巧妙运用好莱坞娱乐工业作为借口,强调自身的中立立场,隐密地通过国境关卡救出了人质。换言之,去政治化的电影才能真正成为政治的武器,这同时让影片中那部虚构的科幻片《亚果》成了《逃离德黑兰》本身的映照,因为只有娱乐效果十足的作品才能让观众忽略其隐含的政治讯息。 《逃离德黑兰》 在《逃离德黑兰》之中,当下的人质危机构成了叙事往前推进的动力,美国在中东的情报操作则被扫到身后,冲突的历史纵深则成了平板的对立关系。 当然,在如此叙事的安排下,人物本身的英勇机智最终就成了美国价值的写照与例证。《美国狙击手》也走上了相同的道路,在复写人物生命的过程当中,将个人的激情放到了前景,让历史的幽灵徘徊于沙尘暴中。 《美国狙击手》 除了历史意识的缺席外,伊斯特伍德为了塑造坚毅的美国英雄,忽略了克里斯现实中的许多负面言论与举动,包括虚构出许多不存在的事件以提升他的地位。 在影片当中,真实人物的偏见与缺陷都升华成了角色面对战场的困惑。也因如此,克里斯是个坚信自身任务的好士兵,关心同僚的生死,心系数千公里外的妻儿。 《美国狙击手》 换言之,他是一个终极好人,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瑕疵与缺陷,他从事的一切杀戮皆是必要的任务安排。当导演细心地将这些作为真实人类的细节一一排除后,影片中的克里斯自然能够成为一个纯净的载体,让观众在前线聚焦于生死一线的刺激与冲突,并且思考哲学问题。 也因如此,将死亡放在前景的《从今以后》才是伊斯特伍德近年来最有趣的一部作品,因为死亡不仅仅是终结,也能是人们相遇的契机。 《从今以后》 《美国狙击手》的这种调度人物的方式,使得克里斯在影片的内容与结构上,都被提升至「传说」地位;他唤起的不仅仅是对于爱国主义的热情,同时他也真的成为驰骋于荒野间的西部牛仔。 伊拉克战争所带来的难题被移置于个人的层面之上,成了一个充满怀古味道的神话。也因如此,克里斯也必须殒落,才能使得凝聚在他身上的纯净情感转化为至高无上的牺牲与奉献。 今年的一些奥斯卡入围片在「改编」问题上都作出了大胆选择,《赛尔玛》与《狐狸猎手》是出于戏剧性的考量,更动了史实以求冲突。 有趣的是,《美国狙击手》选择了隐恶扬善,而其他两者则尝试扭曲角色形象。或许,真正的问题是究竟我们该如何面对虚构与(想象的)现实之间那隐密却无法摆脱的界线。 《美国狙击手》 从浅薄的人物描写出发,伊斯特伍德的确编织了一个动人的寓言故事,并将人物的挣扎留在了画外,沉甸甸地压在叙事的构建之上。 片末让克里斯回心转意的沙尘暴是本片最精彩的一次影像调度:当狙击手小队完成最后一个任务之后,远方的沙尘暴垄罩了他们的撤退行动。画面上,所有事物都被染上一层厚重的黄,角色的轮廓与景色相互融合,没有人能分得清敌我之间的界线,我们甚至没办法认出克里斯的面貌,只能透过声音来找出他的方位。 《美国狙击手》 在这个场景中,克里斯再也无法清楚地辨认猎物与猎人之间的距离,也因如此,他才决定启程返家,回到他那完美的家庭图像之中,与妻儿团圆,并致力增进退伍军人的福利。 但看着这幅动人的图像之际,我们似乎不停地想起影片中用到的那只塑胶婴儿,他僵硬的身躯构成了影片无法提起的隐文本。 在《美国狙击手》里,布拉德利?库柏的表演撑起了全场的戏剧张力,流露出感人的诚恳,但即使像他这样的角色,在这一幕当中,也只能抱着粉红的塑胶,努力地装出初为人父的欣喜。 《美国狙击手》 我们可以说塑胶婴儿的存在让大众影评可以忽略影片中僵硬的政治讯息,转而盛赞明星的光环。但另一方面,塑胶婴儿的存在最终向我们暗示了影片当中人物的情感无法投射到血肉之躯上,终究这只是一件军国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交媾而出的工业产物。合作邮箱: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这部新番是写给 95 后的恋爱指导手册 | 泥虹映画迈克尔?乔丹的最大意义,是重新定义了NBA的价值观男神李雷和女汉子韩梅梅?这部电影让我怀疑自己用的教材不对
微信号:IrisMagazi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爸爸去哪第一季宣传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