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字念什么蓋在佛经念诵大全的经文里读什么

《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却含义渊深,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经典。值得读完又读!
《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却含义渊深,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经典。值得读完又读!
  原文地址:作者:宗源释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般若智慧已经达到自在境界的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他修行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境界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洞见色、受、想、行、识五蕴乃是人类虚空的妄想)度一切苦厄(所以菩萨要为众生解脱一切执着于生死烦恼的苦厄)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色不异空(你所看见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你的精神世界)空不异色(你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你以为的物质世界)色即是空(物质世界就是精神世界)空即是色(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人类所谓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也是如此)舍利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啊)是诸法空相(其实一切法都不是法,只是人类虚空的精神幻觉)不生不灭(真实的世界不会产生,也不会灭亡)不垢不净(不会被尘埃沾污,也不需要去洁净)不增不减(任何东西都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是故空中无色(在真实世界里并没有物质这一概念)无受想行识(自然也就不存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感受、思想、行为和认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对于真实世界没有任何意义)无色声香味触法(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感觉和概念)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你的意识也全部都是错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没有前世愚昧的事情,也没有后世报应的所谓十二因缘)乃至无老死(就连生老病死也是胡说)亦无老死尽(更没有生死轮回的道理)无苦集灭道(没有生死烦恼,没有贪婪和恐惧,也没有所谓的真理)无智亦无得(既没有智慧,也得不到任何知识)以无所得故(这才是超越了人类精神的惟一真实的世界)菩提萨埵(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观自在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靠般若智慧抵达了波罗蜜多觉悟的彼岸)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心中没有任何牵挂和妨碍,正是因为没有受到人类精神影响的缘故)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没有任何恐怖,远离那些违背自然的思想)究竟涅槃(所以菩萨观得自在,消除了一切烦恼)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世佛以及一切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都是依靠般若智慧达到波罗蜜多觉悟的境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阿耨多罗无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觉成佛的境界)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所以般若智慧波罗蜜多觉悟是不可思议的咒语)是大明咒(是普照一切的咒语)是无上咒(是最最伟大的咒语)是无等等咒(是超度一切的咒语)能除一切苦(能够解除人生的一切生死烦恼和苦厄)真实不虚(佛无妄语,自然真实)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这是众生修行般若智慧抵达波罗蜜多觉悟的密咒)即说咒曰(咒语曰)揭谛揭谛(去吧去吧)波罗揭谛(走过所有的道路)波罗僧揭谛(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菩提萨婆诃(欢呼觉悟吧)觀自在菩薩觀 自 在 是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別 名 , 以 字 面 來 解 釋 也 相當好 , 意 思 是 觀 察 諸 法 實 相 本 空後 , 對 一 切 的 外 境 外 緣 就 隨 意 而 自 在 了 。 觀 自在是 修 行 證 果 的 境 界 , 此 時 一 切 都如 悠 遊 的 白 雲 , 任 意 浮 遊 於 萬 里 天 空 , 一 切都不 再 是 掛 礙 , 一 切 都 已 安 然 , 所 以才 能 對 於 萬 事 萬 物 產 生 隨 緣 而 自 由 自 在 的態度 , 這 種 生 命 之 啟 , 多 麼 值 得 我 們 身處 五 濁 惡 世 ﹝ 劫 濁 、 見 濁 、 煩 惱 濁 、 眾生濁 、 命 濁 ﹞ 中 的 眾 生 羨 慕 啊 ! 但 是 不 只能 羨 慕 而 已 , 因 為 「 眾 生 皆 有 佛 性 」,我 們 應 努 力 的 修 行 , 只 要 肯 不 斷 的 自 度 度人 , 總 有 一 天 , 我 們 也 會 與 觀 自 在菩薩 一 樣 的 自 在 啊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般 若 波 羅 蜜 多 是 解 脫 空 慧 的 意 思 , 也 可 以 解 釋 成「到 彼 岸 的 大 智 慧 」 。 因 為 , 唯有 證 入 圓 滿 的 涅 槃 , 才 能 完 全 解 脫 三 界 輪 迴 的生命 困 境 。 而 想 證 入 圓 滿 的 空 慧 ,必 須 〝 老 實 修 行 〞 , 而 且 不 只 是 行 , 還 要 「行深 」 , 就 是 必 須 把 這 大 智 慧 深 化 到生 命 的 最 深 處 , 如 此 方 能 在 面 對 任 何 外 境時, 保 持 如 如 不 動 的 自 性 , 故 此 句 才 巧妙 的 點 出 「 行 深 」 二 字 , 因 為 這 才 是 實修的 關 鍵 之 處 , 如 果 沒 有 念 茲 在 茲 、 須 臾不 離 的 保 持 般 若 , 便 沒 有 辦 法 真 正 解脫三 界 、 永 斷 輪 迴 。 故 一 個 修 行 人 , 如 果 真有 出 三 界 的 〝 沖 天 志 〞 , 則 必 須 戮力以 赴 , 方 能 真 正 如 願 以 償 !照見五蘊皆空當 一 個 修 行 人 經 過 因 地 努 力 的 修 行 後 , 當 他 通 達了無 常 、 無 我 的 空 慧 之 後 , 他 剎那 明 白 了 原 來 一 切 的 本 質 皆 空 , 連 這 個 五 蘊 色身~ 一 個 與 我 們 生 命 最 密 切 的 存 有, 它 的 本 質 也 是 空 。 這 時 他 徹 頭 徹 尾 的 照 見了色 、 受 、 想 、 行 、 識 的 虛 妄 , 而 從這 虛 妄 中 徹 底 的 覺 醒 了 過 來 。 於 是 他 不 再受這 些 外 相 、 外 境 、 外 緣 的 束 縛 , 他 已經 完 全 自 由 了 , 因 為 他 僅 從 自 身 的 五 蘊,就 已 經 完 完 全 全 的 明 白 了 宇 宙 至 極 的 真理 - - 空 。度一切苦厄當 一 個 修 行 人 證 入 果 地 後 , 他 自 由 解 脫 了 。 於 是他才 有 真 正 的 能 力 去 救 度 一 切 的苦 厄 , 因 為 唯 有 自 己 到 達 了 彼 岸 , 才 真 正 能 夠正確 無 誤 的 , 帶 領 猶 在 苦 海 沉 浮 的三 界 眾 生 也 同 樣 的 到 達 彼 岸 。 故 一 個 良 好 的修行 人 , 他 的 知 見 是 如 法 華 經 所 說 〝唯 一 佛 乘 〞 , 因 為 只 有 究 竟 成 就 了 , 我 們才能 完 全 明 白 , 什 麼 是 〝 本 地 風 光 〞 、什 麼 是 〝 本 來 面 目 〞 , 否 則 都 只 是 聞 人說空 亦 鸚 鵡 學 語 罷 了 。 所 以 , 只 有 究 竟 成就 , 才 能 度 盡 一 切 苦 厄 , 就 如 偉 大 的觀世 音 菩 薩 , 他 其 實 是 正 法 明 如 來 倒 駕 慈 航, 化 現 與 三 界 眾 生 較 接 近 的 菩 薩 而方便 度 眾 。 我 們 常 聽 到 人 們 虔 的 讚 頌 觀 世 音菩 薩 : 「 千 處 祈 求 千 處 應 , 苦 海常作 度 人 舟 。 」 那 有 求 必 應 、 無 量 無 邊 、 悲 願 深切 的 胸 襟 , 令 人 不 禁 感 激 涕 零、動 容 良 久 。 啊 ! 南 無 大 慈 大 悲 救 苦 救 難 廣 大 靈 感觀 世 音 菩 薩 , 那 度 盡 眾 生 一切苦 厄 的 廣 大 悲 願 , 是 凡 夫 俗 子 望 塵 莫 及 的 。 但 是 啊! 我 們 不 能 氣 餒 , 而 應 奮力效 法 , 如 是 , 則 總 有 一 天 也 能 如 觀 世 音 菩 薩 一 般 〝 尋聲 救 苦 〞 、 〝 苦 海 常 作度人 舟 〞 了 。舍利子舍 利 子 是 佛 陀 的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 以 智 慧 通 達 稱 著,心 經 便 是 應 其 問 而 應 機 說 法 ,充 滿 了 佛 陀 的 證 量 精 華 以 及 諄 諄 教 誨 的 慈 悲 為懷。 緬 懷 佛 陀 在 世 , 能 有 幸 跟 隨 佛陀 親 聆 法 音 是 多 麼 的 福 報 廣 大 , 但 是 啊 ! 末法時 代 的 佛 子 啊 ! 儘 管 佛 陀 早 已 涅 槃, 儘 管 世 界 動 盪 不 安 , 我 們 還 是 要 珍 惜 一切的 經 藏 , 深 心 閱 讀 , 則 如 同 佛 陀 在 世, 亦 如 同 親 自 參 與 法 筵 !色不異空一 切 的 色 相 , 它 的 本 質 都 是 空 。 無 論 色 相 產 生 了什麼 樣 的 變 化 , 例 如 無 垠 的 天 空, 也 許 會 刮 風 , 也 許 會 飄 雨 , 也 許 會 有 幾 朵 白雲流 浪 , 但 是 啊 ! 天 空 還 是 天 空 ,並 不 會 因 為 風 、 雨 、 雲 、 雷 、 電 等 而 改 變 ,所以 色 相 的 本 質 即 空 , 所 以 一 切 本 空。 以 一 切 本 空 的 諸 法 實 相 來 看 , 則 有 的 本質即 空 , 故 色 不 異 空 。空不異色如 果 把 角 度 再 調 換 一 下 , 就 是 從 空 的 本 質 來 看 ,由於 空 的 本 質 當 然 還 是 空 , 而 色相 的 本 質 也 是 空 , 所 以 當 然 也 是 空 不 異 有 , 也就是 空 不 異 色 。 這 段 以 反 過 來 的 角度 探 索 空 與 有 的 關 係 , 但 空 畢 竟 是 空 , 所 以不論 從 那 一 個 角 度 探 究 , 它 依 舊 是 〝空 〞 。 因 此 , 空 是 顛 撲 不 破 的 宇 宙 真 理 ,只有 真 正 了 解 、 明 白 、 安 住 、 鞏 固 於 空了 , 才 是 真 正 的 修 行 人 。色即是空萬 事 萬 物 的 本 質 是 空 , 宇 宙 中 的 森 羅 萬 象 , 從 日月星 辰 到 草 木 蟲 魚 , 一 切 的 一 切, 都 是 色 相 , 而 色 相 的 背 後 所 蘊 含 的 真 理 就 是空, 所 以 有 即 是 空 , 也 就 是 〝 色 即是 空 〞 。 此 句 是 從 前 句 〝 不 異 〞 推 演 而 來 。〝不 異 〞 就 是 〝 等 於 〞 , 〝 等 於 〞 就是 〝 即 是 〞 。 故 不 論 正 說 、 反 說 , 都 是 在在說 明 〝 緣 起 性 空 〞 的 真 義 。空即是色色 可 以 解 釋 成 人 身 的 〝 色 蘊 〞 , 這 是 以 自 身 的 觀點來 觀 察 , 那 麼 應 用 於 此 四 句 ,即 可 還 原 成 〝 色 蘊 不 異 空 , 空 不 異 色 蘊 , 色 蘊即是 空 , 空 即 是 色 蘊 〞 。 而 推 演 出來 的 話 , 則 〝 一 即 一 切 〞 , 所 以 也 可 以 把 這四句 推 廣 成 : 〝 色 相 不 異 空 , 空 不 異色 相 ; 色 相 即 是 空 , 空 即 是 色 相 。 〞 所 以心經 的 結 構 相 當 嚴 謹 , 佛 陀 先 善 巧 的 教導 我 們 從 最 近 的 色 身 觀 察 起 , 而 如 果 我們明 白 了 色 身 的 本 質 是 空 , 那 麼 就 容 易 明白 其 他 萬 事 萬 物 的 本 質 , 也 一 樣 是 空了。 所 以 佛 陀 是 最 偉 大 的 教 育 家 , 把 宇 宙 至深 的 道 理 , 用 最 顯 的 例 子 生 動 的開導 啟 示 我 們 , 真 是 令 人 讚 歎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前 面 已 把 五 蘊 之 一 的 色 蘊 與 空 的 關 係 說 得 清 楚 明白, 所 以 此 處 就 省 略 了 重 複 說 明的 地 方 , 把 五 蘊 的 其 他 四 蘊 : 受 、 想 、 行 、 識,以 一 句 「 亦 復 如 是 」 帶 過 。 因 為話 如 果 已 經 說 清 楚 了 , 又 何 必 多 廢 唇 舌 , 所以這 裡 又 是 方 便 善 巧 之 處 , 也 是 再 度揭 示 〝 一 即 一 切 , 一 切 即 一 〞 的 真理。舍利子,是諸法空相心 經 的 重 點 主 旨 也 不 外 乎 是 要 說 明 〝 一 切 本 空 〞。站 在 空 的 立 場 而 言 , 不 論 一 切的 外 相 呈 顯 什 麼 , 它 的 本 質 終 究 還 是 空 , 所 以,「 空 相 」 是 指 一 切 都 是 空 的 相 貌。 空 如 同 一 個 最 千 變 萬 化 的 演 員 , 他 可 以 化各種 不 同 的 妝 , 他 可 以 演 各 種 不 同 的角 色 , 但 無 論 如 何 , 他 還 是 他 , 並 不 會 因為化 妝 的不 同 , 或 是 角 色 的 不 同 而 有 所改 變 。 「 空 」 亦 然 , 無 論 空 的 相 貌 如 何的 不同 , 空 的 本 質 , 穿 透 這 些 外 相 紛 雜 之後 , 空 畢 竟 還 是 - - 空。不生不滅心 的 本 質 - - 空 。 心 是 一 切 萬 法 的 源 頭 , 既 然 如此, 它 可 以 是 山 , 可 以 是 海 , 可以 是 日 , 可 以 是 月 … … , 它 可 以 是 一 切 的 一 切,但 是 分 析 到 最 後 不 能 再 分 析 之 時, 萬 事 萬 物 之 間 產 生 了 共 同 之 點 , 那 就 是 --一 切 都 由 心 所 創 造 , 一 切 都 只 是 心王 的 遊 戲 罷 了 。 「 空 」 是 宇 宙 最 終 極 的 存有, 請 注 意 , 這 〝 存 有 〞 二 字 也 只 是 假名 安 立 , 因 為 空 已 經 超 越 有 或 無 , 實 在不能 說 它 是 有 , 也 實 在 不 能 說 它 是 無 , 總而 言 之 , 當 一 切 的 妄 念 止 息 之 後 , 空的狀 態 就 豁 然 開 朗 了 。 故 切 記 不 能 以 相 對 世界 的 有 或 無 去 理 解 「 空 」 , 因 為 這是一 條 行 不 通 的 路 , 只 有 脫 離 了 語 言 文 字 的 束縛 , 以 直 觀 的 方 法 才 能 碰 觸 到 所謂的 「 空 」 。 所 以 , 不 論 一 切 如 何 變 化 , 「 空 」還 是 「 空 」 , 「 空 」 已 經 超 越了現 象 界 的 生 、 住 、 異 、 滅 , 它 是 沒 有 所 謂 開 始 或結 束 , 更 沒 有 所 謂 的 生 或 死,它 是 一 種 「 不 生 不 滅 」 的 永 恆 境 界 。不垢不淨五濁惡世是污垢的,涅槃是清淨的。是嗎?真的是這樣的嗎?如果以第一義的眼光來看的話,其實根本沒有所謂髒或乾淨,輪迴或涅槃的差別,因為它只是它,不會因為外在的乾淨與否而改變,故心經再度標指出空的特性--不垢不淨。其實無論代換成任何相對詞,它都是能夠繼續說下去的,例如〝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尊不卑〞……。不增不減心的本質既然是空,那麼當它在創造一切萬法的時候,它的本質當然也是空,例如天空中的晴時多雲、偶陣雨,儘管天氣變化多端,天空還是天空,並不會因為天氣的好或壞而改變,更不會因為天氣的好或壞,而使天空變得更大或變得更小。難道下雨時,天空就被塞滿了?難道放晴時,天空就變大了嗎?那當然是沒有,故由此可更進一步的了知空的另一個特性--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一切都是幻相,一切都是幻有,只有空是永恆、是常。空,無所掛礙、無所粘滯、一絲不罜……,於此徹底畢竟空中,無一可得,故無色,無一切色相,一切眼所見皆為虛幻,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空中一切了不可得,既無色,則其他四蘊亦無,受、想、行、識,本質亦空,空畢竟空,一切的感受、想念、行為、意識皆空,故空中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空亦復空,一切的外相、一切的感受,都是妄念,都是不實在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可言。一切的感受所接收的訊息,都是心王的遊戲,都是表相,都是聚散無常的,唯有認清此點,才能真正擺脫感官的限制,走向開悟解脫之路。無色聲香味觸法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照亮千古的真理名句,古往今來,讓多少沉迷於大幻化網中的三界修行人猛然驚醒是的,一切的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嚐、身所觸,都是虛幻不實,只有當色聲香味觸法的幻化脫下騙人的外衣後,空的真相才真正水落石出。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在這無常的世間,一切的存有都是虛幻不實的,不論是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或是心意識所感受的世界,都脫離不了大幻化網的牢牢徽帧0。∮兄镜男扌腥耍醺市娜绱耸鼙M愚弄?請快快醒過來,從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中覺醒過來,不要再相信一切都是可以依據的,我們一向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捉弄得相當可憐而不自知,今生既有幸得聞佛法,就應全力以赴,不出三界誓不休!無無明千古如長夜啊!如果一個人沒有了佛法,就如同永遠陷於黑暗的瞽者,空有雙目而不見物,如果我們擁有健康的眼睛,卻沒有佛法的話,那麼我們比一位盲者還要盲目,因為如果心靈沒有智慧,身、口、意就會隨業力逐流,業上牽業,而於三界苦海沉淪,永無出期。可是啊!如果心靈擁有智慧,就算眼盲,他也是擁有一盞明燈的人,那乎會照亮苦海航道,只要順著乎逆流而上,總有一天會到達光明的彼岸--涅槃。在這樣解脫的境界裡,當然是沒有黑暗,也就是無無明的存在了。啊!佛法的智慧是破除無明的慧日,願慧日普照人寰,願無明消逝無蹤!亦無無明盡無明是解脫的相反,無明盡則是正解脫。但是在絕對的解脫境中,空即是法爾如是,又那來無明或無明盡的對立或分別呢?故心經簡明扼要的告訴我們:離開了一切的解釋、分別、妄想、批判、臆測、預設、盼望等等的心意識作用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體悟、證入空。乃至無老死佛是慈悲與智慧圓滿的象徵,而且已經脫離了生死輪迴的強大束縛,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沒有生住異滅變化、沒有生老病死、沒有悲歡離合、沒有一切執著的永恆。亦無老死盡凡夫眾生,如果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是難以證入不生不滅的空性。這樣的空性,是沒有老死、沒有去來、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當然也就沒有老死盡、沒有去來盡、沒有時間盡、沒有空間盡了……。無苦集滅道人世如無邊的苦海,眾生如無依的落海者,在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的八苦,甚至千苦、萬苦、億苦中載浮載沉。善緣聚合的時候,或有短暫的自在與快樂,但是畢竟於生死苦海中,這一點點的甜味根本微不足道。總而言之,這五濁惡世即是一個大苦聚,充滿了黑暗、痛苦、挫折、殺戮……,只要睜開肉眼,就知道世界從來沒有過真正的和平,一切都在浮盪不安的氣氛中迭蕩。但是啊!大部份的眾生都沒有看清楚,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多麼的污濁與殘酷。人們為了名利,不惜巧取豪奪;一場天災,可以奪去無數人身寶;一次戰爭,可以死去多少二十餘年辛苦成長的年輕生命。啊!這多麼痛苦的五濁惡世,實無一值得留戀,也從來不曾留下什麼。這是真正的實相。問題是,眾生多半已經習慣了這樣充滿無盡無邊苦痛的無常世間,半麻木、半昏沉、半自欺、半無知、半無奈的一天又一天的過著日子。只有比例不多的修行人,在過去生功德福報的導引之下,聽聞了帶來滅苦究竟方法的珍貴佛法,遵循著偉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一步一步走向覺醒之路--明白了人生真的是「苦海無邊」,然後積極的修行、滅苦、證道。一心一意嚮往著那沒有痛苦的佛國淨土、那沒有一切憂悲苦惱的永恆之樂。在這樣無憂的境界裡,當然也沒有苦集滅道的修行必要了。因為,一切已經圓滿,一切已經具足。無智亦無得智慧第一!在這無明的五濁惡世,唯有憑藉佛法的大智慧,才能讓我們順利的出離三界。故智慧如明燈,能夠驅散黑暗;如船筏,能夠得度彼岸;如橋樑,能夠越過窮山惡水;如良醫,能夠治癒宿疾;如良藥,能夠藥到病除;如良馬,能夠千里奔騰;如利劍,能夠削鐵如泥;如盔甲,能夠保護慧命;如珍寶,能夠買得法身……但是在已經究竟解脫的境界中,智慧法爾具足,一切任撸室簿蜎]有智慧或不智慧的分別了。既然智慧通達,一切圓滿,當然也就不會缺少什麼,既不缺少,也就無須獲得。以無所得故那麼,空的重要特性在那?一言以蔽之--無所得。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本不生,一切圓滿,一切具足。當你已經是空,你還缺乏什麼呢?當你已經不缺乏任何時,請問你還需要終日汲汲營營,席不暇暖的去追尋什麼呢?既已無需追求,又何需獲得什麼呢?菩提薩埵菩提薩埵是〝菩薩〞--一個澈見諸法實相的有情。他是一個智慧通達的人,他是一個悲願深切的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澈底明白萬事萬物背後的真相,已經不再作繭自縛,已經能夠於這虛幻不實的世間,保持看清一切幻相的如如不動,然後再以這樣的智慧為出發,繼而去教導猶迷戀三界的芸芸眾生。這樣的人是稀有的、難得的,這樣的作為也是稀有的、難得的,杖绨浲咏浿兴f:「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一個覺悟的有情,是一個完全沒有執著的人,他雖然活在這個五濁惡世裡,可是他的心啊!就宛如一輪皎潔的明月,發出瑩澈清淨的光輝,普照十方。雖然有時會有幾朵烏雲遮蔽,但是明月還是如此的清澈、圓滿,並不會受到烏雲的影響。他又像一朵潔淨芳香的蓮花,雖然生長在污濁的泥沼裡,卻開出最美麗清香的花朵。為什麼他能如此呢?那就是因為他擁有「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因為,般若是出三界必備的條件,是佛家不共的法門,唯有佛法能夠究竟解脫三界,因為佛陀所傳下的真理,並不是佛陀所發明,而是發現。這個偉大的發現,為人類帶來無比的光明與希望--天不生佛陀,萬古如長夜!這實非溢美之詞,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因為如果沒有般若,我們就不可能明白宇宙的究極真理--空,如果不了解空,我們就會永遠在〝有〞的現象中打轉、迷失、流浪,不知醒轉、振作、出離,那麼,輪迴便成為一個難醒的漫漫長夜,而佛陀所帶來的般若教誨,正如一輪照亮無盡無邊黑暗的太陽,驅散了障蔽眾生的無明,帶來無比的光明。故知般若是多麼的珍貴、是多麼的重要。心經的主旨,正是字字句句都在重複這個訊息──般若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大智慧!心無罣礙心是主宰,心是心王,心是一切的開始,心是一切的源頭。宇宙的森羅萬象,都是心意識的變現,都是心王的遊戲,都是心的作用變化。心是真正的修行重點所在,所以我們的修行須臾不能離開心的修行--這才不是盲修瞎練,心外求法。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一切的本質就在於心,心解脫了,一切就解脫了,心不解脫,生命就無從解脫,足見心才是修行的主要方向,而非枝枝節節、變化無窮、千頭萬緒、剪不斷理還亂、毫無頭緒、亂無章法、不知所云的現象界。其實啊!現象界就像一場夢,夢中的情節毫無規則可言,因為這些情節都只是心意識的反射罷了,可是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層道理的話,我們就會把這些紛云的情節,當作千真萬確的事實來對待。這時,得與失就變得十分鮮明、高與下就變得十分差異、美與醜就變得非常不同、尊與卑就變得非常不一樣……。然而呢,我們都上了大當--上了自己心意識遊戲的大當,因為站在心的本質立場來看,這些都是虛幻的,猶如看一場電影,總不能為了劇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不已吧!?猶如作了一場夢,總不能為了夢中的主角得失而得失不已吧!?然而,道理說起來明白易懂,可是一旦我們被業力牽引、被隔陰之迷障蔽,任你是大修行人來轉世,如果你不夠用功的話,一樣只是口說空而行不空、拾人牙慧罷了。所以,對於諸法實相的認知,我們實在需要一分一秒都不離開的自我警--一切的一切,不論是眼所見、鼻所聞、耳所聽、身所觸,……儘管當下是多麼的栩栩如生、千真萬確、驚心動魄……其實啊!都只是心的妄念投射罷了!如果我們能安住於這樣的正知見,那麼我們當然就是一個心中沒有罣礙的人了,這樣的境界,是多麼的輕安自在啊!但是,如果我們只要還有一絲執著--任何方式的執著,包括對於某種觀念強烈的主張、某個人非見他不可、某種食物每餐必吃不可、某種娛樂每周非作不可、某種行為非完成不可、某種想念非想不可……內容儘管千萬變化,依個人習氣而不同,但是它絕對可以歸納二個字,就是〝執著〞。只要有一絲的執著,就有一絲的罣礙,只要執著全部沒有了,那就是解脫三界的莊嚴神聖時刻的降臨了。故「心無罣礙」,是多麼的稀有難得啊!願身為佛子的我們,精進再精進,早日達成一絲不罣的超凡入聖、解脫境界。無罣礙故沒有執著的人,就是沒有罣礙的人,也就像一個在空中邉拥娜耍徽撍鹩沂帧⒎畔伦竽_、快走、慢跑、前進、後退……對他而言,統統沒有任何的障礙,因為,沒有東西能夠阻擋了空啊!說得更具體一點,一個沒有罣礙的人,就是沒有得失心的人,因為,當你放下了一切的得或失,那麼你才是真正在修〝般若波羅蜜多〞的人。因為,現象界的一切變化都只是一場終須謝幕的戲劇,真正透視掌握了此點,這個人便不再受任何得或失的影響而產生憂悲苦惱了。請不要小看憂悲苦惱對於眾生的傷害,當我們陷於這樣的情緒之中時,一切的實相都將模糊不清,那麼〝果中生因〞的無奈悲劇,便將生生不息的隨著我們六道輪迴,難有出頭的一天。所以,心中沒有了罣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得失心理。天氣放晴也好、下雨也好;自己有錢也好、沒錢也好;別人喜歡自己也好,不喜歡自己也好……既然一切都是過去世的因感召今生的果,既然這些結果也都沒辦法影響心的如如不動,那人又何必作一個自我困閉的春蠶呢?所以,心中沒有了罣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是非心理。別人的對與錯,自有他對與錯的因與果,我們又何必強烈批判或無法見容呢?因為,如果我們真的希望世界上只有美好與光明,那麼,請不要從要求別人開始,而是從要求自己作為開始吧!既然都只是這夢幻舞台的臨時演員,又何必太計較別人的演技不好呢?所以,心中沒有了罣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高下心理。別人比我高也好、比我美也好、比我有錢也好……。既然一切都是作一場夢,我們又何必太在意情節的起伏呢?所以,既沒有了得失、是非、高下……心中當然也就無所罣礙了。這樣的人,就是沒有任何牽絆的人了,是世上稀有難得的人,是眾生的依皈,是眾生的指引,是眾生的模範。無有恐怖一個沒有罣礙的人,心中就必定安然,隨處自在。既無得失,就沒有得或失的不安與恐懼;既無是非,就沒有是非與否的焦慮或迷惑;既無高下,就沒有大小評判的分別與差異……這樣的人,是完全從恐懼的陰影徽种凶叱鰜淼娜耍溃磺卸际羌俚模y道假的老虎真的會把人給吃了嗎?難道假的魔鬼真的能夠傷害人嗎?難道假的玩具拿到手就快樂了嗎?難道假的名聲有了就不缺少什麼了嗎?他深深明白,一切都可以放下了,一切都不再是問題,一切都可以安心了。這樣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已經從生命的隱隱不安以及最深層的恐懼──莫明的恐懼、不知所以然的恐懼、茫然的恐懼、微細的恐懼……之中澈底脫離了出來。生命不再是一個囚换蚩嗑郏蔀闊o盡的幸福與喜悅,而這所有的關鍵都在於--心。遠離顛倒夢想心完全解脫妄念的糾纏之後,變得清明、自主、理性,此時,當幻化網撤開之後,一切才開始顯現其本來面目。黑白不再顛倒,一切都已回到其本應擁有的位置;主客不再易位,心不再誤認妄念為主人;本末不再混淆,心終於明白了自己是--佛。人世如幻,浮生若夢,如果我們不趁早認知這個事實,我們依舊會陷在黑白顛倒、主客易位、本末混淆的生命困境中不能自拔。故既已聽聞佛法,即應精進、慈悲、智慧,永遠的告別那令人憂悲苦惱不已的顛倒與夢想。究竟涅槃三界流浪,何時是休息的家鄉?孩子啊!你不覺得累了嗎?──佛菩薩如是問。孩子啊!你不想回家嗎?--佛菩薩如是關懷。孩子啊!心就是家鄉,就是永恆的家鄉,充滿了無限的平安、幸福、喜樂。--佛菩薩如是說。孩子啊!心就是佛,就是涅槃。--佛菩薩如是叮嚀。孩子啊!如果一切都已經具足,一切都已經圓滿,請問你還需要流浪嗎?如果家鄉就已經在腳下,你還需要家鄉嗎?--佛菩薩如是慨歎。是的,是心作佛,心即是佛。只要我們的心放下了一切的執著,而且安住於這樣如如不動的狀態,那麼,家鄉早已經在溫馨的等待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直到今天。如果你想回家,如果你想不再回到這憂悲苦惱的人間,其實,你只要回到你的〝心〞就可以了,你的身體可以繼續在人間生活的,因為,一切的一切,都只在於心啊!一切的答案、一切的奧秘、一切的終點、一切的開始……都在於--心。心是涅槃,眾生皆有佛性。三世諸佛三世是指過去世、現在世以及未來世,三世也可指多世,但是由於時間的觀念其實也是妄念,故時間只對於三界眾生有意義,事實上,法界是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的。故三世諸佛的說法是針對三界眾生能夠理解的狀態來說明的。而且故意把三世和諸佛並列,也是提醒我們,諸佛的存在是超越三世,也就是諸佛的存在是永恆,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或者未來。所以,我們會發現,人類最大的執著,在於對時間和空間的執著,由於有了時間的妄念,所以我們才有長壽或短命的強烈分別與貪取;由於有了空間的妄念,所以我們才有大或小的強烈差異與執取。故時空的觀念,就是最大的妄念,如果連時空都沒有了,請問又何來的長壽或短命、大或小的分別呢?故所謂三世諸佛,就是已經超越了時空的束縛,漫步於永恆之境的自由解脫之人。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般若波羅蜜多」是成佛的必備條件,只有依靠這到彼岸的大智慧,三界眾生才有可能真正出離輪迴不已、三界流浪的生命窘困。如果沒有這大智慧,眾生必於生死大海中頭出頭沒、難有出期。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是明白為何有生死輪迴、為何有憂悲苦惱的智慧,如果找到了輪迴的因,當然才有可能斷輪迴的果。而因果律是宇宙的至極真理--雖也是入佛門的基礎理論,但也同時是最甚深幽微之佛家真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耳熟能詳的句子,卻簡明的把因果關係一語道破。因為因果律是最客觀的宇宙公約,它絕對是公平無誤的--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如果輪迴是因為不明白生命實相而導致輪迴不已,那麼,只要明白了生命的實相,自然也就止息了輪迴。故十方三世諸佛,都是由於澈底明白了生命實相而成為諸佛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是諸佛的解脫境界。此時一切都已經圓滿,一切都已經具足,輪迴生死早已成為昨日惡夢,一切都美好、幸福、安樂,再也不缺少什麼,再也不需要什麼,再也不流浪三界、辛苦備嚐了。這樣的境界,是多麼令人艷羨啊!然而,身處輪迴惡夢的三界眾生,只要一天不放下執著,便一天不可能到達這樣的境界,這樣的境界,並不是憑空可以到達的,是需要經過無量劫以來累生累世的修六度萬行方能達成。故知成佛是一件艱苦卓絕的事,成佛是一件無比莊嚴神聖的宇宙大事!因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覺,就是涅槃,就是空,就是輪迴生死的盡頭。而這充滿無限光明的彼岸,是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的,絕非一生一世就能成就。故所謂的〝即身成就〞,是指你已經修六度萬行歷經無量劫,這很可能就是你的最後一生,但是,請注意,這其中還是充滿了各種變數--例如今生的努力、過去生的證量以及各種複雜多變、甚深難測的因緣果報……在在都可能使〝即身成就〞這個偉大的理想,成為破碎的美夢。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我們千萬別小看所謂〝五濁惡世〞的染污力,當我們一誕生在這個濁世裡,當我們一開始呼吸這充滿各種染著的氣,當我們一旦經過劇大痛苦的投胎過程時,一切的證量、一切的福報、一切的記憶……都隨著投胎過程中,神識昏迷於劇大的旋轉,而成為過眼雲煙。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一切都得從牙牙學語開始,任你是大修行人來轉世,只要是尚未成佛者,必定有所謂〞隔陰之迷〞的障蔽,故經典才說〝菩薩亦有隔陰之迷〞。所以啊!不論你遇到多麼殊勝的法門,不論你過去生的證量有多高,不論你的福報有多大,不論你的功德有這麼多……如果你今生不好好的努力,嚴肅、神聖、莊嚴的去面對你自己的修行,那麼,即使你本應〝即身成就〞,也很可能就因為一次嚴重的造業而導致延宕二、三、四、五、六、七生,甚至更多生以後才究竟成就。所以啊!佛陀才再三耳提面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於此末法時代,暮鼓頻催之際,猶流浪生死的佛子啊!怎能不警醒?怎能不策勵?怎能不珍惜人身?怎能不珍愛佛、法、僧?長壽滅罪經說:「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諸佛菩薩能到彼岸,凡夫眾生,定當淪沒。」,普賢菩薩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滅,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但念無常,如救頭燃。」啊!佛國淨土才是我們永恆的家鄉,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所以啊!唯有依憑到彼岸的大智慧,我們才能一路順風回家;唯有放下一切對於三界的留戀,我們才能真正打開淨土的大門;唯有不再計較一切的風風雨雨、得得失失、是是非非……我們才能快點回到永遠不需要流浪的安全避風港。般若波羅蜜多,是船筏,能載我們風和日麗的到家。般若波羅蜜多,是橋樑,能讓我們過渡驚濤駭浪。般若波羅蜜多,是利劍,能斬斷一切的多餘葛藤。般若波羅蜜多,是明燈,能指引迷航的水手。般若波羅蜜多,是路標,能告知我們正確的方向。般若波羅蜜多,是羅盤,是生死大海中不可或缺的儀器。般若波羅蜜多,是良藥,能醫治一切的疑難雜症。三界眾生,皆已於六道輪轉中疲累已極,但是儘管疲累;如果沒有大智慧,我們還是無奈的疲累已極。三界眾生,皆已於生離死別的悲淒雨淚中哀傷過度;但是儘管哀傷,如果沒有大智慧,我們還是無奈的哀傷過度。三界眾生,皆已於漫無邊際的無明中寂寞已久;但是儘管寂寞,如果沒有大智慧,我們還是無奈的寂寞獨坐至地老天荒啊!所以啊!般若波羅蜜多是珍貴的,是值得用全部的生命力去學習與瞭解、證悟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今生的學佛因緣--以智慧為先導,統攝其他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只要如是而行,必有得究竟覺的一天。是大神咒咒語--是宇宙最莊嚴的聲音。不同的咒語,是不同的佛菩薩所教導的,例如慈悲的觀世音菩薩教導眾生唸〝六字大明咒〞,地藏菩薩教導眾生唸〝滅定業真言〞;藥師如來教導眾生唸〝藥師咒〞……只要是佛菩薩傳下來的咒語,當然就是最神聖的聲音,但是儘管咒語各有不同,每一位佛菩薩的智慧都是相同的圓滿--般若波羅蜜多。故可以說是最圓滿的咒語,而且是最神聖的咒語。只要擁有此咒,何處不得究竟成就呢?故也可以說是最神效的咒語啊!是大明咒般若波羅蜜多,不但是神聖、神效,而且是清明眾生的清醒劑,只要有了大智慧,就離開了無明,只要離開了無明,就不會胡裡胡塗、懵懵懂懂、癡癡傻傻、昏昧不明的於此無常世間妄造無邊業了,只要不再造業,就不再受到未來果報的束縛,這樣的人,就是宇宙最清明自主的人--佛。所以智慧如清明的咒語,能夠讓昏沉愚癡眾生醒過來--於一切虛妄不實的幻相中醒轉過來。智慧又如清明的甘露,能夠潑醒已經沉睡無量劫的三界無明眾生。是無上咒無上正等正覺,是要靠無上心法--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成就的。故大智慧也就是無與倫比、至高無上的咒語,能夠讓眾生脫離苦海,永別生死。故三界眾生宜好好修持般若波羅蜜多,才能真正找到無上的皈依,無上的心咒。是無等等咒般若波羅蜜多,是最究竟的境界,既是最究竟,也就好比世上最究竟圓滿的咒語,能夠讓眾生得究竟成就。故三界眾生應皈依般若波羅蜜多,宜視之為究竟的依靠,如此日久行深,必能如觀自在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當一個修行人已經證得無上究竟覺時,一切的苦難,到此完全結束。就猶如一個歷盡滄桑歸來的天涯遊子,經過了無數流浪的歲月,吃過了多少辛酸苦頭,閱盡了多少的物換星移……終於,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家鄉--一個無量劫以來便思念不已的家。然而,如果還未歸家苦,是數說不完的;苦難,是沒有結束的--只要我們還身處三界,這就是我們註定的呙“。∥ㄓ械奖税兜拇笾腔郏芙K結這三世迷離、業力牽纏的無量苦!身為佛子的我們,宜大精進,奮力自度度人才是!而這自度度人真正依憑,即--般若波羅蜜多!真實不虛唯有法界才是真實的境界,三界一切皆為幻有,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而到達真實境界彼岸,只有唯一的交通工具--般若船。如果你還沒有搭上這艘般若船,請你要趕快搭上;如果你已經搭上了這艘般若船,則請你趕快划進!猶如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所說:「願我速乘般若船」。因為,生命短促,業力催逼,不趁著順境、人身寶尚能學佛時勉力而為,一旦無常來到或業境現前時,一切都將隨業力的波濤洶湧而消逝無蹤。--滄海桑田、桑田滄海,無量劫的歲月都已流逝無蹤了,當今這短短的人生寄旅,不也很快就成明日黃花?幸福學佛的修行人啊!莫待無花空折枝。悲願深切的佛子啊!怎忍眾生以苦為樂?智慧如海的佛子啊!怎忍世間暗無光明?大悲為上首,方便為究竟!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願眾生一起到達光明的彼岸!智慧啊!大智慧!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結束時的咒語如是祈願與讚頌著在這無明的三界擁有般若,是最彌足珍貴的一件事,而一個發過悲願的菩薩,也唯有同時擁有了悲與智才能真正實現他內心歷千百劫而不滅的菩提大願:願眾生離苦得樂?願眾生早證菩提?願眾生圓滿所願願眾生得究竟覺。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苏柏斗/图guān zì zài pú sà观 自 在 菩 萨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照 见 五 蕴 皆 空dù yī qiē kǔ è渡 一 切 苦 厄—解: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shè lì zǐ舍 利 子sè bú yì kōng,kōng bú yì sè色 不 异 空,空 不 异 色sè jí shì kōng ,kōng jí shì sè色 即 是 空,空 即 是 色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受 想 行 识,亦 复 如 是—解:“舍利弗(佛的大弟子)啊,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shè lì zǐ舍 利 子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是 诸 法 空 相bù shēng bú miè不 生 不 灭bú gòu bú jìng不 垢 不 净bù zēng bù jiǎn不 增 不 减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是 故 空 中 无 色—解:“舍利弗(佛的大弟子)啊,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无 受 想 行 识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无 色 身 香 味 触 法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无 眼 界,乃 至 无 意 识 界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无 无 明,亦 无 无 明 尽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乃 至 无 老 死,亦 无 老 死 尽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无 苦 集 灭 道,无 智 亦 无 得yǐ wú suǒ dé gù以 无 所 得 故—解: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pú tí sà duǒ菩 提 萨 陀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xīn wú guà ài,wú guà ài gù心 无 挂 碍,无 挂 碍 故wú yǒu kǒng bù无 有 恐 怖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远 离 颠 倒 梦 想jiū jìng niè pán究 竟 涅 磐—解: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sān shì zhū fó三 世 诸 佛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得 阿 褥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解: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无上正等正觉,修证已经圆满名为“无上”泯灭了人、我、物的差别情执名为“正等”明了一切而没有能明之心与所明之境的对待名为“正觉”)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shì dà shén zhòu,shì dà míng zhòu是 大 神 咒,是 大 明 咒shì wú shàng zhòu,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是 无 上 咒,是 无 等 等 咒néng chú yí qiè kǔ,zhēn shí bù xū能 除 一 切 苦,真 实 不 虚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解: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门,是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我告诉大家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jí shuō zhòu yuē :即 说 咒 曰 :jiē dì,jiē dì揭 缔,揭 缔bō luó jiē dī波 罗 揭 缔bō luó sēng jiē dī波 罗 僧 揭 缔pú tí sá pó hē菩 提 萨 婆 诃—解:我要告诉大家如何来持诵这个般若波罗密多咒,大家应该如下诵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文读音:gā dì gā dì bā lā gā dī bā lā sāng gā dī bō dì sī⌒wa⌒hǎ)心经全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内容阐释经名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1]。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例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代表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代表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经文心经经文以“观自在菩萨”开头,以“菩提萨婆诃”结尾(萨婆诃本为祝颂语,亦有观自在的意思,与经文开头相呼应)。 “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经全文关键字词之一。起源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2],故名为《心经》。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空性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有学者认为《心经》经文结构之来源,大部分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观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习应品第三)。“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劝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则出于《佛说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故《心经》是出自《般若经》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时奉请观自在菩萨为其说法主,才完成现今《心经》组织的型态[3]。   《大般若经》中所开示之般若法门是专为已发菩提心之众菩萨们所宣说的。其最重要的观念在于以空性智慧觉悟诸法实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虚妄分别而已),既不体证、进入涅槃而自愿生生世世轮回生死救度众生,其行为看似有违一般所认知的脱离轮回观念,而实际上这才是《大般若经》开悟菩萨的主旨所在。因为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救护一切众生才是真菩萨行,而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却弃众生于不顾则有违菩萨自度度他之初衷誓愿。   在《大般若经》中数度出现 “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与 “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字句。此即代表若离开对众生的慈悲济度,则一切修行的意义则大打折扣,不能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正果。版本《心经》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本子。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版本。梵文本日本法隆寺藏两片贝叶经钞本 [4]日本法隆寺贝叶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经》,原本现收藏于东京博物馆。相传此本原为迦叶尊者手写,后由菩提达摩传给慧思禅师,再经由小野妹子于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传入日本[5]。净严和尚于1694年以梵文悉昙体手写抄录。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国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订梵文本。
24小时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经念诵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