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放初期电影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开放了这句话是错的怎么改正

> 【答案带解析】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三者的相同之处有( ) ①都是在经济遭到严...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三者的相同之处有(
)①都是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 都是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③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④都是大胆创新的结果
⑤都巩固了新政权A.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相同点。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实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实施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都是大胆创新的结果。
...
考点分析:
考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
1、★★P.38---3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P.38背景:①“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积累了许多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②党的“左”的指导思想,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③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P.39概况: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P.39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转折和变化
指导思想的变化
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工作重心的转移
以阶级斗争为纲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
外交政策的变化
积极地对外开放
文化政策的变化
轻视知识,践踏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经济体制的变化
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领导中国实现近现代历史三次社会巨变的三个重要人物
(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毛泽东创建新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3)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领导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2:改革开放
一、★★P.42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包产到户”)
(1)背景和原因:人民公社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尝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3)扩大:随后在党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含义:土地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经营,交够国家,留足集体的,余粮自主支配。
(5)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和农村富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6)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及其影响:①建过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②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扩大公有制程度,严重措施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次严重失误;④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P.4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
1、重点:国有企业——(92年以后)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
2、主要措施: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92年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中小企业采取改组和合并。
3、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意义: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P.43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为我国经济发展引进了外资和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后来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考点3:俄国十月革命
一、P.2背景和原因
1、一次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1917年3月(俄历二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
3、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4、1917年4月列宁回国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5、(P.3)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方针。
二、P.3经过
1、★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2、1918年3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3、P.3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的措施。
①政治: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权。
②经济: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力量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
③外交: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次大战。
④P.4军事:1918年—1920年取得了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斗争的胜利。
⑤迁都:1918年3月将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三、★★P.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成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3、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考点4: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P.7列宁的探索
1、★★列宁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
①背景和原因——国情的变化:苏俄结束战争,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形势。
②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③作用:促进了苏俄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2、★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
①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②最早加盟的四个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③俄国名称的演变
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547—1917)
(1917—1922底)
(1922底—1991底)
二、斯大林的探索
1、P.9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及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2、★★P.9“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苏联1936年宪法的制定。
(2)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评价:
①P.9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里起过积极作用。
②P.10弊端: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发展落后,经营粗放,效益低下,资源消耗浪费大,影响了苏联经济的长期发展。
推翻沙皇专制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粉碎外国干涉和国内叛乱,进行卫国战争
恢复和发展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
进行二月革命
进行十月革命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施新经济政策
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结束了沙皇专制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1927年苏俄经济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建设苏联,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考点5:经济大危机
& & &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爆发的相对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 & &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是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有三大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 & &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其内容有:金融方面,首先从金融业开始,使私人现款重新流通;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耕牛,由政府拨款补偿;工业方面,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社会赈济方面,新建许多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
评价:a.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b.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改变,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知识点拓展
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1、P.20背景: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和“繁荣”。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生产盲目化。
3、P.21开始: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抛售狂潮。
4、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5、★经济大危机的影响:①失业人数猛增,人民生活困难;②引发各国政治危机。各国为摆脱危机寻找出路,美国实施了“新政“,德、意、日三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最终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P.22罗斯福新政(1933年)
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国内政治危机。
2、P.23目的和手段: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前提),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手段)以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
3、P.23特点:(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P.23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改革)。
5、P.23主要措施:
涉及的行业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使货币重新流通,产生效益
调整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
避免了因盲目竞争而导致的生产过剩,加强了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缩减农业,政府补贴
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
兴建公共工程
既促进了社会就业,又加强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6、P.23评价:
(1)取得显著成效。
①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
③国家的宏观控制和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④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2)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经济危机找到了有效途径)
三、★★★评价罗斯福
罗斯福,美国民主党人,1933年在美国面临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对付危机,他实施了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巩固了美国的民主制度,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为其它国家对付危机提供了范例,也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新政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二战期间他领导美国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国家中,虽为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没有得到好处反而主权遭到严重践踏的是(
D.日本 
莫斯科广场西侧一个方型三级阶梯状建筑,外部全部用紫檀色天然大理石镶嵌,这就是著名的列宁墓。下列史实属于列宁的贡献的是(
)①导十月革命
②建立人民委员会 ③实施新经济政策
④进行两个五年计划 ⑤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⑤ 
2014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二战爆发75周年,为反思世界大战的历史,维护世界和平,九年级同学举办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准备】(1)请你介绍收集“一战”“二战”资料的可靠途径(2分)【图说历史】
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2)观察上图,写出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
。(2分)(3)下图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三部纪录片的海报,如果想了解有关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相关信息,你可以选择观看
(1分)【表解历史】(4)比较的方法研究战争。下表是该组同学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表中比较的内容有三项错误,请你找出并改正。(3分)20世纪主要战争比较表名称抗日战争一战二战时间年1914—1918年年全面爆发的标志九一八事变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军突袭波兰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反法西斯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法西斯侵略战争结束的标志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18年德国宣布投降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1)
【文汇历史】材料一: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到:“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在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岳麓版》九下历史教材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财产被毁。————-北师大版九下历史教材(5)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请你写出战争的影响(2分)【反思历史】(6)反省战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具有深远意义,你认为如何才能维护世界和平?(2分) 
开放是一个国家的姿态,也是一个文明的气度。【交流促繁荣】(1)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大都是开放的时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年代。请写出下列图片中西汉、唐朝、明朝时期对中外文化友好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使者。(3分)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材料二 “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2) 文中 “杀出一条血路”意指什么事?(1分)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何作用?(3分)【走向新时代】材料三(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呈现出什么特点?(2分)我国是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2分) 
近代史上日本曾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观察下列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1)图一与哪次战争有关?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2)图二反映的是哪次战争后的场景?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对中国又有何意义?(3分)(3)简要分析造成图一、图二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4分)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共八大的错误方针导致了后来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B.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C.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取得很大成就D.年的“文革”,严重干扰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八大二次会议造成的。安徽省亳州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八大二次会议造成的。相关试题(移动?城堡)
([已注销])
第三方登录:知识点梳理
1)总体小康水平的表现及不足 ①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上,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加。 ②不足: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4)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①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②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相似的试题还有:
(2010年·试题调研)日,《人民日报》载文《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壮举》指出,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的正确性,集中地体现在我们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条道路,立足点或出发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行进路线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布局是全面推进“四大建设”,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结合材料,请从辩证法的角度谈一谈,我们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能够集中体现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立足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A.实践决定认识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人民日报》载文《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壮举》指出,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的正确性,集中地体现在我们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条道路,立足点或出发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行进路线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布局是全面推进“四大建设”,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结合材料,请从辩证法的角度谈一谈,我们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能够集中体现改革开放的正确性。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之五)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关键字: 邓小平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毛泽东文革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财富高考重新思考邓小平
六、对邓小平时代的评价
1、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的关系
新中国的历史本质上是持续的国家创新的历史,即在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落伍的国内环境以及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这条道路,既可能在前进中遇到曲折,也可能在曲折中不断前进;既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作用,也会有&前人之失,后人之鉴&的作用。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
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对此,我是从国家发展生命周期及其国家创新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从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看,有四个阶段:即准备成长期;迅速成长期;强盛期;国力衰落期。一个国家兴盛或衰落绝非偶然。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一个国家能否创新,而不僵化、不停滞;能否持续地创新,而不中断、不夭折;能否比其它竞争国家更具创新力,而不骄傲、不落伍。
所谓国家创新说,是指国家倡导创新、国家鼓励创新、国家推动创新,国家营造创新环境、国家承担创新风险、国家支付创新成本。在中国,就是要把十几亿人民的微创新、几千万企业的小创新、几万个地方中创新与30多个省级地方大创新,汇集为全社会的巨大创新。可以认为,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就开启了现代国家巨大创新的历程。
我是将一个国家崛起或衰落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内(至少在25年以上)该国主要指标尤其是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比重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这些指标反映了该国在全球经济、贸易、科技、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地位上升与下降。可以说,年期间,是中国持续衰落的时期;1949年之后,是中国持续崛起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是中国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即准备成长期;邓小平时代是经济起飞和迅速成长期; 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是联系的而非割裂的,没有前者,便没有后者。
改革开放的开启及成功,正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头三十年间所累积的物质、人力资本基础和现代国家制度基础上实现的。尽管存在重大的偏差和失误,&文革&期间中国所实现的经济增长、国家工业化进展、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国民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的提高,无疑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的起飞提供了重要条件,20世纪七十年代实施的农村工业化更是为改革开放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做了必不可少的准备。
&文革&以及毛泽东晚年的失败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成功之母&。邓小平发动改革开放的直接起因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失败,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为邓小平主政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可以认为,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便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功;没有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失败,就没有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成功。
基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华国锋、汪东兴的&两个凡是&桎梏,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也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继续革命理论&和&文化大革命&的非人权、非制度化的作法,为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开端的政治基础。邓小平从一开始就坚持了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务实地针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和缺陷进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自我革新&,采取了基于保护人权、民主化、制度化的渐进主义的改革方式,使改革不仅进程平稳可控,而且深得人心。
2、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创新
中国是第一个实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深刻认识,及其对改革目标的正确设定、对改革方式与改革路径的正确选择,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成功地引领世界上约1/3的人口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转轨过程,即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包括中国、越南、蒙古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共计28个国家。 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型的最大不同之处,中国不是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按照世界银行所建议的从&一只手&(计划之手)到&另一只手&(市场之手), 而是从&一只手&到&两只手&。
可以认为,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创者。在80年代前后,中国几乎是在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和现成理论可以借鉴和参照下,继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大胆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表明,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选择,使得中国(包括越南)成为近30个经济转轨国家中成功规避转型大衰退、大动荡,实现大繁荣、大发展的典范。
正因于邓小平所开启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在经济增长、减少贫困、社会进步等方面实现了伟大的跨越。根据安格斯&麦迪森提供的数据计算,1978年中国GDP(购买力平价,1990年国际美元)与美国GDP的相对差距达4.37倍, 到2010年已经超过了美国 ;即使按照汇率法现价美元计算,中国GDP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也从1980年的15.15倍缩小至2013年的1.82倍。 如果从发电量这一国家现代化程度指标来看,中国发电量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在1980年为8.26倍,而到2013年中国发电量已经超过美国,相当于美国的1.27倍, 表现出比美国更加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3、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邓小平正确认识和对待毛泽东时代的政治遗产,并从中汲取了有助于改革开放的丰富营养。一方面,邓小平、陈云提出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 同时也必须充分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晚年)错误是第二位的&, 这就避免了苏联所发生的从全面否定斯大林最终走向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政治悲剧。
另一方面,邓小平选择坚持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道路,继承了毛泽东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即他所领导创建的一整套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区域制度,从而延续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优势;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大胆改革了政治体制,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有效增强了党和国家的活力与创造力,成功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老路&、更不同于&邪路&的&新路&、&正路&。
李先念用&既要积极,又要慎重,稳步前进&这十二个字概括邓小平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策略。 实际上,&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摸论&,反映出的正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核心,即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观。邓小平鼓励地方创新,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改革不确定性和制度变迁成本,也使得改革开放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即便是在邓小平身后,也始终保持着深入发展的不竭动力。
4、邓小平成为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戴维&蓝普顿(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认为,1978年以来,在几乎每一个转折点,西方分析家们都低估了中国领导人的能力。也许这在1978年是可以理解的;那些经历过冷战、&大跃进&以及十年&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人们会发现,几乎不可能预见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历史)转变。 他评价道:邓小平作为领导人的主要贡献有三类:(1)重新定义政治和国家目标,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增长转移;(2)将中国的未来与全球整合捆在一起;(3)培养一批技术专家型治国精英并使之机制化。这些观念使得中国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
邓小平既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的关键因素。他凭借高明的政治智慧,深刻汲取了毛泽东晚年错误和失败的深刻教训,实行了新的政治领导方式,对改革开放进行总体设计,也为后来继任者留下宝贵的政治财富:他正确处理了党的领导人个人与党的关系,避免了党的领导人个人凌驾于党中央之上; 他带头重建党的集体决策机制,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个人与党的领导集体的关系,善于集中集体领导智慧、全党智慧;他妥善处理党内矛盾和不同意见、重视党内团结,彻底告别了毛泽东时代搞政治扩大化和&公开批判、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激进作法; 他带头&全退&,结束了领导人任期终身制; 他深有&自知之明&,公开承认自己也有错误甚至是重要的失误; 他始终致力于构建&一个好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来保证中国的政治稳定。 他所揭示的&党的领导核心稳定带来党的稳定,进而带来中国政治的稳定,进而带来中国的稳定,最终带来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的深刻政治逻辑,更是确保中国成功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走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5、邓小平时代的挑战
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开放是伟大的,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的挑战、发展的悖论。对此,邓小平非常清醒,一语中的。如他在1990年12月同江泽民、李鹏谈话时,担心中国的四大矛盾(指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中央和地方矛盾)都会发展。 又如他在1993年9月与他的弟弟邓垦谈话时说,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起来时少。
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已经取得了极其辉煌的经济发展绩效,也同时面临经济增长多次出现大起大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尽管邓小平始终强调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但实际中的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以及人群间收入差距在增长的基础呈持续扩大趋势。 由于&分灶吃饭&的财政大包干制的实施,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进而中国国家能力在整个19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出现迅速下降, 中央经济权威进而政治权威削弱;人与自然的矛盾、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赤字急剧扩大; 腐败滋生蔓延,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声誉遭到败坏,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受到损害。
即使如此,并不妨碍我们对邓小平本人和他所开创的事业、所引领的时代给予崇高的历史评价。正如《时代》周刊总编辑Michael Elliot所写道:&(邓小平)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在人类历史上,邓小平的改革使更多的人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改善生活的机会。&&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故事,不只是中国人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全人类的故事&&这就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遗产。&
邓小平无愧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无愧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战略家,无愧于中国道路的开创者,无愧于当代世界杰出的大政治家。
6、邓小平的历史财富
当代中国有两个伟人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由人民群众所创造。而古往今来被反复证明的另一个规律是:时代伟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集体行动及其成效。
不论从集体还是个人的视角看,邓小平都是现代中国最值得纪念与尊崇的历史存在之一;他对民族的丰厚财富,曾经、正在并将继续指引中国健步走向更加美好的前方。
我把邓小平留给后人的历史馈赠称之为&邓小平财富&,这一历史财富既包括他的理论和思想、精神和品行,还包括他所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仅载入中国现代史册,也载入世界现代史册。
&邓小平财富&首先是他的理论和思想。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所作报告中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九个重大方面对邓小平理论作了经典的概括。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灵魂,也是&中国之路&不断向前、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邓小平财富&还包括他的精神与品行。
他热爱国家、矢志复兴,他是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儿子,他亲手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将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赶超美国的&强国梦&引向现实,他提出了评价政治制度完善与否的&邓小平标准&, 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坚定&三个自信&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他胸怀人民、心系大同,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坚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从而将中国的发展进程设定为部分人先富、更多人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个阶段,解决了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解决的贫富差距问题,使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断从理论成为实践、从理想成为现实;
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客观评价毛泽东,准确认识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高举&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旗,匡正民思,再造乾坤,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他大智过人、高瞻远瞩,在&文革&结束后以七十多岁高龄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凭借出神入化的政治洞察力和预见力,为改革选择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仅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还极具前瞻性地布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将改革开放事业演绎得气势磅礴、精彩纷呈;
他文武兼备、能征善治,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可以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伟大的发展战略家、治理战略家,善于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向人力资源财富转化,将&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向庞大的内需市场转化,使&坏事变为好事&;
他宽厚怀柔、尊重法制,不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不搞揪斗批判、亲属株连,不搞乱扣帽子、无限上纲,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弘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及有不同意见的同志;
他忍辱负重、乐观不改,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几经起落,却始终淡看风云、纵横洒脱。
他不愧为一个伟大而超凡的政治家。
&邓小平财富&还包括他所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邓小平综观世界大势、中国大势,不仅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还提出了更具世界影响的命题,即改革开放。即使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不能改革,就会走向自我僵化、老化、退化。改革开放不仅对中国有着重大意义,对世界也具有重大意义:它是邓小平留给中国的历史财富,也是留给世界的历史财富,不仅留给当代人,也留给后代人,其全部的历史意义将远远超过我们已经认识到的程度。正是由于改革开放,邓小平之于现代中国历史不只是单一的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集体领导、全党智慧、人民意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其自身的演进规律和发展逻辑:只有顺应这一规律和逻辑,才能对历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个顺时而动的伟人,又反过来促使一个国家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机遇,攫住时代的脉搏,从闭锁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从积弱走向强盛。中国通过邓小平所开启的改革开放不断前进、不断发展,这是典型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乃至未来的中国应当对邓小平深怀感恩之心。
七、后记:感恩邓小平
本文所记录的历史,也是我非常有幸所生活所经历的邓小平时代,不仅作为亲历者、见证者,还作为研究者、参与者。
这是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历史时代。当1977年夏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我于当年底参加了首次全国高考,在人生中第一次有机会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有幸考上了大学,后来又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到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系做博士后,成为第一批受益者,从此也就与改革开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国家的兴盛决定了个人的成长,民族的命运决定了个人的命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记录这段历史,怀着感恩之心报答邓小平,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1989年,我和王毅代表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执笔并出版了第一份国情报告,即《生存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年;英文版,1992年)。邓小平同志对这个国情报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主张要让全国人民系统了解国情。时任北京电视台台长的龙新民和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邓楠提出由北京电视台制作国情教育系列电视片,邀请我和王毅在国情报告成果基础上撰写电视讲解文稿,系统地介绍我国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基本国情。1991年该系列电视片在北京电视台和其他地方电视台播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使得国情研究成果不仅成为科学界共识,而且迅速转化为决策公共知识和社会公共知识。
这是我对邓小平同志恢复高考等制度这一人力资本投资重大决策的最初回报。而后我就沿着国情研究的学术之路走下来。
2008年11月我因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在获奖答谢词中我表达了自己的感谢和感恩之情:
我特别要真诚地感谢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如果没有30年(指1977年)前他做出恢复高考制度的决策,我作为&文革&一代就没有机会考上大学;如果没有他倡导建立学位制度,我就不能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如果没有他决定选派出国留学生,我就没有出国学习深造的机会;如果没有他20年前(指1989年)对我们第一份国情报告《生存与发展》的高度评价,我就不可能有极大的勇气开拓国情研究(即中国学研究)这一崭新的、颇具挑战性的综合研究领域。
这里,谨以《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系列文稿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今后,我还要继续以&知识为民、知识报国&为宗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多的知识贡献。
1.此文完成于日,系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而作,杨竺松协助整理。
2.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新华网北京日电。。
3.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待出版。
4.参见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参见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6.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7.数据来源:Angus Maddison, Statistics on World Population, GDP and Per Capita GDP, 1-2008 AD, 2010,
8.计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9.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2014.
10.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
11.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陈云:《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几点意见》(1981年3月),见《陈云文选》,第三卷,2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李先念:《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日、6日),见《李先念文选()》, 410-4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4.戴维&蓝普顿:《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中文版,102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15.戴维&蓝普顿:《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中文版,10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16.龚育之等人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家希望他当总书记、国家主席,他都拒绝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他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他七十四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因为他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出发,从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考虑到及早培养接班人的必要性。邓小平作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同毛泽东一样,既是政治路线、战略决策上的核心,也是理论创新上的核心。龚育之、杨春贵、石仲泉、周小文:《重读邓小平》,50-51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7.这就使得党的领导集体成员真正有了政治安全感,使得中国政治领导集团内部的冲突程度降到最低,从而也保证了中国政治领导集团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8.1987年党的十三大,邓小平退出中央委员会,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担任党和国家军委主席职务时,他一直向中央要求&全退&,明确提出坚持不再过问日常工作。参见邓小平:《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2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邓小平对来访的意大利记者说:&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说,也是好心犯的错误。&参见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日、23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邓小平讲:&我这个人,多年来做了不少好事,但也做了一些错事。&见邓小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采访时的谈话,见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邓小平自述》,第269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邓小平在与金日成的谈话中也曾说,在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和国家做了很多事情。很多事情基本上是做得好的,但也有失误,甚至是重要的失误。两个总书记失职,不是重要的失误吗?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0.邓小平在与江泽民、李鹏谈话中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参见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日),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1364页,北京,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136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4.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提高至1991年的0.24,上升了0.08;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20提高至1991年的0.3072,上升了0.0952;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333提高至1991年的0.355,上升了0.022。张平等:《中国经济增长前沿II&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第62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5.王绍光、胡鞍钢:《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26.胡鞍钢:《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问题的系统研究》,8-9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详细分析参见中国生态环境预警课题组,胡鞍钢、王毅、牛文元:《生态赤字: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1989年8月),载中国科学报社编:《国情与决策》,186-249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27.凤凰资讯转自中国网,日。原题:《时代周刊》刊文怀念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链接师邓小平。链接:。
28.这包括:这包括:(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3)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在社会主义的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见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日。也正是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得到正式确立。
29.邓小平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长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所以,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见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0-111页,364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李楚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后期解放初期盖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