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手抄报 谢谢!

这&才&是&真&正&的&数&学
&&&&&&&&&&&&&&&&&&&&&&
这才是真正的数学
&&&&&&&&&&&&&&&&&&&&&&&&&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
济南市小庄小学& 谢保霞
在师傅的推荐下,我选择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
——华应龙课堂教学实录》拜读,没想到这本书让我像着了谜一样,钻进去就不愿出来了,恨不得一下把它看完。从来也没有一本书像它这样吸引我。整本书我细细地研读了二遍,有些地方甚至反反复复地看,还意犹未尽。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
一、华老师的人格魅力。
1、博学。从书中可以看出华老师博学广识,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造诣。他说到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多看哲学的书,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借鉴、实践。他的文章引用名家名言得心应手,极具说服力。
2、勤奋。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
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华老师每次备课,都会深入挖掘教材,学习它,研究它,吃饭、走路时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废寝忘食。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我想他的勤奋源于他对数学的执着的热爱。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
3、幽默。华老师的言语幽默风趣、真诚又富有情意。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那看来我们是山重水复,找不到路了”
“我刚才发现,动脑子的人,算一会儿,出现问题就不算了;可不动脑子的人呢,他就一直往后算。所以老师想告诉大家一句话——(板书)千金难买回头看。”
“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角来比,真不简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
“刚才画了角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了角,现在不画角,你就看不到了?哈哈,就像一个人穿了马甲,你认识,他把马甲脱了,你就不认识了。”
二、华老师的课堂魅力。
1、高妙的教学设计。
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 我印象最深的是
“角的度量”这节课。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传授给学生“二合一看”等量角的要诀,但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华老师课前慎思“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好,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思考,他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这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他的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的,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个1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还有“审题”这一复习课始,华老师用了一份特别有意思的测试题,设计诱学生亲历上当,从而真切体验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这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效果不知好多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妙的课堂设计不是凭空随心所欲而来,而是潜心研究,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实施教学创新的结果。
2、精彩的评价
华老师的评价语言精辟流畅,流畅得有如荷马的诗句。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的评价语言比比皆是:如“说得真好,看来传播知识真得走出去!每一个简单的符号背后都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看来我们的数学表达也像歌里唱的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简洁是数学永远的追求!”“非常好有两位同学举起手又放下去了,让其他同学也想一想,自己也深入思考其他解法,了不起”……反思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为什么会如此精彩与精辟?主要两点,一是华老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时刻想着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也就是他深厚的学科低蕴。这相当值得我反思与学习。
3、蕴涵哲理
读着华老师的课堂实录,我真切地体会到,他教授给孩子们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而是整个数学文化。借助数学,他不仅引领着孩子们去探索真实的数学生活,更“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们领悟人生的真谛。
  比如在“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课,华应龙给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我会用计算器吗?”在这节课中,他不仅带领孩子们认识了计算器上一些原来不熟悉的键,还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在利用计算器演算的时候,华应龙给孩子们出了一道“55555=?”的题,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由于计算器位数不同等原因,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华应龙请学生打开装有“祖传秘方”的信封:“我相信你算完这三题后就会明白的:1个2乘1个5,2个2乘2个5,3个2乘3个5。”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答案后,也总结出“化难为易”的解题思路,这才是华应龙这堂课真正的教学目的。这个时候,他引用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给出总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让孩子们自然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哲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作为一般的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相信一定会有进步。
总之,《我这样教数学》一书是一本富有哲理,富有真情实意,富有个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教学著作,是华老师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生、对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实感受。在华老师的书中,到处是值得我学习、研究和思考的地方。哪怕看似再自然不过的导入或是布满了重重“陷阱”的教学过程,都是出自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本书值得一读,我愿与大家一起共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数学阅卷开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