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是南充的在成都读初中,初中毕业班工作总结考试后成绩没有出来,后来到老家县城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考入普通高中

  之前在和高中同学聊天的时候,她问我,像我们这种真资格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是不是完爆北京生源的那些政策进来的学生?
  因为最近很流行的说法就是北京的学生考清华北大很容易,那么北京的学生和外省的那些状元们相比水平会有差么? 如果在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地域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个体的发展高度是否意味着现有的选拔制度是合理的?
  和她谈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这个问题。总结了下,我说说我的感受和看法:
  我想我有必要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只是陈述我这些年的见闻。我老家在农村,初中就读于一家小县城中学,高中来到省会城市,大学考到清华,大学期间还辅导过学生,我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各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至于社会是否公平,制度是否合理,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所以如果你觉得我描述的现象不公平,那也请你想清楚:我,就是你所说的不公平遭遇的实际经历者、承受者。
  我相信我的答案还是道出了一些人的心声的,所以我也希望有的人不要把赞同我的回答等同于维护这个制度,谢谢。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多,所以北京学生比起我们一定弱爆了,你们有啥了不起啊,信不信我分分钟考死你啊。呵呵,老子来清华了,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
  结果实际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上是比较优秀的,而且实际上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是小县城学霸……
  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学霸为了考入名牌大学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要多于京沪大城市学生,兴趣爱好、视野就逊色了。
----本文系转载自知乎----编者注。
楼主发言:19次 发图:0张 | 更多
  群里有些同学质疑才艺的作用,并且玻璃心地认为我说大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艺,所以素质更高更应该被录取。才艺最重要的价值不是拿来比较考核,才艺最大的作用是丰富学生生活,让人快乐起来。  我说小县城学霸容易缺少发展个人才艺的机会,不是说他们素质低人一等,而是他们太容易把考第一当作自己唯一的爱好了,但是当他们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学,第一名离他们远去之后,太难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了。  有种观点很有趣,意思是说“从落后地区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天赋上自有其过人之处,所以……”。这句话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以我多年来的实际观察,对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考入名校的学生而言,这种想法带来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而是接受自己的普通,不是盲目相信自己在中小学时代神话将会延续,而是从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跟上每一堂课开始做起。  而他们的普通,并不是彻底的泯然众人,而是在优秀环境中的普通。但是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完成从“英雄”到“凡人”的心态转变而堕落。但只要坚持下来的人,最终取得的成就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他们所比较的环境来看,他们取得的成绩依然是“普通”的。
  而北京学生的优势在哪里?  视野、才艺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我就不说了,只说学业。  北京在基础教育上的优势之大是我在外地的时候难以想象的。  我曾经在北京一家教学机构长期辅导高中生参加物理竞赛,也带过多年的家教,北京优秀的中学生的水平真是好的出人意料。  而且我发现,尽管清华北大在北京招生名额很多,但是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北京土著家庭却很少有孩子考上清华北大。  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来讲,尽管清北在北京的招生比例远高于外省,但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而言,清北还是那样遥不可及。  我甚至可以讲,清华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多数被那些早些年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北京、留在北京的外地人的后代所瓜分。  我在清华认识的北京同学,大多数父母教育程度都很高,就职于北京的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  你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学生考入北京的高校,然后留在北京继续发展就可以理解,北京的学生家长这个群体相比外地学生家长这个群体,在教育程度上的优势是不断扩大的。  清华北大纯理科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因为就业的压力选择当中学老师。  我当年在做物理竞赛的时候,老师把很多题目讲的绕,而我吃透这些题目后就非常简洁直白的做了出来。我在给我的学生讲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这题目原来这么简单直接。  其他的答案、评论里反复提到一个事实,就是北京高考题难度比较小。但是北京的尖子生日常训练的题目,难度绝对是不小的。而且水平较高的老师往往把难的东西讲解的很简易,所以北京的尖子生也往往自以为自己学的东西很简单。  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刻意教出来的,但是往往是熏陶出来的。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老师熏陶出成绩好的学生,容易太多了。  北京学习最顶尖的学生是非常强的。而且近年来的趋势是北京最优秀的学生选择直接出国,而不是上清华北大。
  最后,我对那些即将进入清华北大的外地考生,特别是小县城的考生说:你们的确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们多出来的努力并没有用在学习新知识上,只是重复性的训练以求少犯错误而已,而你们将来的北京同学,有不少已经在大学的课程上走了很远很远了。
  我再补充三点:
  1 我只是在陈述事实,我并没有表达“北京人考清华北大更容易是合理的”这样的观点。
  2 我发现有一些人热衷于用开国领导人举例。
  的确,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开国领导人普遍文化程度是不高的,也没上过名校,但是考虑到当时中国识字率之低,文盲数量之庞大,战乱、饥荒之频繁,而他们能在学校念书,并且在念书的时候能够接触到各种政治思想,这说明: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确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他们的起跑线真的领先绝大多数人太多了。
  3 中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的确有一段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但是这段黄金年代即将成为历史,落后地区和大城市在基础教育上的差距是在不断拉大的。
  我的父亲当年在一个农村读书,而他的高中数学老师,是大学数学系的教授。
  为什么?
  文革。
  文革的确迫害了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很多本来大有可为的知识分子,被迫劳动改造,但是颇为黑色幽默的是,这又让很多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误打误撞地接接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比如我的父亲。
  在那个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在政治运动中卷的太深了,而我父亲这样落后地区的人,反而有了安心读书的时间,并且在被下放的知识分子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父亲这代人,在高考之后很快就崭露头角。
  而我父亲这代人在考学的时候,城乡二元制是很森严的,农民是农民,干部是干部,许多来自农村的优秀的孩子,因为急于摆脱农民身份,加之信息闭塞,报考的志愿往往严重低于他们的水平。很多本来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误打误撞成了小县城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创造了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第二波奇迹。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一个中年化学老师,做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轻的数学老师都要熟练。
  但是这第二波奇迹,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因为小县城出现这样优秀的老师会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学挖走,而且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以老家为例,曾经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在各个城市、县城是比较平均的。但是这些年,清华北大的招生名额日趋被几所超级中学垄断,而周边的小县城,年级第一能考个川大电子科大就谢天谢地了。
  而那个小县城基础教育的黄金年代,是以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扎根在基层从事基础教育为代价换来的。
  而现在,这样的情况恐怕再也不会发生了,所以奇迹之后,再无奇迹。
  和同学断断续续讨论了好几天,总结为以上观点,请成熟点的天涯朋友来指点下
  先马克再看。。。楼主好激动的样子
  膜拜学霸,学渣飘过
  楼主不用担心!大一可能不适应。后面你会慢慢跟上的。  我们校友,考的北大,还是四川理科状元。据说去了后成绩跟不上,各种不适应啊。。。但是后来再听说时,成绩还可以,本科毕业后去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了。  
  另外,你说的县城教育。那个年代,确实,我们学校就是县城中学。个人认为被超级中学垄断的原因,除了老师被迫扎根外,学生也是被迫扎根的!!!!!  以我们高中为例,当年每个班的第一名都是可以试一下北大清华的。因为所有初中生只能读那个高中,还有外地来的。全市统招了,成绩好了跑到市区去读更好的高中了。现在考清华北大的人数就一两个了。  
  没这个说法。强者到哪里都能赢。
  我认同楼主对一线城市基础教育重要性的描述  这也是一线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这么多外地学子不惜一切代价留下来的原因之一吧
  貌似有点道理  
  说的有道理  
  北上广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没办法,大城市和小城市是有区别
  觉得好厉害!  
  上了大学之后,成绩就不是第一位的了  
  同意楼主的观点,本人也是在一个县中读的,2000年我们学校快班5个班200多人,基本能上60个以上的重点本科,现在虽然招生人数增加了,很多以前一般的本科都升一本了,但是根据我了解,考上一本的人甚至还比不上10几年前。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城市化,很多经济状况比较好,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都去大城市了,所以各种资源越来越集中,而且这个是恶性循环,小地方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差.楼主说的文革知识分子下放我也很赞同,我高中数学老师是北京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30岁就评上特级教师了,当年为什么会来四川一个小县城,是因为刚好遇到89年
  看看河北衡水,安徽毛毯中学甚至四川绵阳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好的资源,好的生源都被聚集了,剩下的还能水什么呢?
  lz的分析比较合理。。。。写得清晰。。。。应该也是一位优秀的好老师。。。。。
  有视角,值得思考。
  居然这样。。。。。难怪我们县城历年的状元从没有一个飞黄腾达衣锦还乡的
  非常同意。  仁寿一中在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也是非常好的高中,但是越到了现在,真的名气和教学能力大打折扣,很多优质的老师以及中考牛逼的学生,都被成都的学校挖走了。
  仁寿一中南校区2014年高考  喜 报  在仁寿一中一校生源分为南、北校区教学背景下,2014年我校高考再传捷报:  1.仁寿一中重本上线394人,雄踞全市第一,其中南校区267人。  2.仁寿一中本科上线1690人,雄踞全市第一,其中南校区1054人。  3.眉山市前10名,南校区有6人,其中李成同学以667分勇夺眉山市理科状元,居全省第45名。  4.三个状元凸显南校区“卓越一中”品质。吴丹同学以599分荣获仁寿县文科状元,李成同学以667分荣获眉山市理科状元, 黄诗沁同学以音乐作曲创作专业成绩荣获省状元。  搞笑,这个成绩还值得宣扬。。。。。。。。。。
报  尊敬的社会各界人士:  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 眉山中学2014年高考参考2143人,重点本科文化成绩硬上线人数历史性突破400大关,达426人,文化成绩本科硬上线(不含艺体飞)1538人,再创辉煌,从2005年至今连续10年重点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以绝对优势居眉山市第一。特向社会各界报喜:  陈妤豪同学以615分喜获眉山市文科状元  余欣同学以612分获眉山市文科第二名  眉山市文科前10名中,我校占5人,居全市第一;  眉山市理科前10名中,我校占5人,居全市第一;  眉山市文理科前100名中,我校占73人,居眉山市第一;   我校囊括东坡区理科前10名;东坡区文科前10名中,我校占9人;均居东坡区第一;  重点本科上线426人,占全市重点上线总人数的30%,居眉山市第一;  本科上线1538人,上线率72%,上线总人数和上线率均居眉山市第一;  重点本科上线426人,占东坡区重点上线总人数的80%,居东坡区第一;  应届生重点本科上线333人,本科上线872人,往届生重点本科上线93人,本科上线666人,所有指标均居眉山市第一。
  还有遗传的因素。  
  楼主观点不错  
  清华北大每年都为美帝输送人才
  我们文盲的儿子注定就清北不了了,我们的悲哀,孩子的悲哀  
  @黄心闲
比较同意楼主的观点,我的叔叔初高中正好遇到文革中下放到小县城的大学教授当中学老师符合楼主说第一波奇迹,所以他们的英语教学水平比大城市还高。另外我本人读初高中遇到的老师确实符合楼主说的第二波奇迹。并且在大学里面大一大二小地方的占优,越到后面越是大城市占优。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好多农村的小孩子到大城市中来没户口读书,在条件很差的民校读书,另外一部分农村孩子做了留守儿童,既没家长管,同时好的老师也都出来了,老师也不管了,整个农村基础教育退回好多。
  为什么非得上清华北大啊。。。直接考出国好了
  这就是为什么北京的学校对当地生源招生分很低的原因。  别人的综合素质确实高啊!
  确实如此,相比大城市的学生,山区出来的视野和个人履历方面确实欠缺了很多
  顶下。
  楼主说得相当对。当时我们学校招过北京的学生。收分非常低。但是人家综合素质相当强。把那些成都成绩好的人比得一无是处。那些成绩好的除了成绩好之外,没别的才能。
  对于楼主所说的真的很有感触。到了大学才发现很多同学的见识履历特长经历等等真的甩我几百条大街。由衷觉得只是成绩好,进入社会不一定混得好。大一一年已经完了,感觉自己没学到什么东西。加入学生会,有所收获,但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你们懂得。还剩三年时间改变。楼主,很好奇清华同学的大学生活。还有,你们对于未来,迷茫吗?你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文革的确迫害了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很多本来大有可为的知识分子,被迫劳动改造,但是颇为黑色幽默的是,这又让很多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误打误撞地接接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比如我的父亲。  而我父亲这代人在考学的时候,城乡二元制是很森严的,农民是农民,干部是干部,许多来自农村的优秀的孩子,因为急于摆脱农民身份,加之信息闭塞,报考的志愿往往严重低于他们的水平。很多本来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误打误撞成了小县城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凭借扎实的功底,创造了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第二波奇迹。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一个中年化学老师,做初中数学竞赛题,如同砍瓜切菜,比很多年轻的数学老师都要熟练。  但是这第二波奇迹,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因为小县城出现这样优秀的老师会很快被大城市的中学挖走,而且这波人,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  这个倒是很有道理,我老家那个乡镇中学,八十年代中期前有不少老师都是五十年代大学生,有一个还是复旦大学毕业的上海人,他教的学生后来出了不少当官和出国留学的。现在那所中学教师队伍充斥着大量高考扩招后原中师升级成的大学的毕业生,这帮人有点能力的待个几年就以各种途径到县重点中学去了,剩下的都是一帮吃喝嫖赌的家伙,再加上这些年农村留守少年多,这学校就是一个乱
  很同意你的观点,农村孩子出路太少了,教育还是需要改革。
  新华新闻新华教育 & 正文  高中掐尖“明火执仗” “精英教育”孰喜孰忧?  日 07:06:22   来源: 工人日报  13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分数“被保密”、争招“神童班”……为了能够争取到更多优质生源,重点高中之间进行着“激烈战争”,恶性竞争导致高中强弱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在一些县城,尤其是乡镇高中,能考上‘一本’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  7月份,安徽省内若干高中爆发“生源大战”,各所学校围绕“尖子生”的争夺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业内人士甚至用“你死我活”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暗战”的激烈程度。既然很多“战斗招式”极少能够站在台前而被教育主管部门许可,因此围绕优质生源的“暗战”便不可避免。  感念于优质学校的成功之道,当不少学生家长趋之若鹜时,这种生源流动给整个教育生态带来的影响不得不引起一些业内人士的担忧:学校之间相互竞争带来的马太效应会不会在学生之间产生连锁反应,以至于好生越好,差生越差,成绩一般的穷人家的孩子永无出头之日呢?  掐尖越来越“嫩”  7月,合肥市两所在安徽省内“赫赫有名”的示范高中相继发布了开设“神童班”的重磅消息,此举立刻引起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首先对外发布“神童班”招生消息的是合肥一中。  合肥一中通过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该校将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开设“创新人才班”,首年招收40名学生。  中国科技大学坐落于合肥市,这所在国内多个领域均有很高知名度的高校,其中尤其吸引考生家长注意力的是其招生30多年的少年班。30多年来,中国科大少年班培养了大批科研、学术界的顶尖人才,在全国高校曾竞相试验的少年班中可谓一枝独秀。  按照合肥一中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招生方案,“创新人才班”的学生“按综合排名前15%由中学推荐直接参加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创新试点班复试,综合排名前16%~40%参加创新试点班选拔笔试,可在复试线下降10分参加复试”。  这个极具吸引力的优厚待遇立即引起众多学生家长的注意。合肥一中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消息刚刚公布,前来咨询的人便络绎不绝。  随后,同城的另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合肥八中,也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招收“资优生课程实验班”的消息,并且,合肥八中同样提到,将与中国科技大学进行全方位合作,共谋办学。  虽然合肥八中的官方网站上并没有公布详细的“资优生”招生信息,但是已经从各种渠道得知消息的学生家长很快带着孩子前来学校报名。据了解,短短几日之内,前来合肥八中报名的学生多达700多名。  按照合肥八中制定的“资优生”培训方案,首届资优生招生对象的年龄须在12周岁以下,规模在50人左右;学制上,初中、高中6年将被缩减为4年的弹性学制,学生毕业后可参加高考或者报考各高校少年班。  合肥八中在招生方案中明确表示,学校为“资优生”打造的“另类”培养机制为安徽省内首创,填补了安徽省内“资优生”培养的空白。  由于这两所中学的“试验班”所招收的学生分别为14周岁和12周岁以下,报名考试条件苛刻,因此被舆论普遍称为“神童班”。两所示范高中举办“神童班”消息迅速在全省掀起轩然大波,一些基本符合报名条件的学生家长对此甚是欢欣。然而,就在大家正在讨论两校会用什么样的选拔方式来招收学生时,合肥市教育局紧急叫停了招生。  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做出的解释是,依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规定,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入学举办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招生选拔考试;同时,按照省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规定,省示范高中不得举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虽然这个理由在各方看来均属冠冕堂皇,不过一些业内人士分析,“神童班”紧急叫停的背后,或许与高中学校之间的“掐尖”大战有关。  在合肥市,同属高中学校“第一阵营”的除合肥一中、合肥八中之外,还有一所中学叫合肥六中。据合肥六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介绍,在合肥一中与合肥八中相继推出“神童班”的招生方案之后,合肥六中曾经“非常着急,担心‘尖子生’因此被两所学校提前挖走”。  “一中从八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中招生,八中甚至将触角伸到小学,等到中考时,尖子生早被这两所学校挖走了。”这位六中教师忧心忡忡地说。  “这种担忧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每所中学都以不同名义设置类似的实验班,那么不仅让这项教学改革实验失去其本来的意义,而且会加剧学校之间恶意竞争的程度。”安徽省教育厅一位相关负责人对此这样解释。  一个县的“尖子生保卫战”  与上述“掐尖大战”身处暗处稍有不同的是,安徽省五河县部分中学的“尖子生保卫战”甚至走到前台。  今年,五河县的部分中考考生直到被高中学校录取时也不知道自己的考分是多少。这种考分“被保密”的潜规则虽然饱受考生家长诟病,然而,在部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看来,这实属无奈。  中考过后,当安徽省大多数地方的中考学生均能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声讯台查询到自己的考试成绩时,五河县的部分中考考生却无法得知自己的考分。直到7月8日,焦急的考生才可以在县教育局查到考分,而这时早已过了大多数外地“知名高中”的招生报名时间。  面对学生家长的质疑,部分中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均表示,的确是有着防止尖子生去外地中学读书的考虑。据五河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透露,有一年,全县700多名600分以上的考生中,有290人选择到外地上学。  “尖子生都被挖走了,五河县的教育以后还怎么办啊?”这位负责人有着与合肥六中老师同样的担忧。  据了解,五河县为了防止尖子生流失而被迫对中考考生的分数进行保密的做法已经不是第一次。尽管这样,五河县每年仍然有不少优秀初中毕业生选择到外地读高中。为能尽量保住优质生源,在五河县,甚至连“初中校长实名制推荐”这样的举措也已经在今年开始实施。  “五河县2012年高中招生办法”公布的内容显示,该县五河一中、二中第一阶段录取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录取,名额共计有600多人。各中学根据分配名额,实行校长实名诚信推荐“直升生”,推荐生仍需参加“监测考试”,成绩合格方能被录取。  据五河二中一位老师透露,在这样的“新政”下,极少数初中二年级学生也可以被高中学校录取,“违规也没办法,一切都是为了生源嘛”。  高中招生 “ 马太效应 ” 明显  站在任何一所学校的角度来看,争取优质生源似乎都是理所当然且无可厚非的。  合肥八中校长王建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创办“资优生班”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校不是戏园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但他同时对该校创办“资优生班”进行辩解:“请给教育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相信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在很多社会人士看来,他们所担心的并不是个别“精英学校”的“精英教育”,而是全社会普遍要求竞相争办“精英教育”给教育生态带来的影响。  据了解,合肥一中和合肥八中在推出“神童班”之前均做过较长时间的调研,其改革方案甚至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默许,最后之所以停办,正是担心其它学校争相模仿的缘故。  7月23日,安徽省教育厅公布了30个教育改革项目,其中“所有的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全部分配到初中学校”这项改革被视为“引导义务教育阶段生源合理分布”的一项重要举措。不过,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学校来说,如何切分名校优质生源的蛋糕,仍然是一个有待探讨的话题,并且这种探讨更加具有现实且急迫的意义。  “在一些县城,尤其是乡镇的高中,高考能考上‘一本’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一位从事多年教育管理工作的教育人士告诉记者,越好的学校,越容易招到优质学生,越差的学校,越招不到学生,高中招生的“马太效应”已经十分明显。  由于担心这种“马太效应”会让自己的学校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一些学校“不惜代价”招收优质生源。对于中考分数排名靠前的学生,很多学校均开出非常优厚的“上学条件”:从免除三年学费到赠送四年大学费用不等。  一位学生家长因此感叹:“成绩好的学生能够上好的学校读书,有钱的可以‘买’到好的学校上学,剩下的那些成绩中等的、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与他们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记者 陈华)
  特别赞同楼主说的。尤其是经历特长。他们随便一说就能让我们目瞪口呆。很好奇清华的学生是每天怎么过的啊~你们对于未来迷茫吗?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看看先
  人家父母都是人才,后代接受了遗传。  先天就强。而且有北京那样的环境,没得比。
  楼主说的太对了,
看到无数县城的人YY自己可以完爆清北里的北京生源,就觉得太没有眼界了。  清北里最牛逼的生源,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这群人又会玩又会学,是真正综合素质最强的。
  楼主我赞同你说的一点,就是大学前成绩优异的学生,考上好大学后,心理落差会非常大,往往需要自我调解或者有人去引导,如果不能将自己重新定位,那么很容易走偏。  对于北上广优势资源太过于集中,是大部分中国学子心里的痛,他们从小被教育: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当他们要考大学时却发现仅仅由于地域的差异、出生的差异,就导致自己在同一件事上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多的努力,他们一方面信奉者人人平等来安抚自己那颗高傲的心,一方面又因为现实中人从出生开始就不平等而无处发泄这种失望,所以往往会逃避现实、抨击说实话的人、自欺欺人来使自己的尊严或者说骄傲不受到打击。这种情绪是我亲身经历的,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来引导我,当我发现时,时间已经有些晚了,虽然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但心里是有后悔的。  中国教育诟病太多,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也无处发泄愤怒,只有去适应,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后代在面对这种不公的时候能比我们当年的情况好上那么一点或很多,同时也希望国家通过不断的发展,能给广大学子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
  楼主说的很客观
  一天都在吼改革但是地区差异摆到那里在,无解  
  @黄心闲   完全同意。就以前扩招前,清华北大不是一般死读书就能上的,不准一年一年来回考的年代,清华北大那时候因为学业不佳而自杀跳楼或者劝退的也都是小地方的学霸。
  好贴,顶个。LZ分析得很有道理,作为70年代末人,当时小县城的基础教育就已经与大城市拉开了差距,上大学之后发现,大城市同学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省城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的,按照当时10点多的高考录取率,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还是很让人景仰的。而我们小县城老师,基本上都是大专甚至有中专毕业的。  现在的差距就更加大了,我们那个小县城特别是文科,今年竟然考上省城第一综合型大学的一个都没有,太悲哀了。。。。。
  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楼主从教育这个版块为切入口,分析出中国社会阶级固化、分化。其实整个中国不光教育,包括:医疗、金融、养老、就业、住房等等各个方面都有阶级固化、分化愈演愈烈的趋势!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等说了多少年了,为何还是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地方求发展的人多?
  楼主说得有理,特来支持一下。我就是那种当初因为上学来到北京的,虽然自己工作和生活一般,我爸甚至感叹说我现在的生活还不如当初没考上北京的学校就在县城生活,我倒是一点不后悔,即使在县城生活得小康又怎样,我还是无法接受孩子在那里受教育。
  2014年高考成绩揭晓,我校学子勇夺河北省文科总分第一名、并双双包揽河北省文、理科状元,以绝对优势摘取全省十五连冠。  ◆ 李榕榕以715分的优异成绩勇夺河北省理科状元;  ◆ 郭宁以676分的优异成绩勇夺河北省文科状元;  ◆ 何黛晴以680分(含优惠分)的优异成绩勇夺河北省文科总分第一名;  ◆ 9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10名;6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10名;  ◆ 17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20名;10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20名;  ◆ 26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30名;16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30名;  ◆ 67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100名;51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100名;  ◆ 348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1000名;351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1000名;  ◆ 文科620分以上224人,占全省的42.3%;理科700分以上31人,占全省的44.3%;理科660分以上670人,占全省的26.7%;文、理科600分以上2897人;  ◆ 本一上线率86.6%,全省第一;本一上线人数全省第一;本二上线率99.3%,全省第一。
  京城真正的主人从来不是当地的小市民、胡同串子,历来都是各种被选到北京来的官员和学者。土著北京人在北京是底层,社会地位历来很低,大院子弟对胡同串子有优越不是感觉而是全方面的优胜,从基因到后天的环境、父母的栽培再到从小的眼界、接触的人的档次。北京胡同串子在上世纪就是骂人的,意指贫民底层出身家里没文化没社会地位,不知怎的,到了大量北漂存在的本世纪,居然所谓的胡同串子和土著成了很多人引以为傲的称谓了。上世纪胡同串子最多的行业就是公交车司机、售票员、商店服务员、扫大街的、南城和朝阳大工厂的工人,以及后来多的的哥。知识分子和干部阶层多生活在西城和海淀。
  这个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个从小县城里考上清华的往后人生成就不一定比得过北京考上清华的,同样一个北京考上清华的往后人生成就也不一定比得过从小县城里考上清华的。这是一个逻辑,不是绝对事实。就如同你和一个集团老总儿子即使从幼儿园到大学乃至研究生一直同班,以后人生也是两条路一样,地域条件、家庭条件、性格乃至地理文化都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良种选育过程.  经过三十多年高考,全国几千年进化而来的高智商种群已经大量被选拔聚集在北京上海.  遗落在小城农村的高智商个体越来越少.  这群高智商群体的后代的基数之大,远远超出了一省一地的数量.
  现在的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了
  楼主说的太对了, 看到无数县城的人YY自己可以完爆清北里的北京生源,就觉得太没有眼界了。  清北里最牛逼的生源,是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这群人又会玩又会学,是真正综合素质最强的。  ____________  十几年前并不是这样.  二十年,北京生源是出了名的差.  在北京,不管是清北,重点,还是一般大学  北京学生基本大多是垫底的.  现但在不一样了,以前全国各地高分考上北京在北京落户工作的智一代他们的后代出生了并参加高考上大学了  这一批孩子的基因就是类同于通过良种选育选过的.  这个高智商群体规模之大,那就绝不是现在地方上的孩子能比的了.
  其实楼主所谈论的已经超出高考制度的范畴了,是在探讨成长环境与人的素质之间的关系。  老北京人,总体来说素质并不见得多高。而在北京的高素质人群则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组成。这些人中的一些人可能来自农村,其自身的修养、行为举止由于成长环境的约束,会存在一些缺陷,但是,这些人的下一代,则更好地融入到了北京这个大都市的环境中,尽情地汲取北京所能提供的各种营养。当然,这种现象在其他大城市也差不多。  也可以这样说,大城市中最优秀人群通常是由来自外地的优秀人才的子代组成。并不排除本地也有一部分这样的人才,只是所占比重较少而已。
  诸位忽略了一点,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抹掉了信息不对等的局限,因此很多人视网络为一种文化上的民主,因此,现在的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在享受信息方面不像以前那样封闭,过去,一个小县城连像样的图书馆也没有,哪里能读到像样的书,但是现在就不同,你可以随意检索到想要的知识---除非你说自己没有电脑---不但是大小城市之间的差距在减小,国内与国外在信息方面的差距也在缩小。如今,国外的名校的名师的授课视频可以在网络上检索到,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前不久还听一个朋友说起教育资源通过网络整合的事情,我想将来这方面应该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大概与云电视异曲同工。所以帖子中对于中小城市教育的差距我认为是夸大了。难道是疑心生暗鬼?一两次遇到强悍的同学就在心理上全盘崩溃?觉得技不如人,因此自独幽怜?大可不必,前不久看一个北大法学系的才女演讲,毫不忌讳自己出身农村,父母都是小学没有毕业的农民,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今颇有名气,即便在人才济济的北大也是头角峥嵘。你怎么看这件事情。我一向比较关注这类帖子,所以对其中的问题也常常思考。比较认同一个网友的看法,他说有个清华教授的孩子在五岁的时候就懂得很多东西了,这使得一个小地方来的孩子相形见绌,不过这个网友又说,假如你能考上大学和他一起学习,四年足以抹平你们之间的差距。我想说的是,别悲观,既然你能学习得好,说明你具有自我修复与发展的能力,何必为教育资源那点障碍耿耿于怀呢?再说,国内的教育只有量的差距没有质的差距。那些自小出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要令北上广的孩子呼天抢地,自叹弗如?我想他们不会这样,因为机会是可以争取的,人是可以发展的。
  还有类同的,就是深圳,因为华为等一批高智商技术人技聚居深圳,他们的后代也出生了高考了,这几年,深圳简直是要秒杀广东啊.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  中国高智商群体的高度聚集,生育率偏低,对中国长远的发展非常不利.  中国古代,科举后还有告老还乡的制度,不会造成高智商群体被一锅端的消灭或地区差异巨大.
  各地各市各省教育的目标不一样,各层对教育结果的要求也不一样,不是人人都需要达清华入学标准的,教育资源集中就行了,一个原子弹也只需要一个爱因斯坦,这个世界上也不是人人都想去当爱因斯坦的,孩子~
  小地方的人,往往只专注学习,搏一把上个好大学。  其实,小地方的人也照样可以多才多艺。现在的信息到处都能通常,北京能看的,小地方也能看到。北京流行什么,小地方也丝毫不差。  关键在于家庭的教育方法。有些家庭,在孩子上高中后,把电视买了,把电脑拆了。这样的学生能不孤陋寡闻?  话说回来,多才多艺,只是素质的一个方面,从现在开始,未为晚也。  但要想成功,不倦的努力,才是不可缺少的
  同意楼主观点,小地方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的确比不上大城市的学生
  确实这样
  很同意楼主的看法  现在的教育资源过于偏向大城市,使得小城市里的教育已经完全跟不上,比如我老家的县城,在我读高中时期,每年基本都有一个清华,一个北大的,比如我那一届,年段前十名都有上清华北大的实力,不过因为考虑到内部竞争的问题,最后会散到上海交大,复旦,人大这些学校去。但是最近10年来,我的高中母校居然只出了一名上北大的学生,清华的一个都没。  另外,说下自己上大学时的感受,我上的是楼主有提到的电子科大,90年代的学生,刚上大学时,我也以为招分低的省份的学生肯定要差些,但实际上那些高考分要求很低的省份学生(当年还是全国统考),在大学时无论是基础还是学习能力都跟其他省份的差不多,甚至班上的那位北京学生,虽然高考分只有480几(这个分数比许多省份的重点本科招分低了接近100分),但他的综合能力,学习能力确很强,当他不准备读研时,我们专业的导师甚至来找过他,希望他读研(全班就两个人有这待遇,另外个是想读其他专业的研究生)
  做个记号
  楼主果然是学霸!这个年纪,有这个见识,了不得!  同意楼主的观察和思考。  楼主的思考解释了近年来,大家都觉得北上的学生考名校比其他城市容易,但北上的家长们才能体会竞争的残酷。这也是为什么,在北上,幼升小,小升初已到了变态地步。都是在高天资的孩子和家长中厮杀。
  写得很有道理,MAKE一下,以后慢慢看
  马克……
  顶一个 教育资源的分配确实是不平衡的
  全国统一高考、国际奥数的大户:  ***************************  1、湖南。  2、湖北。  3、江苏。  4、浙江。
  楼主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觉得楼主说的都对。
  上面四个省:  统一高考的:前四强。  国际奥赛金牌的:前四强。
  长江流域:  二湖、江浙。  在数理科技上是有天赋的。不得不承认。
  楼主分析很是到位,做个记号,
  我觉得楼主说的有道理,我自己也是小县城去大城市读书的人,刚上大学那会问高考成绩,我还是蛮高的,但是四年下来,别说和那些大城市的孩子比了,就是和江浙富裕地区农村的孩子都比不了,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社交能力等等都差一截。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对教育的投入和关注是小县城比不上的,当然我指的是师资水平,各种硬件投入啊
  全国统一高考时:四强  **********************  1、湖北  2、湖南  3、江苏  4、浙江
  国际奥赛金牌:四强  **********************  1、湖南  2、上海  3、北京  4、湖北
  是你弱爆了,别扯那么大。在高考指挥棒下,北京所谓素质教育也是狗屁。好像按你的说法北京学生素质高高考就应该分低,就应该招更多学生了!现在网络时代,很多知识无须在大城市就可以获得。只要是地级市的学生和北京应该不会有太大区别。
  上海、北京:  国际奥赛金牌,还可以的。  聪明德1孩子比较多的。  但是:  比起湖南、湖北来说,还差了一点。
  总觉得楼主才开了个头,后面应该还有好多可阐述的,就没啦
  同意楼主。  虽然我并不是大学霸,学校跟清北更是不用比,但也算是一个全国排得上名的985。我大学颓废了一年半快两年,后来才想明白一些问题。应该和楼主讲得小县城的大学霸更容易堕落一样,以前攒的劲高考一次就用光了,大学完全找不回学习的状态(当然也可能我个人的问题多一些,我其实高中就开始泄劲了…)  另外特别赞同楼主的一句话:“你们的确比北京考生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是你们多出来的努力并没有用在学习新知识上,只是重复性的训练以求少犯错误而已”。这也是我现在的感悟,所以之前有段时间特别难过,觉得以前十几年如一日的读书时为了什么呢,就为了一个高考,考一个大学,别的什么也没学到没看到,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不知道当没有人给我一个任务一个目标(考多少分以上)之后我自己应该怎么去努力了,以至于上了大学后很茫然,也放纵自己泄了气,没有去尝试各个方向,找到自己喜欢的去深入学习。(当然并不是说小学初中高中的十几年完全没别的收获,当然是交到了许多朋友,学了一些为人处事,立了立三观,但我个人觉得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收获是不对等的,可以说事倍功半的,更重要的一些对自己的定位、眼界方面的内容却收获比较少)  我有室友是北京的,通过我们平时聊天其实就可以感觉到她们学习相对比我们轻松一些的,我和她们说我以前几乎是没有寒暑假的,放假的也是每天补课,她们都很惊讶。不是不羡慕,不过现在我也想通了,其实什么时候去努力都不算晚,我现在也找到我自己喜欢的方向了,希望能走好吧。  至于教育资源,这对学习真的是特别特别重要。有些老师就是比别的老师讲得抓住重点一点就通,更不用说那些学习的资料、题目的丰富变化。  讲了一些我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我也有同学是从小地方走出来但是特别明白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自己要怎么做的,所以其实每个人也是不一样的吧。
  这个我是深感赞同的  京广沪生源学习成绩平平,但综合能力要强一些哈。  他们的视野,玩法,思维,动手能力要好一些。
  说的简单点,人家是几代人的努力,你想一代就追上,做梦呢!
  好贴啊 太同意了 楼主我也是四川的 我是成都的 现在在电子科大读书 这几年的求学生涯真的是发现现在社会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 以前人们说寒门才出厉害的学子豪门只出败家子 但是这几年下来才发现 越是家境殷实的家庭 他们的孩子越厉害不仅智商高 情商也极高。我家里条件一般 但是不算差。我初中在七中嘉祥外国语高中在树德中学读的书,在那里我才发现,那些所谓的富二代真的是文武双全,要成绩有成绩,要才艺有才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透露出的自信。就像楼主所说的有些东西从你投胎的时候已经决定了,这个是没办法改变的,很多人拿那些白手起家最后成功的人举例,但是这样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有多少?大多数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决定了他未来的阶层,大多数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中产阶级已经算不错了,要想真正的进入上层社会,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付出几代人的努力都是很正常的。等着中国社会逐渐趋于成型像欧美发达国家一样,那到时候的社会阶层也就基本固定了,到时候想更改自己的社会阶层就真的是比登天还难咯
  天涯就该多点这样的帖子!
  感觉楼主说得还是比较客观准确的。我本身也是一个县城孩子,虽然不想承认这个比较让我们难过的事实,但也必须承认。  身边也有同学考到清北去的,也许在视野等层面上确实有落后,但是那些同学心态、性格都相当棒,所以感觉他们很快就开始追赶北京等地的同学,而且档次提升得也很快。不过想想看,他们只不过补上了北京、上海等地学生很早以前就会的东西而已……  只能说鲤鱼跃龙门这种事真的越来越难了。
  @黄心闲 我是河北的,虽然分数线也不那么高,不过比北京高点。他在讲老师授课水平时确实超感触。我高考在网上搜索过过去几年前的北京四中网校讲课视频,发现那网校老师讲的东西不仅容易接受,而且内容还多,还深。并不能是我不好好听讲啊,那思路在那里摆着呢,就算人家高考简单怎么了,考试能力NB啊
  说的简单点,人家是几代人的努力,你想一代就追上,做梦呢!  ==============================================  +1,很多人抱怨社会不公,说白了就是你爸妈混的不行呗
  以楼主的见识看,真是能说明,只有知识没有见识的人是可悲可怕的!  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性是必须的。  阶层固化的结果是可怕的。  看看罗马帝国的衰亡就很明白了!  没有上升的渠道,带来底层社会的封闭和动荡,是非常可怕的后果。  社会本来就是多样性的,允许有机会从小接触各种新鲜事物的大城市的孩子成长,也就得必须允许边远山区的孩子有近似公平的上升机会。  也就是说,不用拼爹,不用拼出生城市,只靠自己努力,也有机会上升。  你们不要沾粘自喜,他们就算是垫底的,也依然在上升。  每个人要看的是自己的增量,而不是存量。  虽然他们垫底,但他们本身的增量已经大了很多。  你们虽然靠前,但你们本身的增量并不比他们的多!
  楼主真幸福,发这种帖子居然没什么人喷,我发类似的就会被喷死,为啥,因为我北京人……
  顶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毕业班学生评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