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2017课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1500字)

猜你感兴趣
&热门其他范文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擅长电商客服、美工及运营的培训及岗位实训。熟悉编写淘宝电商客服、运营、店铺设计培训课件。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高校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现状与对策——基于浙江8所高校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现状的实证调查 
下载积分:679
内容提示:高校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现状与对策——基于浙江8所高校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现状的实证调查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21:50:2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7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高校 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现状与对策——基于浙江8所高
官方公共微信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当前位置: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
日 19:54&教育部&点击:[22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经教育部党组研究,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现制定如下总体工作方案。
一、突出问题意识,系统开展思政课建设大调研
坚持总结在前、问题引导,重点围绕思政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关键环节,聚焦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大学生获得感这一核心指标,深入课堂实际,广泛接触师生,掌握一手情况,精准查摆问题,形成解决方案。
一是领导带头调研。
4-6月,教育部领导将赴北京、上海、新疆等地,通过召开座谈会、随堂听课、查阅教学资料等方式进行调研,调研期间将召开系列工作会议。
1. 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重点听取教指委专家2016年听课情况汇报并对专家听课指导工作进行部署,教育部主要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2.在北京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座谈会”,重点听取一线优秀教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意见建议,教育部分管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3. 在上海召开“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重点交流推广上海高校思政课建设经验,教育部分管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4.在新疆召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支援工作推进会”,专题部署对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支援建设工作,教育部分管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二是专家听课调研。
1.2017年春季学期,组织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和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联盟专家赴全国所有普通高校旁听3000堂思政课并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2.教指委及联盟在5月底提交各门思政课的教学情况听课报告。在此基础上,汇总形成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三是课题专项调研。
1.调研“05方案”实施十多年来各地各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有效做法及突出问题,对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制定新的政策提出建议。
2.委托教材使用情况监测课题组(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统编教材使用情况调研,形成教材监测专项报告,对新一轮教材修订提出建议。
3.指导高校思政课程研究中心,开展教学系列用书使用情况调研,形成教学系列用书建设使用情况专项报告,对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4.委托思政课教师信息系统建设课题组(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状况调研,形成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报告,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特别是提高教学能力、加强培训培养针对性提出建议。
5.委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建设研究课题组(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负责人队伍情况调研,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建设情况专项报告,对加强班子建设提出建议。
6.委托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状况课题组(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教学改革状况调研,形成思政课教学改革状况专项报告,提出思政课教学改革指导建议。
7.委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双一流”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专项报告,对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作用提出建议。
四是校地特色调研。
指导各地各高校开展本地本校思政课建设情况普遍调研,重点根据各地各校思政课建设创新试点情况,进行思政课建设特色做法和经验调研。
二、紧扣重点环节,切实增强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坚持导向优先、分类指导、综合施策、效为根本,以增强学生获得感为核心,以解决调研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提高思政课质量为目标,以完善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为基础,以教材、教师、教学等三方面建设为突破,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在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上下功夫,把“四个自信”作为主体不断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是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完善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
1.2017年下半年召开“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政课视频会议”,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部分高校负责同志,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等参会。
2.研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见》等文件。
3.指导有关高校举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培训班”,向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传达会议精神,提出工作要求。
4.研制印发《高校思政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教学建议》。举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修班”。
二是坚持统编教材与辅助教材建设相结合,大力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
1.启动新一轮国家统编本科生思政课教材和研究生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根据调研中师生对统编教材使用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着力改进思政课统编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
2.在春秋学期开学前,分别研制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3.指导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启动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网络集体备课平台”。
4.加强高校思政课系列教学用书、高校思政课教学活页建设,组织编写《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大学生读本)》,组织编写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建议。
5.加强高校思政课程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建设,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组织制作思政课“教学参考资料”专辑,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
三是坚持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合力。
1.启动研制《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基本要求》,指导各地各高校建立思政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
2.不断拓展利用优质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充实思政课师资力量的有效途径,统筹好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八支队伍上思政课讲台。
3.继续举办12期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10地暑期社会实践研修培训,对高职高专、本科生、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分课程开展有针对性培训。
4.深入组织实施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项目。
5.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建设,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基础,适当扩大特色实践基地、增设部分理论研修基地。
四是坚持教学指导与科研支撑相结合,提高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
1.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健全以思政课课程为载体的基层教学组织,使新教师试讲、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中命题等制度化、常态化。
2.依托教指委集中研究梳理专题,分课程组织制作精品示范课、视频公开课,运用网络新媒体向全国思政课教师推广。
3.依托教指委分课程开展教学展示活动,培养一批讲课好、受欢迎的思政课教师。
4.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高校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参与性、生动性。
5.深入实施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委托2015年、2016年承担建设项目的课题组,深入开展各门思政课重难点、各类型各层次高校思政课建设模式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指导编辑出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引领示范和理论支撑。
三、立足协同推进,努力构建高校思政课建设大格局
坚持内外结合,统筹协调课内外、院内外、校内外、行内外各方面资源,凝聚思政课建设合力。坚持宣传始终,把工作推进与舆论宣传结合起来,为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一是会同有关部委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师队伍建设。会同中宣部加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管理,推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推动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思政课特聘教授专家库。
二是由教育部高教司、职成司和社科司负责充实做优课程体系。在办好思政课必修课的同时,指导推动各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类选修课程,加强对人文素质课程的统筹管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在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学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三是由教育部思政司会同社科司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由思政课教师具体出题目、作指导,辅导员具体组织,组建“千校万支”思政课主题学习实践小分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学习行动计划,推动思政课教师担任学生理论社团指导教师,开展高校优秀理论社团学习成果展示,推选“大学生理论之星”。推动思政课教师担任学生党校培训教师,探索建立学生党员发展教育与学生思政课学习情况关联机制。委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赤子初心”思政课艺术作品巡展。委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交流展示活动。委托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夏令营。委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
四是由教育部教师司会同社科司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健全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探索在部属高校和具备条件的地方试行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退出机制。
五是由教育部研究生司会同社科司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质量评估,编辑出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核心课程参考教材,不断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
六是由教育部巡视办会同社科司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情况督查。把高校办好思政课特别是贯彻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情况纳入年度教育巡视工作。
七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会同社科司强化思政课教学的考核评价工作。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中,进一步密切与本科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关联度。
八是由教育部新闻办会同社科司,与主流媒体合作,加强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各项工作的宣传。开辟思政课建设专栏专版,组织主流媒体记者全程参与调研,深入宣传办好思政课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宣传各地各高校改进创新思政课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
四、强化组织保障,全面完成质量年各项工作任务
为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教育部成立工作推进协调小组,由分管部领导担任组长,社科司、思政司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社科司、新闻办、教材局、职成司、高教司、教师司、思政司、研究生司、巡视办、考试中心等单位负责同志担任小组成员。
请输入搜索信息: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山东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得到提升。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政课建设尚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增强和改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一重要论述,实事求是,高瞻远瞩,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和基本遵循。我们必须强化问题导向,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破解短板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切实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影响力,真正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一、聚焦教材、教学、评价,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所谓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这是思政课亲和力的生动体现与基本要求。亲和力对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贯彻和教学效果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增强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着重要价值。针对时下思政课建设的客观实际,我们应着力从教材、教学和考核环节,发现短板并致力实现突破,使思政课被学生“真心喜爱”。
1. 增强教材亲和力。在提高思政课亲和力这一系统工程中,增强教材亲和力是前提和基础。自“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统编教材的编写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确保了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准确性,但在可读性、生动性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应抓好统编教材修订契机,紧扣社会形势变化与学生思想实际,对教材的框架体系、内容结构、文字表述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使其确保与时俱进的品格,及时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实践,及时充分吸收高校一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说理性、说服力和可读性、耐读性,不断增强统编教材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还必须以统编教材为龙头,以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为辅助,构建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辐射本专科研究生各个层次的立体化教材体系。要着眼于促进教学,编写一批质量上乘、科学适用的教师参考用书;着眼于学生实际,编写一批思想精深、有趣管用的学生辅学读本;着眼于服务师生,编写一批形式新颖、可读性强的理论普及读物,为办好思政课提供更多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教学资料与辅导用书。总之,要通过教材形式的变革、内容的创新和话语的转换,不断拉近思政课与大学生的距离,使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亲切感。
2. 增强教学亲和力。要认真抓好课堂教学这一基本环节,既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也要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努力做到内容饱满、形式活泼,切实提高课堂出勤率和抬头率,为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打开通道。一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切实讲出理论的力量、理论的魅力,体现思政课的学术深度与理论高度,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学术涵养而不是野史轶闻吸引学生,引领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要突出问题意识,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典型案例,讲出新意、讲出特色,通过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透视,强化社会引导,廓清模糊认识。三要突出方法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先进、方法多样、管理高效、评价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方法创新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以高超的讲课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3. 增强考核亲和力。一些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没有吸引力,其原因还与思政课考核内容单一、方式单调等问题紧密相关。应进一步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通过考核内容生活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全程化,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一要坚持尊重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把考试和学习有效对接,考核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生活实际设置,注重开放性、实践性,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实现考试和学习深度贯通。二要创建多层次考核体系,以学生的课堂表现考核为主实施课堂考核,侧重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和日常行为表现等考核为主实施行为考核,侧重评估学生内化理论、践行价值的状况;以知识考核为主实施试卷考核,侧重评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运用能力。三要注重过程考核,建立过程性动态考核方式,全程分阶段多次考核,使考核真正成为教学的内在环节,从而形成学生全程参与学习的倒逼机制。
二、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事物的指向性,强调指向事物的核心和关键。思政课教学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最终的目的,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即针对性,思政课就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当前思政课在针对学生现实关注、针对学生身心实际、针对学生发展需要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提升的空间。切实增强思政课针对性,有的放矢上好思政课,必须“目中有人”,抓好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三个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思政课“切实管用”。
1.抓好围绕学生这个出发点。围绕学生就是要围绕学生的所需、所惑、所喜进行教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思政课教学各环节都要围绕学生开展。一是围绕学生所需设置针对性教学目标。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建立起增进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情感、践行价值的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引导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实践认同。“知识目标”着眼于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目标”着眼于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蕴含价值的情感认同、自信态度和正确价值观;“行为目标”着眼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识、能力、情感、行为”层级递进又相互融合,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体,情感目标是核心,行为目标是归宿。二是围绕学生所惑选择针对性教学内容。高校是各种思想和社会思潮的聚集地,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影响。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精神,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特别是对讲不深讲不透而又是思政课教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互动交流、讨论启发、案例分析等,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三是围绕学生所喜选择针对性教学方法。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 抓好关照学生这个关键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经历阅历、个人追求差异性大,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抓好关照学生这个关键点,必须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接受机制和成长成才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学。一是关照学生喜动爱玩的个性特性,“因事而化”增强思政课针对性。因事而化,即借助相应的事情而实施教化,将化育人心的工作与相应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一道去做。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因事而化”的重要载体。大学生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既要读万卷书,从书本上汲取养分;又要行万里路,在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中得到锤炼。思政课实践教学“因事而化”,就是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自始至终贯穿到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让课堂走出教室,让理论走出教材,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切实发挥社会实践的砥砺品质的作用,组织大学生在与工人、农民、基层干部、科技人员接触中滋养作风、认识国情,在科研生产一线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探索未知,实现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二是关照大学生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因时而进”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网络化学习、网络化生活、网络化娱乐已成为他们的新常态,可以说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事不网。思政课教学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兴、因网而增。我们应将互联网视为引导学生思想、凝聚政治共识的“新战场”,根据社会热点、学生关注、学校特色,将思政课教学与互联网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深度融合,主动利用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形式,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三是关照学生所处的时代趋势,借势发力、“因势而新”,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思政课的“因势而新”,要求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历史进步的大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创新。
3. 抓好服务学生这个落脚点。思政课的最终使命是服务学生,服务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思政课教学的中心任务、核心目标和评价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一是服务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思想是灵魂,是指南。有了正确的思想,才可以形成正确的行动。对于大学生而言,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思政课应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二是服务于学生政治觉悟的提升。政治观是人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当前“95后”大学生的政治观在主流上是正确的,但是,在过度娱乐化、个体化的时代氛围下,也表现出政治冷漠的倾向。要通过思政课教学,促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意识,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服务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当前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但也存在着诸如不懂感恩、诚信不足、爱慕虚荣、过于自我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道德教育以提高其道德素养。四是坚持思政课与文化素质教育的一致性,深刻挖掘思政课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思政课具有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使思政课服务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1).
责任编辑:陈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校邦形势与政策讨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