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中成药医学文献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苦参素联合安珐特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 来源: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
&&&&&&&&&&& 作者:何延专,周耀南,陆春雷,覃后继,黄重敏&&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苦参素胶囊联合安珐特(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口服治疗CHB患者116例(治疗组),并与单用安珐特片治疗9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TBil、ALT、AST、ALB)及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苦参素联合安珐特治疗CHB具有较好的保肝和抗肝组织纤维化作用。
【关键词】& 肝炎,乙型,慢性;肝硬化;苦参素;安珐特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regimen of treating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and anti-hepatic fibrosis.& Methods& 116 patiens with CHB (treated group) were given oral Oxymatrine capsule in combination with An-Fa-Te (compound fetal cow liver extract table), compared with 90 patients (control group) who received the treatment with An-Fa-Te alon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parameters of liver function (TBil, ALT, AST, ALB) and serum levels of type Ⅲ precollagen (PC Ⅲ), laminin (LN), hyaluronic acid (HA), type Ⅳ collagen (Ⅳ-C)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In the treated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patients’ levels of liver function and the serum levels of hepatic fibrosi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nd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1). The clinical results in the treated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nclusion& The Oxymatrine capsule in combination with An-Fa-Te can improve liver function and is effective on anti-hepatic fibrosis.
&&& Key words:& hepatitis B, O An-Fa-Te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其治疗尚缺乏特效方法,目前仍以综合治疗为主。病理解剖学研究表明,CHB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组织纤维化。因此,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抗肝组织纤维化、改善肝组织学仍是治疗CHB的关键性措施。目前治疗CHB的药物较多,但如何提高中药治疗CHB的疗效已成为我国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我们采用苦参素联合安珐特治疗CHB 11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根据2000年9月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选择本院2004年01月~2006年12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206例,其中慢性中度136例,慢性重度80例,血清学排除甲、丙、丁、戊、庚及TT型肝炎病毒感染。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6例,其中男73例,女43例,年龄35.4±6.21岁。对照组90例,其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36.2±7.39岁。两组病例年龄、病程、肝功能等指标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以50例本院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5.5±7.65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安珐特(黑龙江江世药业有限公司)口服,2片/次,3次/天,根据病情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辅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苦参素胶囊(天晴复欣胶囊,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口服,200mg/次,3次/天。两组总疗程均为2个月。
  1.3&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主要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每2周检查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各1次。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Bil正常值0~20μmol/L,ALT、AST正常值5~65 IU/L,ALB正常值35~55g/L。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ELISA法检测。血清纤维化指标(PCⅢ、LN、HA、Ⅳ-C)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试剂盒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医学生物技术中心提供,严格按说明书由检验科专人进行操作。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疗程结束后,自觉症状消失、肝大缩小、肝功能复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下降>50%;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无变化或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在微机上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TBil、ALT、AST及ALB的影响&
  治疗后,ALT、AST、TBil、ALB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P&0.01),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TBil、ALT、AST及ALB的影响& (略)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动态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前PCⅢ、LN、HA、IV-C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治疗后,PCⅢ、LN、HA、IV-C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P&0.01),见表2。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动态变化情况(略)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3.1& 病理特征&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重要的病理特征,也是进一步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肝纤维化治疗日益被医学界重视,而且如何提高中药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已成为目前我国研究的热点。肝纤维化形成过程是在各种因子的持续作用下,造成肝细胞的慢性损伤以及枯否氏细胞激活,细胞因子网络失调,某些致肝纤维化因子如TGF-β1、PDGF-BB等因子过度表达,而抑制因子IFN-γ等表达低下,并在某些因子共同作用下,致间质细胞,主要是星状细胞(HSC)激活、转化与增殖,使合成细胞外基质(ECM)的基因过度表达,最终导致ECM合成分泌增加,降解减少,从而大量沉积,主要成分为Ⅰ、Ⅲ、Ⅳ-C、HA和LN等。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C-Ⅲ、HA、LN、Ⅳ-C)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良好相关性,并与肝组织纤维化发展的阶段呈一致性关系[2],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含量可客观地推测判断肝细胞损伤及纤维化程度[3]。肝活检虽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因其创伤性和危险性而难以常规普及。故本组以PC-Ⅲ、HA、LN、Ⅳ-C作为肝纤维化的观察指标。
  3.2& 治疗机理&
  苦参素是从中药苦豆子中提取的氧化苦参碱,经研究证实,其有直接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稳定肝细胞膜、阻断肝细胞凋亡、清除自由基、保护肝细胞及免疫调控等作用[4~7],其抗肝纤维化的机理为[8]:①抑制纤维细胞的活化及胶原合成,增加酶的活性和促进胶原降解及肝细胞再生;②抑制纤维化因子的释放,抑制单核-巨噬细胞释放IL-1、IL-6、库普弗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通过对库普弗细胞的调控进而调节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的形成;③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从而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④可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加速清除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对组织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连锁反应,延缓组织细胞膜的老化和损伤,通过对肝细胞膜的保护,抑制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沉积。安珐特是从胎牛肝中提取,含有小分子多肽、维生素、肌醇等多种物质,其主要成分:牛胎肝提取物(含IFN、HGF等细胞因子)、维生素B12、肌醇,临床上用于治疗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等,可明显减轻和抑制肝纤维化形成,具用抗肝纤维化作用[9~12],其作用机理:①安珐特所含小分子多肽中有IFN、HGF等细胞因子,通过细胞因子间的拮抗效应,抑制星状细胞活化,减少ECM的合成和释放,降低胶原的合成,抑制纤维化形成;②通过IGF-β1、HGF等的协同效应,启动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增加白蛋白和载脂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保护肝细胞;③IGF-β1、HGF等因子和肌醇的相加作用,诱导肝细胞及线粒体膜的聚糖蛋白受体,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同时通过促进脂肪酸和载脂蛋白的结合,提高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促进脂肪酸β氧化,提高脂蛋白代谢酶的活性,加速血浆及肝脏中尤其是甘油三酯的分解。二者联合应用,应该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在抗内毒素、清除氧自由基、改善缺血、双向免疫调控、保肝、利胆、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以促进疾病的恢复,防止肝脏慢性化的进展。
  3.3& 治疗结论&
  本资料研究表明,苦参素胶囊联合安珐特治疗116例CHB,治疗2个月后,其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说明苦参素具有较好的保肝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治疗后,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说明苦参素与安珐特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抗肝纤维化效果更佳。此外,临床上还观察到苦参素胶囊使用安全,口服方便,无明显毒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56-62.  [2]蔡卫民,陶君, 张彬彬,等.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499.  [3]薛爱玲,胡益民,高宗玲.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肝纤维化标志检测及其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453-454.  [4]Al Ttaie OH, Mork H, Gassel AM, et al. 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flare-up during chemotherapy using lamivudine: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Ann Hematol,):247-249.  [5]赵敦美.苦参素、复方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效果观察[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470-471.  [6]张桂芬,马云宝,张晓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苦参素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J].放射免疫学杂志,):331-333.  [7]李存沂.苦参素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35-37.  [8]覃后继,周耀南,唐任光,等.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抗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J].中华传染病杂志,):277-279.  [9]吴杭源.安珐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385-386.  [10]卞丽,张丽瑶,吕丹,等.安珐特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J].现代医药卫生,):.  [11]崔建军,范平,王松,等.安珐特与软肝片抗肝纤维化的比较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77-178.  [12]袁炳康.干扰素α-1b联合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抗肝纤维化疗效观察[J].抗感染药学,):25-26.
免费查阅,仅供参考
最新临床医学论文
推荐临床医学论文
热点临床医学论文
快易捷官方微信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0例临床疗效观察--《华西医学》2008年03期
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干扰素α-1b治疗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MU/次,肌注,疗程24周。治疗前后定期检测血清HBV DNA和PBMV HBV DNA含量、血清HBV标志物、肝功能指标,观察其水平变化和应答率情况。结果:单用IFN-α-1b治疗50例HBeAg(+)的慢性乙肝患者,经过半年疗程之后,其生化应答率达到42%,血清免疫学应签率达到48%(部分应答3%,完全应答10%),病毒学应答率达到40%(部分应答28%,完全应答12%);生化学、血清免疫学和病毒学的持续应答率也分别达到50%、44%和34%。结论:IFN-α-1b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对PBMC内的HBV DNA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尚需通过联合用药以提高其总体疗效。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512.6【正文快照】:
近年随着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广泛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诱发HBV的耐药变异的产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而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功能的抗病毒药物,一般不引起病毒的耐药变异,显示其治疗慢性乙肝的独特优势。现将我院传染科利用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辉;黎治平;黎才海;;[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韩纯;[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范永升;黄继勇;;[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赵祥胜,孟庆宝,张彦,兰炯采;[J];中国输血杂志;2003年03期
李春辉,潘理会,李春雨,谢红娟;[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杨军;[J];中国医师杂志;2004年02期
王学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4年17期
李恒鑫;[J];饲料工业;2005年21期
钟乐伦;姚军虎;;[J];饲料工业;2006年02期
王阳,王伯初,周菁,彭亮;[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存智;朱新红;窦泽燕;牛娟娟;刘欣;;[A];结核与肺部疾病论文集[C];2005年
王武军;金颜辉;蔡开珍;;[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养猪与畜禽传染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吴晓娟;冷梅;赵大鹏;崔颖杰;张岩;汪春义;戚凤春;郭新;付学奇;;[A];2006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武军;金颜辉;蔡开珍;;[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养猪与畜禽传染病制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童德文;[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0年
李戎;[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兰智慧;[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覃文慧;[D];湖北中医学院;2002年
黄向华;[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丁剑冰;[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于红;[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吴作顺;[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古涛;[D];苏州大学;2003年
李寅超;[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雄志;[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刘娜;[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宗利丽;[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陆意;[D];浙江大学;2002年
宁晓暄;[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张潍;[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王永久;[D];青岛大学;2002年
祝昌明;[D];青岛大学;2002年
李登宝;[D];郑州大学;2002年
党艳梅;[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平;[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冉瑞图;[J];重庆医学;1980年04期
刘和堃;[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0年02期
刘经棠;[J];新医学;1980年11期
麦里根,彭文伟;[J];广东医学;1980年02期
彭文伟;[J];广东医学;1980年03期
陈寿农;[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0年04期
周克平;[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0年03期
吕世藩,杨天楹;[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0年04期
蔡文仁;;[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大桥;高辉;郑晓英;周小舟;彭立生;周师;邱梅;徐文军;周静;邹映珍;;[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林奕;王松;李慧涓;曾海莲;张娇红;王翠霞;杨丽贞;陈丽云;郑燕群;高进;;[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陈密;;[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朗振为;赵春慧;许德军;金荣华;徐瑞平;王国玉;;[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周玉森;高涛;;[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张伟声;张庆义;;[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裘爱国;朱再民;符静;;[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朱再民;裘爱国;符静;冯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罗日永;肖会泉;;[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袁国庆;左小玉;;[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主任医师
来家骐;[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0年
徐晓宁;[N];健康报;2000年
竟西;[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年
任斌;[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年
副主任医师
陈耀凯;[N];重庆日报;2001年
师晓京;[N];农民日报;2001年
秦兴梅;[N];深圳商报;2001年
刘文山;[N];中国医药报;2001年
赵国兴;[N];中国医药报;2001年
第三军医大西南医院
郝飞;[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兰林;[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张琳;[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李胜棉;[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毛乾国;[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谢晋;[D];山东大学;2004年
焦健;[D];吉林大学;2002年
褚瑞海;[D];山东大学;2005年
黄兆胜;[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赵平;[D];吉林大学;2006年
张俊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欧阳敏;[D];江西医学院;2000年
李文昌;[D];青岛大学;2001年
文维群;[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宋明全;[D];青岛大学;2002年
刘崇富;[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钱毅;[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秦献魁;[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刘宁;[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邹红霞;[D];青岛大学;2003年
李庭明;[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心理干预对应用干扰素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doc
文档介绍:
1 心理干预对应用干扰素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作者:李静娣,陈桂凤,杨苏云【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应用α拟干扰素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 120 例 IFN 拟a 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6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6 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的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规律用药,定期监测和随访,自我心理调节,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应用 IFN 拟a 的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轻不良反应发生时的心理应激反应,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干扰素;治疗依从性;护理目前 a拟干扰素( IFN 拟a) 对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的治疗, 在临床上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但其不良反应多, 2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甲状腺疾病、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腹泻、皮疹、脱发和注射部位无菌性炎症等, 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而造成治疗中断。这些不良反应对机体是一种损伤, 可导致个体应激状态和心理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伤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和患者生理条件,也与患者的心理影响有直接联系[ 1]。笔者于 200 3年3月至 200 6年9月对60 例接受 IFN 拟a 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 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提高了治疗依从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 例应用 IFN 拟a 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 男性 88例, 女性 32例, 年龄 9 岁~ 6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 53 例,中专、高中 60 例,初中及以下 7 例。诊断符合 2000 年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2] 。全部病例肝功 80U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83 例患者采用 IFN 拟a (赛诺金) 500 万/ 次, 37 例采用 IFN 拟a (赛诺金) 300 万/ 次,均于三角肌或臀部肌内注射, 隔日 1次, 住院 7 d~15 d 后出院, 出院后 3 继续回本科注射,疗程 6 个月以上,并进行跟踪指导。 1.2.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当天由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住院须知, 需要常规检查的项目, IFN 拟a 治疗的效果及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如何进行处理, 说明坚持治疗和随诊的重要性。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增加以下心理干预。加强疾病知识及干扰素相关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治疗前由责任护士将观察组患者组成小组进行辅导学习,并由主管医生进行专题讲座,讲授慢性乙肝相关知识。强化患者对 IFN 拟a 治疗的意识, 让患者了解 IFN 拟a治疗的疗程、疗效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告诉患者不良反应是暂时的、可逆的, 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忧。强调坚持治疗的重要性, 必须重视定期监测和随访。介绍心理干预目的和意义, 特别对于女性患者, 告之药物引起脱发是暂时的, 停药后可恢复, 不必紧张,必要时可戴假发;指导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组织患者学习正确应对不良生活事件的方法及改善负性情绪的心理调适技巧。戒烟、酒, 鼓励进食, 多食蔬菜、水果及营养丰富的食物。生活应有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体力恢复后适当的活动与工作; 心理护理。以温和亲切的态度对待患者,仔细倾听,认真、清晰解答每一个问题,采用成功事例说明法,增强信心。培训护理人员掌握 IFN 拟a 4 有关知识, 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执行无痛注射, 一边注射一边询问、聆听患者对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的心理感受,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找出应激源,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解释,消除思想顾虑,使其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争取社会系统的支持。慢性乙肝病程长, 经济负担重,家庭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至关重要。积极鼓励其家属、亲友、同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对患者家属同时进行健康教育, 以便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1.2.3 评价方法治疗 6 个月后,在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3] 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评定。患者治疗依从性内容3 项,包括规律用药、定期监测和随访、自我心理调节, 是为依从性好,否为依从性差;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 1.2.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学描述和χ2 检验。 2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 1。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略) 5 注: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 3 讨论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较为肯定的抗病毒药物之一[2]。干扰素治疗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时, 患者的依从性对获得最佳的治疗反应甚为重要[4]。但临床中患者常因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对照组中有 1 例女患者因出现脱发影响形象而停药, 1 例出现黄疸而停药, 1 例出现心血管系统损害而停药。观察组中 1 例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停药, 1 例出现血糖异常而停药。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 服药、饮食及其他生活方式) 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慢性乙肝不是绝症, 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好坏, 直接影响其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效果。因此, 临床工作中, 我们应重视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问题。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对治疗方案、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不了解, 当出现不良反应致身体不适时会产生焦虑、悲观等负性情绪, 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及对治疗的依从性。表现为不能坚持规律用药, 不能定期监测和随访。心理护理在消减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损害,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作用[1]。鉴此, 治疗前对 6 患者讲清、讲透疾病的相关知识, IFN 拟a 治疗的疗程和疗效, 强调 IFN 拟a 的不良反应是可逆的,停药后可恢复。表 1结果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 , 但通过对患者实施针对的心理干预, 观察组坚持规律用药、定期监测和随访的遵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 。通过调查还发现, 使用 IFN 拟a 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 多为病程长, 肝功能反复者。且常因治疗费用缺乏、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使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忧郁情绪,其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治疗中 IFN 拟a 的不良反应引起的身体损伤是一种不良的应激源,也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 导致患者产生应激反应。认知因素在应激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影响应激反应和强弱程度最重要的因素, 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变化[5]。因此, 笔者通过对 60 例患者在实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强化患者的知、信、行, 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结果表 1示, 观察组患者自我心理调节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 。因此, 心理干预提供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可能, 也有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致身体1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早期应答与持久应答关系分析--《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早期应答与持久应答关系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肝患者早期应答状况与持久应答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07年11月期间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诊断符合2005年1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制定的标准,(共计40例,男性22 ,女性18例,其中HBeAg阳性22例,HBeAg阴性18例,年龄16~43岁。平均29±11.5岁,病程为1~20年),其中对ALT/AST正常血清HBV DNA阳性者行肝活体组织学穿刺术。所有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40KD)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均随访24周。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利用LX-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生化学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聚合酶链反应-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HBV DNA基因型。
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载量3 log10 copies/ml的患者在停药后随访24周时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以及HBeAg阴转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明显高于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载量介于3log10 copies/ml~5log10 copies/ml和HBV DNA载量≥5log10 copies/ml的患者(P0.001)。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2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48周,以及停药后随访24周时过程中,HBeAg消失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不断提高。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36周前未有一例患者出现HBsAg消失,在治疗36周及48周时以及停药后随访12周及24周过时其HBsAg消失率分别为:4%,7%,12%,14%;在治疗48周前未有一例患者出现HBsAg血清学转换,48周时以及停药后随访12周及24周时HBs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2%,4.8%。
本地区慢性乙肝患者中以C基因型为主,占60%,其次为B基因型占33%,而D、A基因型较少,仅分别占5%及2%。其中B及C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不断延长,ALT复常率、HBV DNA不可测率不断提高,停药后仍持续升高,两组之间比较(P 0.05)。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病理组织学的影响方面,治疗后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病理组织纤维化分期及炎症活动度较治疗前均获得明显改善。
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方面,40例慢性乙肝患者中发热症状发生率为53%,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症状逐渐按减轻。70%的患者白细胞下降出现在治疗后12周内,15%的患者白细胞下降到3.5×109/L以下,此时及时停药或使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可迅速恢复到治疗前水平。30%的患者在治疗12周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下降,其中60%的患者血小板下降到7.5×109/L以上,因没有症状未作特殊处理,用药12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
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肝患者持久应答与早期应答密切相关,12周时血清HBV DNA载量3 log10 copies/ml的患者在停药后24周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及HBeAg消失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明显增高;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治疗慢性乙肝患者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HBeAg消失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消失率及HBsAg血清学转换率逐渐升高,且停药后仍出现持续升高;本地区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B基因型患者,疗效优于C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可明显改善肝病理组织纤维化分期及炎症活动程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R512.62【目录】:
中文缩略词索引10-11
资料与方法13-19
参考文献33-36
中文摘要51-54
ABSTRACT54-58
导师简介59-60
作者简介6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庄辉;[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年03期
郎振为,韩红蕾,许德军,徐瑞平,吕运海;[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年02期
毛乾国,骆抗先,傅群芳,冯筱榕,郭亚兵,朱幼芙,彭颉,侯金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贤芬;[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6期
;[J];传染病信息;2005年S1期
张闽峰,郑瑞丹,郭以河,孟加榕,朱皓嗥,饶日春;[J];东南国防医药;2004年04期
;[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年01期
庄建文;;[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年06期
谭德明;[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年04期
章保新;范学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年01期
;[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年01期
龚启明;肖家诚;周霞秋;;[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年03期
高玉金;刘成永;侯远沛;;[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诗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张晓刚;[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马卫国;[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金立杰;[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云展;[D];昆明医学院;2007年
闫道杰;[D];青岛大学;2006年
陈文美;[D];青岛大学;2003年
马慧娟;[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杨新莉;[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郑萍;[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李梵;[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光弼;朱玫;王宇明;徐道振;谭德明;陈成伟;侯金林;;[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11期
杨越波,李小毛,侯红瑛,沈慧敏,滕奔琦,施敏凤;[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晓彬;[D];青岛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德庄,张建成,贺丽香,闫惠平,靳海英;[J];中国医师杂志;1997年12期
李艺星,朱徐,王晓军,村上仁;[J];中国计划免疫;2002年06期
许军,王齐欣,蒋栋,陈红松,魏来,王宇,杨柳明,赵延龙;[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年01期
龚晓红,刘立荣,贾蕾,李阳桦,邢玉兰,王全意;[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年04期
李荣成,杨进业,龚健,李艳萍,黄兆能,方孔雄,徐志一,刘崇柏,赵铠,庄辉;[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沙峰;;[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3期
聂亚卓;;[J];临床误诊误治;2007年03期
丁月荷;;[J];青海医药杂志;2010年10期
王咏冬;;[J];吉林医学;2007年13期
魏晓霞;陈凤英;;[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08期
吕铁锋;孙振江;李晓欧;矛葆龙;;[J];医学研究通讯;2005年12期
汤伟;孙伟红;江晓莺;孙晓雷;;[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年03期
曾珍;韩玉坤;耿华;陈菊梅;;[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年02期
邬明;王东;;[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14期
王冬梅;楚瑞雪;王新江;;[J];中国基层医药;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龙庆华;廖九女;涂德幸;孙秀光;付小一;涂利民;;[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贺劲松;周大桥;高辉;陈亮;彭立生;童光东;周小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胡立茹;王丽达;陈占良;冯雪晨;;[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万军;;[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陈锐贞;谢三英;周静;;[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尹华;;[A];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卢国光;钟倩怡;褚邦勇;;[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张昕;聂为民;秦恩强;周志平;张新伟;赵鹏;叶文华;范荣;赵敏;;[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徐朝发;邹淑清;;[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朱再民;;[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浙江日报;2005年
北京军区总医院;[N];保健时报;2009年
李颖;[N];科技日报;2009年
健康时报记者 李梅浠 魏雅宁 白轶南 特约记者 嵇旭东;[N];健康时报;2010年
郝成涛;[N];解放军报;2009年
龚经文 (主任医师);[N];家庭医生报;2009年
张旭;[N];中国医药报;2009年
泽雯;[N];中国医药报;2010年
舒畅;[N];辽源日报;2005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病科
张继明 赵旭;[N];健康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晓丽;[D];吉林大学;2012年
金晶兰;[D];吉林大学;2012年
李海燕;[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李婉玉;[D];吉林大学;2011年
赵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张明刚;[D];浙江大学;2008年
魏华兴;[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王静;[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马世武;[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刘元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娟;[D];山东大学;2008年
汤日鹏;[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王成;[D];浙江大学;2011年
张南;[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于黎黎;[D];吉林大学;2006年
冯祥艳;[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陈文美;[D];青岛大学;2003年
张权;[D];吉林大学;2008年
许俊钢;[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杨波;[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