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性

【教学体会】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当前位置:&&&&&&&&&
【教学体会】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发表日期:
&[字体显示:&&]
&[] &[]&&[]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珊瑚中小  蓝松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 40 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SPAN style="FONT-SIZE: 12 COLOR: #. 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约,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在教学三下册《磁铁》这一单元时,从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的磁铁” 的教学中发现,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兴趣课里已经接触过了磁铁,对磁铁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因此,在接下来的的“磁铁的两极” 、 “磁极的相互作用” 等教学中,我及时修正了各课的教学目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等逻辑思维能力和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从整个单元的教学的效果看,正是由于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较好地完成了本单元三维目标的达成。
<SPAN style="FONT-SIZE: 12 COLOR: #. 通过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引领探究活动紧扣教学的重、难点
材料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依托,有结构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能发现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与方法。例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能用更多的方法去比较水的多少,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包括天平、秒表和漏斗。但由于教师忽视了对材料结构性的研究,上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用秒表、漏斗来比较少了多少了,不但费时费力,还完全偏离了目标要求;而在另一次的研究课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除了盛水的容器外,只准备了几个果冻壳、一个圆柱形杯子和一支签字笔。这组材料的出现,不但马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问题的核心即同一标准上,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而且为第二部分内容 “量筒的认识” 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和迁移的作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通过呈现有结构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本次探究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哪些现象的观察,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兴趣,更能提高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SPAN style="FONT-SIZE: 12 COLOR: #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帮助学生完成对科学概念的自我建构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一般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进行实验取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的过程。其中分析、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升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通过教师引导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等方法,使每个学有所得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并将此提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对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如六上科学《增强抗弯曲能力》一课的教学,在对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研究中,教师通过:“同学们,通过推测形状改变可以增强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下一步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可以折哪些形状?估计哪些形状有较好的抗弯曲能力呢?怎样进行测试? ” 等一系列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观察的重点,更好地控制相关变量,使实验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实验操作结束后,又通过 “观察测试的数据,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的研讨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从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 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 开启了学生幽闭的新智, 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责编:邱廷建】
&【】&【】&【】
主办:上杭教师进修学校
承办: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
闽ICP备号 E-Mail:jsjxxx@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_科学论文网
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作者:刘晶淼  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一门以操作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媒介,以学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研究目的,将生活实际与科学探索相联系起来的一门严谨性学科。从培养教师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科学思维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探究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启蒙课程,在小学教育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探究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有必要。  一、培养教师的科学素质  教师作为科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养教师的科学素质。  研究现象表明,教师对于科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要高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对于科学的推理、观察和分析具有较传统的科学观,但对于现代的科学观,例如科学论证、科学理论的理解仍处于较浅的层面。而且教师对于科学的理解与年龄和教学经验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师对于科学的理解能力,还要以培养教师科学素质为主,提高教师的科学理论水平,使小学科学教师加深对于科学性质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1.积极开展教学探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需要有大量的信息资料,例如课外科学读物、网络科学信息等,这是开展科学教学探究的首要条件。教师在筛选这些材料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相关性。同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科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主要场地在于教室外的世界。教室外的世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科学天地,也是让学生将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内容,扩大学生科学学习的范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科学。课外活动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快乐。此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式更是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多时候让学生很难理解,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能力较弱,因此对于科学内容的学习较为困难,学生逐渐就会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科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出一些题,让学生逐渐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以“满堂灌”的形式只讲述理论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2.改变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的领域较多,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设备和资源的限制,有很多科学实验都无法进行,导致很多科学知识让学生理解不了。现在很多小学都为科学教学配备资源,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收集科学资料,传授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视频上放映的一些科学实验能够让学生亲身观察物理和化学实验反应,让学生加深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印象。其次,在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例如,科学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网站,拓展科学教学内容,或者以建立网络学习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触科学知识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未来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重视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究,教师只有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扣兵.基于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9).  [2]刘鹏.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
&&( 0:38:56)&&( 1:10:38)&&( 1:7:46)&&( 1:5:21)&&( 22:45:3)&&( 22:42:0)&&( 17:19:48)&&( 17:18:41)&&( 17:16:9)&&( 16:41:1)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何雪琴来源:本站原创访问次数:1271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内容摘要】
& 实践证明,在实际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能为有效的教学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启发学生,能有效增强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同时,教师有效的指导,更为科学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结合发展的有效评价,更能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科学的信心与决心,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 科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其核心,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科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提高,科学教学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但目前我们也发现当前的科学教育主要还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科学课堂中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多;动手少,思考少,因而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理想,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重要方面,从观念上到对策上都有待提高。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那么究竟教师如何实现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处理教材的有效性
学生花费学习时间、学习所取得的成绩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两个重要指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分析并处理好教材,既要把握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又要分析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能达到的三维目标。要实现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当地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能为有效教学打好基础。
1、全面、系统地了解整套科学教材。
科学教师必须对整套科学教材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科本质,并且要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得心应手。
有些知识在教学时可以为以后的教学作预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课《光的传播》,教师可通过一首隐含问题的小时,突出光现象的主题,到处本单元四个课的学习任务:
星星眨着俏皮的眼睛,
太阳送来无尽的光明。
这来自远方的光,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径?
雨过天晴为什么常见彩虹的身影?
是否有了光才有这缤纷的美景?
告知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可以解开答案,一些好奇的学生,课后他们就会查找相关的资料去寻找答案,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对学习科学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不清楚教材中知识关联性,同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肤浅,不能融会贯通,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有局限性,很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必须对使用的教材作深入的研究,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2、适当调整已有的教学目标。
要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教师要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每一堂教学课是组成整个生命科学学科教学的一个细胞,每一堂教学课质量高低,也意味着生命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首先要明确课改下科学课程总目标。
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不同,中年级和高年级不同,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不同。比如对于学生实验,知识与技能中年级和高年级不同。中年级的目标是初步获得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技能,而高年级得目标是通过一些训练,提高科学实验的有关技能,能完成较复杂的观察、测定、验证等实验,能自我评价实验过程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例如,三年级《气象小天使》只是通过对天气和气象尝试的探究学习,掌握表示日常气象的符号,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而四年级《小小气象员》一课,需要学生能坚持记录天气的各种信息。
可见,同样是学生实验,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于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如果目标过高,学生要达到目标就困难,学生学习体验过程就没有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过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受到影响,学生重复已有的知识,事实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时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是有预设的,但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课堂教学中生成是永恒的。不注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反应,忽视生成性问题,没有师生的互动,课堂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关系到课堂有效性提高。教学中教师有时一个很不起眼的提问或点拨,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1、有效地创设情境。
(1)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不得要领的,但却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让他们先学会提一般问题,在学会提探索性的问题,逐步培养其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品质。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例如,在教学《 镜子》一课时,上课一开始,先向学生展示一张投影片,然后用投影仪的镜头,在天花板上投射出一幅倒立的图像,学生发出一阵阵惊叹声。然后我适时地提问:“这是怎么回事?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创设的有效情境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2)有效地创设游戏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我还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第16课《摩擦力》,我让学生做一个“拖人游戏”:
A组:在粗造的地面上拖人。
B组:在光滑的地面上拖人。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指导学生做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可让学生思考一些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1)在不同的路面上拖动向东的同学时,所需的力有什么不同?
(2)在相同的路面上拖动不同的同学时,所需的力有什么不同?
(3)在光滑的路面上,直接拖动同学与拖动坐在滑板上的同学,所需的力有什么不同?
&&& 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是熟悉的,但是对这种现象的了解就不一定清楚了。我让学生重温这些活动,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拖人游戏,去感觉拖人时需要的力有多大,发现问题,与同学讨论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解释这些现象,使学生初步形成摩擦力这种概念。
就这样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愉快的情境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他们在玩中学,玩得愉快、学得轻松,大大地提高了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2、有效地指导交流。
课堂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师教的效率高,才能有学生学的效率高。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学生会少走很多弯路;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归纳和小结,学生的思路就会清晰。
科学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指的是教师适时、适度、有效的指导。从指导的时机上说,要做到适时。介入过早,会使学生失去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机会;介入太迟,也有可能使学生因为问题难以解决而失去探究的兴趣。从知道分寸上说,要做到适度,指导要做到恰如其分,能让学生说的,教师决不说;学生能观察到的,教师决不提示;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告诉。
对于一些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探究过程较复杂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温度计》中,我们同一个实验模式需要反复操作,要求学生尽量克服误差,得出数据,从而找到物体变化的规律。这一切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做到尽量完美这的确有点困难。我采取的是先同学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明确了学习的任务,这便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成就感。再在巡视同学们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能力较弱的小组或个人,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再次指导实验过程,并向学生提出要求:除了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还要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个步骤。因为把握好指导的度,就能把握好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们就能有效地收集详尽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事物真正的内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的有效性
从新课程改革看,新课程《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在改革与探索学生自主性评价的实践过程中,正是依据这一基本精神,把评价作为引领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发展,求得师生共同成长。
1、自我评价
把每一次的活动开展都看作是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情况予以评价时,要求从参加活动的兴趣、动机、态度、与人合作的意识和程度、集体荣誉的维护、遇到困难时采取的态度和措施等方面,全面或重点针对自己最有优势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及时的自评反馈的信息,发现活动中的不足,使它就成为调节活动的指路“灯塔”,从精神上产生动力和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尝到乐趣,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2、他人评价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自评的同时,还实行他人评价,主要有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等形式。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激发自身努力动力,不断促使自己主动发展,向理想的目标迈进。
3、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1)更新理念,引导教师逐步掌握科学的、发展的评价理念,转变观念,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努力做新型评价的引路人。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评价榜样,培养学生自主评价的意识以及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习惯,教给学生自主评价的方法,发挥“引导”的作用,点拨他们评价的方法和要领。
(2)探究教法学法,争做学科特色评价先进者
例如,在教学《物体运动的测量》中,我们同一个实验模式需要反复操作,要求学生尽量克服误差,得出数据,从而找到物体变化的规律。实验过程,学生除了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还要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个步骤。这一切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做到尽量完美这的确有点困难。我们采取对初步具备这种科学态度的学生树立起榜样的作用,多表扬、多鼓励。同时也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正因为科学课中的各种实验都是需要通过观察,收集详尽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事物正真的内因。而这些材料收集越详尽真实,对事实的加工、整理就越具体,越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评价的改革,使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更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性,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新时代的要求。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要重学生的发展、重学生的研究、重学习探究的过程,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最有效方式。科学探究就是从问题开始,并围绕问题解决展开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才能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才能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全体小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李建平《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一路走好》《中国教育报》 &&2002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 &&&&&&&&&&&&&&&&邓泽华& 戴素兰
4、《有效性是课堂教育命脉&》&&&&&&&&&&&&&&&&&&&余文森
5、《优化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益》&&& &&&&&&&&&&孙咏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