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生 专业190 文化269 可以报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的美术教育吗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110周年校庆
韶州师范简史
  一、韶州师范前史(1247年―1903年)  韶州师范(简称韶师)坐落在韶关市区北面的帽子峰南麓,东西毗邻浈江、武江,依山傍水,景色秀丽。  韶师是由旧学的书院发展而来,书院办学史大体上经历了濂溪书院(南宋淳祜七年即公元1247年新建)、相江书院(宝祜二年即公元1254年改称此名,当时的韶州相江书院与惠州丰湖书院、南海番山书院和禺山书院向称广东四大书院。)和北江书院(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在原相江书院旧址新建。)三个阶段,历时656年。  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江书院改名为北江高等中学堂。不久,附设师范班,韶州师范的历史就从这里开篇。  二、初建时期(1903年―1921年)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教育,推新学,兴学堂。韶师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办的。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北江地方官吏把北江书院改办北江高等中学堂。南韶连道张端本为督办,韶州知府吴尚恭为总办,曲江知府刘能为提调,开始招生讲学,但不脱离书院模式。学生除读诵经史外,还学习算术、国文、史地等科。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韶州知府余炳辉把北江高等中学堂改名为韶州中学堂,略修旧书院,新建讲堂两间,开设操场,购买图书仪器千余元。遵照清政府中学堂附设师范的规定,开办简易师范科一个班,以培养初等小学堂教员为宗旨,招生60余人,一年毕业。同时招收中学预科班60人,三年毕业。  后公举英德林耀东为监督,翁源涂祖培、曲江朱维栗为监学。学堂经费来源:一是官府拨款,二是书院存款及利息。简师科学生书籍、膳食、衣履等由学堂供给。预科生每学期除交学费14元和自备衣履外,其余由学堂供给。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简师科学生毕业后停止招生,只招预科生两个班120人。宣统二年(1910年),预科生毕生升入中学本科80余人。到宣统三年(1911年),学堂只有旧制中学两个班共60余人。  简师科的课程,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初级师范规程》规定,开设教育、国文、历史、经学、修身、算术、地理、体操,图画、勤学、行检等12门学科。读经课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常以忠孝大义勉训师范生,对他们进行忠君尊孔的思想教育和封建礼教的师德教育。  民国元年(1912年)停招预科生,改招甲种农业生一个班。翌年,奉命改名为省立韶州中学校,校长张国熙。学校招生范围扩大,学生来源不限于韶州籍贯,自此每年继续招收中学一个班。民国三年(1914年)到民国七年(1918年),先后由关翰昭、卢公辅、李钧、王伯楠任校长。到民国八年(1919年),各班学生相继毕业。是年,学校被粤赣湘边防督办署占用。学校外迁办学,不久迁回原址。校长成德彰呈准将学校左边观音堂划入校舍范围,作为膳堂,并筑起围墙。  民国九年(1920年),学校改名省立第二中学,校长叶浩章,招中学一个班,这是旧制中学最后的一个班。  学校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民国九年(1920年)十多年以办中学为主,只办过一期简师。学校规模每学年最多是四个班。学生最多是百余人。民国后开设的课程,取消了经学和修身课,开始进行民主科学的新教育。  三、省三师时期(1921年―1936年)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曾多次更改校名。日,省政府认为韶州中学校“还是应该以办师范专业为主”,把校名改为广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招初级师范预科一个班。改名“省三师”后,由黄遵庚任校长至1929年。其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火连年,经费短缺,军队进驻,学校处于停顿状态。到1927年,广东局势趋于稳定,学校收回全部校舍,教学恢复正常。此时,全校只有3个初中班,学生70余人,教职工20多人。1928年春,招收小学五年级新生一个班。同年下半年,省教育厅批准开办附属小学。学校逐渐以办师范为主、附设中学部和高中农科部。  1929年,省教育厅委任黄焕福(中山大学理学士)为校长,学校经费逐年增加。学生来自粤、湘、桂、浙、赣等省,办学规模逐渐扩大。1933年,学校发展到16个班,其中附小6个班,学生580人,教职工约60人。除开设初中师范、高中师范、乡村师范等专业外,还开设了初中、高中农业科等班级,并完善了“附小”建制,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的师范学校格局。  三师的办学指导思想是面向农村,为粤北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服务。教学上注意师范性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识与技能训练并重,重视为学生创造教育、教学实践场地,重视职业训练。如设夜校和日校各一所,由高师生轮流上课,辅助平民学习文化知识,设立农民问事所,解答农民关于农业经营、生产上的疑难问题;建立农场用于教育实践等。其时结合教育教学,学校文娱、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有童子军团、篮球队、排球队、游泳队、歌舞团、标本采集队、单车队等,还定期举行娱乐会和修业旅行等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际的活动,在田径、演讲等比赛中获得第一 、第二等多项名次。1934年全省举行教育成绩展览会& 三师获得制作生物标本特等奖,深得社会好评。三师时期,成绩考查采用百分制。  学校各项建设迅速发展。至1934年& 全校有大礼堂一间,课室十六间,宿舍二十五间,会客室一间,图书楼一座(二层),办公室一间,成绩陈列室一间,校容校貌大为改观,直至1984年以前,校舍还保留当时的样式。同时,学校还配置了大量图书和教具,计有图书7000多册,鸟兽类和矿物类标本300多种。当时的国民党省政府主席林云陔和省教育厅厅长谢瀛洲曾到校视察。  1932年.为庆祝建校三十周年.曾刊出《三师概览》一册,记载了学校的历史和省三师概况,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5年,省三师奉命改名为广东省立韶州师范学校,仍由黄焕福任校长。  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1936年―1949年)  正式命名广东省立韶州师范学校两年后,“七?七 ”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于1937年8月迁至曲江马坝上伙村,保留峰前街原有的校址。日,广州沦陷,广东省政府迁至曲江县城韶关。日寇经常派出飞机轰炸韶关和粤汉铁路沿线城乡。为了师生的安全,学校于10月间迁往仁化县水南村坚持办学。同年冬,日寇进攻粤北,学校暂时迁到离仁化县城更远的长江墟。  1940年初,粤北局势比较缓和,学校迁回水南村。省教育厅派专人到校视察,并指导速建校舍,添置教学设备。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学校发展到21个班,学生755人;附小6个班230人;全校教职工69人。拥有谋室2l间,教职工宿舍39间,学生宿舍12间,礼堂1座.运动场3个,农场2个。此外,图书馆、理化实验室、生物室、医务室、劳作场、康乐室、防空壕等一应俱全。学校教学设备日益完善,计有图书、理化仪器、动 (植)物标本、体育、劳作器具、教学挂图等一大批。  由于战乱,学校曾数度停课。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经费短缺、供绐中断.黄焕福校长只好向当地乡绅借贷谷物,缓解窘境,并在近处借地方设教学点,维持教学。至1944年,除续开简师科、高中师范科、高中农业科、高中、初中、小学外,还开幼稚师范科。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黄焕福校长要求教学不因时乱而易,要以简适繁,因时就势,要求战时迁校要保证教学质量。韶师在仁化时期,由于教师队伍文化、学术水平高,认真负责,学生勤奋好学,教学质量比较高。学校不仅为国民教育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师资和各种人才,而且每年的高中毕业生有六成考入大专院校继续深造。此外,学校的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在全省和地区的竞赛中,屡获冠军。倒如,在广东西北区运动会获总分第一名;刘铿同学获全省抗日宣传演讲比赛冠军等。校长黄焕福也获殊荣:省教育厅发给服务十年以上奖状一张,服务十五年以上记功两次。  日,日本投降。次年2月,韶师搬回峰前街原址办学。1946年―1949年,由黄金佑继任校长一职。由于连年内战,学生人数日渐减少,每年仅保持11个班,到1949年,毕业生仅得60多人。  这一时期,学校的教学工作注意突出师范性,重视对师范生献身乡村教育的专业思想和师德教育,对师生的教与学都有明确的要求。学校定期举办各种专业运动周,专门设立社会教育委员会负责计划和推动。如:日(旧青年节)至4月4日(旧儿童节)举办的科学运动周,活动内容丰富,有科学化展览会、科学演讲及表演、科学论文比赛、破除迷信运动科学座谈会、出版通俗刊物等。同时,组织宣传队深入民间,做壁画及文字宣传工作,备受当地社团和民众欢迎。  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韶师不但培养了大批小学师资和各种人才,而且磨砺了不少革命志士。  这期间,韶师先后接纳了许多进步青年和中共地下党员在校任教,例如:陈孝真、李仲才(英语教员,北江特委特派员)、虞泽甫(国文教员,到校后不久入党)、李曼晖(训导主任,原七战区编委会中共支部书记)、钟靖寰、陈椒、李森彬、崔憬夷(归侨音乐教员)、陈希哲、胡均等。1939年8月,成立了中共韶师学生支部,由学生党员吴群卓任支部书记。后为方便开展活动,分为男、女生支部,支部13人,吴卓群任书记,虞泽甫负责联系。女生支部13人,郭巾英任书记,李仲才负责联系。党员教师另设小组,单线联系。  韶师学生运动先是由曲江中心县委宣部长黄焕秋等领导。曲江中心县委撤销后,交由北江特委李守信领导。学生运动日益发展,进步同学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在中共地下党组领导下,他们一面努力学习,一面利用假期,到军队中去,到广大群众中去,以教唱救亡歌曲、演话剧、出墙报、办夜校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4年粤汉线局势紧张,学校提前放暑假,党员学生林名勋按上级指示,组织带领陈仲舒(原名陈松茂)、殷石海、许华、潘平(原名潘贻珊)、潘贻璋、邝卓群、郭秉秀等几十名党员学生和进步学生,奔赴英德,到我党统战对象国民党军莫雄中将的“挺二”部队。以“挺二”战时工作队名义,进行抗日宣传活动。韶师还有许多同志后来转入东江纵队,投身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洪流中。1946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韶师师生在党员的革命思想和革命行动影响下,90%师生响应和参加全国掀起的“反饥饿、反内战”的运动。1947年后,韶师党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地下学联活动,促进“青年同志联盟会”的建设,推动了粤北学生运动的发展。  在抗日、解放战争期间,梁展如、陈孝真、叶胜暄、吴英华、吴群卓、陈志良、陈丽娟、徐伯忠、何虹、刘怀汉、曾洪炳、龙耀如、崔憬夷(教员)、黄焕月(教员)等十几位师生,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韶师校史谱写了光荣的篇章,永远传颂。  五、改造、建设、调整和巩固阶段(1949年――1965年)  日凌晨,韶关解放 ,韶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同年年底,军事代表接管了韶师,当时韶师只有三个班。1950年2月,北江专署把韶师与省立志锐中学和曲江县立一中合并,组成北江临时联合中学,附设师范部。校址分设在互励路原志锐中学及韶师两处,由北江专署专员何俊才兼任校长,古师勋、廖拔成、黄开光任副校长。  1950年9月起,复名广东韶州师范学校,在原址独立办学。从1950年至1965年,先后由包华、廖拔成、赖希先、张雪馨、罗嵘、李群、欧阳汝森、黄兆华、陈丙等人出任正、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副书记职务。  包华校长是日本归侨,1929年入党,解放前长期以学校为阵地开展革命工作,办学经验丰富,德高望众。他任职期间,学校取消了训育制度和导师制,改设教导处和总务处,开设了普师、专师、简师、简易师范班、短期师资培训和速成师训班以及从初小至高小六年制齐全的附属小学。并且开办夜校,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这一时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员工千余人。1952年底,由包华校长主持召开了韶师校友联谊会,校友洽谈甚欢。  1953年,韶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师范,由韶关专署管理。韶师迎来了解放后办学的又一个高潮,学生来源除连县、连山、连南外,面向13个县市招生。除开办原有班外,1956年增办幼儿师资训练班,1957年开办三年制幼师班和小学行政干部轮训班,并附设小学教师函授部。从1953年至1957年,学校每年保持15-21个班,在校学生近千人,1957年共有教职员工82人。  建国初,韶师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改革,开设政治、语文、数学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二十多门课程。这些课程设置的特点一是突出师范性,二是面向小学。1956年又调整了教学计划,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各科教学没有统编教材,教育学、心理学采用前苏联译本,其余各科大部分采用高中教材,各科教学法教材自编解决。成绩考查采用五级记分制。  这阶段韶师的教学工作,提出向前苏联学习,重点试行新教学法。建立和健全各科教研组,设立全校性教研室,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内外联组的教研活动,组织以研究运用新教学法为内容的公开教学。当时北江中学、韶关农业学校和韶师同科组老师经常进行联校的公开教学活动。  这时,韶师陆续增建了几座平房,校舍虽简陋,但师生文娱体育、文化生活开展得生动活泼。教师有“教工之家”作为娱乐场所,定期召开周末舞会,学生有合唱团、歌咏队、戏剧组等,由学生会组织,教师指导开展活动。学生生活艰苦,衣着朴素,勤俭风气好。饭堂又是礼堂,开会时,每人带一小凳入场就座,用膳时,自带小凳按班分八人一桌分席就餐,秩序井然,纪律良好。  1960年前后,学校进行学制改革试验.再次明确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明确提出教师备课和指导师范生实习,重点是放在“双基”教学。同时采取各项措施,加强了教学工作领导,校长亲自兼课和深入课堂听课,定期召开学生评教评学座谈会等,学校的教学秩序逐渐恢复。1963年前后,韶师办学规模逐渐减少至7--8个班。  1961年7月.韶师召开了校友联欢会,举办校史展览,有400名校友回校参加聚餐联欢。  据统计,年,韶师共为粤北培养了各类合格师资共2753人,其中中师毕业15 00多人,幼师毕业130多人,初师毕业400多人,专师毕业39人,师训班毕业100多人,小学行干班毕业700多人,这些毕业生服从分配,安心山区工作,专业思想较巩固,遍布18个县、市的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少人已成为各校、各部门的领导骨干,也有不少人被选送和考上高等院校深造。  六、“文革”及恢复发展时期( 1966年―1981年)  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韶师和整个国家一样陷入了动荡。月,社会上掀起“破四旧”运动,韶州师范学校被改为韶关师范学校。当时仍招收了四个班新生。1967年至1969年没有招收普师班学生。1968年3月,韶关师范学校革命委员会成立,主任黄兆华,副主任夏金水、朱江、陈丙。1968年11月,韶关师范学校下放给韶关市管理,人事、档案、财产等一切都要列册移交。韶关师范学校69届学生仍由韶关专区负责分配。学校更名为韶关市师范学校(学校的公章依然用韶关师范学校章),校委会更名为韶关市师范学校教育革命委员会。  1968年12月底至1969年1月间,韶关市师范学校受命搬迁到西河黄田坝小学校址继续办学,原韶师的校址则用来办韶关市第四中学,市师范的教职工大部分调往其他学校或下放农村锻炼,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朱江率领少数教师及66级四个班学生前往新校址。1969年8月,招收50名当年优秀高中毕业生,办了一期小学教师培训班,学制半年。  1969年10月,韶关专区收回韶关市师范学校的管理权。当时学校的编制80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1970年2月,学校更名为韶关专区师范学校,尔后转区改地区,学校随着改名为韶关地区师范学校。同年10月正式招生,招生对象是社会青年,由地方推荐入学,开设一年制工基科、政文科、数理科、农化科、英语科、体育科等班。  同年,韶关市复办师范学校。1970年至1976年,由黄兆华、黄碧、黄水连、陈一兵、林天殆、曾昭玉、吴国明等任校革命委员会正、副主任、校党支部书记职务。  韶关市师范学校最初在原韶师女生宿舍(现韶师14栋)一楼办学,很快就搬到原韶师附小(后办是进修学校)校址办学。前两年主要开办培训小学教师的短期师训班,每年招1―3个班不等,1972年开始招两年制师训班,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1973年中师恢复招生,学制两年,当年共招三个班,生源来自韶关、曲江、新丰和翁源。由于校舍不足,1974年2月至1976年上半年,学校曾在十里亭下坑办学。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同年,市师范搬去广州会馆旧址(现四中校址)办学。韶关地委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对韶关地区的师范学校进行调整。1977年,在市政府的关怀下,韶关市师范学校恢复为广东省韶州师范学校。  1978年,韶关师范专科学校复办时,吸收了原韶关地区师范学校的一批教职工。  “文革”后,韶师逐步恢复办学传统,从各中学调回有师范教学经验的教师,充实教学力量。1977年―1984年,由黄兆华、李达仁、张大中、罗英怀等任校党支部书记和正、副校长职务。  学校的办学逐步走上正轨。1977年,开办两年制的普师班和英语班、理化班。1980年增开两年制体育选修班和民办教师班。1980年和1981年,韶师先后办了两期半年制的小学行政干部学习班。1981年韶师列入省、市的重点师范学校,除开设三年制普师班外,增办幼师班和两年制的幼专班以及幼师函授班。1982年恢复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知识青年,开设学制三年的普师班。  这一阶段,韶师恢复和加强了各科教研活动,重视对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思想教育。  经报市政府备案,韶师校友会于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二日成立,并组成了首届韶师校友会理事会,原韶关市政协主席、四四届校友陈仲舒当选为校友会会长。  七、深化改革和空前发展(1984年―2000年)  1984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和“关于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的质量要求”等一系列文件,吹响了中师教育深化改革的进军号。经市政府批准,1986年韶师从校园面积万余平方米的广州会馆(现四中校址)搬回到校园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原址,韶州师范迎来了深化改革和空前发展的黄金时期。1984年―2000年先后担任校长职务的是:李曲生、戴昆尧、谢文光、欧阳聪。副校长:罗英怀、虞俊麒、陈波、林弗尧、陈克充。1999年,经市政府批准,韶师与原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两校合并后,与其它市直学校一样,韶师实行校长负责制。  这时期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987年韶师试行“两聘,两制,一包,一奖”制。1989年,学校内部行政机构作了调整,取消教导处和总务处,改设教务科、学生科、总务科、校长办公室,加强了学校行政管理。  (二)教学工作改革:为了培养德、智、体、能(教育、教学能力)四方面都合格的小学师资(含幼师)(这是1986年全国中师培养目标会议提出的质量要求),韶师注意教学中克服“重知轻能”倾向,坚持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改革方针:一是教学计划上,变必修课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四块结合”的新机制;二是在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变单纯知识型为知能结合型;三是在考试方法上,变单纯知识考查的笔试为知识考查、能力考核双考查制度。  韶师从1986年起建立毕业生质量负责制,公开向社会承诺“不合格的师范毕业生可以回炉一年”。这一改革得到省教育厅的肯定和推广,在《广东教育》作专题经验介绍。  十多年来,韶师学生参加全国中师学生化学学科科普知识竞赛、省中师文艺汇演、省中师田径运动会、省中师统考、市中小学“英东杯”文艺比赛、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等,均取得优异成绩。据九四届、九五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韶师毕业生的师德、教学、班主任工作优良率超过90%。1997年举行的“韶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语文阅读教学观摩大赛”参赛者、获奖者大部分是韶师近几年的毕业生。各县、市、区教育局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韶师毕业生的确顶用”。  (三)德育工作改革:韶师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方针,从1985年起立下了“学高人之师,德高人之范”,“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校训,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形成“在内容上有层次性,在方法上坚持自理性,在途径上坚持参透性”的韶师德育特色。1991年7月全国师范院校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沈阳召开,韶师曾在会上作过题为“坚持德育为首,为农村小学培养德高之师”的经验介绍。  (四)美育实施改革:韶师重视增强师范生的文明意识,把校园“三化”(净化、美化、绿化)建设列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措施。到1902年学校绿化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45%;校园建设逐步形成园林化。  这段时期,韶师不但在深化改革之中,而且进入空前发展时期。1996年春顺利通过了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省级验收。  韶师在这个深化改革及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1991年,韶师在省先代会上作了题为《深化中师教育改革,为农村小学培养合格师资》的经验介绍。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市师德先进学校、市教改先进单位、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你单位、市“园林式单位”、市卫生标兵单位等。学校还被选定为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0年―1994年周期加强师资培训的合作项目单位。韶州师范继被誉为“粤北革命的熔炉,岭南教师的摇篮”之后,又被省教育厅领导誉为“南粤师范的明珠”。日成立了第二届韶师校友会,原市教委主任区新文任会长。同年10月1日,韶师举行了建校92周年庆典活动,前来庆贺的领导、嘉宾、校友达3000多人。  八、迈向新世纪的韶师(2000年之后)  刚刚步入二十一世纪的韶师就面临中师停招、学校何去何从的历史挑战,在校长(兼总支书记)欧阳聪,副校长虞峻麒、林弗尧、陈克充和张红娟的带领下,韶师人积极应对挑战,经多方努力,成功地使学校升格为普通高校,开创了韶师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一)积极应对挑战,成功实现升格  社会的发展,使得中师层次的毕业生越来越不适应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广东省政府决定从2000年起全省中师停止招生,中等师范学校实行改制,或升格为高校,或改办中学,或改办培训机构等。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扩大招生,在此刺激下,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转制对韶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个“制”转好了就可以延续韶师的优良传统,迎来更好的办学机遇,如果转不好,则意味着解散,悠久的韶师办学历史就此结束。面对如何转好制这个挑战,学校领导班子在欧阳聪校长的带领下,做了大量工作。在广泛征求教职工和校友意见的情况下,经多方努力,在市政府、市教育局和韶关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韶师终于在2001年12月获得广东省政府批准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成为韶关学院的二级学院,改名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并于2002年6月在全省中师中率先举行升格挂牌仪式。  (二)新韶师在探索高校办学之路中发展  早在年,韶师就各招收了一个五年制小教大专班,并开始了探索大学专科办学的道路。2000年9月,韶师与韶关学院合作办学,招收汉语言文学、数学和音乐教育专业共六个班新生。几年大学办学实践为办好普通高校积累了宝贵经验。到2003年,韶师的大专专业数已达8个,学生人数几近九百人,超过学生总人数的一半,韶师的高校办学初见成效。  升格后的韶师.在市教育局和韶关学院的领导下,在欧阳聪院长等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凭着韶关学院校本部的强大优势引入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着力引进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建设的步伐,使之尽快适应高校办学的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2002年,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教师及时获得高校教师资格。目前韶师已经拥有一支包括教授、硕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21人、高级讲师12人在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高校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韶师成为全省同类二级学院中师资力量最强的学校之一。学校设有8个系,实现了院系两级管理。目前,学校有科学楼、图书馆、艺术楼等各种教学建筑23幢,配有音乐、美术、历史、地理语言、心理学、电脑、舞蹈等各类专用教室和实验室、微格教学室、多媒体教室。国际互联网和局域校园网已被广泛地用于教学和管理,全校已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正在建设中的12层教学综合大楼和九层学生公寓竣工后,韶师的办学条件将进一步完善。  百年学府,世纪风华,继往开来,再铸辉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韶师将把握时代脉搏,弘扬百年名校精神,与时俱进,在未来的发展中为我省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学校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2002年,韶师成立了第三届校友会,韶关市教育局原局长杨肇涛任会长。  日,韶州师范迎来了建校100周年华诞。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发来贺信。来自海内外的韶师校友及来宾3000多人到会,省政府副秘书长江海燕,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市领导覃卫东、徐建华、刘创等出席了庆典仪式。下午,韶师举办了以“教育的现状和发展”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特邀北京大学教授、博导钱理群和华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卢晓中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晚上,韶师还举办了一场喜庆百年华诞文艺晚会。  2007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吴奇峰同志为党委书记、院长,张萍、许晓梅、王泽胜同志为副院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韶师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具备了完善的办学条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为粤北乃至全省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南粤师范的明珠,今朝更加璀灿夺目。  1、雄厚的师资力量  通过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韶师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40.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37.3%。近年来,多人成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教育专家和为市级名教师培养对象, 一批教师获得南粤优秀教师、韶关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人成为韶关市首批名校长和十佳校长。承担各类教研、科研项目23项,其中省级教科研项目10项,公开发表或获奖的学术论文429篇,主编或参编出版著作、教材16部。  韶师一贯重视教研科研工作,形成了完善教科研奖励制度,制订了系列旨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暂行办法。近年来,我校教师共承担各类教研、科研项目23项,其中省级教科研项目4项,公开发表或获奖的学术论文429篇,教师主编或参编出版著作、教材16部。  2、完善的办学条件  近年来,韶师对原有教学楼、大操场和中心广场地教学场所教学改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012年10月,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基地基本通过专家组检查。新建了微格教学实训室、多功能语音实训室、书法实训室等六间实训室,对美术教育实训室和音乐教育实训室等原有实训室进行改造,增添新设备。今年9月,广东省立项建设的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将全面投入使用。新建了教育技术基础实训室、会计实训室、数码钢琴室、手工制作实训室和学前儿童观察室等实训室。  为确保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士评审顺利通过,新建了一间电子阅览室和一间学前教育专业书库,新进电子图书25万多册。  3、鲜明的办学特色  (1)形成了科学完善的教师综合技能训练体系  韶师不断改革课程设计模式、教学设计与基本功训练模式和改革见习与实习模式,形成了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基本功训练体系为重要环节,见习与实习体系为关键,管理与评价体系为保障机制的教师综合技能训练体系。近年来,师范专业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的比例达到99.7%。实现了培养合格小学和学前教育师资的目标。  (2)构建了成效显著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韶师是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省幼儿园园长市级培训基地、广东省幼儿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韶关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韶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近年来举办了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任职和提高培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市级名班主任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近120个班次,近两万人次,为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  韶州师范重视校园文化,以科技文化体育艺术节为依托,以社团文化建设为重点,开展各类青年志愿者活动,打造我院团组织特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辉煌的办学成就  韶师秉承“学高人之师,德高人之范”的校训,发扬“明德、尚志、勤学、范行”的精神,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获得了众多的荣誉,为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专从2003年的5个专业增加到2012年12个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数从2003年的1600多人增加到2013年的3500多人,形成了本科、大专、中职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韶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定期举办就业讲座,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在省内外一百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就业率十年来一直保持在99.2%以上,多次评为韶关学院就业先进单位。  韶师重视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学生参加各种考试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科插班生考试年平均录取率保持在45%以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年通过率平均达到92.6%,普通话测试二乙以上通过率年平均达到99%,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三级过级率达到91%以上,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过级率年平均达到97%以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年平均达到87.8%。  韶师重视教学管理和德育工作,加强学风建设。近年来,学生在美术、书法、音乐和体育等各种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出版作品8部,近2000人次被评为韶关学院“三好学生”,2000多人次被评为韶关学院“优秀学生干部”,4000多人次获得奖学金,一批团组织和团员、团干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团组织、团员和团干,1000多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百年华诞抒壮志,十秩春秋竞风流。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既回顾历史、缅怀先贤,又高瞻远瞩、放眼未来,秉承百年名校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去迎接新一轮灿烂的日出,去谱写韶师更加华美的新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韶州师范分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