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表现子路教育什么思想感

不单是为子路辩诬_网易新闻
不单是为子路辩诬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时读到一篇题为《“闻过则喜”》的文章。“闻过则喜”一语,如该文开头指明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子路,告之以有过则喜”。然而对于子路是否如此,作者却颇为怀疑,写道:“子路对批评孔子师徒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常年钻营、一心当官的那位锄草老人,就并无高兴之色,反而教训对方说:不仕无义。……这不是明摆着对人民群众正确的批评强词夺理嘛!明明贪图高官厚禄,鄙薄布衣蔬食,偏要拉大旗作虎皮,很有点笑骂由汝,大官我自谋之的厚脸皮味道啊。”
谈论“闻过则喜”话题,拿古人(子路)来说事,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令笔者很不以为然的是:该文作者不只话说得相当刻薄,而且也有意或无意地掩蔽了关键的事实。我们且来看《论语·微子》里的一章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显而易见,听了锄草老人揶揄的话语,子路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更没有“反而教训对方”;当时他是拱着手站着(示为恭敬),想必因此之故,且天色向晚,老人特意让子路到自己家里留宿,杀鸡做饭加以款待,又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彼此分明是很融洽呵。第二天,子路见到孔子后,告以相遇老人且受款待之事,孔子说“隐者也”。接着就有一句关键语:“使子路反之”。宋儒朱熹指明“孔子使子路反(返)见之,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学者钱穆也说这是“孔子之命子路告丈人”。子路返回时,老人却已出门,“不仕无义”那一番话,当是说与老人的儿子,让他们再转告其父的。从那段话的言词中,分明能辨出是孔子的口气,子路在这里是充当了传话者的角色。
在孔门弟子中,子路是个个性直率的人,他曾经多次对孔子说过“不”。而子路这一次奉命传话,对夫子之言当是认同的。孔子为什么要特意指使子路返回,去对那位老人说“不仕无义”一番话呢?这很可能跟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屡受“隐者”怀疑、嘲讽有关。从《论语》里可以看到,曾经对孔子加以奚落、嘲讽的,有荷蒉者(挑草筐的人),有楚狂接舆,有耕地的长沮、桀溺,再有就是这位锄草的丈人,他们都是当时的“隐者”(隐者也属于士,而非一般的乡野农夫)。孔子恪循“君臣之义”,以图行道易世,而那些隐者则都是避世之士,对他们的避世,孔子当然是不认同的。此前孔子曾欲与隐者沟通而不得(“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这回闻子路所言锄草丈人的讥讽之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想是忍不住了,便遣使子路马上折返,去传达那番义正词峻的话语(话里确有点教训的意味),这可以视为孔子一篇明志的告白,也不妨看作对锄草丈人及楚狂接舆、长沮、桀溺、挑草筐者等隐者的一揽子的批判。而且,恐怕也还有一层深意在焉:藉“使子路反见(以告)之”,孔子在向子路交代“不仕无义”那番话时,有些弟子也该是在场的用以坚定弟子们恪守“大伦”(“君臣之义”),以免受到隐者避世意念的影响和诱惑。
子路以“政事”名列孔门“十哲”之一。对自己的政事才干,子路确是很自信,曾声称有能力治理“千乘之国”,一点也不忸怩地装谦虚。但子路却不是那种“贪图高官厚禄”之辈,有《论语》等典籍披示的事实足以证明
孔子在任鲁国大司寇时,因策划实施“堕三都”(拆毁季孙、孟孙、叔孙三家的都城)失败,遭到鲁国当政者季孙氏的猜疑、冷落,是子路直率地劝告孔子辞官走人(“夫子可以行矣”);而孔子准备携弟子周游列国时,子路便毅然辞去季氏宰(季氏家的行政长官),毫不恋栈地跟随夫子出行。
公山弗扰、佛肸先后召请孔子去辅政,孔子曾意欲前往,当时唯一站出来阻止的是子路,他坚持认为,到行为不正的叛臣那里当官,对君子来说是不可以的。倘若子路是那号“一心当官”的人,该急切鼓动夫子应召才是,夫子当上个司局级,他子路难道不能混个县团级?但子路有点死心眼,他看重原则更甚于当官。
子路在卫国出任蒲宰(蒲邑的行政长官),亲自与蒲地民众一起挖沟开渠,兴修水利;看到民众劳苦而又少食,他又分送给他们饭食和浆汤。孔子听说后,急忙派子贡去制止,告诉子路这么做是昭示上司没有恩惠,以显示你自己道德高尚(“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若不赶快停止,必定要招罪惹祸!……试想,子路若是一心只想着高官厚禄,他会做这种“犯忌”的傻事么?
至于“鄙薄布衣蔬食”,子路又何曾如此?孔子说过:穿着破旧的袍子,跟身穿狐皮貂裘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惭愧的,只有子路才能这样。(“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乡野穷苦人出身的子路,也没有忘记曾以野菜充饥的苦日子。……
记载于典籍的这些事实,已然昭示子路是怎样的一个人了,指其“‘笑骂由汝,大官我自谋之’的厚脸皮”云云,实在是一种轻率而刻毒的诬蔑。
人家几百字短文,为做文章所需,对两千五百年前的子路“笑骂”一下,这值当从典籍里翻出证据来辩诬吗?不幸有“较真”之疾的笔者,觉得理所应当。而且,笔者撰此文,也不单单是要为子路辩诬,还想藉此案例,观照一下触目所见的有些症象。
这些年来,“国学热”、“读经热”,一波一波给炒得火热。笔者观而感焉,深以为在“不亦热乎”中,更需要的是“冷”用冷静的目光去阅读,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还有必不可少的,是冷峻的批判理性。阅读当然是首先的,对某本经籍,从解读单个章句,到通读整个文本,再旁及其他的经籍以及史书,如此裨于对照、联系、贯通,从而达到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可惜的是,有些人在读章句这一步似还成问题,比如那篇文章的作者,对“使子路反见之”一语,若不是视而不见或有意“忽略”,他怎么会把板子都打在子路身上?
而且,这不是孤例。前不久,笔者读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一位著名学者的见解:“孔子所言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表明他对底层劳动者相当敬重,想不到我们今天敬称“老农民”、“老工人”、“老师傅”之类,几与孔子的称法极其相像。”读到这里,笔者不禁“错愕”,这位我向所尊敬的教授、学者,难道对《论语》里“樊迟请学稼”那段章句,他只读了前一小半么?紧接在后面的“子曰:小人哉,樊须也!……焉用稼?”难道都隐而未见?既以称“老农”、“老圃”为相当敬重,却又骂想学种庄稼种菜的樊迟是“小人”,这于理说得通么?如此岂不是把孔夫子当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了?
所以,倘要解读、言说、引议经籍,拜托,第一步至少先要把章句读全了,然后把文本读全了,然后再读些其他的经史原典则更好。如此庶几可免不应有的偏颇、讹误。还有些其他的症象,诸如过度阐释、穿凿附会、故弄玄虚,以及支离经籍章句,并注以可疑的“添加剂”等等,说来话长,在此就不作论述了。
作者:伊人
本文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修身读国学
每天心里乐【霞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7,469贴子:
修身读国学
每天心里乐收藏
您好!请检查读《论语》文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曰:隐者也……子路曰:不仕无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析:明李贽对本章作了两处楣评、五处行评,再作旁评“看此等光景,令人感、感!”。心得:子路卞野人,读书方修身。能懂平天下,深受丘师恩。贴吧、博客附录: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领悟明朝李贽评说含义:李贽第一楣评说:“动得子路拱立,其人可知已”,或是说,子路把老丈一番自责回答,与长沮、杰溺无礼回答相比,从中受到感动到老丈非同常人,因此不得不拱立等候。李贽第二楣评只有一“多”字,应该是说,子路由一个“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的无知者,通过求学于孔子,竟懂得了许多对人处事的道理,从而称赞孔子教育卓有成效。李贽在“子见夫子乎”处行评“原莽”二字,应该是说,子路在既不知道自己的老师何何路过此地,也不知道老丈何时在此劳作,而且也不知道这位老丈是否认识自己的老师,就这样发问,应该问得过于莽撞了。李贽在“孰为夫子”处行评“有理奇”,应该是说,老丈回答得有理,只是有点奇怪,与前章长沮、杰溺同为农夫,这个老丈为什么这样彬彬有礼的呢?李贽在“子路拱而立”处行评“亦奇、奇”,应该是为本来比较莽撞的子路,竟突然讲起礼貌来了,感到真有些奇怪。李贽在“使子路反见之”处,行评“奇奇奇”三叠字,应该是称赞孔子因势利导教育子路怎样观察别人,适时作出合理判断的教学方法,既想得奇特,也说得奇特,还用得奇特,真的恰到好处。李贽在“道之不行”处行评“骗他”,应该是说,老丈并不像子路评说的那样“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不是不懂行道,而是极有可能像他的老师孔子一样,不愿为贪官助纣为虐,才不出仕的。李贽最后旁评“看此等光景,令人感、感”,应该是为孔子对子路诲人不倦,并取得卓绝成效,而感动万千。今人作出这样的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体不勤,五谷不分”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今人上述评析虽然为孔子雪文革不白之冤,但是并没有从孔子的职业操守细思本章含义。果真如此吗?请您指教。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1分) 2.子路认为荷蓧丈人&洁其身&的行为是&乱大伦&
试题及解析
学段:高中 学科:语文 浏览:12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1分) 2.子路认为荷蓧丈人“洁其身”的行为是“乱大伦”,为什么?(3分)
点击隐藏试题答案:
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2.因为儒家思想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来推行道义,荷蓧丈人有才能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扰乱了“君臣之义”这一伦理关系,所以认为他“乱大伦”。
该试题的相关试卷
试卷名称:2011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请选择你的理由
答案不给力子路与孔子 -中国孔子网
当前位置:>>
子路与孔子
14:00:00 作者:温厉
子路亦是一不能使人轻易忘怀的人。
有一种人,永远不会掩饰自己。子路即其一也。
虽然,年少时给我最大撼动的,却是子路之死。子路“结缨而死”的故事虽载于《史记》,吾初闻此,则是出于长者之口。听故事大致要听取教训的,所谓迂腐之说即其一也。然而死亡于我来说始终是神圣的事儿,况为殉信仰而死――哪怕信仰所寄托的形式仅仅是如帽子之类的一些细枝末节。
话题有点重了,实则往者已矣!
关于子路之死也有略微轻松的话题。据载,夫子于子路之死曾有预见性的说法:
其一:闵子伺侧,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其二: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史记》)
“行行”,朱子以为“刚强”貌。刚强者或不得其死?未知然否。夫子闻卫乱而知子路必死,则知弟子者莫如师,所料亦在情理之中。
据史迁,子路少夫子九岁,本为一粗人(史迁称其“性鄙”,夫子称其“野”、“汀保糜露泛荨7蜃幼匪甲勇肥备锌唬骸拔岬糜桑裱圆晃庞诙!保ā妒芳恰罚┯械茏尤绱耍恢欠蜃又摇⒁只虿恍遥
夫子周游列国,形容狼狈,如“丧家之狗”时,子路大抵在侧。夫子亦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不过,子路绝非无怨无尤者。夫子于陈绝粮之时,子路“愠见”:“君子亦有穷乎?”夫子答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此处“固”作“坚固”讲,“君子固穷”其意类于孟子所言大丈夫之“贫贱不能移”之意。“固”又有本来意,如此理解亦不算错,后世儒者多穷困,迄于今日,盖有所自矣。在子路心目中君子辄不当陷于困境,虽然子路是穿着破衣烂衫而立于着裘皮大氅者之林亦不觉惭愧者,虽然子路是即使有车马轻裘也愿与朋友共享――“敝之而无憾”者。
所以子路想作官。实则当时从学于夫子者大抵多是欲求得作官的技巧,否则何来“弟子三千”?子路也确实以“政事”见称于夫子。当然,作官也要有作官的原则,虽然此原则亦不必同于夫子。子路曾于夫子之政事有三不悦:子见南子、子欲往佛扰、佛Z(二作乱者)之召。其中,夫子虽有其苦衷,子路之质疑亦非无所为而发。后二者之召亦未见结果,不知事出有因还是子路之质疑有所作用?
确实,夫子于子路还是比较信任或了解的。子路曾与冉有同为季氏家臣,季氏欲伐颛臾,二位弟子同去见夫子,言及此事,夫子径责问冉有,而于子路未着一言。
子路作官之才能如何?在夫子看来,做一些具体的事儿还可以,虽然这具体的事也未见得是小事,如治千乘之国之赋等。能作具体的事儿在夫子看来是“具臣”,而不是“大臣”。“大臣”是“从政”者,“具臣”只是能“政事”者。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此等微妙处自非子路所能体会,在子路看来,治国首先要强兵,所谓“有勇”是也。故夫子“哂”之以不知“礼”、“让”为国,子路亦嗤笑夫子之“正名”为“迂”。虽为师弟子,二者于此上之争议颇多。夫子屡责子路强不知以为知、不好学,子路亦有其主意:“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观子路向夫子请教之诸问题,大抵集中于“政”、“士”、“君子”、“事君”、“成人”等之上,偶尔询及“鬼神”、“生死”之事,亦为夫子搞得一头雾水。
子路于夫子之学大致体会不深,故时人有询及夫子之学、行时往往不知所对,亦往往成为当时如隐士者流等世外高人的嘲弄对象。虽然有时亦能发一番议论:“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此话多半不象子路的语气,故朱子以为是“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
无论如何,子路都不失为一“勇士”,虽然未必是夫子所称许的“勇者不惧”,亦自有其足以钦敬处。于七十二贤中忝居一席,不亦可乎?
& |& & |& & |& & |& & |&
地址:济南市舜耕路46号 邮编:250002 电话:1& &Email:
Copyright &
www.chinakongzi.org&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路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