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陋室铭铭是不是真的简陋

名著阅读 / 陋室铭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诸集均未见收录,近年有人疑为伪作。但此文前代屡见献文记载,内容又与作者行事相合,似仍以视为刘作为宜。本文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颂功德与昭申鉴戒。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⑵高,有仙则名⑶。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⑷。斯是陋室⑸,惟吾德馨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⑺。谈笑有鸿儒⑻,往来无白丁⑼。可以调⑽素琴,阅金经⑾。无丝竹⑿之⒀乱耳⒁,无案牍⒂之劳形⒃。南阳⒄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⒅,孔子云⒆:何陋之有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字词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4]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3] 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鸿; 大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陋室铭》相关文章精选:大家都在搜:
扫描二维码安装搜房网房天下APP
手机浏览器访问搜房网房天下
> > 问题详情
陋室铭中表现房屋简陋的句子是。
浏览次数:0
回答被采纳后将共获得20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不知道下面这条知识能否帮助到您
由于租住住双方缺乏法律知识,或怕麻烦、图简便,是农村股份公司的村民出租房屋时,很少签订书面合同,更是留下了纠纷的种子。
房屋租赁纠纷的表现形式:租赁合同纠纷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第1-10条,共11条 &
位提问人正在寻找答案
手机动态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邮箱/手机号码!
请输入密码!
没有搜房通行证,
ask:2,asku:1,askr:108,askz:17,askd:60,RedisW:0askR:0,askD:190 mz:nohit,askU:0,askT:0askA:192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 400-850-8888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高艳华老师的《陋室铭》教学实录
该课获2007年吉林省教学新秀课堂教学大赛教学成果一等奖
(课件展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师:我请一位同学在配乐声中把这首诗读一遍,谁愿意?
(一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其他学生附和。)
师:读得很好,同学们已经知道此诗是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后由和州(今安徽和县)返回洛阳时写给白居易的答谢诗。但是大家知不知道他还有一篇“铭”就写在被贬和州之时?
生(众):《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1: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标记。(生在书上做标记。)
师: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
(生介绍刘禹锡。)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陋室铭》的?
(生介绍写作背景。)
师:这两位同学介绍得很好,看得出来预习很到位。现在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师背诵全文。生热烈鼓掌。)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文中出现的生字写到黑板上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
(生把“馨”、“苔”、“牍”、“鸿”、“儒”“、蜀”写上并标注读音。)
师:文贵在读,读好才能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现在大家看大屏幕,看看怎样读才能读出韵味。(课件展示。)
朗读指导:
①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
③“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④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
⑤“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读最后两句。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练习读课文,两分钟后我请同学读。
(生认认真真地练习。)
师:好,现在我请同学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按照朗读指导练习了,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愿意试一试?(3名学生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几位同学字音读得很准,停顿也很到位,并且读出了韵味。好,现在我请同学齐读课文。(课件展示文章内容及相关画面和文字。生读完后,师鼓掌。)
师:现在全班再来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1: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杂):二句、四句、六句……
师: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了解了“铭”这种文体特征之后,我们还应注意下列这些重点词的意思。
(课件展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入:映入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
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师指导学生逐句翻译,然后生提问。)
生1: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沉溺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像刘禹锡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对于这个问题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众):没有了。
生2:文章前面极力描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说“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生3: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师:对,但老师要强调的是这句话是个典故,出自《论语·子罕》: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样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傲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弄懂了吗?(生点头。)还有疑问吗?
生(众):没有了。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文
章,看看第一个问题,《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课件展示题目。)
生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居住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2“: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
生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章是以山水作比喻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
师:对,作者在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
师:那么陋室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
(课件展示题目以及相关的三组文字和画面。)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从这句话可知“陋室”简陋,环境荒凉冷落。
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生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表明交往的都是博学的人。
生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可以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师:对,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师: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生5: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
“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背诵《陋室铭》?(3名学生背诵。)
师:很不错。不过要注意在背诵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之前我们品读赏析了文章,现在请同学们谈谈学过此文后你的感悟。
生1:君子德馨愤写陋室铭,小人妒贤祸害刘禹锡。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感悟吗?
生2:文章先用山水起兴,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生3: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生4:《陋室铭》最后点题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让我感悟到,人的生活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一个人精神生活充实时,物质生活的欠缺也就不会显得那么不堪忍受了。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谈了内容和主题方面的感悟,其他同学能不能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学习《陋室铭》的现实意义?
生1: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了,但是,如果人们不加强自我道德的修养,社会风气日益腐败,那么人类的文明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生2: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上必须养成勤俭的习惯,否则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就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学生之间攀比之风也会日益严重。
生3:志存高远,勤修立身之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为人处世的根本要求,也是今天我国事业兴旺发达的现实需要。
师:刚才这名同学是结合我国事业兴旺发达的现实需要来谈的。我想你们能不能结合这篇文章的学习给当今的领导者提点建议呢?
生1(情绪激动):我送给他们十六个字:“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师:前边这几位同学谈得都很好,感悟也很深刻,并能以古推今,从文中悟到修德做人的道理。《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确实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作者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值得我们所有人终身学习的。好,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课件展示托物言志的定义。)
师: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不慕名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中所托的“物”和所言的“志”分别是什么?
生(众):“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应该说“志”指的是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将我们刚才研讨的情况总结
起来,大致如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
景———幽雅
人———儒雅&
不陋(德馨)
事———高雅
物 &&&&&&&&&&&&&&&&&&志
师(总结):《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种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以表达出心志和情趣的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边我们谈了感悟,学习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现在老师给你们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仿写《陋室铭》。
(生神情专注,认真写作。)
师:现在我请同学来朗读你的作品,谁先来?(生频频举手,争抢发言。)
生1:《师徒铭》———师不在老,博学则名。
徒不在敏,努力则灵。
斯是教室,惟吾学兴。柳树映门绿,阳光入窗明。谈笑皆鸿儒,往来非白丁。可以弹钢琴,阅心经。无
叮嘱之乱耳,无生计之劳形。江南进油高,江北上职校。师长云:何差之有?(注:油高:吉林油田高中。职校:松原市职业技术学校。)
生2:《学习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中游则灵。斯自习课,独我闲情。纸条传得快,手脚动得勤。琢磨玩花样,寻思看电影。无父母之念叨,无师长之提醒。虽非篮球场,堪比台球厅。心里云:混张文凭。(两名学生都用诙谐幽默的语调读,引得同学哄堂大笑。)
师:由于时间关系就展示到这里,虽然作品的价值不是很高,但足以说明你们已经掌握了“铭”这种文体,也学会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
师:现在老师送给你们四句话,作为对你们今天表现的奖赏:滴水瓣花总关情,赏读之中修品行,吟诵涵泳抒感动,仿写文中吐心声。(师生共同鼓掌。)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合上书,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背诵《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师生齐背。)
师:下课。
(本课例转载自网络,若有冒犯,请留言,我会在第一时间给删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猜你感兴趣
&热门教学范文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陋室铭优秀公开课教案
地区: 河南省 - 南阳市 - 镇平县
学校:镇平县涅阳街道办事处第二初级中学
陋室铭  初中语文 & & & 人教2001课标版
一、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翻译并朗诵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学习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二、过程与方法:诵读为基础,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本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好此课对于同学们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点:多形式的诵读并理解运用。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故事导入,引出课题及作者。
&先来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我们河南老乡身上的真实的故事。这个老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这位诗人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这位诗人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这位诗人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这位诗人想,这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你要我发愁,我偏乐给你看,于是……他就提笔写下一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文章,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这篇文章就是《陋室铭》,这位河南老乡就是刘禹锡!
活动2【讲授】介绍作者并释题。
&刘禹锡(772——842) 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题目《陋室铭》:陋室好理解,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那铭又是什么意思呢?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就如《马说》的说,《岳阳楼记》的记,《琵琶行》的行一样。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活动3【讲授】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我们都是知道,用韵的文章节奏都明快,充满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那们赶快来试读一下,找出它的韵脚来?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g〕韵2、里面的字都能正确地读出来吗?那们来考考大家。3、听课文。看大屏幕,注意停顿的地方。4、一分钟的准备时间,找同学来朗读课文,看谁读的正确、流利、有韵味。5、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读到韵脚的时候,声音可以适当延长。
活动4【活动】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看来同学们读的功夫相当高!那老师要再考考你们自主学习的功夫!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前后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的,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解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2、教师检测重点字词句:有仙则名:动词,出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惟吾德馨:品德高尚。译句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是美好的(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长到;映入。译句子: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嘈杂的音乐;使……劳累。译句子: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助词,不译,用在主谓之间。表舒缓语气)何陋之有?(助词,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强烈的反问)三分钟时间掌握这些重点字词句及课下注释。指一对同桌站起来,一问一答。&&3、谁愿意站起来结合课下注释通译一遍课文。
活动5【练习】五、三读课文,赏析课文。
&下面我们将进入“探究——展示”大舞台!分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再像小老师一样把你们的探究结果展现出来!咱们共同来看看,哪个小组的合作最成功?哪位同学最善于展现自己的风采?(板书组别)1、“探究——展示”大舞台1你认为“陋室”到底陋不陋?为什么?2既然写陋室,开篇为何要写山和水?文中还有哪个地方也用到了这个写法?有什么作用?3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4作者写这篇《陋室铭》,是为了给我们介绍陋室的状况吗?他写陋室其实上是想表达什么的?2、老师查看小组学习情况。3、小组展示,教师明确。明确:1自然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猛一看,这里好荒凉啊,绿苔长满台阶,杂草丛生。作者对这环境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具体分析一下。上和入,运用拟人,化静为动,把苔藓和青草都写活了,“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环境很是清幽美丽,流露作者喜悦之情。交往人物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也是一个高雅脱俗、高洁傲岸的人。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作者的日子过的悠哉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时写的。作者具有什么情操?安贫乐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看出不慕名利,不求闻达。作者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了陋室不陋。其实陋室之所以显得不陋,都是因为作者品德高尚。可见,全文紧紧地围绕着哪句话在写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也是全文的中心句。2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类比(将特点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引出陋室。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居室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品德是否高尚。“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用:他们住的也都是些陋室,但是因为主人品德的高尚(不慕名利、安贫乐道、高雅脱俗、才华横溢)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同那些贤人一样,有着高尚的品德。暗示陋室不陋。3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再次表明作者的观点,画龙点睛,与开头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呼应。你看,作者这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开篇点主旨,中间围绕主旨选材,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明确观点,照应开头。我们以后在写作上,也要借鉴这种写法,让你的文章结构严谨,让你的观点无懈可击。4写陋室,其实上是想表达自己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作者的这种感情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寄托在陋室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你看,这篇文章又教我们了一种写作方法。我们以前学的哪些课文也用到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马说》表面上谈马,实际上谈人才。《爱莲说》作者赞美莲花,其实是赞美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期待同学们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教师评出合作最成功的小组、最善于展现自己风采的同学!
活动6【测试】六、再读课文,总结归纳。
&话说有一天,和州知县得知此事,气得七窍生烟,于是怒气冲冲前来兴师问罪。刘禹锡远远看见知县而来,便故意大声诵读起了《陋室铭》……此时你就是刘禹锡,请对着和州知县大声诵读《陋室铭》。 最好能带上合理的表情和动作。准备三分钟时间。同学们读的相当的精彩,我估计和州知县非要用自己的大宅院换这个陋室不可!同学们愿不愿意都来展示一下,让我们都做一次刘禹锡,齐声朗读一遍,共同气一气这个和州知县!
活动7【活动】板书
七.板书。&&&&&&&&&& &&类比引题:山水——陋室不慕名利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文本框: 托物言志] && &&&&&&&&&&&&&&&&仙龙——德馨&&&&&&&&&&&&&&&&&& 自然环境清幽&&&&&&&& 陋室不陋& 人物交往不俗&&&&&&&&&&&&&&&&&& 生活情趣高雅&&&& &&&&&&&&&&诸葛庐何陋之有& 子云亭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故事导入,引出课题及作者。
&先来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我们河南老乡身上的真实的故事。这个老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这位诗人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这位诗人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这位诗人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这位诗人想,这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你要我发愁,我偏乐给你看,于是……他就提笔写下一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文章,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这篇文章就是《陋室铭》,这位河南老乡就是刘禹锡!
活动2【讲授】介绍作者并释题。
&刘禹锡(772——842) 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题目《陋室铭》:陋室好理解,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那铭又是什么意思呢?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就如《马说》的说,《岳阳楼记》的记,《琵琶行》的行一样。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活动3【讲授】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我们都是知道,用韵的文章节奏都明快,充满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那们赶快来试读一下,找出它的韵脚来?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g〕韵2、里面的字都能正确地读出来吗?那们来考考大家。3、听课文。看大屏幕,注意停顿的地方。4、一分钟的准备时间,找同学来朗读课文,看谁读的正确、流利、有韵味。5、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读到韵脚的时候,声音可以适当延长。
活动4【活动】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看来同学们读的功夫相当高!那老师要再考考你们自主学习的功夫!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若有疑难处,同桌前后桌可讨论,仍不能解决的,请做上符号等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解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2、教师检测重点字词句:有仙则名:动词,出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惟吾德馨:品德高尚。译句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是美好的(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长到;映入。译句子: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嘈杂的音乐;使……劳累。译句子: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助词,不译,用在主谓之间。表舒缓语气)何陋之有?(助词,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强烈的反问)三分钟时间掌握这些重点字词句及课下注释。指一对同桌站起来,一问一答。&&3、谁愿意站起来结合课下注释通译一遍课文。
活动5【练习】五、三读课文,赏析课文。
&下面我们将进入“探究——展示”大舞台!分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再像小老师一样把你们的探究结果展现出来!咱们共同来看看,哪个小组的合作最成功?哪位同学最善于展现自己的风采?(板书组别)1、“探究——展示”大舞台1你认为“陋室”到底陋不陋?为什么?2既然写陋室,开篇为何要写山和水?文中还有哪个地方也用到了这个写法?有什么作用?3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4作者写这篇《陋室铭》,是为了给我们介绍陋室的状况吗?他写陋室其实上是想表达什么的?2、老师查看小组学习情况。3、小组展示,教师明确。明确:1自然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猛一看,这里好荒凉啊,绿苔长满台阶,杂草丛生。作者对这环境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具体分析一下。上和入,运用拟人,化静为动,把苔藓和青草都写活了,“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环境很是清幽美丽,流露作者喜悦之情。交往人物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也是一个高雅脱俗、高洁傲岸的人。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作者的日子过的悠哉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时写的。作者具有什么情操?安贫乐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看出不慕名利,不求闻达。作者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了陋室不陋。其实陋室之所以显得不陋,都是因为作者品德高尚。可见,全文紧紧地围绕着哪句话在写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也是全文的中心句。2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类比(将特点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引出陋室。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居室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品德是否高尚。“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用:他们住的也都是些陋室,但是因为主人品德的高尚(不慕名利、安贫乐道、高雅脱俗、才华横溢)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同那些贤人一样,有着高尚的品德。暗示陋室不陋。3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再次表明作者的观点,画龙点睛,与开头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呼应。你看,作者这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开篇点主旨,中间围绕主旨选材,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明确观点,照应开头。我们以后在写作上,也要借鉴这种写法,让你的文章结构严谨,让你的观点无懈可击。4写陋室,其实上是想表达自己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作者的这种感情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寄托在陋室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你看,这篇文章又教我们了一种写作方法。我们以前学的哪些课文也用到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马说》表面上谈马,实际上谈人才。《爱莲说》作者赞美莲花,其实是赞美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期待同学们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教师评出合作最成功的小组、最善于展现自己风采的同学!
活动6【测试】六、再读课文,总结归纳。
&话说有一天,和州知县得知此事,气得七窍生烟,于是怒气冲冲前来兴师问罪。刘禹锡远远看见知县而来,便故意大声诵读起了《陋室铭》……此时你就是刘禹锡,请对着和州知县大声诵读《陋室铭》。 最好能带上合理的表情和动作。准备三分钟时间。同学们读的相当的精彩,我估计和州知县非要用自己的大宅院换这个陋室不可!同学们愿不愿意都来展示一下,让我们都做一次刘禹锡,齐声朗读一遍,共同气一气这个和州知县!
活动7【活动】板书
七.板书。&&&&&&&&&& &&类比引题:山水——陋室不慕名利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文本框: 托物言志] && &&&&&&&&&&&&&&&&仙龙——德馨&&&&&&&&&&&&&&&&&& 自然环境清幽&&&&&&&& 陋室不陋& 人物交往不俗&&&&&&&&&&&&&&&&&& 生活情趣高雅&&&& &&&&&&&&&&诸葛庐何陋之有& 子云亭
Sorry 暂无符合的数据!
精品导学案
Sorry 暂无符合的数据!
中小学教师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陋室铭的主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