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如何实现开放式办公数控系统,如何实现开放式办公数控系统有哪些实现途径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机械制造》2005年06期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综述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介绍了基于PC机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并联机床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以及网络化的数控系统。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TG659【正文快照】:
现代数控技术集传统的机械制造、计算机、成组技术与现代控制、传感检测、信息处理、网络通讯、液压气动、光机电等技术于一体,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它的运用和发展,开创了新时代,使世界制造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贺小武;;[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1期
王治森,高荣,董伯麟,胡朝斌,章建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宏;[D];东北大学;2005年
赵国勇;[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俞武嘉;[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兴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王涛;[D];天津大学;2005年
胡世广;[D];天津大学;2005年
沈宝宏;[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田涛;[D];江苏大学;2007年
孙芒;[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蔡良达;[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王玉恒;[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李东军;[D];北方工业大学;2008年
颜文辉;[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劲松,黄田;[J];中国机械工程;1999年10期
卞立乾;[J];中国机械工程;1999年10期
周祖德,魏仁选,陈幼平;[J];中国机械工程;1999年10期
贾金艳,龙伟,黄劼;[J];机械;2001年03期
韩江,赵福民,王治森,吴焱明;[J];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洪;赵韩;;[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温庆荣,方跃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潘存强,王从鹤,程先华,罗立凤,刘玉文;[J];宝钢技术;2002年04期
范晋伟,关佳亮,王彤波,王文超,关剑,张小龙;[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许意华,刘德忠,费仁元,潘新文;[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郭祖华,陈五一,陈鼎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韩先国,陈五一,陈鼎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郭卫东,韩先国,陈五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白志富,韩先国,陈五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李卫东,万敏,战强,许成喜;[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Y.B.Ni Y.Wang T.huang J.E Mei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C[A];Proceedings of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Volume 8)[C];2005年
黄田;汪劲松;David J.WDerek G.C;[A];第五届海内外青年设计与制造科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2年
王辉;倪雁冰;孔德庆;梅江平;黄田;;[A];第五届海内外青年设计与制造科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2年
张华;朱煜;汪劲松;孟飚;;[A];第五届海内外青年设计与制造科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2年
张立新;尹文生;汪劲松;;[A];第五届海内外青年设计与制造科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2年
范守文;徐礼钜;;[A];第五届海内外青年设计与制造科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2年
黄成祥;于鹏;徐礼钜;;[A];第五届海内外青年设计与制造科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2年
李育文;王立平;汪琦;汪劲松;;[A];第五届海内外青年设计与制造科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2年
解顺强;汪劲松;王立平;龙运佳;;[A];第五届海内外青年设计与制造科学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2年
周祖德;刘泉;龙毅宏;李方敏;;[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文利;[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熊峰;[D];重庆大学;2001年
游有鹏;[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卢强;[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张龙;[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胡洁;[D];浙江大学;2002年
刘德忠;[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金振林;[D];燕山大学;2002年
王宪平;[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吴宇列;[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鹏亮;[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刘剑敏;[D];江苏大学;2007年
丁伯慧;[D];天津轻工业学院;2000年
郭存良;[D];燕山大学;2000年
陈卫东;[D];燕山大学;2000年
刘兆广;[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刘军山;[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姜永芹;[D];甘肃工业大学;2001年
高进;[D];燕山大学;2001年
高宾;[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超君;周建忠;张永康;张;;[J];光学精密工程;2006年03期
郭大浩,吴鸿兴,王声波,洪昕,王劼,戴宇生,夏小平,张永康,张宏,唐亚新,余承业;[J];中国科学E辑;1999年03期
陈瑞芳;花银群;蔡兰;;[J];中国激光;2006年02期
胡永祥;姚振强;胡俊;;[J];中国激光;2006年06期
於自岚,曾丹勇,杨继昌,张永康;[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12期
张永康,戴希敏,蔡兰;[J];应用激光;1999年03期
周凯;[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0年03期
龙汉;谌永祥;李永桥;;[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年05期
游华云,叶佩青,汪劲松,杨开明;[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1期
王建平,黄登红;[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连克仁;蔡立;;[A];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韩福柱;;[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游有鹏;[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郑子文;[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赵庆志;[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韩先国;[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唐伯雁;[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赵巍;[D];天津大学;2004年
仓公林;[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赵海信;[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边玉超;[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李建华;[D];浙江大学;2002年
傅南红;[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余勤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李霞;[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鲜志刚;[D];四川大学;2002年
余斌;[D];四川大学;2002年
张生芳;[D];大连铁道学院;2002年
孙丽梅;[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张从鹏;[D];北方工业大学;2003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芒;王治森;董伯麟;高荣;陈为伟;;[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7年06期
姜峥嵘;王治森;董伯麟;章建科;高荣;;[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王治森;高荣;董伯麟;黄小峰;章建科;;[J];中国机械工程;2007年21期
薛培军;刘冬敏;;[J];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金焕;[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周明发;[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章建科;[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姜峥嵘;[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曹彩萍;[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周鹏;[D];山东大学;2007年
张培晓;[D];吉林大学;2007年
陈为伟;[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陈本源;[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许云理;[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仁选,陈幼平,周祖德,吕新平,左静,阳代平;[J];高技术通讯;1998年12期
黄田,汪劲松,WhitehouseDJ;[J];机械工程学报;1999年05期
刘飞;[J];机械工程学报;1999年01期
黄劼,龙伟;[J];机械;2000年02期
王时龙,刘飞;[J];中国机械工程;1998年02期
卞立乾;[J];中国机械工程;1998年05期
王治森!合肥市230009,吴焱明!合肥市230009,王纯贤!合肥市230009,赵福民!合肥市230009,张勇!合肥市230009;[J];中国机械工程;1999年12期
杨叔子,吴波,胡春华,程涛;[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Z1期
张曙;[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Z1期
严隽琪,倪炎榕,马登哲;[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Z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毕承恩;[J];制造技术与机床;1980年12期
;[J];塑料工业;1980年01期
张永根;[J];化学世界;1980年12期
成都无缝钢管厂合金钢第二课题组;闵家显;郝玉林;;[J];钢管;1980年01期
曹家驹;;[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80年11期
张尔正;;[J];制造业自动化;1980年01期
;[J];制造业自动化;1980年02期
;[J];电焊机;1980年02期
窦毓棠;;[J];矿山机械;1980年04期
杨秉炎;金捷;;[J];轻金属;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荫;;[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凌文辁;方俐洛;高晶;郑晓明;王菁华;;[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刘玉德;;[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冯建英;陈吉棣;刘晓鹏;Davies PSW;Crisp A;Dayl JME;Laidlaw A;;[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潘德海;赵嘉薇;郭长裕;;[A];中国造纸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1991年
闵定宏;吴志宏;李国辉;苏子毅;;[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严冬仙;张建融;刘仔兰;刘炎玲;;[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孟美芬;;[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曲更非;;[A];批发商业体制改革——首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选编[C];1983年
沈致远;;[A];批发商业体制改革——首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选编[C];198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霍效忠;[N];安徽日报;2000年
吴燕;[N];北京科技报;2000年
张丽玲;[N];中国妇女报;2000年
缪金元;[N];中国航天报;2000年
李光岳;[N];财经时报;2000年
申银万国研究所
康伟;[N];财经时报;2000年
张俊宗;[N];中国教育报;2000年
张宝敏;[N];中国教育报;2000年
刘靖;[N];中国贸易报;2000年
韩朴;[N];中国汽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谋平;[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胡健;[D];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冯文镛;[D];浙江大学;2001年
朱琪林;[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游有鹏;[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郭兵;[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谷安;[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武传宇;[D];浙江大学;2002年
者敬;[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2年
张明亮;[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歆平;[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王志远;[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颜夏华;[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王振国;[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黄晓华;[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张泽;[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侯树凯;[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朱慧敏;[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李传洲;[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刘荣昌;[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当前页面:&&&&&开放式数控系统概述
开放式数控系统概述
--开放式数控系统概述
人气:2796
摘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专用体系结构的数控系统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各控制系统间互连能力差,影响了系统的相互集成,风格不一的操作方式以及专用件的大量使用,不但使用户培训费用增加,还给数控设备用户(NC系统的最终用户)带来很多不便;另一方面,系统的封闭性使它的扩充和修改极为有限,造成数控设备制造商(NC系统中间用户)对系统供应商的依赖,并难以将自己的专门技术、工艺经验集成入控制系统并形成自己的产品特点,这将不利于提高主机产品的竞争力。此外,专用的硬、软件结构也限制了系统本身的持续开发,使系统的开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更新换代慢,不利于数控产品的技术进步。总之,数控系统的这一现状已不能适应当今制造业市场变化与竞争,也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向信息化、敏捷制造模式发展的需要。
&&&& 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专用体系结构的数控系统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各控制系统间互连能力差,影响了系统的相互集成,风格不一的操作方式以及专用件的大量使用,不但使用户培训费用增加,还给数控设备用户(NC系统的最终用户)带来很多不便;另一方面,系统的封闭性使它的扩充和修改极为有限,造成数控设备制造商(NC系统中间用户)对系统供应商的依赖,并难以将自己的专门技术、工艺经验集成入控制系统并形成自己的产品特点,这将不利于提高主机产品的竞争力。此外,专用的硬、软件结构也限制了系统本身的持续开发,使系统的开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更新换代慢,不利于数控产品的技术进步。总之,数控系统的这一现状已不能适应当今制造业市场变化与竞争,也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向信息化、敏捷制造模式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数控(CNC)系统作为制造形状复杂、高质量、高精度产品所必备的基础设备,已成为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今市场上组成CNC系统(以FANUC,SIEMENS等为代表)的硬件模块和软件结构绝大多数是专用的、互不兼容的,系统各模块间的交互方式、通信机制也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不同厂家控制系统的相对独立、彼此封闭。
  1数控系统开放的概念及途径
  研究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变化频繁的需求与封闭控制系统之间的矛盾,从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可重构的系统平台,增强数控系统的柔性。通俗地讲,开放的目的就是使NC控制器与当今的PC机类似,系统构筑于一个开放的平台之上,具有模块化组织结构,允许用户根据需要进行选配和集成,更改或扩展系统的功能迅速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而且,组成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可以来源于不同的部件供应商并相互兼容。
  事实上,基于上述指导思想的开放式数控系统也符合IEEE关于开放式系统的定义:能够在多种平台上运行,可以和其他系统互操作,并能给用户提供一种统一风格的交互方式。根据这一定义,开放式数控系统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可互操作性。通过提供标准化接口、通信和交互机制,使不同功能模块能以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运行于系统平台之上,并获得平等的相互操作能力,协调工作。
  可移植性。系统的功能软件与设备无关,即应用统一的数据格式、交互模型、控制机理,使构成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可来源于不同的开发商,并且通过一致的设备接口,使各功能模块能运行于不同供应商提供的硬件平台之上。
  档次皆宜性。CNC系统的功能、规模可以灵活设置,方便修改,既可以增加硬件或软件构成功能更强的系统,也可以裁减其功能以适应低端应用。
  可互补性。指构成系统的各硬件模块、功能软件的选用不受单一供应商的控制,可根据其功能、可靠性及性能要求相互替换,而不影响系统整体的协调运行。
  开放途径
  如何使传统的专用型封闭式系统走向开放,不同的系统开发商及研究机构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按开放的层次不同可分3种途径,它们的开放层次不同,难度不等,获得的开放效果也相差很大。如图1所示,虚线将控制系统划分为人机控制(Man-Machine Control,MMC)层和控制内核层两个层面。其中,控制内核是CNC系统完成实时加工过程调度和控制的核心部分,一般和系统实时性相联系。3种方式就是基于对这两个层面开放的不同处理来区分的。
  a,开放人机控制接口。
  这种方式允许开发商或用户构造或集成自己的模块到人机控制接口(Man-Machine Interface,MMI)中。这一手段为用户提供灵活制定适用于各自特殊要求的操作界面和操作步骤的途径,一般使用于基于PC作为图形化人机控制界面的系统中。
  b,开放系统核心接口。
  此方式除了提供上述方式的开放性能外,还允许用户添加自己特殊的模块到控制核心模块中。通过开放系统的核心接口,用户可按照一定的规范将自己特有的控制软件模块加到系统预先留出的内核接口上。
  c,开放体系结构
  开放体系结构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更彻底的开放方案。它试图提供从软件到硬件,从人机操作界面到底层控制内核的全方位开放。人们可以在开放体系结构的标准及一系列规范的指导下,按需配置成功能可繁简、性能可高低、价格可控制、不依赖于单一卖方的总成系统。
 从实现方法上,PC-NC(个人计算机数控)是目前比较现实的NC开放化的途径。也就是在PC机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的基础上,使用市售的软件和硬件插卡,构造出数控系统功能。但是,现有PC的操作系统缺乏实时性,可靠性尚有待提高。PC-NC主要可归纳为3种:NC板插入到PC中、PC板插入NC装置中、软件NC。NC板插入PC中的形式,就是将运动控制板或整个CNC单元(包括集成的)插入到个人计算机的扩展槽中。PC机作非实时处理,实时控制由CNC单元或运动控制板来承担,这种方法能够方便地实现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即上述第1层次的开放;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所插入NC板的可编程能力,能部分实现系统核心接口的开放,即上述第2层次的开放。PC板插入NC中这一形式,主要为一些大型CNC控制器制造商所采用。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许多用户对他们的产品很熟悉,也习惯使用;另一方面是控制器制造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放弃他们传统的专用CNC技术。因此,才出现了这种折中方案,其做法就是在传统的CNC中提供PC前端接口,使其具有PC处理的柔性。显然,这种系统的NC内核保持了原有的封闭性,故只能实现上述第1层次的开放。所谓软件NC,是指NC系统的各项功能,如编译、解释、插补和PLC等,均由软件模块来实现。这类系统借助现有的操作系统平台(如DOS,Windows等),在应用软件(如Visual C++,Visual Basic等)的支持下,通过对NC软件的适当组织、划分、规范和开发,可望实现上述各个层次的开放。
  应该指出,将开放系统的概念引入CNC系统的发展需求中,表明系统走向开放的条件日趋成熟。然而,具有开放系统特征的开放体系结构CNC系统仍处在成长期,有关开放体系结构CNC系统科学、明确的定义及相应的规范标准尚处在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中。
  2研究动态
  控制系统的开放式结构的出现将导致新一代控制器的产生,并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一大支柱。因此,欧美及日本各国都相继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出台了各自的开放式体系结构规范。
  1989年,美国由政府资助的NGC(Next Generation Controller)研究计划,作为开放性结构控制器的标准提案受到了广泛关注。NGC与传统CNC的显著差别是它基于&开放体系结构&,其首要目标是开发&开放式系统体系结构标准规范&(Specification for an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 Standard, SOSAS),此规范用来管理工作站和机床控制器的设计和结构组织。NGC计划于1994年完成了原型研究,并转入了工业开发应用。例如,美国Ford,GM和Chrylser等公司在NGC计划的指导下,联合提出了OMAC(Open Modular Architecture Controller)开发计划。该计划定义了一个应用于汽车工业的开放、模块化体系结构控制器的规范,其硬件继承了VME系列的VMS。尽管目前还不够完善,但由于&API的接口层&的标准化,使用户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可装入自己所需的独特功能;甚至可以装入Windows OS,将CAM等现有的PC机资源移植到控制器中;同时,利用实时数据库,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便携化,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实现OMAC的好处在于能减少投资和生产周期的费用,容易将市场化的通用技术与用户自身的专有技术融为一体,从而能高效地重构用于新程序的控制器,使得不断涌现的新技术能及时植入。
  与NGC同步,日本一项面向21世纪制造产业的长期研究计划&&智能制造系统(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IMS)也在讨论中,该项计划由日本工业界领导,同时,也与其他国家合作。1990年,日本IMS中心成立。1994年,历时10年的IMS计划日程表发表并开始启动,大部分计划都与先进制造系统与自动化相关,如多功能机床系统、敏捷制造系统、基于知识的人工智能表达式系统和智能监控系统等。这些计划对将来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日本还启动了另一项开放系统计划&&OSEC(Open System Environment for Controller)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基于PC平台的开放式系统,宗旨就在于确定&不依赖于特定卖主的开放性控制器&的结构。这一计划由3家机床企业(东芝机械、丰田工机、山崎)与3家信息系统开发企业(日本IBM、三菱、SML)发起,提出了控制器的分层模型,明确了各层次模块的功能、服务内容及接口规范。此外,还定义了一种新的NC语言&&FADL语言。目前,该组织已经发展到由18家公司和一家社团共同参与的致力于推进CNC系统开放化的协会。
  面对国际市场的形势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欧洲采取的对策是:联合起来发挥各家的长处,积极吸收世界上各种新技术,开发满足世界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具有能容纳或联合各家技术的新型控制器。早在1987年11月,在德国机床厂联合会(VDW)的支持下,就曾由斯图加特大学的制造控制技术研究所(ISW)对&未来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的新型控制器方案的原则为:可组配、模块化和开放式。1991年10月,一项涉及欧洲各国的控制系统计划OSACA(Open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Control within Automation System)开始启动,它是欧洲各国的合作计划,立足于提高机床和控制系统制造商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项目工期从1992年5月到1996年5月,历时48个月。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一个与制造商无关的开放控制系统结构。OSACA计划的成功将减少新产品的上市时间,提供更强的客户定制功能和柔性程度,减少了开发、维护、培训和文档建立的费用。
  3结束语
手机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
工控网APP下载安装
工控速派APP下载安装
提点建议:
,请填写评语后直接提交。
&&匿名留言
看过的用户还看过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博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控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